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鲍德里亚身体理论研究

鲍德里亚身体理论研究

鲍德里亚身体理论研究
鲍德里亚身体理论研究

鲍德里亚的身体理论研究

摘要::鲍德里亚认为,在整个消费社会中,身体是最美的消费品。在对身体进行救赎运动中,我们的身体被同质化、外延化和功用化了,在女性解放和医学崇拜的背后是真实个人的被删除。同时,身体在意识形态功能中彻底取代了灵魂成为了一种新的意识形态

神话。尽管鲍德里亚对人们身体的被奴役境地给予了无情揭露和批判,但他并没有向我们指出走出困境的道路,原因在于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

关键词:身体意识形态神话深层逻辑

中图分类号:b506 文献标识码:a

让·鲍德里亚作为法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可以说是最具“原创性”的学术大师之一,被誉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开创者和引路人。在《消费社会》一书中,鲍德里亚通过对消费社会丰盛景观的详尽描述、对消费理论的深入剖析与反思,明确指出处在现代资本主义消费社会中人们的奴性境地。人们无时无刻不被引导、被塑造、被区分、被编码、被支配和奴役,无时无刻不处在消费意识形态的统治之下。然而在本书即将接近尾声之际,鲍德里亚笔锋一转,将关注的焦点转向了身体。在笔者看来,鲍德里亚之所以如此关注身体理论,不仅在于鲍德里亚认为身体是最美的消费品,“它比负载了全部内涵的汽车还要负载了更沉重的内涵,”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作为消费品的身体的分析,更能突显作为主体的人们,在现代消费的资本逻辑面前是多么的苍白、脆弱与无奈。

鲍德里亚研究综述

鲍德里亚研究综述 国内 鲍德里亚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各个领域均有涉猎。除了上文提到的哲学、社会学外,甚至在艺术领域他也有所建树。鲍德里亚一生写了很多著作,其中又以《物理系》、《消费社会》等著作为大众所熟知。就目前出版的资料来看,国内对他的研究总体状况是专著少,论文多。研究专著有:仰海峰的《走向后马克思主义:从生产之境到符号之境一早期鲍德里亚思想文本学解读》、伍庆的《消费社会与消费认同》以及夏宝的《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读》等。除专著以外更多的还是一些发表于各学术期刊中的一些研究论文,其研究内容也主要集中在鲍德里亚的象征交换、后现代理论等思想方面。总的来说,国内学者们对于鲍德里亚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有待我们更进一步的研究。 国内哲学界很多学者把对鲍德里亚《物体系》的研究纳入到对其早期思想的研宄中,在研宄鲍德里亚早期思想的过程中阐述对《物体系》的理解。国内学界的一些学者把鲍德里亚的思想分为三个阶段一一早期、中期和晚期,仰海峰在《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中认为: "鲍德里亚的思想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处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影响之下,并结合符号学与精神分析理论展开对消费社会的枇判分析,……;第二阶段是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向后马克思思潮,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展开了较为尖锐的批评,……;第三阶段是同一切现有思潮决裂”气但是,也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夏莹认为,"鲍德里亚的早期思想并非终止于1976 年,因为在进入80年代,甚至接近90年代之后的一些著作中,如《诱惑》、《拟像与仿真》都还同样具有批判理论的基本特质,应当说,这些都还应归属于其早期思想” 《物体系》属于鲍德里亚的早期作品,学者对它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探讨鲍德里亚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国内学界对鲍德里亚早期思想是否继承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传统还存在一定的分歧:支持者认为鲍德里亚的早期思想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传统之下,代表学者有:仰海峰《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夏董《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基于早期鲍德里亚的一种批判理论建构》、孔明安《物?象征?仿真:鲍德里亚哲学思想研究》、戴阿宝《终结的力量:鲍德里亚前期思想研究》、高亚春《符号与象征一一波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研究》等等。反对者认为鲍德里亚从早期开始就己经脱离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判视域, 代表学者是张一兵。张一兵对鲍德里亚有很多研究?,但从总体上讲,张一兵是一位反鲍德里亚者。他认为鲍德里亚是以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以及莫#f ?巴塔耶的象征交换理论来建构自己的思想④,所以得出鲍德里亚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从一开始就脱离了马克思主义。从总体上看,国内学界对鲍德里亚《物体系》的研宄主要有三个视角: 第一,从宏观的角度同时结合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对《物体系》进行梳理。仰海峰在《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中梳理了鲍德里亚早期的著作,围绕物、消费与生产之间的关系,说明当下资本主义是符号编码下的消费社会,最后得出了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存在根本性的错误的结论'L。对《物体系》的研宄,仰海峰主要从“物体系的功能变迁”、“物体系时代的动机”以及“物体系的实践意识形态批判”?角度来探讨,目的在于为消费的出场做铺塾;孔明安在《物?象征?仿真:鲍德里亚哲学思想研宄》中梳理了鲍德里亚早期、中期和晚期的思想,围绕“物、消费、生产、象征、仿真、内爆和超真实”展开。同时还探讨了鲍德里亚的传媒、女权等等思想,得出其早期的思想受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而“象征交换”原则贯穿了其社会批判的始终?。 第二,从消费的视角来研宄鲍德里亚。夏莹在《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基于早期鲍德里亚的一种批判理论建构》中以“异化”的方法来批判的解读鲍德里亚的消费思想、文中围绕鲍德里亚的消费展幵论述。在夏莹看来批判的精神是鲍德里亚的核心精神,鲍德里亚把马

文明的挽歌_鲍德里亚_象征交换与死亡_的解析

第48卷 第2期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V o.l48 N o.2 2008年3月Jili n U n i versity Journa l Soc i a l Sc iences Ed iti on M ar.,2008 当代西方哲学研究:鲍德里亚专题 文明的挽歌 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的解析 孔明安 [摘要]法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鲍德里亚向来以思想独特和怪异而著称。在!象征交换与死亡? 一书中,鲍德里亚通过对死亡的原始象征意义的回溯考证和注解,从中引申出象征交换概念的特 征,并运用这一特征来分析现代西方近代社会以来的人道主义思潮及其特点,得出了与西方人道主 义为主流的西方文明背道而驰的#死亡观?,从而在20世纪之末奏出了与西方当代文明社会极不 协调的一曲#文明的挽歌?。 [关键词]鲍德里亚;象征交换;死亡;互惠性;人道主义 [收稿日期]2007-12-20 [作者简介]孔明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 100732)。 #象征交换?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和哲学家鲍德里亚(J B audrillard)的一个核心概念;!象征交换与死亡?则是鲍德里亚的一部重要的哲学和社会学著作。鲍德里亚著作甚多,但相比较而言,尤以!象征交换与死亡?的哲学色彩和理论性最强,但也最为难以理解和把握。在该书中,鲍德里亚提出了著名的#象征交换?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对现代文明社会进行了全面性的考察批判。不仅如此,从象征交换这一概念提出之后,鲍德里亚始终将象征交换原则作为一个普遍性的原则,用以诠释和注解现代文明社会,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现象。因而,我们可以说,象征交换的礼仪或规则,贯穿了鲍德里亚中后期的思想。如果说在鲍德里亚前期的!物体系?、!消费社会?和!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象征交换的思想还不明显的话,那么,从!生产之境?开始,特别是其!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的出版,象征交换理论就构成之后鲍德里亚思想的核心。这不仅包括鲍德里亚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中对象征交换理论的反复细致的阐述和论证,而且之后的大众媒体批判理论,诱惑理论,以及后期有关科技哲学的思想中,都隐含着象征交换理论的影子。特别鲍德里亚晚年整理出版的!不可能的交换?一书,也是他对其象征交换理论在新千年的应用性的阐释和论证。当然,过多的论述显然是本文不能企及的,我们在此只是强调象征交换理论在鲍德里亚思想中的重要性地位而已。 但令人遗憾的是,鲍德里亚所提出的象征交换理论及其对现代社会想象的解释,给出的并不是一个令人鼓舞的论调。正如英国学者M 甘恩(M G ane)将鲍德里亚的文化观解读为#鲍德里亚的兽性?一样,通过对!象征交换与死亡?的研读,我们看到的是,鲍德里亚的!象征交换与死亡?奏出的是一曲文明社会的哀叹调。下面,我们试图从象征的概念及其特征,象征交换与死亡的关系,以及象征交换与文明社会的关系等角度来对鲍德里亚的思想做一探讨。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 [摘要]法国著名哲学家鲍德里亚从物-符号消费-符号价值等概念,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符号价值体系,并探索这一体系和经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体系之间的联系,试想通过对符号拜物教的批判来摒除消费异化。他在揭露资本在消费领域运行的固有本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对经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曲解。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好消费和生产之间互动互促的关系,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摆脱符号化消费和异化消费的困扰,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追求,在全社会建立合理消费、适度消度的新常态,才能促进社会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 [关键词]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物;符号消费;科学消费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研究根植于20世纪西方社会文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中。他继承了西方悠久的人文批判精神,抓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提出的消费社会理论深刻地揭示了当代西方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重新审视这一理论,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把握后现代思潮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可为时下消费文化实践中所存在的复杂的意识形态控制与反控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理解西方和我国的社会领域中出现的诸多新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消费批判理论的内涵 (一)消费批判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物 在受到马克思对商品分析的影响,鲍德里亚选择了物作为他的研究突破口。但这个所谓的物既延续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拜物教批判,又受到了导师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理论的直接影响。鲍德.里亚的逻辑思维首先从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遍、常见的物开始,并将人类制造的繁多物品进行分类和分析,并由繁多的物所组成的这个系统,作论著《物体系》来研究。并将差异的物,即所谓的个性化的物,通过命名和指称的方式加以区别。在消费社会中,由于物的功能性不断扩大,物也就变成了一个纯粹的事物,并且指出:掌握它的人可以根据掌握者的意志任意的确定物的意义。也就是说,每种物都有特定的意义指向,“A物—A意义”。这时,物的自主性很低。但是,人的消费的目的不仅仅是消费物的使用价值本身,更重要的在于物所涉及的关系和隐藏在其背后的重要意义。

理解大众文化完结

《理解大众文化》读书报告张景舒学号:2013201270摘要 从牛仔裤到流行音乐,从狂欢节到暴力,从购物到阅读言情小说的介绍, 无不体现本书的核心观点:大众文化就是日常生活。 劳动人事学院 课程:传播理论基础

《理解大众文化》读书报告 一、我的一些了解 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些方向: 据一些资料和本书的中文导言显示:西方大众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有两种立场:根植于精英阵营的“批判主义”与立足于平等和参与的“平民主义”。批判主义是以极端、悲观但最富批判性著称的法兰克福学派为核心,包括阿多诺、霍克海姆、哈贝马斯、布迪厄、麦克唐纳等在内。在法兰克福学派那里,大众文化的生产就是文化工业进行的一种“标准化”的大规模复制,大众文化并不反映实在的艺术个性,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从本质上说,只能是一种模仿,必然导致艺术的生命的扼杀,艺术创造性和个性的毁灭。平民主义是以指涉面广、涵盖学科众多且以理性、乐观的受众视角为特征的伯明翰学派为代表,包括斯图亚特·霍尔、波德里亚、费斯克等。第三种文化研究的方向也就是本书所试图重新解读的“popular culture”。导言将本书定义为一本修正主义文化研究著作。而费斯克的主要贡献,则正在于在文化工业的生产中,发现了一个积极的“大众”,从而对法兰克福学派受众被动学说进行了修正。 本书所介绍的大众文化的一些特性: 菲斯克在书的前言中说道:“我所熟悉的国家,我所书写的文化都是白种人、父权制、资本主义的国家和文化。”又表达了自己的理解:不同国家文化的不同,但相对而言仅仅是表象上的差异,文化的实质应该具有同一性。作者的观点认为:本书文化研究的历史和他个人学术生涯、个人历史,相互交织渗透,生产于20世纪80年代末。 对菲斯克本人的一些感知: 菲斯克是西方当代文化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作为“世界知名的文化研究健将”,著述十分丰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解读大众文化》。据书中的作者简介,他本人就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大众文化消费者。 二、主体 何为大众文化?费斯克发现,观众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文化工业的产品,而是具有不容忽视的“辨识力”和“创造力”,他们在接受大众文化产品的同时,也在生产和流通着各种“意义”——这种由大众主动参与的意义的生产和流动就

冷记忆1-5出版

《冷记忆1-5》出版 《南大报》2009年3月 让?波德里亚被誉为我们时代最重要最具有煽动性的作家。他被认为是“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领军人物”,西方马克思主义左翼孤独的神枪突击手,也被称为是关于诱惑或关于大众文化的代表性哲学家。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让•波德里亚在超真实领域里的格言式个人系列纪录,波氏思想精华的精华。 《冷记忆1》(法)让?波德里亚著张新木李万文译26.00元 本书是波德里亚在1980-1985年间的思想碎片:关于性、福柯、阿尔法?罗密欧、白血病、天主教、柏林路、洛朗?法比尤斯、让-保罗二世、玫瑰、南极洲、列赫?瓦文萨、泥地摔跤、季诺维也夫、色情电影、雪、女权主义、雅克?拉康、史蒂维?旺德、麦克尔?杰克逊、帕勒莫、DNA和恐怖主义等。本书具有一种忧郁的气质。 《冷记忆2》(法)让?波德里亚著张新木王晶译 14.00元 异质、非凡,具有才气逼人的原创性,波德里亚在本书中广泛撒网,在进行自传式回忆的同时,也结合了对于美国、文化产业危机、小说/理论新观念,以及对于后现代“口头”乱伦的进一步思考。他把哲学写作与诗意写作融合为一,再次以富有洞见的迷人形式,为我们提供了对于现实的注解。 《断片集——冷记忆3》(法)让?波德里亚著张新木陈旻乐李露露译 20.00元《冷记忆》系列中的这部《断片集》精选自波德里亚写作《终结的幻象》与《完美的罪行》期间的笔记,书中充满了冥想与诗意的沉思,其凝练的光芒来自以下话题:沉默的智慧,客观进程的智慧,既有自然的也有社会的;充盈于世界中的神秘,政治、艺术与科学等各界的虚无;欧洲、东欧阵营、澳大利亚与纽约;生命、宇宙,以及一切事物顽固的无意义。 《冷记忆4》(法)让?波德里亚著张新木陈凌娟译 16.00元 让?波德里亚最后二十年的著作并不重视作为批判主体的立场,而是如他所说,走到了客体立场。在这本碎片式与速写式思考的结集中,波德里亚的姿态并不是一个干涉主义的知识分子作为批判主体对世界进行分析,而仅仅是一个参与性的观察者——客体中的一个客体,这是一种内在的放逐,以如此热烈的坚持观察着世界自身,并且用自己的敏锐来弥补着我们关于现实主义与意义的普遍匮乏。 《冷记忆5》(法)让?波德里亚著张新木姜海佳译 14.00元 “只有当理论采用一个虚构或一个寓言的形式时,它才那么永远地大放光彩。”波德里亚在这部《冷记忆5》中写道。本书是波德里亚系列格言式日记体回忆录的第五部,时间跨度为2000—2004年。

符号消费构建消费文化浅论鲍德里亚的符号批判理论

2006年第2期(总第181期) 学术论坛 ACADEMICFORUM NO.2.2006 (CumulativelyNO.181) 符号消费构建消费文化 ——浅论鲍德里亚的符号批判理论 梅琼林 (武汉大学{毛介发展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作为西方批判学派的主要人物,鲍德里亚对现代消费社会进行了研究,并逐渐开始偏离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发展出自己的一套消费社会的理论。他从物的消费进入符号消费的领域,建立了以符号消费为主导的符号政治经济学体系,并从人们对“物”的消费行为中,看到物或商品对人的本性的支配与异化,看到了实际蕴涵的更深层的“符号”消费。文章分析鲍德里亚的理论转变,从而探求他的符号消费构建的消费文化的本质。 [关键词]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符号价值;消费文化;品牌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06)02—0181—04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法国学术思想界经历了一个急剧变革的过程。尤其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之后,现代化和高科技的发展,高速公路、高楼大厦、购物中心以及电影、电视和报纸等大众传媒在法国的迅速出现,标志着法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消费社会。消费社会的新特征正在深刻地改变法国人的日常生活,急剧推动着社会变化,催成新型的社会秩序的形成。许多法国理论家把这种新型的社会转型称之为“消费社会”、“技术社会”、“后工业社会”或“后现代社会”等等。在这场急剧变革的思想运动中,鲍德里亚开始关注和研究新的消费社会的特征。他从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商品和物的研究开始,逐渐进入对现代消费社会的研究,并逐渐开始偏离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发展出自己的一套消费社会的理论。他从物的消费进入符号消费的领域,建立了以符号消费为主导的符号政治经济学体系,并从人们对“物”的消费行为中,看到物或商品对人的本性的支配与异化,看到深层的“符号”消费。 一、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 1968年出版的《物体系》是鲍德里亚的学术生涯的第一部著作,从此他“对消费社会中客体、符号以及符码提出了一系列激动人心的分析”[1J(P1㈣。鲍德里亚深受当时浓厚的后结构主义和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物体系》的目标就是要建构一个日常消费活动中的异化批判,中心是为了导出“物”向符号的转变。这里的“物”主要指的是与商品有关的、在^们的日常生活中和人经常打交道、和人发生生活关系的物品,如汽车、冰箱、洗衣机、电视和家具等等。 虽然,鲍德里亚提到的“物”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常谈到的、对人产生支配并造成了人的异化等意义上的“物”或商品没有太大区别,但不同的是,鲍德里亚对符号理论的运用是从新的角度去认识消费主义的特征。他认为,在消费体制的引导下,人们对物品的符号性追求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对物品本身的功能性需求,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和经 [收稿日期]2006—01—03 [作者简介】梅琼林(196卜),男,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媒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科评论组成员,研究方向:传播学。

波德里亚的身体消费理论解读_杨月梅

作者简介:杨月梅,在读硕士,新疆大学;讲师,哈密广播电视大学,新疆·哈密。邮政编码:830046 文章编号:1672-6758(2012)01-0048-3 波德里亚的身体消费理论解读 杨月梅 摘要: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对身体尤其是女性身体、美丽、色情从消费、符号的角度进行了理论分 析,其分析切中当下社会的现实,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笔者试从身体与消费、身体与媒介、身体与女性解放三个层面对他的身体消费理论进行解读。 关键词:消费;身体;美丽;色情 中图分类号:F014.5文献标识码:A 一身体与消费:身体在消费社会成为消费品波德里亚将当代社会概括为消费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物质以前所未有的极大丰盛将消费推至一个神奇的地位,“在日常生活中,消费的益处并不是作为工作或生产过程来体验的,而是作为奇迹。”[1]消费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消费的全套装备中,有一种比其他一切都更美丽、更珍贵、更光彩夺目的物品———它比负载了全部内涵的汽车还要负载了更沉重的内涵。这便是身体。在经历了一千年的清教传统之后,对它作为身体和性解放符号的‘重新发现’,它(特别是女性身体,应该研究一下这是为什么)在广告、时尚、大众文化中的完全出场———人们给它套上的卫生保健学、营养学、医疗学的光环,时时萦绕心头的对青春、、美貌、阳刚/阴柔之气的追求,以及附带的护理、饮食制度、健身实践和包裹着它的快感神话———今天的一切都证明身体变成了救赎物品。在这一心理和意识形态功能中它彻底取代了灵魂。”[1]不仅身体成为消费品,与身体尤其是女性身体紧密相关的美丽和色情,也成为了大众的消费品。“在这将身体圣化为功用性身体指数价值———即不再是从宗教视角中的‘肉身’,也不再是工业逻辑中的劳动力,而是从其物质性(活期‘有形的’理想性)出发被看作自恋式崇拜对象或策略及社会礼仪要素———的漫长的过程中,美丽和色情是两个主导主题。”[1]“和我们刚刚定了性的美丽密切联系并且如今在各处指导着身体之‘重新发现’及消费的,就是性欲。”[1]波德里亚认为作为消费品的身体、美丽、色情不仅有使用价值、交换价值,还有符号价值。在消费社会中身体不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物质形态,而是变成了社会要素和交换符号。它不是宗教中的需要救赎的“肉身”,不是生产中的“劳动力”,[1]也不是与生理学相关的欲望和性,而是一种在交换价值支配下的色情形式,也可以称为一种美丽资本。“美丽的逻辑,同样也是时尚的逻辑。身体的一切具体价值(能量的、动作的、性的)和实用价值,向着惟一的功用性“交换价值”蜕变。它通过符号的抽象,将完整的身体观念、享乐观念和欲望,转换成功用主义的工业美学。”[1]在消费文化中,身体被认为是快乐的载体。现实中的身体越是接近青春、健康、苗条与美丽的理想躯体意像,那么它的交换价值就越高。服饰的设计不再仅仅是用于遮掩身体的,躯体的。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并不认为床上的裸体是美的,一切关于性的活动都应该发生在黑暗中。而在消费文化中,世俗化的躯体有越来越多的展示场景———在卧室内、也在卧室外,在私人空间也在公共领域。美丽身体的拥有者可以凭借自己的资本在消费市场中交换到自己需要的利益。娱乐领域中的歌星、影星、模特、主持人虽然也是凭借自己的各种能力如唱功、表演力、聪明睿智、内在涵养在各自的领域立足,但这些能力更多的都是建立在她们首先拥有较好的容貌、性感的曲线、完美的气质的前提之下。没有了这一身体资本的先决性条件,她们其他的才能便很难有机会被人发现、被人认可。而世俗社会中的大众同样将身体、美丽有意无意作为了一种自身的资本有形无形投入到工作和各种人际交往中为自身增值。职场中的女性越来越意识到美丽是获得较好机会的隐秘武器,服饰仪容上得体的修饰、柔和娇媚气质的适时展示、大方、适可而止的言语亲密、纯真甜美的微笑、友谊性的身体碰触往往能在与上司、同事的交往中调动对方的感官功能,让对方感到赏心悦目,减弱对方大脑的理性功能,从而使双方的交往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在这里,身体成为了一种符号,一种交换的符号(但不是肉体交换的符号),具有极大的功用性,也即波德里亚所说的“功用性美丽”和“功用性色情”。作为消费品的身体、美丽、色情在消费主体即消费者这里同样是一种符号。符号有能指和所指双重含义。所指倾向于指某种固定的功能,而能指则倾向于指物品符 号在使用中所表征的各种象征性的意义价值。作为消费品的身体、美丽、色情不仅是单纯的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而且还是“象征物”和“符号物”;不仅是一种所指,也是一种能指;不仅具有使用价值、交换价值,而且还有象征交往、符号价值。商品的符号价值具有两个层次:第一是商品的独特性符号,即通过设计、造型、口号、品牌与形象等等而显示它与其他商品的不同和独特性。借此传达商品本身的格调、档次和美感,体现某种梦想、欲望和离奇幻想。第二是商品本身的社会象征性,商品成为指称某种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生活品位和社会认同等等的符号。在当代消费社会中,消费者对商品的消费不再是仅仅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同时或者说更多时候是为了获得消费某种商品的象征交往、符号价值。穿戴昂贵的名牌服饰、使用高档顶级的化妆品、出入奢华的娱乐会· 84·第12卷第1期2012年1月鸡西大学学报JOURNAL OF JIXI UNIVERSITY Vol.12No.1Jan.2012

致死的思辨:波德里亚的遗产——读象征交换与死亡

致死的思辨:波德里亚的遗产——读《象征 交换与死亡》 当今时代最有争议的思想家 又一位法国当代思想大师离开了这个世界,波德里亚留下的思想遗产值得我们继续思考;他所象征的那种激进地揭示社会变异的力量应该成为我们的力量源泉。波德里亚的形象代表了后现代思想中煽动、质疑和批判的气质,是中国当今知识分子和思想界最缺乏、因而也最有意义的一种思想力量。道格拉斯"凯尔纳认为,波德里亚是当今时代最重要、也是最有争议的思想家之一;他把自己描述为“知识的恐怖主义者”,事实上他本人就是一个“挑衅者”,他不断地对那些影响过他的思想和观念进行质疑和批判,在进入新千年的历史潮流中,“波德里亚”这个词扮演着与正统决裂和进入新的理论领域的“通行证”的角色。(道格拉斯"凯尔纳编《波德里亚:批判性读本》“绪论”,江苏人民,2005)波德里亚的去世并未使他的思想论定于一格,相反是激发起更多的变异和可能性。他的著述被翻译为中文的已有多种:《完美的罪行》(商务,2000)、《消费社会》(南京大学,2000)、《物体系》(上海人民,2001)和被认为是他的最重要著作的《象征交换与死亡》(凤凰、译林,2006,下引该书只注页码),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文章被翻译选入各种后现代理论文本。他的文风如同他的思想一样充满诡异的跳跃和对语言躯壳的刻意突围,因而无论给中文的翻译者和阅读者都带来理解上的挑战。一位曾在巴黎拜访过波德里亚的译者说,他在寻找波德里亚时曾被其同事告知“他在所有地方,也不在任何地方”。这似

乎是对我们阅读波德里亚的最贴切的忠告:不要以为可以这样轻易地把握这个人。 《象征交换与死亡》这个书名并不像它表面看来的那样好懂——它说的是象征的交换与死亡吗?作者在“前言”中一开始就谈论着“象征交换”,但是关于什么是“象征交换”却没有作出定义式的说明。读这本书的确可以体会到什么是“知识的恐怖主义”,同时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人把他视为狂怪的梦呓者。还是应该一再回头阅读这篇“前言”,包括它的两大段注释。在马克思和弗洛依德的学说被看作是“重新成为遵守法则的革命”以后,只有更彻底、更激进的理论暴力和“致死的思辨”有望激活整个思想的局面。 影响极大的“仿真”理论 他曾断言在当今社会构成中,主体、政治性经济、意义、真理、社会事物、真实事物都已消失,因此需要产生与此向适应的、全新的理论和概念来描述当今的时代(道格拉斯"凯尔纳)。《象征交换与死亡》正是波德里亚建立起一种全新学说的标志。波德里亚的早期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学说有密切联系,他试图以符号学理论补充和发展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传统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之外,他指出和强化了符号价值的重要性。可以认为,波德里亚思想的出发点就是符号学、政治经济性与消费社会学的结合,他引入符号学的最后结果是把资本主义的消费社会看作是不断失去现实性的符号体系,消费者本身也失去了主体性,一切都被符号化了。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中,他更进一步地从多方领域阐述了他影响极大的“仿真”

消费社会理论 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理论(鲍德里亚) 一、形成条件 社会历史条件 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着力进行经济社会的复苏,在社会结构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在所有制形式上,合作制经济开始大量出现,股份制经济和跨国公司也不断涌现。同时,在这一时期无产阶级的科学文化水平得到了提升,中产阶级也逐步增多,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消费水平不断增强,服务行业日益兴盛。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的得到提升,商品数量不断增多,种类齐全,出现了物的极大丰富甚至过剩。 思想渊源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思想深受马克思的影响。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他指出:“不仅消费的对象,而且消费的方式,不仅客体方面,而且在主体方面都是生产生产的,所以生产创造消费者”。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消费是隶属于生产的,是存在于整个生产系统的。鲍德里亚认为,在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的生产消费理论是适用的而且是正确的,但是到了物质相对丰富的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隶属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建立人际关系的模式。这种关系体现了人与物、人与集体和世界的关系,人们消费的也不再仅仅是物品,而是人与物之间的一种结构关系。鲍德里亚还受到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和亨利·勒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影响。巴尔特突破索绪尔的理论,给符号重新赋予了社会内涵,他认为,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正在对流行体系的社会进行着意识形态的控制,进而销售这些商品。勒斐伏尔是鲍德里亚的导师,他在《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中揭露出,在日常生活的消费中,社会的消费不是以消费品的实际意义进行的,而是在社会关系的交往下逐渐形成的,物的消费演变成了符号的消费。与此同时,他指出消费实则是异化了,消费社会中的主体和客体发生着改变,物的存在变成了人们的需要,人们也为了追逐社会地位和名誉,

2010―2014:鲍德里亚理论研究综述

2010―2014:鲍德里亚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 让?鲍德里亚,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后现代理论家,被认为是法国旗帜最为鲜明、著作最为晦涩、创造力最为丰富的后现代理论家。鲍德里亚的理论90年代中期传入中国,对他理论的研究,在国内刚刚起步。2010至2014年有许多篇关于鲍德里亚理论的文章被发表,其中有4441篇在知网上能被检索到,就通过从这4441篇文章入手对近三年鲍德里亚的理论研究成果做一简要总结。 关键词:鲍德里亚理论研究;综述 一、鲍德里亚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战的结束后,西方世界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网络电脑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使人们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与此同时,在思想理论界,解构主义等新的思潮深深触动了各国学者,进而引发了思想理论界的地震。1968年法国发生了“五月革命”它促使一大批战后法国学者放弃了对政治、意识形态的直接关注,转而对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影响进行深入的反思。很多思想家撰文论析了工业时代的终结和一个新的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指出知识与信息成为社会的新的组织原则。福特主义的大规模生产与消费模式已被一种新型的全球化的和更为灵活的生产

所替代。 二、关于鲍德里亚其人 让?鲍德里亚,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后现代理论家,鲍德里亚生于1929年,他在巴黎获得了社会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巴黎十大和巴黎九大,从1968年出版《物体系》开始,撰写了一系列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著作,并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法国知识分子。 三、鲍德里亚的主要理论 学界普遍认为鲍德里亚的理论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处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影响下,并结合符号学与精神分析理论对消费社会的批判分析。主要作品有《物体系》、《消费社会》和《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阶段也被称为鲍德里亚的现代理论时期;第二阶段由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变到后马克思思潮。这段时间他也被人称为其社会思想成型时期。在这一阶段,他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展开了较为尖锐的批评,成为后现代的理论先驱。代表作有《生产之镜》、《象征交换与死亡》等;第三阶段,他同一切现有的思潮决裂,最后同现实本身决裂,走向了主张物体支配一切的阶段。代表作有《诱惑》、《宿命策略》、《冷酷的记忆》等。 四、鲍德里亚理论研究综述 通看这4441篇文章我发现研究者对鲍德里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研究者关注鲍德里亚对经

波德里亚《消费社会》解读-最新年精选文档

波德里亚《消费社会》解读 一、波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提出的社会背景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各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大力发展经济,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也有了极大地提高,在逐步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之下,一批新的消费力量随之出现。福特主义由此而生,他们借由新型的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来提高生产力的水平,以及增加工人的工资,不仅仅扩大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规模,同时还有效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福特主义是用“一天工作八小时,挣五美元”这一口号吸引大批工人加入到消费的行列。福特主义的出发点是使人在消费这一领域变得平等,无论穷人、富人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满足自我的需求,希望达到一种新型的民主和平等。以期能够确保市场机制顺利运作的同时给予工人更多的消费权利去维护社会的稳定。由此标志着大众消费时代已然到来。 二、文本解读:《消费社会》的核心思想 波德里亚《消费社会》一书主要由三章来展开分析。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波德里亚解读这一章的角度以及切入的路径。我个人比较喜欢马克思?韦伯,在他的眼中,资本主义精神不单是宗教改革使个体走出神权支配以及理性意识的建构,同时也意味着一个新的物的时代的来临。真正的资本主义与获利的欲望、对金钱的追求毫不相干。但韦伯忽视了物意识的渗透与理

性的精神事实实际上是一体的,是同一个存在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性而已。因此,要想很好的理解物意识主导的社会,那么我们则不可忽略其背后所隐藏的资本主义理性精神。但是,在本章中其实我们很少看到波德里亚有关资本主义精神的理论,他的思考与分析几乎是完全建立在一个实在的社会层面上,并且紧紧依赖于其中的丰盛、杂货店这些具体的消费个案,深刻揭示了消费的神奇地位、货船的神话、增长的恶性循环以及其背后的成因与可能带来的危害。波德里亚的不同之处也表现在此,他以鲜活的实例为切入点进行探寻,而非预设一个逻辑框架。在本章中,波德里亚主要告诉我们:一、消费的核心要素是物。二、形式礼拜并不像我们看上去的仅是一个社会层面的概念,它其实是一个基于个体存在的概念,是以物的形式存在反证了人基于这一层面存在的虚在性。三、他提出了仪式这个概念,我认为他所说的仪式对应的应该是资本主义精神的理性逻辑。波德里亚在书中并未指明,他更多的在意的是对物周围社会的反思与批判。他说:“在以往所有的文明中,能够一代代人之后存活下来的是物,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产生、完善与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他的态度无疑是悲观的,究其根源,应该是波德里亚发现了日常生活的意义正在于其消费性和个体欲望的满足 程度,发现最终起支配作用的是我们自身个体不受限制的欲望膨胀而非资本主义的理性精神。 该书的第二章《消费理论》和第三章《大众传媒、性与休闲》

鲍德里亚悖论

消费社会悖论与鲍德里亚困境 一、自我悖论 如里斯曼所说:“今天最需求的,既不是机器,也不是财富,更不是作品,而是一种是个性”。因此,处在消费社会的我们,每个人都在披荆斩棘的在“个性化”丛林中绝望地寻找着那些能够反映自身深刻特异性并使自己成为自己的那些差异,都把找到自己的个性并肯定它,当成自己最大的乐趣。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假如我是我自己,我还要‘真正地’成为我吗----或者说,假如我的身上还附着了一个假的‘我自己’,那么‘一小束明亮色调’是否就足以恢复存在之神奇统一?……而如果我是我自己,那么我怎么能‘比以往’更像自己:难道昨天的我不完全是我自己吗?”[1](P70)这便是消费生活中的自我悖论。我究竟能否成为我自己?我究竟在哪里?然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困境呢?难道是我们以前就处于这样的牢笼之中,只不过我们没有意识到,拟或它是现代消费社会的必然产物?首先必须弄清楚的是什么是“个性化”,“个性化”的实质究竟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个性化”? 鲍德里亚指出,“在这种‘个性化’中有一种类似于‘自然化’的效果。”[1](P72)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到处可以看到人类对环境的所进行“自然化”,其实质就是把自然扼杀后再把它重建。整片森林被砍伐,建造一片名为“绿色之城”的建筑群,然后种上几棵小树用以“制造”自然。其实,现实生活中,广告中到处宣扬的所谓“让你焕发出梦寐以求的自然光泽、天然光彩”的高档化妆品,不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吗?因此,鲍德里亚说:个性化“与自然化、功用化、文化化等是同时代的。”[1](P72)那么,人们在这种对差异和个性化的追逐中是否实现了真正的自我,凸显了自我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我们之所以要披荆斩棘寻找“个性化”,其根源在于消费社会取消了人们之间的真实差别,作为矛盾性存在的真正个体已经不存在了。“这种具有坚实特征和特殊质量的绝对价值的‘人’,这种被这个西方传统锻造成主体组织神话的,具有其热情、愿望、性格……或平庸的‘人’,这个人在我们这个功用宇宙中缺

符号消费

消费符号 符号消费(Symbol Consumption) 什么是符号消费 所谓符号,是指能代表自身之外事物的事物,相当于A=B。A不仅仅是A本身,它还意味着它之外的另一个对象,即B。提到A,人们即能明白其所指的对象或意义B。对于消费的理解,是预先将消费现象设定为一个单面体,从单一的物质层面来认识消费行为。按照这样的认识方式,消费就是对物质财富的消耗,是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消耗的物质财富。符号消费并不神秘,人们在符号的解码中获得丰富的乐趣,满足生理和心理的需求。 符号消费是后消费时代的核心。它是指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除消费产品本身以外,而且消费这些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氛,即对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或“内涵”的消费。 符号消费的解析 如果说消费的符号指的是通过消费来表达某种意义或信息的话,那么,符号消费是将消费品作为符号表达的内涵和意义本身作为消费的对象。它包含下面几个层次: 首先,作为消费品外观上的示差符号(物的第一层次符号),如造型、色彩、图案、包装等等,传达了产品本身的格调、档次和美感,已经成为消费的对象,成为消费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次,消费品的地位象征符号(物的第二层次符号),如消费品所代表的社会地位、身份和品位(即社会含义),以及与之相连的自鸣得意等心理体验,也是消费的对象和内容。 第三,消费品的消费环境,作为消费的空间符号,同样是消费的一个内容。例如,在豪华的酒店进餐,不但食品是消费的对象,而且酒店的氛围和气派也是消费的内容。 第四,消费的仪式,如服务程式,作为一种符号,也可以是消费的一个内容。例如,餐厅服务小姐的服务,不但构成劳务消费品的一部分,而且构成饮食的附加消费仪式(即代表档次和身份的符号),而成为消费的对象。也就是说,我们“不但消费物, 而且消费物作为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包括情调、趣味、美感、身份、地位、氛围、气派和心情”。 符号消费的特征 符号消费最大的特征就是表征性和象征性,即通过对商品的消费来表现个性、品位、生活风格、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在“符号消费”的过程中,消费者除消费产品本身以外,还消费这些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氛,即对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或“内

试论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试论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摘要: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是对以生产为主的资本主义时代的人本主义关注,他重点考察的是生产逻辑下人与劳动、劳动产品之间的错位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此三者本质的异化。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下继承了马克思的观点,在他看来,消费社会同样存在着异化问题,并且也是受到企业的生产逻辑支配的。同时,他又发展了马克思的观点,认为消费社会的异化还有着自己的特点,即人与物都出现了符号化的倾向,成为一种非真实的存在。 关键词:异化;符号化;马克思;鲍德里亚 素有后现代主义大祭司之称的让·鲍德里亚,以其对消费社会和符号政治经济学研究而闻名,鲍德里亚的研究是对后现代社会的社会本质的一种深刻认识。无论是从哲学还是从政治经济学,鲍德里亚都给出了独到而合理的解释。鲍德里亚发展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并用他自己创造的符号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批判。异化理论是马克思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考察的是在一个生产型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本质被扭曲和被片面化的状况。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下社会的直观形态和运行机制相较于马克思所面临和思考的情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一社会中,异化问题将会以怎样的逻辑和表象继续存在,这是许多信奉马克思主义和受马克思美学影响的后来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们普遍愿意思考和回答的一个问题,鲍德里亚就是其中的一位。在他的早期著作《物体系》、《消费社会》中,异化问题一直是他关注的重心。从他的具体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他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一、鲍德里亚的符号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有学者指出了鲍德里亚理论的缺陷: “当符号政治经济学解构了价值理论,演变成一种观念体系,一种全部意识形态范围内能指和符码的形而上学的时候,符号政治经济学就彻底远离了现实,就不再是政治经济学。”①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论断,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商品社会,这是一种对资本主义社会静态本质的静态认识。但资本主义社会怎样运行? 有学 ①夏莹,崔唯航.政治经济学批判与社会现实——关于鲍德里亚对马克思批判的一种回应[J].哲学研究,2009( 7) : 12.

波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

波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浅析 波德里亚从物- 符号消费- 符号价值等概念,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符号价值体系,并探索这一体系和经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体系之间的联系,他认为他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从生产社会进入到了消费社会,消费构成了社会的主导性逻辑。他试图通过对符号拜物教的批判来摒除消费异化。对于消费社会,他一方面从马克思的生产逻辑出发进行批判,另一方面,又借用了符号学的成果,揭示消费社会中由于符号的编码作用。他在揭露资本在消费领域运行的固有本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对经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曲解。 一、波德里亚消费社会的深层逻辑: 符号消费 对于消费社会,波德里亚选择以符号学作为研究线索而不选择其他方式,是因为其他思路很难抓住社会的根本。消费的定义是什么?波德里亚说:“消费既不是一种物质实践、也不是一种‘丰盛’的现象学。它既不是由我们所吃的食物、穿的衣服、开的小车来定义,也不会由视觉、味觉的物质形象和信息来定义,而是被定义在将所有这些作为指意物(signifying substance)的组织之中。消费是当前所有物品、信息构成一种或多或少连接一体的话语在实际上的总和。就是说,消费是一种“语言的同等物”,一个组织化的话语系统。“消费,它的有意义的用法是指一种符号操控的系统行为。”这种符号活动的特殊性在于:它的话语符码不是我们用嘴说出的话,而是由物品来编制的符

码(object-sign)。 波德里亚说,有象征意义的物品过去也有。但是,传统的象征-物(object-symbol)比如实用工具、家具、住房等等,作为与生活有 真实联系的中介物,它以质态和形式清楚地显示了这种联系的痕迹:它的质感、重量及其涵义直接进入并实现在它与人类生活的内在联系之中。因为这个缘故,它与生活的联系,它的含义,不是外在、武断和强制性的,而是内在于人的生活的。在这种情况下,波德里亚说,“物品并不被消费”。但是,在消费中,物品变成了符号:“要成为消费品,物品必须变成符号。即它必须以某种方式外在于这种与生活的联系,以便它仅仅用于指意:一种强制性的指意和与具体生活联系的断裂;它的连续性和意义反而要从与所有其他物类符号的抽象而系统的联系中来取得。正是以这种方式,它变成了‘个性化的’(personalized),并进入了一个系列等等:它被消费,但不是消费它的物质性,而是它的差异性。”所谓“个性化”是指在生产中瞄准似乎是个性化的要求而进行的系列设计和安排,而“差异性”则是指物品作为符号对社会地位的不同区分。因此,“差异”和“个性化”是指物品符号的具体涵义和凝聚这种涵义所必需的生产要求。波德里亚说,物品向系统化符号身份的转变需要一个物品与人类关系的相应的转变:物与人的关系“变成消费关系”。“这就是说,人人关系(human relations)本身在物品中并通过这些物品倾向于自我消费”。由于物品在这种关系的自我消费中“变成了必不可少的中介”,“立刻,物品就变成了这种关系的替代性符号”——一种关系消费之“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明”。由于这种关系是通过

论广告中的两形象和两关系学士学位

天津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学士学位论文 论广告中的两性形象和两性关系

目录 天津师范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2) 论文索引 (3) 关于广告中的两性形象和两性关系的研究综述 (6) 论广告中的两性形象和两性关系 (14) 一、现代女权主义——完整人格的关怀 (15) 二、新的性别观——广告中应具备的两性人格形象 (18) 三、新的诉求方式——广告中两性形象的多元化表现 (19) 四、新的问题——广告中两性形象的表现误区 (20) 参考文献 (21)

天津师范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已在论文当中以明确的方式注明。本人依法享有并承担由本论文而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2005年5月20日

论文索引 1986年: 西蒙·德·波娃:《第二性》,桑竹影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 杰姆逊(美):《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年: 梅尔文·德弗勒、桑德拉·鲍尔洛基奇:《大众传播学诸论》,杜力平译,新华出版社。 1992年: 戈夫曼:《性广告——广告的符码》,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张锦华:《媒介文化、意识形态与女性》,台北正中书局。 1994年: 约翰·伯杰(英):《视觉艺术鉴赏》,戴行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马力安、崔绮云:《香港居民对广告中女性形象的评价》,见《新闻与传播研究》1994年第2期。 1995年: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 牧原:《给女人讨个说法》,华龄出版社。 周月英,顾玉珍:《媒体的女人,女人的媒体》,硕人出版有限公司。 1997年: 李巍:《设计家——女性形象广告》,浙江人民出版社。 刘成纪:《欲望的倾向——叙事中的女性及其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 卜卫:《广告与女性意识》,见《妇女研究论丛》,1997年第1期。 刘伯红、卜卫:《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见《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第1期。 1998年: 王德胜:《文化的嬉戏与承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杜芳琴:《中国社会性别的历史文化寻踪》,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陆敏:《对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性别思考》,见《中国广告》1998 年第2期。 M·斯特海克、冯·E·里克(法国):《广告,你了解女性吗?》,见《国际广告》1998年第12期。 何辉:《学会关注消费者——女性内心及消费心态调查》,见《国际广告》1998年第12期。 1999年: 傅汉章、邝铁军:《广告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