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生产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

生产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

以下是部分课件内容:
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绝对成本理论

一、亚当·斯密绝对成本论的产生

二、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如果一国相对于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的效率,则称该国拥有这一产品上的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可以通过劳动生产率或生产成本加以度量。如果一国生产某单位产品所需投入的劳动更少,或者投入单位劳动所获产出更多,则表明该国在生产这一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和基础是各国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贸易的双方都会从交易中获益。
绝对优势理论的图形分析

三、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


第二节 比较优势理论

一、比较优势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l 李嘉图所处的时代是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开展的时代,当时英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工业资产阶级和地主贵族阶级之间的矛盾,在经济方面,这一矛盾集中在“谷物法”的存废上。

l 李嘉图认为必须废除《谷物法》实行自由贸易,并从理论上给予证明。1846年,英国议会通过废除《谷物法》的法令。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李嘉图模型的基本命题

1.贸易双方生产的商品成本存在着比较差别,这种差别是由双方的生产技术的差异形成的;

2.以比较优势的原则组织专业化国际分工;

3.开展不受干扰的自由贸易;

4.国际间商品交换劳动量的比例不能由国内商品交换的劳动量比例来决定,而应由国际价值来决定。

(二)李嘉图比较优势贸易模型
1.李嘉图模型的假设条件

李嘉图比较利益模型是以商品与要素市场的完全竞争为基础,以不存在贸易限制、交易费用和规模收益等为前提条件,用两国、两商品、一种生产要素来证明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利益。

2.生产和贸易模式

生产和贸易的模式由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别决定的。
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产品的比较优势可以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生产成本、或者机会成本来确定。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 相对成本指的是一个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机会成本指的是为了多生产某种产品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数量。

图形分析




3.贸易所得

采用一般均衡分析,可以得到以

下结论:

l 发生贸易后各国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没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造成具有比较优势产品(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

l 相对价格的变化促进各国实行专业分工,专门从事本国具有比较优势之产品的生产;

l 新的生产贸易模式使各国的福利水平提高。贸易所得来自于产品的消费和生产两个方面的有效配置。通过贸易,一国可以消费超出其生产能力的产品。



三、比较优势理论的特点和局限性


第三节要素禀赋理论

一、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产生

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从两个方面扩展了比较优势模型:首先将比较优势的差异归结为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其次分析了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收入的影响。
二、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观点

要素禀赋论或资源禀赋论,亦称要素-比例理论、资源配置理论等,克服了斯密和李嘉图贸易模型中的某些局限性,成为国际贸易经典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观点如下:
1. 生产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而不仅仅是劳动。资本,土地,以及其它生产要素也都在生产中起了重要作用并影响到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
2.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如资本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要素密集度衡量的是产品中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 如果生产单位Y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率大于X产品,则Y产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x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要素密集度是一个相对概念,而非绝对概念。

3.各国生产要素的储备比例也是不同的。有的国家资本雄厚,被称为“资本丰裕”国家;有的国家人口众多,“劳动丰裕”。 要素丰裕度衡量的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的相对丰富性,或者说是一个国家的相对资源供给量。判断一国的要素丰裕度一般有两种方法:(1)实物单位定义法:如果B国的可用总资本和可用总劳动力的比率大于A国,则B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A国是劳动力丰裕的国家。(2)要素相对价格定义法:如果B国资本的价格与劳动力的价格的比率小于A国,则B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A国是劳动力丰裕的国家。

4.产品的相对成本不仅可以由技术差别决定,也可以由产品生产中要素比例和一国资源储备稀缺程度的不同而决定。
5.两国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或其稀缺性的差异)导致了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的差异,这是贸易关系成立的必要条件。
6.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三、H-O贸易模型

(一)H-O模型的基本假设

(二)生产和贸易模式

l 按照H-O定理,在国际贸易中,一

国的比较优势是由其要素丰裕度决定的,故一国应当尽量生产并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产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
l 只要实行自由贸易,那么各国同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会趋于相等。同时,绝对价格也会趋于相等。也就是说,国际贸易会使各国的工资相等,也会使各国的利率相同。
l H-O模型显示,国际贸易可以作为国际要素流动的替代物。


(三)贸易所得

四、对要素禀赋理论的评价

五、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实证研究

里昂惕夫用1947年美国数据对H—O定理做了第一个经验性检验,他发现世界上资本最丰裕的美国,其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密集型程度比其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程度高,即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反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结果与H—O模型所预测的完全相反,这就是所谓的里昂惕夫悖论。
对这一问题有许多解释:需求偏好差异说;人力资本说;贸易保护说;自然资源说;美国劳动高效率学说;要素密集反向学说等。

型产品。
第四节 比较利益理论的发展
一、机会成本变动下的比较利益

(一)机会成本的涵义

机会成本是把一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产量或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

生产可能性边界是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利用现有资源在不同商品生产上可能实现的各自产量组合的最高界限。
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比较利益仍然存在,但有所变化。
1. 两国实行不完全的国际分工。Incomplete specialization
2.在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况下,即使两国具有相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但只要两国的需求偏好不同,也就是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不同,就仍然存在着通过贸易共同获利的可能。

3.国际贸易的商品数量规模减小。

二、需求、贸易条件与供求均衡

(一)国际贸易条件范围

穆勒从需求、交换的角度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补充,阐明了两国交换的上限和下限问题。主要观点如下:
国际价值是国际交换中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比率,实际上就是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及其变动是由相互需求对方产品的强度决定的。

国际交换比率的上下限是由两国内交换比率决定的。即比较成本规定国际交换比率的上下限。

在国际贸易双方分配贸易利益时,国际间商品交换的比例越接近于本国国内的交换比例,对本国越不利,分得的贸易利益就越少;反之,越有利,分得的贸易利益越多。
(二)相互需求和供应条件曲线

相互需求理论解释了均衡贸易条件的确定,但并不精确。阿·马歇尔综合了李嘉图的供给分析

和穆勒的需求分析,用提供曲线更加精致化说明比较优势理论。
提供曲线是在各种贸易条件下,一国为了达到最高福利水平所愿意进行的各种进出口组合。

贸易条件的均衡,即一国愿意提供的出口数量等于另一国愿意进口的数量,该数量代表两国贸易中的一种均衡状态。
如果贸易条件偏离了Te,两国供求力量会自动使市场恢复均衡。
贸易均衡需要具备的条件:各国贸易收支平衡和各国商品的进出口需求平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