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应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1)

应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1)

应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疫情也愈加频繁地出现。面对突发疫情,进行应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是十分必要的。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应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相关内容。

一、定义

应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是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对事件的发生、传播范围、人群感染情况、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等进行及时、准确的调查分析,为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重要依据。

二、目的

做好“应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目的是为了:

1. 获取疫情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

2. 迅速了解暴发病情的传播力度和范围,及时制订控制措施;

3. 为制定疾病防治方案,提供客观真实的流行病学数据;

4. 发现疾病暴发的规律和病原学特点。

三、步骤

进行应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步骤有:

1.了解疫情: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疫情,收集全面准确的信息。

2.确定病例诊断:确定病例的病原学诊断,包括病原体鉴定、病原体

分类和病原体来源等。

3.分类病例:对病例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病例的共同特征,将其分为

不同的类别,为病因研究提供依据。

4.发现暴露源:发现不同类别病例的暴露源,接触史以及传染途径。

5.制定控制措施:根据调查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如补充疫苗、

隔离患者等。

四、技术手段

进行应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需要使用的技术手段有:

1.方法论:人群调查、流行病学设计与分析等方法。

2.统计学:了解科学评估的标准、区间估计、联合分布推断等知识点。

3.大数据分析:借助电子病历、医药分销数据等分析数据量较大的信息。

四、总结

应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是防控疫情的重要环节,它能够更快、更准确

地掌握疫情的信息,帮助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策略。因此,在应对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必不可少。同时,我们也

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健康教育,提高预防意识,防止类似的疫情发生。

(完整word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步骤(精)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步骤 欧剑鸣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复杂多样,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应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遵循本文所述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步骤,才能够收集到较为完整的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提出特异的控制措施。但并不是在每一次现场调查中这些步骤都必须具备,而且开展现场调查的实际步骤也可以不完全按照文中所提及的顺序进行,这些步骤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1。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之前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所进行的工作.在事件发生之前,应准备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调查预案,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应成立现场调查组赴现场调查.现场调查组应由相应的专业人员组成,一般应该包括流行病学、实验室和临床医学等专业人员,必要时还应增加其他卫生专业和管理人员。现场调查组应有负责人,组织协调整个调查组在现场的调查工作,调查组成员应明确各自的职责。 现场调查组在奔赴现场前应准备必需的资料和物品,一般可以包括:相关调查表(有时需要在现场根据初步调查结果现场设计调查表用于调查)和调查器材、现场预防控制器材、采样设备和相应的采样试剂、现场联系资料(联系人及联系电话)、电脑、照相机和个人防护用品等,适合的交通工具对于现场调查也必不可少。 2。核实诊断 调查组到现场后,通常先到收治患者的医疗机构了解情况,收集病人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地址、职业以及发病日期,对流行做出简单描述.同时,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资料.在调查时,如果疾病是经水或食物传播的,则要询问接触的频率、时间及性质。如果疾病自然史是未知的或不能做出适当的定义,则应询问有关疾病传播以及危险因子等问题.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与流行病学资料相互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判断。 核实诊断可以通过检查病例、查阅病史及核实实验室检验结果进行。核实诊断应包括相应信息的收集,尤其是疾病的特征,从而为明确流行自然史提供线索。 若为不明原因疾病流行,可以把有关病例的资料,按照表1进行整理,以便从中发现线索。

应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1)

应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疫情也愈加频繁地出现。面对突发疫情,进行应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是十分必要的。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应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相关内容。 一、定义 应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是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对事件的发生、传播范围、人群感染情况、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等进行及时、准确的调查分析,为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重要依据。 二、目的 做好“应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目的是为了: 1. 获取疫情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 2. 迅速了解暴发病情的传播力度和范围,及时制订控制措施; 3. 为制定疾病防治方案,提供客观真实的流行病学数据; 4. 发现疾病暴发的规律和病原学特点。 三、步骤 进行应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步骤有: 1.了解疫情: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疫情,收集全面准确的信息。

2.确定病例诊断:确定病例的病原学诊断,包括病原体鉴定、病原体 分类和病原体来源等。 3.分类病例:对病例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病例的共同特征,将其分为 不同的类别,为病因研究提供依据。 4.发现暴露源:发现不同类别病例的暴露源,接触史以及传染途径。 5.制定控制措施:根据调查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如补充疫苗、 隔离患者等。 四、技术手段 进行应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需要使用的技术手段有: 1.方法论:人群调查、流行病学设计与分析等方法。 2.统计学:了解科学评估的标准、区间估计、联合分布推断等知识点。 3.大数据分析:借助电子病历、医药分销数据等分析数据量较大的信息。 四、总结 应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是防控疫情的重要环节,它能够更快、更准确 地掌握疫情的信息,帮助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策略。因此,在应对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必不可少。同时,我们也 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健康教育,提高预防意识,防止类似的疫情发生。

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1、现场工作准备 (1)人员准备:中心根据事件性质,安排相关专业人员参加现场处置工作组,确定工作组负责人,明确成员职责和分工。 (2)技术准备:现场工作组根据已经掌握的线索,开展文献检索或处置技术复习,咨询有关专家意见,以及与相关实验室联系现场采样和检测准备事宜。 (3)物资准备:现场工作组领取应急箱、消杀药品和器械,现场警示标识等,清理准备个人防护用品、样本和标本采集、运输设备和工具、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和试剂、预防药物或疫苗、消杀器械、痕迹记录器材(照相机、录音笔、摄像机)、调查表、参考资料(专业、法律)、宣传资料、通信设备、电脑、现场联系资料(联系人及联系电话)等。 (4)后勤保障:安排车辆、交通、食宿等。 (5)其他事项:现场工作组与事件发生地取得联系,预约预备会,交流情况、共商现场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 (6)响应时限:派出现场工作组的指令下达后,工作组应在1小时内准备完毕,从中心出发赶赴事件发生所在地。 2、现场工作实施 (1)核实疫情或事件:现场工作组一旦到达现场,应立即与当地有关部门一起核实疫情或事件,召开有关会议,了解情况,交流意见,安排布置有关工作。 主要内容:①听取汇报:了解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最新情况;了解当地过去有无类似事件发生;发病地区人群近期与事件相关的生产、生活、娱乐等相关活动情况;共同暴露或接触人群;已采取的措施及效果;周边地区或单位有无类似病例发生。②核实疫情或事件:与参与诊诒的临床医生进行访谈,查阅病历记录,核实化验结果,收集临床相关资料;访视部分病例,必要时亲自对现症病例进行体格检查和采样检测。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实验室结果,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疫情或事件性质做出初步判断。 (2)确定现场工作计划:商讨现场工作思路,商议初步的预防控制措施实施计划,根据对已有资料的分析和已采取的措施效果,形成初步的预防控制方案,列出现场必须完成的工作项目,确定联络人和现场工作例会制度,商议落实实施计划。 (3)设计调查表:根据事件性质,采用现有调查表,并根据现场具体情况进行补充或重新拟订。在病原或流行因素还未明确的情况下,调查表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和详尽。 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内容: ①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15岁以下要填家长姓名)、职业、住址、工作单位(学生填学校名称和班级)、联系方式等; ②临床相关信息:发病日期、就诊日期、临床症状、体征、就诊和治疗经过、临床检查和化验结果等,以及病情的进展或转归; ③流行病学信息:患者感染、暴露来源及途径等; ④实验室资料:采样、检测情况及结果。 (4)确定病例定义,搜索病例: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建立病例定义,定义应包括时间、地点、人群范围界限,以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等基本内容。病例定义分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在现场调查早期或搜索病例阶段,使用敏感性高的病例定义(也就是“较为宽松”病例定义),以便发现更多可能的病例及线索;如进行病因研究则使用特异性高的病例定义。按照确定的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列出病例信息清单(或一览表),并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除在事件发生地通过医院、社区调查、接触者追踪进行病例搜索处,还需了解周边地区或单

登革热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的原则,准备及内容

登革热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的原则,准备及内容 一、现场调查的原则要求 做好登革热疫情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于指导疫情的预防和控制至关重要,其主要原则要求为: (一)首先要核实疫情。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核实登革热疫情的真实存在性,掌握疫情波及范围和影响因素。 (二)对患者要及时进行个案调查,查找可能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三)对疫点范围内的可疑发热患者进行及时、主动和全方位的搜索,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扩散和蔓延。 (四)对疑似患者要采集血标本,及时送检和进行核实诊断。 (五)需对疫点或疫区登革热的流行因素和流行趋势进行快速且客观的评估。 二、现场调查前的相关准备工作 (一)疫情处理交通工具的准备应配备专门的疫情处理车辆随时处于待命状态,一旦出现登革热疫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集结出发到达疫情现场。 (二)疫情处理箱常备物品的准备应配备专门的登革热疫情处理箱,箱内应包括以下物品:登革热疫情现场调查的相关表格(包括《全国登革热监测方案》中的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个案调查表、登革热病例调查一览表/登革热发病情况入户调查登记表、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孳生地调查登记表、登革热媒介伊蚊成蚊密度调查表、媒介伊蚊登革病毒分离送检登记表、疑似登革热病人检材送检一览表和病原学检测结果一览表等表格),宣传小折页,纸,笔,蚊幼采集容器,塑料吸管,防蚊油,手电筒以及盛装蚊幼的容器等。 (三)现场采样箱的准备登革热疫情调查现场调查时,必要时会对可疑病例,密切接触者或疫点(疫区)内的健康人群进行血标本的采集,因此需要准备现场采样箱,配备必要的调查用具、采样器材等。采样箱内应包括一次性针筒,一次性手套,干燥试管,消毒棉签,橡胶带等,所有物品可按50~100人份准备。(四)个人一般物品和防护物品的准备登革热的调查现场环境一般较复杂,同时还要避免被疫点(疫区)的蚊虫叮咬等,因此参加现场调查的人员要求尽量穿戴

应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一)

应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一) 应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调查是预防和控制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当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发生时,如何进行应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迅速掌握疫情的传播情况,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环节。 一、现场勘察 应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首要任务是进行现场勘察。这项工作需要现 场人员尽可能深入地了解病例的分类、来源、传播途径和流行趋势等 信息,以便快速判断疫情的性质和蔓延程度,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二、开展病例调查 对于疫情爆发的现场,一般都需要开展病例调查。这项工作需要病例 调查员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活动轨迹和接触过的人员等信息,并及 时记录下来。这样有助于查找病例之间的关联性,并准确判断病情蔓 延的规律。 三、采样和检测 针对疑似病例及其周围人员,应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人员需要进行样 本采集和检测。样本制备和检测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规程,避免因操 作不当而导致样本污染或检测数据失真。 四、分析和评估

应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人员需要对收集到的疫情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通过各种统计手段和病毒学方法,计算疫情的传播速率、感染人数和致死率等指标,分析疫情的蔓延趋势和危害程度,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措施提供依据。 五、公众宣传和教育 应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完成后,也要及时开展相关宣传和教育。这项工作需要向公众普及有关疾病预防和控制的知识,并介绍应急措施,加强公众意识,有助于提高疾病的防范能力,减少疫情的损害。 综上所述,应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措施。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现场人员优先考虑公众健康和安全,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便捷地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公众健康,保障社会稳定。

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XX县报告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调查由XX县疾控中心组织开展。 一、调查目的 掌握新冠肺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发病与就诊经过、暴露危险因素、与其他病例或者聚集性疫情的关联等情况,查明其感染来源,追踪、判定并管控密切接触者。进一步分析聚集性疫情的传播特征和传播链,评估风险人群和地域范围,为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奠定基础。 二、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包括新冠肺炎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以下简称密接的密接)以及家庭成员和接诊医生等知情者。如被调查人员不配合调查,应协调政府、社区和公安部门协助调查。 三、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基本信息、发病与诊疗、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可疑暴露史、密切接触者信息和行动轨迹等。重点对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发病或采样阳性前14天内的暴露史进行调查,包括发热人员、疑似病例、境外人员、中高风险地区人员接触史,医疗机构就诊史,农贸市场暴露史、进口冷冻食品接触史等。调查应于接

到疫情报告后24小时内完成。 四、调查准备和启动 (一)前期准备。成立流行病学调查专业技术队伍,对成立的流行病学调查专业技术队伍开展技术培训,熟练掌握局部地区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调查的流程和内容。 (二)启动调查 1.启动调查。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报告、医疗机构和其他单位及个人报告的新冠肺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信息后,XX县疾控中心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启动现场调查工作。 2.获取支持信息。向相关部门报告病例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电话(微信)、关键时间(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发病前14天至隔离时间,以及无症状感染者采样阳性前14天至隔离时间前)等信息,尽快获得病例的行动轨迹、可能接触人员的名单和线索,帮助明确疫情波及的风险地区和人群。 五、调查步骤和方法 (一)调查和应急处置。采用面对面访谈方法,特殊情况可采取电话方式,对感染者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同时根据访谈提纲开展调查。结合相关部门信息和流调结果,判定密切接触者和密接的密接,并对病例及密接人员进行集中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调查和处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调查和处理 内容概括 正文 1、现场调查的概念 现场调查是指针对疾病爆发或流行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开展的流行病学或卫生学调查。现场调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尽快查明病因〔包括传染源或危害源、传播途径或危害途径、高危人群及主要危险因素〕,以便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控制事件危害的进一步开展。 2、现场调查的目的 现场调查包括以下几个具体目的:①查明病因或寻找病因线索及危险〔危害〕因素,为进一步调查研究提供依据。②控制疾病及危害的进一步开展,终止疾病爆发或流行。③预测疾病爆发或流行的开展趋势④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⑤进一步加强已有监测系统或为建立新的监测系统提供依据。 3、现场调查的考前须知 现场调查首先应考虑其科学性,同时也应考虑现场条件的实际可行性及社会压力、工作责任对调查人员的影响。任何情况下,调查人员须正确面对各种复杂问题,协调处理各种利益冲突,提出科学、合理调查设计,得出调查结论,提出控制和预防的建议。 4、现场调查的步骤 现场调查主要包括组织准备、建立病例定义、核实病例诊断、核病例数、确定爆发或流行的存在、描述性“三间分布〞、建立假设并验证假设、采取控制措施、完善现场调查和书面报告等十个步骤。 (1)组织准备 进行现场调查前,应先明确调查目的和具体任务。现场调查工作由相应的专业人员完成,一般应包括流行病学、实验室、临床等专业员,必要时还可增加其他专业和管理人员。现场调查指定专人负责,组织协调整个现场调查工作,调查组成员应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协作。 赴现场前,应准备必需的资料、物品,包括调查表(必要时需根据初步调查结果,在现场设计调查表)、调查器材、采样和检测设备、应的试剂和用品、现场用预防控制器材、药品、个人防护用品、相关专业资料和数据库、现场联系信息(联系人及联系 )、电脑、照机和采访、录音器材等。 〔2〕核实病例诊断 核实诊断的目的在于排除医务人员的误诊和实验室检验的过失。 可以通过检查病例、查阅病史、实验室检验结果来核实诊断,根据其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判断。

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个案调查(case survey)又称个例调查或个例疫源地调查,是对个别的病例及其病家、周围环境所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病例包括传染病病人、非传染性疾病及病因未明疾病的病例等,如怀疑农药中毒或可疑霍乱病人就都需要进行个案调查。 个案调查是流行病学调查获取资料最常用的方法。对于传染病,个案调查不仅是收集资料,而且也是采取有效防制措施的依据。对于重要的传染病或要求消灭的传染病,个案调查显得格外重要。对于非传染性疾病或原因未明疾病,个案调查是收集资料,调查分析该病流行规律。个案调查是卫生防疫部门的例行工作。 (一)个案调查的目的 1.查明病例发生的原因及疫源地的现况,以便采取措施,预防续发病例发生及控制疫情蔓延。 2.通过经常性的疾病个案调查,可了解该病的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流行趋势的变化,疾病与环境的关系等。一般数据的积累可结合人口资料,提供地区流行病学分析。 (二)个案调查的方法与步骤 个案调查方法包括询问、现场观察和收集其他有关的资料,必要时采集标本进行检验。 1.核实诊断 对病人原有的诊断进行核实。在多数情况下,传染病报告的诊断是正确的,但由于在病程早期的,典型临床症状尚未出现,或者由于

有些疾病的临床表现易于混淆而出现误诊。调查者到达现场后,首先应检查病人,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然后做出明确诊断。尤其是对甲类传染病的核实工作应认真迅速。 2.现场调查 (1)追查传染源和传播途径:首先了解病人的发病日期,根据潜伏期以判断病人受感染的日期,即是从病人发病日期往前推算,在最短潜伏期与最长潜伏期之间的这一段时期。然后查明病人在这段时期内的活动情况,以推测可能的传染源与传播途径等。例如,麻疹潜伏期为6~21天,最常见为10天,则从病人发病日期往前推6~12天是该病人受感染的时间。病人在这段时间所接触的传染期的麻疹病人,可能是他的传染源。有些传染病病原携带者或隐性感染者所占比例很大(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或脊髓灰质炎),追查传染源往往得不到结果。必要时,做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才有可能追溯到传染源。倘若通过污染的水、食物或其他因素传播时,病人与其传染源可能没有明显联系,也不易查清传染源。追查传染源的目的,在于搜索未曾被发现的疫源地,以便采取适当的防疫措施,控制传染病的蔓延;调查可能的传播途径。对有些传播途径较单一的传染病(如麻疹、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可无需专门调查,但对有些传播途径较复杂的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则应了解具体的传播因素,以便采取相应防疫措施。 (2)确定受感染的范围:查明从疫源地向外传播的条件,病人在

传染病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传染病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对爆发所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叫爆发流行病学调查。爆发是指一个局 部地区,集体单位中,在短时间内突然有许多同类病人的事件。因为爆发 的病例发生集中,一般有共同的传染源或共同的传播途径。对爆发调查重 要的是有时间的概念,要抓住在同一潜伏期内同时出现大量基本相同症状、体征的病人这个重要特征。 一、意义和任务:1、意义: (1)从方法学来讲爆发流行病学调查是研究流行过程常用的基本方 法之一;(2)此法可迅速消灭爆发疫区(消灭疫源地) (1)接到报告后迅速起赴现场,对爆发的全面情况进行调查,指出 初步假设,采取可行措施。 (2)据初步假设进一步调查,查明具体,因素条件,得出初步结论,检验初步假设是否正确。 (3)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观察爆发发展情况,进一步验证 结论是否正确。 (4)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事件发生。二、步骤、内容、方法 到达现场后,要初步了解情况,然后马上进行调查。 (一)核实诊断:(临床、实验、流行病学)同一次爆发的病例,临 床表现大同小异,所以可根据部分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实 验室结果,迅速地做出正确综合诊断。 可用实验室的方法确诊一部分病人,其他人可用临床诊断的方法;特 别要注意该病表现出来流行病学特点,要根据流行病学推断临床症状。

夏季某地发生一批有脑炎症状的病人;临床诊断:流行性乙型脑炎; 病例集中在一个地区发生。但流行病学特点,乙脑曾高度散发;这一点不 符和乙脑的流行病学特点,而类似于钩端螺旋体病。后经实验室证实为钩 端螺旋体病。(二)证实爆发: 一种病原体是否发生爆发,要根据爆发的定义来判断。确定爆发存在:确认爆发是否存在,根据爆发定义来判断。在普查中了解:1、姓名、性别、年龄、职业、2、发病时期; 3、主要临床表现,与诊断有关的实验室结果,预防接种 4、居住、 饮食、生活用水及其生活习惯、劳动力、社交活动;5、暴露于可疑的传 染源和传播因素的情况6、接触者。 (三)、发现全部病人: 爆发开始与发展情况:该单位(地区)人口数(自然地理状况、社会 风俗习惯);已采取了什么措施;近期居民生活(饮食——吃、喝)、生 产(劳动性质、地点)、社会活动情况(集会、交往);是否有促进本病 发生的原因;2、既往: 了解爆发发生前,有无类似的疾病,预防接种情况,过去一般发病情况。3、了解可能的传播途径,如果为肠道传染病,途径为水还有食物。(五)、采取相应防制措施:对传染源采取的措施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对接触者进行登记,密切观察,对污染的环境进行消毒。三、爆发调 查分析: (2)地区分布:可以根据不同地点计算发病率;根据病例发病地点,绘制标点地图,观察病例是否集中于某地区。

现场流行病学.

现场流行病学 Field Epidemiology 学习要点: 1.现场流行病学的主要任务 2.现场流行病学的基本方法 3.现场调查的基本步骤 4.现场流行病学的总结报告 第一节概述 一、现场流行病学定义(field epidemiology defined) 运用流行病学的原理与方法,对重要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现场调查,探明疾病或健康问题的分布特征及其决定因素,及时采取对策和措施,并对效果进行评价。现场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在下列情况的应用: 1.要解决的问题出乎意料 2.必须立即对该问题做出反应 3.必须亲临现场解决问题 4.必须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现场流行病学是一种现场工作方法,实际上流行病学本身的特点就是现场。韩向午教授曾经形容什么是流行病学,一手拿着调查表,一手拿着计算器,走进现场,就是流行病学。可见没有现场,流行病学似乎是不存在的。现在所说的现场流行病学的含义,是指事件发生了,必须到现场解决问题,往往是边调查,边解决问题,这是现场流行病学最大的特点。 二、现场流行病学的目的与应用 1.流行病学探察、确定事件的发生 当接到信息,某地或某人群发生了某个事件,而且这个事件对人群的健康可能有一定威胁,这时流行病学的任务是开展现场调查,核实事件是否发生,以及发生的程度等。 2.探明导致事件的发生的原因

如果事件确实存在,应当探明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查明事件的来龙去脉,对于传染病还要查明传播途径, 3.控制、预防疾病的进一步蔓延 现场流行病学包括调查和处理,在调查的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事件进行控制和预防,并随时对采取的措施进行评价。 4.疾病监测 三、现场流行病学的特点 1.亲临现场解决问题 不到现场,就不存在现场流行病学,现场是事件发生的场所,开展现场流行病学的目的就是解决实际问题,刚才说过“边调查,边解决问题”是现场流行病学的特点。 2.尽快做出反应和处理 需要现场流行病学处理的事件,往往起病急,或造成的危害较严重,需要立即查明原因,或尽快拿出控制措施。因此现场流行病学需要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迅速做出反应。现场处理的措施是根据现场调查的结果,但有时原因一时难以查清,可以先根据事件的特征,采取初步的措施,随着调查的深入,不断修改措施。 3.调查与处理同步进行 现场流行病学包括调查与处理两个内容,理论上是先调查,有了假设再采取措施,而再实践中,事件是不允许等待,必须同时开展,措施由粗到细,由肺特异到特异,由被动到主动。 4.调查相对缺乏深度 因为需要对现场采取措施,因此不可能按部就班的开展调查研究,现场如同战场,争分夺秒。一旦事件被控制,有时间可以深入调查,往往又错过时机。 第二节现场调查方法概述 (Conducting a field investigation ) 一、现场调查的组织(Operational aspects of epidemiologic investigations)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案例】《现场流行病学》课程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系统介绍了现场流行病学的理论与进展,共30学时,包括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组织及管理、现场调查方法与技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应急现场调查方法、现场调查中的实验室工作、现场调查工作中的法律与伦理、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生物与化学恐怖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等。 课程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注重加强对研究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围绕坚定研究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修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内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使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同频共振。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将公共卫生现场的调查和处置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将现场流行病学知识的传授与职业理想树立和职业精神培养相结合,将工作中的创新能力与爱国主义情怀教育相融合。并且,紧密结合主要授课对象(MPH研究生)的专业特点,《现场流行病学》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奉献精神、勇于冲锋陷阵的高水平研究生。

二、思政元素 1.使命担当:讲述我校公共卫生专业毕业生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事迹,尤其驰援湖北、支援柬埔寨等战“疫”故事,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彰显公共卫生人的使命担当,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和培养职业精神。 2.医者精神:以叶馥孙为代表的我校老一辈专家心系人民群众健康、不畏艰辛开展肝癌普查及干预等现场流行病学研究为例,引导学生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 3.法治精神:制作《关于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你守法了吗?》微课,教育学生牢固树立法治观念,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三、设计思路 本课程深入挖掘《现场流行病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使公共卫生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打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现场调查方法、现场调查工作中的法律与伦理、生物与化学恐怖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现场调查中的实验室工作等一批彰显课程特色、充满思政元素的课程内容。在授课中,以驰援湖北、支援柬埔寨等一线抗

一起聚餐引起的霍乱爆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一起聚餐引起的霍乱爆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为及时有效控制发生在B镇的一起群体性霍乱的暴发流行,加强对霍乱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根据《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指南》(2012年)和《A县霍乱防治应急预案》特制定本方案。 一、成立流行病学调查组 根据《霍乱暴发流行疫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的要求,我中心立即成立了以分管副主任为组长、由卫生监督、应急办、传染病科、检验科、消杀科、健康教育科人员组成的流行病学调查组。 职责分工:组长全面负责流行病学的调查处置、协调工作;应急办人员负责应急物资和后勤保障;传染病科人员负责流行病学调查和报告;检验科负责样品采集、运输和检验;消杀科负责对疫点的消毒处理;健康教育人员负责霍乱防治知识的宣传。 A县疾控中心在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中心。同时疾控中心安排流行病学调查组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时采取相应预防、控制措施,并将调查结果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二、调查的目的 (一)了解此次霍乱疫情发生和发展经过和疫情规模; (二)采集相关例病例的大便或者肛拭采样,开展实验室检测,

明确病原并进行分型鉴定,为规范治疗提供依据; (三)通过主动病例搜索,找出高危人群,对所有高危人群使用敏感的药物进行预防性服药,如果在高危人群中发现病人和带菌者,已确定新的疫点或高危人群; (四)查找本次疫情发生的原因,以便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疫情进一步蔓延。 三、调查的对象及内容 (一)X餐馆的情况。包括是否有合格的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体检证,食品加工环境是否整洁卫生、餐具消毒、采购食品来源、宴会就餐菜种、是否留样等; (二)就诊病例情况。病人基本情况、发病经过、临床表现、治疗与转归、流行病学史(活动情况、饮食饮水卫生情况、病前类似病人接触史等)、密切接触者。 (三)聚餐人员情况。聚餐人员基本情况、就餐情况、有无腹泻呕吐症状; (四)病例的三间分布。包括病例发生的时间分布、空间分布、人群分布; (五)通过实验室检验,查找引起本次疫情的传染源; (六)分析首发病例和后续病例的流行病学联系,查找引起本次疫情的传播链。 三、调查方法 (一)通过现场访谈和现场考察,收集餐馆基本情况。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调查总结报告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调查总结报告 目的: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所开展的调查处理进行工作总结,并向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汇报。 一、疾病爆发 调查总结报告 (一)报告的主要要素 1、标题:简明醒目,包含事件发生地点、性质的内容。 2、事件概况(前言) 3、基本情况 (1)事发地自然、社会等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行政区域、面积、人口(数量、常居、流动,如在集体性单位发生的,还要有该集体的人员情况)、交通状况、当地医疗卫生组织的情况。 (2)疫情概况:当地该疾病既往流行情况;本次事件发生、波及范围等。 4、事件发生经过:未开展调查前本次疫情发生的经过。 5、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 (1)流行病学调查 ①流行特征:“三间分布” ◆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民族、是否为流动人口。 年龄:最小、最大、平均年龄,分组年龄。年龄出现差异主要与免疫水平状况、暴露病原因子的机会等不同有关。 性别性别出现差异:暴露或接触致病因素的机会不同等。 职业职业出现差异:暴露或接触致病因素的机会不同等。 民族:主要是考虑与生活习惯因素有关。 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是疫区与非疫区间传染病的传播纽带,有些疾病的爆发和大流行是因流动人口的带入性和输入性病例引起的。 ◆时间分布:各时间段发病人群的分布情况(月、旬、周为单位)、高峰时间。

◆地区分布:一般按行政区域进行描述(乡(镇)、行政村或屯)。主要是反映致病因子在这些地区的分布和作用不同。 ②临床表现:临床症状、体症(一般、特殊)。 (2)卫生学调查:主要是针对一些肠道传染病。 (3)实验室检测:包括病原学、血清学和其他实验室检查。 样本:病人样本(如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动物样本、环境样本(如水)等。 (4)其他:调查可免疫性疾病时应了解发病人群的免疫水平。 6、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分析、结论 依据调查结果,对导致本次事件发生的原因(自然、社会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对本起事件进行定性。 7、事件处理经过、采取的防制措施及效果 简述对事件的调查、控制经过,已经实施了哪些防制措施(包括对病人的救治、预防和控制的措施),以及实施后的效果如何等内容。 8、存在问题与困难及今后的工作建议 主要是针对本次疾病爆发流行原因、防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等,提出改进的建议。 (二)行政性总结报告结构 发文字号 标题 主送机关 事件概况(前言) 正文 一、基本情况 二、事件发生经过 三、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步骤一般包括核实诊断、制定病例定义、病例搜索、个案调查、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等内容。具体调查步骤和顺序由调查组结合实际情况确定。 (一)核实诊断:调查组到达现场应核实发病情况、访谈患者、采集患者标本和食物样品等。 1.核实发病情况:通过接诊医生了解患者主要临床特征、诊治情况,查阅患者在接诊医疗机构的病历记录和临床实验室检验报告,摘录和复制相关资料。 2.开展病例访谈:根据事故情况制定访谈提纲、确定访谈人数并进行病例访谈。访谈对象首选首例、末例等特殊病例;访谈内容主要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发病和就诊情况以及发病前的饮食史等。访谈提纲可参考《食品安全事故病例访谈提纲》(附表3-1)。 3.采集样本:调查员到达现场后应立即采集病例生物标本、食品和加工场所环境样品以及食品从业人员的生物标本。样本采集、保存和运送方法可参考《食品安全事故标本和样品采集、保存和运送要求》(附录4)和《食品安全事故常见致病因子的临床表现、潜伏期及生物标本采集要求》(附录5)。如未能采集到相关样本的,应做好记录,并在调查报告中说明相关原因。

(二)制定病例定义:病例定义应当简洁,具有可操作性,可随调查进展进行调整。 1.病例定义包括以下内容 (1)时间:限定事故时间范围; (2)地区:限定事故地区范围; (3)人群:限定事故人群范围; (4)症状和体征:通常采用多数病例具有的或事故相关病例特有的症状和体征。症状如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抽搐等;体征如发热、紫绀、瞳孔缩小、病理反射等。 (5)临床辅助检查阳性结果:包括临床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功能学检查等,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高铁血红蛋白增高等。 (6)特异性药物治疗有效:该药物仅对特定的致病因子效果明显。如用亚甲蓝治疗有效提示亚硝酸盐中毒,抗肉毒毒素治疗有效提示肉毒毒素中毒等。 (7)致病因子检验阳性结果:病例的生物标本或病例食用过的剩余食物样品检验致病因子有阳性结果。 2.病例定义可分为疑似病例、可能病例和确诊病例 (1)疑似病例定义通常指有多数病例具有的非特异性症状和体征; (2)可能病例定义通常指有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或

现场流行病调查病例定义要素

现场流行病调查病例定义要素 一、引言 现场流行病调查是指对某一特定区域或人群中出现的疾病进行调查和分析的过程。为了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需要对病例进行定义,并明确病例定义要素。本文将详细介绍现场流行病调查病例定义要素及其重要性。 二、病例定义要素 1. 确诊标准:病例的确诊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通常是依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结果和病原学证据等综合判断。确诊标准的明确性对于准确识别病例具有重要意义。 2. 疾病类型:病例定义中应明确所调查的疾病类型,包括传染病、非传染病、慢性病等。不同类型的疾病具有不同的传播途径和防控措施,因此疾病类型的准确定义对于后续调查和防控工作至关重要。 3. 人群范围:病例定义中应明确所调查的人群范围,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地理位置等。不同人群的感染风险和易感性有所差异,因此对人群范围的准确定义有助于更精确地识别病例。 4. 疾病临床表现:病例定义中应明确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包括症状、体征、病程等。准确描述疾病的临床表现有助于区分该疾病与其他类似疾病,提高病例识别的准确性。

5. 感染源和传播途径:病例定义中应明确感染源和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接触、空气传播、食物传播等。对感染源和传播途径的准确定义有助于确定暴露风险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6. 流行病学特征:病例定义中应明确流行病学特征,包括患病率、发病率、病死率等。了解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有助于评估疫情的严重程度和预测疫情的发展趋势。 7. 时间和空间范围:病例定义中应明确调查的时间范围和地理位置。时间和空间范围的准确定义有助于确定疾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以及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三、病例定义要素的重要性 1. 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病例定义要素的明确性可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避免对不相关的病例进行纳入或排除,从而保证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2. 促进疫情控制工作:病例定义要素的明确性有助于及时识别和报告病例,快速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有效控制疫情的发展。 3. 支持科学研究和政策制定:病例定义要素的准确定义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为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促进了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四、总结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广西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演练方案 一、演练目的 使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人员能熟练掌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现场流调工作的要求、工作程序和工作内容。 二、演练对象 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的流行病技术人员。 三、工作步骤 (一)组织现场调查人员 现场调查组包括流行病现场调查人员、实验室采样人员(其中流行病学现场调查人员至少2人,实验室采样人员1人)。 (二)携带的物品要求 1、防护物品:个人防护设备5套,包括口罩(12-16层棉纱口罩和N95或FFP2级别以上的口罩),工作服,隔离衣(一次性)、手套(医用乳胶手套),护目镜,鞋套(高筒水鞋)。 2、流行病学调查表格:包括病例个案调查表3份、密切接触者调查表20份。 3、采样设备: (1)血液收集耗材:医用(5ml和10ml)一次性注射器各10支、5ml(真空)针管10支、止血带3根、无菌拭子一包、血清储藏管20支、标本标签20张、创可贴20个、可封性塑料袋30个、标本采集登记表格20张、带有冰袋的冰盒1个、棉拭子一包。 (2)全血收集管:10ml螺口塑料管(外螺旋、带密封垫圈)20支。 (3)血清保存管:2ml螺口塑料管(外螺旋、带密封垫圈),可耐超低温(液氮保存)10支。

(4)粪便保存管:50ml螺口塑料管(外螺旋、带密封垫圈),可耐超低温(液氮保存)10支。 (5)鼻咽拭子保存管:10ml螺口塑料管(外螺旋、带密封垫圈),可耐超低温(液氮保存)10支。 (6)痰液保存管:50ml螺口塑料管(外螺旋、带密封垫圈),可耐超低温(液氮保存)10支。 (7)尸检组织冻存管:50ml螺口塑料管(外螺旋、带密封垫圈)2支。 (8)记号笔:油性,防水,2支。 (9)洗手液(包括0.3-0.5%碘伏消毒液或快速手消毒剂(洗必泰醇、新洁尔灭醇、75%的酒精等)任选一种。 四、现场调查步骤 (一)流行病学调查 1、到达现场后,首先做好个人防护。根据对不同的被调查对象采取不同级别的个人防护: 一级防护: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医学观察;对医学观察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医学观察。 防护要求:穿戴普通工作衣帽、戴12层—16层棉纱口罩,使用四小时后,消毒更换。每次接触后立即洗手和消毒。手消毒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快速手消毒剂(洗必泰醇、新洁尔灭醇、75%酒精等)揉搓1~3分钟。 二级防护:在发热门诊、集中收治定点医院污染区或其它发病地点,对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防护要求:为穿普通工作服、外罩一层隔离衣,戴防护帽和符合N95或FFP2标准的防护口罩(离开污染区后更换),以及戴乳胶手套和鞋套,近距离接触病人时戴防护眼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报告范文2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报告范文2篇仙人湾乡清水塘村产毒型大肠杆菌致腹泻暴发调查终结报告 2006年9月23日上午8:30,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本县仙人湾卫生院电话报告:该乡清水塘村有110人发生不明原因群体性腹泻。主要症状为:大部分起病急、恶心、腹胀、腹痛、腹泻:粘液、水样便,少数病人低热、呕吐及里急后重。疫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防病工作,落实专项医疗救治经费,明确提出“疫情不扩散、不死人”。主管卫生工作的副县长郭小沅同志亲临现场指挥扑疫工作。县卫生局立即组织由疾病控制、卫监部门组成的8名专业技术人员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处理,经详细调查及采样检测后确定:这是一起感染性腹泻病例暴发,暴露因素为村民饮用了被产毒型大肠杆菌污染的水源(3号水井)。通过对病人隔离治疗、水源消毒、密切接触者预防性服药等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后,疫情得到迅速控制,自15日发生第一例病人至25日最后一例病人止,历时11天,累计发病104例。目前疫情已经平息。现将本次调查处理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仙人湾乡清水塘村位于我县东南部,距县城70公里,距乡政府5公里,前临沅水, ,1780背后靠山,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常年降雨量960毫米,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其它经济作物。近年来,多数青年外出务工,部分村民在附近沅江淘金致富。该村人均年收入2000元左右。全村共辖2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数1011人。一组单独为小自然村,人口190人,二、三、四组为大自然村,人口821人,两自然村相距1000米,不共用水源。全

村共有3家卫生所,其中小村1家,大村2家。该村环境卫生一般,村民卫生意识较差,绝大部分村民有喝生水习惯。 二、水源情况: 病例发生在二、三、四组村民混居的大自然村,该村共有3口饮用水井,均位于该村排污沟旁边,位置较低(每口水井呈梯形均配有2口水池,供村民洗菜、洗衣用)。水井呈直线排列,井与井之间距离约100米,水井距住宅区80-100米(流调人员按排污沟方向把3口水井自上而下依次定为1号、2号、3号水井)。3口水井均无任何卫生防护措施,平时村民喝水、洗菜、洗衣均使用井水,稍用力震荡,洗菜、洗衣池水向上倒灌入水井。其中被污染的3号水井旁边又有污水池,位置与水井持平,下暴雨时污水可流进水井。 三、发病情况: 本次发病全部集中在二、三、四组村民居住的大自然村,该村总人口821人,其中外出务工184人,实际居住人口数637人,本次发病104人,罹患率16.1%。 1 一) 临床特征:调查104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心、腹胀、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大便为粘液、水样便,少有发热及里急后重。 5例住院病人资料:血象:1例病人白细胞数增高,其他正常,大便镜检1人有红细胞1+,白细胞1+。 二) 流行特征: 1、人群分布: 年龄:人群普遍易感,发病年龄最小的1岁零4个月,最大的 80岁,年龄分布见表1: 104例腹泻病人年龄分布表1 性别:男性发病者占58例,女性46例。男女之比为1.26: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