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有关客家文化熟悉程度的调查报告

有关客家文化熟悉程度的调查报告

有关客家文化熟悉程度的调查报告
有关客家文化熟悉程度的调查报告

关于对客家文化的熟悉程度调查报告

调查小组组长:王俊萍学号:201304064140 调查小组成员:王俊萍学号:201304064140 执笔者:王俊萍学号:201304064140

内容摘要: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传承历史悠久。客家文化更是以历史悠久著称。客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支系,其传承和发展对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客家文化,是指亚洲地区的客家人共同所创造的文化,包括客家话、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人文、饮食等方面。客家文化源自苗瑶畲各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融合,再加上长期居住在丘陵地环境影响,形成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不同支系的客家人,在文化特征上也有所不同。而客家人也被称为是“东方吉卜赛人”。其文化特色为保守、稳重、节检。而作为一名客家人,有必要对客家文化做一定的了解,并对客家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本次调查采用的是简单的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网络平台来进行问卷的发放和收集以及简单的访谈,同时也利用Excel进行数据的分析,来调查我们年轻一代对客家文化的了解程度,竟而得出客家文化应该怎样传承和发展下去。

关键词:客家精神;客家山歌;客家建筑;客家饮食文化;客家名人故事

一、调查背景与现状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传承历史悠久。客家文化更是以历史悠久著称。可是作为一名客家人,我认为客家文化并没有很好的传承下去,我们所了解的客家文化知识只是冰山一角,我们的特色文化正在以我们看不见的速度在慢慢的流失,而且随着一代一代,流失的速度更快;并且我们的文化正在以商业的角度向我们推进,我们了解的客家文化变得越来越商业化了,为了经济而了解文化。

同时我认为客家文化的宣传工作做的不到位,对外发展的很好,可是对内却做得凤毛麟角,就好像中华民族文化一样,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宣传的很好,外国人学的、了解的、懂得的中华文化比中国本土人都还要多,并且讲得头头是道.可是反观我们自己,我们做得真的够了吗?我们的文化正在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般的速度自东向西流到海洋,海洋再以大气循环的速度席卷全球,我们本土的文化就像黄土高原上的沟壑一样贫瘠,留下为数不多的生命。是否我们的文化传承真的到了那么严峻的地步呢?答案究竟是什么呢?其实我们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我借助这次的机会想了解一下我们客家人对客家文化的了解究竟到了什么程度,同时也扩大自己对客家文化知识的了解度,为客家文化的传承工作做贡献。本次调查主要收集了梅州平远人(主要针对对象是30岁以下的)对客家文化的熟悉程度的分析调查表,作为对客家文化的熟悉程度的调查报告,竟而得出客家文化应该如何传承和发展的目的。

二、调查方案

调查时间:2014年7月——8月

调查地点:梅州市平远县

调查对象:梅州平远人(主要针对对象是30岁以下的),调查问卷回收率达100%。

调查内容:主要内容涉及到客家精神、客家山歌、客家建筑、客家饮食文化、客家名人故事,了解我们对客家文化的熟悉程度。

调查目的: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支系,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有必要了解和熟悉它,尤其是本客家人,所以此次调查主要的目的是了解大家对客家文化的熟悉程度,得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方向该何去何从。

三、基本结果

在这次调查中,有效调查问卷率是达到了100%,因此该次调查报告是进行的很顺利,让我拿到了很多有效的数据。因此下面是该次调查报告的结论分析:(一)客家人比例

图1 被调查者比例图

梅州平远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因为此次调查主要的方法是网上进行填调查表,因此调查的35个人中,约有5个人不是客家人。但是这并不影响我的调查结果。因为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并且客家人散布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为了完善中华民族文化而了解各个文化支系。

(二)是否有必要主动了解客家文化

在“你认为有必要主动了解客家文化吗?”的问题中,超过95%的人是认为有必要主动了解客家文化的。但是通过聊天的方式再次问道“你有主动了解客家文化的行为吗?”可以说超过半数的人是没有过这种行为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每个人了解文化的意识很强,但是他们却没有实际的行动。我们每个身处自身文化氛围的时候,我们认为这是耳濡目染了,不用说都是必要的,但是就我从我周围的那些客家人以及我所接触到的客家人来说,我认为他们对客家文化的深层了解是很少的,大部分了解的是浅层的东西,没有系统的了解过这些文化,但是必须要说的是这还跟地区有关,在梅州梅县,它的客家文化的氛围比较浓烈,那边的商业客家文化比较多,人们接触的比较多这样的文化,因此相对其他地区来说,以实际行动践行主动了解客家文化的比较多。另外还有极小部分的人认为是没有必要的,通过进一步的了解,他们说道没有必要主动了解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身处这个大文化背景,我们在无形之中已经接触到了许多的文化知识,另外是因为他们对本身的文化不感兴趣,很明显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图2 是否有必要主动了解客家文化统计图

(三)自身客家文化知识了解程度的分析

在“你认为你对客家文化知识了解达到了怎样一个高度?”的问题中,占一

半的人认为他们了解到的客家文化知识是一般般的,不是很多的,还有不到五十分之一的人认为他们的客家文化知识是差的,不到四分之一的人认为自己的客家文化知识是好的。还有不到6%的人认为他们对客家文化掌握的极好。也就是说对于大多数的客家人来说,虽然我们是客家人,却对客家文化知识掌握的不好。就像我们是中国人,但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却了解、掌握的不深,我们在被动的接受那些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却主动接受那些外来文化,我们的文化正在侵蚀。我们的文化在这个大背景下开始吹生另一种文化现象。

图3 自身客家文化知识了解程度的分析图

(四)对周围人客家文化熟悉程度的评价

在“你认为你周围人的客家文化知识掌握程度是这样的?”的问题中,几乎跟“你对客家文化知识了解达到了怎样一个高度?”的比例差不多,占一半多的人认为是一般般的,认为差的占一百分之三,这个比例是很小的,四分之一的认为是好的,极好的占得比例也是比较小的。也就是说我们普遍掌握的客家文化知识是一般般的,还过的去的,掌握的东西比较基础。别人问及的时候能够答得出

来。

图4 自身对周围人的客家文化熟悉程度的分析图(五)对客家精神的了解程度

在“你了解什么是客家精神吗?”的问题中,超过半数的人认为自己对客家精神的了解只有一点点的,还有接近30%的人是对客家精神了解很多的,占少数的人认为对客家精神是完全不了解的,还有一小部分的人是完全了解客家精神

的。相对于客家山歌、客家建筑,被调查人员对客家精神还是了解的比较多的。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自觉的心理状态,包括情绪、意志、良心等。我们能从客家人身上体会到、感受到这种精神。例如客家精神里有:爱国爱民,反压迫反侵略;勤劳刻苦,努力开拓;勇敢无畏,富革命精神;挚诚团结,敬祖睦宗;不亢不卑,平等待人。最明显的是客家人好客以及朴素。

图5对客家精神的了解程度的比例

(六)自身是否具备客家精神

在“你认为你身上具备客家精神吗?”的问题中,可以看出占了接近97%的人认为自己身上是具备客家精神的,只不过这种精神的多少罢了。其中认为自己身上具备的客家精神主要有勤劳刻苦、朴素、好客、挚诚团结、敬祖睦宗等等。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缺陷,因此即使是最正宗的客家人,他都不可能积满了所有的客家精神,但是我们骨子里会有深深的客家精神烙印。另外还有极小部分的人是认为自身是没有客家精神的。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每个人都会受到文化氛围的影响,我们骨子里已经扎下了这种文化影响。我们都知道文化的影响力是无影无踪的,它是软实力。我们自身察觉不了,但必定存在。

图6自身是否具备客家精神的比例

(七)对客家山歌的历史以及发展的了解程度

在“你了解客家山歌的历史以及发展吗?”的问题中,对客家山歌的历史以及发展完全不了解的占了25%左右,了解一点点的占了62%左右,还有占17%是对客家山歌是了解的。也就是说有83%的人对客家山歌的历史以及发展是有一

定了解的。客家山歌作为客家文化中的一部分,是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的。它是我们特色文化中的一员。老一代的人对客家山歌是情有独钟的,他们用山歌来传达自己的情感。记得小时候,那时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完全向信息时代迈进,我们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比较的窄,主要是电视机。我家的老人比较喜欢听山歌,会买各种唱山歌的光盘。所以小时候听的客家山歌最多,但都是陪着老人一起听的,独自一人肯定不会听客家山歌的。

图7 对客家山歌的历史以及发展的了解程度的比例(八)客家山歌是否好听

在“你认为客家山歌好听吗?”的问题中,占86%的人认为客家山歌还可以,认为完全不好听的占了不到6%的人。还有8%的人是认为客家山歌是好听的。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对客家山歌还是认同的。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受各种歌曲的熏陶,但是对这种特色歌曲还是挺赞同发展的。但是文化是由人发展和传承的,当代青年大多数都不愿学习客家山歌,在我们这年轻一代中会唱客家山歌的没有几个。就是说文化中的有些东西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在流失。

图8 客家山歌好听程度的比例

(九)对客家山歌的看法

在“你最近你最后一次听客家山歌是在什么时候听的?现在还有听客家山歌的习惯吗?你认为老一辈对客家山歌的喜欢程度是怎样的(相比我们这一代)?”的问题中,整合信息得出,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听客家山歌的频率比较低,并且没有听客家山歌的习惯,大多数的情况下不是自己在听,而是跟老人一起听客家山歌,特别是小时候听的客家山歌比较多。也就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客家山歌的喜爱程度是有降低的,特别现在是电子信息时代和流行风的时

代,人们听客家山歌的频率更是低。人们更热衷流行歌曲,而对特色的歌曲没有兴趣,这就造成了客家山歌发展以及传承的担忧。

(十)对客家山歌传承的态度

在“你认为客家山歌有传承下去的必要吗?”的问题中,100%的人都认为有必要传承下去。整合他们回答的信息得出的结果是他们认为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中的一员,是客家文化的象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那么究竟如何传承呢?难道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我们作为客家人的一部分,是有责任和义务发展和传承下去,但是要拿出具体的实际行动来发展和传承,如果空有口号,没有行动,那么一切都没有意义。而且空有口号,人人都会喊,都会说。

(十一)对客家建筑的历史以及建筑特色

在“你了解客家建筑的历史以及建筑特点吗?”的问题中,接近70%的人对客家建筑的了解是一点点的,接近26%的人是了解很多的,对客家建筑完全不了解和了解很深的各约占 2.8%左右。了解一点点的占了大多数。客家人比较注重风水以及为了防御等的原因,因此房屋建造非常有特色。最有特色的是围龙屋。围龙屋是客家的一大亮点,但是不同地方的围龙屋,它又有所不同,它的种类比较多。围龙屋是一种富有极具岭南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图9 对客家建筑的历史以及建筑特色了解比例

(十二)客家建筑保存程度

在“你看到的客家建筑保存程度是怎样?”的问题中,认为差的占了23%左右,大约63%左右的人认为保存的程度是一般般的,还有14%的人认为保存的程度是好和极好的。目前大多数的客家建筑都进行了维修,并且大多数是由乡里人自己出资修建的。目前客家特色建筑居住的人比较少,大多数人已经搬出客家老宅,老宅作为堆放杂物和养家畜的地方。当地人对居住地用的比较的随意,没有意识去保护客家特色建筑。

图10 自认客家建筑保存程度的比例

(十三)当地政府对保护客家建筑所做的贡献

政府工作是为了为人民服务,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发展问题就是政府应该解决的问题。该问题是旨在调查政府工作(对客家建筑所做的贡献)被人民认同的程度。约占72%的人认为政府在保护客家建筑所做出的贡献是只有一点点的,认为多和极多的共占了28%。就是说大部分民众认为政府做出的措施是少的。那事实是否就是我们所感受到的那样呢?在这方面,首先我们必须全方位的了解到政府在我们的生活中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其次在这方面可以看出政府在这方面做得不足,宣传工作做得不到位。虽然政府可能做了,但是却不为人知。其次民众的了解程度不高。

图11 政府在保护客家建筑方面做出的贡献的认同比例在“你认为政府在保护客家建筑方面应该做出怎样的贡献?”的问题中,总结大家的答案是政府要出台政策,然后做宣传工作,让大家都知道有客家特色建筑,对客家特色建筑进行维修,把这种特色作为旅游资源吸引大家的观光旅游,发展经济,进而拉动该地的经济发展。

(十四)平远是否有客家特色建筑

说实话,设这题的原因是因为之前我们系的三下乡活动要去的是梅州大埔,我有先做一些课前工作去面试,因此到图书馆去找梅州的客家文化之类的书。因为我觉得我是客家人,但我对客家文化却了解不深,别人问起我客家有什么特色

的时候,我的问答永远是那么简单,因为我的了解只是停留在浅层。因此找到了《客家民居》]1[,它一共分八卷,即梅江卷、兴宁卷、梅县卷、平远卷、蕉岭卷、大埔卷、丰顺卷、五华卷。我看了平远卷的和大埔卷的。说实话,我被里面的内容震撼了,在没有看之前,我一直的观点是平远石正是没有特色客家民居的,可是我错了。因为之前一直没有任何人跟我说过这些东西,自己也没有重视,一直是懵懂的。所以设这题是看看大家对本地区民居的了解程度。在这题中,88.57%的人认为是有的,认为没有的占了11.43%,我想认为没有的应该是我之前的状态。就平远石正而言,就有许多的特色建筑,例如石正的四角楼、琼芳围、上新村何屋等等。

图12 自认平远是否有特色客家建筑的比例

(十五)在保护客家建筑方面应该做出的措施分析

在这题中,看似是跟第14题的差不多,可是你仔细看,就可以看出这题没有限定谁在保护客家建筑方面做出措施,就是说不仅是政府应该做出措施来保护客家建筑,我们自身也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来保护客家建筑。客家特色建筑是我们建筑类的一大宝库,目前居住在客家特色建筑里的大多数都是老人家和小孩子,年青一代大多外出打工,只有重大节日的时候,才会有热闹的景象。可是从这题的作答来看,总结起来是政府应该在这方面做出贡献,我们涉及的方面极少。对于客家建筑,我们自身应该爱护,不应该自行破坏建筑,提高保护特色建筑的意识。

(十六)客家饮食文化分析

从下图可以看出,我们对客家饮食文化了解的还是比较好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特别是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客家人在长期的迁徙途中,为了适应生活,用智慧创造出了许多的饮食特色。例如酿豆腐、盐焗鸡、梅菜扣肉等。客家饮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为客家菜肴,另一为客家小吃。客家人在吃的方面,偏重“肥、咸、熟”。其实我们看自己家里的饮食习惯就可以多少了解一下客家饮食。因为这是在无形之中被我们传承下去了。

图13 对客家饮食文化的了解程度比例

由下图可以看出,认为完全不重视占了少数,大多数认为对客家饮食文化的重视还是有的,只是程度不同。

图14 对客家饮食文化重视程度比例

我们自身是客家人,我们烹饪食物的方式或者对食物味道的考究都是传承先辈的,当然我们现在在不断的创新。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的生活品质在不断的提高,人们的收入也高了,市场根据我们的需要不断的有新产品出现。有需求就有生产。我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对自身能够做的东西都已经变得生疏了。一些传统的东西被丢失,例如作为客家人,每当过年的时候就会酿娘酒、磨豆腐。可是你会发现我们年轻一代中没有几个会的,大都是传到妈妈辈就止步了。这也是一种不重视的体现。所以说由于多种原因的综合,我们对饮食文化的重视程度会比以前弱很多。

在19题中“你认为现今的客家饮食有何变化?(填空题)”,从大家的回答来看,一部分人认为现在的客家饮食更加丰富了,更加注重营养的搭配了,比较清淡了,并且融合其他的一些元素,例如西餐元素;一部分认为是没有变化的;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比起以前,我们吃的东西更加简化了,缺失了客家味道。就我个人的体验来讲,比起以前来讲,我们家吃的比较好了,吃的比较精细了,比较丰富了,比较注重营养了,就是不像我们祖父辈一样,吃了上餐,没下顿。但是必须要说的是我们比较特色的东西在自家里没有了。例如在我奶奶那辈,他们过年的时候会自己磨糖浆、做特色的糯米板、烙大饼,酿娘酒、磨豆腐、炸板子等等;在我妈妈这辈,过年只会弄酿娘酒、磨豆腐、炸板子,其他的不会;在我这辈,只有帮帮忙的份,但还是不是帮倒忙的情况。平时的话更是从简。所以现在逐渐

兴起许多的客家特色餐馆、农家菜餐馆等等。其实我们是在回味那种味道,那种缺失的味道,那种独特的味道。 是否还保持着以前的客家饮食文化的比例

88.57%

11.43%

是不是

图15 是否还保持着以前的客家饮食文化的比例

由图可看出,占了88.57%的人认为还是保持了的,只有11.43%的人认为没有保持的。其实文化它需要时间的沉淀,就像酒一样 ,埋得越久越香。我们需要认识到这样一个局面是:文化是保存下来了,可是践行文化的行动却没有。它变得就像文书一样记载,没人问津是可怕的。

(十七)知晓客家名人故事

由下图可以得出,我们对客家名人故事是了解很少的。可是我们客家人中却出了特别多的名人。就拿梅州来说,梅州是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同时又是将军之乡]2[。其中军事人才有:叶剑英、黄镇球、温生才、林百举、陈敬岳、周曾、饶辅廷、郭典三、沈建图、张孤梅、王立潮、卢伟良、张文……….还有其他的代表,例如晚清客家三大书法名家:胡曦、宋湘、伊秉媛;近代的黄遵宪、张弼士、丘逢甲、罗香林、宋湘、李莉、曾宪梓、田家炳…… 熟悉客家名人故事多少比例

28.57%60%

5.71%

5.71%极少

一般般

很多

极多

图16 熟悉客家名人故事的比例

(十八)名人对客家经济带动的效应

名人效应程度的比例

极好, 5.71%

不怎样,25.71%

好,22.86%

还可以,45.71%

图17 名人效应带动程度比例

由上图可以看出,占了四分之一的人认为这种效应是没有多大的,即使梅州是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同时又是将军之乡。这种优势很明显没有体现出来。还有四分之一的人可能是受益于这种效益,所以说名人带动的效应是好的。说实话即使是同一个市,不同的县他们都会有经济发展的差异。任何一个地区都会有贫困县,我们的发展都不是全面的。

第23题“你认为客家文化发展的优势在哪里?我们应该怎样做?(填空题)”中,由大家的答案可以看出大家回答的答案是比较笼统的,即大家回答的答案是比较广泛的,集中在回答加大宣传、弘扬客家文化。可是文化的范围是非常广的。就客家文化而言,它就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本次调查主要是涉及客家精神、客家山歌、客家建筑、客家饮食文化、客家名人故事。但客家文化还包含其他的内容,像客家话、客家特色小吃等等。每一个方面都能够细分,每一个方面都需要挖掘,每一个方面都需要仔细研究。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从本次的调查来看,大家对客家文化的熟悉程度是比较低的,即使本身是客家人。而且我们对客家文化知识的了解大多数是通过老人的讲解了解到的,或是自身对客家文化的领悟,以及生活在这个大坏境的影响下所积累起来的文化知识,就是说我们获取客家文化知识的渠道比较窄,并且没有系统的了解,所知道的东西都是零碎的,表面的,纯粹的,懵懂的,自己总结性的。

(二)建议

通过本次的调查,我发现我们的客家文化知识确实是薄弱,因此在这提出几个较合理的建议:

政府方面:

1、首先把客家文化的相关内容编辑成书,就是把客家文化知识当做教科书来普及,并且根据孩子的理解程度来设计书的知识。因为我觉得这样可以系统的了解客家文化,从小抓起,使我们能够全面的了解客家文化,而不是现在的一知

半解。

2、因为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人们生活水平的差异。那么网络的普及度就会有差异。目前各个地区的网上平台是做得有声有色,但是一般的民众是不了解政府在做什么工作和在哪方面做出了利民的政策的,因此加大宣传力度需要一些亲民的行动。我们不能只依靠网络技术的发展去实现经济的发展和了解民众的苦疾。

3、对客家建筑进行维修和保护。把客家建筑作为旅游景点发展,拉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4、深入挖掘客家文化的精髓,加大弘扬客家精神。精神是人们的支柱,必须大力发展。

5、充分利用好我们的名人效应,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深入挖掘名人的背后故事,并广泛的宣传,不仅做到当地村镇的人知道有这样的人物,更需要整个市人的了解和熟悉,同时不能以发展名人的名义而任意的破坏我们周围的坏境,应做到和谐社会。

6、对于客家山歌,更是应该大力普及。客家山歌是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例如可以有组织的搞唱山歌大赛,写山歌比赛,参加的人员可以是各乡镇的代表,带动其他乡镇山歌的发展。

7、对于客家饮食文化,我个人觉得不能太过于依赖市场,自家应该保存多种饮食特色,不能太过于单调,不能把什么东西都摒弃,该保存的还是要好好保存好。另外客家菜是广东菜系的一大亮点,可以加以宣传,让更多的人品尝和享受到农家风趣。

个人方面:

1、学会主动了解客家文化知识。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多看一些介绍客家文化的书籍,了解本客家的知识。

2、对政府在这方面的工作多多支持。多了解政府做的工作,可以通过浏览当地区的政府网页来了解最新的动态。

3、对不了解客家文化的人可以普及自己所了解到的客家文化知识。

4、积极参加本地区的特色活动,为政府的相关活动献计策。

五、调查总结

说实话,通过本次的调查,首先我个人对客家文化的了解是比较多了的,同时也为相关调查人员提个醒,客家文化真的需要大众的传承与发展。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支系,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文化需要真正的传承者去发扬,而不是不懂装懂。

参考文献:

[1]中共梅州市委宣传部.岭南建筑经典丛书:客家民居[M].广东: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5-1.

[2]政协梅县文史委员会.梅县将帅录[M].广东:政协梅县九届文史委员会编图书出版社,1997-5-1.

土楼是客家文化的象征

土楼是客家文化的象征 2010年05月05日 21:14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福建土楼王”承启楼内景 振成楼外景 土楼公主永定振福楼

永定岩太土楼群 碧波荡漾的龙湖 被中外专家称为最集中、最美丽、最完整的土楼群——初溪土楼群。

老外游土楼赖初源摄 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永定客家土楼,是客家先民在漫长的迁徙、艰辛的创业、流动的生活过程中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产物,是世世代代客家先民智慧的结晶。她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民居建筑奇葩”,不仅给中国乃至世界民居建筑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也对世界建筑和人类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年春节,胡锦涛总书记亲临永定考察客家土楼,赞誉“客家土楼是中华文化瑰宝,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并叮嘱土楼人家“一定要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守护好、传承好、运用好”。 福建土楼源于客家,根在永定 追溯土楼之渊源,首先得了解客家之渊源。 学术界普遍认为,客家是从中原南迁的汉人,这些汉人祖居于黄河流域,至少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五胡之乱”,引发了客家先民的第一次大迁徙;唐末黄巢起义,又引发了客家先民的第二次大迁徙;宋末元初金人的入侵引发了客家先民第三次大迁徙;第四次大迁徙即在明末清初满族人入主中原时期,史称“移湖广、填四川”;第五次大迁徙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客家人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后,客家人开始了又一次的大迁徙,分别迁往海南、广西等地,甚至飘洋过海到海外谋生。据估计,现在全球客家人有一亿两千多万,客家人遍及世界各地。故而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福建土楼是客家人聚族而居,并用夯土墙承重的大型群体楼房住宅。据考证,我国殷商时代就有夯土建屋。唐长安的皇城、宫墙均为夯土墙,城内的里枋也是用土墙分隔。福建土楼是客家人从黄河流域辗转迁移到永定之后,历尽沧桑,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六七十年代(唐末宋初)客家民系在闽粤赣边区形成的时候。

梅州地区客家风俗习惯保留程度的调查报告

梅州地区客家风俗习惯保留程度的调查报告 10级工业工程2班叶洁冰 201041108220 风俗习惯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等。所以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对于研究这个地方的历史有着重要的作用。保留这么一种无形的财产,是我们作为人类对历史的尊重跟保护。 为了了解梅州客家地区的风俗习惯保留程度,也为了以后更好的保留我们客家的无形资产,所以做了以下的调查。主要是采取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问的形式。为了使调查更具有说服力,我分两方面进行,问卷调查主要针对于90后的新生代,实地访问是对于老一代的访问,了解。从而归纳总结客家文化的保留程度。 一、梅州客家的风俗文化的来源。 风俗是一个民族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信仰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经常重复出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就是人们自觉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它流行于民间,为大众所自觉传承。汉族文化历史悠久,

风俗源远流长,已有上下5000年连绵不绝的历史。这一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历史优势,使得汉族的风俗,无论哪一种、哪一类,都格外丰富而迷人。 而对于客家而言,客家大都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移民来的。客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数民族,同时将其风俗也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风俗之中,又在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们的良风美俗,加上客家人口众多,居住地域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客家风俗在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客家的风俗具有凝聚力。客家作为汉族的一支民系,是如何凝聚而成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客家风俗具有凝聚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尽管客家风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是客家风俗的基本内涵具有一致性或同一性。例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这无论是哪一个省、哪一个地区,也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港、澳、台的客家人,甚至到了海外,身处西方民族包围之中的客家人后裔,都无一例外。 梅州客家风俗,既有对中原古风俗的承传,也有在辗转迁徙中的吸收。此外,梅州客家人由于多住山区,在漫长的岁月中,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与自然斗争以及与原地居民共同的生活交往中,有所创造,最后,逐步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习俗。同时,梅州是著名的侨乡,梅州客家文化习俗又融合了一些南洋岛国和西方的文化。所以,梅州风俗除有中原、山区特色外,还有一些海外风情的内

客家文化发展现状及发展

客家文化发展现状及发展 【摘要】客家经过五次大迁徙,在赣闽粤边区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客家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天下意识、亲情意识、文教意识、忧患意识。本文就整合客家 物质文化资源、整合客家非物质文化资源、发展客家文化产业等方面进 行介绍。 【关键词】传承;创新;客家文化;世界客都 阐述客家文化,很自然涉及到客家源流。据客家学研究者认为,客家先民经过五次大迁徙,在南方人烟稀少的赣闽粤三省交界(即赣南、闽西、粤东北)的三角地区逐渐形成客家民系的诞生地。正所谓“逢山必见客,无客不居山”。由于不断迁徙,客家人形成了许多特点如团结聚居、家庭民主、妇女参加劳动、尊老爱幼、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爱国爱乡等特性,加上客家人保留和发扬中原华夏文化,便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客家文化。其中梅州的客家人口最集中、文化最发达,是我国客家人最大的聚居中心和文化中心,被誉为“世界客都。” 1.客家文化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一个民族或民系的物质产生和精神生活相联系。从客民第三次南迁开始,在赣闽粤边地区,客户(绝大部分为客民)占了主要地位,由于长期共处和交流,多数南下汉人与少数原来土著居民的风俗习惯、语言、经济政治利益、文化心理已融为一体,所以客家民系约在南宋时代就初步形成,在三江流域就出现赣州、汀州、梅州等文化城市,这些城市都留下许多客家文化的历史轨迹。客家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多种,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其中包括保留着浓厚中州音韵的客家方言(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富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如寨堡式的圆柱形或方形夯土围屋、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穿堂屋、锁头屋、下山虎、四点金、多杠楼屋以及中西混合式等;腔调优美,抒情隽永的客家山歌;被誉为“南国牡丹”的广东汉剧;独具特色的饮誉海内外的客家风味食品,如盐炯鸡、酿豆腐、浮水鲩丸、姜酒鸡等。 2.客家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客家文化的发展现状。客家文化是一种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是赣、闽、粤的资源文化。客家文化继承了包括汉民族的语言文学、治国兴家主张和思想、忠孝节俭的礼俗道德以及宗教信仰等,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伟大

客家文化调查报告

寒暑假对客家文化的调研报告 姓名:班级:2013(1)班学号:2013123668 调查时间:2014年—2015年寒假期间 调查地点:广东、福建、湖南、江西、台湾等范围内 调查方式:通过实地走访、询问、网上查找资料 调查目的:为了增强保护客家文化意识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有关方面介绍,客家人现有总人数5500万,其中中国约4500万,在海外客家人当中,大多数居住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其中马来西亚约125万、印度尼西亚约40万、泰国约37万、越南约30万、新加坡20万、缅甸10万,其他分布在美洲、欧洲、澳洲等地对分布如此宽广的客家历史源流的研究,直到20世纪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但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星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叶。 客家的起源,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辗转南迁,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自中原迁居南方,总计大迁移五次分别是: 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移。 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从东晋至五代,汉人又由长江流域南迁,这是第二次大迁徙。 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客家人的一部分,又由闽赣分迁至粤东、粤北。这是每三次大迁徒。 明末政治腐败,又值连年灾荒,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加之文官贪敛,武官诛戳无辜,致使官逼民反,农民起义各地蜂起。清军入关,进逼京师,清兵入闽,汀州、赣州大批民众仓皇逃难,分迁至粤中及滨海地区,乃至川、桂、湘及台湾,且有一小部分迁

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

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 以河图洛书传说为早期主要标志的河洛文化,是产生于以河洛地区为中心的区域文化。而具有移民特征的客家文化,是具有浓郁中原文化底蕴并恒久保持至今的一种族群文化。这两种文化,从核心内涵上去认识,前者有其远古性,后者有其近一千年的后时代性,但二者都具有鲜明的特色或个性,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都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同时,这两种文化又与中原区域文明的发展直接相关,并具有深层的渊源联系。 河洛地区指洛水流域、黄河中游地区,河洛文化即根植于河洛地区的地域文化。河洛地区处于中原之腹心,因此说,河洛文化又是中原文化的源头和主流,对中华文明摇篮地中原大区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发端、统帅和辐射意义。可见,河洛文化不是~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华民族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那么,从河洛文化的源头和主流地位去认识,至少到北宋灭亡之前,中原文化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阶段。在各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既有传承,又有扬弃,但毋庸置疑的是,以河洛文化为主流的各阶段中原文化,都处在当时中国文化发展的领先地位。传说的人文始祖黄帝、炎帝在这个地区活动。远古发掘由早期的裴李岗文化,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以及夏、商、周遗存,可谓星罗棋布。《史记·封禅书》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很多篇章就产生于河洛地区。秦统一后,尽管各区域文化的差异有所减弱,但中原地区的文化是延续不断、前后相接的,而且表现出更加强化、扩大和丰富的特征。儒学独尊后的汉代、政权更迭的魏晋南北朝之世、繁荣发展的唐宋时期等,无论文学、史学、宗教、科技、艺术等领域,加之后世地上地下的众多遗迹遗存,都无不彰显河洛文化、中原文化的光辉和活力。不同时期文化发展所表现出的差异性一面,正说明中原文化发展经历了不断更新的过程,既把本身文化传播、渗透出去,又吸纳、凝聚周围文化,从而使得中原文化能够长期保持其领先地位。北宋灭亡后,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重心的转移,中原文化的繁荣程度和影响力随之减衰。 可见,从远古到北宋,河洛文化作为根文化、主流文化的发展,构成了一个连绵不断的序列,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另一方面,人类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因此,河洛文化作为“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原外流人口群体中也具有根深蒂固的意识和极强的传承性,并使得河洛文化传统在移民聚居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最为典型的就是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在客家族群中一直保持下来并富有个性的文化传统。它既表现出早期河洛文化的内涵,又具有魏晋唐宋时期的中原世风。若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去认识,客家文化既表现出唐宋以前不同历史阶段中原文化的兼容性,又表现出北宋灭亡前早期中原文化的原始韵味。 所谓“客家”,本是指客居他乡的家族,即相对土著居民而言,这些家族是从

商业项目市场调研报告

商业项目市场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前言:简要说明本次调研的目的和范围、调研组成员、调研日期、调研数据的依据等内容。 一、PEST分析 ◆政治要素(Politics):了解当地政府的结构、指导方向、产业政策等; ◆经济要素(Economic):GDP总量、人均GDP、GDP增长率、财政收入水平及增长率、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各零售业态分类消费水平、居民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存款占比情况、恩格尔系数、物业投资水平、外资投资情况、物业售价、租金价格等; ◆社会要素(Society):是指当地城市居民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教育水 平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构成社会环境的要素包括人口规模、年龄结构、种族结构、收入分布、消费结构和水平、人口流动性等。其中人口规模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的容量,年龄结构则决定消费品的种类及推广方式。 ◆技术要素(Technology): 技术要素包括当地零售业出现和发展趋势以及前景预测。 二、区域城市功能调查 ◆公共设施状况 ◆交通体系状况 ◆道路状况、通行量 ◆区域性质与功能特点 ◆各项城区的机能 ◆城市规划? 三、区域商业现状调研 ◆商业发展现状及布局情况(概况、规模、商圈分类) ◆商业发展规划(政策规划、趋势研判) ◆租金水平、售价水平研究等; ◆发展商开发情况研究; ◆零售品牌调研(分档次、分业种、分业态进行交叉分析) ◆新店开设趋势研究 ◆典型案例分析 四、区域商业物业供需分析 ◆区域供应 ◆区域消化

◆供需交叉分析 ◆租金走势 ◆售价走势 ◆租售交叉分析 ◆典型开发案例分析 五、区域内主要商圈消费者消费行为调查与研究 ◆地理细分调查分析 ◆购买人群细分调查 ◆年龄细分调查分析 ◆经济状况细分调查分析 ◆消费者交通和出行方式 ◆购买者购买心理及行为分析 六、意向项目SWOT分析 (包括道路类别及交通状况、项目地块自然与社会条件分析、顾客是否容易达到商业区、周边环境和公建设施、项目周围经济条件分析等) 七、结论 ◆区域投资价值建议 ◆项目投资建议 ◆产品投资建议

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

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 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她包括方言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遗迹、、服饰文化、姓氏宗族文化等方面。 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赣南大部分地区属于客家方言区。客家方言在赣南、闽西、粤东都用习以俗成的叫法,称“客家话”。但在一些地区也有一些别的称谓。如在广西叫“新民话”或“嘛介话”;在四川叫“土广东话”;在江西亦常称作“老表话”。客家语言经久不衰的原因,除了客家子孙繁衍昌盛之外,还因其本身具有鲜明的个性。 围屋是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它不仅被建筑学家们誉为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葩,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使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诗人、艺术家们乃至一般游客为之陶醉。赣南的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龙南、全南、定南、安远等几个县总数约五、六百座,其中尤以龙南最为集中。赣南的客家围屋多为方形,与闽西圆形的土楼和粤东内方外圆的围龙屋相比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此外,遍布赣南各地的“上三下三”、“九井十八厅”等府第式民居也很有特色。赣南客家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家常菜;二是宴席菜。一入冬月,便腌制板鸭(以南安板鸭最著名)、香肠、猪肝、猪利子(猪舌头)、鸭五件、牛肉巴、酒糟鱼等等。平时招待贵客用酒娘蛋、擂菜;宴请和逢年过节吃“四盘八碗”,即分别用四个大盘和八个大碗盛菜,共十二道大菜。特色菜肴有荷包胙(肉)、鱼饼、白斩鸡、蛋皮、菜干扣肉、粉蒸鱼、捶鱼丝、三杯鸡、酿豆腐、炒东坡、小炒鱼、红烧狗肉等等。各地特色食品有嗦粉子、烫皮丝、凉粉、艾米果、芋包子、薯粉饺、丁香李、酸枣糕、生姜、花生巴、柿饼、南康辣椒酱、兴国红薯干、会昌豆腐干、信丰萝卜脆等等。客家饮食文化内涵深刻,乡土味浓,有些菜肴和食品已饮誉海内外。 客家民俗文化更是以其古朴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为世人所瞩目。客家民俗活动一年四季均有举行。如春节期间有龙灯、蛇灯、鲤鱼灯、马灯、狮灯等各种灯彩的表演;端午节有龙舟竞赛;中秋节有“放孔明灯”、“请月光姑娘”等活动。除以上具有汉民族一般特点的节日民俗活动外,赣南客家地区还有一些有特色的民俗表演。如上犹“九狮拜象”、宁都竹篙火龙节等等。另外民间文艺也很丰富,如客家山歌、赣南采茶戏等。 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字、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内容上多反映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其中又以男欢女爱的爱情戏所占比重为大。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客家人崇信风水,每逢婚丧喜庆,盖房子、打灶、挖井、选坟地乃至于修桥筑路等,都要请风水先生勘地利、看风水,择良辰吉日。这种风俗,自古至今,长盛不衰。风水术是随着客家先民的南迁而传入赣南的。兴国县梅窖镇三僚村也有“中国风水地理文化第一村”的美誉,一代风水师杨筠松曾隐居于此,传道授业。

关于赣南客家文化研究和利用的几个问题

关于赣南客家文化研究和利用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赣南在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 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渐次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他们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系统,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客家人分布于世界的许多地区和国家,据估计,现在全球约有客家人口五千万以上。赣南、粤东、闽西是客人的大本营。赣南又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这里的18个县市,除章贡区和信丰嘉定镇以及其它少数居民点的世居居民外,其余均属客方言区。全区客家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亦即700万以上。 目前学术界关于客家民系形成的时间和地域虽意见不一,但赣南在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却是公认的。正史中的历代移民资料和客家人谱牒中的姓氏源流资料都证明了这一点: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发展经过了一个从赣南到闽西到粤东再到世界各地的过程。从地理上和史实上看,赣南是客家大本营地区接受北来汉族移民的第一站;很多客家姓氏源流资料也昭示,他们的祖先在赣南繁衍生息了若干代,后来才进一步往闽西、粤东迁移的。学界一般认为,与客家民系形成有直接渊源关系的历史上的北方汉人南迁是从唐代安史之乱开始的。也就是说,安史之乱,特别是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北方地区长期战乱,而赣闽粤三角区相对安宁,于是大批避乱汉民迁居于此,成为第—批“客家先民”。从这时开始至两宋,一批批的汉民迁来赣闽粤三角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与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血缘上和经济文化上的交融,最终形成为客家民系。从地名普查和田野调查的资料来看,赣南唐宋以来世居的姓氏远远超过闽西和粤东,而且这里保存的客家文化古朴而内容深厚,足以说明赣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明末清初,赣南由于受满族铁蹄的蹂躏,又继之以凶疫,人口锐减。而此时闽西和粤东由于人口膨胀,加之清初为对付郑成功反清起义,颁布“迁海令”,封锁了沿海地区,通令沿海居民向内地挤压,造成了“闽西人稠地窄,米谷不敷”,粤东“地窄人稠”的局面,人口与土地的再分配形成尖锐的矛盾,于是一部分客民只好携家出走,另谋生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回迁至赣南,与世居赣南的客家交错杂居在一起,从而最终奠定了赣南居民的现代格局。从赣南各县市姓氏源流资料来看,河东片唐宋以来世居姓氏较多,尤以宁都、石城为著,河西片明末清初回迁姓氏居多,有的县竟占百分之六、七十。而且,闽粤客家回迁入赣后,又不仅仅局限于赣南地区,他们中的一部分进入赣南后,再循着北上进至赣中之吉安、赣西之安福、宜春、萍乡、万载及湘之醴陵、浏阳、平江、再北至赣之铜鼓修水等县,大大扩展了客家人的分布区域。因而,赣南在客家民系的发展壮大期中同样起着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认识赣南在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客家人的历史和现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和丰富内涵,从而更好地利用这一文化资源为经济建设服务。 二、关于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和内容 什么叫客家文化?概括地说,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她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和反本

商业市场调查报告

商业市场调查报告 篇一:商业项目市场调研报告(模板) 商业项目市场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前言:简要说明本次调研的目的和范围、调研组成员、调研日期、调研数据的依据等内容。 一、 PEST分析 ? 政治要素(Politics):了解当地政府的结构、指导方向、产业政策等; ? 经济要素(Economic):GDP总量、人均GDP、GDP增长率、财政收入水平及增长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各零售业态分类消费水平、居民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存款占比情况、恩格尔系数、物业投资水平、外资投资情况、物业售价、租金价格等; ? 社会要素(Society):是指当地城市居民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教育水平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构成社会环境的要素包括人口规模、年龄结构、种族结构、收入分布、消费结构和水平、人口流动性等。其中人口规模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的容量,年龄结构则决定消费品的种类及推广方式。

? 技术要素(Technology): 技术要素包括当地零售业出现和发展趋势以及前景预测。 二、区域城市功能调查 ? 公共设施状况 ? 交通体系状况 ? 道路状况、通行量 ? 区域性质与功能特点 ? 各项城区的机能 ? 城市规划 三、区域商业现状调研 ? 商业发展现状及布局情况(概况、规模、商圈分类)? 商业发展规划(政策规划、趋势研判) ? 租金水平、售价水平研究等; ? 发展商开发情况研究; ? 零售品牌调研(分档次、分业种、分业态进行交叉分析)

? 新店开设趋势研究 ? 典型案例分析 四、区域商业物业供需分析 ? 区域供应 ? 区域消化 ? 供需交叉分析 ? 租金走势 ? 售价走势 ? 租售交叉分析 ? 典型开发案例分析 五、区域内主要商圈消费者消费行为调查与研究? 地理细分调查分析 ? 购买人群细分调查 ? 年龄细分调查分析 ? 经济状况细分调查分析 ? 消费者交通和出行方式 ? 购买者购买心理及行为分析

客家文化元素在现代“赣派”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57?- CHINA FOREST PRODUCTS INDUSTRY 林 产 工 业 PRODUCTION & APPLICATION 生产与应用 客家文化元素在现代“赣派”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陈 年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赣州 341000) 摘要:?概述了客家民居建筑和服装文化元素,总结出?“赣派”家具设计风格,应用实例阐述了客家文化元素在现代“赣派”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客家文化元素;?“赣派”家具;?家具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G05;TS6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99(2019)07-0057-04DOI:10.19531/j.issn1001-5299.2019070013 Application of Hakka Culture Elements in Modern "Gan Faction" Furniture Design CHEN?Nian (Jiangxi?Environmental?Engineering?Vocational?College,?Ganzhou?341000,?China) Abstract: This?paper?summarizes?the?elements?of?Hakka?residential?buildings?and?clothing?culture,?summarizes?the?furniture?design?style?of?"Gan?Faction",?and?expounds?the?application?of?Hakka?cultural?elements?in?modern?furniture?design?of "Gan?Faction"?with?practical?examples. Key words: Hakka?culture?elements;?"Gan?Faction"?Furniture;?Furniture?Design;?Application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1]。客家文化以中原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为根本,融入了迁徙地的畲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2]。客家人有自己特殊的语言、习俗、民居建筑、服饰艺术等。 客家民居建筑和服饰艺术最能体现客家文化。民居建筑中的中心对称构造形式、构件雕刻题材和服饰艺术中的色彩及图案纹样可以运用于现代“赣派”家具设计。1 客家文化元素 文化是需要通过形式表达出来的,而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是民居建筑和服装,通过建筑的外形构造、内部空间组合、内部器物造型、色彩、用材等元素,通过人 们的服装纹饰、服装的色彩等元素来体现文化内涵[3]。客家人的建筑构造和服装艺术,特点鲜明、淳朴自然。1.1 民居建筑元素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建筑构造形式以“厅屋组合式”和“围屋”两种为主[4]。其建筑依山而建,背山面水,建筑整体以中心主轴左右对称布局。? “厅屋组合式”即客厅在房屋的中间,进入客厅之前有一矩形开口天井用于采光,厅的两侧对称有厨房和卧室,房间的数量视主人的家族大小而定,富裕者还建成前后两栋(俗称上下座),左右再加建,则构成一幢“两堂两横”式房屋,还有“三堂两横”,直至加建至 *基金项目:2015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赣南客家传 统文化对赣南家具设计理念形成的研究”(课题编号:JC1525);2017年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珍贵木材低质高效利用研究”(项目编号:171274);2017年赣州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赣州家具产业融入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研究”(课题编号:17053)陈?年,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家具设计、家具生产技术,E-mail:chennian2006520@https://www.docsj.com/doc/5b14786716.html, 收稿日期: 2019-04-11 图1 厅屋组合式客家民居建筑 Fig. 1 Hakka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hall 客家文化元素在现代“赣派”家具设计中的应用——陈?年

对赣南客家传统的婚嫁风俗文化的调查

对赣南客家传统的婚嫁风俗文化的调查 姓名:曾慧 学号:200950107 现如今,当说起结婚这两字时,著着白婚纱美如天仙的新娘、帅气的新郎、神圣的教堂、庄严的神父等各种充满西方色彩的婚礼现场便立刻映入了很多年轻人的脑海中,当问之对于家乡传统的结婚习俗时,很多人的表情都是漠然或是摇头称不知,似乎很多传统的婚嫁风俗已经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当中变得陌生和无知了。所以,我觉得对于婚嫁风俗文化的调查是很有必要的,需要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这份不可丢失的文化。 俗随时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时至今日,虽然各阶层繁简不尽相同,但生活在乡镇的平民百姓,依旧还是保留了许多旧时的婚嫁风俗并沿用至今,尤其是赣南这片充满着浓郁的客家风土气息的土地,时常都能从老一辈的人那儿听闻关于婚嫁那些事儿,通过数天的走访家乡本地人,参加数次婚礼现场,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和询问家人,对于赣南地区的婚嫁风俗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总结。 现在,我将赣南客家传统婚嫁风俗按时间顺序分为婚前礼俗、婚事礼俗和婚后礼俗来叙述。 一、婚前礼俗 婚前礼俗,即是结婚之前的礼节风俗,换言之,通常是指从提亲到“暖轿晡”之前这段时间。一般包括行提亲,访家,行定,送节,报日之礼。 1、提亲 客家人口中的“看妹崽子”就是提亲,也就是说媒的意思。采访者告诉我们,为了表示明媒正娶,婚姻合理,当父母觉得儿女已到了适婚的年龄,便会托媒人去四处打听,物色门当户对的人家(客家人一般同族同姓不联婚),而通常是男方托媒(老人家说,若是女方托媒是会被笑话的,即所谓的“倒伐媒”)。因此,客家人的婚事是要由媒人来说合的。而媒人打听后,若发现有可配得对象时,媒人便会努力去游说女方家庭,如果女方家庭有意,便择日与男方见面。见面时,也有一些讲究,比如,见面时,男方是须给女方“见面礼”,而为了图吉利,金额的尾数通常是“九”,以表示长长久久之意。如果不同意,则婉辞谢绝,并退还“见面礼”。如果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帖(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则认为“合八字”,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帖送还女家)。这就是“看妹崽子”的全过程,也是赣南客家婚仪的开端。 2、访家 以前常常听说的“拉屋场”,今日终于知道原来就是访家的意思,也叫“睬嫁场”,是指“看妹崽子”之后,女方得到男方的邀请,在家人和媒人的陪同下前往男方家,察看男方的家庭、亲戚、邻里等情况。而访家时,男方则要置办酒宴款待女方家。待酒宴散后,男方发给每位客人一个红包,金额视亲疏不等。临走时,男方撑好女方不论晴雨均带的雨伞为其送行。惜别时,女方则收回雨伞并回赠“送伞包”,以示满意。尔后,男家则选吉日托媒人告知女家“行定”。

论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收稿日期]2005-12-20 [作者简介]薛瑞泽(1962) ),男,河南省灵宝市人,河南科技大学河洛文化研究所、郑州大学中原文化资源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历史学博 士,5河南科技大学学报6主编。 2006年3月第22卷 第3期 学习论坛TR I BUNE O F STUDY M ar 12006V o l 122 N o 13 论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薛瑞泽 (河南科技大学河洛文化研究所,河南洛阳471003) [摘 要]作为地域文化,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是两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文化。其区别从地域范围、文化内涵、存在时间都表现出各自的不同。因为两种文化存在的时间在北宋以前部分重叠,地域范围也有重合之处,导致其文化内涵有相似之处,河洛文化在某个时段是中原文化的核心。 [关键词]中原文化;河洛文化;地域范围;内涵 [中图分类号]G 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06)03-0052-03 近年来,河南乃至全国学术界研究和宣传中原文化与河洛文化的学者颇多,两种文化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是否是一种文化的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或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学术界虽然有人提出了这一问题并做过回答,但是,并未完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据近年所从事的研究,笔者认为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是两种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文化。 众所周知,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人文现象经历了长期的历史积淀之后而形成的,是一个地区所独有的,因而文化有地域的差异;文化还渗透在一个地域社会群体的行为系统之中,并支配着社会群体的价值体系和观念体系,不同的地域文化有精神内涵的差异。弄清文化的基本特征,对于我们分析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区别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区别首先在地域范围上。作为地域文化,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地域范围,不同地域范围内所产生的文化因地域范围的大小不同而有所差异。所以,对这两种文化理解的前提,就是要首先弄清河洛地区与中原地区的地域范围的区别,只有弄清了两种文化的地域范围,才能够真正地了解两种文化因地域范围的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内涵的差异。 大凡学术界或者普通的文化传媒,对于中原文化的 地域范围并没有人做过论证,那么,中原地区的地理范围到底有多大,为了弄清这一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引用学术界相对权威的/中原0概念的解释。/中原0一词5辞海6中有两种解释,其一是指平原之地;其二/谓中国也,别于边疆而言0,/古称河南及其附近之地为中原,至东晋南宋亦有统指黄河下游为中原者0[1] 。5辞源6在解释作为地域名的/中原0时,也说:/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0[2] 两部权威的辞书对中原文化地域的解释,在中国古代史籍中也得到印证。汉景帝时期所发生的七国之乱,主父偃评价说:/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0,是因为/先帝之德泽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境外之助0[3] 。这里的中原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陆游的5示儿6诗中所说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0,这里说的/中原0显然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我们所论及的中原地区主要是以此种解释为主。这样看来,在中国历史上,关于中原地区的地理范围也大小有别,并随着中心地区影响的变化或扩大或缩小。这就说明中原地区的地理范围包括了今天河南省和周边一些省份的一部分,甚至扩展到黄河中下游地区。这就是说,中原地区的大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有所变化。 河洛文化的地域范围近年来学术界论述的比较多,据笔者研究,河洛地区是指以洛阳为中心,东至郑州、中 # 52#

客家围屋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目录 摘要 (1) 引言 (2) 1.客家围屋的平面布局 (2) 2.客家围屋的空间形态 (4) 3.客家围屋的建造特点 (6) 4.其他 (7) 5.总结 (7) 6.附录:参考文献 (8) 摘要 围屋又称围龙屋、五凤楼或府第楼,是客家人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为了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满足生活需要而形成的一种建筑形式。客家围屋不仅是客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征,而且蕴含着丰富文化积淀和客家人勤奋进取的精神,体现了客家人别具一格的文化成就,寄托着客家人深厚的情感,是客家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它是客家传统建筑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建筑类型,是客家文化和民族心态,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的综合反映,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客家围屋作为客家传统文化的载体,其房屋选址、平面布局、空间形态、建造特点、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等都无不体现着客家人的思想价值观。围屋不仅是文化载体,同时也是客家文化的表层结构和具体表现。 本文将从客家围屋的平面布局、空间形态、建造特点及其他四个方面展开探讨,对客家围屋进行研究。 关键词:客家围屋五凤楼围龙屋府第楼

引言 围屋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博大的内涵奇特构图,深邃的文化艺术气质,作为一种巧夺天工的人文景观,显示着它的建筑魅力。 自古以来,客家人为营造既能满足生理需要,又能满足心理需要的居室倾注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客家围屋不仅展示着客家传统文化的横断面,反映着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与特征,同时还凝聚着客家及其先民的智慧和进取精神,体现了客家传统文化的成就。 对于围屋的研究不仅可以加深认识和了解客家的历史文化成就及其对缔结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同时对今后的城乡规划与民居建设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在客家围屋的建筑元素中,有许多独有的东西。相较其他民居,客家围屋有着其他民居已经失落了的精髓气质。 对于客家围屋的研究,是一种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研究。下文将从客家围屋的平面布局、空间形态、建造特点及其他四个方面展开探讨,对客家围屋进行研究。 1.客家围屋的平面布局 1.1基本平面布局 围屋的基本平面布局是:中轴线上有由敞厅堂、敞廊和天井构成的三一体的厅井空间,至少有上下两堂,左右有平衡对称的厢房。无论是中轴或横屋,均以“四架三间”为基本构成图,横屋以二、四、六对称双数排。大门前有禾坪和半圆形水池,而且前低后高、中轴高两横低。典型平面如下图所示:

客家文化知识

客家文化知识 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逐渐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他们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客家人分布于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据估计,现在全球约有客家人8000万以上。赣南、粤东、闽西是客家人的大本营。赣南又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全市客家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以上。 1、赣南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发展 从地理上和史实上看,赣南是客家大本营地区接受北方汉民族南迁的第一站。很多客家姓氏源流资料也昭示,他们的祖先在赣南繁衍生息了若干代,后来才进一步往闽西、粤东迁移的。中国历史上共有过五次人口大迁移,第一次是两晋时期五胡乱华,中原许多人举族南迁到长江流域;第二次是从唐代安史之乱开始的。安史之乱,特别是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北方地区长期战乱,而赣闽粤三角区相对安宁,于是大批避乱汉民迁居到这里,成为第一批“客家先民”;第三次是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朝廷南迁,一批批的汉民迁来赣闽粤三角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与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血缘上和经济文化上的交融,最终形成客家民系;第四次是明末清初,赣南由于受满族铁蹄的蹂躏,后来又发生瘟疫,人口锐减。而此时闽西和粤东由于人口膨胀,加上清初为对付郑成功反清起义,颁布“迁海令”,封锁了沿海地区,通令沿海居民向内地挤压,人口与土地的再分配形成尖锐的矛盾,于是一部分客民只好携家出走,另谋出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回迁到赣南,与世居赣南的客家交错杂居在一起,从而最终奠定了赣南居民的现代格局。第五次是近代由于连年的战争,不少客家人从粤东闽西一带迁到沿海,有的移居海外,谋取生路。这部份人不少成为客家中的富人。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赣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2、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 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她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与闽西、粤东相比,赣南客家文化以其历史悠久和内容丰厚而为世人所瞩目。它包括历史文化遗迹、姓氏宗族文化、方言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艺等方方面面。 客家人有着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祠堂及族谱很能反映其宗教文化。祠堂是过去客家人宗族兴励和崇祖意识相结合的产物,每个自然村落的姓氏都有祠堂。赣南各地现存着不少明清时期的祠堂,这些祠堂不仅规模宏伟,建设风格别致,而且文化内蕴深厚,是研究古代家族文化的很好的实物资料,同时又是海内外客家后裔寻根问祖的精神载体。谱籍资料则是研究客家历史的最重要的史料依据。客家人的谱籍经“十年浩劫”,虽多有遗失,但因客家人对族谱、家谱爱护有加,保存不少。正因为如此,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客家人士和专家学者来赣南寻根问祖或探源追流。因而,客家人的谱籍也就愈来愈受到人们的珍视。 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赣南大部分地区属于客家方言区。客家方言在赣南闽西、粤东都用习以俗成的叫法称“客家话”。但在一些地区也有一些别的称谓。如在广西叫“新民话”或“嘛介话”;在四川叫“土广东话”;在江西亦常称作“老表话”。客家语言经久不衰,除了客家子孙繁衍昌盛之外,另一因素,是因为它本身具有鲜明的个性。

客家文化调查

河源客家古建筑文化调查报告 为保存河源已有的客家文化,弄清河源客家文化的底子。再有可以提升我对自己家乡文化的了解文化,增强客家文化的保护意识,我发起了对河源客家文化调查行动,由于我是河源人,使我对河源客家文化调查更加的方便、也让我更积极的去调查。 说起河源市和平县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这个地名吧!其实河源市和平县也之不过是在广东省极为落后的一个小县罢了,可是为什么会怎么的出名呢、我相信大家都是仰河源市和平县林寨镇的古村落的大名而来的吧。是的林寨古镇的确有悠久的历史了。 基本路线:、 1、河源到林寨古村自驾车路线: 上河源大道/205国道—G25长深高速—走G4511龙河高速—下G205/灯塔/骆湖出口—205国道—229省道—230乡道—229乡道—河源和平县林寨古村(约1-2小时) 2、广州到林寨古村自驾车路线: S15沈海高速广州支线—沿S15沈海高速广州支线—京珠高速—上G4京港澳高速—下增城龙舟场/增城体育馆/G35/增城/惠州/汕头出口走G35济广高速—沿G35济广高速前行—G4511龙河高速—下G205/灯塔/骆湖出口—205国道—229省道—230乡道—229乡道—河源和平县林寨古村(约4-5小时) 3、惠州到林寨古村自驾车路线:

G25长深高速—走G4511龙河高速—下G205/灯塔/骆湖出口—205国道—229省道—230乡道—229乡道—河源和平县林寨古村(约2-3小时) 4、梅州出发到林寨古村自驾车路线: G25长深高速—下G205/龙川出口—老隆大道/205国道—173县道—229省道—230乡道—朝229乡道—河源和平县林寨古村(约3-4小时) 和平林寨古村简介: 林寨古村悠悠二千多年历史,遗存着古巷、古井、古墙、古道、古寺、古亭、古桥、古树等独特的“老八古”。这里蕴含神韵,人杰地灵,俊材辈出,曾孕育清嘉庆庚辰科状元陈继昌、清光绪两广巡抚陈琼润等多人,林寨乡间有盛演粤剧、赛龙舟、舞龙舞狮、席床生日等习俗,这里是典型的客家文化之乡。林寨古村,村廓城墙环成船形,立有东、西、南、北四门,门前有五口池塘,两边有护城河,四周碧水绕环,这里自古以来水上运输较为发达,船艇可通东江,是东江上游小有名气的客家水乡。林寨古村地势低洼,常遭水浸,为避水患和匪盗之扰,乡间房屋多为木石建筑。自明朝后期起,建有280多幢古民居,其中核心区就建有24幢较为出名四角楼,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艺术之精湛,文化底蕴之厚重,这在全国实属罕见。令人叹为观止!堪称中国最大的四角楼古建筑群、是保护最完整的客家古村、是蕴含中国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学讲堂、最具魅力的生态休闲胜地、是让游人震撼的摄影乐园。

关于梅州客家山歌的调查报告

关于梅州客家山歌的调查报告 “客家山歌进传扬 条条唱出情意长 条条唱出郎心事 声声唱出妹心肠。”客家山歌作为我国著名的民歌中独立的一支 它继承了《诗经·国风》的风格 世代相传。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民间音乐、民间文学的瑰宝。 山歌,即民歌中之一种。据史料记载,唐代始有山歌之称,而梅州民间流传的歌仙"刘三妹的故事"也发生在唐代神龙年间,可知客家山歌之盛行,正是其时。客家山歌深受春秋末年成集的《诗经》中《十五国风》的影响,后随客家人的迁徙,受畲、瑶等土著人的歌谣的影响。梅州客家山歌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传播繁衍,是中原文化与梅州土著文化融合的产物。它的歌词诗味很浓,类似竹枝词,有"国风"和"吴歌"的余韵 梅州客家山歌是梅州市境内6 梅州客家山歌是梅州市境内6县1市1区近500万人口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歌,它流传于广东省东北部客家地区并流播到海外梅州籍客家人聚居地。梅州客家山歌于宋、明期间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传播繁衍,是中原文化与梅州土著文化融合的产物。它的歌词诗味很浓,类似竹枝词,有“国风”和“吴歌”的余韵。梅州客家山歌共有腔调近百种,音调高扬绵长,平稳流畅,起伏不大;音区较高,音域较窄;级进较多,跳进较少;节奏自由,节拍多样,常有多种节拍混合而歌。梅州客家山歌有数万首歌词流传于民间,内容包括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礼俗歌、情歌、其他生活歌和儿歌等,涵盖了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以情歌的数量最多,内容最精彩,文学价值也最高。为弘扬客家文化,梅州每逢中秋举办山歌节,大打山歌擂台,非常热闹。 梅州客家山歌作为我国著名的民歌中独立的一支,它继承了《诗经》中《十五国风》的风格,世代相传,主要以"赋、比、兴"的传统手法,又常用双关、重叠等手法。客家山歌基本是四句七字体,每首山歌的第一、二、四句押韵;唱时往往触景生情,即席歌唱,随口而出,情深意切,曲调丰富,大致有山歌号子、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字山歌、五句板山歌等。旋律优美,几乎所有曲调中都有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因而使旋律高亢、嘹亮、抒情悠扬,回环曲折,委婉动听。 其腔调共有近百种,音调高扬绵长,平稳流畅,起伏不大;音区较高,音域较窄;级进较多,跳进较少;节奏自由,节拍多样,常有多种节拍混合而歌。 梅州客家山歌还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心声,客家山歌作为一种民系文化,它并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的特点,它作为民间媒介的时尚广播,传递的是时代的心声。 经过其不断发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中以情歌的数量最多,内容最精彩,文学价值也最高。除"情歌"之外,尚有"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逞歌、虚玄歌、拉翻歌、谜语歌和猜调、小调、竹板调"等,涵盖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