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一带一路中国与巴基斯坦贸易——基于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论的分析

一带一路中国与巴基斯坦贸易——基于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论的分析

一带一路中国与巴基斯坦贸易——基于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论的分析
一带一路中国与巴基斯坦贸易——基于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论的分析

一带一路中国与巴基斯坦贸易——基于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论的分

摘要:1951 年5月中巴建交,中国与巴基斯坦开始经贸合作。但双方之间贸易增长缓慢。2013 年 5 月克强总理访问巴基斯坦,提出“中巴-经济走廊”战略; 2013 年 7 月两国签署了《关于新时期深化中巴战略伙伴关系共同愿望》,提出为推动制订“中巴经济走廊远景规划”,双方成立中国和巴基斯坦经济走廊远景规划联合合作委员会。2014 年2月两国发表了《中巴关于深化中巴战略与经济合作的联合声明》,提出要加速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2015年4月主席访问巴基斯坦,将中巴关系提升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访问期间中巴签署50 多项双边经贸合作文件,以中巴经济走廊为引领, 以瓜达尔港、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合作为重点,形成“1 + 4”经济合作布局。力争在三年将双边贸易额提升至 200 亿美元。中巴关系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本文利用最近20年的贸易统计数据,对中巴的商品贸易进行分析,从而对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进行简单的实例验证。

关键词:中国巴基斯坦商品贸易比较优势要素禀赋

一、基于近20年数据分析中巴贸易发展过程

由以上数据可知:中巴贸易总额由1991年的6.9亿到14年的160.06亿,增长了接近22倍。2000 年前中巴贸易额较少,还不到 10 亿美元。2000 年开始中巴贸易得到发展,两国贸易额突破 10 亿美元,达到 11. 6 亿美元,2001 年14亿美元,2002年18亿美元,每年增幅20%以上。2003—2007年中巴贸易发展迅速,2003年突破20亿美元,达到24. 3亿美元,2004年超过30亿美元。特别是2005 年中巴双方签署14项以双边经贸合作为容协议,特别是双边自贸协定“早期收获计划”,使得中巴双边贸易比 2004 年增加了12. 6亿美元, 达到42. 6亿美元,其中中方出口 34. 3 亿美元, 进口8.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9%、39%、40% 。2007年7月1日,中巴两国自贸协定 (货物贸易) 正式实施,促进两国贸易发展,2007 年中巴双边贸易突破 60 亿大关,贸易总额为 65. 4亿美元,同比增长 25% ,其中中方对巴出口54. 3亿美元,增长28% ,中方自巴进口11. 1亿美元,增长 9. 7% 。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与推动下,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商品贸易模式和贸易优势等也在发生着变化,本文将以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为基础,针对两国商品贸易进行分析。

二、中国与巴基斯坦进出口商品结构

图为2014年巴基斯坦出口中国主要商品构成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图为2014年我国向巴基斯坦出口主要商品构成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由上述材料知:中国对巴基斯坦的主要为制成品,而且规模不断加大。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SITC 的 REV4 第四版对贸易商品分类 ( 0 - 9 类商品) ,中国对巴基斯坦主要的出口商品集中在第五类 ( 化学品及有关产品) ,第六类( 以材料分类制成品) ,第七类 ( 机械和运输产品) ,第八类 ( 杂项产品) 四类产品上。2014年为 42. 78 亿美元,成为 2014年中国出口到巴基斯坦第一大类商品,占2014年中国出口到巴基斯坦出口总额的 38. 81% 。

多年来,巴基斯坦出口到中国商品结构单一,主要以原材料和农产品为主,集中度较高。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SITC 的 REV4 第四版对贸易商品分类( 0 ~ 9 类商品) ,主要集中在第六类商品( 以材料分类的制成品) 、第二类商品( 粗材

料,不能食用) 和零类商品( 食品和活畜) 上。2014年中国从巴基斯坦进口前三类商品分别为以材料分类制成品( 18. 85 亿美元,占巴基斯坦出口到中国贸易额的 76. 67% ) 、粗材料( 3. 6 亿美元,占比 1 1 . 3 % ) 和食品和活畜 ( 3 . 0 1 亿美元 ,占比 9 . 4 3 % )。

三、比较优势分析

本文将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来看在两国的商品贸易(RCA-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上的比较优势。一国RCA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国该产业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RCA介于2.5-1.25之间,表明该国该产业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RCA介于1.25-0.8之间,则认为该国该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RCA小于0.8,则表明该国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在此,以HS编码为5404的棉纺纱和HS编码为8428的机械设备为例,对中国和巴基斯坦的产业优劣势比较进行分析。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则这个国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数据计算整理而来由上表可以看出,巴基斯坦的RCA指数数值十年来一直很大,2005-2007年RCA指数甚至超过10,接下来的几年里来,虽然RCA指数有所降低,但该指标仍能表明巴基斯坦的棉纺织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虽然中国的棉纺织RCA指数也超过了1,具有比较优势,但与巴基斯坦相比还具有很大的差距,中国对巴基斯坦在棉纺织方面,相比较而言,不具比较优势。从而可初步得出,两国在棉纺织进出口方面具有互补性。

同样,从两国机械设备的RCA指数可以明显看出看出,中国在机械设备方面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并且RCA指数在逐年增大,且大于1.25,具有很强的国

际竞争力,而马来西亚在此类商品比较优势较弱,甚至不超过0.1,所以巴基斯坦主要从我国进口机械设备。

通过对两国两类商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分析以及结合上文中表一表二的商品结构可以初步发现,巴基斯坦在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中国在资本密集型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同时,可初步验证出,中巴两国在商品贸易中的棉纺织和机械设备方面都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符合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

四、要素禀赋分析

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要素禀赋丰裕程度的差异性决定了该要素市场价格的高低,相对稀缺的要素其价格则相对高昂;相对丰裕的要素其价格则相对低廉。巴基斯坦是世界第四大产棉国,其纺纱能力占世界总容量的5%,为亚洲第三大纺织工业国。巴基斯坦纺织业为该国第一大产业,占制造业的46%,雇工在生产制造业占总就业率的40%,在整个就业率的30%,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8.5%。棉花资源丰富决定了棉花产业及其附加产业在巴基斯坦贸易中重要的作用。

图为巴基斯坦棉区分布

图片来自中国棉花网

图为2008-2014年巴基斯坦棉花对外出口总量。

数据来自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

图为2003年-2013年中国棉花对外出口总量

数据来源: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网

由数据知,巴纺织业以棉纺为主,棉纺产值占纺织业总产值75%以上。目前从事轧棉、纺纱、织布、加工和后处理、服装(针织和成衣)、化纤等不同类型的企业共约3万家,但绝大多数为小型或作坊式企业,具有一定规模且工业化程度较高的企业仅占10%左右。其中60%以上的企业集中在产棉大省-旁遮普省,30%分布在信德省,其余各省和地区仅占10%左右。巴是世界第四大产棉国和第三大棉花消费国。2007-08财年,本国产棉193万吨,实际消耗264万吨,缺口达71万吨。巴是世界第二大布匹生产国和第三大棉纱生产国,年产量为86.2亿平方米和233万吨左右,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22.7%和9.2%。巴还是毛巾和服装的生产和出口大国,年产量分别达20.3万吨和20.7亿件(包括成衣6.7亿件,针织服装14亿件)。但巴人造纤维供不应求,年产量约70万吨,存在13万吨左右的缺口。 2007年以来,受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巴大量纺织企业停产和倒闭,运营企业的产量也仅为设计产能的70%左右。08年以后,巴基斯坦棉纺织业大幅增加,并连续保持稳定。

而中国得棉纺织业虽然出口量也较大,但与巴基斯坦相比,中国棉纺织业出口不稳定,易波动,且对外依赖程度高。另一方面,中国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不断发展,如运输设备等比较优势不断增强,巴基斯坦对运输设备的需求也比较大。从这一点来看,中国与巴基斯坦之间存在着互补性。巴基斯坦的棉花资源极为丰富,是其在国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因此,巴基斯坦的比较优势产品棉花产业是其应该出口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运输设备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符合要素禀赋论的基本原理。

五、结论

无论是从比较优势理论还是要素禀赋论的角度来看,都可以发现中国和巴基斯坦在商品贸易上存在着一定的互补关系,且中国与巴基斯坦贸易商品结构相对稳定,同时两国的商品贸易也符合两种理论的基本原理。但是从棉花产业中可以看出,中国与巴基斯坦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太匹配。虽然中国相比较巴基斯坦棉花产品优势不明显,但中国仍是全球市场上得棉花出口大国,所以中巴需要在这方面加强技术合作,可以在技术方面相互推进,增强国际竞争力。在机械设备这方面,中国已经具备比较完备得机械设备制造者工业体系,主要产品的技术也有了相当大得提高,而巴基斯坦缺乏工业产业的核心技术,所以我国可以在机械制造,设备,以及自动化等方面帮助巴基斯坦,促进彼此发展,加深自由贸易。

参考文献:

1、道客巴巴:中巴自由贸易政策及发展

2、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

3、中国棉花网

4、国际商报 2015-04-14 马来西亚驻华大使:“一带一路”带来增长新动力

责任编辑:梁毅凌

5、中商情报网 2015-05-04 2014

巴基斯坦人眼中的中国

记者在巴基斯坦工作了近3年,切身感受到,巴基斯坦人虽然普遍对中国极富好感,但除了那些曾有机会访问中国的人之外,大多数人并不十分了解中国。 大多数巴基斯坦媒体对中国的报道还算客观、友好,但明显少于对美国和欧洲的报道。几乎所有的巴基斯坦人都知道最近20多年,中国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但今天的中国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许多巴基斯坦人并没有多少印象。相当多的人过高地估计了中国的实力,甚至认为中国在未来10年到20年内肯定能超过美国,但也有少数人认为中国仍然比较落后。 有一次,记者请一个电脑工程师到记者站来修理宽带网络。办公室墙上挂着一本中国挂历,图案是上海浦东的电视塔和高楼大厦。这个工程师盯着挂历看了好半天,后来终于忍不住问道:“这是中国的照片吗?”当得到肯定的回答时,他十分惊讶地说:“想不到,真是想不到,原来中国也有纽约!” 其实,就算是一些到过中国的人,也不是都对中国很了解。记得有一次,记者曾遇到过一个十分倔强的老大爷,非要说大多数中国人是穆斯林,而且还是他的“亲眼所见”。仔细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当过卡车司机的他曾经去过一次中国的喀什,便把自己在新疆看到的当成了中国的全貌。记者告诉他,坐飞机从伊斯兰堡到喀什只需1个小时,但从喀什到北京还得再飞5个多小时,老大爷惊得目瞪口呆。 以前曾听人说,许多西方人看了李小龙主演的电影后,误以为中国人全都会功夫,当时记者还不相信西方人真会这么天真,但在巴基斯坦确实有一些人把银幕上的中国当成了现实。有人看了中国的古装电影,便以为中国人现在还是宽袍大袖,驾着马车在街上奔

跑。一个加油站工人对记者说:“你们中国人真厉害,能在树叶上飞来飞去!”记者哭笑不得地问道:“你刚看完电影《卧虎藏龙》吧?”他一本正经地说:“是呀!是呀!” 许多巴基斯坦人对中国充满兴趣,并希望从与中国人的接触中,尽量揭去一些蒙在中国身上的“神秘面纱”。在巴基斯坦,记者经常遭遇各种各样好笑的问题:“是不是各个阶层的中国人都使用筷子?”“中国年轻人自由恋爱的多不多?”“中国人吃不吃猫肉?”“听说中国文字有3000多个字母,你是怎么记下来的?”“巴基斯坦从英国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中国是从哪个国家的统治下获得独立的?” 任职于伊斯兰堡某中国公司的哈布希曾在中国生活、学习了10多年,说着一口流利的北京话。他说:“与任何一个文明古国一样,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但外国人不可能从经史中去了解中国,而现阶段的中国又变化得实在太快,常常让外国人摸不准中国的节拍。看起来,中国应该试着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诠释自己,”哈布希对记者说,“比如,印度的电影和歌舞享誉世界,让许多对印度一无所知的人也能在提到印度时,自然想起那独特的旋律。” 哈布希对中国在世界多个国家开办孔子学院的做法赞不绝口。“…孔子学院?这个名字富有迷人的中国魅力,现在伊斯兰堡已经有了一所孔子学院,希望像这样的…中国魅力?在巴基斯坦越来越多!”他还建议说,在巴做生意的中国人往往只在名片上印英文,可能觉得即使印上了中文巴基斯坦朋友也看不懂,“其实中国文字就像艺术品一样美妙,名片印上中文可以让对方自然而然地心生崇敬之情,从而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同时又是对中国文化潜移默化的宣传。”

要素禀赋论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要素禀赋论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 相关概念: 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是一个相对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要素丰裕度是指一国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与数量,如果某种要素供给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那么该种要素相对价格就应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根据要素禀赋论,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应出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简言之,劳动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相反,资本丰富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我国要素禀赋: 我国资源禀赋的特点是人均资源缺乏而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劳动力就业压力形成了以消耗资源为基础的低层次、低盈利的产业竞争,形成粗放式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而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物质资源要素制约。 要素禀赋理论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 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要素禀赋丰裕程度的差异性决定了该要素市场价格的高低,相对稀缺的要素其价格则相对高昂;相对丰裕的要素其价格则相对低廉。要素禀赋的丰裕程度会在其使用过程中发生质与量的变化,导致其市场价格的相应变化,从而影响着经济体中要素禀赋的结构变动。如果一个经济体相对于其它经济体而言使用了自身禀赋相对丰裕的要素,无疑可以实现低成本的增长,反之则相反。 因此,要素禀赋理论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对我国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依托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初级产品的巨大优势,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使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大大增加,同时也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第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比重的变化,要素禀赋理论在指导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调整上越来越显示出它所遇到的瓶颈。第三,打破理论瓶颈,采取相应战略措施,培育区域的竞争优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外贸结构优化。 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是中国要素禀赋的最大特点,因此造就了中国极为庞大的制造业和加工工业。以制造业为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利用国际产业转移所形成的发展机遇和增长空间,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最大受益者之一,这在制造业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中国制造业不仅对本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几乎成了全球生活消费品的供应者。“中国制造”已经超越了本土概念,成为全球制造业分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中国制造”给我国带来的经济利益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对解决就业压力有着巨大的正面效应。 但从整个制造业分工体系的价值链结构这个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制造业从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哑铃型”结构。“哑铃型”结构:其前端与末端分别由发达国家的核心技术和跨国公司的品牌组成,两者均有着高比例的附加价值;中国承担的则是中间加工环节,这一环节由于劳动密集特点而处于分工价值体系的中低端,所获利益只是“哑铃型”价值结构中间最为薄弱的部分。因此,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制造业意欲在全球分工体系中获得持续性的比较优势,就必须全面促进要素禀赋结构升级。把握好中间环节要素禀赋优势的同时,通过提升技术创新能

以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贸易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9b6577480.html, 以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贸易问题 作者:杨锦娜 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6期 【摘要】2018年初,中美贸易差额问题使两国关系一度陷入紧张局势。两国政府及学者就此发表多种言论,虽众说纷纭,然则不过两派观点:一为呼吁自由贸易,共度难关;一为贸易保护,增加本国就业。本文就此问题回归要素禀赋理论,以赫克谢尔、俄林的H—O模型分析两国贸易发生的根源,并以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H-O-S)和技术差距说阐述中美贸易差额的解决途径为技术合作而非贸易保护。 【关键词】贸易差额;自由贸易;保护贸易;H—O模型;技术差距说 一、贸易摩擦问题现状 2016年的赤字降至3,770亿美元,但在2017年上升至3,750亿美元。过去几年来,美国与中国的商品贸易赤字远远大于其他任何美国贸易伙伴。一些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很大,这表明贸易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平衡的,不公平的,并且会对美国经济造成损害。其他人则认为,这种赤字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全球生产的变化以及广泛而复杂的供应链的出现,中国通常是出口导向型跨国公司的最终装配点。 二、用要素禀赋差异解释中美贸易根源 (一)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间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以及生产各种商品时利用这些要素的强度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强调生产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如资本、土地等,而不仅仅是劳动力;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认为一国应该出口由本国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进口由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而且,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将趋于均等。 (二)中美贸易实证分析 由于中美之间的贸易大多以制成品之间的贸易为主,下表为中国和美国的制造业资本~劳动比。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得到两个国家从2009-2017年的资本~劳动比,很显然,美国的资本~劳动比大于中国的资本~劳动比,美国的资本要素更丰裕,因此其要素生产的产品出口具有比较优势,中国的劳动要素丰裕,其要素生产的产品出口具有比较优势。 三、中美贸易发展的长期结果为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

第四章要素禀赋论

第四章要素禀赋论 一、名词解释 1、要素密集度 2、要素丰裕度 3、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4、里昂惕夫悖论 5、要素密集度颠倒 6、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二、单项选择题 ()1、在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论中______ A、提供曲线与李嘉图理论相同,都是一条直线 B、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 C、一国的比较优势取决于劳动和资本等特定要素相对于其贸易伙伴的拥有情况 D、拥有充裕劳动力的国家将在劳动密集型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2、如果一个劳动力丰富的国家与另一个资本丰富的国家进行自由贸易,则______ A、两国工资水平都会相对于资本成本上升 B、两国工资水平都会相对于资本成本下降 C、前一国家的工资水平会相对于后一国家上升 D、前一国家的工资水平会相对于后一国家下降 ()3、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认为导致不同国家间相对商品价格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______。 A、要素禀赋 B、国民收入 C、技术 D、消费偏好 三、多项选择题 ()1、对里昂惕夫悖论的解释包括______ 。 A、美国对劳动密集型进口产品征收高额关税

B、美国实际比其贸易伙伴拥有更多的劳动力 C、美国的出口产品密集使用了熟练劳动力 D、美国倾向于出口需要大量科学和工程技术投入的高技术产品 ()2、假定每单位A 产品的生产需要20 单位劳动与4 单位土地,每单位B产品的生产需要1单位劳动与4 单位土地,如果本国有1200单位劳动与2000 单位土地, 外国有400 单位劳动与500 单位土地,根据H-O 理论可知______ 。 A. 本国出口A 产品、进口B产品 B. 本国出口B产品、进口A产品 C. 外国出口A 产品、进口B产品 D. 外国出口B产品、进口A产品 四、判断题 1、根据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论,若一国工人平均占有的资本量多于其他国家,那么该 国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2、里昂惕夫悖论是指工业化国家间比工业化与发展中国家间更容易发生贸易 3、如果各国的生产技术不同,贸易便不会使要素价格均等化。 4、发达国家的非技术工人会比技术工人更加反对贸易自由化。 5、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论是建立在规模报酬递增基础上的。 五、计算题 1、假设仅有劳动力和土地良种生产要素,A国拥有800万英亩土地和200万个劳动力,B 国有200万英亩土地和40万个劳动力;如果劳动力占甲商品生产总成本的80%,占乙商品生产总成本的20%,那么: (1)哪个国家为资本充裕的国家?哪个国家为劳动充裕的国家?为什么? (2)哪个国家会出口甲商品?哪个国家出口乙商品?为什么? 六、论述题 1.要素禀赋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试比较要素禀赋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3.里昂惕夫之谜是指什么?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中国与巴西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分析

中国与巴西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分析 2014级国贸四班朱耿松201440401110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巴西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巴西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同时是中国的第七大贸易伙伴。中国和巴西都是“金砖国家”之一,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巴西自1974 年建交,1993 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双边关系发展势头良好。经贸往来频繁,目前,巴西上半年对中国的出口情况如下图所示: 2016年1-6月,巴西与中国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309.9亿美元,下降12.0%。其中,巴西对中国出口197.7亿美元,增长7.0%,占巴西出口总额的21.9%,提高2.3个百分点;巴西自中国进口112.1亿美元,下降32.9%,占巴西进口总额的16.8%,降低1.4个百分点。1-6月,巴西与中国的贸易顺差85.6亿美元,增长387.7%。 从表中可以看出,排名第一位的商品是植物产品,且相比上年同期增长10.8%,贸易规模达

到10625百万美元,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排名第一位的商品近几年都是植物产品。通过查询资料发现巴西是世界上森林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巴西森林总面积为4.24亿hm2,居世界第2位,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19.7%,森林覆盖率为49.8%。其森林蓄积量为560亿m3 ,居世界第2位 相对来说,我国现有森林1.337亿公顷,森林蓄积量101.3亿立方米,仅占世界4%,林木蓄积不足世界总量的3%,人均森林面积0.11公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6,人均森林蓄积量8.6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8。 由此看来,巴西无论在森林总面积上还是在人均面积上,均远超中国,致使其价格成本都较低,相对于其他地区有各方面优势,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应出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 巴西在植物产品和纸张等商品的出口上均利用了自己的要素禀赋,在出口上具有价格和成本优势,符合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 同时巴西的矿产品和贱金属及制品也占有较大比例,巴西矿产资源丰富。属矿产巴西金属矿产主要包括铁矿、锰矿、铝土矿、锡矿、铌钽矿、铜矿、铅锌矿、镍矿、金矿等。铁矿:巴西铁矿资源非常丰富,探明储量160亿吨,居世界第五位,淡水河谷矿业公司的铁矿石产量占巴西全国总产量的80%。巴西铁矿石类型绝大部分为赤铁矿和铁英岩。锰矿:巴西锰矿资源比较丰富,探明储量13200万吨,居世界第四位。铝土矿:巴西铝土矿资源丰富,探明储量27.0亿吨,占世界铝土矿资源的8.4%,居世界第三位,90%以上的铝土矿资源分布在巴西北部地区的巴拉州(Para)。锡矿:巴西锡矿探明储量77.7万吨,约占世界锡矿资源的12.4%。铌钽矿:巴西铌钽矿资源非常丰富,探明储量分别为376.1万吨和88.4万吨,均居世界第一。铜矿:巴西铜矿探明储量1436.5万吨。金矿:巴西金矿探明储量1800吨,近年来巴西金矿储量大幅增长。镍矿:巴西镍矿探明储量830万吨,由于近年来世界不锈钢工业的发展对镍的需求大幅增长以及镍的价格上涨,这些因素刺激了巴西镍矿的勘查投资,镍矿储量增长明显。锌矿:巴西锌矿探明储量620万吨,巴西锌矿石类型主要为氧化硅锌矿和菱锌矿,含锌16%~39%,闪锌矿,含锌5.0%~5.2%。三非金属矿产巴西非金属矿主要产包括石墨、高岭土、滑石与叶蜡石、菱镁矿、蛭石等。石墨:巴西石墨探明储量11300万吨,石墨资源非常丰富,石墨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二位。高岭土:巴西高岭土探明储量77亿吨,巴西是仅次于美国、英国的高岭土生产国和出口国。菱镁矿:巴西菱镁矿探明储量34500万吨,占世界菱镁矿资源的8.9%,最典型的菱镁矿呈细粒到中粒的白色或灰色的菱镁矿。滑石与叶蜡石:巴西滑石与叶蜡石探明储量12580万吨。磷矿:巴西磷矿探明储量24600万吨,是南美洲生产磷酸盐最多的国家。水晶: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晶生产国。蓝晶石:巴西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规模生产蓝晶石。矿床分布于米纳斯吉拉斯州,含矿岩层为前寒武系石英岩、片麻岩和片岩。年产蓝晶石5万吨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巴西在矿产资源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优势,巴西对中国出口如此多的矿产品以及贱金属及制品也就不足为为奇。 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成为巴西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想巴西出口了大量的商品,排名前几位的商品如下图所示。

中国与巴基斯坦关系的浅谈

中国与巴基斯坦关系的浅谈 [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国和巴基斯坦关系的曲折发展,并探讨在新世纪拓展与调整这种特殊关系的必要和可能, 目的在于改 善安全观念, 取得符合新时期特点的更大范围的双赢以及多赢。[ 关键词]中国;巴基斯坦;合作; 中国和巴基斯坦之间存在着“全天候”和“全方位”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所处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 我们有必要及时更新与改善安全观念, 取得符合时代特点的更大范围的双赢以及多赢。作为一个大国并且期待成为一个强国, 中国需要在处理与巴基斯坦和其他南亚国家的关系时, 展现地区与全球视野, 体现出塑造和提供地区安全的意识和能力。 一、理解中巴战略合作关系 中国和巴基斯坦存在着“全天候”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既然是战略合作关系, 那就是有别于同其他国家之间关系 的特殊关系。在战略问题上讲合作, 必须合作双方的战略利益有相当的契合。中国和巴基斯坦在重大战略问题上需要利益一致或接近, 不然就需协调, 以缩小双方战略意图和利 益的差距, 并对无法协调的部分各自做出妥协, 否则无法 开展战略合作。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这种要求, 对所有其他国家的类似关系也适用, 尤其是对同盟国家之间的关系。

中国与巴基斯坦之间的特殊关系, 还由于存在第三方因素而更加特殊。尽管中国和巴基斯坦在其官方声明或文件中未必承认它们的特殊关系有针对第三方的因素, 但这种性质在事实上是存在的。巴基斯坦在当时与中国合作, 协助开辟了中国与美国就战略缓和或者展开对话的重要通道, 并进而大大增进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安全。巴基斯坦对此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它也因促进中巴关系而改善了自己的外部安全环境。 二、中巴传统合作的战略内涵 在冷战期间, 中国和巴基斯坦能在双边关系和广泛的国际事务中形成坚强的合作关系, 并非拜一致的文化或价值所赐, 而是基于共同或接近的威胁认知与安全利益。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 中苏间甚至发生了在我国黑龙江和新疆与苏交界处的武装冲突, 出现了多起流血事件。中巴能够开展战略合作, 二是由于两国都在领土完整问题上同印度存在根本矛盾。同时, 苏联又在武装支持印度, 是印度从外部获得先进武器装备的主要提供者, 而印度则又是巴基斯坦国家安全的首号对手。无论是在印巴关于克什米尔的争议问题上, 还是在上世纪70 年代初的东巴基斯坦独立问题上, 印度都是巴基斯坦安全感知中最为严重的威胁来源。而苏联在涉及印巴、中印的边界与主权问题上, 一概采取了支持印度的立场。在当时的形势下, 必然产生了中巴加强安全合作

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友谊

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为什么这么好呢? 三件国际大事奠定基础! 第一件事:1960年代初,国际形势和中印关系的急剧变化,对中巴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当时,巴基斯坦对美国在军事上援助印度的政策感到不满,对美国扶植的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在克什米尔问题上没能给予巴任何援助也大为失望。巴基斯坦在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中,明确支持中国的立场。巴基斯坦认为:边界冲突的责任在印度,中国完全是出于自卫;中印的冲突是有限的,西方国家没有必要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印度从西方获得大量武器,不仅为了对付中国,而且是为了对付巴基斯坦。 当时的国际背景对中国是非常不利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公开指责中国是入侵印度,并给予印度巨大的军火支持。毫无疑问,中国主动撤军跟后勤跟不上并不是唯一的因素。 在中印边界冲突后,巴基斯坦对中国采取了更加友好和合作的态度。 中国则投之于桃,报之于李。在随后的两次印巴战争中,中国坚定的站在巴基斯坦的一边。中国的介入也彻底影响了战争的结局。 第二件事:促使中巴关系向更深层次发展的最大因素还是1989年发生在夏天的事件。事件过后,美国单方面宣布将采取军事制裁中国。更让人恼火的是,美国还鼓动巴基斯坦跟随美国的政策。美国的一份“美巴两国协议备忘录”称:美国与巴基斯坦国,都是同时属于民主化的国家,而与巴国有着关系的邻国中国,是一个极端缺乏民主的国家。此次采取得“暴行”是应该受到国际社会谴责与制裁的。巴国应该遵循我国政府所提倡导--制裁中国。 在这之后的联合国总部召开的“联合国成员国人权扩大委员会”上,美国率先针对中国开始提议联合国制裁中国议案,随后绝大多数成员国是赞同的,而一部分与中国有着“一定友好关系”的国家如朝鲜、非洲等国家,均投票表示了弃权。 出乎美国意料的是巴基斯坦国代表在大会上正式宣布政府决定:“巴基斯坦国将一如既往坚决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主张,巴基斯坦国坚决反对联合国公开干预成员国内政的错误。特别是干涉一个联合国及其重要的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的中国事务”。 巴基斯坦的做法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在众多敌对国家的虎视眈眈下,在中国对朝鲜等国家的失望下,巴基斯坦站了出来,坚定支持处在困境中的中国。 提醒一点,美国为报复巴基斯坦的做法中断所有合作协议或合同!据保守估计,巴基斯坦损失巨大。 哪个国家不感恩?! 从此,中巴关系飞速发展。 第三件事:1998年的印巴核试验。 印度为提高多巴基斯坦的核威慑力,分别于5月11日和13日在其西部临近巴基斯坦边境地区的拉贾斯坦邦连续进行五次地下核试验。 印度接连进行了5次核试验的消息彻底激怒了巴基斯坦人民,巴举国上下一致谴责印度的核试验,并要求巴政府采取有力应变措施,坚决维护国家的安全利益。5月28日下午3时30分巴基斯坦在其西南部的俾路支省查盖地区成功地进行了5次核试验。5月30日下午1时10分巴在同一地区又进行了一次核试验。

林语堂眼中的中国人性格

中国人,过了四十岁就变成了一个无赖 如果是一个完全不了解外面世界的中国人,或者是一个完全不懂中国的外国人,要了解中国都不会那么容易。但是,林语堂不同,他学贯中西,横跨东西方文化,更重要的是,他的生活中有着深厚而丰富的中西方生活背景,作为一个有着中国西方文化背景的中国人,来观察中国与中国人,自然会有比较客观公正的结论。那么中国人的性格在林语堂眼中究竟是怎样的呢? 第一老成温厚。他说“英语中‘性格’一词,意谓力量、勇气、‘有种’。偶或生气、失望,也只是看上去有些闷闷不乐;而汉语中的‘性格’一词则使我们联想到一个老成温厚的中国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安之若素,不仅完全知已,而且完全知彼。”(林语堂著,《中国人》,学林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56页。以下引文均出自此书。)中国人做人处事,圆滑、稳重、内敛,富有耐力,善于察颜观色,迂回曲折,为人老成世故,讲究城府。也就是说非常超脱老猾。中国人为人处事,总体上是比较讲究稳妥稳健的。这既是中国人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因为“思想上过分的稳健会剪去人们幻想的翅膀,使这个民族失去可能会带来幸福的一时的狂热;心平气和可以变成怯懦;忍耐性又可以带来对罪恶的病态的容忍;因循守旧有时也不过是懈怠与懒惰的代名词;多生多育对民族来讲可能是美德,对个人来讲却又可能是恶习。”(第57页)。

老成温厚,常常意味着用消极、镇静、等待的力量,而不是像年轻人那样用青春活力与激情浪漫来处事。中国人每每遇到难题的时候,不是积极地追求进取,从根本上去克服困难,而是用一句“退一步海阔天空”来自我麻醉,有时这样的做法也叫“丢一卒而胜全局”。中国人的这种特质是与中国的社会文化与政治土壤分不开的。中国人的成熟常常表现在家庭上,而不是表现在对外在事物的兴趣上。一个成熟的中国年轻人,“由于他通常有一个大家庭要扶养,要帮助堂表兄妹在社会上立足,他可不能总做一个教员(如果从事教育的话),他要设法高升,当个校长什么的,于是他就是家庭中受尊敬的成员。在设法飞黄腾达的过程中,他获得了终生难忘的人生与人性的学问。如果一个人不去作这些尝试,人到三十仍是一个眼睛圆圆、单纯无邪、火急火燎的青年,仍醉心于进步与改革,那么他不是一个富有灵感的白痴,就是一个稀里糊涂的天才。”从林语堂的这个观察与判断来看,中国人在学术上与社会改革上出不了大师,成不了气候,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一个真正做科研与艺术工作的人,常常就是这样一个眼睛圆圆、单纯无邪的人,不仅仅是三十岁以后如此,甚至终身都是如此。在西方那些特别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无不是这样的,在世俗的眼光看来都是怪怪的人物。第二遇事忍耐。中国人特别善于忍耐,乃至成为中国人的一大恶习。因为,“中国人已经容忍了许多西方人从来不能容忍的暴政、动荡不安和腐败的统治。”(第59页)。在四川的一些地方,人民能够容忍被征30年以后的赋税,但是,面对这些毫无道理的事情,中国人顶多用不是很清晰的低音,在自己的家里咒骂几句而已,除此之外,再无任何反抗。因为,我们这个民族习惯于屈服于暴政和

一条巴基斯坦“法律”雷倒多少中国人

【丐帮】一条巴基斯坦“法律”雷倒多少中国人?浏览量:512回复数:101 复制链接分享到:qq 人人新浪小米推客 12尾页下一页>>近日不断接到国内博友求助,希望协助查一下巴基斯坦是否有《反破坏巴中友谊法》。笔者听了一笑,好像不可能吧?没曾想这样的求助依然不断出现,至今已有5位网友求助或提到过这个问题。如此一来,我就不得不认真地查阅博友提供的一些资料。结果发现,这条信息自去年上半年开始流传至今,多家网站论坛转摘,有关博文和跟帖等铺天盖地,至今仍在广泛传播。但具体内容已经开始走样,用词也很模糊! 一种说法是巴基斯坦国刑法里面有一项罪名叫做《破坏中巴友谊罪》。第二种说法是巴国有一项法律叫做《反破坏巴中友谊法》,其种明确规定,无论任何政party执政,必严格遵从此法。至于具体内容,则没有提到一个字。 接着,更多让人喷血的相关文字开始出现。巴基斯坦虽然政局始终不稳,但对待蓄意破坏两国友谊的行为处理得很严肃,以致于美国等西方国家迷惑不解。印度更是惊呼:“巴基斯坦快成了第二个中国了!”巴基斯坦把“中国是巴基斯坦最坚定的盟友”写在小学课本上。巴基斯坦人严格限制西方人进入中国烈士陵园,坚定捍卫烈士的尊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地震之后,巴基斯坦第一时间将逾10吨救灾物资运往中国地震灾区。“动用国家全部的运输机”,“搬光国家战略储备的帐篷”倾囊相助!中巴人民优秀的品质,产生了两国伟大的友谊。网上问卷调查显示,巴基斯坦是中国网民最受欢迎最受尊重的国家。 哇塞,越来越离谱了!你激动了吧?不能再继续了,再看下去你就彻底上当了。本来我想动用一下毕业考试多科全系第一的英语底子,但看完这些东西就觉得没必要了。不信你看看,只要动一下脑筋,就会发现最关键的法律信息根本站不住脚! 1,如果两个国家的关系火热不同寻常,且都觉得有必要通过法律手段维护两国友谊的话,那么应该是两个国家同时、对等地设立法规,而不是某一个国家剃头条子一头热。如果其中一个国家这么做了,就如同单相思,还公开宣扬自己爱上了谁,而单相思是别人的麻烦。 2,如果一个国家认为自己跟另一个国家感情就是好,好得不得了,那么不如主动与另一个国家合并来得更痛快、更直接。否则两家的日子是分开过,再好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3,如果一个国家只产男丁,另一个国家只产女丁,且全世界其他民族都是性功能残疾,产男丁的国家必须向产女丁的国家示爱才能获得甜蜜的爱情。那么,单方出台有关两国友好关系保护的法律是十分必要的。可惜,当今世界没有这种性别需求互相依赖的国家。跨国婚姻也只是公民个别行为,而影响不了国家间关系。

从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贸易2

(期中)课程论文 题目:从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看中美贸易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经济学101班 姓名:王小波 学号:2010211089 完成日期: 2012 年 5 月13日

从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看中美贸易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 越紧密,相互依存也程度越来越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存在着广泛的互利互惠的经 济利益。但是中美贸易也非一帆风顺,近年来,美国屡次对中国的纺织品,家具,农产品,建筑材料等进行反倾销。这些事实背后的根源可以从比较优势理 论和要素禀赋理论在解释。 关键词:中美贸易,要素禀赋理论,比较优势,劳动密集,资本密集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丰富,长期以来坚持奉行以低劳动力成本为基础的战略,这一战略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美国是一个资本丰富,劳动力相对 缺乏的国家,在高新技术开发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在 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 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 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 势的国家在在优势较大的产品生产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 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 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 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产品生产 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应该生产 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比如出口丝织品,家居,服装,进口高科技电子产品。美国应该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 密集型产品。比如出口高科技产品,进口服装鞋帽等日常消费品。在过去的 几十年中,中美的这种贸易模式确实为双方带来了利益。数据表明,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与美国的经济与贸易关系取得长足的进展。据中国商务部网站提供的数据,1979年中美贸易额为24.5亿美元,2005年中美贸易总额达2116.3亿美元。2005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1629亿美元,从美国进口487.3亿美元,顺差为1147.7亿美元。根据美方统计,2005 年美对华贸易逆差激增24.5%,达2016亿美元。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

巴基斯坦与中国关系

巴基斯坦与中国关系 中巴的亲密关系世所共知。在外交场合,巴基斯坦向来对中国鼎力支持;面对印度的挑衅,中巴更是长期共同进退。巴基斯坦甚至超越了朝鲜、越南这些传统邻国加社会主义兄弟,成为中国眼中最值得信赖的伙伴。 但是,在以前可并不是这样;近代以前,因为太过遥远,两国几乎没什么联系;新中国成立之初,巴基斯坦甚至还跟中国敌对过一段时间,直到六七十年代才冰释前嫌,然后感情迅速升温。 中国与巴基斯坦会成兄弟关系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地缘政治层面找到答案。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巴基斯坦的国情:这个伊斯兰大国地处南亚次大陆西北端;国土面积大约88万平方千米;人口近2亿。地缘格局层面,印度河自喀喇昆仑山脉发源,由北向南贯穿国土,是维系巴国命脉的生命之河。河水流经形成的冲积平原,为发展工农业提供了天然的基本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巴基斯坦的核心主体板块; 东北方向号称世界屋脊的西藏高原,阻断了印度河流域乃至南亚次大陆与东亚的交流;西北部的兴都库什山脉和西面的俾路支高原,则是巴国跟伊朗、阿富汗的地缘分割线;东面,一个总面积高达60万平方千米的塔尔沙漠,横亘在印度河流域跟南亚最大板块——恒河流域之间。至于南部,则是浩瀚的印度洋。 就这么看,巴基斯坦的地缘结构不错,称得上是一个四塞之地。但是也有硬伤:它赖以立国的印度河流域,被恒河流域压制。 其实在次大陆,印度河与恒河流域一向齐名,是次大陆的二元核心板块,但二者作比较的话,恒河流域比印度河流域有两大地缘优势:

第一,是板块体量庞大,地缘实力更强。恒河长度两千五百千米,印度河只有一千三百千米;在流域面积方面,两河倒是差不多;只不过印度河流域降雨量匮乏;恒河中下游却是降水丰富。鉴于淡水是发展发展工农业的基本条件,所以恒河流域的潜力更大。 第二,在南亚次大陆范围内,而恒河处在板块中央,印度河流域却处在西北角落。这也就是说,恒河平原更适合做南亚次大陆的地缘核心。相对于印度河,恒河平原不但更强大,还能凭借“中原”的区位优势,就近掌控德干高原、孟加拉等其它板块,而印度河流域由于过于偏僻,所以无法做到这一点。 正因为如此,虽然印度文明是在印度河流域发源,但随着时光流逝,这个古老文明的核心区域转移到了恒河大平原上,印度和流域反而成为边缘板块。 按常理说,不管印度文明的中心是恒河还是印度河,它们整体上都归属次大陆,所以一般情况下,这种地缘博弈和核心迁徙,不至于发展到引发文明分裂的程度——比如,古代中国的核心区就从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但他们照样都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可是南亚次大陆却不一样。因为在文明核心迁移的同时,印度河与恒河这两大板块,在文明体系方面分道扬镳——政治上,形成了印巴两国,文明体系上,印度河板块,这个印度文明的发祥地,最后竟被伊斯兰吸纳。 之所以如此,全因中亚板块对印度河流域的冲击。 相对于喀喇昆仑山脉和西藏,俾路只高原和兴都库什山脉的地缘阻断功能较弱。所以中亚与南亚的交流相对频繁。公元7世纪起,伊斯兰文明开始东进,将中亚游牧民族陆续吸纳。在完成对中亚的整合后,伊斯兰教依附于中亚突厥系游牧武装,逐渐穿越兴都库什山脉,侵入南亚次大陆。 当时的伊斯兰文明,综合实力远在印度文明之上;而印度文明在政治上缺乏凝聚力,面对伊斯兰体系的中亚突厥势力时处于下风,不少传统势力范围都被伊

以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贸易问题

以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 贸易问题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国际经济学论文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班级:工商104 姓名:郭守林

学号:3 (期中)课程论文 题目:以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贸易问题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104 姓名:郭守林 学号: 03 完成日期: 2012 年 5 月 12 日 二○一二年五月十二日

以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贸易问题 郭守林 (河西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张掖 734000) 摘要:中国加入WTO六年后,中美经贸关系中的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如最惠国 待遇、知识产权、入世谈判、市场准入等已经得到了解决或者不再被过多地关注,然而,金融危机以后,中美贸易差额问题却使两国关系一度陷入紧张局势。此贸易摩擦问题却逐渐成为了的新焦点。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中美贸易摩擦表现,就此问题回归要素禀赋理论,分析中美经贸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同时,积极的提出对策和建议,寻求贸易差额的解决途径,以便更好地使我国在对外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关键词:贸易摩擦; H-O模型;贸易对策 一、贸易摩擦问题现状 据,自奥巴马就职以来,奥巴马政府对中国产品开展了至少十余次“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其重要的贸易摩擦概览如下:2009年6月美国对中国实施“轮胎特保案”,2009年11月对从中国进口的铜版纸征收“双方”关税,2009年11月对中国产石油钢管征收约10%至16%的关税,2010年1至2月往来反倾销案10多宗,2010年3 月美国对中国人民币升值施压,2010年3月谷歌退出中国事件。由此可见,中美贸易的摩擦正在逐步升级。同时,我们也可以关注一下近年来中美贸易状况,如下表:(单位:亿美元) 二、用要素禀赋理论解释中美贸易根源 本文在分析中美贸易摩擦问题时,在回归贸易事情的基础上,利用新古典贸易理论中的H-O模型对此问题进行解释和剖析。 1.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即H-O模型,又称为2×2×2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和两种生产要素)。其在一系列的假设之下,提出了:一国应当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同时,该模型也显示了以下内容——发生贸易的基础为:相对要素丰裕度差异→相对要素价格差异→相对商品价格差异→比较优势;进行

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斯托尔珀——萨谬尔森定理 2、要素密集度 3、里昂剔夫之谜 二、是非判断题 1、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它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2、要素价格均等化会使两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均等化。() 3、要素价格的均等化是以商品价格的均等为先决条件的,但在现实中一般很难实现。() 4、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用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 5、无论是技术差异,还是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它们都是以两国之间同一产品的价格存在差异为前提的。因此,只要存在价格差,各国间就有开展贸易的动力。() 三、单项选择题 1、率先针对生产要素禀赋进行实证分析的经济学家是() A、斯托尔泊 B、萨谬尔森 C、里昂剔夫 D、俄林 2、从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分配的影响来看,国际贸易有利于() A、生产进口竞争品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B、生产进口竞争品中密集使用的共同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C、生产出口品中密集使用的共同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D、生产出口品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3、俄林认为()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 A、成本的国际绝对差 B、成本比例的国际绝对差 C、价格的国际绝对差 D、价格比例的国际绝对差 4、按照“要素禀赋理论”,俄林认为要实现国际分工的利益,最好是执行() A、自由贸易政策 B、保护幼稚产业政策 C、超保护贸易政策 D、执行哪种政策,视具体情况而定 5、认为土地、劳动、资本的比例关系是决定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生和发展的

最重要的因素,这种观点来源于() A、绝对优势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 C、要素禀赋理论 D、以上都不是 6、俄林解释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依据的是() A、绝对成本差异 B、比较成本差异 C、要素禀赋相对差异 D、规模经济效益递增 7、要素禀赋理论认为,每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由() A、它们的国际价格决定 B、它们的有效使用价值决定的 C、它们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 D、它们的国内价值决定的 8、不改变贸易结构,只改变贸易规模的增长方式有() A、偏向进口的生产要素增长 B、偏向出口的生产要素增长 C、生产要素等比例增长 D、悲惨的增长 9、斯脱尔波——萨谬尔森定理认为,某一种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不能判断 10、罗伯津斯基定理认为,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不能判断 四、简述题 1、生产要素禀赋论是如何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的? 五、论述题 1、试述H—O模型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2、在战后的几十年间,日本、韩国等东亚的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出口产品由初级产品变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再到资本密集型产品,试对此变化进行解释。

马克思眼里的中国人

张允熠:马克思眼里的中国人 本文的题目可能令人诧异,因为至今为止未曾见过同一题目的文章。但这绝非标奇立异,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看法——或者说马克思的中国观和中国人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类学研究和东方社会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曾踏上中国的土地半步,但他们终其一生对中国都关注,这不仅从保留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的十余篇重要的有关中国的专论、专评和专述中可以看出,而且从这两位革命导师有关中国的零散议论和“只言片语”中也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马克思和恩格斯究竟如何认识中国、如何看待中国人呢?这是一个较为矛盾的问题,一方面,在这两位伟人的眼中,当时的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素质大致就是那个样子,任何一位西方人都不敢恭维;另一方面,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真诚期待充盈于两位伟人的胸襟之中。 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中国人的用词有时过于刺目,作为一种价值判断令今天的中国读者难以接受。但是如果我们借用这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深邃目光来反观自身,对于正致力于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社会和已遍及世界各地的中国人来说却不无裨益。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屡屡称中国为“天朝帝国”,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块“活的化石”,是“僵死不动的东西”,不仅“几千年来都没有进步”,而且“习惯于靠无知来保证不受物的侵犯、世界的侵犯”。中国的社会制度称为“腐朽的半文明制度”,中国人被称为“半野蛮人”、“野蛮人”、“陈腐世界的代表”和“宗法的骗子”,等等。马克思与恩格斯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这种看法用语偏激而尖刻,实际上却入木三分,颇能揭示19世纪处于衰败深渊里的中国社会的沉疴垢弊,不无正确之处。 马恩一生都没有去过中国,也没有跟中国人直接打过交道,他们对中国人的看法究竟缘何而来? 马克思和恩格斯出生于19世纪上半叶,这个时期欧洲思想界恰好经历了长达二百年的“中国热”,“中国”一词已为欧洲主流思想界耳熟能详。尤其在德国,从莱布尼茨和沃尔弗到康德和黑格尔,走过了一个对中国从崇敬颂扬到批判反思的历程。如果说当年莱布尼茨学派对中国持褒奖态度的话,那么,马克思青年时代所崇拜的思想导师黑格尔则对中国进行了辛酸的嘲讽和严厉的批判,马恩正是在这种氛围下认识中国的。黑格尔说中国很早就已经达到了现在这个发展水平,但几千年来却停滞不前,“……无从发生任何变化,一种终古如此的固定的东西代替了一种真正的历史的东西。”马克思和恩格斯也说中国是“活化石”、“木乃伊”、“僵死不动的东西”,显然跟黑格尔的观点如出一辙。我们的研究还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除从同时代人的著述中获得有关中国的知识之外,欧洲18世纪的思想家乃至古代的先贤们有关东方社会的见解对他们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在欧洲,一般认为最早论及东方人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在《政治学》中说:“亚细亚的人民多擅长机巧,深于理解,但精神卑弱,热忱不足;因此,他们常常屈从于人而为臣民,甚至沦为奴隶。”实际上,亚里士多德对亚洲人的笼统评价是从早他一个多世纪的希腊医圣希伯克拉底那里来的。《希伯克拉底全集》中这样写道:“亚洲人较欧洲人精神卑弱,性情温和,怯于战斗。”这种观点在欧洲流传了二千多年,如17世纪被派到中国来的俄国使节、罗马尼亚人米列斯库在其《中国漫记》一书中就以见证者的口吻说中国男人打起仗来“勇如妇孺,怯如走兔”,“比起我们欧洲人,中国人之勇敢犹如妇女在男子面前所显示的。”后来德国大哲学家康德对中国人也有类似的评价。可见,欧洲人对中国人的看法在双方直接交往匮乏之时,乃是世代传承、相互影响的。

绝对成本说、比较成本说与要素禀赋论

(1)亚当·斯密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在其代表著作《国富论》中,他提出了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的理论。在对其理论的论述中,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在他看来,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他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这就是“绝对利益论”。绝对成本学说这一学说从劳动分工原理出发,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只是对单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这种贸易分工互利的双赢思想,到现代也没有过时,将来也不会过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双赢理念仍然是当代各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贸易的指导思想。 (2)比较成本说是对绝对成本说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古典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它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创立。比较成本学说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进而获得比较利益。总之,比较利益学说,进一步分析,揭示了国际贸易所具有的互利性和国际分工的必要性。它证明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就可能实现贸易的互利。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核心是比较优势原则。比较成本说揭示了人类分工协作的大道理。自其创立的一百多年来,它一直被西方国际经济学界奉为经典,并成为国际贸易分工理论发展的主线。即使在当代,它也是研究国际贸易理论的逻辑起点。比较成本说的启示:“各国应该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以保证参加国际分工和贸易所能得到的利益。”然而这个理论只提出国际分工的一个依据,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和价值规律的国际内容。 (3)赫克歇尔—俄林继承和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俄林认为,商品价格的绝对差异是由于成本的绝对差异,而成本的绝对差异是由于:第一生产要素的供给不同,即两国的要素禀赋不同;第二,不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的比例不同(要素密集程度不同)。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自创立以来,虽然受到里昂惕夫等学者的质疑,但仍被奉为当代国际经济理论中的圭臬,西方经济学界认为该理论构成了对古典学派李嘉图比较成本说的重大挑战,奠定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俄林理论有助于我们分析,判断和预测世界各国的贸易模式,并制定相应对策,在充满风险的国际竞争中知己知彼,掌握主动权,此外,我们应认识到一国的生产要素实际是变量,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科技和教育的发展,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相应发生变化。当代技术革命已改变了要素的内涵,促进了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信息资本等无形要素和有形要素的相融合,赋于生产要素以全新的内涵。因此我们不能片面静止地对待要素禀赋上的比较优势,这是我们借鉴俄林理论应持有的科学态度。 (4)任何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都会受到其国内资源禀赋和比较成本的制约,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中的不利地位,表面上是它们的发展水平,进而产业结构,竞争力等等,实行上是它们的要素禀赋地位,即要素禀赋结构的弱势地位。相对于已经走上信息化经济的世界来说,发展中国家拥有的仍然是是代表成熟的夕阳产业的生产要素,缺乏代表知识经济的核心要素,因而仍然处于要素的弱势地位。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从中国当前的经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