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取穴现状

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取穴现状

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取穴现状
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取穴现状

2012年1月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第36卷第1期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根治疗法。研究表明,针灸能明显改善肺的通气功能,增加肺通气量,改善微循环,降低哮喘患者的气道高反应性。另外,针灸还可以减少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减少其在气道内的聚集,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1]。为了解针灸治疗哮喘的取穴现状及规律,我们对近20年相关研究报道进行了统计分析。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文献来源1989~2009年公开发表并收录于维普期刊数据库的关于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文献,以针灸或针刺、哮喘为关键词进行检索。1.2纳入标准一般临床报道,病例数≥30例;随机对照研究,观察组病例数≥20例。

1.3排除标准个案报道,综述性文献,实验研究,文献类研究。

2统计结果2.1各穴位的使用频次分析共检索出126篇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文献,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有51篇,涉及4353例患者。51篇文献中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体穴多达51个,见表1。其中26个穴位在出现的总穴位中不足0.6%,超过5%的穴位只有6个。排在前十位的依次是肺俞(11.0%)、定喘(7.8%)、膻中(7.5%)、肾俞(6.9%)、足三里(6.6%)、大椎(5.1%)、天突(4.8%)、丰隆(4.2%)、风门(3.9%)、尺泽(3.6%)。

2.2各穴位的经脉归属分析上述51个体穴中,有7个奇穴,剩余的44个穴位涉及了除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以外的十一条正经(注:共有十四条正经)。经统计,膀胱经的穴位占总穴位数的16.9%,肺经的穴位占11.9%(见表2)。使用频次居前10位的穴位中,膀胱经有3个、胃经有2个、任脉有2个、督脉有1个、肺经有1个、经外奇穴有1个。

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取穴现状分析

曲岩1,陈少宗2

(1.青岛亚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山东青岛260000;2.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目的:统计分析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取穴现状及规律。方法:对相关穴位的使用频次、归经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主要穴位与支气管的解剖生理学关系进行探讨。结果:纳入的51篇文献中,针灸治疗哮喘涉及11条经脉、51个穴位,其中26个穴位在出现的总穴位中不足0.6%,超过5%的穴位只有6个。所取穴位经脉归属排前两位的依次为膀胱经、肺经。结论:目前针灸治疗哮喘的取穴组方较为混乱,但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关键词]针灸;哮喘;取穴现状;规律

[中图分类号]R259.6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59X(2012)01-0018-03

[收稿日期]2011-07-25表1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51个穴位的使用频次统计

出现频次(次)穴位名称穴位数量(个)20~38肺俞、定喘、膻中、肾俞、足三里5 10~19大椎、天突、丰隆、风门、尺泽、列缺6 5~9脾俞、孔最、鱼际、曲池、太渊、合谷、关元、心俞、内关、三阴交10 3~4膈俞、中脘、膏肓、太溪4

1~2厥阴俞、命门、血海、风池、大肠俞、少商、太冲、大陵、百劳、太白、百会、上星、印堂、通天、迎香、

中府、灵台、下关、阴陵泉、气海、大杼、听会、清喘、宁喘、喘息、华佗夹脊

26

2.3使用频次较高的前10个穴位的局部解剖特征见表3。3讨论

由表1~2可知,目前针灸治疗哮喘取穴组方十分混乱,涉及11条经脉、51个穴位,表明依据临床经验取穴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主要方法。但混乱

第36卷第1期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Vol.36,No.1 2012年1月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CM Jan.2012 18

常见病针灸取穴

常见病针灸取穴 神效验方| 1.中风:百会、四神聪风池、关元、气海涌泉 2、哮喘: 四缝少商(三棱针依次点刺,挤尽白色胶液 变血为佳) 膻中(三棱针挑刺) 止喘之穴:清喘(经外奇穴,在廉泉穴与天突穴之间,环状软骨正中下方凹陷处) 以上穴位单用或合用,可以立即止喘常规选穴位:百会、天突、云门、中脘、关元、天枢、三里 3、泄泻:中脘三里梁丘昆仑天枢丰隆4、水肿:涌泉、公孙水分、关元、命门 5、脉结代:百会阳溪关元气海中脘 6、腰痛:肾俞、志室关元委中(可点刺出血) 五虎三昆仑

7、噎膈、反胃:内关攒竹(按压揉摩亦效)膻中三里(深刺)膈俞、命门、后溪 8、小便不通:关元水道隔青盐灸神阙水分天枢 9、急性肠炎:三里两肘尖关元 10、失眠:(以下几组穴位均效,酌情选用) 神门三阴交 隐白、间使、肝俞 养老三里头安眠 大椎陶道神堂 养老三里三阴交 大椎陶道身柱心俞 11、多梦:神门三阴交百会 13、淋症:带脉、百会归来筑宾 14、习惯性便秘:太乙、外陵支沟腹结天枢 15、积聚痛:幽门、肝俞、三焦俞、气海内关三里 16、阴疽:骑竹马、关元、郗门

17、疔疮:手三里、骑竹马、郗门 18、皮肤病:肺俞、肩髎、曲池尺泽 19、肠痈:两肘尖、合谷三里 20、齿痛:大杼肩髎、厥阴俞龙玄翳风 21、血崩:石门、隐白血海 22、带下:带脉、胞门、子宫妇科 23、转胎:至阴(灸,灸双穴无效时,可灸单穴) 24、子宫后倾:关元、中脘 25、阴挺:百会、中脘、气海三阴交 26、小儿消化不良:命门三里中脘四缝点刺 27、小儿遗尿:命门关元三里夜尿点(小趾末端牚面中央) 28、小儿咳嗽:身柱肺俞厥阴俞 29、小儿夜啼:大敦、中冲神门少泽 30、小儿囟门不合:脐上脐下各0.5寸,灸三壮 31、口臭:三里劳宫大陵中脘 32、小儿脐肿:命门

哮喘针灸治疗

哮喘针灸治疗: 1.实证 1.实证 一、风寒外袭,证见咳嗽、咯吐稀痰、形寒无汗、头痛口不渴、脉浮紧、苔薄白;因痰热者多见咯痰粘腻色黄、咯痰不爽、胸中烦满、咳引胸痛,或见身热口渴、大便秘结、脉骨数、苔黄腻。 治法:取手太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风寒可酌用灸法;痰热可兼取足阳明经穴,不宜灸。 处方:膻中、列缺、肺俞、尺泽。 风寒加风门;痰热加丰隆;喘甚加天突、定喘。 2.虚证 主证:病久肺气不足,证见气息短促、语言无力,动则汗出,舌质淡或微红,脉细数或软无力。如喘促日久,以致肾虚不能纳气,则神疲气不得续,动则喘息、汗出、肢冷、脉象沉细。治法:调补肺肾之气为主。毫针用补法,可酌情用灸。 处方:肺俞、膏肓俞、气俞、足三里、太渊、太溪。 附注:(1)哮喘伴有支气管炎者,应在哮喘发作缓解后,积极治疗支气管炎。(2)发作发严重或持续不解者,应配合药物治疗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3)须注意预防。气候转冷及时添衣;过敏体质应注意避免接触致敏原和过敏食物。 二、1、基础方: 急性发作期取肺俞、定喘、天突、列缺、丰隆穴。缓解期取膏肓俞、肺俞、定喘、关元、太渊穴。 2、随症加减:风寒犯肺者加大椎、风门穴;痰热壅肺者加尺泽、鱼际穴。肺脾气虚者加脾俞、足三里穴;脾肾阳虚者加肾俞、太溪穴。 3、配穴:肺俞配定喘;定喘配膻中;膻中配天突;肾俞配足三里;足三里配丰隆。 三、(1)针灸:实证宣肺平喘,虚证温阳益气。取手太阴经及任脉的俞穴为主。实证多针少灸,用泻法;虚证以灸为主,用补法。 处方:天突、定喘、内关、列缺。 随证配穴:实证,咳嗽配孔最,痰多配丰隆、足三里,胸闷配膻中、气海;虚证,肺俞、肾俞、关元。 哮喘发作时针定喘、天突等穴,用捻针法加强针感,有平喘利气作用;孔最宣通肺气而治咳嗽,取丰隆、足三里健脾胃而化痰湿;膻中、气海为调气降气之有效穴,和内关相配起宽胸、利气、定喘的作用。肺肾气虚者,轻刺肺俞、肾俞以壮肺肾之气,关元为三焦募穴,与元气有关,取之可加强其作用。 缓解期可选用大椎、肺俞、关元、足三里等穴针灸,有减少发作或减轻发作症状的作用。(2)耳针:取平喘、肾上腺、肺、神门、交感穴。在发作期有平喘作用,缓解期去平喘加肾。每次取3~5穴。 (3 )穴位注射:对大儿童发作时取0.1%肾上腺素0.1~0.2ml,注入定喘或合谷穴。 (4)发泡:对大儿童可用此法。用白芥子末水调或毛茛捣烂、敷于大椎、肺俞等穴,使发泡如灸疮。 (5)割治:选膻中、定喘及鱼际等穴,每次1穴,隔2周重复1次。方法:①常规消毒,局部麻醉,用手术刀纵形切开皮肤(切开皮层即可),切口长约0.2~0.5cm,切除皮下脂肪少许。 ②用镊子伸入切口轮夹皮下组织数次,或用刀柄在骨膜上滑动(如膻中穴)。③如切口在1cm

针灸病症配穴

1.外感头痛 主穴:列缺百会太阳风池 配穴:阳明头痛—印堂攒竹合谷内庭 少阳头痛—率谷外关足临泣 太阳头痛—天柱后溪申脉 厥阴头痛—四神聪太冲内关 风寒头痛—风门 风热头痛—曲池大椎 风湿头痛—阴陵泉 2.内伤头痛 A.实证 主穴:百会头维风池 配穴:肝阳上亢—太冲太溪侠溪 痰浊头痛—太阳丰隆阴陵泉瘀血头痛—阿是穴血海膈俞内关B.虚证 主穴:百会风池足三里 配穴:血虚头痛—三阴交肝俞脾俞 肾虚头痛—太溪肾俞悬钟 取穴:太冲足临泣外关丰隆头维风池率谷角孙 主穴:攒竹四白下关地仓合谷风池 配穴:眼部疼痛—丝竹空阳白外关 上颌痛——颧髎迎香

下颌痛——承浆颊车翳风内庭 风寒证——列缺 风热证——曲池尺泽 气血瘀滞——太冲三阴交 主穴:外劳宫阿是穴肩井后溪悬钟 配穴:风寒袭络——风池合谷 气血瘀滞——内关 肩痛——肩髃外关 背痛——肩外俞天宗 主穴:肩髃肩髎肩贞肩前阿是穴 配穴:手阳明经证—合谷(肩前) 手太阳经证—后溪(肩后部) 手少阳经证—外关(肩外侧) 外邪内侵——合谷风池 气滞血瘀——内关膈俞 气血虚弱——足三里气海 主穴:阿是穴 配穴:肘关节外上方明显压痛点—曲池肘髎手三里合谷肘关节内下方明显压痛点——阳谷小海 肘关节外部明显压痛点—外关天井 主穴:阿是穴大肠俞委中 配穴:寒湿腰痛——腰阳关

瘀血腰痛——膈俞 肾虚腰痛——肾俞命门志室督脉——后溪 足太阳经证——申脉 主穴:大肠俞腰夹脊环跳 委中阳陵泉悬钟丘墟 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 配穴:行痹——膈俞血海 痛痹——肾俞关元 着痹——阴陵泉足三里 热痹——大椎曲池 1.中经络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 极泉尺泽委中 配穴: 肝阳暴亢——太冲太溪 风痰阻络——丰隆合谷 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 气虚血瘀——足三里气海 阴虚风动——太溪风池 口角歪斜——颊车地仓 上肢不遂—肩髃手三里合谷

针灸治疗配穴法

针灸治疗配穴法 配穴是在选穴的基础上,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加强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时应处理好主穴与配穴的关系,尽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 1、本经配穴法 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末涉及其它脏腑时,即选取该病变经脉上的腧穴,配成处方进行治疗。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同时远取本经之尺泽、太渊。 2、表里经配穴法 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即当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如,肝病可选足厥阴经的太冲配与其相表里的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 3、上下配穴法 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与腰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胃病取内关配足三里,牙痛取合谷配内庭,脱肛或子宫脱垂取百会配长强。此外,八脉交会穴配合,

如内关配公孙,外关配临泣,后溪配申脉,列缺配照海等,也属于本法的具体应用。 4、前后配穴法 前指胸腹,后指背腰。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凡治脏腑疾患,均可采用此法。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门,后取胃俞、胃仓;哮喘前取天突、膻中,后取肺俞、定喘等。 5、左右配穴法 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同时取用,如心病取双侧心俞、内关,胃痛取双侧胃俞、足三里等;另外,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时并用,如左侧面瘫,取左侧颊车、地仓,配合右侧合谷等;左侧偏头痛,取左侧头维、曲鬓,配合右侧阳陵泉、侠溪等。 总而言之,在临床上只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及腧穴的主治作用,适当地选择腧穴并合理地进行配伍,就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针灸取穴的五大要点

针灸快速入门的不二法门针灸取穴的五大要点秘诀 针灸前行禅 针灸取穴的五大要点秘诀学习中医我们虽然不提倡快速入门的诀窍方法等,但学习以下方法,对一个针灸的初学者来说,起码可以起到拨开云雾见天明的效果: 针灸的要点:一是辩证,一是取穴,第三则是必要的手法。 做到如上三者针灸的效果我想不会差到哪里去。但是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辩证需要深厚的积累,手法也不是一两天可以练成。那在取穴上我们不难发现一定的规律,从此入手,则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现归纳针灸取穴的五大要点如下: 第一,八总穴; 第二,八会穴; 第三,局部取穴; 第四,背部督脉寻找阿是穴;

第五,病位交叉对应取穴。” 首先是第一“八种穴” 古书有歌诀: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现总结增加歌诀如下: 头面合谷,颈项列缺,胸脘内关,脘腹(足)三里, 腰背委中,胸胁阳陵,少腹(三)阴交,颅脑太冲 例如:眼睛红肿。眼睛所在的部位和头面与颅脑有关,于是就在太冲与合谷穴位上扎针; 胸闷心烦失眠,胸闷心烦所在的部位和胸部有关,与颅脑有关。于是就在内关与太冲穴位上扎针; 呕吐胃痛,呕吐胃痛所在的部位和胃脘有关,于是就在内关与足三里穴位上扎针; 颈项强痛,颈项强痛所在的部位和颈项与肩背有关,于是就在列缺与委中穴位上扎针等第二八会穴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 它们分别是

一、腑会中脘;二、脏会章门; 三、筋会阳陵泉;四、髓会绝骨; 五、骨会大杼;六、血会膈俞; 七、脉会太渊;八、气会膻中。 八会穴的使用一般‘男左女右’,初学者用0.5寸的毫针,切记勿忘。” 另外有三个部位初学者先不要针刺: “一是枕骨下面的区域,如风府、痖门、风池等穴位,它们与延髓靠得很近,一不小心就会出大事故。深刺风府治精神病,但是初学者不容易操作。 古语云:‘刺胸腹者,必避五脏’,‘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 一个就是眼睛以及它的周围的区域; 一个就是肚脐眼。另外一个地方初学者也先不要针刺,就是天突穴。” 第三局部取穴 就是在发病的部位的体表取穴或者发病部位的邻近取穴。也就是说,哪里不舒服就在哪里针灸。这种取穴的方法是最原始的方法,也可能是先人最早发现的一种取穴的方法。如面部局部长痘,可以用火针在局部点刺,被毒虫蛇咬可以在局部点刺加拔罐治疗等。 注意事项还有以下二项: 一项就是在胸背部与腹部初学阶段针刺深度不超过0.5寸; 一项就是对于体弱者、因劳累而体能消耗过多者,一定都要平卧在床上针刺,以免“晕针。 第四、阿是穴

中医针灸治疗哮喘

中医针灸治疗哮喘 文章目录*一、中医针灸治疗哮喘*二、哮喘吃什么好*三、哮喘如何预防 中医针灸治疗哮喘1、中医针灸治疗哮喘 取穴:主穴:鱼际、孔最、大椎、定喘。配穴:肺俞、风门、膻中、内关。以主穴为主,酌加配穴。先针鱼际、孔最,如效不显,继针或改用他穴。以1~1.5寸毫针快速刺入穴内,进针约3~7分,针刺得气后,针尖略向上,强刺激施泻法,最好诱发针感至同侧胸部。亦可接通电针仪,连续波,频率120次/分,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宜。留针20~60分钟。大椎、定喘,平补平泻,留针15分钟,去针后可拔罐或加艾条温灸。余穴用泻法,留针15~20分钟。发作期每日1~2次,缓解期隔日1次,10~15次为一疗程。 2、哮喘的症状有哪些 哮喘发作前多为刺激性干咳,发作时咳嗽反而有所减轻,经常喘息是此病的主要症状,发作趋于减轻时咳痰较多,若没有合并感染,常为无色或白色半透明粘痰,质韧,偶尔呈米饭粒状或粘液柱状。病人在哮喘发生时,会发觉发作性喘息,伴哮鸣声,呼吸气短。这种症状多是在夜间,或是在凌晨发作,短者发现数分钟,长者持续数小时乃至数天。 当哮喘病人发生胸闷的情况时,就意味着可能会有哮喘的发生。因为在哮喘在患发的时候,病人会感觉吸入的空气不够用,

严重的会有窒息感。 3、哮喘的危害有哪些 哮喘成为多种疾病的根源。慢支病情的持续就成为多种疾病发生的根源,就呼吸系统疾病来说,它可以发展成慢性阻塞性肺 疾病、肺气肿,最后还可能发展到肺心病,严重影响肺部功能。 哮喘一但急性发作开始,气管中的腺体就会产生多于平时的粘液,当身体想把这些粘液从肺里清除是,便会引起咳嗽,也会降低患者的肺部功能。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造成身体长期处于缺氧状态,从而影响到患者的饮食、睡眠等,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下降。 哮喘吃什么好1、中医认为梨味甘、微酸、性偏凉,主要归肺、胃二经,具有润肺清热、消痰降火、清胃泻热、养阴生津、滋肾补虚及润肠通便等作用。治疗肺结核引起的咳嗽、咯痰有独特而明显的效果。 2、中医认为其性味甘,酸而湿、无毒。橘实归肺、胃、心、肝等经,橘叶、橘核、橘络等也可药用,其有润肺止咳、开胃生津、健脾止泻、行气宣痹及疏肝解郁等作用。 3、山药性温味甘,无毒,有补中益气、补脾胃、长肌肉、止泄泻、健肾固精、益肺等功用。适用于身体虚弱、精神倦怠、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慢性腹泻虚劳咳嗽、遗精盗汗、糖尿病及夜

肺癌病人针灸治疗常用穴位

肺癌是呼吸道的常见肿瘤,其病因有吸烟、酗酒、化学因素及遗传等方面。近年来针灸来辅助治疗肺癌取得了不错疗效,可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患者可详细咨询专业中医师进行相关治疗。 针刺和穴位注射 选穴:内关、胸区、风门、肺俞、定喘、百会及丰隆突,足三里,大椎。 操作:针灸师针刺百会、内关、胸区、风门、肺俞、定喘及丰隆突,并以 20%~50%紫河车注射液14~16ml分别注入足三里及大椎穴。每日或隔日1次,连续治疗15天为1疗程,休息3天,再开始下一疗程。 功效:适用于肺癌晚期疼痛、咳嗽、咳痰、胸闷等症。 关于肺癌患者进行针灸的相关论述 第一,用于改善病人的症状,如用于咳嗽、咳痰、胸闷等症状。 第二,对肺癌患者,常用瘢痕灸的方法,可见病人一般状况改善,免疫功能提高。第三,正在进行放疗或化疗的病人,使用针灸可改善血象,减少胃肠道的反应。 针灸治疗取得疗效的另一个关键因素选穴及手法。选穴原则是循经取穴,远隔当先,以调理为主,选择针与灸的原则是实证多用针刺,虚证多用灸法。对于肺癌患者来着来说放化疗同时服用清肺散结丸在以针灸辅助治疗,可使病人更快的恢复身体、改善各种症状。

艾灸可否使用呢 对于肺癌患者来说,如果条件允许,做段时间艾灸也是可以起到辅助治疗作用的,艾灸的穴位有:列缺,合谷,膏肓,肺俞,大肠俞,章门。 哪些肿瘤病人不适合扎针灸 1、不建议对孕妇针刺。 2、器官移植后禁用。 3、脏器衰竭者禁用。 4、血压≥150/95mmHg禁用。 5、心脑血管病急性期禁用或慎用。 6、面神经炎发病7日内不可针刺面部。 7、痉挛瘫,肌肉抽搐,以及躁动不安者,不宜针刺。 8、出血性疾病的患者如白血病或血友病等,不宜针刺。 9、皮肤感染,穴位皮肤破损,溃疡,以及瘢痕和肿瘤部位禁针。 10、尿潴留患者的小腹部禁刺。 11、过度疲劳,饥饱,喜怒,悲伤,以及惊恐时禁针。 12、惊恐者待其气定方可针刺。 13、针刺前患者应静息片刻,待气血平和后再针刺。 14、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轻。 15、腹痛原因未明或肠梗阻患者的腹部禁刺。 16、糖尿病人禁针(尤其下肢和足部)。 17、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冠脉搭桥术后、关节置换术后等使用大量抗凝剂者(如华法令、波立维等)禁针。 18、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燥;病泄,脉洪大;着痹不移,身热,脉偏绝;热病夺形,身热,色白及下血;寒热夺形,脉坚盛。此谓五逆,禁止针刺。 针灸对于一般的上面所说的禁忌虽多,但大部分肿瘤人群用针灸都没问题的。

针灸穴位之常用体穴

针灸穴位之常用体穴 针灸穴位之常用体穴: A: B:1.百会 取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简便而正确的取穴方法为:于前后正中线和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 作用:本穴具有比较明显的双向调节,既可预防高血压,又能防止血压过低引起休克。近年来还用于预防竞技综合征。 操作:(1)针法:用30号1寸毫针成15°角向后平刺入0.5~0.8寸,也可从右往左刺入一针,成十字刺法。留针30min(预防高血压)~数小时(预防竞技综合征)。(2)灸法:以艾条作温和灸或雀啄灸法。每次10min或据情况而定。 C: 1.次髎 取穴: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正好对准第二髎后孔中。约于第二骶椎假棘突下缘旁开0.8寸处取之。 作用:活血止血、理气防痛。多用于预防痛经及产后出血等。 操作:(1)针法:直刺1.0~1.5寸,针应进入骶孔,局部有酸胀感,可放射至小腹或会阴部。留针15~20min。(2)灸法:1)着肤灸,3~7壮,如黄豆大艾炷,无疤痕灸;2)艾条灸,雀啄灸15~20min。 D:1.大椎 取穴: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取穴。俯首时,当项后隆起最高处下缘凹陷中为该穴。 作用:主要用于预防各类急性传染病、对预防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的发作和药物的毒副均有较为显著的作用。现代研究证实,电针或艾灸大椎穴,能增加抗体生成和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食细胞的功能,从而提高机体抵抗力。 操作:(1)针法:直刺,微斜向上深刺至1.0~1.5寸,局部酸胀,针向下及向两肩部扩散。注意,不可过深,以免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或损伤脊髓。(2)灸法:艾条灸,温和灸15~30min。(3)拔罐:可用闪火法或抽吸法吸拔10~15min。

针灸 武连仲配穴总结

以下组穴及手法经武老讲解并演示进行记录。武老精于提插手法,操作要求轻、巧、快、弹(即反弹力量)、借(借人体本身正气以激发经气),补泻手法有明确量化标准,力度上重泻轻补,频率上慢泻快补,幅度上大幅度为补小幅度为泻,持续时间上1~5秒为补、大于5秒为泻。下面将所总结20组穴位总结如下。 1.中风三才穴 取穴:人中,下极泉(极泉下1.5寸),复溜 功用:醒脑开窍,抑急扶缓,滋肾柔筋 主治:窍闭神匿,肢体挛痿 手法:人中行雀啄手法,以病人眼球湿润为度;下极泉行提插泻法,针感放射到指尖为度;复溜行提插泻法,针感可上下放射,而引发下肢抽动为度。 体会:此组穴位人中为天,下极泉为人,复溜为地,称为中风三才穴。用以治疗中风及后遗症效果显著。但临床应用时应对病人辨证分期,上肢痉挛则须刺下极泉飞经走气。 2.五心穴 取穴:人中,劳宫(双),涌泉(双) 功用:开窍醒神,清心泻火 主治:癔病、昏厥、癫狂、痉挛性斜颈、失眠,以及神机逆乱的疾病。 手法:人中行雀啄手法,手法要强,以病人眼球湿润为度;劳宫,涌泉提插重泻。 体会:武老以五心穴为主治疗痉挛性斜颈二十余例均获得较好效果,同时在其他一些与精神因素有关的疾病中运用常获奇效。需要注意的是人中穴的手法一定要做到病人眼球湿润为度,否则效果会受影响。 3.舌针组穴 取穴:舌面:舌根,舌尖,中央,四畔 舌下:金津,玉液,舌下穴(舌与下腭交界处,舌系带边缘) 功用:调理脏腑,交通阴阳,鼓舞气血 主治:全身诸疾 手法:采用点刺法,可少量出血。 体会:舌针是利用舌的器官特性及五脏六腑的经络联系,依据中医理论在舌的界定部位辨证针刺,而达到调理脏腑经络气血,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治疗方法。临床操作简便,疗效快捷。4.三廉泉 取穴:正廉泉(前正中线,喉结上缘),上廉泉(前正中线舌骨上缘),前廉泉(颏后1寸,下颌骨后缘) 功用:滋补肝肾,通关利窍,活络利舌 主治:津液不足,言语不利,吞咽障碍及咽喉部疾患。 手法:正廉泉雀啄补法留针;上廉泉,前廉泉提插泻法后出针。 体会:舌下孔窍名曰海泉(即舌下腺),三廉泉内通舌下之海泉,故刺之可滋补肝肾,生津润燥。三廉泉中正廉泉偏补,上廉泉偏通、前廉泉偏泻,临床需辨证使用。 5.心经三穴 取穴:神门,阴郄,通里 功用:清心泻火,除烦安神 主治:心火亢盛引起的失眠,心烦,潮热盗汗。 手法:毫针直刺,手法偏泻,以病人感觉酸麻胀痛为度。 加减:神门为心经原穴,原穴为气聚,原气所生之处,故而偏补,补益心气;阴郄为心经郄穴,可缓急止痛,介于补泻之间,滋阴熄风;通里为心经络穴,联络表里,引邪外出,故而偏泻。本组穴位也可配合心包经或者心经其他穴位使用,如郄门配通里,少府配郄门,劳宫

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

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 【篇一: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 ◆◆非回享用户暂时不能发布经验“有得”你还可以输入1000字 ◆◆如对这篇经验有疑问,可反馈给作者,经验作者会尽力为您解决! 你还可以输入500字 相关经验 02014.01.2002016.03.0402013.09.2702016.02.1902016.02.16 作者的经验如要投诉,请到,如要提出意见、建议,请到反馈。热门杂志第1期好梦相伴,一切安好 652次分享第12期对抗失眠大作战2259次分享第2期吃出白富美1613次分享第2期冬季养生小常识1400次分享第8期减肥瘦身方法2933次分享 2017baidu◆请扫描分享到朋友圈 【篇二: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 针灸是中国古代流传到现在的养生疗法之一,针灸通过针刺来刺激 人们的穴位,从而达到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缓解人们疲劳的 作用。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针灸的另一个好处,那就是针灸还可 以治疗疾病哦,下面看小编的具体介绍吧。 支气管哮喘的方法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发作性的肺部过敏性疾病。是在支气管 高反应状态下,由于变应原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广泛的气道狭窄疾病。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特征是发作性胸闷、咳嗽,大多带有哮鸣音的呼 气性呼吸困难,可自行或经治疗后缓解。好发于冬季,夏季缓解, 任何年龄均可起病,以12岁以前始发为多,儿科患者则多以3岁前 起病为多。本病反复发作,病情严重者,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肺 不张或气胸。支气管哮喘俗称气喘病或吼病。按其临床表现,本 病属于中医学喘证、哮证、饮证的范畴。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哮喘发作与肺、脾、肾三脏有关,多因痰饮内伏,风寒 袭肺,痰湿壅阻,肺失宣降所致。由于肺气根于肾,哮喘日久,肾 气虚衰,可出现肾不纳气,或上实下虚的表现。 诊断要点与辨证分型 (一)诊断要点 病史具有反复发作性的哮喘症状,发病时肺部有弥散性的哮鸣音, 发作过后肺部体征可正常。 (二)辨证分型

(完整版)针灸学重点笔记取穴

针灸学重点笔记 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 经络系统: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 一夫法:又称横指同身寸。是以食、中、环、小指四指相并,以中指中节近端横纹为标准,四指横度为3寸量取穴位的方法 . 得气:进行针刺时,患者所产生的酸、麻、重、胀、疼痛或触电样反应等针感以及医者刺手手下的沉紧等感觉。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太阴,少阴,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交胆肝续。 奇经八脉的功能: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冲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阴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阴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 四海:髓海,脑(百会,风府);血海冲脉(大杼,上下巨虚);气海膻中(大椎,人迎);水谷之海胃(气冲,足三里)。 腧穴的主治特点:1近治作用,睛明治眼疾;2.远治作用,合谷治本经所过出头面疾病;3特殊作用,大椎退热。 募穴:位于胸腹部,为脏腑之气结聚之处的特定穴。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十二经原\络穴:胆经丘墟、光明;肝经太冲、蠡沟;小肠经腕谷、支正;心经神门、通里;胃经冲阳、丰隆;脾经太白、公孙;大肠经合谷、偏历;肺经太渊、列缺;膀胱经京骨、飞扬;肾经太溪、大钟;三焦经阳池、外关;心包络大陵、内关。五腧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特定穴:分成“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 第一部分 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 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 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 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 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 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手三阴经:太厥少。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 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⑴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 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 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 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 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

针灸治疗常见病穴位大全

针灸治疗常见病穴位大 全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降压歌 高血压病不可怕,三个穴位搞定它;太溪太冲加曲池,每穴不少二百下。 坚持按摩两月余,终生抛弃降压药。若添杞菊地黄丸,降压明目祛肝火。 感冒歌 感冒发烧司空见,吃药打针家常饭;肺俞拔罐按风池,降服感冒弹指间。 耳鸣歌 两耳嗡嗡听力降,肝火肾虚两堵墙;太冲行间和听会,三穴联扑肝火旺。 若因肾虚耳鸣响,太溪耳门威力强;坚持按揉六七天,肾气充盈消症状。 哮喘歌 哮喘本是外邪侵,好发三夏与冬春;预防为主抓关键,补气防感防过敏。 哮喘痛苦在复发,治本重在补气血;刺激合谷和肺俞,补足气血哮喘傻。 冬春哮喘由风寒,注重温阳即了然;艾灸关元足三里,脾俞拔罐太溪按。 夏季哮喘因暑湿,按揉合谷足三里;肺俞印堂阴陵泉,按摩一季哮喘离。 性福歌 人体自有威而刚,性福何须求药方;肾俞关元阴陵泉,坚持按摩就壮阳。 阳萎早泄羞难言,气血不足是关键;关元气海足三里,按摩令尔挺而坚。 心绞痛歌 老年最怕心绞痛,稍有不慎就丧命;电话呼救很必要,按摩郄门奏神功。 排毒歌 人体排毒膀胱经,殷门委中要畅通。坚持按摩促宣泄,毒素排出一身轻。 舒肝排气歌 郁闷焦虑莫担心,太冲行间为功深。每晚按摩五分钟,冲天怒气不伤身。 减肥歌 心脑肝胆糖尿病,肥胖开路是先锋;人身自有减肥药,别听广告瞎折腾。 中脘天枢两穴位,饭后按摩三分钟。睡后起前勤摩腹,腰身苗条赛明星。 惹上肥胖莫心耽,穴位刺激功效显;吃点自制二陈散,疗效巩固不反弹。 注:二陈散配方:半夏、橘红各15克,白茯苓9克,甘草5克。按此比例,磨细混合,或制成胶囊即可。糖尿病歌得了糖尿不可怕,云苓泡水当茶喝;再配四个天敌穴,消渴顽症定能克。上消燥热伤肺腑,口渴多饮小便多;按摩鱼际和太溪,胰俞拔罐十分钟。中消胃燥津液伤,口渴尿多便秘常;调理中消补胃阴,胰俞内廷太溪强。祛除热邪内廷功,一天两次按摩通;上午起就未经旺,迎头痛击

(完整版)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 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 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 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 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 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 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 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 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 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 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 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 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的显著突起。(对 应“大椎”) 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对应“肺俞”) 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对应“膈俞”) 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对应“大 肠俞”、“腰阳关”) 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 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对应“次髎”)

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对应“膻中”) 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 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 附录3: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腧穴的主治是第三站的一种主要题型,而这部分的背诵难度最大,所以有必要掌握其中的规律。 腧穴的治疗规律按照传统的描述是“经络所通,腧穴所在,脏腑所属,主治所及。”“经络所通”是指穴位主治会涉及到所在经脉循行的不同部位,也就是归经作用;“腧穴所在”是指其能治疗穴位所在位置附近的病症,也就是局部作用;“脏腑所属”是指穴位治疗所在经脉对应的脏腑的病症,比如肺经的穴位治疗肺系病症,也就是脏腑作用。从这几方面入手,再看一个穴位的主治,或许就不是那么纷乱无序了。 腧穴的主治规律基本可以被下面五点涵盖。这里要注意实践技能考试和笔试的区别:实践考试基

针灸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

针灸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 1.中风:本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证。其发生多由肝阳偏亢,气血上逆所致。 中风包括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脑血管意外疾病。(1)闭证 【主证】神志昏沉,牙关紧闭,两手紧握,面赤气粗、喉 中痰鸣、二便闭塞、脉弦滑而数。 【治法】取督脉和十二井穴为主,平肝熄风,开窍启闭, 用毫针泻法或点刺出血。 【取穴】水沟、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 牙关紧闭加颊车、合谷。 语言不利加哑门、廉泉、通里、关冲。 (2)脱证 【主证】目合口张、手撒遗溺、鼻鼾息微、四肢逆冷、脉 象细弱等。 【治法】取任脉经穴为主,用大艾炷灸之。 【取穴】关元、神阏(隔盐灸)。 (3)附注 凡年高形盛气虚,或肝阳亢越,自觉头晕、指麻者, 宜注意饮食起居,并针灸风市、足三里等穴作为预防措施。 指导病员进行瘫痪肢体的功能锻炼,并配合推拿、理疗。 脑血管意外急性期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2感冒

1风寒感冒 【主证】头痛、四肢酸楚,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咯稀痰、恶寒发热(或不热)、无汗、脉浮紧、舌苔薄白。 【治法】取手太阴、阳明和足太阳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 泻法。体虚者平补平泻,并可用灸。 【取穴】列缺、风门、风池、合谷。 2风热感冒 【主证】发热汗出、微恶寒、咳嗽痰稠、咽痛、口渴、鼻燥、脉浮数、苔薄微黄。 【治法】取手太阴、阳明、少阳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泻法。 【取穴】大椎、曲池、合谷、鱼际、处关。 3中暑 1轻证 【主证】身热少汗、头晕、头痛、胸闷、恶心、烦渴、倦 怠思睡、舌苔白腻,脉濡数。 【治法】取督脉和手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 【取穴】大椎、曲池、合谷、内关。 2重证 【主证】壮热口渴、唇燥肤热、烦躁神昏、甚至转筋、抽搐、苔黄、舌红、脉洪数;气阴两脱,则见面色苍白、汗 出气短、血压下降、四肢抽搐、神志不清、舌淡、脉细数。

针灸辨证取穴八法

辨证取穴八法 杨兆民 针灸立法处方遣穴之原则,必须建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因证立法,辨证用穴,施针施灸,或补或泻,方能治病疗疾。 针灸用穴的原则,古今虽无专书论述,但在《内经》、《难经》、《甲乙经》、《针灸大成》等医籍中阐述颇为精辟。如《内经》中的“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病在左者取之右,病在右者取之左”以及《难经》中的“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等取穴原则,至今仍然袭用。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李东垣根据《难经》“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之病机学说,首创了“从阳引阴,从阴引阳”“脏病取俞,腑病取募”的取穴规律,为针灸治疗脏腑病提供了理论依据。至于近代通用的“局部取穴,邻近取穴,远道取穴”规律,是在前贤经验基础上的综合,在临床确实行之有效。本人汲取古今辨证取穴之规律,总结出“辨证取穴八法”,提高了疗效,保证了患者的安全。 辨证取穴八法是: 一、“虚则补上,实则泻下”。经云:“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而补泻行焉。”补虚泻实乃治病之大法,但临证时取何穴补之、何穴泻之?我则以“陷者举之”、“高者抑之”之意,凡属虚证取病所上方之穴为主,推而上之,升阳举陷补其虚,凡属实证取病所下方之穴为主,引而下之,导滞泄邪泻其实。

二、“新则取末,久则取本”。病有暴病,久病,取穴亦当远近。病之初起,邪气新客,未根深于脏腑,故可取四关、四末之穴,即《内经》“荥输治外经”之意;久病邪恋,元气乃伤,阴阳形气不足,其治宜取躯干之穴,即脏病取俞,腑病取募以及脏腑、气血所属之八会穴,调脏俯之气。 三、“动则求远,静则求近”。经云;“听其动静,知其邪正”。凡气实、气郁之证,多走而不守,动而不静,应求四肢远端之穴;凡气虚、血滞之证,多邪气留恋,静而不动,取穴应以头身之局部或邻近穴。 四、“急则治根,缓则治结”。病有标本缓急,穴有根结本标。《内经》说:“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合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故凡病急先治标,取手足根部、本部之穴以缓其急,凡病缓治本,取头身之结部,标部穴以图其本。 辨证取穴八法,取意于《内经》、《难经》,验证于临床,三十年之一得也。 出自《长江医话》

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取穴现状

2012年1月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第36卷第1期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根治疗法。研究表明,针灸能明显改善肺的通气功能,增加肺通气量,改善微循环,降低哮喘患者的气道高反应性。另外,针灸还可以减少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减少其在气道内的聚集,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1]。为了解针灸治疗哮喘的取穴现状及规律,我们对近20年相关研究报道进行了统计分析。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文献来源1989~2009年公开发表并收录于维普期刊数据库的关于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文献,以针灸或针刺、哮喘为关键词进行检索。1.2纳入标准一般临床报道,病例数≥30例;随机对照研究,观察组病例数≥20例。 1.3排除标准个案报道,综述性文献,实验研究,文献类研究。 2统计结果2.1各穴位的使用频次分析共检索出126篇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文献,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有51篇,涉及4353例患者。51篇文献中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体穴多达51个,见表1。其中26个穴位在出现的总穴位中不足0.6%,超过5%的穴位只有6个。排在前十位的依次是肺俞(11.0%)、定喘(7.8%)、膻中(7.5%)、肾俞(6.9%)、足三里(6.6%)、大椎(5.1%)、天突(4.8%)、丰隆(4.2%)、风门(3.9%)、尺泽(3.6%)。 2.2各穴位的经脉归属分析上述51个体穴中,有7个奇穴,剩余的44个穴位涉及了除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以外的十一条正经(注:共有十四条正经)。经统计,膀胱经的穴位占总穴位数的16.9%,肺经的穴位占11.9%(见表2)。使用频次居前10位的穴位中,膀胱经有3个、胃经有2个、任脉有2个、督脉有1个、肺经有1个、经外奇穴有1个。 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取穴现状分析 曲岩1,陈少宗2 (1.青岛亚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山东青岛260000;2.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目的:统计分析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取穴现状及规律。方法:对相关穴位的使用频次、归经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主要穴位与支气管的解剖生理学关系进行探讨。结果:纳入的51篇文献中,针灸治疗哮喘涉及11条经脉、51个穴位,其中26个穴位在出现的总穴位中不足0.6%,超过5%的穴位只有6个。所取穴位经脉归属排前两位的依次为膀胱经、肺经。结论:目前针灸治疗哮喘的取穴组方较为混乱,但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关键词]针灸;哮喘;取穴现状;规律 [中图分类号]R259.6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59X(2012)01-0018-03 [收稿日期]2011-07-25表1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51个穴位的使用频次统计 出现频次(次)穴位名称穴位数量(个)20~38肺俞、定喘、膻中、肾俞、足三里5 10~19大椎、天突、丰隆、风门、尺泽、列缺6 5~9脾俞、孔最、鱼际、曲池、太渊、合谷、关元、心俞、内关、三阴交10 3~4膈俞、中脘、膏肓、太溪4 1~2厥阴俞、命门、血海、风池、大肠俞、少商、太冲、大陵、百劳、太白、百会、上星、印堂、通天、迎香、 中府、灵台、下关、阴陵泉、气海、大杼、听会、清喘、宁喘、喘息、华佗夹脊 26 2.3使用频次较高的前10个穴位的局部解剖特征见表3。3讨论 由表1~2可知,目前针灸治疗哮喘取穴组方十分混乱,涉及11条经脉、51个穴位,表明依据临床经验取穴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主要方法。但混乱 第36卷第1期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Vol.36,No.1 2012年1月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CM Jan.2012 18

常用针灸穴位治疗歌诀

常用针灸穴位治疗歌诀 1、外感头痛北风太烈。(百会,风池,太阳,列缺) 内伤头痛【实证】北风微。(百会,风池,头维) 【虚证】北风足。(百会,风池,足三里) 2、漏肩风阵前聊语。(肩贞,肩前,肩髎,肩髃) 3、腰痛阿是大肠畏重。(阿是穴,大肠俞,委中) 4、痹证:(阿是穴、局部经) (1)行痹:割血。膈血。(膈俞,血海) (2)痛痹:肾元。(肾俞,关元) (3)着痹:足印。足阴。(足三里,阴陵泉) (4)热痹:大曲。(大椎,曲池) 5、中风【中经络】三阴天,水沟内唯剩几尺泽水。(三阴交,水沟,内关,委中,极泉,尺泽) 【中脏腑闭证】何故十二水沟内臭气太冲。(合谷,十二井,水沟,内关,太冲) 【中脏腑脱证】人中内元,气,神脱了。(水沟,内关,关元,气海,神阙) 6、眩晕【实证】北风太猛冲内关。(百会,风池,太冲,内关) 【虚证】山里北风伤肝肾。(足三里,百会,风池,肝俞,肾俞) 7、不寐神僧照印堂,四神安眠。(神门,申脉,照海,印堂,四神聪,安眠) 8、感冒何故有太阳,缺大风。(合谷,太阳,列缺,大椎,风池) 9、胃痛内关走三里,中脘痛。(内关,足三里,中脘) 10、便秘天水丰隆,支沟归来。(天枢,水道,丰隆,支沟,归来) 11、痛经【实证】三次交战,中计痴了。(三阴交,中极,次髎) 【虚证】山里三叫,气海痛。(足三里,三阴交,气海) 12、遗尿大观园三次交战,中计光输。(关元,三阴交,中极,膀胱俞) 13、蛇串疮阿是挟击蛇。(阿是穴,夹脊) 14、扭伤(下各症都要加阿是穴) 【腰部】腰痛是肾亏阳萎。(腰痛穴,肾俞,委中) 【踝部】参解秋虚。(申脉,解溪,丘虚) 【膝部】夕阳照亮细眼。(膝阳关,梁丘,膝眼) 【肩部】同漏肩风。【肘部】天京小曲。(天井,小海,曲池) 【腕部】羊吃细骨。(阳池,阳溪,阳谷) 【髋部】边环跳,边撑扶。(秩边,环跳,承扶) 15、耳聋,耳鸣【实证】侠医在中渚听开会。(侠溪,翳风,中渚,听会) 【虚证】照海宫,光太稀。(照海,听宫,太溪) 16、牙痛何故下车。(合谷,下关,颊车) 17、咽喉肿痛【实热】何故内庭斥责关绍商。(合谷,内庭,尺泽,关冲,少商) 【虚热】光照海,鱼太稀。(照海,鱼际,太溪)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顺口溜 肺经食指连大肠,与胃相交鼻翼旁。 下接脾经大趾端,再行心中在心上。 小指小肠内眦胱,小趾肾经胸包鑲。

针灸治疗学之配穴方法

配穴是在选穴的基础上,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加强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时应处理好主穴与配穴的关系,尽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 本经配穴法: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末涉及其它脏腑时,即选取该病变经脉上的腧穴,配成处方进行治疗。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同时远取本经之尺泽、太渊。 表里经配穴法: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即当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如,肝病可选足厥阴经的太冲配与其相表里的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 上下配穴法: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与腰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胃病取内关配足三里,牙痛取合谷配内庭,脱肛或子宫脱垂取百会配长强。此外,八脉交会穴配合,如内关配公孙,外关配临泣,后溪配申脉,列缺配照海等,也属于本法的具体应用。 前后配穴法:前指胸腹,后指背腰。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凡治脏腑疾患,均可采用此法。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门,后取胃俞、胃仓;哮喘前取天突、膻中,后取肺俞、定喘等。

左右配穴法: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同时取用,如心病取双侧心俞、内关,胃痛取双侧胃俞、足三里等;另外,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时并用,如左侧面瘫,取左侧颊车、地仓,配合右侧合谷等;左侧偏头痛,取左侧头维、曲鬓,配合右侧阳陵泉、侠溪等。 总之,在临床上只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及腧穴的主治作用,适当地选择腧穴并合理地进行配伍,就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针灸配穴的基本规律有:①循经取穴。根据经脉循行、腧穴分布及其主治作用,选取相应腧穴加以组合应用。②经验取穴。根据临床经验,选择专病(症)的有效腧穴加以组合应用。其中包括对某病症有显效的经穴、奇穴,以及“以痛为腧”的阿是穴。③按时取穴。根据针灸的时间,以经脉气血流注为指导原则,选择相应腧穴加以组合应用。其中,子午流注以十二经脉的五腧穴和原穴为取穴范围;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则以八脉交经八穴为取穴范围。 腧穴选取主要是根据经络脏腑辨证和临床实践选用针对病证治疗需要的相应腧穴的具体方法,又称选穴法。包括:①近部取穴。根据病变所在,选择其局部或邻近部位的腧穴进行针灸治疗。②远部取穴。根据经络循行及其同脏腑的络属关系,选用远端腧穴进行针灸,包括本经选穴和异经选择两种。③对症选穴。选取针对主症有效的腧穴进行针灸治疗。 腧穴配伍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腧穴按一定规律和治疗要求进行配伍组合。又称配穴法。腧穴配伍主要有6种方法:①前后配穴法。胸腹(前部)腧穴与背腰(后部)腧穴的 配伍的方法。②上下配穴法。人体上部(上肢和腰以上)与下部(下肢和腰以下)的腧穴配伍组合的方法。③左右配穴法。根据经脉循行交叉的特点,将人体左右侧腧穴配伍的方法。 ④表里配穴法。根据腑与脏存在着表里对应关系,将阴经与阳经的相应腧穴配伍的方法。⑤远近配穴法。根据病变部位与经络相通的特点,将距离病位较近和较远的腧穴配伍组合的方法。⑥子母补泻配穴法。根据五腧穴与五行相配的关系,以五行生克理论为原则,在五腧穴范围内,将选穴与补泻结合起来的配伍的方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