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地方政府与政治 第一章

地方政府与政治 第一章

地方政府与政治  第一章
地方政府与政治  第一章

地方政府与政治

第一章中国地方政府概述

第一节地方政府的产生与演变

(二)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变迁

1.秦汉到隋朝时期,郡县二级制到三级制演变

(6)三国:州—郡—县三级政制成为正式制度,一州辖十多个郡。到西晋前期,州(19个)均八、九郡(172个)均七、八县(1232个)。地方行政结构呈合理状态。

(7)魏晋南北朝:

南北朝:州(230,膨胀11倍)、郡(999,膨胀5倍),增设都督区(成为四级制),州牧、刺史、都督扩大自己的权势,导致国家分裂,对抗中央。

北周:州(221),郡(508),县(1124)。并出现双头州郡。隋朝抛弃了北周地方政府三级制。

2.唐宋辽金元时期,地方政府从二级制到三级制的演变回复

(1)一般型地方政府,唐(续隋朝):州、县二级制,由于招抚人才的需要,刺史与州的数量激增。

1)贞观元年:划分10个监察区(道),道管州。【前期,道只是巡查州县政府的检察机关,不拥有地方行政、军事、民政的管理权,是一种虚体行政机关。】2)贞观十三年(639年),州(358个)。【中央政府无力直接统制这么多刺史。】3)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巡察使、巡抚使按察使,差遣制常设制,道成为州县新一级实体行政机关。

4)开元二十二年(734),10道 15道,正式确定监察区体制,检察官成为常职,形成道、州、县三级地方政府体制,为宋代开创先河,也为后代诸朝借鉴。

5)特殊性政府:府、羁縻府州、君、监。羁縻府州有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为土司制度提供了借鉴。

(2)宋:

1)军:是特殊型政府,军与大多与州平级,少数与县平级。

2)监:中央派驻地方专管盐、铁、冶铁、铸钱等经济事务的政府机构,不问地

方事务,后演化为地方政府区划名,其地位分别相当于州与县。

3)州政府权力分属诸司,御史台(地方政府的最高检察者)

形成二级半或需三级地方行政建制,并开创了“合议制”先河。

(3)辽效仿唐,金参照宋。

(4)元:比较复杂。行政建制普遍实行三级制、四级制,也有二级制。五级:省、路、府、州、县。

此外,还有宣慰司(低于行省,同于路)、宣抚司(监司机构)、安抚司、招抚司(相当于路)、头下封地(相对于府州机构)、录事司(相对于县级机构)。行省转化为最高一级地方政府。

3.明清地方政府从多级制到三级制或短期二级制变化

(1)明代:地方政府主要形式,省、府、州、县。

1)初:布政使司(13个),加直隶六部(简称直隶),共14个行省—府(直隶州)—县(散州)

2)一般型地方政府的基本要点:一,按照行政职能划分的六部凸显对地方垂直性贺专业性领导;二,将原行省长官的权力一分为三,形成布政使司与都指挥使司、按察使司互相牵制、互不统属的分离格局;三,为避免推诿扯皮,中央派出巡抚协调三司,巡抚不能自主处理三司官员,只能上奏朝廷;四,在省下设道守道,按察使设置巡道,道不是一级正式地方政府,而是行省的派出机构,旨在减小管理幅度,一定程度避免地方分裂、与中央抗衡的危险。

3)特殊型政府形式:第一,土司与土府州县。土司有军事部门管辖,土府、土州、土县由行政系统管辖,地位与一般州县略同,人事任免有吏部掌管,具体由省布政司直接统领。第二,都司卫所,边境地区的军管型政府。第三,厅,本是府的分治机构,为某一行政性目的而专设,后演变为相对独立的特殊型政府。有直隶厅、散厅。

(2)清:沿袭元明体制,省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将巡抚、总督作为地方行政最高官职,还将辖区调整为与明代一致。

1)康熙初年:13布政使—18省,将省成为“统部”。

2)雍正年间:地方政府完全简化为:省—府—县三级制。

3)基本情况:直隶州(76),散州(48)。县是最基层、最稳定的地方政府,其以下有保甲组织(负责清查户口,维持地方治安,但不入地方官员体系),还会有师爷或幕宾(不纳入正式体制中)。

4)特殊型政府:都司废除,卫所为纯粹军事组织。雍正年间,卫所多改为府、州、县。

二、近代中国政府

(一)北洋军阀时代的地方政府形式

1.特点:军阀割据,征战不休;中央政府派系林立,政权频繁更迭。

2.形式:全省军政府、军政分府。

3.南京临时政府的产生,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革命政府,是时代的要求。其特点:各自为政。

4.北洋军阀的分化:皖系、直系、奉系

5.与之相对峙的西南军阀:广东、广西、湖南、云南、贵州、四川。

6.机构设置:地方政府单一管理体制中央和地方政府双重管理体制。省—

道—县虚三级制行政体制

(1)道(两次规制):道的行政首长为“观察使”,道政府称“观察使公署”(公

“观察使”改为“道尹

公署”,内在结构分工未变。

(2)县:地方自治组织的上级主管机关,其长官为县知事,县政府称为“县知事公署”(设二至四个科,科内设科长一人、科员二至四人,另设技士一至三人)“知事”改为“县知事”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地方政府形式

1.孙中山先生遗愿:南京国民政府规定在训政阶段,地方不设代表民意的议决(立法)机关,只设地方性政府(中国地方行政机关称为“政府”始于此)。

2.省设政府委员会(长官为省政府主席),下设的行政机构称为厅或处、局。

3.抗战时期:抗战全面爆发,在各省成立临时参议会,作为咨议机关。

4.1946年:民选参议会取代临时参议会,成立省的立法、议决机关。县的行政长官称为县长,县政府下设的行政机构称为科、室。1943年县设立临时参议会,抗战胜利后正式成立县参议会,原临时参议会撤销。

5.地方政府设置市、乡、镇,形成基层城乡分治格局,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各省在乡一级普遍设置政权组织,城镇地区被统称为“市”。(详见6页之5的图表)

6.

是省政府的派出机构。由此形成省—专区

—县模式,应急的三级体制。

7.

意义:南京国民政府的地方二级制模式,适应了历史发展与时局变化的需要,在中国地方政府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和意义。我国当前各省区域划分、直辖市设立、特区建立,一定程度上源自南京国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区划。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地方政府

(一)人民委员会

1.1954—“文革”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政府发展过程的第一个时期:《宪法》和《地方组织法》,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体制和组织结构。因而地方政府一律

采取人民委员会的形式。

(1)人民委员会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详见6页之图1)。

(2)人民委员会与本级或下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详见6页之图2)。

(3)民族自治的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其地区依据有关地方政府的基本原则组织人民政府,自治机关的形式依其区域多数人的意愿所决定。

2.人民委员会变化(该时期):(1人民公社;(2)实行市管县体制,规定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可以辖县并直接管理;(3)地方政府机构迅速增长,直接介入经济工作;(4)地方政府部门除接受本级人民委员会领导之外,还要接受上级人民委员会相应工作部门(即主管部门)的领导。双重体制促使各级地方政府机构迅速膨胀。

(二)革命委员会

1.1966革命委员会

2.性质: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同时又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3.1978年:取消革命委员会。修改后的《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规定:地方

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三)人民政府

1.1982《宪法》规定:政府体制就是地方行政体制,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行政机关。

2.工作制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任期5年,对本级人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设常务委员会,并且本级人民政府贵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且都服从于国务院。

第二节中国地方政府的内涵与特征

一、中国地方政府的内涵

1.古代:全能政府,是综合性地方政权组织,其职权范围涵盖当下政府、地方司法、地方政权、地方军事等领域,行政兼管军事,还与司法合一。

2.现代:地方政府,是XX人民政府的简称,仅指地方行政机关,是地方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与司法机关分离。

(一)秦汉到隋朝时期地方政府职权关系

1.秦汉推行以郡守、县令为首长的地方行政长官负责制,是中央与地方的一种权力分配模式。(详见6-11页)

二、中国地方政府的特征

(一)地方政府角色的双重性

1.各国政府一般都具有执行性职能和领导性职能。

(1)执行性职能:是指地方政府执行国家法律,执行中央政策指令,推行中央政府的决策。

(2)领导性职能:横向,指地方政府在其辖区内,都以地方法人的身份对行政事务进行管理、指导、协调,以保证和促进地方社会和经济的顺利发展;纵向,地方政府具有不同程度的服从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一般都扮演着执行与被执行、领导与被领导、调控与被调控、指导与被指导的双重角色。

2.具有双重隶属关系。(1)从属于中央政府,必须在它所设定的权限内活动,可以创设或解散地方政府机构,也可以增减地方政府的职能权限,还可以依法直接觉得地方政府首长的任免去留;(2)地方政府还隶属于同级权力机关,其主要成员由同级权力机关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并对立法机关负责,受其监督。(二)地方政府职权的有限性

1.管辖的地域范围的有限性。(1)空间上:地方政府只能在其管辖的行政区域内行使权力,不能超其行政区域;(2)内容上:地方政府只能在本行政领域内管理公共事务,而无权干预立法和司法事务。(即使拥有行政立法权的地方政府,有权制定地方规章,但该法律文件不具有普遍性,在司法中只具有“参照”价值)2职权边界的法定性。(1)一般只能在法律专门规定或原则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否则违法;(2)在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中,处于公共利益的考虑,具有的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但是有限的(因事制宜的裁量权自由)。(3)总的来说,在单一制国家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是控制与被控制、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三)地方政府权力的非主权性

1.主权是行使某种权力的最权威的决定权,现代民主国家的主权属于这个国家的全体人民,主权是在一个国家中进行指挥的绝对和永久的权力。

2.在中国单一制国家里,国家主权由中央政府行使,地方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中央政府的授予,因而,中央政府可以依法对地方政府的权力予以变更或撤销,地方政府权力不具有主性质,即使地方自治权也是如此。

3.地方自治权实质上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自治事务管辖权的授予,所以自治的地方政府才有权以自己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愿管理公共事务,自治权并不是自治的地方政固有的权力,因而其拥有的自治权不具有主权属性。

4.实行高度自治的地方,其地方政府拥有的权力也不具有主权性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拥有行政管理权、独立的司法权及司法上的终审权、金融上的货币发行权和立法权等高度自治权,但《基本法》的制定、修改与解释权属于全国人大,但特别行政区的《基本法》,却必须获得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认可才有效。

第三节地方政府的类型

一、地方政府的类型划分

直接的三大因素:地方制度安排、地方政府设置目的、地方政府层级结构中的角色

(一)地方制度安排

“地方制度”:是指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作出的制度安排,其中涉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政治关系、行政关系、财政关系,它反映了地方政府在国家生活中的角色定位,规定了地方政府在国家制度中的法律地位,还展示了地方政府之间横向关系的协调方位。

(二)地方政府的设置目的

1.地方政府治理国家部分区域,以实现当地的社会稳定、人民富裕和经济繁荣,从而维护和巩固国家的政治统治,这是设置地方政府的一般目的。

2.除了实现一般设置目的意外,还赋予某种特殊功能以满足特殊需要或局部需要,这就形成了设置地方政府目的的差异性。

3.地方政府的机构设置、职责重点和运作方式,因设置目的不同而不同。

(三)地方政府层级结构中的角色

1.地方政府在该国地方层级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反映出它与中央政府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也反映出与辖区居民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从而决定着它承担职责的范围与管理方式。

2.最底层的地方政府,直接面对社会与民众,对辖区公共事务承担直接责任,但管理公共事务的范围相对有限;

3.中间层级的地方政府。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政府层级,管辖的范围较为广泛,管理权限也相对齐全,一般有执法权,有的还有立法权,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事务交由下级地方政府处理;

3、最高层的地方政府,直接受中央领导,他的权限更趋广泛、全面,但直接管理公共事务的范围也相对减少,其大部分行为更具抽象性。

二、按地方制度分类的地方政府

三种类型:行政型的地方政府、自治型的地方政府、混合体地方政府

(一)行政型的地方政府

1.行政型的地方政府由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任命产生,其行政首长由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任命,其权限范围大小取决于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的授予,其管辖事务

的范围除了只能由中央政府承担(如国防、外交、货币、金融等)的以外,其他都可由中央政府授予。

2.从实践上看,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授权可能存在两种倾向:一、范围过大,会助长地方实力,导致割据、分裂的不良后果;二、过小,则难以完成所承担的职责。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如何分配恰当,成为行政型地方治理中的一个难题。(二)自治型的地方政府

1.自治型的地方政府:是指由当地民众依法选举产生的地方政府。

2.基本特征:(1)不由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任命或批准;(2)自治型地方政府由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构成,其权力来源于当地民众的直接授予;(3)自治型地方政府的地方行政机关不是国家的地方行政机关,在处理自治事务时,拥有法定的独立处置权,同国家行政机关或上级行政机关不存在隶属关系;(4)在完成受委托的国家行政事物时,仍受中央或相应的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指挥;(5)对于那些不属于地方自治范围、也未委托自治行政机关承担的当地行政事务,由国家设在当地的行政机构承担,自治型的地方行政机关无权过问。

3.优点:(1)能较广泛的吸引当地民众参与地方事务管理;(2)能从实际出发,更好地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依据民众意志办好各项事项;(3)有利于加强民众对地方政府的监督,提升地方行政效率。

4.缺点:(1)人影只考虑当地眼前局部利益,忽视国家整体利益;(2)在监督控制缺失的情况下,有可能影响中央政令的贯彻落实;(3)由于地区资源不平衡,也易导致不同区域自治型地方政府公共物品供给的差距拉大。

(三)混合体地方政府

1.混合体地方政府由居民选举产生,但同上级政府的行政机关之间存在着不同形式的上下级关系,试图集自治型的地方政府与行政性的地方政府的优点于一身。

2.我国各级地方政府主体属于混合体地方政府。

3.它从行政中央集权和政治地方分权的角度出发,努力发挥中央与地方的两个积极性,促使国家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协调发展,既体现了现代民主政治的要求,又确保国家政令统一和提高效率。不足(两种政府):只顾接受上级行政指令,漠视当地居民的意志与利益;或只顾地方局部利益而漠视国家整体利益。这是改革所要解决的。

三、按设置目的分类的地方政府

1.单一制国家是由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地域性政治实体层级组成的。国家结构单元称为行政区划单位,由此构成的国家结构体系,称为行政区划体系。

2.行政区划单位是地方政府设置的前提和基础,分域治理是国家设置地方政府的主要目的,但也会伴有某种特殊的目的。

(一)一般地域型地方政府

1.基本特征:(1)是处于地域治理的需要而设置的地方政府,不存在其他特定需要;(2)它所辖的地域范围包含城镇地区和乡村地区,即便出现为城镇地区专设的地方政府,除部分基层地方政府外,其他地方政府和大多数高层地方政府仍然是兼辖城乡的地域型政府;(3)这类地方政府的行政区划单位,设置时不存在某种特定的要求。

2.地域型政府在地方政府总数中总是占绝对多数,居于主导地位。

(二)民族区域型地方政府

1.民族区域型地方政府是多民族单一制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的特殊型地方政府。目的是,维护少数民族的权益,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除了实现一般地域型治理指责外,更重要的是有效落实国家的民族政策。

2.设置标准:辖域内的民族构成,即少数民族居民在当地居民中必须占有相当比例,中国对此有具体的最低数额规定。对人员结构、政府组成、职权运作都作出了相关的法律规定。

(三)城镇型地方政府

1.城镇型地方政府是基于城镇地区管理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而专门设置的地方政府。

2.原因:(1)由于城镇是居民密集地区,生活高度社会化,其社会、经济、文化水平通常都高于邻近农业地区、因而随着城镇化发展,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需求也与日俱增;(2)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城镇对邻近地区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3.城镇型地方政府建制的单位名称,为“市、镇”。基本条件为:非农业居民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城镇具有某种特殊的地位或作用(政治、经济文化等)。

4.设置目的:主要在于满足城市社会的需要。

(四)特殊型地方政府

1.特殊型地方政府是指为政治需要与行政管理需要而设的地方政府。

(1)政治需要:民族区域特殊型政府无

(2)行政管理需要:在一个工业化、城镇化不发达的国家,将城镇地区从一般区域划出,并设置地方政府。

(3)中国部分临朐、部分农场至今还采用政企(或政事)合一的管理体制。(四)按层级分类的地方政府

1.地方政府层级关系由上下行政隶属关系、法律监督关系、地域包容关系等构成。影响因素:国家地域的大小、人口多少、历史传统、政治体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治需要(关键)。

2.层级结构的模式:省、自治区—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乡、镇;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乡、镇。

(一)高层地方政府

1.是由中央政府直接监管的地方政府。

2.种类:生、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省级政府)

(二)中层地方政府

1.在中国的地方政府体制中,存在通常所称的“地、县”两级地方政府。

2.类型:自治州、设区的市、自治区、自治县、县、不设区的市。

3.20C80年代,地市合并,地改市形成市管县体制。

(三)基层地方政府

1.是处于最底层的地方政府,在它辖域内,不再存在更底层级的地方政府,但它的派出行政机构则另当别论。

2.基层地方政府是国家的政治基础,国家的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地方政府的治理成效。

3.发挥其效益的关键:(1)吸收当地民众广泛、方便参与地方事务管理;(2)确保地方政府尽守职责。

4.类型:乡政府、民族乡政府、镇政府和市辖区政府(可以有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市辖区基层政府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位于城市中心地区,下面不存在乡、镇,只有街道办事处的市辖区政府;二是在城市中心地区以外的市辖区,其辖区

范围既存在乡、镇政府管辖的乡村地区,也存在由市辖区派出机构管理部分事物的城镇地区。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试题及答案

当代中国的政府与政治 考试试题及答案 《当代中国的政府与政治》专用通关题库第01关 1\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多年来在致力于自身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向经济困难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说明我国_____。 A: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B:致力于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 C:尊重主权国家的独立权和平等权 D:致力于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释: [解析]题目中强调了“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体现了我国尊重主权国家的独立权;“向经济困难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体现了我国尊重主权国家的平等发展权。A项说法不正确,我国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不是“决定性力量”。B项的内容在题干中未体现。D项说法片面,“其他发展中国家”不等同于“周边国家”。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2\根据全国人大批准的中央预算,2012年我国将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增加到每人每年240元,并适当提高报销水平,补助1050亿元,增长37%。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安排资金358亿元。加快推进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支持做好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安排资金114.83亿元。上述财政安排所体现的政府职能是_____。 A:平均分配国民财富 B: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C:完善医疗卫生体制 D: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释: [解析]题目中涉及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等,看似繁杂,本质都属于政府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中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职能。故本题选D。 3\某县委2011年底试行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以来,逐渐地从“组织公开什么,群众就看什么”转变为“群众关注什么,组织

政治发展和国家能力

政治发展和国家能力 一政治发展和国家能力的内涵 政治发展理论始于1960年代,西方学者对于政治发展有着不同的见解,第一种观点认为,政治发展是与社会经济现代化的互动过程,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第二种观点认为,政治发展就是通过政治多元化,建立起与一定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民主政治制度。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政治学家、多元民主论的开创者罗伯特·达尔。第三种观点认为,政治发展是一个复合概念,它既可以用来指某种过程,又可以用来分析作为政治变迁的结果。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和派伊。西方学者一般都把政治制度化、政府能力的增强和公民参政水平的提高作为政治发展的目标函数。 中国国内学者对政治发展思想的研究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有几个代表性学者的观点。王浦劬先生认为政治发展是政治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之间的矛盾运动会不断发生和发展,从而导致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变革和调整,这种变革和调整的过程就是政治发展的过程。学者谢庆奎教授认为政治发展是在独立民族国家形成和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政治体系的合法化、民主化和现代化的过程。李元书先生则认为政治发展是通过扬弃代价,以寻求不断发挥人的政治潜能的政治体制和政治生活方式的过程,以及这些体制和生活的生长过程。 对于政治发展的概念,本文综合认为,从广义上来讲,政治发展是指政治体系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过程。从狭义上来讲,政治发展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结构向科学化与合理化的方向的转变。政治发展的主要特征是政治发展的进步性、目的性、多样性、注重人的发展以及政治权力从超强到衰微的演变过程。尽管政治发展是多层次的复杂的,中外学者也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其内涵和特征,但是均把国家能力看作是政治发展内涵的重要方面,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那什么又是国家能力呢?所谓国家能力,指国家以政府为代表将自己的意志、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国家能力研究的早期著作通常都把它等同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国家自主性,认为国家自主性越高,国家能力也就越强。强调国家在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方面的能力,强调国家摆脱社会约束并把国家偏好转化为公共政策的自主能力。经过国家能力理论的发展,学者们逐渐认为国家能力的强化本身是以社会为目标的,国家权力的集中和扩大并不意味着对社会的削弱,只是加强了整个社会的组织化、制度化和有机化的程度,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和谐的。 国家能力包括哪些主要方面呢?对第三世界国家能力有过深入研究的美国学者米格代尔(Joel S.Migda1),将国家能力定义为一国中央政府影响社会组织,规范社会关系,集中国家资源并有效地加以分配或使用的能力。具体地说,他认为国家能力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国家对社会各部门发挥影响的(penetrate)能力;第二,社会内多种关系的调节(regu1ate)能力;第三,社会内存在的各资源的汲取(extract)能力;第四,把汲取资源适当地分配或使用的能力。王绍光和胡鞍钢在《中国国家能力报告》里也认为国家能力可以概括为四种能力:第一,汲取能力,即国家动员社会经济资源的能力,国家汲取财政的能力集中体现了国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论文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发展 政府行为是围绕着政府权力的运用而展开的社会活动,它包括政府统治和政府管理,其中主要是指政府管理。政府管理与政府职能存在紧密的逻辑关系,将政府职能进行分类,可分为经济职能、政治职能和文化职能,因而,与这三种政府职能相一致,政府行为也可分为经济行为、政治行为和文化行为。它们分别是政府调控经济利益关系、政治利益关系和文化利益关系的三种不同活动。 一、中国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型 现代政府是以市场为基础的政府,政府不再直接经营竞争性物品和服务的生产与供给,而是让市场去生产和供给竞争性的物品和服务。中国政府再造实质上正是在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模式。所谓公共服务型政府模式,就是由政府来创建一种公共服务的供给体系,由政府或是社会来有效、及时和足量地供给人民群众日益扩大的公共服务需求。 在这一治理模式下,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生产和供给存在着多样化的机制,政府的精力主要集中于规则的制定和实施上,营造有利的激励环境,建设与完善市场制度,促进市场的有序运行。 二、政府公共服务主要模式分析 从政府在公共服务过程中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这一角度划分,政府公共服务主要模式可以归纳为全能型公共服务模式、主导型公共服务模式、参与型公共服务模式和市场型公共服务模式。 (1)政府全能型公共服务模式分析 政府全能型公共服务模式是政府包揽一切公共事务、社会一切公共福利来自于政府的模式。它基于政府是执行人民意志的“公仆机关”这一理念,是全能主义政治系统下无限政府观念在公共服务领域内的具体表现。 政府全能型公共服务模式的主要特别特点就是政府在公共服务中自上而下一统到底,方方面面无所不在。在这种模式下,政府除了承担自身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外,还承担了公民个人以及社团乃至整个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全过程。 (2)政府主导型公共服务模式分析 政府主导型公共服务模式是政府在公共服务生产供给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公共服务模式。这一模式最主要的特点是政府牢牢掌握公共服务供给的规划决策权,强化对公共服务供给的宏观调控,并对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同时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公益事业进行直接经营和直接干预。 (3)政府参与型公共服务模式分析 政府参与型公共服务模式是政府将公共服务的生产、供给和管理的基本环节和过程交给社会,政府只以参与者角色在其中拾遗补缺的模式。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民营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主导公共服务的供给,实现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与社会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仅限于弥补市场失灵的范围内,提供维护市场秩序、社会公正、科教导向等等公共产品的不同组合,防止暴力、偷窃、欺骗和强制履行契约行为的发生。 (4)市场型公共服务模式分析 市场型公共服务模式是政府与市场分权、政府与市场共同参与公共服务过程的公共服务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市场对公共服务的参与是直接而非间接的,

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

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7月,2000年12月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政治学基地。本所主要承当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大学基金会项目的科研攻关工作。本所还自筹资金展开重大课题的立项和研究工作。现就本所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汇报以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1、制定"十五"科研规划 为推动我所政治学研究的深进发展,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我所在广泛征求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经过量次讨论,制定了北京大学政治学研究基地"十五"科研规划。该规划对我国"九五"期间政治学研究状态、"十五"期间政治学研究发展趋势、主要目标和重点研究领域进行了论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十五"期间本基地的重点研究课题,和这些重大研究课题面向全国招标的具体办法。 2、启动多项重大科研项目 今年以来,我们前后启动多项研究项目。其中重大研究项目有:(1)当代中国政府管理与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该项目由谢庆奎教授、陈庆云教授负责主持,下设有政府管理与发展基本理论研究、政府绩效管理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等3个子课题:(2)渐进政治体制改革与中国政治发展研究,该项目由徐湘林博士负责主持,下设有社会转型期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与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权利结构调剂分析等2个子课题。(3)加进WTO对中国中心政府管理体制和地方政府管理体制的影响,该项目由黄恒学教授负责主持,下设有WTO 的规则和组织体系研究、WTO与成员国的相互关系研究、中国现行政府管理体制与WTO规则的差异研究、加进WTO与中国政府管理体制转变等4个子课题。 3、健全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 为做好管理工作,本所屡次召开所务会议,研究落实有关管理制度。根据会议研究决定,我所设立学术委员会作为学术指导机构,设立顾问委员会作为顾问咨询机构,学术委员会聘请著名政治学家、吉林大学王惠岩教授担负主任,聘请王乐夫、王邦佐、王浦劬、李景治、李景鹏、陈庆云、刘德厚、俞可平、徐大同、徐鸿武、曹沛霖、谢庆奎担负学术委员会委员;顾问委员会聘请著名政治学家、北京大学赵宝煦教授担负主任,聘请梁守德、丘晓、李忠杰、沈仁道、陈哲夫、张永桃、张汉清、张德信、赵存生、夏书章担负顾问委员会委员。为实现科研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我所还制定了《学术委员会暂行章程》、《科研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科研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科研职员聘任暂行办法》、《匿名评审暂行条例》、《图书资料装备管理暂行条例》、《项目管理赏罚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 4、设立学术研究中心 为更好地展开学术研究和学术合作,根据实际需要,自4月份以来,我所前后成立了七个学术研究中心。它们分别是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研究中心,由谢庆奎教授任主任;北京大学中国社会团体研究中心,由李景鹏教授任主任;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由陈庆云教授任主任;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由李成言副教授任主任;北京大学电子政府研究中心,由杨凤春副教授任主任;北京大学国民素质研究中心,由解思忠研究员任主任;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由蔡定剑研究员任主任。以上七个研究中心均自带项目、自筹经费展开研究。 5、召开"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学术研讨会 为增进政治学科的学术交换与发展,经认真准备,我所于2001年5月11-12日在北京大学召开"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学术研讨会。出席会议开幕式的领导有:教育部社政司副司长阚延河、副处长田敬诚、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赵存生、副校长何芳川、社科部部长程郁缀等人。出席会议并参加研讨的学者有:著名学者赵宝煦、夏书章、丘晓、王惠岩、徐大同、曹沛霖等、国家行政学院行政管理教研部负责人刘熙瑞教授、吉林大学行政学院院长周光辉

中国政府与政治论文

浅 析 农 村 养 老 医 疗 保 险 制 度 姓名:靳亚亚 专业:国际政治 学号:0913224015

浅析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制度 中文摘要: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人口老龄化已经并将进一步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对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形成了挑战。家庭养老作为我国农村占主导地位的养老方式,有其存在的文化、经济、社会和心理基础。这种养老方式在我国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 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局限性使得家庭养老更加困难。因此,加强立法,切实保障农村老人的合法权益。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是中国医疗卫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应做到:加大政府政策倾斜力度;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基金筹集机制;注意防范医方和患方的道德风险;建立解决农村医疗人才缺乏的长效机制。 而我国现有的农村医疗保障政策存在执行困难的问题,从博弈中的政策行动者,即中央政府(包括各职能部门)、地方政府与农民个体的视角解释这项社会政策执行遇到很多困难的原因,政府没有承担在农村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各种政策行动者调整各自行为,致使这项政策不能有效实施。如何走出困境成为最主要的问题。 中文关键词: 养老问题、医疗保险、执行困难、改善政府措施 正文: 我国正处于社会快速变迁过程中: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家庭规模和结构发生变化;农村人口出现分化等。这一系列变迁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农民养老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在我国农村,多数农民从事着收益低下、剩余很少的农业劳动。在收入增长缓慢的前提下,农民面临最大的风险就是疾病、养老和贫困,尤其是养老和疾病,农民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第一需求是医疗保障。尤其是对老人的赡养。鉴于此,政府积极探索为农民养老建立正式制度安排。可以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对我国社会变迁的积极回应,但却又未能很好地适应并促进这一变迁过程。例如,该制度“坚持农村务农、务工、经商等各类人员一体化原则”与社会变迁事实不相符。现在,农民务工、经商不再仅仅局限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一部分农民已经进入大城市务工、经商并且站稳了脚跟,成为“准城市人”,他们不可能回到其户口所在地办理养老保险。而该养老保险却要求农村各类人员实行一体化原则,势必阻碍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也阻碍了、抑制了部分务工、经商农民的参保积极性。种种的经济,地域

超星——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答案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期末考试(20) 成绩: 71.0 分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中国政府的两大营养系统是()。0.0 分
A、立法系统和监督系统 B、 信息传输系统和监督系统 C、 党内执行系统和立法系统 D、 信息传输系统和党内执行系统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A 2 单通道信息传输机制的特点不包括()。1.0 分
A、 决策的上行和下达不分离 B、 国家垄断信息网络,信息机构国营化 C、 新闻媒体和学术团体都无法对国家的高层决策直接起到 作用 D、 政府过程公开化、透明化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 下列不属于中共中央高层议事协调机构的是()。1.0 分 A、 中央港澳工作协调小组 B、 中央西藏工作协调小组 C、 中央巡视工作协调小组 D、 中央地质勘察基金领导小组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 下列不属于新兴阶层的是()。 0.0 分
A、 企业经营者 B、 知识分子 C、 个体劳动者 D、 自由职业者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D 5 预算过程的阶段不包括()。0.0 分
A、 行政系统编制预算草案 B、 执政党的内部审查过程 C、 人大的审查和批准进入正式的决策阶段

D、 签署主席令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A 6 中纪委的第一位职责是()。1.0 分
A、 维护党群关系 B、 维护党在国家权力机关中的领导地位 C、 维护党章和党的其他重要规章制度,保障中央路线方针 政策的执行。 D、 维护党的尊严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7 对于中国“政治”的含义,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0.0 分
A、 政治是借助国家政权力量处理社会利益关系。 B、 政治在中国也指整个社会意识形态

第十三讲 政治发展

第十三讲政治发展 政治形态的由低级向高级的上升变化就是政治发展。 一、政治发展的实质与内容 (一)西方政治学的政治发展观 “二战”结束以后,亚、非、拉诞生了一大批新兴的民族国家,随着摆脱殖民宗主国的统治而获得独立。在东西方冷战对峙的条件下,第三世界国家朝什么方向发展,影响到国际政治的格局。美国出于全球战略考虑,对这个问题格外关注。以政府和民间资助的形式,加强了对第三世界国家社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对策研究。这类研究于50年代成为热点,60年代达到高潮,形成了具有特殊取向的政治发展理论。 1.对政治发展的理解 政治发展的涵义由于研究者的理解不同而各异。 亨廷顿:给政治发展下的定义是“现代化的政治性后果”。 派伊:归纳了10种对政治发展的理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 ①政治发展是工业化社会的特征,非工业化社会竭力追求之。 ②政治发展就是政治的现代化,就是非现代化社会建设现代化已确立的合理的政治模式的过程。 ③政治发展是独立的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 ④政治发展是行政管理和法治的发展,建设有效率的政府是政治发展的中心。 ⑤政治发展是公民的政治组织化程度和政治参与程度提高的过程。 ⑥政治发展是政治的民主化过程。 ⑦政治发展是政治系统获得和运用权力的能力的增长。 虽然不同的研究者对政治发展的概念有种种不同理解,但这些理解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政治发展的基本内容。 2.对政治发展内容的理解 大多数西方政治学家认为,政治发展的内容有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①政治发展意味着社会成员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的增加。满足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欲望,是政治系统基本的价值目标。在传统社会,社会成员只有少部分由于出身、宗教或者最高统治者的恩赐等原因参与政治过程。随着政治发展,参与这一过程的公民不断增多。政治系统越发达,广泛深入地参与政治过程的公民就越多。 ②政治发展意味着政治系统功能的增强。社会的发展需要政治系统的功能不断增强,政府的活动范围和规模也随着政治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扩大。在现代社会,政府开始管理一些在传统社会中不属政府职责范围之内的事务,如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组织公共教育,举办社会福利,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行规划,并将政府的决策有效地贯彻到社会的各个层次。 ③政治发展与政治分化的程度是一致的。传统社会的政治分化程度较低,同一功能往往由若干性质不同的机构和角色承担,或者一个机构或角色同时承担若干不同的功能。前者如欧洲中世纪的政教合一制度,后者如中国封建社会的皇帝总揽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在政治发展过程中,政治机构与政党以及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等机构逐渐分化,政治机构内部各部门亦逐步分化,分别承担各自比较确定的任务,彼此间既分工、又合作,互相制约,互相协调,使政治系统得以更有效率地发挥其功能。

《中国政府与政治》单元自测题目(一)参考答案

《中国政府与政治》单元自测题一 一、单选题。 1.《代议制政府》的作者是英国自由主义理论家( D ) A.卢梭 B.孟德斯鸠 C.洛克 D.密尔 2.“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是( A )的名言。 A.亚里士多德 B.孟德斯鸠 C.霍布斯 D.休谟 3.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的核心问题是( B )。 A.政府职能问题 B.国家权力问题 C.政府选举问题 D.政党政治问题 4.提出“政治学是研究受权力分配和运用的影响下的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的学者是(C ) A.马克斯·韦伯 B.威廉·布卢姆 C.戴维·伊斯顿 D.罗伯特·达尔 5.(B )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6.政府组织具有(ABCD )共同特征。 A.权威的广泛性 B.成员的非自愿性 C.暴力的垄断性 D.权力的合法性 7.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有阶级的社会有(ABCD )阶段。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8.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制定于( A )年。 A.1954 B.1975 C.1978 D.1982 9.人民主权原则是18世纪法国思想家( C )提出来的。 A.孟德斯鸠

B.戴伊 C.卢梭 D.马基雅维利 10.与西方国家以分权制衡原则作为国家组织及其活动的方式不同,我国的国家组织及其活动方式是( C ) A.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 B.人民主权 C.民主集中制 D.行政首长负责制 11.我国到目前为止出现过(ABCD )部宪法。 A.“五四宪法” B.“七五宪法” C.“七八宪法” D.“八二宪法” 12.宪法的一般性质是(ABCD)。 A.规范性 B.自愿性 C.强制性 D.科学性 13.宪法具有(ABC )自己的特殊性质。 A.至上性和根本性 B.原则性和全面性 C.民主性 D.规范性和强制性 14.我国宪法的原则可以归纳为(ABCD )。 A.人民主权原则 B.基本人权原则 C.法制原则 D.民主集中制原则 15.中国宪法的特点是(ABCD ).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精神文明建设 二、判断题 1.中国现行宪法是由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以及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等五个部分。(√) 2.人权思想起源于17世纪英国思想家洛克的自然权利学说和18世纪德国思想家韦伯的天赋人权说。(×) 3.从政治角度进行分析,宪法最直接的首要功能就是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巩固国家政权。(√)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教学大纲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教学大纲 制定与修订时间:1997年制定,2002年修订,2004年再修订,2008年第三次修订。2011年第四次修订 适用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学 总课时量:54课时 开课系(所):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教材: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第三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是政治学与行政学和行政管理学的专业主干课,是课程体系中起“提纲协领”作用的专业核心课,不仅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了解中国政治发展提供基本的制度框架和实际政治发展背景知识,而且引发学生对“中国地方政府研究”、“农村政治学”、“市政学”、“比较政治学”等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为这些课程教学的开展,提供必备的专业知识积累。而且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其他专业课程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政府和政治发展问题,打通学科之间的人为壁垒,开拓学生视野。 二、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内容、重点和课时分配 第一单元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6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政府过程方法论的起源、发展以及在研究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中的特殊性和适用性,重点在于使学生树立“概念即方法”的方法论思想,为学生进一步开展初步的学术探索打基础。 教学内容: 1.“体制研究方法”与“过程研究方法” 2.政府、政府过程的含义与“偏离”假设 3.政府过程研究方法的基本框架:1+4+2 4.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教学重点:政府概念;政府过程学说的方法论特征;政府过程方法的中国适用性 第二单元中国政治的基本问题与主要特点(9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的政治结构的基本构成、党政关系的发展以及中国政治的主要特点,重点在于为学生提供学习“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基本政治背景,要求学生在既有的政治体制与制度框架中实事求是地了解、学习、思考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问题。 教学内容: 1.中国的政治权力结构:6+1+2 2.党的领导地位、党的执政地位与宪法

《政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作业题

《政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作业库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的根本问题是(D) A.政治运动 B.阶级关系 C.政治革命 D.国家政权 2.目前在英国政坛与工党轮流执政的另一个政党是(B) A.共产党 B.保守党 C.托利党 D.自由党 3.实行议会君主制政体最典型的国家是(C)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德国 4.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性质的政体形式是(A) A.巴黎公社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苏维埃制度 D.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5.政治权力诸特性中最具有根本意义的特性是(A) A.强制性 B.限度性 C.工具性 D.能动性 6.人们公认政治学学科的创始人是(C) A.孟德斯鸠 B.西塞罗 C.亚里士多德 D.马基雅维利 7.将国家领土按地域划分为若干行政单位并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称为(C)。 A.复合制 B.中央集权制 C.单一制 D.地方分权制 8.政治发展被认为是更为广阔的现代化进程中所派生的政治方面的后果,因此,在地理上,它主要关注的是(A) A.发展中国家 B.殖民地国家 C.亚洲国家 D.发达国家 9.民族独立后走上资本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国家是(B) A.中国 B.印度 C.朝鲜 D.古巴 10.目前在美国政坛与民主党轮流执政的另一个政党是(B) A.共产党 B.共和党 C.民族党 D.自由党 11.日本国的政府首脑是(A) A.首相B.总理 C.天皇 D.议长 12.当代西方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制度最典型的国家是(C)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13.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是(D) A.政治法治 B.政治革命 C.政治改革 D.政治民主 14.“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表明了国家的(A)A.本质 B.职能 C.作用 D.地位 15.对政党进行左、中、右分类的标准是(C) A.政党的阶级属性 B.政党是否掌握权力 C.政党的意识形态倾向 D.政党是否合法 16.洛克是英国哲学家、政治思想家,主要著作有(B)

政治发展与现代化分析

第八讲政治发展与现代化分析 一、政治发展的含义 就广义上讲,政治发展是政治体系向更高级形态的变迁过程,如从封建国家到绝对主义国家,从分散、多元的政治形态到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从资本主义民主向社会主义民主的演进等等。从狭义角度上讲,政治发展是指政治体系内部机构、体制、功能和运作的科学化、合理化,如从习俗、惯例、传统治理向法律、制度治理的转变,从政治、行政合一的体制向官僚行政体制的变迁,从全能、集权政府向有限、分权政府的转化等等。政治学研究的政治发展,主要集中在狭义的概念,即政治体系内部的政治发展,尤其是指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发展。 著名政治学者路逊·派伊从十个方面概括了政治发展的含义:①政治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是适应并促进经济发展的政治条件或政治形式的生成过程;②政治发展是工业社会典型政治形态的生成过程,工业化使政治形态出现许多共性,因而所有工业化社会无论实行民主与否,都有一套相同的政治行为模式和标准,此即政治发展;③政治发展是政治现代化的过程,是非现代化社会建设由现代化已经确立的合理的政治模式的过程;④政治发展是民族国家建设和运转的过程,政治发展首先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中民族主义的政治形式;⑤政治发展主要是一个国家行政和法制的发展,建设有效率的政府是政治发展的中心;⑥政治发展是政治动员和政治参与的过程,一定程度的自下而上的政治参与和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均可达成政治发展;⑦政治发展是政治民主化的过程,即建设民主政治和制度;⑧政治发展是一种稳定有序的政治变化过程,即一个社会能够理性且有目的地控制政治过程,引导社会变革的方向;⑨政治发展是政治体系能力增强的过程,其中主要是获得和运用权力的能力和政治动员能力的提高;⑩政治发展是多维社会变迁中的一个向度。派伊的定义,虽然有些观点带有西方的价值观,但还是反映了政治现代化的基本方面和主要过程,指明了政治发展所要经历的变迁过程。 S·亨廷顿在区分传统政体和现代政体时指出了三个关键的方面:①政治现代化涉及到权威的合理化,并以单一的,世俗的、全国的政治权威来取代传统的、宗教的、家庭的和种族的等等五花八门的政治权威;②政治现代化包括划分新的政治职能并创制专业化的结构来执行这些职能;③政治现代化意味着增加社会上所有的集团参政的程度,并认为,这几个方面给正在经历现代化变迁的社会指明了政治变革的方向。 通常来讲,衡量政治发展的主要指标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治结构,

中国政府与政治

中国政府与政治 1、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政治的根源在经济政治的核心是政权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2、政府 大政府与小政府一般意义的政府、国家机构的政府、非国家机构的政府 3、政府过程: 指政府的实际运作活动,包括政府各权力机构和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如决策过程、执行过程、监督与反馈过程等。 4、研究方法 规范研究:注重抽象的价值判断与逻辑推理,使用定性与演绎的方法,结论是“应然”;集中于政治理论和政治哲学。 经验研究:注重可见的事实和实证,使用定量分析和归纳,结论是“实然”;集中于政治行为和运行过程。 历史研究:研究1949年以来我国的历史,着重于期间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期这些历史事件之间的某些联系和变化,一般是叙述性的,在叙述过程中加入一些原则性的评议。 5、研究领域 静态层面:政体、政党制度、领导制度、法律规范等 动态层面:决策权的控制、影响决策的因素、政策执行 6、研究内容 政府的结构,组织,制度,运作过程。影响政府以上活动和内容的政治因素。 二、宪政体制及国家权力结构 1、宪法的内涵 宪法规定国家根本任务的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公民的权利义务等内容,它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是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从宪法包含的内容、国家机构的组织形式和公民权利义务角度界定。 从宪法的法律形式和特点界定。从宪法的阶级属性和阶级本质界定。 2、宪法的性质 宪法的至上性和根本性宪法的原则性和全面性宪法的民主性 3、宪法的功能与作用 宪法功能:政治角度、法制角度、保障人权的角度、思想文化的角度。 宪法作用:对国家权力、政治制度、法制、社会经济、公民权利的作用。 4、宪法特点:原则性、稳定性、概括性、至上性。 5、我国宪法的演进:五四、七五、七八、八七宪法。 6、宪政体制 概念:指宪法以及宪法所规定的政治体制。 内涵:宪法对于政体的规定一般具有原则性和纲要性,包括国家基本性质,公民的基本权利,政府的组织形式、原则以及权力的分配等等。特定的政治体制还需要其他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以往惯例等使其具体化。 7、中国宪政的基本规范 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宪法同时规定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家生活的领导地位。

政治发展的知识

民主化:政治发展的中国道路 ?一、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阶段划分 ?二、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 ?三、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动力机制 ?四、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战略策略 8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开始对政治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早期的研究以译介西方政治发展理论为主,90年代中期以后,许多学者转向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政治发展为对象,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政治发展研究的主题是政治民主化以及在民主化过程中保持政治稳定的问题。政治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民主化的目标模式、动力机制、阶段划分、发展道路、战略策略等。我们这里重点探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阶段划分、路径选择、动力机制、战略策略等问题。 一、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阶段划分 民主政治发展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在经济社会变革过程中,需要把握好政治发展的度和阶段性,明确各个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并集中精力加以解决。关于中国政治发展的阶段划分及目前所处的阶段,学术界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种观点是将政治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早期阶段、剧烈变动阶段、平稳阶段和成熟阶段,并认为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处于早期阶段与剧烈变动阶段的交错时期。在政治发展的早期阶段,政治体系变动不大,公众的政治参与还未被激发,政治较为平和。政府地位较为稳固,信心也较强。随着经济转型力度的加大,市场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社会分层加快,流动性增多,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处于剧烈变动之中。这个时期政治参与活跃,政治竞争激烈,政治秩序也相对混乱。政治发展处于一个十字路口,能否处理好民众政治参与和政治腐败问题成为决定政治发展路向的关键因素。能够平安度过这一阶段的政治将进入一个平稳发展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发展将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关系,并进而进入政治发展的成熟阶段。该派观点认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处于早期阶段与剧烈变动的交错时期,一些边远省份或交通不便的内地基层,政治发展尚处于早期阶段,但从全国大多数省份特别是大中城市来看,政治发展已处于剧烈变动阶段,变动阶段的特征已逐步上升到主导地位。政治的结构和功能正经历大的调整,公众参与日益活跃,社团大量涌现,社会公正和腐败问题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政治生活中的不稳定因素急剧增加。这一时期的政治发展的重点是加强政治整合能力,提高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促使政治行为理性化、规范化。 另外一种观点将政治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全能主义政治时代、权威主义政治时代(后全能主义时代)和多元主义政治时代,并认为中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将处于权威主义政治时代。新中国成立后,以全能体制下的一党动员体制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权威主义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当今中国大陆已经进入有限多元化的后全能主义历史阶段。在后全能主义政治的历史阶段,需要继续推动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扩大非政治领域的多元化和私域自由空间,鼓励知识界的思想分化、多元化和平等竞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复习提纲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课程复习提纲导论对于政府、政治、中国政府与政治的观点有基本的了解,着重要掌握的概念是“国家机构政府”。 一、国家机构的政府 是有阶级社会的政府,它和国家、阶级、政党是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政府是国家机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政党争夺的主要对象。 第一章在正确认识宪法在中国政治生活中所发挥作用的基础上,要理解现行宪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特别要重视宪法规定中,公民要享有怎样的基本权利,要履行怎样的基本义务? 二、宪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 2、基本人权原则 3、法制原则 4、民主集中制度原则 三、公民的基本权利: 1、平等权 2、政治民主和自由权 3、宗教信仰自由权 4、人身自由权 5、受益权 6、特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四、公民的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遵纪守法和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法纳税 第二章中国政党制度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较有自己的特点,当代中国政党与政府的关系的新态势下,党政关系改革也成为重要的政治变革内容。重点要掌握的是在当前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这样的问题一般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请大家注意平时的积累。 1、中国政党制度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较有自己的特点,什么特点? 答:中国政党形成了新型的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制度。这一制度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多党合作制;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制指中国共产党与八个民主党派之间的合作。 2、当代中国政党与政府的关系的新态势下,党政关系改革也成为重要的政治变革内容。内容是什么? 答:作为一项制度,它包含着三方面内容。第一,多党合作制以宪法为活动的根本准则。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权威和最高效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作为政党在宪法中得到承认。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在法律上是平等的,都是中国的合法政党。各民主党派可以按照自身的纲领、章程,独立地开展各种活动。中国共产党尊重和支持各民主党派独立自主地处理内部事务。第二,多党合作制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不论是中国共产党,还是各民主党派,都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自己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都得到各民主党派的支持与拥护。第三,多党合作制具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传统。中国共产党通过座谈会、讨论会等形式与各民主党派共商大事,各级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为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重要场所。各民主党派通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更好地反映所代表的阶层、群体的意见,发挥咨询作用,有利于促进执政党决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新版)2016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1阶级的本质是() A、 国家机关 B、 国家权力 C、 社会集团 D、 社会成员 我的答案:C 2代议机构最早在哪个国家? A、 英国 B、 法国 C、 德国 D、 美国 我的答案:A

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如何产生的?A、 党代表大会 B、 领导任命 C、 党员直接选举 D、 地方直接选举 我的答案:A 4赞成投票制的提出者是()。 A、 孔多塞 B、 布拉姆斯 C、 菲什伯恩 D、 布拉姆斯和菲什伯恩 我的答案:D 5全国政协在何时代行过全国人大的职权?A、

1945-1949 B、 1949-1954 C、 1952-1956 D、 1964-1978 我的答案:B 6以下各项不是“政治”在中国具的含义的是? A、 与国家政府有关的各种事情 B、 整个社会意识形态 C、 非常重要 D、 现代化建设 我的答案:D 7与西方相比,以下属于中国独特的政府过程的是哪个?A、 单位 B、

法院 C、 检察院 D、 监狱 我的答案:A 8以下属于狭义”政府“的是? A、 内阁 B、 政党 C、 国家机构总体 D、 宗教领袖 我的答案:A 9公共组织信息处理的基本环节为()。A、 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删除、信息贮存B、 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贮存C、

信息收集、信息传递、信息删除、信息贮存 D、 信息收集、信息传递、信息删除、信息加工 我的答案:B 10以下不属于单通道信息传输机制的作用的是?() A、 信息传达迅速 B、 政治高度集权化 C、 党政不分 D、 信息传达不通畅 我的答案:A 11下列对与决策目标确定要求的说法有误的是()。 A、 目标的确定要具体 B、 目标的确定要力求恰当 C、 越是近期的目标,越要求明确具体,远期目标也不能带有模糊性D、

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

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 任凌芝[摘要]政治发展意味着基本政治价值的不断实现和政治形态的前进上升,政治稳定意味着政治社会生活局面的安定和政府政策的连续性、相对稳定性。它们是政治生活的两个价值目标,同时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政治发展有利于政治稳定,政治稳定为政治发展提供条件。在步入现代化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进程中,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也会出现矛盾冲突,因此为了使二者并行不悖,需要对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进行协调。可以通过加快经济发展、推进渐进式政治改革、认真统筹利益关系、不断完善社会流动机制和规范公民政治参与等方式协调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 [关键词]政治发展;政治稳定;协调 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是现代政治学的两个重要术语,是政治学研究的两个重要范畴。政治发展意味着基本政治价值的不断实现和政治形态的前进上升,政治稳定意味着政治社会生活局面的安定和政府政策的连续性、相对稳定性,二者都是人们不断致力的政治价值目标。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不是毫不相干的,二者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有时候甚至互相冲突。在现代化的进程当中,如何做到政治不断发展,同时又保持政治的稳定,使这两个政治价值目标并行不悖,这需要对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给与协调。 一、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概念 政治发展这一概念是西方政治学者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他们使用这个概念来描述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上所发生的变化。二战后,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和两极格局的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为了占领世界的统治权,积极向第三世界的新兴民族国家推销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民主模式和政治制度等。他们认为,这些新兴民族国家只有以西方的政治设计为模板,才能实现政治的不断进步,实现政治的发展。政治发展概念由此产生并不断流行起来,现已成为现代政治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和研究对象。政治发展是“二战后摆脱殖民统治的亚非拉新独立的民族国家

中国政府与政治(二)

江苏开放大学 形成性考核作业学号 2014020000453 姓名吴豪 课程代码 110073 课程名称中国政府与政治评阅教师 第二次任务 共五次任务

江苏开放大学 任务内容: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6分) 1.中国共产党组织机构自上而下分为三级:中央组织、()和基层组织。 A.地方组织 B.省级组织 C.市级组织 D.县级组织 2.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每()年举行一次,由()召集。 A.五;政治局 B.五;中央委员会 C.三;政治局 D.三;中央委员会 3.多党合作以()为活动的根本准则。 A.宪法 B.党的领导 C.民主集中制 D.政治协商 4.多党合作制度的具体途径与形式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中国共产党召集的协商座谈会 C.共同参加国家政权 D.共同领导国家政权 5、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具有()等自身优势。 A.政治优势 B.组织优势 C.界别优势 D.智力优势 6.()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 A.乡镇 B.县 C.市 D.自治州 7.宪法修正案需要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全国人大()以上的代表联名才能提出,并由全体代表()以上的多数才能通过。 A.三分之一;半数以上 B.五分之一;三分之二

C.五分之一;四分之三 D.三分之二;半数以上 8.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包括全体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和()。 A.预备会议 B.主席团会议 C.代表团会议 D.专门委员会会议 9.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的特点有()。 A.选举权的普遍性 B.选举权的间接性 C.选举权的直接性 D.选举权的不完全平等性 1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A.立法权 B.决定权 C.任免权 D.监督权 11.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有()。 A.立法权 B.重大事项的审议、决定权 C.选举与任免权 D.监督权 12.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包括()。 A.全体代表会议 B.常务委员会会议 C.专门委员会会议 D.委员主任会议 13.全体代表会议的会议形式有()。 A.预备会议 B.主席团会议 C.全体会议 D.代表团会议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4分) 1.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实行直接选举,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代表、省级人大代表和全国人大代表实行间接选举。() 2.听取和审议国务院、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的工作报告,是全体代表会议对其他国家机关进行监督的基本形式()。

2017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概论(一)已完成成绩:66.6分 1 【单选题】对于中国“政治”的含义,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政治是借助国家政权力量处理社会利益关系。 ?B、政治在中国也指整个社会意识形态 ?C、政治在中国也意味着非常重要 ?D、政治指的是党派之间的利益权衡 我的答案:D得分:33.3分 2 【单选题】 研究政府与政治的方法分三个层次,其中不包括()。 ?A、世界观层次上的方法论 ?B、思维方式层次上的方法论 ?C、个人层面的方法论 ?D、具体方法,即手段、技术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3 【判断题】 1982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我的答案:√得分:0.0分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概论(二)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中国政治生活当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A、党群关系 ?B、宪政关系 ?C、党政关系 ?D、钱权关系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2 【判断题】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都属于施政机构。()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3 【判断题】内阁是行政机关的核心。()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概论(三)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中国的政治权利机构不包括()。 ?A、国家主席 ?B、最高人民法院 ?C、最高人民检察院 ?D、中共中央党校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判断题】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中国并非单一制国家,区域间差别不大。()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3 【判断题】当代中国政府过程比西方国家少了一个特殊环节——“单位”。()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中国的政治权利机构分为党政军法四部分。()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概论(四)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