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几何光学综合实验·实验报告

几何光学综合实验·实验报告

几何光学综合实验·实验报告
几何光学综合实验·实验报告

几何光学综合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仪器】

带有毛玻璃的白炽灯光源、物屏、1/10分划板、凸透镜2个、白屏、目镜、测微目镜、二维调整架2个、可变口径二维架、读数显微镜架、幻灯底片、干板架、滑座5个、导轨。

【实验内容(提纲)】

一、测量透镜焦距

1、自成像法测量凸透镜(标称f=190mm )的焦距。

测3次。翻转透镜及物屏,再测3次。求平均。

2、两次成像法测量凸透镜(标称f=190mm )的焦距。

测3次。

3、放大倍数法测量目镜焦距。

至少测5次,做直线拟合求焦距。

二、组装望远镜

用第一部分测量的凸透镜和目镜组装望远镜。调节透镜高低、方向以及水平位置,使能看清楚远处的标尺。画出光路图,标明元件参数。用照相法测量放大倍数。

三、组装显微镜、投影机:画出光路图,标明元件参数。

【注意事项】

1、光学元件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2、注意保持光学元件表面清洁,不要用手触摸,用完后放回防尘袋。

3、光源点亮一段时间后温度很高,不要触摸,以防烫伤。

4、本实验光学元件比较多,实验前后注意清点,不要搞混

【实验一·测量透镜焦距】

·自成像法

把凸透镜放在十字光阑前面,是两者等高共轴。在凸透镜后放一平面反射镜,使通过透镜的光线反射回去。仔细调节透镜与物间的距离,直到在物面上得到十字叉丝的清晰像为止。这时物与透镜的距离即为透镜的焦距。用该方法测量透镜的焦距十分简便。光学实验中经常用这种方法调节出平行光。例如平行光管射出的平行光就是用此方法产生的。 ·两次成像法

这种方法也称为共轭法或贝塞尔法

这种方法使用的测量器具与前

面相同。其特点是物与屏的距离L

保持一固定的值,且使f L '>4。通

过移动透镜,可在屏上得到两次清

晰的像。如左图,透镜在位置I 得到

放大的像;在位置II 得到缩小的像。

由左图可知

s s d s s L '--='+-=,

d 为透镜两次成像所移动的距离。由

此可得:

2

,2d L s d L s -='+=

- 又f '='+1s 1s 1,则L d L f 422-=' 由此可见,只要测出物与屏的距离L 及透镜的位移d ,即可算出f '。用这种方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通常比较准确。因为在这个方法中无须测量物距、像距,从而排除了测量物、像距时,以镜心为准而非以主点为准所带来的误差。

·放大倍数法测透镜焦距

如果凸透镜很厚或焦距很短,或者对于凸透镜组,可以通过测量放大倍数来计算焦距。

线放大率定义为:y

y m '= (1)

由左图可见:

s s y y m ''== (2)

将高斯公式

f

s s 1'11=+代入公式(2)得: 01')'11(''m f

x f s s f s s s m -=-=-==。 (3) 其中x 是像的位置(原点任意)。由(3)可见,放大倍数m 与像的位置x 成线性关系,其斜率为透镜焦距的倒数。

对于透镜组,成像与放大倍数的公式与单个透镜的没有区别,但是物距与像距分别是相对第一和第二主平面计算的,这两个主平面一般并不重合。

实验方法:

本实验中,待测目镜Le 是由两个凸透镜构成的透镜组,物是1/10mm 分划板F ,观察和测量像的工具是测微目镜L 。

把全部器件摆放在导轨上,靠拢后目测调至共轴。

在F 、Le 、L 底座距离很小的情况下,前后移动Le ,直至在测微目镜L 中看到清晰的1/10mm 的刻线,并使之与测微目镜中的标尺无视差。

测出1/10mm 刻线像的宽度,求出其放大倍数m ,记下测微目镜的位置x 。

固定Le ,把L 向后移动30-40mm ,调节F,形成清晰的像,测量放大倍数m 与L 的位置x 。

改变测微目镜L 的位置5次,重复以上操作和测量。

画m -x 图,求目镜Le 的焦距。

【实验二·望远镜组装及其放大率的测量】

望远镜是用途极为广泛的助视光学仪器,望远镜主要是帮助人们观察远处的目标,它的作用在于增大被观测物体对人眼的张角,起着视角放大的作用,它常被组合在其他光学仪器中。为适应不同用途和性能的要求,望远镜的种类很多,构造也各有差异,但是它的基本光学系统都由一个物镜和一个目镜组成。望远镜在天文学、电子学、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实验目的

1、熟悉望远镜的构造及其放大原理;

2、掌握光学系统的共轴调节方法;

3、学会望远镜放大率的测量。

·实验仪器

光学平台、凸透镜若干、标尺、二维调节架、二维平移底座。

·实验原理

1、望远镜构造及其放大原理

望远镜通常是由两个共轴光学系统组成,我们把它简化为两个凸透镜,其中长焦距的凸透镜作为物镜,短焦距的凸透镜作为目镜。图1所示为开普勒望远镜的光路示意图,图中L 0为物镜,Le 为目镜。远处物体经物镜后在物镜的像方焦距上成一倒立的实像,像的大小决定于物镜焦距及物体与物镜间的距离,此像一般是缩小的,近乎位于目镜的物方焦平面上,经目镜放大后成一虚像于观察者眼睛的明视距离与无穷远之间。

物镜的作用是将远处物体发出的光经会聚后在目镜物方焦平面上生成一倒立的实像,而目镜起一放大镜作用,把其物方焦平面上的倒立实像再放大成一虚像,供人眼观察。用望远镜观察不同位置的物体时,只需调节物镜和目镜的相对位置,使物镜成的实像落在目镜物方焦平面上,这就是望远镜的“调焦”。

图1 图2

望远镜可分为两类:若物镜和目镜的像方焦距均为正(既两个都为会聚透镜),则为开普勒望远镜,此系统成倒立的像;若物镜的像方焦距为正(会聚透镜),目镜的像方焦距为负(发散透镜),则为伽利略望远镜,此系统成正立的像。

2、望远镜的视角放大率

望远镜主要是帮助人们观察远处的目标,它的作用在于增大被观测物体对人眼的张角,起着视角放大的作用。望远镜的视角放大率M 定义为:

e

M αα=0用仪器时虚像所张的视角不用仪器时物体所张的视角 (1) 用望远镜观察物体时,一般视角均甚小,因此视角之比可以用正切之比代替,于是,光学仪器的放大率近似可以写为:

0e

tg M tg αα= (2) 在实验中,为了把放大的虚像l 与l 0直接比较,常用目测法来进行测量。如图2所示。设长为0l 的标尺(目的物PQ )直接置于观察者的明视距离处(约3米),其视角为e α,用一只眼睛直接观察标尺(物PQ ),另一只眼睛通过望远镜观看标尺的虚像(""

P Q )亦在明视距离处,其长度为l -,视角为0α-,调节望远镜的目镜,使标尺和标尺的像重合且没有视差,读出标尺和标尺像重合区段内相对应的长度,即可得到望远镜的放大率: 00

e tg l M tg l αα== (3) 因此只要测出目标物的长度0l 及其像长l ,即可算出望远镜的放大率。

3、望远镜的计算放大率 0e

f M f =- (4) 由上式见,视放大率(绝对值)等于物镜与目镜的焦距之比,欲增大视放大率,必须增大物镜的焦距或减小目镜的焦距。同时,随着物镜和目镜的焦距的符号不同,视放大率可正可负。如果M 为正值,像是正立的,为伽利略望远镜,如果M 为负值,像是倒立的,为开普勒望远镜。

·实验内容

图3

1、根据已知透镜的焦距确定一个为物镜、另一个为目镜,并将标尺直接置于观察者的明视距离处(约3米)。

2、将物镜、目镜放在一起,调节高低、左右方位,使其中心大致在一条与光学平台平行的直线上,同时,各光学元件互相平行,垂直于光学平台。

3、按照图3的光路组成开普勒望远镜,向约3米远处的标尺调焦,使标尺刻度成清晰的像。

4、用数码照相机拍摄目镜中的像;保持相机位置及镜头焦距不变,直接对着标尺拍照。

5、将两张照片导入计算机,测量标尺上相同刻度对应的像素宽度,它们之比即为望远镜放大倍数。

6、求出望远镜的测量放大率0

l M l ,并与计算放大率0e f f 作比较。 【实验三·显微镜组装】

·实验目的

1.了解显微镜的结构、原理及放大率等概念。

2.设计组装显微镜,进一步熟悉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原理

1.显微镜简介

最简单的显微镜由两个凸透镜构成。其中,物镜的焦距很短,目镜的焦距较长。它的光路如图所示。

图中的Lo 为物镜(焦点在Fo 和Fo ′),其焦距为fo ;Le 为目镜,其焦距为fe 。将长度为y1 的被测物AB 放在Lo 的焦距外且接近焦点Fo 处,物体通过物镜成一放大的倒立实像A ′B ′(其长度为y2),此实像在目镜的焦点以内,经目镜放大后,在明视距离D 上得到一个放大的虚像A ″B ″(其长度为y3)。虚像A ″B ″对于观测物AB 来说是倒立的。由图中可见,显微镜的放大率为:

。 (1)

Δ为显微镜物镜像方焦点F0′和目镜的物方焦点Fe 之间的距离,称为物镜和目镜的光学间隔(显微镜的光学间隔一般是一个确定值,通常在17-19cm )。因而式(1)可改写成

, (2)

由式(2)可见,显微镜的放大率等于物镜放大率和目镜放大率的乘积。在fo 、fe 、Δ和D 为已知的情况下,可利用上式算出显微镜的放大率。

·实验内容

根据提供的元件,装配一台视放大率为20 倍的简单显微镜,并测定其放大率。

【附录1:光学系统的基点和基面】

·主点与主平面

若将物体垂直于系统的光轴放置在第一主点处,则必成一个与物体同样大小的正立像于第二主点处,即主点是横向放大率1+=β的一对共轭点。

过主点垂直于光轴的平面,分别称为第一、第二主平面。

·节点与节面

节点是角放大率1+=γ的一对共轭点。入射光线(或其延长线)通过第一节点N 时,出射光线(或其延长线)必通过第二节点N ',并与N 的入射光线平行。

过节点垂直于光轴的平面分别称为第一、第二节面。

当共轭球面系统处于同一媒质时,两主点分别与两节点重合。

·焦点与焦面

平行于系统主轴的平行光束,经系统折射后与主轴的交点F '称为像方焦点;过F '垂直于主轴的面称为像方焦面。第二主点到像方焦点的距离,称为系统的像方焦距f '。

【附录2:消视差及共轴调节】

·视差及其消除

光学实验中经常要测量像的位置和大小。经验告诉我们,要测准物体的大小,必须将量度标尺和被测物体贴在一起。如果标尺远离被测物体,读数将随眼睛的不同将有所变化,难以测准。可以说在光学测量中被测物体往往是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像,怎样才能确定标尺和被测物体是贴在一起的呢?利用“视差”现象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为了认识“视差”现象,我们可以作一简单的实验,双手伸出一只手指,并使一指在前一指在后相隔一定距离,且两指互相平行。用一只眼睛观察,当左右(或上下)晃动眼睛时(眼睛移动方向应与被观察手指垂直),就会发现两指间有相对移动,这种现象称为“视差”。而且还会看到,离眼近者,其移动方向与眼睛移动方向相反;离眼远者则与眼睛移动方向相同。若将两指紧贴在一起,则无上述现象,即无“视差。由此可以利用视差现象来判断待测像与标尺是否紧贴。若待测像和标尺间有视差,说明它们没有紧贴在一起,则应该稍稍调节像或标尺位置,并同时微微晃动观察,直到它们之间无视差后方可进行测量。这一调节步骤,我们常称之为“消视差”。在光学实验中,“消视差”常常是测量前必不可少的操作步骤。 ·共轴调节

光学实验中经常要用一个或多个透镜成像。为了获得质量好的像,必须使各个透镜的主光轴重合(即共轴),并使物体位于透镜的主光轴附近。此外透镜成像公式中的物距、像距等都是沿主光轴计算长度的,为了测量准确,必须使透镜的主光轴与带有刻度的导轨平行。为达到上述要求的调节我们统称为共轴调节。调节方法如下:

(1)粗调:将光源、物和透镜靠拢,调节它们的取向和高低左右位置,凭眼睛观察,使它们的中心处在一条和导轨平行的直线上,使透镜的主光轴与导轨平行,并且使物(或物屏)和成像平面(或像屏)与导轨垂直。这一步因单凭眼睛判断,调节效果与实验者的经验有关,故称为粗调。通常应再进行细调(要求不高时可只进行粗调)。

(2)细调:这一步骤要靠仪器或成像规律来判断调节。不同的装置可能有不同的具体调节方法。下面介绍物与单个凸透镜共轴的调节方法。

使物与单个凸透镜共轴实际上是指将物上的某一点调到透镜的主光轴上。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知道如何判断物上的点是否在透镜的主光轴上。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即可判断。如图1所示,当物AB 与像屏之间的距离b 大于4f 时,将凸透镜沿光轴移到O 1或O 2位置都能在屏

上成像,一次成大像A 1B 1,一次成小像A 2B 2。物点A 位于光轴上,则两次像的A 1和A 2点都在光轴上而且重合。物点B 不在光轴上,则两次像的B 1和B 2点一定都不在光轴上,而且不重合,但

是,小像的B 2点总是比大像的B 1点更接近光轴。椐此可知,若要将B 点调到凸透镜光轴上,只

需记住像屏上小像的B 2点位置(屏上有坐标纸供记录位置时作参照物),调节透镜(或物)

的高低左右,使像靠拢。这样反复调节几次直到重合,即说明点已调到透镜的主光轴上了。

若要调多个透镜共轴,则应先将轴上物点调到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上,然而,同样根据轴上物点的像总在轴上的道理,逐个增加待调透镜,调节它们使之逐个与第一个透镜共轴。

(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验证透镜成象及光线传播规律的实验

印刷光学实验指导四 实验 一、实验目的 1、过该实验能够加深学生对光的传播规律的掌握; 2、了解透镜及反射镜的成像特性及其规律。 二、实验装置 实验工作平台、JY-1型激光光学综合演示仪(几何光学)、光源、接收屏、透镜(正、负)、反射镜等附件。 三、实验原理 光学有四大基本定律,分别为: 光的直线传播定律、光的独立传播定律、折射定律及反射定律。其中光的直线传播定律、光的独立传播定律概括了光在同均匀介质中传播的规律,而折射定律及反射定律则是研究光传播到两种均匀介质分界面时的现象和规律。当一束光以一定的角度入射到两个不同的介质分界面上时是同时伴随着反射及折射的产生,反射光遵循反射定律折射光遵循折射定律。 透镜是最常见的折射元件,它又分为正透镜及负透镜。一般情况下正透镜起会聚作用,负透镜起发散作用,如果正负透镜进行适当组合就能够出现不同状态的像。 图8-1 本次验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通过简易的实验装置,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改变透镜的类型、位置及彼此的组合来观察不同情况下的光线走向及成像特性,以加深对成像规律的掌握和理解。其实验装置如下图8-1所示.验证透镜成象及光线传播规律的实验 四、实验步骤

1、打开光源,在激光演示仪上放置正透镜或负透镜,调整入射光的入射状态(平行、会聚等),观察光线经透镜后的具体走向。 2、取下正透镜,放置各种反射镜、棱镜、平板等,也可同时放上正透镜及负透镜,实现透镜的组合以观察不同种类的光学元件在不同状态下的光线走向。 经透镜后的具体走向前后移动接收屏,以观察不同位置所成的像的大小及倒正。 3、如图8-1所示在工作平台上放置好光源、物体、透镜及接收屏的位置,尽量做到共轴等高,然后前后移动接收屏以观察物体经透镜所成之像,并分析一下像的特性。 4、当物、像间距略大于时,保持其它元件不动,前后移动透镜,可以找到两个成实像面的位置,若测量出出现两实像的透镜的距离时,就能够测量出透镜的焦距。 五、思考 1、负透镜成像一定成虚像,正透镜成像一定成实像吗? 2、实像与虚像都能被接收屏和人眼所接收,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几何光学实验讲义(最新版)资料

几何光学实验讲义 1.薄透镜焦距测量 实验目的 1.掌握薄透镜焦距的常用测定方法,研究透镜成像的规律。 2.理解明视距离与目镜放大倍数定义; 3.掌握测微目镜的使用。 实验仪器 1.LED白光点光源(需加毛玻璃扩展光源) 2.毛玻璃 3.品字形物屏 4.待测凸透镜(Φ = 50.8mm,f = 150,200mm) 5.平面反射镜 6.JX8测微目镜(15X,带分划板) 7.像屏2个(有标尺和无标尺) 8.干板架2个 9.卷尺 10.光学支撑件(支杆、调节支座、磁力表座、光学平台) 基础知识 1.光学系统的共轴调节 在开展光学实验时,要先熟悉各光学元件的调节,然后按照同轴等高的光学系统调节原则进行粗调和细调,直到各光学元件的光轴共轴,并与光学平台平行为止。 1、粗调:将目标物、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像屏等光学元件放在光具座(或光学平台)上,使它们尽量靠拢,用眼睛观察,进行粗调(升降调节、水平位移调节),使各

元件的中心大致在与导轨(平台)平行的同一直线上,并垂直于光具座导轨(平台)。 2、细调:利用透镜二次成像法来判断是否共轴,并进一步调至共轴。当物屏与像屏距离大于4f时,沿光轴移动凸透镜,将会成两次大小不同的实像。若两个像的中心重合,表示已经共轴;若不重合,以小像的中心位置为参考(可作一记号),调节透镜(或物,一般调透镜)的高低或水平位移,使大像中心与小像的中心完全重合,调节技巧为大像追小像,如下图所示。 图1-1 二次成像法中物与透镜位置变化对成像的影响 图1-1(a)表明透镜位置偏低(或物偏高),这时应将透镜升高(或把物降低)。而在图(b)情况,应将透镜降低(或将物升高)。水平调节类似于上述情形。当有两个透镜需要调整(如测凹透镜焦距)时,必须逐个进行上述调整,即先将一个透镜(凸)调好,记住像中心在屏上的位置,然后加上另一透镜(凹),再次观察成像的情况,对后一个透镜的位置上下、左右的调整,直至像中心仍旧保持在第一次成像时的中心位置上。注意,已调至同轴等高状态的透镜在后续的调整、测量中绝对不允许再变动 2.薄透镜成像公式 透镜分为会聚透镜和发散透镜两类,当透镜厚度与焦距相比甚小时,这种透镜称为薄透镜.值得注意的是,若透镜太厚,光在透镜中的传播路径便无法忽略,光在透镜里的传播路径就必须做进一步的考虑。 在实验中,必须注意各物理量所适用的符号法则。运算时已知量须添加符号,未知量则根据求得结果中的符号判断其物理意义。在讨论成像前,我们约定正负号定义(1)光由左往右前进定义为正方向传播。 (2)物体若放在透镜的左方,其物距为负,反之为正。 (3)像若形成在透镜的右方,其像距为正,反之为负。 (4)若是光线与光轴线相交,且相交的锐角是由光线顺时针方向朝光轴线方向旋转扫出来的,这个锐角定义为正,反之为负。

有机设计性实验报告

化学与环境学院有机化学设计性实验题目:以苯胺为原料合成对溴苯胺 姓名: 学号: 专业: 年级: 指导老师: 提交日期:2013年6月6日

以苯胺为原料合成对溴苯胺实验报告 姓名;xxx (a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广州 510006) 摘要:对溴苯胺是非常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常被用作染料原料,如偶氮染料、喹啉染料等,医药及有机合成的中间体等。本实验合成过程以苯胺为原料,经历制备乙酰苯胺、对溴乙酰苯胺等中间体的过程,最终制得目标产物对溴苯胺。其合成过程经历保护、溴代、去保护等多个步骤,可以制得纯度较高的对溴苯胺。通过实验可得,用此实验方法制备对溴苯胺,操作方法简单,可控性强,产率较高,此实验最后产率为73.25%。 关键词:有机合成,苯胺,乙酰苯胺,对溴乙酰苯胺,对溴苯胺 The Synthetic Reaction of Aniline to p-Bromoaniline Abstract: p-Bromoaniline is an important kind of organic chemical material, is often used as dye material, such as the azo dyes, KuiLin dyes, medicine and synthetic organic intermediate, etc. In this experiment, the synthesis process using Aniline as raw material, through preparation Acetyl aniline,Bromine acetyl aniline intermediate, finally makes the product of p-Bromoaniline. The synthesis process through multiple steps to protect, bromination, deprotection, then can be made of high purity of p-Bromoaniline. Through the experi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of preparing p-Bromoaniline, the method is simple, strong controllability, high yield, the final yied was 73.25%. Keywords:organic synthesis; Aniline; Acetyl aniline; Bromine acetyl aniline ; p-Bromoaniline 引言:溴代苯胺,也被称为4-溴苯胺或对氨基溴化苯,有毒,其毒性较氯苯胺更严重,可经皮肤吸收,具有血溶性、能引起膀胱癌。溴苯胺为无色斜方结晶或粉末,相对分子质量为172.03,熔点为66.4℃,常压沸点分解,相对密度1.4970(100/4℃),对溴苯胺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和乙醚。 目前,国内生产芳香族胺类多采用酸性条件下铁粉还原法、碱性条件下的硫化碱还原法

几何光学实验报告

几何光学实验研究 一、实验内容 (一)仪器的组安装和调整 1、安装 矩形光盘安装: (1)在矩形光盘背面安好工形托架 (2)将大支杆插入大三角支架 (3)将安在矩形光盘上的工字型托架插入大支杆孔 (4)调整矩形光盘于水平位置,旋紧各螺丝 (5)将光源支杆插入小三角支架,旋紧螺丝 2、调整 光源筒在U型支架上可以灵活转动,改变射出光线的角度;调节支杆高度可以改变光源的高度;灯泡位置可在灯座筒里转动,使灯丝正好位于透镜的焦点上。仪器使用前调整步骤如下: (1)将低压电源的输出电压调至2V,接通电路,逐次增大电源的输出电压 (2)将光源靠近矩形光盘的缝屏板,并将缝屏板上的光拦插片第一、七条关闭,拉开其他的,使光屏上出现五条光带 (3)将光源筒向光盘上倾斜,使光带落在矩形光盘上,仔细调整角度,使光带既能照满光盘,又使亮度最好 (4)调整灯丝位置,前后移动和转动,使光盘上得到窄而亮并且近乎平行的五条光带 (5)使矩形光盘与桌面平行,调整光源的投射角,使五条光带的中间一条正好透射在光盘中央的黑色标记上 (二)分光小棱镜的使用 实验方法:分光小棱镜的角度主要用来改变光 的入镜角度,把小棱镜吸于光具盘上,分光交 于主光轴一点。 实验现象:如右图所示 (30°和11°小棱镜分光角度目测差别不大, 故以右图示意即可) (三)透镜的光学作用

将大双凸透镜吸 使三条光线都通过光通过光心的光线,按原方向传播,发生偏转 将大双凸透镜吸 使主 光轴通过透镜光再使二次反射光线于透镜前焦 则折射通过主焦点的光线, 跟主光轴平行 将大双凸透镜吸 使光平行主光轴的光线, 后会聚在焦点 上 将小双凸透镜吸 在小双凸透镜的焦点后放置一大双凸 使光线通过从主光轴焦点外某一点发出的近轴光线, 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 将凹透镜吸附在 使三条光平行主光轴的光线, 后成发散光线 (四)球面镜的光学性质

有机化学实验设计方案

一【实验名称】:有机化合物的鉴别。 二【实验目的】:(1)掌握常见有机化合物中典型官能团的组要化学性质。 (2)学会利用有机化合物官能团的特征反应性质来鉴别化合物,及鉴别的基本操作。 (3)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实验技能、设计、查阅资料的能力。 三【仪器和试剂】:仪器:大试管小试管酒精灯试管夹试管架玻璃棒烧杯等。 试剂:A组:松节油(主要成分α-蒎烯和β-蒎烯)、环己烷、苯甲基氯。 B组:甘油、仲丁醇、叔丁醇、水杨酸。 C组:乙醇、乙醛、丙酮、乙酰乙酸乙酯。 Fehling或Tollens试剂、溴水(Br2/Cl4溶液)、FeCl3溶液、浓I2液NaOH 溶液、2,4-二硝基苯肼、碳酸钠溶液、KMnO4/H+溶液、Lucas试剂、CuSO4 溶液、NaOH溶液、AgNO3/C2H5OH溶液、蒸馏水、水合茚三酮溶液、亚 硝酸。 四【实验原理】:1.根据有机化合物官能团的特征性质,即化合物的官能团决定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如有气泡、沉淀产生及颜色的变化等。根据化合物官能团直接相连 的碳原子的类型,以及官能团的连接位置(即其它官能团的影响),导致与 试剂作用的程度有所异同。 2.醇的性质醇的性质组要表现在羟基上。而羟基的活泼性与其直接相连接 的碳原子的类型不同而异,因此反应的实验现象也就不同。 3.醛和酮的化学性质二者分子内都含有相同官能团羰基,因此性质上就有 许多相似之处,都可在羰基上发生亲核加成和烃基上a-活泼氢卤代反应。但 由于醛-羰基直接与氢相连。 4. 有的有机化合物有特殊的气味,但多数有机物有毒,因此一般不用闻气味 的方法来鉴别有机化合物。如松节油有刺激性味,乙醛有性气味,苯甲醛有 杏仁香味,乙醇有酒味,环己烷有汽油味等。 五【实验内容】: 请分别设计一个鉴别下列各组物质的方案。 A组:松节油(主要成分α-蒎烯和β-蒎烯)、环己烷、苯甲基氯。 B组:甘油、仲丁醇、叔丁醇、水杨酸。 C组:乙醇、乙醛、丙酮、乙酰乙酸乙酯。 B组鉴别方案

建筑物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 室内热环境:主要是由室内气温湿度气流及壁面热辐射等因素综合而成的室内微气候 2. 室外热环境:是指作用在建筑外围护结构上的一切热湿物理因素的总称,是影响室内热环境的首要因素 3. 热舒适:指人们对所处室内气候环境满意程度的感受 4. 城市气候:在不同区域气候的条件下,在人类活动特别是城市化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特殊气候。 5. 热岛效应:由于城市的人为热及下垫面向地面近处大气层散发的热量比郊区多,气温也就不同程度的比郊区高,而且由市区中心地带向郊区方向逐渐降低的现象 6. 传热:指物体内部或者物体与物体之间热能转移的现象 7. 热阻:指热流通过壁体时遇到的阻力,或者说它反映了壁体抵抗热流通过的能力。 8. 露点温度:某一状态的空气,在含湿量不变的情况下,冷却到它的相对湿度达到100%时所对应的温度 9. 材料的传湿:当材料内部或外界的热湿状况发生改变导致材料内部水分产生迁移的现象 10. 建筑物采暖耗热量指标:指按照冬季或采暖期室内热环境设计标准和设定的室外计算条件,计算出的单位建筑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需由室内采暖设备提供的热量 11. 建筑通风:一般是指将新鲜空气导入人们停留的空间,以提供呼吸所需要的空气,除去过量的湿气,稀释室内污染物,提供燃烧所需的空气以及调节气温 12. 室内空气污染:指在室内空气正常成分之外,又增加了新的成分,或原有的成分增加,其数量浓度和持续时间超过了室内空气的自净能力,而使空气质量发生恶化,对人们的健康和精神状态工作生活等方面产生影响的现象。 13. 日照时间:以建筑向阳房间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受到的日照时数 14. 日照间距: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日照量而保持的一定间隔距离 15. 外遮阳系数:在阳光直射的时间里,透进有遮阳设施窗口的太阳辐射量与透进没有遮阳设施窗口的太阳辐射量的比值 16. 窗口综合遮阳系数:(Sw)指窗玻璃遮阳系数SC与窗口的外遮阳系数SD的乘机 二、填空及选择 1、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因素有室外气候因素、热环境设备的影响、家用电器等设备的影响和人体活动的影响。 2、人的冷热感觉不仅取决于室内气候,还与人体本身的条件(健康状况、种族、性别、年龄、体形等)、活动量、衣着状况等诸多因素有关。 3、当达到热平衡状态时,对流换热约占总散热量的25%~30%,辐射散热量占45%~50%,呼吸和无感觉蒸发散热量占25%~30%时,人体才能达到热舒适状态。 4、城市与郊区相比,郊区得到的太阳直接辐射多,城市的平均风速低,郊区的湿度大,城市的气温高,城市气候的特点表现为热岛效应。 5、按照我国《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93,将我国划分成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及温和地区五个区。 6、风向和风速是描述风特性的两个要素。 7、对流换热系数α 的单位是W/m2·K,热阻R的单位是m2·K/W 8、围护结构保温构造可分为:保温、承重合二为一构造;保温层、结构层复合构造以及单一轻质保温构造三种。 9、建筑物的通风中,产生压力的原因有:风压作用和热压作用。 10、外围护结构由于冷凝而受潮可分为表面凝结和内部冷凝两种。

环境监测实验报告

分数 环境监测实验报告 姓名:陈志杰 班级:10级环工一班 院系:水建院 任课教师:杜丹 2012年12 月16 日

内蒙古农业大学西区宿舍楼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分析报告一、西区宿舍楼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目的 1掌握水质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2为开展水环境质量评价和预测、预报及进行环境科学研究 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手段。 3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水环境保护标准、法规和规划提供有关 数据和资料。 4对环境污染纠纷进行仲裁监测,为判断纠纷原因提供科学依据。 二、水质监测项目指标 物理指标:水温,臭和味,色度,浊度,透明度,固体物(总固体物,溶解固体物,悬浮物),矿化度,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 金属化合物:铝,汞,镉,铅,铜,锌,铬,砷,其他金属化合物如镍、铁、锰、钙、镁、铀。 非金属无机化合物:酸度和碱度,pH,溶解氧(DO),氰化物(简单氰化物,络合氰化物,有机氰化物),氟化物,含氮化合物(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凯氏氮,总氮),硫化物,含磷化合物,其他非金属无机化合物,如氯化物、碘化物、硫酸盐、余氯、硼、二氧化硅。 有机污染物:综合指标和类别指标化学需氧量(COD),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BOD),总有机碳(TOC),挥发酚,油类。 特定有机污染物:挥发性卤代烃,挥发性有机物(VOCs),多

环芳烃(PAHs)。 底质和活性污泥(污泥沉降比,污泥浓度,污泥容积指数) 二、水质检测方法 实验一pH值的测定 pH值是水中氢离子活度的负对数。pH=-log10αH+。 pH值是环境监测中常用的和最重要的检验项目之一。饮用水标准的pH值的范围是6.5~8.5。由于pH值受水温影响而变化,测定时应在规定的温度下进行,或者校正温度。通常采用玻璃电极法和比色法测定pH值。比色法简便,但受色度、浊度、胶体物质、氧化剂、还原剂及盐度的干扰。玻璃电极法基本不受上述因素的干扰。然而,pH在10以上时,产生“钠差”,读数偏低,需选用特制的“低钠差”,玻璃电极,或使用与水样的pH值相近的标准缓冲溶液对仪器进行校正。 本实验采用玻璃电极法测定pH值。 (一)实验目的 掌握玻璃电极法测定pH的方法及原理 (二)实验原理 以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与参比电极组成电池。在25℃理想条件下,氢离子活度变化10倍,使电动势偏移59.16mv,根据电动势的变化测量出pH值。两种电极结合在一起能组成复合电极。pH计测量出玻璃复合电极的电压,电压转换成pH值,其结果被显示出来。(三)实验仪器 pH计(PB-21) (四)实验试剂 1.pH=4.003缓冲液(邻苯二甲酸氢钾) 2.pH=6.864缓冲液(混合磷酸盐) 3.pH=9.182缓冲液(硼砂) (五)实验步骤 1.将电极浸入到缓冲溶液中,搅拌均匀,直至达到稳定。 2.按mode(转换)键,直至显示出所需要的pH值测量方式。

几何光学实验报告

几何光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显微镜与望远镜光学特性分析测量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掌握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原理; 2.通过实际测量,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主要光学参数; 3.根据指示书提供的参考材料自己选择 2 套方案,测出水准仪的放大率并比较实验结果是否相符。 二、实验器材 1 .显微镜实验:测量显微镜、分辨率板、分辨率板放 大图、透明刻线板、台灯,高倍(40X、45X)、中倍(8X 或 10X)、低倍(2.5 X、3X或4X)显微物镜各一个,目镜若干 (4X、5X、10X、15X等)。 2 .望远镜实验:25 X水准仪、平行光管、1 X长工作距测量显微镜、视场仪、白炽灯、钢板尺、升降台、光学导轨、玻罗板、分辨率板。双筒军用望远镜,方孔架(被观察物)。 三、实验原理 ( 1 )显微镜原理: 显微镜是用来观察近处微小物体细节的重要目视光学仪器。它对被观察物进行了两次放大:第一次是通过物镜将被观察物成像放大于目镜的分划板上,在很靠近物镜焦点的位置上成倒立放大实

像;第二次是经过目镜将第一次所成实像再次放大为虚像供眼睛观察,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由于经过物镜和目镜的两次放大,显微镜总的放大率r 应是物镜放大率B和目镜放大率r 1的乘积。 r = pxr 1 绝大多数的显微镜,其物镜和目镜各有数个,组成一套,以便通过调换获得各种放大率。显微镜取下物镜和目镜后,所剩下的镜筒长度,即物镜支承面到目镜支承面之间的距离称为机械筒长。我国标准规定机械筒长为160 毫米。 显微镜的视场以在物平面上所能看到的圆直径来表示,其视场受安置在物镜像平面上的专设视场光阑所限制。 显微镜的分辨率即它所能分辨的两点间最小距离:$ =0.61入式中:入为观测时所用光线的波长;nsinU为物镜数 值孔径(NA)。 从上式可见,在一定的波长下,显微镜的分辨率由物镜的数值孔径所决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基本上与所使用光的波长是一个数量级。为了充分利用物镜的放大率,使被物镜分辨出来的细节,能同时被眼睛所看清,显微镜应有恰当的放大率。综合考虑显微物镜和人眼自身的分辨率,可得出显微镜适当的放大率范围是:500NA< r 这个范围的放大率称为有效放大率。如使用比有效放大率更小的放大率,则不能看清物镜已经分辨出的某些细节;

有机实验设计

水相Heck反应实验设计 20系 PB11206252 沈伟一、实验背景: 1972年,由美国化学家Richard F.Heck发现。这是一类重要的卤代烃烯基化,形成与不饱和双键相连的新C-C键的偶联反应,在过去的三十几年中成为日益广泛的有机合成方法。并且在有机合成,先进功能材料,生物制药等多个领域广泛运用。是支撑有机电子,药物开发,精细化工等现代产业的重要技术手段。2010年,Heck等三人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不过,因为反应条件较为苛刻,反应时间太长,对于学生在实验室完成来说难度较大。而经过研究表明,在水相中,采用微波方法,在短时间内、温和条件下可以得到较好的结果。 二、实验目的: Heck反应可以概括的表达为, 它使得我们可以合成一系列芳基烯烃、炔烃化合物。进而在新型高分子,医药,染料,天然产物,农药,肉桂酸型香料等日用品合成上发挥作用。 这个实验,我们需要掌握 1、学习水相Heck反应的原理与操作 2、练习微型实验操作与纯化方法 3、学习微波在有机实验中的运用 三、实验原理:

一直以来,认为Heck 反应的催化循环是围绕催化的钯中心而展开,如图所示。循环中所需的活性钯(0)一般是由钯(II)前体在反应中原位产生,例如,乙酸钯可被三苯基膦还原为双(三苯基膦)合钯(0) (1),进入催化循环,同时三苯基膦则被氧化为三苯基氧膦。循环中,首先是电子不饱和的含钯物种(1)与卤代烃氧化加成,钯插入到卤- 碳键中。然后,钯原子与烯烃作用产生π配合物 (3),配位的烯烃再顺式插入到钯-碳键中,得(4)。(4)经旋转(未画出)异构化为扭张力较小的反式异构体后,发生β-氢消除,获得另一个钯与烯烃配位的中间体 (5)。(5) 经解配,即得反应产物烯烃,同时还产生钯(II)物种(6),而(6)在碳酸钠作用下发生还原消除,又转化为(1),从而获得再生。可见,反应中用到的碳酸钠是计量的,但钯却是催化性的。本实验是水相Heck反应,具有以下特点

几何光学综合实验

几何光学综合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与实验仪器 实验目的: 1、了解透镜的成像规律。 2、学习调节光学系统共轴。 3、掌握利用焦距仪测量薄透镜焦距的方法。 实验仪器: JGX-1型几何光学实验装置,含光源、平面镜、透镜、目镜、测微目镜、透镜架、节点架、通用底座、物屏、像屏、微尺、毫米尺、标尺、幻灯片等。 二、实验原理 1)贝塞尔法测凸透镜焦距:贝塞尔发是一种通过两次成像能够比较精确地测定凸透镜焦距的方法,物屏和像屏距离为l(l>4f),凸透镜在O1、O2两个位置分别在像屏上成放大和缩小的像,成放大的像时,有1/u+1/v=1/f,成缩小的像时,有1/(u+d)+1/(v-d)=1/f,又由于u+v=l,可得f=(l2-d2)/4l。 2)自准法测凸透镜焦距:物体AB置于凸透镜L焦平面上,物体各点发出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成为平行光束(包括不同方向的平行光),有平面镜M反射回去仍为平行光束,镜头经汇聚必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A’B’于原焦平面上,能比较迅速直接测得焦距的数值。子准发也是光学仪器调节中常用的重要方法。 3)物距-像距法测凹透镜焦距:将凹透镜与凸透镜组成透镜组,用凸透镜L1使物AB成缩小到里的实像A’B’,然后将待测凹透镜L2置于凸透镜L1与像A’B’之间,如果O’B’<|f2|(凹透镜焦距),则通过L1的光束经过L2折射后,仍能成一实像A’’B’’。对凹透镜来讲,A’B’为虚物,物距u=O’B’,像距v=O’B’’,代入成像公式可计算出凹透镜焦距。 三、实验步骤 1.光学元件共轴等高的调节 (1)粗调将光源透镜物屏像屏靠近,调节高度使其中心线处于一条直线上。 (2)细调主要依靠仪器和光学成像规律来鉴别和调节。可以利用多次成像的方法,即只有当物的中心位于光轴上时,多次成像的中心才会重合。 2.透镜焦距的测定 1)自准法测薄透镜焦距 (1)按光源、物屏、透镜、平面镜从左到右摆放仪器,调至共轴。 (2)靠紧尺子移动L直至物屏上获得镂空图案倒立实像。 (3)调平面镜与凸透镜,使像最清晰且与物等大,充满同一圆面积。 (4)记下P、L位置a1、a2;

小学自然实验报告样板.doc

小学自然实验报告模板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结构框架”意在从宏观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各要素之间的内部关系;“活动程序”意在突出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行性。 自然学科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它与人的认识过程有较高的一致性,最适用于发现式的学习方法。实验是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和培养与发展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手段。我校的教研组推出的四环节实验课教学模式,以其较完美的操作性、开放性、优效性和灵活性形成了自然实验课的基本框架,较好地揭示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课堂教学诸因素的内在联系和课堂教学的普遍规律。现就模式谈一下我在教学中的实践与几点体会。 一、教学模式的四个环节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一)提出问题阶段 提出问题阶段是当研究一个问题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探索并调动他们积极性的阶段。教师可结合要研究的问题,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恰如其分地提问,让学生在观察和思维中发现问题。 例如,《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先进行演示实验,在铁架台上放一平底烧瓶,瓶中装满水,用酒精灯加热,水还没烧开,瓶中的水就往外溢。教师接着问大家,你们看了这个现象有什么想法?学生一下子提出许多问题:“为什么水加热后往上溢呢?”

“水难道会变多吗?” 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应千方百计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方法,如:做游戏、讲故事、变魔术、猜谜语、出示挂图、运用幻灯等。引起学生要研究问题的兴趣,提出自己的想法。 (二)作出假设阶段 学生提出了问题,但在还没有学习有关的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问题作出假设的回答。教师再从学生假设中引导学生逐渐进入要研究的问题中去。 例如,《水蒸气的凝结》,教师将还在冒白气的温水杯加盖,过一会儿再揭开盖,请同学们看盖上的水珠,水蒸气碰到什么样的物体在上面结成水珠呢?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发表不同意见。有的同学说:“水蒸气遇到热的物体结成水珠。”有的说:“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结成水珠。”教师接着说:“那么我们就一起研究一下,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能变成水呢?”这样就逐渐地把学生引入要研究的课题。 在这个阶段中,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的经验,通过演绎、归纳、推理而提出的假设,不少带有猜测的性质。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作出假设,不应压抑学生的思维,不管是对是错,都不要忙于作出评价。 (三)设计实验阶段

有机玻璃的制造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化工专业实验指导老师:卜志扬成绩: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有机玻璃的制造实验类型:高分子实验同组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三、主要仪器设备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七、讨论、心得 一、实验目的 了解本体聚合的特点,掌握本体聚合的实施方法,并观察整个聚合过程中体系黏度的变化过程。 二、实验原理 本体聚合是不加其他介质,只有单体本身在引发剂或光、热等作用下进行的聚合,又称块状聚合。本体聚合的产物纯度高、工序及后处理简单,但随着聚合的进行,转化率提高,体系黏度增加,聚合热难以散发,系统的散热是关键。同时由于黏度增加,长链游离基末端被包埋,扩散困难使游离基双基终止速率大大降低,致使聚合速率急剧增加而出现所谓自动加速现象或凝胶效应,这些轻则造成体系局部过热,使聚合物分子量分布变宽,从而影响产品的机械强度;重则体系温度失控,引起爆聚。为克服这一缺点,现一般采用两段聚合:第一阶段保持较低转化率,这一阶段体系粘度较低,散热尚无困难,可在较大的反应器中进行;第二阶段转化率和粘度较大,可进行薄层聚合或在特殊设计的反应器内聚合。 本实验是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进行本体聚合,生产有机玻璃平板。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由于有庞大的侧基存在,为无定形固体,具有高度透明性,比重小,有一定的耐冲击强度与良好的低温性能,是航空工业与光学仪器制造工业的重要原料。以MMA进行本体聚合时为了解决散热问题,避免自动加速作用而引起的爆聚现象,以及单体转化为聚合物时由于比重不同而引起的体积收缩问题,工业上采用高温聚合,预聚至约10%转化率的粘稠浆液,然后浇模,分段升温聚合,在低温下进行下一步聚合,安全度过危险期,最后脱模制得有机玻璃平板。 三、实验仪器及药品 仪器: 仪器名称规格数量 三角瓶50mL 1只 恒温槽1只 量筒50、100mL 各1只 制模玻璃100mm×100mm 2块 另:硅胶条、描图纸、相片、胶水、试管夹、玻璃棒、透明胶、长尾夹、标签纸若干 试剂: 试剂名称规格用量 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新鲜蒸馏,BP = 100.5℃30mL 过氧化二苯甲酰(BPO)重结晶0.05g 令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分析纯2mL

大学物理实验几何光学综合

几何光学综合实验实验报告 学院自动化班级自175 学号姓名 一、实验目的与实验仪器 理解透镜的成像规律,掌握测量薄透镜焦距的几种方法。 仪器:JGX-1型几何光学实验装置。 二、实验原理 1.自准法测凸透镜:物体发出的光经透镜折射,平面镜反射,再由透镜汇聚形成一个倒立 等大的实像,这时像的中心与透镜光心的距离就是焦距f。 2.贝塞尔法测凸透镜:物屏和像屏的距离为l(l > 4f),凸透镜在O1、O2两个位置分别在 像屏上成放大和缩小的像,成放大的像时,有,成缩小的像时,有, 又由于u+v=l,可得f= 。 3.物距-像距法测凹透镜:如图,物距u=O’B’,像距v=O’’B’’,带入成像公式,可 计算出凹透镜焦距f2。

三、实验步骤 1.自准法测薄凸透镜焦距: (1)按照原理图布置好各元件; (2)调节凸透镜L和平面镜M的位置,使物屏上的倒立实像最清晰且与物等大(充满同一圆面积); (3)记下物屏P和凸透镜L的位置; (4)重复实验三次。 2.贝塞尔法测薄凸透镜的焦距: (1)按照原理图布置好各装置,使物与像屏距离l>4f; (2)移动凸透镜L,使像屏H上形成清晰的放大像,记下L的位置a1; (3)再移动L,直至在H上形成一清晰的缩小像,记下L的位置a2; (4)重复实验。 3.物距像距法测凹透镜焦距: (1)按照原理图布置好实验装置; (2)先移动凸透镜L1,使物P1在像屏P2上形成清晰的像,记下L1和P2的位置读数; (3)在凸透镜和像屏之间加入待测薄凹透镜L2,向远处移动像屏,直至屏上又出现清晰的像,记下L2和像屏P2`的位置读数。 (4)对于凹透镜L2来说,物距u=|L2P2|,像距v=|L2P2`|; 四、数据处理

光学系统像差理论综合实验.doc

第五节光学系统像差实验 一、引言 如果成像系统是理想光学系统 , 则同一物点发出的所有光线通过系统以后 , 应该聚焦在理想像面上的同一点 , 且高度同理想像高一致。但实际光学系统成像不可能完全符合理想 , 物点光线通过光学系统后在像空间形成具有复杂几何结构的像散光束 , 该像散光束的位置和结构通常用几何像差来描述。 二、实验目的 掌握各种几何像差产生的条件及其基本规律,观察各种像差现象。 三、基本原理 光学系统所成实际像与理想像的差异称为像差,只有在近轴区且以单色光所 成像之像才是完善的(此时视场趋近于 0,孔径趋近于 0)。但实际的光学系统均需对有一定大小的物体以一定的宽光束进行成像,故此时的像已不具备理想成像的条件及特性,即像并不完善。可见,像差是由球面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即使透镜的折射率非常均匀,球面加工的非常完美,像差仍会存在。 几何像差主要有七种:球差、彗差、像散、场曲、畸变、位置色差及倍率色差。前五种为单色像差,后二种为色差。 1.球差 轴上点发出的同心光束经光学系统后,不再是同心光束,不同入射高度的光线交光轴于不同位置,相对近轴像点(理想像点)有不同程度的偏离,这种偏离称为轴向球差,简称球差( L )。如图1-1所示。 图 1-1 轴上点球差 2.慧差 彗差是轴外像差之一,它体现的是轴外物点发出的宽光束经系统成像后的失对称情况,彗差既与孔径相关又与视场相关。若系统存在较大彗差,则将导致轴 外像点成为彗星状的弥散斑,影响轴外像点的清晰程度。如图1-2 所示。

图1-2 慧差 3.像散 像散用偏离光轴较大的物点发出的邻近主光线的细光束经光学系统后,其子午焦线与弧矢焦线间的轴向距离表示: x ts x t x s 式中, x t , x s分别表示子午焦线至理想像面的距离及弧矢焦线会得到不同形状的 物至理想像面的距离,如图1-3 所示。 图1-3 像散 当系统存在像散时,不同的像面位置会得到不同形状的物点像。若光学系统对直线成像,由于像散的存在其成像质量与直线的方向有关。例如,若直线在子午面内其子午像是弥散的,而弧矢像是清晰的;若直线在弧矢面内,其弧矢像是弥散的而子午像是清晰的;若直线既不在子午面内也不在弧矢面内,则其子午像和弧矢像均不清晰,故而影响轴外像点的成像清晰度。 4.场曲 使垂直光轴的物平面成曲面像的象差称为场曲。如图1-4 所示。 子午细光束的交点沿光轴方向到高斯像面的距离称为细光束的子午场曲;弧矢细光束的交点沿光轴方向到高斯像面的距离称为细光束的弧矢场曲。而且即使像散消失了(即子午像面与弧矢像面相重合),则场曲依旧存在(像面是弯曲的)。 场曲是视场的函数,随着视场的变化而变化。当系统存在较大场曲时,就不

实验二几何光学参数测量实验

实验二几何光学参数测量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简单光路的分析和调整方法 2.了解、掌握自准法测薄凸透镜焦距及自组显微镜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1.自准法测薄凸透镜焦距f 当发光点(物)P处在凸透镜L的前焦平面时,它发出的光线通过透镜后将成为一束平行光。若用与主光轴垂直的平面镜M将此平行光反射回去,反射光再次通过透镜后仍会聚于透镜的前焦面上,其会聚点将在发光点相对于光轴的对称位置上。 2. 自组显微镜 物镜L o的焦距f o很短,将F1放在它前面距离略大于f o的位置,F1经L o后成一放大实像F’1,然后再用目镜L e作为放大镜观察这个中间像F’1,F’1应成像在L e的第一焦点f e之内,经过目镜后在明视距离处成一放大的虚像F’’1。 三、实验器材 1. 自准法测薄凸透镜焦距f 1、带有毛玻璃的白炽灯光源S; 2、品字形物像屏P; 3、凸透镜L; 4、二维调整架; 5、平面反射镜M; 6、二维调整架; 7、滑座1; 8、滑座1; 9、滑座1; 10、滑座1; 11、导轨

2. 自组显微镜 1、带有毛玻璃的白炽灯光源S ; 2、1/10mm 分划板F 1; 3、二维调整架; 4、物镜Lo ; 5、二维调整架; 6、测微目镜Le (去掉其物镜头的读数显微镜); 7、读数显微镜架; 8、滑座1;9、滑座1;10、滑座1;11、滑座1;12、导轨。 四、 实验步骤 1. 自准法测薄凸透镜焦距f 第一步 把全部元件按顺序摆放在平台上,靠拢,调至共轴,而后拉开一定的距离; 第二步 前后移动凸透镜L ,使在物像屏P 上成一清晰的品字形像; 第三步 调M 的倾角,使P 屏上的像与物重合; 第四步 再前后微动透镜L ,使P 屏上的像既清晰又与物同大小; 第五步 分别记下P 屏和透镜L 的位置a1、a2; 第六步 把P 屏和透镜L 都转180度,重复做前四步; 第七步 再记下P 和L 的新位置b1、b2。 2. 自组显微镜 第一步 把全部器件按图四的顺序摆放在平台上,靠拢后目测调至共轴; 第二步 把透镜Lo 、Le 的间距设定为180mm ; 第三步 沿标尺导轨前后移动F 1(F 1紧挨毛玻璃装置,使F1置于略大于f o 的位置),直至在显微镜系统中看清分划板F1的刻线。 五、数据记录及处理 1. 自准法测薄凸透镜焦距f 被测透镜焦距: 被测透镜焦距: 2. 自组显微镜 f o = mm; f e = mm 计算显微镜的放大率: 其中: 。 六、实验分析与总结 12a a f a -=12b b f b -=2/)(b a f f f +=(250)/()o e M f f =???o e f f ?=-

几何光学综合实验(终审稿)

几何光学综合实验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几何光学综合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与实验仪器 实验目的: 1、了解透镜的成像规律。 2、学习调节光学系统共轴。 3、掌握利用焦距仪测量薄透镜焦距的方法。 实验仪器: JGX-1型几何光学实验装置,含光源、平面镜、透镜、目镜、测微目镜、透镜架、节点架、通用底座、物屏、像屏、微尺、毫米尺、标尺、幻灯片等。 二、实验原理 1)贝塞尔法测凸透镜焦距:贝塞尔发是一种通过两次成像能够比较精确地测定凸透镜焦距的方法,物屏和像屏距离为l(l>4f),凸透镜在 O1、O2两个位置分别在像屏上成放大和缩小的像,成放大的像时,有 1/u+1/v=1/f,成缩小的像时,有1/(u+d)+1/(v-d)=1/f,又由于u+v=l,可得f=(l2-d2)/4l。 2)自准法测凸透镜焦距:物体AB置于凸透镜L焦平面上,物体各点发出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成为平行光束(包括不同方向的平行光),有平面镜M反射回去仍为平行光束,镜头经汇聚必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

A’B’于原焦平面上,能比较迅速直接测得焦距的数值。子准发也是光学仪器调节中常用的重要方法。 3)物距-像距法测凹透镜焦距:将凹透镜与凸透镜组成透镜组,用凸透镜L1使物AB成缩小到里的实像A’B’,然后将待测凹透镜L2置于凸透镜L1与像A’B’之间,如果O’B’<|f2|(凹透镜焦距),则通过L1的光束经过L2折射后,仍能成一实像A’’B’’。对凹透镜来 讲,A’B’为虚物,物距u=O’B’,像距v=O’B’’,代入成像公式可计算出凹透镜焦距。 三、实验步骤 1.光学元件共轴等高的调节 (1)粗调将光源透镜物屏像屏靠近,调节高度使其中心线处于一条直线上。 (2)细调主要依靠仪器和光学成像规律来鉴别和调节。可以利用多次成像的方法,即只有当物的中心位于光轴上时,多次成像的中心才会重合。 2.透镜焦距的测定 1)自准法测薄透镜焦距 (1)按光源、物屏、透镜、平面镜从左到右摆放仪器,调至共轴。 (2)靠紧尺子移动L直至物屏上获得镂空图案倒立实像。 (3)调平面镜与凸透镜,使像最清晰且与物等大,充满同一圆面积。

有机合成实验的设计

第六部分 有机化学设计性实验

6.1设计性实验总体要求 为了巩固学生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和所学习的各种有关知识,进一步培养面向21世纪的学生所必备的独立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我们安排了多个设计实验的内容。这些实验的内容是要求学生运用已学习过的知识,通过查阅文献,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设计出常量或半微量或微型实验的方案,在教师认可后并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动手合成某些有实用价值的中间体或化合物。也可以结合教师科学研究的需要,合成一些原料或中间体,通过设计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进行研究和创新的能力。 学会查阅文献,包括从多媒体计算机的光盘及计算机网络中查阅并利用古今中外的各种书籍、资料及具代表性的期刊、杂志。但是,要注意的是,各种文献中记载的实验步骤和条件往往彼此不同,有些内容出于保密等原因而不详实,这就要求学生能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独立地进行正确的判断、综合。通过透彻掌握目标分子的合成原理、主副反应、产物(含副产物)的有关性能(如溶解度、熔点、沸点),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包括合成路线、使用的原料与试剂、仪器的选用、操作条件的控制、主副产物的分离、产品的精制、鉴定等)。 设计方案经教师审定后,学生独立进行实验。实验用量最好半微量或进行微型实验。

实验后除了要交出产品还应写出设计实验报告。设计实验报告应按小论文形式撰写。其格式可参照一般化学、化工杂志的论文,应当包括题目、作者、提要(摘要)、关键词、实验内容、结果讨论、主要参考文献等栏目。要简要地介绍题目的背景、实验的目的意义,要有实验步骤的精确描述(包括原料的配比和用量、工艺流程和实验条件、有关数据和现象等等),要有实验结果的有关数据(包括产物的产量和收率、产品质量的有关物理参数及文献值、图表、波谱及其他有关数据,等等),要有讨论(包括对实验结果的评价、对实验的改进意见、意外情况的分析及自己的心得体会等)。 教师在设计实验实施的过程中要始终起指导作用。对各设计实验必须都心中有数,为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提供必要的软硬件支持。在审查学生制定的设计方案时,切不可忽略对安全因素的审查,在安全上要做到万无一失。在实验过程中要观察和评价学生的操作技术正确与否,必要时及时予以纠正。要随时准备解答学生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总之,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高考物理光学知识点之几何光学综合练习(7)

高考物理光学知识点之几何光学综合练习(7)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ABC为一直角玻璃三棱镜的横截面,∠A=30°,一束红光垂直AB边射入,从AC边上的D点射出,其折射角为6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玻璃对红光的折射率为2 B.红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大小为8 210m/s ? C.若使该束红光绕O点顺时针转过60°角,则光不会从AC面射出来 D.若将这束红光向左水平移动一小段距离则从AC面上出来的折射角小于60° 2.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衍射现象的是 A.光在光导纤维中传播 B.马路积水油膜上呈现彩色图样 C.雨后天空彩虹的形成 D.泊松亮斑的形成 3.如图所示,将等腰直角棱镜截去棱角,使截面平行于底面,制成“道威棱镜”,可以减小棱镜的重量和杂散的内部反射。从M点发出一束平行于底边CD的单色光从AC边射入,已知折射角γ=30°,则 A.光在玻璃中的频率比空气中的频率大 B.玻璃的折射率 6 2 n= C.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为2×108 m/s D.CD边不会有光线射出 4.如图所示,放在空气中的平行玻璃砖,表面M与N平行,一束光射到表面M上,(光束不与M平行) ①如果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光在表面M即发生反射。 ②无论入射角多大,光在表面M也不会发生全反射。 ③可能在表面N发生全反射。

④由于M与N平行,光只要通过M,则不可能在表面N发生全反射。 则上述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②③ C.③ D.②④ 5.如图所示,一束光由空气射向半圆柱体玻璃砖,O点为该玻璃砖截面的圆心,下图中能正确描述其光路的是() A. B. C. D. 6.图示为一直角棱镜的横截面,。一平行细光束从O点沿垂直于bc面的方向射入棱镜。已知棱镜材料的折射率n=,若不考试原入射光在bc面上的反射光,则有光线() A.从ab面射出 B.从ac面射出 C.从bc面射出,且与bc面斜交 D.从bc面射出,且与bc面垂直 7.一细光束由a、b两种单色光混合而成,当它由真空射入水中时,经水面折射后的光路如图所示,则以下看法正确的是 A.a光在水中传播速度比b光小 B.b光的光子能量较大 C.当该两种单色光由水中射向空气时,a光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较大 D.用a光和b光在同一装置上做双缝干涉实验,a光的条纹间距大于b光的条纹间距8.一束单色光由玻璃斜射向空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波长一定变长 B.频率一定变小 C.传播速度一定变小 D.一定发生全反射现象 9.有一束波长为6×10-7m的单色光从空气射入某种透明介质,入射角为45°,折射角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