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

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

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
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针灸推拿及康复治疗现状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针灸推拿及康复治疗现状 通过大量的对比分析来对应用针灸推拿和康复疗法在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由此来判断该治疗方法的应用效果和推广价值。 标签:中风病;痉挛性瘫痪;针灸;推拿;康复 患者出现中风后遗症会使脑功能造成严重的损害,应用有效的方法对中风患者进行早期治疗是保障患者身体健康和良好恢复的关键。中风患者出现痉挛性瘫痪大都出现在发病后3周时间左右,持续的时间一般会长达3个月之久,这段时间是患者脑中风后恢复的必经时期,并且这一阶段也是临床治疗过程中的一大难点。如果在相关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出现了误治的情况便极有可能使患者的患肢难以再恢复到从前的健康状态,这就会直接影响到患者中风偏瘫的治疗进程。基于这种情况作者对近年来应用的几种典型针灸推拿和康复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的现状加以概述。 1 毫针刺法 1.1 经筋刺法 应用该方法治疗痉挛性偏瘫主要是找到患者发生痉挛的肘膝关节位置附近的肌腱两侧的压痛点来进行施针,应用1.5寸的毫针来进行直刺或者斜刺,使针尖的位置能够直达到骨膜之上,在经过捻转得气之后再将针尖退到皮肤位置,随后再顺着肌腱的走向进行一前一后的透刺,并且在之后进行反复的提插捻转,应用该针灸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针刺、 1.2 阴阳平衡法 结合医学上关于痉挛源于阴阳失衡的学说,在对患者进行偏瘫后肢体恢复阶段要先寻求有效方法是其主动肌优先恢复,而由于人体的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属于主动肌,所以偏瘫患者常常会出现上肢屈曲和下肢伸直的表现。因此在进行针刺治疗的过程中要采用阴阳经并取的方法,在患者的上肢和下肢位置分别进行补阳泻阴和补阴泻阳,应用这种方法所取得的临床效果也明显优于应用传统针刺法。 1.3 醒脑开脉针法 应用该针法主要是以阴经穴为主,并且辅以阳经穴来对开窍启闭之穴进行选取,取内关穴、印堂穴和水沟穴为主,取极泉穴和尺泽穴以及委中穴等相应的配穴为辅,并且在内关穴、极泉穴和尺泽穴等穴施以行泻之法,在患者经过治疗之后其痉挛的程度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而且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医圣张仲景治疗小腿抽筋,只用2味药

医圣张仲景治疗小腿抽筋,只用2味药 夏天刚刚过去,秋老虎的威力还没有消减,我们经常会见到足球爱好者在运动时常常衣衫浸湿,时有小腿抽筋。躲在空调屋里的我们呢?有没有经常饮食冰激凌、冰镇啤酒、冰镇西瓜等,下班回家时,有没有腿肚子发酸发沉,有时感觉双腿不像是自己的?我们所谓的“小腿抽筋”西医称之为腓肠肌痉挛。其特点是腓肠肌突然发作的强直性痛性痉挛,牵掣、痛如扭转,持续数十秒至数分钟或更久,其痛楚难以名状。《灵枢·九针论》:“肝主筋”。《素问·六节脏象论》又说:“肝者 ....其充在筋。”说明筋是需要肝的濡养。筋附于骨节,由于筋的弛张收缩,使全身肌肉关节运动自如,故又有“肝主运动” 之说。但筋必须在得到充分营养供应的情况下,才能运动有力。血行缓慢或是不能到达小腿,得不到血液的滋养就容易感觉发酸、抽筋。《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中医讲“甘酸化阴”,芍药偏酸,滋养血脉,甘草偏甘,且能通利经脉,利血气,缓急止痛,二药合用阴复而筋得所养,则脚挛急自伸。打个比方,就像干涸的土壤,只有得到水的滋润,树木才能长得更加茂盛。郝万山教授是中

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系主任,先生在授课时曾兴致勃勃的说道,有次去看学生踢球,看到有的学生踢着踢着腿就抽筋了。郝老师就说,他有办法让同学们踢球的时候不会抽筋。有一次跟其他班级搞足球比赛时,同学们就请教郝老师如何能不腿抽筋,郝老师就让同学们早上先喝芍药甘草汤。同学们为了不抽筋,都喝了不少,结果呢?比赛还是输了。同学们都向郝老师反映,大家没有一个抽筋的,但是腿都没有劲,跑不动。这成了他们班级的一个笑话,说明要注意适量的原则。芍药甘草汤非常方便配制,芍药和甘草这两味药在一般的中药店都能买到,或用开水冲泡,或用温火煮,可当茶水饮用。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芍药甘草汤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且芍药和甘草的比例在2:1时最佳。(作者姜丙梅,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在读)微信搜索公众号“杏花岛”,遇见更有趣的中医。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6-03-29T15:43:43.34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12期供稿作者:余凌飞 [导读] 开封市中医院上运动神经元受到损害后,会导致牵张反射亢进,进而出现痉挛状况。 余凌飞 (开封市中医院河南省 475000)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应用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期间,本院共收治了92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护理方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42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经护理后,瘫痪状态、肢体痉挛状态、生活能力都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实施中医护理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瘫痪状态、肢 体痉挛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值得应用。 【关键词】:中风;痉挛性瘫痪;中医护理方案;临床效果 上运动神经元受到损害后,会导致牵张反射亢进,进而出现痉挛状况。主要的临床症状有:肌肉短缩、关节挛缩、姿势异常、关节疼痛等[1]。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92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做为探讨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应用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的研究对象,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的92例都是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50例、42例,患者年龄为38-69岁,平均年龄为(53.1±8.03)岁,其中有45例患者是左侧偏瘫,47例患者是右侧偏瘫。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 观察组:观察组采用中医护理方案,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实施饮食干涉。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来搭配饮食,若患者肝阳上亢最好食用甘凉食物,若患者风瘫阻络最好食用清热化痰的食物,若患者气虚血瘀最好食用健脾益气的食物,若患者阴虚风动最好食用养阴清热的食物,若患者阴阳两虚最好食用滋养肝肾的食物[2]。第二,调理患者的情志。患者由于长期受病痛的折磨,会产生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护理人员可以用言语进行开导,或者应用音乐疗法来消除患者的悲观情绪。若患者入睡存在障碍,护理人员可以在患者休息之前,按摩患者的泉涌穴,保证患者的睡眠质量。第三,对患者用药进行护理。注射用药时,护理人员需要重点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一旦出现不良症状,要立刻上报给医生。口服用药时,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介绍用药方法,同时也要观察患者服药后的效果及症状[3]。 1.3 效果评定标准 患者经护理后,其瘫痪状态用Brunnstrom来进行评定,用Ashworth来评定患者的痉挛状态,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用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来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的方法 汇总处理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后,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其进行处理,其中用x2来检验组间率对比,用率(%)来表示计数资料;若P>0.05,那么差异就没有可比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瘫痪情况 由表1可以知道,对照组在护理前后,差异不明显,不具有可比性(P>0.05);观察组在护理前后的瘫痪情况变化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具有较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经方 芍药甘草汤

经方芍药甘草汤 糖尿病的老Z高兴地告诉我,他烦人的夜间小腿抽筋消失了,方子很简单,就是芍药甘草汤:白芍药50克、生甘草5克。他说当天晚上服药后,这么近月来再没有发过。他连连说:这方真是神了!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抽筋是张仲景的经验。《伤寒论》上就说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挛急”,而且起效快,说服药后“其脚即伸”。后世沿用,屡有验证。所以《朱氏集验方》竟改芍药甘草汤方名为“去杖汤”! 脚抽筋是俗称,医学术语为腓肠肌痉挛。这不仅仅是局部的病变,往往也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我曾发现一些肝病患者可以出现严重的脚抽筋,用芍药甘草汤及其加味方后,脚抽筋好转,肝病也得到控制。此外,有些糖尿病、支气管哮喘、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肾结石急性发作、肺动脉高压、高粘血症等患者,也有类似情况。患者不仅有脚抽筋,还有下肢发凉、走路疼痛、局部皮肤发暗浮肿、脚底开裂等。临床上也将脚抽筋及其附带下肢的症状作为使用芍药的一个指证。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挛急,其实也不仅是下肢肌肉的拘急痉挛,患者的腹肌也会表现的紧张。用手按压腹部,常常感到肌肉发硬。日本古方家吉益东洞的经验是:“腹皮挛急按之不弛”。即腹直肌挛急,或腹壁虽弛缓,腹

底肌肉却呈拘急之状。如《建殊录》记载:“云州医生祝求马,年可二十,一日,忽苦跟痛如锥刺,如刀刮,不可触近,众医莫能处方者。有一疡医,一位当有脓,刀辟之,亦无效矣。于是迎先生,诊之,腹皮挛急,按之不弛,为芍药甘草汤饮之,一服,痛即已”。腹皮挛急,是指腹肌比较紧张。而腹肌的紧张,也往往提示其他肌肉也容易紧张甚至痉挛。含有芍药甘草汤的小建中汤,就专治腹中痛,《苏沈良方》说此方“治腹痛如神”。这种腹痛有何特点?仲景说的“腹时痛”“急痛”,也就是那种痉挛性的腹痛。所以,许多不明原因的脐腹部的腹痛,就可以用芍药甘草汤或小建中汤。我治疗过敏性紫癜,常常用小建中汤,原因就是患者常有腹痛,而且是痉挛性腹痛。芍药甘草汤原方的用量是芍药甘草各四两,后世医家则常根据临床调整比例,如《朱氏集验方》调整为6:1,《伤寒论方解》调整为5:2至2:1,我常用3:1或6:1,老Z有糖尿病,顾虑甜食,所以甘草仅用5克,居然也有效。芍药甘草汤方小,但效果非常好,当然,前提是方证相应。可惜的是,此方在医院处方中已经很少见到了,原因就是方小。真是当今怪事! 当她走进诊室的时候,我差点没有认出她来。她脸色红润,丰满的脸庞上洋溢着喜悦,与一年半前相比判若两人。她,71岁,名x小妹,是个典型的农村妇女。2010年4月,因为肝硬化反复呕血、贫血来门诊。我根据她消瘦、大便干

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研究概况=

jL州c,xtJOURNALOFTRADITIONALC1-1INESEMEDICINE 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研究概况* ★张文立1封丽华2贾小红3樊建平3(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201203;2.河北省石家庄第三医院石家庄050011;3.河北省邯郸市明仁中医院邯郸056001) 关键词:针刺疗法;中风;肢体痉挛;综述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 脑卒中是临床上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特点的疾病,痉挛性偏瘫为脑卒中后恢复过程中的必然过程,其出现代表肢体肌力的恢复,若停留在此阶段,会影响患者进一步的功能恢复,甚至导致肢体挛缩,功能完全丧失。针刺疗法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治疗中风偏瘫的重要方法,但研究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文献报道较少。笔者根据近10年来文献,现将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疗效及机理综述如下: 1临床研究 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李氏…1等采用头针、电针、体针、结合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治疗后患者ADL评分,上EEr敏评分均显著提高。陈氏【2]2等按脑卒中偏瘫阶段论治,痉挛期取患侧肩骨禺、手三里、外关、合谷、阴陵泉、三阴交,强刺激捻转手法,并在患侧曲泽处放血,每次3~5滴,每周3次,配合促进机体肌力、肌张力、躯体平衡恢复的功能训练,取得较好疗效。陆氏【3j指出痉挛性偏瘫针刺治疗当以阴经穴为主,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并提出针刺治疗脑卒中应根据病情、病程、病位、病症等因人而异。吕氏【3】等针刺三阴经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60例。取穴人中、极泉、曲泽、尺泽、大陵、阴廉、阴市、血海、三阴交、照海,运用平补平泻手法,以Ashworth法评分痉挛程度,结果上肢痉挛解除率65%,总有效率85%,下肢痉挛解除率63.3%,总有效率91.6%,与传统经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徐氏[4]等将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40例随机分为透刺组、传统取穴组,透刺组取穴:肩骨禺透臂腈、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后溪、环跳透秩边、梁丘透血海、伏兔透髀关、阴陵泉透阳陵泉、三阴交 ?河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资助项目:0627102D-59透悬钟、太冲透涌泉。针法:用3寸/4寸毫针提插捻转,探针手法,以获得强烈针感。有触电的感觉为佳,1次/FI,10次为一疗程,经治2个疗程,两组患者不同肌张力增高缓解的有效率透刺组均高于传统组(P<0.05)。谭氏【6J等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分期针刺组和头针组。分期针刺组痉挛期上肢取巨骨、天宗、肩髑、孺会、天井、外关、腕骨、三间、后溪等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穴位为主,下肢取环跳、居髑、殷门、申脉等足膀胱经穴和足少阳胆经为主,以促进痉挛劣势侧肌张力恢复,对抗痉挛优势侧痉挛。疗效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FIM。结果分期针刺组基本恢复6例,显著进步22例,进步2例;头针组基本恢复3例,显著进步16例,进步10例。两组疗效和治疗前后FIM评分比较,分期组针刺FIM评分治疗前为60.50±27.44,治疗后107.50±18.46。治疗后改变值为47.56±20.37,头针组FIM评分治疗前为81.14±22.87,治疗后改变值为104.54±21.06,治疗前后改变值为23.52±11.24。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FIM评分住院治疗均有明显提高(P<0.001),治疗后分期针刺组者的FIM评分增加值和头针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胡氏【6J用电针治疗34例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刘氏【7]等用温针灸阴经穴为主治疗脑卒中关节痉挛30例,均取得较好疗效。 2实验研究 不同的针刺方法对中风后脑神经动能康复产生不同的影响,张氏[8]等将正常SD大鼠在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后,电刺激偏瘫肢体手三里、外关、伏兔、三阴交,刺激频率75Hz,强度60~80衅,30分钟/次,6天为一疗程,共6周。发现在坏死边缘区突触 ?68? 万方数据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诊疗方案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诊疗方案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ZY/T001.9-94)”。 (1)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320-2010成人自发性脑出血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脑梗死: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溶栓可参照适应证选择患者)。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脑出血: (1)多数患者动态下急性起病;少数患者于静态下起病。 (2)患者发病时多表现为突发头痛、恶心、呕吐、一侧肢体无力、感觉异常、 言语含糊或不能说话、大小便失禁、意识不清、颈项强直等症状,多数患者伴有血压升高;部分患者有癫痫发作。 (3)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出血速度等。临床 体征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眼球凝视麻痹、构音障碍、失语、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病理反射阳性、脑膜刺激征阳性等。病情危重者可表现为中度或重度昏迷,双瞳孔不等大或针尖样,生命体征不稳定,并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死亡。少数病人可无明显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4)颅脑CT可见出血灶。 (二)痉挛状态分级标准 参照Ashworth痉挛状态量表,选择1-4级的患者,同时进行临床痉挛指数的评定,按照评分标准,选择轻度、中度、重度痉挛的患者。 (三)证侯诊断 1.肝阳上亢:半身不遂,手足拘急,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手足拘急,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气虚血瘀:半身不遂,手足挛急,偏身麻木,舌强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4.阴虚风动 :半身不遂,手足拘挛或蠕动,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5.阴阳两虚:半身不遂,手足挛急或蠕动,肢体麻木,舌强语蹇,足冷面赤,

芍药甘草汤治疗静脉曲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芍药甘草汤治疗静脉曲张 导语:芍药甘草汤是中药汤剂的一种,它对治疗静脉曲张有一定的效果,早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中,该方就有很详细的介绍,通过该方的治疗,病人可心 芍药甘草汤是中药汤剂的一种,它对治疗静脉曲张有一定的效果,早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中,该方就有很详细的介绍,通过该方的治疗,病人可心去杖走路,所以该方因其典故也有“去杖汤”的美称。它对促进血液循环,预防静脉曲张有着很好的治疗意义,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方面的内容。 脚抽筋是俗称,医学术语为腓肠肌痉挛。这不仅仅是局部的病变,往往也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我曾发现一些肝病患者可以出现严重的脚抽筋,用芍药甘草汤及其加味方后,脚抽筋好转,肝病也得到控制。此外,有些糖尿病、支气管哮喘、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肾结石急性发作、肺动脉高压、高粘血症等患者,也有类似情况。 患者不仅有脚抽筋,还有下肢发凉、走路疼痛、局部皮肤发暗浮肿、脚底开裂等。所以,我在临床上也将脚抽筋及其附带下肢的症状作为使用芍药的一个指证。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挛急,其实也不仅是下肢肌肉的拘急痉挛,患者的腹肌也会表现的紧张。用手按压腹部,常常感到肌肉发硬。日本古方家吉益东洞的经验是:“腹皮挛急按之不弛”。 即腹直肌挛急,或腹壁虽弛缓,腹底肌肉却呈拘急之状。如《建殊录》记载:“云州医生祝求马,年可二十,一日,忽苦跟痛如锥刺,如刀刮,不可触近,众医莫能处方者。有一疡医,一位当有脓,刀辟之,亦无效矣。于是迎先生,诊之,腹皮挛急,按之不弛,为芍药甘草汤饮之,一服,痛即已”。 静脉曲张对人体的影响是很大的,严重的甚至造成患者无法正常行

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文献整理

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文献整理 发表时间:2018-11-14T14:48:25.02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第15期作者:何儒林张新斐 [导读] 痉挛性偏瘫是中风之后比较常见的后遗症之一,针灸治疗法对这一症状的治疗已经被证实具有明显的效果。(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广东广州510510) 【摘要】根据近几年来的针灸技术在治疗中风之后的痉挛性偏瘫的应用方面的文献进行整理,发现针灸治疗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中的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接下来我们将根据这些文献中的内容对针灸治疗在这一病症中的具体作用进行重点分析。 【关键字】针灸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文献整理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5-0300-01 中风病症在近几年中的病发率越来越频繁,而且在这一病症之后往往会引发痉挛性偏瘫的后遗症,这一后遗症对人的健康会带来极大的伤害,所以目前已经采用很多技术对这一后遗症进行治疗,其中最具有作用的是针灸治疗。所谓的肌痉挛指的是脊髓在运动神经元损伤之后由于反射活动性增高从而引起的肌肉张力异常的现象。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中风之后有80%的人会出现偏瘫的现象,这其中有50%的人不能够独立的坐立,这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中风之后中枢性瘫痪在脊髓型休克之后产生肌肉曾力过度提高,从而影响肢体功能的恢复。这一现象的产生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目前国内一些医疗方面的专家正在大力研究如何治疗这一病症,并且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促进中风患者健康的进一步提高。将近几年这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整理,综述如下:1.针灸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方法是中医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能够缓解中风之后偏瘫性痉挛的病症,而且在这一方面具有独特的效果,操作简单,而且没有副作用。针灸方法可以将异常增高的海马兴奋性氨基酸降低,从预防脑缺血和脑缺血对神经元引起的损伤,GABA抗痉挛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其中的受体和激活剂特异性的结合,从而将G蛋白激活,降低突触前端膜的通透性,抑制Ca离子的内流,从而将突触前端抑制达到缓解肌痉挛的目的通过用针灸治疗方法对中风之后的患者进行治疗,总共治疗的患者人数为40人,将这40个人随机进行分配,其中透刺组有25位患者,传统的取穴组中有15位患者,这40位患者有着不同程度的痉挛,但是并没有挛缩的现象,通过两个疗程的治疗,这些患者在一个疗程之后能够看见比较优势痉挛持续得到缓解,并且主动运动逐渐增强的持久效应。采用传统的针刺方法对中风患者进行医治,治愈率可以达到54%,而采用阳明经为主要的针灸穴位,太阳穴位辅助的针灸穴位,治愈率可以达到77%,有效率可以达到96%,与非阳明经穴相比较而言,具有很大的优势。 同对患者上肢阳经穴为主要的治疗穴位进行研究,同时取患者上肢阴经穴为参考对象,可以得到治疗组的疗效更好的结果。对腰阳关垂直进行深刺从而产生放电,采取丘墟向照海进行透刺,治疗中风导致的下肢痉挛,同时采用环跳、足三里等穴位作为对照,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结果要优于对照组。 对于偏瘫痉挛的中风后遗症,在治疗的过程中采用水沟、风府等穴位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效果良好。夹脊穴是在脊柱两侧,与督脉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可以作用于脊髓和脊神经根,通过调节腧穴可以畅通全身的经脉气血,在中风之后,高级中枢神经抑制性的指令减弱,所以会导致脊髓反射亢进,从而表现出肌痉挛。通过用针刺夹脊穴作为治疗组,并且将常规的针刺作为对照组,同时对中风之后的痉挛性偏瘫进行治理,结果显示治疗组要比对照组显示出明显的优势。通过运用阴经电针疗法对中风之后的痉挛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在37位患者中,治疗效果可以达到84%,患者的生活自理指数总体提高。通过采用腹针灸进行治疗,效果比针刺痉挛拮抗肌为主的针灸治疗方法效果更好。经筋刺法能够有效的缓解脑中枢肢体痉挛的状态。 2.综合治疗方法 根据近几年来对中风痉挛性后遗症治疗的研究,大量的实验证明单一的治疗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对于这一病症的研究开始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从目前的治疗情况来看,主要采用现代康复和针灸、推拿相结合。 2.1针、灸结合 运用温针灸选择关节周围的阴经穴对30位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进行治疗,同时对30位同一症状的患者进行单纯的针刺治疗并且将其设置为对照组进行。结果两组治疗方案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都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是治疗组的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采用头针、体针作为对照组,对上下肢的痉挛现象有着明显的改善效果,同时治疗组肌张力的效果与相比较有着明显的优势,从而我们可以得出采用针灸治疗中的针法温补阳气能够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2.2针灸和推拿相结合 实验组:体针结合神经干弹拨法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对照组:单纯的针刺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9%。 2.3针、药结合 运用泻阴补阳针刺法结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手部痉挛患者31例与传统针刺组31例比较,结果治疗组功能积分明显提高,使用中风二代回春胶囊(自拟方)辅以针刺拮抗肌疗法,与单纯康复治疗对比效果显著。对治疗组病人采用针刺拮抗肌侧经穴为主,配以口服中药,外加运用神经发育疗法为主的康复训练,结果该组在痉挛程度上的改善较对照组为好.用针刺拮抗肌配合脉冲电刺激,同时加用中药湿热敷治疗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取得较好效。 3.结束语 痉挛性偏瘫是中风之后比较常见的后遗症之一,针灸治疗法对这一症状的治疗已经被证实具有明显的效果。研究众多文献可以发现毫针、电针、针药相结合,同时针灸与康复相结合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金磊.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中医康复疗法的文献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2017年. [2]陈紫薇.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证素研究及芍药甘草汤治疗的疗效评价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2016年. [3]谢蕴卓,张秀国,崔凤魁,徐宇虹.中医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展[J].健康之路.2018(05).

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汤 作者:王付发布时间:2012-02-20 新闻来源:浏览次数:3894 【方药歌诀】芍药甘草能舒筋,筋脉疼痛或挛急, 酸甘养阴能益肝,胃阴不足更相宜。 【学用导读】运用芍药甘草汤,一要重视因病证变化而调整方药用量,二 要重视随证加味用药。 【中医辨证】气血不足筋急证:筋脉拘急,肌肉疼痛或跳动,筋脉或关节屈伸不利,或关节活动疼痛,两目干涩,手足心热,或倦怠乏力,舌红,脉细弱。 用方思路:正确使用芍药甘草汤,以主治气血不足筋急证为基础方,以主治胃气阴虚证(胃脘隐痛,或挛急疼痛,口干舌燥,大便干结,小便短少,饮食不佳,纳谷无味,舌红,少苔,脉细或弦细)为临床扩大应用。 病变证机:气血亏虚,经筋脉络挛急,以此而演变为气血不足筋急病理病证。 审证要点:根据筋脉拘急,或肌肉疼痛,或胃脘隐痛,舌质红,苔薄,脉细 为用方审证要点。 【西医辨病】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扭转,胃痉挛,慢性肝炎,过敏性肠炎,肠粘连,急性水肿性胰腺炎,胆石症等。 【衷中参西】合理运用芍药甘草汤指导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无论是治疗消化疾病,还是治疗血管及神经疾病等,都必须符合芍药甘草汤主治病变证机与审证要点,以此才能取得治疗效果。临证选用芍药甘草汤治疗西医疾病还可用于: 1、运动、神经疾病:不宁腿综合征,腓肠肌痉挛,颜面抽搐痉挛,脑中风 后肢体痉挛,先天性或萎缩性肌强直等。 2、血管及血液疾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管平滑肌痉挛,血小板减少性 或过敏性紫癜等。 3、呼吸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4、泌尿疾病:特发性肾出血,慢性肾盂肾炎等。 5、骨伤疾病:关节损伤,骨质增生,骨头炎,腰扭伤等。 6、妇科疾病:急性乳腺炎,慢性盆腔炎,急性附件炎等。 7、其他疾病:荨麻疹,类风湿性关节炎,高睾酮血症,高泌乳素血症性阳 痿等。 【中医治法】益气养血舒筋。 【方药西用】具有对胃酸分泌呈双向调节、抑制胃排空、抑制肠管收缩、解痉、镇痛、降低血中睾酮浓度、改善排卵状态、抗炎、保护肠胃黏膜组胺水平、 抑制子宫平滑肌细胞中PGE 2、PGF 2a 及6-ketoPGF 1a 的生成释放、抗肿瘤等作用。 【处方用药】芍药四两(12g)甘草炙,四两(12g)随证加减用药:若阴虚者,加麦冬、石斛,以滋补阴津;若脘腹疼痛者,加石斛、延胡索、川楝子,以益阴行气活血;若大便干者,加生地、玄参,以滋阴 通便等。 【煎服方法】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方证研究】气血虚不能滋养筋脉,则筋脉拘急,或肌肉疼痛,或跳动,筋脉或关节屈伸不利,或关节活动疼痛;气血虚不能上荣,则两目干涩;阴虚生热,则手足心热;舌红,脉细均为气血虚之征。其治当益气养血舒筋。 方中芍药补血益营,养阴柔筋。甘草益气和中,缓急舒筋。方药酸甘化阴而养血,柔筋缓急而舒筋,善治筋脉拘急挛紧。 【使用禁忌】湿热肆虐证,慎用本方。

近5年推拿手法对脑卒中患者痉挛的研究进展

近5年推拿手法对脑卒中患者痉挛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7-11-02T14:18:42.7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30期作者:孟凡萍1 金国华1 陆静珏2(通讯作者) [导读] 脑卒中是人类三大死亡疾病之一,具有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治愈率低的特点。 (1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康复科上海 200137)(2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特需门诊科上海 200137)【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0-0334-02 脑卒中是人类三大死亡疾病之一,具有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治愈率低的特点。我国现有脑卒中患者约700万人,每年脑卒中死亡约160万人,在存活的脑卒中患者中有2/3的伴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1]。 痉挛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受损后常见的并发症,由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脊髓反射活动增高引起,是以速度依赖性牵张反射增强为特征的肌肉张力异常[2]。脑卒中后由于中枢运动抑制系统失调,使α运动神经元和γ运动神经元的互相制约、相互作用失衡,造成γ运动神经元占据优势地位,下运动神经元功能过度释放,出现原动肌肌肉过度活跃,同时合并拮抗肌软弱和低肌张力,导致肌肉活动失衡,表现为运动时肢体难以发动、调节和维持精确的动作,从而产生痉挛,严重时导致运动失能[3]。据调查数据显示,脑卒中后3周内几乎90%的患者会发生痉挛,其中尤以上肢痉挛多见[4]。 1.中医理论对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认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表现为筋肉拘,关节屈伸不利,所以病位在筋,属于中医经筋病的范畴。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经筋在循行过程中有结、聚的特点,即每遇关节及筋肉丰厚之处则联结、聚合,如腕、肘、肩、踝、膝、股等处,这些结聚之处即称为经筋结点。”因此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应从其病因病机出发,濡养筋脉,充盈气血,从而改善痉挛状态。 2.脑卒中痉挛的推拿手法脑卒中痉挛的推拿手法,大多采用点穴、揉、滚、一指禅推法为主,推拿部位是在痉挛侧。近几年脑卒中痉挛的推拿又有新的探索,推拿部位的选择上,有些推拿督脉俞穴,有些推拿作用于筋结点,有些作用于手三阴经筋,有些推拿痉挛肌和拮抗肌,都能缓解病变部位肌肉的痉挛、活血止痛。比如董赟等[5]探讨通督推拿法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首先点按风池、风府、肩井、大杼、膈俞、脾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穴,再用双掌根从上到下按揉膀胱经第一侧线,要求力到肌肉层。接着用掌根直推法从第7颈椎至第5腰椎逐一推动椎体,要求椎体出现轻微活动或发出弹响声。治疗组治疗前后痉挛程度和运动功能改善有显著差异。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法,结果两组间治疗前后在肌张力评定和FMA评分上有显著差异。梅荣军等[6]通过对肩、肘、腕、指各关节采用相应的推、滚、揉、按、外拿、内捏手法,对各关节经筋结点的点、按、揉、拨及对各关节采用相应的外展、内收、屈、伸、摇的关节活动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了中风后上肢的痉挛状态,促进上肢功能活动恢复。周建瑞等[7]比较经筋推拿手法与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采用经筋掌擦法,以皮肤变红发热为度,再沿着手三阴经筋方向自患侧上肢近端向远端先施以法,后施以一指禅推法,以肌腹部获取深部组织酸胀感至痉挛缓解为度。对照组采用针刺疗法,结论经筋推拿手法及针刺疗法均能缓解脑卒中后上肢痉挛,但经筋推拿手法疗效更好。郑鹏等[8]观察推拿手法治疗中风后肘关节屈曲痉挛的有显效。治疗组采用的推拿手法为首先在患侧上肢肱桡肌、肱二头肌、肱肌纵轴方向施滚法;然后于肱桡肌、肱二头肌、肱肌的肌腱联合处施点按法;再于拮抗肌侧施轻柔快速扣法;接着一手抵肩,一手握腕做持续拔伸,最后对整个上肢施以拿捏法、理法。马鑫[9]统计分析推拿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经穴特点,从99篇文献中观察到推拿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以局部取穴为主,同时配合偱经取穴和远端取穴。下肢穴位使用频次最高,上肢次之。四肢部穴位使用率占总使用频次的64.5%。推拿脑卒中痉挛的手法,除常规手法外,近几年医家也有不同手法尝试。董氏[5]采用点按法和直推法,梅氏[6]选用手法较多,有推、滚、揉、按、外拿、内捏、点、按、揉、拨法,周氏[7]采用掌擦法和一指禅推法,郑氏[8]采用滚法结合点按法、拿捏法、理法。李惠兰[10]提出中医推拿颤法可降低脑卒中痉挛,能促进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3.脑卒中痉挛的推拿与现代康复综合治疗推拿缓解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研究在国外尚未开展,国内研究尚未形成成熟系统,但目前临床研究结果倾向于推拿手法治疗早期介入,结合功能训练在缓解偏瘫痉挛状态有明显优势[11]。近几年推拿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的研究较多[12-14],大部分选用点、揉、滚等常规的推拿手法,也有较为特别的手法。比如彭进[15]研究100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将推拿手法分为两个步骤和十种手法,发现两步十法推拿手法的介入配合现代康复疗法是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有效方法。王桂茂等[16]观察康复推拿疗法对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推拿手法主要为滚法,把康复和推拿有机结合,形成综合康复方案,发现康复推拿有助于促进脑卒中痉挛状态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对提高下肢运动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效果良好。刘晓林[17]曾采用推拿结合Bobath 技术治疗,推拿用点按揉擦复合推拿手法,取得一定疗效。刘晓林等[18]观察推拿结合核心稳定训练对脑卒中痉挛期患者痉挛程度和肢体运动功能的疗效,结果优于推拿结合Bobath技术治疗,推拿统一用点按揉擦复合推拿手法。因骨盆、躯干控制和肢体运动功能是影响机体平衡能力、步行能力等的重要因素[19],核心稳定性是肢体正常运动功能的基础,对人体稳定姿势维持、站立、行走平衡、协调功能等均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4.结语 通过诸多临床研究与观察可以看出,不同推拿手法对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有着不同程度的成效。(1)经筋推拿手法以手代针,力度、深度因人而异,易于操作,较好避免了针刺疼痛感。(2)各种治疗方法日趋综合,推拿疗法跟现代康复训练综合治疗在临床上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且疗效更为理想。根据现代康复学理论及偏瘫的恢复发展规律,认为在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中应以协调肌群间肌张力的平衡为重点,即注重强化上肢伸肌、下肢屈肌运动,拮抗上肢屈肌、下肢伸肌运动协调和平衡,主动肌与拮抗肌之肌张力,促进共同运动向分离运动转化,抑制与控制痉挛建立正常运动模式。(3)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以期能较全面考虑各因素和角度,充分利用各种医疗资源,力争实现各种疗法的“优化组合”,为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偏瘫康复提供较为合理的临床综合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汤 要想充分了解芍药甘草汤,就必须先了解下芍药和甘草。从宏观方面讲,芍药和甘草都是植物的一种,而且各自都不一样;不仅外形不一样,所属科种也是不同的。芍药通常说的是一种花,开放的时候异常美丽,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芍药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而甘草则是草本植物的一种,同样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就是因为芍药和甘草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才会把这两种不同的植物放在一起做成了芍药甘草汤,来供一些病患的服用。芍药和甘草单独成药的话能够治疗的病情也是很多的。那么,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下芍药甘草汤这种汤药。 芍药的根鲜脆多汁,可供药用。根据分析,芍药根含有芍药甙和安息香酸,用途因种而异。中医认为:中药里的白芍主要是指芍药的根,它具有镇痉、镇痛、通经作用。对妇女的腹痛、胃痉挛、眩晕、痛风、利尿等病症有效。 甘草是一种补益中草药。对人体很好的一种药,药用部位是根及根茎,药材性状根呈圆柱形,长25~l00cm,直径0.6~3.5cm。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 本方主治津液受损,阴血不足,筋脉失濡所致诸证。方中芍药酸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甘草甘温,健脾益气,缓急止痛。二药相伍,酸甘化阴,调和肝脾,有柔筋止痛之效。

【组成】芍药12克甘草12克 【用法】上二味,用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功用】调和肝脾,缓急止痛。 【主治】伤寒伤阴,筋脉失濡,腿脚挛急,心烦,微恶寒,肝脾不和,脘腹疼痛。现用于血虚津伤所致的腓肠肌痉挛、肋间神经痛、胃痉挛、胃痛、腹痛、坐骨神经痛、妇科炎性腹痛、痛经;以及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急性乳腺炎、颈椎综合征等属阴血亏虚,肝脾失调者。 实验研究 解痉、止痛、抗炎作用安徽医学院《急腹症资料》1977:74,本方对病变异常兴奋状态有强力的抑制、镇静作用。其中芍药对疼痛中枢和脊髓性反射弓的兴奋有镇静作用,故能治疗中枢性或末梢性的筋系挛急,以及因挛急而引起的疼痛。芍药、甘草中的成分有镇静、镇痛、解热、抗炎、松弛平滑肌的作用,二药合用后,这些作用确能显着增强。 芍药甘草汤的棘突做法步骤如下: 配方:芍药30克、甘草10克、白糖30克 制作: 1.将甘草、芍药润透切片;放入锅内,加水1000毫升。 2.将锅置中火上,煎煮20分钟,滤去渣,在药汁内加入白糖拌匀即成。 食法:代茶饮用。 功效:温补中阳。

针灸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疗效评定标准述评

文章编号:025522930(2006)0820599202 中图分类号:R24611 文献标识码:A 思路与方法针灸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疗效评定标准述评 訾明杰1 刘保延2 刘志顺1 胡镜清1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北京100053;2.中国中医科学院) [摘 要] 针灸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有显著的疗效,但与其他学科相比较,中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 标准不统一、不规范,没有对患者症状的改善进行评定。用现有疗效评价标准评价针灸治疗的疗效 是不全面的,针灸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可以从患者的临床症 状着手,建立患者报告的临床症状结局评价体系,以完善针灸治疗本病的疗效评定标准。 [主题词] 中风/并发症;轻截瘫,痉挛性/针灸疗法;治疗结果;评价研究 Comment of the criteria for assessment of therapeutic effect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n spastic paralysis of apoplexy Z I Mi ng2j ie1,L IU B ao2y an2,L IU Zhi2shun1,HU J ing2qing1(1.Guang’an men Hospital of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100053,China;2.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ABSTRACT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have obvious therapeutic effect on spastic paralysis of apoplexy,but there is no common standard for evaluation of therapeutic effects.Available standards for assessment of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n spastic paralysis of apoplexy are not complete.Acupuncture and moxibus2 tion improve clinical symptoms of the patient of spastic paralysis of apoplexy to a considerable degree,a evaluation system for results of clinical symptoms of the patient can be set up,so as to perfect the criteria for evaluation of therapeutic effect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n this disease. KE Y WOR DS Stroke/compl;Paraparesis,Spastic/acup2mox ther;Treatment Outcome;Evaluation Studies 中风即现代医学所称的脑血管意外,是一组具有很高患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的疾病。随着对中风诊断、抢救水平的提高,其病死率已大幅度下降,但致残率则明显上升。在我国,其致残率高达80%[1]。 现代康复医学认为,中风偏瘫是高级中枢丧失其对随意性运动功能的控制能力,取而代之的是低位中枢控制下以痉挛为基础的异常运动模式,而对中风后遗残障的康复治疗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瑞典物理治疗师Signe Brunnst rom[2]提出了著名的恢复六阶段理论,中风痉挛性瘫痪应属于此六阶段中的第Ⅲ、Ⅳ期及第Ⅴ期较早的阶段。对脑卒中后遗残障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是保证他们早日康复的重要措施。针灸疗法是治疗中风康复期应用较为广泛的治疗方法之一[3]。针灸用于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也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及患者认可[4],但其有效性并未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导致针灸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有效性得不到认可的原因很 第一作者简介:訾明杰(1978-),女,中国中医科学院200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灸临床疗效评价。联系电话:010*********,e2 mail:mingjiezi@hot https://www.docsj.com/doc/503583164.html, 多,除了尚缺乏足够强度的临床研究证据之外,缺乏公认的、科学的中风痉挛性瘫痪疗效评定标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1 针灸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疗效评定标准的现状检索近15年来(1990-2004年)发表的针灸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论文共24篇,结果发现:针灸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总体是有效的,疗效评定标准分别是:①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标准。②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③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5]。④残疾功能评定标准参照改良Bart hel指数评定标准制定,改良Bart hel计分法最高分100分、最低分0分。⑤患者日常生活(ADL)能力:分为良、中、差3级,大于60分为良,较独立; 60~40分为中,有功能障碍,稍依赖;小于40分为差,依赖明显或完全依赖[6]。⑥自拟标准:如采用主症与体征、痉挛状态分级积分,按尼莫地平法分值= (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治疗前积分×100%,分为4级评定法[7];有的以肌张力的改善为标准;有的在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分别进行患侧上肢肌力Ashwort h评分、患侧下肢Clonus评分、患侧下肢肌力评分、患侧下肢灵活度评分、活动能力的评分[8]。 ⑦未写明标准。 ? 9 9 5 ? 中国针灸2006年8月第26卷第8期

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8-06-14T13:20:27.65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0期作者:柴宁 [导读] 肢体痉挛是中风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发病后行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柴宁 天津市北辰区双口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天津市 300400 摘要:肢体痉挛是中风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发病后行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在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治疗中,基于中医理论的辨证施治,针灸治疗是最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对患者肢体痉挛程度的改善和肢体运动功能的增强具有较好的效果,且治疗过程中副作用较少。基于此,本文对近几年的针灸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的治疗方式选取提供资料支持。 关键词:针灸;中风;肢体痉挛;进展 中风又称为卒中或者脑卒中,具有发病急、变化快、高致残率等特点,基于中医理论,其发病机理主要是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1]。中风患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突然昏仆、口舌歪斜、偏身麻木、舌蹇不语、肢体痉挛、半身不遂等,其中肢体痉挛是其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据统计约有70%-80%的中风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痉挛[2]。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行动功能障碍,劳动能力丧失,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近些年来,大量的临床实践研究表明,针灸治疗秉承中医辨证施治的治疗理念在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提升患者的运动功能。本文将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机制 依据中医理论《灵枢·邪客》篇“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拘挛也”,奚马利认为“邪气恶血住留”是痉挛发生的关键病因,基于此提出刺络拔罐加井穴放血法对中风后肢体痉挛进行治疗。王春琛发现,通过针刺夹脊穴可有效提高β-内啡肽和强啡肽的分泌水平,有效调节脑梗死后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的活动,进而可以改善肢体痉挛。吴常征发现头针可以改善患者脑部供血,降低全血高切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和全血还原黏度,体针可以抑制神经兴奋状态,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穴位组织的新陈代谢,因此提出头针和体针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冯晓东发现穴位埋线法可以通过促使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重新达到平衡状态来改善肢体痉挛。 2 体针 体针是治疗中风后痉挛最采用的治疗方式。哈静等采用拮抗肌取穴针刺法,上肢痉挛分别取肩髃、合谷、曲池和外关四穴,下肢痉挛分别取三阴交、委中、阴临泉和承山四穴,治疗有效率达75%以上[3]。张红岩等采用拮抗肌透刺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痉挛程度。李红星等采用拮抗肌取穴针刺法,上肢痉挛分别取外关、肩髎、合谷、支沟、曲池、八邪穴六穴,下肢痉挛分别取悬钟、足三里、环跳、解溪穴、承扶、足临泣六穴,同时配合康复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刘欣等基于阴阳学说,采用泻阴补阳针的刺法,有效缓解了患者的肢体痉挛症状[4]。李团结等研究认为中风后肢体痉挛属于中医“筋病”的范畴,基于此采用张道宗教授创立的通督调神针法,取至阳、百会、大椎、风府、腰阳关、水沟六穴,同时配以巨刺法对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效果[5]。 3 头针 头针具有调和阴阳、疏通经络、醒脑开窍、运行气血的作用,该方法主要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共同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头针可以调节大脑两侧血液流速、改善大脑供血情况。何小花等结合中医经络学说与现代医学大脑皮层功能定位,选取双侧感觉区、运动区、足运感区、平衡区和震颤控制区为主要针刺部位,同时配合康复疗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吴常征等采用头针,选取顶中线、顶旁1线和顶颞前斜线,得气后采用小幅快频捻转手法,同时配合体针进行治疗,50天后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改善。 4电针 耿吉冬采用电针疗法,利用频率为100Hz的疏密波进行治疗,上肢痉挛分别患侧合谷、肩髃、臂臑、外关、曲池、手三里六穴,下肢痉挛分别取患侧足三里、俾髀关、阳陵泉、解溪四穴,留针时间为30分钟,明显改善了患者的肢体痉挛症状。任媛媛等分别采用20 Hz、40 Hz 和60 Hz3种不同针刺频率对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3中频率均可以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但是20Hz频率治疗效果最好。 5其他疗法 张燕对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采用雀啄灸的治疗方式,选取患者患侧的阴陵泉、照海、曲池、血海穴、三阴交、肩髃、手三里位进行治疗,每个穴位治疗时间约5-7分钟,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痉挛症状[6]。王英等提出温针法可以有效疏通经络气血,又可以达到温通温补的疗效,因此对中风后痉挛患者采用温针治疗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7]。段权对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采用火针疗法,分别选取患肢的少阳经、阳明经和太阳经穴,如:足临泣、四渎、丘墟、肩髃、手三里、阳陵泉、臑会、消泺、足三里、殷门、三阴交、委中、申脉等穴开展火针治疗,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6 结语 针灸治疗作为我国的传统治疗方式,受到历代医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当前其对于中风后肢体痉挛疾病的治疗,也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据上述分析,针灸在中风后肢体痉挛疾病治疗中的治疗方式包括体针、头针、电针、温针、火针等,每种治疗方式选取穴位和治疗特点各不相同,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进一步分析各种方法的机理特征,有针对性的选取合适的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 罗梦,詹珠莲,周国平.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7,26(6):1018-1021. [2] 周基松,刘佰成.温针灸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观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7):245-246. [3] 哈静,冶尕西,贾红云,等.针刺拮抗肌组腧穴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2):416-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