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要素分析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经验及启示

要素分析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经验及启示

要素分析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经验及启示

摘要:农业现代化是充分发挥制度、自然资源、科学技术、资本等农业要素效能,从而使高质量农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农业要素的配置水平就是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二者是密切联系的有机统一体。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经验是以政策制度为保障,以产业化发展为关键,以科学技术为动力,以社会化服务为抓手。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尊重发展要素关系,探索自身发展特色,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应有之举。

关键词:增长阈值;帕累托最优新型农业现代化

一、国内外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综述

西方学者对农业现代化的研究比较早,自美国学者阿布兰特于1935年提出生态农业之后,西方学者相继提出了“石油农业”“自然农业”“有机农业”“持久农业”和“持续农业”,并对其要素进行了大量探讨和分析。1960年代SCHULTZ认为农业现代化是现代生产要素对传统农业改造的过程;1980年代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角田公正提出了农业科技(以下简称农技)四大要素,即生产的主体、对象、手段和环境,认为技术革命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动因;200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趋势性规律性的变化过程,2000年Gopinathandkennedy提出农业生产要素积累与效率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面。早在1950-1960年代我国学者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问题。朱希刚(1994)认为硬技术(优质化肥优良品种)和软技术(政策制度)是实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卢现祥(1996)认为制度变量有降成本、助机制、增效益的功能;唐仁健(2001)认为技术、组织和融资的变革能够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温铁军(2014)认为农业现代化是合作农业和安全农业,并且与资源环境具有正向性;吴学兵(2016)认为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政策是条件,土地是基础,科技是动力;杜鹰(2018)认为供给结构和经营主体对农业现代化具有约束作用[1]。以上中外学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特别注重农业效益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拓展了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为本文提供了借鉴。随着研究维度的拓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迅猛发展的前景,中外学者对农业现代化的认知逐渐趋于统一,即农业现代化就是在科学技术融入、现代要素进入、市场引入和社会服务深入等前置条件支撑下,充分发挥制度、自然资源、科学技术、资本等农业要素效能,从而使高质量农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农业现代化表现出动态性、协调性、发展性、时代性、差异性和世界性等特点,同时表现出社会化、科技化、产业化和可持续化等特征[2]。

二、关于农业现代化发展要素的阐释

农业要素是人们为获取农产品所必须投入的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的总称。农业要素配置水平就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美法日以等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实践,对制度、自然资源、科学技术、资本等农业要素及密切关系进行以下阐释:

(一)制度。制度是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灵魂和统帅,起着导航作用。制度是政策、法律法规和生产经营模式等的统称,不同的制度供给会产生不同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科学的制度设计能够起到催化剂作用,可以使其他要素优化组合。当制度设计科学合理时,就会使科技突飞猛进,转化率增高;使资本要素增加,助推力增大;使资源要素得到很好保护,生产基础牢固。当制度要素缺失和弱化时,农业现代化发展就会受到阻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会下降。

(二)自然资源。农业自然资源一般是指农地、生物、水和气候等资源。农地和水资源居于主导地位。农地是民生之本,是发展之基,是粮食安全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人类很难大规模改变“土生万物”的本性。农地数量质量与农产品产量呈正相关性。但是科技要素的渗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农地量减质劣所导致的农产品产量减少,但是不能动摇农地资源的主体地位。当科技要素能量和效率得以充分释放,农作物单产出现增长阈值后,增产将不可持续。最佳的选择就是农地数量增加,质量提高,其他要素持续增长的时候,农业

生产才能逐渐达到帕累托最优[3]。水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对农业发展的约束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当水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特别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将使水的使用效率得到充分发挥,其贡献率也将会大大提高。

(三)科技要素。科技要素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因素,它的渗入能够使其它要素形成合力。在其他要素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科技要素的数量越多质量越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会越高越强,各种效益就会相应地增加,并呈正相关性。世界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在1%以上,农业现代化发展才能有一个平稳的增长。我国大量研究显示,在几个五年规划中农技贡献率处于稳步增长态势。“九五”为44.5%,“十五”为48%,“十一五”为53%,“十二五”将会达到56%以上。这表明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迅速发展中,农技已经成为农业效率增长的主要支撑。

(四)资本要素。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资本要素仍然是关键,直接影响着其他要素的投入,并呈正相关性。当资金投入越多时,则其他生产条件就会越多越优。反之,则会量减质劣,直接制约可移动物质要素的投入。当劳动力持续投入时,将会平抑其他要素投入的减少,可以使农业效率保持不变。但是在科技要素充足的前提下,劳动力的投入相对减少不对农业效率起到必然的抑制作用,并呈负相关性。大量研究表明,在农业现代化中,劳动力资本投入比例每降低1%,农业效益将会增加10%。但是在小农经济中,如果没有劳动力的持续有效投入,农业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总的来看,农业现代化诸要素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紧密结合为一个有机体,共同作用于农业生产全过程

三、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经验

尽管美法日以等发达国家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国情不一,道路不同,各具特色,但是它们重视发展要素,尊重发展规律和调适发展模式,取得了巨大成绩。其经验大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是保障。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保障。美法日以等发达国家依据国家实际情况,因时制宜地选择本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将农业现代化发展这个子系统置于国家发展的大系统中,协同发展而不是孤立地应对。适当调整土地制度,出台优惠政策,减少农业人口,促进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增加惠农投资,实行农业高补贴制度。规避农业风险,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再保险制度。

(二)产业化是关键。农业产业化是用现代工业化管理方法经营现代农业的过程。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效益为目标,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以期达到经营一体化、专业化、社会化和企业化的目的。特别是利用有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使产业分工更加精细化,从而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效益。发达国家农业都是先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而后再现代化的。主要依靠明晰的要素产权归属,优化的要素组合,完善的经营体系,较高的市场化水平,较强的主体自主性和积极性来充实农业经营过程,从而使农业现代化得以完成。

(三)科技是动力。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最大不同主要在于科技水平的高低上。从一定意义上说,农业现代化就是依靠现代科技解决农业问题。因此,发达国家视科技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法宝。特别是科研体系的构建,普遍得到了非常规地重视,这是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亮点。在构建的过程中,各国都尽力追求科研机构设备齐全,条件先进,经费充足,科研与应用并重。所以在发达国家农业发展中科技一直保持着较高的贡献率,甚至在1970年代科技贡献率普遍达到了60%以上。例如在化肥有效利用普遍能够达到了70%以上;大规模实施节水工程,喷灌面积美国占比在40%以上,以色列占比高达90%。发达国家还非常重视农技应用和推广,目前绝大多数农业经营者都是拥有一定科技水平的科技农民。

(四)社会化服务是抓手。由于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使经营的分工更加明晰化,作业更加专业化,过程更加便捷化,从而形成了许多新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发达国家采用先

进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以最便捷最科学最有效的方式参与到农业现代化发展中,服务于农业生产全过程。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积极参与,有利于农业要素的有机整合和优化组合,有利于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投资总量,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经营成本,缩短了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拓展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空间[4]。

四、启示

由于中外国情域情不同,资源禀赋不一,所以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经验对我国至少有以下启示: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要具有中国特色。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与发达国家的境域有所不同,赋有新的内涵。我国是在世界国家广泛接受生态发展理念的形势下,走上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起点高,理论视野开阔;是在欠发达条件下去完成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多,模式选择广;走的是可持续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目标新,战略意义大。所以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必须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具有可行性。目前我国农业普遍存在着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结构趋同、现代化水平较低、产业链较短、附加值较低、资源利用率不高、管理水平低下、产品生命周期较短等问题,农业经营基本上还是以传统方式为主,很少表现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现代化特征。但是以我国现有的综合国力和发展水平,通过采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工商管理等措施,对新型农业现代化诸要素进行适宜调整,进一步促进要素的有机组合,使动能有序有效转换,使农业现代化成为一个运行良好的大系统,从而使我国农业结构更加合理,运行更加通畅,最终达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稳步提升和农业现代化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三)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要素具有可完善性。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要素具有可补充性。1.制度要素。(1)完善农地保护政策,建立农地保护基金,严防死守15.46亿亩基本农田红线不动摇。建立农业资源储备机制,在保持农田的基本性质不变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借鉴国外农地休耕制度,储备农地资源。利用国际市场和“海外屯田”,减轻国内粮食供给对农地的压力。(2)建立健全农地流转制度。加快农地制度建设与改革,在法律上进一步明晰农地产权主体,建立多样化的农地使用制度,探索股权经营模式。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新农合和低保制度,解除农民农地流转的后顾之忧。(3)建立健全农地流转市场监管机制。在尊重农地流转的历史规律,尊重农地流转的经济规律,大力推进农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4)构建农技支撑体系,加强农技研发、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创新和基地建设,加强国际技术合作,扩大农技引进,注重创新成果的转化,提升现代农业水平。(5)政府作为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坚定推动者和支持者,在保证农业现代化建设必要投入的前提下,应适时适度调整财税制度,保障资金供给。2.自然资源。目前巨大的自然资源贡献率支撑了我国长期粮食供给的紧平衡状态。形象的说法就是“我国用世界上9%的农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当前18亿亩农地红线已被突破(包括生态治理和城市化用地),只好退守到了2020年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15.46亿亩的红线(粮食安全生命线),很难做到藏粮于地。再加上多年来年均人口增速在1300万人以上,且生活质量需求持续增高等情况,我国农地资源形势严峻。尽管如此,我国仍然从战略高度上倡导发展农业现代化,确保5亿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削弱,这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大抉择。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尽管总量多,但是人均少,总体是水资源不足国家。再加上不科学的用水方式和城市及工业用水的持续快速增长,给新型农业现代化中长期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则在所难免,科学用水是当务之急。3.科技要素。科学技术能够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和市场化增强,有利于农产品质量体系建设,有利于节约农业资源,有利于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在经济全球化知识化、政治多极化和域情复杂化的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的竞争压力将会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是农技体制和体系不能适应世界农

业现代化发展趋势,科研结构设置不太合理,新兴学科发展较为缓慢,创新能力不够强,带动力较弱等问题长期存在,农技体系普遍存在着横向交流少,纵向联系少,甚至人散网断;优惠政策不多,行政干预不少;农技人员素质高低差别较大,数量也不足,并且流失严重;农技结构也不合理,甚至在一些地区出现了科技人员断层等现象。农技实践面临着投入少,成果转化难,推广慢的困境。例如在科技投入方面,尽管多年来持续增加,但是在GDP中的占比一直徘徊于0.4%-0.5%之间,只相当于国外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并且形式单一,主要靠政府财政划拨。因此特殊的国情要求我们必须重视世界大科学(农技日益与物理、化学、生物学、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等各个领域和学科之间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时代的到来,建立科研机构、企业、个人、农户利益共同体,真正做到藏粮于技[5]。4.资本要素。发展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投入过程。首先是借鉴国外经验,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对农业经营进行适当的较高补贴是一个可行之路。其次是统筹国内外市场,在国家普惠金融政策引领下,借助我国范围内大规模脱贫攻坚的东风,发展优势产业,健全农产品保护价格机制,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第三是采取财税补贴和减免等优惠政策激励国内外市场主体下乡,进入农业领域,增加资金供给,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保障。第四是实行农业保险再保险制度,降低农业风险,为现代农业平稳发展保驾护航。

(四)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具有可选择性。由于我国的特殊域情,各地选择的农业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既要借鉴成功经验,又要遵循农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在发展模式选择上,目前有四种模式可供借鉴:美国地广人稀,农地肥沃,工农业基础较好,通过农地规模经营,通过建立农业生产公司(大农场),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法国发挥小农经济优势,走上了复合型现代农业之路。以色列选择了资源节约型和出口导向型农业发展模式。日本形成了技术密集型农业现代化模式。那么依据我国不同的域情,在东北和西北地区可以尝试大农场型农业现代化建设;在东南沿海地区可以发展集约型现代化农业;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可以尝试人力与技术密集型农业发展模式。总而言之,要各据其优,各得其所。

国外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及启示

国外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及启示 钟晓东、焦民 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国家在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农业已由资源依附型转化为智能依附型的高效率、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现代产业。分析、研究其发展规律和经验教训,可作为我们走具有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有益借鉴。 一、从实际出发探索农业现代化的方式 世界上一些国家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道路基本上有两条:一是资本集约,或叫技术集约;二是劳动集约。 一般来说,实现工业化较早,土地资源丰裕,而劳动力又相对缺乏的国家,农业现代化的起步往往从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革上入手,走资本集约或技术集约道路。如美国地多人少,主要以劳力节约型为主,采用以州为单位的、区域性布局的农场或生产基地,充分利用农业机械、良种技术,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以色列的农业组织形式是基布兹集体农庄和摩沙夫合作社区,由于其土地资源以沙漠为主,自然环境条件恶劣艰苦,因而重点进行了节水型农业科技的研究,形成其技术集约型农业特色。 人多地少的国家是是以劳动集约作为农业现代化的起步方式,首先在充分利用劳动力方面找出路,侧重于采用生物技术,精耕细作,进行集约经营,以提高单产。如荷兰是一个小国,但其注重设施农业和“温室革命”,由土地高产出型的家庭农场与完善的社会服务网络相辅相成,成为世界农业强国。日本是一个岛国,农业的发展主要采用了全盘合作化的土地节约型模式,即由农协联合分散农户形成劳动集约经营,其农协的作用闻名世界。

发达国家历经一个多世纪,创造了各自不同的发展方式,最终都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从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些教益:一个国家究竟采取什么方式走向农业现代化,是由其客观的资源条件和历史背景决定的,农业现代化的方式不能盲目照搬或模仿别国的模式。 上海是人口密集、土地资源贫乏的城市,目前可耕地430万亩,预计今后几年将以每年7.5万亩的速度递减,城市的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正日益为人们所关注。上海的经济和技术水平虽然相对发达,但农业成本高,且各区县发展不平衡,要全面开展农业现代化建设亦有难度。因此,要按照农业现代化的要求,逐步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全面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使农业成为与各类产业交融的高效产业。各区县可率先建成一个现代农业样板园区,并以其示范推广作用带动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制订和实施切实有效的农业保护政策 农业保护的实质是政府对农业资源转移采取的干预措施。其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实行价格支持,调节农产品供求状况;鼓励农产品出口,限制农产品进口;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实行财政金融支持和灾害保险;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保护农业资源和环境等。其中保护农产品价格是核心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发达国家,都实行了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限制进口数量和提供出口补贴,有时甚至通过外交途径,争夺国际市场。美国经常运用政治外交手段要求日本和欧盟扩大进口美国农产品。欧盟则建立了共同农业市场和实施共同农业政策,取消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和非关税障碍,支持出口和自由流通;对进口到欧盟市场的农产品,规定了“门槛价格”,外部要向欧盟各国输出农产品时,需要交纳“差价税”。欧共体国家30多年里从农产品净进口国一跃成为对世界有重要影响的出口国,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农业保护政策。

德国推进现代农业的基本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推进现代农业的基本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通过对德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研究,分析德国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经验,主要体现在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积极的农业支持政策等方面。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立足本国实际,对德国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加以借鉴和移植,探索一条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德国;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启示 德国位于中欧西部,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是欧洲的心脏地带。目前,德国是世界的农业现代化强国, 特别是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应当在立足现实国情的基础上, 对德国现代农业发展加以借鉴和移植, 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1.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是指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原则下,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物和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应用生态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的优化模式,因地制宜的农业体系.它要求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把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把大农业与二三产业发展相结合,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 1924年德国就提出了把有机农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引入了农业,其基本观点是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高度协调,人类在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实体是人、动物、植物、土壤等组成的有机复合体;所有农业活动都在环境能够接受的范围内进行。近年来,德国发生的“疯牛病危机”和“口蹄疫风波”,直接导致了国民对食物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怀疑,促使政府加大了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力度。 首先,加强生态立法。德国的农业有一套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一般农产品种植必须遵循的法律法规就有8个,即《种子法》、《物种保护法》、《肥料使用法》、《自然资源保护法》、土地资源保护法》、《植物保护法》、《垃圾处理法》和《水资源管理条例》。[2]对于有机农业,除上述法规外,德国根据欧盟规定分别于1991年和1994年公布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生态农业管理规定。1998年德国政府制定了《动物保护纲要》,禁止伤害动物及利用动物进行试验。2002年又公布了有机农业法案,对有机农业制定了更严格的标准和规定。[3] 其次,生态农业保障措施和扶持政策。由于有机农业只使用预防性植保措施,

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与启示.

一、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武装农业 , 用现代经济管理方法 来管理农业 , 把生产力状况落后的传统农业转变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业 的历史过程。英、法、美、日等主要发达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 , 先后完 成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 , 发展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农业。面临 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对农业问题造成的威胁 , 发达国家也相应调整农业政策 , 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 使现代农业机制日趋完善。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特点 : (一农业机械向大型化、智能化、精量化和多功能联合型方向发展。发达国家在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之后 , 依据本国国情发展各有特色的现代农业。美国地多人少 , 工业化开始比较早 , 基础比较雄厚 , 在农业实现全盘机械化之后 , 又朝着大型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美国已有 15%的农户使用了装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农业机械。日本和荷兰由于人多地少 , 地势特殊 , 机械化难度较大 , 很少使用大马力农业机械 , 所以大力普及精量化施肥、喷药和灌溉系统。英国则 介于美日之间 , 在发展中、小型农机具的同时 , 也大力发展大型、高效农机具 , 向多功能联合型方向发展。目前 , 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均 不超过 5%。而且 , 由于使用了先进的农机设备 , 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也得到迅速的提高。 (二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长期以来 , 随着科技革命 , 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 将现代农业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各国有效地建立了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和组织机制 , 农业科技含量平均达 80%以上。各国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推广工作 , 农田灌溉基 本实现滴、喷灌 , 已全面实现良种化 , 有的国家利用育种新技术进行基因组织培 育优质畜牧业产品。一些大型农场已开始用遥感、遥测和计算机程序控制拖拉机耕地 , 很多农 民家里的计算机都与国际互联网联接 , 通过计算机得到科技推广信息。

国外农牧交错带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和启示

国外农牧交错带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和启示 概要:本文介绍了法国、美国、巴西以色列农牧交错带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对我国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构建绿色生态农业服务体系,打造新时代的城乡融合提供了发展路径。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要求中国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将建设,因此亟需关注中国生态脆弱带农牧交错带的农业现代化发展。 1发达国家农牧交错带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总结 1.1法国农牧交错带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法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居世界领先水平,是欧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代表国家。土地资源充足、生产条件优良是法国农业的根本特点,为法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诺曼底位于法国西北滨海地区,降雨分布较均匀,雨量较大,温差小,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是理想的草地畜牧业生产区,是典型的农牧交错地区。该地区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提高农业商品化、专业化程度。同时,政府在法国农业机械化及规模化发展进程中提供了有利政策,促使法国农牧交错带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其发展经验如下。1.1.1制度政策层面。(1)注重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20世纪80年代,法国提出了“理性农业”的思想和发展标准,认为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不应只注重生产者的经济效益,还应当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与消费者需求的利益。该思想的提出要求法国政府部门、农业生产经营者等从行为及制度上重视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例如:在农业生产环节中,不可使用转基因技术或合成化学品,如需使用农药,须经过严格审批;政府规定全部餐厅菜谱中五分之一的菜品为绿色环保农产品;同时,法国有完整的农产品质量标准管理体系,是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有利支撑。(2)构建了完善的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法国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包含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转化三个阶段。该体系机构设置细化合理,培养对象包括农业工人、农业技师及农业科研人员,面向不同培养对象设置差异化培训内容,服务机构包括科研院所、新型经营合作组织、专门教育机构及农商会,能够满足各阶层、各阶段的服务需求。经过系统培训的职业农民,每年需定期参加科研成果运用能力培训,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在法国,农业科研项目的研究重心是新品种及技术的攻关,一方面解决农业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从技术层面进行农业创新研究。1.1.2发展模式。法国农牧交错带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多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生态村庄”发展模式。20世纪70年代,工业化迅速发展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严峻,该地区开始注重治理工业污染,同时从可持续角度出发,合理

新西兰、澳大利亚农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及建议

新西兰、澳大利亚农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及建议 新、澳两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农牧业优势明显。新、澳两国均四面环海,土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两国充分利用本国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牧业,尤其是畜牧业,是世界上主要农牧产品生产国。新西兰有2/3的土地适宜农牧,是世界上人均养羊、养牛最多的国家。畜牧业人口占农业人口80%,产值也占农业产值的80%以上。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新西兰GDP 增长的60%来自于农牧业。澳大利亚是世界天然草原面积最大的国家,农牧业用地占国土面积60%以上,其中牧场面积占世界牧场总面积的12.4%,是世界上人均占有土地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其农业的主体是畜牧业和种植业,在农牧业总产值中,畜牧业与种植业的比例多年来保持在6∶4的水平,个别年份甚至高达7∶3,是世界奶制品,水果,大米和花卉的重要生产国。两国充分利用本国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牧业。 (二)现代农业特色突出。新、澳两国现代农业起步早、发展快、水平高。主要表现:一是规模化、大农场化趋势明显。近年来,两国农场明显呈现出向大农场化发展的趋势,农场数量越来越少,规模越来越大。目前,新、澳两国农场的数量分别比上世纪80年代减少了30%和25%。澳大利亚每个农牧场平均规模约3万公顷,比美国大10多倍,最小的农牧场面积也在50公顷左右,每个农牧业劳动力经营土地约1200多公顷,在农业发达国家中名列前茅。二是农业专业化、集约化程度高。两国农业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既有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农场和专业化服务公司,也有生产和服务过程中某一环节的专业化分工,如在肉牛生产全过程中,有的单位专门从事育肥、饲料、防疫、品种等某一个环节的生产和服务。澳大利亚目前也已经形成了某些特定的作物带和畜牧带,如昆士兰州的甘蔗带,塔斯马尼亚州的苹果区,东南部的小麦带等,这些均足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三是机械化、电气化发达。新西兰绝大多数牧场、蔬菜基地都是采用机械化进行灌溉,航空施肥占全国施肥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居世界领先水平。澳大利亚在上世纪60年代就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在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奶业生产等方面已得到广泛运用,农用航空和保护性耕作技术已大面积普及。四是农业信息化程度高。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电脑网络普及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农户对农产品及生产资料的品种、价格、需求量等所有需求均通过网络进行。 (三)农牧产品以出口为主,市场化程度高。新、澳两国的人口分别只有420多万和2100多万,生产的农牧产品除少量国内消费外,多数出口到国际市场,并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新西兰农牧产品出口占全国出口总值的50%以上,其中奶制品90%出口,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5%,奶制品和羊肉出口居世界第一位,羊毛出口占世界第二位。澳大利亚生产的农牧产品75%以上出口国外,其中羊毛和牛肉分别占国际市场份额的90%和25%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和牛肉出口国,第三大乳制品和小麦出口国。 (四)城乡居民福利待遇和基本公共服务已均等化。2008午,新、澳两国人均GDP 分别达到27000美元和47000美元,两国不仅将农村的道路、电力、公园、体育设施、图书馆、通讯、网络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统一纳入到国家公共服务体系中,而且将农民的文化教育,医疗保健、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均统一纳入到政府的保障体系中,从制度—上保障了农民的国民待遇。目前,两国城乡居民的收人水平、社会福利待遇和基本公共服务已基本达到均等化,很难在这两个国家中看到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别,并且农场主的收入普遍高于一般城市居民。特别是新西兰实行65岁以上老人450新元/周的最低养老金,城乡居民完全一致。 新、澳两国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做法

农业现代化发展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农业现代化发展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农业现代化发展已经成为了全球各国发展的 重要方向。对于中国来说,农业现代化发展不仅是农业生产方式的提升,更是农村经济的脱胎换骨。本文将探讨农业现代化发展对中国农 业发展的启示,并分析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 农业现代化发展为中国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指导。通过 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农业生产可以实现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例如,在种植业方面,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应 用可以实现精准农业管理、物联网监控和大数据分析,从而科学指导 农民的种植活动。在养殖业方面,现代化设备和技术可以提高养殖效 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环境污染。通过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中国农业可 以更好地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提高农产品的供给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现实需求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中国农村的人口流失和农业产业结构问题 日益凸显。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醒我们,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实现农业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中国可以推动农业从传 统的农产品生产向多元化农业、农旅融合等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升级。 例如,发展康养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可以为农民提供 更多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另外,通过科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农产品供给结构,中国农业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 农业现代化发展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践路径。在农业生产和管理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例如,通过科学施肥、合理利用农药和农机,可以减少对土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污染。另外,通过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高农业的可持续性。 四、政策支持与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政策支持和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双轮驱动。政府应采取有效政策措施,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例如,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供农业技术培训和金融支持,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等方面的支持。另外,科技创新对于农业现代化发展至关重要。政府应加强与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鼓励农业科技创新,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综上所述,农业现代化发展对中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加强政策支持与科技创新,中国农业可以实现更加可持续、高效和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值得我们深思和行动。

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基本经验及发展趋势分析

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基本经验及发展趋势分析 作者:李小林 来源:《吉林农业·C版》2010年第05期 摘要: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道路可分为三种模式:美国模式、西欧模式和日本模式。文章在大致分析各种发展模式后,重点探索不同模式背后的共同经验和揭示现代农业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现代农业;美国模式;日本模式;持续农业 中图分类号: F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5-0001-1 一、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基本模式 就目前来看,在世界范围内,按照现代农业的起步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三种模式,即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和西欧模式。 1.美国模式。美国现代农业模式的典型特征是广泛运用农业机械化,实现农业生产的高装备、高效率及土地的规模经营。由于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农业机械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业劳动力的不足,为整个国民经济系统节约了劳动,因此也有学者把这种模式称为“劳动节约型”的现代农业。 2.日本模式。日本资源禀赋特征与美国刚好相反,人多地少,劳动力相对不足,因此日本农业最终选择的是一条通过大量增加使用化肥,采用优良品种以及使用精耕细作方法来增加农业产出的生物技术进步路线,重点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生产率,也称“土地节约型”的现代农业。 3.西欧模式。西欧的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以及意大利,农业资源条件界于美国和日本之间,既缺乏足够的劳动力,人均耕地又不多,农户经营规模中等,因此现代农业的起步方式选择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并进的模式,把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产业化,既提高了土地生产率,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二、不同模式背后的共同经验和规律

国外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借鉴

国外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借鉴 在国外发展现代农业方面,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以下是其中几个重 要的经验: 1.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国外发达国家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尤其是生物技术、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化等方面。这些技术的引进和应用 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并缓解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 2.农业教育与培训:国外发达国家注重农业教育和培训,培养农业专 业人才和农民技术员。通过农村人才培训,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科学种植技 术和管理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国外发达国家广泛应用农业机械和自动化技术,实现了农田作业的高效、快速和节能。例如,自动化收割机、播种机 和灌溉系统等设备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率。 4.农业经营规模化和农业合作社:国外一些发展较早的国家,农业经 营规模较大,多采用集约化的种植和养殖模式。同时,农业合作社也成为 了农民们共同经营的方式,能够集中资源和优势,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 5.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国外发达国家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他们将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作为发展方向,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保育和水资源管理等措施,维护农业生态平衡。 6.农村金融体制:国外发达国家通过农村金融体制,提供了农业信贷 和资金支持。这为农民的生产经营提供了更便捷的融资渠道,促进了农业 的发展和现代化。

7.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标准:国外发达国家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标准体系建设。他们通过农产品质量检测、防疫和追溯体系建设,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提高了农产品的竞争力。 在借鉴国外发展现代农业经验的同时,也要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中国农业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但也面临着土地有限、环境污染和农业结构失衡等问题。因此,在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需要针对中国的特点进行创新和改进,建立适应我国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欧洲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启示

欧洲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启示 发布时间:2013-08-06 分享到: 一、两国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经验 英国和丹麦所处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不同,农业结构和模式存在一定差别,经济发达,农业是典型的高效集约模式,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体现了当今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 1.农业政策支持力度大 两国农业产值占GDP比重非常小,英国占1%,丹麦占3%,农业地位下降,但农业作为基础性产业,两国政府均非常重视。在农业政策上有以下特点: (1)法规保障力度大。农业建设和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均以法行事,特别是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对农业生产以及贸易等行为的政府干预提出更高要求,虽然政策执行自由度较小,但为农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持。如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多次颁布鼓励农业发展的法令,用法律手段保护和支持农业,推进了英国农业的恢复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 (2)货币补贴力度大。两国均执行欧盟的农业补贴政策,各农场按照耕地10%比例强制休耕,对休耕地进行补贴;对生产者进行直接补贴,每公顷补贴120~250欧元;实施粮食价格干预,对小麦、大麦、燕麦等粮食作物实行保护价收购,对进口粮食征收一定关税。保证了稳定规模、保护环境和提高收入等政策目标的实现。 (3)对农业辅助行业支持力度大。两国在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以及农民培训上加大投入。特别是近年来加大农业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在转基因动植物育种、生物新技术产品、食品加工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增强了农业发展潜力。 2.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由于两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少,人工成本高,均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来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目前,英国已进入了新一轮的农机装备更新时期,即由原来小型、轻便、系列化逐步向大功率、精准化和信息化转变。2008年,全英注册购买农机数量达1.7万台。参观的West Hall和Hall两个农场,耕地超过1 500hm2,主要种植小麦、大麦、甜菜,仅有固定工5~6名,收获季节只需雇佣少量人员即可完成全部作业,人均管理土地300~400hm2。如此高的劳动生产率,根本原因在于:500马力(1英马力=745.7W)以上智能化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推出,不仅提高了机械性能,同时也带动了翻地、耙地、播种、喷药等农机具的一体化作业。

发达国家补贴农业生产者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发达国家补贴农业生产者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我国农业产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农民收入不稳定、农业生产成本高昂、农产品供过于求等问题。为了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一些发达国家采取了补贴农业生产者的政策,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文将以发达国家补贴农业生产者的经验为例,探讨对我国的启示。 一、建立健全农业补贴政策体系 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通常由国家层面进行规划和管理,并且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政策导向。政府需要通过相关部门和机构,对农业生产者进行信息收集、产业研究和政策指导,确保补贴政策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要加强补贴政策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农业生产者对政策的知晓度和参与度。 二、多元化农业补贴方式 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方式多样化,除了直接补贴农业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外,还包括市场支持、农业保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持。这种多元化的补贴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农业生产者的需求,并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三、完善补贴政策执行机制 发达国家在补贴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注重建立健全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补贴资金的使用效果和公平性。政府需要加强补贴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严查违规行为,并对补贴政策进行定期评估和调整,确保补贴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 发达国家在农业补贴政策的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政府需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农业生产者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政府和相关机构还应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 五、加强农业生产者培训和教育 发达国家在补贴农业生产者的注重农业生产者的培训和教育。政府需要加大对农业生产者的培训力度,提供技术指导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支持。还应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业生产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整个农业产业链的效益和竞争力。 六、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农业的启示与警示

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农业的启示与警示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农业具有重要的启示与警示。首先,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向中国农业表明,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国外农业国家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广泛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机械化等,推动农业生产体系的转型升级。中国农业应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并在现代科技农业领域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和竞争力。 其次,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警示中国农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在现代农业的推动中,注重环境保护,采取措施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保护耕地资源,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国农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环境问题,如土地污染、水资源短缺和农药残留等。因此,中国农业应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完善政策法规,制定科学的农业生产标准,积极推进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的发展。 此外,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还告诉中国农业,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国外农业国家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实现了农业价值链的延伸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中国农业面临着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因此,中国农业应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业产业链水平。同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还提示中国农业应加强农村土地制度。国外农业国家通过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制度的推行,实现了农业规

特色农业发展背景分析及经验启示

特色农业发展背景分析及经验启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特色农业逐渐成为了农村发展的热门话题。特色农业就是指以具有一定特色的农作物、畜禽养殖、生态观光等为主导产业的农业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以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成为了当下农业发展的新亮点。本文将从特色农业的发展背景和经验启示入手,探讨其发展的新思路。 一、特色农业发展背景分析 1.市场需求上升。 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而城市人对于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却不断提高。特色农业可以满足市场对于各类农业产品的多元化需求,例如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等,满足了现代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 2.农业低效益和农民缺乏激励。 现代农业先进技术在农村难以普及,农业生产技术落后,面对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够,导致了农业发展低效率。此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率不断增加,直接导致了农民非必需的致富动力下降。而发展特色农业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能。 3.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

在现代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情况下,城市和农村对环境资源的侵蚀也不断加剧。发展特色农业能够使得土地的利用效率提高,减轻了污染的危害,对环境的保护与维护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特色农业发展的经验启示 1.充分借鉴优秀样板。 特色农业的实践具有种类繁多和形式开放的特点,要想成为特色农业标杆企业需要不断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途径,并积极学习其他先进的标杆企业的发展经验。它们皆有自己的核心特色、优秀经营模式和管理经验等,特色农业可通过借鉴优秀样板来开展自己的特色产业,在市场上脱颖而出。 2.积极开拓市场。 发展特色农业,要对市场的了解与开拓非常重要。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对市场需求进行深入的分析,将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此外,要有效地开展宣传和引导,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自己企业的特色,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为自身的发展注入动力。 3.发挥科技创新优势。 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研发与创新,不断地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质量可靠的产品。在发展过程中要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寻找新的业务合作机会和模式,将科技与特色农业紧密结合,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4.注重农民的自我增值。

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育保障经验与启示

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育保障经验与启示【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育保障经验与启示。在背景 介绍了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现状和对职业农民的需求,问题提出了在我 国职业农民培育中存在的挑战和问题。在分析了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 育的经验,包括保障机制建设、政策支持措施、培育模式创新以及成 功案例分享。在结论部分提出了两点启示:一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加强职业农民培育保障;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职业农民培育。展望未来,我国职业农民培育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更多的政 策支持和培训机制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 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育、保障经验、启示、背景介绍、问题 提出、分析、机制建设、政策支持、培育模式、创新、成功案例、展 望未来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在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民素质的不断提升,职业农民的培养和保 障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职业农民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

素质和专业能力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如何有效培育和保障职业农民已成为发达国家农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加,传统的农民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的生产需求。职业农民的培育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能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发达国家纷纷开展各种培育计划和保障措施,以帮助农民成为真正的职业农民。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育和保障的经验,总结其中的成功之处,为我国的农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问题提出 在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育是一个重要且繁荣的产业。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于培育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农民的需求变得日益迫切。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何有效培育职业农民?如何建立健全的保障机制?如何制定政策支持措施?如何创新培育模式?如何找到成功案例并分享经验?这些问题亟待解决,才能更好地推动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向前发展。 2. 正文 2.1 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育经验分析 发达国家注重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他们通过建立专业化的培训机构或合作社,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课程,帮助农民提升技能和管理能力。

德国农业现代化历程与经验借鉴

德国农业现代化历程与经验借鉴

德国农业现代化历程与经验借鉴 摘要:德国是位于西欧的发达国家,工农业十分发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德国高度发达的农业对德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在推动德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世界各国的农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其发展农业作法主要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式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的素质,建立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德国农业现代化的实践及成功经验,对中国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很有借鉴意义。 关键字:德国农业;现代化;经验借鉴 正文:1德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 1.1 德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1.1 从1945年到50年代中期。为恢复过渡阶段。受第二次世界大战饿得影响战后粮食严重不足,解决吃饭问题成为德国政府稳定社会、发展国民经济的首要问题。根据当时的情况,德国政府采取了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业投资和信贷、发展拖拉机生产、开展农业科技研发教育等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1.2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德国现代化农业真正开始。这时期开展了农业技术革命,加强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电气化和化学花,并采用农业生物化学和生物管理等方面的新技术,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劳动生产率成倍增加。 1.1.3 20世纪70年代,德国农业广泛采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同事,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也大为增加,农产品供应量显著增长。 1.1.4 20世纪80年代德国的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发展,但由于农药化肥使用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也显著提高。因此,高效低毒的绿色农业应运而生。

发达国家农业经济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发达国家农业经济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三大产业经济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的。为了稳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良好趋势,需要建立相关经济管理模式。当前我国在此经济管理模式的建立方面存在欠缺,为此就需要向发达国家进行学习,从中吸取经验、获得启示。 关键词:发达国家;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启示 1发达国家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应用于我国的意义 1.1借鉴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发展实践方法。发达国家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中通常有着与其他产业关联性巨大的特点,例如与农业经济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的农业设备研究方面,就需要工业作为依托,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同样也离不开相关科学技术的研究。跟随这样的发展趋势,发达国家的农业模式已经完成由传统农业向创意农业的过渡,通过这样的方式保证农产品的质量、数量得到保证。为此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操作使我国完成同样的转型,而在此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正是相关实践方法,这也正是为何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方面要对发达国家进行借鉴[1]。1.2应用发达国家经验实现脱贫。上文内容概括了我国对发达国家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借鉴的内容,其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应用经验的方式来帮助我国摆脱贫困,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呈现极度不平衡趋势,很多区域由于地理、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至今无法达到平均水平,这样的情况在发达国家同样

存在,甚至一些情况相较于我国更为严重,但是发达国家在相关问题的解决方面已经基本完成困难地区农业生产者最低生活水平的保证,这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改进的起步阶段具有着十分有益的参考价值,至少能为我国提供一些思路[2]。 2发达国家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概述 2.1农业经营组织模式。完全纵向一体化是当前发达国家最为常见的一种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其多见于美国。完全纵向一体化可以理解为公司制一体化,即由以农业经营为核心经营方向的大型公司对农产品的加工进行统一的负责。在采取纵向一体化管理的公司内部,通常采取横向一体化进行管理,即有公司的各个部门与农业种植、养殖环节当中的各项步骤意义对应,同过这样的手段既保证实时对市场动态的了解,又可以将其换位统一的整体,此种模式创始于法国,其具体形式为法国农业合作社联盟。2.2农业经营现代化模式。在农业经营现代化模式中,值得我国借鉴的分别可以归纳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规模化模式及以欧洲各国为代表的机械复合化生产模式。美国规模化经济模式当中,充分发挥了其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丰富的特点。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模式进行转换,在经历了机械化时期、化学化时期及良种化时期后实现了规模化农业的建成。欧洲在吸取美国经验的同时将经济模式转化为小农场模式,通过机械复合化生产同样将农业生产经营做到了专业化精细化[3]。2.3农业经营与市场对接模式。最后对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借鉴当中同样离不开市场对接模式方面,在此方面最为

发达国家数字农业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发达国家数字农业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数字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也是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2020年农业农村部发布《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进一步明确数字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目前,中国数字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农业设备投资重机械化、轻设备数字化;农业数据采集不足,农业智慧程度有待提高;数字经济薄弱,产品化能力弱;农产品流通数字化投入多,农业生产数字化投入少。这些现象制约了数字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旨在分析发达国家数字农业发展新趋势,并在此基础上为中国数字农业发展提出建议,以期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加速中国农业数字化转型。

01 发达国家数字农业发展趋势 (一)设备数字化 美国依托GPS技术,将GPS用于农业机械管理,并结合美国农场规模大且机械化水平高的特点,在农业机械上安装GPS 及地理地形地图,将农业生产中的机械路线、作业时间、耕作程序、农作物品种、生产资料识别与装载、机械油料补给

等信息数字化,以便智能农机可以自动识别。农业生产者通过将电脑与既定农业机械相连接,对农作物进行生产前、中、后期全面监测与管理,保证不同地块、不同作物在各自生产周期内的药物、化肥自动都得到保障且不会有任何遗漏;同时,根据GPS信号和数字电子围栏锁定农业机械使用范围,避免随意的非生产性使用,并且具有农机防盗功能。(二)生产智慧化 目前,发达国家开始在农场生产管理中引入遥感技术、智能机械系统、计算机网络、机器视觉技术等现代农业技术,使传统农业演化至农业智慧化阶段。通过地块光电感应器将农作物生长阶段、营养状态、健康水平以及光照、温湿度、空气、土壤含水率和养分等物理状态数字化,并传输到智能生长控制系统,让人工智能自动分析处理和制订生产管理措施,实现对农作物生长的智能控制。 例如,孟山都公司借助遥感卫星和无人机光电扫描技术,定期将耕地红外图像发送至智能生长控制系统,将农作物的播种、施肥、灌溉、喷药等生产环节智慧化、管控科学化,实现农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最优平衡。约翰迪尔公司推出的“绿色之星”智能精准农业系统,结合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将传统的精准农业进化成智慧农业,促进农作物优质高产。日本针对其资源短缺问题,发展“战略性创新创造计划”、“智能机械+现代信息”等次生代技术,将最科学的种植知识和经验转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