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福州市农业资源动态监测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

福州市农业资源动态监测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

福州市农业资源动态监测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
福州市农业资源动态监测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

市农业资源及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

市农业资源区划委员会办公室

2004年12月

说明

《市农业资源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课题调研是根据闽农区划[2004]15号文件精神,在省农业资源区划办的统一部署和业务指导下进行的。

在市农办领导和大力支持下, 我们组织了开展市农业资源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一是和市农业资源区划委员会成员单位:农业局、林业局、水产局、水利局、土地局、气象局、统计局的有关领导和同志共同研讨、分析市农业资源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现状、存在问题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趋势。二是与县区划办配合,下乡到部分有关县、镇、村实地调查,了解适时情况。我们还得益于市农办安排的课题《市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本课题提供了大量现成的数据。

这次课题时间紧、涉及面广、任务重,我们能够如期完成,首先与市农办的领导和关心是分不开的;其次要感农业资源区划委员会成员单位协作,顺利快速完成前期业数据资料分析。另外还要感市粮食局有关同志,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粮食供求、储备、流通等情况。

市农业资源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工作尚处在探索阶段,有待实践中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该评价中的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市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

2004年12月

市农业资源及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

前言

中国是一个人口超级大国,粮食生产资源稀缺。中国粮食白皮书确定的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方针是:立足基本自给,并适度依靠国际市场。而粮食自给的基础是农业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因此,着力落实农业资源的保护、管理和持续利用,切实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维护我们的生命线,已成为中国21世纪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

随着人口增长、人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和城市化加快,我国粮食需求将呈刚性增长,粮食供需缺口将不可避免地增大;加上我国连续4年粮食减产,粮油价格普遍上涨,社会各界对粮食安全十分关注,“粮食安全”问题被频繁提出。中央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藏粮于库与藏粮于地的有机结合,形成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良好态势,确保粮食安全这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市农业资源其紧,加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资源日益受到工业和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竞争,部分耕地非农业化利用的趋势不可逆转,近几年平均每年净减少耕地约3万亩,人地剪刀差更趋尖锐;水土流失、工业废物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及自然灾害等导致耕地质量下降,也制约粮食生产的发展。以2003年为例,耕地200.66万亩,较1999

年减少12.18万亩,总人口604.86万人,人均0.33亩,粮食总产量108.62万吨(粮食总需求240.0万吨),缺口达131.4万吨,粮食自给率才45.26%;根据粮食部门统计,2003年本市粮食收购6.38万吨仅为99年收购(99万吨)的6.4%。各级各部门围绕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了许多对策和措施,使粮食问题逐步得到应有的重视——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强做大省会中心城市”重要的战略任务。

1、农业资源基本概况

位于省东部,地处闽江下游,背山面海,介于北纬25°15′~26°39′,东经118°7′~120°31′之间,东临东海和海峡,与省隔海相望,西接、尤溪、德化,北连古田、、霞浦,南接、仙游。全境东西宽约154公里,南北长150公里,土地总面积12040.8平方公里。

地质地貌上,各种构造体系在本市交汇、各向断裂交叉穿插,故境地形地貌复杂。本市的地貌结构具有明显的层状特征,并成半环状分布。地势渐次从西、西北向东、东南成阶梯状下降。

地跨中、南亚热带,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暖、热量充足、光照适中、雨量充沛、雨热同季。优越的气候为我市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条件。另外由于地形地貌因素影响,使得各气象因子分布存在着较为明显得水平和垂直的差异。

全市土地总面积1795.2万亩,其中:耕地200.66万亩(水田142.98万亩,旱地57.6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1.18%;园地82.28万亩,占4.58%;林地1158.4万亩,占64.53%;居民

点及厂矿用地76.13万亩,占4.22%;交通用地42万亩,占2.34%;水域面积53万亩,占2.95%;未利用土地12万亩,占0.06%。全市人均耕地0.33亩,比1995年人均耕地0.39亩下降了0.06亩,大大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0.8亩危险线。

本市水系发达,河网密布。闽江从闽清县雄江镇入境贯穿本市,东流出海。大樟溪、梅溪、古田溪、安仁溪、大目溪本市分别从境不同地方注入闽江。敖江流经罗源、连江由晓沃乡汇入东海;龙江流经福清市于镇入海;中房溪流经罗源县入海。综上,本市水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并直接受降水制约,其时空分布相同于降水状况。但由于降雨时空分布、植被覆盖、河流分布、蒸发量不均等造成水资源分布相差很大。

2、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与评价

2.1、耕地资源

2.1.1、耕地资源数量统计

99~03年间,全市新增耕地0.8905万亩,其中:开荒、围垦造地0.3550万亩,占新增耕地的39.86%;平整土地增加面积0.2472万亩,占27.76%;退果、林、渔还耕0.2883万亩,占32.38%。

全市占用耕地12.91万亩,其中国家建设占用耕地为主要因素,共占用耕地6.48万亩,占总占用量的50.19%;乡村集体建设占用耕地2.24万亩,占17.35%;农民个人住房占用耕地0.83万亩,占6.43%;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建设、退耕改渔占用耕地等3.36万亩,占26.03%。

综上,我市耕地总量逐年呈净减少 (见表1),2003年年末耕地200.66万亩,比1999年的212.48万亩减少12.18万亩,净减幅为5.56%。其中水田净减8.94万亩,旱地净减3.24万亩。全市各县(市)区耕地均减少,净减幅最大的县、(市)区是长乐市(8.4%),其次是福清市(8.3%)。

表1. 99~03年市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单位:万亩

年份实有耕地新增耕地减少耕地净增减耕地净增减率

1999 212.48 0.10 0.29 -0.19

2000 209.84 0.32 2.97 -2.64 1.24%

2001 206.22 0.07 3.68 -3.61 1.72%

2002 203.87 0.25 2.60 -2.35 1.14%

2003 200.66 0.16 3.37 -3.51 1.72% 面积是产量的基础,我市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人均耕地仅0.33亩,耕地资源尤为宝贵,必需珍惜每一寸耕地。至2010年通过土地整理预计可新增耕地8.6万亩,但部分耕地非农业化利用的趋势不可逆转。因而我市在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的双重趋势下,使得人均耕地面积减少速率加快,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及人口的增长,人地矛盾更加日趋严重,必需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防止工业化、城镇化过度挤占耕地,破坏基本农田,损害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稳定耕地资源数量是今后粮食生产首要的保证。

2.1.2、耕地资源质量评价

耕地土壤种类多种多样——全市土壤分9个土类、24个亚

类和65个土属68个土种。主要有:①红壤,是全市分布面积最大的土类,也是低丘旱作的最主要土类,遍及各县,区;②水稻土,面积14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97%,占耕地总面积的71.26%,是我市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农业土壤,也是稻谷生产的主要土壤,广泛分布于河谷、滨海平原及中低山丘陵的坡垄谷;③潮土,主要分布在郊区、闽候、永泰、福清的河流中下游冲积物上,有灌溉的地,多已辟为水田而演化为水稻土,有的辟为旱作地,面积6.7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39%。

耕地肥力状况——我市耕地的质地大部分状况良好,轻壤、中壤占耕地总面积的71.6%。但沙漏和粘重板结的耕地占14%以上,以平潭、福清、闽侯、长乐、闽清等县较多。土壤酸碱度,旱地pH值为 4.8~6.8,水田 pH值4.8~6.2,耕作层厚度大于15厘米的占 35.6%,以平潭、福清、闽侯长乐、闽清比重大;厚度为10~15厘米的占55.5%,小于10厘米的占8.9%,多分布于闽侯、福清。我市土壤缺素情况很普遍。其中缺氮(全氮含量少于0.1%)的79.21万亩,占耕地的39.47%;缺磷(速效磷低于8 ppm)的123.26万亩,占耕地的61.43%,以闽候、罗源、连江、永泰、长乐较严重;缺钾(速效钾低于80ppm )的152.93万亩,占耕地的76.21%,以平潭、闽清、永泰最严重。全市还有缺乏有机质(含量少于1%)的30.25万亩,占耕地的15.08%。此外,由于近年来耕作制度不甚合理,轻养重用,使耕地土壤肥力状况渐趋恶化。全市土壤有潜育化水稻上15.11万亩,粘重板结的32.23万亩。,水土流失的307

万亩(其中主要为非耕地,但对耕地影响极大),冷烂锈毒的12.6万亩,盐渍危害的2.3万亩,砂化的24.9万亩,偏酸的71.28万亩,低洼易涝的10.8万亩,干旱缺水的43.27万亩,成为种植业生产发展的严重障碍因素。

总体上我市耕地中、低产田比重大(见表2),其中(2003年)中产田:100.4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0.03%,低产田:55.4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7.63%;增产潜力较大。今后如何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保护土壤资源,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改造中、低产田应作为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任务。

表2. 市耕地质量变化情况单位:万亩年份高产田比例中产田比例低产田比例

1999 39.52 18.60%112.15 52.78%60.81 28.62%2000 41.02 19.55%109.67 52.26%59.15 28.19%2001 42.33 20.53%105.54 51.18%58.35 28.29%2002 43.11 21.15%104.31 51.16%56.45 27.69%2003 44.81 22.33%100.40 50.03%55.45 27.63%2.2、气候资源

我市地处南亚热带北端,中亚热带南端,东南面海,具有显著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特点。境有鹫峰山脉和戴云山脉斜贯西北,形成自然屏障,起了阻挡或减弱冬季寒潮南侵和截留海洋湿热气团的作用。气候温暖、热量充足、光照适中、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全市常年平均气温16~20℃;≥10℃积温4500~6500℃;无霜期335~345天;年日照时数1700~1980小时;

年太阳辐射总量4100~4600兆焦耳/平方米;年降雨量900~2100毫米。优越的气候为我市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条件。

2.2.1、光能资源

我市处低纬度,接受太阳辐射量和照射时数较多。全市年平均太阳辐射量103~114千卡/平方厘米,其中7~8月份量多,有12~15千卡/平方厘米,11月至翌年2月份较少,也有5~7千卡/平方厘米,说明冬季仍能获得相当丰富的热量。但目前我市光能利用率还不高。

日照情况,全市年平均有效日照时数,从西北到东南为1700~2100小时。最多的7月份为240~290小时,最少的2月份为90~120小时。3月份至11月份为1300~1700小时,占全年的70~80%。日照充足,有利于双季稻和各种作物的生长。

2.2.2、热量资源

我市热量资源丰富。海拔100米以下地区全年平均气温19.0~19.7 o C。由于地形地貌的影响,热量资源在垂直方向的变化,大大超过水平方向的变化,一般每升高 100米,气温下降0.5~0.6 o C,积温减少200~250 o C,生长季节也减少 7天。全市≥10 o C积温为6058~6563 o C。≥10~20 o C的积温,罗源、连江、闽侯、永泰在海拔100米以下地区为 5000~5300℃,其余各县低海拔地区为5300~5600℃,高海拔地区只有3600~3900o C。无霜期天数,全市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海拔100米以下地区,无霜期平均为291~339天,平潭县几乎终年无霜。

2.2.3、降水量

我市降水量时空分配不均,雨季、旱季截然分明。雨量主要集中在3~9月份,这段降雨量占全年雨量80~85%。5~ 6月是梅雨季节,雨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增,约为400~510毫米,占全年雨量的31~35%。7~9月多为台风降雨,陆时有雷阵雨,这个时期雨量很不稳定,相对变率很大,尤其沿海地区台风雨少,就容易发生夏、秋旱。10至年2月是旱季,降水量仅占全年15~20%。由于全年降水分布不均,有80~85%雨量集中在3~9月份,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各地年平均径流深在500~1500毫米之间。因此,我市水的问题不是资源不足,关键在于如何减少地表径流,提高其利用率。

我市地形地貌不同,差异极大,也导致降雨量分布不均:沿海岛屿年平均降雨量只有900~1200毫米,中部平原1300~1500毫米,西北山区年平均雨量1500~1900毫米,个别地方可超过2000毫米。

2.2.4、主要灾害性气候

我市农业气象,总的来看,对种植业生产是有利的,但灾害性气候频繁,影响了作物高产稳产。主要有寒、旱、涝、台风等:

寒害——就目前种植业生产情况看,寒害中以秋寒危害最大,倒春寒次之,五月寒和冬寒又次之。

干旱——干旱是我市主要灾情之一。但全市易旱面积仍有91.3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5.53%。我市干旱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其中,大旱大约3~5年一遇。干旱主要出现在沿海岛

屿,中部平原台地次之,山区较轻。就出现的次数和损失来看,夏旱居首位,秋旱次之,春旱影响较小。尤其是03年,持续的干旱是导致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

洪涝——我市洪涝主要由暴雨造成,多发生在梅雨季节和台风季节;较大的洪水一般3年一遇。洪水灾害多集中在闽江、敖江下游平原。涝害以江、海堤防保护区的平原洼地较为严重。我市尚有10.8万亩耕地属于易涝田,主要分布于闽江下游和敖江下游沿海低地。洪涝所造成的损失是十分严重的,群众说:“不怕七月鬼,就怕七月水”。

台风——我市位于东南沿海,处于台风侵袭路线。夏秋季节颇受台风影响,时间一般都在5~11月,7~9月居多,约占70~80%。主要特点是:影响频繁,但登陆次数少。平潭县受台风影响最多,闽江口地区次之。台风除本身危害作物外,还带来暴雨,致使山洪暴发,提高潮位,造成水灾。但台风雨给减少和缓和夏秋旱情也带来一定好处。

综上,99年~03年我市气候特点:气候偏暖,暖冬现象明显,雨量总体变少。主要灾害性天气为干旱和夏季高温。

2.3、水资源

全市水域面积182.26万亩。其中河流水面48.53万亩,湖泊水面0.47万亩,水库水面6.84万亩,坑塘水面14.56万亩,滩涂面积96.29万亩。

河流水系——本市水系发达,河网密布。闽江由闽清的雄江入境,经闽侯、郊区、马尾区、长乐、连江汇入东海,在本

市境河长138公里,集而面积8712平万公里。敖江境河长135公里。查江流经罗源、连江汇入东海,境河长 93公里,集雨面积1224.9平方公里。我市较大的河流还有梅溪(闽江支流)、龙江、碧里溪、大坝溪、渔溪,对我市农业用水和人民生活用水都起了很大作用。

水资源数量——本市水资源总量为635.18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总量为83.1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为11.22亿立方米,客水资源总量为540.81亿立方米。全市人均水资源为2059立方米,亩均水资源4352立万米。正常年份,总的供应水量为29.66亿立方米。其中客水10.74亿立方米,地表水18.61亿立方米,地下水0.26亿立方米。而实际需水量为30.33亿立万米,其中农田灌溉11.89亿立方米,工业用水13.27亿立方米,城市生活用水2.75亿立方米,农村人畜用水2.42亿立万米,水资源利用率为4.669%。当P=50%时,全市缺水0.67亿立万米,闽清、永泰、闽侯水资源有略余,其他县区均属缺水县,我市已是“水资源紧区”。

我市水环境质量不理想。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工业废水,特别是造纸、制革、电镀等工业排放的废水和农业废水,特别现代化学农业——化肥、农药的使用,给水质污染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3、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特点与评价

3.1、现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特点与评价

99年~03年间,全市粮食生产由于受农业结构调整和市场

粮价持续低迷等影响,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加上受自然灾害(主要是旱灾)等影响粮食总产均有所下降。(见表3)

表3-1. 99~03年市粮食生产情况单位:万吨、万亩

年份农作物总粮食播粮食总复种指粮食总净进口播种面积种面积产量数(%)供给

1999 596.96 400.81 147.10 281 233.2 86.1

2000 582.19 382.19 140.38 277 235.7 95.3

2001 542.61 344.26 124.77 263 237.6 112.8 2002 532.67 330.20 122.86 261 238.8 116.5 2003 504.70 298.37 108.62 252 240.0 131.4 表3-2. 99~03年市粮食生产情况

19992000200120022003

全市总人口(万人)粮食播种面积(万亩)

粮食总产量(万吨)人均粮食年自给量(公斤)2003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04.72万亩,复种指数为252%,粮食播种面积298.37万亩,粮食总产108.62万吨。但粮食总需求为240.0万吨,净进口达131.4万吨。其中口粮消耗139万吨,社会粮食消耗101万吨。粮食作物种类主要是水稻,

其次是薯类、大小麦、大豆和杂粮。粮食播种面积构成中,水稻187.59万亩、总产78.94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72.68%,甘薯60.45万亩、总产20.91万吨,马铃薯15.77万亩、总产4.41万吨,大豆31.43万亩、总产3.82万吨,杂粮3.13万亩、总产0.55万吨。从水稻品种结构和布局上看,早稻播种面积71.90万亩,总产量32.27万吨,中稻和季晚稻播种面积51.67万亩,总产量22.39万吨,双季晚稻播种面积64.03万亩,总产量25.27万吨,其中优质稻播种面积144.50万亩,总产量60.50万吨。我市农业部门在粮食良种推广上,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由此可以得出我市是个严重的缺粮地区,粮食购销存在相当缺口,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若不加以及时有效地控制,势必影响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影响社会稳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在质量上和数量上都有更高的需求,所以对我市粮食问题必须引起充分重视。粮食短缺为结构性短缺,缺的是饲料粮;针对这一特点应实行人畜分家、粮饲分治,建立粮油、经作、饲料三元作物种植结构。

3.2、潜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特点与评价

3.2.1、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改造中、低产田

我市中、低产田比重大,增产潜力大,在目前耕地及其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各项基本建设占用耕地总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治理,提高单产,缓解粮食生产发

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中、低产田的数量、构成和分布特点——2003年中产田:100.4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0.03%,低产田:55.4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7.63%。在各县(市)中低产田资源中,依面积大小排列:福清、闽侯、永泰、连江、长乐、闽清、罗源、晋安、平潭、马尾。从分布状况看,由于本市地形复杂,土壤类型繁多,加上区域生产力发展不平衡,造成我市中、低产田分布点多面广;主要有:平洋田中的粘质死泥田和沙质田,梯田中的黄泥田(约占梯田总面积的50%),山垄田,锈烂田等。

中、低产田的低产成因——根据农业生态系统理论,农作物单产取决于四个方面:①生态环境、②农业结构、③农业技术、④各种投入。

1)生态环境条件:

A:热量条件差,如冷烂田,我市有33万亩。

B:水分不平衡,如:粘瘦田,我市有81万亩,沙漏型,我市有7万亩。

C:土壤肥力低:主要的障碍因素为“瘠、沙、粘、薄、盐、冷、烂、酸、毒、缺素”等。根据土壤主要的障碍因素及治理主导方向将中低产田划分为:瘠薄田(我市有59万亩)、渍涝田(我市有21万亩)、盐碱地、坡耕地(我市有15万亩)、风沙地等。

2)、农业结构: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导致低产。

3)、农业技术: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水平落后,导致低

产。

4)、各种投入:如肥料、农药、水利等投入少,导致低产。

中、低产田的挖掘潜力分析——以以往经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改造中、低产田,每亩平均提高单产80~120Kg。1999~2003年我市中、低产田平均每年改造6万亩,从2004年到2010年共可改造42万亩,则可增产3.36~5.04万吨。

3.2.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农田水利建设。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农田水利设施和经营管理较差,水资源利用率低下,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的78%,全市尚有43.27万亩易旱易涝耕地,大大影响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强经营管理,实行旱、涝、洪、渍、盐、潮、污综合治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迅速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粮田面积。同时做好兴修水利和水土保持、改造中、低产田有机结合。

3.2.3、积极推广良种,主攻单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选育和推广良种是粮食生产投资少、见效快、受益大的重要增产措施。随着遗传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良种愈来愈显得重要。

以水稻为例,建立水稻光温水生产潜力的数学模型:

Y p=666.7*104/(C*1000)*E*F*Q

其中:C——能量转换系数,即1Kg物质所结合的化学能。

E——作物经济系数

F——光能利用率

Q——作物生育期太阳总辐射能

Y p——光合生产潜力

P t——光温生产潜力,

P t=Y p*f(T)。f(T)为方迪光温度衰减函数

P t——光温生产潜力,

P a=P t*f(W)。f(W)为龙斯玉水份衰减函数

如果改良作物品种将光能利用率提高0.1%,以双季稻为例,可增产54.35Kg/亩。由此良种的选育和推广,将大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2.4、提高复种指数——采取合理的耕作制度,传统的间、套种技术,发展立体农业的办法来提高复种指数,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首先扩大冬种面积。冬季11月~4月,其温度、光照和雨量分别为本地每年的33.2%、39.7%、34.3%相当于生产正季(每年5月~9月)的88.8%、67.1%、104.9%。因此应把冬种作为一项农业发展战略来抓。我市可发展冬种面积120万亩,冬种面积按粮、菜,绿肥“三三制”原则,就能保证40万亩的粮食作物,并且在种养地上较为合理。冬种以粮饲、粮菜兼用作物为重点,如马铃薯、油菜等。

其次合理调整耕作制度,以增加熟制。如永泰县在单季稻产区推广“上豆下稻”,福清县推广早花生收后种植早熟杂交稻等。

再者进一步发展套种、间作。发展稻、鱼、萍共生,甘蔗、西红柿、蘑菇同长等形式的立体农业,增加作物产量。

3.2.5、限制宜农荒地开发,促进粮食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应根据当地的资源情况,结合生态环境建设,调整作物面积,主攻单产,缓解粮食企业生产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近几年粮食种植面积的扩大,相当一部分新开垦荒地多在水利条件差、依靠天然降雨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粮食产量不高,水利设施不配套,丰水年种、干旱年休,容易造成撂荒、土壤沙化,既不利生态环境保护,又不能对粮食平衡起到调节丰歉的作用。因此,对宜农荒地的开发要进行限制,明令禁止乱开荒地。还要按照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退耕还林、还草、还牧。

4、土地承载力与粮食安全评价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蛋奶的消费量逐步增加,粮食作为直接消费品在食物结构中比重的逐渐下降,作为饲料的比重也将越来越大。“食物安全”则是在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渔则渔,注重转化、加工、食物多样化及安全卫生、营养丰富,这更加符合小康社会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要求。作为省会中心城市必需从食物安全的高度来认识土地承载力和粮食问题。

2003年我市人口为604.86万人,耕地200.66万亩,粮食总产量达108.62万吨,人均180公斤;蔬菜、瓜果类总产量达265.5万吨,人均439公斤;肉类总产量达26.68万吨,人均44公斤,其中猪肉总产量达21.04万吨,人均35.7公斤;牛肉总产量达2771

吨,人均0.45公斤,羊肉总产量达3742吨,人均0.62公斤,家兔总产量达3107万吨,家禽总产量达4.68万吨,人均7公斤;禽蛋总产量达15.43万吨,人均26公斤;水产品产量达161.77万吨,人均267公斤;奶类总产量达4.42万吨,人均7.3公斤;水果总产量达29.66万吨,人均49公斤;食用菌总产量达5.32万吨,人均8.8公斤;茶叶总产量达0.97万吨。

表4. 03年市人均食品占有量情况单位:公斤

粮食蔬菜肉类牛羊禽肉蛋品水产鲜奶水果小康400 150 23 2 5 17.3 175 15 22 标准

03年180 439 44 1.07 7 26 267 7.3 49 我市

2010 415 150 27 3 7 17 26

标准

从表4可以明显得出:与小康标准比较,03年我市粮食供给严重不足,口粮尚无法保证,饲料粮更是紧缺;牛羊肉、鲜奶供给还有部分缺口,这说明了我市肉类结构不合理。其余均是盈余,尤其是水产品、蔬菜、水果供给是相当丰盈的。

从以上数据及其分析可以得出,现阶段我市土地承载力以粮食占有量计,只能承载268万人,实际超负荷达336万人。因此,我市的粮食生产形势是非常严峻的,现有的耕地资源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应启动粮食安全预警体系,落实粮食风险金,建立储备粮信息系统,搞好产销协作,建立骨干粮油加工厂和粮食

供应网点,保证粮食流通渠道安全、畅通;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监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到2010年,人均粮食占有量标准将达到415公斤,而口粮从现有标准205公斤下降到200公斤。在现有耕地资源稳定的情况下,主攻单产,努力提高粮食产量,到时口粮将基本保证,但饲料粮仍将紧缺。

5、对策与建议

“民以食为天”,“为政之要,首在足食”。粮食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不断促进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5.1、理顺对粮食生产的支持政策,加强政策的宣传与落实。

粮食生产问题,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应相互协调,形成一个科学、规的体系,能够结合市场价格、气候变化等,进行适度调整和完善。同时,应该在政策的落实上多下功夫,不但要对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必要的检查督促,还要加强政策的宣传工作,提高种粮的积极性、主动性。

5.2、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提高耕地对粮食生产的保障能力。

耕地面积和耕地质量是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保障。

5.2.1、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巩固高产稳产田。

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要加

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价

29卷第5期2007年9月资 源 科 学RES OURCES SCIE NCE V ol.29,N o.5Sep.,2007 文章编号:1007-7588(2007)05-0143-07 收稿日期:2006-11-30;修订日期:2007-01-19 基金项目: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中国区域性耕地资源变化影响评价及其预警” (编号:2004DI B3J092)。作者简介:石淑芹,女,山东淄博人,博士生,研究方向土地利用与GIS 工程。 E 2m ail :ssq0533@https://www.docsj.com/doc/411744760.html, 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价 ———以吉林中西部地区为例 石淑芹 1,2 ,陈佑启 1,2 ,姚艳敏 1,2 ,李志斌 1,2 ,何英彬 1,2 (11农业部资源遥感与数字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 100081;2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 摘 要:在目前我国粮食供需相对紧张,部分耕地非农化利用的趋势日渐明显,政府粮食安全目标与农户利益之间的矛盾尚未真正解决,农产品市场日趋国际化以及国内粮食生产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分析粮食主产区耕地资源变化格局与态势,研究其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GIS 空间分析技术,着重从空间分布角度,通过研究两个不同时期区域耕地数量变化及引起的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变化,探讨区域耕地数量与质量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综合影响,并以吉林省中西部地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 明:①吉林中西部地区耕地数量净增加了0182×104hm 2 ;②减少的耕地中,三等地减少数量最多,一等地减少量最 少;增加的耕地中,五等地增加数量最多,一等地增加数量最少;③吉林省中西部地区粮食总产净增加了0152× 104 t 。其中耕地减少使本地区粮食总产减少了39109×104 t ,二等地和三等地的减少对粮食总产有较为突出的影响, 分别占粮食总产减少总量的28136%和44182%。同时增加的耕地中,二等地的增加对粮食总产增加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占本区粮食总产增加量的44153%;④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必须保证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双重平衡。 关键词:耕地变化;耕地质量评价;粮食生产能力;GIS;空间分析 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时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耕地数量减少、耕地质量下降与粮食需求量迅速扩张已经成为一对不可避免的矛盾。因此,分析研究当前耕地资源的变化格局和态势,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经成为必然的战略选择。 国内外在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影响评价方面已经做了较多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其中,国内外在耕地资源动态监测领域做了广泛深入的研究[1,2],同时耕地质量评价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3~5],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均为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影响评价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在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影响评价方面,欧美地区由于人均耕地资源较多,其研究更多侧重耕地质量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国内由于人均耕地少,耕地资源分布不均等原因,即注重耕地数量对粮食生产影响研究,也有一些关于耕地质量对粮食单产影响的评价,相当一部分研究工作其目标是从耕地数量入 手评价对粮食生产能力影响。研究方法上,国内利用统计数据进行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与粮食总产和粮食单产之间相关分析的居多,很多关于耕地质量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研究因数据资料不足等原因而局限于定性描述,或仅对耕地中的土壤肥力变化进行定量研究,目前还缺乏耕地变化空间分布与粮食生产能力关系分析 [6~15] 。 鉴于此,本次研究以吉林省中西部地区为例,利用“3S ”技术,着重应用GIS 空间分析优势,通过研究两个不同时期区域耕地数量变化及引起的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变化,探讨区域耕地数量与质量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综合影响,为加强区域耕地资源保护、管理和有效利用,改善粮食生产条件,稳固粮食生产体系,保护区域粮食生产能力提供可靠的依据。 1 研究区域概况 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土地总面积为798×104 hm 2 ,位于吉林省松嫩平原的西南部,包括镇赉县、白城市、松原市、洮南市等17个县市(图1)。地势海拔在

2019年农经站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情况调研报告

农经站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情况调研报 告 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近期,根据省市的安排,xx农经站及时抽调业务骨干组成专题调研组,从XX年5月25日至6月8日,利用15天时间先后深入15个乡镇,采取现场察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我县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有利条件。 (一)各项惠农政策落实为土地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连续聚焦“三农”问题。粮食生产更是置于全年工作之首,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四大补贴”不断增加,并逐渐形成了体系。 (二)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为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奠定了基础。随着农业财政投入的递增和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方便了大户生产布局、稻田排灌、病虫防治和机械化作业。 (三)在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推进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这些为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

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农村普遍存在“老人农业”现象,那么要解决“谁来种田”的问题,需要在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实行远源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等方面下功夫。大力培育和发展种植大户、家庭农场,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现状、特点和典型模式。 近年来,我县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切实加强土地流转指导服务,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多种有效形式,通过推进土地流转,促使土地经营权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集中,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生产经营。据调查,至XX年6月底,全县土地流转面积6.1万亩,占全县农村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14.7%;5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达1.9万亩,占流转面积的31%。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呈现出以下六个特点:(一)流转形式多样化,出租面积明显增加。按流转形式划分,主要有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据调查,截至XX年6月,转包面积22715亩,占流转面积的37.2%;出租面积29189亩,占流转面积的48%;互换面积达219亩,占流转面积的0.4%;转让面积877亩,占流转面积的1.4%;其他形式流转面积达8000亩,占流转面积的13%。与XX年年底数据相比,出租的面积明显增加。从实践来看,农户将土地通过出租、转包的形式流转给农业企业、合作社或大户等,把土地与劳动力、资金、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有效重组后,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土地规模经营的效益得到了显著发挥,相应的

我国粮食供求预测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对策

南京农业大学 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农业经济学研讨班 学号姓名2010106093 熊皛白 所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任课教师胡浩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处印制

我国粮食供求预测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供求关系及其变化趋势,对我国未来粮食供求情况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保持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面临着较大压力。本文进而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入手,剖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构成要素,并针对不同要素提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对策。 关键词:粮食供求情况;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一、引言 近年来,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及价格波动日趋剧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权威组织纷纷表示,未来世界粮食供求形势不容乐观。国际粮价变动通过贸易等途径影响我国,对我国保障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和提高粮食宏观调控水平提出新的挑战。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研究如何在全球粮食供求情况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保障中国自身的粮食安全,显得非常重要。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食物供给日益丰富,供需基本平衡。但我国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大,粮食安全的基础比较脆弱。从今后发展趋势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发展和供需形势呈现出较好局面,为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奠定了重要基础。2010年12月,中国向世界宣布粮食生产实现“七连增”,在世界粮食生产史上书写了崭新的一页。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粮食生产逐步恢复,但继续稳定增产的难度加大;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出现逆差,大豆和棉花进口量逐年扩大;主要农副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受人口、耕地、水资源、气候、能源、国际市场等因素变化影响,上述趋势难以逆转,我国粮食和食物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我国粮食供需区域性和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南方销区、西部及西南部分地区存在缺口。粮食主要品种中,

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规划项目

关于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规划项目 (标准农田)建设督查情况报告 按照省农委《关于开展 2016 年农业建设项目督查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我委组织人员于 2016 年 6 月 16-22 日对 2011-2014 年度 实施的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规划项目(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进行了全面督查,现将我县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规划项目(标准农田)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项目总体情况 2011-2014 年度我县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规划项目(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县 2014 年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项目。该项目由**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我县实 施(苏发改农经发【2014】1430 号),在**县**镇汤庄村(含条堆)、经堂村(含张口、经东)、大尖居委会(含朱贵)、东元庄、华冲居委会北部、丁庄 6 个村和**乡大官庄村、李圩村、**村、杨兴村、桥新村、青坊村 6 个村实施。项目总投资 3000 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 2400 万元,地方配套 600 万元,主要建设高产稳产粮田2 万亩。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实施,严格 执行项目资金管理规定,严格执行**县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 间工程的管理制度,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在建项目情况 1、项目实施内容 项目严格按照发改委批文要求进行建设,建设进度和质量

-1-

符合要求。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 2 万亩,在茆圩乡、华冲镇实施,新建泵站 7 座,拆建泵站 4 座,改造泵站 2 座,新建抗旱井 25 口;新建防渗渠 10.2km;新(拆)建配套建筑物 273 座,其中涵洞 86座,渡槽 14 座,节制闸 2 座,分水池 1 座,斗门、农门、毛门 136座,涵闸 28 座,拦水坝 6 座;新建水泥路 29.31km;生产桥 21 座;沟渠疏浚共计 50 万方。到目前为止,项目建设内容已完成工程量的 90%。 2、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 项目计划总投资 3000 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 2400 万元、地方财政配套 600 万元。严格按照《农业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建立资金管理制度,对项目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专人负责、专款专用。由县农委、财政局农业科、会计核算中心,共同做好建设资金的预算、编制、执行、控制、核算、监督等工作。对每一个单体工程项目竣工交付使用前,在通过原 设计部门验收的基础上,聘请有资质的造价公司进行审计,确保 工程项目质优、价实。 3、项目管理情况 制定了**县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建设项目管理 办法。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要求,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所有田间工程的建设内容都在县招标中心公开 招标。我们与中标方签定工程建设合同书,对工程范围、工程质量、建设工期、工程造价、付款方式、技术资料交付及违约责任 等作明确约定。我们委托具有乙级资质的**凌翰工程设计有限 -2-

农户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分析

吉林省四平市农户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分析 1中国农业土地经营规模演变过程 1 我国农村土地利用的现状(出现的问题),并分析(以粮食产量和经济收入为例分析,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可以从土地的利用效率上分析)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 2 土地规模经营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3 解决对策与发展趋势(未来发展的方向) 摘要:农地家庭承包经营符合我国国情、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农业生产的自然性、季节性、区域性,曾经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其规模小、生产效率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等缺陷却愈发暴露出来,因此,土地规模经营的优势及其必要性也更加明显。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而实现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第二步战略目标的顺利达成,农业现代化问题已经日益紧迫地被提上了国家的议事日程。目前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起色,在这一势头带动下,内地也出现了星星之火。为了探讨中国农村发展道路,尤其是内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我们课题组对吉林省四平市所辖区域的农村土地的耕地利用情况和农民收入水平组织了调研。通过对农村的调研,明确提出了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也是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发现了内地农村对土地规模经营的深刻要求,了解了制约内地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主要因素。这种要求和这些制约因素促使我们对内地农村改革的深化作出思索。

1.1 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涵义 经济学理论对经营与规模有着特定的涵义,一般是指生产力要素(如生产资料、劳动力和资金等)在某个生产或经营单位中的集合程度与组合关系,即是指这些要素以一定的配置比例发挥生产或经营效果的范围和数量界限。讨论农业土地经营规模,就是研究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拥有土地或耕地的数量的合理界限,并探讨在中国土地管理体制下,土地经营与管理界限的变化,以实现最佳经济效果。 1.2 农业生产规模经济的效益 西方经济学理论一般认为,规模经济之效益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即企业经营实体的规模扩大,促进生产率的提高,自身产生经济效益,如农业经营的耕地面积扩大,种植的专业化等。二是企业外部互相影响带来的效益,如农业经营中,为适应专业化生产形成的产、运、销一条龙,即外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效益来自于生产要素的不可分性,如某些农业生产机械与设备。当土地具有一定规模,才可提高机械的利用率,减少折损率,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各生产要素之间也是互相联系的,大规模生产更利于分工协作,促进产品数量与质量的提高,增进经济效益。外部规模效益,包括市场规模的发展对企业的影响,以及其它企业规模变化对本企业带来的效益。如原材料供应条件的改变,销售市场的扩大等均可产生外部规模经济效益。 1中国农业土地经营规模演变过程 1.3 中国农业土地经营规模演变过程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半个世纪中,中国农业土地经营规模发

关于提高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几点建议

关于提高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几点 建议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业农村工作会议,都提出了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这对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稳定,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设,也是完善农村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之一。安康在粮食生产条件上,虽然不具有优势,但又必须抓紧粮食生产。完全依靠市场调节是不安全的。因粮食严重短缺搞得党委政府焦头烂额的事,是刻骨铭心的。当然,也不能回到单一种粮的老路上去。在调整农业结构中如何把握好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摆在县市党委和政府面前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也是对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 一、下功夫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实现向藏粮于地的转变藏粮于地,就是要极大地提高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达到能用较少的耕地生产更多的粮食。当粮食供需宽松的时候,可多拿出耕地发展市场需求的经济作物,而当粮食供需偏紧的时候,又可适当多拿出耕地种植粮食,用耕地的粮食生产水平来调节粮食供求关系。这样,粮食对耕地的要求就高了。安康市九十年代平均亩产(按种植面积)公斤,去年上到亩产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1公斤。按目前科技水平和世界

粮食发展趋势,到XX年我市粮食平均亩产应达到400公斤,最少不得低于300公斤。九十年代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50万亩左右,以后在逐步提高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前提下,粮食播种面积可以调减到350─400万亩,而粮食年产量仍可达11亿公斤以上。与XX年相比,在粮食种植面积不增加的情况下,粮食年产量将增加亿公斤,农民可人均增收100元。加上调整粮食品种结构、优化粮食品质,推进粮食产业化,粮食文章可使我市农民人均增收400元以上。1、持久开展以增土保墒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全市280万亩基本农田中,耕作层不足50cm的要占三分之二。今后10年中,每年应完成以深翻增土为主的低产田改造20万亩,逐步使耕作层土厚达到50cm以上,以增强耕地的抗旱保墒能力。2、持久开展以保灌为重点的水利建设。大力进行以塘、井、窖为重点的小型水利工程配套建设,使流灌、喷灌、滴灌、渗灌覆盖300万亩耕地,实现大旱年份亩产不低于300公斤。 3、持久开展以积肥增肥为重点的有机肥建设。按照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要求,发动农民改圈建厕,广积农家肥,建好田间地头的粪池粪场,保证每亩作物都能施足XX公斤以上的有机肥,使目前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成倍增长,土壤性能大大改善,为日后的平衡施肥创造有利条件。二、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把农业科技普及推向新阶段科技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性因素。上世纪八、九十年

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实施规划(2009-2020)解析

宿豫区新增0.69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实施规划(2009-2020)(三)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1)粮食种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到2012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95万亩以上,粮食单产达950斤以上,粮食总产达8.3亿斤以上。到2016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94万亩以上,粮食单产达960斤以上,粮食总产达8.8亿斤以上,增长3.5%,平均每年增长0.88%。到2020年全区全区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93万亩以上,粮食单产达970斤以上,粮食总产达9亿斤以上,增长2.4%,平均每年增长0.58%。 (2)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到2020年,全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万亩,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3万亩以上;12个乡镇粮食种植面积保持在5万亩以上,其中,稻谷种植面积保持在43万亩以上,小麦种植面积保持在50万亩以上,玉米种植面积保持在0.1万亩以上。 (3)粮食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到2020年,全区新增加灌溉面积万亩,改善灌溉面积万亩,有效灌溉率达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左右,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其中,粮油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基本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 (4)粮食生产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到2020年,全区全年粮食单位面积产出达到每亩970斤,比2005-2007年平均单

产水平提高70斤,其中,10个乡镇粮食单位面积产出达到每亩1000斤,比2005-2007年平均单产水平提高100斤。 2.分年度分品种目标。 全区新增0.69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期限分为2012年、2016年和2020年,届时三个期限分品种粮食生产能力达到如下水平: 2012年,5个乡镇粮食生产能力达到4.3亿斤,其中,稻谷、小麦、玉米生产能力分别达到2.36亿斤、1.93亿斤和0.01亿斤。 2016年,8个乡镇粮食生产能力达到7.2亿斤,其中,稻谷、小麦、玉米生产能力分别达到4亿斤、3.19亿斤和0.1亿斤。 2020年,10个乡镇粮食生产能力达到9亿斤,其中,稻谷、小麦、玉米生产能力分别达到3.95亿斤、5.05亿斤和0亿斤。 三、分区域布局增产任务 根据全区农业区划、生产技术条件和增产潜力等因素,围绕全省粮食增产能力建设规划任务和主要目标,将全区承担此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任务的乡镇,划分为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生产非核心区两大类,提出分区功能定位、分品种增产任务等。 (一)划分标准依据。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确定的粮食主产区划分标准(粮食总产量、粮食商品粮、人均粮食占有量),综合考虑粮食播种

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粮田适度规模经营的决定

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粮田适度规模经营 的决定 【法规类别】农业管理11803 【发文字号】省委[1994]14号 【发布部门】浙江省政府中共浙江省委员会 【发布日期】1994.09.26 【实施日期】1994.09.2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 关于发展粮田适度规模经营的决定 (省委〔1994〕14号 1994年9月26日)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来,我省涌现了一批以种粮大户为主的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实体。实践证明,粮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为我省粮食生产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积极稳妥地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对于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种粮效益,使国家掌握一定粮源,具有积极作用。从长远看,也是建设现代化农业、实现农业第二次飞跃的必由之路。目前,我省经济发达地区的一部分乡(镇)、村,发展粮田适度规模经营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为了不失时机地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特作如下决定:

一、明确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积极稳妥地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 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的指导思想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的工作方针是:坚持条件,积极引导,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模适度,形式多样,分步推进,逐步提高。凡是搞粮田适度规模经营的乡(镇)、村,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即:二三产业发达,相当一部分农业劳动力已稳定转移到二三产业;农户的非农经济收入在家庭收入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比较稳定;人均土地较多;农民有转接包土地的意愿;具备一定的规模经营生产条件,包括农田渠系、晒场、仓库、农业机械和农业社会化服务设施;村级领导班子坚强有力,有能力处理好推行粮田适度规模经营中涉及的各方面的关系和政策;地方政府有相应的扶持措施和倾斜政策,乡(镇)、村集体经济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可以扶农贴农。根据以上条件,今明两年决定选择条件相对成熟、工作基础相对较好的25个县(市、区)和湖州市本级,作为全省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的重点。25个县(市、区)即、余杭、萧山、富阳、宁波市江北区、镇海区、鄞县、余姚、奉化、温州市瓯海区、乐清、瑞安、苍南、绍兴、诸暨、上虞、嘉兴市郊区、海盐、嘉善、桐乡、平湖、义乌、金华、黄岩、温岭、舟山市定海区。在这些重点推进县(市、区)中,宁绍地区的一部分乡(镇)、村推进条件好,工作有基础,应总结经验,加大步子,重点突破;杭嘉湖地区一部分条件比较成熟的乡(镇)、村,扩大试点,取得经验,稳步推进;温台地区农民自发转接包土地较多的地方,进一步搞好承包土地及其流转的规范化管理,巩固和提高现有种粮大户,发展一批新的种粮大户。其他面上的县(市、区),除了有条件的,可以搞一二个试点,积累经验外,主要是抓好千家万户的粮食生产,搞好统一布局和“几统一”的农业社会化服务。 二、按照“稳制活田”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福州市农业资源动态监测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

市农业资源及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 市农业资源区划委员会办公室 2004年12月

说明 《市农业资源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课题调研是根据闽农区划[2004]15号文件精神,在省农业资源区划办的统一部署和业务指导下进行的。 在市农办领导和大力支持下, 我们组织了开展市农业资源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一是和市农业资源区划委员会成员单位:农业局、林业局、水产局、水利局、土地局、气象局、统计局的有关领导和同志共同研讨、分析市农业资源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现状、存在问题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趋势。二是与县区划办配合,下乡到部分有关县、镇、村实地调查,了解适时情况。我们还得益于市农办安排的课题《市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本课题提供了大量现成的数据。 这次课题时间紧、涉及面广、任务重,我们能够如期完成,首先与市农办的领导和关心是分不开的;其次要感农业资源区划委员会成员单位协作,顺利快速完成前期业数据资料分析。另外还要感市粮食局有关同志,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粮食供求、储备、流通等情况。 市农业资源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工作尚处在探索阶段,有待实践中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该评价中的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市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 2004年12月 市农业资源及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 前言 中国是一个人口超级大国,粮食生产资源稀缺。中国粮食白皮书确定的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方针是:立足基本自给,并适度依靠国际市场。而粮食自给的基础是农业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因此,着力落实农业资源的保护、管理和持续利用,切实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维护我们的生命线,已成为中国21世纪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 随着人口增长、人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和城市化加快,我国粮食需求将呈刚性增长,粮食供需缺口将不可避免地增大;加上我国连续4年粮食减产,粮油价格普遍上涨,社会各界对粮食安全十分关注,“粮食安全”问题被频繁提出。中央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藏粮于库与藏粮于地的有机结合,形成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良好态势,确保粮食安全这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市农业资源其紧,加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资源日益受到工业和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竞争,部分耕地非农业化利用的趋势不可逆转,近几年平均每年净减少耕地约3万亩,人地剪刀差更趋尖锐;水土流失、工业废物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及自然灾害等导致耕地质量下降,也制约粮食生产的发展。以2003年为例,耕地200.66万亩,较1999

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

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2009-2020年) 引言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随着人口增加,我国粮食消费呈刚性增长,同时,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水土资源、气候等制约因素使粮食持续增产的难度加大;生物燃料发展,全球粮食消费增加,国际市场粮源偏紧,粮价波动变化加剧,利用国际市场调剂余缺的空间越来越小。为此,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依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2020年全国粮食消费量将达到5725亿公斤,按照保持国内粮食自给率95%测算,国内粮食产量应达到约5450亿公斤,比现有粮食生产能力1增加近450亿公斤。考虑到影响粮食生产和有效供给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本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供给、留有余地的原则,未来12年间,需要再新增500亿公斤生产能力,提高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程度。 1 现有粮食生产能力约为5000亿斤公斤水平(2005-2007年3年粮食平均产量约4950亿公斤,2007年5016亿公斤,2008年达到5285亿公斤)。本规划所述粮食生产能力,是指由资源状况和经济、技术条件所决定的,各种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相对稳定实现一定产量的粮食产出能力。 本规划期限为2009-2020年。品种为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兼顾大

豆,按照粮食生产核心区、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后备区和其他地区对全国进行统筹规划。 一、我国粮食生产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1132亿公斤增加到2007年的5016亿公斤,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向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跨越,成功地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生产回顾。 回顾历史,我国粮食生产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28年(1949-1977年)低起点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30年高起点波动发展两个阶段。 1.从新中国成立到1977年。这一时期,粮食播种面积从16.5亿亩扩大到1977年的18.1亿亩,总产量先后跃上1500亿公斤、2000亿公斤、2500亿公斤3个台阶,粮食单产从69公斤提高到157公斤,增长1.28倍。物质装备和科技水平逐步提高,有效灌溉面积由1952年的 2.99亿亩扩大到1977年的6.75亿亩,增长了1.26倍;杂交水稻等新品种培育取得重大突破;现代化生产要素投入增加,化肥施用量(折纯)由7.8万吨增加到648万吨,增加了82倍。但由于这一时期我国人口增长较快,粮食人均占有量仅从209公斤提高到298公斤,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温饱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在3000亿公斤起点基础上,先后跨上3500亿公斤、4000亿公斤、4500亿公斤和5000亿公斤4个新台阶,特别

[关注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五大要素]粮食生产能力的概念

[关注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五大要素] 粮食生产能力的概念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问题其实可理解为经济增长问题。经济增长因素可以抽象为五大类: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制度。根据粮食产量=种植面积×亩产量,粮食总产量取决于种植面积和亩产量,排除气候影响等人类不可控因素,粮食潜在生产能力最终决定于投入粮食生产的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制度等五大生产要素状况,即粮食生产用耕地、农田水利等农业公共基础设施、科技发明及其推广应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农民的积极性、涉农相关制度与政策等五大方面将最终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但这五大要素的现状堪忧。一、土地1、可耕地面积减少。我国土地资源紧缺,新增可耕地潜力有限。如下两个因素导致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一是退耕还林,但这个因素只会在短期内存在,而且,退耕还林地多数不适合种粮食,所以退耕还林对粮食有影响,但影响不大; 第二大因素是国家建设用地,这个因素会长期存在,尽管坚持“占一还一”的政策,但占用的多是良田,补充的多是旱地,主要原因是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城建设、小城镇建设及城市基础建设的需要,此外还有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个因素直接导致粮食种植面积下降。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它虽然不会导致永久性的耕地面积减少,不会降低潜在

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却会导致当年粮食种植面积下降。3、土地撂荒。尽管农民对土地有很深的感情,而且留下来种田的农民除了种田外,没有别的选择,所以土地撂荒并不严重。但是由于外出打工多、农转非、粮价低、水源不好、生产资料价格高,土地撂荒在不同的地方还是不同程度地存在,同样导致当年粮食种植面积下降。4、土壤肥力逐年下降。近年来土壤肥力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特别是有机质含量下降甚为严重,造成土壤板结、团粒结构差,耕作层浅薄,蓄水保肥能力差、不耐旱、不耐寒,病虫害发生频繁,亩产量难以提高。原因在于,一是缺乏绿肥,自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至今,绿肥种植逐年减少,尤其是近十年来,绿肥生产几乎是空白状态。二是有机肥积造严重不足。目前农户除施用自家有限的猪牛羊粪外,几乎不再积造其它的有机肥,但自家养的猪牛羊有限; 塘泥这种最好的有机肥全都被遗忘。三是看重施用化肥,种卫生田,造成对土壤掠夺性生产。二、资本1、原有水利设施维护不足、老化严重,有效灌溉面积减少。现有水利设施大部分是在50—60年代修建的,经过40多年的运行,特别是承包制以来,由于维护不足,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水库淤积,库容和蓄水量减小。表现为病险水库数量增加,水库蓄水下降,现有水库实际可蓄水量远远低于设计有效灌溉面积。其主要原因是库区水土流失严重,人为地开荒种地等破坏植被。二是渠系老化、不配套、年久失修。其主要原因是目前国家和地方对小型水利设施的投资少,同时各中型水库征收水费困难,对渠系维修资金极少,渠道清淤不彻底,渠系淤塞,许多渠道渗

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副本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2012天长市田间工程Ⅱ标段施工 投标文件 (技术标文件) 投标人:安徽安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盖单位章) 企业技术负责人:(签字) 2013 年7 月9 日

一、工程概况 一、工程概述 1、工程名称: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12天长市田间工程Ⅱ标段施工 2、工程位置:天长市永丰镇二墩村、三元村,杨村镇桥南村、沂湖村 3、建设单位:天长市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建设项目办公室 4、工期:不高于150个日历天 5、质量标准:合格 二、工程概况 1、新建及维修机耕路约22.4km,清淤排水沟约4.4万m3,衬砌渠道约 28.88km,过路涵300座,机耕桥8座,放水口518座,分水闸24座, 节制闸44座,斗门43座,泵站4座,林网约10000株。总投资约1600万元。

二、施工方案 1.1施工整体安排 本项目施工内容主要包括、砂石路、渠道衬砌和泵站重建、土地平整、排、放水涵等田间构造物工程。 根据本工程内容,施工安排顺序思路如下: 2.1 进场后先进行砂石路、土地平整、过路涵的施工,砂石路和过路涵做好,及早在整个施工区内形成道路网络,以利于泵站及渠道衬砌作业。2.2 进场后在砂石路施工的同时,抓紧组排放水涵等渠道构造物工程施工。 2.3建筑物工程和泵站工程,与其他工程穿插进行施工。 以上的施工顺序和安排思路,分成两个施工作业区,平行进行施工作业。施工中分工不分家,各作业区协同进行作业,人员和机械设备由项目部统一进行调剂和安排。 1.2 配套建筑物工程 本工程的配套建筑物主要是闸涵工程,包括灌溉泵站、放水涵闸和过路涵等。 1.2.1涵闸施工 (1)施工工艺 施工准备→测量放样→土方开挖→验槽→垫层施工→涵管安装→灌水试验→回填土方→交工验收

江西2017年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补贴

江西省2017年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补贴 实施方案 根据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工作的通知》(财农〔2016〕26号)精神,为做好我省2017年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工作,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市场定位生产、优质提升效益”的思路,以促进“稳粮增收、提质增效”为目标,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为载体,通过实施粮食适度规模补贴政策,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着重培育绿色有机品牌,促进粮食生产方式转变,提升粮食生产质量、效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二、基本原则 1.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围绕改革目标,加大政策创新,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的双重作用,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者创建绿色有机品牌,重点解决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问题。 2.自主申报,择优立项。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根据自身实际自主申报,县级农业部门提出项目初步审核意见,县级财政部门进行确认。优先支持规模适度、经营稳定、技术先进、生产力高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或装备条件好、服务信誉高的农业新型服务主体。

3.加强督导,严格监管。省级负责方案制定和工作督导;市级负责项目指导和项目抽查;县级负责组织项目立项、验收、补贴,以及项目日常监管、备案等工作。 三、资金来源及分配办法 统筹种粮大户补贴试点资金、农业“三项补贴”增量资金、20%农资综合补贴资金,除去用于支持建立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资金以外,剩余资金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补贴资金按因素法分配,由省财政厅会同省农业厅根据各县(市、区)核实上报的上年度50亩(耕地面积)及以上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数量、面积情况,核算各县(市、区)补贴资金,并切块下拨。 四、补贴对象及条件 (一)补贴对象 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对象为主要粮食作物(我省限定为水稻)的适度规模生产经营者,包括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四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二)基本条件 1.种粮大户:在本县(市、区)范围内,水稻种植规模50亩(耕地面积)及以上,并经乡镇登记、县级审核、省级备案。 2.家庭农场:参照上述种粮大户条件执行。 3.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本县(市、区)范围内,耕种且用于种植水稻的水田面积500亩及以上,并经认定为省级以上示范社的。

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一

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基于我国粮食生产的实证研究(一) 2011年12月12日10:14 来源:《经济研究》2011年第3期作者: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5 内容提要:有关规模经营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基于一个随机抽样的来自我国粮食主产区5省100个村庄1049个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分别从投入产出和生产成本两个不同的角度全面考察了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品种生产规模经济的存在性。实证研究表明,在考虑土地细碎化的影响后,我国粮食生产总体上而言规模报酬不变。由此可见,如果政府单纯出于提高粮食产量的目的而大规模推行规模经营的政策显然是不可取的。同时发现,除粳稻外,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对单位产量生产总成本均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成本降低与经济效益提高实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 关键词:规模经济,规模报酬,适度规模经营 一、引言 以均田承包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我国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农民收入的快速提高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做出了贡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制度绩效。但是随着这一制度安排改革效应的逐渐释放,其不足之处,如土地细碎化经营、难以与市场接轨、比较效益低下等问题渐露端倪。1996—2007年期间,除棉花和油料作物外,其他农产品的净收益均有所下降。有些农产品甚至出现了亏本(韩俊等,2008,第97页)。尤其是粮食生产远低于种植经济作物和外出打工的收益,并最终造成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批粮田撂荒、粮食产量增长缓慢,甚至滑坡的严峻局面(俞可平,1997)。而且未来通过农产品价格政策来促进农业生产增长的政策操作空间和效应将会变得越来越小,因为它同国家市场化改革方向以及同中国入世所做的承诺相悖。近年来随着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增大和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粮食和农业生产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市场竞争压力。①与此同时,农民增收困难、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等问题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虽然许庆等(2008)的研究已表明我国现在土地细碎化的存在对农户收入正面的影响作用大于其负面的影响,但关于农地是否具有规模经济性的争论一直存在。 稳定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又是短时期内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自1987年中共中央在5号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要采取不同形式实行适度规模经营②以来,中央连续在若干重要文件(例

大力推广土壤深耕深松技术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大力推广土壤深耕深松技术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1.制约我县粮食持续增产的主要因素根据对全县旱田的调查结 果表明,耕作层厚度大多在 12- 16cm之间,平均为14厘米左右。而适宜的耕作层厚度应为 22-25 厘米。很显然,耕作层浅已是我县粮食持续增产的主要障碍,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 5 点。 1.1 地形地貌所致 我县地处丘陵向山区过渡地带,坡地和山地占64%。易受大风、洪水侵蚀,黑土层较薄,成土母质为岩石风化物和黄土淀积物,不利于耕作。 1.2 土体结构不良 我县白浆土占耕地面积的72.9%,白浆土土体结构不良,白浆层片状结构,持水量低、土质粘重,而淀积层十分紧实,几乎不透水,使土壤既不抗旱又不耐涝。而白浆层最容易形成坚实的犁底层,影响耕层厚度。 1.3缺少大马力耕作机械 土地承包到户以后,大型农机具发展缓慢,一家一户只有小型手扶拖拉机或畜耕机械,达不到深耕深松的要求,造成现有耕地越种越薄。 1.4 耕作习惯的演变

随着除草剂和一次性深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代替了耕翻的除草作用,致使许多农户免除了中耕作业,三铲四趟的优良传统耕作方式已演变为只种、不铲、不趟。 1.5 施肥不合理引起土壤酸化板结 随着化学肥料,特别是“双氯”肥料连年大量施用,导致土壤酸化板结,耕层变浅,极不利于作物生长。 2.实施深耕深松的主要作用 2.1有利于蓄水保墒,提高土壤抗旱能力土壤疏松,有利于蓄住天上水,保住土中墒。把降水蓄于土层中,建立土壤水库。耕层疏松土壤比耕层紧实的土壤蓄水量要多1-1.5 倍,有利于抗旱保苗,促进作物早生快发。 2.2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增强抗倒伏能力深耕深松可以使土壤疏松,降低土壤容重,减少根系生长发育的机械阻力。深厚的耕作层可以贮存较多的水分和养分,促使根系得到良好的生长发育。并明显增强抗倒伏能力。 2.3有利于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壤耐涝能力犁底层是由于多年在 同一个深度耕作,犁底长期挤压形成的 极紧实土层,厚度为3-5cm,这层土壤容重极大,达到1.6-1.8g /cm3 以上。犁底层对作物生长有三个方面的不利影响。一是阻碍根系的正常生长发育;二是通透性极差,导致氧气不足,影响下层土壤熟化和矿质养分的分解;三是过于紧实的犁底层在多雨季节常常托水,形成沥涝;尤其在白浆土上表现明显。深耕深松可以打破犁底层,增加

新增粮食产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新增粮食产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1.1项目概要 (1) 1.2结论与建议 (3) 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9)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12) 2.1项目建设的背景 (12)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3) 第三章市场或需求预测 (15) 3.1市场分析 (15) 3.2市场预测 (15) 3.3市场风险预测与对策 (16) 第四章项目承担单位 (17) 4.1建设单位的名称、性质及法人代表情况 (17) 4.2主要业务范围和业务能力 (17) 4.3人员及技术力量 (17) 4.4现有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情况 (18) 4.5资产与财务状况 (19) 第五章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 (20) 5.1建设规模确定的原则和依据 (20) 5.2建设规模及服务种类 (20) 第六章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 (21) 6.1选址原则与要求 (21) 6.2项目建设总用地规模 (22) 6.3项目区概况 (22) 6.4建设条件 (24) 第七章农艺技术方案和设备选型 (29) 7.1农艺技术方案 (29) 7.2设备选型 (34) 第八章项目建设方案与建设内容 (36) 8.1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 (36)

8.2建设目标 (37) 8.3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38) 第九章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 (40) 9.1环境保护 (40) 9.2安全生产 (41) 第十章组织管理与实施进度 (42) 10.1项目实施组织管理 (42) 10.3项目实施进度 (48) 第十一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50) 11.1投资估算编制依据 (50) 11.2投资估算 (51) 11.3筹资计划 (54) 第十二章效益分析 (55) 12.1整体项目评价 (55) 12.3效益分析 (55) 第十三章结论和建议 (64) 13.1综合评价 (64) 13.2结论意见 (64) 13.3问题与建议 (6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