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玉米病害图谱及防治方法 2012

玉米病害图谱及防治方法 2012

玉米病害图谱及防治方法 2012
玉米病害图谱及防治方法 2012

玉米病害图谱及防治方法2012-5-9 09:26玉米病害图谱及防治方法

玉米种病害症状及防治(附图片)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Bipolaris maydis)是全世界玉米区普遍发生的一种叶部病害,我国夏玉米区病重于春玉米,大流行年份可造成较大损失。

症状:玉米从幼苗到成株期均可造成较大的损失。以抽雄、灌浆期发病看。病斑主要集中在叶片上,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病斑初呈水浸状,后变

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色泽较深。病斑呈椭圆形、近圆形或长圆形,大小为10~15毫米·3~4毫米,有时病斑可见2~3个同心轮纹。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越冬,在翌年温度比较适宜的5、6月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春玉米收获后遗留田间病残体上的分生孢子,可继续向夏玉米田传播,因此在春、夏玉米混种区,夏玉米总是比春玉米发病重。华北地区7~8月份气温达25℃以上最适于该病流行,这期间若降雨日多、雨量多、温度大,小斑病会严重发生。

防治方法:①推广种植中单2号、豫玉11号、豫玉34、丹玉13及掖单系统杂交种等

抗病高产品种,可有效减轻小斑病的发生为害。②加强栽培管理,在拔节及抽穗期追施复合肥,促进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病力。③清洁田园,将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发病来源。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农抗120水剂100~120倍液喷雾。从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每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也叫条斑病。各玉米产区都有发生,以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北等温度较低地区以及南方山区发病较重。在大发生年份,感病品种减产50%左右。

症状:本病以浸染叶片为主,也浸染叶鞘和苞叶。发病初期,叶上出现水浸状青色病斑,以后逐渐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的梭形大斑,大的可达15~20厘米·1~3厘米。温度高时,病斑在叶正反两面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能结合连片,使植株早期枯死。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外越冬。田间传播发病的初次浸染菌源,主要来自玉米秸秆上越冬病组织重新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适宜于发病的温度为20~25℃,超过28℃对病害有抑制作用。中国北方各地6~8月份气温大多处于发病适温范围,因此这3个月的降雨天数和降雨量是发病轻重的决定因素。然而,凡田间病斑出现较晚的年份,不论后期气候冬条件如何,大斑病的发生都不会太重。

防治方法:①种植杭病品种如郑单14、豫玉34、丹玉13中单2号等。②清除田间

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耕深翻,压埋病原。③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玉米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④化学防治,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于玉米雄花期喷1~2次,每隔10~15天喷1次。

玉米圆斑病

玉米圆斑病(helminthosporiumcarbonum)在种植吉63自交系或以吉63自交系为亲本的杂交种的地方都不同程度的发生。

症状:该病可浸染叶片、果穗、苞叶和叶鞘。叶片上病斑初为水渍状淡绿到淡黄色小点,以后扩大为圆或卵圆形斑点,有同心轮纹,中央淡褐色,边缘褐色,具黄绿色晕圈,大小为1~2毫米·3~10毫米。数个病斑汇合变成长条斑。苞叶上的病斑向内扩展可侵害玉米籽粒和穗轴,病部变黑陷,果穗变弯曲,重者粒和穗轴变黑,籽粒和苞叶上长满黑色霉层。

发病规律:病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和病种子上越冬,成每二年的初次浸染源。一般在玉米抽雄前后开始发病,在7~8月份低温高湿条件下很利于病害的流行扩展。若6月份气温较低,阴雨多,湿度大,玉米幼苗也能发病。田间相对湿度85%以上时,数天内就可在叶片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重复浸染。

防治方法:①种植抗病品种。②加强田间管理,清除病残体,烧毁或深埋,增施有机肥,合理密植,注意排灌排涝,降低田间温度,提高植株抗病能力。③在玉米果穗冒尖期或80%果穗抽出时,用20%三唑酮乳油5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

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

玉米灰斑

玉米灰斑病(Cercospora zeaemaydis Tehon and Daniels)又称尾孢菌叶斑病,是我国北方玉米产区近年来新发生的一种为害性很大的病害。重病时块叶片大部变黄

枯焦,果穗下垂,籽粒松脱干瘪,百粒重下降,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症状:本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成熟期的叶片、叶鞘及苞叶上。发病初期为水渍状淡褐色斑点以后逐渐扩展为浅褐色条纹或不规则的灰色到褐色长条斑,这些褐斑与叶脉平行延伸,病斑中间灰色,病斑后期在叶片两面(尤其在背面)均可产生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玉米秸秆等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浸染源,该病较适宜在温暖湿润和雾日较多的地区发生。而连年大面积植植感病品种,是该病大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华北及辽宁省,该病于7月上中旬开始发病,8月中旬到9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

防治方法:①玉米收区后,及时清除玉米秸秆等病残体,减少田间初浸染来源。②推广种植抗病品种,目前我国多应用的骨干自交系如黄早4、掖107、E28、丹340、478、5003等以及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杂交种如掖单2号、掖单11号、沈单7号、丹玉16、铁单10等都比较感病,而新育成的郑单14、丹408、丹3034、沈试29和沈试30则较抗病,由沈137和丹黄19等抗病亲本配出的组合也较抗病。③合理浇水施肥,促使健状生长,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④在玉米开花授粉后或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退蓖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7~10天后再施1次药。

玉米褐斑病

玉米褐斑病(Physoderma maydis Miyabe)在我国绝大多数玉米产区都有发生。温暖潮湿区发生较多,有些年份在制种玉米地突然流行,重者可引起毁种。为害玉米和类蜀黍属植物。

症状:发生在叶片、叶鞘和茎上,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初为白色到黄色小斑,渐变成褐色或紫褐色,圆形、椭圆形到线形,隆起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红色,后期病斑的表面破裂,散出褐色粉末(病人菌的孢子囊)。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茎上病多发生于节的附近。

发病规律:病菌以休眠的孢子囊在土中或在病残体上越冬。在玉米生长中后期(7~8月)温度较高(23~30摄氏度)、湿度较大(相对温度85%以上)、且阴雨日较多于病

害的发生和流行。低洼潮湿地块和连作地块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①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株,深耕深埋,减少病菌初浸染来源。

②合理排灌,降低田间温度,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③不用病株作饲料或沤肥,否则必须充分腐熟后再施入田间。④重病田应和其他作物轮作2~3年。玉米纹枯病

玉米纹枯病(Bhizoctonia solani)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以中南部夏玉米产区发生较重,该病可为害多种禾本科作物,如棉花,大豆等双子叶作物。

症状:该病浸染叶鞘、叶片,果穗及苞叶,先从茎基部叶鞘发病,再向上扩展蔓延。初期出现水渍状灰绿色的近圆形病斑。以后变为白色、淡黄色到红褐色云纹斑块。温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白霉,即菌丝和提孢子,以后产生菌核,初为白色,老熟后呈黑褐色。

发病规律:病菌以留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的菌丝和菌核越冬,第二年温度适宜时长出菌丝浸染植株,并流行扩展,发病主要在玉米生长中后期,拔节后如长期阴雨,病害严重。土壤肥沃、偏施氮肥、植株生长过茂、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郁蔽、温度高(最适温度为26~32℃)、温度大(相对温度85%以上),都有利于发病,若温度低于20℃,又遇干旱(相对湿度75%以下),均不利于病菌菌丝的生长,致病力有限,甚至不能发病。

防治方法:①清除病残体,消毁或深翻深埋。②种植抗病良种。③适时播种,增施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促进玉米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④化学防治,用5%井冈霉素10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40%菌核净8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800保液,喷雾防治,施药时要注意将药液喷到雌穗及以下的茎秆上,以取得较高防治效果。

玉米青枯病

玉米青枯病也叫玉米基腐病。全国各地均有发生,是由几种镰刀菌(Fusariumspp)或几种腐霉菌(Pythium spp)引起的为害玉米根和茎基中的一类重要土传真菌病害。

症状:玉米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青枯病的显症高峰期,多数叶片由下而上表现青枯

症状,少数为黄枯症状,也有在乳熟期整株叶片突然出现青灰色、枯萎的早死现象为急性症状,植株茎部先发黄变褐,后变软,根系发育不良,根少而短。根和茎基部呈水渍状腐烂,果穗常下垂。茎基髓部因病源不同可见红色粉状霉(镰刀菌)或白色绒毛状霉(腐霉菌)。

发病规律: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组织上越冬。翌年从植株气孔处伤口浸入。玉米生长中期,生长迅速,组织柔嫩,玉米灌浆中期至蜡熟期,连续阴雨,光照不足,重阴暴晴是发病综合有利条件,茎基部叶鞘间雨后集水湿度大,容易发病。施氮肥过多,过度密植、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以及对植株造成的各种损伤。都会加重发病,低洼积水的玉米田以及高温多雨年份。尤其在玉米灌浆期间到蜡熟期若遇暴雨后突然转晴时,该病可能大流行。

防治方法:①种植抗病品种,如中单2号、郑单14、豫玉25、掖单4号、丹玉16号等杂交种。②合理蜜植。③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注意雨季排除积水。分期培土。及时中耕松土,避免各种损伤。④及进拔除重病折倒病株,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植株,深翻深埋或集中烧毁,可避免病害传播,并减少浸染来源。⑤茎基部发病时可及时将四周的土扒开,降低湿度,减少浸染,待发病盛期过后再培好土。

玉米干腐病

玉米干腐病有3种:Diplodia zeae在东北、华北、华南和西南等地有发生;D.macr ospora分布于广东、四川、云南和贵州等省;D.frumenti只在山西和安徽省有发生,仅为害玉米。

症状:地上各部均可发病,以果穗和叶鞘症状最明显。幼苗受害,幼芽和根部产生褐色干缩病斑,幼苗黄弱,甚至枯死,叶片发病产生5厘米×1~2厘米长形病斑,生长后期在下部4~5节气生根着生处及病穗附近发病,在叶鞘上生有褐色,紫红色或黑褐色病斑,后期中心变灰白,病叶鞘和病茎秆之间密生白色菌丝层。重病茎秆枯朽易折断,组织死亡产生大量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发病果穗多提前成熟,病穗与苞叶之间充满白色菌丝体以致苞叶包裹很紧密,不易剥离。病穗僵化变轻,籽粒干缩,灰褐色,籽粒间常有灰白色霉。发病后期,苞叶上、籽粒基部甚至全部籽粒上,穗轴内侧和护颖上都可产生小黑点。

发病规律:玉米干腐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降雨后从分生孢子器里释放出大量孢子,随气流传播。玉米开花时叶鞘变松,孢子随同花粉落入叶鞘内,萌发生从叶鞘侵入,也可从伤口茎秆基部,不定芽或花丝、穗梗及果穗的苞叶间直接侵入。玉米开花授粉后最易感病。病菌适应温度范围广。高温多雨有利于病菌的浸染和发病,种子带菌,可进行距离传播。

防治方法:①严格植物检疫,严防带病菌种子调运传病。②清洁田园,发病秸杆应在第二年雨季到来之前烧掉或深埋沤肥。③病区实行2~3年的大面积轮作倒茬。④病区严格选留无病果穗作种子。并在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2%的50%二氯萘酯可湿性粉剂拌种,消灭种子带菌。⑤玉米抽穗期用25%敌力脱乳油2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重点喷果穗及下部茎叶。

玉米疯顶病

玉米疯顶病[Scleropthoa macrospora (Saccardo)Thirum.show& Naras.var maydis Liu&Zhanh]是一种影响玉米生产的潜在危险性病害。在我国的河北、宁夏、山东、江苏四川、云南、湖北、辽宁、新疆和台湾等省、自治区发生,可侵染玉米、小麦、水稻、高梁等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

症状:病株6~8叶开始显症,抽雄后症状明显。①病苗高20~30厘米时,可形成分蘖,有时一株有6~10个分蘖,叶片变窄,质地坚韧,叶鞘表面呈疣状。②雄穗叶化,全部雄穗异常增生,正常的花序全部或部分成为变态的小叶,小叶丛生使雄穗呈大头状,即“病顶”。③雄穗上部正常,下部大量增生呈团状绣球。不能产生正常雄花。④果穗发育不良,不抽花丝,苞叶尖变态为小叶并呈45度角簇生,重者果

穗内部全为苞叶,穗成多节茎状,不结实。⑤上部叶和心叶紧卷,严重扭曲成不规则团状或牛尾巴状,植株不抽雄。⑥植株轻度或严重矮化,上部叶似簇生,叶鞘呈柄状,叶片变窄,有的病株疯长,头重脚轻,易折断。

发病规律:玉米苗期是主要感病期,而病菌是依卵孢子在淹水条件下萌发产生游动的孢子侵入寄主,多雨年份及低洼积水田块较易发病。虽然受疯顶病浸染的玉米一般不能结实,因该病是系统浸染,少数轻病株(5%左右)也能正常结实形成种子,因此病种子也是传病的一个重要途径,掖单13抗病性能差。

防治方法:①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并销毁病田的病残体,以防病菌在田间扩散。②常年发病地块选种抗病品种,如中丹2号、单玉13号,并与非禾本科作物如棉花或豆类轮作。③加强植物检疫,避免从病区病田调种。④搞好玉米健身栽培,提高田间排水能力,防止苗期田间积水。⑤播种前每100千克玉米种用3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200~300克拌种,干拌或湿拌均可,湿拌时应将药剂配成药液再拌种。发病初期,每公倾用60%灭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200~1800克,对水750升均匀喷雾。

玉米粗缩

玉米粗缩病,90年代以来发生面积和为害程度明显呈上升趋势,1996年全国发病面积超过233.33万公顷,4万公顷绝收,为害多种禾本科作物和多种禾本科杂草,以玉米最感病。

症状:幼叶中脉两侧的细脉间出现透时的褪绿虚线小点。以后透时线点增多,叶背主脉上生出长短不等的蜡泪状突起。病株叶片变宽变厚,叶色浓绿,节间缩短,植株矮化,高度常不及健株的一半,重病株雄穗不抽出或无花粉,雌穗畸形不实或籽粒减少,病株根系少而短,不及健株的一半。另有一些病株嫩叶卷曲呈弓形或牛尾巴状,心叶有缺刻,喇叭口朝向一侧或叶缘变红到全叶变红。

发病规律:该病由玉米粗缩病病毒(MRDV)仅通过灰飞虱传播,为持久性传毒,但不经卵传毒,在北方玉米区,粗缩病毒可在冬小麦越冬,也可在多年禾本科杂草及传毒介体灰飞虱体内越冬,凡被灰飞虱为害过的麦田及杂草丛生的作物间套种田,都是该病毒的有效毒源。在华北地区,玉米出苗至7叶期感病期为5月初至6月中下旬,正与灰飞虱越冬代成虫和一代若虫的盛发期完合吻合,因此麦套玉米和春玉米田以

及杂草丛生的田块发病重,而直播夏玉米田发病轻,麦套玉米和夏玉米播种早的发病重,播种晚的发病轻,掖单21号、掖单13号及西玉3号等品种发病较生。水肥不足,有机肥施入偏少,造成玉米免疫力减弱,也利于病害发生。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提介连片种植,尽量做到播种期基本一致。②改善耕作制度,重病区减少麦田套种玉米的面积。③冬春季和玉米播种前后清除田间地间杂草,消灭传毒介体灰飞虱的越冬和繁殖的场所。④调整播期,使玉米苗期避开灰飞虱迁飞盛期。⑤合理施肥浇水,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促进玉米健状生长,缩短苗期时间,减少传毒机会,增强抗耐病害的能力。⑥播种前用呋喃丹等种衣剂包衣或拌种。⑦玉米苗期喷施毒抑制剂和菌毒清和病毒A等,发现病株拔除深埋,并喷施赤霉素制剂,促进玉米快速生长。

玉米青霉穗腐病

症状:该病主要发生在机械损伤、害虫或鸟等为害的果穗上,在籽粒上或籽粒间产生青绿色或绿褐色霉状物,多发生在穗的尖端。病菌侵入种胚的,种子发芽时,引致幼苗萎凋。

病原:Penicillium oxalicum Currie et Thom称草酸青霉,属半知茵亚门真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原菌一般腐生于各种有机物上,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通过各种伤口侵入为害,也可通过病健果穗接触传染。青霉病病菌发育适温18—28℃,相对湿度95%—98%时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1)选用健康无病的种子。(2)尽量避免造成伤口,注意防止鸟害。(3)必要时喷洒70%甲基硫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40%多菌灵胶悬剂6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l000倍液、45%特克多悬浮、剂3000—4000倍液,对青霉病防效显著。

玉米穗腐病和粒腐病

玉米穗腐和粒腐病在各玉米产区都有发生。为多种病原菌浸染引起的病害,主要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串株镰刀菌(F.moniliforme)青霉菌(Penicilliumspp)曲霉菌(Aspergilllus spp)、枝孢菌(Cladosporium spp)、单瑞孢菌(Trichothecium spp)等近20多种霉菌浸染引起。曲霉菌中的黄曲霉菌(Aflavus)不仅为害玉米等多种粮食,还产生有毒代谢产物黄曲霉素,引起人和家畜、家禽中毒。

症状:果穗及籽粒均可受害,被害果穗顶部或中部变色,并出现粉红色、蓝绿色、黑灰色或暗褐色、黄褐色霉层,即病原蓖的菌体、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粒无光泽,不饱满,质脆,内部空虚,常为交织的菌丝所充塞。果穗病部苞叶常被密集

的菌丝贯穿,黏结在一起贴于果穗上不易剥离,仓贮玉米受害后,粮堆内外则长出疏密不等,各种颜色的菌丝和分生孢子,并散出发霉的气味。

发病规律:病菌种子、病残体上越冬,为初浸染病源。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温度在15~28℃,相对湿度在75%以上,有利于病菌的浸染和流行,高温多雨以及玉米虫害发生偏重的年份,穗腐和粒腐病也较重发生。玉米粒没有晒干。入库时含水量偏高。以及贮藏期仓库密封不严,库内温度升高,也利于各种霉菌腐生蔓延,引起玉米粒腐烂或发霉。

防治方法:①实行创作,清除并消毁病残体。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合理施肥,促进早熟,注意虫害防治,减少伤口浸染的机会。玉米成熟后及时采收,充分晒干后入仓贮存。②药剂拌种及药剂防治,参照玉米干腐病的防治方法。

玉米锈病

玉米锈病(Puccinia polysra)为我东北西北、华北、华东、华南及西南地区均有发生的玉米生长中后期病害,个别地方或个别年份发平病严重,为害玉米和类蜀黍属植物。1 v8 c! C1 该病主要浸染叶片、严重时可浸染苞叶,果穗和雄穗。发病初期地叶片两面散生或聚生淡黄色小点。以后突起,扩展为圆形升长圆形,黄褐色或褐色,周围表皮翻起,散出铁锈色粉末,即病菌的夏孢了。后期病斑上生长圆形黑色突起,破裂后露出黑褐色粉末,即病原菌的冬孢子。

在南方温暖地区,病菌夏孢子也可越冬,成为主要的初次侵染来源。玉米发病后,病斑上产生的夏孢子借气流传播,重复浸染,并由南到北流行蔓延。当气温在20~30℃,阴雨天较多,相对湿度在95%以上,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偏施或多放氮肥的地块,将加重病害的发生。玉米锈病菌的转主寄主是几种酢浆草属植物。

①种植抗病品种,一般早熟品种罗感染,马齿型品种较抗病,且注意选用多抗或兼抗当地几种主要病害的杂交种。②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促使健状生长,提高抗病能力。③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用0.2度石硫合剂均匀喷雾。发病严重时,间隔15天再喷1次。

玉米细菌萎蔫病

症状又称玉米细菌性叶枯病、斯氏细菌枯萎病、斯氏叶枯病、玉米欧氏菌萎蔫病等,属全株系统性维管束病害,是我国重要外检对象。该病最初的症状是萎蔫,叶片现灰绿色至黄色线状条斑,有不规则形或波浪形的边缘,与叶脉平行,严重的可延伸到全叶。这些条斑迅速变黄褐干枯,在近地面处茎的髓部变为中空。细菌通过维管束扩展,有时从维管束切口处流出黄色细菌脓液。有的还能进入籽粒。受害株变矮或雄花过早变白死亡。该病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秘鲁、圭亚那、意大利、波兰、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

病原 Xanthomonas stewartii (Smith) Dowson异名Erwomoa stewartii (Smith) Dye.。称斯氏欧文氏菌(玉米斯氏萎蔫病欧文氏菌),属细菌。细菌杆状,无鞭毛,格兰氏染色阴性大小0.9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种子可以带菌。病菌还可在玉米跳甲(Chaetocnema pulicaria)体内越冬,带菌跳甲也可传播此病。据美国研究,玉米跳甲在细菌越冬和传播上具有重要作用入此外,微量元素影响玉米对该菌侵染的敏感性。

施用过多铵态氮和磷肥可增加感病性,高温有利于该病流行。甜玉米不抗病,马齿型玉米发病较轻。

防治方法 (1)选用培育抗病品种。(2)及早喷洒杀虫剂控制玉米跳甲。

【农业】玉米十大常见病害高清图谱

玉米十大常见病害高清图谱

黄淮海 大小斑病、茎腐病、矮花叶病、黑粉病、 弯 孢霉叶斑病、玉米螟。 华南东 南 纹枯病、大小斑病、丝黑穗病、南方锈病。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又称条纹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 等,是玉米的主要叶部病害,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危害 较重。 发病规律

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和苞叶。一般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扩展,严重时能遍及全株,但也有从中上部叶片发病的情况。 受侵染的叶片上形成大型核状病斑,在田间初为水渍状青灰色或灰绿色小斑点,扩展后为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者灰色的菱形或长纺锤形大斑,一般长5-10厘米,潮湿时病斑上有明显的黑褐色霉层,严重时病斑联合纵裂,叶片枯死。 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从苗期到成熟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部,但茎部和果穗的苞叶、子粒也可被害。叶片病斑小而多,初为褐色水渍状小点,扩大后成椭圆形或长方形约0.5厘米的病斑,边缘有紫色或红色晕纹圈。 叶鞘和和果穗苞叶上的病斑一般表现为纺锤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边缘紫黑色或不明显,病部往往密生一层灰黑色的霉状物,有时引起果穗腐烂或下垂掉落,种子发黑。

发病规律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为半知亚门真菌玉蜀黍平脐蠕孢(Bipolarismaydis)。病原菌在病残体上越冬,为初侵染源,借风雨、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发病适宜温度26-29°C。遇充足水分或高湿条件,病情扩展迅速。玉米孕穗、抽穗期降水多、湿度高,容易造成小斑病的流行。低洼地、过于密植隐蔽地、连作田发病较重。 玉米锈病

玉米锈病主要侵害叶片,严重时果穗苞叶和雄花上也可发生。植株中上部叶片发病重,最初在叶片正面散生或聚生不明显的淡黄色小点,以后突起,并扩展为圆形至长圆形,黄褐色或褐色,周围表皮翻起,散出铁锈色粉末(病原菌的夏孢子)。后期病斑上生长圆形黑色突起,破裂后露出黑褐色粉末(病原菌冬孢子)。 发病规律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为担子菌亚门真菌玉米柄锈(Pucciniasorghi)。在南方以夏孢子辗转传播、蔓延。在北方菌源来自病残体或来自南方的夏孢子及转主寄主——酢浆草,成为该病初侵染源。田间叶片发病后,病部产生的夏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蔓延扩展。生产上早熟品种易发病,偏施氮肥发病重,高温、多湿,多雨、雾日,光照不足,利于玉米锈病的流行。

苹果17种常见虫害识别与防治

苹果17种常见虫害识别与防治 1.苹果黄蚜 危害特征苹果黄蚜(别名:绣线菊蚜)以若蚜、成蚜群集于寄主嫩梢、嫩叶背面及幼果表面刺吸为害,受害叶片常呈现褪绿斑点,后向背面横向卷曲或卷缩。群体密度大时,常有蚂蚁与其共生。防治方法 ①冬季结合刮老树皮,进行人工刮卵,消灭越冬卵,保护和利用天 敌。②苹果萌芽时(越冬卵开始孵化期)和5-6月间产生有翅蚜时可喷:50%吡蚜酮乳油3000~5000倍液,或10%啶虫脒4000~6000倍液,或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000~2000倍液。③以40%氧化乐果、久效磷等内吸性杀虫剂乳油10-20倍液树干涂环、注干或浸根防治,既可减少农药对大气、土壤和水质等环境污染,又可保护果园中的害虫天敌。 2.苹果尺蠖

危害特征苹果尺蠖在中国南北方普遍发生。以幼虫为害枣、苹果、梨的嫩芽、嫩叶及花蕾,严重发生的年份,可将芽、叶及花蕾吃光,不但造成当年绝产,而且影响翌年产量。防治方法①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枯枝败叶,消灭部分越冬虫;安装杀虫灯、杨树枝把诱杀成虫;保护利用天敌防治。②幼虫孵化盛末期至3龄盛期,百株幼虫达到50头时,可采用下列杀虫剂进行防治:16000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1500~2250g/ha,或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5%甲维盐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均匀喷雾。 3.苹果蝽象

危害特征 苹果蝽象(别称:臭虫、臭屁虫、臭大姐)危害率一般在15%-25%左右,对果实的危害率高达70%以上。吸食花蕾、花瓣、叶片、嫩叶、果实的汁液,影响植株生长,使果实味道苦涩,失去食用价值。防治方法 ①成虫和若虫早晚或阴雨天气多栖息于树冠外围叶片或果实上,可在早晨或傍晚露水未干不活动时进行捕杀,卵多产于叶面成卵块,极易发现,可在5~8月成虫产卵期间,深入桔园检查,及时摘除卵块;保护和利用天敌。②可选择以下药剂防治:5%顺式氯氰菊酯乳油1300~1700倍液,或45%马拉硫磷乳油600~800倍液,或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6000~9000倍液。 4.绿盲蝽

玉米十大病害

玉米十大病害识别 一、玉米大、小斑病 ①大斑病。侵害叶片。病斑长棱形,淡褐色或青灰色,有时边缘颜色稍深,上生黑色霉层。严重时病斑汇合成大长条斑,叶片枯死。②小斑病。主要侵害叶片,叶鞘也偶有发生。叶片病斑椭圆形,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有时病斑无明显边缘,但有1-2个同心轮纹。有时病斑较大,在叶脉间形成长条斑。天气潮湿时,生黑色霉层。发生急剧时叶片布满无轮纹的小斑点,迅速枯死。 二、玉米圆斑病 主要侵害果穗或叶片。果穗被害时从苞叶开始发病,再向果穗蔓延,籽粒和穗轴变成黑褐色形成穗腐,最后籽粒黑腐干缩。一般果穗中部或尖部被害较多,病部凹陷,果穗弯曲。籽粒和苞叶上长满黑色霉层。叶片病斑散生呈卵圆形至圆形,大小为0.3-0.5厘米,病斑褐色,边缘深褐色。有时汇合成长条斑,叶片局部或全部枯死,有黑色霉层。 三、玉米锈病 主要危害叶片,也侵害果穗、苞叶和雄花。叶片病斑初期为淡黄色的褪绿小点,后渐为圆形及椭圆形隆起。病斑黄褐色至褐色,散生或聚生。后期,包被破裂,散出铁锈色粉末。玉米生长后期,病斑上出现圆至椭圆形乃至条形黑色突起物,破裂散出黑色粉末。 四、玉米纹枯病 最初主要发生在近地面的叶鞘和叶片上,逐渐向上发展。叶鞘病斑椭圆形,红色或紫红色,常互相接合成不规则的云纹状斑。湿度大时,在寄主表面集结成暗色菌核。干燥气候下,病斑中部草绿色,边缘灰褐色,菌核稍动即落。 五、玉米矮缩花叶病 初期幼叶基部出现长叶,或在幼嫩叶片的细脉间沿脉表现不规则、椭圆形、断续排列的失绿狭窄条纹。后期病部扩展到全叶,呈黄绿相间的花叶,或在叶的一侧和顶端,或在边缘与中脉间产生条斑。当植株老熟时,叶片多转变为红色至红紫色,有时只在斑驳的部分转为褐色。早期感病的植株严重矮化,分蘖多或果穗短小、不实,有时在一个节上生几个果穗或节间缩短。晚期被害植株高度正常。 六、玉米粗缩病 感病植株显著矮化,叶色多呈浓绿色,叶片宽而短、脆、硬,节间缩短,顶叶丛生,呈对生状。麦套夏玉米,一般在苗期5-6片叶时即可感病。从外部形态上看,多数病株在叶背、叶

玉米常见的十大虫害汇总

玉米常见的十大虫害汇总 1、玉米蓟马蓟马在玉米上发生 2 代,行孤雌生殖,主要是成虫取食玉米造成为害,主要是苗期为害重,玉米和中茬玉米在6 月下旬已过心叶期或心叶末期时,蓟马便转向处于苗期的夏播玉米和高梁上为害。形态特征雌成虫分长翅型、半长翅型和短翅型。体小,暗黄色,胸部有暗灰斑。前翅灰黄色,长而窄,翅脉少但显着,翅缘毛长。半长翅型翅长仅达腹部第 5 节,短翅型翅略呈长三角形的芽状。卵肾形,乳白至乳黄色。若虫体色乳青或乳黄,体表皱榴有横徘隆起颗粒。蛹或前'蛹'体淡黄色,有翅芽为淡白色,蛹块羽化时呈褐色。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合理密植,适时浇灌,及时清除杂草,有效减轻蓟马为害。(2)药物防治:当蓟马为害严重时应及时喷施药剂进行防治,可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 倍液,或22%毒死蜱.吡虫啉乳油2500 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3000 倍液喷雾。(3)人工防治:对于已形成“鞭状”的玉米苗,可用锥子从鞭状叶基部扎入,从中间豁开,让心叶恢复正常生长。 2、黏虫玉米黏虫为迁飞性、暴食性害虫,为当前玉米苗期的主要害虫之一。黏虫食性很杂,尤其喜食玉米叶片,使之形成缺刻,大发生时常将叶片吃光,仅剩光秆,造成绝 收。危害特点黏虫繁殖力强,产卵部位有选择性,在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上卵多产在枯叶尖部位。幼虫孵化后,集中在喇叭口 内取食嫩叶叶肉,3 龄食叶成缺刻,5 龄食量最大,可将叶片

吃光。在玉米上多栖息在喇叭口、叶腋和穗部苞叶中。有假死性,3龄后有自残现象,4 龄以上能群集迁移扩大危害。幼虫取食活动以傍晚、清晨及阴雨天最盛。成虫喜取食蜜源植物,对黑光灯和糖醋酒混合液有很强趋性。黏虫喜温暖高湿条件。降雨一般有利于发生,但大雨、暴雨和短时间的低温,不利于成虫产卵。生长茂密、地势低、杂草多的玉米田发生重。防治方法(1)药剂防治:在黏虫幼虫3 龄前每亩用20%杀灭菊酯乳油 15~45 克对水50 公斤喷雾,或用5%灭扫利1000~1500 倍液,或40%氧化乐果1500~2000 倍液,或10%大功臣2000~2500 倍液喷雾防治。 (2)生态防治:在低龄幼虫期以灭幼脲1~3 号防治,不杀伤天敌,对农作物安全,用量少不污染环境。在黏虫羽化盛期用黑光灯和糖醋酒混合液诱集成虫。3、玉米粘虫玉米粘虫是一种玉米作物虫害中常见的主要害虫之一。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行军虫,体长17-20 毫米,淡灰褐色或黄褐色,雄蛾色较深。以幼虫暴食玉米叶片,严重发生时,短期内吃光叶片,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一年可发生三代,以第二代危害夏玉米为主。天敌主要有步行甲、蛙类、鸟类、寄生蜂、寄生蝇等。形态特征卵长约,半球形,初产白色渐变黄色,有光泽。卵粒单层排列成行成块。老熟幼虫体长38mm 。头红褐色,头盖有网纹,额扁,两侧有褐色粗纵纹,略呈八字形,外侧有褐色网纹。体色由淡绿至浓黑,变化甚大;在大发生时背面常呈黑色,腹面淡污色,背中线白色,亚

玉米制种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制种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1.玉米瘤黑粉病 1.1症状特点及发病规律此病是局部侵染病害,凡具有分生能力的任何地上部分幼嫩组织,如气生根、茎、叶、雄穗、雌穗等都可以被侵染发病,形成大小形状不同的菌瘤。雄花大部分或个别小花形成长圆形或角状菌瘤;雌穗发病在果穗上半部或个别籽粒上形成菌瘤,严重的全穗形成大的畸形菌瘤。菌瘤外表是一层银白亮膜,有光泽,内部白色,肉质多汁,以后遂渐变成灰白色,后期变成黑灰色,最后破裂,散出大量黑粉(即冬孢子)。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中、地表、粪肥上及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种子表面带菌对病害的远距离传播有一定作用。此外,病菌也能从伤口侵入。冬孢子在玉米生育期内可进行多次再侵染,在玉米抽雄期蔓延最快,形成发病高峰,直到玉米成熟后停止侵染。 1.2发病环境条件玉米在全生育期内都可以感染瘤黑粉病,尤其以抽雄前后一个月内为盛发期,如遇干旱,又不能及时灌溉,造成生理干旱,抗病力弱,利于发病;苗期高温多湿、人工去雄作业、虫害及暴风雨过后,造成大量伤口,都会严重发病;连年制种田及高密植田或灌溉时间间隔长,造成水分时少时多,以及偏施过量氮肥,都会削弱植株抗病力,使病害发生较重。品种抗性:一般紧凑型品种较抗病,披散型品种抗病差;硬粒玉米较抗病,马齿型次之。 1.3防治方法:防治此病采用减少菌源、选用抗病亲本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3.1 减少病源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带出田外深埋;进行秋深翻整地,把地面上的菌源深埋地下,减少初侵染源;避免用病株沤肥,粪肥要充分腐熟。与非谷类作物轮作倒茬2~3年。 1.3.2 利用抗病自交系用于生产,选用抗病品种,尽量选择紧凑型品种、硬粒型品种。 1.3.3化学防治:用含有粉锈宁成分的种衣剂包衣或拌种;在可见叶10—12叶喷施好立克3毫升/亩,喷施2次;或在玉米抽雄前喷50%多菌灵150克/亩或5%福美双150克/亩,防治1~2次,可有效减轻病害。 1.3.4 加强栽培管理,根据品种特性合理密植,提高田间通风透光性,避免偏施、过施氮肥;灌水及时,特别是抽雄前后易感染期必须保证水分充足;及时彻底防治玉米螟等害虫;人工去雄尽量不要造成大的伤口,均可减轻病害。 2.玉米红蜘蛛 2.1症状及发生规律:红蜘蛛一般在抽穗之后开始为害玉米,红蜘蛛刺吸作物叶

【精品】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

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 一、玉米大斑病 1.症状: 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后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严重时叶片枯焦.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此外,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为褐色坏死条纹,一般扩展缓慢。夏玉米一般较春玉米发病重。 2。发病规律: 病原菌在田间残留病株上越冬(可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两种形态),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发病适温20-28℃.条件适宜时,病菌繁殖迅速,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此病流行程度除与玉米品种感病有关外,主要由环境条件(雨水、湿度)决定. 3。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良种; 2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3 发病初期用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或用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亩用药液50~75公斤,隔7~10天喷药一次,共防治2~3次。 二、玉米小斑病

自苗期到后期都可发生。自下部叶片开始,出现褐色半透明水渍状小斑,逐渐向上蔓延,以玉米抽穗时最多。病斑扩大后呈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赤褐色晕纹。后期严重时,叶片枯死.在潮湿时病斑上产生黑色绒毛状物. 2.发病规律: 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成活率低.菌丝发育适温为28-30℃,孢子萌发适温为26-32℃。河南省夏玉米地区病害流行的关键时期是7-8月份,月平均气温25℃以上,降水多,病害易流行.玉米连茬种植,土壤肥力差,播种过迟等易于发病。 3.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抗病杂交品种有郑单2号、商单4号、丹玉6号等;自交系有吉63、辽1311、自330等. 2。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秋后深耕土壤,深埋病残体,消灭菌源。在玉米播种前及早处理完秸秆。 3.加强栽培管理早播早管,增施有机肥,穗期追施氮肥,加强中耕、排水等田间管理,以增强植株抗病力. 4.药剂防治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90%代森锰锌800倍液,每亩用50-75千克,隔7-10天喷1次,共防2-3次。 三、玉米圆斑病

苹果十大病害,高清图谱+防治方法!

01 腐烂病 该病病原为苹果黑腐皮壳菌,主要危害苹果的枝干,可表现出溃疡与枝枯两种类型,并以前者为主。 发病初期,病部呈红褐色湿腐状,微微隆起,有酒糟味。后期病部失水干缩,变成黑褐色。 每年的3~4月是发病高峰,树势差,粗放管理,树体伤口多的果园易感病。 预防上提高树势、减少损伤,降低病原基数是关键,具体措施包括彻底清园、保护剪口、勤防病虫、合理负载、增施有机肥、活土君菌肥等。 对于已发病的,应及时刮除病部,涂抹氟硅唑、戊唑醇等药剂治疗保护,降低复发率。

02 轮纹病 主要危害枝干和果实。 枝干受害,初期会密生圆形疣状凸起,后相连成片失水凹陷,病健交界明显。果实受害,初期在皮孔周围形成褐色或黄褐色小斑点,随后病斑扩展成圆形或近圆形同心轮纹,并外渗出黄褐色液体,直至全果腐烂。 果实侵染发病主要集中在5~8月,遇连续降雨、田间湿度大时易发病。 由于侵染果实的轮纹病菌主要源于树体枝干,所以要注意刮除病斑、剪除病枝。病菌孢子散发高峰期,在刮除病部后,用吡唑醚菌酯、戊唑醇等处理病部。

03 斑点落叶病 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果实。

叶部发病初期会出现褐色近圆形斑点,随着病情发展逐渐扩大相连,边缘呈紫褐色,潮湿时生有墨绿至黑灰色霉层;果实受害,呈疮痂状,但不深入果肉。 全年有两个发病高峰,6~7月及9月左右。 药剂防治的关键在于新梢期的保护,可选用代森锰锌、代森锌、异菌脲等,已发病的可打己唑醇、腈菌唑等。 04 褐斑病 主要危害苹果叶片,症状有绿缘褐斑型、同心轮纹型、针芒型、混合型、褐点型病斑等多种类型,一般为害树冠下部或内膛的叶片,新叶很少发病,病叶极易脱落。 每年5~7月是该病侵染发病期,多雨高温会诱发该病的大发生。 药剂可选择氟环唑、戊唑醇等,发病重的园子可配伍多抗锰锌。

玉米常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d916533158.html, 玉米常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作者:夏桂梅 来源:《吉林农业》2016年第10期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如何预防玉米病虫害已经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玉米在我国种植面积非常广阔,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和小麦。但是玉米在实际的种植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病虫害的困扰,如果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玉米病虫害的发生,就会为确保玉米的高产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针对当前国内玉米病虫害的种类与防治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玉米;防治病虫害;高产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https://www.docsj.com/doc/d916533158.html,ki.jlny.2016.19.039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在种植玉米这方面应该加强重视,对于玉米经常出现的病虫害一定要做到防患于未然,通过不断的研究新品种,研制高产品种来提升玉米的产量。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科研部门已经研发出了很多具有特性的玉米种子,与传统的玉米种类相比,具有更多的优势,可以有效地防治各种虫的侵害,可见科学有效的预防玉米病虫害对于推动玉米产量的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玉米病虫害的种类与防治 1.1玉米大、小斑病与防治 玉米的大、小斑病主要表现症状是在叶片上,有的时候也会侵害到叶鞘和苞叶,如果侵害到了叶鞘和苞叶就会对玉米的产量造成一定的影响。玉米大斑病的典型症状是由小的病斑迅速扩展成为长棱形大斑,这种疾病最终会导致叶片枯萎而死。针对这种疾病主要的防治方法可用药剂对感病的玉米进行处理,一般会选用40%克瘟散乳剂500~10000倍液,然后进行喷洒,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可控制病情的发展和蔓延[1]。 1.2玉米丝黑穗病与防治 玉米丝黑穗病以玉米的果穗和天花为主要的传染源,一旦发病,通常全株颗粒无收,所以这种疾病非常可怕,玉米一旦大面积染病,必将会造成大面积的减产,会对农民造成很大的经济影响,所以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是非常重要的,应该拔除病株,集中烧毁。可选用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3%~0.5%用药量进行拌种。 1.3玉米青枯病与防治 玉米青枯病主要发病时期就是灌浆期,这种疾病爆发性强,一旦有玉米患有此病,就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在短时间内爆发,大面积玉米感染玉米青枯病将会对农民造成很大的经济损

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

xx常见病虫害防治 一、xx大斑病 1.症状: 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后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严重时叶片枯焦。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此外,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为褐色坏死条纹,一般扩展缓慢。夏玉米一般较春玉米发病重。 2.发病规律: 病原菌在田间残留病株上越冬(可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两种形态),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发病适温20-28℃。条件适宜时,病菌繁殖迅速,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此病流行程度除与玉米品种感病有关外,主要由环境条件(雨水、湿度)决定。 3.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良种; 2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3发病初期用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或用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亩用药液50~75公斤,隔7~10天喷药一次,共防治2~3次。二、玉米小斑病 1.症状: 自苗期到后期都可发生。自下部叶片开始,出现褐色半透明水渍状小斑,逐渐向上蔓延,以玉米抽穗时最多。病斑扩大后呈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赤褐色晕纹。 后期严重时,叶片枯死。在潮湿时病斑上产生黑色绒毛状物。

2.发病规律: 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成活率低。菌丝发育适温为28-30℃,孢子萌发适温为26-32℃。河南省夏玉米地区病害流行的关键时期是7-8月份,月平均气温25℃以上,降水多,病害易流行。玉米连茬种植,土壤肥力差,播种过迟等易于发病。 3.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抗病杂交品种有郑单2号、商单4号、丹玉6号等;自交系有吉63、辽1311、自330等。 2.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秋后深耕土壤,深埋病残体,消灭菌源。在玉米播种前及早处理完秸秆。 3.加强栽培管理早播早管,增施有机肥,穗期追施氮肥,加强中耕、排水等田间管理,以增强植株抗病力。 4.药剂防治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90%代森锰锌800倍液,每亩用50-75千克,隔7-10天喷1次,共防2-3次。三、玉米圆斑病 1.症状: 玉米圆斑病为害果穗。苞叶、叶片和叶鞘。为害果穗,造成穗腐,病菌可深达穗轴。病部变黑凹陷,使果穗变形弯曲。子粒变黑、干批。叶片上病斑散生,初为水浸状,淡绿色或淡黄色小斑点,以后扩大圆形或卵圆形,有同心轮纹,病斑中部淡褐色,边缘褐色。 苞叶上病斑初为褐色斑点,后扩大为圆形大斑,也具有同心轮纹,表面密生黑色霉层。 2.发病规律: 由于穗部发病较重,所以带菌种子的作用更大,有些感病种子不能发芽而在土中腐烂,有时引起幼茵发病或枯死。遗落在田间或秸秆垛上残留的病株残体以及果穗子粒上潜存的菌丝体均可安全越冬,成为第二年田间发病的初侵染

玉米病害大全 高清

玉米病害大全高清玉米大斑病

简介英文名 Corn northern leaf blight 异名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 病原大斑凸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Leonard et Suggs,属半知菌亚门。有性态为玉米毛球腔菌Setosphaeria turcica (Luttr.) Leonard & Suggs,在自然条件下不产生有性态。 寄主玉米。 危害为害较重的玉米病害。 分布世界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扩展,严重时能遍及全株。发病叶片初现水渍状青灰色或灰绿色小斑点,扩展后为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者灰色的棱形或长纺锤形大斑,长5~10厘米,宽1.0~1.5厘米,潮湿时病斑上有明显的黑褐色霉层。严重时病斑融合纵裂,叶片枯死。(1)形态:①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3根束生,从气孔抽出,不分枝,褐色,正直或膝曲状,基细胞较大,具2~8个隔膜,顶生色较淡,大小(35~160)微米×(6~11)微米。②分生孢子。梭形或长梭形,榄褐色,顶细胞钝圆,基细胞尖锥形,具2~7个隔膜,大小(45~126)微米×(15~24)微米,脐点明显,突出于基细胞外部。 (2)特性:本病菌与高粱大斑病病菌是同1个种1个不同的生理专化型。高粱专化型不侵染玉米,但玉米专化型能侵染高粱。病原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随病残体越冬,成为第2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而埋在地下10厘米深的病叶上的菌丝体越冬后全部死亡。玉米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萌发入侵。感病品种上,病菌侵入后迅速扩展,约经14天左右,即可引起局部萎蔫,组织坏死,进而形成枯死病斑。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斑上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品种抗病性是影响大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玉米连茬地及离村庄近的地块,由于越冬菌源量多,初侵染发生的早而多,再侵染频繁,易造成流行。 (1)环境:气候条件也是病害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气温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对孢子形成、

苹果树病虫害防治历

苹果病虫害防治历 防治时期 主治防治对 象 防治方法主要注意事项 1-3月休眠期1.枝干轮纹.腐 烂.早期落叶病 等落叶病害。 2.越冬的棉蚜. 瘤蚜.苹小卷叶 蛾,金纹细蛾. 螨类。 方案1:彻底清园.刮治 腐烂病疤.粗皮轮纹病 瘤。剪除干腐枯枝。 方案2:刮治腐烂病疤 后,可用1.8%辛菌胺醋 盐液涂抹处理。方案 3:结合使用44%氯 氰·丙溴磷杀死越冬螨 虫。 1.果园施肥以有机肥 和生物肥为主,结合 使用复合肥,补充微 量元素肥,健康稳定 的树势是高产的优质 保障。 2.苦痘病发生 严重的果园,土施钙 肥,少施氮肥。 3. 缺硼的果园注意补充 硼肥,避免产生药害。 3月下旬至4月初花前清园1.白粉病.锈 病.干腐病.腐 烂病.枝干轮纹 病.炭疽病等。 2.棉蚜.瘤蚜. 绿盲蝽.康氏粉 蚧等越冬虫害。 3苹小卷叶蛾. 金纹细蛾.螨 类。 方案1:80%戊唑醇+30% 毒死蜱+20%杀扑·噻。 方案2:27%甲硫·己唑 醇+30%毒死蜱+40%杀扑 磷。方案3:80%戊唑醇 +44%氯氰·丙溴磷 1.防治蚧壳虫的关键 时期,黑亮可以防治 红蜘蛛,同时可以杀 死越冬害虫。 花露红期1.白粉病.锈 病.干腐病.腐 烂病.枝干轮纹 病.炭疽病等。 2.棉蚜.瘤蚜. 绿盲蝽.康氏粉 蚧等越冬虫害。 3苹小卷叶蛾. 金纹细蛾.螨 类。 方案1:80%戊唑醇+30% 毒死蜱+硼肥。方案2: 27%甲硫·戊唑醇+30% 毒死蜱+5.1%阿维·四 螨嗪+硼肥。 1.三锉类、27%甲 硫·己唑醇、25%苯醚 甲环唑是防治性很强 的杀菌剂,发病初期 用药,连续使用2-3 次,间隔7-10天再次 使用,效果更好。2. 开花前后是越冬虫害 陆续出垫的高峰期, 更是防治的关键时 期,必须选用速效持 效的优质产品,如30% 毒死蜱、44%氯氰·丙 溴磷等。 4月下旬至5月初(花后等1次 用药)1.轮纹烂果病. 斑点落叶病.霉 心病.黑心病 等。2.螨类.棉 蚜.绿盲蝽.康 氏粉蚧.卷叶 方案1::70%甲基硫菌灵 +25%苯醚甲环唑+2.5甲 维盐。方案2:80%丙森 锌+80%戊唑醇+30%毒死 蜱。 2.甲基硫菌灵、苯醚 甲环唑、甲维盐安全 性高可在花期正常使 用,套袋前使用不污 染果面。3.花后套袋 前是补钙关键时期,

玉米常见病虫草害防治

玉米常见病虫草害防治 一、病害及其防治 1、大、小斑病 (1)症状玉米的大斑病和小斑病均可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和苞叶上,但以叶片受害最为严重。①大斑病的病斑大而少,长5-20厘米。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以后沿叶脉扩展,形成中央黄褐色的菱形大斑;天气潮湿时,病斑的两面长黑褐色霉层。②小病斑的病斑多而小,长约1厘米,一叶片上有几十到上百个病斑。常见的病斑有椭圆形、近长方形和纺锤形。 (2)发病条件在高温多湿,时晴时雨的气候条件下最适合发病。山区的玉米叶面上的露水持续时间长,有利于病菌的入侵。在过于密植阴蔽、低洼渍水、连作地发病较重。 (3)防治措施①选用抗病良种;②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③发病初期用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或用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亩用60-75公斤喷雾。 2、纹枯病 (1)症状玉米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叶鞘和叶片上,严重时可扩展到苞叶。病斑最先在近地面的叶鞘发生,并逐渐向上部叶鞘和叶片蔓延。初期病斑呈椭圆形,后扩展呈云纹状不规则形大斑,病斑中央草绿或草黄色,边缘褐色。湿度大时,病斑上长白色菌丝体。 (2)发病条件阴雨潮湿天气,发病严重;在低洼、排水不良及过度密植、偏施氮肥等条件下,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发展。 (3)防治措施①注意开沟排水,避免偏施氮肥和过度密植;②每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100-150毫升,兑水50公斤喷施;③用50%纹枯利乳剂50倍液喷施;④50%退菌特50克,兑水50公斤喷施。隔7-10天再防治一次。施药前要剥除病叶叶鞘。 3、玉米丝黑穗病和玉米黑粉病 (1)症状①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苗期感染,多在后期表现症状的系统性病害。雄穗受害,部分或全部花期变形,颖片增多,呈叶片状,不能形成雄蕊,雄花基部膨大,其内充满黑粉;果穗发病,除苞叶外,全部被病菌破坏,变成一大团黑色干粉。②黑粉病是局部侵染性病害。被害部分因病菌的刺激而肿大成瘤状,故又称瘤黑粉病。病瘤表面包有白色或淡红色的薄膜,后期薄膜破裂,散出黑褐色的粉末。通常叶片和叶鞘上的病瘤较小,产生的黑粉也很小,而茎节和穗上的的病瘤较大,产生的黑粉也较多。 (2)发病条件①丝黑穗病春玉米播种后遇上低温干旱天气,发芽出苗慢,病菌侵染的机会多,往往发病严重;此外,整地粗放,播种过深,出苗慢,易感染,且发病率高;②黑粉病为喜高温多湿的病害,高温多湿有利于越冬孢子萌发。山区多云雾湿度大,发病率较平原地区高。 (3)防治措施①选用抗病品种,播种前晒种、选种;②适时早播,促使种子早发芽出苗;③收获后及时清除烧掉病株,并实行轮作;④用15%羟绣灵0.15公斤拌种50公斤或用50%萎绣宁,或拌种子量0.5%的多菌灵拌种消毒;⑤发病初期用20%萎绣宁0.15-0.2公斤,兑水50公斤喷雾。 4、病毒病 我省常见的玉米病毒病有花叶条纹病、矮缩病和红叶病三种,其中红叶病发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民和县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玉米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其生产规模和产量已超过小麦、马铃薯居粮食作物的第一位。而病虫害是制约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以下是各生育时期容易发生几种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一、播种期:(4月中下旬) 以防治地下害虫及种子传播的病害为主。①实行轮作倒茬,避免连作。清洁田园,减少初侵染源。选用抗逆性强的品种。②采用种子包衣或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200-250克加细土25-30公斤拌匀后顺垄条施,或用3%辛硫磷颗粒剂4公斤对细砂混合后条施防治地下害虫。③用50%粉锈宁粉剂1公斤加水5公斤拌种60公斤,或用25%粉锈宁按0.3%剂量拌种,防治黑穗病和全蚀病。 二、苗期:(5月-6月) 1、玉米蚜防治;①结合间苗定苗拔除田间杂草,及时将杂草、病株集中烧毁,减少虫源。②用40%乐果乳油或40%氧化乐果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玉米蚜兼治灰飞虱。 ③局部发生蛀茎夜蛾、旋心虫的地块,用40%乐果乳油500倍液或90%敌百虫300倍液或50%敌敌畏400倍液灌根。

2、缺锌症每亩用0.2%-0.3%硫酸锌溶液25-30公斤在5叶期叶面喷雾防治缺锌症,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二、心叶期和穗期:(6月-8月) 以防治玉米螟、粘虫、叶斑病为主,(1)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除草,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的抗逆性。(2)大喇叭口期用杀螟灵1号颗粒剂或1%1605颗粒剂、0.3%辛硫磷颗粒剂防治玉米螟。(3)用90%敌百虫1000倍液或50%敌敌畏2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2000倍液、40%乐果乳油1500倍液喷雾防治粘虫。(4)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防治纹枯病和叶斑病,也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对病部喷雾或涂茎防治纹枯病。 三、灌浆至成熟期:(9月-10月) 1、玉米黑粉病 当玉米在抽雄期在叶片上有时产生豆粒大小的瘤状堆。雄穗上产生囊状的瘿瘤。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田间早期发现病瘤应及时刈除并深埋,秋收后彻底清除病残体,进行深翻,可减少初侵染源。(2)药剂防治。播种时用种

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一、玉米粗缩病 1、症状识别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由蝽象传播引起的玉米病毒病,苗期受害,5~6叶时症状表现为病株矮化、生长迟缓、大叶片浓绿浅绿相间,且扭曲,心叶白绿,不能伸展开,甚至腐烂而死。节间缩短粗肿,分蘖簇生,多数植株不能抽穗结实,抽雄后雄穗轴明显短缩,雄花发育不良,果穗小,玉米饱粒小,甚至没有饱粒。玉米粗缩病是玉米生产上威胁很大的病毒性病害,一旦发生,防治不及时,就会严重减产,玉米粗缩病自2005年以来危害势头上升,严重阻碍了玉米生产。 2、防治措施 目前生产上尚无十分有效的农药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根据玉米粗缩病的传播特点,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一是选用耐病性较强的品种。目前生产应用中没有免疫性品种,所有玉米品种都发病。对玉米粗缩病耐病性较好的品种有绥玉七号、海玉六号。二是适时早播。玉米安全播种期以内,播种越早,苗龄越大,发病越轻;反之,病害越重。根据蝽象发生规律,玉米播种在4月28日以前,可使玉米病敏感期与蝽象传毒期错开,大幅度降低玉米粗缩病的发病率。三是

及时中耕除草,彻底拔除病株。适时中耕,铲除玉米田间、地边杂草,恶化蝽象生存环境,降低蝽象数量。及时拔除病株并深埋。四是及时施药、科学防治。大部分农户对玉米粗缩病知之甚少,麻痹思想严重,不防治或很少防治,即使防治,也是在6月中旬才施药,已错过防治的有利时期。在6月初蝽象成虫出现时用20%高氯氟乳油300mL/hm2+20%病毒A粉剂700g/hm2,或48%毒死蜱乳油300mL/hm2+病毒必克450g/hm2,对水350kg常规喷雾,隔3d再喷1次,防治蝽象,钝化病毒,兼治玉米螟。 二、玉米纹枯病 1、症状识别 玉米纹枯病主要危害玉米叶鞘、叶片、茎秆和果穗,最初多由基部叶鞘发病,从下而上逐步扩展,典型症状为在叶片、叶鞘或苞叶上形成不规则的云纹状病斑,边缘呈深褐色,病斑逐渐扩大,包围叶片和叶鞘直至干枯。茎秆受害后期组织松软解体,植株极易倒伏,而果穗受害时常造成腐烂,使果穗秃顶,粒重下降,影响玉米品质和产量。环境湿度大时,病斑上可见白色菌丝体,病部组织内或叶鞘与茎秆间常产生褐色不规则的颗粒状菌核,菌核成熟后极易掉落至田间,越冬后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玉米纹枯病以遗留在土壤中和病株上的菌丝和菌核越冬,越冬后仍能存活,成为翌年病害发生的初侵染来源,越冬菌核萌发,长出菌丝侵染叶鞘,病、健

玉米生长各阶段病虫害及防治办法

一、出苗期 这一阶段基本没有病害,但为了防止出现“老小苗”的现象,达到促根壮苗的目的,主要的措施有: 1、早间定苗。应在三叶期间苗,四叶期定苗,留生长一致的壮苗。缺苗断垄较重地段,可留生长一致的双株,确保密度。 2、中耕除草。玉米出苗后要及时中耕松土,并喷施新高脂膜,疏松土壤,防止病菌侵染,保护禾苗茁壮成长,消灭杂草,促根深扎。 3、追肥浇水。追肥在定苗后、拔节前进行,要根据植保要求施肥并喷施壮穗灵,有壮苗和促叶壮秆的作用,为穗多穗大打好基础。苗期的浇水次数可掌握在1~2次。苗期遇涝,应及时挖沟排水,并及时中耕,以便还苗。 4、防治病虫。玉米苗期害虫主要为粘虫、蓟马,防治粘虫可用50%辛硫磷乳剂3000倍液+新高脂膜喷雾提高药效,防止病毒病复生。 二、穗期阶段 1、玉米大斑病 症状: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后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严重时叶片枯焦。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此外,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为褐色坏死条纹,一般扩展缓慢。夏玉米一般较春玉米发病重。 发病规律:病原菌在田间残留病株上越冬(可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两种形态),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发病适温20-28℃。条件适宜时,病菌繁殖迅速,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此病流行程度除与玉米品种感病有关外,主要由环境条件(雨水、湿度)决定。 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良种;(2)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3)发病初期用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或用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亩用药液50~75公斤,隔7~10天喷药一次,共防治2~3次。 2、玉米小斑病 症状:自苗期到后期都可发生。自下部叶片开始,出现褐色半透明水渍状小斑,逐渐向上蔓延,以玉米抽穗时最多。病斑扩大后呈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赤褐色晕纹。后期严重时,叶片枯死。在潮湿时病斑上产生黑色绒毛状物。 发病规律: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成活率低。菌丝发育适温为28-30℃,孢子萌发适温为26-32℃。河南省夏玉米地区病害流行的关键时期是7-8月份,月平均气温25℃以上,降水多,病害易流行。玉米连茬种植,土壤肥力差,播种过迟等易于发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抗病杂交品种有郑单2号、商单4号、丹玉6号等;自交系有吉63、辽1311、自330等。 (2)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秋后深耕土壤,深埋病残体,消灭菌源。在玉米播种前及早处理完秸秆。 (3)加强栽培管理早播早管,增施有机肥,穗期追施氮肥,加强中耕、排水等田间管理,以增强植株抗病力。 (4)药剂防治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90%代森锰锌800倍液,每亩用50-75千克,隔7-10天喷1次,共防2-3次。

玉米病害大全 高清详解

玉米大斑病

简介 英文名 Corn northern leaf blight 异名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 病原大斑凸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Leonard et Suggs,属半知菌亚门。有性态为玉米毛球腔菌Setosphaeria turcica (Luttr.) Leonard & Suggs,在自然条件下不产生有性态。 寄主玉米。 危害为害较重的玉米病害。 分布世界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 详细资料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扩展,严重时能遍及全株。发病叶片初现水渍状青灰色或灰绿色小斑点,扩展后为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者灰色的棱形

或长纺锤形大斑,长5~10厘米,宽1.0~1.5厘米,潮湿时病斑上有明显的黑褐色霉层。严重时病斑融合纵裂,叶片枯死。 病原物 (1)形态:①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3根束生,从气孔抽出,不分枝,褐色,正直或膝曲状,基细胞较大,具2~8个隔膜,顶生色较淡,大小(35~160)微米×(6~11)微米。②分生孢子。梭形或长梭形,榄褐色,顶细胞钝圆,基细胞尖锥形,具2~7个隔膜,大小(45~126)微米×(15~24)微米,脐点明显,突出于基细胞外部。 (2)特性:本病菌与高粱大斑病病菌是同1个种1个不同的生理专化型。高粱专化型不侵染玉米,但玉米专化型能侵染高粱。 侵染循环 病原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随病残体越冬,成为第2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而埋在地下10厘米深的病叶上的菌丝体越冬后全部死亡。玉米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萌发入侵。感病品种上,病菌侵入后迅速扩展,约经14天左右,即可引起局部萎蔫,组织坏死,进而形成枯死病斑。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斑上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 发生因素 品种抗病性是影响大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玉米连茬地及离村庄近的地块,由于越冬菌源量多,初侵染发生的早而多,再侵染频繁,易造成流行。 (1)环境:气候条件也是病害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气温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对孢子形成、萌发、侵染有利,所以中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利于大斑病流行。在北方玉米产区,6~7月降雨量均超过80毫米,雨日较多,加之8月份雨量适中,病情发展严重。 (2)栽培:①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②单种玉米因其前期光照条件好,个体健壮,对大斑病的抵抗能力明显高于套种玉米。③连作地、排水不良的低洼地,以及田间密度高、郁闭、通风不良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搭配种植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在大、小斑病和丝黑穗病混合发生区,应选用能兼抗几种病害的多抗性品种。②玉米秸杆不要堆放田头,提倡高温堆肥,并进行深翻冬灌。③轮作倒茬,避免重茬,减少病菌在田间积累。④适当早播,培育壮苗,注意肥水管理,氮磷搭配使用,增强植株抗病能力。⑤早期摘除下部病叶,也可减轻发病。⑥玉米收获以后,彻底清除田内外病残组织,消灭侵染来源。 (2)药剂防治: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50%好速净WP 1 000倍液,或80%速克净WP 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WP 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WP 600倍液,或75%百菌清WP 300倍液,或25%苯菌灵EC 800倍液,或40%克瘟散EC 800~1 000倍液。隔10天喷1次,连续2~3次。 玉米小斑病

玉米中后期病虫害防治要点

玉米中后期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玉米进入吐丝期和籽粒形成期后,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各种病虫害危害较重的时期,各农户要高度重视、认真调查,及时进行防治,以减少损失。 1、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枯叶病、叶斑病等。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最明显的特征是在叶片上形成较大的梭形病斑,严重的可引起植株提早枯死。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发生最重,一般病株率达100%、病叶率30%时,有降雨过程,即可进行防治。可喷洒25%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或43%戊唑醇悬浮剂4000倍液(即:亩用药剂10毫升,对水40公斤)、40%氟硅唑乳油6000倍液等,也可选用多菌灵、退菌特等药剂。发生严重的,隔7天~10天喷药1次,连续防治2次~3次。 2、三代粘虫:别名夜盗虫、行军虫,除为害玉米外,还危害谷子、小麦、高粱、稻等禾谷类作物,也可为害蔬菜等作物,华北地区三代粘虫一般在8月中旬开始发生,危害严重时,几天内即可将叶片吃光,还可咬断穗子。防治方法:在粘虫的三龄以前喷洒4.5%高效氯氰菊酯12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30%高氯〃马乳油1500倍液、25%灭幼脲悬浮剂1500倍液等药剂,也可使用溴氰菊酯、毒死蜱等其他菊酯类及有机磷农药喷雾防治。 3、玉米穗虫:玉米穗虫钻蛀玉米雌穗,并取食穗粒和嫩穗轴,常留下大量粪便,还会促进穗粒腐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通常是二代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三代粘虫、高粱条螟等混合发生,发生期在8、9月间。防治方法:当有虫株达25%~30%,或百株有虫达40头时,立即使用农药防治。可用80%敌敌畏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敌杀死)药剂,配成200~500倍液,以棉球沾药水涂抹在果穗顶部花丝上,每个果穗6~10滴;也可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15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1500倍液,对准花丝喷雾,或每亩用3%辛硫磷颗粒剂400~500克,兑干细沙土5~6公斤,撒在花丝及果穗上下叶片的叶腋间。 4、玉米蚜虫:俗称腻虫,刺吸植株汁液,其中穗期蚜虫主要在8、9月间发生,分泌出大量“蜜露”,在叶片上形成一层黑色的霉状物,影响光合作用和授粉,降低粒重,并传播病毒病造成减产,对玉米产量影响很大。防治方法:当百株有蚜4000~15000头,有蚜株率50%以上时,用2%阿维菌素3000倍液,或3%啶虫脒1500倍液,或10%吡虫啉1500倍液以及溴氰菊酯、抗蚜威等药剂进行叶面喷雾防治。 5、玉米叶甲:主要有褐足角胸叶甲、双斑萤叶甲等,以成虫啃食叶肉,叶片上形成白色网状斑和孔洞,发生期主要在7、8月间。防治方法: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和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6、灯蛾科害虫:灯蛾科害虫就是在玉米叶片上危害的“毛毛虫”,将叶片吃成大量缺刻,主要在8、9月间发生,种类有星白雪灯蛾、红缘灯蛾等,一般为害较轻,个别危害重的地块可用溴氰菊酯等菊酯类农药喷雾防治。

玉米病害图谱及防治方法 2012

玉米病害图谱及防治方法2012-5-9 09:26玉米病害图谱及防治方法 玉米种病害症状及防治(附图片)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Bipolaris maydis)是全世界玉米区普遍发生的一种叶部病害,我国夏玉米区病重于春玉米,大流行年份可造成较大损失。 症状:玉米从幼苗到成株期均可造成较大的损失。以抽雄、灌浆期发病看。病斑主要集中在叶片上,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病斑初呈水浸状,后变

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色泽较深。病斑呈椭圆形、近圆形或长圆形,大小为10~15毫米·3~4毫米,有时病斑可见2~3个同心轮纹。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越冬,在翌年温度比较适宜的5、6月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春玉米收获后遗留田间病残体上的分生孢子,可继续向夏玉米田传播,因此在春、夏玉米混种区,夏玉米总是比春玉米发病重。华北地区7~8月份气温达25℃以上最适于该病流行,这期间若降雨日多、雨量多、温度大,小斑病会严重发生。 防治方法:①推广种植中单2号、豫玉11号、豫玉34、丹玉13及掖单系统杂交种等 抗病高产品种,可有效减轻小斑病的发生为害。②加强栽培管理,在拔节及抽穗期追施复合肥,促进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病力。③清洁田园,将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发病来源。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农抗120水剂100~120倍液喷雾。从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每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也叫条斑病。各玉米产区都有发生,以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北等温度较低地区以及南方山区发病较重。在大发生年份,感病品种减产50%左右。 症状:本病以浸染叶片为主,也浸染叶鞘和苞叶。发病初期,叶上出现水浸状青色病斑,以后逐渐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的梭形大斑,大的可达15~20厘米·1~3厘米。温度高时,病斑在叶正反两面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能结合连片,使植株早期枯死。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外越冬。田间传播发病的初次浸染菌源,主要来自玉米秸秆上越冬病组织重新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适宜于发病的温度为20~25℃,超过28℃对病害有抑制作用。中国北方各地6~8月份气温大多处于发病适温范围,因此这3个月的降雨天数和降雨量是发病轻重的决定因素。然而,凡田间病斑出现较晚的年份,不论后期气候冬条件如何,大斑病的发生都不会太重。 防治方法:①种植杭病品种如郑单14、豫玉34、丹玉13中单2号等。②清除田间 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耕深翻,压埋病原。③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玉米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④化学防治,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于玉米雄花期喷1~2次,每隔10~15天喷1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