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城隍庙”与城隍文化

“城隍庙”与城隍文化

“城隍庙”与城隍文化
“城隍庙”与城隍文化

“城隍庙”与城隍文化

“城隍庙”与城隍文化所谓“城隍”,据《辞海》得解释为“护城河”,“城”原指挖土筑起得高墙,而“隍”就是指没有水得护城壕。古时人们认为与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得事物,都有神灵护佑,于就是城与隍被神化为城市

得保护神,始称“城隍神”,有得地方又称城隍老爷。道教把它纳入自己得神系,称它就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得亡魂,因而在民间形成了独特得城隍文化。城隍庙得兴建与城隍文化得形成据史料记载,自周朝始,

每到秋季收获之后,人们总要举行一些祭祀活动,特别就是

除夕之日要腊祭八神,其中第七神就就是水庸神,也就就是“城隍神”。而到了三国时代,人们举行祭祀活动得内容日渐丰富,自然要有个固定得场所,于就是民间开始兴建城隍庙

或城隍祠。有据可查得最早得城隍庙就是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孙权在安徽芜湖建立得。当年得芜湖,就是东吴抗拒曹魏最重要得一个军事要塞,长江与青弋江就是第一道天然屏障。合肥之战之后,东吴失利,退据芜湖,曹操趁机发兵十万攻打芜湖,打算一举歼灭孙吴。在潮水般得曹军攻击之下,城墙被曹军得石炮炸开一角,老将黄盖被射伤,周瑜苦苦死撑,做好了战死得准备。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忽见一位红袍小将挥舞长枪奔走如飞,她跃下城墙,在缺口处

一夫当关。只见她身手敏捷,手中一杆长枪左挑右刺,转眼间曹军死伤一片。东吴军见此,信心大振,周瑜双目圆睁,挥剑跃马,杀下城墙。曹军攻势受挫,只好退却。此战结束后,周瑜见过来将,来将自称徐盛,少时习武,勇力过人。周瑜大喜,提升她为副将,命其坚守西门。半月后,孙权命周泰率五万大军增援芜湖,曹军退走合肥,芜湖城转危为安。徐盛受周瑜之命镇守芜湖,她深感百姓受战祸之苦,遂修河道,整吏治,养农桑,将一座芜湖古城打理得井井有条。不幸得就是,徐盛英年早逝。为纪念她,百姓为她修了一座庙,规模相当深宏阔大,它与县衙一样,坐北朝南,正对青弋江,庙基由大方

石砌成,很高得石阶在门前伸开,气势非凡,守门得就是“哼”、“哈”二将。整个庙宇共三进,最外层得栅栏搭盖着

雨披,避免门前台阶滴雨,下有宽大匾额“江东首邑,城隍灵祠”。步入正门,就是一个大大得四合院,当中一个大香炉,环绕香炉就是十殿道长。这里号称“中国第一座城隍庙”,徐盛也就成为中国得“第一位城隍爷”。到了唐代,城隍已相当普遍,形成了用动物祭祀城隍得风俗。但当时得城隍神只就是一个抽象得神,并没有具体得姓名。很多文人雅士,如著名诗人杜甫、韩愈、张九龄、杜牧、李商隐等人都撰有祭祀城隍得诗文。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做了皇帝,她对城隍大感兴趣,据说因为她就是在土地庙里出生,因而对土地神得上司城隍神便格外敬重。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诏加封天下城隍,并严格规定了城隍得等级,共分为都、府、州、县四级。自此,城隍由自然神演化成为人神,在统治者及百姓心目中得地位又一次被提升。同时,全国各地得城隍庙也如雨后春笋般修建了起来,最终形成了中国特有得城隍文化现象。据统计,明代全国有城隍庙1472所,也就就是说,当时每个城市至少有一座城隍庙,城隍神也被列入国家祭祀神灵范围。城隍断喝与城隍楹联文化得内涵有文献记载,自宋代开始,城隍开始人格化,多以去世得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并列入国家祀典。自此,城隍从单纯得一州一县得地方守护神,逐渐演化为护国安民、惩恶扬善并管领阴间亡魂得举国崇奉得神系,如北京以明嘉靖年间弹劾严嵩而被害得杨椒山为城隍神,苏州以战国时楚国公室大臣春申君黄歇为当地城隍神,郑州则以秦末汉初时刘邦得部将纪信为城隍神,上海城隍神秦裕伯则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封,莆田抗元英雄陈文龙被封为福州城隍神,抗元英雄陈瓒被封为兴化府城隍神等。这些人都有一股为民做主、剪凶除恶得气概,各地城隍庙中高悬得匾额及楹联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全国各地城隍庙一般都挂有“纲纪严明”、“浩然正气”、“护国庇民”、“我处无私”、“节义文章”、“发扬正气”等匾额,活脱脱就是清官贤臣写照。此外有得城隍庙里还有大量得石碑、石刻、楹联等等,这些文化古迹都就是城隍文化得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宝贵得文化遗产。特别就是城隍庙中得楹联,作为城隍文化得一种特殊现象,具有中国特色,不能翻

译,不能改写,更不能移植。如大多城隍庙都有通用联:“但得回头便就是岸,何须到此悟前非?”告诫人们“苦海无边,回头就是岸”得哲理。上海城隍庙仪门两旁得木屏上镌刻有这样一副楹联:“为善不昌祖宗有余殃殃尽必昌;作恶不灭祖宗有余德德尽必灭”,意在规劝人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应该扬善避恶。郑州城隍庙大门两侧得楹联“殿宇立商都瞧绿树红墙千秋焕;清明襄盛举佑黄童白叟四季安康”言简意赅地叙述了城隍庙得地理位置与城隍神在人们心目中得地位。而从二门得楹联“千载古都无量文明无价宝,一肩重任满腔忠贞满城福”中,人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城隍得职责。大殿中得楹联“忠义感天能撼山川湖海;节操贯宇可攀日月星辰”,蕴含了做人得道理;后殿得楹联“入门温旧史诳楚救汉问高祖登基时可曾记起荥阳一幕;进庙惊新颜正冠掸尘瞧谒者叩首处总要留下热泪两行”,则就是通过历史典故来引领人们莫忘历史。有些城隍庙得楹联假托城隍之口以醒世警世,虽挂在城隍庙得廊柱上,但人们瞧后大多从中受益。如四川泸县城隍庙得“这条路谁人不走,那件事劝您莫为”,陕西岐山城隍庙得“您哄您我不哄您,人亏人天岂亏人”,贵州关岭城隍庙得“进来摸摸心头不妨悔过迁善,出去行行好事何用点烛烧香”,山东胶州城隍庙得“要作好人自古忠臣孝子都有善报,要做坏事请瞧大奸巨恶怎样收场”等,人们从中都可领悟到做人、做事得道理与法则。而湖北应城城隍庙得“为人须凭良心初一十五何用您烧香点烛,做事若昧天理半夜三更谨防我铁链钢叉”、贵州贵阳城隍庙得“站着您背地做些什么?好大胆还来瞒我;想下俺这里轻饶哪个?快回头莫去害人”等,更像就是城隍神面对世间丑恶现象得一声断喝。城隍民俗与城隍文化得传承城隍文化越来越被大众接受,其原因还在于它“劝人为善”得警世作用。明万历年间,上海城隍庙仪门上高悬着一把大算盘,上面刻有八个大字:“人有千算,天只一算。”其意就是在劝导人们,不要只为自己打算,更不要损人利己。随着历史得发展与时间得推移,城隍文化在民间也衍生出多种与民俗活动,最主要得就就是初一、十五进香,这似乎已成为大多数老百姓得一项习俗,沿袭

至今。另外得活动主要有祭祀与出巡以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得城隍庙会。城隍每年得祭祀活动主要有:每年春秋两季,祭祀风云雷雨神,要请城隍配享。清明节、中元节与十月初一,祭祀厉坛,城隍主享。而最重要得祭祀活动当推城隍诞辰日得祭祀活动。如上海城隍得诞辰为农历二月二十一,河南郑州城隍得诞辰就是农历三月十八,四川大宁县城隍诞辰为五月二十八,山东益都城隍诞辰为五月二十七。但就是就全国来瞧,城隍诞辰大多集中在五月,因为明代都城隍得

诞辰就是五月十一,有些此前尚无城隍神得城市沿用了这一诞辰日。出巡,就是指城隍爷出巡,一年两次,时间各地不一。有得地方则就是一年三次,分别在一年内得春、秋、冬各一次。从全国来瞧,春季得出巡大多安排在清明节前后,名曰“收鬼”。如胶州得城隍神每年两次出巡,分别就是每年得清明节与阴历十月初一,届时当天从清晨4点多就开始准备,巡视胶州城东西南北四大关108条街(巷),仪式隆重热烈,观者云集。郑州得城隍出巡除清明外,每年得农历七月十五也要举行出巡,规模比清明出巡要大得多。这天早晨,人们把身穿黄袍、头戴王冠得城隍木塑像放在官轿内,由60名壮汉轮流抬着,两旁有4名道士护驾,前面由四街会首率领,全副仪仗如金瓜钺斧、朝天蹬等分列两侧,鸣锣开道,唢呐悠扬,威风凛凛。各地城隍出巡时,都伴随有民间舞蹈、高跷、舞狮、旱船等表演,人群中有扮作马童者、有作囚徒者、作地方鬼者、有顶枷戴铐者、有跪道乞求恕罪者,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我国在长期得历史发展中,形成有极其丰富得民俗文化,各地城隍庙会就就是展现民间艺术与传统民俗文化得平台。不过,过去得城隍庙就是宣传迷信得封建堡垒,其庙会可以称之为“鬼文化”得庙会。如今,城隍庙会成为传承民俗文化得重要载体。特别就是各地于春节期间举办得城隍庙会,涵盖有各种戏剧得表演、民间文艺得展示、风味小吃、艺术绝活等,特别就是在戏剧表演得现场,一些戏剧爱好者

可以登台亮相,气氛异常活跃。同时,结合城隍庙会得开展,各地还采取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现代科学、法律法规等知识,并举办专题性展览。除此之外,不少地区每逢春节、端

午时,还在城隍庙内举行一些其她活动,平时得求雨、祈晴、禳灾、还愿等活动也选定吉日在城隍庙举行。清朝时,不仅平民百姓平日里祭拜,很多朝廷命官新到地方上任时,也到城隍庙中举行奉告典礼。纵观城隍神得演变历史与城隍文化得发展传承,特别就是近年来以庙会为平台得系列文化活动,使民众得文化交往与物资得交流得到了扩大,形成了现代中国特有得一种庙会经济,经济与文化达到了与谐发展。摘自《文史月刊》2013年第8期作者:杨春景袁文良

城隍庙”与城隍文化

“城隍庙”与城隍文化“城隍庙”与城隍文化所谓“城隍”,据《辞海》的解释为“护城河”,“城”原指挖土筑起的高墙,而“隍”是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时人们认为与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灵护佑,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始称“城隍神”,有的地方又称城隍老爷。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因而在民间形成了独特的城隍文化。城隍庙的兴建与城隍文化的形成 据史料记载,自周朝始,每到秋季收获之后,人们总要举行一些祭祀活动,特别是除夕之日要腊祭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也就是“城隍神”。而到了三国时代,人们举行祭祀活动的内容日渐丰富,自然要有个固定的场所,于是民间开始兴建城隍庙或城隍祠。有据可查的最早的城隍庙是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孙权在安徽芜湖建立的。当年的芜湖,是东吴抗拒曹魏最重要的一个军事要塞,长江和青弋江是第一道天然屏障。合肥之战之后,东吴失利,退据芜湖,曹操趁机发兵十万攻打芜湖,打算一举歼灭孙吴。在潮水般的曹军攻击之下,城墙被曹军的石炮炸开一角,老将黄盖被射伤,周瑜苦苦死撑,做好了战死的准备。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忽见一位红袍小将挥舞长枪奔走如飞,他跃下城墙,在缺口处一夫当关。只见他身手敏捷,手中一杆长枪左挑右刺,转眼间曹军死伤一片。东吴军见此,信心大振,周

瑜双目圆睁,挥剑跃马,杀下城墙。曹军攻势受挫,只好退却。此战结束后,周瑜见过来将,来将自称徐盛,少时习武,勇力过人。周瑜大喜,提升他为副将,命其坚守西门。半月后,孙权命周泰率五万大军增援芜湖,曹军退走合肥,芜湖城转危为安。 徐盛受周瑜之命镇守芜湖,他深感百姓受战祸之苦,遂修河道,整吏治,养农桑,将一座芜湖古城打理得井井有条。不幸的是,徐盛英年早逝。为纪念他,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庙,规模相当深宏阔大,它与县衙一样,坐北朝南,正对青弋江,庙基由大方石砌成,很高的石阶在门前伸开,气势非凡,守门的是“哼”、“哈”二将。整个庙宇共三进,最外层的栅栏搭盖着雨披,避免门前台阶滴雨,下有宽大匾额“江东首邑,城隍灵祠”。步入正门,是一个大大的四合院,当中一个大香炉,环绕香炉是十殿道长。这里号称“中国第一座城隍庙”,徐盛也就成为中国的“第一位城隍爷”。到了唐代,城隍已相当普遍,形成了用动物祭祀城隍的风俗。但当时的城隍神只是一个抽象的神,并没有具体的姓名。很多文人雅士,如着名诗人杜甫、韩愈、张九龄、杜牧、李商隐等人都撰有祭祀城隍的诗文。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做了皇帝,他对城隍大感兴趣,据说因为他是在土地庙里出生,因而对土地神的上司城隍神便格外敬重。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诏加封天下城隍,并严格规定了城隍的等级,共分为都、府、州、县四级。自此,城隍由自然神演化成为人神,在统治者及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又一次被提升。同时,全国各地的城隍庙也

城隍爷与历史名人

城隍爷与历史名人 白丁 写下这个题目,就想到一个歇后语:“城隍爷拉胡琴--鬼扯”。且听我鬼扯吧。 大凡城市,都有城隍庙。“隍”本来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在唐代即奉祀城隍,视城隍为保护地方、主管当地水旱疾疫,及阴司冥籍的神灵。从而产生了城隍爷及其庙。明太祖朱元璋曾是土地庙里的小和尚,做了皇帝后,他对土地公公及其上级城隍爷极为推崇爱戴。他下旨京城和几个大城市的城隍爷的神职为王,职位为正一品。各府、州、县城隍爷的神职分别为公、侯、伯,从而与当地的官署衙门同等级别,使城隍庙兴旺起来。 因为城隍爷是人们心目中的阴间长官,所以很多地方的城隍爷常以去世的英雄或名臣来充任。例如北京的城隍爷是文天祥、杨椒山。杭州城隍爷是明朝永乐浙江按察使“冷面寒铁”周新。南宁、桂林的城隍爷是苏缄,浙江绍兴的城隍爷是庞元。郑州的城隍是扮刘邦救主的纪信。上海城隍庙大殿中的“三城隍”为东汉名将霍光、元末明初孝子秦裕伯和清代江南提督陈化成。

定西城隍是文天祥,有两个传说。一个传说是1370年,明将徐达为扫清北元残余势力,与元将王保保在定西境内沈儿峪展开激战。就在双方厮杀不分胜负之际,明军的侧翼忽然出现了一支生力军为其助战,战场上升起淡淡的暮霭,隐约可见大宋丞相文天祥的旗帜,元军四散奔逃。文天祥祐定西一说由此产生。 另外一个传说也很神奇。康熙四年(1665)二月,福建省侯官(今闽侯)举人许铁堂,被朝廷任命为安定知县。赴任途中先从福建省闽侯下海乘船,看见前面一条船上竖立一面安定城隍的旗帜,他们走,这船也走。到河南孟津渡上岸换乘车马走陆路,又看见前面行进的车马竖着安定城隍的旗帜。他风餐露宿,一直过西安,经平凉到定西青岚山,突然不见了前面的车马和旗帜。他怀疑遇上赴任安定城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灵魂。后来他在一客栈梦见文天祥相邀一道赴安定县,并告知他也已录为安定县城隍。许铁堂到任后,将此梦广为宣传,并筹集银两扩建城隍庙。 据说靖远、会宁的城隍爷是郭虾蟆。 郭斌,金时会州人,因长相奇丑:嘴尖而下唇阔大,双眼暴突而细小,人们皆呼虾蟆。当是时,他为会州地方保甲世袭大猎能手,与兄郭禄大皆以善射驰名会州,应招在军中效力,因军功赐皇族姓颜盏。

城隍庙历史功能与社会意义的时代变迁

本科生课程论文 姓名:杨越 学号:0930*******专业:国际政治 成绩: 2012 年 6 月

文化与主义的洗礼 ——上海城隍庙历史功能与社会意义的时代变迁 城隍庙、豫园地段是上海城市中少有的表现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和江南园林特色的部分,这在上海“西化”的城市空间中着实显得比较特别。然而,纵观古代城隍庙的建立到如今城隍庙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发现城隍庙无论是在历史功能上还是社会意义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城隍庙在岁月的磨砺中走向了新的历史使命;纵观整部上海的历史,由于其在不同阶段所受到的如租界时期的影响和当今现代主义、消费主义的浸染,这座城市也在不断接受着文化与主义的洗礼。本文试图探讨上海老城隍庙历史功能与社会意义的时代变迁,也是作为老上海城市变迁的一个缩影。 一、上海城隍庙的“前世”:老上海庙园和市井生活娱乐场所 1、古代城隍庙——老上海的庙园 上海建县于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海城隍庙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城隍庙是地方神的祭祀之地,城隍神则多为生前有惠于民的清官良吏,以期其殁后也能为民“御大灾、捍大患”。 上海城隍庙前身原为金山神主、西汉大司马霍光神祠,今庙内前殿仍由霍光坐镇,后殿供奉着上海城隍神秦裕伯,是为“一庙二城隍”,属国内罕见。 近代时,为纪念壮烈牺牲在吴淞口炮台的民族英雄、抗英将领陈化成,沪上百姓为其塑像建祠祭祀,后又曾奉于城隍庙前殿朝拜,因而更有过“一庙三城隍”的奇观。 明朝永乐年间,上海知县在原霍光神祠的基址上,改建了上海的城隍庙,经过历次重修和扩建,在清中叶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历经数次火灾和战争,城隍庙经过多次毁损和重建,1926年在火灾废墟上重建的钢筋混凝土仿古大殿一直保存至今。如今我们看到的城隍庙,四周建筑的外观都是庙宇的形状,飞檐的翘角随处可见。城隍庙老街上矗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牌坊,汇集着仿古的各色建筑。 上海县城是上海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而处于县城中心地带的城隍庙、豫园地段则可以说是县城内重要的庙园地带,是各种类型活动的中心。尤其因为其具有官方信仰的背景,更是成为官方集会的最佳空间。邑庙“西园‘三穗堂’,居园正面,巍然高耸,内极宏敞。绅士每于朔望宣讲圣谕,令众集听,凡道县朝贺万

关于中国城隍庙的习俗调查

关于中国城隍庙的习俗调查 一、原始信仰 远古时期,农业经济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常常显得软弱无力,一种潜在的恐惧心理使得民众往往把希望寄托于对图腾、祖先和自然神的崇拜之中,通过一定的祭祀求得自然力和祖宗的护佑,在“万物有灵”与“天人合一”观念的支配下,出现了有关神灵的崇拜和祭祀仪式,逐步形成原始信仰。 城隍是我国原始信仰祭祀的自然神之一。从资料记载看,城隍神最早见于周代《礼记》天子八蜡中的水墉神。《礼记·郊特牲第十一》有:“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大蜡八”是指什么?郑玄注云:所祭有八神也。许慎《说文》云蜡“从虫昔声……曰年终祭名者矣”。所以大蜡八即年终祭祀的八位神,他们分别是:司啬、百种神、农神、邮表、禽兽神、坊、水墉、昆虫。其中水墉居其七。水墉是农田中的沟渠,水墉神也就是沟渠神。后来古代的城市亦要修筑城墙,城墙之外还要有一圈护城壕。有水的城堑称为“池”,无水的城堑则称为“隍”。“城隍”二字,始见于《易经》泰卦的上六爻辞:“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其中“城”指城墙,“隍”指城壕(护城河)。城隍一词连用泛指城池,首见于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原始崇拜认为,凡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事物皆有神在,而且“功施于民则祀之,能御灾捍患则祀之”(《五礼通考》)。城墙、城壕在防卫敌人、猛兽攻击,保护一城百姓安全上,功莫大焉。于是水墉神便升格为城隍神,被视为城市的守护神。 兼容并包是我们传统文化与民间信仰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城隍信仰亦是如此。随着城隍在民间百姓中的影响日益显著,道教也将城隍神纳入自己的神灵体系。杜光庭编纂的《道门科范大全集》中,就有在斋蘸请神仪式中开列城隍的法位的记载。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城隍神就逐渐成为了道教尊奉的主要冥界神灵之一。道教许多法事活动中,都要请城隍神到场。道教源于民间而又影响民间,甚至渗透到千家万户。城隍原本是民间的神祀,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以后,接受了佛教的冥界体系,城隍神开始成为阴间的行政长官,掌管阴间事务。如宋代佛教的“水陆法会”就开始将城隍神列为重要的恭请神明之一。 中国民间信仰主要是指俗神信仰,它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宗教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从而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世俗信仰的多元性。所以说,中国民间信仰具有多教合一,多神崇拜的特点。民间信仰的神灵群体可以说并无体系可言,但这些信仰并没有本质上的冲突,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民间信仰“尚和”的文化 精神特质。 城隍,从我国先民的原始信仰、民间信仰发展到后世的宗教信仰,它们原发于农耕文明。古长安作为农耕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又以其长期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成为精神文化的传播地。由此,古长安也自然成为城

城隍信仰及风俗

城隍信仰及风俗

城隍信仰及风俗 周德华 城隍二字原出于《易泰》“城复于隍”。我国古代称有水环护的城堑为城,无水环护的城堑为隍。先前城隍二字连在一起仅具建筑和防卫上的的意义,以后由于筑城技术的提高、城市化过程的推进,战争和当地人格神信仰的交互作用,城隍演变为一个普佑黎民的地方保护神。人们旱灾求雨、水灾祈晴,出现天灾人祸就请他禳灾,也即所谓祈人寿年丰,久而久之就成了一方神袛。 苏州景德路上的城隍庙已有1700年历史,是全国最早的城隍庙之一。 吴江最早的城隍庙于唐先天二年(713年)敕建,距今正好1300年。明初,苏州府县大举兴建城隍庙。至明末,城隍庙逐渐向下延伸,镇镇乡乡,遍地皆见,如商业巨镇盛泽,在1平方公里内就有4座之多。 笔者查阅各镇方志,除同里而外皆有城隍庙的记载。 平望城隍庙,位于古运河西岸,安德桥堍,初建无考,明万历、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屡次重建,解放后,先被征用为吴江县公安局址,后被征用为粮库。 盛泽有两座城隍庙,一在东白漾北,称为东城隍庙;一在西肠圩之西北,称为西城隍庙。两处始建无考,清代屡次修建。解放后两庙均被征用为粮库。

震泽镇及其东之双杨市(村)分别建有城隍庙,明清两朝相继扩建。后者称为大庙,清咸丰年间因该村摇经业崛起而全村致富,故而香火鼎盛,清季成为江浙边境水上盛会——双阳会的会源地。20世纪80年代尚有遗址,为两进院落,曾用于村办企业。前者解放后被征用为粮库。 黎里城隍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历代重修。庙址在一处名叫下丝圩的独脚圩内,四面环水,风景独特,其西建秋禊桥与陆地相连。桥为三孔梁桥,桥面石板不平,行走时有“的咯”之声:乡民戏称为“的咯”桥。黎里城隍庙解放以后被征用为粮库,1998年恢复旧观。 芦墟在明清以后建有老、新城隍庙各一座,后者部分遗址犹存被列为吴江市文物保护控制单位。 梅埝亦有城隍庙,建于明洪武年间,清末倾圮。 吴江县内所有城隍庙虽各有昭灵侯庙,昭灵侯祠,昭灵观和曹王庙等别称,然无一例外,皆祀奉唐太宗十四子李明一人,可谓异庙同神,即如程邦宪①在《重修昭灵侯庙记》中所言:“郡邑祀城隍庙,所以守护一方水旱疾疫,士民祷焉。久则亦有迁代,如世之黜陟者,其来旧矣!惟吴江之祀昭灵侯则永久不替,侯为唐太宗十四子,讳明,封曹王,调露中(679~680年)为苏州刺史,有惠政。先天二年(713年)立庙于吴江②”。 历来,吴江境内所有城隍庙皆属道教,如黎里城隍庙亦名禊湖道院③。现该庙驻有道士,为吴江区内唯一的道教道场。 城隍庙的型制和体量各异,一般在市镇较大,清代,县邑的城隍

城隍论文:城隍城隍信仰自然崇拜

城隍论文:城隍城隍信仰自然崇拜 【中文摘要】城隍信仰就是对于主管城池的神灵的信仰,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民间信仰。城隍神并不是自古就是有的,它是古人以沟渠神为雏形,结合佛、道二教的鬼神理论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神灵。本文分四个部分对城隍信仰进行研究。第一部分,论述城隍信仰的起源。城隍的原型是古代田间用于灌溉的沟渠。城隍信仰是随着古代城市发展而形成的习俗,它起源于自然崇拜,是古代人们受趋利心理影 响的结果。第二部分,论述城隍信仰的内容。城隍信仰的内容丰富, 本文从城隍神、城隍的神性、城隍庙、城隍祭祀、城隍庙会五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三部分,概述城隍信仰的演变,包括城隍信仰的地位和职能的转变两个方面。城隍信仰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每个时期都很有特点。第四部分,总结城隍信仰的性质、作用和地位。城隍信仰是自然崇拜而非鬼神崇拜。城隍信仰曾经在社会生活中产生过重要影响,具有权威、警醒、调节等作用。城隍信仰是一种重要的民间信仰习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从民俗史的角度研究城隍信仰, 对城隍信仰的起源、内容、性质、作用、地位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城隍信仰有一个科学的、完整的认识。 【英文摘要】The worship of the City God is an important folk belief in China which refers to people’s worship towards the City Gods. The City God didn’t exist in ancient china. Based on the form of Ditch God, and combined the ghosts’theories from Buddhism and Taoism, the City Go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城隍信仰及风俗

城隍信仰及风俗 周德华 城隍二字原出于《易泰》“城复于隍”。我国古代称有水环护的城堑为城,无水环护的城堑为隍。先前城隍二字连在一起仅具建筑和防卫上的的意义,以后由于筑城技术的提高、城市化过程的推进,战争和当地人格神信仰的交互作用,城隍演变为一个普佑黎民的地方保护神。人们旱灾求雨、水灾祈晴,出现天灾人祸就请他禳灾,也即所谓祈人寿年丰,久而久之就成了一方神袛。 苏州景德路上的城隍庙已有1700年历史,是全国最早的城隍庙之一。 吴江最早的城隍庙于唐先天二年(713年)敕建,距今正好1300年。明初,苏州府县大举兴建城隍庙。至明末,城隍庙逐渐向下延伸,镇镇乡乡,遍地皆见,如商业巨镇盛泽,在1平方公里内就有4座之多。 笔者查阅各镇方志,除同里而外皆有城隍庙的记载。 平望城隍庙,位于古运河西岸,安德桥堍,初建无考,明万历、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屡次重建,解放后,先被征用为吴江县公安局址,后被征用为粮库。 盛泽有两座城隍庙,一在东白漾北,称为东城隍庙;一在西肠圩之西北,称为西城隍庙。两处始建无考,清代屡次修建。解放后两庙均被征用为粮库。

震泽镇及其东之双杨市(村)分别建有城隍庙,明清两朝相继扩建。后者称为大庙,清咸丰年间因该村摇经业崛起而全村致富,故而香火鼎盛,清季成为江浙边境水上盛会——双阳会的会源地。20世纪80年代尚有遗址,为两进院落,曾用于村办企业。前者解放后被征用为粮库。 黎里城隍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历代重修。庙址在一处名叫下丝圩的独脚圩内,四面环水,风景独特,其西建秋禊桥与陆地相连。桥为三孔梁桥,桥面石板不平,行走时有“的咯”之声:乡民戏称为“的咯”桥。黎里城隍庙解放以后被征用为粮库,1998年恢复旧观。 芦墟在明清以后建有老、新城隍庙各一座,后者部分遗址犹存被列为吴江市文物保护控制单位。 梅埝亦有城隍庙,建于明洪武年间,清末倾圮。 吴江县内所有城隍庙虽各有昭灵侯庙,昭灵侯祠,昭灵观和曹王庙等别称,然无一例外,皆祀奉唐太宗十四子李明一人,可谓异庙同神,即如程邦宪①在《重修昭灵侯庙记》中所言:“郡邑祀城隍庙,所以守护一方水旱疾疫,士民祷焉。久则亦有迁代,如世之黜陟者,其来旧矣!惟吴江之祀昭灵侯则永久不替,侯为唐太宗十四子,讳明,封曹王,调露中(679~680年)为苏州刺史,有惠政。先天二年(713年)立庙于吴江②”。 历来,吴江境内所有城隍庙皆属道教,如黎里城隍庙亦名禊湖道院③。现该庙驻有道士,为吴江区内唯一的道教道场。 城隍庙的型制和体量各异,一般在市镇较大,清代,县邑的城隍

说说城隍和城隍庙

说说城隍和城隍庙 说说城隍和城隍庙 城隍庙 城隍庙历史上一直是道教正一派的道场,平日里香火旺盛,农历六月十九日更是热闹非凡。 城隍: 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 城隍庙:

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庙。最早的城隍庙见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建的芜湖城隍庙。历史上有唐人张说、李德裕、李阳冰、杜牧等祭祀城隍神的文献记载。宋代以后,城隍开始人格化、多以去世后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如苏州祀战国时春申君黄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文天祥、杨椒山,杭州祀周新,会稽祀庞王,南宁、桂林祀苏缄等。后唐末帝清泰元年(934)封城隍为王爵。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则下旨封开封、临豪、束和、平滁四城的城隍为王,职位正一品,与人间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级,又封各府、州、县城隍为公、侯、伯,即府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威灵公,职位正二品;州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侯,职位正三品;县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伯,职位正四品,并且重建各地城隍庙,规模高广与当地官署衙门完全一样,还按级别配制冕旒哀服。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正祀典,诏去封号,只称“某府或某县城隍之神,又令各地城隍庙不得杂祀其他之神。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土地庙里,所以他对土地庙以及土地的“上司”城隍极为崇敬。明孝宗年间(1488—1506),莆田抗元英雄陈文龙(1232—1277)被封为福州城隍爷,其从叔抗元英雄陈攒(1232—1277)被封为兴化府城隍爷。 城隍庙,九里三;各种买卖在里面;上至绫罗和绸缎,下至

城隍庙考察报告

城隍庙考察报告 篇一:上海苏杭考察总结报告 篇二:郑州失落的城隍庙调研报告 主题:失落的城隍庙 一.选题的意义: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每个时代都在城市中留下自己的痕迹。保 持历史的连续性,保存城市的记忆,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 城市设计思想方法的文化遗产在历史空间保护的设计上,都是致力于文化传承 与发展的空间设计,文化遗产的历史空间保护,实质上是一个城市设计战略层 面的把握与空间设计的过程,有着异曲同工之源的文化解读. 必须从文化遗产”文化生成与发展的脉络.即:历史的链条中去,认识和发掘其历

史的,科学的.文化的.艺术的价值.并在历史的真实性与文明的见证性前提之 下.来确立其历史文化见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意义与方向。 文化遗产历史空间保护的城市设计思想方法:应从战略与空间设计的两个层 面来把握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及其历史肌理文化生成脉络与空间生成特质的时 空意义和,价值特色,在文化传承上的空间保护,再现与发展 文化遗产保护历史空间的城市设计实质上是一个保护“与历史文化传承“的 空间设计。就“保护” 而言.其核心问题是历史肌理空间生成特质的保护就”城市设计”而言其核心问题是历史肌理空间生成特质、时空意义与价值”在文化传承上的空间保护再现与发展.前者具有“文物保护价值

取向”.后者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真实性的感知。 文化遗产历史空间保护的城市设计,应突出强调认识把握历史肌理空间生成特 质的时空意义与价值特色——饱经沧桑的时空锈蚀“与风雨斑驳“ 残存空间以及由此而生成的历史文化真实性的感知”。明确把握历史、肌理空间、 生成特质”与历史文化意象、真实性感知的内在空间关联,以及历史肌理空间 生成特质”时空锈蚀意义,在历史空间保护与城市设计上的价值取向;强调作 为文化遗产的历史肌理空间构成的历史整体空间格局。 二.关键词: 肌理、文脉、空间 三.调研大纲: 1.区位分析(功能和道路)。

“城隍庙”与城隍文化

“城隍庙”与城隍文化 “城隍庙”与城隍文化所谓“城隍”,据《辞海》的解释为“护城河”,“城”原指挖土筑起的高墙,而“隍”是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时人们认为与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灵护佑,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始称“城隍神”,有的地方又称城隍老爷。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因而在民间形成了独特的城隍文化。城隍庙的兴建与城隍文化的形成据史料记载,自周朝始,每到秋季收获之后,人们总要举行一些祭祀活动,特别是除夕之日要腊祭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也就是“城隍神”。而到了三国时代,人们举行祭祀活动的内容日渐丰富,自然要有个固定的场所,于是民间开始兴建城隍庙或城隍祠。有据可查的最早的城隍庙是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孙权在安徽芜湖建立的。当年的芜湖,是东吴抗拒曹魏最重要的一个军事要塞,长江和青弋江是第一道天然屏障。合肥之战之后,东吴失利,退据芜湖,曹操趁机发兵十万攻打芜湖,打算一举歼灭孙吴。在潮水般的曹军攻击之下,城墙被曹军的石炮炸开一角,老将黄盖被射伤,周瑜苦苦死撑,做好了战死的准备。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忽见一位红袍小将挥舞长枪奔走如飞,他跃下城墙,在缺口处一夫当关。只

见他身手敏捷,手中一杆长枪左挑右刺,转眼间曹军死伤一片。东吴军见此,信心大振,周瑜双目圆睁,挥剑跃马,杀下城墙。曹军攻势受挫,只好退却。此战结束后,周瑜见过来将,来将自称徐盛,少时习武,勇力过人。周瑜大喜,提升他为副将,命其坚守西门。半月后,孙权命周泰率五万大军增援芜湖,曹军退走合肥,芜湖城转危为安。徐盛受周瑜之命镇守芜湖,他深感百姓受战祸之苦,遂修河道,整吏治,养农桑,将一座芜湖古城打理得井井有条。不幸的是,徐盛英年早逝。为纪念他,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庙,规模相当深宏阔大,它与县衙一样,坐北朝南,正对青弋江,庙基由大方石砌成,很高的石阶在门前伸开,气势非凡,守门的是“哼”、“哈”二将。整个庙宇共三进,最外层的栅栏搭盖着雨披,避免门前台阶滴雨,下有宽大匾额“江东首邑,城隍灵祠”。步入正门,是一个大大的四合院,当中一个大香炉,环绕香炉是十殿道长。这里号称“中国第一座城隍庙”,徐盛也就成为中国的“第一位城隍爷”。到了唐代,城隍已相当普遍,形成了用动物祭祀城隍的风俗。但当时的城隍神只是一个抽象的神,并没有具体的姓名。很多文人雅士,如著名诗人杜甫、韩愈、张九龄、杜牧、李商隐等人都撰有祭祀城隍的诗文。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做了皇帝,他对城隍大感兴趣,据说因为他是在土地庙里出生,因而对土地神的上司城隍神便格外敬重。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

城隍庙

城隍庙 城隍庙对于我们而言,是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名词。对于我们祖辈而言,它不可或缺,对我们而言,又近乎一无所知。那城隍庙究竟是什么呢,它又是如何产生发展的呢? 在巫史文化时期,人们对自然有浓厚的敬畏心里。在农业社会,这种心里愈加放大。由于生产水平低下,人们认为生活的一切都是有鬼神的干预(这里要指出的是,中国巫史时期的鬼神与近代西方不同,它存在着大量的祖先崇拜,这里不再赘言)。所以从生产到生活,人们之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神灵(至于神灵单一崇拜,那是以后的事情了)。城隍(有些地方称城隍神)的出现也是源于此,但它却晚于大多神灵。 为什么呢? 因为“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后合成为城隍。在这里可以明显的看出,城隍的出现是源自于社会经济发展后城市的出现。城隍的首次出现于《礼记》,而信仰繁盛于赵宋,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城市产生兴盛的时间。 但值得注意的事,《礼记》中的城隍和赵宋时的城隍却非完全相同。同一个东西怎么会有不同的定义呢? 这就不免要提一下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了。随着城隍的影响日益显著,道教也将城隍神纳入自己的神灵体系。而道教产生于东汉,所以以此为分界点,城隍成为不同的神格体系,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城隍神就逐渐成为了道教尊奉的主要冥界神灵之一(当然这两者也有共同存在时间)。而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以后,城隍又接受了佛教的冥界体系,城隍神开始成为阴间的行政长官,掌管阴间事务。其实也并非十分分明,这是几套神格体系杂糅的结果。值得一提的事,我们现在所知道的牛头马面阎罗王也来自于佛教。随着发展,城隍逐步与阎罗王平起平坐。但由于城隍还是主管人家之事,所以城隍也逐步人格化。由于在传统社会中,人们一直希望英雄人物死后英灵还在,作为地方神来保护自己。城隍也顺应了这一潮流。汉代,长安不仅是城隍信仰的原发地和传播地,也产生了最早的城隍人神——纪信。后来各种英雄人物也都加入了这一行列。 建国以来,作为城市标志的城墙和护城壕地消失,城隍也随之黯然失色,不过直至今天,仍有部分地方依然保留着这一古老习俗。

城隍的文化

导读:- 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城隍爷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 明朝朱元璋做皇帝时,他对城隍大感兴趣,因为他是在土地庙里出生的,因而对土地神的上司城隍神便格外敬重,在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诏加封天下城隍。并严格规定了城隍的等级,共分为都、府、州、县四级。于是一下子全国各地的城隍庙便如雨后春笋般修了起来。朱元璋说“联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明太祖此举之意,“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 城隍的文化,便是一部针对善恶的监察历史;佛教一直倡导的“诸恶不做,众善奉行”便与城隍爷的要求是不谋而合的;《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中云“此者皆是南阎浮提行恶众生,业感如是。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是故众生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城隍庙的文化,就是教世人抑恶扬善的文化;如今最明显的就是对联,末学转贴各地城隍庙醒世对联,文字浅易但字字重逾万斤,与诸有缘网友共勉:- 阳世三间,积善作恶皆由你;- 古往今来,阴曹地府放过谁。- (城隍庙通用联,横额“你可来了”)-- 是是非非地;冥冥晓晓天。- (福建泉州城隍庙)- 几何代数留今古;乘法归除定是非。- (台南城隍庙)- 这条路谁人不走;那件事劝你莫为。- (四川泸县城隍庙)-

你哄你我不哄你;人亏人天岂亏人。-(陕西岐山城隍庙)- 但得回头便是岸;何须到此悟前非。-(城隍庙通用联)- 莫光光磕磕头去;要细细问问心来。-(湖北恩施城隍庙)- 善来此地心无愧;恶过吾门胆自寒。-(辽宁锦州城隍庙)-- 谁毁谁誉,逝者如斯夫;- 不仁不智,孰之而已矣。- (北京复兴门内都城隍庙)-- 赫赫明明,何必藏头露尾;- 生生化化,须防戴角披毛。- (四川丰都名山城隍庙)-- 百尺高梧,称得起一轮明月;- 数椽矮屋,锁不住五夜书声。- (郑板桥题兴化城隍庙)- 雪逞风威,白占田园能几日;- 云从雨势,黑漫大地没多时。- (郑板桥题兴化城隍庙)- 做个好人,心在身安魂梦稳;- 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上海豫园城隍庙)-

西安都城隍庙

西安都城隍庙 “城隍庙,九里三,样样买卖在里边,上至绫罗和绸缎,下至牛笼和马鞍……”这首民谣讲述的是西安都城隍庙的热闹场景。 西安都城隍庙坐落在西安繁华的西大街上。在历史上,出了西大街,穿过西门一路向西,就是著名的古丝绸之路。在西安,都城隍庙可谓无人不知。作为一处著名的道教道场,自明清以来,都城隍庙就热闹非凡,游人香客信徒众多,香火旺盛……都城隍庙附近还逐渐演变为一个繁华的民间市场,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信众、市民和游客。 一 在道教神仙信仰体系中,城隍信仰由来已久。“城”指城墙,“隍”则指护城河,所以“城隍”的主要职责是保护城市、扶正祛邪。后来,城隍神在百姓心中逐渐成了护国安邦、剪凶除恶、调风和雨、管领亡魂诸事之神。按照古代城隍神设置,都、州、府、县设不同层级城隍神,西安都城隍庙供奉着统领西北的城隍神,所以与当时北京、南京的城隍庙齐名,是三大城隍庙之一。 西安都城隍庙是道教正一派道观,一直秉承正一派传承。2006年在恢复重建后,为了更好地彰显道教的包容性,都

城隍庙规定,无论“正一”还是“全真”,只要愿意潜心修道、弘扬道教事业的道友,均可常住、挂单。 西安都城隍庙鼓乐驰名海内外,2009年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城隍庙前任住持安来绪道长,因通道明德,演技卓绝,被称为一代鼓乐大师。1961年11月,安道长率“西安鼓乐”表演队赴京表演《尺调双云锣八拍坐乐全套》,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2005年,都城隍庙登记开放为宗教活动场所,原有的鼓乐社得以恢复,成员由庙内道士及社会上的老艺人们组成,鼓乐社经常开展演出,传承保护道教音乐和文化。 2011年,西安都城隍庙在网络上开设了官方微博,微博每天会发布道教知识等内容,传播道教声音。目的是希望通过微博,引导公众正信真知,及时了解城隍庙活动。网络是便捷和易用的渠道,有助于道教的传承与发扬。 二 西安都城隍庙是陕西省现存最完整的明清建筑群之一。明洪武二十年(1387),由朱元璋敕建,朱元璋次子秦王朱樉负责监修而成。清雍正元年(1723),一场火灾烧毁了都城隍庙大部分建筑,时任川陕总督的年羹尧下令拆除明秦王府,用秦王府的木料重修都城隍庙。重修之后“规模宏大,殿宇辉煌,碧瓦丹檀,雕刻精美,地基之广,甲于关中”。 清光绪十三年(1887),庙前商民不慎失火,烧毁了山门

城隍庙

上海城隍庙历史与变迁 [摘要]对城隍庙的由来了解,结合上海城隍庙的发展变迁史与对友人的采访 调查有利于我们对城隍庙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城隍庙文化提供基础与可靠的背景知识,从而得到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 [关键字]上海城隍庙历史变迁 一、城隍庙的由来 城隍庙,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 二、上海城隍庙的概况 上海市老城隍庙坐落于上海市最为繁华的城隍庙旅游区,是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从明代永乐(1403-1424)到清代道光(1821-1850)上海城隍庙的庙基不断扩大,宫观建筑不断增加,最为繁盛时期,总面积达到49.9亩土地,约三万三千多平方米。作为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上海城隍庙在“文革”时期,自然也遭受了重大的打击,神像被毁,庙宇被挪为它用。1994年,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实,上海城隍庙得到恢复,重新成为由正一派道士管理的道教宫观。2005年,上海城隍庙大殿前厢房的使用权得以归还,随即开始了二期修复工程。今天的上海城隍庙,包括霍光殿、甲子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父母殿、关圣殿、文昌殿九个殿堂,总面积约二千余平方米。 其中大殿正门上悬“城隍庙”匾额,并配以对联“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大殿内供奉金山神主汉代博陆侯霍光大将军坐像,左首为文判官,右首为武判官,次为日巡与夜查,日巡、夜查以下为八皂隶。第一对立柱悬有对联“威灵显赫护国安邦扶社稷,圣道高明降施甘露救生民”以赞扬城隍神的功绩,上悬匾额“牧化黎民”。第二对立柱上悬“刻薄成家难免子孙浪费,奸淫造孽焉能妻女清贞”的对联以警示世人。城隍庙大殿在明代永乐年间已经存在,当时的上海知县张守约将供奉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