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水的组成教学案例x

水的组成教学案例x

水的组成教学案例x
水的组成教学案例x

探究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探究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②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为H2O.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运用知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的能力等。 (3)情感目标 ①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 ②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③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水电解的实验和根据实验分析探究水的组成的方法。 难点: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电解水的过程。 教学用具:ppt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刚洗过手不能触碰电源,为什么?(因为手上有水,容易导致触电,说明水是可以导电的。) 水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它是由那些元素组成?本节将通过实验来研究水的组成。 [板书] 一.水的物理性质:纯水通常为无色、无气味的透明液体。101.3KPa时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温度为4℃时,水的密度最大,为1g/cm3。 [设问引入]我们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什么构成?水由哪些元素组成?怎样证明水的组成? [探究活动] 探究水的组成(播放flash动画演示) 实验目的:探究水的组成 实验原理:电解水 实验装置图:

现象:通电后两个试管内产生气泡,液面下降,说明产生气体。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体积小,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体积大,它们的体积比约为1∶2。 检验:将气体体积小的试管取出后立即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将气体体积大的试管取出后用火柴点燃,气体能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这是氢气。 结论: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板书]二.探究水的组成 [讲述]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化合物而且是氧化物。 水分子分解示意图:

化学史教学案例水的组成

化学史教学案例 质量守恒定律和阿伏加德罗定律是高一学生熟悉的两大基本定律,绝大多数学生,甚至是教师都认为这些定律无非是前人的经验总结而已。事实上质量守恒定律等基本定律的发现导致了原子学说的问世,阿伏加德罗定律的确立,对于确定分子组成、进而确定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可以说没有阿伏加德罗定律就没有正确的相对原子质量、就没有周期律、没有近现代化学的发展。显然向学生揭示这些原理在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极具教育价值。本案例以水为载体,把学生放在一个反思者的角度,在追寻元素、原子、分子等基本概念的历史生成过程中体会质量守恒定律、阿伏加德罗定律对化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1水的组成元素的确定 疑问与反思:通过哪些实验能够确定水是由氢氧2种元素组成的? 学生:氢气与氧气燃烧的实验,以及电解水的实验都可以证明水是由氢氧2种元素组成的。 历史回眸: 1784年英国化学家凯文迪许发现氢气与氧气化合生成水; 1800年英国化学家尼科尔森电解水,在阴阳两级分别得到了氢气和氧气。 建立元素概念的艰难历程: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水是组成世间万物的一种元素。例如:我国有“五行说”(金木水火土),古希腊有“四元素说”(水土气火)。英国的物理学家一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最先认识到这种物质观是错误的。早在1661年波义耳就指出物质由元素组成,元素应该是不能用化学方法再分解为更简单的物质,这样一种实物。但是这种观点真正被人们接受是在100多年以后,1784年凯文迪许发现氢气与氧气化合生成水,1800年尼科尔森电解水实验的成功,人们才认识到水不是一种元素,逐步接受波义耳的元素观念。 历史的启示: 为什么在我们现在看来,再简单不过的一种常识性的知识,其发展历程却如此漫长而艰辛? 学生:启示1:要打破人们固有的认识是很困难的。启示2:人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尤其是实验技术的提高而发展的。 2水分子的确定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化学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人们试图弄清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由此化学计算被引入化学研究中,人们发现了很多化学基本定律。这些定律的发现,对于人们认识物质的组成有着怎样的帮助呢? 2.1化学计算的启示-近代原子学说的建立 疑问与反思:分析下面的计算,猜想科学家会从中发现哪些规律? 学生:科学家会从中发现质量守恒定律

第一节天然水和自来水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第三章说明 本章主题“走进溶液世界”是初中化学知识的重要部分。很多化学反应是在溶液中进行的,日常生活中、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都离不开溶液。学生在前两章里接触了不少溶液,了解了溶液中进行的各种化学反应,今后还将接触更多溶液。这章内容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学好这章非常重要。 本主题中,学生除了学习新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外,还将通过生活经验、对实验原理的学习和讨论加深对初三化学某些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例如: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很多物质既不是酸也不是碱,但它们的溶液具有一定的酸碱性等等。 教师在本主题的教学中要注意抓住核心的三维目标。 本主题的核心知识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水的特性、溶液特性以及溶液的酸碱性。 核心的技能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等基本操作技能。 核心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让学生课内外结合,通过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比较物质溶解性实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初步体会从定性分析实验到定量计算的特点及应该注意的问题;初步形成运用化学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核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积极探究、重视合作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1 水 第1课时天然水和自来水、水的组成 一、设计思想 通过了解水的自然循环和水的自然净化引出自来水净化原理。知道世界水日、全国水法宣传周,感悟到节水的重要性。通过观察实验理解水的组成,掌握水分解的特征并能用分子、原子理论解释这一变化,从而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这既是对元素、化合物概念的复习,也是为今后研究物质组成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然水的自然水循环和自然净化,以及自来水净化的原理。 (2)理解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3)掌握水分解的特征,加深从微观角度分析这一反应的理解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知道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方法 (2)体验研究物质组成的两种基本科学方法──分析和综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世界水日、全国水法宣传周,感悟到“自来水”来之不易,节水的重要性。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水的循环和水的净化。 教学难点:水的组成。 四、教学用品 药品:稀硫酸、锌粒、水、氧气。 仪器:电解水装置、启普发生器、烧杯、酒精灯、集气瓶、木条、火柴。 媒体:多媒体电脑。 五、教学流程 1. 流程图

《爱护水资源》教学案例教学设计

系放《水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动画及录象,请同学们再次感受水对我们人类的重 要性及录象,反思水 的重要性。 象更深刻认识到水的 重要性,从而培养学 生爱护水的意识 【学新知】学生根据提示自学教材,再通过漫画、动画、相片、录象认识造成水污染的原因、如何保护水资源及如何节约 用水水 资 源 污 热 爱 护 水 资 漏 节 约 用 水 十 六 分 钟 演示文稿出示自学问题:(1)有人说: “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科学 家却预言:“ 21世纪人类最缺少的是 水”“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 机”。你怎么认识这个问 题?(2)水如何被污染的,原因有哪 些?从水被污染的原因方面考虑,如何防 止水污染?(3)观察本地区、学校有没 有污染水的现象,应怎样认识与改进?谈 谈你所知道的防治水污染的成功事例。 (4)你知道现在有哪些全球性的环保组织 和与环保有关的纪念日。世界水日是哪一 天? 学生自学思考, 讨论发表意见, 总结交流,回答 问题。 自学初步知道水污染 的原因及如何保护 水,讨论交流后对保 护水回有进一步的认 识,通过录象更深体 会到如何保护水,增 加学生环保意识。同 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能力、探讨问题能 力、讨论交流能力。 刚才各小组已讨论完了,相信已经对如何 保护水有所了解,请各组结合我们生活实 际说说有哪些可行的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学生代表发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 能力 结合《水的污染及防止》录象,请同学们 再次感受造成水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保护 水资源。 出示演示文稿,在我们校园里,同学们注 意到哪些浪费水的现象呢?我们应该怎样 节约用水呢?请看漫画及我拍到的相片和 录象,然后总结节约用水的方法。 学生观看录象, 心灵感悟,思想 升华。 学生思考,讨 论,观看漫画、 相片和录象进行 反思,发表意 见,总结归纳节 水方法。 通过录象,使学生更 深刻更直观地理解水 的污染及防止,增强 学生爱惜水,保护水 的责任意识通过学校 用水紧张的相片、浪 费水的漫画及录象, 使学生知道到浪费水 的行为,逐步养成节 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并 自觉落实到实际生活 中 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同学浪费水的行为,为 了阻止这些行为,加强节约用 学生画画或拟写 标语,相互交 流,展示节约用 水宣传标语及画 画 培养学生以实际行动 加入节约用水宣传活 动,进一步体验节约 用水的过程水的旦传,母个人责尢旁贷。今大第一、 二组同学每人以画画形式,第三、四组同 学每人为宣传节约用水写一句标语,并相 互父流。 复 习 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随着现代工业 的迅速发展,大量排放各种污水,使水资 源受到污染,引起水质下降。因此,我们 要节约每一滴水,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 起。你认识节水徽记吗?投影节水徽记 图,你能说它的具体含义吗? 学生观看,讨论 交流,发表意 见。 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每 个人珍惜每一滴水、 节约每一滴水、爱护 每一滴水,唤起学生 珍惜水、节约用水的 良好风气 【总结】总 结冋学们,通过本节课学习后有何感想? 我们应该知道 1、地球上的水资源是丰富而又短缺的; 2、我国是缺水的国家,21世纪,水资源 的缺乏将是世界关注的首要 学生感悟,思 考、思想升华 领会本节学习目的, 思想升华,增强爱护 水资源意识

水的组成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水的组成 【教学目标】 1.通过水的电解实验探究活动认识水的组成。 2.通过自学、讨论等形式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3.通过查阅“水的组成揭秘”等资料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活动分析水的组成 【教学难点】 认识事物的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形成 【实验准备】 水电解器简易装置、10%的NaOH溶液、火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多彩水世界 内容1:请你欣赏——明白学习对象 太空中看地球的照片 组材(与水有关的风景图片如水电站、喷灌图、水产养殖、海滨浴场等等) 师:我们欣赏到的资料的主题是什么? 生:水 【点评】 俗语说:“熟悉的地方无风景”。水是学生最熟悉不过的物质了,但教师用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感知学生熟悉学习对象,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用科学家的眼睛来探视水的未知和魅力。 内容2:浮想连翩——认识水是生命之源 师:地球上适宜生命存在的三大基本因素是什么? 生:空气、水和适宜的温度。 师:(播放火星车在火星上拍摄照片,及证明火星曾经有水的证据的报道)同学们看到这些资料和报道后对火星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生:(不同的学生印象肯定不同,让他们自由想象)火星上很荒凉,火星上也许从前有生命、火星上可以采矿、火星没有地球有生机…… 师:科学家为什么在火星上搜寻曾经有水的证据呢? 生:有水就有可能有生命存在过。 师:美国火星探测器在火星上已经找到了火星原来有水的痕迹,之后在报刊上很快出现了“地球人原来是火星人的后裔”猜想。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种猜想最核心的依据是什么? 生:水是生命之源。 点评:教师应用近期媒体报道的美国火星探测器在火星上探测的最新工作进展,让学生通过对比,联想感知水是生命之源。 内容3:高谈阔论——了解水的分布及作用 水的作用 师:同学们吃过新疆葡萄干吗? 生:吃过,甜甜的,酸酸的,很好吃。 师:是的,很好吃,新疆哪个地方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十分利于葡萄的生长,但是新疆这片广阔的大地上,适宜种植葡萄的地方不到10%,大家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生:交流、讨论,最后形成的意见是——缺水。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正确,如果新疆不缺水,它生产出来的葡萄用来酿葡萄酒供全世界所有的人来饮用都用不完。在世界各地水资源分布很不合理,有的地方水资源很丰富,如我们的家乡。但有些地区又极端缺水,难以适宜人类居住,比如我国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古代有许多城池都被废弃了,原因就是自然环境严重恶化,缺水造成的。你们知道自然界的水是由哪些形式存在的吗? ②自然界中水的分布形式: 生:河水、湖水、地下水、极地的冰盖、空气中的水等等。 师:同学们概括了很多,这些叫自然界的自然水。据你们所知,还有什么地方有水吗? 生:蔬菜里有水、果冻里有水、人体里有水、纸张里有水、结晶水合物里有水等。 师:大家分析很有道理,这些水与自然界里的水存在的形式不一样,叫“结合水”。 师:请同学们分析三峡枢纽工程的意义。 生:先讨论、交流,后概括:发电、抗旱防洪、灌溉、调节气候,航运、旅游…… 【点评】 教师先从具体的事例——新疆葡萄入手,让学生认识水资源的宝贵,然后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的两种存在形式,当然,“结合水”只给学生作了简单的交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有探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2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水的组成》教学案例及反思 河北中学李建辉 一、教学背景与定位: 教学起点分析:在上节中学生已经了解到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做知识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从而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教学的起点定位于引导学生从观察宏观现象到用微观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主要方式:实验探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二、教学资源与设备: 仪器与药品:水电解器 13套(玻璃管中注满了 10%~15% 的 NaOH 溶液),启普发生器一套,锌,稀硫酸,火柴,烧杯,橡皮导管,尖嘴玻璃导管 多媒体材料:课件:( 1 )水的电解示意图( 2 )电解水实验的指导 三、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 我们已经知道,水在加热时变成水蒸气。水的三态变化,只是水分子间隔改变。而“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这一事实始终没变。那么,如果在水中插入电极,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有所不同呢? (二)解决方法: 用实验验证 (三)学生分组实验(共 13个小组,每组 4 人,实验时学生只需插上电源即可) 展示多媒体指导实验 同学们在实验中要学会合作学习运用观察法,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 1 )两个电极,两支玻璃内液面有什么变化: 两个电极产生气泡,并且与正极连接产生的气泡慢,负极连接产生的气泡快。通电一段时间后,两极玻璃上部汇集的气体体积比大约是 V 正极: V 负极 =1 : 2 。 ( 2 )用燃着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快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管中的气体被点燃 ( 3 )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慢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水的组成教学反思

水的组成 一.课程的作用和地位 水是地球上最多的物质,本节课通过知识向初三学生传达了水作为一种宝贵资源深层的含义;同时对于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探究水的组成和构成,隐藏了质量守恒定律的思想,是今后开展质量守恒定律学习很好的铺垫。二.指导思想 本课程以二期课改的三维目标作为出发点,从知识、技能、情感三个方面开展本节课的教学;同时调动学生本身的知识和感知,思考新的问题,培养实验现象和实验目的之间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策略 1.以学生已知的有关水的知识作为切入点,由此引申出书本介绍的有关水特性的知识。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复习巩固氧气的检验方法,掌握氢气的性质。3.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水的电解现象与水的组成和构成之间的联系。四.教学目的 1.情感目标: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应该保护、节约水资源。 2.知识目标:掌握水的特性、电解水的实验现象。 3.能力目标:培养对于实验目的与实验现象之间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流程 推动学生思考,水的已有知识

水的组成:电解水 电解水的实验现 象 氧气和氢气的检 验 电解水的实验现象与水的组成和构成之间的关系 结论:元素、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灭 六.课程设计:引入:水是一种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物质,你了解的水的知识有哪些? 学生回答:…… 引出:水资源在地球的分布情况,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板书:水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液体,(一个标准大气压)沸点100℃,凝固点0℃ 引入:水除了有这些常规物理性质外,还具有特殊的性质如:可燃性 问题: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这是怎么测定得到的呢? 板书:二.水的组成 演示实验:水的电解 板书:电解水水——氢气+氧气 问题:电解水的实验现象是什么? 学生回答:……

水的组成教学案例及反思

《水的组成》教学案例及反思 一、教学背景与定位: 教学起点分析:在上节中学生已经了解到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做知识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从而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教学的起点定位于引导学生从观察宏观现象到用微观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主要方式:实验探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二、教学资源与设备: 仪器与药品:水电解器1套(玻璃管中注满了10%~15% 的NaOH 溶液),启普发生器一套,锌,稀硫酸,火柴,烧杯,橡皮导管,尖嘴玻璃导管 多媒体材料:课件:(1 )水的电解示意图(2 )电解水实验的指导 三、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 我们已经知道,水在加热时变成水蒸气。水的三态变化,只是水分子间隔改变。而“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这一事实始终没变。那么,如果在水中插入电极,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有所不同呢? (二)解决方法:用实验验证 (三)学生分组实验 展示多媒体指导实验 同学们在实验中要学会合作学习运用观察法,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 1 )两个电极,两支玻璃内液面有什么变化:两个电极产生气泡,并且与正极连接产生的气泡慢,负极连接产生的气泡快。通电一段时间后,两极玻璃上部汇集的气体体积比大约是V 正极:V 负极=1 :2 。 ( 2 )用燃着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快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所发生的现象。管中的气体被点燃 (3 )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慢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水通电文字表达式:水→氢气+ 氧气 反应物一种,生成物二种,像这种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他物质的反应,我们叫它是分解反应。分解反应首先必须是化学反应,而且要符合“一变多”的特点。 (练习)判断是否为分解反应 (1 )蒸发食盐水 (2 )碳酸钙→氧化钙+ 二氧化碳 (四)多角度分析实验 看待一个问题,我们不能仅限于表面,而应从多角度分析,深入思考。 (1 )从能量角度 (2 )从元素组成的角度 (3 )从微粒的角度(此时将很多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无所适从) 回答: (1 )水吸收了电能生成了氢气和氧气 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过化学反应,我们不仅得到了所需要的千千万万的新物质,而且也可以吸收或释放能量,从而实现能量的转换或储存。 (3 )水由水分子构成,氢气由氢分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九年级化学:第二节 水的组成(教学方案)

( 化学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九年级化学:第二节水的组成 (教学方案) As far as human civilization is concerned, Siegbo once said, "The ladder of chemical human progress, and many magical phenomena are related to chemical reactions.

九年级化学:第二节水的组成(教学方案) 一.知识教学点1.水的物理性质。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的化学式是h2o。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确定水的元素组成,引出氢气。 2.难点:水的化学式的确定。 3.疑点:水的化学式为什么是h2o。 4.解决办法:由产生的氢气的体积与氧气的体积比,氢气与氧气的密度计算出两种元素的质量比,再由两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计算出水中氢、氧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2.了解水是由氢元索和氧元素组成的,水的化学式是h2o。(二)整体感知本节内容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教材。通过电解水实验的事实,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并且通过实验和推导要给学生一个启示,物质的化学式是实验事实再通过严格的计算得出的,不是凭空捏造的,从而深刻理解课文含义,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发展。本节的

另一个主要任务是引出氢气,为下一节内容打基础。所以本节的关键是做好实验,一定要保证实验成功,否则必须重做。以使学生对实验事实有正确的表象。使他们可以进行正确的分析,得到正确结论。讲解本节内容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三)教学过程[复习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水在自然界的分布,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水污染的形成,危害以及防治办法。知道了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我们要保护水、爱惜水,节约用水。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水的物理性质是什么?它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几个问题。[强调]:水是一种纯净物,而江水、河水以及我们日常所用的自来水都或多或少带有杂质,是混合物。通常我们化学中所说的水或蒸馏水都是指纯净的水。在前面我们学化学式时,我们就已经知道水的化学式是h2o。水是我们天天接触到的东西,但它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物质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首先我们来学习水的物理性质。[板书]:一.水的物理性质[教师活动]:展示一瓶蒸馏水。[学生活动]:观察后描述一下水的颜色、状态,利用所

水的组成教学案例分析

4.2水的组成课例分析 理化生组;赵英贤 一、教学背景 教学起点分析:在上节中学生已经了解到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做知识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从而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教学的起点定位于引导学生从观察宏观现象到用微观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教学主要方式:实验探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二、教学实录: (一)提出问题导入:我们已经知道,水在加热时变成水蒸气。水的三态变化,只是水分子间隔改变。而“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这一事实始终没变。那么,如果在水中插入电极,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有所不同呢? (二)解决方法: 用实验验证(生)猜想同或不同(师)那么用什么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生)实验 (三)演示实验:展示多媒体指导实验(师)同学们在实验中要学会运用观察法,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1 )两个电极,两支玻璃内液面有什么变化:(生)两个电极产生气泡,并且与正极连接产生的气泡慢,负极连接产生的气泡快。通电一段时间后,两极玻璃上部汇集的气体体积比大约是V 正极:V 负极=1 :2 。(每次学生回答实验现象后,点击多媒体出示答案。)(师)水通电产生气体是什么呢?是不是水蒸汽呢?我们来检验一下。( 2 )用燃着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快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所发生的现象。(生)管中的气体被点燃(师)这种气体是不是水蒸汽呢?为什么?(生)不是,因为水蒸汽不能被点燃。(师)对,这种能被点燃的气体就是氢气。也就是在氢气球里所装的气体。( 3 )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慢的玻璃

人教版第四单元课题3《水的组成》在教学中渗透元素观的案例—以“水的组成”一课为例

人教版第四单元课题3《水的组成》在教学中渗透元素观的案例—以“水的组成”一课 为例 海口九中陈翠 一、“水的组成”的分析 人教版第四单元课题3《水的组成》一课中主干知识包括通过观察分析电解水实验认识到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掌握描述物质组成的表达方法,并通过比较水、氢气、氧气的组成,归纳得出了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而本课这些主要知识的背后隐藏着的化学思想是:水,学生从化学视角研究的第一种化合物、其学习的过程承载着通过水组成的研究获得研究纯净物组成的一般方法和思路,即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由已知元素组成的反应物可以推导出生成物的元素组成,或由已知元素组成的生成物推出反应物的元素组成。因此该课在目标达成上要作到是渗透元素观,培养学生认识纯净物的组成并非臆造而是根据实验结果所得,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渗透元素观的过程 【导入】以水的组成揭秘的化学史实、感受科学研究推动人类认识物质世界、感知元素在化学变化前后不变的思想。 师:水我们熟悉的物质,但对于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历史上科学家对水组成的探究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历程。18世纪末英国的科学家普利斯特里研究氢气的燃烧实验时发现,把氢气和空气混合后盛在干燥、洁净的玻璃瓶中,用电火花点火,发出爆鸣声,且玻璃瓶内出现了液滴。不久,另一位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用纯氧

代替空气进行上述实验,多次实验后他确认实验产生的液滴是水,而且大约2份体积的氢气与1份体积的氧气恰好化合成水。但很遗憾这两位科学家受当时盛行的燃素学说思想的束缚,认为氢气燃烧是与火元素有关,不能正视他们的实验中是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的事实,并依据化学变化前后元素不变来推出水的组成元素。 学生们课堂表现:竖起耳朵认真倾听、两眼放光芒,被这有趣的史实吸引、想亲自体验以上实验。 师:科学家们研究氢气燃烧是揭秘水组成的开端,下面老师演示氢气燃烧实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现象、试着分析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你分析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活动:观察课桌上的两瓶氢气。(课前老师分别用排水法收集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好的氢气两瓶,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氢气相关知识并完成学案中“对氢气的认识”。) 学生活动:首先观察、填写学案、组内交流,然后组间展示。 师:这两瓶氢气,能直接燃烧吗?实验测定,空气里如混有氢气的体积达总体积的4%-74.2%,点火都会发生爆炸,这个范围叫爆炸极限。所以点燃氢气时,要特别注意安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验纯。只有较纯净的氢气才能直接点燃。老师实验演示:验纯操作 操作:用排水法收集一小试管的氢气,试管口向下,拇指堵住管口,移近火焰。现象:尖锐的爆鸣声--氢气不纯,需要重新收集,重新检验。声音很小--氢气较纯。 老师演示实验:点燃氢气,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观察现象。

初三化学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初三化学《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1.1①认识水的组成。 ②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1.2过程与方法: 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方法,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2 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 2.1 教学重点 ①水的组成; ②对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理解 2.2 教学难点 对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理解 3 专家建议 4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5 教学用具 实验用具:直流电源、水电解器,试管、酒精灯、火柴 6 教学过程 6.1 引入多彩的水世界 师:“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不离水”。水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生命发生、发育和繁衍的基本条件。水在人体总重量中约占70%,一个人每天需要饮用2L以上的淡水,如果人体失水量达到体重的1/4就会失去生命。俗话说:人可三日无食,但不可一日无水。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人类生存对淡水的依赖,水不仅是世间生灵万物离不开的,就是工业生产中,也时刻少不了它。但是,同学们知道水的组成是怎样的吗? 师: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水曾经被人们看成是一种组成物质的元素,直到18世纪末,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拉瓦锡通过对水的生成与分解的实验的研究,才揭开了水的组成的秘密。现在,我们就跟随拉瓦锡的步伐,来探究一下水的组成吧! 阅读教材第一段,体验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

师:我们一起推测一下拉瓦锡设计实验前的想法。既然“易燃空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那么水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得到“易燃空气”;如果能设计一个方案从水中得气体,并证明它是“易燃空气”,那么也就证明了水的组成了。 师:从上述思路中我们可以整理出科学家的探究过程: “提出假设→设计方案→探究实验→现象论证→结论推理” 以下我们的实验正是按拉瓦锡的思路进行验证。 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假设与结论:水是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 设计并验证试验:[实验3-1]电解水的实验 实验步骤: ①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内注满水,接通直流电,观察现象。 ②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的尖嘴处,打开活塞,观察现象。 ③打开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的活塞,在玻璃管的尖嘴处点燃,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①通电后,两电极上有气泡产生;通电一段时间后,两试管内分别收集有一定体积的气体,与电源“+”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的体积少,与电源“-”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的体积多。体积之比约为1:2。 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这种气体是氧气,因为此气体具有助燃性。 ③气体能点燃,安静的燃烧,并发出淡蓝色火焰,证明此气体是氢气,因为该气体具有可燃性。 实验结论:水在通电的条件下能生成氢气和氧气。 水氢气+氧气 (H2O)(H2)(O2) 由于元素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种类不发生变化,水电解生成的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同时也可以根据氢气的燃烧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注意事项:在水的电解实验中,为了增强溶液的导电性,可事先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2、氢气的性质

《水的组成》教学案例及反思

《水的组成》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起点分析:在上节中学生已经了解到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做知识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理解到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从而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教学的起点定位于引导学生从观察宏观现象到用微观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主要方式:实验探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二、教学资源与设备: 仪器与药品:水电解器 13套(玻璃管中注满了 10%~15% 的 NaOH 溶液),启普发生器一套,锌,稀硫酸,火柴,烧杯,橡皮导管,尖嘴玻璃导管 多媒体材料:课件: ( 1 )水的电解示意图 (2 )电解水实验的指导 三、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 我们已经知道,水在加热时变成水蒸气。水的三态变化,仅仅水分子间隔改变。而“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这个事实始终没变。那么,如果在水中插入电极,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有所不同呢? (二)解决方法: 用实验验证 (三)学生分组实验(共10个小组,每组4 人,实验时学生只需插上电源即可) 展示多媒体指导实验: 同学们在实验中要学会合作学习使用观察法,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 1 )两个电极,两支玻璃内液面有什么变化: 两个电极产生气泡,并且与正极连接产生的气泡慢,负极连接产生的气泡快。通电一段时间后,两极玻璃上部汇集的气体体积比大约是 V 正极: V 负极 =1 : 2 。 ( 2 )用燃着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快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所发生的现。管中的气体被点燃 ( 3 )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慢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水通电文字表达式:水→氢气 + 氧气 (4)小结 反应物一种,生成物二种,像这种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他物质的反应,我们叫它是分解反应。分解反应首先必须是化学反应,而且要符合“一变多”的特点。 (练习)判断是否为分解反应 (1 )蒸发食盐水 (2 )碳酸钙→氧化钙 + 二氧化碳 (四)多角度分析实验 看待一个问题,我们不能仅限于表面,而应从多角度分析,深入思考。 (1 )从能量角度 (2 )从元素组成的角度 ( 3 )从微粒的角度(此时将很多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无所适从) 回答: ( 1 )水吸收了电能生成了氢气和氧气。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过化学反应,

课题3《水的组成》教案

课题3 水的组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3.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结合资料,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 情感价值观 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 2.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3.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电解水的实验 2.确定水的组成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2.使学生充分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1.你知道哪些有关水的成语? 2.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水的诗句? [总结]这么多有关水的成语和诗句,足见人们对水寄予的感情和人们对水的熟悉程度。水是最常见的物质之一。 生物体内都含有水,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千差万别,但有一共同点:体内水的质量和生物体总质量的比一般都在60%以上。 成年人 鱼类 水母、藻类 香蕉、生菜等 65%-75% 70%-80% 90%以上 90%以上 推进新课 [引入]可以看出水是不可缺少的宝贵的资源,那么你对水的组成,水的净化,水资料等知识了解多少呢?本单元将领我们走进水的世界,对水进行一个系统的了解。 [板书]课题1水的组成 [分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水曾被看作一种元素,因此他们认为水不可以分解。 [设问]谁到底能不能分解呢? [设问]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实验

[演示实验3-1],取水电解器,加入电解用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和试管内发生的现象。 [现象](1)通电后,两根电极上都出现气泡,即产生气体,气体都是无色的。 (2)一段时间后,试管1和试管2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 [分析]两极上得到的气体分别是什么呢?我们用实验来探讨 [板书]2.验证实验 [演示实验]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试管1中的气体,用点燃的木条检验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学生观察现象 [提问]试管1和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 1.试管1中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2.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通过预习可知是氢气,但对氢气不太了解。 [板书](1)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为氧气 (2)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一种新的气体叫氢气。 [提问]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回答]学生在电解水的实验中产生了新物质,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教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个变化表示出来。这个反应中,水为反应物,反应条件为通电,生成物为氢气(H2)和(O2),所以可表示为: [板书] (3)水(H2O)氢气 (H 2)+氧气( O2) [提问]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呢?氧气、氢气可以再分吗? [分析]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发现,生成的氢气、氧气都不可以再分了,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 3.水氢气+氧气 H2O H2 O2 氧元素 4.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呢? [提问]电解水的反应类型是什么? [回答]因为水生成了两种物质,所以为分解反应。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氢气,大家对氢气了解多少呢? [回答]①可以燃烧②密度小,名称“轻”“氢”谐音…… [过渡]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些有关氢气的知识。 [板书]二、氢气 物理性质:无色、无臭,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可燃性 [提问]我们该如何检验氢气的纯度? [学生]阅读课本结合图3-3描述 (注:对于学生描述不准确的地方教师要及时纠正并补充) [提问]氢气具有可燃性,有何用途? [回答]可用作燃料,是一种新型能源…… [总结]在能源日渐短缺的当今世界,氢气是很有前途的能源,氢气是未来世纪的主要能源,希望大家努力学习,并能为氢气的普遍使用作出贡献。 通电 通电

《水的组成》教案1

《水的组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水的电解实验来掌握水的组成。 2、能通过一定的方法证明水电解后的产物是氧气和氢气。 (二)过程与方法 1、能用各种感官从颜色、气味、体积等方面比较电极两端产生的气体的异同。 2、能用正确的方法证明水电解后的产物是氢气和氧气。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按正确的方法设计完成电解水的实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电解水实验知道水的组成。 2、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完成实验方案的好处。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课本,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知道水的组成。 三、教学难点 水的电解实验。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粉笔、图片、实验。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如果在水中通直流电,它将发生什么变化? 新课讲解: 一、水中通电 1、活动从问题开始,提出“如果在水中通直流电,它将发生什么变化?”的问题导入本活动。学生可以思考并回答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活动后,应让学生认识到:水中通直流电,水会分解成两种气体,即氧气和氢气。 二、电解水实验 1、水的导电性。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可以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 2、电解水实验过程中,观察、比较两个玻璃管的现象。教师为各组准备电源、水管、酒精灯等所需的实验器材,实验时要求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实验,电解水生成的产物,从颜色、气味、体积等几个方面观察,然后再比较两极产生的气体,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3、活动后,应让学生认识到:在直流电的作用下,水会电解成跟水的状态和性质完全不相同的两种气体,它们均是无颜色、无味道、无气味、透明的气体。 三、气体的检验 1、气体检验的实验是进一步证明电解水产物的探究活动。这一研究内容既有利于训练学生提出假设的能力,又有利于训练学生设计实验的探究能力。教学时一定要组织学生经独立思考后再提出自己的假设。 2、研究电极两端的气体。教学应从电解水实验开始,实验中应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电极两端产生气体,水管中的水被排出。分别用试管收集两个水管中的气体。 3、组织学生对两个试管中的气体是什么气体提出自己的假设,并对假设正确与否进行预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预测,并讨论。 4、学生提出假设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设计实验,设计实验时学生可依托教师提供的材料想自己的办法。 5、实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观察清楚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的现象,并思考实验的结论。 6、实验后,应组织学生描述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为填写实验报告打下基础。实验报告虽然文字量少,但内容和格式一定要规范。 7、对实验结果或现象的解释和交流过程,是探究学习的重要过程。但本课不做重点训练,如教学时间允许可做简单的交流。

《水的组成》现场课教学设计(全国优质课获奖案例)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最近发展区理论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有些问题从未接触过,无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已有的认知提出假设,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知道学生认知发展的起点,还要知道学生认知发展的终点,更要清楚学生认知发展的路径,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从起点到终点会经过几个重要的阶段,在每个阶段会有哪些障碍点。其中,如何确定学生认知发展的终点是至关重要的。 这节课与以往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首先我们设计教学时确定的认知终点,不是知识与技能所达到的目标,而是对学生的化学学习会产生重大影响的过程与方法。其次课前在和学生的访谈中发现,学生已经知道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并且知道水的化学符号是H2O,这是学生的认知起点。学生这节课的认知障碍在于并不清楚这些结论是怎么来的。所以设计这节课时,情景素材的选取,学生活动的设计,关键问题的提出都围绕学生的认知障碍点来设置。最后,对学生学习化学能力的培养落点在学生的三重表征思维方式上,所谓三重表征思维方式,是指从宏观、微观、符号三种表征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化学知识,并建立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和相互转化。 情景素材选取的是化学史上科学家是如何通过实验事实推理水的组成的。设计学生活动时,把水的组成作为已知的信息,重点放在从实验事实到结论的推理过程。不但要做定性的推理,还要做定量地推理。最终实现学生会从众多材料中提取信息,学会探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方法。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的组成中的化学史; 2.能结合所给的资料,进行水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推理; 3.能根据实验事实推理“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化学史的分析,初步认识化学假设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体会获取充分证据的重要性; 2.通过应用资料及综合处理信息的过程,推导水分子的微观构成; 3.通过从定性、定量两个角度探究水的组成,初步认识研究化合物组成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分析推理的思维活动中,渗透化学研究从宏观到微观,从假说到实验到建立新学说的思想,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2.在小组活动中培养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水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认识。 (二)教学难点

5--《水的组成》教学实录(2)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3 水的组成》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氢气 (2)认识水的组成 (3)初步学会区分氢气和氧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水的组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质疑精神 教学重点: 根据实验现象推断水的组成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水的组成 实验准备: 学生用品:简易水电解器、火柴、水、电池盒 教师用品:启谱发生器、稀盐酸、锌粒、试管、酒精灯、烧杯 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实验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师:18世纪末,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里把一种“易燃空气”和空气混合后盛在干燥、洁净的玻璃瓶中,当用电火花点火时,发出震耳的爆鸣声,而且玻璃瓶内壁上出现了液滴。不久另一位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用纯氧代替空气进行上述实验,确认所得液滴是水,并确认大约2份体积的“易燃空气”与1份体积的氧恰好化合成水。 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这种“易燃空气”?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这个实验? 生:想。 师:展示一集气瓶纯净的“易燃空气”,在瓶口用燃着的火柴点燃。 生:带着好奇心,认真观看。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集气瓶口有长长的火舌,瓶内壁有水雾。 师:这就当年两位科学家点燃的“易燃空气”-----氢气,可以看出氢气燃烧生成水。今天我们就对水的生成的实验来认识水的组成。 【板书】课题3 水的组成 点评:教师通过回顾化学史和氢气燃烧的演示实验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演示实验现象明显,很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师:上述实验实际已经揭示出水不是一种元素,可惜两位科学家受当时错误观念的束缚,没能认识这一点,反将其解释为两种气体里都有水。一年之后,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重复了他们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