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冉邵尔-汤森效应实验探讨

冉邵尔-汤森效应实验探讨

冉邵尔-汤森效应实验探讨
冉邵尔-汤森效应实验探讨

冉邵尔-汤森效应实验探讨

徐元 材料物理专业

关键词

冉绍尔—汤森(R —T )效应 散射概率 碰撞截面 电离电压 引言

“1921年,德国物理学家卡?冉绍尔在研究电子与气体原子的碰撞中发现碰撞截面的大小与电子速度有关。在电子与氩原子的碰撞实验中,冉绍尔把电子能量从100eV 一直降到1eV 左右。当电子能量较高时,氩原子的散射截面随电子能量的降低而增大;当电子的能量小于十几电子伏特后,散射截面随电子能量降低而迅速减小。1922年,J.S.汤森也发现类似现象。” [1]

经典理论中,散射截面与电子运动速度无关,无法解释冉邵尔-汤森效应,只能用量子力学的相关理论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理论/实验部分 理论部分:

电子经过路径x 而散射的概率为 经典情况中,

散射概率与电子运动速度无关。 本实验中应用

当 1f

时,可取近似 1

S S I I ,则

()1n x

S P x e σ-=-()0

1

1n x

s xd P x n xe dx n σλσσ

-∞∞=-=-=??????/()1x S P x e λ

=-11

*0***

011P S S S P S S P P S I I f I I I I P I I I P I ??==??

??

?=-????=-????

总有效截面

这样,研究原子散射截面与电子能量关系由此转变为研究散射电流、透射电流等与加速电压的关系。

实验仪器

碰撞管结果及原理示意图:

实验中的分歧:

采集数据过程中,我和实验同伴就低温到室温后,数据的采集方式产生了疑义。

实验课本中写明:“在低温和室温测量时,要保持阴极温度不变,即保持低温和室温时阴极发射电流相同”。

我们一度认为,回到室温后,只需要找一点,调节Vf,使得**

P S P S

I I=I+I

+,就可以进行室温测量。但是后来我们发现,这样思考实际上默认了一个观点:只要Vf不变,阴极发射电流就不会变。

这个观点太过想当然,实验事实否认了这一点。我们找到一点定标,调节Vf使得**

P S P S

I I=I+I

+,之后再改变Va,发现

P S

I+I和**

P S

I I

+已经不再相等,而Va改变幅度越大,两者差别也就越大,这说明Vf并不是决定阴极电流的唯一因素(即使Va保持不变)。

1

ln(1)

S

Q P

L

=--

*

*

1

ln S

P

S P

I

I

L I I

=-

阴极电流至少由三方面因素决定:灯丝电压、加速电压和温度。实验中,必须每换一次

Va都要调整Vf,使得**

P S P S

I I=I+I

时时刻刻都得到满足。

结果与讨论(Results and Discussion)

1. 双踪示波器显示图像与部分实验数据拟合图像

加速电压V

加速电压V

2.验证冉邵尔-汤森效应

eV eV

P曲线 Q曲线

经典理论中,Ps与电子速度无关

而P图说明:低能时,散射概率P与电子速度有关,并且在电子能量约为1.1eV处出现一个极小值。

Q图说明:低能时,散射截面Q与电子速度有关,并且在电子能量约为1.1eV处出现一个极小值。

这样便完整验证了冉邵尔-汤森效应。

结论/小结(Conclusion/Summary)

1.本实验验证了冉邵尔-汤森效应

2.测出碰撞管中的稀有气体电离电压

3.研究了Ip,Is,几何因子f与Va的关系

实验改进建议

1.采用计算机采集实验数据

本实验全部数据均为人工手动采得,虽然可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但是明显影响实验效率。而同一个实验室中的F-H 试验就实现了机采数据,这说明本实验并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低温测量过程应用计算机采集数据完全没问题,而应用机采数据的一个主要困难在于:

低温转换至高温后,每一次改变加速电压都要调整Vf ,保证**

P S P S I I =I +I + 。 我建议采用二维扫描法,即Vf 、Va 双重扫描。选取一系列可能的Vf 值,每个值固定后自动扫描全部Va 值,一轮扫描结束后,改变Vf 值,进行下一轮扫描(相当于程序设计中的双重循环嵌套)。获得数据后,由计算机软件对全部数据进行筛选,从每个Va 所对应的一

批数据中选出满足**

P S P S I I =I +I +的数据,收集完全后曲线作图。

以上建议完全可以通过计算机编程实现,能够大大提高实验效率。

2.可以增加“探究阴极电流影响因素”的探究部分。一个普通的放电管和电流计数器就可以进行,而本实验的装置也能完全胜任。

明确有哪些因素以何种方式影响着阴极电流,这对本实验十分重要。

3.定量实验的扩展

本实验仅为定性验证实验,缺乏足够可操作的定性方案。但是由定性研究深化至定量研究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我设想:可以通过增加、改进部分仪器设备来实现定量研究。 比如,在量子力学分波法中给出公式: 224=

sin k

π

σδ (δπ=散射截面σ取极小值) 我们可以提高仪器精度,测得一个比较准确的σ(这同时需要测量碰撞管长度),然后根据上式来逆推k 的值,并与理论值比较。

致谢(Acknowledgments)

感谢马世红指导老师

感谢徐世锦同学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近代物理实验,戴乐山、戴道宣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2] 量子力学,曾谨言著,科学出版社,2007年

冉绍尔汤森效应实验

实验5-3 冉绍尔-汤森效应实验 作者:任学智 同组者:关希望 指导老师:周丽霞 一. 引言 1921年,德国物理学家冉绍尔(Carl Ramsauer )用磁偏转法分离出单一速度的电子,对极低能量0.75~1.1eV 的电子在各种气体中的平均自由程做了研究。结果发现,氩气(Ar )气中的平均自有程e λ远大于经典力学的理论计算值。以后,他又把电子能量扩展到100eV 左右,发现Ar 原子对电子的弹性散射截面Q (与e λ成反比)随电子能量的减小而增大,在10eV 左右达到极大值,而后又随着电子能量的减小而减小。 1922年,现代气体放电理论的奠基人、英国物理学家汤森(J.S.Townsend )和贝利(Bailey )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无论哪种气体原子的弹性散射截面(或电子平均自由程),在低能区都与碰撞电子的能量(或运动速度v )明显相关,而且类似的原子具有相似的行为,这就是著名的冉绍尔-汤森效应。 冉绍尔-汤森效应在当时是无法解释的。因为经典的气体分子运动论把电子看成质点,把气体原子看成刚性小球,它们之间碰撞的散射截面仅决定于原子的尺寸,电子的平均自由程也仅决定于气体原子大小及其密度 n ,都与电子的运动速度无关。不久,在德布罗意波粒二相性假设(1924年)和量子力学理论(1925~1928年)建立后,人们认识到,电子与原子的碰撞实际上是入射电子波在原子势场中的散射,是一种量子效应,以上实验事实才得到了圆满的理论解释。 冉绍尔-汤森效应是量子力学理论极好的实验例证,通过该实验,可以了解电子碰撞管的设计原则,掌握电子与原子的碰撞规则和测量原子散射截面的方法,测量低能电子与气体原子的散射几率以及有效弹性散射截面与电子速度的关系。 本实验的目的主要有:了解电子碰撞管的设计原则,掌握电子与原子的碰撞规则和测量的原子散射截面的方法;测量低能电子与气体原子的散射几率Ps 与电子速度的关系;测量气体原子的有效弹性散射截面Q 与电子速度的关系,测定散射截面最小时的电子能量;验证冉绍尔-汤森效应,并学习用量子力学理论加以解释。 二. 实验原理 1.理论原理 冉绍尔在研究极低能量电子(0.75eV —1.1eV )的平均自由程时,发现氩气中电子自由程比用气体分子运动论计算出来的数值大得多。后来,把电子的能量扩展到一个较宽的围进行观察,发现氩原子对电子的弹性散射总有效截面Q 随着电子能量的减小而增大,约在10eV 附近达到一个极大值,而后开始下降,当电子能量逐渐减小到1eV 左右时,有效散射截面Q 出现一个极小值。也就是说,对于能量为1eV 左右的电子,氩气竟好像是透明的。电子能量小于1eV 以后Q 再度增大。此后,冉绍尔又对各种气体进行了测量,发现无论哪种气体的总有效散射截面都和碰撞电子的速度有关。并且,结构上类似的气体原子或分子,它们的总有效散射截面对电子速度的关系曲线V F Q =(V 为加速电压值)具有相同的形状,称为冉绍尔曲线。图B8-1为氙(Xe ),氪(Ke ),氩(Ar )三种惰性气体的冉绍尔曲线。图中横坐标是与电子速度成正比的加速电压平方根值,纵坐标是散射截面Q 值,这里采用原子单位,其中a 0为原子的玻尔半径。图中右方的横线表示用气体分子运动论计算出的Q 值。显然,用两个钢球相碰撞的模型来描述电子与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无法解释冉绍尔效应的,因为这种模型得出的散射截面与电子能量无关。要解释冉绍尔效应需要用到粒子的波动性质,即把电子与原子的碰撞看成是入射粒子在原子势场中的散射,其散射程度用总散射截面来表示。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电流的热效应》教学设计 ————附:《科学探究:电流的热效应》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流的热效应。 2、知道电流的热效应与那些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悟“从生活走向物理,将物理应用于生活”这一课改基本理念。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合作学习的态度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 难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具准备】 1.5v 电池四节、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Ω 一个、10Ω 两个、电流表、滑动变阻器、探头式数字温度计、口香糖锡纸等。 课前准备 观察:(1)在你家有哪些用电器属于电热器?记录下来。 (2)利用网络了解野外生存取火法之一“口香糖纸+电池”。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导入新课 生活中,许多用电器接通电源后,都伴有热现象发生。 教师提问: (1)PPT 图中用电器通电时都会产生什么现象? (2)说明电流在工作过程中消耗的电能转化成了什么能? 学生根据课本129 页上半部分内容总结得出: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热能,这个现象叫电流 的热效应。 观看户外取火视频:电池+口香糖锡纸。

结合学案问题思考,用锡纸把电池两极直接相连,相当于把电池路,造成线路中过大。 模拟视频实验,验证真假。 演示实验1:用裁成细条的锡纸直接连接电源两极。 现象:锡纸热得冒烟后燃烧起来。 演示实验2:用一模一样但没有裁成细条的锡纸连接电源两极。 现象:锡纸没有燃烧。 演示实验3:用和1 一样裁成细条的锡纸串联一个小灯泡连接电源。 现象:锡纸没有燃烧。 同学们考虑:为什么有时电池能点燃锡纸,有时又不能。 1.教师提问:根据演示实验1,2 猜想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 根据演示实验2,3 猜想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 2.学生猜想:电流的热效应与导体的电阻有关; 电流的热效应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有关; 电流的热效应与通电时间有关; 3、设计实验 问:要研究与多个因素是否有关时,我们得采用什么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课件 展示: 实验一、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 问:①实验中要控制相同,使不同。②如何控制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 ③如何比较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引 导学生讨论实验步骤 4、进行实验 5、得出结论:1、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时,电阻越大,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越多。实验 二、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关系 问:①实验中要控制相同,使不同。 ②如何改变通过导体的电流?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步骤 得出结论:在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时,电流越大,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越多。引导 学生得出结论:在电流和电阻相同时,通电时间越长,产生的热量越多。

法拉第效应实验报告

法拉第效应 一.实验目的 1.初步了解法拉第效应的经典理论。 2.初步掌握进行磁光测量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法拉第效应 实验表明,偏振面的磁致偏转可以这样定量描述:当磁场不是很强时,振动面旋转的角度F θ与光波在介质中走过的路程l 及介质中的磁感应强度在光的传播方向上的分量H B 成正比,这个规律又叫法拉第一费尔得定律,即 F H VB l θ= ()1 比例系数V 由物质和工作波长决定,表征着物质的磁光特性,这个系数称为费尔得常数,它与光频和温度有关。几乎所有的物质都有法拉第效应,但一般都很不显著。不同物质的振动面旋转的方向可能不同。一般规定:旋转方向与产生磁场的螺线管中电流方向一致的,叫正旋(0V >)反之叫负旋(0V <)。 法拉第效应与自然旋光不同,在法拉第效应中,对于给定的物质,偏振面相对于实验室坐标的旋转方向,只由B 的方向决定和光的传播方向无关,这个光学过程是不可逆的。光线往返一周,旋光角将倍增。而自然旋光则是可逆的,光线往返一周,累积旋光角为零。与自然旋光类似,法拉第效应也有色散。含有三价稀土离子的玻璃,费尔德常数可近似表示为: ()1 22t V K λλ-=- ()2 这里K 是透射光波长t λ,有效的电偶极矩阵元,温度和浓度等物理量的函数,但是与入射波长λ无关。这种V 值随波长而变的现象称为旋光色散。 2.法拉第效应的经典理论 从光波在介质中传播的图像看,法拉第效应可以这样理解:一束平行于磁场方向传播的平面偏振光,可以看作是两柬等幅的左旋和右旋偏振光的叠加,左旋和右旋是相对于磁场方向而言的。介质中受原子核束缚的电子在人射光的两旋转电矢量作用下,作稳态的圆周运动。在与电子轨道平面相垂直的方向上加一个磁场B ,则在电子上将引起径向力M F ,力的方向决定于光的旋转方向和磁场方向。因此,电子所受的总径向力可以有两个不同的值。轨道半径

冉绍尔—汤森效应实验

中国石油大学近代物理实验实验报告成绩: 班级:应物11—4 姓名:辛拓同组者:武丁仓教师:亓鹏 冉绍尔—汤森效应实验 【实验目的】 1、了解电子碰撞管的设计原则,掌握电子与原子的的碰撞规则和测量的原子散射截面的方法。 2、测量低能电子与气体原子的散射几率Ps与电子速度的关系。 3、测量气体原子的有效弹性散射截面Q与电子速度的关系,测定散射截面最小时的电子能量。 4、验证冉绍尔—汤森效应,并学习用量子力学理论加以解释。 【实验原理】 1、理论原理 电子与原子的碰撞实际上市入射电子波在原子势场中的散射,是一种量子效应。冉绍尔在研究极低能量电子(0.75eV-1.1eV)的平均自由程时,发现氩气中电子自由程比用气体分子运动论计算出来的数值大得多。后来,把电子的能量扩展到一个较宽的范围内进行观察,发现氩原子对电子的弹性散射总有效截面Q随着电子能量的减小而增大,约在10eV附近达到一个极大值,而后开始下降,当电子能量逐渐减小到1eV左右时,有效散射截面Q出现一个极小值。也就说,对于能量为1eV左右的电子,氩气竟好像是透明的。电子能量小于1eV以后Q再度增大。此后,冉绍尔又对各种气体进行了测量,发现无论哪种气体的总有效散射截面都和碰撞电子的速度有关。并且,结构 V为加速电 压值)具有相同的形状,称为冉绍尔曲线。 2、测量原理 当灯丝加热后,就有电子自阴极逸出,设阴极电流为I k,电子在加速电压的作用下,有一部分电子在到达栅极之前,被屏板接收,形成电流I S1;有一部分穿越屏板上的矩形孔,形成电流I0,由于屏板上的矩形孔与板极P之间是一个等势空间,所以电子穿越矩形孔后就以恒速运动,受到气体原子散射的电子到达屏板,形成散射电流I S2;而未受到散射的电子则到达板极P,形成板流I P,因此有 I k = I0+ I S1 I S = I S1 + I S2 I0 = I P + I S2 电子在等势区内的散射概率为 Ps=1?Ip/Io 可见,只要测量出I P和I0即可以求得散射几率。

冉绍尔-汤森效应

冉绍尔-汤森效应 ——验证和测量气体原子散射截面与电子能量的关系 摘要:实验研究发现,电子与气体原子发生碰撞,散射截面的大小与电子的速度有关,惰性气体(Ar、Kr、Xe)原子对电子的弹性散射截面存在极大值与极小值;无论哪种气体原子的弹性散射截面,在低能区都与碰撞电子的能量明显有关,而且相似原子具有相似的行为,称为冉绍尔-汤森效应。冉绍尔-汤森效应是量子力学理论极好的实验验证,通过实验可以研究分析,气体分子对低能电子的弹性散射几率以及散射截面和电子平均自由程与电子能量的关系。 关键词:电子能量散射截面充气闸流管加速电压室温与液氮条件 实验历史背景:早在1921年,德国物理学家冉绍尔用磁偏转法分离出单一速度的电子,对极低能量0.75~1.1eV的电子在各种气体中的平均自由程作了研究。结果发现,Ar气中的平均自由程远大于经典热力学的理论计算值。惰性气体(主要讨论Ar)原子对电子的弹性散射截面在10eV左右存在极大值;同时在能量约为0.37eV时,电子的自由程出现极大值;在能量降到约0.2eV时,Ar的散射截面呈现极小值,且接近于零。无论哪种气体原子的弹性散射截面,在低能区都与碰撞电子的能量明显有关,而且相似原子具有相似的行为。 在经典理论中,散射截面与电子的运动速度无关,而冉绍尔与汤森的实验结果表明它们是相关的,需要用量子力学理论作出合理解释。 左图为氩、氪、氙的冉绍尔曲线

实验原理: 1.散射截面 设想B粒子杂乱分布在一个很薄的平面层上,单位面积上平均有n个粒子,当一个A粒子垂直入射到这一平面层,可能会通过与B粒子的相互作用而离开入射束。将这一事件的发生概率记为P,定义散射截面:σ=P/n . 在厚层下,经过路程x而散射的概率Ps(x)=1-exp(-x/λ).在经典物理学中,粒子的平均自由程等于总散射截面nσ的倒数(λ=1/nσ)。 2.测量原理 测量气体原子总散射截面的原理图 灯丝被加热,电子自阴极逸出,设阴极电流为I k ,电子在加速电压的作用下,有 一部分电子在到达栅极之前,被屏极接收,形成电流I s1 ;有一部分穿越屏极上的 矩形孔,形成电流I ,由于屏极上的矩形孔与板极P之间是一个等势空间,所以电子穿越矩形孔后就以恒速运动,受到气体原子散射的电子则到达屏极,形成散 射电流I s2;而未受到散射的电子则到达板极P,形成透射电流I p . 电子在等势区内的散射概率为: P S =1-I p /I I p 可以直接测得,至于I 则需要用间接的方法测定。由于阴极电流I k 分成两部分 I 0和I s1 ,它们与I k 成比例,定义几何因子f , f= I / I s1 几何因子f是由电极间相对张角及空间电荷效应所决定,即f与管子的几何结构及所用的加速电压、阴极电流有关。由以上2式得到: P S = 1-(1/f)*( I p / I s1 )

2018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六章 第四节 科学探究:电流的热效应教案 (新版)沪科版

第四节科学探究:电流的热效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流的热效应. 2.知道电流产生的热量跟通电时间、电流大小、电阻大小的定性关系. 3.理解焦耳定律的内容、公式、单位及其简单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焦耳定律的教学培养学生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认识实验对人们获取科学理论的重要作用. 2.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体会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理念. 3.通过对焦耳生平的介绍,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 1.实验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2.应用焦耳定律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1.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真观察、分析,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2.对焦耳定律内容、公式的理解. 【教具准备】学生电源、导线、开关、滑动变阻器、电阻丝、烧瓶、温度计、水、煤油、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课时】1.5课时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 教师出示一些用电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1)比较它们有何不同? (2)灯泡发光一段时间后,用手触摸灯泡,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3)电风扇使用一段时间后,用手触摸电动机部分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灯泡发热,电风扇的电动机发热. 【新课引入】 师电流产生的热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为什么正常情况下电线不会起火?而发生短路或接入电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时会引起火灾呢?要弄清这些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四节科学探究:电流的热效应. 【预习指导】 阅读课本P129-133文字内容和插图,把基本概念、规律、规定、公式等用红色笔做上记号,并完成对应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然后,各小组内部交流讨论,提出预习疑问,组长做好记录,准备展示. 【交流展示】 1.各小组代表举手发言,报告“课前预习”答案,教师评价订正. 2.学生质疑,教师指导释疑. 【拓展探究】 电流的热效应 学生小组内部交流讨论,回答下列问题,教师指导订正. 师生产、生活中电热有哪些应用?哪些地方需防止电热? 生:工厂利用电热炼钢,家庭用电热烧水、做饭、取暖,如电水壶、电饭煲,电取暖器都是利用电热的设备.电线、电视机、电脑等要防止电热危害. 师什么是电流的热效应?列举利用电流热效应的用电器. 生: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为内能的现象叫电流的热效应,如电灯、电饭煲、电取暖器等. 师电流产生的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教师引导学生猜想发言: 生1:可能跟通电时间有关,因为通电时间越长,电水壶中产生的热越多. 生2:可能与电阻有关,因为电炉丝发热,而跟电炉丝相连的铜导线却不太热; 生3:可能跟电流有关,因为常听说,电流大容易引发火灾. 教师点评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一)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通电时间是否有关. 1.电路图:

冉绍尔-汤森效应实验

冉绍尔-汤森效应实验 【摘要】 加速电子与充氙闸流管中的氙原子碰撞,电子被散射,把闸流管先后浸入77K 液氮和在室温下测俩观众的栅极及板极电流。得出散射概率、散射截面与电子能量的关系,低能电子与气体原子的散射几率与电子速度的关系,验证冉绍尔-汤森效应。用量子力学解释这一效应 测量氙原子的电离电位。 【实验原理】 当灯丝加热后,就有电子自阴极逸出,设阴极电流为K I ,电子在加速电压的作用下,有一部分电子在到达栅极之前,被屏极接收,形成电流1S I ;有一部分穿越屏极上的矩形孔,形成电流0I ,由于屏极上的矩形孔与板极P 之间是一个等势空间,所以电子穿越矩形孔后就 以恒速运动,受到气体原子散射的电子则到达屏极,形成散射电流2S I ;而未受到散射 的电子则到达板极P ,形成板流P I ,因此有 10S K I I I += 2 1S S S I I I += 20S P I I I += 电子在等势区内的散射概率为: 01I I P P S - = (1) 可见,只要分别测量出P I 和0I 即可以求得散射几率。从上面论述可知,P I 可以直接测得,至于0I 则需要用间接的方法测定。由于阴极电流K I 分成两部分1S I 和0I ,它们不仅与K I 成比例,而且他们之间也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一比值称为几何因子f ,即有

10 S I I f = (2) 几何因子f 是由电极间相对张角及空间电荷效应所决定,即f 与管子的几何结构及所用的加速电压、阴极电流有关。将式(2)带入(1)式得到 111S P S I I f P - = (3) 为了测量几何因子f ,我们把电子碰撞管的管端部分浸入温度为77K 的液氮中,这时,管内掉气体冻结,在这种低温状态下,气体原子的密度很小,对电子的散射可以忽略不计, 几何因子f 就等于这时的板流*P I 与屏流* S I 之比,即 * * =S P I I f (4) 如果这时阴极电流和加速电压保持与式(1)和(2)时的相同,那么上式中的f 值与式(3)中掉相等,因此有 * * -=P S S P S I I I I P 11 (5) 设L 为出射孔S 到板极P 之间的距离,则 )exp(1QL P S --= (6) 当f<<1时,由(5)、(6)两式得 ??? ? ??-=** P S S P I I I I L Q ln 1 测量不同的加速电压Ea 下的Ps 的值,即可由上式得到总有效散射截面Q 与a E 的关系曲线。 使用直流加速电压的测量线路图

最新法拉第旋光效应实验报告资料

法拉第旋光效应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和掌握法拉第效应的原理; 2.了解和掌握法拉第效应的实验装置结构及实验原理; 3.测量法拉第效应偏振面旋转角与外加磁场电流I的关系曲线。二.实验仪器: LED 发光二极管(或白光光源和滤波片),偏振片,透镜,直流励磁电源,导轨,偏振片,集成霍尔元件,稳压电源等。三.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天然旋光现象。 当线偏振光通过某些透明物质(如石英、糖溶液、酒石酸溶液等)后.其振动面将以光的传播方 向为轴旋转一定的角度,这种现象称为旋光现象。1811 年阿拉果首先发现石英有旋光现象,以后 毕奥(J. B. Biot)和其他人又发现许多有机液体和有机物溶液也具有旋光现象。凡能使线偏振光 振动面发生旋转的物质称为旋光物质,或称该物质具有旋光性。 图3.1 石英的旋光现象 如图3.1 所示,1P 和2P 分别为起偏器和检偏器(正交)。显然,在没有旋光物质时,2P 后面的视场是暗的。当在1P 和2P 之间加入旋光物质后2P 后的视场将变亮,将2P 旋转某一角度后,视场又将变暗。这说明线偏振光透过旋光物质后仍然是线偏振光,只是其振动面旋转了一个角度。 振动面旋转的角度称为旋光度,用?表示。 线偏振光通过旋光晶体时,旋光度?和晶体厚度 d 成正比,即 d α ? = (3.1)式中,α是比例系数,与旋光晶体的性质、温度以及光的频率有关,称为该晶体的旋光率。 不同的旋光物质可以使线偏振光的振动面向不同的方向旋转.人们对旋光方

向作下述约定: 迎着光传播方向观察,若出射光振动面相对于入射光扳动面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为右旋;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称为左旋.在图 3.1 中,若在1P 前加一个白色光源,由于不同波长的光旋转角度不同,因此到达2P 时有一部分光能透过去,有些光透不过去,有些能部分透过去,所以2P 后的视场是彩色的,旋转2P 其法拉第旋光效应25色彩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旋光色散。 2. 旋光现象的菲涅耳解释。 菲涅耳提出了一种唯象理论来解释物质的旋光性质。线偏振光可以分解为左旋圆偏振光和右旋圆偏振光。左旋圆偏振光和右旋圆偏振光以相同的角速度沿相反方向旋转,它们合成为在一直线上振动的线偏振光。在旋光物质中左旋圆偏振光和右旋圆偏振光传播的相速度不相同。假定右旋圆偏振光在某旋光物质中传播速度比左旋圆偏振光的速度快,在旋光物质出射面处观察,于右旋圆偏振光速度快,因此右旋圆偏振光振幅旋转过的角度较大,在出射面处,两圆偏光合成的线偏振光PE 的振动方向比起原来(进入旋光物质前)的振动方向0 PE 来,顺时针方向转过角度θ,这就是右旋。当材料中左旋圆偏振光的相速度较大时.就是左旋光材料。 3. 磁致旋光。 前面介绍的是物质的天然旋光性,实际上,有些物质本身不具有旋光性,但在磁场作用下就有旋光性了,就是前面介绍的法拉第旋光效应,也叫磁致旋光效应。磁致旋光中振动面的旋转角?和样品长度L 及磁感应强度B 成正比,即有VLB = ?(3.2)式中V 是—个与物质的性质、光的频率有关的常数,称为维尔德(Verdet)常数。某些物质的维尔德磁致旋光也有左右之分.我们规定:当光的传播方向和磁场方向平行时迎着光的方向观察,光的振动面向左旋转(逆时针),则维尔德常数为正。旋光现象的唯象解释 近代物理实验讲义 4. 磁致旋光的经典唯象解释。 可以用唯象模型来说明磁致旋光效应。电子在左旋圆偏振光和右旋圆偏振光的电场作用下作左旋和右旋圆周运动,电子运动平面与磁场垂直。电子在磁场中受到洛仑兹力,其方向向着电子轨道中心或背着轨道中心,视速度的方向而定注意:电子本身带负电荷。在洛仑兹力向着轨道中心的情况中,电子受到的向心力增加,电子旋转速率增大。在洛仑兹力背向轨道中心的情况中,电子旋转变慢。电子旋转快慢的变化影响了圆偏振光电场矢量旋转角速度。当光从磁光媒质出射时重新合成线偏振光。由于在媒质中左旋和右旋的速率不同,合成偏振光的振动面转过了一个角度。从图上可以看出,电子旋转速率变化只决定于磁场方向与电子旋转方向,而与光的传播方向无关。值得注意的是,天然旋光的旋转方向与光的传播方向有关,而磁致旋光的旋转方向与光的传播方向无关,而决定于外加磁场的方向。如图 3.5 所示,若将出射光再反射回晶体,则通过天然旋光晶体的线偏光沿原路返回后振动面将回复原位,而通过磁致旋光晶体的线偏光将继续旋光,其振动面与原振动面夹角更大。磁致旋转现象是由于外磁场存在时物质的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进动而引起的。这种进动的结果,使物体对顺时针与逆时针的圆偏振光产生不同的折射率。因此方向不同的圆偏振光的传播速度不同,引起了振动面的旋转。 四.

冉绍尔-汤森德效应

冉绍尔——汤森德效应 摘要:冉绍尔——汤森德效应是在研究低能电子的平均自由程时发现的一种气体原子与电子弹性碰撞的散射截面Q与电子能量密切相关的现象。此现象与经典理论相矛盾,需要用量子理论解释。 关键词:散射截面碰撞概率加速电压补偿电压电离电位 一、引言 1921年德国物理学家冉绍尔在研究低能电子的平均自由程时发现:在惰性气体中,当电子的能量降到几个电子伏时,气体原子与电子弹性碰撞的散射截面Q(与平均自由程成反比)迅速减小;当电子能量约为1电子伏时,Q出现极小值,而且接近零。如果继续减少电子能量,则Q迅速增大,这说明弹性散射截面与电子能量密切相关。 1922年英国物理学家汤森德把电子能量进一步降低,用另外的方法研究平均自由程随电子速度变化的情况,也发现类似现象。随后,冉绍尔用实验证明了汤森德的结果。 冉绍尔——汤森德效应在当时无法解释,因为经典理论认为气体原子与电子弹性碰撞的散射截面仅决定于原子的尺寸,而与电子的运动速度无关,只有在波粒二象性和量子力学建立后,这种效应才得到圆满解释。因此冉绍尔——汤森德效应也验证了量子力学的正确性。 图1 惰性气体的冉绍尔曲线 如图1所示的是Xe、Kr、Ar三种惰性气体的冉绍尔曲线。因为电子的速度与加速电压V的平方根成正比,故横坐标采用平方根√V表示,纵坐标为散射截面Q,采用原子单位。由图1可以看出,结构相近的物质,其冉绍尔曲线的形状相似。 二、冉绍尔——汤森德效应的理论描述

在量子力学中,碰撞现象也称作散射现象。粒子的碰撞过程有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两大类。在弹性碰撞过程中,粒子A 以波矢k 2|k|= mE (1) 沿Z 入射到靶粒子B (即散射中心)上,受B 粒子作用偏离原方向而散射,散射程度可用总散射截面Q 表示。 讨论粒子受辏力场弹性散射的情况。取散射中心为坐标原点;设入射粒子与散射中心之间的相互作用势能为U (r ),当r → ∞时,U (r )趋于零,则远离散射中心处的波函数Ψ由入射粒子的平面波Ψ1和散射粒子的球面散射波Ψ2组成 12() ikr ikz r e e f r ψψψθ→∞→+=+ (2) 这里考虑的是弹性散射,所以散射波的能量没有改变,即其波矢k 的数值不变。θ为散射角, 即粒子被散射后的运动方向与入射方向之间的夹角;f(θ)称散射振幅。 总散射截面 220|()|2|()|sin Q f d f d π θπθθθ =Ω=?? (3) 利用分波法求解满足式(3)边界条件的薛定谔方程 2 2 ()2U r E m ψψ??-?+= ??? (4) 可求得散射振幅为 1 ()(21)(cos )sin i e l l l f l P e k δ θθδ∞ == +∑ (5) 从而得到总散射截面 2 00 4(21)sin l l l l Q Q l k π δ ∞ ∞ ====+∑∑ (6) 中心力场中,波函数可表成不同角动量l 的入射波和出射波的相干叠加,l =0, 1, 2…的分波,分别称为s , q , d …分波。势场U (r )的作用仅使入射粒子散射后的每一个分波各自产生相移δl 。δl 可通过解径向方程 2222212(1)()()()0l l d d m l l r R r k U r R r r dr dr r +????+--=???????? (7) 求得,要满足 1()sin()2l l kr l R r kr kr πδ→∞→ -+ (8) 这样,计算散射截在Q 的问题就归结为计算各分波的相移δl ;式(6)中的Q l 为第l 个分波的散射截面。 在冉绍尔-汤森德效应实验里,U (r )为电子与原子之间的相互用势,可以把惰性气体的势场近似地看成一个三维方势阱 ,()0,U r a U r r a -≤?=?>? (9) U 0代表势阱深度,a 表征势阱宽度。对于低能散射,ka <<1,δl 随l 增大而迅速减少,仅需

旋光效应实验报告

旋光效应 摘要:通过旋光仪利用光的偏振特性来测量旋光物质对振动转过角度来测量了溶液的溶度。并分析各因素对此实验的影响。 关键词:三分视场;旋光角;溶度 中图分类号O432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1911年,阿喇果(D. F. JArago)发现,当线偏振光通过某些透明物质时,它的振动面将会绕光的传播方向转过一定的角度。这种现象就叫旋光效应,光的振动面转过的角度称为旋光度,使光的振动面产生旋转的物质叫做旋光物质(进一步地,迎着光的传播方向看,使光的振动面顺时针转动的物质叫右旋物质,反之则为左旋物质)。常见的旋光物质有:石英、朱砂、酒石酸、食糖溶液、松节油等。利用旋光仪可以测定这些物质的比重、纯度或浓度。 二. 实验原理及内容 2.1 实验原理 溶液的旋光度与溶液中所含旋光物质的旋光能力、溶液的性质、溶液浓度、样品管长度、温度及光的波长等有关。当其它条件均固定时,旋光度与溶液浓度C呈线性关系。如果已知待测物质浓度C和液

柱长度,只要测出旋光度就可以计算出旋光率。如果已知液柱长度为固定值,可依次改变溶液的浓度C,就可测得相应旋光度。并作旋光度与浓度的关系直线,从直线斜率、长度及溶液浓度C,可计算出该物质的旋光率;同样,也可以测量旋光性溶液的旋光度,确定溶液的浓度C。 对于晶体一类的旋光物质,旋光度Q与光所透过的晶体厚度成正比;若为溶液,则正比于溶液在玻璃管中的长度L和溶液的浓度C:Q=αCL. (1) 式中的比例系数α称为旋光率,其含义为当L=10cm, c=1g/cm3时光振动方向转过的角度(对糖溶液而言,α与入射光波长λ及温度T 有关,对某些物质还与物质的浓度有关)。实验采用钠灯作为光源,实验过程中通常温度变化很小,可以忽略。玻璃管长度L已知,转角Q需要测量出来,这样,根据已知浓度C即可算旋光率α,再根据已知的α即可测定未知糖溶液浓度C。 2.2 实验仪器

2.1-冉绍尔效应

实验冉绍尔—汤森德效应 一、引言 1921年德国物理学家冉绍尔(C. Ramsaüer)在研究低能电子的平均自由程时发现:在惰性气体中,当电子能量降到几个电子伏时,气体原子核电子弹性碰撞的散射截面Q(它与平均自由程λ成反比)迅速减小;当电子能量约为1电子伏时,Q出现极小值,而且接近零。如果继续减小电子能量,则Q迅速增大,这说明弹性散射截面与电子能量密切相关。 1922年英国物理学家汤森德(. Townsend)把电子能量进一步降低,用另外的方法研究λ随电子速度变化的情况,亦发现类似的现象。随后,冉绍尔用实验证实了汤森德的结果。后来,把气体原子的弹性散射截面在低能区与碰撞电子能量密切相关的现象称为冉绍尔—汤森德效应。

冉绍尔—汤森德效应在当时无法解释, 因为经典的气体分子运动把电子看作质点, 把气体原子看作刚性小球,它们之间碰撞的 散射截面仅决定于原子的尺寸,而与电子的 运动速度无关。只有德布罗意波粒二象性假 设和量子力学建立后,这种效应才得到圆满 的理论解释。因此,冉绍尔—汤森德效应称 为量子力学理论极好的实验佐证。 图1是Xe,Kr,Ar三种惰性气体的冉绍尔曲线。因为电子速度与加速电压V的平方根成正比,故横坐标用V表示,纵坐标为散射截面Q,采用原子单位。由此可见,结构相近的物质,其冉绍尔曲线的形状相似。 二、实验目的 1. 通过测量氙原子与低能电子的弹性散射几率,考察弹性散射截面与电子能量的关系,了解有关原子势场的信息。 2. 学习研究低能电子与气体弹性散射所采用的实验方法。 三、实验原理

1. 冉绍尔—汤森德效应的理论描述 在量子力学中,碰撞现象也称为散射现象。离子的碰撞过程有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两大类。 在弹性碰撞过程中,粒子A 以波矢k ( mE 2= k )沿Z 方向入射到靶粒子B (即散射中心)上,受B 粒子作用偏离原方向而散射,散射程度可用总散射截面Q 表示。 讨论粒子受中心力场弹性散射的情况。取散射中心为坐标原点;设入射粒子与散射中心之间的相互作用势能为U (r )。当r →∞时,U (r )趋于零。则远离散射中心处的波函数Ψ由入射粒子的平面波Ψ1和散射粒子的球面散射波Ψ2组成 ()r e f e ΨΨΨikr ikz r θ+=+??→?∞→21 这里考虑的是弹性散射,所以散射波的能量没有改变,即其波矢k 的数值不变。θ称为散射角,即粒子被散射后的运动方向与入射方向之间的夹角;f (θ)称为散射振幅。 总散射截面 ()?Ω=d 2 θf Q 利用分波法求解满足前式边界条件的薛定谔方程

科学探究:电流的热效应 教案(沪科版)

教师器材:1.一个镍铬合金螺旋丝,一个铜丝螺旋丝串联在教学电源上的短路+火柴 2.烧烤纸短路燃烧 学生器材:集气瓶装煤油,电热丝,温度感应器,开关,学生电源,导线,秒表 教学 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或 预期效果 新课引入2min 1. 播放《聪明的姥爷》视频 2. 问:姥爷是怎样检查他孙女是 否看了电视的呢? 观看视频 电视播放过后会有热量产生 从生活中身 边的实例中 感知用电器 在使用的过 程中伴随着 热量的产生 提出课题1min 1.我们知道电视机工作需要有电 流通过,那么电流通过电视机不 仅可以发光,发声,还可以发热。 生活当中有许多的用电器接通电 源后都会伴随着热现象。请同学 们番到教材129页那么这节课我 们就一起来探究:第十六章第 四节电流的热效应。(板书) 提出概念: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 转化为内能的现象叫做电流的热 效应(板书) 1. 翻开教材129页结合教材开 始这节课的 内容 电流的热1.拿出事先准备的电烤炉接通电源。 让学生代表上台来触摸 2.问:同学们、对比发现相同的电 流分别通过导线和电炉丝,为什么 1. 学生代表敢触摸导线,但是不敢 触摸电烤炉。 2. 不同 通过观察理 解,结合教材 学会用设计 实验验证猜

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20min 电炉丝热得发红不敢触碰,而导线 却几乎不发热呢? 3.换句话说,电流通过用电器产生 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请 同学们结合教材相互讨论猜想一下, 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4.同学们,科学是严谨的。下面我 们就一起来探究电流的热效应到底 与电阻大小,电流大小,通电时间 的关系。我们前面学过有两个或多 个因素影响的实验,在实验方案设 定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方法呢? 5.拿出已经连接好的一个电路,将 两个不同阻值的电阻R1和R2串 联在同一个电路中。其中R1的电 阻是20欧,R2的电阻是5欧。让 两位同学分别一人拿一支火柴接 触两个不同的电阻。老师闭合开 关时开始计时。实验现象发现, 接触大电阻的火柴先燃烧起来。 6.同学们,从刚刚的实验中你们 的到了什么样的结论呢? 7.同学们,那你们能够设计方案 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电流大小和 通电时间的关系吗? 8.介绍桌子上的实验器材,让学 生结合教材和学案,讨论出恰当 的方式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电流 大小和通电时间的关系 9.适当分组提示学生实验方案 3. 生:电阻大小、电流大小、通电 时间 4. 回忆物理实验探究方法 生:控制变量法 5. 两位同学分别拿上火柴接触电 阻,接触大电阻的火柴先燃烧起来 想 通过用实验 得出数据总 结出正确的 实验结论

磁光效应实验报告讲解

磁光效应实验报告 班级:光信息31 姓名:张圳 学号:21210905023 同组:白燕,陈媛,高睿孺

近年来,磁光效应的用途愈来愈广,如磁光调制器,磁光开关,光隔离器,激光陀螺中的偏频元件,可擦写式的磁光盘。所以掌握磁光效应的原理和实验方法非常重要。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磁光效应的物理意义,掌握磁光调制度的概念。 2.掌握一种法拉第旋转角的测量方法(磁光调制倍频法)。 3.测出铅玻璃的法拉第旋转角度θ和磁感应强度B之间的关系。二.实验原理 1. 磁光效应 当平面偏振光穿过某种介质时,若在沿平行于光的传播方向施加一磁场,光波的偏振面会发生旋转,实验表面其旋转角θ正比于外加的磁场强度B,这种现象称为法拉第(Faraday)效应,也称磁致旋光效应,简称磁光效应,即: θ(9-1) = vlB 式中l为光波在介质中的路径,v为表征磁致旋光效应特征的比例系数,称为维尔德常数,它是表征物质的磁致旋光特性的重要参数。根据旋光方向的不同(以顺着磁场方向观察),通常分为右旋(顺时针旋转)和左旋(逆时针旋转),右旋时维尔德常数v>O,左旋时维尔德常数v<0。实验还指出,磁致旋光的方向与磁场的方向有关,由于磁致旋光的偏振方向会使反射光引起的旋角加倍,而与光的传播方向无关,利用这一特性在激光技术中可制成具有光调制、光开关、光隔离、光偏振等功能性磁光器件,在激光技术发展后,其应用价值倍增。如

用于光纤通讯系统中的磁光隔离器等。 2.在磁场作用下介质的旋光作用 从光波在介质中传播的图象看,法拉第效应可以做如下理解:一束平行于磁场方向传播的线偏振光,可以看作是两束等幅左旋和右旋圆偏振光的迭加。这里左旋和右旋是相对于磁场方向而言的。 图3 法拉第效应的唯象解释 如果磁场的作用是使右旋圆偏振光的传播速度c / n R 和左旋圆偏振光的传播速度c / n L 不等,于是通过厚度为d 的介质后,便产生不同的相位滞后: d n R R λπ ?2= , d n L L λ π?2= (2) 式中λ 为真空中的波长。这里应注意,圆偏振光的相位即旋转电矢量的角位移;相位滞后即角位移倒转。在磁致旋光介质的入射截面上,入射线偏振光的电矢量E 可以分解为图3(a)所示两个旋转方向不同的圆偏振光E R 和E L ,通过介质后,它们的相位滞后不同,旋转方向也不同,在出射界面上,两个圆偏振光的旋转电矢量如图5.16.3(b)所示。当光束射出介质后,左、右旋圆偏振光的速度又恢复一致,我们又可以将它们合成起来考虑,即仍为线偏振光。从图上容易看出,由介质

冉绍尔-汤姆森效应实验

中国石油大学 近代物理 实验报告 成绩: 冉绍尔-汤姆森效应实验 【实验目的】 1、 了解电子碰撞管的设计原则,掌握电子与原子的碰撞规则和测量的原子散射截面的方法。 2、 测量低能电子与气体原子的散射几率Ps 与电子速度的关系。 3、 测量气体原子的有效弹性散射截面Q 与电子速度的关系,测定散射截面最小时的电子能量。 4、 验证冉绍尔-汤森效应,并学习用量子力学理论加以解释。 【实验原理】 一、理论原理 冉绍尔对各种气体进行了测量,发现无论哪种气体的总有效散射截面都和碰撞电子的速度有关。它们的总有效散射截面对电子速度的关系曲线V F Q =(V 为加速电压值)具有相同的形状,称为冉绍尔曲线。要解释冉绍尔效应需要用到粒子的波动性质,即把电子与原子的碰撞看成是入射粒子在原子势场中的散射,其散射程度用总散射截面来表示。 二、测量原理 图B8-3 测量气体原子总散射截面的原理图 当灯丝加热后,就有电子自阴极逸出,设阴极电流I K ,加速电压的作用下,部分电子在到达栅极之前,被屏极接收,形成电流I S1;部分穿越屏极形成电流I 0,由于屏极与板极P 之间是一个等势空间,所以电子穿越矩形孔后就以恒速运动,受到气体原子散射的电子则到达屏极,形成散射电流I S2;而到达板极P 形成板流I P ,因此有10S K I I I +=; 21S S S I I I +=;20S P I I I +=。电子在等势区内的散射概率为0 1I I P P S - =。 另外??? ? ??++- =- =f I I I I I f P S P P S P S 111111 ,1 S I I f = 。

法拉第旋光效应实验报告

法拉第旋光效应实验报告 法拉第旋光效应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和掌握法拉第效应的原理; 2?了解和掌握法拉第效应的实验装置结构及实验原理; 3?测量法拉第效应偏振面旋转角与外加磁场电流I的关系曲线。 二.实验仪器: LED发光二极管(或白光光源和滤波片),偏振片,透镜,直流励磁电源,导轨,偏振片,集成霍尔元件,稳压电源等。 三.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天然旋光现象。 当线偏振光通过某些透明物质(如石英、糖溶液、酒石酸溶液等)后.其振动面将以光的传播方 向为轴旋转一定的角度,这种现象称为旋光现象。1811年阿拉果首先发现石英有旋光现象,以后 毕奥(J. B Biot)和其他人又发现许多有机液体和有机物溶液也具有旋光现象。凡能使线偏振光 振动面发生旋转的物质称为旋光物质,或称该物质具有旋光性。

图3.1石英的旋光现象 如图3.1所示,1P和2P分别为起偏器和检偏器(正交)。显然,在没有旋光物质时,2P后面的视场是暗的。当在1P和2P之间加入旋光物质后2P后的视场将变亮,将2P旋转某一角度后,视场又将变暗。这说明线偏振光透过旋光物质后仍然是线偏振光,只是其振动面旋转了一个角度。 振动面旋转的角度称为旋光度,用?表示。 线偏振光通过旋光晶体时,旋光度?和晶体厚度d成正比,即

d a ?(3.1)式中,a是比例系数,与旋光晶体的性质、温度以及光的频率有关,称为该晶体的旋光率。 不同的旋光物质可以使线偏振光的振动面向不同的方向旋转.人们对旋光方向作下述约定: 迎着光传播方向观察,若出射光振动面相对于入射光扳动面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为右旋;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称为左旋.在图 3.1中,若在1P前加一 个白色光源,由于不同波长的光旋转角度不同,因此到达2P时有一部分光能透过去,有些光透不过去,有些能部分透过去,所以2P后的视场是彩色 的,旋转2P其法拉第旋光效应25色彩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旋光色散。 2.旋光现象的菲涅耳解释。 菲涅耳提出了一种唯象理论来解释物质的旋光性质。线偏振光可以分解为左旋圆偏振光和右旋圆偏振光。左旋圆偏振光和右旋圆偏振光以相同的角速度沿相反方向旋转,它们合成为在一直线上振动的线偏振光。在旋光物质中左旋圆偏振光和右旋圆偏振光传播的相速度不相同。假定右旋圆偏振光在某旋光物质中传播速度比左旋圆偏振光的速度快,在旋光物质出射面处观察,于右旋圆偏振光速度快,因此右旋圆偏振光振幅旋转过的角度较大,在出射面处,两圆偏光合成的线偏振光PE的振动方向比起原来(进入 旋光物质前)的振动方向0 PE来,顺时针方向转过角度9 ,这就是右旋。当材料中左旋圆偏振光的相速度较大时.就是左旋光材料。 3.磁致旋光。 前面介绍的是物质的天然旋光性,实际上,有些物质本身不具有旋光性,但在磁场作用下就有旋光性了,就是前面介绍的法拉第旋光效应,也叫 磁致旋光效应。磁致旋光中振动面的旋转角?和样品长度L及磁感应强度B成正比,即有VLB = ? (3.2)式中V是一个与物质的性质、光的 频率有关的常数,称为维尔德(Verdet)常数。某些物质的维尔德磁致旋光也有左右之分.我们规定:当光的传播方向和磁场方向平行时迎着光的方向观察,光的振动面向左旋转(逆时针),则维尔德常数为正。旋光现象的唯象解释 近代物理实验讲义 4.磁致旋光的经典唯象解释。 可以用唯象模型来说明磁致旋光效应。电子在左旋圆偏振光和右旋圆偏振 光的电场作用下作左旋和右旋圆周运动,电子运动平面与磁场垂直。电子 在磁场中受到洛仑兹力,其方向向着电子轨道中心或背着轨道中心,视速 度的方向而定注意:电子本身带负电荷。在洛仑兹力向着轨道中心的情况中,电子受到的向心力增加,电子旋转速率增大。在洛仑兹力背向轨道中心的情况中,电子旋转变慢。电子旋转快慢的变化影响了圆偏振光电场矢量旋转角速度。当光从磁光媒质出射时重新合成线偏 振光。由于在媒质 中左旋和右旋的速率不同,合成偏振光的振动面转过了一个角度。从图上 可以看出,电子旋转速率变化只决定于磁场方向与电子旋转方向,而与光的传播方向无关。值得注意的是,天然旋光的旋转方向与光的传播方向有关,而磁致旋光的旋转方向与光的传播方向无关,而决定于外加磁场的方向。如图3.5所示,若将出射光再反射回晶体,则通过 天然旋光晶体的线偏光沿原路返回后振动面将回复原位,而通过磁致旋光晶体的线偏光将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