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脑卒中患者心脏导管术后再发急性脑血管意外研究

脑卒中患者心脏导管术后再发急性脑血管意外研究

脑卒中患者心脏导管术后再发急性脑血管意外分析

张华张茁

[摘要] 目的探讨既往患有脑卒中的患者行心脏导管术,4例并发脑出血(CH>。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脑血管患者CC术后再次出现急性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饮酒,高脂血症、患有外周血管病、心脏血管病变的数量以及治疗方法有关。结论脑血管患者CC术后再次出现急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饮酒,高脂血症、患有外周血管病、心脏血管病变的数量以及治疗方法。

[关键词] 心脏导管术;脑血管意外;并发症;卒中

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s aftercardiac catheterization in stroke patients ZHANG Hua, ZHANG Zhuo.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An Zhen Hospital of Capital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of 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s(CV A> after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CC> in stroke patients.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892 stroke patients received

CCsince Jan.2002 to Oct.2006,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 During and within 24hours after the operations,101 patients suffered from CV A (11.32%>.33patients suffered from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64 patients suffered from cerebral infarction(CI> and 4patients suffered from cerebral hemorrhage(CH>.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found that risk factors of CV A were associated with male gender(OR 0.308, 95%CI 0.141-0.674>, alcohol(OR 0.319, 95%CI 0.128-0.797> , hyperlipidemia (OR 3.676, 95%CI 1.944-6.950>,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s((OR 7.419, 95%CI 2.477-22.219>,numbers of cardiac vascular diseases(OR 1.809, 95%CI 1.284-2.548>. Patients under PTCA and stenting were much easier suffered from CV A compared to the other patients.Conclusions The risk factors after CC maybe male gender, alcohol,hyperlipidemia,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s, numbers of cardiac vascular diseases and PTCA and stenting.

[Key words] Cardiac catheterization。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s。Complication。 Stroke

心脏导管术

统并发症也逐渐增加,其中急性脑血管意外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所有对象来自2002 年1月至2006 年10月本院连续入院行心脏导管术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既往有脑卒中的患者,共892例,均为住院病例资料回顾。其中术中和术后24h内发生脑血管病的患者101例,年龄39~79岁。

二、方法

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病变分布情况<右冠状动脉、左主干、左前降支、回旋

支、主动脉瓣疾病以及二尖瓣疾病)、治疗情况<单纯CA+药物治疗、PTCA、PTCA+支架、心脏外科冠状动脉搭桥术以及CA+溶栓治疗)、神经系统并发症<脑梗死、TIA以及脑出血)以及脑卒中变部位。新发生的脑梗死和脑出血的诊断为经神经内科会诊医师会诊、查体并均有头CT或MRI证实为新发病灶的患者;短暂脑供血不足

三、统计学分处理

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于单因素方差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所有数据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完成。

结果

一、患者的一般情况

术后有并发症和没有并发症的两组患者在年龄、肥胖、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饮酒、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心房纤颤以及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性别(P=0.000>、吸烟(P=0.025>、高脂血症(P=0.000>、既往有冠心病史(P=0.000>以及外周血管病(P=0.000>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

表1 患者临床特征

临床特征总病例

有并发症

P值

年龄(x±s> 61±10 61±1161±80.897 性别

男555<62.2)437(59.8> 82(81.2> 0.000 女337(37.8> 318(40.2> 19(18.8>

肥胖25)441<49.4)377(47.7> 64(63.4> 0.441

高血压病622(69.7> 550(69.5> 72(71.3> 0.718

糖尿病205(23> 175(22.1> 30(29.7> 0.088

吸烟392(43.9> 338(42.7> 11(10.9> 0.025

饮酒143(16.0> 132(16.7> 55(54.5> 0.135

高脂血症336(37.7> 279(35.3> 57(56.4> 0.000

冠心病295<33.1)244(30.8> 51(50.5> 0.000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34(3.8> 32(4.0> 2(2.0> 0.382

心房纤颤32(3.6> 30(3.8> 2(2.0> 0.357

外周血管疾病27(3> 10(1.3> 4(4.0> 0.000

高密度脂蛋白水平

降低

289(32.4> 253(32.0> 36(35.6> 0.460

注:括号内为百分比

二、患者心脏诊断与治疗情况

1. 在主要诊断的比较中,术后无并发症组患者中以胸痛待查为主<45%),其次是稳定性心绞痛患者<36.8%);而术后有并发症组的患者中,主要是稳定性心绞痛患者<44.6%),其次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34.7%><表2)。

表2 主要诊断的比较

组别例数稳定性心绞

痛不稳定性心绞

急性心肌

梗死

胸痛待查CABG 术

术后无并

发症

791 291(36.8> 70(8.8> 60(7.6> 356(45.0> 14(1.8>

术后有并

发症

101 45(44.6> 6(5.9> 35(34.7> 13(12.9> 2(2.0>

注:括号内为百分比

2.比较造影结果中血管病变的数量,无术后并发症组中46.5%的患者没有明显的血管病变,三支病变的患者占27.2%;而有并发症组三支病变的患者占45.5%,仅10.9%的患者没有明显的血管病变<表3 )。

表3 造影结果血管病变数量的比较

组别例数0条1条2条3条

术后无并发

791 368(46.5> 127(16.1> 81(10.2> 215(27.2>

术后有并发

101 11(10.9> 30(29.7> 14(13.9> 46(45.5>

注:括号内为百分比

3. 血管病变分布情况的比较来看,两组患者主要病变的部位集中在左主干、左前降支以及左回旋支,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疾病为数不多<表4)。

表4 血管病变分布情况比较

组别例数右冠状动

脉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主动脉瓣

疾病

二尖瓣疾

术后无并

发症

791 131 266 327 210 12 0

术后有并

发症

101 39 44 63 47 8 3

4. 从选择治疗的方式来看,无术后并发症组患者主要进行了单纯CA诊断和药物治疗<48%),其次是进行了PTCA 和支架治疗<36.2%);而有并发症组患者大部分进行了PTCA 和支架治疗<62.4%),单纯CA诊断和药物治疗以及PTCA治疗的比例相同<16.8%)<表5)。

表5 治疗情况比较

组别例数单纯CA+药物

治疗PTCA PTCA+支

CABG 溶栓治疗

术后无并

发症

791 380(48.0> 77(9.7> 286(36.2> 48(6.1> 0(0>

术后有并

发症

101 17(16.8> 17(16.8> 63(62.4> 2(2.0> 2(2.0>

注:括号内为百分比

5. 从放置支架数量上比较,无术后并发症组患者超过半数<64.9%)没有放置支架,其次1

6.4%为放置1个支架的患者,放置2个和3个支架的仅占9%和4.9%;而有并发症组患者放置支架的数量从0到3个依次为39.6%、24.8%、18.8%、14.9%,两组放置4个以上支架的人数均很少<表6)。

表6 放置支架数量比较

组别例数0个1个2个3个4个5个

术后无

并发行

791 513(64.9> 130(16.4> 71(9.0> 39(4.9> 20(2.5> 18(2.3>

101 40(39.6> 25(24.8> 19(18.8> 15(14.9> 2(2.0> 0(0>

术后有

并发症

注:括号内为百分比

三、神经系统并发症情况以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患者中,TIA 的患者有 12例表现为前循环缺血,21例表现为后循环缺血;发生脑梗死的患者中,6 例位于脑干,28 例位于大脑皮质,31例在底节区。再发脑卒中的患者中有2例死亡,均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其中1例为并发脑出血,部位在小脑及枕叶,发病时间在CC 术后2 h,死亡原因为脑疝;另1例为一侧大脑半球梗死,术中发病,死于多脏器衰竭。4例脑出血患者中,1例位于丘脑,2例位于底节,1例位于小脑及枕叶<表7)。由于脑出血,TIA以及脑梗死病例数量不多,不适于做单独回归分析,因此将其合并为有神经系统并发症组,统一进行Logistic回归

分析,结果见表8。

表7 神经系统并发症情况<缺例数)

不同治疗方法TIA 脑梗死脑出血

CA 7<6.9)8<7.9)1<1.0)

PTCA 3<3.0)14<13.5)0<0.0)

PTCA+支架23<22.8)42<41.6)1<1.0)

CA+溶栓0<0.0)0<0.0)2<2.0)

注:括号内为百分比

表8 神经系统并发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标准误Wald P值OR值95%CI

指标回归系

性别-1.178 0.399 8.694 .003 0.308 0.141~0.674 年龄0.005 0.017 0.098 0.755 1.005 0.972~1.039 吸烟-0.512 0.351 2.126 0.145 0.600 0.301~1.193 高血压0.145 0.351 0.170 0.681 1.155 0.581~2.299 糖尿病0.208 0.343 0.368 0.544 1.231 0.629~2.4.9 房颤-1.315 0.419 1.063 0.686 0.811 0.526~1.611 慢阻肺-0.892 0.338 0.904 0.727 1.010 0.732~1.544 高脂血症 1.302 0.325 16.049 0.000 3.676 1.944~6.950 -0.494 0.331 2.221 0.136 0.610 0.319~1.168 高密度脂蛋白

饮酒-1.142 0.467 5.990 0.014 0.319 0.128~0.797 体重指数-0.028 0.056 0.247 0.619 0.973 0.872~1.085 既往冠心病0.550 0.312 3.107 0.078 1.733 0.940~3.192 周围血管病 2.004 0.560 12.824 0.000 7.419 2.477~22.219 诊断0.182 0.119 2.352 0.125 1.200 0.951~1.515

0.593 0.175 11.486 0.001 1.809 1.284~2.548 心脏血管病变

数量

治疗方法0.403 0.219 3.377 0.066 1.496 0.974~2.298 支架数量-0.200 0.130 2.373 0.123 0.818 0.634~1.056 从结果中看,治疗方法的P值接近0.05,因此将治疗方法再次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单纯进行PTCA 以及同时使用支架治疗的患者与其他几组患者比较更容易再发卒中,P=0.000;单纯进行PTCA 以及同时使用支架治疗的患者组再发卒中的几率相似,P=0.994。

讨论

Dukkipati [1]研究表明,CC术后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与既往患有脑卒中有关。目前国内外鲜有报道关于脑卒中患者CC术后的脑血管

再发意外的研究。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⑴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更容易发生CC术后卒中,合并吸烟、高脂血症、既往确诊冠心病以及患有外周血管病的脑卒中患者更容易发生CC术后卒中。⑵CC术后发生CVA 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高脂血症、饮酒、周围血管病史、心脏血管病变数量以及治疗的方法。

根据目前文献统计,术中和术后CVA<包括缺血和出血性),尤其在36h以内的发生率在0.07%~7.0%。大部分与手术过程有关的CVA发生在术中或术后很短的时间内。老年患者<80岁以上与50岁以下相比)、心脏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合并有更多的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的患者更易发生术后急性CVA[2-5]。我们的研究也有相似的结论,再发卒中与心脏血管病变的数量紧密相关。另外,急诊心脏导管术、造影时间长以及使用造影剂剂量大也是重要因素[6]。文献报道对于有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逆行导管造影后从影像学结果上有22%的患者有 DWI局灶异常,但只有3%的患者有临床阳性体征[7],提示在临床实际病例中,有相当多的患者发生无症状的术后脑血管意外。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既往患有脑卒中的患者CC术中以及围手术期的CVA发病率较一般患者高,为11.32%<101/892)。分析其原因,我们考虑可能是部分文献中所选病例均为一段时间内所有行CC 的患者,其中包括相对年轻、病情不重、并发症较少的患者,而我们的研究所涉及的病例为既往曾经患脑卒中的患者,由于此类患者具有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故其CVA的发病率也会较一般患者高。

CC术后的缺血性脑卒中有几点证据提示为栓塞源性:⑴MRI影像显示为多血管分布的多灶性急性梗死,血管的危险因素可能来自于大血管壁上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潜在的栓子来源[8];⑵经颅多普勒证实探测到高流量为栓子信号,这些固体栓子在导管前进时、注射造影剂与左室造影时出现[9]。我们的研究显示进行PTCA以及同时使用支架治疗的患者再发卒中的几率明显高于单纯进行CA 检查合并药物治疗的患者,PTCA以及同时使用支架治疗的患者其体内导管操作以及时间相对比单纯进行PTCA的患者长,因此栓子脱落和在导管尖端形成的机会相对增多。

目前研究推测栓子的来源有以下几个:⑴导管尖端途经主动脉弓时导致粥样硬化斑块脱落;⑵体内导管的尖端血栓形成是栓子的重要来源;⑶造影时间的延长、反映了更多的体内导管操作,使得更多的动脉硬化斑块脱落以及导管尖端血栓形成;⑷少见的潜在栓子来源还包括空气栓赛、术中低血压、动脉内膜撕裂、折断的导丝上来的金属栓子等;⑸尸检的结果还提示在大脑皮层的小动脉上发现了胆固醇结晶栓子[10]。

CC术后脑出血的发生率远较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低,主要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后使用溶栓治疗。不同的多中心研究显示的发生率不同,从0.2%~14%不等。我们的回顾性研究中脑出血的病例数仅为4例,其中1例为单纯CA后出血,1例为PTCA合并支架术后出血,另2例均为溶栓后出血,其中1例PTCA合并支架术后出血患者死

亡。总出血率占研究人群的0.45%。与国际上文献报道相似。多数研究者认为CC术后的脑出血与术中使用肝素抗凝以及r-tPa溶栓有关,同时患者的收缩压<≥18.6kPa)和舒张压<≥13.3kPa)升高时,出血的风险增大。文献里多为个案报道,其中有的患者合并有血小板减少症[11]。我们的研究中例出血的患者入院后全血细胞检查均在正常,但4例脑出血的患者中,有3例收缩压超过了18.6kPa,1例舒张压大于13.3kPa,提示在CC过程中,对患者血压的控制是预防脑出血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总之,既往患有脑卒中的患者进行心脏导管术时其再发急性脑血管意外的几率较一般患者大,对患者是否实施介入治疗还是药物治疗取决于哪种治疗带来的益处大,药物治疗本身有很好的疗效,可能不逊于单独采用介入治疗,已经有研究显示对于大多数心梗患者,介入治疗并非必不可少,最佳的药物治疗足以提供最大程度的保护作用[12]。由此可见,应该在术前充分评估患者情况,严格掌握CC术的指征,术中增加对患者的检测,控制好患者血压,以期降低急性脑血管意外的再发。由于我们的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患者CC术中的造影时间以及使用造影剂的剂量无法进行更全面的统计,以后会在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中完善。

参考文献

[1] Dukkipati S, O’Neill WW, Kishore J,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cerebralvascular aCCidents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 J Am Coll Cardial, 2004,43:1161-1167.

[2] Fuchs S, Stabile E, Kinnaird TD, et al. Stroke complicat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 incidence, predictors,and prognostic inplications. Circulation, 2002,106:86-91.

[3] Segal AZ, Abernethy WB, Palacios IF, et al. Stroke as a complication of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risk factors and clinical features. Neurology, 2001, 56:975-977.

[4] Niebauer J, Sixt S, Fuchun Z,et al. Contemporary outcome of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in 1085 consecutive octogenarians. Int J Cardiol, 2004,93:225-230.

[5] Bhargava M, MarroucheNF, Martin DO, et al. Impact of age on the outcome of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for artrial fibrillation using circular mapping technique and cooled-tip ablation catheter. 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 2004, 15:8-13.

[6] Dynina O, Vakili BA, Slater JN, et al. IN-hospital outcomes of contemporary percutaneous coroanry interventions in the very elderly. 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y, 2003,58:351-357.

[7] Karen AB, Carla SSSf, Tim S, et al. Cerebral infarction: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after diagnostic and interventional cardiac catherization-prospective evaluation at 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Radiology, 2005,235:177-183.

[8] Hamon M, Gomes S, Oppenheim C, et al. Cerebral microembolism during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and risk of acute brain injury: a prospective dif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 Stroke, 2006, 37:2035-2038.

[9] Bladin CF,Bingham L, Gridd L, et al. Transcranial doppler detection of microemboli during percutaneous tra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Stroke, 1998,29:2367-2370.

[10] Khatri P, Kasner SE. Ischemic stroke after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Arch Neurol, 2006,63:817-821.

[11] Vahdat B, Canavy I, Fourcade L, et al. Fatal cerebral hemorrhage and severe thrombocytopenia during abciximab treatment. Cathete Cardiovasc Int, 2000,49:177-180.

[12] Stukel TA, Lucas FL, Wennberg DE. Long-term outcomes of regional variations in intensity of invasive vs medical management of Medicare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JAMA,2005 ,293:1329-37.

<收稿日期:2007-01-26)

<本文编辑:朱瑶)

脑血管意外

脑血管意外 概述 脑血管意外(CV A)又称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1)运动障碍 (2)感知觉障碍 (3)认知障碍 (4)言语障碍 (5)吞咽障碍 (6)心理情绪障碍 (7)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 (8)脑神经麻痹 2、影像学检查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相应的脑部病变。 康复评定 1、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按照《中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缺损评分标准》进行评定。 2、躯体功能评定: (1)运动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肌张力及痉挛可采用临床肌张力分级和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 2)肌力可采用徒手肌力检查法。 3)平衡可采用Berg平衡量表。 4)步行能力主要通过临床观察患者在步态周期中不同时相的表现进行分析。 5)整体运动功能如Brunnstrom肢体功能恢复分期。 (2)感知功能可根据患者存在的情况采用Albert划杠测验。 3、认知功能常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 4、言语功能评定 1)失语症:可用汉语失语症检查法。 2)构音障碍:一般采用弗朗蔡构音器官功能性检查法评定。 3)吞咽障碍:可采用临床吞咽检查法。 5、心理精神评定多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 6、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常用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评定。

7、生活质量评定采用SF-36(中文版)。一般急性期不作生活质量评定,多在出院前或随访 中进行。 康复治疗 1.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无特殊禁忌证的脑血管意外患者。 禁忌证:生命体征不稳定,如发热体温超过380C、血压波动大、症状继续进展的患者,可以延迟开始康复或暂停康复治疗。 2.康复目的和原则 (1)、治疗目的 1)急性期的治疗目的:主要是诱发肢体的随意运动,预防继发性损害,防止出现异常运动模式。 2)恢复期的治疗目的:促进进运动功能恢复,改善肢体的选择性运动,抑制不正常的联合反应,改善步行能力,提高手的精细功能和预防可能出现的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关节僵硬等合并症。 (2)、治疗原则 1)早期开始:对生命体征稳定、症状无进展、神志清醒的患者,即可开始治疗。对昏迷患者或住在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只要没有发热、瘫痪没有进展、血压稳定,也可以开始肢体的被动活动或者通过物理因子干预。 2)综合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外,主要采取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康复护理、康复生物工程,以及中医药治疗。 3)循序渐进:治疗项目由少到多,治疗时间逐渐增加,治疗强度逐渐加大;治疗中外界给予患者的帮助逐渐减少,患者的主动参与朱家尖增多。 4)持之以恒从发病开始,康复即介入,直至患者的功能达到最大程度的恢复。 3、临床治疗 主要为控制血压、稳定生命体征、改善脑循环、支持疗法以及预防并发症。对缺血心性脑血管意外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溶栓、抗凝、降纤、抗血小板治疗等;对出血性脑血管意外治疗的重点是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必要时外科手术治疗。 (1)脑缺血的治疗 1)溶栓治疗 2)抗血小板治疗 3)抗凝治疗 4)中药治疗 (2)脑出血的治疗 1)降低血压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常见并发症及处理(聂本津)

颈动脉支架术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聂本津天津市天和医院脑系科(300050) [摘要] 近年来,随着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对脑血管病的研究逐渐深入,在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康复等方面获得了新的突破,特别是在脑血管病的一、二级预防等方面不断推出一些新理论、新治疗。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ngioplasty stenting, CAS)在国内外广泛开展,其在脑血管病的预防、治疗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法具有创伤小、痛苦小、效果好、恢复快、并发症相对少等特点,通过解除颈内动脉血管狭窄,达到改善脑血管供血的目的。但该项技术所带来的并发症也逐步增多,对于CAS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预防和处理措施还有待进一步的总结、探讨,以便于更好、更安全的开展该技术,本文就CAS常见的几种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预防和处理措施做一综述。 [关键词]脑卒中;颈动脉支架;并发症;综述 目前脑卒中已占我国三大疾病死亡原因首位[1]。其中缺血性卒中大约四分之三以上,现已证实,颈动脉分叉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好发部位之一[2],大约三分之一左右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颈动脉狭窄、斑块脱落所导致[3]。脑卒中具有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及生活质量,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近年来,随着CAS已普遍开展,围手术期并发症的报道也逐渐增多,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影响患者生命。因此,如何防治并发症是不容

忽视的问题。本文对颈动脉支架术常见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处理措施综述如下。 1.颈动脉损伤导管、导丝的操作、球囊扩张等操作均可导致颈动脉夹层、颈动脉血管壁穿孔、破裂,发生率一般不到1%。颈动脉的损害可以导致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严重者导致患者致残及致死。临床主要表现为:造影是见造影剂外露、患者血压及生命体征变化,大量出血可导致颈动脉急性血栓形成而闭塞、最终导致患者死亡。所以我们在操作中,特别是较迂曲的血管,应尽量使用“颈外动脉支撑”、“导引导管衬管”等技术,以及在球囊扩张时,应严格遵照压力标注的范围,轻柔、缓慢操作,以减少操作对颈动脉的直接损伤[4]。 2.穿刺局部血肿股动脉穿刺局部血肿是CAS后最多见的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发生率为6%,多在置鞘、鞘管拔除后出现。主要原因:穿刺插管不顺利致反复穿刺;术后手法压迫股动脉穿刺处不规范;术后患侧肢体未能有效制动、过早活动。局部血肿后严重者出现股动脉局部血肿、假性动脉瘤,甚至合并腹膜后血肿。主要临床表现为:穿刺部位局部肿胀、肿块有波动、疼痛,局部大片青紫,或出现血压下降等生命体征变化。故我们在穿刺时,应注意穿刺部位、角度、是否透壁穿刺,避免多次、反复穿刺。术后拔鞘应严格规范操作、充分按压。术前宣教,瞩患者练习在床上排便,练习术后翻身的方法,卧床24h以上,必要时可使用约束带制动,防止患者穿刺侧下肢过度曲屈。术后除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外,还应注意穿刺点周围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及伤口敷料情况;指导患者咳嗽时用手压紧伤口,

脑卒中护理治疗观察应用研究进展论文(共6篇)

脑卒中护理治疗观察应用研究进展论文(共6篇) 第1篇:脑卒中患者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脑卒中患者发病急骤,恢复较慢,易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发病初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可防止肢体关节挛缩和废用性肌肉萎缩,可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恢复肢体功能,充分发挥残余功能。 1早期肢体功能锻炼时机 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应尽早开始,早期时间窗内(24h)功能锻炼,能纠正和改善预后以避免脑损伤加重,抢救损伤而死亡的脑细胞,修复脑组织。多数研究者认为,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在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无神经学症状进展后48~72h内为宜。还有研究者认为,对于中量脑出血患者为发病后7~14d,小量脑出血患者为发病后6~7d,脑梗死患者发病后4~6d[1]。 2早期肢体功能锻炼方法 2.1良肢位的摆放良肢位即早期抗痉挛的体位,使偏瘫后的关节相对稳固,可以有效預防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的典型痉挛模式,同时也是预防以后出现病理性运动模式的方法之一,防止废用性萎缩、患肢水肿、关节畸形、痉挛和失用性综合征[2]。良肢位是一种临时体位,需2h变换一次体位。 2.1.1患侧卧位尽量多采用此体位,可增加患者偏瘫侧的感觉输入,增加患者对偏瘫侧的认识,同时健侧上肢可以自由活动,利于患者独立完成部分日常生活活动,姿势为患侧肢体在下方,患侧肩部前伸,肘伸直,前臂外旋放后,手指伸展,背部垫软枕,60°~80°倾斜为佳[3]。患侧下肢稍后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健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小腿下垫一软枕。 2.1.2健侧卧位将患者头颈部垫舒适软枕,避免头屈向患侧,健侧肢体在下方,取舒适体位,患侧肢体向前伸,肩关节保持屈曲100°的位置[4],胸前放置枕头,肩肘关节置于枕上,肩胛骨上提及前神,肘关节伸直,腕关节背屈,手指伸展,手心向下,患侧下肢下垫一枕头,患肢屈髋屈膝垫于枕上,踝关节背屈90°,足部也垫于枕上,防止足下垂[4]。 2.1.3仰卧位尽可能少用此体位,仰卧位容易诱发异常反射活动,加重日后的痉挛异常运动模式,亦容易引起尾骶部及足跟压疮。姿势为枕头不要过高,避免颈椎、胸椎前屈,患者面部转向患侧,肩关节置于外旋外展位,肘伸直,腕背伸,手指伸展,下肢伸直,膝关节稍屈曲,大腿外侧放置沙袋防止髋外旋,踝关节尽量背屈,脚下放置足托,防止足下垂。 2.2肢体关节功能锻炼 2.2.1按摩多数研究者认为,关节功能锻炼前辅以肢体按摩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和减轻浮肿及痉挛,有利于运动功能的恢复。按摩动作轻柔缓慢,嘱患者平卧放松肢体肌肉,上肢屈曲内旋,从肩部周围开始,至上臂、前臂和手部进行揉捏按摩,下肢轻度伸髋屈膝,从

脑卒中患者心脏导管术后再发急性脑血管意外研究

脑卒中患者心脏导管术后再发急性脑血管意外分析 张华张茁 [摘要] 目的探讨既往患有脑卒中的患者行心脏导管术,4例并发脑出血(CH>。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脑血管患者CC术后再次出现急性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饮酒,高脂血症、患有外周血管病、心脏血管病变的数量以及治疗方法有关。结论脑血管患者CC术后再次出现急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饮酒,高脂血症、患有外周血管病、心脏血管病变的数量以及治疗方法。 [关键词] 心脏导管术;脑血管意外;并发症;卒中 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s aftercardiac catheterization in stroke patients ZHANG Hua, ZHANG Zhuo.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An Zhen Hospital of Capital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of 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s(CV A> after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CC> in stroke patients.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892 stroke patients received

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最新发现和介入治疗的前沿进展

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最新发现和介入治疗的 前沿进展 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心脏和脑血管系统所发生的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风等,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居高不下。为了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科学家们不断投入研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本文将介绍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最新发现,并探讨介入治疗的前沿进展。 一、研究的最新发现 1. 炎性反应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炎性反应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炎性因子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参与血栓形成过程。针对炎性反应的干预治疗成为了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热点,研究人员尝试利用抗炎药物、免疫调节剂等手段来降低炎性反应水平,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 2. 肠道微生物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肠道微生物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肠道微生物的失调会导致炎性反应的增加,进而影响血管功能和代谢状态。此外,肠道微生物还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影响远离肠道的器官,包括心脏和脑部。因此,调节肠道微生物组成可能成为未来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新策略。 3. 遗传因素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遗传因素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和预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研 究特定基因的突变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了解 疾病的机制,并开发个体化治疗方案。例如,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某 些基因突变与降低胆固醇水平有关,进而降低患冠心病和中风的风险。这一发现为个性化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介入治疗的前沿进展 1.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优化 冠心病是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症,目前主要采用经皮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寻找新的介入治疗手段,以提高手术的 成功率和降低并发症的风险。例如,近年来出现的全冠脉三维重建技 术和支架放置指导系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病变血管情况,提高手术 成功率。 2. 中风介入治疗的创新方法 中风是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主要死因之一,介入治疗在中风的救治中 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创新的介入治疗方法,如机械取栓术、颅内动脉造影和动脉球囊扩张术等。这些新技术的应 用使得更多患者能够及时地得到救治,降低了死亡率和致残率。 3. 心脏瓣膜疾病介入治疗的突破 心脏瓣膜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中的重要病症,传统的瓣膜替换手术 风险较大,恢复时间较长。为了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科学家们致力 于开发介入治疗替代方案。例如,经皮心脏瓣膜置换术(TMVR)利

急性脑血管意外(脑卒中)是常见急危重症,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

脑中风的现场处理 佛山市中医院脑外科 急性脑血管意外(脑卒中)是常见急危重症,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是引起死亡的3大病因之一,且致残率、死亡率高。对此类患者早期进行及时有效的诊治,采取正确合理的救治措施,为进一步的治疗创造机会及争取时间,是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的关键。因此,临床上对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早期诊治及院前救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院前急救的目的:院前急救是指医院前期的现场急救,包括现场紧急处理和转运途中监护。院前急救的目的是抢救病人生命和减少伤残。快速而有效的院前急救工作,对保全病人生命,减少医院前期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的伤残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 1、迅速判定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的变化:必要的体格检查,注意观察瞳孔、血压、脉博、呼吸及意识障碍程度,是否有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如患者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等体征,应注意脑疝的发生,发现问题及时作出相应的急救措施,同时密切观察病人的心脏功能,有无心衰、心律失常等情况。 2、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以保证急救药物的早期使用。发病早期未做头颅CT等检查,脑卒中性质不确定,只宜进行一般性的治疗;如有颅高压及脑疝者,可快速静滴质量分数为20%甘露醇;有肾功能、心功能不全者可应用速尿,使用药物时应根据病人的年龄、病情等调整剂量。 3、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的通畅。神志清醒病人嘱其静卧,不要紧张,头部稍抬高。昏迷病人宜平卧头侧向一边,并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呕吐物,以防误吸及吸入性肺炎。本组病例昏迷者占45 8%,应用鼻导管充分供氧,舌根后坠者放置口咽通气管。由于路途颠簸

有助振动排痰,使大量痰液涌入大气道,因此,应间断气管内吸痰。有烦躁抽搐者,要松开领口及紧身衣物,适当给予镇静剂,可用安定10mg缓慢静脉注射或鲁米那100mg肌注。 4、如病人呼吸停止或自主呼吸无效时即行气管插管,加压吸氧,并牢固固定插管,避免转运途中插管移位。确保了病人呼吸道通畅及氧气的吸入。 5、调整血压、改善循环。中风发生后因颅内压增高等原因可使血压进一步提高。脑卒中急性期的血压增高,对于大部分病人无须急于进行降压治疗,但应严密观察病情[3]。对于原有高血压病的患者,推荐的目标收缩压为180mmHg(1mmHg=0 133kPa),舒张压为100~150mmHg。如收缩压>220mmHg或舒张压>120mmHg为早期,应慎重注意进行药物治疗的指征,应避免血压剧烈或突然下降。可给予作用温和的降压药物如速尿及硫酸镁等。总之,脑卒中急性期的血压调控,大多主张应遵循慎重、适度的原则。急性期血压骤降表示病情严重,应给升压药以保证足够的脑供血量。尽快安全转运至医院。 6、脑卒中病人原则上应尽量减少搬动,危重病人应就地抢救,因早期搬动病人可使出血加重诱发脑疝形成。但院前急救受现场环境及医疗条件的限制,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争取将患者早期转运至医院,特别是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可争取早期溶栓机会获得救治(溶栓治疗的安全时间窗是3~6h)。转运途中应注意病人的安全,放置适当的体位,病人的体位和担架均应很好地固定,以免路途颠簸或急刹车造成对病人的危害。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发现变化及时处理。随时与医院联系,病情危重者通知急诊科做好抢救准备。 7、消除紧张心理,赢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术护理管理的研究进展

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术护理管理的 研究进展 [摘要]急性缺血性卒中(AIS)会给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对AIS患者尽早实施血管内治疗、快速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脑灌注是降低致残率及致死率的有效方式之一,AIS机械取栓患者的规范性护理对防治术后并发症以及促进患者术后康复起重要作用,是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对AIS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的相关指南尚没有针对护理指标的最佳工作流程推荐,为此,本文就脑卒中机械取栓患者的护理管理现况从急诊绿道护理、围手术期护理、综合护理、延续性护理、出院后健康管理5个方面进行综述,以建立AIS的优化护理模式。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护理;综述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脑卒中是我国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2020年中国卒中中心报告指出:根据中国脑血管病大数据平台的统计,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患病率、复发率和死亡率都居高不下,有效治疗急性脑卒中患者,成为医护人员关注的焦点[1],2014-2015年,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研究组的4项随机对照试验最终证明了机械取栓术(Mechanical Thrombectomy)在AIS患者中有更好的结果和更好的恢复[2-3]。 1.院前急救绿色通道护理: 1.1急救护理小组模式的应用:设立卒中专科绿道护士,将绿道护士纳入急诊科的患者护理管理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绿道护士的主要职责是预检分诊、识别、和评估患者以及做好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全程追踪、记录、随访和数据录入工作。 1.2路径化护理:路径化护理急救方案的实施通过成立卒中救治小组、制定急救护理方案并实施,明确责任及分工,采用急性脑卒中患者接诊护理路径表来缩短接诊时间。发挥各学科之间的密切协作,最大限度的利用医疗资源、缩短患

心脏手术后合并脑血管病(一)

心脏手术后合并脑血管病(一) 心脏手术后合并脑血管病是严重的并发症,常会增加手术后致残率和死亡率,延长住院时间。本文就其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1.心脏手术后脑血管病发生率心脏手术后合并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占心脏手术的0.8%~20%,术后合并脑血管病与术式型有关。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脑血管病的发生率最高(20%),其次为冠状动脉搭桥术(18.2%),心脏移植术(9.1%),单纯心脏瓣膜置换术(0.8%~0.9%)1~5]。Rosenthal1]等报告70例Fontan手术分为3组:①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②右心房-肺动脉连接;③导管介入。20%(14/70例)的病人在术后5.2±4.7(平均6.1±5.0)年发生脑梗塞,发生率3.9%病人-年。脑梗塞在不同术式中均有发病,但各组中的发生率差别不大。Cenaianu〔2〕等报告2455例非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脑血管病发生率为1.7%(44/2455),其中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时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病人术后发生率最高(18.2%),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发生率最低(0.9%)。Adair〔3〕等报告心脏移植术后18.5个月内,脑血管病发生率为9.1%(24/263例)。Mizuhara〔4〕等报告单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后有 2.82%(8/283例)发生脑梗塞,其中为分水岭梗塞4例,脑栓塞4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脑梗塞的发生率为0.8%(2/252)。Johansson〔5〕等回顾性分析了1400例心脏直视手术,术后30天内 2.9%(41/1400例)的病人发生脑神经功能损伤,其中1%(14/1400例)手术后立即出现症状,提示手术中脑损害,1.4%(20/1400例)在手术后一段时间出现神经系统症状,0.5%(7/1400)死亡。在41例

脑出血研究现状

研究现状治疗进展 脑出血是一个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占所有收入院脑卒中患者的10%~30%,可导致严重的残疾和高病死率,6个月的死亡率达30~50%[1]。大规模临床试验和观察性研究表明规范治疗和专科护理能显著降低死亡率,改善脑出血的结局。超早期止血、控制颅内高压、合理降低血压、脑室内tPA溶栓和微创手术等技术有望改变目前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策略,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远期生存质量。 1 流行病学和病因 脑出血是一种急性脑部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到脑实质内的过程,发病率为10~30/10万,全球每年发病200万人,占每年新发卒中的10%~15%[2]。可能是由于同期老年人口的增长,脑出血的入院率在过去10年中增加了18%[3]。脑出血患者常有慢性高血压病史,抗凝、溶栓和抗血小板药物的用药史。脑出血在中国人,日本人,墨西哥裔、拉美裔、非洲裔美国人和美国土著人群中更常见[4]。 根据出血的原因不同可将脑出血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脑出血是指自发性小动脉破裂或慢性高血压、脑淀粉样血管病导致的小动脉损害引起的出血。继发性脑出血是指由外伤、动脉瘤破裂、血管畸形、凝血功能障碍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出血。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出血有着相似的病理改变[5]。 慢性高血压或脑淀粉样血管病导致的脑出血常发生在脑叶、基底节、丘脑、脑桥和小脑。高血压是迄今为止最重要和普遍的危险因素,由此直接导致的脑出血可占到60%~70%[6]。慢性高血压可导致脑小穿支动脉变性、断裂和纤维素样坏死,从而最终导致自发性破裂。脑淀粉样血管病的特点是在大脑皮质、软脑膜和小脑的毛细血管、小动脉和中小型动脉有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退行性变,最终导致血管变脆、破裂。 载脂蛋白-E基因变异的脑淀粉样血管病会引起老年散发性脑出血;淀粉样前体蛋白基因突变会引发年轻家族性脑出血综合征[7]。白质异常(如脑白质疏松症)则会同时增加散发性和家族性脑出血的风险,表明散发性和家族性脑出血之间存在共同的血管发病机制[8]。酗酒和低胆固醇血症也会增加脑出血的患病风险。慢性高血压或脑淀粉样血管病患者出现口服抗凝药相关性脑出血,可能提示预后不良[9]。 2 病理生理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区域的脑组织发生水肿,细胞凋亡、坏死,并有炎症细胞浸润[10]。血肿引起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损伤,局部组织的变形造成缺血、神经递质释放、线粒体功能障碍和膜除极化。其中线粒体功能障碍的程度决定了损伤是一过性的代谢抑制,还是细胞肿胀、进而细胞坏死。凝血过程的产物和血红蛋白分解物介导了继发性级联反应。凝血酶在血肿形成4小时后激活小神经胶质细胞,后者释放的产物破坏血脑屏障,导致血管源性水肿和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凋亡[11]。

急性主动脉夹层术后医院获得性肺炎临床分析

急性主动脉夹层术后医院获得性肺炎临床分析 牛永胜; 聂帅; 黄福华; 章淬 【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年(卷),期】2019(010)023 【总页数】5页(P31-35) 【关键词】A型主动脉夹层; 医院获得性肺炎; 血管外科; 临床特点; 重症监护; 病原菌 【作者】牛永胜; 聂帅; 黄福华; 章淬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 / 南京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江苏南京210006;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 / 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外科江苏南京2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4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cut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 AAD)是一种高死亡率 的危及生命的心脏大血管急症,年发病率约为每10万人2.9~4.7例[1-2],我国 每年新发病例在5万例左右[3]。尽管围术期麻醉、体外循环、手术技术及重症医 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许多报告仍显示术后合并症多,医院死亡率高达15%~35%[1-2,4-5]。与血流感染、尿路感染、手术切口感染等其他术后医院感染相比,术后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是最常见的院内

感染,与高发病率、死亡率和医院费用的增加密切相关[6-7]。本研究旨在调查一 组AAD手术后患者的HAP临床特点和病原菌构成,为AAD手术后患者HAP的 靶向防治提供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行AAD手术患者230例,平均年龄(45.73 ±10.28)岁,男163 例, 女67例。所有受试者均行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及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测主动脉夹层是否合并主动脉瓣关闭 不全、璧间血肿、血管破裂、心包积液等情况。术前诊断:急性夹层(发病<2 周)216 例,慢性夹层(发病>4 周)14 例。合并高血压病史171 例,糖尿病史33 例,马凡综合征9 例。主动脉瓣+升主动脉替换(Bentall)手术23 例,单纯升主动脉替换术11 例,升主动脉+部分主动脉弓部替换术17 例,升主动脉+全主动脉弓替换+支架象鼻术153 例,Bentall+全主动脉弓替换+支架象鼻术26 例。在整 个研究期间,所有患者手术后入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加强监 护治疗,由相同的工作人员(3名心血管外科医生、4名麻醉医师和11名重症监 护医师)完成。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入ICU后均采用机械通气,连续心电图监测,动脉血压由桡动脉导入导 管监测,中心静脉压由放置于肺动脉的漂浮导管或放置于上腔静脉的双腔导管监测,初始给予第一代头孢菌素用于抗生素预防治疗2天。当术后出现发热>38.5℃, 常规经气管插管或纤支镜获取痰液、中心静脉和外周静脉血、尿液、胸部切口创面、纵隔、心包腔及胸腔引流管引流液等标本进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在可能的情况下尽早拔除漂浮导管、胸腔引流管、中心静脉导管、动脉导管和导尿管等有创管道。

61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前及术后护理的探讨

61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前及术后 护理的探讨 摘要目的总结61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方 法对我科61例TAVI患者围手术期情况进行回顾总结,探讨护理成效。结果 59 例患者手术成功出院,2例患者死亡。结论主动开展个性化的术前和术后患者情 况的观察及评估,提前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主动脉瓣狭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并发症;护理 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由于心脏瓣膜的退行性变化引起的老年瓣膜 退行性病变发生率也逐渐升高,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AS)是其中 最常见的瓣膜性心脏病[1]。对于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开展外科主动脉瓣置换 术曾经是唯一可以有效延长生命的治疗手段,但这种外科手术具有较大的创伤, 常常因为老年患者自身的高龄、患有其他禁忌症或身体状况差等原因无法开展。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是指将组装完备的人工主动脉瓣经导管置入到病变的主动脉瓣处,在功能上完成 主动脉瓣的置换[2]。自2002年首例成功以来[3],TAVI术已成为老年AS患者的一 线治疗手段。2010年葛均波教授完成国内首例TAVI术,为不能进行外科开胸手 术的患者带来了希望[4],近年来这种微创瓣膜置换技术在我国进入快速发展阶段。TAVI手术方法是通过股动脉等送入介入导管,将人工瓣膜输送至主动脉瓣区打开,从而完成人工瓣膜置入,恢复瓣膜功能[5]。因此,TAVI手术对高龄、手术不耐受 的患者尤为适用。本次研究主要报告我科于2020年1月至12月实施的TAVI手 术的围手术期开展的个性化护理的实践和探索情况。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2021年1月至2021份年12月共完成TAVI手术61例, 男35例,女26例,年龄32-87岁,患者平均年龄为68.0±10.2岁。61例患者

颅内动脉支架术后栓子脱落发生率的临床研究

颅内动脉支架术后栓子脱落发生率的临床研究 李帅;邓剑平;张涛;陈虎;张桓;方伟;刘福德;赵振伟 【摘要】目的分析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成形术前后的变化,研究支架术后颅内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发生率、分布、危险因素和临床意义.方法对61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行支架成形术并在术前7d内和术后3d内行DWI检查,分析支架手术前后DWI的变化,对术后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发生率、分布、危险因素及其与发生症状性缺血并发症之间的关联进行回顾性地分析.结果支架术后有新发缺血梗塞灶23例,发生率为37.7%,其中出现新发无症状缺血梗塞灶20例,症状性缺血并发症3例;术前发病症状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狭窄位于大脑中动脉、术中行球囊后扩是支架术后发生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危险因素(P <0.05);在术后新发缺血梗塞灶的数量和大小方面,20例无症状新发缺血梗塞灶患者与3例症状性缺血并发症患者并无明显差别(P>0.05),但3例症状性缺血并发症患者均发生了狭窄相关的穿支梗塞.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成形术后颅内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发生率较高,对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可能会降低其发生率.【期刊名称】《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年(卷),期】2016(015)003 【总页数】4页(P238-241) 【关键词】弥散加权成像;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颅内支架成形术;脑梗塞 【作者】李帅;邓剑平;张涛;陈虎;张桓;方伟;刘福德;赵振伟 【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陕西西安710038;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陕西西安710038;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陕西西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监护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监护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脑卒中已成为全球第二常见死亡原因,而在我国是第一位死亡原因。尽管脑卒中已经受到高度关注,但目前针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尤其是合并颅内大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的治疗选择仍显得捉襟见肘。2015年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5项国际多中心RCT 研究结果均显示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给予新一代支架取栓为代表的的血管内治疗由于以往标准内科治疗,为这组患者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临床证据。 目前各家指南针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早期血管内治疗(ET)的术前筛选评估、技术手段及方法等已有相关推荐。但对于AIS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评估与管理、如何选择后续的抗栓治疗及综合监护管理仍无明确建议。 一、术后一般监护管理 推荐意见: 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术后应收入NICU病房并至少完善24h心电、呼吸、脉氧及无创血压监测及神经功能的监测,并于术后即刻及术后24h完成影像学检查(Ⅰ类推荐,C级证据)。

二、血压监测与管理 推荐意见: 1. 早期术中收缩压的升高及术后收缩压水平的升高可能是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严密监测其围手术期血压,尤其是收缩压水平。(Ⅱa类推荐,C级证据) 2. 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术前至术后24h内血压应<180/105mmHg。术前未接受静脉溶栓的患者术后维持血压<180/105mmHg可能是安全的。(Ⅰ类推荐,B级证据) 3. 术后存在高灌注风险的患者应在充分评估血管内再通情况及全身情况的基础下维持血压至较低水平,对于大部分患者收缩压降低至120~140mmHg左右可能是比较合适的降压范围。(Ⅱa类推荐,C级证据) 4. 急性血管开通情况不佳或有血管再闭塞倾向的患者不宜控制血压至较低水平,同时应尽量避免围手术期血压波动。(Ⅰ类推荐,C级证据) 5. 未来需要更多高质量研究一探讨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术后最佳血压管理策略。(Ⅰ类推荐)

7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临床循证医学证据

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临床循证医学证据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徐延敏李广平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血浆胆固醇水平的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事件存在明确的正相关性,随着总胆固醇水平的升高,心血管事件和病死率也增高。Framingham 研究显示总胆固醇每升高1%,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增加2%,临床研究显示降低总胆固醇水平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危险程度越高的患者,降脂治疗后获益的程度越明显,降脂的幅度与心脑血管事件危险性降低呈显著的相关。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最重要降胆固醇药物,为3-羟基-3-甲基戊二酸辅酶(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抑制细胞内胆固醇合成早期阶段的限速酶HMG-CoA,使胆固醇合成减少。此外,促进细胞膜上LDL-C受体上调,LDL与受体结合后加速脂蛋白分解,促进胆固醇被细胞膜的利用或排外入胆汁。 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显示他汀类药物在一级预防,二级预防,高危冠心病患者,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均有降低TC,LDL-C,TG的作用,对HDL-C有升高作用,冠心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明显隆低,总病死率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显著降低,而非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癌症,自杀等)并未增加,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充分肯定了他汀类药物带来的临床益处。他汀类药物已成为缺血性心血管疾病防治的主要武器,他汀时代已经到来。 一、他汀类药物对心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作用 20世纪后期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相继发表,为他汀在冠心病的一级和二级防治提供坚实的证据,西苏格兰冠心病预防研究WOSCOPS(west of Scotland coronary prevention study)入选人群为尚未患冠心病的男性,LDL-C明显升高者(>4.0mmol/l),采用普伐他汀与安慰剂对比,结果显示普伐他汀治疗组(40mg/d)LDL-C下降 26%,冠心病事件(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冠心病死亡)的相对危险降低31%,心血管总死亡率降低32%,而非心血管事件的死亡率并未增高,各种原因的总死亡率降低了22%。德克萨斯空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预防研究(air force/Texas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prevention study,AFCAPS/TEXCAPS)为另一冠心病预防一级试验,入选人群为未患冠心病心肌梗死而LDL-C 增高,平均达3.89mmol/L,HDL-C低于平均水平的高脂血症患者,采用洛伐他汀和安慰剂对比。结果显示洛伐他汀治疗组(20mg/d)LDL-C下降25%,首次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下降37%,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生率分别下降了40%和30%,心血管事件的病死率下降25%。安哥鲁-斯堪地那维亚心脏结局试验(Anglo-Scandinavian cardiac outcomes trial,ASCOT)为一个国际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开放、双盲安慰剂、对照联合降压降脂治疗。20 000名伴有多重冠心病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年龄40~49岁,随机接受β-阻滞剂+利尿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其中10 305名总胆固醇≤6.5mm ol/L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10mg/d)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全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全版) 关键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诊治指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 80%。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开始推广,2007年初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第1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得到多方改进建议。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托脑血管病学组对第1版指南进行修订。为方便临床使用,本版指南内容包括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全部诊治过程。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和新的进展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修订原则 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国际规范,结合国情、可操作性、第1版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修订。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2-3]和常用标准,并结合国情和实用性制定。

2.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文献检索至2009年11月)的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和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4.对国内常用疗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国情和经验达成共识。注意兼顾疗效、风险、价格和易使用性等多方国素。 二、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 l推荐强度(分4级,I级最强,IV级最弱): I级: 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 II级: 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III级: 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IV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2.治疗措施的证据等级(分4级,A级最高,D级最低) :A级:多个随机对照试验( RCT)的Meta分析或系统评价;多个RCT或1个样本量足够的RCT(高质量) ;B级:至少1个较高质量的RCT;C级:未随机分组但设计良好的对照试验,或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D级: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 3.诊断措施的证据等级(分4级,A级最高,D级最低) :A级:多个或1个样本量足够、采用了参考(金)标准、盲法评价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高质量); 1B级:至少1个前瞻性队列研究或设计良好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了金标准和盲法评价(较高质量) ;C级:回顾性、非盲法评价的对照研究;D::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

脑卒中研究进展

脑卒中研究进展 脑卒中研究进展脑卒中是一组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 病表现为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和体征甚至伴发意识障碍。 主要病理过程为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卒中发病率为()/万患病率为()/万死亡率为()/万约占所有疾病死亡人数的%存活者中%遗留严重残疾。 急性脑血管疾病分类:①依据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持续的时间将不足小时者称为TIA 超过小时者称为脑卒中。 ②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小卒中、大卒中和静息性卒中。 ③依据病理性质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 【病因病机】一、中医病因病机(一)文献报道有风、火、痰、瘀、虚多种认识。 经历了从外因到内因的发展过程。 唐宋以前医家多主外因论金元以后的医家多持内因论。 现代认为由内风所致。 全国中风病科研协作组提出脑卒中是在气血内虚基础上因忧思恼 怒、劳倦内伤、嗜食烟酒等诱因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于脑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而发生的。 毒邪的作用。 (二)脑卒中的病因:平素积损正衰精气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 为发病基础情志失调、饮酒饱食、劳逸不当为致病之因

情志失调:平素忧郁恼怒风阳上亢。 或烦劳过度志火内燔阴精暗耗日久导致肝肾阴虚肝阳亢盛肝风内动此外素体阳盛心肝火旺之青壮年亦有骤遇怫郁而阳亢化风以致卒然发病者。 饮食不节:精气亏虚:中风诱因:①情志剧变:如暴怒、暴喜或过悲等②劳倦过度:包括房劳、排便用力等③暴饮暴食:如饮酒过多特别是饮烈性酒或饮食过饱等④跌仆。 前三点既是中风的诱发病因也是中风的原发因素。一般说来中风的发病都有明显的诱因。 (三)脑卒中的病机变化病位在脑:肝肾阴虚是致病之本风、火、痰、瘀是发病之标两者互为因果:病机主要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轻者中经络重者入脏腑:中脏腑因邪正虚实的不同而有闭脱之分及由闭转脱的演变:恢复期因气血失调血脉不畅而后遗经络形证:二现代医学有关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一)病因:全身性血管病变、局部脑血管病变及血液系统病变:、血管壁病变①动脉硬化:是一种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的病变导致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甚至完全闭塞或易于破裂。 ②动脉炎:结核、梅毒、结缔组织疾病和钩端螺旋体等。③先天性血 管病如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和先天性狭窄。④各种原因所致的血管损伤。 ⑤药物、毒物、恶性肿瘤等所致的血管病损等。 、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如高血压、低血压或血压的急骤波 动以及心功能障碍、心律失常特别是房颤可影响脑血液循环导致脑卒中。

碎裂QRS波对肥厚型心肌病伴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

碎裂QRS波对肥厚型心肌病伴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 发的预测价值 李邦合; 万海伟; 董鹏; 李伟; 颜平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 【年(卷),期】2019(016)021 【总页数】4页(P181-184)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碎裂QRS波; 复发 【作者】李邦合; 万海伟; 董鹏; 李伟; 颜平 【作者单位】航空总医院心内二科北京100012; 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北京10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75; R542.2 肥厚型心肌病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而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最为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亦是导致患者病情加重以及影响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1]。目前,临床上广泛采用胺碘酮、多非利特等药物转 复房颤心率以及维持窦性心律,但其在肥厚型心肌病伴房颤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甚至存在禁忌[2]。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导管消融术作为一种新 的房颤治疗手段开始被应用于临床,且其治疗后具有较佳的短、中期预后,但仍存在较高的房颤远期复发率,这已成为临床上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有研究[3]显示,

碎裂QRS波的波形异常可能与房颤的发生具有一定关联。国内对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进行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心律失常复发的危险因素研究鲜有报道[4]。鉴于此, 本研究探讨了碎裂QRS波对肥厚型心肌病伴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后的复发的预测价值,旨在为肥厚型心肌病伴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寻找一种有效的预测指标,从而为其临床防治提供指导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于航空总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接受导管消融术治疗的肥厚型心肌病伴房颤患者9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2例,女 33 例;年龄 32~78 岁,平均(54.20±10.33)岁;房颤病程 1~14 年,平均 (7.10±3.22)年;房颤类型:阵发性房颤58例,持续性房颤37例。术后随访 12个月,将所有患者按照随访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45例)与未复发组(50例)。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符合201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5]中相关诊断 标准,且经心脏超声或核磁共振以及左心室造影检查等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②存在明显的房颤,且符合201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心房颤动治疗指南概要》[6]中 对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的有关诊断标准;③存在导管消融术的指征;④入院前未接受相关治疗;⑤临床病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脏瓣膜病或先天性心脏病者;②伴有长期高血压与左心室对称性肥厚者;③心电图QRS>120 ms;④心电图显示左束支或右束支存在传导阻滞者;⑤合并其他可能导致左心室肥厚的疾病者;⑥存在交流沟通障碍或精神疾病者。 1.2 研究方法 1.2.1 收集资料由我院专业医生对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调查、统计,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房颤类型以及颤动病程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