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大国兴衰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意义笔记

大国兴衰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意义笔记

大国兴衰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意义笔记
大国兴衰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意义笔记

大国的兴衰(50)

由于民族国家产生的历史背景、地理条件、幅员大小、人口规模、文化基础、自然资源和社会构成不同,它们都是在不平等的条件下参加到国际体系中来的,因此对“大国”的界定很难有量化的指标,世界性大国一般应具备五方面的基本特征,即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有比较完善、成熟国家制度,人民有比较富足的生活水平,在国际事务中具有全球性影响力。对照这些基本特征,从15 世纪末大航海时代开始至20 世纪中叶二战结束,在世界舞台上曾出现过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和美国等世界性大国。

大国的兴衰的历史根源长期以来受到关注。戴维·兰德斯在其著述的经济史学著作《国富国穷》中从地理、历史、科技、哲学、宗教、国际政治和传统文化等方面对国家的兴衰平复的演变作了精湛而深刻地分析,探寻了国家贫富的根源。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反思了以往500年间世界大国兴亡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并指出科技和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大国之兴,兴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扩张;大国之衰,衰在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以及因过度扩张而造成的科技和经济相对衰退落后。尽管如此,但不能就此认为经济是一国成败的唯一原因,大国的崛起与衰落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

历史上各大国的崛起是地理条件、民族凝聚力、对外扩张、地理大发现、科技变革、军备力量、国家战略、文化传承、国际形象、领导人的贤愚素质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单一因素难以起到决定作用。

(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富足的劳动力是实现大国崛起的现实基础。

在探讨国家兴衰的根源时,国际关系学者没有忽视国家客观条件的重要性。比如,莫德尔斯基将具备“安全剩余”的地理位置列为成为世界强国的基本条件之一。日本和英国凭借海洋这一天然屏障在一段时间内为本国营造了相对安稳,远离战争的时期。在《国富国穷》中,作者一开始就提出能够对经济产生重大意义的是地理及气候因素。在人类早期的活动中,由于地理的分隔,人类主要在亚欧及非洲大陆上活动。从对产值和人均收入的统计上看,在早期的经济活动中,自然禀赋对一国的经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好的地理环境提供大量的耕地,产生的粮食足以养活众多的人口,众多的人口又提供了富足劳动力,促进了生产;好

的气候条件为农业提供充足的降水,同时也为当地人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环境,使劳动力在进行生产活动时精力更加充沛,提高生产率,这都为大国崛起奠定了现实基础。

(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统一的国内市场,是大国崛起的前提条件。

我们提到的先后崛起的九个大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走向崛起时,都已结束了封建分裂状态,形成了凝聚力较强的统一民族国家,这些国家有较强的民族动员能力,并且建立了国内统一市场,具备了较强的经济实力。西班牙拥有和葡萄牙旗鼓相当的航海能力,之所以在开辟新航线和实现崛起目标方面,稍落后于葡萄牙,根本原因在于当时西班牙还没有完成国家的统一,难以集中精力和财力去开辟新航线,当西班牙完成统一大业时,立即投入新航线的开辟,先于葡发现美洲新大陆,并后来居上,逐渐超越了葡萄牙。

(三)通过掠夺或战争等对外扩张方式完成原始积累,是大国崛起的基本途径。

武力掠夺和战争往往分为两类,一是大国通过血腥方式、残酷手段用武力从原住民手中掠夺海外殖民地和自然资源。从15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殖民国家用血腥方式、残暴手段掠夺了亚非美洲大量殖民地,实现了各国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为各国在不同时期成为世界性大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二是大国为争夺地区、世界霸权及海外殖民地,相互之间爆发过多次战争。如荷兰凭借1639年击败西班牙舰队,确立了海上第一强国地位。英法两国为争夺欧洲霸权和海外殖民地相互间爆发过多次战争。日本通过打赢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获得巨大的财富资源和殖民地,成为与西方大国平起平坐的东亚最强大国家。美国凭借一战、二战的辉煌胜利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

(四)科技变革和地理大发现推动的生产力进步与经济实力增长,是大国崛起的核心因素。

地理大发现和海外地区的开辟以及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欧洲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理大发现是一个偶然的历史事件,就连当时的哥伦布也没想到他所发现的大陆的重要性。随着工业的发展,新大陆及其附近岛屿的制糖业和拉丁美洲新发现金矿使西班牙、葡萄牙和后进的英国国民财富增进,奴隶提供的廉价劳动更是促进了这一发展。17 至19 世纪,两次科学革命在欧洲创造了全新的工业,使欧洲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提高,欧洲在科技水平、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文化素质等方面将西方以外的世界远远抛在后面,使其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控制成为可能。亚洲的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先进教育制度,为成为亚洲最强大国家奠定了基础。就国际体系而言,财富和实力始终都是相关

的。德国重商主义作家冯·豪尼克评论说:“一个国家今天是否强大和富有,并不取决于它拥有的实力和财富是否多或是否安全,而主要取决于它的邻国比它拥有的是多还是少。”

(五)军事力量的增强是大国实现崛起的有效途径

经济和科技力量是一国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力量的坚强后盾;经济的发展使得国家在安全上有了更高的诉求,因此更倾向于发展国家的防卫和军事力量,并且利用军事上的优势向外扩张,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并从中赢得大国的身份。但是,肯尼迪特别强调,经济实力的持续发展是军事实力的支撑。直接以追求在国际竞争中取胜为目的的大国,往往可以在短期内增强力量,但如果国家过分追求军事扩张而忽视了经济建设,国家的军事实力必将遭到严重削弱,扩张带来的庞大开支最终会导致大国的衰落。这是自古就已经一次次得以验证的规律。无论是过去奥斯曼帝国的衰落,还是当代美国遇到的困境,无一不是对肯尼迪观点的最好的例证。相反,注重内部秩序和经济积累的国家,则将会在积累中逐渐强大,并且这种强大也更加持久。

(六)拥有较健全并与时俱进的国家制度是大国崛起的制度保证。

福山在《诸种政治体制的起源》中指出,直接以在国际竞争中取胜为目的而设计其政制的大国,其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拆台脚的,它可以迅速地增强力量,但最终却可能以失败告终。相反,若以追求内部的优良秩序为主要原则设计体制,则该体制顺带地产生的国家力量,将更强大而持久。

15 世纪以来崛起的几个大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内部的国家制度比较完善和健全。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其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政治制度方面,民主政治制度保证了环境宽松、自由、开放,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对经济发展有利。在经济制度方面,荷兰率先创建的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现代银行等现代经济制度,英国创立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与模式和美国创立的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与模式,都极大地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为实现本国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荷、英、美三国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最终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模式。这种制度既为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纳,也为社会主义国家所借鉴,这种制度的形成过程,体现出了制度创新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大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为其崛起提供了制度保障。

(七)国家思想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影响力,是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

17、18 世纪英国、法国、美国的政治革命正是在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和推动下爆发的,政治革命使这些国家建立了先进的政治制度及经济制度,因此这些国家的崛起,与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密不可分。各大国在崛起过程中都产生了一

些思想文化伟人和巨匠,如英国的莎士比亚、亚当.斯密,法国的孟德斯鸠、狄德罗,美国的华盛顿、杰斐逊等,他们的名字都十分醒目的写在了国家的崛起之路上,成为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

(八)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缔造国家吸引力,制定推行符合实际的外交战略,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

德国由战争起家,实现崛起,后来又由于毫无节制地不断对外发动侵略战争,走上扩张争霸之路而衰落。二战后,德国政府和人民对过去的法西斯思想和侵略罪行进行了反省,将精力和战略目标集中在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经过努力,逐渐树立起了良好的国际形象,经济实力得到了迅速增强,在经济方面实现了再次崛起。17 至19 世纪,英国长期推行均势外交战略,既阻止了法国称霸欧洲,又保持了其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日本在二战后,大力推行经济外交,获取了巨大经济利益,一跃而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以上事例,均说明了外交政策在大国崛起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九)扩展视野,对外开放,是大国实现崛起的重要渠道。

在近代历史上,俄罗斯彼得大帝推行的“西化改革”,日本政府推行的“明治维新”,是后进国家打开视野,向先进国家学习的典型事例,通过改革,使两个落后国家的社会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军事力量和工业水平在短时间内有了明显的提高,为两国走向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国家间的永续竞争是大国兴衰的不竭动力。

保罗·肯尼迪认为,中西欧地区在16世纪的实力还远远不如东方的一些传统强国,当时东方帝国虽然看起来比欧洲更威严、更有组织,却都深受中央集权之苦,这种制度对信仰和实践的统一要求,甚至在诸如商业活动和武器发展领域内也都如此。由于欧洲没有任何这类最高权威,各王国和城邦彼此竞争、争战,就促使他们不断追求军事进步。军事进步又与在竞争的环境中被推到显著地位的技术和商业新发展相互作用,并卓有成效。欧洲社会实行变革的障碍较少,所以经济增长呈螺旋式上升,军事效能增加,这一切就使它们领先于世界上其他地区。欧洲国家之间的竞争,使他们不断追求进步,就如同自然的物种进化,适者生存,正是不断的竞争才导致了一些国家的强盛,而一些国家的强盛同时也宣告的另一些国家的衰落,你追我赶,成为国家兴衰的旋律。

二、大国衰落的历史教训

纵观历史,还没有哪个国家和民族保持了永远的强盛。世界发展的规律就是不断后浪推前浪,不断地更替前行,永远充满了竞争。社会的进化论,不是物竞天择,而是国竞天择,适者生存。曾显赫一时的的大国最终走向衰落的历史教训为后起

大国敲响警钟。

(一)本国客观条件局限,贸易发展途径单一。

一些自身客观条件具有局限性,依靠单一对外贸易壮大的国家如葡、西、荷等国,在海上霸权丧失后,国土、人口和资源的局限日益显露出来,经济基础脆弱,发展后劲不足,难以支撑与其他西欧大国的长期较量和争夺,最终被迫退出竞争。其片面发展对外贸易,不重视发展本国工商业,对外经济依赖性强,这既阻碍了本国工业的进步,也因此导致与工业紧密联系的科技的相对滞后,进而导致整个综合国力的落后。

(二)经济发展失衡导致国内矛盾激化,国民凝聚力丧失。

以苏联为例,苏联在战后的经济决策失误导致了经济发展存在很多弊端。表现在:一是产业结构不平衡。为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苏联长期奉行重工轻农,重军轻民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因此这两种工业突飞猛进,比较发达,而农业、轻工业发展缓慢,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苏联欧洲部分经济较为发达,而亚洲特别是远东地区由于长期没有得到很好开发,经济比较落后。苏联的国民经济难以得到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后期,经济总体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导致了苏联社会矛盾重重,民众凝聚力下降,综合国力从80 年代中日趋下滑。苏联经济政策失误,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社会失去凝聚力,是其最终解体的根本原因。

(三)盲目对外侵略和军备扩张导致经济发展停滞,国家丧失核心竞争力。

在特定历史时期,大国可以通过战争和扩张实现崛起,但崛起后的大国如果盲目扩张,寄希望于战争崛起,则终将失败,正所谓“过度的扩张导致必然的衰落。”德国和日本就是很好的例子,两国崛起后,又毫无节制地推行侵略政策,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耗费大量财力、物力、人力,致使国内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停滞,最后以惨败而告终,国家由盛至衰。大国的发展战略必须与它的经济实力保持平衡。一旦国家的生产力增大,为了取得和保护更多的财富,就易于增加军费投入以加强军事力量。然而,如果一个国家把大量资源从创造财富和发展经济的领域转入军备扩张,从长远来看必将导致国力衰微。如果一国在战略上过份扩张,战线拉得长,为征服大片土地或进行代价高昂的战争,它从对外扩张中可能得的好处,也许难以弥补为进行这种扩张而付的高昂代价。

(四)国家制度相对滞后;普世价值观缺失,国际形象衰退。

以苏联为例,苏联的斯大林模式包括三个方面:即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这一模式在战争环境和战后经济恢复的特定历史时期,能够发挥巨大作用,但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则造成权力集中,缺少民主,忽视法治,个人高度集权。计划经济体制在和平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其弊端日益显露出来,愈来愈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与本国实际结合,造成人们思想僵化教条,缺乏创新和进取精神。

在滞后的国家制度下,国家外交政策更难以得到世界舆论认可,普世价值观缺失,国际事务中国家形象衰退。僵化的国家模式,衰退的国际形象等综合因素致使20世纪80 年代,苏联陷入了严重的政治、经济、思想信仰、民族矛盾危机中,这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由以上对大国兴衰的历史根源和经验教训的分析可见:大国的崛起或衰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单一因素难以起到决定性作用。大国兴衰交替,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法则。汲取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可以使大国兴盛少走弯路,大国衰落尽可能延迟。

三、大国兴衰对中国的启示

冷战后,国际时代特征发生了重大变化,两极尖锐对峙的局面不复存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迅猛发展,各国之间,尤其是大国之间已初步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现代战争的巨大破坏作用使任何国家都难以承受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基于以上因素,大国企图通过战争崛起已难以实现,诉求和平崛起成为大国发展目标。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的最后提出了对大多数政府的三项基本的要求:“为国家利益提供军事安全、满足公民的经济需求、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从简单意义上来说,就是处理好国防、消费、投资的关系。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这同样也是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和行为准则。在欣慰于自己发展现状的同时,我们同样需要关注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对比,控制好国防、消费和投资三者之间的关系,将其最大程度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并为成为国际大国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继续大力发展经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经济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一国的兴盛和军事实力的强大必须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中国从上世纪70 年代末开始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综合国力得到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在取得巨大建设成就的同时,我国目前也面临着资源能源紧缺、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这些矛盾与问题如果不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中国就难以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小康的目标。因此,中国要正确应对这些矛盾与问题,就要真正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经济建设、政治

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大建设统一起来,加以协调推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实力不仅仅靠物质实力,还得借助于合理先进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有效的产权保护制度、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法制化的政府、宽容的政治文化和充满活力的市民社会都将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崛起。

(二)制订长远的国家发展战略,完善社会制度,树立大国意识。

一个国家具备一定的实力之后必须培养一种大国意识,由于国际秩序是国际社会各主要行为体,尤其是大国之间权力和利益分配的结果,大国的崛起必然会对现有的国际秩序造成冲击,因此如何运用自己的实力,制定怎样的发展战略对于一个国家至关重要。一个大国的崛起,离不开国家的制度创新能力。长远的国家发展战略要求社会制度的建立要符合历史国情,同时还要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这是一个大国崛起的基本前提。我国需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之与经济改革相互协调促进,努力提高中国的制度创新能力,为中国的崛起提供比较健全的完善的制度保障。同时,应注意顺应历史潮流,不搞对外扩张和称霸,坚持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克服膨胀的民族主义思想与情绪,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崛起道路,为中国实现崛起目标创造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

(三)提升并充分展示中国的软实力,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世界大国兴衰史表明,历史上那些能够担当重任的大国,都曾经以一种先进的大国形象出现在世界面前。“大国形象”则是指现时代的国际社会中一个大国应该具有的良好精神面貌与政治声誉。我国在重视增强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壮大我国的软实力,加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提升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加强外交沟通,向世界阐述我国追求和平的传统理念和普世价值观,进一步形成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为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四)要切实推行科教兴国战略,致力于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

冷战后,由于靠发动战争大国实现崛起目标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是不得人心的,因此很多国家已将保持和扩大地位的手段主要放在以经济、科技、教育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上,中国要实现和平崛起的目标,必须致力于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为此,要切实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全面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要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

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加大对科技教育的投入,为科技进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提供强大的动力。

(五)要拓宽视野,对外开放,吸收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先进制度和建设经验。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并行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趋利避害,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积极推进区域化建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将“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更好地利用起来,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再上一个新台阶。

纵观历史,还没有哪个国家和民族长盛不衰。世界发展的规律就是不断后浪推前浪,更替前行。大国的崛起或衰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法则。汲取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可以使大国兴盛少走弯路,大国衰落尽可能延迟。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 作者:王兴 学院:国际关系学院 专业:国际政治 年级: 2011级 学 指导教师: 日期: 2014年6月10日

《大国的兴衰》是一本以综合视角观察描绘1500年以来世界大国变化兴衰的经典之作。其引人之处不仅在于以一种全新的宏观视野展现大国兴衰的历史,还在于作者保罗·肯尼迪在书中所明示或隐含的若干战略观点思想。这些观点或思想,无论是对于想要了解历史上大国兴衰秘密的人们,还是试图从书中找到现实教益的读者来说,都是具有相当价值的。 一、经济力量:大国实力的基础和来源 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无疑是作者对于各大国间经济力量的变迁及其对于大国兴衰之深刻影响的表述。似乎在作者看来,一个国家的经济力量的相对兴盛和衰落与该国的总体力量强弱和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高低有着大致同步的趋势,简而言之即一国经济力量的多寡乃决定该国兴衰的首要因素。而就对于国家力量的意义而言,经济力量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体现形式。在工业革命之前,一国之经济力量更多地体现为其国家财政能力即筹集资金的能力。无论是舰队、常备军的供养还是雇佣军的花费,都需要大量的金钱,在战争时期尤其如此。对于16-19世纪的欧洲各国君主来说,在长期战争中筹集到足够的金钱似乎总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金钱的来源主要有两类:其中一类是国家的财政收入,包括王室领地的直接收入、各种名目的税收,对某些国家来说还包括殖民地运来的金银、公开卖官鬻爵的收入等等;而另一种则是国家的借贷,包括从富商和金融银行家获得的贷款以及后来政府债券的发售。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欧洲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在16-19世纪中借贷收入对处于战争中的欧洲各国来说都是一笔不菲的收入来源,舍此便无法从事长时间、大规模的战争。因此,对于这时欧洲各国的统治者来说,发展国内工商业、建立完善高效的税收机制与保持良好的支付记录和可靠的金融信用都是相当关键的。而自工业革命发生之后,信用和财政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衡量标准便成为了生产能力尤其是工业生产能力,并且这种生产能力开始日益密切地与科技相联系。国家的经济实力集中体现在其工业化程度和水平及制造业的产量上。 一国经济力量的作用,不仅在于其本身就是一种权力资源,且更在于它还是一国军事力量的基础。从历史上来看,经济力量的转移总是伴随着国家间权势的转移。“两个最好的例证是:16世纪以后世界贸易集中地由地中海逐渐移向大西洋和西北欧,1890年后的几十年中世界工业品集中产地又由西欧慢慢移向其他地区。”1(对于历史上的大国来说,其兴衰无一不伴随着经济上的起落:西班牙的兴起伴随着其殖民地财富的大量涌入,而其衰落则与西班牙工商业和农业的衰败密不可分;英国 1[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上)》,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2月,前言第XVIII页。

《大国崛起》读书笔记

《大国崛起》读书笔记 历史的光环像一阵风,这里吹吹,那里也吹吹,不可能只停 留在一个地方,不可能永远沐浴着某一片土地。近现代以来,大 国的兴衰,此起彼伏,汹涌澎湃,演绎着一曲曲惊心动魄的历史 沧桑之歌。从大国的兴衰之中,我们可以品悟、借鉴到许多知识、经验,用以兴盛我 历史的光环像一阵风,这里吹吹,那里也吹吹,不可能只 停留在一个地方,不可能永远沐浴着某一片土地。近现代以来, 大国的兴衰,此起彼伏,汹涌澎湃,演绎着一曲曲惊心动魄的历 史沧桑之歌。从大国的兴衰之中,我们可以品悟、借鉴到许多知识、经验,用以兴盛我们伟大的祖国,使我们的国家能够跻身于 世界强国之列。历史之风陆续吹遍了西欧一些国家,让它们在历 史的舞台上叱咤风云;而处在清末的东方之国,却将这股风拒之 于窗外,最终被无情的历史之鞭抽打的遍体鳞伤,一边呻吟,一 边在时代的后头慢慢地踱动。 而这种拒人于门外的行动,正是由于人们的极端思想造成的。封 建制度下的自给自足、狂傲自大、小农意识等思想,深刻地影响 着每一代中国人,使他们在落后与先进的泥淖中苦苦挣扎,不知 究竟走向何方。这些守旧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造成了人们 闭关自守、以土地为中心的非商品意识,从而遏制了资本主义的 萌芽,牵制了政治体制的变革与更新,在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

面均落在了时代的后头。 大国的崛起虽然有各式各样的历程,然而每一个国家的崛起与衰弱,都有着相似的情况。其中,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国家的 兴盛,思想文化上必须有一个突破,一个较前面历史的新的突破。而无论这种突破是彻底的,还是不彻底的;是以先人的思想为基 础的,还是承接未来的,都可以从思想层面上为一个国家的变革 垫下厚实的基础。 思想文化不仅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对于一个国 家而言,在政治、经济、教育、科技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 面结合大国兴衰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具体谈谈这些联系。 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思想文化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随着时 代的进步,以往的政治体制必然不会适应社会的发展,陈旧的政 治体制日益暴露它的种种弊端,阻碍了历史的前进。此时,新的 顺应历史潮流的思想文化往往会深入人心,促进人们对政治体制 进行改革的勇气与决心。17世纪上半叶,英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 已不再适应新生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阻碍了英国工商业资本主 义的发展。而国王处处限制资产阶级的利益,加强自身的权力集中。但国王忽视的一点是,此时资产阶级思想渐渐深入人们的日 常生活中去了,人们对封建王朝已不再抱有太大的希望,资产阶 级带给人们的利益远远胜于封建王朝的统治。随后,爆发了资产 阶级革命,推翻了以贵族为中心的封建王权政治体制,建立起了 有利用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利益的君主立宪制。

《大国崛起》之读书报告

《大国崛起》之读书报告 其实在此次读书之前,我已经看过纪录片《大国崛起》,藉由这次书写读书报告的机会, 我将纸质版的《大国崛起》拿出来读了一遍。 《大国崛起》这本书描述了自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 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国家竞相登上世界舞台中心的历程。 从面积和人口看来是小国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通过航海探险殖民掠夺成为第一代世界 大国; 最先建立资本市场和信用体系的荷兰,以发达的商业贸易创造了富甲全球的历史; 法国以其独特思想文化影响力和对理想主义的追求独领风骚,始终跻身于强国行列; 英国以温和渐进的方式实现社会变革,通过科技创新的力量率先走上现代工业化道路,称雄世界达两个世纪之久; 德国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实现国家统一,短时期内跃升为实力雄厚的强国; 曾闭关锁国的日本重视学习西方先进制度和技术,一跃成为当时东方唯一世界性大国; 俄罗斯改革图强,特别是前苏联以全新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国 力达到顶峰; 美国地理位置优越,通过迅速吸收欧洲科技文化成果,凭借一套较完备成熟的民主法 制体系和深入人心的创新精神,在短短两百年间成为超级大国。 书籍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以历史故事的形式,运用富有思辨性的语言,描述了这九个 国家的发展历程。全书站在整个世界文明的高度,以全球的视野和历史的眼光,从政治、 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全方位深入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 通过书籍了解到了九个国家的发展历程,亦收获到许多思考,每个国家就如同一个人,他 们都在为着自己的发展自己的未来而不断努力奋斗。阅读《大国崛起》,让我明白了一个 道理,即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情不可能一帆风顺,风水也可轮流转。 对于个人的成长来说,也是如此,未来是光明的,有希望的,可是通向未来的道路上却充 满了困难与挫折,而只有努力跨越这些障碍,才可以走向未来;即使你努力克服困难,走 向成功,也会有各种各样的事发生,“福之祸之所依”,所以自己必须得不断得锻炼自己,使自己变的更强大,人生才能积极、有意义地度过。 为什么不断有一个又一个国家骤然兴盛,成为所向无敌的霸主?为何历史上的强国都只能 维持一个世纪左右的霸权?这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规律和共性,中国从中究竟应领悟到什 么经验或教训?对于中国来说,其他国家的崛起亦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可以站在人 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通过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 的历史,追踪和研究世界性大国兴起轨迹,总结大国崛起的个性特征和基本规律,积极探 索出新形势下中国发展的战略选择。通过了解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寻找中国的发展,以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今天,中国的复兴和崛起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不争现实。如何 从历史上主要大国的兴衰历程中得到有益的借鉴,如何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寻求现代化的有 效途径,是我们国民更是我们大学生值得去深思的问题。

大国兴衰史资料

周四交叉通识课程期末参考题目 1、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开始,世界各国开始以国家利益作为各国建立关系的准则,这条准则现在依然没有摇动,请以此来分析目前中国怎样来维护南海问题上的国家利益。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对欧洲的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确定了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国际关系处理原则应该是国家利益为原则,不是以意识形态为原则,不能以个人感情来交易,比如因皇族婚姻而使国家领土轻易变更的事件。 再谈到南海问题,自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南海丰富资源的发现、大国之间博弈焦点的转移等原因,南海争端愈演愈烈。要解决问题,我们不仅要远眺未来,更要从过去的历史中寻求答案。《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原则,凡是以国家利益为主,身在这个国家,考虑问题、做决定决不能头脑发热,不能逞一时之快,比如出兵开战等不明之举。在南海问题上,我们知道争端的各个国家都是以各自国家的国家利益为出发点,试图从争端中获取国家利益的最大化,然而并不是所有国家的利益点(资源、地理优势等)都一样,更确切的说法是各国在各种利益点侧重的比重不同。据此,个人认为中国应根据各方利益的侧重不同,据此积极参与国际会议解决问题,而不是拒绝参加,当然对于被别的势力操纵的国际仲裁,我们应利用相关的国际法来为自己发声,不给别的中立国以中国强国逼人的形象,这样才能在国际社会中树立声望,合理地寻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2、阅读《大国的兴衰》自34页“工业化与力量能够对比”到42页止的内容,列举英国强盛的表现,归纳英国强盛的原因。 答: 1.英国强盛的表现: 1-在1860 年前后,英国生产了全世界铁的53%、煤和褐煤的50%,并且差一点消费了全球原棉产量的一半。“联合王国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 2%,却似乎具有相当于全世界潜力40%—60%的现代工业能力。”在1860 年,它从现代能源(煤、褐煤、石油)消费的能源世界第一。它单独占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_《大国的兴衰》读后感五篇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_《大国的兴衰》读后感五篇《大国的兴衰》,这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巨著。作 者反思五百年来世界各大国兴亡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 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关于《大国的兴衰》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 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大国的兴衰》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感觉自己的视野和思维都宽阔了许多。虽然这并不意味着这本书的思路有多么开阔——作者自己也坦言说只是从某一个主线去论述国际政治的问题,但是我觉得对于一个非国际政治学专业的人来说,阅读这本书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和无容 置喙的受益。这本书带给了我们思考国际政治问题的专业眼光,以及鞭辟入里的分析方法,我认为这些知识是我们在这本书之外很少能够系统性地获取的。因此,我愿意把最热烈的赞美之词献给这本书以及它的作者,为其给我所带来的更为宽阔的视野和思维而深深致敬。 我感觉在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化,学科发展越来越深入的今天,每个知识分子的身上都 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基于自己所学专业的某种偏执。就我而言,作为一个经济学专业的 学生,我曾经毫不动摇地坚信加里·贝克尔博士的“经济学帝国主义”,用一种经济学有色眼镜去观察世界的每一种外在现象和内在规律。然而,当我读完这本著作的时候,我蓦然发现解释世界的角度和理论远远不是我之前所接受的那么狭隘和单一,其立论的方法和依据也远不是我之前不以为然的松散和薄弱。当学科的融合成为一种时代潮流,思维的定势已 是知识创新的“反动警察”,我觉得这种跨学科阅读所带来的思维的激烈碰撞和快速切换, 真的是一种进步和享受。 至少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对以下四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收获。在大国战争, 特别是大国联盟战争中,对最后结果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国家联盟的经济能力和信用评价, 前者决定了从本国资源中能够转化为军事力量的数目,后者决定了从他国资源中能够转化为军事力量的数目。此外,国家地缘和国民素质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两者概括了经济因素所不能涵盖的、但是对最终结果产生重要影响的东西。由此及彼,我领悟到了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转变的意义所在。 意识形态的不同,意味着国家的发展路径不同。然而,“不同”并不等于“对立”,这是 前苏联领导人一直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在冷战思维和美苏争霸的大背景下,意识形态成了 禁锢创新和生产力的铜墙铁壁。正是对“指令性经济”的偏执,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东欧 国家和苏联的死气沉沉;同样,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所发生的严重的经济危机,也是基于其对“自由放任经济”的绝对信仰。所不同的是,后者进行了自我调整和修复;而在 前者,笼罩在自东欧大平原到东西伯利亚山地上空的意识形态之云,在铁幕之后强调着两

《当中国统治世界》读书笔记

《当中国统治世界》读后感看到这本书,我想到以前看的一部纪录片《大国崛起》,从新航路开辟开始世界上9个有影响力的大国,先后登上了历史舞台,或长或短,或多或少的统治着世界。葡萄牙西班牙开辟了新航路,从此世界不再是一个个孤岛;荷兰开辟了资本主义制度,一个大部分领土在海平面以下、以商业为主的弹丸小国,竟盛极一时;英国引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君主立宪制,确定议会内阁制度,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一度遍布世界六大洲,号称日不落帝国;法国紧跟着英国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拿破仑曾经征服了欧洲,但是,法兰西真正征服世界的,是文艺复兴开始至今,一直极度繁荣的文化、艺术、思想的力量,真正使法国称霸世界的人,是躺在先贤祠的那些文学、思想巨匠,即使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丢掉了自己的国家,但是仍然不能改变法国的大国地位;德国在普鲁士军事统一之后迅速走上扩张道路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发源地;俄罗斯通过沙皇自上而下的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迅速强大起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国力大大增强,美国则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终成世界一极。而我们中华民族一直主张儒家的传统思想“以和为贵”和“仁义礼爱”,虽然有野心去统治世界,但我们确实在当今世界越来越体现出大国的地位。 按照我们一般人的思维都会认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主要都体现在经济方面,用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一连串数字最能说明问题,并且中国经济上的发展历程是人们能用肉眼看见,能亲身体验的,所以人们会认为即使将来中国真能统治世界也是经济上的统治。正如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所说“一个国家行使和保持全球霸权的能力,最终取决于它的生产力”。但是,马丁.雅克却打破了常人的想法,他认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实在有些过时,

读《大国的兴衰》有感3000字_读后感_模板

读《大国的兴衰》有感3000字_读后感_模板 读《大国的兴衰》有感3000字 当往日的辉煌还在历史的书页上散发着光芒,衰落却已在不知不觉中逼近。认真阅读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所写的《大国的兴衰》,使我的目光穿越历史的长河,我看到几个世纪的国际舞台风云变幻,一幕幕的悲喜剧在世界性的大国中永不停歇的上演。 这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宏伟巨著。作者反思五百年世界各大国兴之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大国的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征战扩张,大国兴衰,衷于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过渡侵略扩张并造成经济和科技相对衰退落后。 据说这本书在1987年问世之后,曾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翻开这本厚厚的书册,我看到了五个世纪以来的一场场硝烟弥漫的战乱纷争,一次次科技和经济实力的暗中较量,一个个大国的兴衰更替……,保罗?肯尼迪用他那富有魔力的语言和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向我再现了一幅综合了军事,经济,国际关系的宏伟历史图景。在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之中,大国的兴衰不再是封闭舞台上的自我演绎的故事,国与国之间相互的注视,冲突和融合成为影响历史走向不可忽视的力量。人们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正处在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迈进的关键阶段,吸取历史的教训,借鉴前人的经验,对一个正在成为世界瞩目的大国——中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保罗?肯尼迪首先从1500年的世界形势入手,描述了东方帝国在中央集权下稳定的政治体制和中西欧诸国之间的不断征战的情形,指出欧洲社会在不断的冲突中产生了军事变革和经济的碰撞,从而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正如书中所说,当古老的东方被人们看作是神化般的天堂时,欧洲社会已经悄悄的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接下来一个世纪中,欧洲大陆的大国之争纷乱动荡,历史的天平倾向了法国,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这五个欧洲大国,那些曾经是世界一流强国的西班牙和荷兰,已经在历史的舞台上逐渐沉寂下去。1815年后的一百年间,欧洲形成了战略均势,相对稳定的国际局势使得工业化的浪潮席卷欧洲大陆,科技的发展和军事系统的现代化成为这一时代战争成败的重要砝码。当历史的车轮走到了二十世纪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各国国力增长速度的差异导致了国与国之间力量的重新分配,国际局势愈发动荡不定。在这个世纪的前五十年,两级世界主导国际社会,美国和苏联这属于不同类型的两个国家之间的对峙带来了完全不同于二十世纪初的世界格局。大国主导历史风云,这是肯尼迪书中所展现的,也是历史的画卷。然而,这一切都不能阻止大国兴衰的历程仍在继续。 无论是对西方兴起的描绘,还是对两级世界的形成与未来的评述,保罗?肯尼迪贯穿全书的思想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经济实力的增强,而国家财富的积累必会导致对军事扩张的需求,而这种”过度扩张”将不可避免的使曾经称霸世界的大国走向衰落。他还认为,一个大国的成就,既不在于与过去比较获得多大进步,也不在于其当前拥有的财富和力量,而是取决于邻国的横向比较和其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从这本书中我还感到,保罗?肯尼迪对于”大国”的理解始终是把它放在整个国际历史背景之中的,由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大国的概念不仅仅再局限于一国在某个地理区域中的领先,而是应该扩展到能够主导世界经济和政治的范畴上。 读过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这本书后,发现书中多次提到有关中国的问题。正如他所说,作为一个拥有中古时期最雄厚的经济实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最灿烂的文明的东方帝国,中国却越来越远离了本应拥有的大国地位,最终从天朝上国沦落到了落后挨打的境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1500字_读后感_模板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1500字_读后感_模板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1500字 ——14法学仲晓英 《大国的兴衰》这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宏伟巨著。作者反思五百年世界各大国兴之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大国的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征战扩张,大国兴衰,衷于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过渡侵略扩张并造成经济和科技相对衰退落后。 保罗·肯尼迪认为一个大国的成就,既不在于与过去比较获得多大进步,也不在于其当前拥有的财富和力量,而是取决于邻国的横向比较和其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这个观点与孟子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有相似之处,都强调竞争的重要性。在《欧洲的奇迹》一章中,这个观点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什么近代欧洲可以脱颖而出?正是由于欧洲各国长期存在的竞争关系,如军备竞赛,殖民地争夺。一个国家兴起了,另外一个紧紧跟上,几乎没有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这使得欧洲国家们得以保持前进。反观《明朝的中国》一章,中国闭关自守,自认为是大国强国不需要发展,内部抑制商业的竞争性,在安稳的天朝旧梦中渐渐衰败。因此,竞争是复兴的源泉,闭守则是衰败的土壤。中华民族的复兴,竞争是必要的。 中国的复兴,竞争对手很多,邻近的日俄,印度,世界范围的欧美。简单地从经济竞争而言,其中每一个经济体都是对世界经济起举足轻重作用的。如西谚所讲”与高手过招的时候,弱者也会变成高手”。更何况,我们不是弱者。因此,中国的大企业应该做的不是守着国内市场,依靠排挤竞争的垄断来牟利,而是走出去,与外国企业进行竞争。同时,也应该改变国内市场由某些大型国企垄断的局面,扶持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如今中国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不断深化,对于竞争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 从经济方面来讲,无论是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还是保罗·肯尼迪的”经济与战略之间的相互作用”,都看到了经济对一个国家兴起的重要性。就以《大国的兴衰》中《财政革命》一章为例,讲述了西欧的荷兰,英国,法国的”银子优先”政策。以经济实力为支柱,进行军事扩张与商业贸易,最后先后成为强国。而对于当代中国经济的描述,主要集中于《中国的平衡术》一章,比较详细地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经济,对于穷了一百年,而现在正处于复兴阶段的中国而言,太重要了。中国经济主动融入世界,成为全球经济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一来可以利用经济收入,完善基建,增强国防。甚至支撑起整个国家未来的发展。二来可以在经济上与世界各国联系在一起。 大国的兴起,军事一直都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正如保罗·肯尼迪所说,”任何一个大国的胜利,或者另一个大国的崩溃,往往都是军队进行长期战斗的结果”。英国有三次英荷战争、七年英法战争。美国有南北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德国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日本有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军事手段是获得资源比较直接的方式。退一步来讲,即使没有对外战争,但积极的防御力量还是必须的。引用《大国复兴》的一句台词,”中华民族是个热爱和平的民族,但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又何来和平的保障?”例如中国海军的索马里护航,就是典型的军事保障经济。反观近代中国,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多场战争的失利,逐步衰落。落后的军事实力连国家都保护不了,更不用说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了。 国家的强盛,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业务。我们必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一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只要我们大家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认准一个目标,这种巨大的正能量,就会排山倒海,势不可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1)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读史使人明智。 人类五百年的历史是漫长而又极其复杂的,翻开这本厚厚的书册,我看到了五个世纪以来的一场场硝烟弥漫的战乱纷争,一次次科技和经济实力的暗中较量,一个个大国的兴衰更替……,保罗?肯尼迪用他那富有魔力的语言和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向我再现了一幅综合了军事,经济,国际关系的宏伟历史图景。在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之中,大国的兴衰不再是封闭舞台上的自我演绎的故事,国与国之间相互的注视,冲突和融合成为影响历史走向不可忽视的力量。人们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正处在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迈进的关键阶段,吸取历史的教训,借鉴前人的经验,对一个正在成为世界瞩目的大国——中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正如《大国的兴衰》前言所写,这本书论述的是近现代的国家或国际力量,追述和阐明了自系西欧建立新君主国和全球性跨洋集团以来,五个世界中大国的相互关系和兴衰盛亡。而我此篇读后感则是在读完历史上各国浮浮沉沉,战争风起云涌,经济不断发展后的一些经验总结,一些对当代中国复兴之路的小小见解。 元朝时中国似乎在马可波罗的描述下成为了西方世界向往的黄金之地。那里地大物博,农业发达,社会繁荣,财富泛滥到了“遍地黄金”的地步。它拥有众多的人口,灿烂的文化,并且有受到儒家良好教育的官吏治理的、统一的、等级制的行政机构。当1368年出现的明朝重新统一帝国并最后打败蒙古人的时候,许多旧的制度都保留

下来。那时的中国人不可一世,自认为是“天朝上国”,将自己放置于地球中心,却茫然不知欧洲大陆上轰轰烈烈的变革与显著的发展。这一现象的表现之一便是郑和七下西洋不为发展商贸,不为了解外面的世界,只为发扬国威,满足统治者不可一世的自负心理和无知的猎奇心理。然而3年过后,一道圣旨让如此形式的对外交流也成为妄想,中国开始了此后长时期的闭关锁国,懦弱的中国人终是转过身将背影留给了世界。这段历史总是会让后来的中国惋惜不已,我们从中应该看到一个有魄力面向新形势,清楚自身位置,对外开放,不断学习别国的国家才不至于被世界抛弃,我们也欣慰的看到,1978年后的中国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这就是历史的作用:为后世提供经验和教训在中国人深受中央集权制的后果其害时,欧洲国家因没有所谓的绝对权威,在不断的扩张权力,争夺利益的战争中寻求军事变革,也正是在军事变革上的不懈努力带动了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欧洲国家似乎因祸得福,逐渐找到了一种螺旋式上升的途径,无形中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表现突出,西班牙便是代表,当然还有哈布斯王朝联盟。但是这二者都在之后慢慢衰落下去,在讲他们衰落的原因之前,我想要先介绍一下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阐述的关于经济,军事与大国兴衰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受经济水平的影响,而且这种水平是相对于邻国而言,当一个国家在所在地区一定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时,这个国家便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区域性大国的地位。经济的发到一定程度上,对军事的投入开始提高,国家

读《大国的兴衰》有感3000字

读《大国的兴衰》有感3000字 当往日的辉煌还在历史的书页上散发着光芒,衰落却已在不知不觉中逼近。认真阅读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所写的《大国的兴衰》,使我的目光穿越历史的长河,我看到几个世纪的国际舞台风云变幻,一幕幕的悲喜剧在世界性的大国中永不停歇的上演。 这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宏伟巨著。作者反思五百年世界各大国兴之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大国的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征战扩张,大国兴衰,衷于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过渡侵略扩张并造成经济和科技相对衰退落后。 据说这本书在1987年问世之后,曾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翻开这本厚厚的书册,我看到了五个世纪以来的一场场硝烟弥漫的战乱纷争,一次次科技和经济实力的暗中较量,一个个大国的兴衰更替……,保罗?肯尼迪用他那富有魔力的语言和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向我再现了一幅综合了军事,经济,国际关系的宏伟历史图景。在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之中,大国的兴衰不再是封闭舞台上的自我演绎的故事,国与国之间相互的注视,冲突和融合成为影响历史走向不可忽视的力量。人们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正处在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迈进的关键阶段,吸取历史的教训,借鉴前人的经验,对一个正在成为世界瞩目的大国——中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保罗?肯尼迪首先从1500年的世界形势入手,描述了东方帝国在中央集权下稳定的政治体制和中西欧诸国之间的不断征战的情形,指出欧洲社会在不断的冲突中产生了军事变革和经济的碰撞,从而推动

了科技的进步。正如书中所说,当古老的东方被人们看作是神化般的天堂时,欧洲社会已经悄悄的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接下来一个世纪中,欧洲大陆的大国之争纷乱动荡,历史的天平倾向了法国,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这五个欧洲大国,那些曾经是世界一流强国的西班牙和荷兰,已经在历史的舞台上逐渐沉寂下去。1815年后的一百年间,欧洲形成了战略均势,相对稳定的国际局势使得工业化的浪潮席卷欧洲大陆,科技的发展和军事系统的现代化成为这一时代战争成败的重要砝码。当历史的车轮走到了二十世纪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各国国力增长速度的差异导致了国与国之间力量的重新分配,国际局势愈发动荡不定。在这个世纪的前五十年,两级世界主导国际社会,美国和苏联这属于不同类型的两个国家之间的对峙带来了完全不同于二十世纪初的世界格局。大国主导历史风云,这是肯尼迪书中所展现的,也是历史的画卷。然而,这一切都不能阻止大国兴衰的历程仍在继续。 无论是对西方兴起的描绘,还是对两级世界的形成与未来的评述,保罗?肯尼迪贯穿全书的思想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经济实力的增强,而国家财富的积累必会导致对军事扩张的需求,而这种"过度扩张"将不可避免的使曾经称霸世界的大国走向衰落。他还认为,一个大国的成就,既不在于与过去比较获得多大进步,也不在于其当前拥有的财富和力量,而是取决于邻国的横向比较和其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从这本书中我还感到,保罗?肯尼迪对于"大国"的理解始终是把它放在整个国际历史背景之中的,由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大国的概念不仅仅再局限于一国在某个地理区域中的领先,而是应该扩展到能够主导世界经济和政治的范畴上。 读过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这本书后,发现书中多次提到

《大国崛起》读后感3000字

《大国崛起》读后感3000字 历史的光环像一阵风,这里吹吹,那里也吹吹,不可能只停留在一个地方,不可能永远沐浴着某一片土地。近现代以来,大国的兴衰,此起彼伏,汹涌澎湃,演绎着一曲曲惊心动魄的历史沧桑之歌。从大国的兴衰之中,我们可以品悟、借鉴到许多知识、经验,用以兴盛我们伟大的祖国,使我们的国家能够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历史之风陆续吹遍了西欧一些国家,让它们在历史的舞台上叱咤风云;而处在清末的东方之国,却将这股风拒之于窗外,最终被无情的历史之鞭抽打的遍体鳞伤,一边呻吟,一边在时代的后头慢慢地踱动。 而这种拒人于门外的行动,正是由于人们的极端思想造成的。封建制度下的自给自足、狂傲自大、小农意识等思想,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使他们在落后与先进的泥淖中苦苦挣扎,不知究竟走向何方。这些守旧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造成了人们闭关自守、以土地为中心的非商品意识,从而遏制了资本主义的萌芽,牵制了政治体制的变革与更新,在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面均落在了时代的后头。 大国的崛起虽然有各式各样的历程,然而每一个国家的崛起与衰弱,都有着相似的情况。其中,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国家的兴盛,思想文化上必须有一个突破,一个较前面历史的新的突破。而无论这种突破是彻底的,还是不彻底

的;是以先人的思想为基础的,还是承接未来的,都可以从思想层面上为一个国家的变革垫下厚实的基础。 思想文化不仅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在政治、经济、教育、科技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结合大国兴衰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具体谈谈这些联系。 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思想文化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往的政治体制必然不会适应社会的发展,陈旧的政治体制日益暴露它的种种弊端,阻碍了历史的前进。此时,新的顺应历史潮流的思想文化往往会深入人心,促进人们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的勇气与决心。17世纪上半叶,英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已不再适应新生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阻碍了英国工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国王处处限制资产阶级的利益,加强自身的权力集中。但国王忽视的一点是,此时资产阶级思想渐渐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了,人们对封建王朝已不再抱有太大的希望,资产阶级带给人们的利益远远胜于封建王朝的统治。随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以贵族为中心的封建王权政治体制,建立起了有利用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利益的君主立宪制。 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使英国更大程度上支持海外贸易、殖民扩张等有利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行动。由于资产阶级利益的刺激,第一次工业革命也在英国爆发。英国成了

精品-大国崛起读后感范文5篇

大国崛起读后感范文5篇 大国崛起读后感1 有幸拜读了《大国崛起》这一著作,感悟颇多。 大国的建立并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它必将经历时间、政治、文明乃至整个历史的考验,或崛起于经济的变革、或崛起于律法的审试、或崛起于战火的洗礼、或崛起于科学的考教、抑或思潮的涌动、大道的铸就;但无疑从世界天堑被打破的那 一天起,所有国家便不得不停止那些自我演绎的的故事,开始主动或被迫地相互的审视、交流、碰撞。那些拥有着强大凝聚力的国家出现了,他们推动着世界向着“既定”的剧情走去,演绎着伟大的史诗,把握机会,凝聚更为强大的力量衍变为世界性强国。 大国,是一个不单单以领土为衡量标准的词汇,更是对其国家地位和世界影响力的一种肯定。任何单一的、单调的因素都不足以支撑一个大国、强国。单纯物质层面的丰富是苍白的,其不仅要有规模、能力,更应该形成一种吸引力、内部凝聚力。也就是说一个大国外部的崛起,源于内部制度、体系的健全,是其内部力量的外延。而这种内部力量往往取决于思想文化的影响力。不妨来看,莎士比亚、牛顿、亚当斯密的名字共同镌刻在了英国崛起的道路上;法国的先贤祠内安葬着伏尔泰、雨果、居里夫妇等一系列代表引领法国文化的伟人。文化可以打破人们思想的束缚,从而碰撞出全新的火花,推动社会的行进。

除此以外,制度的创新,也足以奠定大国的地位。近五百年来,只有三个国家先后建立起世界霸主地位——荷兰、英国、美国。他们先后建立、确定、完善、创新、改良着世界市场经济的模式。而随之而来的便是为了保障经济而实行的政治制度——内阁制、议会制,长久的保障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保证了国家、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崛起、走向强盛和现代化都不能刻意模仿其他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其必须从万千条途径之中发现并坚持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并不懈践行。打开视野,向发达国家学习,无疑是后发国家走向强盛国家的开端。正如俄罗斯、德国、日本,他们选择凭借国家推动社会经济建设、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这些国家凭借刚刚重建后国家和政府的强大影响力,塑造社会形态,与英美等凭借社会推动国家自下而上发展的模式完全不同。 成为一个大国,或许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永远的难题,是一个有着无穷多解法的永恒之谜。但只有那些在不同时期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历史总是率先选择第一时间适合其规则并拥有那个时期核心竞争力的国家来充当世界的主角。回顾当下,二战结束70多年后的今天,而今活跃的强国依然是当年的那些大国,他们率先完成了现代化早已领先于时代,向着未来的更深处去探求人类的命运。 当然,自从大航海的航道把地球割为两半的时候有些事就已经注定。这个世界有时像黑白照片那般残酷的鲜明,大国崛起所依靠的恰是对殖民地的扩张、划分、掠夺。那里的人民享受着与殖民国完全不同待遇,他们所失去的绝不仅仅是土地和丰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历史的长河中,兴衰换代,绘画了啦一幅又一副壮烈而又古典的画面,让目光穿越历史的长河,大国的兴衰让我看到了五个世纪的国际舞台风云变幻,一幕幕的悲喜剧在世界性的大国中永不停歇的上演。 由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所写的《大国的兴衰》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巨著。作者反思五百年来世界各大国兴亡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大国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征战扩张,大国之衰,衰于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过度侵略扩张并造成经济和科技相对衰退落后。据说这本书在1987年问世之后,曾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翻开这本厚厚的书册,我看到了五个世纪以来的一场场硝烟弥漫的战乱纷争,一次次科技和经济实力的暗中较量,一个个大国的兴衰更替……,保罗?肯尼迪用他那富有魔力的语言和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向我再现了一幅综合了军事,经济,国际关系的宏伟历史图景。在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之中,大国的兴衰不再是封闭舞台上的自我演绎的故事,国与国之间相互的注视,冲突和融合成为影响历史走向不可忽视的力量。人们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保罗?肯尼迪首先从1500年的世界形势入手,描述了东方帝国在中央集权下稳定的政治体制和中西欧诸国之间的不断征战的情形,指出欧洲社会在不断的冲突中产生了军事变革和经济的碰撞,从而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正如书中所说,当古老的东方被人们看作是神化般的天堂时,欧洲社会已经悄悄的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接下来一个世纪中,欧洲大陆的大国之争纷乱动荡,历史的天平倾向了法国,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这五个欧洲大国,那些曾经是世界一流强国的西班牙和荷兰,已经在历史的舞台上逐渐沉寂下去。1815年后的一百年间,欧洲形成了战略均势,相对稳定的国际局势使得工业化的浪潮席卷欧洲大陆,科技的发展和军事系统的现代化成为这一时代战争成败的重要砝码。当历史的车轮走到了二十世纪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各国国力增长速度的差异导致了国与国之间力量的重新分配,国际局势愈发动荡不定。在这个世纪的前五十年,两级世界主导国际社会,美国和苏联这属于不同类型的两个国家之间的对峙带来了完全不同于二十世纪初的世界格局。然而,这一切都不能阻止大国兴衰的历程仍在继续。 无论是对西方兴起的描绘,还是对两级世界的形成与未来的评述,保罗?肯尼迪贯穿全书的思想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经济实力的增强,而国家财富的积累必会导致对军事扩张的需求,而这种“过度扩张”将不可避免的使曾经称霸世界的大国走向衰落。他还认为,一个大国的成就,既不在于与过去比较获得多大进步,也不在于其当前拥有的财富和力量,而是取决于邻国的横向比较和其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从这本书中我还感到,保罗?肯尼迪对于“大国”的理解始终是把它放在整个国际历史背景之中的,由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大国的概念不仅仅再局限于一国在某个地理区域中的领先,而是应该扩展到能够主导世界经济和政治的范畴上。 元朝时中国似乎在马可波罗的描述下成为了西方世界向往的黄金之地。那里地大物博,农业发达,社会繁荣,财富泛滥到了“遍地黄金”的地步。它拥有众多的人口,灿烂的文化,并且有受到儒家良好教育的官吏治理的、统一的、等级制的行政机构。当1368年出现的明朝重新统一帝国并最后打败蒙古人的时候,许多旧的制度都保留下来。那时的中国人不可一世,自认为是“天朝上国”,将自己放置于地球中心,却茫然不知欧洲大陆上轰轰烈烈的变革与显著的发展。这一现象的表现之一便是郑和七下西洋不为发展商贸,不为了解外面的世界,只为发扬国威,满足统治者不可一世的自负心理和无知的猎奇心理。然而3年过后,一道圣旨让如此形式的对外交流也成为妄想,中国开始了此后长时期的闭关锁国,懦弱的中国

大国兴衰史期末考核解答

阅读钱乘旦《英国通史》第13章,解释工业革命为什么会 在英国发生。(30分) P221 有关因素: 1)英国农奴制瓦解较早,为工业准备了“自由”的劳动力; 2)圈地运动把农民赶离土地,迫使他们到工业生产中寻找出路; 3)英国的海外殖民掠夺提供了原始资金,让英国工业得以发展; 4)英国是岛国,海上交通便利,又处在世界贸易的有利位置上,易于开辟世界市 场。 5)18世纪上半叶,农业革命增长了英国的财富,其无形中培植了贵族和乡绅的经营意 识,使他们以市场为目标进行生产,并努力赚取利润。社会上层的牟利取向向全社 会提供了一个楷模,鼓励人们去最求财富。对塑造英国的民族精神和进取性格有重 大作用,最终带动了全社会的牟利追求。 6)全社会的牟利意识推动了英国的技术革新和“工厂化”,技术革新促进了工业革 命的出现,“工厂化”使工业革命完成的彻底。 P222 根本因素: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政治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平和的环境,让人们追求个人的目标,最大程度的发挥创造能力;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论证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只有在最“自由”的状态下才能最好的发展,一切国家干预都会对经济造成破坏,只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即纯粹的经济规律不受节制的起作用,才能把这个国家引向富强。这样的环境使得“工厂化”的出现和技术革新,有了技术革新,工业革命才能发生,有了工厂化,工业革命才会彻底。

比较1500年前后的欧洲、中国和穆斯林世界的社会发展状 况。(30分) 1.欧洲 欧洲既不是世界上肥沃的地区,也不是人口稠密的地区;(从地缘政治学方面讲,欧洲“大陆”的形状隐含着困难和危险,它的北部和西部与冰天雪地和大海相连,东面容易招致频繁的陆路入侵,而南面则易受到战略包 围,)1500年前后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和欧洲一些国家发生过许多战争并持续威胁着欧洲诸国; 欧洲诸国从来没有一个各部分都承认的一个世俗领袖或宗教领袖,每个国家都没有摆脱国内紧张局势,并且每个国家都把其他国家看成竞争对手而不是反对伊斯兰世界的盟国,军事力量分散;欧洲文化和科学遗产的相当大一部分是从伊斯兰世界“借用”来的。 2.中国 中国具有受到儒家良好教育的官吏治理的、统一的、等级制的行政机构,实行中央集权制; 11世纪大量书籍因为活字印刷术而大量涌现,指南针的使用使得海外开发和海外贸易兴盛; 11 世纪末中国北部已有可观的冶铁业,还有肥沃的平原和便利的运河系统,商路四通八达, 14世纪沿海地区谷物贸易兴旺发达;社会受重本轻末思想影响,农业发达;15世纪初期的郑和七下西洋反映了当时的海军规模浩大、实力雄厚。官吏们普遍信奉孔子学说,朝野上下思想处于保守状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他们普遍对商人、私人资本积累、贱买贵卖的做法、暴发户商人的铺张阔气厌恶,因而从15世纪中期开始各种建设事业都受到忽视:纸币的使用一度被中止;运河听任淤塞;铁工场被废弃;军队经常缺乏新的装备;天文仪器(约建于1090 年)缺乏管理;商人和其他企业家得不到官方的鼓励,禁止海外贸易和海洋渔业,这些使市场失去活力;海军因为一项皇帝诏书而发展停滞、规模和实力逐渐缩小,最终处于几乎没有海军的状态; 3.穆斯林社会 1500 年以前的几个世纪中,伊斯兰世界在文化和技术上都领先于欧洲。奥斯曼帝国拥有一支虔诚的、统一的军队并四处征讨,16世纪中叶其海军在整个北非沿海都很活跃;确立了法定宗教信仰、文化和语言的统一;并对其他种族实行宽容政策;但由于整个帝国实行专制集权并对创见、异端和商业的极端保守态度,官僚体系的各个分支麻木僵化,到了16世纪下半叶,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和文职人员开始进行内部劫掠,商人和企业家遭到不曾预料到的征税和对财产的非法没收,文职人员索取贿赂和没收货物储备,印刷业遭到禁止,禁止出口商品,行会竭力阻止创新,宗教对商人进行抨击,现代化步伐缓慢。莫卧儿帝国城镇内部有非常多的商人和活跃的市场,但由于其政治制度和思想的保守型,其绝对严格的印度教戒律妨碍了现代化:不能杀害昆虫等使大量粮食受损;社会习俗简陋造成脏差的环境以及病原的滋生;种姓制度扼杀创新精神,限制了市场;

大国兴衰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意义笔记

大国的兴衰(50) 由于民族国家产生的历史背景、地理条件、幅员大小、人口规模、文化基础、自然资源和社会构成不同,它们都是在不平等的条件下参加到国际体系中来的,因此对“大国”的界定很难有量化的指标,世界性大国一般应具备五方面的基本特征,即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有比较完善、成熟国家制度,人民有比较富足的生活水平,在国际事务中具有全球性影响力。对照这些基本特征,从15 世纪末大航海时代开始至20 世纪中叶二战结束,在世界舞台上曾出现过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和美国等世界性大国。 大国的兴衰的历史根源长期以来受到关注。戴维·兰德斯在其著述的经济史学著作《国富国穷》中从地理、历史、科技、哲学、宗教、国际政治和传统文化等方面对国家的兴衰平复的演变作了精湛而深刻地分析,探寻了国家贫富的根源。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反思了以往500年间世界大国兴亡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并指出科技和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大国之兴,兴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扩张;大国之衰,衰在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以及因过度扩张而造成的科技和经济相对衰退落后。尽管如此,但不能就此认为经济是一国成败的唯一原因,大国的崛起与衰落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 历史上各大国的崛起是地理条件、民族凝聚力、对外扩张、地理大发现、科技变革、军备力量、国家战略、文化传承、国际形象、领导人的贤愚素质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单一因素难以起到决定作用。 (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富足的劳动力是实现大国崛起的现实基础。 在探讨国家兴衰的根源时,国际关系学者没有忽视国家客观条件的重要性。比如,莫德尔斯基将具备“安全剩余”的地理位置列为成为世界强国的基本条件之一。日本和英国凭借海洋这一天然屏障在一段时间内为本国营造了相对安稳,远离战争的时期。在《国富国穷》中,作者一开始就提出能够对经济产生重大意义的是地理及气候因素。在人类早期的活动中,由于地理的分隔,人类主要在亚欧及非洲大陆上活动。从对产值和人均收入的统计上看,在早期的经济活动中,自然禀赋对一国的经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好的地理环境提供大量的耕地,产生的粮食足以养活众多的人口,众多的人口又提供了富足劳动力,促进了生产;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