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985”高校本科生教育国际化的经验与思考-最新资料

“985”高校本科生教育国际化的经验与思考-最新资料

“985”高校本科生教育国际化的经验与思考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背景下的本科生教育国际化

本科生教育国际化是在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趋势下形成的。本科生教育国际化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才干,提升其综合素质。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与国际高水平大学接轨。因此,必须严格按照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办事,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本科生教育国际化是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而产生的,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举措之一。

二、“985”高校本科生教育国际化的具体表现

三、本科生教育国际化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上述高校本科生教育国际化的特点

(1)高校对外开放程度更高。随着本科生教育国际化的深入以及交流项目的多样化,各高校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各高校积极推动本科生教育国家化、扩大对外交流,加强学术交流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国外大学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和先进文化。

(3)学生学习途径更加多样。各高校的本科生教育国际化途径多种多样。如实行双语教学、本科生出国交流、交换生、去国外一流大学深造、国际暑期学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海外博士学位获得者构建国际化教师队伍、引入国外教学模式、加强与国外大学的交流学习、本科生海外游学计划、中外学历互认项目、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比赛等。

(二)本科生教育国际化面临的问题

(1)缺乏先进的国际化教育理念。邓小平曾在1983年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求教育走国际化道路,与国际接轨。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在“世界一流”、“世界知名”或“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但这些远远不够。

(2)本科生教育国际化的资源配置与经费投入不足。由于我国高校受资源条件的限制,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在世界上的排名很不理想。同样,本科生教育国际化的资源配置与经费投入不足。本科生教育国际化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实验室等;本科生海外留学沟通联系渠道较少;本科生教育国际化管理机制不健全等。

(3)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与国外高校课程不能衔接。

首先,我国一些高校的课程结构设置比较陈旧,缺乏国际化元素。其次,受师资力量等条件的限制,本科生实行双语教学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再次,课程内容更新速度慢,翻译的外文课本质量参差不齐,课程内容应该吸纳国际前沿的最新成果。

(4)师资队伍国际化竞争力比较弱。目前,由于经费来源以及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国内很多高校教师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比较少;对国外优秀教师的聘用进展缓慢。因此,导致高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国际化程度低,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

四、对本科生教育国际化的几点思考

1.树立国际化的教育理念。首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培养的人才要具有国际视野,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其次,教学与课程设置上,吸收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与国际高水平大学接轨。

最后,本科教学管理上,更新教学管理理念,保障教师的“教学自由”与学生的“学习自由”。

2.加大经费投入与保障体系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18章第56条中明确指出,“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因此,应该加大对本科生教育国际化相关活动的经费投入,完善经费投入与管理机制,并加强经费管理,防止经费滥用与浪费。

3.改革课程设置,与国际高水平大学接轨。首先,高校应立足本土,深化专业设置与课程改革;其次,课程内容上应紧跟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与时俱进;

再次,培养方案要与国际高水平大学接轨,并实行学分互认等;最后,加速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4.加强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教育部:高等教育专题规划》在“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中指出“有计划地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物、高端人才、学术团队和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教师”。首先,高校应面向世界招聘教师,把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教师引进过来,促进师资构成多样化,师资队伍国际化。

其次,鼓励本校教师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知名专家学者交流,共同研究,互访互学等;再次,选拔优秀教师赴国外深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ocx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提高中国的教育国际化水平,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将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作为优化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重要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发展高职,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国际化成为其必然的趋势,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部分,制定国际性的发展计划是唯一的出路。相关部门应积极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组建一支具有国际化竞争能力的优秀队伍。伴随着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和职业教育的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已进入了规范化的发展时期。然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仍处于“引进国外经验阶段”,由于我国长期存在“学历教育优于职业教育”等阻碍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观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尚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将试图考察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对策。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内涵高等教育国际化,从实质上说,可以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教育质量,要提高各国院校水准,保证各国院校教育能力,世界各国要相互接受与认可;第二,教育空间,各国的教育市场要充分对外开放,亦可相互跨国创办学校;第三,教育资源,要共享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各国在教育问题上的交流,相互合作,取长避短;第四,教育理念,要不断革新教育理念,从教学的方法与内容上更新,融合先进的教育理念,以适应国际教育、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需要⑴。所以,归根结底,高等教育国际化要落实到教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与办学理念和水平的国际化。亦即,国际标准,本土实践。为使教学质量、办学水平真正实现世界一流,实施国际化战略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之一。其中,以项目为载体、建立健全国际化办学机制是高职院校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具体实践路径。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高等教育要想在全球教育界占有重要地位,高等职业教育应首当其冲,率

“985”高校本科生教育国际化的经验与思考-最新资料

“985”高校本科生教育国际化的经验与思考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背景下的本科生教育国际化 本科生教育国际化是在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趋势下形成的。本科生教育国际化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才干,提升其综合素质。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与国际高水平大学接轨。因此,必须严格按照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办事,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本科生教育国际化是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而产生的,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举措之一。 二、“985”高校本科生教育国际化的具体表现 三、本科生教育国际化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上述高校本科生教育国际化的特点 (1)高校对外开放程度更高。随着本科生教育国际化的深入以及交流项目的多样化,各高校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各高校积极推动本科生教育国家化、扩大对外交流,加强学术交流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国外大学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和先进文化。 (3)学生学习途径更加多样。各高校的本科生教育国际化途径多种多样。如实行双语教学、本科生出国交流、交换生、去国外一流大学深造、国际暑期学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海外博士学位获得者构建国际化教师队伍、引入国外教学模式、加强与国外大学的交流学习、本科生海外游学计划、中外学历互认项目、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比赛等。 (二)本科生教育国际化面临的问题 (1)缺乏先进的国际化教育理念。邓小平曾在1983年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求教育走国际化道路,与国际接轨。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在“世界一流”、“世界知名”或“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但这些远远不够。

机械类高水平本科生国际化培养体系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机械类高水平本科生国际化培养体系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摘要: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机械类高水平本科生和接收留学生,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本科教育迫切需要提升英语教学能力,加速国际化教学进程。本文提出了机械类高水平本科生国际化培养的创新措施、高水平本科生国际化实验班学生的选拔和管理方法;在与现行的培养方案融合及匹配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既满足教育部对机械类本科生课程要求又成体系地引进国外机械类课程的实验班教学培养方案;引进课程全部采用英文教学,为本科教学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培养体系;本科生;国际化教学;机械类;创新 未来的工程师应能适应日趋国际化的业务需求并能够解决全球化问题,这就需要工科学生以全球化的眼光和能力去应对[1,2]。目前越来越多的公司需要具备国际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化团队协作能力的人才,而大部分的本科毕业生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因此多种形式的本科生国际化教育项目纷纷开展[3],诸如跨校交流联合培养本科生、国际访问小学者团和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等。从国内兄弟院校开展国际化教学的经验来看,无不提到学生的外语水平是影响这一进程的重要因素,教材选用、授课语言和培养方案的好坏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国际化教育的发展[4-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普遍趋势。作为“985工程”高校,我们的战略目标是要把重庆大学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国际化大学。国际化教育办学模式应是多层面、多方位和多角度的,只有结合高校具体实情,寻求一条符合自己发展道路的国际化教学方式才是解决高水平本科生国际化培养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国际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综合现状分析,目前高校推进本科阶段工程学科国际化教育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因为有工作量系数的增加或其他激励措施,教师争相开设双语教学课,但往往名不符实,课件中出现几个英文单词,用中文讲解。 2.为了评职称,教师争相写双语教材,但使用的却是中文式的英语,甚至还有很多错误。 3.学生听不懂,干脆找本中文教材自学。

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对策与建议

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对策与建议 1. 引言 1.1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在当今世界已经变得至关重要。随着 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高校研究生需要具备更广 阔的国际视野和综合素质。通过国际化教育,可以帮助研究生拓展视野,增加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能力,提高了跨文化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国际化教育也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其未来 的发展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将国际化元素融入研究生教育,还可以 带来更多的国际合作机会和资源,促进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高校研 究生教育国际化不仅是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支持,也是对整个高等教育 体系的强化和提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1.2 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面临着诸多挑战。由于我国研究生教 育国际化起步较晚,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研究生培养机制和 体系,导致在国际舞台上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国际化程度不高, 很多高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难以与国际 一流高校相抗衡。一些高校缺乏有效的国际交流平台和资源,无法为 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国际化学习环境和机会,使其无法真正融入国际学 术圈。国际化教育管理和政策支持不够完善,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指导,难以形成有力的推动力量。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面临着多方面的挑

战,需要各高校共同努力,采取有效对策,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 2. 正文 2.1 加强国际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创新 加强国际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创新是实现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 化的重要举措之一。高校应该根据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和需求,调整和 优化现有课程设置,增设符合国际标准的专业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在 国际化背景下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高校可以引入国际化教学资源,开设双语课程或全英文课程,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能力,同时吸引更多 国际学生参与学习。 教学模式也需要创新和改进,采用国际化教学方法,如鼓励学生 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实习和项目合作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国际 合作意识。高校可以引进外籍教师或学者来进行教学和研究,促进师 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学术合作,提升教学质量和国际化水平。 加强国际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创新不仅可以提升高校研究生教 育的质量和水平,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高校应该积极推动国际化教育的发展,不断探索适合国际化发展的教 育模式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字数:248】 2.2 加大外语教学力度,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导向的新工科专业本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思考

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导向的新工科专业本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思考 作者:粟劲苍 来源:《速读·下旬》2020年第04期 ◆摘要:基于当前新工科计划的推进和“双一流”建设的提出,积极构建支撑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工科专业本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科研成果,推动工科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将大大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从而有力满足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产业及经济发展需求。 ◆关键词:一流学科;新工科;国际化;人才培养;高等教育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以互联网及工业智能为核心的未来新兴产业的发展,无论是跨国企业的扩张还是民族企业的国际化,都亟需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这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具有工程专业背景的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该文件将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与“双一流”建设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明确将“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加强国际协同创新,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作为五项改革任务之一。因此,在注重宽厚基础教育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和创新,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新工科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起源与发展 一直以来发达国家都将国际化视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维度和提升国家实力的有效策略,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以期通过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提高国际竞争力。美国以其敏锐的视角领先于其他国家开创了教育的国际化,把培养全球意识视为保持美国国际经济竞争优势的战略措施。美国政府也大力实行资金资助、提供就业机会、改变移民及绿卡政策等各项优惠措施吸引各国优秀学生,并让优秀留学生留在美国工作。“21世纪的美国教育是无国界的教育”,国际化的办学理念成为美国现代大学重要特征。 欧洲各国也先后实施了伊拉斯谟计划和博洛尼亚进程,大力推进欧洲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改革,促进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有力地提升了欧洲高等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吸引力与国际竞争力。 二、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历程与现状

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对策与建议

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对策与建议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高校研究生教育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国际化挑战。如何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适应国际化的趋势,成为当前高校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将就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对策与建议进行探讨。 一、加强外语教育 随着全球交流的不断加深,英语已经成为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的重要语言。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可以加强对研究生的外语教育,开设更多的英语课程和专业课程,并且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方式,如英语授课等,以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拓展国际化交流合作 高校应该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交流,建立起国际化的教育合作机制。通过开展双边和多边的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国际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高校还可以加强与国际知名学术组织和企业的合作,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国际化实践机会和项目合作机会。 三、加强国际化研究生培养 培养国际化人才是高校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高校应该在课程设置、导师队伍和学术环境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进,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国际化培养资源和条件。加强国际视野的课程设置,鼓励研究生参与国际合作项目,提供国际化导师团队和国际化学术环境等。 四、强化国际化管理体系 高校应该建立健全国际化管理体系,提升国际化管理水平。包括对入学、学习和毕业环节的国际化管理,对国际研究生的留学生管理和服务的国际化管理,以及对国际化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国际化管理等。建立国际化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智慧校园服务,为国际研究生提供更便捷、高效的学习、生活和交流平台。 五、加强国际化文化建设 高校应该加强国际化文化建设,提升国际化学术氛围。包括加强国际研究生的文化融合和跨文化交流,举办国际化学术论坛和交流活动,建设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国际研究生之间的深入交流和合作。还可以加强国际学术交流项目的营造,提高国际研究生的国际学术认知和国际化视野。

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面临的问题与发展策略

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面临的问题与发展策略 教育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1年)》明确了我国教育国际化发展任务: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202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通过引进世界一流大学和特色学科,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加强国际前沿和薄弱学科建设,借鉴世界名校先进管理经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助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2021年8月,教育部关于印发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通知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职业院校要立足各自发展战略和本地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规划,与沿线各国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交流,重点做好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来华留学质量、优化境外合作办学、助推企业成长等各项工作的协同发展。 当前,“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层推进为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主体,其国际化水平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此背景下,众多地方高校纷纷提出了新时期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但由于所处区域环境、办学实力、师生认知、校园氛围等因素的制约,其教育国际化尚存在许多不足。为此,地方高校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教育国际化发展,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一、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 地方高校是指主要靠地方财政支持,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普通高校中本科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本科生海外交流项目成效提升的思考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本科生海外交流项目成效提升的思考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着眼于提升国际化水平,加强与 国际先进教育资源的交流合作。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校本科生海外交流项目成 效提升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本文将围绕“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本科生海外交流项目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升成效的思考进行讨论。 一、成效 高校本科生海外交流项目成效的提升,首先要看项目的实施情况。目前,我国高校本 科生海外交流项目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包括短期交流、长期交换、暑期学校等形式。这 些项目不仅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升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领略不同文化、 教育体系的魅力,增加国际化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 海外交流项目也可以促进高校的国际化办学。学校通过与国外高校合作,引入先进的 教学理念和资源,提高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对于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 义。 二、问题 在高校本科生海外交流项目的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项目的质量问题。一 些学生反映,参与的项目内容单一,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有的项目设置过于宽泛, 以至于学生无法真正深入学习和体验。其次是项目的管理问题。由于海外交流项目涉及国 际合作、学生管理等多方面工作,学校需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规范的指导文件,以 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学生的安全。 学生参与海外交流项目的积极性不高也是一个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包括经济、语言、文化等方面的考虑,一些学生并不愿意参与到海外交流项目中。这使得一些项目无法达到 规模化,难以形成连续性和持续性。 三、提升思考 要提升高校本科生海外交流项目的成效,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改进。首先是项 目的设计和实施。学校应该按照学生的需求和教育目标,精心设计和策划项目内容,帮助 学生在海外学习和生活中得到全面的提升。要加强项目的管理和监督,确保项目的质量和 学生的安全。 其次是增加对学生的宣传和引导。学校可以通过开展讲座、举办体验活动等方式,帮 助学生了解海外交流项目的意义和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学校也可以加强对学生 的经济、心理等方面的支持,使得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海外交流项目中。

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中国大学教育的 国际化也呈现出不断壮大的趋势。本文将根据当前大学教育的国 际化特点和趋势,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教育全球化的背景 教育全球化是全球化大趋势和教育改革的必然产物,它反映了 全世界国家和地区对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教育的共同需求,是跨 越国家和文化层面的教育合作与创新的重要方式。教育全球化涉 及到学科和思想的全球共享,学生的交换和移动,教学资源的全 球录用和使用,以及国际教育合作和交流等多个方面。当前,全 球教育领域正在逐渐实现全球性教育伦理和价值取向的统一和共识,同时加快了教育技术和平台的跨越式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更 为广泛的场域和知识资源。教育全球化也为中国大学教育的国际 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 1. 外籍教师引进的加速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引进吸收外籍 教师成为重要策略之一。截至2019年,中国已有来自全球198个 国家的28.9万名留学生在校学习,来华外籍教师数量也不断增加。

与此同时,我国亦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本土高校应邀派遣教师到海外授课、开展合作项目。 2. 校际合作关系国际化 校际合作关系也是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方面。我国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目前,中国已与全球18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300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93个教育合作机构,越来越多的合作项目在学生培养、科研合作、教学资源共享等领域展开。 3. 学生出国留学的盛行 近年来,随着生源总量不断增加,中国大学生出国留学逐年增加。不仅有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出国留学,研究生出国留学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留学人数达到66.6万人,同比增长超过13%。 三、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1. 实行高、精、尖人才引进政策 当前,中国大学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正朝着高、精、尖人才引进的方向发展。高水平国际人才的引进,有助于我国大学提升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也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应用型本科高校本土国际化专业建设内涵

应用型本科高校本土国际化专业建设内涵本土国际化专业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迎接国际化发展的背景下,为适应时代需求而进行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将从内涵的角度对本土国际化专业建设进行探讨。 本土国际化专业建设要注重专业教育的国际化。包括提供英文授课的课程、引进国外教材和教学资源、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等。这样,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更为广泛的国际化视野,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口头和书面沟通能力。同时,本土国际化专业建设还应加强国际化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推广,例如使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本土国际化专业建设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这包括引进具有国际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的教师,鼓励教师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教师英语能力培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国际化教育服务。

本土国际化专业建设要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力度。包括与国外高校进行学生交流与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实习机会和就业机会,与国外企业进行合作研究等。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际化背景下的就业市场需求,增加就业竞争力。 本土国际化专业建设还要加强国际交流平台的建设。建立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与国外学者和同行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竞赛,增加学生的国际化学术交流经验。 本土国际化专业建设还要重视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将国际化教育与本土文化特色相结合,培养具备本土文化意识和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这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同时也能够提升本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综上所述,本土国际化专业建设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提供国际化教育、加强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建设国际交流平台以及重视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好工作,才能更好地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

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

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评析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大学作为高等教育领域推动国际化进程的主要机构,它的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至关重要。我国在推进大学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应从教育的本质层面思考如何坚持民族化。具体来说就是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大学教育培育的杰出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全球视野、国际知识及沟通合作等能力,还要能够坚守并发扬本民族的特色文化。 关键词:大学教育国际化;国际化;民族化 作者简介:庞蕊(1986-),女,新疆石河子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浙江?金华?321004)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3-0003-02 大学教育国际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埃及的高度教育。那时跨国的“游教”和“游学”之风相当盛行。所谓大学教育国际化,就是指各国大学教育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相互交流、合作与援助的一种发展过程或趋势。目前,大学发展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但是推进国际化并不意味着要摒弃民族化,国际化和民族化必须统一起来。大学教育发展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有利于国家、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本文试从教育的本质,即育人角度来探讨我国大学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的关系,以期为大学

制订推行国际化的相关管理制度提供一些借鉴。 一、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大学教育 1.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的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成功加入wto后,大学教育的国际化在我国得到广泛重视。纵观中国大学教育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各所大学都在不断努力提高国际化水平,从留学生教育、教师访学及进修、课程的国际化内容等方面都有所表现。当前,我国借助大学教育国际化,总体上来说提高了高等教育水平,弥补了智力资源的匮乏,传播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融合。 2.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的大环境下取得了一些卓越的成绩,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知识和能力的人才。然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中国在推进本国大学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也面临了诸多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中国在推进大学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不免遇到大量优秀人才流失、本土文化扭曲和丧失的问题。第二,学术依附问题严重。由于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学术交流上的不平等,导致中国对西方国家产生了依赖性。在中国的大学教育学术和实践活动中,不考虑民族特性、简单移植和套用外国理论和方法的现象时有发生。 [1]第三,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在地区、院校和学科层面均存在明显差异,而且这些差异呈现逐级扩大之势。这种发展态势一方面表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高分题库附精品答案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高分题库附精 品答案 单选题(共30题) 1、在教学活动计划实施过程中,对教学计划、方案实施执行情况进行的评价是()。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 【答案】 B 2、狭义的课程评价是指()。 A.对课程方案制定过程的评价 B.对课程方案制定结果的评价 C.对课程方案实施过程的评价 D.对课程方案实施结果的评价 【答案】 D 3、高校与有关部门合作或单独成立的联合体,如科技工业园区、服务中心、咨询中心等,体现了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 A.专业性 B.合作性 C.实体性 D.广阔性

【答案】 C 4、班级授课制最先是由教育家()在其《大教学论》中作了理论上的系统阐述。 A.赫钦斯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杜威 【答案】 C 5、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把发展科学作为大学的活动职能之一,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的大学是()。 A.柏林大学 B.约翰普金斯大学 C.威斯康星大学 D.弗吉尼亚大学 【答案】 A 6、教师管理的根本问题是()。 A.激励教师勤奋工作 B.营造和睦相处的氛围 C.提升教师学历 D.提高教师待遇 【答案】 A

7、我国《高等教育法》对高等教育的描述是()。 A.专科教育 B.本科教育 C.研究生教育 D.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答案】 D 8、高等教育私营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解决高等教育经费短缺 B.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推行新自由主义路线 C.“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为高等教育私营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D.社会需要 【答案】 A 9、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活动课时制 B.特朗普制 C.开放课堂 D.个别教学 【答案】 B 10、《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A.学者

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对策与建议

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对策与建议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高校不仅需在教育理念、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更需要在招生、留学生管理、师 资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适应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以下是一些对 策和建议。 一、招收留学生,加强国际交流 招收留学生是实现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加强与海外高校的联系,拓宽留学生招生渠道,培养国际化人才。同时,也应该加强与留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为留学生提供适应生活和学习的支持和帮助。 二、改革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高校研究生教育需要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促进国际化 课程的研发和推广。同时,高校也应该加强研究生课程的质量管理,结合国际教育标准和 培养目标,制定相关的评估标准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需要具备拥有国际视野、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高校可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交流,吸引海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建立国际化教师团队,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四、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 高校需要建立健全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全面而系统地对 研究生进行指导和管理,提高研究生的能力和素质。同时,高校也应该加强与用人单位之 间的联系,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整研究生培养方向和目标,为用人单位提供合格的人才。 总之,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支持。高校需要从战略和思想上重视国际化,从招生、教学、管理等多个层面开展工作,以提高 国际化水平、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不断推动研究生教育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普通高校本科生国际化育人探索

普通高校本科生国际化育人探索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化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方向,为了培养适应 全球化发展的人才,普通高校本科生国际化育人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将针 对这一课题展开探讨,就如何在普通高校本科生教育中进行国际化育人的探索进行讨论。 一、背景 随着全球化发展的进程,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间人才流动和交流也日益频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已成为高校教育的当务之急。而在普通高 校本科生教育中,如何进行国际化育人的探索,已成为各大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国际化育人的现状与挑战 在当前的情况下,普通高校本科生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学校的国际化程度较低, 国际化教育资源不足;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不足,对外国事务和国际事务了 解不够;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不高,无法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教育课程和教学方法。这 些问题使得普通高校本科生国际化育人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针对上述问题,普通高校本科生国际化育人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学校需要 加大对国际化教育资源的投入,引进国外先进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 学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国际交流和实习机会的提供,使学生能够在国际化的环境中锻炼自己,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学校需要鼓励教师多出国交流和学习,提升自身的国际化水平,带回更多国际化的教学资源和经验,提高教育质量。 普通高校本科生国际化育人还需要加强语言教育,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使他们能够 更好地融入国际化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学校还需要加强对国际事务和国际政治、经济的教育,提高学生对国际事务的认知和了解,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普通高校本科生国际化育人对于学校、学生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学校来说,国际化育人可以提高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吸引更多优秀的国际学生和教师来校交 流和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国际化育人可以提高他们的竞争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良 好的基础;对于社会来说,国际化育人可以培养更多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推动社会的国际化发展,促进各国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 五、普通高校本科生国际化育人的前景与展望 未来,普通高校本科生国际化育人将成为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 频繁和全球化的推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将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的 共同目标。普通高校本科生国际化育人的前景将会越来越广阔。我们相信,在学校、学生

“211工程”、“985工程”及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改革有关情况

“211工程”、“985工程”及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改革有关情况 (日期:2008-10-09) 一、关于“211工程”和“985工程” (一)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实施情况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迫切需要同时也必然促进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其中包括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是否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更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的必然要求。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是建设世界一流的学科和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也只有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才能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 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高等教育的大国,但还不是高等教育的强国。要想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由大变强,缩小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差距,只能走“重点建设、带动整体发展”之路。也就是说,在国家统筹规划下,选择一些基础较好及对行业和区域发展有重要作用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通过重点建设,在教育质量、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使它们率先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成为

科教兴国的主力军,同时,带动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非常重视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重点建设。自1954年-1960年,中共中央共确定44所全国重点大学。截至1981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共确定96所全国重点高校。1984年4月,国务院确定10所高校列入国家重点项目,国家“七五”期间投入专项资金5亿元。1984-1985年,原国家计委、教育部、国防科工委将5所国防院校列入重点大学。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为了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要改进和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要根据同行评议、择优扶植的原则,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学科”。 1991年4月,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纲要》明确提出:“有重点地办好一批大学。加强一批重点学科点的建设,使其在科学技术水平上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同类学科的水平。” 1993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纲要”指出:“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办好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

关于教育国际化的政策思考-最新教育资料

关于教育国际化的政策思考-最新教育资料 关于教育国际化的政策思考 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教育改革和 发展,促进了我国在全球化国际环境中的教育强国建设。同时,在地方和学校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的实践中,又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在加强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理论的解答和政策的回应。 一、转变观念,扫除扩大教育开放的思想障碍 我国30多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证明:实践的创新首先需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思想解放。《教育规划纲要》把“扩大教育开放”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在深入贯彻中央关于“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方针、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仍然存在切实转变观念的问题。 比如,关于“保护教育主权”与树立政治自信、大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的课程内容的关系问题。我们一方面要根据《宪法》,在义务教育阶段严格实施国家课程标准,一方面又要在高中阶段鼓励课程多样化,包括引进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开发的课程资源;一方面坚持教育主权,在《教育法》中明文规定:“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坚持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原则,不得违反中国法律,不得损害中国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在签约承诺有条件地开放教育服务市场时,特殊教育服务(包括军事、政治和党校教育)和义务教育的若干领域均设立了 “不作承诺”的市场准入限制,但是我们又认同了“跨境支 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等教育服务提 供方式在促进教育对外开放中的积极作用,在“支持出国、鼓励回国”的方针指导下使我国成为世界范围内留学生最大派出国,同时也在客观上成为最大的教育市场。因此,面对教育对外开放后外国机构在我国教育市场的商业行为,不应简单回避,而是要积极应对,学会利用国际游戏规则,趋利避害;既反对教育的商品化、保护教育的公益性,又承认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其他有关教育服务的产业性

高等教育国际化:大学生国际能力测评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高等教育国际化:大学生国际能力测评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刘扬;孙佳乐;刘倍丽;李名义 【摘要】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当前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具备“国际能力”。依据课题组开发的国际能力测评量表,对北京地区8所院校的大学生进行了抽样测评。研究发现:(1)大学生国际能力表现平平,国际能力的三个维度的平均水平有明显差异;(2)大学生国际能力在学生个人特征和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对学生国际能力有显著影响;(3)在控制了个体特质和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变量后,国际能力受到学生的国际化活动参与度变量的显著影响。%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require college students with new competence, namely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ence (IC). Based on the assessment scale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national competence developed by the project, the study sampled and assessed college students from eight universities located in Beijing. Key finding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college students'IC is mediocre, a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 in three dimensions; (2)students'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family background exert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their IC;(3)after controlling for the variables of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family background, students' IC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ir level of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ization-oriented activities and curricula. 【期刊名称】《复旦教育论坛》 【年(卷),期】2015(000)003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加强高等教育大数据建设,全面了解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状况,受教育部委托,今年5月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正式开展“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查”工作。此次调查收到556所本科高校填报的问卷,内容包括国际化战略、组织与管理、教师、学生、课程与教学、科研、中外合作办学、境外办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等9个方面的57项指标。 报告介绍了高等教育行业相关概述、中国高等教育产业运行环境、分析了中国高等教育行业的现状、中国高等教育行业竞争格局、对中国高等教育行业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及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高等教育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高等教育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去年,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3431万人,较2013年3460万人减少29万人;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比2012年的699万人数增加26万。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34.46万人,比2013年增加4.83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校舍总建筑面积87196.1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731.08亿元。此外,我国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发展空间巨大。 国内高等教育中不但存在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之间的竞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竞争,同时随着留学热高涨,国内高等教育业面还临着国外高等教育的竞争。为此,教育部不断加强和促进中外高等教育的合作。 当前公办高等学校和民办学校都走特色化道路,但公办高等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又有国家政策的扶持,产学研一条龙,比民办学校起点高、速度快。我国高等教育市场的市场集中率仍然非常高,民办高校无论是从学校数量还是从培养学生数量上都只占绝对少数,在校生与招生数量的增长以及实现大众化的绝对主力是公立高校。另外,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化特征和矛盾日益显现,在和谐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环境引导下,近些年来,我国对于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着力完善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区域间和各类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在经过大规模扩招以后,已进入了一个比较稳定和更加有序的发展阶段,这对于高等教育的协调健康发展走非常有利的。到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将达到3350万人,在校生3080万人,其中:研究生17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36.0%. 十二五期间,将优化高等教育宏观布局结构。将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继续实施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按照国民经济布局和城镇化体系建设要求,完善中央部属高等学校和重点建设高等学校的战略布局,加强区域高等教育中心建设,形成与国家生产力布局和社会发展需要相衔接的高等学校布局结构。推进高等学校有特色、高水平发展。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为高等学校创造开放、公平、有序竞争的发展环境,使各类高等教育都能涌现出一批有特色的一流学校。 报告目录: 第一部分高等教育产业环境透视 第一章高等教育行业发展综述 第一节高等教育行业定义及分类 一、高等教育定义 二、高等教育分类 三、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 第二节高等教育行业特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