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疗指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疗指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疗指南

【病史采集】

1.诱发因素:产后、手术后、外伤、晚期肿瘤、长期卧床;

2.发病情况及持续时间;

3.患肢疼痛性质及程度;

4.发热、脉搏加快。

【体格检查】

1.全身检查,着重心血管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

(1)患肢疼痛及压痛。

(2)患肢浅静脉曲张。

(3)患肢肿胀、甚至股青肿。

(4)血栓部位压痛或扪及条索状物,尤其注意股三角区。

(5)足靴区皮肤有无营养性改变。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肝功能、血生

化、尿常规、尿糖。

2.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

3.特殊检查:

(1)多普勒超声波下肢深静脉检查。

(2)下肢深静脉造影。

【诊断】

1.根据病史及体征可作出初步诊断。

2.多普勒超声波及下肢深静脉造影可确诊并了解病变范围。

【鉴别诊断】

1.急性动脉血栓形成。

2.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治疗原则】

1.非手术疗法:

(1)一般处理:急性期卧床,抬高患肢。

(2)溶栓疗法:病程不超过72小时者可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

(3)抗凝疗法:适用于保守治疗及取栓术后,肝肾功能不良或有出血倾向者慎用。通常先以

肝素开始,3~5天后改用香豆素类衍生物。用药期间必须每日监测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根

据凝血时间调整剂量和给药时间。

(4)祛聚疗法:低分子右旋糖酐、阿司匹林及潘生丁等。

2.手术疗法:

(1)Fogarty导管取栓术:适用于3天以内的原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者,7天以上栓子则

不容易取出。

(2)大隐静脉移植转流术:在病变已经稳定但未酿成踝交通静脉破坏前进行。

【疗效标准】

可作为治愈标准。

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多普勒超声波及静脉造影检查显示血流再通。

2.好转:症状减轻,体征好转。

3.未愈:未治疗或治疗无效者。

【出院标准】

达到治愈、好转标准者。

下肢静脉血栓诊疗指南45441

一、病因与危险因素 DVT的主要原因就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与血液高凝状态。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与继发性因素(表1)。DVT多见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大手术或创伤后、晚期肿瘤或有明显家族史的患者。 二、临床表现 DVT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软组织张力增高;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减轻,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发病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与Neuhof征呈阳性(患肢伸直,足突然背屈时,引起小腿深部肌肉疼痛,为Homans征阳性;压迫小腿后方,引起局部疼痛,为Neuhof征阳性)。 严重的下肢DVT患者可出现股白肿甚至股青肿。股白肿为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股三角区、腘窝、小腿后方均有压痛,皮肤苍白,伴体温升高与心率加快。股青肿就是下肢DVT最严重的情况,由于髂股静脉及其侧支全部被血栓堵塞,静脉回流严重受阻,组织张力极高,导致下肢动脉痉挛,肢体缺血;临床表现为患肢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疱,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体温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与静脉性坏疽。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进入并堵塞肺动脉,引起PE的临床表现。 DVT慢性期可发生PTS。主要症状就是下肢肿胀、疼痛(严重程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变化),体征包括下肢水肿、色素沉着、湿疹、静脉曲张,严重者出现足靴区的脂性硬皮病与溃疡。PTS 发生率为20%~50%。 三、诊断 DVT不能仅凭临床表现作出诊断,还需要辅助检查加以证实。 (一)辅助检查 1、血浆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就是反映凝血激活及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诊断急性DVT的灵敏度较高(>99%),>500 μg/L(ELISA法)有重要参考价值。可用于急性VTE的筛查、特殊情况下DVT的诊断、疗效评估、VTE复发的危险程度评估。 2、多普勒超声检查:灵敏度、准确性均较高,就是DVT诊断的首选方法,适用于对患者的筛查与监测。在超声检查前,按照DVT诊断的临床特征评分,可将患有DVT的临床可能性分为高、中、低度(表2)。如连续两次超声检查均为阴性,对于低度可能的患者可以排除诊断,对于高、中度可能的患者,建议行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 3、螺旋CT静脉成像:准确性较高,可同时检查腹部、盆腔与下肢深静脉情况。 4、MRI静脉成像:能准确显示髂、股、腘静脉血栓,但不能满意地显示小腿静脉血栓。无需使用造影剂。 5、静脉造影:准确性高,不仅可以有效判断有无血栓、血栓部位、范围、形成时间与侧支循环情况,而且常被用来鉴定其她方法的诊断价值。 (二)临床可能性评估与诊断流程 DVT的临床可能性评估参考Wells临床评分(表2),DVT诊断流程见图1。 四、治疗 (一)早期治疗 1、抗凝:抗凝就是DVT的基本治疗,可抑制血栓蔓延、有利于血栓自溶与管腔再通,从而减轻症状、降低PE发生率与病死率。但就是单纯抗凝不能有效消除血栓、降低PTS发生率。药物包括普通肝素、图1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流程 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直接Ⅱa因子抑制剂、Ⅹa因子抑制剂等。 (1)普通肝素:治疗剂量个体差异较大,使用时必须监测凝血功能,一般采用静脉持续给药。起始剂量为80~100 U/kg静脉推注,之后以10~20 U·kg-1·h-1静脉泵入,以后每4~6小时根据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再作调整,使APTT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保持在

下肢静脉血栓诊疗指南

下肢静脉血栓诊疗指南 一、诊断 DVT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一般的临床表现包括下肢肿胀、疼痛、皮肤发红和静脉曲张。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以根据Wells评分系统判断DVT的概率。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超声多普勒检查和CT扫描。超声多普勒检查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方法,可以准确显示静脉血栓的位置和范围。CT扫描可以更全面地了解DVT的情况,但由于其辐射剂量较高,一般在超声多普勒检查未能明确诊断时才使用。 二、治疗 DVT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机械栓塞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应用抗凝剂,如肝素和华法林。肝素是一种直接抗凝剂,可以迅速抑制血液凝固,但需静脉注射。华法林是一种口服抗凝剂,具有长效的抗凝效果,但开始起效较慢。两者结合使用可以更好地控制DVT的病情。机械栓塞治疗主要包括下肢外压和滤器植入两种方法。下肢外压是将压力通过特殊的包扎或袜子施加在下肢上,以增加静脉回流和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滤器植入是将一个特殊的装置植入下腔静脉,目的是阻止血栓从下肢进入肺部并导致肺栓塞。 三、预防 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时间的静卧患者和手术后患者,应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来降低DVT的发生率。这些措施包括使用弹力袜、活动、药物预防等。弹性袜可以增加下肢静脉的收缩力,提高静脉回流;活动有助于促进血液流动,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药物预防主要是使用抗凝剂,以抑制血液凝固。

四、随访和复发预防 对于已经诊断和治疗过DVT的患者,应定期进行随访,以监测病情的变化和评估治疗效果。随访中,应进行临床和影像学检查,以及评估并处理潜在的复发风险因素。复发预防主要包括继续使用抗凝剂、行动和生活方式改变,以及控制其他相关疾病的进展。 总结而言,下肢静脉血栓的诊疗指南为临床提供了一系列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可以提高DVT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同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复发风险。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同,诊疗方案需要个体化,医生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 2017-10-11 摘自: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7 年9 月第32 卷第9 期 作者: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深静脉血检形成(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常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E),DVT与PE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DVT的主要不良后果是PE和血栓后综合征(PTS),它可以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因此,为了提高我国DVT的诊治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级医院对DVT的诊治工作,特制订本指南。 DVT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表1)和继发性因素(表2)。DVT多见于大手术或严重创伤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肿瘤患者等。

根据发病时间,DVT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是指发病14天以内;亚急性期是指发病15~30天;发病30天以后进人慢件期;早期DVT包括急性期和亚急性期。 急性下肢DVT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等,体检患肢呈凹陷性水肿、软组织张力增高、皮肤温度增高,在小腿后侧和/或大腿内侧、股三角区及患侧髂窝有压痛。发病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hof征呈阳性。 Homans征:患肢伸直,足被动背屈时,引起小腿后侧肌群疼痛,为阳性。 Neuhof征:压迫小腿后侧肌群,引起局部疼痛,为阳性。严重的下肢DVT,患者可出现股青肿,是下肢DVT中最严重的情况,由于髂股静脉及其属支血栓阻塞,静脉回流严重受阻,组织张力极高,导致下肢动脉受压和痉挛,肢体缺血。临床表现为下肢极度肿胀、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疱,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体温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和静脉件坏疽。 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漂移、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根据肺循环障碍的不同程度引起相应PE的临床表现。

下肢静脉血栓诊疗指南

一、病因和危险因素 DVT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和继发性因素表1;DVT多见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大手术或创伤后、晚期肿瘤或有明显家族史的患者; 二、临床表现 DVT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软组织张力增高;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减轻,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发病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hof征呈阳性患肢伸直,足突然背屈时,引起小腿深部肌肉疼痛,为Homans征阳性;压迫小腿后方,引起局部疼痛,为Neuhof征阳性; 严重的下肢DVT患者可出现股白肿甚至股青肿;股白肿为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股三角区、腘窝、小腿后方均有压痛,皮肤苍白,伴体温升高和心率加快; 股青肿是下肢DVT最严重的情况,由于髂股静脉及其侧支全部被血栓堵塞,静脉回流严重受阻,组织张力极高,导致下肢动脉痉挛,肢体缺血;临床表现为患肢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疱,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体温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和静脉性坏疽; 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进入并堵塞肺动脉,引起PE的临床表现; DVT慢性期可发生PTS;主要症状是下肢肿胀、疼痛严重程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变化,体征包括下肢水肿、色素沉着、湿疹、静脉曲张,严重者出现足靴区的脂性硬皮病和溃疡;PTS发生率为20%~50%; 三、诊断

DVT不能仅凭临床表现作出诊断,还需要辅助检查加以证实; 一辅助检查 1.血浆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是反映凝血激活及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诊断急性DVT的灵敏度较高>99%,>500 μg/LELISA法有重要参考价值;可用于急性VTE的筛查、特殊情况下DVT的诊断、疗效评估、VTE复发的危险程度评估; 2.多普勒超声检查:灵敏度、准确性均较高,是DVT诊断的首选方法,适用于对患者的筛查和监测;在超声检查前,按照DVT诊断的临床特征评分,可将患有DVT的临床可能性分为高、中、低度表2;如连续两次超声检查均为阴性,对于低度可能的患者可以排除诊断,对于高、中度可能的患者,建议行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 3.螺旋CT静脉成像:准确性较高,可同时检查腹部、盆腔和下肢深静脉情况; 静脉成像:能准确显示髂、股、腘静脉血栓,但不能满意地显示小腿静脉血栓;无需使用造影剂; 5.静脉造影:准确性高,不仅可以有效判断有无血栓、血栓部位、范围、形成时间和侧支循环情况,而且常被用来鉴定其他方法的诊断价值; 二临床可能性评估和诊断流程 DVT的临床可能性评估参考Wells临床评分表2,DVT诊断流程见图1; 四、治疗 一早期治疗 1.抗凝:抗凝是DVT的基本治疗,可抑制血栓蔓延、有利于血栓自溶和管腔再通,从而减轻症状、降低PE发生率和病死率;但是单纯抗凝不能有效消除血栓、降低PTS发生率;药物包括普通肝素、图1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流程 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直接Ⅱa因子抑制剂、Ⅹa因子抑制剂等;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疗指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疗指南 【病史采集】 1.诱发因素:产后、手术后、外伤、晚期肿瘤、长期卧床; 2.发病情况及持续时间; 3.患肢疼痛性质及程度; 4.发热、脉搏加快。 【体格检查】 1.全身检查,着重心血管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 (1)患肢疼痛及压痛。 (2)患肢浅静脉曲张。 (3)患肢肿胀、甚至股青肿。 (4)血栓部位压痛或扪及条索状物,尤其注意股三角区。 (5)足靴区皮肤有无营养性改变。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肝功能、血生 化、尿常规、尿糖。 2.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 3.特殊检查: (1)多普勒超声波下肢深静脉检查。 (2)下肢深静脉造影。 【诊断】 1.根据病史及体征可作出初步诊断。 2.多普勒超声波及下肢深静脉造影可确诊并了解病变范围。 【鉴别诊断】 1.急性动脉血栓形成。 2.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治疗原则】 1.非手术疗法: (1)一般处理:急性期卧床,抬高患肢。

(2)溶栓疗法:病程不超过72小时者可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 (3)抗凝疗法:适用于保守治疗及取栓术后,肝肾功能不良或有出血倾向者慎用。通常先以 肝素开始,3~5天后改用香豆素类衍生物。用药期间必须每日监测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根 据凝血时间调整剂量和给药时间。 (4)祛聚疗法:低分子右旋糖酐、阿司匹林及潘生丁等。 2.手术疗法: (1)Fogarty导管取栓术:适用于3天以内的原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者,7天以上栓子则 不容易取出。 (2)大隐静脉移植转流术:在病变已经稳定但未酿成踝交通静脉破坏前进行。 【疗效标准】 可作为治愈标准。

2023年版静脉血栓栓塞症诊治和预防指南

2023年版静脉血栓栓塞症诊治和预防指 南 简介 本指南旨在提供2023年版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指导和建议。VTE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血管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 诊断 - 根据典型病史、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评估病情。 - 使用下肢超声检查和/或其他影像学检查确认DVT的诊断。 - 使用肺动脉造影和/或其他影像学检查确认PE的诊断。 治疗

- 对于DVT和PE患者,初始治疗建议使用抗凝治疗,如低分 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或华法林(Warfarin)。 - 对于高危患者(例如癌症患者、长时间卧床患者),推荐使 用直接口服抗凝药(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s,DOACs)作为初始 治疗。 -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进展,调整抗凝治疗的剂量和疗程。 - 对于DVT和PE患者,推荐在抗凝治疗的同时进行自发溶栓 治疗。 预防 - 高危患者在手术前、手术期间和术后应接受预防性抗凝治疗。 - 长时间卧床患者应进行积极的机械预防,如弹力袜的使用。 - 长途旅行时,建议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VTE的风险,如定期 活动腿部、保持水分摄入和避免长时间静止。 结论

本指南为医疗工作者提供了2023年版VTE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指导和建议。在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进展进行个性化的诊疗决策,并遵循最新的临床指南和研究成果。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第二届中国静脉论坛会议期间,由中华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责成安贞医院吴庆华教授负责制定我国的“DVT诊治指南”,后与第三届静脉论坛轮值主席董国祥共同承担本指南的制定,由吴庆华和罗小云执笔。本草案的制定历时两年余,经多次专家会议讨论修改。200 6年3月在三亚的第三届静脉论坛工作会议上形成初稿,后经2005年11月26日和2007年6月11日北京医学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会议以及2007年8月25日第三届中国静脉论坛预备会议等反复认真研究修改,2007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中国静脉论坛的会议上全体通过。当然仍有不尽完美之处,也存在一定的意见分歧,留待以后不断修改,完善。我国血管外科著名专家(按姓氏拼音字母顺序排列)陈翠菊、陈忠、陈学明、董宗俊、董国祥、段志泉、符伟国、管珩、郭伟、谷涌泉、顾福杭、景在平、蒋米尔、姜维良、李大军、李俊海、李建新、李晓强、栗力、刘昌伟、刘鹏、刘长建、刘增庆、罗小云、马杰、潘松龄、钱水贤、时德、沈来根、王嘉桔、汪忠镐、王玉琦、王深明、吴庆华、吴丹明、辛世杰、苑超、余波、张柏根、张建、张福先、张纪蔚、张强、张静菊、赵春起等先后参加本指南的制定。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病症,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b oembolism,VTE)。DVT是常见的一种病症,后果主要是肺栓塞和DVT后综合征,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和显著影响生活质量。国内临床对于DVT的诊断和治疗缺乏统一认识,疗效差异较大。为提高我国对DVT的诊治和预防水平,我们制订了DVT诊治指南。 一、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目前国内还缺乏关于DVT发病率的准确统计资料。DVT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其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表1)和继发性因素(表2)。DVT多见于大手术或创伤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晚期肿瘤患者或有明显家族史者。 表1 DVT的原发危险因素 表2 DVT的继发危险因素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指南第三版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指南第三版近年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国际上相继发布了多个版本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指南。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指南第三版(DVT Guidelines 3rd Edition)是目前最新的指南,本文将对其进行介绍和分析。 第三版指南是由国际著名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专家共同编写的,旨在提供最新的诊断和治疗建议,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指南首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次,指南对诊断方法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包括临床评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其中,超声检查是目前最常用的诊断方法,具有无创、准确、可重复性好等优点。 在治疗方面,指南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对于低危患者,指南推荐采取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使用弹力袜、抗凝治疗等。对于高危患者,指南建议尽早采取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的进一步扩展和栓塞的发生。抗凝治疗的药物选择主要包括肝素、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等,具体的用药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此外,指南还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并发症和预防措施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栓塞,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因此,指南强调了预防肺栓塞的重要性,包括积极治疗和预防血栓的形成、早期行肺栓塞的筛查和预防等。此外,指南还提出了一些其他的预防措施,如早期活动、使用弹力袜、合理用药等。

总的来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指南第三版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份 权威的参考,对于指导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 意义。然而,指南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对于特殊人群的治疗建议 不够明确、对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应用还需要更多的研究等。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指南,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综上所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指南第三版是目前最新的指南,对 于指导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指 南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完善。我们期待未来的研究能够 进一步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患者的健康保 驾护航。

下肢静脉血栓诊疗指南

一、病因与危险因素 DVT得主要原因就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与血液高凝状态。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与继发性因素(表1)。DVT多见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大手术或创伤后、晚期肿瘤或有明显家族史得患者。 二、临床表现 DVT主要表现为患肢得突然肿胀、疼痛、软组织张力增高;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减轻,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发病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与Neuhof征呈阳性(患肢伸直,足突然背屈时,引起小腿深部肌肉疼痛,为Homans征阳性;压迫小腿后方,引起局部疼痛,为Neuhof征阳性)。 严重得下肢DVT患者可出现股白肿甚至股青肿。股白肿为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股三角区、腘窝、小腿后方均有压痛,皮肤苍白,伴体温升高与心率加快。股青肿就是下肢DVT 最严重得情况,由于髂股静脉及其侧支全部被血栓堵塞,静脉回流严重受阻,组织张力极高,导致下肢动脉痉挛,肢体缺血;临床表现为患肢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疱,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体温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与静脉性坏疽。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进入并堵塞肺动脉,引起PE得临床表现。 DVT慢性期可发生PTS。主要症状就是下肢肿胀、疼痛(严重程度随时间得延长而变化),体征包括下肢水肿、色素沉着、湿疹、静脉曲张,严重者出现足靴区得脂性硬皮病与溃疡。PTS发生率为20%~50%。 三、诊断 DVT不能仅凭临床表现作出诊断,还需要辅助检查加以证实。 (一)辅助检查 1、血浆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就是反映凝血激活及继发性纤溶得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诊断急性DVT得灵敏度较高(>99%),>500 μg/L(ELISA法)有重要参考价值。可用于急性VTE 得筛查、特殊情况下DVT得诊断、疗效评估、VTE复发得危险程度评估。 2、多普勒超声检查:灵敏度、准确性均较高,就是DVT诊断得首选方法,适用于对患者得筛查与监测。在超声检查前,按照DVT诊断得临床特征评分,可将患有DVT得临床可能性分为高、中、低度(表2)。如连续两次超声检查均为阴性,对于低度可能得患者可以排除诊断,对于高、中度可能得患者,建议行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 3、螺旋CT静脉成像:准确性较高,可同时检查腹部、盆腔与下肢深静脉情况。 4、MRI静脉成像:能准确显示髂、股、腘静脉血栓,但不能满意地显示小腿静脉血栓。无需使用造影剂。 5、静脉造影:准确性高,不仅可以有效判断有无血栓、血栓部位、范围、形成时间与侧支循环情况,而且常被用来鉴定其她方法得诊断价值。 (二)临床可能性评估与诊断流程 DVT得临床可能性评估参考Wells临床评分(表2),DVT诊断流程见图1。 四、治疗 (一)早期治疗 1、抗凝:抗凝就是DVT得基本治疗,可抑制血栓蔓延、有利于血栓自溶与管腔再通,从而减轻症状、降低PE发生率与病死率。但就是单纯抗凝不能有效消除血栓、降低PTS发生率。药物包括普通肝素、图1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流程 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直接Ⅱa因子抑制剂、Ⅹa因子抑制剂等。 (1)普通肝素:治疗剂量个体差异较大,使用时必须监测凝血功能,一般采用静脉持续给药。起始剂量为80~100 U/kg静脉推注,之后以10~20 U·kg-1·h-1静脉泵入,以后每4~6小时根据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再作调整,使APTT得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保持在

术前深静脉血栓诊治指南2021

术前深静脉血栓诊治指南2021 ## 2021 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 Prophylaxis Guidelines. Introduction. 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 is a blood clotting disorder that can occur in the leg veins or lungs. VTE includes 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a blood clot in a deep vein, usually in the leg, and pulmonary embolism (PE), a blood clot in the lungs. Risk Factors. VTE can occur in anyone, but some people are at higher risk, including: People over the age of 60。 People who have had VTE before.

People who are overweight or obese. People who smoke. People who have cancer. People who have a family history of VTE. Symptoms. DVT and PE can have different symptoms. DVT: Swelling in one leg. Pain or tenderness in the leg. Warmth or redness in the leg. Skin discoloration.

下肢静脉血栓诊疗指南

一、病因和危险因素 DVT 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和继发性因素(表1)。DVT 多见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大手术或创伤后、晚期肿瘤或有明显家族史的患者。 二、临床表现 DVT 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软组织张力增高; 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减轻, 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发病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 征和Neuhof 征呈阳性(患肢伸直,足突然背屈时,引起小腿深部肌肉疼痛,为Homans 征阳性;压迫小腿后方,引起局部疼痛,为 Neuhof 征阳性)。 严重的下肢DVT 患者可出现股白肿甚至股青肿。股白肿为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股三角区、腘窝、小腿后方均有压痛,皮肤苍白,伴体温升高和心率加快。股青肿是下肢DVT 最严重的情况,由于髂股静脉及其侧支全部被血栓堵塞,静脉回流严重受阻,组织张力极高,导致下肢动脉痉挛,肢体缺血;临床表现为患肢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疱,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体温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和静脉性坏疽。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进入并堵塞肺动脉,引起PE 的临床表现。 DVT 慢性期可发生PTS。主要症状是下肢肿胀、疼痛(严重程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变化),体征包括下肢水肿、色素沉着、湿疹、静脉曲张,严重者出现足靴区的脂性硬皮病和溃疡。PTS 发生率为20%~50% 。 三、诊断 DVT 不能仅凭临床表现作出诊断,还需要辅助检查加以证实。 (一)辅助检查 1. 血浆D- 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是反映凝血激活及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诊断急性DVT 的灵敏度较高(>99%),>500 μg/L(ELISA 法)有重要参考价值。可用于急性VTE 的筛查、特殊情况下DVT 的诊断、疗效评估、VTE 复发的危险程度评估。 2. 多普勒超声检查:灵敏度、准确性均较高,是DVT 诊断的首选方法,适用于对患者的筛查和监测。在超声检查前,按照DVT 诊断的临床特征评分,可将患有DVT 的临床可能性分为高、中、低度(表2)。如连续两次超声检查均为阴性,对于低度可能的患者可以排除诊断,对于高、中度可能的患者,建议行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 3. 螺旋CT 静脉成像:准确性较高,可同时检查腹部、盆腔和下肢深静脉情况。 4. MRI 静脉成像:能准确显示髂、股、腘静脉血栓,但不能满意地显示小腿静脉血栓。无需使用造影剂。 5. 静脉造影:准确性高,不仅可以有效判断有无血栓、血栓部位、范围、形成时间和侧支循环情况,而且常被用来鉴定其他方法的诊断价值。 (二)临床可能性评估和诊断流程 DVT 的临床可能性评估参考Wells 临床评分(表2),DVT 诊断流程见图1。 四、治疗(一)早期治疗 1. 抗凝:抗凝是DVT 的基本治疗,可抑制血栓蔓延、有利于血栓自溶和管腔再通,从而减轻症状、降低PE 发生率和病死率。但是单纯抗凝不能有效消除血栓、降低PTS 发生率。药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腔内治疗专家共识2023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腔内治疗专家共识2023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发病率仅次于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第三大心脑血管疾病[1],且由于人口老龄化等因素,VTE年均患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DVT的主要不良事件包括肢体肿痛、坏死、PE和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2]。近年来,随着对DVT和PTS认识的不断提高,DVT的治疗理念发生了变化,其中,腔内治疗具有微创、早期改善症状、保护瓣膜功能和预防PTS等优点,逐渐取代传统开放性手术,成为外科治疗DVT的首选方法。本文根据近期的临床试验结果、临床指南与临床经验制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腔内治疗专家共识》,为腔内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供指导。 一、共识形成方法 随着腔内技术的快速发展、介入器械的不断革新以及对DVT转归的深入认识,传统的DVT诊治理念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趋势。由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发起并组织下肢静脉腔内治疗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拟定关键问题和共识提纲,经专家组组织全国该领域专家先

后进行3次公开讨论和修改,最终确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腔内治疗专家共识》。本共识的证据等级和推荐强度参考GRADE分类方法,详细内容见表1、表2。 二、病因和危险因素

DVT的主要病因是血液高凝状态、血流淤滞和静脉壁损伤[2-3]。DVT 的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和继发性因素[3],原发性因素包括抗凝血酶、蛋白C、蛋白S缺乏和抗凝脂抗体综合征等,继发性因素包括创伤、妊娠、手术、制动、恶性肿瘤等,因此,DVT多发生于外科手术、创伤、长期卧床、下肢制动、家族史以及晚期恶性肿瘤等患者。 三、DVT的分期和分型 3.1 DVT分期 根据DVT的临床症状和发病时间分为急性期(发病时间≤14 d)、亚急性期(发病时间15~30 d)、慢性期(发病时间﹥30 d)[2]。 3.2 DVT分型 根据DVT发生的部位分为近段和远段,血栓累及髂静脉、股静脉和/或腘静脉,无论有无累及小腿深静脉,均称之为近段DVT,进一步可以分为髂股静脉DVT和股腘静脉DVT。血栓局限于小腿深静脉者称为远段DVT。 四、DVT的诊断 DVT的诊断策略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即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临床症状进行评估、D-二聚体评估、影像学检查[包括静脉超声、静脉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静脉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venography,CTV)和磁共振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等[4]]。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第二届中国静脉论坛会议期间,由中华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责成安贞医院吴庆华教授负责制定我国的“DVT诊治指南”,后与第三届静脉论坛轮值主席董国祥共同承担本指南的制定,由吴庆华和罗小云执笔。本草案的制定历时两年余,经多次专家会议讨论修改。2 006年3月在三亚的第三届静脉论坛工作会议上形成初稿,后经20 05年11月26日和2007年6月11日北京医学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会议以及2007年8月25日第三届中国静脉论坛预备会议等反复认真研究修改,2007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中国静脉论坛的会议上全体通过。当然仍有不尽完美之处,也存在一定的意见分歧,留待以后不断修改,完善。我国血管外科著名专家(按姓氏拼音字母顺序排列)陈翠菊、陈忠、陈学明、董宗俊、董国祥、段志泉、符伟国、管珩、郭伟、谷涌泉、顾福杭、景在平、蒋米尔、姜维良、李大军、李俊海、李建新、李晓强、栗力、刘昌伟、刘鹏、刘长建、刘增庆、罗小云、马杰、潘松龄、钱水贤、时德、沈来根、王嘉桔、汪忠镐、王玉琦、王深明、吴庆华、吴丹明、辛世杰、苑超、余波、张柏根、张建、张福先、张纪蔚、张强、张静菊、赵春起等先后参加本指南的制定。

后期血栓机化,常遗留静脉功能不全,出现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肿胀等,称为DVT后综合征(postthrombosissyndrom e,PTS)。 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的表现。 三、DVT的诊断 (一)DVT的辅助检查 1.阻抗体积描记测定:对有症状的近端DVT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操作简单,费用较低。但对无症状DVT的敏感性差,阳性率低。 2.血浆D二聚体测定: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敏感性较高(>99%)。急性DVT,D-二聚体大于 500 g/L有重要参考价值。 由于术后短期内患者D二聚体几乎都呈阳性,因此对于DVT的诊断或者鉴别诊断价值不大,但可用于术前DVT 高危患者的筛查。另外,它对静脉血栓栓塞的诊断并非特异,如肿瘤、炎症、感染、坏死等很多可产生纤维蛋白的情况,D-二聚体也可大于500 g/L,故预测价值较低,不能据此诊断DVT。该检查对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特异性较低,不宜用于这些人群。 3.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其敏感性、准确性均较高,为无创检查,适用于对患者的筛选、监测。仔细的非介入性血管超声可以使敏感性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LT

损伤/骨折 脑卒中 高龄 中心静脉插管 下肢静脉功能不全 吸烟 妊娠/产后 Crohn病 肾病综合征 血液高凝(红细胞增多症,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血小板异常手术 制动 恶性肿瘤化疗肥胖 心功能衰竭长途旅行 口服避孕药狼疮抗凝物人工材料 二、DWIF的临床表现 1.症状: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好转。偶有发热、心率加快。 2.体征:血栓远端肢体或全肢体肿胀是主要特点,皮肤多正常或轻度淤血,重症可呈青紫色,皮温降低。如影响动脉,可出现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栓发生在小腿肌肉静脉丛时,可出现血栓部位压痛(Homans征和Neuhof征阳性): Homans征:患肢伸直,踝关节背屈时,由于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被动牵拉而刺激小腿肌肉内病变的静脉,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为阳性。 Neuhofs征(即腓肠肌压迫试验):刺激小腿肌肉内病变的静脉,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为阳性。

后期血栓机化,常遗留静脉功能不全,出现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肿胀等,称为DVT后综合征(postthrombosissyndrom e,PTS)。 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的表现。 三、DVT的诊断 (一)DVT的辅助检查 1.阻抗体积描记测定:对有症状的近端DVT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操作简单,费用较低。但对无症状DVT的敏感性差,阳性率低。 2.血浆D二聚体测定: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敏感性较高(>99%)。急性DVT,D-二聚体大于 500 g/L有重要参考价值。 由于术后短期内患者D二聚体几乎都呈阳性,因此对于DVT的诊断或者鉴别诊断价值不大,但可用于术前DVT 高危患者的筛查。另外,它对静脉血栓栓塞的诊断并非特异,如肿瘤、炎症、感染、坏死等很多可产生纤维蛋白的情况,D-二聚体也可大于500 g/L,故预测价值较低,不能据此诊断DVT。该检查对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特异性较低,不宜用于这些人群。 3.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其敏感性、准确性均较高,为无创检查,适用于对患者的筛选、监测。仔细的非介入性血管超声可以使敏感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