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哲学史教案第2章两汉经学.

中国哲学史教案第2章两汉经学.

中国哲学史教案第2章两汉经学.
中国哲学史教案第2章两汉经学.

章节二、两汉经学课时6

教学目的了解汉初黄老之学兴盛的原因和目的,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的过程及起因。把握儒学在汉代地位的转变,即由先秦时期与诸子平等的学术地位转变为独尊的官方学术和统治思想。明晰随着儒学的独尊,儒家六经的被表彰,有了儒学经学化的过程,由此也就产生了两汉时期的主要哲学形态——经学。清楚经学内部的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及这两种经学学派的各自特点。掌握西汉今文经学家董仲舒的政治哲学及东汉时期王充的理性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及突出方法教学重点:明确汉初的黄老之治及后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目的及理论自身的支撑因素。了解儒学由先秦至汉代地位的显著变化,及儒学形态的逐渐转变,把握经学内部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论争要点及各自的优劣之处。掌握汉代经学大儒董仲舒的哲学观念及东汉王充的理性哲学。

突出方法:历史演进中的分析法。如从分析历史背景着眼,追溯理论产生的历史根源,探析由汉初的黄老之学到后来儒学独尊的原因,阐述儒学由先秦时的子学上升为经学的历史演变。分析儒学经学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经学内部的纷争;以及东汉时期王充理性哲学形成的理论背景等。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教学难点:儒学由子学向经学的形态转变对儒学自身的影响;经学内部形成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争论的原因;董仲舒对天人关系的论说,即天人感应论的理解,及其“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念;王充对东汉“虚妄”之说的批判。

突破方法:对比分析法。如将汉初的黄老之治与汉武帝时的儒学独尊对比,由此挖掘儒道思想运用于政治产生的不同效果;对比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不同。

相关内容素材教材:《中国哲学史》,第125—170页。

参考教材:《中国古代哲学史论》,第113—127页。《中国哲学智慧》,第61—73页。

教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学过程授课思路:在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社会历史变革后,中国哲学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两汉时期。儒与道的相争中,儒学独尊,形成儒学的新形态——经学。儒家经典被尊奉、表彰,在儒学经学化过程中,不同学派为获得正统地位,相互论争,形成了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董仲舒作为西汉一大儒,他将先秦儒家天命论与阴阳术数理论相杂糅,提出君主之道与上天意志相感通的天人感应论,使儒学经学化神学化。西汉中期以后,谶纬神学流行,东汉王充对虚妄的谶纬神学给以批判,也是对董仲舒以来的儒家经学神学化的一大折拨。

设问:

如何理解、评价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分析董仲舒从“中民之性”出发探讨人性论的方法论价值。

如何看待王充提出的命定论?

王充“疾虚妄”之说的含义。

王充无鬼论思想及意义。

讲解要点:

一、汉初的哲学思想

1、汉初的黄老思想

(1)黄老道家的渊源与理论实质

(2)黄老思想的盛行及其影响

二、两汉经学略论

1、两汉经学的形成

2、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

三、董仲舒的哲思想

1、天人感应说

2、“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

3、“善发米,性如禾”的人性论

四、谶纬神学的流行及其批判者桓谭

1、谶纬之学

2、桓谭对谶纬之学的批判

(1)反对谶纬

(2)形神关系

五、王充的哲学思想

1、“天地,含气之自然”的自然观

2、强调“效验”的认识论

3、“相裁割”“相奉成”的辩证法思想

4、遇与不遇的自然命定论

5、对天人感应论的批判

6、无神论思想

教学后记

清华大学学生必读书目

清华大学所列的大学生应必读的书籍 博通类(总计280种) 一、必读(40种) *《共产党宣言》 《国家与革命》 《毛泽东选集》 *《邓小平文选》 *《鲁迅选集》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国史大纲》钱穆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古代汉语》王力主编 *《美的历程》李泽厚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乡土中国》费孝通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索尔兹伯里 *《走向世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钟书河《陈寅格的最后二十年》陆健东 *《中国:传统与变革》费正清与赖肖尔 《剑桥晚清史》 *《现代化新论》罗荣渠 《古诗源》沈德潜 *《史记选》王伯祥 《傅译传记五种》 *《荒芜英雄路》张承志 *《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吴伯凡 《经济学》斯蒂格利茨 *《科学史》丹皮尔 *《世界史纲》韦尔斯 《第三帝国的兴亡》威廉.夏伊勒

*《光荣与梦想》曼彻斯特 *《西方哲学史》罗素 *《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 《理想的冲突》宾克莱 *《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 《权力的转移》阿尔温;托夫勒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里夫金与霍华德 *《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王雨田主编《社会心理学》时蓉华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霍金 《唐吉河德》塞万提斯,杨绛译 *《莎士比亚悲剧四种》卞之琳译 《幻灭》巴尔扎克,傅雷译 二、选读(80种) 《网络创世纪》郭良

*《数字化生存》尼葛洛庞帝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亨廷顿*《第三次浪潮》托夫勒 《企业之魂》乔治.吉尔德 《庄子浅注》曹础基 《论语译注》杨伯俊 《诗经注析》程使英、蒋见元 《世说新语校笺》徐震愕 《中古文人风采》何满子 《宋诗选注》钱钟书 *《宋词赏析》沈祖荣 《中国古典小说导论》夏志清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 《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 《走出中世纪》朱维挣

一大学教案

一、《大学》教案 一、《大学》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三纲”“八目”基本知识, 2、了解《大学》中体现的儒家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二)能力目标 1、理解《大学》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大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3、理解《大学》中经典名句的含义,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1、分析“八目”的基本含义 2、分析《大学》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理解“八目”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2、理解《大学》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诗文的内涵,陶冶情操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内容、考试、要求由教师讲解,分析内容和手法采取提问和讲授相结合办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大学 1、导语:大学生涯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间段之一。在我国古代,有一部经典着作与这一学习、生活阶段同名,这就是作为四书之一的《大学》。 2、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关于“国学”这一单元的基础知识。什么是国学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同时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等等。按照划分方法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学科分: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 思想分: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 《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其中又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因此,就国学的内容而言,占主导地位的应是儒家的着作和学说,尤其是经典着作“四书五经” 3、国学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儒家经典。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 以历史经验为鉴而资治:多取《尚书》《春秋》三传制典修仪多取:三礼——《仪礼》、《周礼》、《礼记》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一、目的与任务 1、目的 中国哲学史是关于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一门理论和历史相结合的 人文基础课。学习中国哲学史,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人文素质。在今天,大学生只有了解和掌握中国哲学史,才能深刻领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全面认识中国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进而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 2、任务 针对我院经济类、管理类等本科层次实际,本课程以专题形式,主 要介绍和探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流派,包括先秦儒、道哲学、魏晋玄学与佛教哲学、宋明理学与心学等。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哲学思想中的天、气、道、理等基本概念,以及形神论、人性论等观点,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中加深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学会怎样做人的道理,为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和人文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 教学目的与要求: 简要介绍中国哲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和对提高理论思维能力的迫切需要。通过本章学习,要初步了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对象、方法,明确学习中国哲学史的目的、要求。 教学建议:

讲授导论时,要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热点及关心的问题,进行有的放 矢的教学,不要将历史与现实人为地隔裂。 教学目的与要求: 天论和气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四大范畴之中的重点理论。通过本章学 习,可了解古代中国人对天、气的看法,系统地掌握天论和气论中的唯物主义及无神论的思想观点。教学建议: 讲授本章时,在天论部分,可以从当今时代要求提出问题,从生态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高度加以分析;在气论部分,要着重讲清唯物主义的思想方向。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人学和人性问题。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 如何做人,如何当好人,如何搞好人事工作,管理好社会的荀子的人学;要看懂中国古代人性的善恶问题。 教学建议: 讲授本章时,既要讲清中国古代哲学家做人的基本立场、观点,又 要联系现实生活中教会学生怎样做人问题;既要讲清中国古代的人性论,又要针对现实,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水平。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分析无神论和有神论的对立以及两种根本不同的历史观。 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中国哲学史上无神论和有神论的斗争史;要看懂历史是前进的还是后退的、历史是由天命决定的,还是有圣人决定的,或者由人民群众决定的。教学建议: 讲授本章时,要分清中国古代哲学家中那些人、那些思想观点是合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一中人物被称为“一代天骄”的原因是什么?他是否“只识弯弓射大雕”?说出依据。 (2)图二中人物是元朝历史上少有的有作为的君主,请你依据所学知识,提供史实加以印证。 材料二: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摘自《经世大典序录官制》(3)元代是否设立了今山东省?为什么?当时今南海地区称为什么?今台湾地区当时归哪一行政机构管辖? 【答案】(1)1206年,成吉思汗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不是。成吉思汗建立了军事、行政、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了万人的护卫部队;还建立起司法机构,创制了蒙古文字,故以“只识弯弓射大雕”称之,并不准确。 (2)他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3)没有山东省。这一地区在当时归中书省直辖。万里石塘。澎湖巡检司。 【解析】 【详解】 (1)图一中人物是铁木真,铁木真被称为“一代天骄”的原因是1206年,成吉思汗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成吉思汗建立了军事、行政、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了万人的护卫部队;还建立起司法机构,创制了蒙古文字,故以“只识弯弓射大雕”称之,并不准确。 (2)图二中人物是忽必烈,忽必烈是元朝历史上少有的有作为的君主,他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3)元代没有山东省,山东、山西和河北在元朝被称为腹里地区,在当时归中书省直辖。当时今南海地区称为万里石塘。今台湾地区当时归澎湖巡检司管辖。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分管各项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在地方设行省,行省下辖路、府、州、县等。边疆,设宣政院管辖今西

《人生的境界》教案

人生的境界 教学目标 1、对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思想有个初步的了解。 2、理解对冯友兰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 3、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 2.启发学生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深刻理解四种境界。 2.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人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教学法、讨论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对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思想有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重点:理解对冯友兰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 一、故事导入 建筑工地上,三个泥水匠正挥汗如雨地干活。 有人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在砌砖。”第一个泥水匠随口答道。第二个泥水匠回答说:“我在挣钱呢。”“我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第三个泥水匠很自豪地说。 十年后,第一、二个泥水匠仍然在砌砖,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 是什么给三个泥水匠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遇?我们现在所做的是“在砌砖”、“在挣钱”还是“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我们又将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呢?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 二、作者介绍 1、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人,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系,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三、初读课文 请同学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教师设疑导引,学生讨论交流。 1.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明确:人生的境界 2.什么是人生的境界?找出文中的阐释。 明确: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3.冯友兰认为人生有几种境界呢? 明确: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4.划分这四种境界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觉解。什么是觉解?了解和自觉。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所以,人对所做的事情的觉解程度,决定了他的人生境界的高低。 四、整体感知 (一)自然境界 首先,作者给我们介绍了自然境界,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看,自然境界的人有什么特点?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该境界的具体内涵。(生七嘴八舌)。 明确:自然境界的人处于一种蒙昧状态,板书:蒙昧。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

中国哲学史重点(1)

目录 1.谈谈你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认识。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以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整个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化过程为研究范围,以揭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基本任务。 首先,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一般哲学史学科的总体特征; 其次,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特质。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自然环境,经历了自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塑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这使得中国中国哲学具有自己特定的话语体系、基本范畴、问题意识和思维内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样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哲学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天与人、心与物、道与气(器)、形与神等关系的回答上,其主要内涵是如何获得关于天道和人道的认识以及如何表达这样的认识。 2.你怎样认识中国哲学的精神气质? (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2)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致思路经;(3)“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4)阴阳相生的辩证法传统; (5)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6)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 3.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1)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2)有助于提高精神境界; (3)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4.怎样学习中国哲学史? (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注重研读哲学经典文本; (3)注重全面学习和理解; (4)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5.为什么说中国先民的宗教信仰中包含了中国哲学的萌芽? 宗教信仰是同两种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是灵魂观念;二是万物有灵的观念。在这两种观念的基础上,才产生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最后上升到神灵崇拜为核心内容的宗教信仰。 透过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绝地天通”的两次宗教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先民的宗教信仰中灵魂与人、灵魂与外部世界,以及神与人、神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正是在对这些关系的思考中出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萌芽。 第二章孔子的哲学 6.概述孔子“仁”学的思想要旨。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具有特色和思想智慧的范畴之一。孔子在对“仁”的抽象和提升中对人进行了反思,奠定了儒家人学思想的基础。孔子在《左传》的基础上对“仁”作了进一步的提升和抽象,把“仁”熔铸成为一个统摄诸多伦理条目的哲学概念。这主要表现在,用德来说明“仁”,认为修德是成仁的关键。

两汉经学高考阅读答案

两汉经学高考阅读答案 导读:语文阅读题是很多考生的畏惧的一道大题,因为语文阅读题不仅占分比高,对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要求也较高,难度较大。以下是两汉经学高考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非单项选择题)。第1卷l至3页,第II 卷4至6页,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1卷 (单项选择题共27分) 注意事项: 必须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对应的标号涂黑。 第1卷共3大题,9小题。每小题3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暂时zàn 埋怨mái 谆谆告诫zhūn 引吭高歌háng .... B.豆豉骨huái 踉踉跄跄cāng 按图索骥.chǐ踝...jì C.梗概gěn 删改shān 炊烟袅袅皓齿móu ...niǎo 明眸. D.搁浅gē解剖崇suì不屑一顾xia ..pōu 鬼鬼祟.. 【答案】D 【解析】A项mái应为mán ;B项cāng应为qiàng;C项gěn

应为gěng 试题分析:本题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涉及多音多义字和形声字。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妨碍功夫片钟灵毓秀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B.梳妆吊胃口瞠目结舌文武之道,一张一驰 C.辐射入场券循章摘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D.蜚然直辖市秘而不宣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答案】A 【解析】B项“驰”应为“弛”;C项“循”应为“寻”;D项“蜚”应为“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2015年度中国文化跨界论坛“日前在北京举行,届时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企业家和媒体人围绕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热点进行了交流。 B.对于那些熟稔互联网的人来说,进行“互联网+”创业,最难的可能并不是“互联网”这一部分,而是“+”什么以及怎么“+”的问题。 C.这家民用小型无人机公司一年前还寂寂无闻,一年后却声名鹊起,其系列产品先后被评为“十大科技产品“2014年杰出高科技产

柔然汗国发展简史

柔然汗国发展简史 第一章柔然汗国的发展简史 《中华姓氏通史》中云:“茹姓,望出河内,源自柔然”。 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称柔然是“北朝北境外的强国。”是的,让我们跨越遥远的时空,去回溯1600多年前中国纷争的南北朝时期,生活在长城之外,大漠南北的柔然人,在万里苍苍的蓝天下,茫茫草原上曾创立了雄据北方的柔然汗国,它的疆域之大可与当年匈奴并论,它的时间之 长也有150余年之久,它是当时中国历史的天空中,闪烁于北方的一颗巨星。柔然—茹姓的氏民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它曾经悲壮和辉煌的历史,不仅是中华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 第一节柔然民族的形成 据《通鉴》、《通史》与诸多权威经典史书所载而译: 始祖木骨闾 三世纪中叶,在北魏建国〔公元386年〕前的100多年时,北魏皇帝拓拔鲜卑的先祖神元皇帝力微〔卒于公元277年〕任部落首领时的后期,其部下的骑兵在一次战斗中捕获一个不知道自己姓名的幼童作奴隶,因其头秃,故给起名叫木骨闾。木骨闾长大后,身材魁伟体格健壮,勤奋吃苦,后被免去奴隶,升为骑兵。 公元308年猗卢作为拓拔鲜卑的首领被晋封为代国王统领三部时〔公元304—316〕,木骨闾不甘心为鲜卑卖命,被迫找机会逃走,并在先后于广漠溪谷间集合逃亡者一百余人一起投奔漠北,后又到阴山之北的意辛山一带投依纥突邻部,还在那里当上了一名军官,并娶妻生子。 木骨闾的后世子孙,因“郁久闾”是“木骨闾”的变声,音相近,故以“郁久闾”为姓,此姓为柔然王族,源于拓拔鲜卑。 二世郁久闾车鹿会 木骨闾去世后,他的儿子车鹿会勇健,始有部众,自立一部,号称“柔然”。 柔然”部落自此而立。当时的部落首领称为大人。“柔然”一词,意为“聪明,贤明,法则。”今还可引申为温柔、和谐、自然之美。 柔然是柔然人的自称,其他如“芮芮”、“柔蠕”“蠕蠕”都是外族人对其的贬称。 当时,柔然役属于北魏,每年向北魏岁贡“马畜貂皮”“冬则徒度漠南,夏则还居漠北”。〔《魏书》〕三世郁久闾吐奴愧 车鹿会去世,其子吐奴愧立。 四世郁久闾跋提 吐奴愧去世,其子跋提立。 五世郁久闾地粟袁 跋提去世,其子地粟袁立。 六世,一分为二:郁久闾匹候跋 郁久闾蕴纥提 地粟袁去世,其长子匹候跋居东部,所统柔然之原游牧地区,约为今内蒙河套东北阴山以北一带。次子蕴纥提居西部,所统河套以北以西,并扩展到今甘肃额济纳河流域。后蕴纥提转投附于前秦符坚所属刘卫辰部。 公元385年秋,前秦部将刘眷大破柔然别帅胏渥掠“获牛羊数十万头”。 公元386年,拓拔珪建立北魏。 公元391年冬,北魏主拓拔珪向柔然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因粮尽而杀副马为食,在大碛南床山〔今蒙古国境内的席勒山〕大破柔然,“虏其半部”〔《魏书》〕,魏将长孙嵩在平原川大破柔然别帅屋击,掳而杀之。魏将长孙肥追匹候跋至漠北涿邪山〔今蒙古国南部的尼赤金山〕,匹候跋率部降魏。长孙肥还掳蕴纥提的儿子曷多汗及曷多汗兄诘归之、社仑、斛律等宗族数百人。蕴纥提在上郡跋那山〔今内蒙包头西〕降于魏。〔《魏书》〕 后魏主拓拔珪将蕴纥提及其诸子迁入云中,将其部众分配诸部〔《魏书》〕而将匹侯跋部宽大的仍

《中国思想史》教案

赣南师范学院 教案 2013—2014学年 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课程名称中国思想史 年级班级 2011历史本科 学生人数 60 主讲教师谢敏华 教师职称副教授 2013年8月30日 赣南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课程简介 1、课程性质: 学科基础类必修课 2、开课学期: 第五学期 3、适用专业: 历史学本科 4、课程修读条件: 学生在学习《哲学》、《中国通史》的基础上修读此课程5、课程教学目的:

中国思想史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思想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到近代思想的转变过程,包括自百家争鸣以来有代表性的主要思想家的观点或理论,以及思想流派的演变等内容。通过讲授,主要让学生从时空跨度上宏观把握中国上自古代奴隶社会、中世纪封建社会,下至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懂得一种新思想的出现有其独特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并对社会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学习它,还要学会运用正确的历史唯物观来看待各种思想,并对其批判地继承,以服务于当今的现代化建设。 导言(2学时)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思想史的对象、范围及学习中国思想史的意义;掌握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及阶段划分,了解中国思想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1、中国思想史的对象、范围及意义 2、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及阶段划分 [教学内容] 一、中国思想史的对象、范围及意义 1、对象:思想史是理论化的人类社会思想意识的发展史。历史学中的专门史,研究中国思想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 2、范围: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哲学思想、科学思想、法律思想、军事思想等等,都是中国思想史的研究范围。 3、意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社会作用,另一方面是理论思维的作用。(提高理论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对认识国情不可或缺;批判、继承中国思想遗产,为现实服务) 二、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及阶段划分 1、特点:(P4-5) (1)重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 (2)重辨证思维 (3)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 2、阶段划分: 先秦时期:夏、商、西周(宗教);春秋、战国(诸子) 两汉时期(经学)

两汉经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什么是经学 我们要研究经学及其对后来者的影 响,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经学。经学的历史很 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孔子所在时期,距今 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春秋末年,儒家创 始人孔子在仕途受挫之后无奈返回鲁国, 开始编订整理传统文献,这便是六经(关于 六经是否是孔子所做,存在争议),即《诗》、 《书》、《礼》、《易》、《乐》、《春秋》。在此之后, 儒生们就以六经为准研习儒家思想。到了 战国时代,儒墨两家并称显学,但是儒家的 影响更大,六经已经被人们公认为经典。但 是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导致大 量经书典籍失传,后来说的儒家经典,一般 指后人经过口耳相传整理得到的儒学十三 经,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 孝经、尔雅、孟子。 所谓经学,就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当中的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的道理的学问。经学中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两汉时期是经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经学最昌盛的时代。经学产生于西汉,而随后在汉代统治下共400多年中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统治者对教育不同的要求。下面我们就来总结经学是怎么样逐渐演变的,期间发生了哪些标志性事件。 二、两汉经学的演变过程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汉建立之初,随着秦朝专任法家治国的失败,儒、道两家的学说又开始活跃起来。但是,由于当时外戚、功臣等的大力提倡,还由于道家“黄老之学”的“文武兼备”、“刑德并用”、“以法为符”、“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思想更有利于稳定汉初的政治形式并恢复汉初残败的社会经济,所以道家应时而成了汉初统治者的指导思想,并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思潮。 汉初几十年道家政治的实行,的确使凋敝不堪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在此基础上,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不愿意像汉文帝、汉景帝那样“恭俭无为”、“贵柔守雌”了,他要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武帝不仅要独揽大权,而且还要试图消除郡国力量过于强大这个内忧与匈奴侵边这个外患以建立“大一统”的汉帝国。因此,到这时以“无为”为标榜的道家思想已经成为了思想上的阻碍。于是公羊学大家董仲舒的以鼓吹“君权神授”和“《春秋》大一统”为主旨的儒家学说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并被定于一尊。儒家学说由子学上升而成了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经学”。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设立太学,专置五经博士,把原有的诸子传记的几十个博士都罢 免掉,正式确立了“独尊儒术”的政策。 (二)经学会议及谶纬之学的兴起 除了在学校传授研究之外,也有一些 皇帝召集儒家讨论对经学的解释,以表示 提倡经学,且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其中, 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皇帝亲自 主持和召集当时著名的博士、儒生在白虎 观讨论五经之同异。这次讨论的初衷一是 由于古文经学出现之后,在文字、思想、师 说各方面都同今文经学派发生分歧,双方 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自西汉武帝时占统治 地位的今文经学派,为保住自己的地位,急 需利用皇帝的权威制成定论,以压倒对方。 二是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提出一整套 “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的唯心主义哲学 体系后,用神学解释经学之风便愈刮愈烈。 到西汉末年,封建神学和庸俗经学的混合物谶纬迷信盛行起来,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支持和提倡,迅速弥漫于学术思想领域。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封建皇帝也乐于出面,组织一场大讨论,以便使谶纬迷信和封建经典更好地结合起来,使神学经学化,经学神学化。这场大讨论的结果被班固等人整理而成《白虎通义》。这本书综合了今文经学各家的主张,制定了有关经学的标准答案,把封建的三纲六纪法典化了,今文经学向着繁琐与迷信两个方向发展,大大有利于进一步的统制思想和巩固封建统治。从西汉末年谶纬之学逐渐盛行,到了东汉尤加提倡,成为主要的上层建筑。 (三)古文经学的发展和今古之争 秦朝虽然“焚书坑儒”,但是书没有烧光,儒生也没有绝迹。古文经在汉初时期重新流传于民间,尽管当时今文经学占据统治地位,但是汉初今文家也不废古文,因为“博士未立,不以经学为禄利之途,故说经者杂引今古文。” 今文经和古文经的区别主要在于二者对经书的解释与治学方法不同。今文经学认为孔子是“为汉制法”的“素王”,而古文经学认为孔子只是古典文献的整理保存者,是一位“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师;今文经学认为六经都是孔子所作,是孔子政治思想所托,其中有许多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则认为六经是上古文化典章制度与圣君贤相政治格言的记录;今文经学注重微言大义,古文经学注重对经文本义的理解和典章制度的阐明。 第一次古文今文之争出现在西汉后期,以刘歆提出为《春秋左氏传》、《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等四种古文经立博士为开端。当时的皇帝哀帝命刘歆与五经博士辩论,最后以刘歆的失败告终。到了东汉,著名的今古之争又发生了三次。直至东汉肃宗,今古文经的融合已经成为了经学发展的主流,小的争端已经无法对其构成影响。 三、两汉经学对后世的影响 [摘要]经学历史悠久,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到清末废科举为止历经两千多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汉代又是经学最昌盛的时代,今文经古文经交相辉映,朝野内外诵读经书蔚然成风。《汉书》曰:“遗子黄金满赢,不如一经”。在随后的历朝历代,经学始终是封建社会的思想支柱,不论其如何被表述,理论基础始终是汉代经学。 [关键词]两汉经学演变今文经古文经思想基础 闵强(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新乡 453007) 【黑龙江史志2009.17(总第210期)】 25

绪论

绪论 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 1,含义: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具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它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换句话说,政治制度寓国家本质与形式于一体,是国体与政体的总和。而政治制度史,则是研究国体与政体的起源、形式及演变规律的科学。 2,范畴:国体、政体、国家机关的组织结构形式以及各专项典章制度 二、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史的基本特征 1,以高度膨胀的皇权作为中央集权专制政治的轴心,以皇帝作为最高统治权力的执掌者和象征。 2,历代封建王朝都大力宣传“君权神授”,以“奉天承运”作为论证本身统治合理性的根据。 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对中国封建政治制度有过持久的影响。 4,体现地主阶级专制政权对广大人民的压迫,官僚政治是封建政治制度的本质表现。 其他,如人治、社会等级的不平等性、宗族组织、因俗而治等等,都是政治制度史的基本特征。

三、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及其参考书 1、早期中国政治制度史学科的研究 《礼记》、《仪礼》、《尚书》; 《史记》中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所谓的“八书”, 《汉书》的《百官公卿表》和律历、礼乐、刑法、食货、郊祀、天文、地理、沟洫、艺文“十志”, 《九通》、《会典》、《律例》。 2、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史学科的研究 3、建国后十多年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始于20世纪前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论等方法的传入,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开始走上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在近半个世纪里,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断代史等都取得不少成绩,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就不足方面言,主要表现在研究范围较窄,研究方法单一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与其它学科一样,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自1950年至1965年这十几年的时间里,由于解放前社会的战乱、动荡,经济的落后,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与当时的中国社会一样百废待兴。所以,我们称此时期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为继承恢复期。据统计,本时期,中国大陆有关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论文约有180篇,专著约有10部。此时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与以往相比有了新的特点,这为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奠基作用。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此时期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主要世界观和方法论。如果说,建国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已被有的学者运用还属个别,而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则逐渐被许多研究者采用,并进而成为研究者的指导思想。尤其是阶级分析方法被广泛使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从而将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推上一个新阶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1、试述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古代学术主流思想的发展主要有先秦儒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 宋明理学、乾嘉汉学以及近代的西学东渐所引起的东西文化和学术的交流、碰撞 与融合。中国学术文化思想独具魅力的东方意识与华夏气相对世界文化也产生过 深刻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18世纪前后,欧洲不少启蒙思想家纷纷 从中国文化中寻找思想理论武器。除了儒家思想外,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思想中的 其他学说也对欧洲产生过影响。如墨子的“兼爱”“非攻”等思想,老庄“柔弱 胜刚强”的学说,深受德国戏剧家莱布尼茨的关注。 中国文化对日本、朝鲜、越南及东南亚等的影响更为明显。日本早在信使开端就大量的引进中国文化。七世纪的“大化革新”实为全盘唐化,自动接受中国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影响。 2、试述中国古代艺术审美观念中的“尊崇自然”,并结合具体的文学形式展开 其分析。 受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尊崇自然成了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 念。艺术家们渴望与自然达成高度的和谐,在自然之中陶冶自己的审美情操,使 自己的思想境界得以升华。崇尚自然,赞美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永恒的主 题。 道家是最重自然的,他们把物我一体作为审美的最高境界。他们认为作为艺术创 作的主体,应该在精神上达到物我合一的状态,使主体精神与自然同化,使主题 情感与自然同趣,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创作巧夺天工。 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反应作家渴望回归自然的典范之作。他的《归园田居》细 致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的表达了自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喜悦心 情。 在陶渊明等人的倡导下追求自然的风尚在晋宋之际出现了一个高潮。对此宗白华 在《美学散步》中有过一段描述晋宋人欣赏自然,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超然玄远的意境。 这种尊崇自然的审美观念在钟嵘的《诗品》中也得到了体现。钟嵘重视艺术表现 上的自然本色,反对刻意雕琢藻饰之美,把自然之美当作诗歌创作的最高审美原 则,要求诗歌要充满清新流畅的自然气息。 唐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山水游记,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石钟山记》这些作品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反映 了作者对自然造化的憧憬和向往,抒发了作者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的思想情感。 3、试述中国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 第一,传统礼俗的等差性。在农业宗法社会里,人们的身份、地位及人与人的关

国学 两汉经学介绍

国学两汉经学介绍 经学是训解、阐发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起初,六经是孔子删定的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战国以降,又成为儒家学派授受的教本,并经师徒相传,形成众多的传记。及至汉代,正式出现“经学”一词,《汉书》中有邹阳说“邹鲁守经学”。汉武帝罢黜诸子传记博士,只立《五经》博士,《五经》遂成为治国的法典,孔学遂成为官学,儒学便一步步从包含革命性的原始儒学摇身一变,成为僵化的制度化儒学,匮乏创新却饱浸陈腐。其后,南朝的“七经”,唐朝的“九经”,直至宋朝扩充为“十三经”。由汉初至清末的2100年中,经部书籍不断增加,在《四库全书总目》达1773部20427卷,经学成为烦琐哲学。 正如经学专家周予同先生所说的那样,随着儒学的经学化和制度化,“就表面上看,孔子的思想,到这时期,似乎大发展了。其实完全不然;因为汉朝所尊奉的孔子,只是为政治的便利而捧出来的一位假的孔子,至少是一位半真半假的孔子,决不是真的孔子。”孔子的真相若何?他是一位实际的教育家;“他是一位

不得意的政治思想家;他是一位专研道德问题的伦理专家。” 第一今文经学 历经秦始皇焚书和项羽火烧咸阳后,刘邦入关,萧何努力收集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却未顾及《六经》典籍,当时的中国文化出现了断层。汉初欲复兴儒家文化,只得求诸故秦博士记忆口颂和民间匿藏。秦博士或官吏,如伏生、叔孙通、张苍、浮丘伯等口授,由汉初时人按通行的文字(隶书)记录下来的典籍,便是“今文经”,训释、研究今文经的学问,称为“今文经学”。因其时《乐经》已无人传授,也不见古文秘籍,汉初只有《五经》流传于世。其一为《诗》,诗分三家,《鲁诗》传人为荀况弟子浮丘伯,《齐诗》传人为齐人博士辕固,《韩诗》传人为燕人博士韩婴。其二为《书》,传人为济南博士伏生。其三为《易》,传人为齐人田何。其四为《礼》,传人为叔孙通、高堂伯。其五为《春秋》,战国时即有“三传”,《左氏》无今文,《公羊》、《榖梁》创于战国而写定于汉初,属今文。《公羊春秋》写定者为汉初齐人公羊寿与胡母生,《榖梁春秋》传人为鲁申公。 “今文经学”作为名称则是东汉时的事,当时因古文家独树一帜,迫使原有经师结成一派,彼此各树一帜。

2 哲学 哲学类 中国哲学史 武汉大学 李维武 本科

附件: 2005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名单 一级学科门类 二级学科门类 课程名称 学 校 负责人 层次 1哲学 哲学类 中国哲学史 北京大学 李中华 本科 2哲学 哲学类 中国哲学史 武汉大学 李维武 本科 3哲学 哲学类 逻辑学 西南大学 何向东 本科 4经济学 经济学类 国际金融 中国人民大学 陈雨露 本科 5经济学 经济学类 国家税收 厦门大学 杨斌 本科 6经济学 经济学类 货币金融学 西南财经大学 殷孟波 本科 7经济学 经济学类 政治经济学 上海财经大学 程恩富 本科 8经济学 经济学类 计量经济学 西南财经大学 黎实 本科 9经济学 经济学类 政治经济学 山东大学 于良春 本科 10经济学 经济学类 国际金融学 南开大学 马君潞 本科 11经济学 经济学类 国际贸易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薛荣久 本科 12经济学 经济学类 贸易经济学 南京财经大学 徐从才 本科 13经济学 经济学类 运输经济学 北京交通大学 荣朝和 本科 14法学 法学类 诉讼证据法学 湘潭大学 廖永安 本科 15法学 法学类 法理学 武汉大学 汪习根 本科 16法学 法学类 经济法学 西南政法大学 李昌麒 本科 17法学 法学类 民法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陈小君 本科 18法学 法学类 知识产权法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吴汉东 本科 19法学 法学类 国际商法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沈四宝 本科 20法学 法学类 武装冲突法 西安政治学院 俞正山 本科

21法学 社会学类 民族与社会 北京大学 马戎 本科 22法学 政治学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二炮工程学院 朱松山 本科 23教育学 教育学类 发展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 林崇德 本科 24教育学 教育学类 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 西南大学 赵伶俐 本科 25教育学 教育学类 教育概论 东北师范大学 柳海民 本科 26教育学 教育学类 教学理论与设计 浙江大学 盛群力 本科 27教育学 体育学类 排球 北京体育大学 葛春林 本科 28教育学 体育学类 竞技教育学 吉林体育学院 宋继新 本科 29教育学 体育学类 排球 福建师范大学 陈铁成 本科 30教育学 体育学类 大学体育 东南大学 陈瑜 本科 31教育学 体育学类 田径 首都体育学院 李鸿江 本科 32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大学英语综合课程 北京大学 黄必康 本科 33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英语语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王桂珍 本科 34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大学英语 南京大学 王海啸 本科 35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综合英语 湘潭大学 文卫平 本科 36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大学英语 东北大学 赵雯 本科 37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综合英语 华东师范大学 邹为诚 本科 38文学 新闻传播学类 新闻评论 中国人民大学 涂光晋 本科 39文学 艺术类 音乐美学基本问题 中央音乐学院 王次炤本科 40文学 艺术类 中国水墨写意人物画写生 西安美术学院 刘文西 本科 41文学 艺术类 声乐演唱艺术 上海音乐学院 周小燕 本科 42文学 艺术类 播音创作基础理论 中国传媒大学 张颂 本科 43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中国现代文学 北京大学 温儒敏 本科 44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中国古代文学 南京大学 莫砺锋 本科 45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古代汉语 北京大学 蒋绍愚 本科

思想史教案

思想史教案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赣南师范学院 教案 2013—2014学年 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课程名称中国思想史 年级班级2011历史本科 学生人数60 主讲教师谢敏华 教师职称副教授 2013年8月30日 赣南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课程简介 1、课程性质: 学科基础类必修课 2、开课学期: 第五学期 3、适用专业: 历史学本科 4、课程修读条件: 学生在学习《哲学》、《中国通史》的基础上修读此课程 5、课程教学目的: 中国思想史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思想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到近代思想的转变过程,包括自百家争鸣以来有代表性的主要思想家的观点或理论,以及思想流派的演变等内容。通过讲授,主要让学生从时空跨度上宏观把握中国上自古代奴隶社会、中世纪封建社会,下至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懂得一种新思想的出现有其独特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并对社会产生过一定

的影响。学习它,还要学会运用正确的历史唯物观来看待各种思想,并对其批判地继承,以服务于当今的现代化建设。 导言(2学时)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思想史的对象、范围及学习中国思想史的意义;掌握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及阶段划分,了解中国思想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1、中国思想史的对象、范围及意义 2、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及阶段划分 [教学内容] 一、中国思想史的对象、范围及意义 1、对象:思想史是理论化的人类社会思想意识的发展史。历史学中的专门史,研究中国思想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 2、范围: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哲学思想、科学思想、法律思想、军事思想等等,都是中国思想史的研究范围。 3、意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社会作用,另一方面是理论思维的作用。(提高理论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对认识国情不可或缺;批判、继承中国思想遗产,为现实服务) 二、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及阶段划分 1、特点:(P4-5) (1)重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 (2)重辨证思维 (3)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 2、阶段划分: 先秦时期:夏、商、西周(宗教);春秋、战国(诸子) 两汉时期(经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 隋唐时期(佛学) 宋明时期(理学) 清代(实学和朴学) 近代时期(西学东渐) 三、中国思想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中国思想史与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学术史的关系;中国思想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四、学习要求及方法 1、将思想史学习研究与社会史的学习研究相结合,注意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2、注意社会思潮的研究,思潮是一个历史时期思想领域内的主要倾向,中国思想史的思潮是接连不断涌现的,如夏人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德、春秋子学、战国百家争鸣、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乾嘉汉学、近代新学。 3、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古代理论思想的发展,古代的理论思维是综合各种科学成果的科学抽象,所以要结合科学技术史学习研究中国思想史。

中国哲学史课教案节选之四

中国哲学史课教案节选之四 (宋明部分) 李维武撰写 第三编 宋明时期的哲学发展 第三章 张载的哲学思想 在北宋道学的开展中,张载是一位值得重视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对道学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他所开创的气学一派,与道学中的理学、心学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由此构成了道学开展的内在张力与基本格局;另一方面,他所提出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在《西铭》中论说的理想人格与人生境界,对儒家心性理论和人生哲学作了深刻发挥,对宋明道学各派的开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他与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并称为“北宋五子”,尊为对道学的开展作出过开拓性贡献的人物。 下面即对张载的生平著述与哲学思想作一介绍。 节点列表 第一节张载其人其学 2 第二节气论:“太虚即气”与“一物两体” 3 第三节性论:“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 7 第四节知论:“见闻之知”与“德性所知” 8 第五节人在宇宙中的位置10

第一节张载其人其学 张载(公元1020-1077年),字子厚,原籍大梁(今河南开封),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久居凤翔府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讲学,世称横渠先生。由于他长期在关中讲学,其所创学派被称为“关学”。 张载是一位注重研究实际、讲求学以致用的学者。当时,西夏与北宋之间民族矛盾激化,年青的张载喜欢研究军事,准备联络人马攻取西夏占领的洮西之地。当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整顿边防时,他上书求见,要求投笔从戎,参加保卫边防的战斗。但范仲淹劝阻了他。张载也很关注经济问题,他针对日趋加剧的土地兼并,主张恢复井田制,重新分配土地,以缓和社会矛盾。张载又重视对民众进行教化。他在中进士后作过几任州、县地方官吏,其工作的重心就放在教化百姓上,“政事大抵以敦本善俗为先”(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他说:“贫富不均,教养无法,虽欲言治,皆苟而已。”(《横渠先生行状》)这就强调了从解决物质利益和抓紧道德教化两方面入手,来缓和日益紧张的社会矛盾,而不是只重视道德教化,而不重视物质利益。 张载主张进行改革,说:“理势既变,不能与时顺通,非尽利之道。”(《易说》)但他反对“顿革”,认为改革不宜过激过快,应当平缓进行,使人们易于接受。在这一点上,张载与王安石有很大分歧。他不是王安石变法的反对派,但也不是王安石变法的支持者。 张载用很大的精力研究哲学,著述颇多。他的最主要的哲学代表作是《正蒙》。张载写《正蒙》,耗费了六年时间。写作时,他“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尚须臾忘也。”(《横渠先生行状》)这些艰苦思考的成果,是一段一段的文字,由门人苏昞分类编成十七篇。首篇《太和》,讲宇宙论;而末篇《乾称》,讲人生哲学。由宇宙而人生,全书实成一完整的哲学体系。《正蒙》影响很大。明清之际大哲学家王夫之曾著《张子正蒙注》,承继张载的哲学路线,解释并发挥张载的哲学思想。张载还著有《横渠易说》、《经学理窟》、《张子语录》等著作。他的著述合之为《张载集》,由中华书局于1978年出版,张岱年为其作序。 张载的哲学,强调哲学的现实性,以气论为基础,由论气而进至论人,展开性论与知论,以申述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确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为其归结。下面,我们分别论说张载的气论、性论、知论和他对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的说明。 第二节气论:“太虚即气”与“一物两体” 本节主要讲以下两个问题: 一、“太虚即气”的宇宙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