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_靳三针_结合康复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_郎建英

_靳三针_结合康复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_郎建英

_靳三针_结合康复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_郎建英
_靳三针_结合康复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_郎建英

2011年7月第28卷第4期July 2011,Vol.28,No.4收稿日期:2011-03-11

作者简介:郎建英(1960-),女,医学硕士,副教授

通讯作者:庄礼兴(1955-),男,教授;Email :zhuanglixing@163.com 基金课题: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课题(编号:2009224)

·针灸与经络·

“靳三针”结合康复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郎建英1,庄礼兴2,贾超2,贺君2,周昭辉2,韩德雄3,周丹2,蔡小敏2,陈子平

2

(1.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510405;

3.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针灸科,浙江宁波315000)

摘要:【目的】观察靳三针结合康复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79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采用靳三针结合康复疗法,对照组单纯采用康复疗法。2组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简化Fugl-Meyer 量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量表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的简化Fugl-Meyer 评定分值和ADL 评定分值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 <0.001);且治疗组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结论】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优于单纯康复疗法。关键词:中风/针灸疗法;

痉挛性瘫痪/针灸疗法;

靳三针/治疗应用;

康复疗法;

肌张力;

运动能力;

日常生活能力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3213(2011)04-0369-05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是中风病最主要的功能障碍

之一,偏瘫痉挛状态可造成患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及变形,影响患肢的康复,进而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生活能力以及生存质量,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痛苦。尽早打破偏瘫的痉挛模式,建立分离运动是偏瘫康复的核心问题和主要目标,也是康复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难题。因此,采取多种有效的康复措施,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使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靳三针”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纯康复疗法做对照观察,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纳入观察的79例患者均来源于2008年5月 2009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病房和门诊患者。采用网上随机系统(上海中医药大学临床药物研究中心提供)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对照组)和靳三针结合康复组(治疗组)。其中治疗组37例,对照组42例。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资料比较,差

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in the two groups

组别

N

N 年龄/

t 病程/

性别[N (p /%)](珋x ?s )岁(珋

x ?s )d 男女对照组4263.6?8.7335.7?20.9724(57)18(43)治疗组37

65.9?8.2935.4?23.81

24(65)

13(35)

1.2

诊断标准

①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全

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

疾病诊断要点”[1]

,并经头部CT 或磁共振成像(MRI )确诊;②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2]

;③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引出

或引不出病理反射,符合脑卒中肌张力增高诊断标准的患者。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西医中风病脑梗死诊断标

准,符合中医中风病诊断标准,急性期经头颅CT

扫描或MRI 证实为脑梗塞者。②40 75岁;病程在2周到6个月;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配合

9

63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1年第28卷

治疗者。③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肌张力增高症状。参照Brunnstrom6阶段分期标准,Brunnstrom 分期在Ⅱ Ⅳ期。修改的Ashworth评定,瘫痪肢体肌张力在1 3级。④近期未服用过中西镇静药物及肌肉松弛剂者。⑤知情同意者。

1.4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肺、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②其他原因引起的肌张力障碍及既往有运动功能障碍者;③脑出血开颅手术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④中风次数≥3次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5治疗方法

1.5.1基础治疗2组患者均按脑梗塞常规治疗,对症处理高血压、高血糖和防治并发症。

1.5.2治疗组采用靳三针疗法及康复疗法。

针刺取穴:头针:颞三针;体针:上肢挛三针(极泉、尺泽、内关);下肢挛三针(鼠蹊、阴陵泉、三阴交)。随症取穴:失语加舌三针;智能障碍加智三针;口角歪斜加口三针(地仓、迎香、夹承浆);肩手综合征加肩三针;腕关节严重痉挛加腕三针(阳溪、阳池、大陵);踝关节内翻加踝三针(太溪、昆仑、解溪);上下肢痉挛无法伸展加开三针(人中、涌泉、中冲)。

针灸针具:华佗牌Φ0.32mm?25mm 50mm 不锈钢一次性针灸针(苏州华佗医疗仪器厂出产)。

主穴针刺方法:头针:颞三针取病灶侧,以耳尖直上入发际2寸为第1穴,水平向前向后各旁开1寸为第2、3穴。采用快速进出针,快速小捻转间断平补平泻方法。首先垂直刺入皮下,达帽状腱膜下后,以15度角的针刺方向沿皮肤轻微、快速、不捻转刺入30mm,得气后以180 200次/min的频率捻转30s,分别在进针后10min、20min、30 min时捻动留针3次,共留针30min。体针:上肢挛三针:极泉进针时注意避开腋下动脉直刺入30 35mm,以上肢出现抽动为度;尺泽、内关均直刺入15 20mm,以手指末端抽动或麻木感为度;下肢挛三针:鼠蹊在腹股沟动脉搏动处外侧进针刺,向居髎方向刺30 35mm,以针感向下肢末端放射为度;阴陵泉向阳陵泉方向透刺30 35mm;三阴交沿胫骨后缘向悬钟方向透刺入30 35mm。每周针刺5次,休息2d再继续针刺,共治疗4周。

康复治疗方案:(1)缓解肌张力:抗痉挛体位的摆放;牵伸躯干肌。(2)坐位平衡训练。(3)坐站转换。(4)立位平衡训练。(5)步行训练。(6)上肢控制能力训练。每天给予康复训练1次,每次45min,每周5次,休息2d再继续治疗,共治疗4周。

1.5.3对照组单纯采用康复治疗,治疗方法和治疗时间同治疗组。

1.6主要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6.1四肢简化Fugl-Meyer量表(FMA)评分

采用简化FMA评分法于治疗前后对四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3]。

1.6.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采用Barthel 指数记分分级法来评定日常生活能力[3]。该量表包括大小便、吃饭、修饰、用厕、穿衣、转移、活动(步行)、上下楼、洗澡等10项指标。

以上观察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定。

1.7统计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珋

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治疗前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后两组比较用协方差分析(以治疗前指标测定值作为控制变量);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两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用构成比表示,两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治疗前后四肢FMA评分比较见表2。治疗前2组患者四肢FMA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四肢FMA评分均有显著提高(与治疗前比较,P<0.001);治疗后治疗组四肢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表22组治疗前后四肢FMA评分比较

Table2Comparison of FMA scores of the four limb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珋x?s)s/分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

对照组4244.6?16.1271.3?20.20①

治疗组3740.5?21.5576.7?22.18①②

①P<0.001,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2.22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见表3。治疗前2组患者ADL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治疗后2组患者ADL评分均显著提高(与治疗前比较,P<0.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

073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4期

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表32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

Table3Comparison of ADL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珋x?s)s/分

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

对照组4246.0?21.2869.9?23.18①

治疗组3747.8?20.6378.8?19.94①②

①P<0.001,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3讨论

痉挛是影响中风康复进程的重要因素。现代医学认为,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是高级中枢损伤后对低级中枢的控制和抑制减弱,取而代之的是低位中枢控制下以痉挛为基础的异常运动模式。高级中枢丧失其对随意性运动功能的控制能力,不能随意地有选择地控制运动所需的不同肌群,肢体伸肌与屈肌在动能上的交互抑制失去平衡,出现了异常的、固定而刻板的运动模式,一般表现为上肢屈肌群优势的屈曲性痉挛,下肢伸肌群优势的强直性痉挛[4]。严重的痉挛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严重影响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降低过高的肌张力、协调肌群间肌张力的平衡及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在中风康复治疗上至关重要。

国内外很多学者认为脑卒中后肌痉挛首先应选择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物理治疗[5–7]。以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法(PNF)等易化技术为主的运动疗法一直是康复医学治疗偏瘫痉挛的主要方法,也是最基础、使用最广泛的方法。规范化的康复训练可以明显改善偏瘫患者的痉挛状态、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本研究康复疗法融合了Bobath疗法、Brunnstorom疗法、PNF疗法、Rood疗法等多种技术。其目的在于平衡肌张力,抑制痉挛模式,促进选择性运动和速度运动更好地恢复,促进更多分离动作的出现[8]。Bobath技术通过反射性抑制模式(如控制关键点正确的体位、患肢负重等)来抑制异常的肌张力,减少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症状,然后再进行正常的运动功能训练,以重新获得对运动的控制能力。采用促进技术增加患侧肢体或躯干及健、患两侧间正常的协调运动模式;促进患侧躯干和肢体进行功能活动[9]。Brunnstrom方法利用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和促进选择性随意运动,有助于从上肢屈曲共同运动或下肢伸肌共同运动中分离出来,进行主动的选择性运动。PNF疗法是利用牵伸、关节压缩、施加阻力等本体感觉刺激,以对角螺旋形组合运动模式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在运动疗法中,缓慢而持续地牵张痉挛肌使肌张力下降是常用的一种手法,在应用牵张技术的同时结合姿势反射以抑制痉挛,或应用PNF的松弛技术,使痉挛得到暂时缓解,并通过反复训练,逐渐建立持续效应。合理选择应用促通技术,可以有效地促进大脑功能重组,控制肌痉挛,促进自主、分离、协调运动的出现。

针灸治疗中风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医认为: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多由病久入络,瘀血内结,血行不畅,筋脉失养所致。有人认为脑卒中偏瘫并发肌痉挛是机体阴阳失调,阳气亢进无制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10]。也有人认为,痉挛乃由于肝肾阴亏或气血不足,气虚血瘀等引起[11]。《灵枢·邪客》指出:“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拘挛也。”偏瘫痉挛状态主要表现为筋脉拘急,病位在筋,当属十二经筋的病候,多属实。《灵枢·经筋》言“转筋”,“筋急”,“不可屈伸”,“挛”,“痉”。以筋脉受损,气血不通,筋失濡养而拘急为表现。故针灸治则以补益气血,通经活络为主。

靳三针疗法治疗痉挛性瘫痪主要选取颞三针、上、下肢挛三针。颞三针定位在颞部颅盖骨最薄的区域,位于感觉区和运动区在颞部耳上的投影区上,根据“头皮—皮层相应理论”,针刺颞区的穴位能够使针刺产生的冲动通过神经传导迅速而直接地作用于脑膜中动脉的终末分支,能扩张受损区域血管,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使大脑皮层功能区可逆性神经细胞复活或被抑制的神经细胞维持觉醒状态和正常功能,促进脑代偿能力,从而改善中风病肢体痉挛状态。该区针刺产生的生物电效应传送到大脑皮层,能使大脑皮层功能区受损的神经细胞迅速恢复功能,并加强脑代偿能力。临床研究表明“颞三针”无论治疗中风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均有显著疗效[12-14]。“挛三针”的取穴以痉挛关节的局部穴位为主。依据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挛三针”注重肢体内侧肌群即阴经穴位的应用,配合肢体外侧阳经穴

173

郎建英,等.“靳三针”结合康复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1年第28卷

位,协调肌群间肌张力的平衡,使阴阳互济,控制和抑制痉挛,从而建立正常运动模式。上肢挛三针穴位为极泉、尺泽、内关。从现代解剖学理论来说,极泉穴深层是臂丛神经,内关穴深层是正中神经,而尺泽穴恰好位于上肢肌痉挛最严重的肘关节正中。针刺上述三穴组成的上肢挛三针,有缓解痉挛、疏通气血、解痉止痛的作用。极泉穴为手少阴心经起始穴,位于腋窝中央,其下有腋动脉、腋静脉、正中神经、尺神经、挠神经等通过。现代医学认为,中风造成的上肢不遂,主要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的损伤,导致支配上肢运动的臂丛神经兴奋性降低,而极泉穴下有臂丛神经主干通过,故针刺极泉穴可疏通经脉,使上肢肌肉得以濡养,兴奋臂丛神经,促使上运动神经元的重新修复。尺泽穴为肺经合穴,《玉龙歌》载“筋急,手难伸,两臂拘挛”;《针灸大成》:“手臂痛不能举,四肢厥,腋肘肿,两手筋紧不开,肩背痛”。《肘后歌》:“更有手臂拘挛急,尺泽深针去不仁”。手太阴经筋“结肘中”,尺泽穴的位置恰好在肘中,故临床上尺泽穴可以用来治疗经筋循行所过处出现的痉挛和强滞。内关属手厥阴心包经,通于任脉,会于阴维,是临床常用的要穴。内关穴位于掌长肌键与挠侧腕屈肌键之间,深层有正中神经通过,《针灸大成》载有“内关主支满肘挛”。王氏等[15]研究发现针刺内关穴有即刻效应,以提插捻转手法与快速捻转手法对痉挛的抑制效果最佳。故从现代理论解释,针刺上肢挛三针可兴奋臂丛神经和刺激正中神经,缓解肘关节屈曲状态,从而缓解上肢的肌痉挛。下肢挛三针为鼠蹊、阴陵泉、三阴交。针刺上述三穴,部分采用透刺手法。鼠蹊是经外奇穴之一,位于现代解剖学之鼠蹊部。鼠蹊部即腹股沟区,它是腹部与下肢的连结区,关系到腹部及大腿肌肉的收缩用力,是运动以及活动过程中许多动作的发力点。由于鼠蹊所在的鼠蹊部既与致密结缔组织(肌键、键膜、骨膜等)有关,又与肌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中任何一环节受影响都会引起附着区的结构发生劳损性改变,引起疼痛。故针刺鼠蹊穴可以起到松解痉挛肌肉的作用。阴陵泉为脾经的合穴,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阴陵泉位于膝关节部位,属于足太阴脾经,透刺阳陵泉,可以起到调和阴阳的作用;中风后痉挛性状态的下肢膝踝关节的抗重力肌伸肌挛急,属“阴急阳缓”,阴陵泉恰好位于关节处,取阴陵泉透刺阳陵泉,一方面缓解肌肉关节痉挛僵硬的状态,另一方面,源于中医“阴中求阳”的理论。即阴病除了取阴经穴外,还佐以阳经穴,以调节阴阳的偏盛。中风后的痉挛状态正是由于阴阳经气不调,故取阴经的阴陵泉透刺阳经的阳陵泉,以达到协调阴阳的目的。三阴交乃足三阴经的交会穴,有疏肝补脾益肾的功效。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采用三阴交透刺悬钟,亦是调和阴阳之理。悬钟属足少阳胆经穴,八会穴之髓会,刺之补髓舒筋通络。悬钟、三阴交二穴内外相应,阴阳相协,起到协调阴阳的作用。故针刺鼠蹊、阴陵泉和三阴交可起到调节阴阳,缓解肌痉挛的作用[16]。

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对中风偏瘫患者,若能采用针刺结合康复功能训练等综合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康复训练与针灸联合治疗产生治疗上的协同效果的主要原因是针灸刺激改善了周围循环状态,激活了感觉功能,改善了血液循环,使较高的肌张力下降[17]。尤其是针刺缓解痉挛后的诱发分离运动训练,使患者得到了加强的抗痉挛治疗。针灸刺激为促进新的中枢神经肢体运动传导通路的形成提供了有效手段,但要获得了正常的运动,还有赖于正常运动模式的输入。现代康复治疗技术,采用良姿位摆放、Bobath握手练习、持续牵引、关节松动术等,通过给予肢体反复适当的康复锻炼,可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建立起新的运动投射区,并且逐渐具备发放运动神经冲动的功能,从而使原来丧失运动功能的肢体重新获得正常运动,模式得到强化和维持[18]。因此针刺结合系统的康复训练,能提高肢体完成各种功能活动的质量。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研究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是否增强单纯康复疗法的治疗作用。研究结果显示,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疗法在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的改善优于单纯康复疗法,靳三针可以加强康复疗法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作用。

关于本研究的统计学分析说明:治疗后计量资料两组均数的比较,传统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但没有考虑到治疗前测定值对治疗后的影响,虽然治疗前2组测定值做比较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2组具有可比性,但治疗前测定值不可避免还会对治疗后测定值有影响,本研究采用协方差分析,在控制治疗前的观察指标值的基础上进行两组

273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4期均数的比较,可以进一步提高两组的可比性。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靳三针能有效提高康复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效果,靳三针疗法是对单纯的现代康复训练有力的补充。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医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

科杂志,1996,29(6):379.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

标准(试行)[S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S ].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2.

[4]南登昆,郭正成.康复医学临床指南[M ].北京:科学出版

社,1999:312.

[5]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 ].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667-698.

[6]Krutulyte G ,Kimtys A ,Krisciunas A.The effectiveness of physical

therapy methods (Bobath and motor relearning program )in

rehabilitation of stroke patients [

J ].Medicina (Kaunaso ),2003,39(9):889.

[7]窦祖林.痉挛评估与治疗[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37-165.

[8]张君梅,阿曼古力·拜哈提.中风后中医与康复治疗方法探

讨[J ]

.新疆医学,2010,40:135.[9]于兑生,恽小平.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M ].北京:华夏出

版社,2002:330.

[10]王志静.脑卒中流行病学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24(1):73.

[11]郭志玲.祛痰逐瘀法治疗中风后痉挛瘫痪36例临床观察

[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6):57.

[12]迪亚拉,靳瑞,张家维,等.“颞三针”治疗中风的临床研

究[J ].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94,11(4):215.

[13]刘静.“颞三针”法加体针治疗脑梗塞恢复期60例临床观察

[J ].针灸临床杂志,2000,16(1):29.

[14]靳瑞,赖新生,李艳慧,等.颞三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

观察[

J ].中国针灸,1993,13(1):11.[15]王利春,王志勇,康西忠,等.不同针刺方法对中风患者手

痉挛影响的对比研究[J 」

.中国针灸,2008,28(7):503.[16]朱欢欢.不同针刺干预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研究

[D ].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20-22.[17]郭泽新,汪润生.治疗中风偏瘫需要针灸与康复医学的结合

[J ].中国针灸,2002,22(4):286.

[18]李玉岭,杨玉峰,洪丽.康复训练配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

疗效分析[

J ].现代康复,2000,4(1):75.Therapeutic Effect of Jin 's Three-needle Therapy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herapy for Spastic Hemiplegia After Ischemic Stroke

LANG Jianying 1,ZHUANG Lixing 2,JIA Chao 2,HE Jun 2,ZHOU Zhaohui 2,

HAN Dexiong 2,ZHAOU Dan 2,CAI Xiaomin 2,CHEN Ziping 2

(1.School of Basic Medicine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405Guangdong ,China ;2.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405Guangdong ,China ;3.Dep.of Acupuncture &Moxibustion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Zhe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ingbo 315000Zhejiang ,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Jin 's three-needle therapy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herapy for spastic hemiplegia after ischemic stroke.Methods

Seventy-nine patients with spastic hemiplegia after

ischemic stroke were randomized into treatment group (N =37)and control group (N =42).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Jin 's three-needle therapy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lone.The therapeutic effect was evaluated with simplified Fugl-Meyer assessment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Results

The scores of Fugl-Meyer assessment and ADL were obviously improved

i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P <0.001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cores was obviou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P <0.05).Conclusion

Jin 's three-needle therapy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herapy has better effect than rehabilitation therapy for spastic hemiplegia after ischemic stroke.Key words :STROKE /acup-moxibustion therapy ;

SPASTIC HEMIPLEGIA /acup-moxibustion therapy ;

JIN 'S THREE NEEDLES /therapeutic use ;

REHABILITATION THERAPY ;

MUSCULAR TENSION ;

MOTOR ABILITY ;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3

73郎建英,等.“靳三针”结合康复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针灸推拿及康复治疗现状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针灸推拿及康复治疗现状 通过大量的对比分析来对应用针灸推拿和康复疗法在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由此来判断该治疗方法的应用效果和推广价值。 标签:中风病;痉挛性瘫痪;针灸;推拿;康复 患者出现中风后遗症会使脑功能造成严重的损害,应用有效的方法对中风患者进行早期治疗是保障患者身体健康和良好恢复的关键。中风患者出现痉挛性瘫痪大都出现在发病后3周时间左右,持续的时间一般会长达3个月之久,这段时间是患者脑中风后恢复的必经时期,并且这一阶段也是临床治疗过程中的一大难点。如果在相关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出现了误治的情况便极有可能使患者的患肢难以再恢复到从前的健康状态,这就会直接影响到患者中风偏瘫的治疗进程。基于这种情况作者对近年来应用的几种典型针灸推拿和康复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的现状加以概述。 1 毫针刺法 1.1 经筋刺法 应用该方法治疗痉挛性偏瘫主要是找到患者发生痉挛的肘膝关节位置附近的肌腱两侧的压痛点来进行施针,应用1.5寸的毫针来进行直刺或者斜刺,使针尖的位置能够直达到骨膜之上,在经过捻转得气之后再将针尖退到皮肤位置,随后再顺着肌腱的走向进行一前一后的透刺,并且在之后进行反复的提插捻转,应用该针灸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针刺、 1.2 阴阳平衡法 结合医学上关于痉挛源于阴阳失衡的学说,在对患者进行偏瘫后肢体恢复阶段要先寻求有效方法是其主动肌优先恢复,而由于人体的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属于主动肌,所以偏瘫患者常常会出现上肢屈曲和下肢伸直的表现。因此在进行针刺治疗的过程中要采用阴阳经并取的方法,在患者的上肢和下肢位置分别进行补阳泻阴和补阴泻阳,应用这种方法所取得的临床效果也明显优于应用传统针刺法。 1.3 醒脑开脉针法 应用该针法主要是以阴经穴为主,并且辅以阳经穴来对开窍启闭之穴进行选取,取内关穴、印堂穴和水沟穴为主,取极泉穴和尺泽穴以及委中穴等相应的配穴为辅,并且在内关穴、极泉穴和尺泽穴等穴施以行泻之法,在患者经过治疗之后其痉挛的程度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而且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6-03-29T15:43:43.34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12期供稿作者:余凌飞 [导读] 开封市中医院上运动神经元受到损害后,会导致牵张反射亢进,进而出现痉挛状况。 余凌飞 (开封市中医院河南省 475000)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应用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期间,本院共收治了92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护理方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42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经护理后,瘫痪状态、肢体痉挛状态、生活能力都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实施中医护理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瘫痪状态、肢 体痉挛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值得应用。 【关键词】:中风;痉挛性瘫痪;中医护理方案;临床效果 上运动神经元受到损害后,会导致牵张反射亢进,进而出现痉挛状况。主要的临床症状有:肌肉短缩、关节挛缩、姿势异常、关节疼痛等[1]。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92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做为探讨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应用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的研究对象,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的92例都是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50例、42例,患者年龄为38-69岁,平均年龄为(53.1±8.03)岁,其中有45例患者是左侧偏瘫,47例患者是右侧偏瘫。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 观察组:观察组采用中医护理方案,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实施饮食干涉。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来搭配饮食,若患者肝阳上亢最好食用甘凉食物,若患者风瘫阻络最好食用清热化痰的食物,若患者气虚血瘀最好食用健脾益气的食物,若患者阴虚风动最好食用养阴清热的食物,若患者阴阳两虚最好食用滋养肝肾的食物[2]。第二,调理患者的情志。患者由于长期受病痛的折磨,会产生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护理人员可以用言语进行开导,或者应用音乐疗法来消除患者的悲观情绪。若患者入睡存在障碍,护理人员可以在患者休息之前,按摩患者的泉涌穴,保证患者的睡眠质量。第三,对患者用药进行护理。注射用药时,护理人员需要重点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一旦出现不良症状,要立刻上报给医生。口服用药时,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介绍用药方法,同时也要观察患者服药后的效果及症状[3]。 1.3 效果评定标准 患者经护理后,其瘫痪状态用Brunnstrom来进行评定,用Ashworth来评定患者的痉挛状态,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用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来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的方法 汇总处理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后,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其进行处理,其中用x2来检验组间率对比,用率(%)来表示计数资料;若P>0.05,那么差异就没有可比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瘫痪情况 由表1可以知道,对照组在护理前后,差异不明显,不具有可比性(P>0.05);观察组在护理前后的瘫痪情况变化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具有较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研究概况=

jL州c,xtJOURNALOFTRADITIONALC1-1INESEMEDICINE 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研究概况* ★张文立1封丽华2贾小红3樊建平3(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201203;2.河北省石家庄第三医院石家庄050011;3.河北省邯郸市明仁中医院邯郸056001) 关键词:针刺疗法;中风;肢体痉挛;综述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 脑卒中是临床上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特点的疾病,痉挛性偏瘫为脑卒中后恢复过程中的必然过程,其出现代表肢体肌力的恢复,若停留在此阶段,会影响患者进一步的功能恢复,甚至导致肢体挛缩,功能完全丧失。针刺疗法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治疗中风偏瘫的重要方法,但研究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文献报道较少。笔者根据近10年来文献,现将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疗效及机理综述如下: 1临床研究 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李氏…1等采用头针、电针、体针、结合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治疗后患者ADL评分,上EEr敏评分均显著提高。陈氏【2]2等按脑卒中偏瘫阶段论治,痉挛期取患侧肩骨禺、手三里、外关、合谷、阴陵泉、三阴交,强刺激捻转手法,并在患侧曲泽处放血,每次3~5滴,每周3次,配合促进机体肌力、肌张力、躯体平衡恢复的功能训练,取得较好疗效。陆氏【3j指出痉挛性偏瘫针刺治疗当以阴经穴为主,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并提出针刺治疗脑卒中应根据病情、病程、病位、病症等因人而异。吕氏【3】等针刺三阴经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60例。取穴人中、极泉、曲泽、尺泽、大陵、阴廉、阴市、血海、三阴交、照海,运用平补平泻手法,以Ashworth法评分痉挛程度,结果上肢痉挛解除率65%,总有效率85%,下肢痉挛解除率63.3%,总有效率91.6%,与传统经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徐氏[4]等将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40例随机分为透刺组、传统取穴组,透刺组取穴:肩骨禺透臂腈、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后溪、环跳透秩边、梁丘透血海、伏兔透髀关、阴陵泉透阳陵泉、三阴交 ?河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资助项目:0627102D-59透悬钟、太冲透涌泉。针法:用3寸/4寸毫针提插捻转,探针手法,以获得强烈针感。有触电的感觉为佳,1次/FI,10次为一疗程,经治2个疗程,两组患者不同肌张力增高缓解的有效率透刺组均高于传统组(P<0.05)。谭氏【6J等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分期针刺组和头针组。分期针刺组痉挛期上肢取巨骨、天宗、肩髑、孺会、天井、外关、腕骨、三间、后溪等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穴位为主,下肢取环跳、居髑、殷门、申脉等足膀胱经穴和足少阳胆经为主,以促进痉挛劣势侧肌张力恢复,对抗痉挛优势侧痉挛。疗效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FIM。结果分期针刺组基本恢复6例,显著进步22例,进步2例;头针组基本恢复3例,显著进步16例,进步10例。两组疗效和治疗前后FIM评分比较,分期组针刺FIM评分治疗前为60.50±27.44,治疗后107.50±18.46。治疗后改变值为47.56±20.37,头针组FIM评分治疗前为81.14±22.87,治疗后改变值为104.54±21.06,治疗前后改变值为23.52±11.24。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FIM评分住院治疗均有明显提高(P<0.001),治疗后分期针刺组者的FIM评分增加值和头针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胡氏【6J用电针治疗34例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刘氏【7]等用温针灸阴经穴为主治疗脑卒中关节痉挛30例,均取得较好疗效。 2实验研究 不同的针刺方法对中风后脑神经动能康复产生不同的影响,张氏[8]等将正常SD大鼠在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后,电刺激偏瘫肢体手三里、外关、伏兔、三阴交,刺激频率75Hz,强度60~80衅,30分钟/次,6天为一疗程,共6周。发现在坏死边缘区突触 ?68? 万方数据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诊疗方案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诊疗方案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ZY/T001.9-94)”。 (1)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320-2010成人自发性脑出血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脑梗死: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溶栓可参照适应证选择患者)。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脑出血: (1)多数患者动态下急性起病;少数患者于静态下起病。 (2)患者发病时多表现为突发头痛、恶心、呕吐、一侧肢体无力、感觉异常、 言语含糊或不能说话、大小便失禁、意识不清、颈项强直等症状,多数患者伴有血压升高;部分患者有癫痫发作。 (3)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出血速度等。临床 体征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眼球凝视麻痹、构音障碍、失语、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病理反射阳性、脑膜刺激征阳性等。病情危重者可表现为中度或重度昏迷,双瞳孔不等大或针尖样,生命体征不稳定,并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死亡。少数病人可无明显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4)颅脑CT可见出血灶。 (二)痉挛状态分级标准 参照Ashworth痉挛状态量表,选择1-4级的患者,同时进行临床痉挛指数的评定,按照评分标准,选择轻度、中度、重度痉挛的患者。 (三)证侯诊断 1.肝阳上亢:半身不遂,手足拘急,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手足拘急,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气虚血瘀:半身不遂,手足挛急,偏身麻木,舌强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4.阴虚风动 :半身不遂,手足拘挛或蠕动,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5.阴阳两虚:半身不遂,手足挛急或蠕动,肢体麻木,舌强语蹇,足冷面赤,

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文献整理

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文献整理 发表时间:2018-11-14T14:48:25.02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第15期作者:何儒林张新斐 [导读] 痉挛性偏瘫是中风之后比较常见的后遗症之一,针灸治疗法对这一症状的治疗已经被证实具有明显的效果。(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广东广州510510) 【摘要】根据近几年来的针灸技术在治疗中风之后的痉挛性偏瘫的应用方面的文献进行整理,发现针灸治疗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中的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接下来我们将根据这些文献中的内容对针灸治疗在这一病症中的具体作用进行重点分析。 【关键字】针灸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文献整理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5-0300-01 中风病症在近几年中的病发率越来越频繁,而且在这一病症之后往往会引发痉挛性偏瘫的后遗症,这一后遗症对人的健康会带来极大的伤害,所以目前已经采用很多技术对这一后遗症进行治疗,其中最具有作用的是针灸治疗。所谓的肌痉挛指的是脊髓在运动神经元损伤之后由于反射活动性增高从而引起的肌肉张力异常的现象。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中风之后有80%的人会出现偏瘫的现象,这其中有50%的人不能够独立的坐立,这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中风之后中枢性瘫痪在脊髓型休克之后产生肌肉曾力过度提高,从而影响肢体功能的恢复。这一现象的产生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目前国内一些医疗方面的专家正在大力研究如何治疗这一病症,并且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促进中风患者健康的进一步提高。将近几年这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整理,综述如下:1.针灸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方法是中医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能够缓解中风之后偏瘫性痉挛的病症,而且在这一方面具有独特的效果,操作简单,而且没有副作用。针灸方法可以将异常增高的海马兴奋性氨基酸降低,从预防脑缺血和脑缺血对神经元引起的损伤,GABA抗痉挛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其中的受体和激活剂特异性的结合,从而将G蛋白激活,降低突触前端膜的通透性,抑制Ca离子的内流,从而将突触前端抑制达到缓解肌痉挛的目的通过用针灸治疗方法对中风之后的患者进行治疗,总共治疗的患者人数为40人,将这40个人随机进行分配,其中透刺组有25位患者,传统的取穴组中有15位患者,这40位患者有着不同程度的痉挛,但是并没有挛缩的现象,通过两个疗程的治疗,这些患者在一个疗程之后能够看见比较优势痉挛持续得到缓解,并且主动运动逐渐增强的持久效应。采用传统的针刺方法对中风患者进行医治,治愈率可以达到54%,而采用阳明经为主要的针灸穴位,太阳穴位辅助的针灸穴位,治愈率可以达到77%,有效率可以达到96%,与非阳明经穴相比较而言,具有很大的优势。 同对患者上肢阳经穴为主要的治疗穴位进行研究,同时取患者上肢阴经穴为参考对象,可以得到治疗组的疗效更好的结果。对腰阳关垂直进行深刺从而产生放电,采取丘墟向照海进行透刺,治疗中风导致的下肢痉挛,同时采用环跳、足三里等穴位作为对照,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结果要优于对照组。 对于偏瘫痉挛的中风后遗症,在治疗的过程中采用水沟、风府等穴位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效果良好。夹脊穴是在脊柱两侧,与督脉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可以作用于脊髓和脊神经根,通过调节腧穴可以畅通全身的经脉气血,在中风之后,高级中枢神经抑制性的指令减弱,所以会导致脊髓反射亢进,从而表现出肌痉挛。通过用针刺夹脊穴作为治疗组,并且将常规的针刺作为对照组,同时对中风之后的痉挛性偏瘫进行治理,结果显示治疗组要比对照组显示出明显的优势。通过运用阴经电针疗法对中风之后的痉挛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在37位患者中,治疗效果可以达到84%,患者的生活自理指数总体提高。通过采用腹针灸进行治疗,效果比针刺痉挛拮抗肌为主的针灸治疗方法效果更好。经筋刺法能够有效的缓解脑中枢肢体痉挛的状态。 2.综合治疗方法 根据近几年来对中风痉挛性后遗症治疗的研究,大量的实验证明单一的治疗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对于这一病症的研究开始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从目前的治疗情况来看,主要采用现代康复和针灸、推拿相结合。 2.1针、灸结合 运用温针灸选择关节周围的阴经穴对30位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进行治疗,同时对30位同一症状的患者进行单纯的针刺治疗并且将其设置为对照组进行。结果两组治疗方案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都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是治疗组的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采用头针、体针作为对照组,对上下肢的痉挛现象有着明显的改善效果,同时治疗组肌张力的效果与相比较有着明显的优势,从而我们可以得出采用针灸治疗中的针法温补阳气能够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2.2针灸和推拿相结合 实验组:体针结合神经干弹拨法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对照组:单纯的针刺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9%。 2.3针、药结合 运用泻阴补阳针刺法结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手部痉挛患者31例与传统针刺组31例比较,结果治疗组功能积分明显提高,使用中风二代回春胶囊(自拟方)辅以针刺拮抗肌疗法,与单纯康复治疗对比效果显著。对治疗组病人采用针刺拮抗肌侧经穴为主,配以口服中药,外加运用神经发育疗法为主的康复训练,结果该组在痉挛程度上的改善较对照组为好.用针刺拮抗肌配合脉冲电刺激,同时加用中药湿热敷治疗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取得较好效。 3.结束语 痉挛性偏瘫是中风之后比较常见的后遗症之一,针灸治疗法对这一症状的治疗已经被证实具有明显的效果。研究众多文献可以发现毫针、电针、针药相结合,同时针灸与康复相结合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金磊.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中医康复疗法的文献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2017年. [2]陈紫薇.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证素研究及芍药甘草汤治疗的疗效评价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2016年. [3]谢蕴卓,张秀国,崔凤魁,徐宇虹.中医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展[J].健康之路.2018(05).

中风偏瘫常用的康复治疗方法

中风偏瘫常用的康复治疗方法:脑中风是中老年人易发的病症,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约有60-70%的缺血性脑中风病人经抢救治疗后神志可恢复,但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以半身不遂(偏瘫)最多见。缺血性脑中风后遗症并非不治之症,除了坚持可靠药物治疗、针灸等综合措施外,缺血性脑中风康复还包括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以加快恢复的速度和改善恢复的程度。 1、按摩与被动锻炼 对早期卧床不起的病人,由家人对其瘫痪肢体进行按摩,预防肌肉萎缩,对大小关节作屈伸膝、屈伸肘,弯伸手指等被动运动,避免关节僵硬。稍能活动的病人可在他人搀扶下坐在凳椅上做提腿、伸膝和扶物站立等活动,以防止心血管机能减退。 2、逐渐开步走路并做上肢锻炼 在上述阶段基本巩固后,可常做些扶物站立,身体向左右两侧活动,下蹲等活动;还可在原地踏步,轮流抬两腿,扶住桌沿、床沿等向左右侧方移动步行,一手扶人一手持拐杖向前步行。锻炼时,应有意使患肢负重,但要注意活动量应逐渐增加,掌握时间不宜过度疲劳。同时可作患侧上肢平举、抬高、上举等运动,以改善血循环,消除浮肿,平卧床可主动屈伸手臂,伸屈手腕和并拢、撑开手指,手抓乒乓球、小铁球等。 3、逐步加强功能锻炼,达到生活自理 在能自己行走后,走路时将腿抬高,做跨步态,并逐渐进行跨门槛,在斜坡上行走,上下楼梯等运动,逐渐加长距离;下肢恢复较好的病人,还可进行小距离跑步等。对上肢的锻炼,主要是训练两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如自己梳头、穿衣、解纽扣、打算盘、写字、洗脸等,以及参加打乒乓球,拍皮球等活动,逐渐达到日常生活能够自理。在进行功能性康复锻炼的同时应坚持可靠的药物防治,还可配合针灸,按摩等。注意除应树立患者康复信心外,陪护家属还要有耐心和恒心,切不可操之过急或厌烦灰心,半途而废。只要坚持大多数缺血性脑中风病人是能收到理想效果的。

偏瘫病人康复评定内容与标准

偏瘫病人康复评定表 评 定 内 容 与 标 准 华西医院康复科 一、身体结构与功能 (一)填写部分

视觉:正常有视野缺损偏盲全盲 语言:正常 Broca失语 Wernick失语混合性失语构音障碍全哑 听觉:正常减退耳聋 患侧忽略:有无 病前的自理能力:完全自理大部分自理完全不能自理 病前的移动能力:可走动:无辅助使用拐杖、助行器等 不可走动:坐轮椅卧床 (二)表格部分 1.痉挛评定(改良Ashworth法) 改良Ashworth评定法:是评定痉挛最常用的方法,该法简便易行,不需任何仪器。 评定时,检查者徒手牵拉痉挛肌进行全关节活动范围内的被动运动,通过感觉到的阻力及其 变化情况,把痉挛分成0~4共5个级别。 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 级别痉挛程度 0 无肌张力的增加 I 肌张力轻度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持续被动运动(ROM)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 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 I+肌张力轻度增加:在ROM<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或呈现最小的阻力 II 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在>50%ROM范围,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易地被移动 III 肌张力严重增高:全ROM被动运动困难 IV 僵硬;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硬状态而不能动 2.感觉功能评定 (1)浅感觉 ①轻触觉:让患者闭目,检查者用棉花或软毛笔对其体表的不同部位依次接触,询问 患者有无感觉,并且在两侧对称的部位进行比较。刺激的动作要轻,刺激不应过频。检查四肢时刺激的方向应与长轴平行,检查胸腹部的方向应与肋骨平行。检查顺序为面部、颈部、上肢、躯干、下肢。 ②痛觉:让患者闭目,检查者用大头针或尖锐的物品(叩诊锤的针尖)轻轻刺激皮肤, 询问患者有无疼痛感觉。先检查面部、上肢、下肢,然后进行上下和左右的比较,确定刺激的强弱。对痛觉减退的患者要从有障碍的部位向正常的部位检查,而对痛觉过敏的患者要从正常的部位向有障碍的部位检查,这样容易确定异常感觉范围的大小。 ③温度觉:包括冷觉与温觉。冷觉用装有5—10 c的冷水试管,温觉用40一45C的温

近5年推拿手法对脑卒中患者痉挛的研究进展

近5年推拿手法对脑卒中患者痉挛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7-11-02T14:18:42.7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30期作者:孟凡萍1 金国华1 陆静珏2(通讯作者) [导读] 脑卒中是人类三大死亡疾病之一,具有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治愈率低的特点。 (1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康复科上海 200137)(2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特需门诊科上海 200137)【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0-0334-02 脑卒中是人类三大死亡疾病之一,具有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治愈率低的特点。我国现有脑卒中患者约700万人,每年脑卒中死亡约160万人,在存活的脑卒中患者中有2/3的伴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1]。 痉挛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受损后常见的并发症,由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脊髓反射活动增高引起,是以速度依赖性牵张反射增强为特征的肌肉张力异常[2]。脑卒中后由于中枢运动抑制系统失调,使α运动神经元和γ运动神经元的互相制约、相互作用失衡,造成γ运动神经元占据优势地位,下运动神经元功能过度释放,出现原动肌肌肉过度活跃,同时合并拮抗肌软弱和低肌张力,导致肌肉活动失衡,表现为运动时肢体难以发动、调节和维持精确的动作,从而产生痉挛,严重时导致运动失能[3]。据调查数据显示,脑卒中后3周内几乎90%的患者会发生痉挛,其中尤以上肢痉挛多见[4]。 1.中医理论对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认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表现为筋肉拘,关节屈伸不利,所以病位在筋,属于中医经筋病的范畴。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经筋在循行过程中有结、聚的特点,即每遇关节及筋肉丰厚之处则联结、聚合,如腕、肘、肩、踝、膝、股等处,这些结聚之处即称为经筋结点。”因此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应从其病因病机出发,濡养筋脉,充盈气血,从而改善痉挛状态。 2.脑卒中痉挛的推拿手法脑卒中痉挛的推拿手法,大多采用点穴、揉、滚、一指禅推法为主,推拿部位是在痉挛侧。近几年脑卒中痉挛的推拿又有新的探索,推拿部位的选择上,有些推拿督脉俞穴,有些推拿作用于筋结点,有些作用于手三阴经筋,有些推拿痉挛肌和拮抗肌,都能缓解病变部位肌肉的痉挛、活血止痛。比如董赟等[5]探讨通督推拿法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首先点按风池、风府、肩井、大杼、膈俞、脾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穴,再用双掌根从上到下按揉膀胱经第一侧线,要求力到肌肉层。接着用掌根直推法从第7颈椎至第5腰椎逐一推动椎体,要求椎体出现轻微活动或发出弹响声。治疗组治疗前后痉挛程度和运动功能改善有显著差异。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法,结果两组间治疗前后在肌张力评定和FMA评分上有显著差异。梅荣军等[6]通过对肩、肘、腕、指各关节采用相应的推、滚、揉、按、外拿、内捏手法,对各关节经筋结点的点、按、揉、拨及对各关节采用相应的外展、内收、屈、伸、摇的关节活动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了中风后上肢的痉挛状态,促进上肢功能活动恢复。周建瑞等[7]比较经筋推拿手法与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采用经筋掌擦法,以皮肤变红发热为度,再沿着手三阴经筋方向自患侧上肢近端向远端先施以法,后施以一指禅推法,以肌腹部获取深部组织酸胀感至痉挛缓解为度。对照组采用针刺疗法,结论经筋推拿手法及针刺疗法均能缓解脑卒中后上肢痉挛,但经筋推拿手法疗效更好。郑鹏等[8]观察推拿手法治疗中风后肘关节屈曲痉挛的有显效。治疗组采用的推拿手法为首先在患侧上肢肱桡肌、肱二头肌、肱肌纵轴方向施滚法;然后于肱桡肌、肱二头肌、肱肌的肌腱联合处施点按法;再于拮抗肌侧施轻柔快速扣法;接着一手抵肩,一手握腕做持续拔伸,最后对整个上肢施以拿捏法、理法。马鑫[9]统计分析推拿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经穴特点,从99篇文献中观察到推拿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以局部取穴为主,同时配合偱经取穴和远端取穴。下肢穴位使用频次最高,上肢次之。四肢部穴位使用率占总使用频次的64.5%。推拿脑卒中痉挛的手法,除常规手法外,近几年医家也有不同手法尝试。董氏[5]采用点按法和直推法,梅氏[6]选用手法较多,有推、滚、揉、按、外拿、内捏、点、按、揉、拨法,周氏[7]采用掌擦法和一指禅推法,郑氏[8]采用滚法结合点按法、拿捏法、理法。李惠兰[10]提出中医推拿颤法可降低脑卒中痉挛,能促进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3.脑卒中痉挛的推拿与现代康复综合治疗推拿缓解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研究在国外尚未开展,国内研究尚未形成成熟系统,但目前临床研究结果倾向于推拿手法治疗早期介入,结合功能训练在缓解偏瘫痉挛状态有明显优势[11]。近几年推拿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的研究较多[12-14],大部分选用点、揉、滚等常规的推拿手法,也有较为特别的手法。比如彭进[15]研究100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将推拿手法分为两个步骤和十种手法,发现两步十法推拿手法的介入配合现代康复疗法是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有效方法。王桂茂等[16]观察康复推拿疗法对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推拿手法主要为滚法,把康复和推拿有机结合,形成综合康复方案,发现康复推拿有助于促进脑卒中痉挛状态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对提高下肢运动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效果良好。刘晓林[17]曾采用推拿结合Bobath 技术治疗,推拿用点按揉擦复合推拿手法,取得一定疗效。刘晓林等[18]观察推拿结合核心稳定训练对脑卒中痉挛期患者痉挛程度和肢体运动功能的疗效,结果优于推拿结合Bobath技术治疗,推拿统一用点按揉擦复合推拿手法。因骨盆、躯干控制和肢体运动功能是影响机体平衡能力、步行能力等的重要因素[19],核心稳定性是肢体正常运动功能的基础,对人体稳定姿势维持、站立、行走平衡、协调功能等均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4.结语 通过诸多临床研究与观察可以看出,不同推拿手法对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有着不同程度的成效。(1)经筋推拿手法以手代针,力度、深度因人而异,易于操作,较好避免了针刺疼痛感。(2)各种治疗方法日趋综合,推拿疗法跟现代康复训练综合治疗在临床上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且疗效更为理想。根据现代康复学理论及偏瘫的恢复发展规律,认为在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中应以协调肌群间肌张力的平衡为重点,即注重强化上肢伸肌、下肢屈肌运动,拮抗上肢屈肌、下肢伸肌运动协调和平衡,主动肌与拮抗肌之肌张力,促进共同运动向分离运动转化,抑制与控制痉挛建立正常运动模式。(3)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以期能较全面考虑各因素和角度,充分利用各种医疗资源,力争实现各种疗法的“优化组合”,为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偏瘫康复提供较为合理的临床综合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针灸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疗效评定标准述评

文章编号:025522930(2006)0820599202 中图分类号:R24611 文献标识码:A 思路与方法针灸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疗效评定标准述评 訾明杰1 刘保延2 刘志顺1 胡镜清1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北京100053;2.中国中医科学院) [摘 要] 针灸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有显著的疗效,但与其他学科相比较,中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 标准不统一、不规范,没有对患者症状的改善进行评定。用现有疗效评价标准评价针灸治疗的疗效 是不全面的,针灸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可以从患者的临床症 状着手,建立患者报告的临床症状结局评价体系,以完善针灸治疗本病的疗效评定标准。 [主题词] 中风/并发症;轻截瘫,痉挛性/针灸疗法;治疗结果;评价研究 Comment of the criteria for assessment of therapeutic effect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n spastic paralysis of apoplexy Z I Mi ng2j ie1,L IU B ao2y an2,L IU Zhi2shun1,HU J ing2qing1(1.Guang’an men Hospital of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100053,China;2.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ABSTRACT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have obvious therapeutic effect on spastic paralysis of apoplexy,but there is no common standard for evaluation of therapeutic effects.Available standards for assessment of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n spastic paralysis of apoplexy are not complete.Acupuncture and moxibus2 tion improve clinical symptoms of the patient of spastic paralysis of apoplexy to a considerable degree,a evaluation system for results of clinical symptoms of the patient can be set up,so as to perfect the criteria for evaluation of therapeutic effect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n this disease. KE Y WOR DS Stroke/compl;Paraparesis,Spastic/acup2mox ther;Treatment Outcome;Evaluation Studies 中风即现代医学所称的脑血管意外,是一组具有很高患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的疾病。随着对中风诊断、抢救水平的提高,其病死率已大幅度下降,但致残率则明显上升。在我国,其致残率高达80%[1]。 现代康复医学认为,中风偏瘫是高级中枢丧失其对随意性运动功能的控制能力,取而代之的是低位中枢控制下以痉挛为基础的异常运动模式,而对中风后遗残障的康复治疗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瑞典物理治疗师Signe Brunnst rom[2]提出了著名的恢复六阶段理论,中风痉挛性瘫痪应属于此六阶段中的第Ⅲ、Ⅳ期及第Ⅴ期较早的阶段。对脑卒中后遗残障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是保证他们早日康复的重要措施。针灸疗法是治疗中风康复期应用较为广泛的治疗方法之一[3]。针灸用于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也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及患者认可[4],但其有效性并未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导致针灸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有效性得不到认可的原因很 第一作者简介:訾明杰(1978-),女,中国中医科学院200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灸临床疗效评价。联系电话:010*********,e2 mail:mingjiezi@hot https://www.docsj.com/doc/7518974131.html, 多,除了尚缺乏足够强度的临床研究证据之外,缺乏公认的、科学的中风痉挛性瘫痪疗效评定标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1 针灸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疗效评定标准的现状检索近15年来(1990-2004年)发表的针灸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论文共24篇,结果发现:针灸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总体是有效的,疗效评定标准分别是:①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标准。②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③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5]。④残疾功能评定标准参照改良Bart hel指数评定标准制定,改良Bart hel计分法最高分100分、最低分0分。⑤患者日常生活(ADL)能力:分为良、中、差3级,大于60分为良,较独立; 60~40分为中,有功能障碍,稍依赖;小于40分为差,依赖明显或完全依赖[6]。⑥自拟标准:如采用主症与体征、痉挛状态分级积分,按尼莫地平法分值= (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治疗前积分×100%,分为4级评定法[7];有的以肌张力的改善为标准;有的在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分别进行患侧上肢肌力Ashwort h评分、患侧下肢Clonus评分、患侧下肢肌力评分、患侧下肢灵活度评分、活动能力的评分[8]。 ⑦未写明标准。 ? 9 9 5 ? 中国针灸2006年8月第26卷第8期

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

偏瘫患者分期康复治疗 一、软瘫期患者主要以被动运动康复治疗为主:肢体良肢位、被动运动 1.肢体良肢位: 患侧卧位:头部和后背用软垫支撑,患侧上肢前伸,健侧上肢放在身上,患侧下肢髋关节伸展,膝关节微屈,健侧下肢膝关节屈曲放于患侧下肢膝前的软枕上; 健侧卧位:躯干与床面成直角,患肩前屈90度,肩下垫一软枕,患侧下肢髋膝自然屈曲,膝下垫一软枕,患足与床面呈90度,健侧下肢平放于床上,轻度屈髋屈膝。健侧卧位是病人感觉舒适的卧位,该体位同时有对抗偏瘫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痉挛的作用,同时还方便治疗者对偏瘫患者的治疗操作; 平卧位:将患肩垫高5-10度,患肢前臂伸直,掌面向上,患手五指伸展,患髋下垫一软枕,使之置于伸展中立位,膝下垫一小枕,使膝关节微屈成5-10度,足部可佩戴踝支具、足尖与足跟垂直于床面,踝关节保持直立位,该体位可预防肩关节半脱位、足下垂、内翻及膝过伸。坐位:先取30-40度座位,没2-3天增加10度,每天持续5-10分钟,达到能维持80-90度,持续能维持30分钟后,即可进行座位平衡训练。 2.被动运动: 为患者被动活动患侧肌肉和各个关节,包括关节的屈伸、外旋、内收、外展等。被动活动时,先上肢后下肢,先大关节后小关节,运动量由小到大,运动幅度由弱到强,运动时间由短到长。注意:急性期肩关节外展屈曲均不能超过90度,运动的肢体要放松,关节活动范围要充分,动作要缓慢轻柔,患肢被动运动每日2次,每个关节每次重复5-7次。 二、痉挛期患者主要是控制痉挛异常,以主动运动为主 缓解痉挛的主要方法

1、康复治疗内容: 增加患侧躯体的意识,预防患侧忽略和健侧的过度代偿。强化躯干控制与平衡训练。中线偏移及非对称性的纠正。从近端入手,刺激主动运动,降低痉挛。强调整体意识,增加对患侧感觉训练。不同环境中功能的使用,自理能力的训练缓解躯干肌紧张: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在上,训练人员一手扶着患侧肩,另一只手扶患者髋部,两手向相反方向运动。 缓解下肢伸肌紧张:患者取仰卧位,双手手指交叉,紧握双手,肘伸展至头上方,注意患侧手拇指在上,双腿屈膝。训练人员扶住患者将臀部抬离床面做骨盆控制运动。 缓解手指屈肌痉挛:将患者的患侧上肢被动外展。然后前臂旋后维持数秒,腕关节背伸,拇指外展。 利用发射抑制模式抑制痉挛 抑制下肢伸肌痉挛的方法:下肢伸展,髋外展、外旋,踝独指、背曲于拇指外展减轻痉挛 抑制上肢躯干痉挛的方法:患者取坐位,颈于躯干伸展,患侧肩外旋,肘伸展,前臂旋后,四指背曲,拇指外展,放在与臀部同一水平面上,将身体的重心放在患侧手上。

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8-06-14T13:20:27.65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0期作者:柴宁 [导读] 肢体痉挛是中风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发病后行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柴宁 天津市北辰区双口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天津市 300400 摘要:肢体痉挛是中风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发病后行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在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治疗中,基于中医理论的辨证施治,针灸治疗是最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对患者肢体痉挛程度的改善和肢体运动功能的增强具有较好的效果,且治疗过程中副作用较少。基于此,本文对近几年的针灸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的治疗方式选取提供资料支持。 关键词:针灸;中风;肢体痉挛;进展 中风又称为卒中或者脑卒中,具有发病急、变化快、高致残率等特点,基于中医理论,其发病机理主要是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1]。中风患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突然昏仆、口舌歪斜、偏身麻木、舌蹇不语、肢体痉挛、半身不遂等,其中肢体痉挛是其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据统计约有70%-80%的中风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痉挛[2]。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行动功能障碍,劳动能力丧失,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近些年来,大量的临床实践研究表明,针灸治疗秉承中医辨证施治的治疗理念在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提升患者的运动功能。本文将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机制 依据中医理论《灵枢·邪客》篇“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拘挛也”,奚马利认为“邪气恶血住留”是痉挛发生的关键病因,基于此提出刺络拔罐加井穴放血法对中风后肢体痉挛进行治疗。王春琛发现,通过针刺夹脊穴可有效提高β-内啡肽和强啡肽的分泌水平,有效调节脑梗死后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的活动,进而可以改善肢体痉挛。吴常征发现头针可以改善患者脑部供血,降低全血高切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和全血还原黏度,体针可以抑制神经兴奋状态,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穴位组织的新陈代谢,因此提出头针和体针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冯晓东发现穴位埋线法可以通过促使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重新达到平衡状态来改善肢体痉挛。 2 体针 体针是治疗中风后痉挛最采用的治疗方式。哈静等采用拮抗肌取穴针刺法,上肢痉挛分别取肩髃、合谷、曲池和外关四穴,下肢痉挛分别取三阴交、委中、阴临泉和承山四穴,治疗有效率达75%以上[3]。张红岩等采用拮抗肌透刺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痉挛程度。李红星等采用拮抗肌取穴针刺法,上肢痉挛分别取外关、肩髎、合谷、支沟、曲池、八邪穴六穴,下肢痉挛分别取悬钟、足三里、环跳、解溪穴、承扶、足临泣六穴,同时配合康复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刘欣等基于阴阳学说,采用泻阴补阳针的刺法,有效缓解了患者的肢体痉挛症状[4]。李团结等研究认为中风后肢体痉挛属于中医“筋病”的范畴,基于此采用张道宗教授创立的通督调神针法,取至阳、百会、大椎、风府、腰阳关、水沟六穴,同时配以巨刺法对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效果[5]。 3 头针 头针具有调和阴阳、疏通经络、醒脑开窍、运行气血的作用,该方法主要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共同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头针可以调节大脑两侧血液流速、改善大脑供血情况。何小花等结合中医经络学说与现代医学大脑皮层功能定位,选取双侧感觉区、运动区、足运感区、平衡区和震颤控制区为主要针刺部位,同时配合康复疗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吴常征等采用头针,选取顶中线、顶旁1线和顶颞前斜线,得气后采用小幅快频捻转手法,同时配合体针进行治疗,50天后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改善。 4电针 耿吉冬采用电针疗法,利用频率为100Hz的疏密波进行治疗,上肢痉挛分别患侧合谷、肩髃、臂臑、外关、曲池、手三里六穴,下肢痉挛分别取患侧足三里、俾髀关、阳陵泉、解溪四穴,留针时间为30分钟,明显改善了患者的肢体痉挛症状。任媛媛等分别采用20 Hz、40 Hz 和60 Hz3种不同针刺频率对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3中频率均可以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但是20Hz频率治疗效果最好。 5其他疗法 张燕对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采用雀啄灸的治疗方式,选取患者患侧的阴陵泉、照海、曲池、血海穴、三阴交、肩髃、手三里位进行治疗,每个穴位治疗时间约5-7分钟,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痉挛症状[6]。王英等提出温针法可以有效疏通经络气血,又可以达到温通温补的疗效,因此对中风后痉挛患者采用温针治疗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7]。段权对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采用火针疗法,分别选取患肢的少阳经、阳明经和太阳经穴,如:足临泣、四渎、丘墟、肩髃、手三里、阳陵泉、臑会、消泺、足三里、殷门、三阴交、委中、申脉等穴开展火针治疗,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6 结语 针灸治疗作为我国的传统治疗方式,受到历代医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当前其对于中风后肢体痉挛疾病的治疗,也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据上述分析,针灸在中风后肢体痉挛疾病治疗中的治疗方式包括体针、头针、电针、温针、火针等,每种治疗方式选取穴位和治疗特点各不相同,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进一步分析各种方法的机理特征,有针对性的选取合适的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 罗梦,詹珠莲,周国平.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7,26(6):1018-1021. [2] 周基松,刘佰成.温针灸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观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7):245-246. [3] 哈静,冶尕西,贾红云,等.针刺拮抗肌组腧穴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2):416-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