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张伯儒治疗痉挛性瘫痪的经验

张伯儒治疗痉挛性瘫痪的经验

张伯儒治疗痉挛性瘫痪的经验
张伯儒治疗痉挛性瘫痪的经验

张伯儒治疗痉挛性瘫痪的经验

作者简介:常晓娟,(1978-)针灸推拿专业硕士研究方向:穴位特异性,南京市大厂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医生。

张伯儒,(1951-)副主任医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18诊室)主要从事针灸治疗中风偏瘫及软组织疼痛性疾病。

【摘要】

痉挛性瘫是脑卒中后遗证的一个主要的表现,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张伯儒老师根据经筋的理论,治疗卒中后的痉挛及痉挛后遗症取得良好的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张伯儒;痉挛性瘫痪;经验

【中图分类号】r4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0-0186-02

张伯儒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中医院副主任医师,从事针工作近40年的。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治疗痉挛性瘫有着良好的效果。

脑卒中后患者的功能障碍,常与肢体的偏瘫有很大的关系。经治疗稳定后,患者瘫痪肢体的肌力和肌张力都提高,一定的肌张力有助于患者的站立和转移,可使患者的静脉回流增加,从而减轻了水肿,但痉挛妨碍大多数患者的功能恢复,严重是上肢的屈曲挛缩,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针灸推拿及康复治疗现状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针灸推拿及康复治疗现状 通过大量的对比分析来对应用针灸推拿和康复疗法在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由此来判断该治疗方法的应用效果和推广价值。 标签:中风病;痉挛性瘫痪;针灸;推拿;康复 患者出现中风后遗症会使脑功能造成严重的损害,应用有效的方法对中风患者进行早期治疗是保障患者身体健康和良好恢复的关键。中风患者出现痉挛性瘫痪大都出现在发病后3周时间左右,持续的时间一般会长达3个月之久,这段时间是患者脑中风后恢复的必经时期,并且这一阶段也是临床治疗过程中的一大难点。如果在相关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出现了误治的情况便极有可能使患者的患肢难以再恢复到从前的健康状态,这就会直接影响到患者中风偏瘫的治疗进程。基于这种情况作者对近年来应用的几种典型针灸推拿和康复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的现状加以概述。 1 毫针刺法 1.1 经筋刺法 应用该方法治疗痉挛性偏瘫主要是找到患者发生痉挛的肘膝关节位置附近的肌腱两侧的压痛点来进行施针,应用1.5寸的毫针来进行直刺或者斜刺,使针尖的位置能够直达到骨膜之上,在经过捻转得气之后再将针尖退到皮肤位置,随后再顺着肌腱的走向进行一前一后的透刺,并且在之后进行反复的提插捻转,应用该针灸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针刺、 1.2 阴阳平衡法 结合医学上关于痉挛源于阴阳失衡的学说,在对患者进行偏瘫后肢体恢复阶段要先寻求有效方法是其主动肌优先恢复,而由于人体的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属于主动肌,所以偏瘫患者常常会出现上肢屈曲和下肢伸直的表现。因此在进行针刺治疗的过程中要采用阴阳经并取的方法,在患者的上肢和下肢位置分别进行补阳泻阴和补阴泻阳,应用这种方法所取得的临床效果也明显优于应用传统针刺法。 1.3 醒脑开脉针法 应用该针法主要是以阴经穴为主,并且辅以阳经穴来对开窍启闭之穴进行选取,取内关穴、印堂穴和水沟穴为主,取极泉穴和尺泽穴以及委中穴等相应的配穴为辅,并且在内关穴、极泉穴和尺泽穴等穴施以行泻之法,在患者经过治疗之后其痉挛的程度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而且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选择性颈副神经切断术治疗痉挛性斜颈

选择性颈副神经切断术治疗痉挛性斜颈 痉挛性斜颈是指颈部肌肉阵发性或强直性收缩而造成头颈部倾斜或旋转的一种异常姿态,器质性病变如锥体外系病变、脑炎后、血管压迫或少数精神性癔症均可为其病因,中青年发病。痉挛性斜颈患者入院首次病程记录 患者张某,男,34岁,陕西籍,主因“头颈部不自主右转3年”入院。 病程描述:2009年夏季无明显诱因自觉头颈部不自主右转,无明显抽动、疼痛等,他人尚未发觉。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颈椎病”并给予针灸、牵引等治疗,症状缓解。半年后上述症状再次出现并加重,他人可明显看到头颅右转,站立时明显,平卧可缓解。患者于当地医院就诊,一直以“颈椎病”诊治,症状未改善。 3月前就诊于我院,诊断为“痉挛性斜颈”,今患者为求手术治疗来我院,门诊以“痉挛性斜颈”收入院。 初步诊断:痉挛性斜颈 诊断依据:1、中青年男性,34岁,病程3年。主要临床表现为头颈部不自主右转;2、查体可见患者放松时头颈部保持向右旋转15度左右。 鉴别诊断:1、扭转痉挛:表现为头颈及四肢全身性的肌张力障碍,致肢体扭转在不正常的姿态,本例患者仪见头颈部转动,可排除;2.先天性斜颈,多在产前即形成,主要表现为胸锁乳突肌挛缩。 痉挛性斜颈患者行手术当日记录术者:王学廉主任医师日期:2012-01-13

今日患者在全麻行选择性颈副神经切断术。全麻成功后,患者取俯卧位,上固定头架。常规消毒铺巾。取后正中直切口,自上项线下2cm至颈4水平,长约7cm。分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后肌群及韧带,后颅凹牵开器充分暴露枕大孔后缘、颈1椎体、颈2-3棘突。咬除颈l椎板、颈2棘突及椎板。术区严密止血后悬吊硬脊膜,沿正中切开暴露颈髓,分离颈段副神经及颈1-3前后根。 分别按比例电凝后切断部分神经根(左侧:副神经颈段全;颈1全;颈2前根90%,后根15%;颈3前根90%,后根15%;右侧:副神经颈段全;颈1全;颈2前根70%,后根30%;颈3前根60%,后根40%)。清点棉片及器械无误,术区彻底止血,严密缝合硬脊膜,注入稀释后地塞米松生理盐水,见硬脊膜回膨后,人工硬脊膜外敷,止血可靠后问断缝合肌肉、韧带,皮T及皮肤各层。无菌敷料包扎伤口。颈托固定。术毕,患者安返监护病房。 痉挛性斜颈患者术后康复情况记录 术后第一天,患者体温37.2℃,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精神可,未进食水,睡眠差,二便未诉异常。颈部手术切口疼痛,未诉其他特殊不适。肢体肌张力正常,四肢肌力均为Ⅳ级强,肢体痛温觉触觉及位置觉正常且双侧对称,双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双膝反射正常引出。 王学廉主任医师查房指示:患者术后恢复可,生命体征平稳,冈手术选择性离断颈一、二、三脊神经后根及副神经,患者肌力可暂时性下降。可转普通病房,停用抗生素,继续止血、营养神经、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颈托同定头颈部,轴位翻身。 术后第三天,无特殊不适,神志清,精神、食纳可,大小便无异常。生命体征平稳,体温36.7℃。查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颈部肌张力较前明显降低,无明显右转症状。 王学廉主任医师查房后指示:停用止血药,继续给予抗感染、营养神经、补液支持等对症治疗,轴位翻身,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遵嘱执行。 痉挛性斜颈患者出院时的情况记录 患者体温36.6℃,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精神可,饮食睡眠可,二使未诉异常。今日换药,颈部手术切口愈合好,给予拆除缝线,消毒包扎。未诉特殊不适。肢体痛温觉触觉及位置觉正常且双侧对称,双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双膝反射正常引出。肢体肌张力正常,四肢肌力均为Ⅳ级强,四肢深浅感觉正常存在。 王学廉主任医师查房指示:患者术后恢复可,生命体征平稳,手术切口愈合良好,缝线已拆,准予明日出院。嘱患者颈托固定头颈部。 痉挛性斜颈患者出院后的回访记录:张某出院后,经过家人的悉心照料,身体和精神都恢复的很好,多次电话回访中,经张某本人自述,做完手术,去掉颈托之后,自己的头颈部再未出现扭转,现生活很好。

五运六气诊疗法实战案例分析

五运六气诊疗法实战案例分析 简介:五运六气诊疗法源于《素问》运气七篇,但运气七篇遗落了不少重要内容。本人参考诸位运气学者的观点,创出了不同于其他学者的诊疗方法。验之于临床,每每得心应手。此诊疗方法完全抛开了经方、成方的樊笼,因为人得病,不会按照方剂去得。均按照案例先后天运气变化,依据节令组方用药。使得最大限度与生命节律合拍。 为了一下案例分析方便,这里借用李阳波先生的六组数字,代替六气 115 君火410风木17相火28燥金126湿土39寒水 注:只代表六气五运仍沿用金木水火土代表 郭xx 男43岁乏力心悸咳嗽忽冷忽热多汗曾输液一周未效来诊症见神情萎靡舌红少苔脉结代出生日期1968-5-4戊申丁巳甲戌诊疗日期2012-2-11 壬辰壬寅日干支略(以下案例同不再赘述)先天六气17 126 115 当时六气39 410 17 综合分析属热症无疑五运中水亏木旺处方熟地30克柴胡10克瓜蒌10克蒲公英10克3剂药后脉复症消微咳继续原方10剂调理善后。 马xx 男31岁患中耳炎一年余两耳流水经常输液耳道用药时好时坏曾就医一老中医服药半月余无效现又增耳鸣听力严重受损心情烦躁舌脉基本无异常唯左关略大出生日期1981 11 14 辛酉己亥丙申诊疗日期2012 4 30 壬辰乙巳先天六气115 410 28 当时六气39 28 115 综合分析偏热五运四行偏弱显得木强清补其他四行与肝木平衡即可处方生地30克黄精30克蝉衣5克10剂5剂后两耳道干爽不再流水耳鸣听力明显好转因是外地来此地学习人员学习结束欲回本地要求带药回家考虑路途遥远带药不便随给予处方嘱其服用到5月20日巩固疗效调理体质。 张xx 女68岁糖尿病高血压多年用西药控制血糖血压空腹血糖8.6 血压70——170 出生日期1944 9 23 甲申癸酉庚寅诊疗日期2012 4 28 壬辰乙巳先天六气410 39 28 当时六气39 28 115 综合分析寒症五运水火两虚之前有医以热证论治用药5剂无效处方当归10克巴戟肉10克黑附子10克桂枝10克20剂嘱停服其他所有降糖降压药物 5月7日在医院测得空腹血糖7.1 血压85——135。 出生日期:阳历1996年12月23日中午多出生丙子庚子甲午性别:男壬辰壬寅先天六气28 28 39 当时六气39 410 17 综合分析寒症 现居住地:宁夏寒热:怕冷小便:正常大便:软便,可还要蹲很长时间, 病情简述: 1、主要是入睡比较困难(从小就有),一般要半到一小时才能睡着,午睡也如此,心里急燥,眼睛有被刺的感觉,平时看尖的东西难受,看圆的比较好些。有口臭,舌边有齿痕,说话有点口齿不清。嘴唇干裂,有时爱烂嘴角,晚上做作业时,总说嗓子干,鼻子冒火,使劲喝水。很挑嘴,口味比较偏浓重,喜欢吃辣的咸的,爱喝凉水。脸白,额头和鼻子周围也就是三角区有点发黄。大便基本每天一次,软便,可还要蹲很长时间,每过十来天要拉一次肚子。有时会胃痛,每年秋天必犯鼻炎。整个人看起来,没有活力,偏瘦,不爱活动,怕冷,胆小,爱叹气 2、从小瘦弱,爱感冒,每次感冒必咳嗽,平时药不断,每月一吊针,这种状况持续到十一、二岁。现已基本不感冒。 党参10克香附10克川芎10克巴戟肉20克黑附子10克5剂日一剂水煎服。5剂药服完,效果不错,孩子晚上写作业时已不再口渴,胃口也很好,很能吃,睡觉香甜,只是入睡困难没改变。还有黑附子我是提前单独煎半小时,这样煎不知正确否? 当时此患者用药及煎药方法均有些细微处不当后又经过调理现在已愈。 万xx 女38岁长期畏寒怕冷两膝关节增生医予大剂温热药服至3剂咽喉鼻孔耳道并发疱疹咽喉肿痛声音嘶哑耳鸣耳蒙输液一周其他情况好转唯耳鸣耳蒙不效兼有耳痛出生日期1972 4 3 壬子癸卯甲子诊疗日期2011 12 11 辛卯庚子先天六气115 115 410 当时六气115 115 39 综合分析明显热症此前医诊断用药之误治畏寒怕冷系内热瘀阻致使经脉不能流通所致处方生地30克熟地30克白芍30克生山楂10克忍冬藤20克蝉衣5克5剂耳病除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6-03-29T15:43:43.34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12期供稿作者:余凌飞 [导读] 开封市中医院上运动神经元受到损害后,会导致牵张反射亢进,进而出现痉挛状况。 余凌飞 (开封市中医院河南省 475000)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应用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期间,本院共收治了92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护理方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42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经护理后,瘫痪状态、肢体痉挛状态、生活能力都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实施中医护理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瘫痪状态、肢 体痉挛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值得应用。 【关键词】:中风;痉挛性瘫痪;中医护理方案;临床效果 上运动神经元受到损害后,会导致牵张反射亢进,进而出现痉挛状况。主要的临床症状有:肌肉短缩、关节挛缩、姿势异常、关节疼痛等[1]。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92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做为探讨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应用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的研究对象,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的92例都是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50例、42例,患者年龄为38-69岁,平均年龄为(53.1±8.03)岁,其中有45例患者是左侧偏瘫,47例患者是右侧偏瘫。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 观察组:观察组采用中医护理方案,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实施饮食干涉。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来搭配饮食,若患者肝阳上亢最好食用甘凉食物,若患者风瘫阻络最好食用清热化痰的食物,若患者气虚血瘀最好食用健脾益气的食物,若患者阴虚风动最好食用养阴清热的食物,若患者阴阳两虚最好食用滋养肝肾的食物[2]。第二,调理患者的情志。患者由于长期受病痛的折磨,会产生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护理人员可以用言语进行开导,或者应用音乐疗法来消除患者的悲观情绪。若患者入睡存在障碍,护理人员可以在患者休息之前,按摩患者的泉涌穴,保证患者的睡眠质量。第三,对患者用药进行护理。注射用药时,护理人员需要重点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一旦出现不良症状,要立刻上报给医生。口服用药时,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介绍用药方法,同时也要观察患者服药后的效果及症状[3]。 1.3 效果评定标准 患者经护理后,其瘫痪状态用Brunnstrom来进行评定,用Ashworth来评定患者的痉挛状态,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用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来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的方法 汇总处理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后,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其进行处理,其中用x2来检验组间率对比,用率(%)来表示计数资料;若P>0.05,那么差异就没有可比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瘫痪情况 由表1可以知道,对照组在护理前后,差异不明显,不具有可比性(P>0.05);观察组在护理前后的瘫痪情况变化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具有较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痉挛性斜颈简介

-痉挛性斜颈简介(北京运动障碍诊疗中心)什么是痉挛性斜颈 痉挛性斜颈又称颈部肌张力障碍,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局灶型肌张力障碍性疾病,颈肌阵挛性或强直性收缩造成头部的姿势异常和不自主运动,患者表现为头颈部不自主地扭转、侧倾、前屈和后仰。常累及胸锁乳突肌、头夹肌、斜角肌、斜方肌及肩胛提肌等。多为不同运动方向、程度的肌肉收缩组合,但以1到2种成分为主要常伴有姿势性震颤、某些特定的运动不能及相应肌肉的痉挛性疼痛等。依据受累肌肉的不同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残疾,影响患者进食、行走等基本生活运动能力,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心痛苦。痉挛性斜颈可以是一种独立存在的形式,或也为更广泛分布的节段型或全身型肌张力障碍的一部分。 痉挛性斜颈应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颈部姿势异常的原因很多,包括痉挛性斜颈、先天性斜颈、疼痛或眩晕所致强迫头位、第四对脑神经麻痹形成的代偿性姿势,颈骨关节炎或畸形、颈部外伤或肿瘤、颈部软组织感染继发的颈部姿势异常等。帕金森病、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迟发性运动障碍和多系统萎缩等也可以有颅颈部肌张力障碍的表现。 痉挛性斜颈的病因是什么。 迄今为止,大多数痉挛性斜颈的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遗传易感性及后天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有关。少数患者的致病原因与累及基底节尤其是壳核的病变,抗精神病药物、代谢性疾病、颅颈椎畸形及头颈部外伤等有关。 痉挛性斜颈病情程度是如何进展的。 痉挛性斜颈是成人发病最常见的肌张力障碍类型之一。一般在30—40岁发病,多数患者起病隐袭,症状进行性加重,尤其在病程前五年,以后则趋于平稳。最初的症状是颈部僵硬感,患者常以为是落枕和颈椎病,头部活动受限,逐渐出现头部不自主转动,形成异常姿势,可伴有不自主震颤和颈肩部疼痛。约百分之五到百分之二十的患者在起病初的一年内可有自发性缓解,但大部分患者在五年内复发。少数成人发病的痉挛性斜颈可扩展为节段性肌张力障碍,以上肢及口下颌肌张力障碍多见。多数患者一直保持症状的局限性,但长期的肌肉痉挛可致肌肉挛缩,继发周围软组织和骨骼改变,若不治疗最终可造成受累部分呈现固定性的姿势畸形。 什么是痉挛性斜颈患者的感觉诡计。 在痉挛性斜颈的病程早期某些特定动作常能使症状意外改善,称之为感觉诡计。约百分之八十的患者有意或无意地应用感觉诡计部分的缓解症状,通常是某些动作,如用手轻触下颌、扶头、口中含特、触捏颈部、进话或哼吟,打哈欠等或穿高硬上衣、轻松倚靠物体、在水中等可暂时缓解症状。但随着病程进展,病情加重,这些动作或技巧不能再给患者以帮助。这种现象提示原发性痉挛性斜颈的发生与中枢神经系统感觉运动整合、调制功能的异常有关。 痉挛性斜颈如何治疗 一、支持治疗法包括心理治疗、特殊生活技能训练、生物反馈治疗、佩带颈托,可能有助 于某些患者的症状缓解,并减轻致残程度。患者应学会放松,避免紧张、情绪波动,有条件还应结合理疗、按摩,以松解肌肉痉挛。 二、可能的病因治疗法症状性或继发性的颈部肌张力障碍需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迟发性 运动障碍可用抗胆碱能治疗,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可用小剂量左旋多巴治疗,斜颈—食管裂孔疝可行手术治疗。 三、口服药物治疗法一般而言,原发性痉挛性斜颈的口服药物都是尝试性的对症治疗,疗 效因人而异。常用药物有以下几种;抗胆碱能药、苯二氮卓类、左旋多巴及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多巴胺拮抗剂及抗癫痫药物。口服或鞘内注射肌松剂巴氯芬对部分患者有效。 单药口服治疗无效时,可联合用药。

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文献整理

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文献整理 发表时间:2018-11-14T14:48:25.02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第15期作者:何儒林张新斐 [导读] 痉挛性偏瘫是中风之后比较常见的后遗症之一,针灸治疗法对这一症状的治疗已经被证实具有明显的效果。(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广东广州510510) 【摘要】根据近几年来的针灸技术在治疗中风之后的痉挛性偏瘫的应用方面的文献进行整理,发现针灸治疗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中的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接下来我们将根据这些文献中的内容对针灸治疗在这一病症中的具体作用进行重点分析。 【关键字】针灸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文献整理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5-0300-01 中风病症在近几年中的病发率越来越频繁,而且在这一病症之后往往会引发痉挛性偏瘫的后遗症,这一后遗症对人的健康会带来极大的伤害,所以目前已经采用很多技术对这一后遗症进行治疗,其中最具有作用的是针灸治疗。所谓的肌痉挛指的是脊髓在运动神经元损伤之后由于反射活动性增高从而引起的肌肉张力异常的现象。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中风之后有80%的人会出现偏瘫的现象,这其中有50%的人不能够独立的坐立,这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中风之后中枢性瘫痪在脊髓型休克之后产生肌肉曾力过度提高,从而影响肢体功能的恢复。这一现象的产生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目前国内一些医疗方面的专家正在大力研究如何治疗这一病症,并且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促进中风患者健康的进一步提高。将近几年这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整理,综述如下:1.针灸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方法是中医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能够缓解中风之后偏瘫性痉挛的病症,而且在这一方面具有独特的效果,操作简单,而且没有副作用。针灸方法可以将异常增高的海马兴奋性氨基酸降低,从预防脑缺血和脑缺血对神经元引起的损伤,GABA抗痉挛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其中的受体和激活剂特异性的结合,从而将G蛋白激活,降低突触前端膜的通透性,抑制Ca离子的内流,从而将突触前端抑制达到缓解肌痉挛的目的通过用针灸治疗方法对中风之后的患者进行治疗,总共治疗的患者人数为40人,将这40个人随机进行分配,其中透刺组有25位患者,传统的取穴组中有15位患者,这40位患者有着不同程度的痉挛,但是并没有挛缩的现象,通过两个疗程的治疗,这些患者在一个疗程之后能够看见比较优势痉挛持续得到缓解,并且主动运动逐渐增强的持久效应。采用传统的针刺方法对中风患者进行医治,治愈率可以达到54%,而采用阳明经为主要的针灸穴位,太阳穴位辅助的针灸穴位,治愈率可以达到77%,有效率可以达到96%,与非阳明经穴相比较而言,具有很大的优势。 同对患者上肢阳经穴为主要的治疗穴位进行研究,同时取患者上肢阴经穴为参考对象,可以得到治疗组的疗效更好的结果。对腰阳关垂直进行深刺从而产生放电,采取丘墟向照海进行透刺,治疗中风导致的下肢痉挛,同时采用环跳、足三里等穴位作为对照,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结果要优于对照组。 对于偏瘫痉挛的中风后遗症,在治疗的过程中采用水沟、风府等穴位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效果良好。夹脊穴是在脊柱两侧,与督脉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可以作用于脊髓和脊神经根,通过调节腧穴可以畅通全身的经脉气血,在中风之后,高级中枢神经抑制性的指令减弱,所以会导致脊髓反射亢进,从而表现出肌痉挛。通过用针刺夹脊穴作为治疗组,并且将常规的针刺作为对照组,同时对中风之后的痉挛性偏瘫进行治理,结果显示治疗组要比对照组显示出明显的优势。通过运用阴经电针疗法对中风之后的痉挛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在37位患者中,治疗效果可以达到84%,患者的生活自理指数总体提高。通过采用腹针灸进行治疗,效果比针刺痉挛拮抗肌为主的针灸治疗方法效果更好。经筋刺法能够有效的缓解脑中枢肢体痉挛的状态。 2.综合治疗方法 根据近几年来对中风痉挛性后遗症治疗的研究,大量的实验证明单一的治疗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对于这一病症的研究开始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从目前的治疗情况来看,主要采用现代康复和针灸、推拿相结合。 2.1针、灸结合 运用温针灸选择关节周围的阴经穴对30位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进行治疗,同时对30位同一症状的患者进行单纯的针刺治疗并且将其设置为对照组进行。结果两组治疗方案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都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是治疗组的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采用头针、体针作为对照组,对上下肢的痉挛现象有着明显的改善效果,同时治疗组肌张力的效果与相比较有着明显的优势,从而我们可以得出采用针灸治疗中的针法温补阳气能够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2.2针灸和推拿相结合 实验组:体针结合神经干弹拨法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对照组:单纯的针刺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9%。 2.3针、药结合 运用泻阴补阳针刺法结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手部痉挛患者31例与传统针刺组31例比较,结果治疗组功能积分明显提高,使用中风二代回春胶囊(自拟方)辅以针刺拮抗肌疗法,与单纯康复治疗对比效果显著。对治疗组病人采用针刺拮抗肌侧经穴为主,配以口服中药,外加运用神经发育疗法为主的康复训练,结果该组在痉挛程度上的改善较对照组为好.用针刺拮抗肌配合脉冲电刺激,同时加用中药湿热敷治疗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取得较好效。 3.结束语 痉挛性偏瘫是中风之后比较常见的后遗症之一,针灸治疗法对这一症状的治疗已经被证实具有明显的效果。研究众多文献可以发现毫针、电针、针药相结合,同时针灸与康复相结合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金磊.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中医康复疗法的文献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2017年. [2]陈紫薇.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证素研究及芍药甘草汤治疗的疗效评价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2016年. [3]谢蕴卓,张秀国,崔凤魁,徐宇虹.中医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展[J].健康之路.2018(05).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诊疗方案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诊疗方案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ZY/T001.9-94)”。 (1)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320-2010成人自发性脑出血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脑梗死: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溶栓可参照适应证选择患者)。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脑出血: (1)多数患者动态下急性起病;少数患者于静态下起病。 (2)患者发病时多表现为突发头痛、恶心、呕吐、一侧肢体无力、感觉异常、 言语含糊或不能说话、大小便失禁、意识不清、颈项强直等症状,多数患者伴有血压升高;部分患者有癫痫发作。 (3)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出血速度等。临床 体征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眼球凝视麻痹、构音障碍、失语、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病理反射阳性、脑膜刺激征阳性等。病情危重者可表现为中度或重度昏迷,双瞳孔不等大或针尖样,生命体征不稳定,并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死亡。少数病人可无明显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4)颅脑CT可见出血灶。 (二)痉挛状态分级标准 参照Ashworth痉挛状态量表,选择1-4级的患者,同时进行临床痉挛指数的评定,按照评分标准,选择轻度、中度、重度痉挛的患者。 (三)证侯诊断 1.肝阳上亢:半身不遂,手足拘急,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手足拘急,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气虚血瘀:半身不遂,手足挛急,偏身麻木,舌强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4.阴虚风动 :半身不遂,手足拘挛或蠕动,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5.阴阳两虚:半身不遂,手足挛急或蠕动,肢体麻木,舌强语蹇,足冷面赤,

痉挛性斜颈

痉挛性斜颈穴位电疗 痉挛性斜颈是指原发性颈部肌肉不随意收缩引起的头颈扭转和转动为表现的症侯群。 编辑摘要 目录 1 疾病概述 2 病因病理 3 临床表现 4 疾病鉴别 5 疾病治疗 1 疾病概述 2 病因病理 3 临床表现 4 疾病鉴别 5 疾病治疗 6 疾病预防 7 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现代报道 7.1 【治疗】 8 相关词条 9 参考资料 痉挛性斜颈是指原发性颈部肌肉不随意收缩引起的头颈扭转和转动为表现的症侯群。以成人肌张力障碍局限性发作最为常见,称之为特发性颈肌张力障碍更确切。这种颈部肌肉不自主的异常运动尤其会在患者处于公众场合或紧张繁忙时加重,使患者的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痉挛性斜颈- 疾病概述

痉挛性斜颈是一种以颈肌扭转或阵挛性倾斜为特征的锥体外系器质性疾患。临床表现为起病缓慢,头部不随意的向一侧旋转,颈部则向另一侧屈曲。可因情绪激动而加重,睡眠中完全消失。本病症以成年人多见,至今病因不明,现代西医学尚无特效疗法,药物和手术疗效均不确切。根据Nutt等的文献报道,痉挛性斜颈的患病率大约是9/10万。其发病率与性别和年龄相关,女性的发病率通常是男性的1.5-1.9倍。发病的高峰年龄为50-60岁,70%-90%的病人在40-70岁之间发病。 病情多变,从轻度或偶尔发作至难于治疗等不同程度.本病可持续终身,可导致限制性运动障碍及姿势畸形.病程通常进展缓慢,1-5年后呈停滞状态.约10%-20%病人发病后5年内可自发痊愈,通常为年轻发病病情较轻者.1/3病人有其他部位张力障碍的表现,如眼睑,面部,颌或手,不自主运动(如痉挛)在睡眠状态时可消失.在古医籍中,尚未发现应用针灸治疗本病症的类似记载。 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现代报道,始于70年代,用针刺配合梅花针局部叩刺,治愈2例[1]。但有关主要临床资料,则基本上都见之于80年代之后,除少量个案治验之外[2],均为多例观察。穴位刺激方法,则用针刺、电针及共鸣火花及感应电穴位刺激等。特别是后者,不仅观察的例数较多,而且效果也十分明显。鉴于本病临床上少见,针灸治疗又是近年的事,故其临床治疗规律,尚有待进一步探索。但又因本病中西医均缺乏良法,故特辟一节,予以介绍。 痉挛性斜颈- 病因病理 1、病因

针灸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疗效评定标准述评

文章编号:025522930(2006)0820599202 中图分类号:R24611 文献标识码:A 思路与方法针灸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疗效评定标准述评 訾明杰1 刘保延2 刘志顺1 胡镜清1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北京100053;2.中国中医科学院) [摘 要] 针灸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有显著的疗效,但与其他学科相比较,中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 标准不统一、不规范,没有对患者症状的改善进行评定。用现有疗效评价标准评价针灸治疗的疗效 是不全面的,针灸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可以从患者的临床症 状着手,建立患者报告的临床症状结局评价体系,以完善针灸治疗本病的疗效评定标准。 [主题词] 中风/并发症;轻截瘫,痉挛性/针灸疗法;治疗结果;评价研究 Comment of the criteria for assessment of therapeutic effect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n spastic paralysis of apoplexy Z I Mi ng2j ie1,L IU B ao2y an2,L IU Zhi2shun1,HU J ing2qing1(1.Guang’an men Hospital of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100053,China;2.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ABSTRACT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have obvious therapeutic effect on spastic paralysis of apoplexy,but there is no common standard for evaluation of therapeutic effects.Available standards for assessment of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n spastic paralysis of apoplexy are not complete.Acupuncture and moxibus2 tion improve clinical symptoms of the patient of spastic paralysis of apoplexy to a considerable degree,a evaluation system for results of clinical symptoms of the patient can be set up,so as to perfect the criteria for evaluation of therapeutic effect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n this disease. KE Y WOR DS Stroke/compl;Paraparesis,Spastic/acup2mox ther;Treatment Outcome;Evaluation Studies 中风即现代医学所称的脑血管意外,是一组具有很高患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的疾病。随着对中风诊断、抢救水平的提高,其病死率已大幅度下降,但致残率则明显上升。在我国,其致残率高达80%[1]。 现代康复医学认为,中风偏瘫是高级中枢丧失其对随意性运动功能的控制能力,取而代之的是低位中枢控制下以痉挛为基础的异常运动模式,而对中风后遗残障的康复治疗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瑞典物理治疗师Signe Brunnst rom[2]提出了著名的恢复六阶段理论,中风痉挛性瘫痪应属于此六阶段中的第Ⅲ、Ⅳ期及第Ⅴ期较早的阶段。对脑卒中后遗残障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是保证他们早日康复的重要措施。针灸疗法是治疗中风康复期应用较为广泛的治疗方法之一[3]。针灸用于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也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及患者认可[4],但其有效性并未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导致针灸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有效性得不到认可的原因很 第一作者简介:訾明杰(1978-),女,中国中医科学院200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灸临床疗效评价。联系电话:010*********,e2 mail:mingjiezi@hot https://www.docsj.com/doc/42983019.html, 多,除了尚缺乏足够强度的临床研究证据之外,缺乏公认的、科学的中风痉挛性瘫痪疗效评定标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1 针灸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疗效评定标准的现状检索近15年来(1990-2004年)发表的针灸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论文共24篇,结果发现:针灸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总体是有效的,疗效评定标准分别是:①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标准。②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③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5]。④残疾功能评定标准参照改良Bart hel指数评定标准制定,改良Bart hel计分法最高分100分、最低分0分。⑤患者日常生活(ADL)能力:分为良、中、差3级,大于60分为良,较独立; 60~40分为中,有功能障碍,稍依赖;小于40分为差,依赖明显或完全依赖[6]。⑥自拟标准:如采用主症与体征、痉挛状态分级积分,按尼莫地平法分值= (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治疗前积分×100%,分为4级评定法[7];有的以肌张力的改善为标准;有的在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分别进行患侧上肢肌力Ashwort h评分、患侧下肢Clonus评分、患侧下肢肌力评分、患侧下肢灵活度评分、活动能力的评分[8]。 ⑦未写明标准。 ? 9 9 5 ? 中国针灸2006年8月第26卷第8期

痉挛性瘫痪 弛缓性瘫痪的鉴别表

学期考试神经内科常考到此项鉴别,其实很好理解。痉挛性瘫痪顾名思义即肌张力增高,同时它的别名中枢性瘫痪可以推知对肌肉损害并不严重的2345项,67两项更好理解。关键是如何就不会拉下所有的项目了。很好记的哈哈,前五项第一个字都是“鸡”——肌,67项是两“反射”即五只鸡两反射如果书上还有其他项目加上即可 痉挛性瘫痪(spastic paralysis)又称为上运动神经元瘫、中枢性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特点:由于皮质运动区及下行的锥体束较集中地支配肌群,故病损常导致整个肢体瘫痪(单瘫,monoplegia)、一侧肢体瘫痪(偏瘫,hemiplegia)双侧病变可引起双下肢瘫痪(截瘫, paraplegia)或四肢瘫。患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无肌萎缩和肌束震颤,但长期瘫痪后可见废用性肌萎缩。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 迟缓性瘫痪 迟缓性瘫痪(flaccid paralysis)又称为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周围性瘫痪。是由于下运动神经元(lower motor neuron),即脊髓前角细胞或脑干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纤维病变所致。它是接受锥体束、锥体外系统喝小脑系统各种冲动的最后共同通路,经前根、周围神经传递到骨骼肌的运动终板。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特点:瘫痪肌肉的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使单突触牵张反射终断),肌萎缩早期(约数周)出现(前角细胞的肌营养作用障碍),可见肌束震颤,无病理反射。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到速度减低喝失神经电位。

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多由一个或数个相邻脊神经根、周围神经或神经丛病变所致,常仅侵犯某一肌群,引起部分肌肉瘫痪或单肢瘫;多发性神经根或神经病变也可引起四肢瘫痪如Guillain-Barr综合征。 附录什么是截瘫?及病理分类\临床表现鉴别表 1、什么是截瘫? 脊髓的横贯性损害在其平面以下出现运动、感觉及括约肌三大功能障碍,即上运动神经元性质的瘫痪,颈段损害出现四肢瘫即高位截瘫。 2、病理分类 临床上脊髓损伤的病理改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脊髓休克(又名脊髓震荡);(二)脊髓挫裂伤;(三)脊髓压迫(包括水肿、血肿、骨质挤压、脊髓蛛网膜粘连等)。前两类为脊髓原发性损害。后者为继发性损害。 (1)脊髓休克 脊髓本身无解剖学显著变化,而有功能上的暂时性传导中断,临床上出现与脊髓横贯性损伤相类似的症状。多见于脊髓损伤的急性期、早期、一般数日或4-6周后全部恢复。个别病人恢复时间延长。 (2)脊髓挫裂伤 因暴力所致脊椎骨折、脱位,因而骨片或异物进入椎管,可使脊髓受到挤压、撕裂,引起不同程度的水肿、出血,或断裂、液化、坏死。使脊髓实质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3)脊髓压迫 为脊髓继发性损害。可因下述因素而造成对脊髓的物理性压迫。 1)脊髓消肿、受伤局部组织发生物理性炎症而引起水肿,或因骨折畸形,影响血运,使水肿加重。一般可持续1-2周。 2)椎管内出血;受伤后硬脊膜内之小血管或硬脊髓膜外静脉丛破裂出血。

温灸疗法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

温灸疗法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 察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观察温灸疗法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8例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分别采用温灸疗法和传统针法进行治疗,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患侧的痉挛程度,痉挛指数及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温灸组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温灸疗法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有独特优势。 【关键词】中风痉挛性瘫痪; 针灸疗法; 温灸 偏瘫痉挛状态是中风病最主要的功能障碍之一,直接影响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生存质量。偏瘫的恢复过程中,痉挛是关系到恢复程度的核心问题,如何有效地抑制痉挛仍是目前康复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难题。近年来我们采用温灸疗法治疗24例患者,并设传统针法组24例作对照组,以观察温灸疗法的疗效,以期为中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提供有效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48例患者均为我科收治住院病人。按照统计软件包SAS11.5Proc plan编制随机数字程序,生成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化分组,分温灸组24例,传统组24例,分别以温灸疗法和传统疗法进行治疗。其中缺血性中风36例,出血性12例,均经CT或MRI确诊。男性32例,女性16例;年龄在35~75岁之间,其中43~62岁31例,43岁以下4例,62岁以上13例;病程2周~5个月,平均43 d。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长短,病变的性质,部位和病情轻重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风病诊断标准;②年龄在35~75岁之间;神志正常者;③有肌张力升高症状,发病半个月以上者;④痉挛用修改的Ashworth量表评定,瘫痪肢体肌张力0级;⑤CT或MRI证实脑内有缺血或出血病史者。 1.3 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意外中脑出血和脑梗塞诊断标准,均经CT或MRI扫描确诊。 1.4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②以接受其他有关治疗或使用过其他抗痉挛治疗可能影响观测结果者;③非脑血管意外引起的肌张力障碍者;④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⑤合并糖尿病足,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甲状腺和肾上腺疾病者;⑥年龄在35岁以下或75岁以上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痉挛性斜颈详解

痉挛性斜颈 1、定义: 痉挛性斜颈:是指原发性颈部肌肉不随意收缩引起的头颈扭转和转动为表现的症候群,以成 人肌张力障碍局限性发作最为常见,称之为特发性颈肌张力障碍更确切。其定义是:由于异 常的不随意肌收缩引起的颈部不随意性扭曲和转动。 2、危害 一、影响美观。当此病发生在身体时会严重影响美观,这也直接导致痉挛性斜颈患者的社交 障碍,他们羞于和人交往,不敢外出就业。有些患者怕遗传给孩子,甚至不敢要小孩。这些 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二、容易形成心理障碍,患痉挛性斜颈后,很多人的心里压力比较大。而社会上有很多人对 痉挛性斜颈患者有一定的歧视,这也导致很多患者自尊心受到打击,长此以往很多人容易出 现心理障碍,从而产生一系列精神方面的疾患。 三、可能诱发其他疾病。短时或长时间的颈部震动刺激发现,患者头位改变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由于周围本体感觉刺激发生改变,使中枢性控制头颈代偿扭转刁节功能受累,传入神经 冲动的中枢整合功能发生障碍。 四、伴发畸形:可检查有无髋关节脱位、颈椎椎骨畸形等。 五、视力障碍:因斜颈引起双眼不在同一水平位上,易产生视力疲劳而影响视力,由于胸锁 乳突肌挛缩,致使患者眼睛位置由原来的水平状向下方移位,而肩侧眼睛则上升。 六、颈椎侧凸:主要是由于头颈旋向健侧,因而引起向健侧的代偿性侧凸。 七、双侧颜面变形:由于头部旋转,致双侧面孔大小不一,健侧丰满呈圆形,患侧则狭而平板。 3、西药治疗的危害 一、常用的药物有美多巴、巴氯芬、安定类、氟哌啶醇、注射肉毒素等,这些药物只是起到 控制作用,有一定效果,副作用也比较明显,会造成身体上的损伤、长期服用会诱发其他疾 病的可能,而且长期服用药效也会变低,身体会对药物产生一种抗体,需要加大药量,加大 药量副作用会更大。对身体造成器官造成损伤。 二、手术治疗与起搏器,手术治疗反复几率比较大,复发以后等于没做,一般都会切除神经根,手术后颈部无任何感觉,起搏器费用昂贵,需要电池供电才能工作,一般一定时间需要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ZY/T001.9-94)”。 (1)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320-2010成人自发性脑出血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脑梗死: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溶栓可参照适应证选择患者)。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脑出血: (1)多数患者动态下急性起病;少数患者于静态下起病。 (2)患者发病时多表现为突发头痛、恶心、呕吐、一侧肢体无力、感觉异常、言语含糊或不能说话、大小便失禁、意识不清、颈项强直等症状,多数患者伴有血压升高;部分患者有癫痫发作。 (3)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出血速度等。临床体征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眼球凝视麻痹、构音障碍、失语、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病理反射阳性、脑膜刺激征阳性等。病情危重者可表现为中度或重度昏迷,双瞳孔不等大或针尖样,生命体征不稳定,并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死亡。少数病人可无明显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4)颅脑CT可见出血灶。 (二)痉挛状态分级标准 参照Ashworth痉挛状态量表,选择1-4级的患者,同时进行临床痉挛指数的评定,按照评分标准,选择轻度、中度、重度痉挛的患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