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甲骨文与青铜器评课稿

甲骨文与青铜器评课稿

甲骨文与青铜器评课稿范文

按传统的方法上这节课用时不超过15分钟。《甲骨文与青铜器》一课专题性很强,就两个子目,针对此情况设计了质疑一一解疑环节,第一子目的学习完全通过学生的自学来完成,教师只是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的课下自学有反馈,实践证明,生生互动有时比老师牵着学生动要好得多。

在甲骨文的学习里,教师用生动的小故事,引入甲骨文的发现,能够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然后通过视频深入导入问题,拓宽认知。

本堂课教法有三个亮点,一是在甲骨文的学习里,教师用生动的小故事,引入甲骨文的发现,能够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有效地创设了情境。二是在教学中注重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注意“启”的,适度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以此进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三是通过三个系列的计算题目的方式,让学生生动形象地体会到了司母戊鼎的独特之处,以及商朝青铜器工艺的精湛,更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有趣味性更有实效性。

不足之处是在教学中,出现了时间过长的现象,造成了拖堂的现象,主要是青铜器部分的切入拖沓,早成了时间的占用过多。

甲骨文与青铜器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课程标准〗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 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明白甲骨文、金文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像培养自己的历史想像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 积极开展收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像,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通过对司母戊铜方鼎铸造过程的模拟想像,能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形状奇伟,花纹瑰丽”的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语)。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江泽民语),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要求知道甲骨文和金文等字体的区别,了解汉字的演变;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难点如何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怎样认识商朝青铜铸造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1.搜集相关的甲骨文资料,并掌握它与今天汉字的渊源关系。 2.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 (1)音乐资料,F4演唱的《流星雨》; (2)影像资料,包括甲骨文、青铜器的图片,“中国入世、申奥成功、中国足球队出线”的剪辑录像资料; (3)游戏活动中需要的猜谜字牌。 学生准备 1.搜集甲骨文、青铜器的相关资料并掌握相关知识。 2.搜集日常生活中由铜、锡、铅制成的物品。 3.课前学会书写较为简单的甲骨文。 〖教学方法〗 1.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较少、形式较为单一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了相关的游戏内容,以此调动学生的兴趣。此设计力图体现“人本思想”,将人的喜悦,人的感受放到第一位,使学生体味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 2.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注意“启”的适度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以此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3.多媒体、多信息渠道教学方法的应用: (1)从影、音、像多角度切入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2)多种教学方式的穿插使用,包括猜字游戏、解答数学题、判断正误、模拟空间、评选最佳工程总监等环节。 〖板书设计〗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设计说明采用沙塔洛夫纲要信号图示法,以文字、图表的形式将教学内容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地展现出来,在设计上重在把握知识的线索。本课板书设计在设计时把握住三条线索:①“文字”线索,从线索上可以明确甲骨文与汉字的渊源关系,及我国文字的发展趋势;②以“文字刻在什么地方”为线索;③闻名于世的青铜器――司母戊铜方鼎。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2022-2023统编版七上历史实用趣味备课(教案)】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目标】 ①了解青铜器的用途、功能、代表作品及工艺成就。 ②知道甲骨文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文字。 ③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 难点:从青铜器与甲骨文认识夏商西周的灿烂文明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夏商周时期的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历史学家易中天将其概括为“青铜铸就,甲骨绘成”的文明。今天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这一时期的辉煌文明究竟有着怎样的灿烂景象。 环节二:整体感知 1、问题探究:阅读教材目录,找出本课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史前时期和夏商周时期的生产工具分别是什么?中国由此进入到了什么时代? 答案提示:本课总共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青铜器与甲骨文。远古人类使用打制石器,称之为旧石器时代,原始农耕使用磨制石器,称之为新时期时代,夏商周时期使用青铜器,称之为青铜时代。 教师指导:青铜时代,以人类最初使用青铜金属工具和生活用具为标志。由于青铜冶铸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并广泛应用青铜金属原料制作劳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使生产发生了质的变革,社会生活也出现了大的变化。我国青铜时代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商周三代,其中,青铜文化的兴盛繁荣在商、周时期,到春秋开始衰退。 环节三:新课教学 (一)目标导学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自主学习:青铜器是由哪几种金属冶炼而成的?大家知道青铜器是什么颜色的么? 答案提示:铜、锡、铅;金色 教师指导:我们现在看到的青铜器,大都是青绿色,然而它最初的样子,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是很漂亮的金色,被称为“金”。因为埋在土里生锈才一点一点变成绿色的。高古文献中的“赐金”“受金”“吉金”中的金,多指的是青铜。而青铜器上的铭文,也被称为“金

七上历史《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功能,种类,商朝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达,了解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四羊方尊是最精美的青铜器 2.甲骨文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文字,造字特点,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与今天的汉字有着渊源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多媒体演示: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众多的青铜器,使学生对青铜器有切身的体验与感知;了解青铜器的种类,用途,象征意义,并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青铜器制作的特点和方法,加深学生对夏、商、西周青铜器“工艺高超”的理解。 2.引导学生探索和研究历史。如:分析常见甲骨文的构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夏、商、西周时期青铜文明辉煌灿烂,全面发展,而且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2.感悟到我国历史文化的悠久,从而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通过合作学习等形式,学会互相帮助,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学难点: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学方法: 包括讲述法、讨论法、图示法,角色扮演法等。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造字特点。反映了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辉煌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青铜制造业是当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司母戊鼎是高超的青铜器制作工艺的代表。甲骨文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是已经发现的中国古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已经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人教版中学历史 第七册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五部分: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前言: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青铜器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又具有怎样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的内容及其造字特点又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原始社会后期:在我国黄河流域的多个遗址出土了距今5000至4000年的铜器,如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距今4000多年的铜容器残片,还有甘肃地区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距今4000年的铜镜。 2、夏朝时期: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代表:有华夏第一爵的“乳钉纹青铜爵”。1975年发现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现藏于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3、商周时期: (1)用途与功能: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 (2)特点: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3)地位: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周朝是我国青铜器的鼎盛时代。 (4)代表: ①商后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青铜器,又称: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1400至前1100年)的铸品,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内,属国家一级文物,禁止出境展览; ②商四羊青铜方尊(造型奇特):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炭河里遗址),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商四羊青铜方尊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千克,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巧夺天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中国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③西周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鼎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7公斤。口饰重环纹一道,敞口,双立耳,三蹄足。毛公鼎铭文长度接近五百字,在所见青铜器铭文中为最长。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段,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 ④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 4、中国青铜器的影响: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器,出现在土耳其,中国出现得要晚一些,但中国的青铜器无论是使用规模、铸造工艺,还是造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优质教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学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角色体验:如果国宝会说话,让我们一起聆听! 人们都视我们为国宝,都以我们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和象征,可是你们知道我们的身世和历史渊源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图片展示 夏朝:距今5000—4000年的铜器 商朝:见课件展示图片 西周: 西周利簋,高28厘米。有4行共计32字铭文,记载周武王在甲子日上午击败商王军队的史实。 2.教师提问:结合材料分析,青铜器的功能有哪些?

提示: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青铜器的代表——司母戊鼎 青铜器是由哪些金属元素构成? 答: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因为颜色发青,故称青铜。 青铜器采用哪种铸造技术? 答: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 司母戊鼎有何历史地位? 答: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 商代青铜器的代表有哪些? 答: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4.教师小结:夏商周时期青铜业制造特点 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工艺高超 目标导学二:甲骨文 1.图片展示:殷墟甲骨文 2.教师讲述:(名称来历)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甲骨文的发现情况及记载内容。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有哪些? 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 4.教师强调:甲骨文首次被发现是在清朝,记载的是商朝、西周社会的内容。 5.发现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目标导学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教师讲述: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象形: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中约40%都是象形字。

《青铜器与甲骨文》说课稿

《青铜器与甲骨文》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初中历史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和作用,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文明的独特魅力。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材来源于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属于第二单元“中华古代文明”的内容。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到青铜器和甲骨文在我国古代文明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认识到我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学生为七年级学生,他们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有限,但对古代文明的好奇心强烈。他们对于青铜器和甲骨文的了解可能仅限于表面知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知。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认知水平。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和作用,掌握它们在我国古代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了解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和作用,掌握它们在我国古代文明中的重要地位。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思维,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了解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五、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互动讨论、图片展示、小组合作等。通过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1. 准备一些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观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含反思)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的甘肃、青海、陕西、河南、山西、山东、辽宁、安徽等地就出现了铜器,如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2.用途: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工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如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 四羊方尊司母戊鼎

利簋及铭文 二、甲骨文记事(重点) 1.什么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刻有文字的甲骨 2.甲骨文的发现 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代和西周甲骨,其中商代有字甲骨约15万片,单字计4400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有1500个以上。 3.甲骨文记载的内容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甲骨文发现的意义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难点) 1.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

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2.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甲骨文字形举例 【知识拓展】 金文 有些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又因多是铸造在钟、鼎之上,故又称为钟鼎文、铭文。金文从商代中晚期开始出现,数量较少;商代青铜器上文字数量明显增加。金文的内容涉及祭祀典礼、政治、军事、经济、法律诉讼、婚姻等方面。

第5课 甲骨文和青铜器

第5课甲骨文和青铜器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甲骨文、青铜器和金文的历史价值 2.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的演变趋势,通过做“想一想”和读“小 资料”,培养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通过学习本课,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导入: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迁都到。朝灭商以后,都城荒废毁弃。后人称之为殷墟,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以小屯村为中心。这里藏有极为丰富的商朝晚期文化遗物,甲骨文和青铜器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两种。 【自主学习】 一、甲骨文 1、阅读课文25页,了解①什么是甲骨文?②甲骨文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 2、甲骨文的发现与挖掘有什么历史价值? 二、青铜器 1、什么是青铜器? 2 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已经非常精湛。这时期最重的一件青铜器是。 3、青铜器的用途:生产、生活,但主要是祭祀和战争 三、金文 1、定义: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目前所见最早的金文,出现在朝的青铜器上。 2最长的金文铸在青铜器上。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甲骨文、青铜器和金文,这些是商周时期的重要文明成果。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也是我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从商朝开始,我国才有了有文字记载可考的历史,西周的金文篇幅相对于甲骨文来说,篇幅更长,而且很多是有意识的历史记录,甲骨文和金文对于我们研究商、周时期的历史有很高的价值。 【课堂练习】 1、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今天汉字来源于------------------------() A、金文 B、甲骨文 C、小篆 D、隶书 2、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黄帝时期B、夏朝C、商朝D、西周 3、郭沫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主要因为甲骨文是------------------------()A、商代的文字B、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C、目前我国发现最古老的比较成熟的文字D、字母文字的起源

甲骨文和青铜器教案(优秀篇)

《甲骨文和青铜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通过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并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像来培养自己的历史想像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学生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 积极开展收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进行展览、讲解、想像,以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通过对司母戊铜方鼎铸造过程的模拟想像,由学生亲自尝试体会,由此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形状奇伟,花纹瑰丽”的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语)。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根据课程标准,本课要求学生知道甲骨文和金文等字体的区别,了解汉字的演变;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本课难点是学生如何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认识到商朝的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相关的甲骨文资料,并掌握它与今天汉字的渊源关系。 (2)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 A、音乐资料:F4演唱的《流星雨》 B、影像资料:包括甲骨文、青铜器的图片资料,《中国入世、申奥成功、中国足球队出线》的剪辑录像资料。 (3)游戏活动中需要的猜谜字牌。 学生准备: (1)搜集甲骨文、青铜器的相关资料并掌握相关知识。 (2)搜集日常生活中由铜、锡、铅制成的物品。 (3)能够书写并掌握较为简单的甲骨文。 教学方法: (1)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较少,形式较为单一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了相关的游戏内容,以此调动学生的兴趣,此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本思想”,将人的喜悦,人的感受放到了第一位,使学生体味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 (2)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注意“启”的适度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以此进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多媒体、多信息渠道教学方法的应用: A、从影、音、像多角度切入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教学设计 教材:《中国历史》〔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 单元: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课题: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教学分析〔500字以内〕 1.本课隶属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前一课介绍了夏商周的更替——我国进入到奴隶社会,开创了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出现了早期国家。而本课则是介绍夏商周三代的文明成就。可以说这三代的变化开展直接影响着其后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开展。 2.课标中与本课相关的课程内容是“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在本课的学习内容中,第一局部通过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三星堆青铜面具,从功能类型到铸造方式等方面,展示了我国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制造业所具有的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而在第二、局部中,通过对甲骨文内容及造字特点的讲述,说明甲骨文已经具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具备了汉字的根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开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3.本课的内容分三局部: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第一局部与第二、局部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二与局部之间也是并列关系。三局部内容共同反映了夏商周时期高度兴旺、辉煌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都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二、教学目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 300字以内〕

1.能够将青铜器和甲骨文置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下,想象其生产和创造过程,初步了解人类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根底,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开展中的推动力。 2.能够结合不同类型的史料〔如图片、图表、文字说明等〕,描述出我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从《甲骨文字形举例》中,比较、观察得出它已具备汉字的根本结构,且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对汉字的形成与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3.了解夏商周时期高度兴旺的文明,体会中华民族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00字以内〕 1.重点: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认识甲骨文的造字特点从而理解甲骨文的地位和价值。 2.难点:将青铜器和甲骨文的成就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中理解其价值,体会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认识劳动人民在历史开展中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1600字左右〕 1. 新课导入。 图文展示:不同地区的早期文明 设计:在世界地图上呈现出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1世纪,世界不同地区的早期文明,让学生对此时的社会生产力状况有个大致了解,在此根底上引入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文明之一,夏商周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创制的青铜器和甲骨文集中反映了当时高度兴旺的文明。 2. 正课讲授。 一尊青铜震中华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阅读“相关史事”内容,识读《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 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吗?它就是我国商朝制作的司母戊鼎。它高1.33米,长1.1米,重达832.84千克,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劳动,分工协作,由此可见商朝青铜铸造工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夏商西周的青铜器展示了怎样的高超工艺呢?同一时期的甲骨文又展现了怎样的文明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解答上面的疑问吧! 【内容探究】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师:阅读课本第25页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一目中第一段内容,概括出青铜器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生:原始社会后期出现,商朝以后数量增加,种类逐渐丰富,制作工艺高超。 [多媒体展示《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等众多青铜器的图片] 师:结合课本第26页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一目中第二段内容归纳总结出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 学生讨论后总结回答:规模大,工艺精美,品种繁多,应用普遍。 师:猜一猜图中两个青铜器的用途是什么? 生:饮食、祭祀、军事等。 师:青铜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贵族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比如天子是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 师过渡: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显示了夏、商、西周时期人民的智慧,而同一时期灿烂文明的代表之一甲骨文更是影响深远。那么,甲骨文记事的内容有哪些?有何重要的意义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甲骨文的历史吧! 二、甲骨文记事 师:那时人们根据龟甲或兽骨上炸裂的纹理,判断是凶是吉。古人对占卜的结果相信吗?重视吗?结果会被记录下来吗?

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反思

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许多小包袱,随着内容的进行,不断的甩出设计的包袱,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即在教学过程中每一问题,每一环节的设计实际上都是暗藏玄机,起到前后呼应、铺垫的作用,从而使内容层层递进,使学生体味发现的乐趣,力图营造出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联系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首先在语言上力求与学生形成一种亲和力,其次在教案设计中多采用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教案设计中的师生活动,只是起到一种范例的作用,在具体操作中,应视不同区域、学生群体的变化,进行调整、互换,设计的目的旨在体现一种机动性、巧妙性、趣味性、灵活性。 反思二: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反思 如何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怎样认识商朝青铜铸造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这节课实际是学习新课程标准之后的一次练兵,虽然在学校得到了好评,认为即活又实,可操作性强,但是我认为也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自主性学习怎样落到实处,时间的分配与把握,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到何种程度,合作性学习小组讨论成员之间应该如何分工等问题还急需解决。问题的发现与解决,需要进一步加大教研工作的力度,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的水平,只有教师在教学观念上有革命性转变,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才能与时俱进。此外我认为个别课文子标题编写不严谨,晦涩难懂,易造成学生误解。第一个子标题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这样的子标题编写不够严谨,

容易使学生误以为只要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就是甲骨文。在教学中,我就遇到学生如此问我,因而作者认为,可否这样作子标题商周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或古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这个子标题,相对于一个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而言,就显得晦涩难懂。在教学中,学生普遍感到困惑,难明其意 总之,一切都有待提高,我们的研究也仅仅是开始,力争在新教材使用前能积累一些有益的经验为课改的全面实施做好铺垫! 反思三: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反思 历史学习是一个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可以涵盖原来思想教育目标不能包括的情绪、兴趣、动机和意志等各种情意目标,体现了目标的多元化。) 其次,在教学准备方面:过去只有教师的准备,学生只是被动的听。教师的准备一般也只是局限于看教学参考书、现成的教案等,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课前学生也有相应的准备,比如,这堂课学生就要搜集甲骨文、青铜器的相关资料(网络资源的利用,在这节课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想很好的驾驭课堂就必须准备更充分。 再次,在教学方法方面:传统教学以教师讲述为主,历史课堂基本上是教师一言堂,除了观念上的原因,还有教材的原因,容量太大,而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科书调整教材内容,删繁就简,以保证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按传统的方法上这节课用时不超过15分钟。《甲骨文与青铜器》一课专题性很强,就两个子目,针对此情况设计了质疑解疑环节,第一子目的学习完全通过学生的自学

人教版初中统编历史教材重难点分析-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重难点分析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从青铜器的用途、功能、制作工艺三个方面叙述。 青铜器的用途、功能这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现有的器皿,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对夏商周时期器皿的探究兴趣,结合课文中的《相关史事》,让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功能,认识到青铜器作为礼器,其数量反映了当时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差异。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这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直观的手段,如多媒体投影图片、视频资料、实物等,可以司母戊鼎为例,指导学生识读课文中的图片,使学生初步了解青铜器的特点及其冶炼过程,认识青铜器制作的高超工艺。 这部分内容学习完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归纳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进一步加深对这一时期中国灿烂文明的理解。 甲骨文 教材中以“甲骨文记事”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两个目来叙述有关甲骨文的内容,教师可以将二者合并为“甲骨文”一个内容。这个部分是本课的又一重点内容,其中“甲骨文的造字特点”是难点。 “甲骨文记事”这一部分,教材讲述了甲骨文的发现、地位和影响。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甲骨文字例,指导学生辨识,以激发学生对甲骨文的探究兴趣。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中的《相关史事》,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甲骨文发现经过。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两点:一是甲骨文因文字刻画或书写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二是甲骨文首次发现是在清朝,其记载的是商朝、西周社会的内容。教师要强调两点:一是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二是经过研究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这一部分,教师可以结合现代汉字结构和课文中的《甲骨文字形举例》,与学生共同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到甲骨文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造字方法,使学生明确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二、问题解答

让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落地有声——听《青铜器与甲骨文》一课有感

让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落地有声——听《青铜器与甲骨文》一课有感 作者:龚同平 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 2021年第2期 湖北省宜都红花套镇初级中学龚同平 前不久,在市教研室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中,笔者听了两节同课异构课——《青铜器与甲 骨文》。这一课的课程标准是“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青铜 器与甲骨文,人类文明两个古老而独立的概念,距离学生生活久远。如何让久远的历史变得鲜活,让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上落地有声,两位教师可谓各显神通。两位教师在家国情怀孕育、 实证精神培养上的做法让我感受颇深。 一、传递传统文化,激扬家国情怀 青铜器与甲骨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中国悠久文明的缩影和重要的历史见证。 方老师以《国家宝藏》的主题曲《一眼千年》MV导入,当画面中的每一件文物从悠长的历 史长河中走来,当学生熟悉的明星倾情演绎他们对文物历史的深情和热爱,偶像效应激发起他 们对青铜器与甲骨文强烈的探究欲望。在引导学生了解司母戊鼎的前世今生时,方老师先是以 诗一般的语言组成一个谜面:“我在河南安阳沉睡了三千年,我躲过了日本人的觊觎,我是中 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我是当之无愧的青铜之王。”然后,让学生猜谜底是什么。由于学 生对青铜器所知甚少,所以不知道是司母戊鼎。这时,方老师播放关于司母戊鼎的视频。学生 通过视频,了解了司母戊鼎从挖掘出土到试图分解出售、躲避日本侵略者的觊觎、复原成为中 国博物馆的国宝重器的曲折经历。这段视频资料的播放于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 民族自豪感,增加了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和了解我国青铜文明的兴趣。此外,方老师设计的 “你知道哪些青铜器堪称青铜之最吗”“夏商周创造了哪些中国骄傲”等问题,很好地向学生 传递了中华文化悠久灿烂、我们应该感到骄傲自豪等信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家 国情怀。 同样,高老师的课也是以一首MV开场,但高老师却是以一首《甲骨也嘻哈》开场,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年轻而有活力的打开方式,激发起学生对甲骨文的浓厚兴趣。“甲骨文是迄今为止 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为了引导学生掌握甲骨文的造字方法,高老师通过《甲骨文·吉祥成语》系列贺年明信片“太平有象、歌舞升平、鱼跃龙门、风调雨顺”中的甲骨文开展活动,通过学 生上台寻找、辨认,既帮助学生了解了甲骨文已经具备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造字方法, 感叹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又通过这种妙趣横生的甲骨文字画的解读,了解到古今汉字的联系 与演变,激发学生对传承中国汉字文化的自觉。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的培养是众多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传递传统文化,激扬家国情怀,是课堂之魂魄所在。两位老师虽然侧重点不同,教学策略所用 各异,但纵观整个课堂,无时无刻不让人感觉到最终的指向是一致的。 二、精选各种史料,培养实证精神

七年级历史上册专题05青铜器与甲骨文(讲)(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

青铜器与甲骨文(讲) 【教材分析】 中国古代史以中华文明为基本内容,而青铜文明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明成果之一,它上承石器文明,下启铁器文明,集中展现了我国古代奴隶制文明的优秀成果,在世界古代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甲骨文是我国汉字的起源,对研究商朝社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知识梳理】 一、青铜器的高超艺术: 1、在原始社会未期,我国已经出现青铜器,到了夏朝,青铜器的种类逐渐增多,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2、商朝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3、商朝的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是青铜器的精品。司母戊鼎是现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四羊方尊造型奇特,是青铜器的精品。 二、甲骨文: 1.含义: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出土地点:商的殷墟,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概况: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 3.意义: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重点、难点讲解】 一、教学重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知识链接: 1. 青铜制造业的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范围广

2、青铜器的代表作:著名的青铜器有巨大的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其中司母戊鼎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3、青铜文化博大精神,源远流长,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 教师点拨: 中国青铜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最为著名。《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此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标志着商代青铜器铸造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此鼎是现存商代青铜器中形体最大、最重的一件,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典例说明】 例1:下图是中国人民银行于2015年2月发行的生肖纪念币,该生肖(属相)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下列历史文物中着力体现该动物形象的是()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虎耳铜鼎 D.青铜立人像 【答案】B 【解析】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灿烂的青铜文明.

《甲骨文和青铜器》教学点评1[5篇][修改版]

第一篇:《甲骨文和青铜器》教学点评1 樊杨《甲骨文和青铜器》一课的教学点评 北京十四中学王海琳 学生发展为本,是教育的灵魂和终极目标,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又是历史教育的核心目标。依据课标和学情,《甲骨文和青铜器》一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的主要着力点应放在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的认同”上。 樊杨老师的《甲骨文和青铜器》一课在达成“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的认同”德育目标的方法的设计上亮点很多,其中突出的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多领域、多层次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不断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历史概念、理解所学内容的价值和意义。 比如在学完“甲骨文”一目后,樊老师通过出示甲骨文中的“鼎”字,自然地过渡到“青铜器”一目的学习,并很好地保持住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兴趣…… 再比如学生在“青铜器”一目的学习中,通过一系列问题探究,全面了解“青铜器”:青铜器的种类—典型代表:四羊方尊、后母戊鼎,感受青铜器高超的工艺水平、艺术价值和强大的国力—曾侯乙墓的九鼎八簋,认识文物中所反映出的礼制内涵……认识青铜器,不仅仅是简单的物件,它更折射出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丰富内涵;青铜器是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感受我国古代先民的智慧;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认同感油然而生。 二、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学生通过多渠道的学习体验来达成德育目标 学习是指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这一过程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地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充满着好奇心、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樊老师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精心设计“课前搜集青铜器的材料”、“课上的问题探究”、“课后的拓展提高(甲骨文画成语、观看校园内青铜器:铭志钟,誊写钟上的铭文《少年中国说》”等多种符合学生实际、贴近现实,具有强烈体验性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引导学生从在对“甲骨文”、“青铜器”的了解、理解和运用中认识并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贡献和魅力,逐步产生对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感和热爱…。教学效果好。 第二篇:甲骨文和青铜器.反思doc 甲骨文和青铜器》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我以课标为宗旨,在教学过程中作了这样几点处理: 首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设计了许多“小包袱”也就是很多与本课有关的紧紧相连的问题,在预习环节就给学生预习。随着内容的进行,不断的甩出我事先设计好的这些问题,即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

初中历史七年级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区一等奖)

人教版(2011版课标)七年级上册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厦门市金尚中学陈思思 课标: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文字 主题:文化传承文明象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和概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等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图片,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4.重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及影响 5.难点 理解青铜器文化和甲骨文文化是文明的象征 二、教学策略 1.教法选择 图片法、比较法 2.学法指导 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三、教学设计

(展示幻灯片)介绍青铜器的种类并加以介绍 介绍青铜器的功能,指出青铜器的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备课资料:相传天子九鼎,既周天子以外,其他的官儿最多有用七个鼎、六个簋的--那些是诸侯,他们就吃不到鲜鱼和鲜腊了;接下来的卿大夫用五只鼎、四只簋的,第一鼎盛羊肉,还有猪、鱼、腊、肠胃等等;再接下来的上士就只能用三个鼎、两只簋,只能吃猪肉、腊肉和鱼肉了;下士则更惨,只能用一鼎一簋,只能吃猪肉,再能吃也没的吃。如此递减到平民百姓,就只能吃鱼肉或者用鱼肉来祭祖了。故而老百姓也被称为"鱼肉百姓"。这也是周公立下的规矩,称为"列鼎制"。 (过渡)在众多的青铜器中有一个青铜器尤为珍贵,它就是司母戊鼎,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它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

历史课听评课记录

历史课听评课记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甲骨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汉字与甲骨文渊源。 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2.过程与方法 利用甲骨文12生肖文字让学生辨认,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的认识。 利用青铜器照片和有关资料,进行讲解,想象,加深学生对青铜艺术这一文化瑰宝的认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灿烂辉煌,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有高度的智慧,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学会辨认甲骨文,了解汉字与甲骨文渊源;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 的成就。 如何使学生理解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认识商代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所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三、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师:中国是亚非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明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创制了文字。世界各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但我国的汉字在世界语言文字的历史上独树一帜:它结构复杂,被誉为方块字。它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文字,在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中,汉字是其中一种。你想知道我们今天的汉字是怎么来的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请打开书46页,我们一起学习“第九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板书: 一.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师:就目前的考古学成就来看,我们今天的汉字源于商代的一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顾名思义,叫做甲骨文。先来看两幅图片:这是出土的刻有文字的牛骨;教材中还有刻有文字的龟甲。它们距今至少有3300年的历史了,很古老,很神秘。 设问:关于甲骨文,你最想知道什么? 师:总结:同学们求知的欲望很强,提出了很多疑问。甲骨文自发现以来,已经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甲骨文学,很多问题不是我们今天一节课能够解决的。归纳起来,我们比较关心的核心问题是:powerpoint展示 1.甲骨文在哪里出土的? 2.甲骨文是怎样被发现的? 3.甲骨文记载了什么内容? 4.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师: 1.介绍殷墟(略) 2.补充清末王懿荣的小故事(略) 3.现在出土的甲骨文有十几万片,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有5000多个,考释过的有2000多个。那么甲骨文里到底记载了什么内容呢?要知道甲骨文的内容,首先必须了解商代贵族王室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那就是占卜。王室贵族遇事无论大小,一定要占卜定吉凶。在按占卜的结果安排活动。 可问:为什么要占卜?(答:因为当时科学不发达,人们迷信鬼神) 可简单补充如何占卜。(略) 师:所以甲骨文实际上是卜辞,它里面记载了商王的活动和一些政治,经济情况,非常具有历史价值。 我们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发展来的;甲骨文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阅读小字的基础上, 归纳总结,和教师的 讲解呼应 通过讲述,直 接导入正题, 并着意引发 学生的民族 自豪感 给学生关于 甲骨文的直 观的印象,以 便能引起其 深入探究的 欲望 发挥想象,激 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总结出学生 感兴趣和要 深入探究的 问题,突出主 干知识 以问题的解 决为核心。采 取学生讲述 和教师阐释, 答疑相结合 的方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