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如何理解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含义

如何理解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含义

如何理解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含义
如何理解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含义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含义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既不同于经济生活中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也不同于日常生活用语中的“价值”,它有着特定的含义。那么,如何理解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呢?下面仅对哲学意义上“价值”的特定含义,进行简要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在构成上:价值是由主体(现实的人)的需要和客体(事物)的属性这两个因素构成的。

构成价值的主体是人。因为人是一切价值的需要者、享用者和评价者,价值离不开人的需要和评价。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离开了人就无所谓有用无用、有益无益,也就无所谓价值。价值现象是属于人的,以人为本是人类存在意义的体现,所以价值主体是人而不是事物。如果客体是事物,主体也是事物,那么在事物与事物之间,即使客体的事物对主体的事物发生了一定的有用性,也不能叫做价值。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只能叫客观的适应关系。例如,“田野上的花开了”“山上的果树挂满了果实”中的田野与花的关系和山与果实的关系,均是物与物之间的适应关系,就不能判断它们有价值。同时,构成价值的客体是物或人。这里的物可以指物质现象,也可以指意识现象。前者如河流山川、花草树木、冰雹雨雪;后者如道德规范、政治策略、法律规定、社团规章等。作为价值客体不仅有物,而且还包括人。人同其他物的不同点在于:人能够以自己的属性去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客体);同时人还有自身的需要(主体),人是主与客体的统一。每个人(及其集团)都既是其他人(及其集团)的客体,又是他们的主

体,人们之间互为主、客体。这样一来,作为客体的人的价值,就是他对主体的人的需要的关系,就是他们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别人,满足整个社会的物质文化需要。诸如“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好不利己,专门利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人生价值准则,就存在于以人为价值客体的价值关系之中。

二、在本质上:价值的本质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

具有某种属性的客观事物只有在满足了主体人的某种需要时,这种客观事物的价值才会表现出来。在这里,主体的需要是产生价值的源泉,客体的属性是形成价值的基础。主体的需要之所以是产生价值的源泉,因为在无人的世界里就谈不上主体人需要。需要表现为主体人追求价值、实现价值、消费物质文化价值的机能。没有人和人的需要,就根本谈不上价值关系。正是人的不同需要才有各种各样的价值,所以,主体人的需要是产生价值的源泉。那么,为什么客体的属性是形成价值的基础呢?这是因为,事物不与人发生任何关系,而是离开人独立存在着。尽管它和它的某种属性有满足人的需要的可能,但这个事物对人的需要并没有满足,就不能形成价值关系。像“远水不解近渴”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客体自身的属性却能决定它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决定它对人是否有价值及有什么样的价值。例如,“这花很漂亮”“这些水果真香甜”,根据表述“花”的属性能够满足人们欣赏(很漂亮)需要的关系,“水果”的属性能够满足人们食用(真香甜)需要的关系,这就是它们的属性决定着具有欣赏价值和食用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说,客体自身的属性是价值的载体,也是形成价值的客观基础。如果没有主体对客体的属性的需要,或者客体不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或者客体即使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但并没有满足主体需要,这三种情况都是不能形成价值关系。三、在内容上:价值的内容是客体对主体的的积极意义。

这主要表现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是主体的人对客体的作用,二是客体对主体人的作用。但是,主体对客体的作用不是价值。例如,人穿衣服,人把衣服穿破了,人对衣服的这种作用,就无所谓价值。衣服给人带来温暖,衣服这种满足人的御寒意义,才是价值。客体对主体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按照人的需要来划分,一种是客体能满足主体的需要,对主体有积极意义;另一种是客体不能满足主体的需要,对主体起消极作用。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是对主体的积极意义。例如,一个病人需要吃药。药治病满足病人需要的积极意义,才是价值;而造成了另一种病,这种消极作用,就不是价值。按照价值关系的内容来划分,价值大体上可分为三类,即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人的价值。物质价值指的是客体能够满足主体物质生活需要的属性和功能,精神价值指的是客体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属性和功能。人作为客体满足社会和与他人需要的这种属性和功能,即不能归入物质价值,也不能简单地归入精神价值,我们称之为人的价值,即人生价值。但无论是物质价值还是精神价值,都离不开主体人的需要,都不能脱离人的创造活动。因此,人的价值是一切价值中最根本的价值

哲学的意义和价值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源、灵魂和根本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用唯物主义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用辩证法改造以前的唯物主义,并辩证唯物地概括了当代的自然科学成就和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经验,创立了最完备的彻底唯物主义的新型哲学——唯物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价值 罗素的《哲学的价值》(张丰乾主编《哲学觉解》第34——39页》一文阐释了哲学的功用与价值。哲学对于追求物质利益的“现实人”来说是无用的,因为它不提供物质食粮。而对于追求精神发展的人来说,哲学非常有用。它能够为人的心灵发展提供心灵食粮,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在罗素看来,“只有在心灵的食粮中才能找到哲学的价值;也只有不漠视心灵食粮的人,才相信研究哲学并不是白白浪费时间”。 哲学虽然和别的学科一样,也要获取知识,提供一套科学统一体系的知识,但它对它的问题提供确定的答案的功用很有限。相对于各种科学能提供确定的答案而言,哲学的很多问题没有确定的答案。可以说,不确定性是哲学的重要特点。哲学的责任就在于研究这类不确定性问题,“使我们觉察到它们的重要性,研究解决它们的门径,并保持对于宇宙的思考兴趣,使之蓬勃不衰,而如果我们局限于可明确地肯定的知识范围之内,这种兴趣是很容易被扼杀的。”。哲学的价值就在于在不确定性中追求真理。也就是说哲学的研究要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哲学虽然对于所提出的疑问,不能肯定地告诉我们哪个答案对,但却能扩展我们的思想境界,使我们摆脱习俗的控制。因此,哲学虽然对于例如事物是什么这个问题减轻了我们可以肯定的感觉,但却大大增长了我们对于事物可能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知识。”,给我们指点出人们所不怀疑的各种可能性。 哲学不能局限于追求本能兴趣的个人世界,而应关注整个外部世界,思考人生、世界中的重大问题,罗素称之为哲学的主要价值。要摆脱个人狭隘的视野,实现哲学的价值,出路是哲学的冥想。真正的哲学冥想是通过沉思去扩大客体的种种知识,拓展精神的视野,获得精神的满足。一个自由的心智是不受习惯的信仰和传统的偏见所束缚,它能恬淡地、冷静地、以纯粹追求知识的态度去看事物,把知识重成是不含个人成分,纯粹可以冥想的东西。与来自感官的知识相比,自由的心智更关注抽象的普遍的知识。 关于哲学价值的讨论,罗素作了如下的总结:哲学之应当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而在于这些问题的本身;原因是,这些问题可以扩充我们对于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丰富我们心灵方面的想象力,“通过哲学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灵便会变得伟大起来,因而就能够和那成其为至善的宇宙结合在一起。”。

哲学基本概念试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 A.改造自然界的一切活动 B.改造社会的一切活动 C.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自然、社会的一切现实物质活动 D.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真理是有用的 B.真理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服务的 C.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D.真理是永恒的绝对真理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A.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的消极的反映论的对立 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基本出发点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C.一切从群众的意识 D.一切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出发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理论—实践—理论 C.概念—判断—推理 D.实践—认识—实践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 A.科学的理论 B.对人们是否有用 C.社会实践 D.多数人的拥护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A.实践 B.认识 C.劳动 D.实验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主张() A.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B.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C.从物和感觉到思想的认识路线

D.从思想到物和感觉的认识路线 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主张() A.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B.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C.从物和感觉到思想的认识路线 D.从思想到物和感觉的认识路线 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是() A.实践 B.理论 C.生产 D.人脑 认识主体最本质的属性是() A.历史性 B.具体性 C.社会性 D.自然性 认识发展的规律是() A.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B.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C.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 D.抽象——具体——再抽象——再具体……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 A.只有实践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 B.实践和正确理论都可以充分检验真理的标准 C.逻辑推理对检验真理毫无作用 D.一次实践就能检验一个认识是不是真理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 A.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总要经过多次反复 B.实践不能确定一个认识是不是真理 C.实践不是真理的唯一标准 D.实践不是真理的标准 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两种表现形式是() A.经验论 B.先验论 C.唯名论 D.唯实论 30.认识的本质在于() A.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题带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复习题带答案 1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C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中世纪唯名论哲学 C.德国古典哲学 D.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A A.作为“科学之科学”的哲学 B.一切唯心主义哲学 C.一切唯物主义哲学 D.一切思辩的哲学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C A.掌握基本理论 B.亲自参加实践 C.理论联系实际 D.虚心向人求教 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D A.实际存在 B.运动变化 C.可感知性 D.客观实在性 6.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D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D.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7.时间和空间C A.同物质运动无关 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 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D.是运动着的物质自身 8.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B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B.实践第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10.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B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C.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11.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和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它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胜利。这说明( D)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2.真相和假象的区别在于(D ) A.真相是客观存在的,假象是主观想像的 B.真相是表现本质的,假象是不表现本质的 C.真相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表面 D.真相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14.宋代陆游的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在强调(B )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5.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 A) A.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B.从感觉到知觉,从知觉到表象 C.从概念到判断,从判断到推理 D.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 16.在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多数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实践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定是非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概念] 1、什么是哲学?(定义)[P5-7]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2、生活处处有哲学[P2-5]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真正的来源)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实际指产生的途径) (3)、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是文化的活的灵魂”。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的任务和功能,也可参阅P25理论评析)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P5-6] (1)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联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P7-8] (1)区别: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具体科学和哲学都根源于客观世界和社会实践。 5、[典型例题]辩析: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回答:(1)哲学与具体科学同源于社会实践。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它为具体科学提供指导。科学研究活动都是自觉与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2)哲学不能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3)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而成为所谓的“科学的科学”的看法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6、哲学的基本问题[9-10]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言之,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大多数哲学家)与不可知论(如英国的休谟/德国的康德)的标准。 7、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P10-11] (1)这一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这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因为哲学研究的就是世界的本原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8、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P11-14] (1)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质不依赖于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

哲学基础——认识的根本任务

认识的根本任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含义;真理、科学理论的含义 理解:结合自身体验,通过对比,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列举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实例,说明真理的确切含义。 运用:剖析对某事物的认识过程,说明认识的根本任务,进而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的危害。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的教学,提高学生比较分析能力; ②通过对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的三条理由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3.觉悟目标: 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的自觉性,正确对待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某些现象,能够从本质上予以分析。 重点 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难点 现象与本质的区别 方法 自学法、谈话法 教学内容 导入 材料一:《雷公》。“或曰雷州春夏多雷,无日无之。雷公秋天则伏地中,人取而食之,其状类彘。又云与黄鱼同食,人皆震死。” 思考:这个模样像猪并且可以食用的雷神真的存在吗?我们所学的的物理知识里,雷电是一种什么现象?雷电的本质是什么? 归纳:关于雷电,人类最初依据电闪雷鸣的现象,主观幻想是上天的警告即“雷为天怒”、雷公“类彘”可食用,今天的我们已经透过现象获得了对雷电本质的科学认识,知道雷电实际上是一种猛烈的放电现象。在取得这一科学知识的历程中,富兰克林的名字熠熠闪光,他是第一个对雷电进行科学思考并战胜了凶暴的雷电的人。1752年夏天,他在费城郊外所做的验证雷电本质的著名实验启示着我们:只有像富兰克林那样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勇敢地去探索自然的奥秘,我们才能破解自然现象,获得科学认识,驾驭现有的自然力,创造新的生命力。 讲授新课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

康德哲学的价值问题

康德哲学的价值问题 温纯如/文 提 要:本文从人的最高本质“人本身”出发,来探讨康德哲学的价值问题。从价值理论看,康德哲学是以人的价值理念为核心来研究人的认知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理论系统。 关键词:康德哲学;价值;认知;道德;审美 一 关于康德哲学的价值来源问题。从康德三大批判来看,康德先验哲学是关于真、善、美的系统的统一体。康德力图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体现人的全部认识能力,这是一种先验的认识能力。康德把这种认识能力归结为人的心灵所具有,这就是认知能力、评价能力和意志能力。那么这种人的心灵能力怎样同他的哲学体系相对应呢?在《判断力批判》导言中,他把全部心灵能力分为: 1.知识的能力、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及欲望的能力;2.认知能力为知性、判断力及理性;3.先验的原理为:规律性、合目的性及最后目的; 4.应用为自然、艺术及自由。实际上,人的心灵三种能力在康德那里是通过哲学体系的三种学说体现的,一是理论哲学,二是实践哲学,三是美学。作为探寻人类认知先天规律性的理论哲学,它的应用对象就是自然界;作为达其最后目的的实践哲学,它应用于自由领域;作为探寻合目的性的美学,它应用于人类艺术之中。这样,康德由人的心灵先验能力出发,剖析出知、情、意,归结出真、善、美的先验哲学体系。 康德不是把他哲学价值的来源归结为经验和神,而是来源于“人”,来源于人的“心灵”。但这种人的“心灵”,不是自然的也不是经验的,而是理性的。理性心灵不是别的,就是人的理性本体,而它就是人的最高本质“人本身”或“人是人”。关于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实质问题,马克思在其《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指出德国理论所证明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德国理论是从坚决彻底废除宗教出发的,从而也归结为这样一条绝对命令:必须彻底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废除一切旧关系是关于人的解放问题,而人的解放是从宣布人本身就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出发的解放。马克思所讲的,正是由康德所开创的德国古典哲学理论的实质问题。 康德的三大批判理论根基就是建立在人的最高本质,即“人是人”(或“人本身”)这一理性本体之上。康德用人的理性本体,也就是人的最高本质来取代哲学中的神的最高本体地位,把属于人的东西归还于人,“人是人”占据着哲学中最高地位,实质上这是否定“神”本体在哲学中对人的压抑,这对人是一种莫大的解放。它为实现人的自由、尊严、平等和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一“人是人”理论也确立了人的价值来源,它也成为康德“三大批判”探索价值的依据。康德“三大批判”体现了人的真、善、美的价值,也就是认知的科学价值,伦理的道德价值和美学的审美价值诸方面。 康德哲学的价值理论是以先验论的形式表现的。康德认为他在理论理性批判中,发现了认知能力的先天原则,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发现了意志能力的先天原则,在判断力批判中发现了审美的先天原则。他在规定这三类知识的原则和范围中,创立了他的三大批判哲学理论体系。而康德认为这种先天原则的基础不在此处,正是在人的最高本质“人是人”那里。在康德看来,这种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是一个相对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编辑本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K.马克思和F.恩格斯创立的学说。包括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一词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总称在马克思在世时已经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曾广泛使用,但内容受到歪曲,马克思对此提出尖锐批评。恩格斯在80年代初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并在1886年专门作了说明。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编辑本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一、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马哲的诞生是当时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和哲学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然产物。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资本主义已经进入较高的发展阶段;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孕育成熟的无产阶级,欧洲无产阶级正从一个自在的阶级逐渐成长为一个自为的阶级,工人运动兴起需要科学理论指导;这一时期自然科学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进化论)是对当时欧洲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对人类哲学思维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传统的批判继承与创造性的发展。 为马哲的创立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直接理论来源: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特别是他们的劳动价值论;19世纪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基佐、米涅、梯叶里关于阶级斗争作用的论述;19世纪初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原则是马哲的建构原则。马哲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作为现存世界基础的人类实践活动,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从而为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转化为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崭新形态的现代唯物主义。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机制。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而且是同旧唯物主义的分界线,并由此终结了传统哲学。 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3版)章节题库(价值的本质和特征)【圣才出品】

第7章 价值的本质和特征 一、填空题 1.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______的,人是社会动物,具有社会性;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与______的统一,人的价值的实现要依靠______;要正确处理个人自我价值与为社会、他人作奉献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答案】具体;社会价值;社会实践 【解析】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人的真正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自我价值通过实现社会价值体现出来,正确处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是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 2.价值就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所具有的用途和积极作用。客体所具有的用途和作用,是客体自身的属性,它构成价值的______;主体需要的满足则是构成价值的______。价值既不能脱离它的客观基础,也不能没有其主观条件。 【答案】基础;主观条件 【解析】价值关系是指外界物所具有的满足人的需要的特性和功能。价值就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所具有的用途和积极作用。客体所具有的用途和作用,是客体自身的属性,它构成价值的基础;主体需要的满足则是构成价值的主观条件。 3.一种客体总是具有多方面的属性,能满足主体的不同需要,因而也就具有______。主体的需要因人因环境而异,所以不同的人对同一客体或同一个人对不同的客体往往会形成______。客体的属性和功能及主体的需要都将在______中不断地得到开拓和扩展。

【答案】多方面的价值;不同的价值关系;实践 【解析】同一客体与同一主体的价值关系是多方面的。由于不仅同一客体具有多种属性和结构,而且同一主体具有多样性的需要和能力,使同一客体可以满足同一主体多样的需要,因而在同一客体和同一主体之间形成多方面价值关系。这样,要想认识和掌握同一客体对同一主体有哪些价值,既要全面了解客体的属性、结构等有关情况,又要全面了解主体本身的需要和能力,从而发现和利用同一客体对同一主体的多种价值。随着主体的需要和能力的变化,同一客体对主体的价值会发生性质或程度上的变,表现出价值的时效性。 4.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______;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______。一方面,社会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人的自我价值得到保证,即为满足个人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的需要,提供必要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另一方面,个人必须努力对社会尽责,尽可能地奉献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为人类造福。我们主张在实现______的过程中,实现人的______价值。 【答案】必要前提;外在体现;社会价值;自我 【解析】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存在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如果人不能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人就无法生存,社会离开了人,社会也就不复存在,社会不复存在,社会价值就无从谈起,因此,没有自我价值就没有社会价值。另一方面,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存在的基础,自我价值从属于社会价值。因为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只有社会进步了,人的自我价值才能实现;只有社会全面发展了,才有可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主导。 5.人在价值关系中既可以是客体,又可以是主体。人作为价值客体,具有通过其自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价值与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价值与意义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说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通过课上老师的细心指引和大量课外刊物的浏览,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只有认真理解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内容和价值,才能更好的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三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他的就都是空谈了,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中的重要性直达,那马克思主义哲学到底又是什么,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它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创立并发展起来的。它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合理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以及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统一,而在亚洲,则是由列宁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加以中国化和发展了的哲学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空来的纸上谈兵,它包含了非常丰富的一整套完善的理论体系,包括辩证法,唯物法,唯物史观,实践认识论等等,而这些体系也并不是自成一脉,是有着多年的理论基础而成就的,

唯物史观是鉴于人类千百年来瞬息变化的发展规律总结而成,在这个基础上人们对人类文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一种更加科学的方式,是文明创造的必要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垫脚石,如果没有唯物史观历史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永远找不到前进的路线,再比如剩余价值的理论体系,它帮助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彻底弄清楚了资本和劳动只见的关系,实现了经济学说史的伟大变革,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的认识也更加科学化,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与剩余价值论相联系的资本主义积累规律、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社会再生产规律等,如果撇开制度因素,则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如此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和传统的哲学又有什么区别呢,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事变革的先导,因为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的事物,所以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会继续发展,或者被更符合时代需求的哲学所代替.但是传统哲学并不是,哲学有优劣,哲学并不包括科学,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类意识的抽象升华,简单点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的一种。 在马克思以前的哲学核心更多的只是停留在精神层次,整整将它提升到实践价值的,还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哲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 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 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 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 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 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 2个核心:社会、人 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物质(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 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 (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 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 绪论部分 1.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 15 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16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3.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19-23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28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亦即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唯心主义29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半截子唯物主义的含义33 马克思在辩证唯物主义中提出“半截子唯物主义”的概念。半截子唯物主义是指:在自然界范围内坚持唯物主义,但是一进入历史范畴,就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即是持有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一种思想,并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一种。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30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34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及其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观点。32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割裂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是错误的,把物质等同于运动也是错误的。 3.实践及其基本特征35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 首先,实践具有客观性(或直接现实性)。其次,实践具有自觉的能动性。 最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4.为什么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7-39 实践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的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40-41: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实质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的三层次含义:一是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二是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三是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白马非马”论的错误在于:白马非马否认了事物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联系,其主要错误在于割裂了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片面强调白马在颜色的个性,并以此否定白马作为马所具有的共性,用部分歪曲整体。7.度与适度原则 等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这种统一表现在:度是质和量的互相结合和相互规定。关节点是度的两端,是一定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度是关节点

对人生价值的哲学思考

对人生价值的哲学思考 人生,是一个老的话题,也是一个永远也没有结论的研究课题,不仅哲人对此打发感慨,而且平常人也经常对此进行谈论,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谈论如此大的一个话题似乎有些过分,虽然我无法像伟大的哲人那样去思考,但是我们此时却应该正视这个问题,在这个迅速发展的社会,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交融,思想的火花四处飞溅,各种浅薄低俗的文明快餐冲击着高雅艺术的世界里,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是一个何等重要的事情。 价值即意义,它表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或者说是属性对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的满足。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的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所谓人生价值,是指人生对于满足社会、他人和自身需要具有的意义。它是组成人生观的重要方面,也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人生的价值包括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任何价值都是表示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人的价值也是如此。不过在社会实践中,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客体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一个人,一方面是价值主体,他把他人和社会作为自己的价值客体,他是需要的主体,有其自身的需要,他要依靠他人和社会的活动及其成果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向社会的索取,或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这种满足使个人得以存在和发展,从个人角度来说,这就是他的自我价值,也就是说,个人通过自身的活动从他人和社会那里获得必要的资料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就是所谓人生的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他又成为他人和社会的价值客体,以其活动及成果,来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这就是他的人生的社会价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个人的活动对社会或群体的责任和贡献,他人来说所具有的价值,比如我某些方面对于社会或者他人做出的贡献,能够体现我的作用,就显示出了我的社会价值。人在价值关系中是主客体的统一,人生的价值也是人生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重要的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是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也就是说,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中的重要内容。 人生价值是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统一。无论是“社会”还是“自我”,都具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人生价值的两重性进一步体现为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价值观是由世界观、人生观决定的关于价值的基本观念,是人在对人生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的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其核心是关于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的基本观点。 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对于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如何,对于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的选择和确定,直接具有导向作用,从一定的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是其世界观、人生观选择的罗盘,也是其人生导航线。人生观乃是人们对于人生重大问题的基本看法,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的选择,如果是正确的,那么受其制约和影响的人生观,便会是正确的,合理的,比如,在我们刚进大学的时候,我们有一定的目标,要进入学生会,发展的自己的组织能力;要进入大学生艺术团,培养兴趣爱好和面对人的心态;要进入大学生自律委员会,锻炼自己的毅力;要好好学习,拿奖学金,争取早日入党……这些都是我们的目标,为了完成我所想的,我就必须去付出实践,努力做到,为了进入学生会,努力面试,进入学生会之后,要去认真做事,好好表现;进入大学生艺术团,努力发展自己的特长,哪怕只是一个相声,一个小品,只要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及其当代价值

知识词典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及其当代价值 没有关于本体论的理论,就没有哲学 哲学中的本体论问题,学术界争议颇多,其中既有关于译名的争论,也有关于本体论自身的争论。我认为,我们不应该拘泥于本体的词义学考证,也不能因为各种唯心主义的、神学的,以及旧唯物主义形而上的本体论而否认它在哲学中的地位。哲学中本体论存在依据的最深层的根源不是人的哲学思辨,我们不能依据某些错误的本体论观点而对本体论作为哲学问题采取拒斥态度。本体论问题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是人的实在处境和生存需要。人生活在世界之中。人是生活于世界中的人,人面对的是人的世界。人的生存依赖世界,人必须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作为不同于具体自然科学的哲学学说不能无视这个最根本的事实。对客观世界的具体把握是实证科学,而对包括人自身在内的世界的总体性把握是哲学。世界如何(它的本质和状态)?属于本体论问题;世界如何认识(认识世界的途径、方法和规律)?属认识论问题;世界的意义(应该如何)?属于价值论问题;如此等等。任何一个够得上称为哲学问题的问题都必然直接或间接地与世界客观实在性问题相关联。在哲学史上哲学领域不断分化又不断扩大,新的问题会不断出现。但无论怎样变化,对世界自身的认识始终是它的基础部分。本体论问题并不能涵盖全部哲学,但本体论问题的解决方式,对一个哲学体系具有基础性的决定性意义。 世界是惟一的,但关于世界存在的本体论学说却是多样的。我们可以不同意本体理论中的思辨形而上学学说,不同意柏拉图、黑格尔的理念论和绝对观念论,不同意生命哲学、唯意志主义哲学以及各种非理性主义的本体论学说,但我们不能反对本体论问题。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归结为对本体论问题的抛弃。其实即使是拒斥本体论的哲学仍然是以拒斥的形式包含着一种对世界实在性的看法。尽管自古至今,各种各样的本体论学说都是为自己的哲学体系寻求基石,主张各异,但从根本上说它的核心始终离不开人类面对的世界即存在,问题只是它以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对存在进行诠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立足点不是为了构造哲学体系,也不是寻找所谓安身立命的依据,而是建立既能认识世界又能改造世界的不同于以往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可能性、必要性和客观基础,都是以对世界的本质和人与世界关系的科学理解为依据的。离开世界本身争论世界观问题,以及争论所有的哲学问题都无异于民间笑话中瞎子争匾,自说自话。 本体论问题并不单纯局限于世界的本性问题,它关系到认识领域、实践领域、生活领域中的种种问题。实践是对象化的活动,对象化的活动必须有对象,而对实践的看法取决于对实践对象的看法。康德的实践理性、黑格尔的实践观念,虽然都强调实践但并不改变它的唯心主义本性,因为它对世界的看法是唯心主义的或者是二元论的。认识是对象化的知识,它必须有对象才可能有认识。因而认识论的性质取决于本体论的性质;唯理论与经验论都各有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分,这并不取决于理性与经验自身,而是取决于它的本体论前提。马克思主义也强调哲学必须从天上降到地上,反对德国的思辨哲学;但马克思主义的生活世界、现实世界或者象他们所说的实际生活都是以自然界优先地位为前提的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即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发生的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与思想生活在内的人的实际生活过程。它既有主客体关系又有以物为中介的人与人的关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就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期中概念详解

知识条目要求: 第一单元 1、知道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2、懂得哲学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3、了解哲学的意义和任务 4、了解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5、知道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6、把握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7、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8、明确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9、知道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10、把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形态 11、懂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大基本派别 12、了解哲学的主要功能 第二单元 1、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2、懂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3、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把握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5、理解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要求 6、懂得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7、了解意识的起源 8、知道意识的生理基础 9、理解意识的内容 10、懂的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11、把握意识在改造世界中的作用 12、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3、明确实践的含义 14、把握实践的特点 15、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6、了解真理的含义和客观性 17、懂得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 18、理解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19、知道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20、了解我党制定路线政策的理论依据 第三单元 1、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要求 2、把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的依据 3、知道整体和部分的含义 4、历届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5、了解系统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6、把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及其要求 7、理解发展的普遍性 8、把握发展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资料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怎样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首先回答实践的含义,然后实践的特点,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最后是回答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

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综上所述,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 3、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方法论答:辩证否定的基本内容: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b否定是事物的发展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C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听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这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既不能完全肯定一切也不能完全否定一切。肯定中包含否定。否定中包含肯定,尤其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因该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怎样理解价值与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