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外交新发展

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外交新发展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研究生政治理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题目: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外交新发展学院:心理学院

专业:PSYCHOLOGY

学号:222222222222222

姓名:ZHANGSAN

班级:2015级心理学

摘要:文化外交指主权国家以维护本国文化利益及实现国家对外文化战略目标为目的,在一定的对外文化政策指导下,借助文化手段来进行的外交活动。文化外交的主要形式有文学艺术交流、体育交流、学术交流、展会交流以及其他文化事宜等。文化外交的目的在于促进国与国之间,民与民之间相互理解与沟通,构建和提升本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同时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十八大以来,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媒体时代也逐渐到来,文化外交的形式变得更加丰富起来,本文在文献研究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尝试对十八大以来的中国文化外交新发展进行简单的总结陈述。

关键词:十八大、中国、文化外交、新发展

外交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如参加国际组织和会议,跟别的国家互派使节、进行谈判、签订条约和协定等。简单来讲就是一个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通常指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外交机关代表国家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外交活动可以分成多个方面,如政治外交、经济外交、文化外交等等。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自秦汉时代就有广泛的对外交往,而且中国的对外交往多以文化交流为主线,中国是世界上开展文化外交最早的国家之一,然而近代封建统治者的闭关锁国却使得中国渐渐失去了毫无外交地位可言的尴尬处境。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国家与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综合国力,通过和平的方式展现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种潮流,而在此之中,文化吸引力又是其中核心的软实力成分,因此文化外交日益成为我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文献研究和资料分析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参考了一些学者专家对于文化外交、中国文化外交和中国优秀文化资源的论述解析,尝试总结了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外交的一些新发展,新动态,希望能对读者了解中国文化外交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中国文化外交有所帮助。

一、文化外交的概念

文化外交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化外交指主权国家以维护本国文化利益及实现国家对外文化战略目标为目的,在一定的对外文化政策指导下,借助文化手段来进行的外交活动。狭义的文化外交突出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和政治目的,而广义的文化外交则以文化与价值观等的一切传播途径为考量,除以国家政府为主题的信息与知识的流动形式之外,还囊括了不具备官方外交身份,但肩负一定政治使命或者实际发挥

了外交作用的个人,以及国家间接控制(引导)的大众文化产品,如电影、电视、音乐等的传播。这些个人与驻在地政府或人民建立的联系、结下的情谊,以及个体文化公司或非政府组织生产、经营的大众文化产品虽不由国家政府直接资助或管理,但一经国家政府引导,不仅实际发挥了传播本国文化与价值观的作用,有的更是在某一特定时刻实现了其他外交形式所无法达到的目标[1]。本文所探讨的文化外交就是广义上的文化外交。文化外交和其他方式的外交拥有同样的首要目的,即维护国家安全,其次是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文化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文化传播、交流、沟通为内容所展开的外交,是国家以自身的文化特色为载体,通过政府支持传播或者民间渠道开展的外交活动,最终实现本国特定的战略目的,它是维护和发展以国家安全利益为中心的整体外交战略的重要手段[2]。关于文化外交的范围,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孟晓驷在《文化外交的魅力》一文中说,文化外交可以定义为围绕国家对外关系的工作格局与部署,为达到特定目的,以文化表现形式为载体或手段,在特定时期,针对特定对象开展的国家或国际间的公共活动[3]。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判断一项活动是否属于文化外交:第一,是否有明确的外交目的;第二,实施主体是否是官方或受其支持与鼓励;第三,是否在特殊的时间针对特殊的对象;第四,是否通过文化表现形式开展的公关活动。满足以上四个条件,才能称得上是文化外交活动。

二、文化外交的形式和作用

文化外交的主要形式有文学艺术交流、体育交流、学术交流、展会交流以及其他文化事宜等。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是文化外交最直接的渠道和手段。通过与不同的国家协议举办互惠的“文化节”、“文化周”、“文化季”、“文化年”等活动,增加了中国人民和其他国家人民对相互文化的了解,成为巩固中国与其他国家友谊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化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汉语文化目前在世界上的很多国家持续得到传播,通过建设孔子学院的这种文化外交方式,让更多的的人了解到了东方大国的儒家文化,有力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形象。还有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也让中国打开了对外展示的窗口。今年冬奥会的申奥成功,标志着我国再次得到了一次展现自身软实力的好机会。还有世界博览会这被誉为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是开展文化外交,寻求同世界各国交流与合作的又一平台。除此之外,中国政府一向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民间交流,通过各种便利的政策,鼓励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等都是常见的文化外交形式[4]。

文化外交的目的在于促进国与国之间,民与民之间相互理解与沟通,构建和提升本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同时也增强了国家的软实力【5】。其实质是通过文化和思想的传播,构建友好的国际关系,同时向全世界人民传递和谐美好的希冀与期许。不同于政治、军事、经济等外交形式,文化外交有其独特的作用与意义。首先,文化外交增进国家之间的理解互信;通过避开敏感的政治问题,文化外交通过自身独特的方式赢得更多国家和人民的关注和理解。其次,文化外交塑造国家的国际形象;良好的国际形象是一个国家跻身大国所必须打好的基础,而文化外交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最好的方式。文化外交本身由于各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吸引力,天生具有一种巨大的传播竞争力,能够对塑造一个国家的形象产生深刻影响。重视文化外交的国家必将从中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与声望。

三、中国文化外交的成功实践

近年来,从改善自身形象,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及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需要出发,中国积极借鉴西方国家开展文化外交的经验,不断探索自己的文化外交战略,尽管中国文化外交模式还不是很完善,但是中国在新世纪文化外交实践中取得的成就仍旧非常可观[6]。

(一)中国文化年(国家年)项目

“文化年”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文化外交形式,是国家根据对外关系的整体工作格局与部署,在双边国家约定的特定时间和特定区域内,以文化为载体,以人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为手段开展的国家公关活动。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在美国举办“中国文化节”,在意大利举办“中国天津周”,在荷兰举办“中国文化艺术节”,另外还有“中华文化非洲行”、“海湾中国文化周”等大型中外文化交流活动。这些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中国热”,扩大了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二)奥运外交、世博外交等大众文化交流项目

通过举办各种大型体育赛事、文化展览、文艺演出等广大公众乐于参加的大众文化交流活动,是展示一国文化、增进公众交流与理解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国的大众文化交流项目,尤其是奥运外交、世博外交的运作成功地诠释了中国文化外交的“草根战略”,成为增加与他国公众之间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方式。

(三)孔子学院的汉语推广项目

语言是增进国家、民族之间相互了解和沟通的重要渠道。能否使本国语言走向世界,是关乎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大事。在世界各地广建孔子学院,不断推动汉语走向世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作为新世纪中国文化外交新亮点的孔子学院项目已经走过了11个年头,自2004年11月首家孔子学院落地韩国,这个旨在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的官办民间交流机构已经在世界上120多个国家落地开花。这400多所孔子学院和600多个孔子学堂传播着中国文化精髓,传递着发展起来的中国对世界的和谐观念与美好的友谊[7]。

四、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外交的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于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十八大以来,党和人民更加坚定了要从更多方面着手建设我国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大国,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等。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首要的就是通过外交让更多的国家正确地了解我国真实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为此,十八大以后的文化外交必须走在更加与时俱进、更加紧密贴合时代、贴合人民大众的道路之上,才能够让中国的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方,才能使中国的文化外交取得更大的胜利。

(一)全媒体时代的影视媒体文化外交

全媒体即是指立足于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媒介融合的传播观念,综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媒介内容生产、媒介形态、传播渠道和传播形式、媒介运营模式、媒介经营观念等方面的整合性运用。当前,全媒体完全实现了信息的内容生产和传播的全面整合,即按照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来决定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我们可以从其中一个例子中看出来:在全媒体背景下,《舌尖上的中国2》巧妙地在美食中融入了高识别度的中华元素,使中国的国家形象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作为电视艺术形态之一,纪录片凭借其纪实性的内容和丰富的表现手法成为国家形象塑造及传播过程中最直接、最形象的媒体之一。《舌尖2》一推出就以其“治大国如烹小鲜”的传统治国理念作为其文化内核。

受众为先,打造中国名片。以中国元素为核心,诠释国家形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全媒体旨在建构一种全新的媒介生产和传播的技术平台,随后则演化为一种全新的媒介运营模式,《舌尖2》在整合全媒体资源,如渠道、技术和品牌等的基础上,尝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全媒体时代的影视媒体文化外交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艺术与科技并进。在微观层面上,全媒体是基于文字、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宗媒介表现元素的基础上而进行的,不同媒介产品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还必须提供高端的多媒介体验。二、国际化叙事讲述中国故事。针对中国纪录片,画面精美,内容新颖、充实、生动,但在讲述故事时应多采用西式的设置悬念等叙事技巧。《舌尖2》在淡化意识形态色彩,探索国际化市场路径,建构国家形象及大道文化软外交等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从《舌尖2》取得的成功中我们可以预见,我国政府在影视媒体的文化外交过程中,更应该充分利用中华文化这一优势,展现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特点,让世界透过这些文化了解和接受中国,诸如唐装、瓷器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色要素,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现代文化传播中[8]。近年来火爆的《甄嬛传》也在亚洲市场红极一时,而且成功输出到西方国家,相信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让国外了解中国的文化与历史。

(二)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文化传媒传播

文化传播是在地区、民族、国家之间相互接触、交流、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是文化向外辐射过程。当今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国文化的确是一个宝藏,然而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信息科学技术的飞跃,不仅文化传播的内容在丰富深入,传播的媒介也需要发生变革。对于传播而言,不仅在于传播什么,还在于如何传播,使用何种方式何种手段来传播。对于像《论语》、京剧、剪影这种有一定晦涩感的传统文化,唯有通过改变传播的方式,迎合大众口味,使人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感受、领悟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厚重,才能真正让这些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才能使我国的文化外交得到更好的发展[9]。不同于报刊杂志和电视广播这样的传统媒体,新媒体依托于信息技术,以数字电子和网络为主导,图、手机、电子杂志广播、微博、微信等,其技术含量和媒介化程度越来越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全方位的信息,表达自己的诉求,彼此互动交流,而不再像以往被动式的接受信息。例如微博上的类似“丽媛粉丝团”“学习粉丝团”等微博用户对于国家领导人及第一夫人的形象宣传也令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形象得到了提升,这也属于文化外交的一种类型。通过这些微博的宣传,网友会自发地开始更多的文化

传播行为,这就会达到更进一步的文化外交的目的。2013年11月29日,一个名叫“英国首相”的新浪微博上线并发表了第一篇博文,后来经过认证,这个微博的博主就是英国首相卡梅伦及其团队。微博后来干脆使用中文发贴,这一切都是为同年12月初卡梅伦来华访问造势,如今卡梅伦新浪微博的粉丝已经超过了82万,这种“微博外交”就是文化外交的一部分,这种新鲜的“网络文化”无疑更具有大众口味,更易于被广大网友所接受。

事实上,在2010年开年,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曾就“网络自由”发表专题讲话,主张将外交政策延伸到网络。这种提升软权力、影响硬权力的外交方式势必改变传统外交的诸多模式,甚至会造成外交决策主体的个体化。在网络技术仍旧以西方为先导的今天,中国的网络外交正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有效管控网络外交带来的新挑战,使网络外交为传统外交服务和国家利益服务,将是我国未来外交建设的一个重点所在[10]。

文化外交要得到发展,政府所要做的就是改变思维模式,完善加强新媒体的建设,将其能力最大化的释放出来,一要继续完善现有的文化类网站等,保持信息的及时通畅,二要鼓励技术创新,培养各种新媒介形式,搭建一个有效的互动和交流的平台,借助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方法,在发扬中华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创新我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进军网络文化、音乐、影视、动漫等新兴领域,并与国际接轨,为丰富的文化资源赋予时代气息;三是顺应信息技术化的发展趋势,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来改造传统的文化传播模式,推进图书、音乐、影视制作等行业的升级,推动文化资源与互联网、数字技术、信息服务等高新技术的结合,利用多媒体、网络、电子产品等新型文化形式表现传统文化资源。如通过建立网站和宣传网页,开展多媒体外交的手段,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中国文化,达到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的作用[9]。

(三)官方与非官方的相结合的推介机构

成熟的文化外交战略是一项系统和综合的工程,其参与主体应是多元化的。全球化的信息时代,非国家主体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作用已成为国际政治的一个特征和发展趋势,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信息流通过各种多样的传播手段加速了信息的流通与扩散,各国民众在经贸、媒体、文体娱乐、旅游、网络等各方面的交往越来越便捷与频繁,互动对话的形式灵活多样,这使得他们可以了解到世界每一角落的信息,同样的,民众对国际事务的反应也能够以同样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即使是外交领域也不再那么高攀不起,官方不再掌控绝对的外交垄断,借助非政府的民间渠

道,例如友好城市、海外侨胞、文化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人民团体和民间人士等力量,共同推动文化外交工作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发展。官方和民间的文化外交一直存在,而今我们所要侧重的应当是官方引导,民间主导,彼此配合,彼此弥补的一种文化外交方式。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要想国家意志和外交理念在国际文化事务中有效实施,就必须充分认识到非政府组织的自身优势,并合理运用。非政府组织的优势体现在:首先,弥补政府在社会活动中的不足,搭建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其次,整合社会资源,协助政府提高行政效率;再次,填补政府自身无法行使职能的活动领域;最后,促进政府职能的快速转变【11】。通过官方的设定的一些优惠政策,鼓励民间团体利用其文化外交的多渠道、专业优势、易被接受性等来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只有政府和非政府部门同心协力,各自发挥所长,才能促进我国文化外交事业的不断发展。

(四)中国“和”文化外交路径的选择

中国的文化外交必然要以中国的优秀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价值观念为基本内容。“和”文化被认为是中国文化资源中的核心部分,其可归纳为三大部分,一是“天人合一”的基本内容和“合”思想,二是“和平主义”思想,三是“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中国的和文化资源决定了我们必须以平和为文化外交的出发点,和平地推行我们的文化外交战略,并将建立和谐世界作为文化外交的最终目的[12]。

“和为贵”的外交精神在中国可谓影响深远。比如,儒家的“礼之用,和为贵”,就是把“和”作为治理国家、礼仪制度及处理大小事的价值标准,孔子的为政应和,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的“和而生生”思想都是如此。建国以来,从周恩来总理的“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发展周边关系的“亲、诚、惠、容”方针,再到加强与非洲合作的“真、实、亲、诚”理念,也都无一例外地展现着“和”文化的巨大魅力。中国的对外政策历来都秉持和平共处的原则:在对待周边关系上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以睦邻、安邻、富邻为基本目标;在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上坚持邦交以亲、援助以实、合作以诚;在与其他国家关系上坚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等,充分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和平大使的良好形象,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的赞誉和认同[13]。

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外交仍旧要好好把握两个问题,一是正确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二是正确看待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再创造问题,这有助于更好的促进

中国的文化外交。

(五)文化外交逐渐倾向人文交流

2014年3月19—26日,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携母亲和两个女儿访问中国,此行被冠以“教育之旅”的标签,其效应却充满了外交意味。这次“第一夫人外交”,不但有助于促使中国更为灵活地开展多层次外交,将包括夫人在内的首脑外交与人文、公共外交相结合,而且还令中国国家和公众的积极形象透过米歇尔的博客真切地展现在美国公众眼前。这样看来,米歇尔此行也可以称得上是国家之间文化外交的又一重要样本。

2014年3月30日,在比利时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比利时国王菲利普共同出席了比利时天堂公园大熊猫园的开园仪式。这个大熊猫园是专门为前不久从中国远道而来的两只大熊猫“星徽”和“好好”准备的。长期以来,大熊猫在西方世界中是代表中国的重要文化符号,而大熊猫在世界各地得到的欢迎,也正反映出中国对外交往中力图营造的和谐共赢。“熊猫外交”可谓是新中国最为成功、最具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外交实践之一[14]。

(五)命运共同体:从“中国梦”到“世界梦”

中国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梦,也是体现时代特征和世界属性的梦,它蕴藏着绵延已久的“家国天下”情怀,凝聚着“振兴中华”的探索与奋斗,也折射着全世界人民内心深处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从二者的关系上看,一方面,中国梦和美国梦、非洲梦等其他梦一样是世界梦的一个“子集”,所有的“子集”只有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才能汇集成一个平等、共荣、和谐的世界梦;另一方面,世界梦是中国梦的终极目标,也是中国梦实现的充分条件,只有在一个稳定、和平、发展的环境下中国梦才能茁壮成长,所以说二者是循序渐进、相辅相成的。从外交性质上看,中国梦和世界梦都应属于文化外交或是思想外交的范畴,是一种通过文化载体、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或是一国核心价值理念的传播来获得其他国家青睐与认同的外交方式。一直以来,中国国家领导人对于打造文化品牌、构建核心价值观和提升文化软实力都十分重视。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中国梦应该在中国未来的外交活动中成为高频词,并作为世界梦一个最有力的脚注一起被强调和引用,在交融相合中共同诠释终至必然的“命运共同体”[15]。

综上所述,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文化外交仍需关注统筹协调政府、民间、文化产业三大文化主体之间的关系,全面可持续地推动我国的文化外交战略,首先,坚持政府和相关文化部门在文化外交中的领导地位,主要从法律、政策等宏观角度予以保障;其次,要发挥民间文化外交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其灵活、多样、亲和性强、弹性大等优势,在民众之间实现良性文化互动,以便能够更好地实现文化外交的战略目的;最后,开拓文化产业这一发展路径,带动中国文化事业走向国际化,在文化路径的选择过程中,为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信息化发展,带动中国文化事业走向国际化[9]。在具体举措上,一是要创新理念,在继承传统文化中提高文化创新能力,提炼和传播我国文化核心价值的“和”思想;二要增加内容全面性,体现中国文化传统与现在的结合,精英与大众的结合,将中国文化真实完整的地展示和传播给世界;三要采用多种方式,遵循国际文化交流的规律,注意双向性和开放性,处理好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将中国与世界相对接,既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又体现中外文化的相通共鸣。四要突出多元的主体,充分发挥各方在文化外交中的作用,积极引导和支持民间组织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避免被打上“文化输出”的标签,弱化官方色彩;五要突出重点对象,对西方国家注重开展思想交流和沟通,减少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对周边国家突出“山水相连”和东方文化的共通性,增强“文化睦邻”共识[16]。六要统筹体制,用好现有机制,建立长效机制,整合资源,理顺关系,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人力的浪费。最后,多学习别国经验,取长补短,走一条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遗体的发展道路,学习外国的政府主导与商业运作相辅相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齐头并进、精英阶层与大众群体各有侧重、文化内涵与科技手段密切结合。此外,要培养一批学贯中西的跨文化交流的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外交队伍[17]。

参考文献

[1]吴晓春.文化外交:内涵、发展与作用[J].长沙大学学报.2012

[2]尹京子,顾敏.新时代背景下的中韩文化外交[J].改革与开放.2015

[3]孟晓驷.文化经济学思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佚名.文化外交:塑造国家良好形象[OL].中国网.2009

[5]胡文涛.解读文化外交——一种学理分析[J]外交评论.2007(9)):96

[6]李德芳.中国文化外交模式探析[J].文史天地理论月刊.2012(04)

[7]杜瑞增.新时期中国文化外交的发展——以孔子学院为例[D].青岛大学.2013

院.2014

[8]汤天甜,王梦笛.基于全媒体整合传播下的中国文化软外交与国家形象构建——以中央电视台美食纪录片《舌尖2》为例[J].传媒.2015

[9]于明玲.21世纪的中国文化外交措施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

[10]佚名.我国文化外交的机遇、挑战与战略思考[OL].中国网.2012

[11]李晗曦.中国非政府组织在文化外交中扮演的角色及其作用[D].中国艺术研究院

[12]李媛洁.中国“和”文化与中国文化外交路径选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13]叶静.浅析构建和谐世界中的中国文化外交[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14]刁大明.全球迈入“文化外交”时代[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

[15]齐勤勤.我国文化外交的“新思维”与国家形象重塑[J].经济师.2015

[16]高娜.日本的文化外交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河北师范大学.2012

[17]段矿英.中国对韩国文化外交探析[D].吉利大学.2014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