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视觉传播概论笔记

视觉传播概论笔记

视觉传播概论笔记
视觉传播概论笔记

1、中国学者沙莲香将信息分为三种: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

传播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是:“精神内容的载体,无论是语言、文字、图片、影像,还是声调、表情、动作等,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这些讯号以可视、可听、可感的形式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经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得到处理并且引起反馈

2、当下视觉文化的显著特点是“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视觉文化不依赖图像,而是依赖图像化或视觉化这一现代趋势“

3、视觉信息分为三类:a、直接的,是眼睛从现实世界和现实场景中直接获取的:

b。间接的通过媒介间接转述的图像化的视觉信息

c、大脑里存在的虚构的视觉信息

4、美国传播学家A.哈特把传播媒介分为三类:示现的媒介系统、再现的媒介系统、机器的媒介系统

5、图像生成方式:手工生产的、机械复制的、合成的图像

6、视觉传播的三次转折:a、复制技术对视觉传播的重大影响

b、媒介从静到动

c、数字时代虚拟的视觉景观

7、视觉传播教育的三种典型样态

a、在大众传播领域展开,课程隶属于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

b、在文化领域展开,课程隶属于高校的影视学院或人文学院

c、在艺术研究领域展开,课程隶属于高校的美术设计学院

8、中国人民大学的盛希贵教授是较早开始研究视觉传播学的学者,1997年10月15日起在《人民摄影报》上发表《摄影与视觉传播》系列论文,2005年出版《影像传播论》,是国内本领域第一本学术著作

9、索-沃斯“视觉传播研究之父“

10、鲁道夫-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学派学者著作《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

11、大脑对视觉信息的认知操作分为四个具有不同功能的系统,分别处理形状、空间、颜色、运动等信息

视觉认知包括:色彩认知、运动认知、形状认知、空间认知

大脑对色彩的理解有以下特点; a、色彩感知的恒常性

b、色彩感知的记忆性

运动知觉反应的类型:a、直动知觉物体的确发生了运动,人眼也感知到运动

b、似动知觉利用人脑的“视觉残留现象“是假运动

c、诱动知觉对静止画面产生错觉假运动

12、辨识模式研究者认为:大脑是根据储存的记忆对形状进行区别,一种说法认为人们在记忆中储存着大量模板,识别就是与模板相匹配的过程,需要庞大的数据库,另一种说法认为视觉是根据形式的主要特征进行匹配的

13、魔宫模式奥利沃-塞弗瑞知人们在认知形状时首先找出它最基本的视觉特征,如直线、曲线,然后再和记忆里相似的事物匹配,越多特征相符合,则这个形象就被从记忆中提取出来,形成认知

14、格式塔学派创始人麦可思-威尔特海默基本理论:部分之总和不等于整体,因此整体不能分割:整体是由各部分所决定。反之,各部分也由整体所决定

15、视觉思维最早由格式塔心理学者鲁道夫-阿恩海姆提出

16、视觉表征

含义:表征不是对符号本身的研究而是探讨符号如何表现意义,视觉表征就是对以视觉符号为中介进行的意义交流的各种现象的研究

17、图像对观者来说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

皮尔斯对符号的分类:图像符号、标志符号、象征符号,

a、图像符号是描绘性符号,是关于某人某事的描写,强调与

其指代的主体之间的相似性,具有某种相同性质

b、标志性符号也叫索引符号,是对某事某物存在的指示可以

提供线索,导致联想和行动:

c、象征符号指代抽象概念,它的意义要在一种约定俗成的基

础上才能理解

17、图像具有修辞性的三个必备特征

福斯认为图像必须具备如下三个特点,才能产生修辞功能

a、具有象征意义

b、人的介入

c、必须向观者展示

18、基于视觉修辞观研究视觉元素的三步骤:图像的自然属性、图像的功能、图像的评价

19、设计师必须考虑到修辞情境,包含三要素:受众、目的、语境

20、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于1750年出版了名为《美学》的专著

21、重力是指物体对视线吸引的强度,视觉的“重力“随着一下一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a、物体的大小——越大的物体越重

b、物体的色彩——颜色越鲜艳越重

c、物体的空间距离——越远的越重

d、物体的位置——上面的比下面的重

e、读者的兴趣——具有独特复杂外形的物体对读者有较强吸引力,视觉上更重

22、黄金分割比例0.618: :1 鼻祖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派

23、真实感、实用性是媒介美学研究的重点

24、电视美学的研究从三方面展开:

a、从形式特点入手,分析电视的表现手段

b、把电视媒介看做一个整体,从其特质分析,是针对媒介本身的探索

c、从大众文化角度入手,从文化批评的角度研究电视美学

25、泽特尔把电视美学的研究领域分为:光线和颜色、两维空间、三维空间、时间和运动、声音

26、美国俄勒冈大学瑞克-威廉姆斯提出“全平衡“的视觉传播理论

全平衡就是对视觉传播过程中的认知现象的解释,强调大脑的两个主要认知系统之间的平衡,即理性处理系统和知觉处理系统的平衡

全平衡理论指出主体对视觉图景的反应时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出现的,但随后又利用大脑的理性思维进行分析、产生判断,而大脑对于文字的认知则完全靠理性分析,全平衡就是指觉、知觉、现有经验的平衡,实质是理性认知的平衡、直觉认知的平衡

27、文学研究中,图与文被分成三个层次:图像、以具体形式存在的文字图像、作为抽象意义存在的文字

28、叙事性是电影、电视的一个根本特性

29、图像叙事可分为两个交叉的结构:形式展现、内容展现

30、色彩的功能;信息功能、构图功能、表述功能

31、在二维空间里布置视觉元素,首先要考虑屏幕空间的两个主要特性:宽高比、画面大小

32、时间、运动可看做电影、电视的第四维空间

电影、电视里的时间可分为:主观时间、客观时间

主观时间是观者对时间的心理感受

客观时间是影片的实际播放时间

33、当代媒体信息图像化发展的两大趋势:彩色化、数字化

34、图像的数字化出现在图像传播的各个环节,概括为:

a、图像的获取和展现——数字相机,扫描仪

b、图像的储存的检索——数据库

c、图像的传输和市场开拓——互联网

35、将各种视觉元素看做一个整体进行信息设计,是报刊平面设计的核心,基本从五条原则出发:平衡、对比、重点、比例、统一

36、字体的选择要根据媒体的定位及新闻信息的性质进行选择,遵守以下几个原则:不可滥用、配合新闻风格、简洁有力、自然顺畅、慎用噱头

37、版面设计必须形成一个“视觉冲击中心且只能有一个“视觉冲击中心”

38、视觉传播过程中受众是积极能动的

a、受众对图像信息的接收是有选择的

b、受众对图像意义的阐释是多元的

c、受众对图像的参与性更强

39、英国传播学学者麦奎尔将大众传播学受众研究区分为三种不同的传统或途径:结构的、行为的、社会文化的

40、图片使用视觉优先原则

a、新闻性与视觉表现俱佳

b、新闻性差视觉表现佳

c、新闻性佳视觉表现差

d、新闻性、视觉表现俱差

原则上,第一类图片必用,第四类弃用

41、图像符号的交流的功能

a、图像中人物的视线方向能够给观者带来不同心理感受

b、图像中画面的景别变化带给观者不同的心理感受

c、图像中视点的变化反映不同心理关系

有五种视点的变化:a、正面视点是平行透视,画面中线条在远处汇聚

带给观者直击现场的感觉

b、侧面视点成角透视画面中线条在两个方向产生汇聚

带来客观感受

c、高视点传播者从高处向下进行观察

对画面中事物有掌控在手的感觉

d、抵视点传播者从较低位置观察

产生亲切感

以上因素不绝对,通常交织在一起使用,分成两种态度:主观感性、客观理性

42、视觉素养的特征:a、视觉素养是一种不断进化的能力

b、视觉素养是一种交流能力

c、视觉素养是一种创造能力

43、色彩运用与真实感的指标:a、色彩饱和度,在极度饱和到极度不饱和之间的变化

b、色彩多样性,在极度丰富到只有单一色彩之间变化

d色彩的层次感,在明暗极度丰富到只有单一层次之间变化

44、具有修辞作用的图像必须要符合三个条件:象征意义、人为因素、用于传播

45、视觉欺骗、

常见欺骗受众的方法:摆拍

对影像的篡改

当多幅图像进行编排时,颠倒正常次序,误导观者

有选择地展现造成的欺骗

46、视觉文化涵盖的领域:纯艺术、工艺/设计、表演艺术、艺术景观、大众与电子媒体

考研《网络新闻传播学》笔记【暨南大学】

《网络新闻传播学》笔记 导言 网络新闻传播滥觞于互联网上的邮件列表、电子公告牌、新闻组。90年代中开始蓬勃发展。 1987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圣何塞信使报》,开传统媒体上网先河。 网络媒体:广义的指互联网,严格的是指由报社、通讯社、电视台等传统新闻机构创办的媒体网站及从事新闻传播的商业网站。我国网络媒体主要由传统媒体网站和商业网站新闻中心构成。 网络新闻:是指网络媒体在互联网上发布的新闻,或网络媒体所传播的新闻报道及其评论。 网络新闻传播:网络媒体通过互联网而从事的新闻传播活动。 80年代初,美国等西方国家产生了“计算机辅助新闻学”,包含以下4个方面内容:(计算机辅助报道)、(计算机辅助调研)(计算机辅助引证)(计算机辅助聚会)。 一般新闻传播学由理论、历史、实务三部分构成;要解决的是新闻传播学中的普遍性问题。 部门新闻传播学要解决的是新闻传播领域中特殊性的问题;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新闻传播学。 部门新闻传播学研究必须进行3个方面的融会贯通: 1、贯通不同媒介领域的新闻活动和社会活动;既充分认识新闻传播活动对社会活动的推动作用,有充分把握社会活动对新闻活动的决定性和制约性。 2、贯通部门新闻活动的理性认识和实践经验;把实践上升为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 3、贯通部门新闻活动的历史与现实;以现实眼光去追溯历史,让历史轨迹展现规律。 第一章 网络新闻传播的历程 一、计算机成为传播媒介的历史 1945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 1960年,利克莱德《人机共生》。 90年代,万维网。 二、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互联网:指全球性信息系统:(1)通过全球性唯一的地址逻辑的链接在一起,这个地址是建立在“网络间协议”(IP)或今后其他协议基础上的;(2)可以通过“传输控制协议”和“网络间协议”(TCP/IP)或今后其他接替的协议或与“网络间协议”兼容的协议来进行通信;(3)可以让公共用户或者私人用户使用高水平的服务,这种服务是建立在上述通信及相关基础设施之上的。 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ARPANET阶段,略具雏形。(1969-1986) 第二阶段:NSFNET阶段,在科研教育中发展。(1986-1992) 第三阶段:互联网阶段,在商业化运作中飞跃。(1992-今) 万维网:又称WWW,是一种在INTERNET之中扩增其力量的网络技术,能够以超文本链接的方式存取因特网信息文档,并支持图形、声音、视频和文本。 三、 互联网的功能及应用 1、技术特征:多媒体、超文本、分组交换、同步传播、交互性。 2、功能:多媒体、信息检索、超链接、媒介数据库等。 3、应用:电子邮件、万维网、在线聊天、网上论坛等。 四、 网络新闻传播: 1987年《圣何塞信使报》,全球第一家拥有报纸网络版; 1993年《杭州日报》,我国新闻机构的最早网上行;

《视觉传播》教学大纲

《视觉传播》课程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定义 本课程以应用型高校XXXXXX专业的学生为教学对象,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视觉传播研究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应用的能力。 (二)编写依据 根据《XXXXXXXXX学院XXXXXXX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XXXX版)编写。 (三)目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视觉传播研究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主要包括视觉与视觉传播发展特点、视觉语言的特性和大众传媒与视觉传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研究。(四)学时数与学分数:本课程理论20学时,实践/实验16学时,共36学时,2学分。(五)适用对象:XXXXXXXX专业学生,大三年级学生。 (六)课程编码: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视觉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发展历史 第一节从看获取信息 知识点:视觉传播的概念及内涵 第二节视觉传播的研究对象 知识点:视觉传播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技术演进与视觉传播的发展 知识点:视觉传播的发展历史 第二章视觉传播的学术研究概貌 第一节纷繁的脉络 知识点:视觉传播的研究领域及教育体系 第二节学科奠基人 知识点:大众传播领域的视觉研究;中国的视觉研究第三章视觉认知 第一节感与知的奥秘 知识点:感觉与知觉定义及特点 第二节视觉认知的过程和特点 知识点:视觉认知的特点 第三节视知觉理论 知识点:视知觉理论 第四节视觉认知学习 知识点:视觉认知学习 第四章视觉表征 第一节表征与视觉表征 知识点:视觉表征的概念 第二节图像意义的表征与交流 知识点:图像意义的内涵 第三节视觉表征研究的理论范式 知识点:视觉表征研究的理论范式。 第五章视觉修辞 第一节修辞研究的视觉转向 知识点:视觉修辞的定义 第二节视觉修辞:用视觉传递观点 知识点:视觉修辞的研究意义 第三节符号学视角下的视觉修辞 知识点:视觉修辞的理论模型;视觉修辞与实践 第六章视觉的美学特征 第一节美学视野中的视觉信息 知识点:视觉传播与美 第二节美与视觉认知 知识点:视觉认知角度研究美学 第三节媒介美学 知识点:媒介美学定义及特点 第七章用图像传递信息 第一节文与图的对立统一 知识点:文与图的对立统一 第二节图像与叙事 知识点:图像与叙事 第三节电影电视信息的图像化 知识点:信息图像化的传播优势 第四节平面媒体信息的图像化 知识点:信息图像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修订版)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 (修订版) 第一章 1.传播的三种定义 ①共享说 ②劝服说 ③反应说(生理学原理来自俄罗斯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2.信息、符号、媒介的概念 ①信息:产生于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过程中,如果获悉的某一事物的表征,使人感到对这件事物的不确定性减少了,那么这种表征就是信息。 ②符号:指有意义的代表物或象征形式。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 ③媒介:信息、知识的载体。也包括与媒介相关的媒介组织。 3.媒介技术发展的四个时代 口语媒介→文字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 4.传播的四种类型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5.印刷术的影响 1、印刷品数量增多,广泛传播、廉价供应 2、促进知识和思想的传播与扩散 3、导致了近代报刊的产生 4、形成生机勃勃、自由平等的公共文化,为民主政治创造了环境。

第二章 一、施拉姆 1、创立传播学博士课程的时间:1943 2、传播研究所的时间:1947 二、拉斯韦尔 1.5W模式 传者(控制分析) 内容(内容分析) 媒介(媒介分析) 受者(受众分析) 效果(效果分析) 2.传播三功能说 社会雷达(环境监视)、使社会各部分适应、环境传承社会遗产 三、拉扎斯菲尔德 1.伊利县研究 背景:伊利县位于大城市克利夫兰和托莱多之间,人口4.3万,主要为工人和农民。居民多阅读克利夫兰日报、收听克利夫兰、托莱多及全国广播公司的节目;在历届总统选举中,此县投票结果与全国大选结果相近,具有典型性;调查从5月开始,到11月罗斯福击败威尔基结束。 调查结果:大众传播对改变选民投票意向并没有什么用。 2.二级传播论 选民中存在一些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内容基本上是从大众传媒流向意见领袖,然后由他们传给他们想要影响的人们,即人际传播扩大了大众传播内容的传播范围,且比大众传播更有

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专业岗位分析报告

视觉传播与制作专业岗位分析报告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各种视觉传达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视觉感受,并 且已经从传统的美术、装饰发展到新闻、电子等新兴领域。广告媒介的发展也非常之迅速,据不完全统计,“ ^一五规划”期间,仅北京市大大小小的广告公司就有3000多家。时代 呼唤高质量的广告和高质量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 一、视觉传达设计行业状况分析 视觉传达设计是指设计者利用平面视觉符号一一文字、插图和标志,来传递给接受者 各种信息的设计。创意产业在发达国家是一个兴旺的产业,利润极高,我国设计比欧美发达国家要落后30-50年,所以在设计领域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平面设计行业是最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近日来,社会上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与日俱增。虽然国内各主要艺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艺术系的有关专业都不断地在扩大招生人数,但培养出的设计专业人才还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态。由于商品市场的刺激和需求,视觉传达设计行业一直是社会热门行业。视觉传达设计行业的应用已无处不在,各类展览展示发布机构、超市、银行、大中型商场橱窗、企事业单位宣传机构等越来越多地依赖于视觉传达行业的介入。设计公司、装饰设计公司、 装潢设计公司、广告公司等大量涌现,急需经过系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 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就业市场分析 设计的世界是一个竞争性强,瞬息万变的世界,要求广告从业人员对社会有准确的领悟,既对时尚潮流了如指掌,又对民族的,精典的,传统的设计元素领会透彻;既要关心商家想要做到什么,又要关心老百姓在想些什么;反应敏捷,思维活跃,有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这一切没有长期的积累和训练是办不到的。很多很好的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育正是从这样一点一滴小处着眼,从基础理论,基本思维,基本技巧,基本训练等方面为使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视觉传达设计师而做准备。 现在视觉传达设计行业各媒体,包括电视、报纸、杂志、车体、车内、展位、户外、DM刊登都是很好的发展趋势,也被各商家所看好,虽然竞争激烈,但是如果在这一行业做久了,对自身也是一个相当的提高,而且有利于个人发展,对以后的从事行业也有一定的帮助。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一种有偿的、付费的信息传播形式,它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被设计内容传播给大众。同时,视觉传达设计也是文化观念的载体之一,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就会产生适应这种社会文化环

新媒体概论复习笔记

新媒体概论 期末复习笔记 课程讨论框架 新媒体传播环境 技术支撑 内容制作 传播观念 第一节 绪论 ? 新媒体——非传统报纸、电视广播传播平台,如传统媒体的网络平台发布,门户网站、微博、微信 等新APP 客户端(呈现形式) ? 新媒体——新计算机技术应用,如virtual reality 在电视制作中的应用(技术进步) ? 新媒体——新传播、通讯工具或终端,如个人移动终端(使用终端) “新媒体”,更大程度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不断变化状态 本课程采用定义为:新媒体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传播媒体和使用终端,融合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和内容,可进行“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P2P ) 1.传播介质改变: 2.使用体验改变:新旧媒体的区别体现在对人类感官影响的强硬程度和刺激程度。例如信息传播的速 度与强度、受众的反馈加强了信息本身的影响力 3.传播更具灵活性:时间、空间、形式上的灵活性。新媒体具有滚动型,而旧媒体是局限在一个时间 段,定时定点的传播信息 差别在即时的反馈与个性化的体现上——互动和点对点 4.即时的社交性:人际沟通和获取信息的重叠 新媒体体现的广泛参与度与旧媒体所体现的深度与权威性,两者本身就是有联系的,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发展为综合体——“全媒体” 本节要点: 1.对新媒体概念的理解 2.需了解网络媒体出现前的传统媒体特点 第二节 媒介融合与媒体融合

两种思维:发散思维和定向思维 媒介融合,是媒介业务形态的融合和媒介内容的多媒体性 各种传统形态的媒介产品都“借道”网络,而不是成为简单意义上的网络产品,即各种媒介产品都将汇流到网络中进行传输,而后又分散到各种不同的接收终端中,这样仍然可以保持媒介产品的多样化。——彭兰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1983)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索勒·浦尔提出 浦尔《自由的技术》:联网计算机将成为21世纪的印刷机;各种媒介功能一体化 思考:传播媒介——某一种媒介的常见特性是否是不能改变的?例如文字报道沉淀的全面宏观、广播新闻的口语化和伴随性、电视娱乐性和网络传播的碎片化等 媒介被大家熟悉的“固定”特性是能变化的,例如地铁报虽然是文字报道,但类似微博传播的碎片化,是一种浅短阅读;而各类移动网络终端进行专题的策划,也是网络传播追求深度化传播的表现(各种特性相互渗透) 选择的或然率=可能性报偿/费力的程度 融媒尝试 1.纸质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A网络报刊 电子版 1987美国圣何塞信使报首度报纸电子化 中国纸媒最早电子化实践为1995年1月《神州学人》杂志网络化 2000年是中国传统媒体进军网络媒体标志性一年 2000年8月《人民日报网络版》改为“人民网” B移动终端报刊(纸媒与手机、平板电脑融合) 手机报-纸质内容通过移动通讯平台,以短信、彩信方式发送到客户端 2004年《中国妇女报》彩信版为国内第一家手机报 2.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网络与广播结合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1995年4月美国西雅图“进步网络”在其网页上放置Real Audio System试用版软件,提供“随选音效”服务 1997年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开国内网络广播之先河 A网络广播(利用互联网作为平台,提供音频服务,在线直播或点播,如QQ电台) B移动终端广播(利用移动无线通信技术传输或手机内置FM广播协调器,如豆瓣电台) C.APP 3.电视和新媒体的融合

视觉传播概述

视觉传播概述 “读图时代”的今天,我们面临的是信息的爆炸,信息传播和接收的有效性变的尤为重要。本文结合个案,从作者获得的切身体验出发,分析了两种基本的视觉传播形态的传播效果。并提出综合运用静态和动态两种视觉传播形式,建立一种立体纬度的传播模式,实现用最低的传播成本获取最大的传播效果的目的。 两种形态的视觉传播 1、静态视觉传播:静态视觉传播范围广泛,形式多样,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所提的静态视觉传播形式并不泛谈,仅以我在F1赛场的所亲眼见到的各种静态视觉传播形式为例,做个案分析。主要包括三种类型:1、用于宣传F1车队、车手的广告、海报; 2、指引观众,介绍比赛和赛场的平面图画; 3、我所亲眼目睹的建筑设施(比如看台、跑道等),现场环境,大批中外观众的表情、衣着打扮等等。2、动态视觉传播:同样这里提到的动态传播形式也不是一般所指的电影、电视等动画艺术。而是指:1、赛场内外的大屏幕播放的视频影像;2、现场一切动态活动的表现(比如观众的活动、赛车比赛的场景等等)。3、站在“亲身经历”的角度,实际上,当时现场真实的一切其本身就是一个正在进行的动态过程。观察主体运用自己的视觉对现实场景做着类似记录片形式的“原生态记录”。这对于别人同样是一种特殊的动态视觉传播形式。 两种视觉传播形态的比较 1、静态传播形式所传播的形象(比如海报、广告)更多的着眼于对形象的深层发掘,追求造型的凝练,力图创造出鲜明、突出,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画面。因此,尽管静态视觉传播形式给人“一目了然”的感觉。但是在缺乏足够的文字解释的情况下,其高度概括性必然造成单一的画面所传达的信息量不够,缺乏相关知识背景的受众很难理解海报或广告设计者所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从而造成受众的“误读”“漏读”。这也是以图片为代表的静态视觉传播形式最大的弱点之一。我在赛场外围的“米奇凌”(F1赛车轮胎主要供应商之一)轮胎展区看到了这样一幅海报:主图是“米奇凌”轮胎人的形象,主题词写着:“‘米奇凌’的上海之行”,在图的右下方是一辆商务车打了个急转弯留下的两条轮胎印记。我相信一般对“米奇凌”缺乏相关知识背景的观众在匆匆一瞥后留下的印象无非是两个:第一、轮胎人的形象很可爱;第二、这个轮胎制造商和F1一起来到上海,并宣传自己。但是我的解读还有更深一层含义,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赛车轮胎供应商,“米奇凌”同时也是商务车的轮胎制造商。这幅海报在为F1作宣传的同时,“米奇凌”的另一个潜在目的是瞄准了这个观看F1比赛的具有极强消费能力的高收入人群(绝大部分自己有车),在他们中间宣传自己的轮胎品牌,实际上就是在作广告。这种潜在的解读信息的能力是与受众的自身条件密切相关的。阿尔多斯·赫胥黎在谈到“观看”时提出过这样一个公式:感觉+选择+理解=观看。他说:“你了解的越多,看到的就越多”。他所谈到的实际上也就是这个问题。受众的经验越丰富,感觉到的就越多;感觉到的越多,选择的就越多;选择的越多,理解的就越多;最后记住的也就越多,学到的也就越多。视觉信息传播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加深受众的印象,使其传播的实质被更多的人记住,这样才能产生所谓的传播效果。而往往内蕴深刻的静态视觉传播绝大多数都是较为抽象的、凝练的,需要人们调动思维深入解读。如果当受众并不具备这种能力,单纯的静态画面无法达到目的时,我觉得静态视觉传播完全可以适当借助文字的力量来弥补这一弱点。比之于动态的视觉传播,静态视觉传播的一个优势就在于它的传播成本相对低廉。这使得它可以铺天盖地的传播,进行“地毯式轰炸”。F1的王牌车队“法拉利”就很好的运用了这种优势。关于该队的平面宣传材料遍布赛场的每一个角落,大量手持“法力利”鲜红队旗的车迷把看台变成了一片红色的“海洋”。“法力利”的名字之所以比任何一个车队

彭兰 《网络传播学》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 彭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网络媒体协会理事、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1997年开始从事网络新闻传播的教学与研究,著有《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网络传播概论》、《点击美国在线》等著作,并主译了《网络新闻导论》、《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等著作。 目录上编网络传播实践 第一章网络应用基础 第一节网络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互联网的发展 第三节互联网提供的服务 第四节互联网的接入 第五节IE浏览器的使用 第六节E—mail软件的使用 第七节在网上查找信息 第二章网页设计与制作 第一节网站设计的一般原则 第二节HTML语言 第三节网页制作工具之一——Frontpage的使用 第四节网页制作工具之二——Dreamweaver的使用 ★第三章网络新闻传播 第一节作为新闻媒体的网络的发展 第二节作为新闻媒体的网络的特点 第三节网络新闻的采集 第四节网络新闻的写作 第五节网络新闻的标题 第六节网络新闻的编辑 第七节新闻网页的设计 第八节新闻网站(频道)的规划 第九节网络时代的新闻工作者 第十节现阶段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补关系 第四章网站建设与经营 第一节网站的经营环境分析 第二节网站的规划 第三节网站的建设与推广 第四节网站的品牌建设 第五节网站的资本运营 第五章网络营销 第一节网络营销简介 第二节网络广告 第三节电子邮件营销

第四节网络数据库营销 第五节电子商务 下编网络传播理论 ★第六章网络中的传播 第一节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第二节网络中的群体传播 第三节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第四节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第七章网络传播中的受众 第一节网络受众的整体特点 第二节网络受众的时代特征 第三节网络受众的类型 第四节网络受众的心理 第五节受众参与网络传播 第六节网络受众的“使用与满足” 第七节网络传播模式对受众个体的影响 ★第八章网络传播的宏观影响 第一节网络传播与“把关人”理论 第二节网络传播与“议程设置”理论 第三节网络传播与“沉默的螺旋”理论 第四节网络传播与“数字鸿沟” ★第九章网络传播中的文化现象 第一节网络与跨文化传播 第二节网络传播与大众文化 第三节网络传播与亚文化 第四节网络传播与文化的同质化 第十章网络传播中的若干法律问题 第一节网上不良信息传播 第二节网上诽谤 第三节网络传播中的个人隐私问题 第四节网络传播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后记 第一节网络的基本概念 一个计算机网络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网络通信系统:实现节点间的数据通信,主要涉及到传输介质、拓扑结构、介质访问控制等一系列技术。这是网络技术的核心和基础。 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用户与计算机网络之间的接口,是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系统。提供基本的网络服务、网络操作界面、网络安全性和可靠性措施等。网络应用系统:根据应用要求而开发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应用系统。 一、网络提供的服务文件服务、打印服务、电子邮件服务、信息发布服务、视频会议、新闻论坛、电子商务等。

新闻传播学考研笔记专题整理——舆论

专题:舆论 舆论: 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物为指向,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具有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等许多独特个性。它对国家政权和政府行为起着监督和制约的作用;对公众起着鼓舞或约束作用。是社会控制的有效形式之一。 舆论的本质和特点: (一)本质: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 (二)特点: ①公共性。具体体现为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 ②公开性。舆论对社会生活现实直接或间接干预,都是在社会公共领域发挥作用。 ③急迫性。舆论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舆论的急迫性 ④广泛性,舆论的广泛性是指舆论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 ⑤评价性。它是一种意见,是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 舆论的功能和主要目的: 一功能 (一)、主要功能: 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服务于即定的公众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是社会控制的有力形式之一。其主要表现为:1、对国家政权和政府行为起着监督和制约的作用;2、对公众起着鼓舞或约束作用。是社会控制的有效形式之一 控制作用体现在: 1、体现在: (1)对国家和政府决策过程的监督和制约。表现为监督政策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程度;是否符合既定的法律程序和规范。最主要的是监督决策目的的朝向是否在于维护公众的共同利益。 (2)对政策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的监督。表现为实践过程是否遵从国家既定的法律和制度,是否伤害公民正当权益,实践结果是否维护或促进了社会公益。 (3)对决策和执行人物的监督。主要是对国家公务人员行为的限制和约束,促使其在合法的范围内,在维护公众利益前提下制定和执行政策、措施,正当地、规范地形式权力,履行职责。2、体现在: (1)鼓舞公众或成员合乎社会公德的行为,约束、制止损害公德行为的发生。 (2)鼓舞公众或成员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约束和制止公众或成员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二)、社会功能: 以公开表达的集合式的公众意见直接或间接干预社会生活,这是由其"民意表达和民众力量的显示"的本质特性所规定的。 (三)、舆论常常在社会改革和革命中担当思想启蒙、争取群众的作用,为改革和革命赢得人心,获取正确的社会评价铺路,这时它又成为先行者和启蒙者。 二、目的: 使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 舆论的两面性及其衡量标准: 两面性:

如何理解视觉传播解读

电视传播概论论文之 如何理解视觉传播? □苏畅(中国传媒大学)

绪论 人类如今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视觉传播时代。其代表媒介,电影、电视、以及网络蒸蒸日上。可以说,相较于印刷时代的公民们,我们今天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读图”。 1981年,在爱默生学院(Emerson College)的毕业典礼上,美国广播公司(ABC)的董事会主席伦纳德·戈登森(Leonard H.Goldenson)对毕业生说:“……我们不能再依赖传统的技能。作为传播者、执行者、创造者和公民,电子革命要求我们掌握一种新的识字能力。那就是画面解读能力、掌握电子技术的能力。它相对于我们今天的书面文字文化而言,是一种进步,正如书面文字文化相对于早期人类史上单纯的口语传统是一种进步一样。”[1]这句话如实地表达了“读图”的重要性,它是时代的要求。但尼尔·波兹曼显然对这个说法的后半部颇有微词,他明确表示了对读图的进步性的怀疑。他说:“电视不能把人得注意力集中到思想上来。”[2]而在此之前,他已明确:“电视首先是视觉媒体。”[3] 换句话说,波兹曼认为视觉传播存在思想深度不足的问题。但2012年第11期的《看电影?午夜场》的卷首出现了这样的文字:“视觉先于语言,更早于文字,但这不意味着人们理解视觉,比语言文字更容易。”[4]联系“形象+形象=思想”的视觉思维公式,我们发现波兹曼的观点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那么,哪种观点更接近正确呢?对视觉的解读有什么其他的难点吗?这是否代表着视觉传播的先进性?视觉传播对人们的思维方式有什么影响?对当今社会的意义又何在?它的弊端又如何通过与印刷文字传播的配合来弥补? 这将是笔者在以下这篇论文中探讨的问题。 [1]转引自[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同上。 [4]

论网络传播学(一)

论网络传播学(一)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回顾了人类传播史,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当今因特网及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的新特征使得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本文探讨了网络传播学的任务、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和相关学科,概述了网络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前瞻。 〔关键词〕因特网/网络传播/网络媒体 Abstract:Thisthesisdiscussesthecharacteristicofnetworkcommunication.Theauthorpointsoutthatthetraditio nalcommunicationtheorycan'tproperlyexplainthenetworkcommunicationphenomenonandtheref oreanewnetworkcommunicationmustbefounded.Theresearchobject,researchactualityandfutureof thenetworkcommunicationtheoryhavebeendiscussedinthisarticle. Keyword:Networkcommunication,Internet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传播 回顾人类传播史,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信息技术的每次创新,都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大革命,每一次革命都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推动着人类的文明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信息技术强而有力地改变着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面貌,信息技术集中反映的标志就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人类的信息传播迄今可分为5个阶段(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网络传播阶段),前一个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跃升无不以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为前提。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播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网络传播给我们的时代提供了最快捷、便利的传播方式,使人们如虎添翼。网络传播是人类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传播手段。网络传播在中国的出现和对中国文明的意义,不亚于中国人发明纸张的意义。 网络传播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仅影响着政治和经济方面,而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传播正在以不可抵挡的势头,迅速渗透到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等诸多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然而,网络传播的特性决定了它与传统大众传播方式截然不同,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负面作用,如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假新闻假信息传播、色情泛滥、个人隐私遭到侵犯、知识产权遭到侵犯等等。所有这些,都期待着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因此,建立网络传播学的理论体系,并加快培养网络传播方面的人才,以加快中国网络传播业的发展,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二、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 网络传播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它既可以实现面对面传播,又可以实现点对点传播。当信息面对多个上网用户传播时,网络传播可谓大众传播工具,而个别独立的上网用户之间的交流可谓点对点的人际传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这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方式使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面临挑战。 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在总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网络传播兼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又突破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局限。 网络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同时,网络传播中,受众接受信息时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可以主动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同时,网络传播突破了人际传播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局限,在总体上,是一种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

网络传播导论笔记

《网络传播导论》(重点、笔记、背诵) 首先广而告之:从2012年以来,传播方向(无论专硕还是学硕)的选答参考书已经换成钟瑛老师的了。之前,不少同学问我如何做好《网络传播导论》这本书的笔记以及如何把握重点背诵等问题,在QQ、微信上我已经回复了部分同学。鉴于小编精力以及时间有限等原因,今天,针对大家呼声极高的如何吃透这本书给大家来个统一回复。 之所以大家在复习这本书的时候,出现的问题比较多导致大家如此迷茫,原因不外乎有两点: 一、此书很“鸡肋”(理论分析与阐释较少,案例分析与技术类词汇较多,标题看上去很像一个简答论述题,然而想总结点什么来却没有; 二、目前在这块市面上还没有总结的比较好的笔记供大家参考。 等小编辞职后,我会上传完整版笔记,敬请期待。总体而言,钟瑛老师的《网络传播导论》广泛涉及计算机科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伦理学等学科,体现了当前网络传播研究的跨学科、多视角的取向。是一本目前市面上非常不错的教材。 一、如何做好《网络传播导论》的笔记 这本书对大家而言,无疑是除了传播学教程以外第二大重要的书,因为它会出60—70分的题目。所以,大家尤其要重视。 要想吃透这本书,还是那条老路,看书3遍——做笔记——背笔记。看书前拿出真题,把5年来考过的知识点都在课本上(目录、具体内容两个地方同步)红色的笔标记出来。的时候记得多写多划,以辅助记忆。而且还要善于质疑,比如看到这个观点跟别的书不一样就要及时对不同观点进行整合然后总结出自己能接受的比较利于自己背诵的完整版,或者那个地方有错误,都要及时修正。 做笔记。一个比较大的原则就是所有章节的标题都要抄下来。 1.标题下面的就要选择性的摘抄,好多甚至可以一个字不不抄。要学会有选择性的做笔记。不然花了那么多时间,做了好多无用功,一定要有一种敏锐的思维,高效地复习。一个比较现实的例子就是国内外互联网发展简史不会考,去年考过的今年一般不会重复再考(还是要掌握的,只是不用再去做笔记)。 2.大都大标题下面只需要摘抄小标题,比如网络新闻的特点,只要在下面抄上1234几点就可以了,一个点一句话。而不需要去很完整去抄好多具体的分析。我跟你讲,考研考的就是你的分析能力,背诵以及做笔记的话只需要把标题给背诵,具体的分析自己在考试时凭自己的印象补上去,只要你懂了,加上你看了那么多遍书,不相信一点印象都没有吧。当然部分题目是需要写好多的,这个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尤其是名词解释类题目和论述类题目。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概论

网络传播概论 名词解释: 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它是一套协议的结合,用于定义设备接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通俗的说,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证数据安全、正确地传送到目的地,而IP负责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搜索引擎:为满足大众信息检索需求的搜索技术,分为网络蜘蛛型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和基于人工分类目录的搜索引擎(分类目录)。谷歌、百度是前者的代表,雅虎是后者的代表。 社会化搜索:通过整合用户力量,来补充及其搜索的不足。人肉搜索也可以被看作一种社会化搜索。社会化搜索引擎主要指基于人们的社交网络、针对社会化媒体中用户生产的内容进行搜索的技术。 Web2.0:指允许用户广泛参与网站内容建设和交互的技术,网络不仅是“可读”的,也变得“可写”,整体指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的互联网应用模式。相比Web1.0,Web2.0具有强烈的交互性、个性化等特征。与此相关的技术有RSS、博客、维基、SNS、微博、微信等。Web2.0是一种用户参与的架构,这既指网站内容建设,也指网站的整体“生态系统”的建设。Web2.0的指向试图将人与内容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Web2.0的应用还是一种社会纽带,是个体吸纳与整合社会能量的接收器,也是个体能量放大为社会能量的转换器。 自媒体:在网络技术特别是Web2.0技术环境下,不从属于专业媒体的个体或组织通过各种网络手段进行自主的信息传播的新形式。 UGC(UCC):用户生成内容,不仅可以使信息生产的成本转移到用户,从而减轻网站的负担,而且用户生产的内容更具个性化,更能满足常委需求。同时它也有助于用户人际关系的形成,因此更容易产生黏着力。 社会化媒体: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平台。主要特征有内容生产与社会相结合;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社会化媒体常常能产生大众传播的效果,“社会化”意味着依赖于人们关系的集成,要在人们的社会互动基础上产生较大规模的社会聚合。社会化媒体不仅为普通人提供了社交的平台,带来了丰富的内容资源,它也在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社会化媒体也促进了公民新闻和自媒体的繁荣,对专业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与传播格局带来了重大打击。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学概论重点

网络传播学概论 第一课互联网发展历史 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历史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 1969—1985:初步形成阶段; 1985—1995:渐进发展阶段; 1995—2003:规模高速扩张阶段: 2003年至今:两大方向: 在“网内”实现Web2.0式传播; 在“网外”呈现媒体融合状态。 二、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 我国互联网的开发建设比美国晚20年左右;1995年,基本上与世界网络保持了同步的态势。发展历史分3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筹划至1994年4月正式接入互联网; 1994年至2001年“三网融合”目标的提出; “三网融合”目标的实施与发展阶段。 第二课 一、人类信息传播阶段 二、网络传播 特点与优势:1、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 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3、低成本全球传播 4、检索便捷 5、多媒体 6、超文本 7、互动性 三、“新媒体”的界定P10 四个角度:1、“数字化”、“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 2、“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3、“新媒体”的“新”是以国际标准为依据。

4、“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第三课、Web2.0 的传播理念(了解理论的应用、阴影不用背) 一、长尾理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大多数,却是次要的。 优点:成本低、风险低、效益高、选择多元化缺点:收益时间长 在Web2.0时代,公司的利润不再依赖传统20%的“优质客户”,而是许许多多数量庞大的原先被忽视的客户;长尾理论因此也成为Web2.0商业价值的重要诠释。 该理论本质上强调“个性化”和“小利润、大市场”。Google和亚马逊都是典型的例子。 二、六度分隔理论:该理论认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认识所有的人。 在Web2.0时代,六度分隔理论可以让现实世界的60亿人通过互联网,建立紧密的联系。每一个Web2.0网站都是网络中的一个提供社会网络服务(SNS)的站点。 类似“150”法则(MSN) 三、公共领域理论:通俗地说,它是一个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公民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发表言论,而不受国家的干涉。在这个空间内,公民间的交往是以阅读为中介、以交流为中心、以公共事务为话题的“公共交往”。 人类活动的现实世界区分为三个领域:私人领域、社会领域和公共领域。 网络论坛、博客、贴吧等都是构成网络公共领域的具体形式。 例如: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影响着美国总统的政治营销手段。 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与收音机; 60年代约翰.肯尼迪与电视; 2008年的奥巴马与Web2.0。 四、后现代主义思潮:20世纪60年代以后,主要表现为媒介主导传播、消费主义蔓延、大众文化盛行。90年代以后,网络大规模发展,全球一体化趋势使后现代主义思潮成为全球主导的文化模式。非中心性、平面性、无深度性、商品性和大众化是这种文化模式的主要形式。 在其功用的问题上,有两种观点:一个认为其专讲摧毁和否定;另一个认为其还蕴含着积极、肯定、建构性的内涵。 其建设性功用表现为: 1.倡导创造性, 2.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重构世界的多样性; 3.倡导对世界的关爱; 4.主张建立关于生活世界的生命哲学,真正关心人,教化人。 Web2.0时代的网络传播有着鲜明的后现代性,其社会意义也体现出多重性。 第一,表现形态的虚拟性与“超现实” 第二,传播主体的个人化与“去中心化” 第三,传播方式的交互性与内爆 第四,传播语境的“超时空” 第五,表现形态的多媒体化与“视觉快感” 第四课、网络传播方式(网络人际传播、网络群体传播、网络组织传播、网络大众传播) 一、网络人际传播

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与代码 (一)专业名称: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 (二)专业代码:650102 二、入学要求 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 全日制3年。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可通过学分认定、积累、转换等办法,在2-6年内完成学业。 四、职业面向 五、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视觉传播策划、创作、制作、管理等岗位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掌握广告设计、包装装潢设计、交互设计、美术编辑、图像处理、排版等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图形设计公司、广告公司、印刷行业、出版行业、生产企业广告部或企划部、相关设计工作室等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一八级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汇编 (二)培养规格 1.素质 (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国家认同感、中华民族自豪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3)具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 (4)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和协作,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 (5)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人文素养,具有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6)具有质量意识、绿色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创新精神。 2.知识 (1)掌握广告设计师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网页设计师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 (3)掌握UI设计师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 (4)掌握包装设计师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 (5)掌握平面设计师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 (6)了解国内外最新设计流行趋势及相关的商业法律知识。 3.能力 (1)具备一定的口语和书面表达、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3)具有较强的手绘造型与书画造型能力; (4)具备广告宣传策划、创意、设计、制作的能力; (5)具备企业形象设计策划、设计的能力; (6)具备网页设计、UI设计的策划、设计的能力; (7)具备包装结构、包装装潢的策划、设计、样品制作的能力; (8)具备图书、报纸、期刊等出版物封面、版面、页面策划、编辑的能力。 六、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 ·176·

《网络传播概论》考研彭兰版考研复习笔记和真题

《网络传播概论》考研彭兰版考研复习笔记和真题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的技术基础★ 计算机网络是指若干台地理位置不同,且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线路和通信设备互相连接起来,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的一种计算机系统。 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见表1-1) 表1-1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见表1-2) 表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3网络协议 (1)网络协议的含义 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为达到实体(各种文件传送软件、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及终端等)之间的通信所制定的规则的集合。 (2)通信体系结构 ①计算机网络通信通常采用结构化的设计与实现技术,即采用层次结构的协议集合来实现。采用这种技术实现通信功能的硬件和软件就是通信体系结构。 ②目前一般采用的一种参照基准是ISO的层次模型。 (3)ISO层次模型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的英文简称是ISO,它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参考模型,即OSI 模型。这个模型共分成七层,包括数据链路层、物理层、传输层、网络层表示层、会话层、应用层等。现在的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 (4)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 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它是一套协议的集合,用来定义设备接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 ①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障数据正确、安全地传送到目的地。 ②IP用于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目前,IP地址分为两类: a.静态地址,即电脑的IP地址是固定不变的,在互联网上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器一定要使用静态地址。

09343电视传播概论解构电视重点整理

电视传播概论串讲讲义 绪论 一、电视传播的研究对象 1.电视的定义 广播电视——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广大地区播送声音、图像节目的大众传播媒介。按传输方式分为无线广播和有线广播两大类。直播送声音的称为“声音广播”,亦简称为“广播”;播送图像和声音的,称为“电视广播”亦简称为“电视”。 电视,亦称“电视广播”,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广大地区播送声像一体节目的大众传播媒介。按传输方式分为无线电视和有线电视两大类。 2.电视传播 电视传播是电视从业者使用电子媒介广泛、迅速和连续地传播信息的活动。 广义的电视传播,包括电视传播事业的宏观决策与管理、节目的摄制与编播、节目的传送与覆盖、传播效果与观众反馈。五个环节 狭义的电视传播主要指电视节目的传播活动,仅仅限于节目内容及其效果。 二、电视传播的定义及其特点 1.电视传播研究:指围绕或通过电视媒介所进行的传播活动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的研究。主要包括传播者、传播内容(节目)、电视媒介、观众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的研究。 2.电视传播学:研究电视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3.电视传播学的学科特点:社会性、开放性、整合性。 第一章电视传播发展论 一、人类传播的发展机理 1.人类传播的历史脉络 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四次信息革命:语言、文字、印刷、电子。 (1)口语→图画→文字 (2)造纸→印刷→纸媒介 (3)电报→电话→电传真 1844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电报。有线电报的诞生,开创了电力传播的新纪元,电通信时代由此开始。 从有线通信到无线通信,是大众电子传播的一大飞跃。1895年意大利人马可尼与俄国人波波夫同时宣告发明了无线通信技术。 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电话的发明标志着电传声音的时代开始了。 (4)电影→广播→电视 电影是与电视关系最为密切的技术艺术媒介。1895年12月28日法国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对观众放映,这一天被认为是世界电影诞生日。 电视图像传输的技术原理:光→电→光 光电效应和荧光效应。光电效应:当光线照射到某种物质时,会使它产生电,电流的强弱与光照的强弱成正比。荧光效应:当电流冲击某物质时,会使它发光,发光的强弱与电流强弱成正比。 电视是一种声像复合的传播媒介。从表达形式上看,电视与电影亲缘;从传播技术上看,电视与广播同源。电视是继报纸、广播之后的第三大众传播媒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