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儿童视觉发展规律

儿童视觉发展规律

儿童视觉发展规律
儿童视觉发展规律

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最大区别就是在于颜色感受性,视锥细胞对光谱中黄--绿区域最敏感。反光测试中,黄绿色显得最亮。视杆细胞对蓝绿光最敏感。

儿童发展心理学 (1)

此资料根据重点所着,只供学习参考,不可用于商业行为!! 第一章 一、发展心理学: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年龄范围出生到17-18岁左右):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三、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①描绘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③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④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⑤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四、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他认为个体发展及其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仅起引发作用。 五、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六、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皮尔杰。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论点:①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②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③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七、关键期:它是从植物学、生理学和形态学移植过来的,人类胎儿在胚胎期(2—8周)是有机体体内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和器官迅速发育生长的时期。这时的有机体对外界抵抗力十分微弱,胎儿受到不良刺激影响,很容易造成先天缺陷,这个时期就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八、最佳学习期——劳伦兹 九、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学家普莱尔在1882年出版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着作《儿童心理》。它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则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十、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儿童心理学家是陈鹤琴,其着作《儿童心理之研究》是我国较早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他用日记法进行了3年的追踪观察。 十一、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的研究优点——时间短、取样大。缺点——由于被试来自不同年龄的个体,不一定能正确地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十二、纵向研究: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验,探究心理发展规律。优点——通过对个别或若干个体的长期追踪性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尤其是可以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缺点——时间长、耗资多 十三、跨文化研究(交叉文化研究):是指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一、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①孕妇的营养②孕妇的疾病③药物④辐射⑤孕妇的情绪 二、身体的发展——儿童生长具有的四个显着的时期:①从出生到2岁,发展十分迅速;②2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③青春发育期开始,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④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 三、动作发展的规律:①从上至下;②由近及远;③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 第三章 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①发射行为;②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③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④视觉偏爱 二、定向反射: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一个个体,包括新生儿都会产生定向反射 三、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地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的现象 四、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的这种对新事物的兴趣现象。 五、新生儿(颜色视觉)①近视眼;②色盲 六、形状知觉:①婴儿是带着观察复杂的模式超过简单的模式的偏爱而出生的;②婴儿还喜欢看清晰的图像;③婴儿还喜欢看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④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新生儿更喜欢注视曲线,不喜欢注视直线或角 七、深度知觉:新生儿产生深度知觉是在9个月的时候。 八、视崖实验:吉尔森和瓦尔克做的实验。描述:P70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 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二、两岁前依靠感知认识世界 三、感知觉在幼儿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地位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主要阶段一、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 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 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 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 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 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 二、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原始的感知阶段 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阶段 第三节 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视觉是儿童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视觉敏度和颜色视觉两个方面。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一般所谓视力。 整个学前期,儿童的视力不断增长。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 颜色视觉的出现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据研究,最初的颜色视觉在出生后头几个月即已出现。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 幼儿期,儿童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继续发展。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更主要在于颜色视觉与掌握颜色名称的联系。实际上,颜色视觉与有关颜色概念的掌握已不可分。 第四节 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一、儿童听觉的发生 胎儿的听觉反应 新生儿听觉的发生 听觉发生的指标

近年来人们不但通过儿童的大动作反应来判断其听觉表现,还通过他的机体内部变化,如心律、呼吸等的变化,以及 眨眼、面部肌肉活动等来判断。有的人如爱玛斯 (Eimas1971)用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来判断。 二、儿童听觉和视觉的协调活动 最早发现感觉协调现象的是魏泰默(Wertheimer1961) 。许多人认为,感知协调现象是后天获得的。 事实证明,儿童从很小开始,已出现视听协调现象。 一些实验说明,听觉影响视觉的活动。 三、幼儿听觉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掌握语言、接触音乐环境的过程中,学前儿童的听觉不断发展。 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很大。 第五节 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 触觉是学前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2岁以前,触觉在认知活动中占有更主要的地位。触觉不但在学前儿童认识物体中起重要作用,触觉在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形成,特别依恋关系的形成,也起重要作用。学前儿童更多依赖于身体的接触来建立依恋关系。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一、儿童触觉的发生

儿童的情绪发展规律

儿童的情绪发展规律 情绪是指个体在受到内外环境刺激时产生的生理。心理反应,反应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间的关系,具有调节自身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功能。人们通过情绪表达当前的需要与愿望,并在情绪基础上产生对人、物的关系体验,调节与他人间的社会距离。新生儿已能够利用哭来表达生理需要,其后的情绪体验逐渐向复杂、稳定发展,能辨别他人的表情和情绪。情绪体验是与个体的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短暂、冲动而不稳定的心理体验,常以面部表情,姿势表情和语音、语调来表达。 1.先天性情绪新生儿有喜、怒、惧等三种先天情绪体验。当母亲温柔地轻拍或抚摸时,婴儿会产生一种泛华的松弛反应,展开手指和脚趾、发出咕咕等声响;若限制其运动,会产生身体僵硬或乱砍式动作,或发出屏息、尖叫等;听到突然巨响会表现出吃惊。 2.诱发情绪的情境各种情绪都可由人与人间,人与环境间的互动引起。人与人间的相互关系易引发儿童伤心、愤怒的情绪;日常环境事件易引发高兴与惊奇;想象或幻想则多与害怕相联系。 3.文化对情绪的影响任何文化背景下的小儿,对微笑与愉快,皱眉头、嘴角下垂与悲伤,双目圆瞪与愤怒间的联系,都有相同的理解。但是,这种先天联结受文化的影响,而不同文化均有独特的表情规则。儿童通过社会交往逐渐认识

这些规则,并在情绪表达上出现相应的发展。例如,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当众哭泣不合适,故儿童当着别人的面哭的情况会伴随年龄增长而减少,常采用其他方式来表达悲伤。 4.情绪识别能力的发展社会交往中,理解他人情绪和理解语言一样有重要作用。新生儿不仅具有表达情绪的能力,还有识别情绪的能力。出生后2天的新生儿听到其他婴儿哭时,比他在安静环境中更易哭。6个月前的小儿已能通过声调辨别母亲是愉快、悲伤或愤怒。6-8个月的小儿开始注意面部的细微变化,对面部表情产生精细的认知并作出相应反应。其后儿童不仅能分辨他人的表情,而且变得善于以他人表情作为自己的参照,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特点 儿童的动作发展是在大脑和神经系统、骨骼肌肉控制下进行的,因此儿童的动作发展和儿童的身体发展,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密切相关。儿童的动作发展有以下特点: ①从上至下: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任何一个儿童的动作发展总是沿着抬头-翻身一坐一爬-站-行走的方向成熟。 ②由远而近。发展从身体的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躯干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 ③由粗到细(由大到小)。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先发展,小肌肉的精细动作随后发展。随着神经系统和肌肉的发育,儿童开始学会控制身体各部位的小肌肉的动作。 婴儿 用手够东西和看手 宝宝已经能有目的的用手去够东西,尝试去抓自己喜欢的东西,并且喜欢把拿到的东西放到嘴里,不过动作不精准,容易打在脸上其他部位。而一旦放到嘴里,多会像吸允乳头那样吸允而不是咬。宝宝的手指可以伸展或者握起,有时候会把手放到胸前看,就像查看自己的指纹、看手相一样。 吸吮自己的大拇指

宝宝开始学着吸吮自己的大拇指了,虽然不需要太大的难度,但这也是宝宝新的运动能力,这个时候妈妈不应该制止宝宝的吸允动作。随着婴儿的成长,这个动作可以慢慢发展出其他的手的能力。 往高处抬头 宝宝俯卧时,可以把头抬得离开床面45度以上,说不定宝宝还会伴随着尝试做小幅度的左右转动,这是宝宝一个不小的进步。这一能力的出现,对宝宝认识周围的物品作用甚大,妈妈可以在宝宝左右吸引宝宝的目光,宝宝的头左右摆动可以锻炼颈部的肌肉。 开始尝试翻身 就算提供很好的护理,宝宝也似乎不安于做一个“植物人”,这个月的宝宝已经有了自己翻身的倾向,主要靠上身和上肢的力量,往往是仅仅把头和上身翻过去,臀部以下会继续保持仰卧位。妈妈可以在臀部稍稍给些推力或者移动宝宝一侧的大腿,让孩子把全身都翻过去,让宝宝体验翻身的感觉,不过要马上给宝宝翻过来以防止俯卧造成窒息。其他能力宝宝快三个月的时候,能够自行竖头了,而且时间慢慢能达到几分钟之长。这些能力的发展也存在个体差异,不一定循序渐进,有些能力刚开始出现,也不容易看出来。 3~4个月 头和上身的简单运动 这个月的宝宝能用上肢支撑头和上身,和床约成90度。同时从这个月开始,宝宝将慢慢从仰卧到侧卧,再从侧卧到俯卧,直到最后学会翻身。 手的运动增多 这个月的婴儿还不会主动用手抓东西,妈妈可以把玩具放在宝宝附近,吸引他去抓,这样可以锻炼宝宝手的运动,同时也能锻宝宝的眼手协调能力。三个月以后的宝宝手开始慢慢有意识地把手张开或者用手去触摸东西,应该鼓励宝宝使用手。 嘴的感觉运动 这个时候宝宝通过手和嘴来接触并感受外物,宝宝喜欢把小东西放到嘴部去吸吮,不要仅仅为了安全省事剥夺了宝宝对外界的探索。 其他能力 宝宝的其他能力依然有所进步。 4~5个月

(完整版)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 的主要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有其各自的特征。本章将简要介绍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这将有助于我们在和不同年龄儿童接触时,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教育,同时,这也将为本课程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章将涉及以下具体内容:婴儿动作的发展;婴儿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先学前期儿童动作的发展;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学习者应重点掌握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岁) 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婴儿期,也有人称之为乳儿期。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一、婴儿的身体生长 婴儿期是身体迅速生长的时期,头几个月,身高平均每月增长3cm以上,1岁时,身高可以达到70~75cm,体重可达9~10kg。同时其神经系统也迅速发育。这里我们主要谈谈婴儿动作的发展。 (一)新生儿的原始动作反应(本能动作) 1.新生儿环境的变化 从上述对比中可以看到,胎内环境和胎外环境差异很大,也就是说新生儿出生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本能动作(无条件反射) 过去,人们以为孩子刚出生时是无能的,什么也不会。可是,近年来的研究材料发现,儿童先天带来了应付外界刺激的许多本能,其本能之多,令人惊讶。天生的本能表现为无条件反射,它们是不学而能的。下面简述一些。 吸吮反射。奶头、手指或其他物体,如被子的边缘,碰到了新生儿的脸,并未直接碰到他的嘴唇,新生儿也会立即把头转向物体,张嘴做吃奶的动作,这种反射使新生儿能够找到食物。

0-5岁儿童视觉和听觉的发展

0-5岁儿童视觉和听觉的发展 年龄视觉/.听觉方法 1-2 个月可以看到模糊的影像;会眨眼 喜欢鲜艳的色彩和强烈的黑白对比 可以追视物体及光源。 多和宝宝对视 多给宝宝看黑白对比鲜明 或色彩鲜亮的图案和玩具, 刺激宝宝的视觉发育 在睡眠中突然听到声音会出现惊跳反射,上 下肢抖动。 2-3 个月有注视和两眼固视的能力,不过无法持久 能区别面孔,区分黄色、红色及橙色 些宝宝可能出现斜视 多给宝宝看各种颜色的图 画,玩具,尤其是黄色、红 色,;变换物品摆放方式开始出现区别不同声音的能力和情绪反应。 如喜欢听音乐,对妈妈的声音特别敏感。 多给宝宝听音乐 妈妈多给宝宝讲话,用“妈 妈语” 3-4 个月已经可以比较顺利地捕捉视野范围内的移 动物体,拥有了“追视”的能力; 展现出对某种颜色的偏爱; 经常给宝宝看移动的物体, 如追视卡片 在环境中多布置孩子喜欢 的颜色的物品和玩具 开始寻找声源,出现听觉注意;多给孩子创造听和寻找声音的 机会,如摇拨浪鼓 4-5个月会以视线寻找声音来源,或追踪移动物体, 能够转动身体,伸手去捕捉眼睛看到的感兴 趣的物体; 可以渐渐盯住某一物看几秒钟,拥有了“定 视”的能力; 在宝宝身体70cm以内的范 围内,摆放色彩鲜亮的玩 具、图画,便于宝宝接受丰 富的视觉刺激 能感知熟悉的声音,习惯言语声 5-6 个月宝宝可以自动调整好自己的姿势,以便看清 想要看的东西; 可以抓物,手眼协调能力开始发展; 多给宝宝看颜色鲜亮的活 动物体; 扩大宝宝的视野范围,多带 宝宝四处走动,增加室外活 动的机会。 呼唤时能面向发声发向,出现听觉定向

7-8个月成人一样的视觉能力,比如对轮廓、色彩、 距离、体积等的感知; 感知远近、深浅的知觉也开始发展 辨认熟悉的人; 留意日常生活中吸引宝宝 目光的物品,培养对外界的 兴趣 开始注意说话者的口型,有了言语听觉 开始对声音进行自我调节 亲人多给宝宝用夸张的语 气说话 购买带有声音和鲜艳颜色 的玩具 9-10个月视线能随移动物体上下左右地移动,对于眼 前突然消失的东西,会有寻物反应; 辨别物体大小、形状及移动的速度,可以看 到小物体,区分简单的几何图形,模仿面部 表情 多让宝宝看移动的物体,形 状丰富、清晰的图画; 让宝宝观看丰富的色彩,留 意不同颜色的差别,进一步 提高孩子的辩色能力。 开始”懂话 11-12个月视觉发育已经相当精确,开始对一些细小物 体产生兴趣,并能区别简单的几何图形 认识红色、认识圆形、辨认 细节; 培养宝宝对图画、文字、书 籍的注意、爱好 能利用听觉模仿学习语言,学习说话 可以随着音乐摆手,出现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培养孩子语言模仿能力,简 单的叠词“爸爸“ 多给孩子听音乐儿歌,培养 孩子的兴趣 1岁-1岁半视觉敏捷,视功能充分发展; 喜欢借由眼睛引导手部活动,喜欢触摸所有 看到的新事物,手眼协调能力快速成长; 能够分辨出物体的形状,宝宝可以把不同形 状的积木插到不同的插孔中; 区分大小、形状,认识黑色、 白色; 在宝宝活动空间里内摆放 色彩丰富的新鲜玩具、图 画。 能寻找视野以外的声音,主动听取声音的能 力大大增强; 1岁半-2岁宝宝可以通过观察将物体配对,视觉精辩能 力发展的更好; 模仿能力增强,可以细致地模仿看到的行 为; 集中注意力观看动画片或书本上的图; 多和宝宝做互动游戏,让宝 宝有更多模仿的机会 对语言的理解逐渐增多,从听词和短语发展 到听简单句和较长的句子,并开始喜欢听有 简单情节的故事。 多带宝宝参加室外活动; 孩子睡觉前,多给宝宝讲小 故事 2岁-2岁能看见细小的东西如爬行的小虫; 远距离视觉发展,能注视3米远的小玩具, 可以判断事物的远近,且视线能跟上快速移 动的东西; 多给宝宝看细节复杂的图 画,以免简单的图画使宝宝 感到乏味,失去兴趣; 用一些形象具体、鲜明、有

宝宝视觉发展的3个阶段_百度文库.

宝宝视觉发展的 3个阶段 就婴儿视觉能力来说,出生后至 1岁之间的发展极为迅速,而出生后前 4个月又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希望家长都能充分了解宝宝正常的视觉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密切观察, 给宝宝提供一个良好的视觉发育环境。 3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视力模糊:只对光有反应 宝宝刚出生时的视力很弱, 如果拿正常成人的视力去衡量, 也就仅有 0.025~0.05的水平。他们可以看到父母的影像, 不过并不怎么清楚。尽管如此, 新生儿对光线还是会有反应, 在接受由暗乍亮的光线时,宝宝的瞳孔会收缩、眼皮眯起来。如果光线太亮、太强,他们常常把头转到另一边去。 看似斗鸡眼:发展未完全 多数新生儿两眼的位置常常不正, 看起来就像斗鸡眼或外斜视, 常常令新手父母感到担心, 到底宝宝有没有斜视呢?其实这种情况到满月之后就会有所改善, 因为在宝宝 1个月大时,眼位已经发展稳定,一般不会有眼睛歪斜的现象。 健康小贴士:多看远,少看近 约有 75%的新生儿是轻微远视,眼球的发育在 7岁以前都趋向远视,之后则往近视方面发展。因此, 当宝宝越来越大时, 父母应该多带宝宝到户外活动, 多看远, 少看近。另外, 学龄前儿童尽量不要长时间进行近距离活动,例如上电脑课,否则容易产生近视 (尤其是高度近视 ,那就不是“ 赢在起跑点” ,而是让视力“ 输在起跑点” ! 第二阶段可注视物体:跟随移动 随着宝宝年龄的增加,到了 6~8周大时,妈妈就发现宝宝好像开始会看东西了!宝宝的视线似乎会跟着东西移动,这是因为宝宝此时的视觉能力已经发育至能够“ 固视” 的阶段。也就是说, 眼睛可以固定地看着一个物体, 而这个物体通常是宝宝感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和规律是什么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和规律是什么? 答:1.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幼儿心理的一般特点概括的讲,幼儿心理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点: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还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动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条件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改变。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3岁前,幼儿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但是,这些特征是非常不稳定的。他们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个性表现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幼儿个性表现的范围比较广阔,无论是在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事的态度方面,都会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些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容易改变,但是已成为一个人一生个性的基础。 2.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幼儿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2.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3.幼儿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二、请结合实践谈谈你对幼儿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理解。 答:(1)幼儿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幼儿任何心理活动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过程即表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量变到一定阶段,引起质的变化,标志着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在每一个阶段中既留有上一阶段的特征,又含有下一阶段的新质,但是每一个阶段里总是具有占主导地位的本质特征。(2)幼儿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因此,只要是幼儿期的儿童,其心理发展阶段的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都是共同的,表现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而且基本上是稳定的。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的变化,儿童的年龄特征会发生一定的变化。(3)幼儿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幼儿心理的发展进程不是千篇一律地按一个模式进行的,也不总是按相等的速度直线发展的。有些心理特性发展的早一些,有些心理特性发展的晚一些;有些心理特性的发展是先快后慢,有些心理特性的发展却是先慢后快,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而且,不同的幼儿其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他们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也各不相同。 在遗传、环境、教育和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儿童的身心发展表现出一些规律性的特征,教育具有引导和促进心理发展的作用,对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教育要从实际出发,遵循规律,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首先,教育的选择要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阶段。教育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遵循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育的内容、方法、进度等要从儿童心理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儿童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使儿童能够掌握教师所教的知识、技能等。小班幼儿,较为明显的行为便是模仿和重复,他们在不断地重复、模仿过程中获得粗浅的经验,我们在指导过程中常常会高估孩子的认知水平,低估孩子的心智水平,指导不适宜或没有寻找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就常常造成孩子们不理解,老师没有成就感,也会感到痛苦。 其次,教育要依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循序渐进。儿童身心的发展不仅是渐进的,而且是遵循一定顺序的,每个阶段之间是不可逾越、不可颠倒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发展的条件。教育工作者要遵循这一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开展不同的教育活动,同时更应该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序列来施教,做到循序渐进。

最新-《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读后感 精品

《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读后感 读完美国作家艾略特的《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有很多启发。其中关于评价儿童的美术成长,今日美术教育的状况,美术教学的研究这三个部分,特别有感触,想从美术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帮助、美术教育的现状以及儿童多种感官的培养这三方面来谈谈我的感想。 一、能否评价儿童的美术成长——美术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帮助 《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中的第八章能否评价儿童的美术成长主要讲了能否评价儿童的美术成长和如何评价儿童的美术成长这些内容,从中我认识到:美术启蒙教育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是最具有培养人的潜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育。它从抽象灵感的点燃,到创造性思维的自由表现,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儿童的创造力。也可以说,美术教育在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感性思维、形象思维等思维活动方面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还会影响到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 如何评价孩子的画,是有一定技巧的。最忌讳的就是不能拿自己孩子的画和其他孩子的作比较。评价过低,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过高,会让他们失掉动力,没有了进取心。因为每个孩子的成长经历、接受能力,学习程度、学习时间等等,所表现出的绘画能力是不相同的。所以家长们不要对他们有太多不切实际的期望。 让孩子们正是通过学习绘画这个过程,使自己的心理得到满足,让自己有成就感。这种感觉正是一个人获得事业成功后有了成就感的“雏形”,我们家长和教师都要保护好这个“雏形”,发展好这个“雏形”,使孩子在绘画过程中逐渐建立自信。请家长们想一想!孩子们总有一天要走向社会,只是个时间问题,就像小鸟早晚要出窝一样,你不可能永远跟着他。那么你现在就开始为孩子的未来进行投资吧,为了能让他将来在广阔的天空上更自由地翱翔…… 二、今日美术教育的性质、状况和目标——浅谈美术教育的现状 《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中的第二章今日美术教育的性质、状况和目标主要介绍了:在美国,事实上美术在某种意义上被看得很重要(他们还修建了专门的建筑和展览美术作品),那么奇怪的是为什么美术在美国学校中的地位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1、儿童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规律 儿童心理研究范围是0-18岁,又将其分为几个时期:胎儿期,婴儿期(0-7岁),儿童期(7-12岁),青春期(12-18岁)。 现在,越来越多的妈妈重视胎教,胎儿期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胎儿期的特点如下:(1)胎儿和妈妈是一体的,所需营养全由妈妈提供;(2)妈妈的情绪胎儿可以感受到,如果妈妈的情绪不好或者害怕,胎儿也会感觉恐惧。胎教其实并不是教育胎儿,而是有助于妈妈。至于胎教音乐,胎儿在妈妈肚子里根本听不到,不过胎教有用,主要是妈妈情绪好,有助于胎儿。 宝宝出生之后,要面临新的外在环境,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挑战。胎儿其实要12个月才能离开母体,但是为什么现在是10个月呢?因为人类进化,头部较大,12个月生产困难。因此,婴儿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妈妈体内会分泌催产素,对孩子的反应有直觉,比如说,孩子哭了,爸爸可能不知道,但是妈妈会知道,可能是孩子要换尿布了。怎么建立安全感呢?就是孩子有需求的时候,爸爸妈妈是否在身边照顾。婴儿表达需求的方式就是哭,因此孩子有需要时,亲人要及时满足。如果没有得到满足,婴儿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不可信,长大以后会与父母不亲,与伴侣关系也不好。这个需求并没有消失,一直处于一个向外索取的状态。 3-7岁的阶段,心理发展又不同。比如,向外界的人一定要说接受。小时候可以随意吃饭大小便,但是现在不可以了,要按时吃饭,无法自由表达情绪。这个阶段开始社会化,要适应社会的环境。于是,孩子的感觉开始变得不重要,规矩重要。特别是在中国,孩子都变得统一规范化了,孩子必须遵守规矩才能生活下去。延迟满足:我想要的东西,必须通过抑制眼前可以得到的满足,才能最终得到。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长大以后在事业上比较成功,家庭比较幸福,生活在社会中上层。在孩子小学阶段,要开始了解世界,以及获得知识。这个阶段培养孩子获得知识的能力很重要。 到了青春期阶段,孩子可以用一个词来总结,那就是“叛逆”。一开始是,爸爸妈妈是对的,我是错的,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你让他怎么做,他偏不怎么做,一切都靠不住,一切都不可信,甚至对他自己,他也可能不相信。这个是时候是儿童开始独立,形成人格个性的关键时期。如果青春期的孩子不叛逆,这是不是一个好事呢?这还真不是一个好事,因为将来出来以后,他还会有反抗。这个反抗存在两种情况:(1)大学以后,开始逃离,绝对的一种逃离方式就是毁灭自己——自杀;(2)什么都不做。那么,青春期的叛逆该怎么应对呢?需要让他充分地完成,否则,青春期的这些特点在他的性格中将长期存在。 青春期过了以后,比方说18-25岁,这时孩子要形成一个独特的自我,是自我认同的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个时候,孩子开始考虑,我到底是谁?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要为这个世界创造什么?我将来的发展,我可能要为自己做些什么?所

幼儿的发展规律以及特点

幼儿身体发育与动作发展的规律以及特点 (2013-07-10 12:38:58) 转载▼ 分类:《保教知识与能力》大纲整理 一、幼儿身体发育 幼儿身体发育是按照一个可以预期的顺序进行的,它比较严格地受到时问的制约。身体发育则是指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分化演变过程。 (一)幼儿身体发育的规律 幼儿生长发育规律就是大多数正常幼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规律。1.幼儿身体发育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幼儿发育从幼稚到成熟是个连续的过程,不是间歇式、跳跃式的过程。在这个连续的过程中.为了便于研究和保健,又可将其分为若干阶段,这些阶段之间相互联系.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发育的基础,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发育的延续,如果前面阶段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后面阶段的发育:如婴儿动作的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民间总结为“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两个月抬头,四个月会翻身,六个月会坐,七个月会滚,八个月会爬,一周岁会走。抬头、翻身、坐、滚、爬、走这些动作是婴儿动作发育连续过程所分的几个阶段,如果没有让婴儿在爬的阶段得到锻炼.婴儿就较难掌握走路的方法.走路时容易摔倒。 2.幼儿身体发育的速度是波浪式的 幼儿身体发育的速度个是匀速的,也不是加速度的,而是有快有慢。呈波浪式的。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共有两个生长发育的高峰。这两个高峰期称为生长发育的突增期。第一个突增期在两岁以前,第二个突增期在青春期。 胎儿中期(4~6个月)身长增长最快,3个月约增长275厘米,约为出生身长的55%,是一生中身长增长最快的时期。胎儿后期(7~l0个月)体重增长最快,3个月约增加2300克、约为出生体重的77%,是一生中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出生时身长为50厘米,体重为3000克。一岁时,身长约75厘米。体重约9000克。一年中身长增长约25厘米,体重增长约6000克。是出生后发育最快的时期。出生后第二年,身长增长l0厘米,体重增长2500~3500克,生长发育的速度也比较快。两岁以后,生长发育的速度下降,每年身高增加4~5厘米,体重增加1500~2000克,直到青春发育期,生长发育再次加快。 3.幼儿身体发育是具有程序性的 0~6岁幼儿的发育有两个规律,一个是头尾律,一个是正侧律。在胎儿时期.头颅最先发育。出生时,头围已达成人头围的65%。出生以后,头颅继续快速发育,然后是躯干,最后才是四肢。这种从头部到下肢的发育规律称为头尾律。从“二拾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的动作发育程序来看,也能发现这一规律。所谓正侧律是指从人体中部到人体边缘的发展;婴儿开始拿东西时是满把抓,然后是几 个指头拿东西,后来可以用两个指头拿,最后能用指尖拿东西。这就是发育的正侧律。从出生到发育成熟,人体各部的增长具有这样的规律:头颅增长一倍,去干增长两倍,上肢增长三倍。下肢增长四倍。经过这样的增长,新生儿从一个巨大的头颅,较长的躯干,短小的四肢的不均衡体型发育成为一个较小的头颅,较短的躯干,较长的四肢,体型较为均衡的成人。 4.各系统的发育是不均衡的但又是统一协调的 身体各系统的生长发育存在四种模式,一般称为四种生长模式。由于是全身各系统发育的基础。神经系统的发育在胎儿时期和出生后一直是领先的。这是生长模式之一。由于儿童时期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免疫细胞的功能较差,淋巴系统通过自己的迅速发育以提供更多的淋巴细胞.弥补免疫细胞功能的不足,保护机体。随着身体器官的成熟和免疫系统功能的加强,淋巴系统在10岁以后又逐渐退缩到较低水平。因此,淋巴系统的发育趋势是最初几年发育较快,后又逐渐萎缩至成人水平.这是生长模式之二。一般系统的发育,包括身体外形以及内脏各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肌肉等)的发育,存在两个发育的高峰期,身高和体重的变化趋势就是这些系统的发育趋势。这是生长模式之三。由于身体其他系统的发育尚未成熟,生殖系统的发育没有意义。所以,在幼儿时期.这一系统基本没有发育.这是生长模式之四。可见,各系统的发育是不均衡的,但这种不均衡恰恰是机体整体协调发展的需要。 5.生长发育是有个体差异的 尽管每一个儿童在发育过程中,都存在上述的发育规律,但由于遗传和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在发育的过程中或发育结束时,都存在着胖瘦、高矮、智愚、强弱等方面的差异;没有两个人的发育是完全一样的。 (二)幼儿身体发育的特点

正常儿童认知能力发展规律表

正常儿童认知能力发展规律表

2--6岁儿童认知发展 24个月(2岁) 1会从两个实物中分辩大,小。 2听从指示,将东西放进杯子里或放在杯子旁边。 3给予两种不同的实物时,会依照指示选择一种。 4依序将三个不同大小的套杯放入插座里。 5完成三块拼板。 6配对基本相同的形状和颜色。 (1).1 对 1(2).1 对 2(3).1 对 3 7模仿把数字卡1放在一个东西的旁边。 8看到数字卡1会自动说一。 36个月(3岁) 1能辨认大小、长短、软硬。 2有位置的概念(利用实物表现):上面、下面、穿过。 3依指示给一样或全部的东西。 4会做1对三配对。(1).红(2).绿(3).蓝(4).黄(5).黑(6).白 5会做上述6色,1对2的选择。 6会做上述6色,1对4的选择与配对。 7将8张简明图卡加以配对--选择--分类。 8完成6块拼图。 9模仿把数字卡2,放在两个东西的旁边。 10看到数字2,会说2。 11能认数字卡3。 12将数字卡3与3的集合,配对。 48个月(4岁) 1会分辨真实与不真实的东西(如模型水果与真的水果)。 2会选择轻与重的东西。 3会将东西与图卡分类,如分出:(1).人(2).衣服(3).动物(4).食物 4依指示放置和选择东西(1).旁边(2).前面(3).后面 5会选择很多和很少的东西 6给5样东西,凭触摸找到指示的东西 4--5 岁 1专注力增加,能听故事最少15分钟2说出3件物品中不见的一件的名称3知道"昨天""明天"的意思4顺序排列数字1--10 5配对数字与实物1--106数10件物品 7念数1--208说出简单图形的名称 9认出自己的名字10看数字卡读1--20 11说出及写出1--10的数字12凭物品的一种特征分类 13做简单的计划并执行14辨别轻重、高矮等概念 15明白最大,最小,一半等概念16分辨图画的异同 17知道日历的用途 5--6 岁 1说出9种颜色的名称2背数1--50 3配对数字与实物 1--204 排列事物的次序 5 看数字卡读数字 1--100 6 看图卡说出物价类别的名称

学前儿童发展高频考点: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及特点

福建教师资格|保教知识与能力之学前儿童发展高频考点: 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及特点 相关推荐:福建教师资格|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汇总篇】(按住ctrl点击即可访问) 一、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1.头部动作的发展 头部动作是儿童最早发展,完成也较早的动作。头部动作的发展顺序,大体是这样的:出生时,仰卧时头会左右转动,俯卧时会抬头片刻。这时如果不用手接着他的头,头就会下垂。1个月,头仍不能竖直,俯卧时能抬起下巴。2个月,抱着时头能竖直,但还是摇摆不稳。3个月,头能竖直而且平稳。4个月,头能平稳竖直,俯卧时能抬头,抱着时头能保持平稳。7个月,仰卧时能抬头。 2.躯体动作的发展 躯体动作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翻身和坐的动作的发展。2个月,能挺胸。3个月,能从侧卧翻到仰卧。4个月,能扶着坐。5个月,能从仰卧翻到侧卧。6个月,会坐在有扶栏的椅子上;坐着时身体前倾,会用手支撑身体。7个月,能从仰卧翻到俯卧;能不靠成人或其他东西的扶持独自坐一会儿。10个月,能毫不费力地从躺着坐起。12个月,站着时能自己坐下。 3.行走动作的发展 儿童行走动作的发展,要经历爬行、站立和行走三个阶段。7个月,试着爬行,主要依靠膝盖和大腿的移动。8个月,匍匐爬行,腹部贴地,用腹部手臂带动身体和两腿前进,扶着能站立。10个月,用手和膝盖爬行。身体不着地,手臂和腿交替移动,能扶着东西自己站起。12个月,能扶着行走。14个月,能独自站立。15个月,能独自行走。18个月,跑步不稳,容易摔倒。2岁,行走自如,能大步稳跑,会踢皮球,能自己上楼下楼。2.5岁,能双脚跳,会用单脚站立片刻(2秒钟左右)。能踮着脚,用脚尖走几步,能从椅子上跳下。3岁,能单脚站立,会踮着脚走,跑步稳当,会骑三轮脚踏车。 4.抓握动作的发展 抓握动作的发展,是手的动作发展的重要标志。抓握动作的发展,以眼睛注视物体和手抓握物体动作的协调;五个手指活动的分化为特点。因此,婴儿出生后6个月,抓握动作才开始发展。3个月以前的婴儿,手基本上是捏成拳头,手脚一起乱伸乱动,4~5个月的婴儿,虽然会伸手抓身旁的东西,但往往是 整个手拿一把抓,拿不住。这种手的动作带有很大程度的不随意性,手接触到什么就抓什么。6个月,捏物体时还是一把抓,不会使用拇指,能够把东西从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手眼协调,看到物体后能用手抓住它。8个月,抓握物体时能大拇指和其他四个指头分开,使用拇指抓握住物体。10个月,能协调地配合手眼动作,把一样东西放到另一样东西上。18个月,能将2~3件东西搭叠起来,能推拉玩具。会同时使

儿童年龄段视觉障碍的独特性.

儿童年龄段视觉障碍的独特性 在视障者治疗方面,西方国家中儿童只占少数。与此相反,在发展中国家儿童则是占多数。例如在肯尼亚,其总人口(三千五百万)中有一半年龄在16岁以下,而视障儿童就有数万人。如果用调查视障的年头儿代替调查儿童的数量,就会更清楚地看到,这些孩子在成长发育和教育中的问题远远超过成年视障人的需求。 0-18岁之间的视障儿童在早期教育/早期照管、测查和配用放大器具等方面的需求都是因人而异。在西方国家,儿童多重残疾比成年人更为常见,60%以上的视障儿童患有另一种残疾,有些还患有多种残疾或慢性疾病。 成年人和儿童的主要区别在于儿童尚处于成长发育期。他们在非正常的视觉信息基础上来建立应对策略和活动构架,而大部分成年视障者从前曾看见过,并已借此形成了视觉正常人的外界印象和生活经验。这个不同之处应该在界定儿童视障时提及。 为各国呈报成年人视障,世界卫生组织根据远视力和视野作出了定义:视力低于6/18 (0.32) 或者视野半径小于10度。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视障教育协会在1992年的曼谷大会上却强调,这些测试数值仅在呈报的报表中使用。对于早期照管、光学辅助器具和特殊教育的需求则应依据对整个视觉功能和多重残疾彻底的评估进行安排。 确定儿童年龄段视觉障碍的难点 为呈报视障订立的视力是在4米远的距离通过视标逐行测试而确定的远视力。这对于检测学龄儿童是可能的。然而,幼儿和多重残疾儿童则必须在更近的距离使用单个标识进行检测。这种方法能够比视标行列测试显示出行列范围以外更佳的视觉数据。检测婴儿和早期发育阶段的幼儿,如果条件具备,务必要用栅格视力检测来代替视力表视标测试,因为它检测的视野面更大,所以会比视标视力强得多。由此看来,视敏度并不是一种评估视觉能力的可行方式,特别是在学龄前阶段。 测查一个孩子的视野往往比视力更困难。两种基本的测量方法很难适应儿童检测。因此要重视研制其他方法。 视觉障碍对发育的影响 视障所产生的影响随着不同的年龄段而交叉变化。在婴儿阶段可以看到对发育全面的影响:父母和孩子之间早期的情感的联系(Boding, attachment)、早期的互动交往、运动机能的发育(包括眼睛运动机能、头部姿态、手眼协调、宏观和微观运动机能的发育)、空间和距离感、语言、日常生活技能、社会能力以及与其他孩子的沟通交流。当所有这些特定的麻烦出现时,均可通过早期教育/早期照管来减轻障碍,甚至往往能达到正常的运动机能和语言发育。沟通交流则始终是大多数视障儿童最困难的问题。 在幼儿阶段,应该对上述所有功能进行评估。在学龄阶段,则可象测查成年人一样,对视障的影响在四个重要的功能领域进行评定:(1) 沟通交流、(2) 日常生活技能、(3) 定向行走、(4) 费眼的近距离工作。在上述的每一方面,一个孩子不是采用盲人技巧方法就是采用视障人的技巧方法或是明眼人的技巧方法。技巧方法的采用可随任务类别的不同而相互交叉,例如:一个视野有限的孩子要靠盲杖定向,但可以不用助视器具进行阅读。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专题拓展资源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我们在本书的第一章讲过,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即发展的方向、顺序;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学前儿童的个别差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及其起作用的规律等四个方面。通过前面各章的学习,我们实际上对这几个方面的知识都已经有所接触。本章作为全书的最后一章,将对这些知识加以条理化并在理论上作进一步阐述,以帮助读者提纲挈领地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本章着重讨论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两大问题。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本书第二章到第五章,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整体上介绍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从第六章起的以后各章,又从认识、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各个方面介绍入学前各年龄阶段的特征。从这些横向的和纵向的发展特征,可以看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简单到复杂 刚出生的孩子只有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复杂化。这种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从不齐全到齐全 新生儿并不完全具备人所特有的全部心理活动,比如:初生时还不能集中注意,头几个月的孩子还不会认人,1岁半以前还没有想象活动,2岁左右才开始真正掌握的语言,6岁左右个性才开始初具雏形。这就是说,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是在出生后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的,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次序,服从由简单向复杂发展的规律,感觉和知觉属于简单的认识过程,在感知之后出现记忆,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才发生想象和思维等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以及其它复杂的心理活动。待各种心理过程都已齐全,并逐渐形成统一的个性时,儿童的心理要比最初复杂得多。

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人生的第一年(婴儿期) 一、初生到满月 从初生到满月,称为新生儿期。 新生儿的主要特征 (一)适应新生活 胎内、胎外环境有什么区别? (二)依靠无条件反射 新生儿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主要依靠低级中枢实现的本能活动,即无条件反射(也叫生来的反射)。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主要有:吸吮反射、觅食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击剑反射、迈步反射、游泳反射、巴布金反射、蜷缩反射等。 1、吸吮反射(sucking reflex) 接触儿童的嘴唇,就引起吸吮动作。吸吮反射是最强的反射之一,当新生儿开始吸吮时,其他活动都会被抑制。永久性,有利于喂食。 2、防御反射(defensing reflex) 儿童出生后的头几天就能对温度刺激或痛觉刺激产生泛化性的反应(刺激一处,全身反应)。 3、定向反射(orientating reflex) 又称探究反射,即“这是什么”的反射。儿童出生后不久,约在两周左右,就能对强烈的刺激(如强光或大声)产生定向反射(如眼睛转向光源或暂时停止吸吮动作)。 以上几种无条件反射具有有关生活适应的生物学意义,还有一些无条件反射,没有明显的生物学意义,但可能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它们有过一定的生物适应意义。 4、抓握反射(grasping reflex) 又叫达尔文反射,任何物体与手掌有接触时就握住不放,甚至可以借助物体把身体悬挂起来。大约到第二个月时,这个反射就消失了。 5、巴宾斯基反射(babinski reflex) 轻轻地抓或刺激儿童的脚心时,就引起脚趾向上张开的动作,五个脚趾变成扇形。约在8、9个月时这个反射就逐渐消失了。 6、惊跳反射(moro reflex) 又叫摩罗反射,当新生儿突然失去支持或受到大声刺激时常常表现为惊恐状态,如双臂伸开,又迅速收回胸前,紧握拳头等。这个反射约在出生后四个月消失。 7、游泳反射(swimming reflex) 托住新生儿的腹部,他就会做出象游泳样的动作。这种反射可能是在种系发生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与个体在母体内的液态环境有关。这种反射约在生后6个月以后消失。 8、强直性颈反射(tonic neck reflex) 又称击剑反射,当新生儿躺着时,把他的头转向左侧或右侧,就会伸出与与头转向一致的那个手,而把相反方向的手臂和腿蜷曲起来,仿佛摆出击剑者的姿势。实际上,这是婴儿吃奶最好的姿势。这个反射约在生后两至三个月消失。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无条件反射,如眨眼反射、瞳孔反射、吞咽反射、打嗝、喷嚏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