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李叔同的书法艺术和广告设计

李叔同的书法艺术和广告设计

李叔同的书法艺术和广告设计

李叔同(弘一法师)书法作品赏析

李叔同(弘一法师)书法作品鉴赏 摘要:弘一法师李叔同是一位中国近代成就卓著、德艺双馨的高僧,同时也是杰出的艺术大师。他倾注毕生心血于书法创作,留下了很多不朽的精品。他的书法集合了各种艺术精华,尤其深受佛教影响,给人一种空灵、素净,超然物外的享受。本文就以下三个方面对他的书法作品作以简单鉴赏。 关键字:技法;意象;文化背景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姓李,名侯,字叔同,别号漱筒;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他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多才多艺的高僧。被誉为“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 斯人已去,馨德永存!岁月带走了一位天之骄子的艺术家,却带不走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带不走他流芳万世的不朽作品。尽管,作为凡夫俗子,我无法达到大师的高度与之对话、共鸣,但我仍愿意追逐他的踪迹,寻找那超凡的人格与亘古长存的传奇…… 弘一法师自幼研习书法,并在其他艺术领域也颇有建树,因此,他的书法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集合了各种艺术之所长,为己所用,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书法风格。而在遁入佛门之后“诸艺俱废,唯有书法不曾放弃”,他晚年在书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基于这种事实,本文只对大师晚年的作品作以简单的赏析。 弘一法师的书法风格有别于他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他独特的技法,这与他深厚的书法功底是分不开的,加之他在其他艺术领域的造诣,是他对书法有自己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晚年遁入空门,在接受了佛法的洗礼和对佛理的研究之后,更是奠定了大师的最终书法风格,有人称之为“弘一体”。陈祥耀先生认为弘一法师“其初由碑学脱化而来,体势较矮,肉较多,其后肉渐减,气渐收,力渐凝,变为较方较楷的一派,数年后乃由方楷而变为修长,骨肉由饱满而变得瘦硬,气韵由沉雄而变为清拔。其不可及处,乃在笔笔气舒、锋藏、神敛。写这种字,必先把全部精神集于心中,然后运之于腕,贯之于笔,传之于纸。心正笔正,此之谓欤。”这是从技法层面对弘一法师作品风格的分析,非常中肯。因为书法风格的由来绝不是突然的,它一定与个人书法的基础风格有关。欣赏弘一法师的作品,犹如读一本佛家经典,给人一种心灵的洗礼,使我们在这纷繁的世界里获得片刻安宁。一切尘世的烦恼与纷争暂时搁浅,只有天人合一的超然享受……

试述王铎书法风貌的成因及技法表现

试述王铎书法风貌的成因及技法表现 姓名:孔研 【内容提要】:王铎书法面貌的形成,求其源,是他不同于时人的美学思想;寻其本,得力于他对古人书法的学习。将其美学思想和学古语言融入到作品中,加之技法上的独特性,最终形成了布势连绵,苍健跳跃,神气挥洒的风貌。【关键词】:王铎;中庸;学古;技法 王铎一生博学好古,工诗文,尤善绘画与书法,以书法闻名于世。明季书坛以王氏为代表的一派提倡取法高古,与当时的董派书风迥然不同。他刻意融合新机,形成自己的特色,给整个沉闷滞塞的书坛带进新鲜的活力。其论艺语曰:“……神气挥洒,不主故常,无一定法,乃极势耳”1,这“神气挥洒”的风格与他的美学思想、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与其学书渊源、学书方法密不可分。 一.挥洒之源 仍是处在封建社会的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对当时人们思想的专制统治依旧渗透到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每一层面,集中表现儒家思想的,便是这早被皇家法定为《四书》之一的“中庸”。程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作为政治伦理的同时也成为艺术审美的规范。它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在行为上循规蹈矩,在情感上温柔敦厚,从而维持人际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但却压抑了人的个性创新和活力的表现,导致艺术领域的模式和守旧,谁也不敢离经叛道,机械重复,惰性模仿。 明代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期。禅宗思想的流行,泰州学派的崛起等各种复杂的历史原因,使得思想是比较自由,艺术也是比较发达的。所以便有了李贽的评论说:“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苦必得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他还嘲讽“千古一词”、“千年一律”的尊孔思想,无异于“前犬吠形,亦随而吠之”的随声附和之犬,他对尊孔言论和理学的批判,是对封建卫道者们的有力鞭挞……。 处在这个时代的王铎也必然会受到明代哲学与文艺思想的左右,受到那些果敢进行艺术实践的大师们的影响。王铎是如何面对这部教条的“法典”的?王铎承认“中庸之理”吗?“心浮,多分外求奇,而中庸之理反失。”2,这也许就是王铎的“中庸之理”吧,也可以说他是认同的,但却是矛盾的“中庸”,因为读一读他的文论,《拟山园选集》卷八十二《文丹》便可得知,文论中的语句显示了和程颐的截然不同的境界,充满了“奇”、“变”、“胡乱”,讴歌“怪”、“怒”、“沉雄”。 如他赞美“怪”:“怪则幽险狰狞,面如贝皮,眉如紫棱,口中吐火,身上缠蛇,力如金刚,声如彪虎,长刀大剑,劈山超海,飞沙走石,天旋地转,鞭雷电而骑雄龙,子

弘一大师书法选

弘一大师书法选 弘一大师书法选 001、勇猛精进002、具足大悲心 003、知止 004、珍重005、智慧如海 006、雪夜千卷、华时一尊 007、金石大寿、欢乐康年 008、万古是非浑短梦、一句弥陀作大舟 009、观音十句净业苦,佛号一声超骊黄 010、老实念佛 011、天意怜幽草、人间爱晚晴 012、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扑鼻香013、诸法空无我

014、具足大悲心 015、昭廊心境,剖裂玄微 016、会心当处即是,泉水在山乃清 017、当勤精进,但念无常018、天然胜境 019、世尊光所照,众生悉安乐,有苦皆灭除,心生大欢喜020、戒定慧 021、法喜 022、佛光 023、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有才而性缓实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024、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裂是错到底;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025、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026、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偏缓能制急; 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用術我以诚感之 027、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028、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029、见事贵乎理明,处事贵乎心公; 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渐也 030、毋似小嫌疏至戚,毋似新怨怠旧恩; 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 031、大著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

恶莫大于无耻,遇莫大于多言 032、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誇学;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033、自责之外无胜人之術,自强之外无上人之術; 缓事宜急幹敏则有功,急事宜缓办忙则多错 034、涵养冲虚便是身世学问,省除烦恼何等心性安和; 不尽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035、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衰后罪孽都是盛时作的,老来疾病都是壮年招的

书法意象、意境初探

内容摘要:书法艺术抒情必须依赖作者创造的意象和意境,实现书法艺术意境和意象的途径是道法自然,而妙合自然的方法是阴阳互生,形势出矣。书家创造书法艺术的意境,观者借景生情实现艺术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意境、意象、立象以尽意、道法自然、阴阳既生,形势出矣、情景交融、借景生情谓意境。 正文: 圣人作《易》曰,‘’立象以尽意‘’。南朝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唯观神采,形资次之。‘’意和神采是书法与写字的根本区别,书法是一种艺术形式,而汉字是书法这一艺术形式展示神采——抒发感情的载体;而写字的目的是解疑释惑,传递信息,不需要利用汉字的线条、汉字的结构、汉字组合成的篇章表现神采,抒发感情,以传递信息为目的的写字,工整、清晰即可。我国著名美学家邓以蛰先生也曾提出:“无形自不能成字,无意则不能成书。”对书法艺术与写字的区别进行了最好的诠释。 但是,书法艺术如何才能产生意境,如何借境生情?从古代到现代大量的书法理论高深莫测、神乎其技,无法指导我们书法学习与创作。为更好地理解、指导书法学习和创作我们有必要就书法艺术如何抒发感情进行简单的梳理。 立象以尽意 我们写字要提升到书法艺术的高度,首先要理解意境和意象两个概念。什么是意境,什么是意象;意境和意象什么样的关系。意境和意象与书法艺术的抒发感情又有什么关系? 意象是什么?在西方有意象艺术,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相区别。意象艺术家作品描绘的是心中形象,不是现实中存在的具体形象。意象艺术作品是不像现实中原型;具象艺术作品则是现实原型真实写照,是再现。中国画虽不称意象艺术,但是,它却是画家心中的所思所想。八大山人笔下翻着白眼的鸟永远不是现实生活中鸟形象,它们就是山人冷眼看世界的真实写照。 书画同源,书法意境同样依赖作品的意象,清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艺概?书概》中指出‘’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理论大师的中心思想抒发感情是书法艺术的根本目的,而象则是书法艺术的方法和手段。清代王国维将意境解释为情景交融。但书法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产生意象、意境呢?书法艺术的艺术语言——线条、结体、章法产生书法意象、意境。 书法家要创造意象与其他的艺术类别有很大的不同。画家有现实生活中人、景的参照,音乐家有音符,有节奏感、有强弱高低。书法有什么?汉字,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西方没有可以对应的艺术形式,我们的书法家同样说不清楚书法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的理由,因此很多人甚至我们许许多多的艺术家都否认书法是艺术。汉字是象形文字,是现实生活中人与自然的高度概括。因此,书法艺术意象的更全面、更概括;它使用一切艺术形式、艺术门类的手段,是人类形象的高度概括与抽象。历代书法艺术中此类形象的例子太多了,羊欣书如大家婢为夫人,虽处其位,然举止羞涩,终不似真①;顔真卿书为纠纠武士,威武雄壮;八大山人和弘一法师书法如禅定的高僧大德,无欲无求,青灯古佛伴终生的形象跃然纸上。 但是,作为今天的我们如何才能创造出如此鲜活的书法艺术形象,利用自己手中的笔营造如此美妙的意境呢? 道法自然 书法家如何营造作品的意境呢?意境的产生有赖于创造作品的书法意象。书法艺术的意象与通常的艺术形式是不同的,但是,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字来源象形,同样师法自然,相同的汉字不同的结构比例形式可以表现出不同意象形态,表达书者不同意蕴内容,抒发书者不同思想感情。 王羲之书法是风度翩翩的潇洒公子,顔真卿书法是威武强壮的武士,弘一法师书法则是

弘一大师书法代表作《华严集联三百》(中)

弘一大师书法代表作《华严集联三百》(中)弘一大师书法代表作《华严集联三百》(中) 所行无碍,以法自娱具足惭愧,究竟清凉 至法彼岸,长佛善根究竟清净,具足威仪 履净法界,获胜善很说甚深法,升无上堂 获最胜法,升无上堂证菩提道,得坚固身 具头陀行,得坚固身入真实慧,得坚固身 永持梵行,勤修善根恒守正念,常行大悲 入深法界,获胜善根绝世贪爱,趣佛菩提 深入佛智,得预法流入一切智,升无上堂 舍离众恼,成就佛身见一切佛,升无上堂 端正严好,清净调柔众德悉具,大悲所熏 安住真如地,普照智慧灯善入音声海,坚住菩提心远离于众相,愿度诸群生则悟甚深法,而兴大悲心未曾有苦恼,决定成菩提心生大欢喜,佛放净光明体相无所有,光明靡不周二边皆舍离,一念得菩提常护诸佛法,恒涂净戒香我性未曾有,智眼靡不周入于真实境,照以智慧光具一切功德,得无上菩提如梦不真实,舍我而修行无有一切相,而兴大悲心离一切分别,得无上菩提欲为诸法本,心如工画师

一心求佛智,平等行世间其心得安隐,有苦皆灭除 供佛令欢喜,知身如虚空其心无染著,如法而了知 方便行于世,寂静调其心处世而不住,见心无所生 了世皆如梦,见心无所生于法得自在,知身如虚空 心识犹如幻,色相无有边舍慢持净界,以法化众生 勤行精进无厌怠,善了境界起慈悲法身示现无真实,慈心普遍等虚空 无量法门皆自在,一切智性如虚空光明照耀靡不及,智慧增长无有边 如来为说广大法,汝等应生欢喜心放大光明令觉悟,离诸热恼恒清凉 众生有苦皆令灭,如来处世无所依供养一切诸佛海,得成无上照世灯 悉使众生离诸苦,普于十方演妙音显示一切如来境,发生无量欢喜心 愿门广大不思议,慈心普遍等虚空见佛自在生欢喜,发心回向趣菩提 普灭众生烦恼热,恒演如来寂妙音而于诸有无行著,为度众生普现身 能学如来之妙慧,而于众生起大悲为利众生而出现,不染世法如虚空 广大寂静三摩地,清净光明遍照尊令生深信入佛智,普

欣赏:李叔同书法

欣赏:李叔同书法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 李息临 魏造像四种如 夢如幻素壁淡描瓦瓶香侵 发无上意得总持门 世间虚妄乐 說微妙法饒益眾生知止珍重 雪夜千卷、华时一尊金石大寿、欢乐康年万古 是非浑短梦、一句弥陀作大舟 观音十句净业苦,佛号一声超骊黄 老实念佛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诸法空无我具足大悲心 当勤精进,但念无常天然胜境 世尊光所照,众生悉安乐,有苦皆灭除,心生大欢喜

有才而性缓实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偏缓能制急大著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恶莫大于无耻过莫大于多言涵养冲虚便是身世学问省除烦恼何等心性安和 不尽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衰后罪 孽都是盛时作的老来疾病都是壮年招的有作用者器宇 定是不凡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 在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人福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及我待之以坦荡 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今日方知心是佛,前身安见我非僧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戒是无上菩提本,佛为一切智慧灯 极乐庄严 香光庄严佛灭度后以 戒为师 无住斋 建智慧幢无量寿佛专求己过勿责人

王铎及写像秘诀

人物简介 王铎(1592年—1652年)明末清初大臣、书画家。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号嵩樵,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幼时家境十分贫寒,过着“不 王铎画像 能一日两粥”的生活。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受到考官袁可立的赏识推荐,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礼部尚书。王铎身逢乱世,仕途坎坷多艰。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十一岁的王铎曾一度避难于苏州浒墅关袁枢寓所,二人交情笃厚,往来间以诗文书画相唱和。袁枢之父兵部尚书袁可立的神道碑文和墓志铭就是王铎亲笔撰文书写的。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帝殉国于景山。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福王,王铎为东阁大学士。清朝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于永历六年(1652年)病逝故里。享年六十一岁,葬于河南巩义洛河边,谥文安。 绘画 杨竹西小像图 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画山水宗荆、关,丘壑峻伟,皴擦不多,以晕染作气,傅以淡色,沉沉丰蕴,意趣自别。山水花木竹石,皆用书中关纽。间作兰、竹、梅、石,洒然有物外趣。 他的画主要继承了五代荆浩和关仝的风格,王铎的作品丘壑高峻,气势雄伟。同时他也吸收董源和王维的画法,主要以水墨晕染为主,皴擦不多,略施淡色,山川显得厚实雄伟,生机勃勃。他的山水画景色比较写实,山石的造型方峻,勾皴相间。他的山水画是以元人的笔墨技法画出了宋人味道。王铎的人物画极少见,而且画法比较简略、写意。 书法 王铎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受欢迎。

学习书法应懂得书写之法(一、二、三、四)

学习书法应懂得书写之法(一、二、三、四) 学习书法应懂得书写之法 (一、二、三、四)罗振玉刻字 书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光辉的传统。前人于长期的书写习惯中悟出了书写之道,积累了丰富的书写经验,论书者颇多,精辟妙论丰富多采。有志学书者若为己所用,则能事半功倍。是今人学书的经验之谈。愿广大书友读后收获多多。 郭沫若书法目录 一.字如其人立品为先 二.临摹入门循序渐进 三.形神相依意境为重 四.笔墨技法熟而后巧 五.筋骨血肉相容互济 六.结体章法辩正安排 七.立姿取势气贯神足 八.手随意运意在笔先 九.变化万千贵在自然 十.通晓各体博而后约 十一.精研流派广采众长

十二.理法兼长力求上乘 十三.学识修养字外功夫 十四.莫懈耕耘精益求精 一、字如其人立品为先 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即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清.松年《颐园画论》 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清.王妤 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张沅《石涛画语录》 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其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以身,德而熟之以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书法三味》 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清.刘熙载〈艺概〉 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唐.张彦远〈法书要录〉 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明.项穆〈书法雅言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清.刘熙载〈艺概〉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柳公权曰:

王铎草书唐人诗九首

王铎草书唐人诗九首 (创意源自草根=> )日期:______________ 阅读小页@ 草书唐人诗九首 王铎《草书唐人诗九首》(局部)654×34.5 cm 绫本首都博物馆藏 附录:首都博物馆相关资料 其书师承古法,融百家之长为己所用,开创出自己独特的书风,有"神笔王铎"之美誉。其书法具有"四美 "的特点:一、纵中有敛(形质美);二、草中有楷(情性美);三、错落有致(节奏美);四、今中有古 (韵味美)。王铎"雨加雪"(草中有楷)的章法和"错落有致"的体势,对后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释文: 1) 岑参《寄杜拾遗诗》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薇。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2) 王维《送刘司直往安西诗》 绝域阳关道,胡烟(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当今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3) 王维《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秋日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4)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之十九》 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候火云峰峻,悬军幕井乾(干)。 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 5) 杜甫《禹庙》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生虚璧,江声走白沙。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 阅读小记 第 1 页共 10 页: (创意源自草根=> )日期:______________ 阅读小页@ 6) 杜甫《春宿左省》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7) 杜甫《洞房》 洞房环佩冷,玉殿起秋风。秦地应新月,龙池满旧宫。 系舟今夜远,青漏往时同。万里黄山北,园陵白露中。 8) 杜甫《骊山》 骊山绝望幸,花萼罢登临。地下无朝烛,人间有赐金。 鼎湖龙去远,银海雁飞深。万岁蓬莱日,常悬旧羽林。 9) 王维《终南山》

弘一法师书法价格弘一法师书法

弘一法师书法价格弘一法师书法 书法是李叔同毕生的爱好,青年时致力于临碑。他的书法作品有《游艺》、《勇猛精进》等。出家前的书体秀丽、挺健而潇洒;出家后则渐变为超逸、淡冶,晚年之作,愈加谨严、明净、平易、安详。李叔同的篆刻艺术,上追秦汉,近学皖派、浙派、西泠八家和吴熙载等,气息古厚,冲淡质朴,自辟蹊径。有《李庐印谱》、《晚清空印聚》存世。李叔同创作的《送别》也广为传唱。下面是为你的弘一法师书法,希望对你有用! 昨日,本报推出了“书画入门名家为你点卯窍”系列报道,邀请山水名家姚叶红为读者传授山水画独门秘籍。报道一出,立即引来了读者的热力追捧。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书法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书法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书法如何入门?如何欣赏?昨日,市书协主席舒炯现身说法,为读者讲述书法书写和欣赏的入门方法。 临帖是关键学习书法楷书入手 “很多书法初学者喜欢写字,但他们不喜欢临帖,只是自己闷头写。几年练下来,帖依然是帖,自己的字依然没有变化,没有进步。书法入门,最重要的就是临帖。”说到书法入门,舒炯开门见山地指

出,初学者应该选择一种碑帖作范本,仔细琢磨它每一字的笔画与结构的特点,反复摹,熟练地掌握它的写法,以达到“得心应手”境界;在此一家一体基础上,再博览广习、兼收众长,加以发展,创造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新体。他建议,“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初学书法的人可以先从楷书练起,通过几年的楷书练习,笔画、结字等都有基础后,再练其他字体才可以事半功倍,无论学魏碑、篆书还是行、草,都将大有裨益。舒炯告诉记者,要想在书法这条道路上有所成就,就得潜心临帖。他坦言自己从4岁开始练习书法,几十年下来,临帖都有4000多种。如今,只要有幅字在他面前一放,他就能够在脑海里浮现字帖上的字形。很多时候,他都靠背帖的形式来练笔。“少不练功,老不习武。书法与中国功夫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舒炯说,练习书法就得将临帖的基本功练习好,以后转绘画都有好处。 入笔行笔收笔每一步都有讲究 “书法是线条造型艺术,所谓笔法,主要就是指创造理想线条的用笔方法。”舒炯一边向记者讲解,一边拿起毛笔蘸上墨汁,在宣纸上为记者演示起来。只见他拿起毛笔,将笔尖按下去写,笔画就粗,提起来就细。“就像人走路的两只脚,一只落下,一只提起,不停地交替一样,笔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才能产生出粗细绝不相同的线条来。”他特别强调:“每写一个笔画,都有入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入笔有‘露锋’法,顺笔而入,使笔画开端呈尖形或

王铎书法欣赏

王铎书法欣赏 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又号痴庵,别署烟谭渔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幼时家境十分贫寒,过着"不能一日两粥"的生活。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累擢礼部尚书。王铎身逢乱世,仕途多变,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崇祯帝自缢于景山。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福王,待为东阁大学士。满清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于顺治九年病逝故里。

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好古博学,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其以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

董北王”之称,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跋》中说:“元章(米芾)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 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受欢迎。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他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他们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提出了“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王铎善于画山水和梅兰竹石,他的画主要继承了五代的靳浩和关

同的风格,王铎的作品丘壑高峻,气势雄伟。同时他也吸收董源和王维的画法,主要以水墨晕染为主,皴擦不多,略施淡色,山川显得厚实雄伟,生机勃勃。他的山水画景色比较写实,山石的造型方峻,勾皴相间,他的山水画是以元人的笔墨技法画出了宋人味道。王铎的人物画极少见,而且画法比较简略、写意。

书法与国画之笔法

书法与国画之笔法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清代康有为也曾 “书法之妙,全在运笔。”可见笔法是书法的基础。­ 说过: 唐代张彦远曾说:“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其在此强调了笔法与立意造型的关系。立意须造型,造型须用笔,笔法亦是中国画的基础。­ 那么,何谓笔法呢?笔法顾名思义即用笔或曰之关键的技法。笔法包括了下笔、行笔和收笔,这就要求充分利用笔毫柔软而富有弹性的功能,使运锋铺毫首尾完善,气势流畅,笔力丰盈,使笔毫在顺逆相交、疾涩相顾、轻重相间的情况下运行,这就是笔法。­ 因此,是否理解并掌握用笔之法,是书法与国画的重中之重。不仅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入书法与国画的大门,而且直接影响到今后在书法与国画方面的艺术成就。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一定时期(甚至长时期)的反复练习,而且要勤于思考,分析运锋铺毫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即不同的笔法下,点画线条所产生的形态,从中找出一些艺术规律。笔法,在整个书法国画艺术体系中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是很复杂的。书法与国画同属于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古今书法、国

画艺术家都十分强调笔法,且他们在笔法上都具有扎实的功夫和精湛的水平。­ 书法的用笔笔法具体可以归纳为中锋、偏锋、藏锋、露锋、逆锋、顺锋、方笔、圆笔、运笔方向、用笔技法等等。­ 中锋是在笔毫的正中,作书时将笔的正中之锋保持在笔画的中间,就能使点画圆满遒劲。这是因为笔在点画中间运行时,墨水顺笔尖均匀地自两面渗开,达于四面,点画就没有上轻下重或左轻右重等缺点,这样的线条就带有丰润圆劲,富有立体感的特点。中锋之法乃是最基本笔法。­ 偏锋,又称侧锋,就是用笔时将笔偏于一侧,中锋也偏到笔画的一边,所以写出的点画一边光一边毛,一边浓一边枯,常呈锯齿形。­ 藏锋,具体地讲就是藏头护尾。即把笔锋藏在点画中间而不直接外露出来。藏头,就是指起笔,要“横画直下,直画横下”,“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护尾,就是指收笔要“无往不收,无垂不缩”,把笔锋最后护起来。藏锋的笔画给人以含蓄沉著,浑厚凝重之感。藏头是将笔尖逆落纸上,锋藏而行。护尾是将笔毫回收锋尖。­ 露锋,又称出锋,即不回收掩藏,这大多是用在一笔之末,指露出笔锋的收笔动作。主要笔画用藏锋时,副笔可用露锋。藏锋中显示笔力骨气,露锋时要丰实遒劲。­

书法艺术之笔法技法

书法艺术之笔法技法 在书法方法技巧中,笔法是占第一位的,没有笔法,就无从谈字法、章法、墨法。所以,对笔法的研究就显得尤其重要。鉴此,我用今天的视角,与大家交流笔法中的一些问题。 一、关于用笔的发力与“ X変” 毛笔在纸上运行要留下痕迹,这痕迹就是汉字的点画。用同样的一支毛笔,由不同的人来写相同的一个字,结果是一人一面。其原因是因为每个人的运笔发力方法不同。写字时,笔毫由于手臂的发力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异,这种书写过程中的锋毫之变,我们称之为“锋变”。 无论何种字体书体中的点画,其实就是书写时“锋变”的结果。研究笔法,实际上,就是要集中在怎样控制“锋变”的这一关键点上。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笔画,都是由入、行、收三个技巧环节来完成的(点,一入即收)。入,主要是完成笔画前端的造型;行,是完成笔画中部的造型;收,是完成笔画尾部的造型。发力和锋变的各种技巧,也就集中体现在这三个细小环节之中。在这三个环节中,每一个环节都会直接影响一个笔画的造型。因此,它是用笔最基本的技巧环节,对笔法的研究也就必须着眼于这三个具体的技巧环节。 用手、腕、臂的发力来控制和调领锋毫,利用锋变来完成这三个环节,并进行点画的刻画,就是用笔的关键。古人研究笔法最经典的成果莫如“永字八法”,虽然它还是残缺的理论(如: 心钩、鹅钩、之捺等,这些极为重要的笔画,只一个“永”字无法包含其中,说明它还是一个不完整的理论。),但其实践指导意义确是重大的。我们仔细分析“策、勒、弩、趯、侧、掠、啄、磔”八字,实际上讲的就是一个控笔发力的问题。 由于发力方法的不同而导致锋变的不同,又由于锋变的不同而导致点画的形状不同。故而才形成了“楷书笔法”、“篆书笔法”、“隶书笔法”、行书笔法”、“草书笔法”的五种笔法分类。 五种字体各有各的主要笔法特征,篆书的“铁线玉箸”、隶书的“蚕头雁尾”、楷书的“永字八法”、行草书的“绞转连绵”等既是。在同一种字体之中,无论其风格

王铎书法欣赏(中卷)看清晰大图在相册《王铎书法作品集》

王铎书法欣赏(中卷)看清晰大图在相册《王铎书法作品集》 王<铎《节临来迟帖》(五十九岁作)自署书于庚寅年(清顺治七年,1650)年),草书。绢本、凡四行,共五十九字,纵190cm,横51cm。青岛市博物馆藏。 释文令度何来迟深令人忧悬耶岂谓确有理因祠监多感足下事甚善然所造极难想足下每思先后卿岂须言亲亲不己 意耳安石停此过半庚寅二月王铎王铎《>节临褚遂良家侄帖》(五十七岁作)自署书于戊子年(清顺治五年,1648)年),行草书。绢本、凡四行,共六十二字,纵202.5cm,横51.2cm。青岛市博物馆藏。行书轴纵158厘米、47厘米王铎《喜与友人联艇之作》立轴憨斋吴南生原藏释文:乘橈殊不愠,目注有新闻。同弄江心月,闲看海尾云。沟塍难播种,颠沛易离群。傥与诸[犭軍]伍,茵粮为尔分。喜友人联艇之作辛卯二月初十王铎此幅行草立轴所书为王氏自作《喜与友人联艇之作》五言律诗,绫本,纵214.2cm、横52.3cm,署年“辛卯”即顺治八年,为其去世前一年所书。署名之下钤“王铎之印”和“痴仙道子”白文印二方。通篇行笔醋畅,起笔及转折多用方笔,凝重而不板滞,刚柔相济,骨力洞达,体势遒逸,神韵深邃,体现了书家高度的艺术造诣。行书燕矶书事轴纵224厘米、横50厘米绫本1643年书广东省博物馆藏王铎《行书五律诗轴》绫本纵236.5

厘米,横53厘米。西泠印社藏释文:正是怜才日如何独不容身将书一卷门对雨千峰健翮嫌天窄雄心向海浓最怜无 可妒约子种鳞松问点平彭子作铎书辛卯二月奉自玉贤宗 侄吟坛王铎《草书录语》轴,绫本,纵254.2cm,横48.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 云之为体无自心,而能合电章,霑被天下,自彼盘古罔有衰歇之貺。宋公以岱云别号,不独仰景泰翁也。嘘枯洒润,田文明,其望熙亯非棘欤。庚辰夏宵奉,王铎。 此轴录语一段,末款“庚辰夏宵奉,王铎。”下钤“崝嵘王铎”、“大宗伯印”。无鉴藏印。从题款可知此轴作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王铎时年48岁。此轴题款处距边缘很近,且题款形式也似有不尽合理之处,故推测上款可能已为人裁去。王铎此轴作于明末,受字人或与明廷有关,并在清初属于不容于清政权之人,因此收藏者将上款剜去,现在也就难考其人了。 此轴笔墨丰润,行笔洒脱,但笔力略弱,字体亦较规正,当属王铎书风初成时期的作品。《草书临帖》轴,绫本,纵163cm,横51.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 弟昨还,方承一日忽患闷,当时乃尔大恶,殊不易追企。怛想诸治,昨来已渐胜。眠食复云何,顷日寒重,春节至。谢庄白。丁亥十月廿一。王铎。

书法间架结构28法

书法间架结构28法 第1法首点居正唐太宗论笔法云:“夫点要作棱角,忌圆平,贵通变,”首点者,应以龙睛凤眼之姿、高山坠石之态,安居于全字中心之上,棱角突显,飒爽精神,是为点笔技法之要诀。 第2法通变顾盼李阳冰论笔法云:“夫点不变,谓之布棋。”一字之中,点笔当为至要,而两点以上者要顾盼通变,各有形制,应首尾意连,彼此呼应。若平直相似,整齐划一,便不为书。 第3法点竖直对一字之中,上有点下有竖者,当思是否直对,如直对,再思点笔位置。点竖直对,有在字之中间者,有在字之左右者。所谓直对,是为重心垂直相对,万不可偏侧。此法应先思后书,目测位置,手后随之。 第4法中直对正一字之中,有上下两中竖者,两竖均应垂直对正,若能对正,则字身不倒。然两竖中有一竖须坚挺垂直,以立其势,而另一竖则略向左斜,以化其板。对正之法,是以重心为准,如两笔僵直,神韵必失。 第5法中直偏右凡中直者,皆应垂直劲挺、管逐势行。无论悬针垂露、有钩无钩,屈体弯身是为大忌。右军论中直曰:“紧如春笋之抽寒谷是也。”太宗也云:“为竖必努,贵战而雄。”中直虽应垂直劲挺,但须稍有偏右,以化呆板,楷、行同此。 第6法底竖斜位凡竖在下方者,皆非全部居中,或偏于左,或侧于右,侧右者多,偏左者少。不居中者,当不可强为,强为居中字身必倒。底竖笔锋所指,必有所向,察之要精,观之务细,以全局定其位置,以字势择其形态。 第7法横笔等距横笔之间凡无点、撇、捺者,间距基本相等,其法同“竖笔等距法。” 第8法竖笔等距竖笔之间凡无点、撇、捺者,间距基本相等,楷书即是,行书亦然。竖距虽然相等,但其宽窄当随字形而定,不可一律。有因字势各异者,当有右倾左斜、阴阳粗细之别,或悬针,或垂露,迟速缓急,变化有致。 第9法上收下展上收而下展,下展而上收,凡上下结体之字必择其一。上收者,阴柔华丽,涵蓄谦和,以避让而留地步;下展者,阳刚豪放,行笔雄奇,以开张而壮丰满。阴阳顿挫,妍美遒劲,错落而生奇势,对应而求壮和。 第10法上展下收上展者,飘扬洒脱,以耀其精神;下收者,疑重稳健,以标其端庄。行笔挥运,应先急后缓,当急不急是为涩滞,当缓不缓是为浮滑。 第11法上正下斜上正者,竖笔务须垂直;下斜者,重心则应不倒。上正者以平其势,下斜者以化其板。凡上下结体之字,务须注意斜正,当斜则斜,当正则正。斜而不倒、正而不僵,正中求其动势,斜中取其稳健。

2014-10-28-王铎书法大全

书法家好资料!王铎书法大全手机版(一)条幅作品[宁波市书法家协会特别奉献] 请搜索微信公众号宁波书协或字母nbsfjxh关注我们宁波书法家协会,精彩不断呈献! 王铎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十樵、石樵、痴庵、东皋长、痴庵道人、烟潭渔叟、雪塘渔隐、痴仙道人、兰台外史、雪山道人、二室山人、白雪道人、云岩漫士等。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明天启二年(1622),三十岁的王铎举

进士及第,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少詹事。弘光元年(1644),南明弘光帝任王铎为东阁大学士、次辅(副丞相)之职。次年入清,授礼部尚书。顺治九年(1652)病逝于孟津,享年六十一岁,赠太保,谥曰“文安”。 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王铎的书法笔力雄健,长于布白,楷、行、隶、草,无不精妙,主要得力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等各家,学米芾有乱真之誉,展现出其坚实的“学古”功底,学古且能自出胸臆,梁巘评其“书得执笔法,学米南宫之苍老劲健,全以力胜”。姜绍书《无声诗史》称其“行草书宗山阴父子(王羲之、王献之),正书出钟元常,虽模范钟王,亦能自出胸臆”。其传世作品主要有《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等,诸体悉备,名重当代,学者宗之。 在我国书法史上,董其昌一派的严谨秀逸之风曾在明末清初盛行,而王铎取法高古,与拘谨乏趣、滑弱无力的书风相抗衡,大胆创新,开创一代书风。他是书法史上一位杰出的革新人物。青年时代的王铎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很早就有了反思潮的奇倔胸怀,在他的《拟山园选集》中的《文丹》中,集中表露了他惊世骇俗的审美观。他最大的成就是在于他超迈雄奇的行草书。他的行草书,恣肆狂野,挥洒自如,用笔沉着痛快,纵横跌宕,自然出奇,表现了撼人心魄的雄浑气势,极富感染力。马宗霍称“明人草,无不纵笔以取势

少儿书法学习:弘一法师书法

少儿书法学习:弘一法师书法 在近现代中国艺术,李叔同(弘一)先生可谓是无法绕过的一位大师。他是中国新文艺的先驱者,在绘画、戏剧、音乐、书法等诸项艺 术领域中,不但均有着极高的造诣,甚至还都有着里程碑式的贡献。 比如,他是我国最先采用人体模特实行美术教学的人;在东京留学时又 是他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并尝试编演了轰动 一时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从此揭开了中国话剧艺术实践 的第一幕;其后他又独立创办了中国第一份音乐刊物《音乐小杂 志》…… 一个艺术家对一个时代能有如此多的开创性事业,李叔同可真称 得上是一位不世出的了不起人物。而且在他所涉足的任何一门学科或 艺事中,基本上达到了名家大师的水准。当年他被经亨颐校长聘至浙 江两级师范学校(第二年更名为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图画音乐教员时,同事夏丐尊先生就曾说:“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于图画、音乐,吞得比国文、数学还重。这是有人格做背景的缘故。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不但是图i断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 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 法学习网。 夏先生说这段话时,其实距李叔同出家尚有五六年时间,但他似 乎已经感受到了李先生的“佛光”。说来也巧,李叔同后来的出家实 际上和夏丐尊有很大的关系,先是读了他推荐的日本杂志上介绍断食 的文章,后又受了他“索性做了和尚.倒爽快,一语之激,从此,认认 真真地真做起和尚了。此事弘一大师曾当着朋友以及夏先生的面说起:“我的出家,大半因为这位夏居士的助缘,此恩永不能忘!’但夏丐尊 在场听了不禁“而红耳赤,惭慷而无以自容’。后来回忆起他的这次“助缘’,也非常后悔。

书法结构法柳体

书法结构28法 第1法首点居正 唐太宗论笔法说:“点要作棱角,忌圆平,贵通变,”首点应以龙睛凤眼之姿、高山坠石之态,安居于全字中心之上,棱角突显,飒爽精神,为点的技法要诀。 第2法通变顾盼 一字之中,点笔最为重要,两点以上要顾盼通变,各有形制,应首尾意连,彼此呼应。若平直相似,整齐划一,便不是书法。

第3法点竖直对 一字之中,上有点下有竖,应考虑是否直对,如直对,再考虑点笔位置。点竖直对,有的在字的中间,有的在字的左右。所谓直对,就是重心垂直相对,不可偏侧。 第4法中直对正 一字之中,有上下两中竖的,两竖均应垂直对正,若能对正,则字身不倒。但两竖中有一竖须坚挺垂直,以立其势,而另一竖则多作曲头,略向左斜,避免呆板。对正之法,应以重心为准则,如两笔僵直,必失神韵。

第5法中直偏右 凡中直,皆应垂直劲挺、逐势而行。无论悬针垂露、有钩无钩,忌屈体弯身。竖为“努”,中直虽应垂直劲挺,但稍有偏右,避免呆板,楷书、行书相同。 第6法底竖斜位 竖在下方的,并非全部居中。不居中的,不可强为,强为字身必倒。应以全局定其位置,以字势择其形态。 第7法横笔等距 横笔之间凡无点、撇、捺的,间距基本相等。

第8法竖笔等距 竖笔之间凡无点、撇、捺的,间距基本相等,楷书、行书一样。竖距虽然相等,但宽窄应随字形而定,不可一律。随字势各异,有右倾左斜、阴阳粗细之别,或悬针,或垂露,迟速缓急,变化有致。 第9法上收下展 上收为留有地步,是避让;下展为雄壮丰满,是开张。因此字体阴阳顿挫,妍美遒劲,错落而有奇势。 第10法上展下收 行笔落墨,应先急后缓。上展飘扬洒脱,以耀其精神;

古人88句书法技法剖析

古人88句书法技法 1、书法者,书而有法之谓,故笔落纸上,即入“法”中,动静皆能含法为上乘。唐.欧阳旬《用笔论》 2、书之神韵,虽得于心,然法度必讲资学。沈括《梦溪笔谈》 3、今书之美字钟、王,其功在执笔用笔。元.解缙《春雨杂述》 4、用笔之法:拓大指,偃中指,敛第一指,拒名指,令掌心虚如握卵,此大要也。唐.卢携《临池诀》 5、执笔之法,实指虚拳。运笔之法,意在笔先。清.冯武《书法正传》 6、古之所谓实指虚掌者,谓五指皆贴管为实,其小指贴名指,空中用力,令到指端,非紧握之说也。握之太紧,力止在管,而不注毫端,其书必抛筋露骨,枯而且弱。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7、大凡学书指欲实,掌欲虚,管欲直,心欲圆。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8、卢公忽相谓曰:子学吾书,但求其力耳,殊不知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虚掌实指,指不入掌,东西上下,何所阂焉?常人云:永字八法,乃点画尔,拘于一字,何异守株!唐.林蕴《拨镫序》 9、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献酎之丽。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10、书重用笔,用之存乎其人。故善书者用笔,不善书者为笔所用。 11、笔心,帅也,副毫,卒徒也。清.刘熙载《艺概》

12、昔人传笔诀云:“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论书势:“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折钗股。”明.丰坊《书诀》 13、张长史折叉股,颜太师屋漏法,王右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风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银钩虿尾,同是一笔法: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黄庭坚《论书》 14、寸以内,法在掌指;寸一外法在肘腕。掌指法之常也,肘腕法之变也。元.郑铄《衍极并注》 15、大字运上腕,小子运下腕,不使肉衬于纸,则运笔如飞。明. 丰坊《书诀》 16、执笔低则沉着,执笔高则飘逸。清.梁献《执笔论》 17、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两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下笔点画波奈屈曲,皆需一身之力送之。东晋.卫铄《笔阵图》 18、把笔深浅,在于去纸远近,远者浮泛虚薄,近则瘟锋体重。唐.卢携《临池诀》 19、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依笔,则有力。黄庭坚《论书》 20、所谓法则,恹压.钩揭.抵拒.导送是也。五代.李煜《书述》 21、执笔欲紧,运笔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之,执笔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知执。孙过庭有执.使.转.用之法:执谓长短深浅;使谓纵横牵挚;转谓钩环盘纡;用谓点画向背;岂偶然哉!宋.姜夔《续书谱》

弘一法师优美书法作品_弘一法师四个妻子照片

弘一法师优美书法作品_弘一法师四个妻子照片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弘一法师优美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弘一法师优美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优美书法作品图片1 弘一法师优美书法作品图片2 弘一法师优美书法作品图片3 弘一法师优美书法作品图片4 弘一法师书法 李叔同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他的书法早期脱胎魏碑,笔势开张,逸宕灵动。后期则自成一体,冲淡朴野,温婉清拔。特别是出家后的作品,更充满了超凡的宁静和云鹤般的淡远。这是绚烂至极的平淡、雄健过后的文静、老成之后的稚朴,恰如他自我表白的那样: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

他的书法犹如浑金璞玉,清凉超尘,精严净妙,闲雅冲逸、富有乐感,朴拙中见风骨,以无态备万态,将儒家的谦恭、道家的自然、释家的静穆蕴涵书艺之中,闻字犹闻佛法,爱而宝之者顿生欢喜心,得者珍如拱壁,堪称中国历代书法中的逸品。弘一和他的书法亦谓国之至宝,华夏之光。 弘一法师临近中年放弃诸艺和身外之物遁入空门后,惟书法不缀,书写佛语,广结善缘,普度众生,秉持文艺应以人传文艺,不以文艺传人。大师圆寂近70周年,嘉言懿行早已载入中华史册, 成为后人景仰的一代高僧。吾颂弘一法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无人可超。谓此赞誉,国际华人歌后邓丽君与大师有相类比之处。寿事无长物,丹青片羽留,如大师所言,生前了无片瓦,身后却留给人们的是一笔笔丰富的、叹为观止的精神遗产,令后众在国内各城市环境优美的地方为他建立纪念馆堂供人瞻仰。夫人生几何,当有何人能以一生十多个第一载入中国文化艺术、教育、宗教之史册,让后人仰慕、敬佩、赞叹?!弘一法师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他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上荣耀。 李叔同的篆刻可谓独树一帜。他早年治印从秦汉入手,兼攻浙派。35岁那年入西泠印社。39岁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前,将平生篆刻作品和藏印赠与西泠印社。该社为之筑印冢并立碑以记其事。治英赏英论印,是终其一生未曾放弃的癖好。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提道:刀尾扁尖而平齐若锥状者,为朽人自意所创。锥形之刀,仅能刻白文,如以铁笔写字也。扁尖形之刀可刻朱文,终不免雕琢之痕,不若以锥形刀刻白文能自然之天趣也。李叔同对印学的贡献还体现在他对近代篆刻事业的弘扬上。他亲自发起成立了继西泠印社之后的又一印学团体乐石社,定期雅集,并编印印社作品集和史料汇编。这也是在近代篆刻史上领风气之先之事。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