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初中政治核心观点

初中政治核心观点

初中政治核心观点
初中政治核心观点

初中政治核心观点必背

个人与集体

◆个人与集体是相互依存的。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的集体才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文化交往

◆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

◆懂得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与对话的意识,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

往,尊重不同的文化与习俗。

公平与正义

◆党和政府致力于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宪法

◆中华人民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国家的总章程,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目标,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前提)、有法必依(中心环节)、执法必严(关键)、

违法必究(必要保证)。

监督权力

◆公民积极行使监督权,可以督促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亲政廉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为人民谋利益,有利于政府取信于民,国家长治久安;有利于促进依法治国,维护法律尊严,弘扬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对于公民个人来说,积极行使监督权是主人翁意识及责

任感的表现。

◆我们要有国家主人翁意识,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政治生活,行使批评建议权和监督

权。

承担责任

◆一个人由于具有不同的社会角色而负有不同的责任。

◆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有资格、有信心、有能力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

◆维护国家尊严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承担责任,需要付出努力和代价。

◆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

高举旗帜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要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基本路线与基本制度

◆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

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现阶段我国赎回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

矛盾。

◆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根本解决方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初级阶段的国家根本任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

◆党的基本路线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

成分。

◆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在我国,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同时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

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我们还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

本的活力竞相迸发,放手让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

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

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科教兴国与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可持续发展

◆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给自然

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

◆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

◆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由于人口的压力,向自然界大量索取;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合

理;缺乏环保意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等。

◆环境问题的危害: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直接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

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节

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

◆我国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

关系。

◆我国吃力民族关系的原则是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民族平等,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

◆民族团结,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

◆要自觉做到“三个尊重”,即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

民族的语言文字。

◆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和义务。

◆积极宣传党和国家各项民族政策,坚决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行为作斗争。

◆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场。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实

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

精神的具体表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先进文化与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独具魅力,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思想道德建设时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优先发展教育与科学史建设先进文化的基础

工程。

◆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体,只有经济、政治、文

化、生态协调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决定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

◆对待传统文化:批判的继承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并结合时代特征加以创新和发展。

◆对待外来文化: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大胆吸收和利用世界优秀文明成

果特别是那些为现代社会所需要而又设和我国国情的文明成果。

◆抵制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落后文化,消除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

◆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

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中国地位与全球观念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

理想与奋斗

◆我们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我国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

◆理想的实现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需要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路,需要坚持不懈、积

极实践。

◆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获得具有学科特点的学业成就;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要素。 1. 政治认同 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价值表达。只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形成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是他们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追求,并影响着中国未来的走向;学生发展政治认同的素养,旨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有信仰的中国公民。 2. 理性精神 我国公民的理性精神,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作出理性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当代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进行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这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表现理性精神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把握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培养青少年的理性精神,有助于他们坚守正确价值取向、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在实践创新中增长才干,成为有思想的中国公民。 3. 法治意识 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就是主动自觉地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发自内心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青少年增强法治意识,就要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维护公平正义,成为有尊严的中国公民。 4. 公共参与 我国公民的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态度和行动,直接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广泛的公共参与,彰显人民主体地位,是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表现,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民意、集中民智,提高国家立法和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有助于鼓励社会力量热心公益活动、参与公共服务,激发社会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培养青少年公共参与的素养,有益于他

中考政治核心观点归类

中考政治核心观点归类 一、“最……”类 1、公民人身权利中最重要、最起码的权利是生命健康权。 2、人身自由权利既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也是公民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先决条件。 3、公民行使国家权力、参与国家管理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权利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4、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5、法律的最主要特征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6、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是宪法。 7、文明社会对公民最起码的素质要求是树立法治观念。 8、承担责任,有主有次,有轻有重,最重要的是国家责任和社会责任。(注:但不忽略个人与家庭的权益) 9、社会和谐,国家长治久安,是人民群众的最高利益。 10、全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是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11、人类最崇高、最进步、最科学的理想是共产主义理想。 12、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1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性质、本质与实质”类 1、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本质上是人民当家做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和谐。 4、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5、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6、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人民当家作主。 7、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三、“制度”类 1、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2、了解我国现阶段为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实行的政治制度: (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既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此外还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3、了解现阶段我国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经济制度: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初中的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基础和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地选用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案例,让学生明白小错与大错、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只有一步之遥,使学生增强法律意识和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系对今后加强思想品德课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希望能在接下来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获得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基础的理论常识,学会运用辩证唯物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课前预习填空和问题准备,增强学生对政治课教材内容的熟知和初步认同。 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并在教辅资料要求的相应部分,进行填空和问题准备。这对教与学的两面环节都有很大的益处。让学生课前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地阅读教材内容,填写教辅资料上空格的关键词、句,以及作答简要的探索式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课前了解教学知识和问题的思索,又有利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节省教学时间,便于课堂上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能更好地进行深化和拓展。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和对问题的探知和解决能力,使得课堂更易生活化、生动化。授新课的课前准备,主要是要求学生预习教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重要保证,是保证讲授新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因为授新课是教师向学生传授教材的新内容、新知识。如果学生不作预习,上课就会感到生疏、突然,接受新知识就比较困难。相反,如果学生作了充分的预习.听课时就有目的性、针对性,对所讲的新内容就容易理解和接受。实践证明,是否预习教材,直接影响着学生听课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预习。为了使预习不走过场,取得实效,应给学生提出预习的具体要求,以便达到最佳效果。 二、精心备课,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课件,提升课堂质量的有效性。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8013798859.html,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策略 作者:张晓平 来源:《新课程·下旬》2018年第08期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落实核心素养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对此,要 充分挖掘核心素养与思想政治教学的契合度,多角度、多侧面地实现教学的融合。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了简要阐述,对培养策略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加强核心素养教学成为各科教学的主旋律。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提炼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构成要素,寻找实施维度和策略,成为当前时期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命题。 一、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内涵及要素 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表现,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课程(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高中思想政治要从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观念、公共参与等四个方面落实核心素养。 (一)政治认同感 政治认同感对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我国政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教育发展中要从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上入手。如学生在学习政治生活模块知识时,由于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所以教师要从做好政治知识讲述工作上入手,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目标。 (二)理性精神 随着网络新型媒体的发展,微博、微信等进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仅给生产生活带来了便捷,同时也很容易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不利的影响。加之中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一旦出现自身价值观缺失等现象,势必难以抵御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影响到自身的发展。因此,在教育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明确未来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来实现长远发展的目标。 (三)法治观念 法制观念是建立在特定历史条件基础上的,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所以,教师要运用好参与方式,从法治意识上出发,帮助学生理解法治功能以及原则,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如果学生的法治观念淡薄,也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发展。

浅谈高中政治的学科核心素养

浅谈高中政治的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竭的动力。中学政治教学肩负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任,推行学科核心素养责无旁贷。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科核心素养就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素质,促进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当代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型教育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科核心素养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关键是弹好“营造氛围`激发兴趣、自主探究”三步曲。 一、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于创新 良好的心境和情绪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积极作用。如果学生感觉课堂气氛不安全,生怕说错话,担心发言被扣帽子、被讥笑、被训斥,那么学生就不敢敞开胸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会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妨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

深入的交流和探讨,甚至会使学生封闭自己的心灵,更谈不上创新。因此,开展学科核心素养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会让学生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极其自然而且以最佳的状态流露出来。教师要做到尊重、关心、支持、赏识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努力消除学生的恐惧感。一位教育家说得好,“不怕学生观点错,就怕学生没有观点。”如有的学生认为: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有积极的一面,它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防止列强的入侵。但有的学生不同意此看法,认为是消极性为主,造成中国的与世隔绝,从而落后挨打。对待这个问题,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就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权威,敢于“质疑”,要充分肯定学生“标新立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热情,在此基础上加以正确的引导。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课堂中“标新立异”虽然会得到老师的鼓励和称赞,但他们也担心被同学看成出风头,怕答错被同学讥笑而压制自己的表现欲望。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每一个学生的见解,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既要注意把创新机会留给每一位学生,又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互相合作,鼓励、唤醒全体学生

九年级政治核心观点

第三课核心观念: 1、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初 步显示。 2、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4、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6、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7、为了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党和政府制定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基 本方针。 第四课核心观念: 一、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1、实行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2、对外开放过程中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3、对外开放中既要积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既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 二、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1、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 2、我国的环境问题严重,环境形势相当严峻。 3、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4、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本质上都是发展问题。 2、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必须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3、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4、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5、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第五课核心观念: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 精神

普通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具体表述 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确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最基本的价值标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作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文化自信,以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促进社会和谐。 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崇尚与遵从,是关于法治的思想、知识和态度,主要包括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中逐步形成的国家治理方式;形成宪法至上、法律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懂得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的关系;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履行法定义务的习惯;具有法治让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 公共参与

公共参与是公民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具有人民当家作主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了解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方式和规则;积累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实践经验;提高通过对话协商、沟通与合作表达诉求、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获得具有学科特点的学 业成就;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 要素。 1.政治认同 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价值表达。只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形成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是他们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追求,并影响着中国未来的走向;学生发展政治认同的素养,旨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有信仰的中国公民。

2019-2020年九年级政治重点句子、词和观点汇总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九年级政治重点句子、词和观点汇总人教新课标版 1.我国国家的根本任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3.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5.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6.共同理想(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7. 最高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8. 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9.我国的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最高的国家 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0.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 11.基本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决定) 12.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13.基本方针:四个尊重的基本方针。 1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两个创新: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15.全面小康社会: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 16.法律的三个主要特征:①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②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是、具有强制性。(是法律的最主要特征)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17.犯罪的三个特征:①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②刑事违法性(触犯刑法)是犯罪的法律标志。③刑罚当罚性(犯罪的法律后果) 18.四大国策五大战略: 国策: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 19.五种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三种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20.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主要内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依法办事、面向世界的时代精神。 2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2.和谐社会的内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关于中学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关于中学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摘要: 近年来教育改革的呼声越发高昂,随之而起的“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也登上教育舞台,而目前中学思想政治课堂实施据课程标准要求,其首要目标也是要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到底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又应该如何培育?本文在根据诸多知名学者关于该主题的研究基础上,从自身对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要素以及其培育的大致方向做了简要的讨论。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学科理念情景社会实践活动 一、概念界定 关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探索很多人学者早已进行诸多有益探索,有的关注点放在了思想政治课程目标,有的从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入手,有的也结合时代背景考虑学生自身发展需要来阐述自己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解读,如罗燕芬还尝试对高中思想政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做出了新的定义:“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教育以及自身实践和认识活动获得相关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情感、观念和品质的素养”【1】,这样的定义虽然体现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的几点大致内容,但是没有跳出原有教学目标所设维度,也未能很好地突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点之处。周健认为:“思想政治学科素养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导和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如何使能力内化成学生的自觉行动并服务于终身学”【2】,这里虽然表明了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的过程性以及它后续的意义和价值,但是着眼点局限于发展本学科素养,没有看到素养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表现。 关于素养,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品质,一个人若想具备这种品质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以及自身的体验才能获得,也就是接受教育理论之后,在用理论解决自身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身获得某些体验的积累并逐步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思维模式、实践方法等等,只要人不脱离社会,在社会的任何生活情境下都需要具备各个生活情境所需的素养,例如学生在学校要有学生应备的素养,

人教版初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思想品德》八年级(上)知识整理 第一课爱在屋檐下 一.我知我家 1.家庭关系的建立 (1)家庭的含义 家庭就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而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家庭关系确立的几种情形 依照法定条件与法定程序结婚,组成新的家庭;因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结合成家庭;依照法定条件与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家庭;随父(母)再婚组成新的家庭;非婚生子女不一定与生身父(母)同住一起,但父(母)与子女间的法定权利义务仍然存在,非婚生子女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3)家庭结构的类型 现在常见的几种家庭类型,即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联合家庭。 2.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 (1)与父母的血缘关系不可改变 父母子女关系的确立,绝大多数基于血缘关系。生命就是父母给予的,这种关系无可选择、无法改变。 (2)与父母的感情就是天然生成的最自然的一种亲情 (3)要了解自己的父母、了解家人的好品质,了解好的家风 填写家庭树,瞧瞧自己家庭结构的类型;讲讲好的家风、好的传统、家庭里出名的人。 二.我爱我家 1.大人讲我小时侯 (1)家庭就是我们成长的摇篮 (2)父母就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 (3)我们尽享家庭的亲情与温暖 2.无悔的奉献 (1)父母对家庭的贡献——夸夸自己的父母 (2)父母对子女之爱——概述母爱与父爱 母爱就是最无私的;父爱如山,深沉严格。 (3)父母对子女的义务——父母养育子女就是法律规定的必须履行的义务。 3.感受家庭温暖 (1)从各个方面感受家庭带给我们的温暖 家就是人们的情感栖息地、物质生活后盾、安全健康保障、娱乐天地、天然学校与今后发展的大本营。 (2)热爱自己的家——用自己感触最深的话,表达对父母的敬爱之情。 三.难报三春晖 1.爱洒心间 (1)父母对我们的付出

思想品德培养核心素养的途径

思想品德培养核心素养的途径 ?古来有言“学习先学做人”,一个人的价值首先体现在他自身的素质上,其次才是他各方面的专业能力。因此,学生的思想教育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所谓培养“核心素养”就是一个人知识、学习状态,情感变化的综合培养过程,它涉及个人发展的方方面面,最主要的是要符合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创新发展的要求。“核心素养”将影响到学生未来工作的方方面面,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也会影响到学生自我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养成。而初中又是学生系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启蒙阶段,教学的方法和内容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一、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 ?初中的学生对教师的行为有很强的模仿性,他们尊重自己的教师,学习教师的行为习惯;另外,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

影响到授课的好坏,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热情。如果教师自身素质打下,一方面 会从行为上直接影响学生,为学生树立 不好的形象;另一方面,在授课过程中,由于本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欠佳,讲授 时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能够使 学生信服。长期下去,学生对这门课首 先会产生厌学和抵触的心理,在学习时 不愿积极配合,使学习基本内容都十分 困难,更难以培养核心素养。因此,教 师应当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以身作则,树立好标杆。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的《道德与法治》时,如果教师对法治知识的掌握不 是非常扎实,授课时就会非常吃力,讲 解不够清晰透彻,关键部分模棱两可, 导致学生对法治的理解和掌握也十分欠缺,容易在以后的学习中出现漏洞给后 续法律方面知识的学习造成一定的障碍,严重时甚至出现误导学生,灌输错误概

念的情况;另一方面,如果教师的自身素质不高,在授课时教育学生爱护公共物品、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结果自己却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苛责父母,随意损坏公共物品,这样的行为会使模仿力极强的中学生“有样学样”,从而形成不好的行为习惯。并且教师言行不一,授课内容与平日作为背道而驰,这会使分辨力还不是很强的中学生无法判定教师与书本所讲谁对谁错,更削弱了学生对这门课的信心。教师是学生茫茫学习路上的引路人,是学生的灯塔和指示灯,所以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培养是养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先决条件。 ?二、采用创新式课堂教学 ?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无感,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更是天方夜谭,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大一方面原因是由这门课的特点所决定的。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很多都是一段一段的文字叙述,道德要求、法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素养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家李希贵说“给学生自由呼吸的空间”。“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应给予学生的 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应给予学生的 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我 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 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 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是苏霍姆林 斯基的话,也是让李希贵至今感到震撼 的话。 ?那么,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里给孩子什么样的内容,要塑造怎么样的一个群体?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我们注意到,从2016年起,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 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将统 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从表面上只是更名,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可见教育部的 良苦用心。

?首先,呼应了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众所周知,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就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其次,我们必须面对的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中,既有孩子通过教育成为社会精英,国之栋梁,也有很多孩子极有可能成为社会普通一员,那么我们教材的编排是否都有兼顾?新改编的教材注意了这一点。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教育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一定的法律意识,显而易见,义务教育教材把“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谁是课堂的主人

?众所周之,课堂教学依然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也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老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然而,现实情况是面对每班65人的大班额(笔者所在的中学为城镇中学),能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确实需要很强的课堂掌控能力,面对这种状况,很多教师选择能不开展活动课,尽量不考虑,而且像我校的这种县级中学,大班额现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必背核心观点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必背核心观点 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 1、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是治国安邦的总识记章程,是国家的根本法。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宪法的基本原则。 3、我国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4、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5、广大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6、我们要积极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担当起国家主人应尽的责任。 7、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自由、平等的生存和发展。 8、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我国的宪法原则,它要求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受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9、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权益。 10、国家机构依据宪法行使权力,以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11、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12、任何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的权力。 13、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是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 14、国家权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限定的范围内行使,不能超越权限行使权力,也不能滥用权力。 15、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来说,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得懈怠推诿。 16、国家权力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行使。 17、国家权力的行使不可任性,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22、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写的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开始进入教学实践。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和品德养成的重要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到“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体系”这个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也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点。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落地生根,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教学快乐,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打好基础。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开设是为了引导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因此,培养其核心素养主要有四方面内容,包括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理想精神与公共参与。 (一)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是指一个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祖国在情感上与理智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能自觉维护祖国的统一团结与核心利益。“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对于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政治上的认

同才会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具体来讲,作为中国公民,初中生必须热爱祖国、忠于祖国,对祖国有较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要站在中国立场,以中国公民的身份自觉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了解我国国情,拥护中国共产党,理解并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热爱社会主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想,主动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责任感,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培育“法治意识”核心素养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身心特征较为特殊。近年来国内中学生犯罪问题日益突出,犯罪低龄化越来越严重。中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其法治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社会的稳定程度。培养中学生的“法治意识”就是要让他们成为有自尊、守规则的公民。因此,应加强对初中生的纪律教育与法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与规则意识。同时,引导他们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主动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三)培育“理性精神”核心素养 培育“理性精神”核心素养是让初中生成为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这对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具有“理性精神”的中学生必须在生活中能辨别善恶、是非、美丑,能坚持原则,坚守底线,抵制不良思想与诱惑。对

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一、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确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最基本的价值标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理性精神——理性精神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作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文化自信,以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促进社会和谐。 三、法治意识——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崇尚与遵从,是关于法治的思想、知识和态度,主要包括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中逐步形成的国家治理方式;形成宪法至上、法律权威、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懂得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的关系;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履行法定义务的习惯;具有法治让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 四、公共参与——公共参与是公民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具有人民当家作主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了解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方式和规则;积累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实践经验;提高通过对话协商、沟通与合作表达诉求、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政治全册知识复习核心观点

中考政治核心观点 一、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1.要客观地认识自我 2.要学会调控情绪。 ★3.正确对待诱惑,学会拒绝不良诱惑。 ★4.克服盲目从众心理和好奇心。 ★5.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 二、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1.孝敬父母和长辈。 2.正确对待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正确认识逆反心理。 3.正确与老师交往(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 4.养成团结合作的品质。 ★5.学会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6.正确认识宽容。 ★7.做诚实的人。 ★8.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9.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三、做一个法制观念强的人 ★1.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具有一致性(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2. 维护受教育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3. 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履行消费者的义务。 4. 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正确行使建议权、监督权等政治权利)。 ★5. 维护民族团结;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政治义务。 6. 学法:违法与犯罪的关系。 7. 守法: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8. 用法:防范侵害,保护自己;依法维权;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9. 自觉树立法制观念。 四、做一个爱国的人(知国情、懂国策的人) 1. 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国际影响力、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2.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政策。(政治) ★3. 依法治国的含义、意义及基本要求。(政治) 4.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必要性和要求。(经济) 5.实现共同富裕。(经济) ★6.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和途径。(文化) ★7.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社会) 8.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文化) 9. 发扬艰苦创业精神。(文化)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总目标)

高中政治核心素养正式

高中政治核心素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一.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构成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 获得具有学科特点的学业成就;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 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要素。 1.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确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是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最基本的价值标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价值表达。只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形成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是他们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追求,并影响着中国未来的走向;学生发展政治认同的素养,旨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有信仰的中国公民。 2.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作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文化自信,以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促进社会和谐。

初一下学期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核心观点

七下《道德与法治》核心观点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_____ 第一课核心观点 1.我们要悦纳生理变化。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带给我们旺盛的生命力,使我们的身体充满能量。有时,一些正常的生理现象也可能给我们带来烦恼。(P3D2) 2.我们要正视身体的变化,欣然接受青春花蕾的绽放,尊重自己,尊重同伴。(P5D1)青春的我们追求美。在追求形体、仪表等外在美的同时,也要提高品德和文化修养,体现青春的内在美。(P5D2) 3.我们要积极面对和正确处理青春期的心理矛盾。青春期的心理矛盾有时让我们烦恼,但也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契机。(P6D1) 4.我们可以参加集体活动,通过求助他人,通过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还可以学习自我调节,调适青春期的心理矛盾。(P6D2) 5.我们要发展独立思维。思维的独立并不等于一味追求独特,而是意味着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接纳他人合理、正确的意见。(P9D3) 6.我们要培养批判精神。批判不仅要有质疑的勇气,有表达自己观点、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而且要考虑他人的感受,知道怎样的批判更容易被人接受,更有利于解决问题。(P11D1) 7.我们要开发创造潜力。创造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P12D2) 8.创造离不开实践,社会实践是创造的源泉。(P13D1) 第二课核心观点 1.男生女生的生理性别特征是与生俱来的。对于青春期特有的生理变化,我们应平静而欣然地接受。(P15D1) 2.在社会中,人们对性别的认识通常会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P15D2) 3.我们在接受自己生理性别的同时,不要过于受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P16D1) 4.男女生各自拥有自身的性别优势。欣赏对方的优势,有助于我们不断完善自己。(P17D1) 5.不同性别的个体虽然有差别,但是我们不应因自己某一方面的优势而自傲,也不应因自己某一方面的欠缺而自卑。男生女生应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进步。(P17D2) 6.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异性同学交往,建立同学间的真诚友谊。(与异性相处,有助于我们了解异性的思维方式、情感特征;有助于我们学习对方身上的优秀品质。P19D1)异性之间的友谊,可能让人敏感、遭到质疑,但只要我们内心坦荡,言谈得当,举止得体,这份友谊就会成为我们青春美好的见证。(P19D2) 7.相遇青春,我们心中开始萌发一些对异性朦胧的情感,这是青春成长中的正常现象。(P20D1) 8.面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朦胧的情愫,我们应该慎重对待,理智处理。(P21D1) 9.爱情需要具有爱他人的能力,这种能力包含自我的成熟、道德的完善,也包含对家庭的责任。爱情需要彼此深入了解,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是强烈、稳定、专一的感情。真正的爱情包含尊重、责任、珍惜、平等和自律。(P22D1) 第三课核心观点 1.面对青春,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憧憬,形成不同的理想,规划青春路径,思考自己如何走过青春之路。(P24D2) 2.青春的探索需要自信。(P25D1)需要自强,自强让青春奋进的步伐永不停息。自强,要靠坚强的意志、进取的精神和持久的坚持。(P27D1)

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

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 一、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 所谓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 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大致可释出三层意义。 其一,什么是素养。素养是一种品质,它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养成的。但这种品质,不仅因“教化”养成,而且因“阅历”自成,是人人终将拥有的品质。也就是说: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 行业、产业、专业、职业) 、充当什么角色( 家庭的、社会的) ,无论接受过系统教育、培训与否,事实上,每个人都会面对特定的“生活情境”而表现出各自的素养。说到底: 素养,是人们生活经验的结晶; 实践,是滋养素养的源泉。 其二,什么是核心素养。特指“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包括我们业已熟悉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动力系统) 三个维度。这就意味着,形成核心素养,是有预期目标、过程的结果。比如,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一个系统性、总体性的框架”。 其三,什么是学科素养。它是经历了“特定学习方式”后形成的“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 学科知识和技能”。对此,针对有关学科知识的误读,应澄清一个说法:“忘掉具体知识,留下的便是素养”。学科素养与学科知识究竟是什么关系? 在我看来,学科素养不等同于学科知识,但学科素养与学科知识之间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则是毋庸置疑的。具体讲,学科知识的积累,是造就学科素养的条件;学科素养的形成,是学科知识积淀的结果。积累越丰富,积淀越深厚。唯其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纲”,更要重视学科知识的学习。 读懂上述三个层面的意义,就不难对学科核心素养有个较为清晰的概念了。它是“学生发展素养在特定学科( 或学习领域) 的表现,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课程(或特定学习领域) 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这表明:确认学科核心素养有两个关注点。一是着眼于学科本质属性,关注它在本学科学习中的意义和价值。二是着眼于学生成长过程,关注它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综上所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就在于它不是依赖直接经验获得的,而是体现综合性品质的“教养”; 学科素养之所以不同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在于它有赖于学习特定学科,是需要学科知识来证实的“学养”;学科核心素养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类别的学科素养,就在于它不仅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根基,而且采用“特定学习方式”,凭借学科课程的母体经历“十月怀胎”而孕育出来。简言之,作为学科素养的精华,它集结了“最能体现本学科育人价值的根本性、关键性要素”。 二、如何提炼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要素 首先,要基于课程的学科本质,以提炼思想政治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中思想政治课历史沿革的经验告诉我们,把握本课程的学科本质,有三个视角: 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 从基本功能来看,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养的课程。辨识这门课程的本质特征,有这样几个视点:作为中国特色的德育课程,它具有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相关课程的核心价值; 作为一门学科课程,它具有不同于一般德育活动的学科特点;作为学科课程体系中的科目,它具有不同于一般科目的整合方式;作为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它具有不同于一般学科教育的德育功能。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内容具有综合性,却有别于通常所称的综合课,同域外相关课程亦无从类比。应该说,这种课程设置,有着中华历史文化的渊源和革命传统文化的基因,是我国课程体系的重要“标识”。因此,从思想政治核心素养与相关学科内容的关系来看,课程这种独特的“综合意义”,要求由思想政治素养的提炼统摄相关学科内容,由相关学科内容支撑思想政治素养的培育。而这种以提炼思想政治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思路,正是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育人本质所决定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