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资料、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资料、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资料、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资料、

疾病学复习资料

病原对宿主的危害

1夺取营养

2机械损伤

3分泌有害物质

有些病原有严格的专一性,如鰤本尼登虫,就专门寄生在鱼的皮肤;也有对宿主非专一性,如刺激隐核虫可以寄生在数十种海水鱼,小瓜虫可寄生多种淡水鱼。

疾病的控制包括三部分;诊断、预防、治疗

疾病诊断基本原则:

1诊断方法:先外后内、先腔后实、先肉眼后镜检。

2诊断材料:具典型症状的活的或刚死不久的材料。

诊断流程

宏观观察诊断

1观察症状和寻找病原:体液、体表、肌肉、内脏等部位有无颜色变化、有无炎症、充血、出血溃疡等症状,肉眼检查有无异物。

2调查饲养管理情况:养殖品种和放养密度,放养量,摄食情况和活动情况。疾病的综合预防

水产疾病的防治原则:无病早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

为什么水产病害学要实施综合预防?

发现难生活于水中,不易发现

诊断难原因复杂,常为综合或并发感染

治疗难 a 水体施药用量大,治疗难以彻底

b 患病后食欲减退,口服用药难以理想

c 许多药物具有抗药性,反复使用无效

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1彻底清池清淤、药物消毒

2 保持适宜的水深和水色

A水深的调节:以淡黄色、淡褐色、黄绿色为好

黄褐色、绿色、蓝绿色、红色

b水色的调节方法:换水、适当改变水体的营养成分等

c科学用水和管水:PH、溶氧度、盐度、亚硝酸盐等指标。

3放养健壮的种苗和适宜的密度

4饵料应质优量适

5改善养殖水体生态环境条件

6操作要细心

7经常进行检查—寻唐

8在日常管理中要防治病原传播

9定期药物预防

10完善并严格执行检验检疫制度,建立预警预报。

11人工免疫

12选育抗病力强的新品种:SRP品种选育、杂交育种。

疾病的治疗

目的:通过药物控制或消灭病原或改善环境及营养条件

治疗的时机:早发现早治疗

一改善和优化养殖环境

a合理放养放养密度要合理;混养的种类搭配要适合。

b保证充足的溶解氧

c不滥用药物

d适时适量使用环境保护剂石灰类、光合细菌等

二增强养殖群体抗病力

1、培养和放养健壮苗种 1)SPF亲本 2)PVP-1洗卵 3)使用清

洁水 4)忌高温育苗、忌滥用抗生素

5)饵料优

2、免疫接种

3、选用抗病力强的养殖种类

4、降低应激反应

应激源:凡是偏离养殖动物正常生活范围的异常因素,如高温等

应激反应:养殖动物对偏离养殖动物正常生活范围的异常因素的躲避

现象

三控制和消灭病原体

1使用无病原污染的水源

2池塘彻底清淤消毒

3强化疾病检疫

4建立隔离制度

5实施消毒措施

四加强饲养管理

思考题:1、水产动物疾病学

2、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

3、水产动物疾病的诊断流程(诊断原则)

4、水产动物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第二章

一病毒的致病机理与病毒感染

(一)、病毒的传播途径

无包膜病毒:粪-口途径

有包膜病毒:主要通过飞沫、血液、唾液、粘液等

病毒的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指病毒在群体的个体之间的传播方式。通常是通过口腔、

消化道、和皮肤粘膜等途径进入机体。

垂直传播:指通过繁殖、直接有亲代传给子代的方式(二)病毒的致病机制

病毒感染细胞:

顿挫感染:亦称流产型感染,病毒进入非容纳细胞,由于该类细胞缺乏病毒复制所需酶或能量等条件,致使病毒不能合成自身成分,

或虽合成病毒核酸和蛋白质,但不能装配成完整的病毒颗粒。

溶细胞感染:指病毒感染容纳细胞后,细胞提供病毒生物和成的酶,能量等必要条件,支持病毒复制,从而以下列方式损伤细胞功能。

(1组织细胞大分子合成、2改变细胞膜成分、3形成包涵体、

4产生降解性酶或毒性蛋白)

非溶细胞感染:被感染的细胞多为半容纳细胞,该类细胞缺乏足够的物质支持病毒完成复制周期,只能选择性表达某些病毒基因,不

能产生完整的病毒颗粒,出现细胞转化或潜伏感染。有些病毒

虽能引起持续性、生产性感染,产生完整的子代病毒,但由于

通过出芽或胞吐方式释放病毒,不引起细胞的溶解,表现为慢

性病毒感染。

免疫病理作用:抗病毒免疫所致的变态反应和炎症反应,是主要的免疫病理反应。

(三)病毒的感染类型:

隐性病毒感染:表示感染组织未受损害,病毒在到达靶细胞之前,感染已被控制,或轻微组织损伤不影响正常功能。

显性感染:有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后者包括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和慢性病毒感染。

急性感染:一般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周,恢复后机体不再存在病毒。

慢性感染: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持续存在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排出体外,病程长达数月或数十年,临床症状轻微或无症状携带

者。

潜伏感染: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组潜伏在特定的组织或细胞中,但不能产生感染性病毒,用常规法不能分离出病毒,但在

某些条件下,病毒被激活而隐性发作。

慢发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后,由于通过出芽或胞吐方式释放病毒,不引起细胞的溶解,潜伏期长达数年至数十年,且一旦症状出现,

病情逐渐家具直至死亡。

常见病原病毒种类:

一疱疹病毒科病毒颗粒称球形,有多层衣壳,成20面体对称,衣壳

外有囊莫,核酸为双面DNA。有鲤疱疹病毒

二杆状病毒科病毒的核衣壳均成杆状,为螺旋对称,核酸为双链DNA。

细菌的致病机理与感染

病原菌:是侵入生物机体并引起疾病的细菌。

传染:又称感染,是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病理过程。细菌的致病机理:

致病性:病原菌具有克服机体防御、引起疾病的能力。

毒力:病原菌治病能力的强弱。细菌的毒力分为侵袭力和毒素。

侵袭力: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在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

细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不同可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

细菌的感染途径:

外源性感染:来源与宿主体外的感染。

内源性感染:当滥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或某些因素致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宿主体内的正常菌群可引起感染,称为内源性感染。

感染途径:

1 接触感染:某些病原体通过与宿主接触,侵入宿主完整的皮肤或正常粘膜

引起的感染。

2创伤感染:某些病原体可通过损伤的皮肤粘膜进入机体内引起感染。

3 消化道感染:宿主摄入被病菌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感染。

细菌的感染类型

1 隐性感染:如果宿主免疫力较强,病原菌数量少,毒力弱,感染后对机体损

害轻,不出现明显临床表现称为隐性感染。

2 潜伏感染:如果宿主在与病原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保持相对平衡,使病原菌

潜伏在病灶内,一旦宿主抵抗力下降,病原菌大量繁殖就会致病。

带菌状态:如果病原菌与宿主双方都有一定的优势,但病原又被限制于某一局部且无法大量繁殖,两者长期处于相持状态,就称带菌状态。

3 显性感染:如果宿主免疫力较弱,病原菌入侵数量多,毒性大,机体发生病

理变化,出现临床表现称为显性感染或传染病。

按发病时间长短,可把显性传染分为急性传染和慢性传染

按发病部位的不同,显性传染又可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全身感染

1 毒血症:病原菌限制在局部病灶,只有其所产的毒素进入全身血流而引起的

全身性症状。

2 菌血症:病原菌有局部的原发病灶侵入血流后传播至远处组织,但未在血流

中繁殖的传染病。

3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造成宿主严重损伤和全省性中毒症状者。

4脓毒血症:一些化脓性细菌在引起宿主的败血症,在其许多器脏中引起化脓性病灶者。急性感染

隐性感染按时间长短

细菌感染潜伏感染慢性感染

显性感染局部感染

毒血症

按病发部位菌血症

全身感染败血症

脓毒血症

(二)气单胞菌属

形态从直杆状到球形不等,通常以一根极生鞭毛运动,革兰氏染色阴性

嗜水气单胞菌

杀鲑气单胞菌

豚鼠气单胞菌

温和气单胞菌

寄生虫

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表或体内,夺取该生物之营养而生存,或以该生物的体液为食物来维持其本身的生存并对该生物发生危害作

用,此种生活方式称为寄生。

寄生物:凡营寄生生活的生物都叫寄生物。

寄生虫:营寄生生活的动物。

寄主:被寄生虫寄生而遭受损害的动物。

按寄生部位:

体外寄生:寄生虫暂时寄生的或永久寄生于寄主的体表者。

体内寄生:寄生虫寄生于寄主的器脏组织或腔道中者。

超寄生:许多寄生虫是其他寄生虫的宿主,此种情况称为超寄生,例如疟原虫在蚊子体内,即寄生虫本身又成为其他寄生虫的寄主。

寄主种类;

终末寄主:寄生虫的成虫时期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中间寄主:寄生虫的幼虫期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第一中间寄主。

补充寄主:也称第二中间寄主,某些种类的寄生虫,在发育过成中需要两个中间宿主,后一个中间宿主就称为补充宿主。

保虫寄主:寄生虫寄生于某种动物体同一发育阶段,有的可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这类其他动物常为某种动物体感染寄生虫的间接来源,故站在某种动

物寄生虫学的立场,可称为保虫寄主。

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一个完整的循环过程。

两种类型:直接发育型:不需中间宿主的发育史这种寄生虫称土源性寄生虫间接发育型:需要中间宿主才能完成发育史,称生物源性寄生虫。

寄生虫完成生活史的必备条件?

1 必须有其适宜的宿主,甚至是特异性的宿主

2 虫体必须发育到感染性阶段,才具有感染宿主能力。

3 寄生虫必须有与宿主接触的机会。

4 寄生虫必须有适宜的感染途径。

5 寄生虫进入宿主体后,往往有一定的移行路径,才能最终到达寄生部位。

6 寄生虫必须战胜宿主的抵抗力。

寄生虫、寄主、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寄生虫对寄主的作用/危害

1 机械性刺激和损伤

2 夺取营养

3 压迫和阻塞

4 毒素作用

5其他疾病的媒介

具体危害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掠夺宿主营养

掠夺宿主的食物营养,如线虫、绦虫、吸虫。

吸取宿主的血液,体液。如钩虫。

破坏红细胞或其他组织细胞,以血红蛋白、组织液等作为自己的食物,如

球虫。

寄生虫往往选择性略对宿主营养,影响宿主营养平衡,导致饲料转换率降

低。

二寄主对寄生虫的影响

1 组织反应,

过程:病原侵入—引起宿主组织反应—形成寄生部位包囊—组织增生、发炎

结果:限制病原生长、降低附着牢固性、驱逐病原

2 体液反应:发炎时的渗出:产生抗体。

3 寄生年龄对寄生虫的影响

4 寄主食性对寄生虫的影响:经口感染

5 寄主的健康状况对寄生虫的影响,

三寄生虫之间的相互作用

带虫免疫:宿主与寄生虫之间处于平衡状态,寄生虫在宿主体内保持着一定的数量,宿主也不呈现明显的临床变化,并保持着相对应虫体的再感染有一定免疫力,一旦体内虫体消灭,宿主这种免疫反应即告结束,机体出现临床症状。

自愈现象:1928年,N.stoll发现了当感染琏转血矛线虫的羔羊在牧场上出现虫卵高峰之后,随即突然消失,虫体几乎或全部被排除体外,像这种虫体依靠自身免疫自然清除的现象叫自愈现象。

思考题:

1 顿挫感染、溶细胞感染、潜伏感染、显性感染、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寄生、超寄生、寄生虫生活史、中间宿主、终末宿主、保虫宿主、带虫免疫、自愈现象

2 病毒的感染类型?、

3 寄生虫主要通过什么方式感染,寄生虫完成生活史的必备条件

4 寄生虫引起宿主的危害

疾病的发展阶段

1潜伏期:指从病因作用与机体到疾病的第一批症状出现止这段期间

2前驱期:从疾病出现最初征兆开始;

3 临床经过期:进阶前驱期之后,疾病的主要或典型症状以充分表现出来的阶

4 终结期:疾病的结束阶段。症状在几小时到一昼夜之内迅速消失叫骤退。时

间较长,渐渐消失为缓退,有时可因抵抗力下降使症状和机能障碍

急剧称为恶化。

疾病按病程长短分类

1 最急性型:生前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病理变化常不显著,

2 急性型:病情进展快速,由数天至一到数周,常伴有急剧而明显的症状,

3 压急性型:病程3-4周,临床较轻。

4慢急型:病情进展缓慢,从6周以上到数年不等,病程迁延较久,症状不明显,病患动物日渐消瘦。

他们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完全痊愈:当致病因素停止或消失后(症状消失,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完全恢复),机体的机能恢复正常,损伤的组织也修补康复,疾病症状全

部清除,病理性调节为生理调节所取代,动物的生产机能也恢复正

常。

不全痊愈:主要症状患然消失,但疾病时受损的机能或器官组织的结构并未完全恢复,还遗留有某些损伤或持久性变化,但这些变化常可借助于

其他器官机能的活动的增强而得到代偿。

死亡:生命的终结。

病理学基本原理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由心脏血管系统病变引起,波及全身各

器官、组织血液循环障碍。

血液循环障碍

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由于局部病因引起,表现为局部组织或

个别器官血液寻黄障碍。

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

1 局部血液量变化,如局部充血和局部淤血

2 血液性状的改变及其后果,如血栓形成,栓塞、梗死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 血管壁的完整性和通透性的改变,如出血和水肿。

1充血:机体的谋器官或组织血管扩张,含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动脉性充血

充血

经脉性充血

动脉性充血:器官或组织小的动脉、输入血量增多生物现象,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原因:机械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这些因素往往是炎症的原因,因此,充血往往是炎症的早期表现之一,又称炎症主动充血。

病理变化:1 眼观,组织微肿,颜色鲜红、局部温度升高、代谢旺盛、机能增强 2 镜检,细小动脉、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由于充血多见于炎

症,故还可间中性白细胞渗出,出血,炎性水肿,以及实质细胞变

性,坏死等

意义:充血是机体的防御、适应性反应之一,由于局部组织血流量增加,血流加速,一方面可以输送大量氧气、营养物质、白细胞、抗体到充血部

位,增强组织的抗御能力,另一方面,可将病理性产物迅速排除,

对消除病因和恢复组织机能都有积极作用。

静脉性充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导致局部组织中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原因

局部性淤血:经脉血管受外力压迫或因血栓、栓塞形成阻塞。

全身性淤血:多见于心功能衰竭。

病理变化:

眼观:淤血局部组织肿胀(血含量增多,淤血性水肿)

局部暗红或紫蓝色(还原性血红蛋白增多)

局部温度降低(血流缓慢,局部缺氧—代谢率降低—产热减少)

淤血性出血(缺氧—血管壁通透性增强—红细胞渗出—淤血性出血)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型成分析出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血流状态的改变

当血流缓慢或不规则时,血小板容易由轴流进入边流,曾加了与血管内膜的接触,进而发生粘附,同时,由于血流缓慢,激活的各种凝血因子可在局部达到足以凝血的浓度。

血液凝固性增强

血中凝血因子激活,血小板增多,粘性增强。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理

1 心血管内膜损伤(炎症、机械损伤)

A 内膜损伤是暴露的胶原纤维可激活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从而激活内源性凝

血系统,同时,血小板迅速粘附于胶原纤维表面,并释放各种血小板因子,进而使更多的血小板粘集。

B 损伤的内膜释放组织凝血致活酶,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白色血栓的形成:血栓形成起始于血小板的粘集,内皮损伤后,血小板不段在裸露的胶原纤维上粘集,形成血小板粘集堆,与此同时,纤维蛋

白原—纤维蛋白,从而形成纤维蛋白—血小板凝块,次即最初

的血栓。眼观灰白色,实质白色血栓,它是血栓形成的起始,

故又称血栓的头部。多见于心脏、动脉。

血栓的形成过程:

血栓形成起始于血栓细胞受损伤的血管内膜粘集形成血栓细胞粘集堆,与此同时,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启动后所产生的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之转化为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和内皮下的纤维连接蛋白共同使粘集的血栓细胞堆牢固地粘附在受损的内膜表面。如此反复进行,血栓细胞堆不断扩大,形成白色血栓,称为血栓的头部。

白色血栓形成后,因其突入官腔,阻碍血流,引起局部血流变慢及漩涡运动,使得血栓头部增大,而且沿着血流方向,又形成新的细胞粘集堆,结果形成许多小梁状的细胞脊,表面附有许多白细胞,小梁间血流缓慢,被激活的凝血因子达到最大浓度,于是发生凝血过程。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原,位于小梁之间,并有许多白细胞、红细胞,这就形成了混合血栓,即血栓体。

此后随着血栓头部和体部的进一步增大,并顺血流方向继续延伸,当官腔大部分或完全阻塞后,局部血流停止,血液发生凝固,形成索状血凝块,称红色血栓,这是血栓的尾部。

梗死:由于动脉血流断绝所致器官或组织的坏死。

原因:任何引起组织缺血的原因均可导致梗死。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细胞的损伤是细胞内物种代谢障碍在形态学上的反映,根据损伤程度不同,细胞的损伤可分为萎缩、变性、坏死三种。

1 萎缩:发育成熟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发生体积缩小的过程。

2变性:是指细胞物质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一类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或细胞间质出现一些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显著增多。

镜检:变性细胞肿大,早期胞浆内出现多量伊红着染的微细颗粒---颗粒变性

变性细胞体积进一步增大,胞浆内出现大小不一的水泡---水泡变性

严重时细胞明显肿胀,胞浆疏松呈空网状或几乎透明状,此时细胞肿胀如气球---气球样变性。

3 坏死:活体内局部细胞、组织的病理性死亡。

炎症:是机体对至炎因子的损害所发生的具有防御意义的应答反应,主要表现为组织的变质、充血和渗出以及细胞的增生,临床上表哦纤维红肿热痛

和机能障碍。炎症是全身反应的局部表现,往往是构成许多疾病的基础。

炎症的本质和生物学意义?

一般来说,炎症过程中的组织变性、代谢和功能障碍,都属于不利于机体的损害性反应,而充血、渗出和细胞吞噬作用、组织细胞增生、代谢增强、发热、外周血中白细胞增多、抗体生成增强等都属于有利于机体的抗损害反应。

炎症就是至炎因子对机体的损害和机体抗损害反应的矛盾斗争过程,从本质上来说,炎症是有利于机体的防卫适应性反应,通过炎症反应,机体能预防和制止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炎症的本质虽然是一种防御性反应,但炎症发展过程中的某些情况也会给机体带来不良影响,例如,肺炎时大量炎症渗出物堵塞肺泡会妨碍呼吸功能。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要根据炎症的发展和机体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必要是采取适当措施,缓解和清除炎症过程,减轻和防止其有害过程。

思考题

1 充血淤血缺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萎缩变性坏死细胞肿胀适应化生修复机化炎症

2 疾病发展包括那几个阶段

3 血栓类型及形成过程

4 坏死组织的结局

5 炎症的局部症候群及全身性炎症包括哪些变化

6 炎症的本质及生物学意义

药物作用:指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做产生的反应。即药物接触或进入机体后,促进体表与内部环境的生理生化功能改变,或抑制入侵的病原体,

协助机体提高抗病能力,达到防止疾病效果。

药物代谢:药物在机体的变化过程。

药物作用的基本形式----兴奋、抑制。

药物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基本上表现为机能的增强(兴奋)或减弱(抑制)

兴奋作用:指提高机能活动性。

抑制作用:指降低机能活动性。

药物作用的类型

1 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

局部作用:从药物的局部来看,在用药部位所产生的作用。

吸收作用:给药后,药物进入血液循环所发挥的作用。

局部作用也常指药物对接触部位产生的作用,

吸收作用也指药物的全身性反应,局部作用可通过神经反射与体液传递产生全身性影响。

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药物进入机体后首先发生的原发性作用叫直接作用

通过直接作用结果产生继发性作用叫间接作用。

药物的选择作用和一般原生质素作用

由于机体个组织器官对药物的反应敏感性不同,用适当剂量的药物只对某一组织或器官产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组织器官影响很小或几乎五作用称药物的选择作用。

药物选择作用的基础是各器官、组织的生化生理过程不同,分化高的组织,生化过程复杂,被药物干涉的可能性就越大,敏感性越高。

有些药物能够干涉任何组织细胞或病原体的原生质中最基本的生化过程而产生作用称原生质素。

鱼类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途径,其次为肠、鳃。

药物半衰期:是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从最高值下降到一半的时间。

实践意义:合理的剂量范围和给药的间隔时间,必须考虑药物的半衰期,如初次剂量后给予过大的维持剂量,可引起药物在体内聚集,若给与小

的维持量,或给药间隔时间过长,则药物在体内总量降低,而使疗

效降低或无效。

残效期:药物的大部分经过转化排泄排除体外,但仍有少量在体内转化不完全或排泄不充分而在体内储存的时间。

蓄积作用:药物不能及时清除,并在继续给药情况下,在体内积蓄而产生积蓄作用,如适宜,可达到治疗效果,太多则导致中毒。

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当两种以上药物合并应用时,其作用可因相互协助而加强,也可因相互抵消而减弱。

药物的剂型

剂型:是影响体内过程特别是药物吸收的一个重要因素。

合并用药:合并用药中,各药的作用相似用药后药效增加,叫协同作用。

相加作用:各药的总药效等于各药单用时药效的总和。

合并用药中,各药作用相反,引起药效减弱或相互抵消,叫颉颃作用。

重复用药:为保持药物的血中浓度。

配伍禁忌:由于药物具有各自理化性质和药理性质配合不当是可能出现沉淀、结块、变色,甚至实效或产生毒性。

按药物作用可分为:

1 疗效性配伍禁忌:指处方中某些药物的作用存在相互颉颃,从而影响处方的

疗效,如磺胺类和普鲁卡因。

2 物理性配伍禁忌:处方中由于药物成分配合是发生物理性质改变,如分离、

析出、潮解、融化等变化,使疗效减低。

鱼药的使用方法:

1 悬挂法优点:操作简单,用药少,水质危害少。缺点:只能局部消毒灭菌。2侵洗法优点:用药省,对水质危害少。缺点:对水体病原五作用,操作繁。

3 全池泼洒法优点:对病原杀灭彻底。缺点:用药大,危害水生生物,污染大。

4 口服法优点:操作方便,可杀灭体内病原体。缺点:重病者无效,水体病原

无效。

5涂抹法优点:药效好。缺点:操作难。

6 注射法优点:药效好。缺点:操作难,易伤害鱼,幼苗无法使用。

7药浴法优点:用药量少,方法简便,副作用小。缺点:不能杀灭水中病原体。

鱼药特点:

1 鱼药涉及对象广泛、众多。

2 鱼药给药要以水作为媒介

3 鱼药对水产养殖是群体用药。

4 鱼药的药效易受环境的影响,

5 鱼药具有一些特殊的给药方式,

6 鱼药的安全使用句有重要意义。

7 鱼药的经济、价廉、易得是选择是的重要因素。

鱼药残留:水产养殖生物接触鱼药后,药物的原形、代谢产物以及与该药物相关的杂质蓄积在其细胞、组织或器官内,称为鱼药残留。

鱼药残留对人体的危害:

1 毒性作用

2 产生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

3 导致耐药病菌产生

4 导致人类菌群失调

5 产生三致作用(致癌、导致畸、导致突变)

6 激素作用

思考题

1 蓄积作用残效期拮抗作用协同作用药物半衰期配伍禁忌

2 药物的作用类型

3 鱼药作用有哪些

4 常见水产药物使用方法

水产动物疾病的预防

内服药:一般只能由水产动物主动吃入,所以当病情比较严重,机体失去食欲时,即使有特效的药物,也不能达到治疗效果,尚能吃食的病体,往往也由于没有吃到足够的药量而影响治疗。

体外用药:一般采用全池泼洒或药浴的方法,这适用于小水体,对大面积的湖泊、河流难以应用。

多年来的时间证明,只有贯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积极方法,才能达到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在预防措施上,既要注意消灭病原、切断传播途径,又要十分重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机体抗病力,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只有采取全面的综合防治措施,才能受到预期的防病效果。

改善生态环境

水产动物离不开水,水环境的好坏决定着水产动物能否健康快速的生长。

一设计和建设养殖场时要符合防病要求,首先对地质、水文、水质、气象、生物及社会条件等方面进行调查

二采用理化方法改善生态环境,

A 清除淤泥或排干水后进行翻晒

淤泥的危害:不仅是病原体的滋生和储存场所,而且淤泥在分解时要消耗大量氧,容易引起泛池。在缺氧情况下,产生大量还原物质,

(有机酸、氨、硫化氢、亚硝酸盐等)使PH下降,而且这些

气体有毒。

B 调节PH值,定期洒生石灰或碳酸氢钠,提高淤泥肥效,改善水质,。

C 换水家住清水,保持肥活嫩爽及高溶氧。

D 增加氧开增氧机。

三采用生物方法改善生态环境如光合细菌,及混养等

增强机体抗病力

一加强及改进饲养管理

除上诉改善生态环境内容外,还有:

A 根据当地条件、技术水平及防病能力进行合理的混养个密养。

B 做好“定质、定量、定位、定时”的投饲。

一定位:饲料要投喂在食台上或附近,不要满塘随意投喂,也不要随鱼

群慢—快—慢的节奏投喂,避免养分溶失。三是定量,日饵量随水温变

化和鱼的生长适时调整,一般以投饲后一小时大部分鱼吃饱离开食台为

度。四是定质,确保饲料新鲜不变质,再价格合理的情况下,选择蛋白

含量高、营养均衡、适口性和稳定性好的优质饲料。

C 要加强日常管理及细心操作。

勤:勤巡塘、勤除污、勤除害,注意水质,观察水产动物的吃食情况及动态,发现情况及时解决,并做好记录。

二人工免疫,采用人工方法给水产动物注射、侵浴、口服、等给予疫苗,使机体获得免疫;

三培育抗病能力强的新品种

A 选育自然免疫的品种

B 杂家;培育抗病力强的品种,

C 理化诱变培育抗病品种

D 采用细胞融合和基因组合技术培育抗病品种

彻底清塘

池塘是水产动物生活栖息的场所,也是病原体的滋生和储藏场所,池塘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水产动物的生长和健康,所以一定要彻底清塘

一清整池塘冬季在并塘或收捕后,排干水池,维修堤埂,闸门,并清

池池底多余淤泥及池边杂草,晒池和冻池。

二常用及效果较好的药为生石灰和漂白粉。

a 生石灰清塘:不仅能杀死塘里的敌害生物和病原体,还能改变池塘的

酸性环境,使池塘呈微碱性,提高池水的碱度和硬度,

增加缓冲能力,钙离子浓度增加,PH升高后,可使淤

泥胶粒吸附的

镀、磷酸、钾离子向水中释放,增加水的肥度。

b 漂白粉清塘:干池清塘,漂白粉用量1—3kg/100平方米,带水清塘

漂白粉用量2—5千克/100立方米,清塘后4—5天药性

消失,且有用药量少,药力消失快,有利于池塘周转等

优点,但没有使池塘增加肥效及调节PH的功能。

机体消毒采用药浴法。

药浴时的注意事项:

1 每次药浴是水产动物数量不宜过多,以免缺氧

2 药浴的时间长短与水温、水质及水产动物的种类有关,要灵活掌握,第一

次使用时最好先小批量使用,既要达到杀灭病原体的目的,又要保证

水产动物的安全性。

3 要用后最好连药水一起轻轻倒入池中,不再用捞海捞,以防擦伤机体,

4 药水配置后只能药浴一批动物,否则药液稀释,影响效果

5 不能用金属容器

思考题

1 为了增强机体抗病力,常采用的加强及改进饲养管理的事项有哪些?

2 水产动物药浴是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细菌性疾病的共同特点:

1 常出现明显的表面出血、溃疡,并伴随腹水、肠炎、烂鳃等症状。

2 发病与水体变化有较强的相关性,经常出现在高温水、质恶化时。

3 抗生素及其他消毒剂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4 镜检可在体内发现大量的细菌。

一、细菌性烂鳃病

病原柱状屈桡杆菌细长、柔软,易弯曲成U形或V形

诊断方法:症状初诊

镜检确诊

症状:

防治方法:预防:消毒(漂白粉、食盐水、生石灰)

治疗:磺胺类药物、卡纳霉素、氟哌

二、赤皮病

病原荧光假单胞菌,短杆状,革兰氏染色阴性

症状体表出血,鱼鳞脱落,鳍条充血腐烂,形成蛀鳍。

水产动物疾病学试题库完整

水产养殖生物病害学疾病学 试卷一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30分) 1.病原是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其中,致病微生物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寄生虫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疾病的发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疾病的经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个时期;疾病的结局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种方式。 3.决定病原体能否致病的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病原对宿主的危害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NH3-N中毒往往发生在水体的pH值偏_______时,H2S中毒容易发生在水体的pH值偏________时;浮头发生在水体的DO值偏________时,气泡病发生在水中的DO值偏_______时;如果浮头在夜晚12时就开始出现,说明______________,如果浮头仅发生在凌晨6时以后,则说明_______________。 5.细菌疫苗的类型主要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细菌疫苗的接种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6.抗原是能刺激机体产生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并能与之结合而引起特异性

水产动物疾病学综合实验2015

水产动物疾病学综合实验安排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 上午现场调查 给药方法操作: 泼洒法 挂袋挂篓 口服法鱼苗鱼种检查 成鱼检查 收集 锥体虫并染 色 染色: 锚头鳋、 中华鳋、 鲺 考试 下午鱼类甲壳动物病及 其病原体的观察 收集锚头鳋、中华鳋等 成鱼检查 收集车轮虫、锚 头鳋、中华鳋、 鱼虱等 收集车轮虫 并染色 染色交寄生虫染 色切片标本

水产动物疾病学综合实验指导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 水产动物疾病学综合实验是为了满足现代水产养殖行业对生产、培养科研技术操作人员的需要,使学生掌握水产动物疾病学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及社会服务能力,成为水产养殖行业防病治病的技术人才。 2. 通过实验了解水产动物疾病种类及其特点;能较准确地诊断水产动物疾病。 3. 能正确地使用渔药,能有效地防治水产动物疾病。 二、实验内容: 1. 现场调查; 2. 渔药使用:泼洒法;挂袋挂篓法;口服法; 3. 显微镜诊断疾病; 4. 寄生虫标本的收集与染色; 三、实验操作及其步骤: 1.现场调查: 池塘是水生动物生存的基础,疾病的发生除了由病原生物直接感染和侵袭外,首先应了解池塘周围的环境和水体物理、化学因素的变化对养殖生物发病的影响。发病现场的调查可为全面查明发病原因,及时发现和正确判断病鱼提供依据。 ①调查发病养殖水体环境和发病史 发病养殖水体环境是指养殖水体周围有哪些工厂,工厂是否排放污(废)水,这些污(废)水是否含有对鱼类有毒的物质,是否经过处理后排放等。同时,还要着重强调调查养殖水体情况,了解放养前清塘的方法、清塘药物的剂量、清塘

后放养鱼种的时间、鱼种消毒的药量等。这些与养殖生物疾病的发生关系较大,同时还应了解养殖水体近几年发生疾病的危害程度,以及所采用的防治方法和效果等。 ②了解池塘水质状况 水温水温是养殖生物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水温高低与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病毒性鱼病和细菌性鱼病,在水温为25~30℃时传染性最强,32℃以上和18℃以下时感染减弱。因此江苏、浙江和湖南、湖北一带,每年5~6月和8~9月份是细菌病、病毒病流行高峰。暴发性鱼病需要需要的水温范围较大,流行的时间也更长些。有些寄生虫病,如车轮虫病和指环虫病是夏季危害鱼苗、鱼种的流行病,而有些疾病如水霉病、小瓜虫病、斜管虫病和鱼波豆虫病,通常在20℃以下发病,属于低温季节的流行病。 A.谁的酸碱度(pH)由于高密度养殖,池塘有机质多氢离子浓度微偏高 (pH偏低),易发生水霉病。酸性水也常常引起嗜酸性卵甲藻病的暴发。在氢离子浓度较低(pH较高)的盐碱养殖水体,水温较低时易大量繁殖三毛金藻,分泌毒素,致使池鱼中毒死亡。 B.溶解氧水中含氧量的多少关系到养殖生物的生长和生存,同疾病的发生 有明显的相关性。正常池塘的溶解氧含量要求4毫克/升,最低不能低于1毫克/升,对于各种不同的鱼类和不同的生长阶段,因其生理需求不一样而对溶氧的需求不同。溶解氧长时间过低会影响鱼类生长,降低鱼体的抗病能力,同时为病原菌的繁殖,生长创造了条件。 C.检测水质对发病水体进行水的pH、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磷酸盐、 硬度、化学耗氧量的分析,了解水质的基本营养盐变化情况,对可能因环境因子致病的因素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分析。 ③调查饲养管理情况 A.了解鱼种放养情况: 放养数量过多就会出现相互拥挤、摄食不足、生长不良 的现象,导致养殖生物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降低,有利于病原菌的感染和传播。夏花培育至冬片鱼种一般亩放养量为7000~10000尾。 B.了解投饲和施肥状况: 投喂的饲料不新鲜或不按照“四定”投喂,鱼类很容 易患细菌性肠炎病。夏天在池塘内施用不经发酵的有机肥,易使池塘水质恶化、缺氧、并促使致病菌核寄生虫大量繁殖。

水产动物病害习题

简答题 第一章 1.水产动物病害学的定义是什么? 水产动物病害学: 是研究水产养殖动物(鱼、虾、贝等)疾病发生的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水产动物病害研究发展具有哪些主要特点? 3.简述我国水产动物病害防治的发展过程。 4.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何? 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与水产动物本身的生物学知识有关: 如各种水产养殖动物的形态学、分类学、生态学和生理学等; 2.与病原体的生物学知识有关: 如寄生虫学和微生物学等; 3.与养殖水体环境化学知识有关: 如水化学和环境与水质监测技术等 4.与病害监测技术有关: 如生物制片技术、PCR 技术和电镜技术等; 5.与病害防治研究与应用知识有关: 如病理学、药物学、药理学和水产动物免疫学等。 第二章

1.影响海.病原: 又称病原体,是能引起疾病发生的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 2.病原的种类 1)致病微生物: 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单细胞藻类等 2)寄生虫: 包括原生动物、吸虫(单殖吸虫和复殖吸虫)、绦虫、线虫、棘头虫、寄生蛭类、寄生甲壳类等。 1、产动物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水温(T水)、盐度、溶解氧、酸碱度、透明度、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余氯、营养不良、动物本身先天或遗传的缺陷、机械损伤。 2.宿主、病原体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病原体疾病的发生往往不是某个单一因素影响的结果,而是病原、宿主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病原体疾病的来源与传播方式有哪些? 4.病原对宿主有哪些危害作用?影响病原体致病的因素有哪些? 病原对宿主的危害: 1)机械损伤: 寄生虫的吸盘、钩和口器损伤皮肤、鳃等组织 结果: 功能伤失;继发炎症感染 2)夺取营养: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资料

疾病学复习资料 病原对宿主的危害 1夺取营养 2机械损伤 3分泌有害物质 有些病原有严格的专一性,如鰤本尼登虫,就专门寄生在鱼的皮肤;也有对宿主非专一性,如刺激隐核虫可以寄生在数十种海水鱼,小瓜虫可寄生多种淡水鱼。 疾病的控制包括三部分;诊断、预防、治疗 疾病诊断基本原则: 1诊断方法:先外后内、先腔后实、先肉眼后镜检。 2诊断材料:具典型症状的活的或刚死不久的材料。 诊断流程 宏观观察诊断 1观察症状和寻找病原:体液、体表、肌肉、内脏等部位有无颜色变化、有无炎症、充血、出血溃疡等症状,肉眼检查有无异 物。 2调查饲养管理情况:养殖品种和放养密度,放养量,摄食情况和活动情况。 疾病的综合预防 水产疾病的防治原则:无病早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 为什么水产病害学要实施综合预防? 发现难生活于水中,不易发现 诊断难原因复杂,常为综合或并发感染 治疗难 a 水体施药用量大,治疗难以彻底 b 患病后食欲减退,口服用药难以理想 c 许多药物具有抗药性,反复使用无效 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1彻底清池清淤、药物消毒 2 保持适宜的水深和水色 A水深的调节:以淡黄色、淡褐色、黄绿色为好 黄褐色、绿色、蓝绿色、红色 b水色的调节方法:换水、适当改变水体的营养成分等 c科学用水和管水:PH、溶氧度、盐度、亚硝酸盐等指标。 3放养健壮的种苗和适宜的密度 4饵料应质优量适

5改善养殖水体生态环境条件 6操作要细心 7经常进行检查—寻唐 8在日常管理中要防治病原传播 9定期药物预防 10完善并严格执行检验检疫制度,建立预警预报。 11人工免疫 12选育抗病力强的新品种:SRP品种选育、杂交育种。 疾病的治疗 目的:通过药物控制或消灭病原或改善环境及营养条件 治疗的时机:早发现早治疗 一改善和优化养殖环境 a合理放养放养密度要合理;混养的种类搭配要适合。 b保证充足的溶解氧 c不滥用药物 d适时适量使用环境保护剂石灰类、光合细菌等 二增强养殖群体抗病力 1、培养和放养健壮苗种 1)SPF亲本 2)PVP-1洗卵 3) 使用清洁水 4)忌高温育苗、忌滥用抗生素 5)饵料优 2、免疫接种 3、选用抗病力强的养殖种类 4、降低应激反应 应激源:凡是偏离养殖动物正常生活范围的异常因素,如高 温等 应激反应:养殖动物对偏离养殖动物正常生活范围的异常因 素的躲避现象 三控制和消灭病原体 1使用无病原污染的水源 2池塘彻底清淤消毒 3强化疾病检疫 4建立隔离制度 5实施消毒措施 四加强饲养管理 思考题:1、水产动物疾病学 2、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 3、水产动物疾病的诊断流程(诊断原则) 4、水产动物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水生动物疾病学复习题

复习题 1、水产动物细胞和组织变性的类型有哪些? 类型 (1)颗粒变性:一种最早和最轻微的细胞变性,很容易恢复,其特点是变性细胞体积肿大,胞浆内水分增多,出现许多微细红染的蛋白性颗粒,故称颗粒变性。 (2).水泡变性 水泡变性是指在细胞的胞浆内或胞核内出现多量水分形成大小不等的水泡的现象. (3).脂肪变性是指在实质细胞的胞浆内出现脂滴或脂滴增多的现象,简称脂变。 3、阐明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因素? 1. 环境因素 A. 自然条件 (1).养殖水体的空间因素: 养殖密度。 (2).养殖水体的水质因素:水质的好坏(溶氧、PH值等)。 (3).养殖水体的底质因素: 淤泥的影响。 B. 人为因素 (1)放养密度过大或搭配比例不当(青鱼与鲤鱼的搭配)。 (2)饲养管理不当(用药方法、用药量不当,饲料投喂不当等)。 (3)机械损伤(操作不当造成鱼体受伤,而继法感染,引起发病,水霉病)。 2. 生物因素 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蠕虫、蛭类、甲壳动物、钩介幼虫、螨类等生物性因素。 3. 机体自身因素 主要是指鱼体自身的抗病能力,这与鱼的种类、年龄、生活习性和健康状况等方面有关。 疾病的发生,不是孤立的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外界条件和内在的机体自身的抵抗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综合加以分析,才能正确找到疾病发生的原因,

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药物治疗过程中有哪些不良反应? (1)副作用:是指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 (2)毒性反应:是药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一般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个体敏感性较高时引起。 (3)过敏反应: (4)继发反应:是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5)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时的残存药理效应。 5、阐明水产动物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抑制细胞壁的合成:细菌胞体外有一层坚韧的细胞壁,具有维持细菌形态和保护功能。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可药物通过各种环节抑制细胞壁粘肽的合成,最终使细胞壁缺损,导致菌体破裂溶解死亡。 (2)增高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位于细胞壁内侧的胞膜是脂质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渗透屏障,具有物质交换,合成粘肽,保护菌体等功能。一些抗菌药物(多粘菌素、制霉菌素等)可与细胞膜结合导致胞浆膜通透性增加,使细菌体内氨基酸、嘌呤、蛋白质、盐类外逸,导致细菌死亡。 (3)抑制蛋白质合成如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等。 (4)抑制叶酸代谢:磺胺类抑制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抑制四氢叶酸合成,阻碍核酸前体物质嘌呤、嘧啶的形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5)抑制核酸合成:喹诺酮类可抑制DNA螺旋酶,进而抑制DNA的合成。 6、水产动物疾病的预防有哪些措施? 预防水产动物疾病的措施 1.改善生存环境 (1)建设符合防病要求的养殖场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题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共8分,每小题2分) ?继发性感染:已遭受病原感染的个体再次遭到不同病原的侵袭。 ?原发性感染:指病原体直接浸入健康鱼体而引起的鱼病。 ?再感染:第一次患某种疾病痊愈后,第二次又患同样的疾病。 ?重复感染:第一次患某种疾病后,一般症状已消失,但仍遗留有病原体,机体和病原体间保持着暂时的平衡,当新的同种病原体入侵后,平衡被破坏,就会重新发病。 ?拮抗作用: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共同使用时,其作用因相互抵消或减弱,称拮抗作用。 ?充血:机体的某一区域(组织或器官)的含血量超过正常的现象。 ?栓塞:在正常状况下并不存在于血液中的某些物质或小块,随血流而被带到较小的血管中,引起管腔阻塞的过程。 ?炎症:机体遭受有害刺激(如微生物、寄生虫、理化因子等)后所产生的防卫性反应,其作用为清除入侵体内的有害刺激物。 ?水肿:组织间隙大量液体的积储。 ?萎缩:物质代谢发生改变,使组织或器官的体积较正常缩小的过程。 ?湖靛:池中微囊藻(主要是铜绿微囊藻及水花微囊藻大量繁殖)在水面形成一层翠绿色的水花。 ?泛池是因为池塘水体中溶解氧降低到不能满足鱼类生理上最低需要时,造成鱼类呼吸困难,窒息死亡。?二、填空题(共17分,每空0.5分) ?1、根据症状区分,草鱼出血病有(肠炎型、红肌肉型、红鳍红鳃盖型)三种类型。 ?2、贝类的血液一般无色,如扇贝、牡蛎、文蛤等,是因为其血液含(血蓝蛋白)。 ?3、有些种类血液是红色的,如泥蚶,魁蚶等,是因为其血液中含(血红蛋白)。 ?4、锥体虫寄生在鱼的(血液)里,通过(水蛭)传播。 ?5、病原对宿主的危害主要有(夺取营养、机械损伤、分泌有害物质)三个方面。 ?6、药物的剂量必须达到(最小有效剂量)才能产生效应,但是超过(最大剂量)又会引起中毒。 ?7、敌百虫在碱性条件下迅速降解为(敌敌畏),其毒性增强近10倍,它是一种胆碱脂酶抑制剂。 ?8、草鱼细菌性烂鳃病的典型症状是(烂鳃和开天窗)。 ?9、白头白嘴病主要危害鱼的(苗种)阶段。 ?10、漂白粉是一种混合物,它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 ?11、病毒进入机体的途径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水平感染)与(垂直感染)。 ?12、发现鱼浮头的急救办法有(加注新水、开机增氧机、泼洒增氧药物)等。 ?13、鱼苗转塘时,两水体的温差不超过±(2)℃,鱼种转塘时,两水体的温差不超过±(5)℃。 ?14、在复口吸虫的生活史中,(螺类)为第一中间宿主,(鱼类)为第二中间宿主,鸥鸟为终末宿主。?15、病鱼“跑马”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适口饵料)(池塘漏水)(车轮虫寄生)。 ?16、竖鳞病的主要症状为(全身鳞片竖立),主要危害(鲤鱼、金鱼)。 ?17、疾病发生与(环境)、病原体与鱼类的体质有关。 ?18、大黄使用前用(氨水)浸泡12小时,目的是使蒽琨衍生物游离出来。 ?19、鲢碘泡虫主要寄生在白鲢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20、烂鳃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病鱼鳃丝(溃烂),常粘有污泥。患严重烂鳃病的病鱼,鳃盖内表皮中间部分常被腐蚀成一个圆形或不规则的病灶区,这个病灶区俗称(开天窗)。 ?21、水产动物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可大致分为(病毒)、细菌、真菌和(单细胞藻类)。 ?22、九江头槽绦虫生活史需经(卵)、(钩球蚴)、(原尾蚴)、(裂头蚴)才能发育为成虫。 ?23、九江头槽绦虫的中间寄主是(剑水蚤)。九江头槽绦虫寄生在鱼体的(肠道)部位。 ?24、清塘时经常使用的两种药物有(生石灰)和(漂白粉),其中(生石灰)还具有增加肥效和调节pH的作用。?25、疾病的发展过程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发展期)三个时期。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共8分,每小题2分) ?继发性感染:已遭受病原感染的个体再次遭到不同病原的侵袭。 ?原发性感染:指病原体直接浸入健康鱼体而引起的鱼病。 ?再感染:第一次患某种疾病痊愈后,第二次又患同样的疾病。 ?重复感染:第一次患某种疾病后,一般症状已消失,但仍遗留有病原体,机体和病原体间保持着暂时的平衡,当新的同种病原体入侵后,平衡被破坏,就会重新发病。 ?拮抗作用: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共同使用时,其作用因相互抵消或减弱,称拮抗作用。?充血:机体的某一区域(组织或器官)的含血量超过正常的现象。 ?栓塞:在正常状况下并不存在于血液中的某些物质或小块,随血流而被带到较小的血管中,引起管腔阻塞的过程。 ?炎症:机体遭受有害刺激(如微生物、寄生虫、理化因子等)后所产生的防卫性反应,其作用为清除入侵体内的有害刺激物。 ?水肿:组织间隙大量液体的积储。 ?萎缩:物质代谢发生改变,使组织或器官的体积较正常缩小的过程。 ?湖靛:池中微囊藻(主要是铜绿微囊藻及水花微囊藻大量繁殖)在水面形成一层翠绿色的水花。?泛池是因为池塘水体中溶解氧降低到不能满足鱼类生理上最低需要时,造成鱼类呼吸困难,窒息死亡。 ?二、填空题(共17分,每空0.5分) ?1、根据症状区分,草鱼出血病有(肠炎型、红肌肉型、红鳍红鳃盖型)三种类型。 ?2、贝类的血液一般无色,如扇贝、牡蛎、文蛤等,是因为其血液含(血蓝蛋白)。 ?3、有些种类血液是红色的,如泥蚶,魁蚶等,是因为其血液中含(血红蛋白)。 ?4、锥体虫寄生在鱼的(血液)里,通过(水蛭)传播。 ?5、病原对宿主的危害主要有(夺取营养、机械损伤、分泌有害物质)三个方面。 ?6、药物的剂量必须达到(最小有效剂量)才能产生效应,但是超过(最大剂量)又会引起中毒。?7、敌百虫在碱性条件下迅速降解为(敌敌畏),其毒性增强近10倍,它是一种胆碱脂酶抑制剂。 ?8、草鱼细菌性烂鳃病的典型症状是(烂鳃和开天窗)。 ?9、白头白嘴病主要危害鱼的(苗种)阶段。 ?10、漂白粉是一种混合物,它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 ?11、病毒进入机体的途径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水平感染)与(垂直感染)。

水产动物疾病学综合实验2015(精)

水产动物疾病学综合实验安排 水产动物疾病学综合实验指导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 水产动物疾病学综合实验是为了满足现代水产养殖行业对生产、培养科研技术操作人员的需要,使学生掌握水产动物疾病学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及社会服务能力,成为水产养殖行业防病治病的技术人才。 2. 通过实验了解水产动物疾病种类及其特点;能较准确地诊断水产动物疾病。 3. 能正确地使用渔药,能有效地防治水产动物疾病。 二、实验内容: 1. 现场调查;

2. 渔药使用:泼洒法;挂袋挂篓法;口服法; 3. 显微镜诊断疾病; 4. 寄生虫标本的收集与染色; 三、实验操作及其步骤: 1. 现场调查: 池塘是水生动物生存的基础,疾病的发生除了由病原生物直接感染和侵袭外,首先应了解池塘周围的环境和水体物理、化学因素的变化对养殖生物发病的影响。发病现场的调查可为全面查明发病原因,及时发现和正确判断病鱼提供依据。 ①调查发病养殖水体环境和发病史 发病养殖水体环境是指养殖水体周围有哪些工厂,工厂是否排放污(废)水,这些污(废)水是否含有对鱼类有毒的物质,是否经过处理后排放等。同时,还要着重强调调查养殖水体情况,了解放养前清塘的方法、清塘药物的剂量、清塘 后放养鱼种的时间、鱼种消毒的药量等。这些与养殖生物疾病的发生关系较大,同时还应了解养殖水体近几年发生疾病的危害程度,以及所采用的防治方法和效果等。 ②了解池塘水质状况 水温水温是养殖生物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水温高低与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病毒性鱼病和细菌性鱼病,在水温为25~30℃时传染性最强,32℃以上和18℃以下时感染减弱。因此江苏、浙江和湖南、湖北一带,每年5~6月和8~9月份是细菌病、病毒病流行高峰。暴发性鱼病需要需要的水温范围较大,流行的时间也更长些。有些寄生虫病,如车轮虫病和指环虫病是夏季危害鱼苗、鱼种的流行病,而有些疾病如水霉病、小瓜虫病、斜管虫病和鱼波豆虫病,通常在20℃以下发病,属于低温季节的流行病。

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十六种细菌性疾病简介

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十六种细菌性疾病简介 细菌是一种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生物,不同于真核生物之处在于它有原始核。但无核膜、核仁,也缺乏内质网、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水产动物细菌病的种类较多,危害严重的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疾病,如柱状屈挠杆菌引起的烂鳃病、假单胞菌引起的败血病、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疖疮、腐皮病等。今日小鱼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细菌性疾病。 1.细菌性烂鳃病 病原为柱状嗜纤维菌,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体无鞭毛。 被感染的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常离群独游。体色变黑,尤其头部颜色更为暗黑,因而称此病为“乌头瘟”。肉眼观察,病鱼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发炎充血,严重时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区,俗称“开天窗”。鳃丝腐烂,特别是鳃丝未端粘液很多,带有污泥和杂物碎屑,有时在鳃瓣上可见血斑点。鳃丝骨条尖端外露,附着许多粘液和污泥,并附有很多细长的细菌。 主要危害草鱼,从鱼种至成鱼均可受害,许多淡水鱼类也能被感染。本病在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在15~30℃范围内,水温趋高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随之变短。水中病原菌的浓度越大,鱼的密度越高,鱼的抵抗力越小,水质越差,则越易暴发流行。本病常和传染性肠炎、出血病、赤皮病并发。一般流行于4~10月,尤以夏季流行为多。 2.白皮病 又叫白尾病,病原是柱状嗜纤维菌和白皮极毛杆菌。 病鱼发病初期,尾柄处发白,随着病情发展迅速扩展蔓延,以至自背鳍基部后面的体表全部发白。严重的病鱼,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病鱼的头部向下,尾部向上,与水面垂直,时而作挣扎状游动,时而悬挂于水中,不久病鱼即死亡。 白皮病为鲢、鳙的主要病害之一。此病主要发生在饲养20~30天的鲢、鳙鱼苗及夏花阶段。常可形成急性流行病,1龄及2龄以上的成鱼偶然可以发病。病程较短,病势凶猛,死亡率很高,发病后2~3天就会造成大批死亡。 3.白头白嘴病 病原尚未完全查明,一般认为是一种黏细菌。

渔药与人药、兽药的差异

渔药与人药、兽药的差异 实验课程:水产动物疾病学 姓名:刘保 学院:水产学院 学号:2009308200422 专业班级:水族科学与技术0901班 指导老师:顾泽茂 完成时间:二○一二年二月二十五日

渔药与人药、兽药的差异 刘保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武汉430070) 摘要 随着我国医药学和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人药、兽药及渔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人药、兽药及渔药的生产厂家和药物品种也越来越多。同时,由于药物生产和经营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全,致使大量的伪劣假冒和低质药品充斥市场,一些地方不规范用药、滥用药和凭经验用药现象时有发生,更有甚者,人药、兽药和渔药不分,用兽药替代渔药,用人药代替兽药或渔药,滥用现象十分严重,也十分普遍。虽然这类药物疗效显著,但引发的副作用较多,后果也较严重,如引发环境污染、引起药害、增加用药成本、耽误治疗良机、导致品种质量安全问题等。 为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大力普及规范用药知识,笔者在下面将对人药、兽药、渔药进行详细区分,对这些年来用药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以梳理、分析和归纳,就药物的合理使用加以说明,供广大从事医药事业特别是医生和兽医以及用药指导技术人员了解和掌握。 关键字:人药;兽药;渔药;药物;水产养殖

目录 1.药物 (4) 1.1.兽药 (4) 1.1.1.定义及分类 (4) 1.1.2.生产现状 (4) 1.1.3.成分 (5) 1.2.渔药 (6) 1.2.1.定义及分类 (6) 1.2.2.生产现状 (6) 1.2.3.疗效 (6) 1.3.人药 (7) 1.3.1.定义及分类 (7) 1.3.2.自身特性 (7) 2.药物滥用 (7) 2.1.现状 (8) 2.2.原因 (9) 2.3.危害 (10) 3.兽药、渔药和人药的区别 (10) 3.1.兽药与渔药 (10) 3.2.兽药与人药 (11) 4.科学用药方法 (12) 4.1.怎样安全使用兽药 (12) 4.2.怎样安全使用渔药 (13) 4.3.怎样有效遏制药物滥用现象 (14) 参考文献 (16)

水产动物病害习题

简答题 第一章 1. 水产动物病害学的定义是什么? 水产动物病害学:是研究水产养殖动物(鱼、虾、贝等)疾病发生的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 水产动物病害研究发展具有哪些主要特点? 3. 简述我国水产动物病害防治的发展过程。 4. 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何? 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 与水产动物本身的生物学知识有关:如各种水产养殖动物的形态学、分类学、生态学和生理学等; 2. 与病原体的生物学知识有关:如寄生虫学和微生物学等; 3. 与养殖水体环境化学知识有关:如水化学和环境与水质监测技术等 4. 与病害监测技术有关:如生物制片技术、PCR 技术和电镜技术等; 5. 与病害防治研究与应用知识有关:如病理学、药物学、药理学和水产动物免疫学等。 第二章 1. 影响海. 病原:又称病原体,是能引起疾病发生的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 2. 病原的种类 1)致病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单细胞藻类等 2)寄生虫:包括原生动物、吸虫(单殖吸虫和复殖吸虫)、绦虫、线虫、棘头虫、寄生蛭类、寄生甲壳类等。 1、产动物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水温(T水)、盐度、溶解氧、酸碱度、透明度、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余氯、营养不良、动物本身先天或遗传的缺陷、机械损伤。 2. 宿主、病原体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病原体疾病的发生往往不是某个单一因素影响的结果,而是病原、宿主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病原体疾病的来源与传播方式有哪些? 4. 病原对宿主有哪些危害作用?影响病原体致病的因素有哪些? 病原对宿主的危害: 1) 机械损伤:寄生虫的吸盘、钩和口器损伤皮肤、鳃等组织 结果:功能伤失;继发炎症感染 2) 夺取营养:某些病原是以宿主体内营养为食:肠道寄生虫 3) 分泌有害物质:如:细菌和病毒分泌毒素、某些寄生虫分泌 蛋白分解酶等 4) 压迫和阻塞:如:绦虫、孢子虫的胞囊等(影响性腺发育) 5) 其他疾病的媒介:如:鱼蛭、桡足类等 5. 试述水产动物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彻底清池1) 清淤:(新池浸泡1月)旧池清淤 2) 药物消毒:水泥池:1/10000的KMnO4或含氯消毒剂等。 土池: a. 生石灰清池

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正文)(精)

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指导 王文彬编 湖南文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 目录 实验1 常见渔用药物的识别及给药方法 (1) 实验2 渔用氯制消毒剂有效氯的测定 (4) 实验3 水产动物常见病原体标本的观察 (7) 实验4 鱼用土法疫苗的制作及使用 (9) 实验5 鱼病的系统检查与诊断 (11) 实习指导 (13) 实验1. 常用渔药的识别及给药方法 一、实验目的 1. 识别常用渔药,了解并掌握各种药品的主要特性与基本用途; 2. 训练渔药的正确使用方法; 3. 通过给药方法的操作训练,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 二、实验内容 1. 常用渔药的识别; 2. 操作给药方法——注射法和药浴法; 3. 鱼苗、鱼种对几种常用渔药的毒性及忍受力试验(有兴趣的同学选做)。

三、材料与仪器用品 1. 实验材料: 活的鱼苗鱼种(鲤、鲫或黄颡鱼、黄鳝)。 常用渔药:聚维酮碘(PVP-I)、氯霉素、土霉素、(复方)新诺明、诺氟沙星、漂白粉、漂粉精、强氯精、防消散、优氯净、氯胺-T、晶体敌百虫、福尔马林、高锰酸钾、硫酸铜、硫酸亚铁、硫双二氯酚(别丁)、孔雀石绿、亚甲基蓝、沸石、呋喃唑酮(痢特灵)等。 2. 实验用品: 水族箱、搪瓷脸盆、瓷碗、烧杯、量筒、注射器、玻璃皿,吸管,吸水纸等。 四、实验原理与方法 (一)渔药的种类 药物是指对机体产生某种生理生化影响,并在疾病的治疗、预防和诊断方面有一定效果的化学物质。渔药(fishery drugs的种类从现有资料看,国内外大致有300种以上。Nelson Herwig(1979)收载了276种,不包括某些改善机体代谢技能的促生长药和饲料添加剂等。按药物的作用对象,并结合其他形式可将渔药分为以下十大类: 1. 抗病毒药:如聚乙烯吡咯烷酮碘(PVP-I)、免疫制剂等。 2. 抗细菌药:如抗菌素、磺胺类、呋喃类、抗菌中草药等。 3. 杀真菌剂:如孔雀绿、亚甲基蓝、制霉菌素等。 4. 杀藻类药:如生石灰、硫酸铜等。 5. 消毒防腐剂:醛类:福尔马林; 氧化剂:高锰酸钾; 卤素类:漂白粉、次氯酸钙(漂粉精)、三氯异氰尿酸(强氯精、鱼安)、二氯异氰尿酸(防消散)、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氯胺-T; 染料类:孔雀石绿、亚甲基蓝、吖啶黄; 表面活性剂:新洁尔灭等。

我国水产动物疾病学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本科选修课论文 题目我国水产动物疾病学研究进展及发 展趋势 学院工程技术学院 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 年级2007 级 学号222007322072003 姓名冯启业 指导教师唐毅 成绩

2009年11月27日 我国水产动物疾病学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一、近年来我国水产动物疾病学研究进展 1、水生动物免疫学的研究 (1)免疫组织、器官 免疫组织、器官的研究发展迅速,卢全章等(1991)报道了胸腺是鱼类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主要场所,其组织结构分为皮质和髓质,内有大、中、小三类淋巴细胞,有人认为鱼类的胸腺参与了T淋巴细胞的成熟。脾脏是鱼类红细胞、粒细胞产生、储存及成熟的主要场所,由红白髓组成,同样存在着大量淋巴细胞(秉志,1983)。 (2)免疫相关细胞的研究 对参与免疫应答的主要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也进行了研究,证明了真骨鱼类确有T、B细胞之分(夏春,1994)。研究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对这些细胞进行分析,以确认它们与哺乳动物异同及在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中的作用。 (3)鱼类疫苗的研究工作逐渐深入 草鱼出血病细胞灭活疫苗在进一步实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大规模生产工艺流程及生产性免疫试验,草鱼出血病的防治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对于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和对虾常见细菌病的防治,已建立了疫苗防治技术综合预防措施,使细菌性疾病基本上得到了控制。对于鳗鲡、甲鱼等的细菌性疾病的疫苗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目前疫苗的研究工作已从组织疫苗、细胞疫苗向基因疫苗方向发展。 (4)免疫相关因子的研究 近年来对免疫相关因子的研究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补体的作用已查明,它是一组蛋白成份组成的复合酶,主要是导致细胞溶解,协助抗体杀死病原体,可介导炎症反应并吸引及增强吞噬细胞的活性;干扰素是鱼体重要的抗病毒感染的防御因子,由白细胞产生;溶菌酶多存在于鱼粘液、血清及吞噬细胞中,能抵抗病原微生物而使鱼类获得保护(陈昌福,1990);白细胞介素和巨噬细胞活化因子能刺激肾和外周血白细胞,增加巨噬细胞数量并提高巨噬细胞的杀菌能力。 (5)免疫诊断技术 核酸探针技术核酸探针技术是把DNA片段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光敏生物素标记后制成探针,与病原微生物的DNA进行杂交,以此来确定病原携带者和传播者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该技术以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使用方便等优点,在对虾病毒病的检测中倍受青睐。我国通过从纯化的虾暴发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状病毒中提取的DNA,用限制性内切酶切成DNA片段,用质粒做载体。建立HHNBVDNA文库,从中筛选出三个重组质粒,分别用光敏生物素标记做成核酸探针,用于检测受HHNBV感染的对虾,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刘萍等,1995年)。目前已生产出核酸探针诊断试剂盒。 PCR技术即聚合酶链式反应,又称为DNA体外扩增技术。它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反应快、操作简便、省时等优点,在医学上应用于检测人类遗传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肿瘤基因等许多方面。黄海所已成功的将此技术应用于对虾病毒病和细菌性病原的检测(孔杰等,1994)。中国农业大学建立了套式PCR法检测β-溶血素嗜水气单胞菌(夏春等,1999)。 单位克隆抗体技术利用杂交瘤技术生产单克隆抗体,其原理是正常脾脏细胞与癌细胞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资料、讲课讲稿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 资料、

疾病学复习资料 病原对宿主的危害 1夺取营养 2机械损伤 3分泌有害物质 有些病原有严格的专一性,如鰤本尼登虫,就专门寄生在鱼的皮肤;也有对宿主非专一性,如刺激隐核虫可以寄生在数十种海水鱼,小瓜虫可寄生多种淡水鱼。 疾病的控制包括三部分;诊断、预防、治疗 疾病诊断基本原则: 1诊断方法:先外后内、先腔后实、先肉眼后镜检。 2诊断材料:具典型症状的活的或刚死不久的材料。 诊断流程 宏观观察诊断 1观察症状和寻找病原:体液、体表、肌肉、内脏等部位有无颜色变化、 有无炎症、充血、出血溃疡等症状,肉眼检查有无异物。 2调查饲养管理情况:养殖品种和放养密度,放养量,摄食情况和活动情 况。 疾病的综合预防 水产疾病的防治原则:无病早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 为什么水产病害学要实施综合预防? 发现难生活于水中,不易发现 诊断难原因复杂,常为综合或并发感染 治疗难 a 水体施药用量大,治疗难以彻底 b 患病后食欲减退,口服用药难以理想 c 许多药物具有抗药性,反复使用无效 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1彻底清池清淤、药物消毒 2 保持适宜的水深和水色 A水深的调节:以淡黄色、淡褐色、黄绿色为好 黄褐色、绿色、蓝绿色、红色 b水色的调节方法:换水、适当改变水体的营养成分等 c科学用水和管水:PH、溶氧度、盐度、亚硝酸盐等指标。 3放养健壮的种苗和适宜的密度 4饵料应质优量适 5改善养殖水体生态环境条件 6操作要细心 7经常进行检查—寻唐 8在日常管理中要防治病原传播 9定期药物预防

10完善并严格执行检验检疫制度,建立预警预报。 11人工免疫 12选育抗病力强的新品种:SRP品种选育、杂交育种。 疾病的治疗 目的:通过药物控制或消灭病原或改善环境及营养条件 治疗的时机:早发现早治疗 一改善和优化养殖环境 a合理放养放养密度要合理;混养的种类搭配要适合。 b保证充足的溶解氧 c不滥用药物 d适时适量使用环境保护剂石灰类、光合细菌等 二增强养殖群体抗病力 1、培养和放养健壮苗种 1)SPF亲本 2)PVP-1洗卵 3)使用清洁水 4)忌高温育苗、忌滥用抗生素 5)饵料优 2、免疫接种 3、选用抗病力强的养殖种类 4、降低应激反应 应激源:凡是偏离养殖动物正常生活范围的异常因素,如高温等 应激反应:养殖动物对偏离养殖动物正常生活范围的异常因素的躲避现 象 三控制和消灭病原体 1使用无病原污染的水源 2池塘彻底清淤消毒 3强化疾病检疫 4建立隔离制度 5实施消毒措施 四加强饲养管理 思考题:1、水产动物疾病学 2、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 3、水产动物疾病的诊断流程(诊断原则) 4、水产动物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第二章 一病毒的致病机理与病毒感染 (一)、病毒的传播途径 无包膜病毒:粪-口途径 有包膜病毒:主要通过飞沫、血液、唾液、粘液等 病毒的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指病毒在群体的个体之间的传播方式。通常是通过口腔、消化 道、和皮肤粘膜等途径进入机体。

专升本 水产动物疾病学试卷

水产动物疾病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 特异性免疫 2. 血栓形成 3. 萎缩 4. 免疫反应 5. 混合感染 6. 泛池 7. 赤潮 8.拮抗作用 9.炎症 10竖鳞病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影响海产动植物病害的主要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2.细菌疫苗的类型主要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细菌疫苗的接种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3.赤潮对海水养殖动物的影响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4.引起海水养殖鱼类疾病的原生动物病原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等三类。 5.对虾养殖中,养殖水体的最适pH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最最适DO值范围为_______________毫克/升、最适透明度范围为_______________厘米。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 海水鱼养殖中,对寄生虫疾病最常用、有效、安全的方法是() A.淡水浸洗 B. 口服抗寄生虫药物 C. 抗菌素海水浸泡 D.注射抗病毒药物 2、下列()寄生虫钻入寄主血液中。 A. 车轮虫 B. 小瓜虫 C. 拟阿脑虫 D. 聚缩虫 3、下列容器中不能用于盛装含氯消毒剂的有()。 A、木质容器 B、塑料容器 C、陶瓷容器 D、金属容器 4、鳃片指环虫的头部背部有()个黑色眼点。 A. 1 B. 4 C. 3 D. 2 5、鲤斜管虫病流行的水温是()℃。 A. 8-10 B. 12-15 C. 20-25 D.26-30 6、如果采用口服法治疗水产动物疾病,主要缺点有:() A、水产动物易受机械损伤 B、用药量大 C、受食欲的影响很大 D、安全性差、副作用大、污染水体 7、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治疗()不但无效,反而会加重病情。 A 车轮虫病 B 小瓜虫病 C 斜管虫病 D 鱼波豆虫病 8、在酸性水域中,鱼体全身布满白点,象裹了一层米粉是()。 A 小瓜虫病 B 白皮病 C 鲤痘疮病 D 甲藻病 9、锥体虫病的传播方式是()。 A 直接感染B与病鱼接触 C 靠水蛭感染 D 鱼吞食而感染 10、长期投喂高能量饲料时,水生动物容易患() A. 车轮虫病 B. 虱病 C. 脂肪肝病 D.白皮病

水产动物疾病学

水产动物疾病学 1.水产动物病害学是研究水产经济动物病害发生的病因、致病机理、流行规律 以及诊断技术、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的科学。 2.药物: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协助机体恢复正常功能的物质。 3.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的科学。主要内容是研究药物对机体 的作用和作用原理以及机体对药物的影响。 4.药物的作用:是研究药物接触或进入有机体后,促进有机体的组织细胞生理 机能、生化过程或形态学上的变化,或抑制和杀灭入侵机体的病原体,补充机体的维生素、激素等的不足,以改变机体的反应性,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等,都属于药物的作用。 5.药物作用的基本形式:1)、兴奋作用:指机体机能活动的增强和提高2)、抑 制作用:指机体机能活动的减弱或降低。 6.药物作用的形式:局部作用、吸收作用、直接作用、间接作用。 7.药物的不良反应1)、副反应:指药物在治疗剂量内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 作用。2)、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蓄积过多导致药理作用的延伸和加重而产生对机体的危害性反应。3)、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指极少数动物个体在应用某药致敏后,再次用该药时发生的一种特殊反应。 4)、继发反应:是指在应用药物治疗后而引起的一种不良后果。(二重感染) 8.剂量:即药物的用量,是决定药物效应的关键因素。 9.无效量:药物的剂量过小,不产生任何效应的量。 10.最小有效量:达到开始出现疗效的量。 11.极量:随着剂量的增加,治疗作用也逐渐增加达到最大治疗量 12.最小中毒量:极量在增加,即可引起中毒,最低的中毒量称最小中毒量。 13.致死量:剂量在增加,中毒严重以引起死亡的剂量 14.安全范围:药物的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 15.给药方法:遍洒法、悬挂法、浸洗法、浸沤法、涂抹法、口服法、口灌法、 注射法。 16.渔药的选择原则:有效性、安全性、方便性、廉价性。 17.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广谱的金属络合剂。 18.疾病产生的三大因素:宿主、病原、环境。 19.疾病的预防:一、改善生态环境—自然1)、设计和建筑养殖场时应符合防病 要求2)、采用理化方法改善生态环境3)、采用生物方法改善生态环境。二、增强机体抗病力1)、加强及改进饲养管理2)、人工免疫3)、培育抗病力强的新品种。三、控制消灭病原体1)建立检疫制度2)、彻底清塘3)、机体消毒4)、饲料消毒5)、工具消毒6)、食场消毒7)、疾病流行季节前的药物预防8)、消灭陆生终末寄生及带有病原体的陆生动物9)、消灭池中椎实螺等中间寄主。 20.草鱼出血病:1)、病原:草鱼呼肠孤病毒(GCHV)2)、症状:体色发黑,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肠壁充血、肠内无食物但仍有韧性,病鱼各组织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充血:“红肌肉”型、“红鳍红鳃盖”型、“肠炎”型3)、流行:7—10cm的草鱼鱼种普遍,水温:27-30度4)诊断: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2.根据病理变化可作出进一步诊断。3.免疫学诊断。 5)防治方法:1.清除池底。2.鱼种下塘前用聚乙烯氮戊环碘剂(PVP一I)60ppm药浴

水产动物常见疾病的防治

水产动物常见疾病的防治

目录 (1)、草鱼出血病 (1) (2)、传染性胰腺坏死病 (1) (3)、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2) (4)、鲤痘疮病 (2) (5)、鳗开口病毒病 (2) (6)、鳗狂游症 (3) (7)、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 (3) (8)、斑点叉尾鲴病毒病 (4) (9)、高首鲟虹彩病毒病 (4) (10)、烂鳃病(乌头瘟) (4) (11)、赤皮病 (5) (12)、烂尾病 (5) (13)、头白嘴病 (5) (14)、肠炎病 (6) (15)、打印病(腐皮病) (6) (16)、细菌性败血症 (7) (17)、竖鳞病(松球病、鳞立病) (7) (18)、鲤白云病 (8) (19)、疥疮病 (8) (20)、罗非鱼溃疡病 (9) (21)、鳗赤鳍病 (9) (22)、鳗红点病 (9) (24)、病霉病(水霉病) (10) (25)、鳃霉病 (11) (26)、卵甲藻病(卵鞭虫病、打粉病) (12) (27)、隐鞭虫病 (12) (28)、锥体虫病 (13) (29)、内变形虫病 (13)

(31)、粘孢子虫病 (14) (33)、球孢虫病 (15) (34)、肤子虫病(单孢虫病) (16) (35)、车轮虫病 (17) (36)、斜管虫病 (17) (37)、半眉虫病 (18) (38)、杯体虫痛 (18) (39)、毛管虫病 (18) (40)、肠袋虫病 (18) (41)、指环虫病 (18) (42)、三代虫病 (19) (43)、双身虫病 (19) (44)、鳜鱼锚首吸虫病 (19) (45)、血居吸虫病 (20) (46)、扁弯口吸虫病 (20) (47)、侧殖吸虫病 (21) (48)、九江头槽绦虫病 (21) (49)、鲤蠢病 (21) (50)、舌状绦虫病和双线绦虫病 (21) (51)、毛细线虫病 (22) (52)、嗜子宫线虫(红线虫)病 (22) (53)、长棘吻虫病 (23) (54)、似棘头吻虫病 (23) (55)、湖蛭病(颈蛭病) (23) (56)、尺蠖鱼蛭病 (24) (57)、桡足类引起的疾病 (24) (58)、锚头蚤病(针虫病、铁锚虫病) (24) (59)、新鱼蚤病 (25) (60)、鲺病 (2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