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玉米病害大全 高清详解

玉米病害大全 高清详解

玉米病害大全 高清详解
玉米病害大全 高清详解

玉米大斑病

简介

英文名 Corn northern leaf blight

异名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

病原大斑凸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Leonard et Suggs,属半知菌亚门。有性态为玉米毛球腔菌Setosphaeria turcica (Luttr.) Leonard & Suggs,在自然条件下不产生有性态。

寄主玉米。

危害为害较重的玉米病害。

分布世界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

详细资料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扩展,严重时能遍及全株。发病叶片初现水渍状青灰色或灰绿色小斑点,扩展后为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者灰色的棱形

或长纺锤形大斑,长5~10厘米,宽1.0~1.5厘米,潮湿时病斑上有明显的黑褐色霉层。严重时病斑融合纵裂,叶片枯死。

病原物

(1)形态:①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3根束生,从气孔抽出,不分枝,褐色,正直或膝曲状,基细胞较大,具2~8个隔膜,顶生色较淡,大小(35~160)微米×(6~11)微米。②分生孢子。梭形或长梭形,榄褐色,顶细胞钝圆,基细胞尖锥形,具2~7个隔膜,大小(45~126)微米×(15~24)微米,脐点明显,突出于基细胞外部。

(2)特性:本病菌与高粱大斑病病菌是同1个种1个不同的生理专化型。高粱专化型不侵染玉米,但玉米专化型能侵染高粱。

侵染循环

病原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随病残体越冬,成为第2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而埋在地下10厘米深的病叶上的菌丝体越冬后全部死亡。玉米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萌发入侵。感病品种上,病菌侵入后迅速扩展,约经14天左右,即可引起局部萎蔫,组织坏死,进而形成枯死病斑。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斑上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

发生因素

品种抗病性是影响大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玉米连茬地及离村庄近的地块,由于越冬菌源量多,初侵染发生的早而多,再侵染频繁,易造成流行。

(1)环境:气候条件也是病害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气温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对孢子形成、萌发、侵染有利,所以中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利于大斑病流行。在北方玉米产区,6~7月降雨量均超过80毫米,雨日较多,加之8月份雨量适中,病情发展严重。

(2)栽培:①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②单种玉米因其前期光照条件好,个体健壮,对大斑病的抵抗能力明显高于套种玉米。③连作地、排水不良的低洼地,以及田间密度高、郁闭、通风不良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搭配种植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在大、小斑病和丝黑穗病混合发生区,应选用能兼抗几种病害的多抗性品种。②玉米秸杆不要堆放田头,提倡高温堆肥,并进行深翻冬灌。③轮作倒茬,避免重茬,减少病菌在田间积累。④适当早播,培育壮苗,注意肥水管理,氮磷搭配使用,增强植株抗病能力。⑤早期摘除下部病叶,也可减轻发病。⑥玉米收获以后,彻底清除田内外病残组织,消灭侵染来源。

(2)药剂防治: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50%好速净WP 1 000倍液,或80%速克净WP 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WP 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WP 600倍液,或75%百菌清WP 300倍液,或25%苯菌灵EC 800倍液,或40%克瘟散EC 800~1 000倍液。隔10天喷1次,连续2~3次。

玉米小斑病

简介

英文名 Corn southern leaf blight

异名玉米斑点病。

病原玉蜀黍平脐蠕孢Bipolaris maydis (Nisikado et Miyake) Shoem.,属半知菌亚门。有性态为异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 (Drechsler) Drechsler。

寄主玉米。

危害玉米上主要病害。夏玉米区发生较重,大流行的年份可造成产量的重大损失。

分布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

详细资料

为害症状

玉米整个生育期内都可发生,但以抽雄、灌浆期发病重。主要为害叶片,但叶鞘、苞叶和果穗也能受害。

叶片: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叶片上病斑小,但病斑数量多。初为水浸状,以后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颜色较深,椭圆形、圆形或长圆形,大小(5~10)毫米×(3~4)毫米,病斑密集时常互相连接成片,形成较大型枯斑。多雨潮湿天气,有时在病斑上可看到黑褐色霉层,但一般不易见到,可采用保湿法诱发产孢,具体方法与大斑病相同。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向上蔓延、扩展。叶片病斑形状,因品种抗性不同,有3种类型:①不规则椭圆形病斑,或受叶脉限制表现为近长方形,有较明显的紫褐色或深褐色边缘。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感病病斑型。②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扩展不受叶脉限制,病斑较大,灰褐色或黄褐色,无明显、深色边缘,病斑上有时出现轮纹。也属感病病斑型。③黄褐色坏死小斑点,基本不扩大,周围有明显的黄绿色晕圈,此为抗性病斑。高温潮湿天气,前两种病斑周围或两端可出现暗绿色浸润区,幼苗上尤其明显,病叶萎蔫枯死快,叫“萎蔫性病斑”;后一种病斑,当数量多时也连接成片,使病叶变黄枯死,但不表现萎蔫状,叫“坏死性病斑”T型雄性不育系玉米被小斑病菌T小种侵染后,叶片、叶鞘、苞叶上均可受害,病斑较大,叶片上的病斑大小(10~20)毫米×(5~10)毫米,苞叶上为直径2厘米的大型圆斑、黄褐色、边缘红褐色,周围有明显的中毒圈,病斑上霉层较明显。

病原物

形态:①分生孢子梗。褐色,单生或2~3根束生,直或呈膝状曲折,基部细胞大,顶端略细色较浅,下部色深较粗,具隔膜3~13个,多数为6~8个,大小(80.3~155)微米×(5~10)微米。②分生孢子。柱形或长椭圆形,中间或中间稍下处最宽,褐色或深褐色,具隔膜1~15个,大小(13.8~1140)微米×(5~22)微米,脐点明显。③子囊壳近球形,黑色,直径0.4~0.6毫米。④子囊顶端圆形,基部有短柄,大小(1 24.6~183.3)微米×(22.9~28.5)微米,内含4个子囊孢子。⑤子囊孢子。丝状,平行排列,有6~9隔膜,大小(146.6~327.3)微米×(6.3~8.8)微米,萌发时每个细胞均长出芽管。

(2)特性:玉米小斑病菌株有多个生理小种。孔令晓对河北省玉米小斑病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在鉴定的年度范围内,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C小种、S生理型与O小种的分离频率在地区间和年度间存在显著差异,O小种的平均分离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小种,是河北省玉米小斑病菌的优势小种。在年度间,C 小种的分离频率也存在显著差异,T小种、S生理型、O小种的分离频率无显著差异。O小种具有不同致病力,强致病力菌株和中等致病力菌株的出现频率较弱致病力菌株高,强致病力菌株主要分布在河北省的东部和南部,弱致病力菌株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北部。

病菌产生分生孢子的最适温度为23~25℃,最低为15℃,最高为33℃。分生孢子在24℃室温下经1小时即可萌发,4小时后萌发率为90%;适于田间发病的日平均温度为25.7~28.3℃。

侵染循环

(1)菌源:病原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株残体内外越冬。在地面上能存活1~2年。存放在室内、树上、作篱笆和地面上的病株残体,只要不腐烂均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所以,堆放在村舍的玉米秸垛、遗

留在田间的病叶、苞叶、秸秆等,都是第2年发病的初侵染主要菌源。病菌的子囊孢子也能成为初侵染来

源,带菌种子也可引起幼苗发病,但都属于次要侵染来源,对田间的发病与流行关系不大。

(2)传播:越冬病菌在第2年遇到适宜温湿度条件,即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到田间玉米叶片上。

如遇田间湿度较大或重雾,叶面上结有游离水滴存在时,分生孢子4~8小时即萌发产生芽管侵入到叶表皮细胞里,3~4日即可形成病斑。以后病斑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重复侵染。玉米收获后病菌又随病株残体进入越冬阶段。

发生因素

玉米小斑病的发生与流行,除与发病的夏玉米品种有关外,病菌的越冬菌源及在玉米生育期间菌量积累的速度也是重要的因素。

(1)环境:发病适宜温度26~29℃。遇充足水分或高湿条件,病情迅速扩展。玉米孕穗、抽穗期降水多、湿度高,容易造成小斑病的流行。

(2)栽培:①低洼地、过于密植荫蔽地、连作田发病较重。②夏玉米比春玉米发病重。

防治方法

玉米小斑病的防治应采用以抗病品种为主,结合栽培技术防病和综合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是防病增产的重要措施,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选用。②适时播种,使抽穗期避开多雨天气。③施足底肥,适期、适量合理追肥,促进植株生长健壮,特别是必须保证拔节至开花期的营养供应。④发病制种基地实行大面积轮作,把病原基数压到最低限度,减少初侵染来源。⑤集中清理底部病叶,带出田外处理,可以压低田间菌量,改变田间小气候,从而减轻病害程度。⑥收获后清除地面病株残体,把带菌残体充分腐熟,最好不用于玉米制种田。⑦病田应实行秋翻,使病株残体埋入地下10厘米以下。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50%好速净WP 1 000倍液,或80%速克净WP 1 000倍液,或75%百菌清WP 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WP 600倍液,或25%苯菌灵EC 800倍液,或50%多菌灵WP

6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

简介

英文名Curvularia leaf spot of corn

病原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 (Walker) Boed.,属半知菌亚门。

危害玉米。

危害玉米上为害严重的叶部病害。

分布主要玉米产区普遍发生。

详细资料

为害症状

发生在玉米成株期,主要危害叶片,有时也危害叶鞘和苞叶。初生退绿小斑点,逐渐扩展为圆形至椭圆形退绿透明斑,中间枯白色至黄褐色,边缘暗褐色晕圈,成熟病斑一般长2~5毫米,宽1~2毫米,大的可达7毫米×3毫米。湿度大时,病斑正反两面有灰黑色霉状物。该病症状变异较大,在一些自交系和

杂交种上,有的只生一些白色或褐色小点,病斑分3种类型:抗病型、中间型和感病型。

病原物

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圆形、平展,菌丝放射状,气生菌丝绒絮状,初灰白色,后期褐色,菌落背面墨绿色。分生孢子梗褐色至深褐色,单生或簇生,直或弯曲,上部常呈膝状。分生孢子淡褐色,直或弯曲,多为3隔,从基部起第3个细胞较大,广梭形、棍棒形或近椭圆形,少数Y形(三角形)。

李晓宇对画眉草弯孢、新月弯孢、棒状弯孢和中隔弯孢4种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明确了它们在分生孢子形态、大小、产孢量以及对温度、pH值、光照适应性等方面的差异。总的看来,这4种弯孢霉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孢子产生的最适温度是25~35℃,最适pH范围为6~7,最适碳源为葡萄糖,碳源浓度对菌丝生长影响不大,光照能促进菌丝的生长。

侵染循环

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玉米秸垛、田间地表的病残体是病菌的主要初侵染源。

发生因素

(1)寄主抗性: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2)环境:7~8月高温、高湿、多雨的气候条件有利于该病的发生流行,涝洼地、连作田发病较重。

(3)栽培:播种晚、土壤贫瘠,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是防病的主要措施。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选用这些品种来代替发病品种。同时要注意品种间的合理布局和轮换。②秸秆还田或高温堆肥、垫家畜圈、做烧柴,避免用秸秆做篱笆,村边、地头不留玉米秸秆,以减少初侵染菌源。③适时早播、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与中矮秆作物间作等均可减轻病害的发生程度。

(2)药剂防治:病株率达10%左右喷40%氟硅唑EC 10 000倍液,或50%退菌特WP 1 000倍液,或6%乐必耕WP 2 000倍液,或12.5%特谱唑WP 4 000倍液,或50%腐霉利WP 2 000倍液,或50%

多菌灵WP 1 000倍液,70%代森锰锌WP 1 000倍液。

玉米灰斑病

简介

英文名 Gray leaf spot of corn

异名玉米尾孢叶斑病、玉米霉斑病。

病原玉米尾孢Cercospora zeae maydis Tehon & Daniels和高粱尾孢Cercospora sorghi Ell.et Ev.,均属半知菌亚门。

寄主玉米、高粱、香茅等多种禾本科植物。

危害发病呈上升趋势,为害较重。

详细资料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病斑椭圆形至矩圆形,无明显边缘,灰色至浅褐色病斑,后期变为褐色。

病斑多限于平行叶脉之间,大小(4~20)×(2~5)毫米。湿度大时,病斑背面生。

病原物

子座小或缺。分生孢子梗密生,浅褐色,顶部屈曲,大小(60~180)微米×(4~6)微米。分生孢子无色,大小(40~120)微米×(3~4.5)微米。

侵染循环

病菌随病残体越冬,为初侵染源,进行重复侵染。病菌在干燥条件下,能够在地表的病残体上安全越冬,但在潮湿的地表层下的病残体上不能越冬。

发生因素

(1)寄主抗性: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2)环境:7~8月份多雨的年份易发病。

(3)栽培:轮作地发病重;田间湿度大,发病也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选用对灰斑病有较好抗性的品种。②通过秋翻春耙压低田间的初侵染菌源。③采用间(套)作种植形式来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田间的相对湿度,从而达到控制病害的发生和流行④进行大面积轮作,加强田间管理,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⑤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75%百菌清WP 500倍液,或50%多菌灵WP 600倍液,或40%克瘟散E

C 800~900倍液,或50%苯菌灵WP 1 500倍液,或20%三唑酮EC 1 000倍液。

玉米纹枯病

草莓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草莓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1 主要病害 1.1草莓白粉病 1.1.1 症状主要危害叶、花、果梗、果实,匍匐茎上很少发生。叶片发病初期,叶背局部出现薄霜状白色粉状物,以后迅速扩展到全株。随着病势加重,叶向上卷曲,呈汤匙状,叶片上发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缘开始萎缩,最终整个叶片焦枯死亡。花蕾、花感病后,花瓣变为红色,花蕾不能开放。果实感染此病后,果面覆盖白色粉状物,果实停止肥大,着色变差,失去商品价值。 1.1.2 发病规律白粉病以病菌残体在地上或草莓老叶上越冬,成为翌年侵染源。翌年春天环境条件适宜时,越冬的菌丝体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对草莓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目光温室草莓则以上年病菌残留、种苗携带病菌和其他传播途径而引发危害。病菌侵染适温为15~20℃,低于5℃和高于35℃均不发病,干燥及高湿的条件都可造成病害蔓延。但病原孢子在有水滴情况下不能发芽。降雨可抑制孢子飞散,而在晴天午后大量飞散传播。该病尤其在温室内发病严重。发病重可显著降低果实产量,同时使秧苗质量变劣,移栽后不易成活。 1.1.3 防治方法采用宝交早生、哈尼、全明星等对白粉病有较强抗性的品种。冬季清园,烧毁病叶。及时摘除地面上的老叶及病叶、病果,并集中深埋。要注意园地的通风条件,雨后要及时排水。发病初期可喷20%乙嘧酚悬浮剂800倍液、4%多麦可1000倍液、50%醚菌酯3000倍液。防治时期可大致掌握在露地栽培开花前、匍匐茎发生期、定植后,保护地栽培在花期前后。 1.2 草莓灰霉病 1.2.1 症状该病主要危害果实、花瓣、花萼,果梗、叶片及叶柄均可感染。果实发病常在近成熟期,发病初期,受害部分出现黄褐色小斑,呈油浸状,后扩展至边缘棕褐色、中央暗褐色病斑,且病斑周围具明显的油渍状,最后全果变软腐烂。病部表面密生灰色霉层,湿度高时,长出白色絮状菌丝。花、叶、茎受害后,患处呈褐色至深褐色,油渍状,严重时受害部位腐烂。湿度高时,病部亦会产生白色絮状菌丝。 1.2.2 发病规律病原菌为灰霉菌。在气温18-20℃、高湿条件下,该菌大量繁殖。病原菌在受害植物组织中越冬,孢子广泛飞散于空气中传播。气温20℃左右、阴雨连绵、灌水过多、地膜上积水、畦上覆盖稻草、种植密度过大、生长过于繁茂等持续多湿环境,容易导致灰霉病大发生。

【农业】玉米十大常见病害高清图谱

玉米十大常见病害高清图谱

黄淮海 大小斑病、茎腐病、矮花叶病、黑粉病、 弯 孢霉叶斑病、玉米螟。 华南东 南 纹枯病、大小斑病、丝黑穗病、南方锈病。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又称条纹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 等,是玉米的主要叶部病害,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危害 较重。 发病规律

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和苞叶。一般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扩展,严重时能遍及全株,但也有从中上部叶片发病的情况。 受侵染的叶片上形成大型核状病斑,在田间初为水渍状青灰色或灰绿色小斑点,扩展后为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者灰色的菱形或长纺锤形大斑,一般长5-10厘米,潮湿时病斑上有明显的黑褐色霉层,严重时病斑联合纵裂,叶片枯死。 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从苗期到成熟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部,但茎部和果穗的苞叶、子粒也可被害。叶片病斑小而多,初为褐色水渍状小点,扩大后成椭圆形或长方形约0.5厘米的病斑,边缘有紫色或红色晕纹圈。 叶鞘和和果穗苞叶上的病斑一般表现为纺锤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边缘紫黑色或不明显,病部往往密生一层灰黑色的霉状物,有时引起果穗腐烂或下垂掉落,种子发黑。

发病规律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为半知亚门真菌玉蜀黍平脐蠕孢(Bipolarismaydis)。病原菌在病残体上越冬,为初侵染源,借风雨、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发病适宜温度26-29°C。遇充足水分或高湿条件,病情扩展迅速。玉米孕穗、抽穗期降水多、湿度高,容易造成小斑病的流行。低洼地、过于密植隐蔽地、连作田发病较重。 玉米锈病

玉米锈病主要侵害叶片,严重时果穗苞叶和雄花上也可发生。植株中上部叶片发病重,最初在叶片正面散生或聚生不明显的淡黄色小点,以后突起,并扩展为圆形至长圆形,黄褐色或褐色,周围表皮翻起,散出铁锈色粉末(病原菌的夏孢子)。后期病斑上生长圆形黑色突起,破裂后露出黑褐色粉末(病原菌冬孢子)。 发病规律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为担子菌亚门真菌玉米柄锈(Pucciniasorghi)。在南方以夏孢子辗转传播、蔓延。在北方菌源来自病残体或来自南方的夏孢子及转主寄主——酢浆草,成为该病初侵染源。田间叶片发病后,病部产生的夏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蔓延扩展。生产上早熟品种易发病,偏施氮肥发病重,高温、多湿,多雨、雾日,光照不足,利于玉米锈病的流行。

草莓生理性病害

草莓生理性病害、药害、肥害 一、草莓生理性病害 1、土壤盐渍化障碍 防治方法:1、轮作倒茬。实行不同作物间的合理轮作,特别是水地旱地作物轮作,对预防土传病害的发生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轮作还可以调节地力,提高肥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能;2、改良土壤。改良土壤盐渍化的根本问题是改良土壤。盐渍化导致土壤板结和生理性病害加重。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尽量不用使土壤盐类浓度升高的化肥。氮肥过量的地块增施钾肥,以求改变土壤通透气状况和盐性环境。连作地块,可以考虑使用根倍好,增加土壤吸收活力,活化土壤。 2、低温障碍 防治方法:1、选择耐寒、抗低温品种;2、根据生育期确定低温保苗措施:霜冻来临之前,尽早覆膜保持地温,定植后提倡全地膜覆盖栽培,可有效地保持棚室温度,进行膜下渗浇,小水勤浇,切忌大水漫灌,有利于保温排湿;3、有条件的可安装滴灌设施,既可保温降湿,还有效的降低发病机会。做到合理均衡的施肥浇水,是无公害草莓生产的必然趋势;4、促成草莓采用蜜蜂辅助授粉,提高授粉机会;5、喷施抗寒剂。可选用稼倍好,可以促进作物

花器的形成,促进传粉受精,保花保果,减少畸形果,促进幼果发育与膨大;提高抗病和抗旱、抗寒、抗盐碱能力. 3、缺氮 缺氮症状: 新叶淡绿色,老叶叶缘变红,叶柄脆硬直立,匍匐茎红色,数量少,植株生育不良,严重时新叶黄色,老叶红色。 防治方法:1、施足底肥,以满足春季生长期短而集中的生长特点。2、及时补充一些速效肥,可选用真倍好600倍叶面喷施,结合高氮水溶肥冲施。 4、氮(中毒)过剩 防治方法:1、测土施肥。针对种植作物,针对所种地块,做好肥力测定,尤其是正确估计前茬残留肥力,防止氮肥的过量。一般草莓不需要太多的氮肥,应适时补充磷肥和钾肥、多施有机肥,严格掌握化肥的施入量。秸秆还田,加强土壤的通透性,避免硝态氮的产生及中

玉米十大病害

玉米十大病害识别 一、玉米大、小斑病 ①大斑病。侵害叶片。病斑长棱形,淡褐色或青灰色,有时边缘颜色稍深,上生黑色霉层。严重时病斑汇合成大长条斑,叶片枯死。②小斑病。主要侵害叶片,叶鞘也偶有发生。叶片病斑椭圆形,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有时病斑无明显边缘,但有1-2个同心轮纹。有时病斑较大,在叶脉间形成长条斑。天气潮湿时,生黑色霉层。发生急剧时叶片布满无轮纹的小斑点,迅速枯死。 二、玉米圆斑病 主要侵害果穗或叶片。果穗被害时从苞叶开始发病,再向果穗蔓延,籽粒和穗轴变成黑褐色形成穗腐,最后籽粒黑腐干缩。一般果穗中部或尖部被害较多,病部凹陷,果穗弯曲。籽粒和苞叶上长满黑色霉层。叶片病斑散生呈卵圆形至圆形,大小为0.3-0.5厘米,病斑褐色,边缘深褐色。有时汇合成长条斑,叶片局部或全部枯死,有黑色霉层。 三、玉米锈病 主要危害叶片,也侵害果穗、苞叶和雄花。叶片病斑初期为淡黄色的褪绿小点,后渐为圆形及椭圆形隆起。病斑黄褐色至褐色,散生或聚生。后期,包被破裂,散出铁锈色粉末。玉米生长后期,病斑上出现圆至椭圆形乃至条形黑色突起物,破裂散出黑色粉末。 四、玉米纹枯病 最初主要发生在近地面的叶鞘和叶片上,逐渐向上发展。叶鞘病斑椭圆形,红色或紫红色,常互相接合成不规则的云纹状斑。湿度大时,在寄主表面集结成暗色菌核。干燥气候下,病斑中部草绿色,边缘灰褐色,菌核稍动即落。 五、玉米矮缩花叶病 初期幼叶基部出现长叶,或在幼嫩叶片的细脉间沿脉表现不规则、椭圆形、断续排列的失绿狭窄条纹。后期病部扩展到全叶,呈黄绿相间的花叶,或在叶的一侧和顶端,或在边缘与中脉间产生条斑。当植株老熟时,叶片多转变为红色至红紫色,有时只在斑驳的部分转为褐色。早期感病的植株严重矮化,分蘖多或果穗短小、不实,有时在一个节上生几个果穗或节间缩短。晚期被害植株高度正常。 六、玉米粗缩病 感病植株显著矮化,叶色多呈浓绿色,叶片宽而短、脆、硬,节间缩短,顶叶丛生,呈对生状。麦套夏玉米,一般在苗期5-6片叶时即可感病。从外部形态上看,多数病株在叶背、叶

草莓育苗期常见病虫害高清详解!

目前大面积生产的草莓园育苗主要靠匍匐茎进行营养繁殖,草莓种苗质量直接影响果实成熟期、产量和品质,是提高草莓生产效益的重要基础。 前段时间平台对草莓育苗期管理(点击蓝字查看)出过推文,这次我们来详细说说草莓育苗期病虫害问题。 病害篇 草莓育苗期正值高温高湿的季节,病害多发。匍匐茎抽生后,植株势弱,更易受到病害侵染,常见病害有以下几种。 炭疽病

主要危害匍匐茎、叶柄、叶片、根茎。发病症状可分为局部病斑和整株萎蔫两种。 匍匐茎、叶柄和叶片发病时,发生近黑色的长圆形、纺锤形或椭圆形局部病斑,病斑呈溃疡状,并向下凹陷,病斑包围叶柄或匍匐茎一周时,病斑以上部分枯死。 该病除引发局部病斑外,还易致使感病植株尤其是子苗整株萎蔫;当病情加重后,则全株枯死。此时若切断根茎部,可见横切面上由外向内发生褐变。 发病规律 ● 典型的高温病害,发病适宜温度为30℃左右,发病盛期多在母株匍匐茎抽生期。 ● 连作地发病重,雨水多、土壤黏重、施氮肥多、植株徒长、栽植过密通风不良时易发病。

防治方法 ①炭疽病药剂防治比较困难,应以预防为主。如选用抗病品种、避免多年连作、及时摘除植株病残体,并妥善处理等。 ②发病初期或易发病期施药,每隔7~10天一次。可选用苯醚甲环唑、苯甲溴菌腈、氟硅唑咪鲜胺、戊唑醇等治疗型杀菌剂,同时配合代森联、代森锰锌、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等偏保护性的药剂一同使用,治病同时防病。 叶斑病 叶斑病也被形象的称为蛇眼病,育苗期主要为害主要危害叶片、叶柄。 叶片感病后形成暗紫色小斑点,扩展后构成近圆形或卵形病斑,边沿紫褐色,中间灰白色,略有细轮,病部呈蛇眼状,病斑上不产生小黑粒。 发病规律

草莓几种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草莓几种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一、草莓蛴螬的防治 蛴螬即金龟子科幼虫的总称,常由腐殖土和圈肥带入,蛴螬喜欢聚集在有机质多而不干不湿的土壤中活动为害,常咬食草莓的幼根或咬断新茎,造成死苗。发生为害期在草莓成活后的一个月内。防治要点为:草莓种植前,用水胺硫磷或辛硫磷等农药处理有机肥。草莓幼苗成活后注意观察有无萎焉的植株,如有,可在根部刨出幼虫处死。也可用90%晶体敌百虫20克或50%辛硫磷乳油200--300克,兑水 500--750灌根或浇灌。 二、草莓红蜘蛛的防治 草莓红蜘蛛一年可以发生10代以上,世代重叠,周年为害,重者可以毁园。防治上避免草莓育苗期间干旱,注意及时浇水。红蜘蛛多在植株下部老叶栖息,密度大,故随时摘除老叶和枯黄叶,可有效地减少虫源传播。农药防治可用有机磷和菊酯类杀虫剂的混合液防治效果较好。 三、大棚草莓白粉病的防治 大棚栽培草莓,由于温、湿度适合发病要求,所以病害严重,发病重可显著降低果实产量,同时使秧苗质量变劣,移栽后不易成活。防治上要注意及时摘除贴地老叶,避免过多施用氮素,选用抗病品种,注意通风换气,适当加大株行距,

摘除病叶病果,喷药要仔细。可用农药有:甲基托布津、多菌灵、晴菌唑、醚菌酯、福星、翠贝、硫悬浮剂等。 四、草莓蛞蝓的防治 蛞蝓为陆生软土动物,由于土壤湿度和空气湿度都较大,容易发生蛞蝓为害。蛞蝓咬食草莓后,常造成孔洞,其分泌的银白色粘液也影响外观品质。防治上,该虫多在5厘米以上的土壤中潜伏,见到虫体或发现为害症状可进行人工捕捉;化学防治除了专用的杀虫剂外,也可用25%敌杀死3000倍或20%速灭杀丁8000倍液防治。 五、草莓白粉虱的防治 白粉虱是温室大棚作物的主要害虫。其繁殖快,世代多,并有世代重叠现象。若虫集中在叶背面吸食汁液,造成叶片褪色、变黄、萎焉,严重时植株死亡。为害时还分泌蜜露,污染叶片,引起霉菌感染,影响光合作用。防治上可用25%扑虱灵2500倍液,或40%菊杀乳油25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3000倍液喷布防治。也可每亩温室放32--34块黄板诱杀消灭成虫。 2014年10月22日

草莓病害大全高清

草莓枯萎病 图片:草莓1.jpg

图片:草莓.jpg 简介 病原尖镰孢菌草莓专化型FusariumoxysporumSchl.f.sp.fragariaeWinksetWillams,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详细资料 为害症状 多在苗期或开花至收获期发病。发病初期心叶变黄绿或黄色,有的卷缩或产生畸

形叶,引起病株叶片失去光泽,植株生长衰弱,在3片小叶中往往有1~2片畸形或小叶化,且多发生在一侧。老叶呈紫红色萎蔫,后叶片枯黄至全株枯死。剖开根冠,可见叶柄、果梗维管束变成褐色至黑褐色。根部变褐后纵剖镜检可见很长的菌丝。 侵染循环 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随病残体遗落土中或未腐熟的带菌肥料及种子上越冬。病土和病肥中存活的病原菌,成为第2年主要初侵染源。病原菌在病株分苗时进行传播蔓延。病原菌从根部自然裂口或伤口侵入,在根茎维管束内生长发育,通过堵塞维管束和分泌毒素,破坏植株正常输导机能而引起萎蔫。 发生因素 发病温限18~32℃,最适温度30~32℃。连作,土质粘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温低,耕作粗放,土壤过酸,施肥不足,偏施氮肥,施用未腐熟肥料,均能引起植株根系发育不良,都会使病害加重。土温15℃以下不发病,高于22℃病情加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从无病田分苗,栽植无病苗;栽培草莓田与禾本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最好能与水稻等水生作物轮作,效果更好;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烧毁或深埋,病穴施用生石灰消毒。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药,常用药剂有20%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14%络氨铜200-300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淋茎基部。每隔15天左右防治1次,共防5~6次。 草莓根腐病!!!

草莓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一、形态特征 茎叶多年生草本,高 被开 倒卵形或菱形,稀几圆形,长 顶端圆钝,基部阔楔形,侧生小叶基部偏斜,边缘具缺刻状锯齿,锯齿急尖,上面深绿色,几无毛,下面淡白绿色,疏生毛,沿脉较密;叶柄长 被开展黄色柔毛。 花草莓花呈聚伞花序,有花 的小叶;花两性,直径 萼片稍长,副萼片椭圆披针形,全缘,稀深 时扩大;花瓣白色,近圆形或倒卵椭圆形,基部具不显的爪;雄蕊 果草莓的果实呈聚合果大,直径达 存萼片直立,紧贴于果实;瘦果尖卵形,光滑。果期6-7 二、主要品种

草莓中国国内优良品种草莓栽培的品种很多,全世界共有20000多个,但大面积栽培的优良品种只有几十个。中国自己培育的和从国外引进的新品种有200-300个。生产上主要的栽培品种简介如下: 硕丰 硕丰草莓是中国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从美国引进的MDUS*MDU4493杂交后代中培育而成,1989年通过鉴定。硕丰草莓果实短圆锥形,平均单果重15-20克;果面平整,橙红色,有光泽;果肉红色,质细韧,果心无空,风味偏酸,味浓;可溶性固形物10%-11%,糖/酸比较低,维生素C51.9毫升100克。 硕丰草莓植株长势健壮,株态直立,矮而粗壮,直立;叶征厚、圆形、平展,叶面光滑;花序高于叶面或与叶面平,每株平均有花序三个,每序平均着生8.6朵花。该品种果实硬度大,极耐贮运,在常温下塑料小盒中保存3-4天不变质。丰产性能好,且小果少,耐高温及抗寒能力均强。休眠深,为晚熟、丰产、多抗的优良草莓品种,适宜长江中下游露地栽培。 明晶 明晶草莓为中国沈阳农业大学从美国品种“日出(Sunrise)”自然杂交实生苗中选出的早熟品种,1998年通过审定。果实大、近圆形、整齐。一级序果平均重27.2g,最大果重43g。果面红色、平整、光泽好,果实硬度较好,果肉红色、致密、髓心小。风味酸甜,含可溶性固形物8.3%,品质上等。果实硬度较大,果皮韧性强,耐贮藏运输。植株较直立,分枝较少,叶片椭圆形,呈匙状上卷,叶较厚、具光泽,叶色较深。株高和株径约33cm。花序低于叶面,两性花,单株平均抽生花序1.8个,每花序平均有9.7朵花。 明晶草莓越冬性、抗寒性、抗晚霜性和抗寒性较强。地区适应性广。每亩栽培密度宜1万-1.2万株,为早中熟品种,丰产。适宜在东北和华北露地栽培。 明旭 明旭草莓是中国沈阳农业大学以明晶为母本,爱美为父本杂交培育而成,1995年通过审定命名。植株生长势强,直立,平均株高30.6cm,叶大而厚,卵圆形,花序梗较粗,与叶面等高,单株平均有花序1.5个,匍匐茎繁殖能力强。果实近圆形,均匀整齐,果面红色有光泽,着色均匀,萼片平贴,易脱萼,果肉粉红色,香味浓,甜酸适口,品质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9.1%,维生素C64.3mg/100g。一二级序果平均单果重16.4g,最大果重38g。明旭草莓露地栽培,每亩产量1000kg,高于宝交早生,果实较耐贮运、抗病性强。由于果实基本上是悬空生长,不与地面接触,果实不污染,未见有白粉病、灰霉病等病害。明旭是早熟品种,成熟期比宝交早生提前6天,植株抗寒性强,无冻害。明旭草莓适于辽宁省等北方地区露地栽培,栽培时宜适当密植,每亩栽培1.2万株左右。 春旭 春旭草莓系中国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以春香或波兰品种杂交育成,2000年审定并命名。植株生长势中等,较开张,株高29cm,冠径约为23cm,叶片长圆形,单株有叶6-10片,叶面光滑,叶柄细长,叶梗基部稍呈红褐色;花序平于或高于叶面,每株有花序2-3个,匍匐茎抽绳能力强,每株可反之匍匐茎苗百余株。果实长圆锥形,平均单过重15g,最大36g,果面平整,鲜红色,光泽强,种子小,分布细密,略凹于果面,果实柔软,果肉红色。肉质细,汁多,味香甜,品质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2%,维生素C53.7mg/100g。春旭休眠期短,对低温需求量少(40h以内),耐热,耐旱,也耐低温,较抗白粉病。丰产性好,大棚栽培每亩产量在2000kg左右。春旭草莓在南京地区12月中下旬果实开始成熟,采收期可持续到翌年5月末。春旭草莓适宜设施促成栽培。 星都号

草莓主要病害的发生和防治

草莓主要病害的发生和防治 摘要: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农业产业不断进行调整与改革,草莓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其种植面积和种植地区都有所扩大,不论是从种植面积,还是从种植产量来说,我国的草莓生产规模都居于世界首位。然而在草莓的种植中,病害问题是常见的问题,对于草莓产量和品质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本文将从草莓的主要病害问题入手,对草莓种植中常见的病害如灰霉病、白粉病、炭疽病以及枯萎病的发生进行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并对草莓病害提出来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对未来草莓病害防控技术的优化和发展提出展望。 关键词:草莓;白粉病;灰霉病;炭疽病;枯萎病;综合防控技术 Occurrence and control of main diseases of strawberry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hina's agricultural industry has been continuously adjusted and reformed. As an important economic crop in China, strawberry has expanded its planting area and planting area, whether from the planting area or In terms of planting yield, China's strawberry production scale ranks first in the world. However, in the cultivation of strawberries, the disease problem is a common problem, which has a serious impact on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strawberries. This paper will start with the main diseases of strawberry, analyze the occurrence of common diseases such as gray mold, powdery mildew, anthracnose and blight in strawberry planting, propose targeted control measures, and propos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trawberry diseases. Sexual control measures, prospects for the optim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uture strawberry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ies. Key words: strawberry; powdery mildew; gray mold; anthracnose; blight;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玉米病害大全 高清

玉米病害大全高清玉米大斑病

简介英文名 Corn northern leaf blight 异名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 病原大斑凸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Leonard et Suggs,属半知菌亚门。有性态为玉米毛球腔菌Setosphaeria turcica (Luttr.) Leonard & Suggs,在自然条件下不产生有性态。 寄主玉米。 危害为害较重的玉米病害。 分布世界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扩展,严重时能遍及全株。发病叶片初现水渍状青灰色或灰绿色小斑点,扩展后为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者灰色的棱形或长纺锤形大斑,长5~10厘米,宽1.0~1.5厘米,潮湿时病斑上有明显的黑褐色霉层。严重时病斑融合纵裂,叶片枯死。(1)形态:①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3根束生,从气孔抽出,不分枝,褐色,正直或膝曲状,基细胞较大,具2~8个隔膜,顶生色较淡,大小(35~160)微米×(6~11)微米。②分生孢子。梭形或长梭形,榄褐色,顶细胞钝圆,基细胞尖锥形,具2~7个隔膜,大小(45~126)微米×(15~24)微米,脐点明显,突出于基细胞外部。 (2)特性:本病菌与高粱大斑病病菌是同1个种1个不同的生理专化型。高粱专化型不侵染玉米,但玉米专化型能侵染高粱。病原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随病残体越冬,成为第2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而埋在地下10厘米深的病叶上的菌丝体越冬后全部死亡。玉米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萌发入侵。感病品种上,病菌侵入后迅速扩展,约经14天左右,即可引起局部萎蔫,组织坏死,进而形成枯死病斑。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斑上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品种抗病性是影响大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玉米连茬地及离村庄近的地块,由于越冬菌源量多,初侵染发生的早而多,再侵染频繁,易造成流行。 (1)环境:气候条件也是病害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气温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对孢子形成、

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

xx常见病虫害防治 一、xx大斑病 1.症状: 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后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严重时叶片枯焦。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此外,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为褐色坏死条纹,一般扩展缓慢。夏玉米一般较春玉米发病重。 2.发病规律: 病原菌在田间残留病株上越冬(可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两种形态),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发病适温20-28℃。条件适宜时,病菌繁殖迅速,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此病流行程度除与玉米品种感病有关外,主要由环境条件(雨水、湿度)决定。 3.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良种; 2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3发病初期用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或用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亩用药液50~75公斤,隔7~10天喷药一次,共防治2~3次。二、玉米小斑病 1.症状: 自苗期到后期都可发生。自下部叶片开始,出现褐色半透明水渍状小斑,逐渐向上蔓延,以玉米抽穗时最多。病斑扩大后呈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赤褐色晕纹。 后期严重时,叶片枯死。在潮湿时病斑上产生黑色绒毛状物。

2.发病规律: 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成活率低。菌丝发育适温为28-30℃,孢子萌发适温为26-32℃。河南省夏玉米地区病害流行的关键时期是7-8月份,月平均气温25℃以上,降水多,病害易流行。玉米连茬种植,土壤肥力差,播种过迟等易于发病。 3.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抗病杂交品种有郑单2号、商单4号、丹玉6号等;自交系有吉63、辽1311、自330等。 2.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秋后深耕土壤,深埋病残体,消灭菌源。在玉米播种前及早处理完秸秆。 3.加强栽培管理早播早管,增施有机肥,穗期追施氮肥,加强中耕、排水等田间管理,以增强植株抗病力。 4.药剂防治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90%代森锰锌800倍液,每亩用50-75千克,隔7-10天喷1次,共防2-3次。三、玉米圆斑病 1.症状: 玉米圆斑病为害果穗。苞叶、叶片和叶鞘。为害果穗,造成穗腐,病菌可深达穗轴。病部变黑凹陷,使果穗变形弯曲。子粒变黑、干批。叶片上病斑散生,初为水浸状,淡绿色或淡黄色小斑点,以后扩大圆形或卵圆形,有同心轮纹,病斑中部淡褐色,边缘褐色。 苞叶上病斑初为褐色斑点,后扩大为圆形大斑,也具有同心轮纹,表面密生黑色霉层。 2.发病规律: 由于穗部发病较重,所以带菌种子的作用更大,有些感病种子不能发芽而在土中腐烂,有时引起幼茵发病或枯死。遗落在田间或秸秆垛上残留的病株残体以及果穗子粒上潜存的菌丝体均可安全越冬,成为第二年田间发病的初侵染

草莓病害高清图讲解

草莓枯萎病

简介 病原尖镰孢菌草莓专化型FusariumoxysporumSchl.f.sp.fragariaeWinksetWillams,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详细资料 为害症状 多在苗期或开花至收获期发病。发病初期心叶变黄绿或黄色,有的卷缩或产生畸形叶,引起病株叶片失去光泽,植株生长衰弱,在3片小叶中往往有1~2片畸形或小叶化,且多发生在一侧。老叶呈紫红色萎蔫,后叶片枯黄至全株枯死。剖开根冠,可见叶柄、果梗维管束变成褐色至黑褐色。根部变褐后纵剖镜检可见很长的菌丝。 侵染循环

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随病残体遗落土中或未腐熟的带菌肥料及种子上越冬。病土和病肥中存活的病原菌,成为第2年主要初侵染源。病原菌在病株分苗时进行传播蔓延。病原菌从根部自然裂口或伤口侵入,在根茎维管束内生长发育,通过堵塞维管束和分泌毒素,破坏植株正常输导机能而引起萎蔫。 发生因素 发病温限18~32℃,最适温度30~32℃。连作,土质粘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温低,耕作粗放,土壤过酸,施肥不足,偏施氮肥,施用未腐熟肥料,均能引起植株根系发育不良,都会使病害加重。土温15℃以下不发病,高于22℃病情加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从无病田分苗,栽植无病苗;栽培草莓田与禾本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最好能与水稻等水生作物轮作,效果更好;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烧毁或深埋,病穴施用生石灰消毒。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药,常用药剂有20%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14%络氨铜200-300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淋茎基部。每隔15天左右防治1次,共防5~6次。 草莓根腐病!!!

大棚草莓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案

大棚草莓主要病虫害防 治方案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大棚草莓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案 一、草莓病害防治 1.炭疽病。本病主要由种苗带菌和土壤残留病菌侵入引起,是草莓苗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病初期在叶片、叶柄上散生暗红色小病斑,以后逐步扩大蔓延,一旦病菌侵入到茎基部后,不久草莓苗白天开始萎蔫,傍晚恢复,3-5天后全株枯死,此时病株茎内呈暗红色。主要发病时期在7~9月,尤其在气温28℃以上,湿度在80%以上条件下,病菌传播蔓延迅速,可在短时期内造成毁灭性损失,连作田、氮肥过量、通风透光差的苗地发病重。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2)育苗要严格进行土壤消毒(3)加强管理,合理施肥,避雨育苗,及时清除病叶、病株,集中销毁。 (4)药剂防治: 预防:安泰生或拿敌稳 治疗:二氢蒽醌 2.白粉病。草莓白粉病菌为专性寄生病菌,仅在活苗上生存。在草莓整个生长季节均可发生,苗期染病造成秧苗素质下降,果实染病影响品质,本市主要发生期在10月-11月之间及翌年3-4月份。移栽后草莓白粉病的预防好坏,是左右发病轻重的主要关键。10月上旬草莓活棵后是进行药剂预防关键时期。 药剂防治: 预防:顶端或拿敌稳 治疗:拿敌稳或乙嘧酚或爱可 3.灰霉病。该病为低温高湿型病害,发生频率高,暴发性强、危害重。经多年观察,我市此病始见期在12月上旬,1~3月为发病高峰,4月开始病情逐渐下降。开花时,先侵害花萼与花瓣的交界处,然后侵染花托,最后沿果柄蔓延至花序,使整个花序干腐枯死。座果后,与湿土接

触的果面也易发病,发病果实初呈水渍状淡褐色斑块,后变暗褐色,导致组织软腐,香气和风味消失。在潮湿条件下,果面腐烂处覆盖一层灰霉,并传染健果。2~3月份,随着分生孢子的大量扩散,茎、叶开始受感染发病,最后整株腐烂枯死。防治时要坚持“预防为主,全程控制”原则,防治方法:(1)从苗期抓起,在草莓匍匐茎分株繁苗期及时拔除弱苗、病苗,并用药预防2-3次;(2)定植时合理密植,深沟高畦,地膜覆盖;(3)定植后以预防为主,可选用安全、高效、低毒药剂防治: 预防:腐霉.百菌清或俊典 治疗:施佳乐或扑海因或菌思奇 4.枯萎(根腐)病。草莓枯萎病是一种真菌性维管束病害,在草莓地均有发生,多在苗期和开花坐果期发病。发病初期,叶柄出现黑褐色长条状病斑,外围叶自叶缘开始变为黄褐色,后叶片下垂,变为淡褐色,最后枯黄坏死,发病高峰期在高温季节,大棚栽培草莓比露地栽培草莓重,连作田、地势低洼、排不不良的田块发病重。主要防治方法:(1)每亩草莓棚施用晋宝有机肥四代加晋宝颗粒肥一代,并同时把益微(100克/袋)2袋拌入肥中一同施入。 (2)在定植后7天左右时(天气好时),使用拿敌稳进行叶面喷雾,切记这时使用拿敌稳,每袋兑水60斤。这次用药完后,等过20天再用拿敌稳进行叶面喷雾,这时要记住拿敌稳每袋兑水60斤。 (3)第一次使用冲施肥时,切记一定要使用植物绿康冲施肥,同时每袋植物绿康一定要配合使用益微(100克/袋)两代来配合进行冲施。苗期一代植物绿康加两代益微可以冲施一亩地。 5.线虫病。草莓根结线虫是大棚草莓的重要病害,严重发生时可减产40%以上。由线虫危害根系,造成地上部植株长势弱,叶片发黄,心叶丛生状,并变畸型,不会抽花茎,一般在多年栽培区发病重。主要防治方法:(1)使用晋宝有机肥作底肥(2)在整地时,使用毒辛颗粒剂拌土进行撒施,然后混土翻入地下。

草莓生理性病害图片

一、草莓生理性病害 1、土壤盐渍化障碍 盐渍化草莓失水性叶缘盐渍化褐色叶缘土壤追肥不当造成的盐渍化使心叶脱水枯干防治方法:1、轮作倒茬。实行不同作物间的合理轮作,特别是水地旱地作物轮作,对预防土传病害的发生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轮作还可以调节地力,提高肥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能; 2、改良土壤。改良土壤盐渍化的根本问题是改良土壤。盐渍化导致土壤板结和生理性病害加重。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尽量不用使土壤盐类浓度升高的化肥。氮肥过量的地块增施钾肥,以求改变土壤通透气状况和盐性环境。连作地块,可以考虑使用河北光和劲好大,增加土壤吸收活力,活化土壤。 2、低温障碍

低温寒冷时的草莓叶片 呈深绿浸水状萎蔫的草莓植株 低温花芽分化障碍形成多手畸形果 低温花芽分化障碍形成双子畸形果 授粉不完整形成的半畸 形 果 防治方法:1、选择耐寒、抗低温品种;2、根据生育期确定低温保苗措施:霜冻来临之前,尽早覆膜保持地温,定植后提倡全地膜覆盖栽培,可有效地保持棚室温度,进行膜下渗浇,小水勤浇,切忌大水漫灌,有利于保温排湿;3、有条件的可安装滴灌设施,既可保温降湿,还有效的降低发病机会。做到合理均衡的施肥浇水,是无公害草莓生产的必然趋势;4、促成草莓采用蜜蜂辅助授粉,提高授粉机会;5、喷施抗寒剂。可选用国光优丰,可以促进作物花器的形成,促进传粉受精,保花保果,减少畸形果,促进幼果发育与膨大;提高抗病和抗旱、抗寒、抗盐碱能力 。 3 、 缺 氮

缺氮症状: 新叶淡绿色,老叶叶缘变红,叶柄脆硬直立,匍匐茎红色,数量少,植株生育不良,严重时新叶黄色,老叶红色。 防治方法:1、施足底肥,以满足春季生长期短而集中的生长特点。2、及时补充一些速效肥,可选用先益叶800—1000倍液等进行叶面喷施,或用国光施它绿600—800倍液、先益农忠诚(高氮)600—1000倍进行冲施。 4、氮(中毒)过剩

草莓病害

草莓病害--其他病害 1、草莓炭疽病 为害症状病斑纺锤形或椭圆形,黑色,溃汤,稍凹陷;匍匐茎和叶柄上的病斑扩展成为环形圈时,病斑以上部分萎蔫枯死。 病原 Colletotrichum fragariae称草莓炭疽菌,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病菌在病组织或落地病残物中越冬,由雨水传播,从7月中旬到9月底发病,盛夏高温雨季此病易流行。 防治方法 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1200倍液,30%爱苗乳油3500倍液。 2、草莓褐斑病 为害症状叶上产生紫红小斑点逐渐扩大,中间呈灰褐色或白色,边缘褐色,外围呈紫红色或棕红色。 病原 Dendrophoma abscuans称暗拟茎点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叶组织内越冬,借雨水传播,4月下旬开始发病,5月下旬至6月进入盛发期。 防治方法 70%甲基硫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3、草莓疫霉果腐病 为害症状果实病部产生淡褐色水烫状斑,并迅速扩大蔓延至全果,后变为黑褐色,后干枯、硬化如皮革。

病原 Phytophthora cactorum称恶疫霉;P.citricola称柑橘生疫霉,均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以卵孢子在病果、病根等病残物或土壤中越冬,介病苗、病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 防治方法 40%乙膦铝中湿性粉剂150~2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4、草莓黄萎病 为害症状叶片失去光泽,维管束的部分或全部变褐,根变成黑褐色而腐败。 病原 V.erticillium sp.称轮枝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同以菌体或厚壁孢子或拟菌核在土中越冬,多雨夏季,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 40%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5、草莓细菌性角斑病 为害症状叶片下表面出现水浸状红褐色不规则开病斑,湿度大时叶背可见菌脓,严重时生长点变黑枯死。 病原 Xanthomonas fragariae称黄单孢杆菌,属细菌。 发生规律病原菌在种子或土壤里及病残体上越冬,通过灌溉水、雨水传播,高温多雨或连作发病重。 防治方法 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 6、草莓青枯病

玉米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

玉米矮花叶病毒病 症状 我国1966年在河南辉县首次发现,接着陕西、甘肃、河北、山东、山西、辽宁、北京、内蒙古也有发生。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幼苗染病心叶基部细胞间出现椭圆形褪绿小点,断续排列成条点花叶状,并发展成黄绿相间的条纹症状,后期病叶叶尖的叶缘变红紫而干枯。发病重的叶片发黄,变脆,易折。病叶鞘、病果穗的苞叶也能现花叶状。发病早的,病株矮化明显。该病发生面积广,为害重。. 病原 Maize dwarf mosaic virus简称MDMV,称玉米矮花叶病毒,属马铃薯Y病毒组。病毒粒体线状,大小750×12~15nm,在电镜下观察病组织切片有风轮状内含体。体外保毒期为24小时,年后仍5倍。病株组织里的病毒在超低温冰箱保存1000~2000,稀释限点℃55~60致死温度. 具侵染能力。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毒主要在雀麦、牛鞭草等寄主上越冬,是该病重要初侵染源,带毒种子发芽出苗后也可成为发病中心。传毒主要靠蚜虫的扩散而传播。传毒蚜虫有玉米蚜、桃蚜、棉蚜、禾谷缆管蚜、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等23种蚜虫,均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毒,其中玉米蚜是主要传毒蚜虫,吸毒后即传毒,但丧失活力也较快;病汁液摩擦也可传毒;染病的玉米种子也有一定传毒率,一般在0.05%上下。除侵染玉米外,还可侵染马唐、虎尾草、白茅、画眉草、狗尾草、稗、雀麦、牛鞭草、苏丹草等。玉米矮花叶病毒有A、B、C、D及O株系,其中A、B两个株系最重要。A株系主要侵染玉米和约翰逊草,B株系只侵染玉米。我国已鉴定出B 株系、O株系。病毒通过蚜虫侵入玉米植株后,潜育期随气温升高而缩短。该病发生程度与蚜量关系密切。生产上有大面积种植的感病玉米品种和对蚜虫活动有利的气候条件,即5~7月凉爽、降雨不多,蚜虫迁飞到玉米田吸食传毒,大量繁殖后辗转为害,易造成该病流行。近年我国玉米矮花叶病北移大面积发生。一是主推玉米品种和骨干自交系不抗病,自然界毒源量大,气候适于介体繁殖、迁飞等。二是种子带毒率高,初侵染源基数大。经检测81515、M017、掖107种子带毒率分别为0.1%、0.13%、0.16%,8112为l.04%,7942的种子带毒率高达12.6%,黄早4、478未检测到种子带毒。种子带毒率增高,致田间初侵染源基数 增大,在抗病品种尚缺乏情况下,遇玉米苗期气候适宜,介体蚜虫大量繁殖,病毒病即迅速传播。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合理选用抗病杂交种或品种。如丰单l号,中单2号,农大3138,农单5号,新单7号,郑单l号、2号,黄早4号,武早4号;鲁单31号,丹玉6号,陕单9号,丰三1号,陇单1号,天单1号,武105,东泉11、1 2、13号,张单25l,中玉5号,冀单29号等。 2、在田间尽早识别并拔除病株这是防治该病关键措施之一。 3、适期播种和及时中耕锄草,可减少传毒寄主,减轻发病。 4、在传毒蚜虫迁入玉米田的始期和盛期,及时喷洒50%氧化乐果乳油8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

草莓常见病害防治方法大全

品萃植物疫苗套餐持效、抗病,增强抵抗力提高作物品质 OPSORFA(欧品硕华)集团是从事肥料、化工、医药、生物基因工程、生物刺激剂、植物免疫等领域的集团公司。https://www.docsj.com/doc/af13036015.html, 草莓常见病害防治方法大全 有图有真相,草莓病害大全,本文介绍了草莓的20种病害:白粉病、炭疽病、褐斑病、轮斑病、叶枯病、黑斑病、灰霉病、细菌性叶斑病、疫病、蛇眼病、丝核菌芽枯病、枯萎病、黄萎病、青枯病、病毒病、黏菌病、革腐病、根腐病、疫霉果腐病、根霉软腐病。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危害特征,重要的是,介绍一下防治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草莓白粉病 危害特征:主要为害叶 片和果实,而在叶柄、 花、梗少有发生。 叶片受害:初期在叶背

品萃植物疫苗套餐持效、抗病,增强抵抗力提高作物品质 OPSORFA(欧品硕华)集团是从事肥料、化工、医药、生物基因工程、生物刺激剂、植物免疫等领域的集团公司。https://www.docsj.com/doc/af13036015.html, 出现白色近圆形星状小粉斑,后扩展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严重时整片叶布满白粉,叶缘向上卷曲变形,叶质变脆;后期变为红褐色病斑,叶缘萎缩,病叶枯黄。 叶柄受害:覆有一层白粉。 花蕾受害:不能开放或开花不正常。 果实早期受害:幼果停止发育,表面覆盖白粉。 果实后期受害:果里有一层白粉,着色缓慢,果实失去光泽,硬化,严重时为一个白粉球,完全不能食用。 防治方法: ①选种抗性品种;及时摘除残枝病叶,烧毁或深埋;合理密植,控制氮肥,增施氮磷肥,增强长势;雨后及时排水,保持通风;棚室栽培前可采用硫磺熏烟消毒。

品萃植物疫苗套餐持效、抗病,增强抵抗力提高作物品质 OPSORFA(欧品硕华)集团是从事肥料、化工、医药、生物基因工程、生物刺激剂、植物免疫等领域的集团公司。 https://www.docsj.com/doc/af13036015.html, ②发病初期,可选择以下药剂进行防治:品萃治菌疫苗、治菌2号、氟菌唑;醚菌酯,或醚菌酯·啶酰菌胺。 3、发病中期:品萃草莓疫苗套餐 草莓炭疽病 危害特征:主要为害匍匐茎、叶柄、叶片、果实。 叶片受害:初产生黑色纺锤形稍凹陷溃疡斑。匍匐茎和叶柄受害:行成环形圈病斑,扩展后病斑以上部分萎蔫枯死;湿度大时病部可见

玉米病害大全 高清详解

玉米大斑病

简介 英文名 Corn northern leaf blight 异名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 病原大斑凸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Leonard et Suggs,属半知菌亚门。有性态为玉米毛球腔菌Setosphaeria turcica (Luttr.) Leonard & Suggs,在自然条件下不产生有性态。 寄主玉米。 危害为害较重的玉米病害。 分布世界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 详细资料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扩展,严重时能遍及全株。发病叶片初现水渍状青灰色或灰绿色小斑点,扩展后为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者灰色的棱形

或长纺锤形大斑,长5~10厘米,宽1.0~1.5厘米,潮湿时病斑上有明显的黑褐色霉层。严重时病斑融合纵裂,叶片枯死。 病原物 (1)形态:①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3根束生,从气孔抽出,不分枝,褐色,正直或膝曲状,基细胞较大,具2~8个隔膜,顶生色较淡,大小(35~160)微米×(6~11)微米。②分生孢子。梭形或长梭形,榄褐色,顶细胞钝圆,基细胞尖锥形,具2~7个隔膜,大小(45~126)微米×(15~24)微米,脐点明显,突出于基细胞外部。 (2)特性:本病菌与高粱大斑病病菌是同1个种1个不同的生理专化型。高粱专化型不侵染玉米,但玉米专化型能侵染高粱。 侵染循环 病原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随病残体越冬,成为第2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而埋在地下10厘米深的病叶上的菌丝体越冬后全部死亡。玉米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萌发入侵。感病品种上,病菌侵入后迅速扩展,约经14天左右,即可引起局部萎蔫,组织坏死,进而形成枯死病斑。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斑上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 发生因素 品种抗病性是影响大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玉米连茬地及离村庄近的地块,由于越冬菌源量多,初侵染发生的早而多,再侵染频繁,易造成流行。 (1)环境:气候条件也是病害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气温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对孢子形成、萌发、侵染有利,所以中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利于大斑病流行。在北方玉米产区,6~7月降雨量均超过80毫米,雨日较多,加之8月份雨量适中,病情发展严重。 (2)栽培:①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②单种玉米因其前期光照条件好,个体健壮,对大斑病的抵抗能力明显高于套种玉米。③连作地、排水不良的低洼地,以及田间密度高、郁闭、通风不良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搭配种植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在大、小斑病和丝黑穗病混合发生区,应选用能兼抗几种病害的多抗性品种。②玉米秸杆不要堆放田头,提倡高温堆肥,并进行深翻冬灌。③轮作倒茬,避免重茬,减少病菌在田间积累。④适当早播,培育壮苗,注意肥水管理,氮磷搭配使用,增强植株抗病能力。⑤早期摘除下部病叶,也可减轻发病。⑥玉米收获以后,彻底清除田内外病残组织,消灭侵染来源。 (2)药剂防治: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50%好速净WP 1 000倍液,或80%速克净WP 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WP 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WP 600倍液,或75%百菌清WP 300倍液,或25%苯菌灵EC 800倍液,或40%克瘟散EC 800~1 000倍液。隔10天喷1次,连续2~3次。 玉米小斑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