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地理教学教案(优秀7篇)

地理教学教案(优秀7篇)

地理教学教案(优秀7篇)

地理教学教案篇一

地形和河流(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亚洲的位置特点;

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

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

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

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2)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地理的教案篇二

一、教学重点

掌握中亚的地理位置,理解中亚在沟通亚欧之间交通上的重要作用。

记住与我国相邻的国家名称。

理解中亚在自然环境方面的特征与地理位置的关系及自然条件对经济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中亚干旱、半干旱气候对一系列地理要素的影响。

三、教学用具

“中亚”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复习式导入)

今天是新学期地理的第一节课,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上一个学期我们都学习过哪几个区域?学习一个区域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考虑?

(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东亚、东南亚、南亚;地理位置、范围、气候、经济、典型的国家

下面我们就按照大家的思路来开始新学期第一个区域的学习。

(讲授研讨新课)

1.(课件展示)中亚的范围

(提问)中亚包括哪些国家?他们的首都分别在哪里?在这些国家中与我国相邻的分别是哪几个?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确认,并进行填图练习)

从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中亚与我国西部省份相邻,下面我们具体看一下它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2.(课件展示)中亚的地理位置

(提问)从位置看,中亚与东亚、东南亚、南亚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引导学生利用比例尺量算中亚距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黑海的大致距离)

东距太平洋约3750千米,南距印度洋的阿拉伯海1100千米,北距北冰洋1600千米,西至黑海约1100千米

其它的三个区域都与海洋相邻,而中亚距离海洋较远,深居亚欧大陆的内部。这对它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3.(课件展示)古代丝绸之路

(引导学生找出丝绸之路的起点,经过的地区和终点)

从历史上看,中亚是连接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4.(课件展示)亚欧大陆桥

(引导学生指出亚欧大陆桥的起点、经过的国家、终点及沿途的铁路线,并简要介绍“亚欧第二铁路大陆桥”的重要意义)

(教师总结)从以上我们能够发现,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中亚地处欧亚大陆腹地,一直是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路桥的必经之地,位置极其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有人曾说过,中亚及其附近地区是国际政治的“心脏地带”,而欧亚大陆则是“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够控制世界。这话虽然带有一定主观色彩,却道出中亚战略地位的重要。

6.(课件展示)中亚地形图

中亚地形以何种地形为主?地势哪边高哪边低?

7.(引导学生利用海拔高度表)

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到中亚重要的地形区:帕米尔高原、天山、图兰平原

8.(引导学生进行填图练习)

9.(承转)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图兰平原大部分地区被什么覆盖?(沙漠)名称叫什么?(卡拉库姆沙漠),这说明当地的气候有什么特征?(干旱)

10.(课件展示)卡萨林克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及中亚气候分布图

(引导学生说出冬夏温差、年降水量和季节变化,并讨论中亚的气候特征)

(启发式提问)中亚大部分地区为干旱、半干旱气候,降水稀少,冬冷夏热,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大面积的森林能不能生长,为什么?中亚的植被应以什么为主?

(学生讨论,教师注意总结)

(进一步深化问题)中亚为什么会出现干旱为主的气候?这与什么因素有直接关系?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形封闭;地理位置对中亚的气候产生极大的影响。

11.(课件展示)中亚地形图

请大家在图中找出中亚主要的河流及湖泊。(阿姆河、锡尔河、里海、咸海)

中亚主要的河流及湖泊与我们已学习过的三个区域的大部分河流及湖泊有很大的区别。它们大部分是内流河或内流湖。

(简要介绍内流河及内流湖的概念,指出它们是干旱地区自然环境条件下的特殊产物,并简要指明里海是世界最大的湖而且是内流湖)

(提问)在中亚存不存在外流河呢?

(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额尔齐斯河)

(教师总结)总的来看,在远离海洋及干旱气候的影响下,中亚地区内流区域面积广大。

(承转)中亚深居亚欧内部,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以来就有人类居住及活动,并对当地的环境产生影响。其中最显著的是对咸海的影响。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简要讲解咸海环境的变迁,了解环境变化及咸海成因。

(启发式提问)在咸海的变迁中人类充当了什么角色?如何能够改善咸海的现状?

(学生讨论改善环境质量的措施)

(总结)中亚的地理位置与我国新疆相近,它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对我国西部的开发和环境保护很有参考价值,这告诉我们在发展经济时应该遵循自然规律。

(承转)对待事物应该一分为二,咸海的现状人类要负大部分责任,另一方面,中亚人民也在不断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来发展生产。

12.(课件展示)中亚主要矿产和农作物分布图

(提问)

(1)中亚主要的农作物有哪些?主要分布在哪里?中亚都发展了哪些农业部门?

(突出介绍中亚的棉花生产,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美国的第三大产棉地,尤其是乌兹别克斯坦盛产棉花,被称为“白金之国”,中亚生产的小麦、棉花和畜产品可供出口。)(2)中亚主要有哪些矿产,主要分布在哪里?

(3)中亚主要的工业部门有哪些?它们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地理的教案篇三

一、教材分析

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黄河的问题较多,如果处理不当,易引起学生怒黄河、恨黄河,所以应该尽量用录像和教师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实事求是等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

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

4、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5、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辨证的认识。

2、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3、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辨证观。

三、教学重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四、教学难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

2、黄河的治理措施。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平台、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开放式教学等。

七、学法引导:

通过自主收集有关黄河的地理信息,开展小组合作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何有效利用并且治理黄河提出设想,对黄河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探讨;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八、教学安排:

二课时(黄河的概况及奉献为第一课时,黄河的忧患和治理为第二课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播放录像):

播放一段气势磅礴的黄河景观录像,配上对白和音乐,使学生感受到黄河博大的胸怀,增加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师:是啊!此刻我们激动,我们自豪!我们多么想去深入了解这条哺育了中华儿女,创造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母亲河啊!

评价、反思:学生情绪一下子高涨,迫切需要去了解黄河。

滔滔黄河

板书:一、黄河的概况

活动一:

利用电脑课件展示学生画的《黄河流域图》,并结合《中国的地形图》,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课本P49几个活动题,代表上台指图讲解,其他的同学纠正

补充,最后师生一同在图中分析出黄河概况(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注入的海洋;流经的省区;长度、流域面积;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划分。)教师及时板书。

在此活动之前,学生用素描的形式画出《黄河流域图》,教师将全班同学收集的有关资料、图片进行整理,制成有利于教学的精美课件,在学生上台讲解黄河的概况时,适时展现。如在《中国的地形图》上动画闪烁出现黄河的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注入的海洋;在《中国政区图》上动画闪烁显示黄河流经的省区;在学生画的《黄河流域图》上动态显示主要支流,

上、中、下游的分段情况。

评价、反思: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表达能力,自我表现能力以及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成果的展现,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兴趣高涨。

活动二(分组讨论):

接着大屏幕上展示有关黄河的讨论: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一条害河。你的观点呢?黄河是其中之一,还是两者兼有?(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师:是啊,黄河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华北大地上,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够具体指出是哪些?

由于有前面的知识基础,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归纳出以下几点:

板书:二、黄河的奉献

塑造平原、富蕴水能、提供水源

评价、反思:激励学生大胆发言,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活动三:

接着学生代表结合相关的景观图片,指图一一讲解。

生:黄河冲出青铜峡后,水势变缓,在干旱的宁夏和内蒙古境内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的宁夏平原和“塞外江南”的河套平原,在下游地区又塑造了广阔的华北平原。(在流域图中,配上相应的景观图片。)

生:请看大屏幕上的《中国地形图》,我们发现黄河的中上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所以水能资源十分丰富。然而如此丰富的水能资源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却付之东流。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黄河的中上游修建了一系列的水利枢纽和水电站。(课件展示沿途主要水电站的景观图片,让学生知道梯级开发成串分布的特点。)生:这些水电站和水利枢纽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水能,而且还提供了便利的灌溉。而首先揭开引黄灌溉历史的是宁夏平原。新中国成立以来,又修建了许多引黄灌溉的水利工程,使黄河流域的面积大大增加。(课件展示宁夏平原灌溉渠道图片和刘家峡水库图片。)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黄河的源流概况和黄河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以及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通过同学们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以及合作学习等方面能力。

课后活动:

学生分组收集有关黄河忧患和治理方面的资料,为下一节课作准备;

撰写小论文“假如我就是水利部长……”。

初中地理教案篇四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涉及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政策、民族分布和民族风情几个部分。其中,民族分布呈现出“大杂局,小聚居”的特点;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在边疆地区,对祖国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风情的学习,既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又培养了学生加强民族团结,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农村的生源基础相对较薄弱。多年来,由于各种因素,成绩还偶的就转走了,留下的学生差异非常大。所以在考试分数上和城区的学生比较存在很大差距。由于学生学习成绩基础不是很理想,所以目前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他们的地理学习能力,地图掌握的情况不是和理

想,对于地图的语言的表达能力欠加。由于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所以综合题的难度不是很难都难以解决,加上目前教材与实际生活有些差距,学习觉得没有实际功用,所以学生学习缺少热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我国民族数量、构成及分布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网络收集、整理信息让学生在获取资料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通过课堂活动,创设积极互动的情境,展示个性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我国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激发民族自豪感。

2、在学习中,产生对祖国各族人民及文化的热爱之情,学会尊重各族人民的不同风俗和生活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民族的构成和分布特点,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难点: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地理优秀教学设计篇五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城市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上一节,教材把城市是作为一个点,从宏观上讲解城市的区位因素,而本节把城市作为一个区域,从微观上剖析城市的内部结构。重点在于分析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城市功能区类型并能够举例说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对功能分区的影响。

(2)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应用综合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使所学知识公式化。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认识城市,理解三大因素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合理规划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城市三种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对城市有所了解,但对于城市功能分区了解很少,所以讲解时需要细致。对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了解更少,讲解时应多提供一些合适的案例。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城市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2课时

八、教学总结

地理的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让学生通过运用地图了解中国北京的位置、范围,并会对中国北京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

2、让学生学会利用资料了解北京的自然条件、城市职能和名胜古迹。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领会运用地图和资料,认识、分析和评价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3)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对北京的热爱,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城市职能。

2、教学难点: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谈话法等。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师生互动,以任一组为中心,提问交流,其他组适当补充,反馈、检查学习情况,督促、矫正学习结果。提问问题依次如下:北京的纬度位置怎样,属于什么温度带,是内陆还是沿海,有哪些邻省,北京的地形有什么特点,附近地形区分别是什么,属于什么气候类型,什么特点,有哪些主要河流,流向……北京的交通状况怎样,请上来指图说明。

二、组织活动、学习新课

课本第十九页,地图册第十六页,让我们学会从地图上寻找北京、认识北京。请每个小组积极合作,作好记录。并且把结果整理到相应表格中。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学习最认真、最主动。

三、作业

1、请查图分析北京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自然环境(地形、气候和河流)和交通状况,看你能说出北京长期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其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吗?

2、你知道北京主要的城市职能是什么,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吗?

3、你了解北京的名胜古迹吗,你能说出哪些?

4、根据你对北京的了解,你认为作为一名国内游客什么时节最适宜你去北京旅行,选择什么交通工具最经济易行,即将举办的北京奥运会最好什么时间举行?

地理优秀教案篇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说出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2、阐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利用图表来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掌握基本的读图技巧。

2、通过城市化的阶段图,分析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

3、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性,从而学习运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预测家乡城市化的发展动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

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自城市开始出现以后,城市化的过程就已经开始。但是,在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过程所影响的范围和城市化的速度在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表现。

环节二:新课教学

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展示图片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图“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思考: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1)城市化的发生是在什么时期开始的?

(2)城市化的时间变化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以及世界的城市化曲线,基本上都是呈一个被拉长了的“S”形态。

2、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

展示图片阅读教材,结合图2.19“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和“英国的城市化进程资料”,思考问题并完成表格: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资料:伦敦1801、1851、1981年的城市扩展。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动手设计表格:从城市化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张趋势和常见问题四个方面概括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

教师总结: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小组探究:对照图2.19“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和2.一三中几个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差异,思考: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1)城市化的开始时间有什么不同?

(2)目前各处与城市化的那一阶段?

(3)近20年来,各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有何差异?

(4)各国城市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5)概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教师总结: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环节三:课后作业

全班各自然小组依次为空气污染调查组、水污染调查组、噪声污染调查组、固体废弃物污染调查组、光污染调查组、交通组、住房组、人口组、就业组、社会秩序组,调查连云港市近年来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要求:

1、网络搜集或走访调查。

2、图文资料真实,且具概括性。

3、注意安全和中学生形象。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7篇《地理教学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7篇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7篇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教师不能死扣教案,把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压下去。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教案模板参考,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火山的概念、组成及其形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能描述火山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体会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火山的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学难点】 火山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PPT展示一组日本富士山的图片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展示一组图片,大家看看图片上的地方是哪里?我听到很多同学都认出来了,说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确,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骄傲。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属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三种山岳类

型中的哪一类?对,属于火山。这节课,我就一起来具体学习一下——火山。(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教师做演示实验,模拟火山形成过程: 在桌上放一个锥形瓶,瓶中装适量白醋和洗涤剂,用滴管向锥形瓶中滴入小苏打溶液。滴入后,瓶内产生泡沫,随着泡沫的不断增加,溢出瓶外,堆积在锥形瓶周围。 教师做实验时,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观察时注意保持安全距离,解决以下问题: (1)学生观察后,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2)学生运用初中所学化学知识——酸碱中和反应,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3)学生类比演示实验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过程。 最后,教师总结归纳火山的形成过程: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这样形成的山体就是火山。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2、结合课本和实验后的泡沫状态,学生思考并回答: (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 (2)每个部分分别对应泡沫堆的哪个部位? 3、结合课本,学生回答:火山的规模范围有多大? (三)巩固拓展 (1)PPT展示我国长白山天池的视频和图片。 (2)介绍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相关小知识。 (四)小结作业 课下搜集其他火山的相关资料,做成PPT或视频,下节课进行汇报和分享。 五、板书设计

七年级地理教学设计7篇

七年级地理教学设计7篇 教学设计是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的计划,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七年级地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七年级地理教学设计篇1 地图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地图的种类,学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 2、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慧眼识地图”的活动,培养学生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电子地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设置到北京旅游案例,增加对祖国首都北京的了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 (1)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2)掌握阅读地图的步骤; (3)学会使用电子地图。 本节课的难点是从地图中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用地图: 阅读课文,由学生归纳: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的地图类型及用途: 交通图:了解乘车路线;

政区图:了解行政区划; 旅游图:外出旅游; 卫星云图:了解天气变化 ······ 归纳:地图的种类有很多,按内容,可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普通地图综合反映某一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的一般特征,包括地形、河湖、植被、行政区划、城镇、交通等基本内容。专题地图则集中反映一种或几种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例如:农牧业分布、旅游景点分布等。 不同种类的地图有不同的用途。我们要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学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活动]: 阅读课本第37页“中亚地区”,内容,有学生归纳图中地理信息: A、地表形态; B、政区分布; C、河流湖泊; D、经纬度等 阅读课本第38页“阅读地图的‘三部曲’”: 看清图名→熟悉图例→阅读地图主题内容。 尝试结合“西双版纳部分旅游景点分布”图,来加深学生对此部分知识的掌握。 二、电子地图的应用: 1、学生阅读课本,重点了解“利用电子地图收集资料的过程”; 班内分组,由不同小组对所阅读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选派成员发言,讲述本小组对电子地图应用方法的理解; 2、按所掌握步骤,由学生设计一条从家乡到首都北京或其他城市的旅游线路,并操作演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板书设计]: 第三节地图的应用 一、认识常用地图: 1、交通图:了解乘车路线

关于初中地理的教学设计7篇

关于初中地理的教学设计7篇 教学设计是为课堂教学提质服务的,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关于初中地理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关于初中地理的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亚洲地形、河流以及气候的特点;读图简要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特点的认识以及对亚洲地理集锦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亚洲自然风光图片(亚洲之最: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死海、贝加尔湖、珠穆朗玛峰、里海等),并同时播放《亚洲雄风》背景音乐。 教师:同学们,伴着歌曲,紧跟图片让我们感受到了亚洲山河的壮丽画卷,自然环境的独特韵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系等。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将从地形、河流、气候三个方面逐一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设计意图】 把学生带入到浓郁的亚洲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展示亚洲之最的景观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讲授新知 活动一:亚洲之旅 教师:结合图6.8和图6.9,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记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组织:活动中各小组要选出同学记录所经地区的特征。)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全班对描述最全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视教室空间情况而定,也可分别在讲台前一字排开,但说明一组表示的是东西方向,另一组表示的是南北方向。) 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__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教师: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概有什么特点 学生: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

地理教学教案(优秀7篇)

地理教学教案(优秀7篇) 地理教学教案篇一 地形和河流(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亚洲的位置特点; 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 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 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 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2)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地理的教案篇二 一、教学重点 掌握中亚的地理位置,理解中亚在沟通亚欧之间交通上的重要作用。 记住与我国相邻的国家名称。 理解中亚在自然环境方面的特征与地理位置的关系及自然条件对经济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中亚干旱、半干旱气候对一系列地理要素的影响。 三、教学用具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优秀7篇】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优秀7篇】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篇一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总一第课时)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预习目标: 1、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存在的地理问题。 2、知道在日常生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离不开道理知识。 预习重点: 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的关系 预习任务: 1、从日常生活出发,提出地理知识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 2、列举一些人类的生产活动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3、归纳各地风土人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预习珍断 一、选择: 1、下列体育活动与开展地区的组合正确的是: A冲浪内陆地区 B冬季运动会广州 C登山运动平原地区 D滑雪运动东北地区 2、下列农作物,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是: A、水稻 B、小麦 C、玉米 D、大豆 二、综合题 学校所在地和你的家乡群众最喜欢的体育活动是什么?与当地的道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预习质疑 探讨如何解开道理之“迷”的方法。 地理学科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总二第课时) 第二课时 预习目标: 调查家乡农业生产主要农作物的种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预习重点: 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条件 预习任务: 调查访问收集有关农作物生长的条件 预习诊断: 小麦、玉米等需要热量、水、肥沃土壤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掌握东南亚地形、气候的一般特点,及中南半岛

和马来群岛在地形、气候方面的差异; 2、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 3、通过使用地图,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4、通过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难点: 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气候和地形特点 学习方法指导: 1、学会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资源等方面描述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证。 2、学会分析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在地里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总结出一个区域的突出的人文地理特征。 3、学会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区域之间的差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旅游情景方式引入)你知道的狮城是那座城市吗 你知道的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在哪个国家吗 让我们一起到东南亚去旅游,你就会得到答案!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 2、根据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亚马孙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3、根据地图和资料联系巴西自然条件讨论该国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热带雨林 过程与方法: 充分运用资料,让学生讨论、比较 情感与价值观: 使学生树立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点 重点: 亚马孙平原和亚马孙河流 难点: 巴西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学生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 巴西的位置 导入新课: 出示七年级上册的“面积人口居世界前10位的国家”,请学生运用地图回答:a各个国家分别位于那个大洲?b南美洲人口和面积居第一位的是哪个国家?从而导入新课。 播放亚马孙河的录象材料。 1、亚马孙河 在图8-51上找到亚马孙河,并找到他的源地、入海。 将亚马孙河的`流量、长度流域面积与其他三条大河比较,得出结论: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讨论:亚马孙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地理优秀教案(优秀9篇)

地理优秀教案〔优秀9篇〕 初中地理教案篇一 图片中展示多种自然灾害,有一些是自然现象。那么,从图中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自然灾害和自然现象之间有什么不同点?我们课本例举了哪些自然灾害?台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经常受到的一种自然灾害,为什么我们称它为一种自然灾害?下面,就老师提的这些问题,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本找到答案。 P54 第四节,自然灾害 什么是自然灾害? 自然环境经常发生异常变化,其中有些会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这样的异常变化叫做自然灾害。 那么像图片中的太平洋海底发生火山喷发属于自然灾害吗?如果不是,如何来解释? 不是〔或是〕 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灾害,首先它必须是发生在自然界,自然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其次,它必须是对我们人类造成损失或者资源破坏的这些自然现象,我们才可称之为灾害。太平洋海底的火山喷发并未对人类造成伤亡或损失,因此它不属于自然灾害。 如果是化工厂因使用操作不当引发爆炸属于自然灾害吗? 不是,因为它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因此不属于自然灾害。 完成P55认识身边的自然灾害 我们已经了解并清楚地知道什么是自然灾害,那么我们的身边有没有自然灾害发生?或者你见过哪些自然灾害?它们造成了哪些危害? 地震、台风、洪涝等 同学们答复的各种自然灾害,这说明,在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很多,在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分为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还有如海洋灾害〔海啸等〕,但课本里不作描述。我们福建地区经常遭受台风的侵袭,台风是属于气象灾害还是地质灾害?

气象灾害 我国的气象灾害包括哪些? 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 展示各种气象灾害的图片,学生欣赏并答复是哪些气象灾害。 通过观察各种气象灾害的图片,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每一种气象灾害对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么这些气象灾害是不是遍布全国各地,每一个地方是不是如我们沿海地区都受到台风袭击呢?请同学们根据课本P54,结合P56图2.48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图思考我国台风、干旱、洪涝等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分布特点? P58活动题1、2 从P56图2.48中可以看出台风主要是在东南沿海地区较多。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台风的入径和我们学过的哪一个季风〔冬季风或夏季风〕的路径很像? 夏季风 台风的入径跟夏季风的入径很像,这说明台风也是在夏季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在我国,常见于夏秋季节的东南沿海地区,从图中也可以看出台风主要发源于太平洋的热带洋面,是由低纬度海洋侵入,登陆后会减弱。台风最大的风力可以到达12级。〔补充:我们也经常听过飓风,飓风和台风是同样性质的,不过是因为地点不同,所以名称不同而已。通常把在大西洋洋面形成的热带气旋称为飓风,比方美国也经常遭受飓风袭击〕 台风过境时会造成什么现象? 大风、下大雨。 台风过境时常常伴有大风或暴雨。这往往会造成一个本来多雨的地区发生洪涝灾害,但是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它并不是百害而无一利,如果台风经过的这个地区常年较为干旱,台风一旦过境将会缓解当地的旱情,所以我们看事物要看到它坏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它好的一面。 近几年的台风过境时对我国的影响 刚刚我们讲到台风时提到,台风过境时常会给这个地区带来大量降水,有

高考地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教案优秀7篇

高考地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教案优秀7 篇 高考地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教案优秀7篇 高考地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教案篇1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特别是以《标准(20__年版)》为依据,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参考,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加强备课质量,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学任务 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中国地理》(八年级上册)。 三、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三个班的学生总体上讲,水平差不多,每班的大部分学生七年级地理掌握的都比较好,有少部分的学生稍差些。 四、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教材内容是中国地理为主,分为从

世界看中国、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四大部分。八年级地理上册表现出对各种能力的培养,教材更多篇幅的.图片和活动的训练。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存在巨大的地域异,这就需要在教学上处理好整体与差异的关系。 例如:我国的疆域面积居世界第三,但东西和南北都跨度很大,带来了冬季气候上的南北差异也带来了东西的时间差异。 例如:我国地形以山地为主,但地形复杂多样。自然环境存在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降水的差异。自然环境的差异带来了各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北方地区的能源与工业,南方地区的商业与农业,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与畜牧业,青藏地区的高寒景观各具特色形成了四大地区差异。 又例如:我国自然资源丰富,许多资源的总量都居世界前列。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东西差距较大,许多重要的资源分布不均,在利用的过程中出现极大的浪费。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可更新能源,保护好现有的能源是我们在这一章节不可忽略的主题思想。 五、教学总目标: 1、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八年级上册)课程的学习,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得到发展。 2、成绩:努力提高学生的成绩,在期中期末考试中争取没有不及格学生。 3、期考目标:人平均分60以上。

地理地理教案6篇

地理地理教案6篇 地理地理教案6篇 地理地理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水资源是有限的,以及中国水资源的 现状。 2、过程与方法:联系中国气候、河流等知识,分析中国水 资源的分布特征、原因及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树立节约和保护水资源 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原因。 三、教学难点: 联系气候、河流等知识分析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原因。

四、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法 五、课前准备: 学生:对当地用水状况及主要水利工程进行调查。 教师:有关水污染、浪费的资料和三峡、南水北调的材料六、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分小组竞赛:说出生活中水的重要性 板书:第一节水资源 引导:首先我们了解什么是自然资源 请同学们看书思考:自然资源的类型:可再生、不可再生。 思考讨论:水是可再生资源,为什么说水资源是有限的? 地理地理教案篇2 一、课型:新授课 二、课时安排:第2课时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七、教学用具:

挂图、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 请同学说说欧洲的地理位置和轮廓、地形。(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欧洲西部的各个国家所具有的自然地理特征简单易记,但是欧洲西部在世界上最突出的地位还在于欧洲西部的经济和旅游业。 学生活动:幻灯演示欧洲的特产和风景让学生说说。 (三)教授新课: 板书:一、雄厚的经济实力 (对照书54页图简单介绍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欧洲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仍居各大洲首位。 (指导学生读统计图。) 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7篇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7篇 教学设计是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的计划,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理区域划分的不同依据及相应的区域类型。 2、知道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原因。 3、初步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 能力目标: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对家乡自然地理的了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 2、宏观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3、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地理区域的不同划分类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表现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一些高大绵长的山脉往往成为区别地理差异和划分地理区域的自然界线,你能说说我国最典型的事那一条吗 2、指名交流,及时补充。 3、引导: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我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提问:

你知道我国有哪些类型区域这些类型区域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如:温度带是根据气温差异划分的等) 4、揭示课题: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二、新课教学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版书) 1、播放(出示)四大地理区域图片 讲述:我国面积辽阔,跨经纬度广,气候类型多,地势高低差异大,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人文差异等自然社会条件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2、请学生读几遍四大区域的名称。 3、播放四大区域不同的自然景观,请同学分辨其所属区域,再说自己家乡属哪个区域,并描述自己家乡的地形,气候特征。21教育网 4、指导学生读四大区域图,说出各区域的位置、范围及主要省、直辖市、自治区。 出示(播放)“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 问: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及北方地区界线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比较是否相似这条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这条线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基本吻合,其主导因素是夏季风影响。 师:出示(播放)“一月等温线分布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 问: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大致与1月那条等温线和多少毫米等等水量线大致一致这条分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生:大致与1月0C度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接近,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相吻合。这条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气候和降水。 师:出示播放我国三级阶梯图片 问:青藏地区与其他三个地理区域大致与那两级阶梯的分界线相吻合确定这条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生:看图回答,地势第一级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大致吻合,确定的主导因素

高中地理教案(优秀7篇)

高中地理教案(优秀7篇) 高中地理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述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 2.绘制褶皱构造的示意图,判断褶皱的基本类型。 3.描述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4.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初步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和“板块学说”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山地形成的学习,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山地的类型的判断。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一、山地的形成与分类 【导学与自主探究】 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 (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 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有关。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互动讨论】 请观察褶皱形成中岩层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几种类型? 【总结分析】 (一)褶皱:

高一地理优秀教案(7篇)

高一地理优秀教案(7篇) 想要写好教案,就要仔细备课,依据教材内容及同学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纳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准时间支配都作了具体的记录。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优秀教案(7篇),欢迎大家来阅读。 高一地理优秀教案篇1 一、说教材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其次节的内容,第三章内容属于自然地理部分,是对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的绽开,而本节内容是本章内容的重点,《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在学习了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气压带风带的基础上,对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海水的运动进行更加详细、深化的学习。海水运动又对学习第五章自然地理坏境和人文地理的学习埋下伏笔,因此,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此阶段的同学通过学校阶段地理学问的学习,已初步把握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依据地图和材料,初步分析所学的地理学问。但是,由于同学综合分析力量有限,空间思维力量还有待提高,不能自主归纳总结,找出规律;再加上同学的学问面有限,生活阅历较浅、对重难点的地理学问不熟识,不了解,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地理学问并提高地理思维力量、实践力量以及创新力量。 三、教学目标 本节《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据此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了解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的分布模式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提升读图、绘图以及在图上观看、比较、归纳、分析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2)运用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2)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加现代海洋意识; (3)学习洋流形成的因果关系,培育同学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 难点:利用“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依据:此部分学问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同学有学问缺陷 五、教法与学法

新版高一地理教案设计优秀7篇

新版高一地理教案设计优秀7篇 新版高一地理教案设计(篇1) 一、高一地理期末复习总体安排,先单元复习再综合复习。 单元复习可以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地开展复习,使学生打下牢固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单元复习可依据下列的原则与方法: 1.深化、细化知识点,复习到位。 单元复习阶段,我们应逐项落实其中的要求,深化、细化各知识点,将考试内容分解为概念、规律、特征等,确实理解、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规律、特征的引出和适用范围,纠正学生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争取一步复习到位,避免“夹生饭”,留下后患。 2.讲练结合,建构完善的知识结构,单元过关。 单元复习,是以教师的讲为主。虽然说是这些内容学生以前都学过,现在是“复习”,但学生的知识遗忘率甚高,有时说是上“新课”也不为过。但是,教师一定要避免将课上成“新课” 一定要充分挖掘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边讲边练,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知识和技能。考试,不仅仅是检验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有时也是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时候。 要注意对习题的讲解,尤其是解题思路的讲解,这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在讲练的同时,不拘泥于教材的顺序,将教材中相关内容融会贯通,建构每一单元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归纳好的大量的知识结构,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细化,要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补充题目,争取题目对知识点的高覆盖率,每一单元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训练确实过关。 3.熟悉地图和其他各种地理图表,建立“脑中的地图” 在刚刚开始复习地理时,学生常常会忽视使用地理图表,只对教材上的文字

优秀初中地理教学设计7篇

优秀初中地理教学设计7篇 优秀初中地理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1、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 2、通过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3、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获取地理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教学重点: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称及分布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思路及策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图片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顾一下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分为几级阶梯我国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 2、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想一下,地形包括哪五种类型 3、引导学生读图2.4(《我国地形图》),找一找这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是否都有(我国五种地形都具有) 4、引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课题。

(板书)地形复杂多样 (二)新课,合作探究: 1、从图2.4上可以看到,我国不仅有纵横交错的山脉、雄伟广袤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以及起伏和缓的丘陵。请同学们判断以下画片分别表示的是什么地形。 2、提到地形:(读图)我国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呢同学们在《我国地形图》上分别找出来,并注意它们的方位、名称及其写法。 活动:首先教师把中国轮廓图画在黑板上,然后根据学生读图《我国地形图》,分别请三个学生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都板书在黑板上。 优秀初中地理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过程 (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优秀7篇)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优秀7篇)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篇一 教学内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目标 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周长 通过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滑动和相关事例,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形状 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 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学具器材 地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课前:[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入地理知识殿堂!(制造一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肃而不失亲切。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他们热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 (二)新课讲授 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黑板文字进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到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同事引入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小时候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学生讨论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问题1:太阳是圆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一样,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学生也许能够说出来,说不出来也不要紧,告诉学生以后我们会研究;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的,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 问题2: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观察。 问题3:球体,这点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呢?不同学生获取这一概念的来源不同,可以任由他们叙说,重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追问:如果只是根据你观察的现象,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平的……古人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想法,围绕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创意地理教案设计(优秀7篇)

创意地理教案设计(优秀7篇) 创意地理教案设计(优秀7篇) 创意地理教案设计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创意地理教案设计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创意地理教案设计(优秀7篇)】,供你选择借鉴。 创意地理教案设计篇1 教材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节内容是高三地理复习“中国的自然灾害”的系列篇,在此前学生已初步形成了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化害为利、趋利避害”的原则认识自然灾害。这部分内容教材介绍的比较概略,只是从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分布地区、形成条件两大方面进行了介绍。然而这三种灾害在我国无论是危害地区还是危害程度都有扩大和上升的趋势,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同时也把这节课做为自然灾害的专题来复习,内容更加丰富,对学生知识储备、地理技能和地理思维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本节专题学习的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和连发性的特征,对人类生产和生命造成较大的危害,因此,面对各种自然灾害,我们首先要了解它、认识它,同时还要防御它,保护自己,珍惜生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种自然灾害的含义、特征及在我国的分布地区。

2、分析、比较三种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提高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3、根据三种自然灾害的特征,分析滑坡崩塌泥石流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案例,分析三种自然灾害的形成。 2、小组讨论交流分析三种自然灾害的关联性,人类活动对三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人类采取的应对措施。 3、通过课堂训练环节,达到对当堂内容的巩固和提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理解和认识,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和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3、积累户外出行的经验,养成自我保护意识,形成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教学重点 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 分析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尤其是人类活动对三种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学方法

七年级地理教案优质(优秀6篇)

七年级地理教案优质(优秀6篇)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关于地理的教案(优秀8篇)

关于地理的教案(优秀8篇) 关于地理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能够根据所需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2.了解交通运输线、点组成的交通运输网及其布局的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的案例,学会分析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教学难点 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合作与探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要想富,先修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五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现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播放青藏铁路视频』 【教师提问】:刚刚播放的视频当中,为我们展示的是哪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呢? 【教师点拨】:铁路运输。那么我们现代的交通运输除了铁路这种运输方式以外,还有哪些佳通运输方式呢? 【学生回答】: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教师点拨师:对,我们现代社会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五种,它们分别是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投影展示图片』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五种交通运输方式都有哪些特点呢? 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该部分知识,完成导学案上连线题,投影展示学生完成连线

【教师引导】:以上就是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各有长短。那么,当我们在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应该如何去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呢? 2.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学生活动】:展示表格,指导学生在导学案上勾选,完成后请学生在电脑上勾选出来 【教师点拨】:选择运输方式的时候,既要根据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又要根据货物的类别、数量、运距等综合因素,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作出最合理的选择。 『播放视频交通运输的变化』 3.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 高速化——缩短运输时间,增加通过能力 大型化——扩大运输工具的装载量 专业化——发展集装箱运输技术 【教师引导】:在现代社会,如果我们只有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可不可行呢?答案线是否定的。在生活中,要实现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我们往往要用到两种以上的交通运输方式。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联合就形成了交通运输网,为我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那什么是交通运输网呢? 4、交通运输网及布局 (1)概念 (2)组成要素: 交通运输中的线:铁路、公路、航道等。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设计(优秀7篇)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设计(优秀7篇)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设计篇1 《位置和范围》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来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范围。 4、了解亚洲的地理分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结合我们平时接触的电视、电影、报纸、网络资料,谈谈自己知道的亚洲。 学习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我们居住的大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皑皑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大洲。它有众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灿烂的文化,有优美的风景。它就是雄踞东方的亚洲。 板书:一、雄踞东方的大洲--亚洲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新授: (一)温故知新(生回顾亚洲地名的由来) 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00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岸(今天的叙利亚一带)兴起,建立起强大的腓尼基王国。他们的航海水平十分高超,活跃于整个地中海。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所以,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陆地称之为“Asu”,即“东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围后来逐步扩大到整个亚洲。把地中海以西的陆地称为“Ereb”,意为“西方日落处”,后来被用来指代整个欧洲。 (二)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师点拨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活动]:看图讨论回答:

地理的教案优秀9篇

地理的教案优秀9篇 地理的教案篇一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第一课时 教师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图1:“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图2:“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 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于是人们意想中的大地变成了一只倒扣的盘子,天像一顶半圆分得斗笠。 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 最著名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 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而且在生活中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实例有: ①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过来,总是先看见船桅杆,在看到船身;而目送远离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②发生月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月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到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到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我们现在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