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新生儿大肠埃希菌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新生儿大肠埃希菌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新生儿大肠埃希菌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孙增贤;兰菊红;张亚丽

【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drug resistance of neonatal purulent meningitis caused by Escherichia coli.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46 neonates diagnosed with purulent meningitis caused by Escherichia coli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from June 2004 to June 2014. The neonates were divided into community acquired infection group and nosocomial infection group, or early group (from June 2004 to May 2009) and late group (from 2009 June to June 2014). Result Fever, hypothermia, lethargy, poor feeding, tachypnea, and tachycardia were comm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n all neonates. The detection rate of ESBLs was signiifcantly higher in nosocomial infection group than that in community acquired infection group (P < 0.05), and also was signiifcantly higher in the late group than that in the early group (P < 0.05). The rates of resistance to commonly used cephalosporins were signiifcantly higher in nosocomial infection group than those in community acquired infection group. The rates of resistance to commonly used penicillin and cephalosporin were signiifcantly higher in the late group than those in the early group

(P < 0.05). Conclusions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neonatal purulent meningitis caused by Escherichia coli are not typical. The drug resistance rates of ESBLs to penicilins and cephalosporins are increasing recently. Nosocomial infection is the risk factor for ESBLs.%目的:了解新生儿大肠埃希菌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2014

年6月收治的46例新生儿大肠埃希菌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46例新生儿分为社区感染组和院内感染组,以及2004年6月—2009年5月的早期组和2009年6月—2014年6月的晚期组,分别比较临床表现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和药敏试验结果。结果患儿均以发热或体温不升,反应差,少吃或拒乳,呼吸、心率增快为临床表现。院内感染组ESBLs检出率明显高于社区感染组,晚期组ESBLs检出率明显高于早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院内感染组对常用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性明显高于社区感染组,晚期组对常用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性明显高于早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新生儿大肠埃希菌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不典型,近年来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抗生药物的耐药性显著上升,院内感染是获得ESBLs的高危因素。

【期刊名称】《临床儿科杂志》

【年(卷),期】2016(034)003

【总页数】4页(P172-175)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化脓性脑膜炎;超广谱β内酰胺酶;新生儿

【作者】孙增贤;兰菊红;张亚丽

【作者单位】浙江丽水市中心医院浙江丽水 323000;浙江丽水市中心医院浙江丽水 323000;浙江丽水市中心医院浙江丽水 3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是指新生儿期化脓菌引起的脑膜炎症,是新生儿期一种严重感染性疾病,起病急,进展快,临床症状、体征不典型。文献报道其病死率为

10% ~ 15%,致残率为20% ~ 50%[1]。近年来国内外报道显示大肠埃希菌

是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革兰阴性致病菌[2,3]。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

泛应用,大肠埃希菌耐药情况日益严峻,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难度。为了解新生儿大肠埃希菌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耐药发展趋势。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收治的46例新生儿大肠埃希菌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以2004年6月—2014年6月丽水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新生儿大肠埃希菌化脓性脑膜炎患儿46例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日龄1 ~ 28 d;②

符合第4版《新生儿学》中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标准;③血培养或脑脊液

培养检出大肠埃希菌;④除外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先天性脑发育畸形如脑脊膜膨出、脊柱裂,或其他培养获得大肠埃希菌的患儿。

将入选的大肠埃希菌脑膜炎患儿分为院内感染组和社区感染组。院内感染组指在入院时未处于潜伏期而在入院≥48 h后发病,以及在医院内感染而在出院后48 h内发病的化脓性脑膜炎。社区感染组指原本健康的新生儿在医院外获得的化脓性脑膜炎,包括感染了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而在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化脓性脑膜炎。同时,按照入选研究对象的就诊时间分为早期组和晚期组。早期组指2004年6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患儿,晚期组指2009年6月至2014 年6月收治的患儿。

1.2 方法

1.2.1 临床资料收集收集4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实

验室检查、治疗、预后,以及药敏试验结果。

1.2.2 标本采集、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严格无菌操作下抽取1 ~ 3 mL血液和脑脊液,注入儿童专用树脂血培养瓶(美国BD公司)中,放入血培养箱(美国BD 公司)中进行增菌培养。抽取增菌液接种于分区划线平板中,于35℃培养箱(血

平板和巧克力平板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麦康凯平板放入普通培养箱)培养18 ~

24 h。采用纸片扩散(K-B法)检测大肠埃希菌对16种抗生素的耐药性,以双纸片法及K-B法检测 ESBLs,以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制定的标准判断,结果以敏感、中敏、耐药表示。

1.2.3 预后判断根据患儿治疗后转归不同分3类。①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脑脊液恢复正常,无并发症;②临床好转(疗程>6周):临床症状消失,脑脊液仍异常,但无并发症;③未愈:临床症状无好转,脑脊液仍异常,发生并发症。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或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一般情况

入选46例患儿中,男29例、女17例,平均日龄(14.35±8.38) d(1 ~ 28 d),日龄≤7 d 13例、~ 28 d 33例,早产儿20例、足月儿26例,阴道分娩16例(2例家中出生)、剖宫产30例,出生胎龄(36.15±3.52)周(30 ~ 41周),出生体质量(2.56±0.67) kg (1.58 ~ 4.20 kg)。46例中院内感染组18例(39.13%),其中2004年6月至2009年5月8例,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10例;社区感染组28例(60.87%),其中2004年6月至2009年5月12例,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共16例。院内感染和社区感染两组性别构成、剖宫产率、早产情况、出生体质量、出生胎龄、日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临床表现

患儿的临床表现以发热或体温不升最为常见,其次为少吃或拒乳,反应差、呼吸急促、心率增快、惊厥、黄疸多见。院内感染与社区感染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见表1。

2.3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异常32例(69.56%):白细胞>25×109/L者10例,白细胞>20×109/L者18例,白细胞<5×109/L者4例。C反应蛋白异常(>8 mg/L)42例(91.30%),其中>100 mg/L有15例(32.61%)。脑脊液检查示白细胞(20 ~ 100)×106/L者8例,(101 ~ 500)×106/L者21例,>500×106/L 者17例;蛋白质<1 g/L者10例,1 ~ 2 g/L者20例,>2 g/L者16例;葡

萄糖<2 mmol/L者27例,≥2 mmol/L者19例。病原学检查:血培养阳性33例,脑脊液培养阳性21例(其中血培养阳性8例,且病原菌与脑脊液相同)。院内感染与社区感染两组在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异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 0.05)。见表1。

2.4 社区感染与院内感染患儿大肠埃希菌ESBLs检出率比较

2004年6月—2014年6月,院内感染组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

株10株(55.56%,10/18),社区感染组检出ESBLs阳性菌株7株(25%,

7/28),院内感染组ESBLs阳性菌株检出率明显高于社区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χ2= 4.39,P = 0.036)。2004年6月—2009年5月与2009年6月—2014年6月两个时间段,院内感染组检出ESBLs阳性菌株分别为2株(25%,

2/8)、8株(80%,8/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5.45,P =

0.019);社区感染组检出ESBLs阳性菌株分别为2株(16.67%,2/12)、5株(31.25%,5/1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78,P = 0.378)。

2.5 药敏试验结果比较

2004年6月—2009年5月社区感染组对青霉素、头孢第一代高度耐药,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头孢第二、三、四代不同程度敏感;而院内感染组耐药情况相对严峻,尤其对头孢菌素二、三代耐药情况明显高于社区感染组,对氨曲南、头孢呋辛、头孢曲松耐药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9年6月—2014

年6月社区感染组对青霉素、头孢第一代高度耐药,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头孢

第二、三耐药情况明显;而院内感染组对青霉素、头孢菌素、单酰胺菌素高度耐药,对氨曲南、头孢呋辛、头孢他定、头孢曲松耐药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中均未发现对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耐药菌株。

2.6 治疗及转归

初始治疗示32例选用青霉素联合头孢他啶或头孢曲松,10例选用美罗培南治疗,2例选用头孢呋辛治疗,2例选用亚胺培南治疗。患儿确诊大肠埃希菌化脓性脑膜炎后,参考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敏感抗生素,20例改用美罗培南,16例原有的抗生素治疗。46例患儿治愈32例,好转4例,未愈10例。其中并发脑积水4例,脑室膜炎2例,硬膜下积液1例,颅内出血2例,脑软化1例。因严重不良并发症

放弃治疗3例,死亡2例。

化脓性脑膜炎好发于婴幼儿期,尤其以新生儿期最常见,文献报道在发达国家发病率约0.02% ~ 0.10%,在发展中国家约0.08% ~ 0.61%[4,5]。其主要原因

考虑为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血脑屏障不成熟、通透性大,病原菌极易进入脑膜或脑室形成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期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原菌,在发达国家最常见为B族链球菌,其次为大肠埃希菌[6]。我国近年来各地报道,早发型患儿以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要致病菌,晚发型患儿最常见的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7]。

大肠埃希菌导致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情发展快,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均高于其他病原菌所致脑膜炎。这可能与90%的大肠埃希菌都含有

多糖荚膜K1抗原有关,该抗原有抗吞噬、抵抗抗体与补体作用,导致细菌毒力、致病性强,机体难以清除[8]。本研究显示新生儿大肠埃希菌化脓性脑膜炎社区感染组临床以体温异常,少吃、拒奶,反应差较常见;院内感染组早期以心率增快,呼吸增快,体温异常较多见。两组患儿惊厥发生率不高,发作形式多样,以划拳蹬

腿、咀嚼、眨眼等多见,早期不易发现,需临床密切观察。在实验室检查方面,本研究外周血白细胞异常率达68.4%,C反应蛋白升高占92.1%,提示外周白细胞

和C反应蛋白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有一定帮助,对是否行腰穿脑脊液检查有参考价值。有学者报道部分新生儿脑膜炎病例脑脊液培养阳性,而血培养阴性。本研究有13例血培养阴性,但脑脊液培养阳性,可能由于病原菌直接侵入脑膜而无菌血症

过程。本研究脑脊液白细胞数>100×106/L占45.6%、>500×106/L占36.9%,脑脊液蛋白≥2 g/L占34.8%,提示大肠埃希菌脑膜炎脑脊液白细胞总数及蛋白水平往往明显增高,与既往报道相符[9,10]。

近年来由于头孢三代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甚至不规范使用,耐药问题日益突出。有研究报道第三代头孢菌素的用药频度与革兰阴性菌产ESBLs呈正相关[11]。大肠埃希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是产ESBLs。由于ESBLs菌株可以经质粒介导在不同菌株间传递,故容易在医院内流行。本研究观察到2009年6月—2014年6月与2004年6月—2009年5月两个时间段比较,

院内感染组产ESBLs菌株明显升高,而社区感染组无明显变化。考虑与目前广谱

抗生素尤其头孢三代菌素在儿科作为临床一线用药有关。同时近年来早产儿发生率高,随着临床技术发展,有创操作增加,使ESBLs菌株在院内传播的机会增加。

目前院内感染大肠埃希菌ESBLs阳性率高,对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耐药率高,故

后二者不应作为首选用药,本研究中均未发现有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故可以选用美罗培南;而对社区感染应该区别对待,经验性用药可首选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曲松,依据治疗效果及药敏调整,对不产ESBLs菌株感染者可继续使用,产ESBLs菌株感染者改用美罗培南。

综上所述,新生儿大肠埃希菌化脓性脑膜炎病情危重,其预后相对较差,应尽早诊断,使用对大肠埃希菌敏感抗生素。因院内感染ESBLs阳性率高,做好合理用药,

及时采取隔离措施,以避免ESBLs菌株的流行。

【相关文献】

[1]Baud O, Aujard Y. Neonatal bacterial meningitis [J]. Handb Clin Neurol, 2013,112: 1109-1113.

[2]赖源,李先斌,尤灿,等. 156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7,6(2): 117-119.

[3]邱玉芳,晏路标,余章斌.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特征和病原菌变迁及耐药性分析[J]. 现代医学, 2008, 36(5): 334-337.

[4]Thaver D, Zaidi AK. Burden of neonatal infectio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review of evidence from community based studies [J]. Pediatr Infect Dis J, 2009, 28(1 Suppl): S3-S9.

[5]Kavuncuoğlu S,Gürsoy S,Türel O, et al. Neonatal bacterial meningitis in Turkey: epidemiology, risk factors, and prognosis [J]. J Infect Dev Ctries, 2013, 7(2): 73-81.

[6]陶娜,王爱萍. 132 例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分析[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13, 20(5): 507-508.

[7]Gaschignard J, Levy C, Romain O, et al. Neonatal bacterial meningitis: 444 cases in 7 years [J]. Pediatr Infect Dis J,2011, 30(3): 212-217.

[8]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 实用新生儿学[M]. 4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9]彭文伟. 传染病学[M]. 5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10]胡月圆,高喜容. 新生儿不同病原菌化脓性脑膜炎临床分析[J]. 临床儿科杂志, 2015,33(1): 13-16.

[11]梁陈方,蒋利君,韦晓谋. 第三代头孢菌素的用药频度与细菌耐药性相关分析[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 2005,22(9): 879-881.

婴儿脓毒症并化脓性脑膜炎86例临床分析

婴儿脓毒症并化脓性脑膜炎86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通過对婴儿脓毒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脑脊液分析、病原菌情况及治疗预后的分析,探讨其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的措施。方法86例确诊脓毒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的婴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本组患儿均有发热,并且以脓毒症为首诊表现。86例婴儿期发病患儿中0.05)。0.05)。经过临床治疗86例均好转出院,有硬膜外积液影像学改变7例,随诊脑电图异常14例。结论婴儿的全身感染常以脓毒症为主要表现,常见的感染部位中,颅内感染容易被忽略。而0.05). Infants 0.05). After clinical treatment,all 86 cases were cured and discharged,and there were 7 cases with imageological change in epidural effusion and 14 cases with abnormal electroencephalogram. Conclusion Infantile general infection often has main manifestation as sepsis,and intracranial infection is easily ignored as one of the common infection sites. Infants 0.05)。见表1。0.05)。见表3。 2. 3 脑脊液分析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外观呈清亮、微混或浑浊;白细胞(20~100)×106/L 58例,(100~1000)>106/L 19 例,>1000×l06/L 9 例;中性粒细胞显著升高;蛋白定量均在0.5~2.0 g/L;糖定量28 U/L,最大值为434 U/L。 2. 4 细菌学检查选择血培养和脑脊液培养作为细菌学检查的观察指标,共检出阳性32例,阳性率37.2%。其中有14例 为血培养阳性,分离出大肠埃希菌7例,屎肠球菌2例,肺炎克雷伯菌1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溶血性葡萄球菌1例,表皮葡萄球菌1例;18例为脑脊液培养阳性,其中大肠埃希菌15例,无乳链球菌3例。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占68.8% (22/32),其次为无乳链球菌占9.4%(3/32)。主要在血常规中分离出来的病原菌有:屎肠球菌6.3%(2/32)、肺炎克雷伯杆菌3.1%(1/32)、铜绿假单胞菌3.1%(1/32)、金黄色葡萄球菌3.1%(1/32)、溶血性葡萄球菌3.1%(1/32)及表皮葡萄球菌3.1%(1/32)等。药敏结果结合本院临床常用抗生素分析:氨苄西林、头孢硫脒对大肠埃希菌普遍耐药,其次是头孢呋辛、头孢美唑;头孢替坦、头孢他啶、美洛西林舒巴坦、头孢吡肟较为敏感,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全部敏感。氨苄西林、青霉素G、低浓度庆大霉素、氯洁霉素、环丙沙星、红霉素都对无乳链球菌普遍耐药;而高浓度链霉素、庆大霉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及利奈唑胺则全部敏感。 2. 4 治疗和预后所有患儿入院后均及早完善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脑脊液检查、尿常规及中段尿培养、血培养等检查;根据病情确诊严重脓毒症后1 h内经验性使用广谱抗生素,合并脓毒性休克立即使用生理盐水20 ml/kg扩容1~3次改善循环,纠正休克对症处理,重症患儿使用丙种球蛋白(0.4 g/kg)3 d,免疫支持治疗。结合药敏结果及时调整抗生素。确诊化脓性脑膜炎以后,予地塞米松0.5 mg/kg分两次静脉滴注5 d,合并颅内高压的患儿予甘露醇结合3%氯化钠降颅压。86例脓毒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患儿首

大肠埃希菌

大肠埃希菌 1.概况:大肠埃希菌是肠道中重要的正常菌群,婴儿出生数小时后就进入肠道中并终生伴随,能为宿主提供一些营养作用的合成代谢产物,宿主免疫能力下降或细菌侵入肠道外组织或器官,即可成为条件致病菌,引起肠外感染,以化脓性感染和泌尿道感染最为常见,某些血清型大肠埃希菌具有致病性,能导致人类腹泻。 2.形态:中等大小的革兰阴性杆菌无芽孢,多数菌株有周身鞭毛,能运动;有菌毛包括普通菌毛和性菌毛 3.体内分布:大肠杆菌在人和动物的肠道内,大多数于正常条件下是不致病的共栖菌,在特定条件下(如侵入肠外组织或器官)可致病。但少数大肠杆菌与人和动物的大肠杆菌病密切相关,它们是病原性大肠杆菌,正常情况下极少存在于健康机体。 4.培养:兼性厌氧菌,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的琼脂平板37℃培养24小时后,埃希菌形成圆形凸起灰白色S型菌落。在液体培养基中均匀浑浊的生长。 5.生化反应:能发酵葡萄糖等多种糖类,产酸并产气,绝大多数菌株能发酵乳糖,可与沙门菌,志贺菌等区别。吲哚、甲基红、V-P、枸橼酸盐试验(IMViC试验)为++--,IMViC试验为此结果,可判断为典型的大肠埃希菌,表明被检物已被粪便污染,有传播肠道传染病的危险 6.抗原构造:大肠杆菌抗原主要有O、K和H三种,已确定的大肠杆菌菌体(O)抗原有173种,表面(K)抗原有80种,鞭毛(H)抗原有56种。O抗原凝聚相对较慢,呈颗粒状。H抗原刺激机体主要产生IgG类抗体,H抗原的凝集出现

较快,呈絮状。K抗原位于O抗原外层,为多糖,与细菌侵袭力有关。 7.生物学特性:本属细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因素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在外界条件下可以生存数周或数月。对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一般常用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均能达到消毒目的。通常情况下,对多种抗菌药物敏感。但由于长期滥用抗生素,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现象普遍,不仅影响该病防制效果,而且亦成为公共卫生关注的问题。 8.致病物质 定植因子:又称黏附素(adhesin),可与黏膜表面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定植于黏膜,这是大肠杆菌引起的大多数疾病的先决条件。 外毒素:大肠杆菌可产生外毒素,最为人所知的是ETEC产生的由质粒编码的不耐热肠毒素(LT)和耐热肠毒素(ST)。LT有抗原性,分子量大,65℃经30min 即被灭活,可激活肠毛细血管上皮细胞的腺苷环化酶,增加环腺苷酸(cAMP)产生,使肠黏膜细胞分泌亢进,发生腹泻和脱水;ST无抗原性,分子量小,100℃加热30min而不失活,可激活回肠上皮细胞刷状缘绒毛上的颗粒性的鸟苷环化酶,增加环鸟苷酸(cGMP)产生,同样引起分泌性腹泻。 K抗原:具有吞噬作用 9.肠道外感染: 败血症:由大肠埃希菌尿道和肠道感染引起的。 新生儿脑膜炎:大肠埃希菌和B组链球菌是婴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约75%大肠埃希菌新生儿脑膜炎分离株具有K1荚膜抗原

新生儿大肠埃希菌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新生儿大肠埃希菌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孙增贤;兰菊红;张亚丽 【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drug resistance of neonatal purulent meningitis caused by Escherichia coli.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46 neonates diagnosed with purulent meningitis caused by Escherichia coli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from June 2004 to June 2014. The neonates were divided into community acquired infection group and nosocomial infection group, or early group (from June 2004 to May 2009) and late group (from 2009 June to June 2014). Result Fever, hypothermia, lethargy, poor feeding, tachypnea, and tachycardia were comm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n all neonates. The detection rate of ESBLs was signiifcantly higher in nosocomial infection group than that in community acquired infection group (P < 0.05), and also was signiifcantly higher in the late group than that in the early group (P < 0.05). The rates of resistance to commonly used cephalosporins were signiifcantly higher in nosocomial infection group than those in community acquired infection group. The rates of resistance to commonly used penicillin and cephalosporin were signiifcantly higher in the late group than those in the early group (P < 0.05). Conclusions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neonatal purulent meningitis caused by Escherichia coli are not typical. The drug resistance rates of ESBLs to penicilins and cephalosporins are increasing recently. Nosocomial infection is the risk factor for ESBLs.%目的:了解新生儿大肠埃希菌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2014

【新生儿疾病诊疗规范】感染性疾病——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

【新生儿疾病诊疗规范】感染性疾病——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neonatal purulent meningitis )系指新生儿期化脓菌引起的脑膜炎症。一般新生儿败血症中25%会并发化脓性脑膜炎。早期诊断困难,常并发脑室膜炎,多年来其病死率下降远不如其他年龄组那样显著,幸存者40%-50%可留下失聪、失明.癫痫、脑积水、智力和(或)运动障碍等后遗症。因此,国外一般主张对任何怀疑为败血症的患儿应常规做脑脊液检查,败血症和脑膜炎常在一起论述。 病因 1.病原菌与败血症并非一致,有些脑膜炎可无败血症,而由病原菌直接侵入脑膜或仅只有短暂的菌血症。新生儿极少有肺炎链球菌败血症,但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在国内三四周的新生儿并不太少见。国外多见的病原菌依次为GBS、大肠埃希菌、李斯特菌、克雷伯肠杆菌等,引起脑膜炎的GBS常常为血清II型。国内多见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美国引起脑膜炎的大肠埃希菌70%-85%具有K1抗原,对吞噬作用有抵抗力。 2.感染途径 (1)产前感染:极罕见,母亲患李斯特菌感染伴有菌血症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可成为胎儿全身性感染的一部分。 (2)产时感染:有胎膜早破、产程延长、难产等生产史,大肠埃希菌CBS可由母亲的直肠或阴道上行污染羊水或通过产道时胎儿吸人或吞入,造成败血症并发本病。 (3)产后感染:病原菌可由呼吸道、脐部受损皮肤与黏膜、消化道、结合膜等侵入血循环再到达脑膜。晚发型GBS败血症90%为II型所致,并发脑膜炎者75%-85% ,有中耳炎、感染性头颅血肿、颅骨裂、脊柱裂、脑脊膜膨出、皮肤窦道(少数与蛛网膜下腔相通)的新生儿,病原菌多由此直接侵入。 3.病理脓性渗出物布满脑膜及脑室内室管膜,所有死亡患儿几乎均有脑室膜炎,尤其是大肠埃希菌引起者(约90%)。约50%死亡患儿有脑积水,常由于第四脑室的正中孔一侧孔被脓性渗出物堵塞,亦可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1例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1例 患儿,男,生后10天,因“皮肤黄染7天,呻吟21小时”入院。患儿系孕1产1孕33+1周自娩,胎膜早破11天,APGAR评分9-9分,出生体重2.28kg,7天前出现皮肤黄染,予茵栀黄口服液口服,入院前1天,出现拒乳,伴腹泻,解墨绿色稀便,有粘液,共4-5次,量中等,哭吵多,21小时前开始出现呻吟,有惊跳动作,无明显抽搐,无气促发绀,无咳嗽,无鼻塞流涕,无呕吐,门诊测体温(耳温)38.6°C,,拟“新生儿败血症、早产儿”收住入院。查体:T 38.5°C,P 160次/分,R 55次/分,BP 94/53mmHg,早产儿貌,精神软,反应欠佳,有角弓反张,呻吟,无气促,无三凹征,皮肤黄染明显,经皮胆红素测定16.0mg/dl,前囟平,两肺呼吸音清,心律齐,无杂音,腹软,肝右肋下2.0cm,脾肋下未及肿大,脐部血痂,会阴部水肿,双侧阴囊肿大,透光试验阳性,右侧阴囊皮肤暗红,四肢肌张力偏高,肢端欠温。臀部皮肤稍红,局部有红色丘疹,双下肢局部有硬肿。快速血糖测定5.4mmol/L.辅助检查:血常规(07-02):WBC 6.93*10^9/L,N 45.4%,HB 205g/L,PLT 65*10^9/L。初步诊断:1.新生儿败血症2.早产儿3.尿布皮炎4.血小板减少症5.化脓性脑膜炎?入院后予腰穿,脑脊液检查,结果如下:黄色,浑浊,淋巴细胞%:9%,中性细胞:85%,间皮细胞%:6%,潘迪氏试验:阳性。氯117mmol/L,葡萄糖0.03mmol/L,脑脊液总蛋白2.28g/L,脑脊液培养及血培养均为大肠埃希氏菌。追问病史,患儿生后家属未予患儿脐部严格消毒,可能为其感染的诱因。 新生儿化脑发病率逐年提高,故有必要研究其发病特点并加以防范。本组化脑患儿多在生后1~2 周内发病,以足月儿为主。除部分民工在家旧法接生外,大部分化脑患儿是计划外生育,孕期无规律孕检,在私立或境外医院出生后即匆匆出院,产后护理不当所致,多有呼吸道、皮肤或脐部感染,多合并败血症。多为晚期新生儿,大部分是在产科出院回家多天后以发热为主要就诊原因入院的,多有嗜睡或激惹,1/3 患儿有黄疸加深、消退延迟,1 /3以上患儿有呕吐、拒奶。在临床工作中,医生要善于识别新生儿化脑的早期症状体征。新生儿期因颅缝和囟门的缓冲作用,使颅内压增高征不明显、缺乏脑膜刺激征,仅表现为前囟紧张或隆起,在本组患儿中占1 /2。新生儿由于颈肌发育差,颈强直少见。发热、不吃、不哭、不动可以是新生儿败血症的表现,但仅有败血症未合并化脑的患儿少有肌张力改变、前囟改变,故对发热新生儿神经方面体征要重点观察肌张力和前囟情况,如有惊厥、意识障碍已不是早期表现。在实验室检查方面,新生儿期血常规白细胞变化大,刚出生的新生儿白细胞可以明显升高。但患儿白细胞、CRP 不高也不能排除化脑的可能需动态观察。有条件者可查降钙素原。脑脊液是是诊断化脑的金标准,分患儿脑脊液处于临界状态,1 ~2 天后复查则改变典型,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①腰穿时间早; ②之前曾使用抗生素; ③标本放置时间长。有研究表明脑脊液放置2 ~ 4 小时后白细胞数及葡萄糖明显下降。为提高诊断阳性率,争取在抗生素应用前进行脑脊液检查,标本要及时送检,高度怀疑者及时复查。新生儿腰穿较易损伤,血性脑脊液也应作细胞计数,如其白细胞与红细胞之比,明显高于当日患儿血常规白细胞与红细胞之比,则表明脑脊液中白细胞增高。脑脊液中糖下降为较敏感指标,不受损伤影响,并可参考当时血糖情况,如小于血糖50% 则有意义。红细胞可使蛋白升高,影响结果判断。新生儿腰穿率偏低,改善措施主要是加强与家属沟通,另一方面要提高腰穿成功率,一般建议用可用斜面较短而锐利的皮下注射针头或头皮针做腰穿针,充分的镇静也很重要。本组化脑患儿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主要是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高,对含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耐药性少,部分耐药菌仅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革兰阴性菌主要是大肠埃希菌多数对三代头孢敏感,部分产ESBL者对碳青霉烯类敏感。三代头孢中,头孢三嗪因其具有广谱、高效、半衰期长等优点,在化脑治疗中广泛应用,但黄疸的早期新生儿需注意,因其与胆红素竞争结合白蛋白,需防止胆红素脑病。碳青霉烯类中泰能有诱发抽搐可能,一般选择美平( 美罗培南) 或克倍宁。细菌培养至少需2 ~3 天,化脑

新生儿多重耐药菌感染临床分析

新生儿多重耐药菌感染临床分析 多重耐药菌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1]。常见多 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ESBLS), 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及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多重耐药菌感染引起的感染呈现复杂性、难治性的特点。是目前临床上抗感染治疗的热点和难点。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新生儿病房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住院新生儿多重耐药菌感 染病例155例,男86例,女69例。年龄段:0~3天23例,4~7天4例,7~28天103例,>28天25例。菌株分别来自这些病例的痰、血液、咽拭子、脐部分泌物的培养。 2.结果 其中MRSA 46例,ESBLS 109例。细菌种类分别是:肺炎克雷伯菌59例,大肠埃希氏菌47例,金黄色葡萄球菌37例,溶血葡萄球菌4例,表皮葡萄球菌3例,鲍曼不动杆菌3例,路邓葡萄球菌1例,头状葡萄球菌1例,阴沟肠杆菌1例,腐生葡萄球菌1例,流感嗜血杆 菌1例。其中,阴沟肠杆菌、腐生葡萄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为与其他菌类混合感染。病原菌 分别来自呼吸道(痰或咽拭子)119例,血液25例,脐部渗出物6例,泌尿道(尿液)3例,眼部(分泌物)2例。疾病种类:肺炎102例,败血症25例,上呼吸道感染15例,脐炎6例,尿路感染3例,结膜炎2例,急性支气管炎1例,疱疹性咽峡炎1例。 3.讨论 a)新生儿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较差,容易因细菌感染引起肺炎、败血症、化脓 性脑膜炎等,是造成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如果感染的是多重耐药菌,病儿生命受到的威 胁更大,治疗用药的选择更困难,给临床医生的治疗带来更大的挑战。b)本分析所收集病例 均为入院时即做病原菌采样,感染均来自新生儿病区及NICU以外。与大量文献报道在新生 儿病区内医院内感染多重耐药菌不同。说明除医院外的社区中已存在大量多重耐药菌,产科 病区也是感染的来源之一。c)从年龄构成比看,大部分为4~28天的新生儿,共107例均来 源于社区。0~3天23例,都来自于医院产科。>28天婴儿25例,来自于社区。故从本文收 集的资料来看似乎多重耐药菌除存在于医院内外,社区中多重耐药菌已成为主导。耐药菌产 生的根源有待查找。是否与养殖业及环境抗菌药物污染有关有待查证。d)德阳地区产超广谱 β内酰胺酶的细菌以肺炎克雷伯及大肠埃希氏菌为主。与文献报道相似。其对头孢菌素、单 环酰胺类抗生素如氨曲南、青霉素、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类耐药。但对碳青霉烯类 和头霉素无影响。是目前医院较为棘手的病原体。其耐药机制复杂,主要是产超广谱β内酰 胺酶。该酶通过水解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单环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环而对这些药物产生 耐药[2]。可以在使用抗生素时发生获得性耐药,或常有多种耐药质粒共存,造成多重耐药菌 株[3]。使临床治疗困难。e)在此回顾性统计中,本科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收治的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以呼吸道感染占多数,共118例,占76.12%;其次为血液感染,共 25例,占16.13%。新生儿病区的空气消毒、手卫生及物品表面消毒、减少有创操作及合理 使用抗生素对多重耐药菌的防控有重要意义。f)在统计中发现,大部分多重耐药菌感染病儿 来自社区,故病儿入室监控病原菌显得意义重大。新生儿病区消毒隔离也显得尤为重要。稍 有疏忽就可能造成新生儿病区的多重耐药病例的爆发流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2011-01-26)(2013-12-01).

化脓性脑膜炎诊疗指南

化脓性脑膜炎诊疗指南 【概述】 化脓性脑膜炎(简称化脑)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以发热、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以及脑脊液脓性改变为主要临床特征。 80%以上的化脓性脑膜炎由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所致。我国新生儿化脑的主要病原菌仍是革兰阴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B群链球菌脑膜炎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增加。5岁的儿童,肺炎链球菌和脑膜炎萘瑟菌仍是化脑最主要的病原菌。院内获得性脑膜炎革兰阴性杆菌所占比例明显上升,以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 各种细菌所致化脑的临床表现大致相仿,临床表现与患儿的年龄相关。儿童时期发病急,有高热、头痛、呕吐、食欲不振及精神萎靡等症状。体检可见患儿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婴幼儿期起病急缓不一。由于前囟尚未闭合,骨缝可以裂开,使颅内压增高及脑膜刺激症状出现较晚,临床表现不典型。常出现易激惹、烦躁不安、面色苍白、食欲减低,哭声尖锐、眼神发呆、双目凝视等。前囟饱满是重要体

征。 及时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是治疗化脑的主要措施。目前化脑的死亡率<10%,10-30%遗留后遗症。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病史要点】 1. 起病方式,各主要症状如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和惊厥的特点、发生和发展过程。 2. 院外接受抗菌治疗的药物、剂量和疗程。 3. 有无诱因,如病前中耳炎或其他呼吸道感染史,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其他免疫缺陷状态。新生儿分娩异常,如羊膜早破,产程延长、手术助产或妊娠后期母体感染等。 【体检要点】 1、意识水平和生命体征判断,是否合并休克表现。 2、对前囟未闭的婴儿,记录前囟大小、有无隆起、张力及波动感。有无颅缝裂开,头围进行性增大。 3、脑膜刺激征、锥体束征和局限性定位体征。 4、眼底检查:本病急性期多无明显眼底乳头水肿,但遇有局限性体征或脑疝征象时应作眼底检查。 5、耳、鼻、咽、肺和其它部位有无感染灶。 【辅助检查】 1. 脑脊液检查:测脑脊液压力,送常规和生化。涂片找细菌和细菌培养对指导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培养阳性者

2022儿童重症监护病房重症细菌感染经验性治疗策略(全文)

2022儿童重症监护病房重症细菌感染经验性治疗策略(全文) 摘要 严重感染和脓毒性休克仍然是全球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抗菌药物挽救生命同时也会引起损伤。制定抗感染策略需要考虑病原,抗菌药物的选择、时机、治疗药物监测等。起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正确使用对提高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中抗感染成功率十分关键。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中的细菌感染包括社区获得性感染(community acquired infection,CAI)和医院内获得性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HAI),感染发生场所和宿主条件特别是原发疾病严重程度不同,临床表现以及感染类型、病原菌分布、耐药情况就有很大差异,选择抗菌药物的策略也有区别。早期及时正确的经验性抗菌药物使用对拯救患儿生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减少细菌耐药发生抗菌药物及减轻疾病负担十分关键。 一、抗菌药物使用前需要考虑的因素 1.是否细菌感染性疾病:病史中有感染线索及感染部位相关的临床症状。结合外周血血常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等判断是否为感染性疾病并鉴别是否更可能是细菌感染。外周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升高且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或者比例升

高提示存在细菌感染;重症细菌感染者也可表现为白细胞计数降低特别是伴有血小板和(或)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CRP通常感染后8~12 h升高,CRP≥80 mg/L多提示细菌感染。PCT>0.5 μg/L提示细菌感染的可能性;PCT≥2 μg/L更倾向于严重细菌感染。同时分析上述3个指标增加评估细菌感染的准确性,动态监测这些指标更有助于诊断及判断治疗效果。 2.细菌种类、耐药性评估:根据原发感染部位、感染发生地点、患儿基础状态、院外抗感染治疗结果、本地流行病学特点等分析可能的细菌类别和耐药风险。儿童CAI不同部位感染常见细菌病原不同:(1)肺内感染常见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2)化脓性脑膜炎常见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杆菌等,婴儿中无乳链球菌也常见;(3)泌尿系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多;(4)皮肤和软组织感染(skin and soft tissue infections,SSTI)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等;(5)无确切感染病灶的血行感染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及绿脓杆菌等引起;(6)腹腔内感染常见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其他肠杆菌属、厌氧菌、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等。常见HAI 类型及细菌病原分布有:(1)呼吸机相关肺炎常见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2)血管内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肠球菌;(3)导管相关泌尿道感染常见大肠埃希菌和其他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等。另外,伴有以下因素的患儿需要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治(全文)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治(全文) 新生儿是细菌性脑膜炎的好发人群,常危及生命。在我国及欧美等发达国家其发病率均较高,约占活产儿的0.2‰~6.0‰。本病常为新生儿脓毒症的一部分或继发于脓毒症,临床症状不典型,尤其是早产儿,易造成脑损伤,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对于改善预后非常重要。2016年欧洲临床微生物与感染疾病协会(European Society for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ESCMID)发布了急性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治指南[1]。本文结合该指南及最新文献,对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治进行详述。 1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病原学变化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病原学存在地区差异性,且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容易感染条件致病菌。发达国家细菌性脑膜炎的病原以B族溶血性链球菌(无乳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链球菌为主[2]。一项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系统性回顾发现,与发达国家不同,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病原是革兰阴性杆菌(包含大肠埃希菌),肺炎链球菌也相对常见,而李斯特单胞菌相对少见[3]。国内尚缺乏全国范围内的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病原学的统计资料。近年来的几项研究表明,最常见的病原是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链球菌(包括B族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4,5]。 根据发生细菌性脑膜炎的年龄,将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分为早发感染和晚发感染。早发感染多指在生后1周内发生,与母亲的垂直传播相关,

B族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为主要致病菌,尤其早产儿更多见[6]。晚发感染出生1周后出现,主要由院内获得或社区获得。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克雷白杆菌、肠杆菌等[7]。除B族溶血性链球菌外的革兰阳性菌(李斯特单胞菌、A族溶血性链球菌等)的感染占所有感染的4%[1]。 2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 2.1 临床表现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常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这些症状包括:易激惹、喂养困难、呼吸衰竭、皮肤发花、肌张力异常等。呼吸困难或呼吸衰竭常常是细菌性脑膜炎的最初表现,而发热仅见于6%~39%的病例[8,9,10]。惊厥发作见于9%~34%的病例,且B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病例中惊厥的发生更常见[10]。因此,ESCMID指南中强调不能单纯依靠临床症状排除脑膜炎,对于怀疑细菌性脑膜炎的病例,应积极完善腰椎穿刺术[1]。2.2 腰椎穿刺的指征 既往研究表明,约30%的血培养阳性的早发脓毒症新生儿患有细菌性脑膜炎[11]。若选择神经系统症状为腰椎穿刺的指征,将导致部分细菌性脑膜炎病例漏诊。因此对于血培养阳性的脓毒症病例均应尽早进行腰椎穿刺检查。另一方面约有15%的细菌性脑膜炎病例缺乏阳性的血培养结果[11],仅对血培养阳性的病例进行腰椎穿刺,也将导致部分血培养阴性的细菌性脑膜炎病例漏诊。因此临床诊断脓毒症的新生儿均有必要行腰椎穿刺检查。 2.3 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

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一概述 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又称脑膜炎,是化脓性细菌所致的软脑膜、蛛网膜、脑脊液及脑室的急性炎症反应,脑及脊髓表面可轻度受累,常与化脓性脑炎或脑脓肿同时存在。化脓性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颅内感染,尽管抗生素的研制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至今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的病死率和病残率仍然较高。 二病因 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脑膜炎双球菌、肺炎球菌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其 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杆菌、变形杆菌、厌氧杆菌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三临床表现 多呈暴发性或急性起病。成人与儿童急性期常表现为发热剧烈头痛、呕吐、全身抽搐、意识障碍或颈项强直等。 病前可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新生儿与婴儿常有高热、易激惹、嗜睡、呼吸困难、黄疸等,进而可有抽搐、角弓反张及呼吸暂停等。新生儿病前可有早产、产伤或产前母亲感染史。体检早期可出现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发硬,克尼格征阳性、布鲁金斯征阳性,但婴幼儿颈强直常不明显,常表现为前囟饱满,角弓反张。

肺炎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可在早期出现局部脑体征,表现为持续性脑局部损害和难以控制的痫性发作,病程稍晚可有脑神经障碍,以眼球运动障碍多见,在肺炎球菌脑膜炎的患者中发生率最高。另外可有意识障碍及眼底水肿,由于颅内压增高有时可致脑疝形成。在脑膜炎流行期间,如病程进展快,起病时伴有皮肤黏膜淤点或淤斑,并迅速扩大,且发生休克,应考虑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 四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象周围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占优势。 (2)脑脊液脑脊液浑浊,细胞数可达10×106/l以上,多形核白细胞占优势, 蛋白质升高,糖及氯化物明显降低。抗菌治疗前,脑脊液涂片染色镜检,约半数病人的白细胞内可见致病细菌。 (3)细菌培养在抗菌药物治疗前取脑脊液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可资确诊和帮助选择抗菌药。但需时较长,不能及时得到结果。 (4)快速病原菌检测①免疫荧光试验。以经荧光素标记的已知抗体检测脑脊液,可快速检出致病菌,其特异性及敏感性均较佳。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可用已知抗体检出待定抗原(致病菌),特异性及敏感性均好。③对流免疫电泳。用已知抗体检测脑脊液中致病菌的某些可溶性抗原。

革兰阴性杆菌脑膜炎

革兰阴性杆菌脑膜炎 一概述 革兰阴性杆菌脑膜炎是由肠杆菌科的大肠埃希菌、克雷伯杆菌、变形杆菌,不动杆菌属以及假单胞菌属(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等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二病因 1.新生儿以及2岁以内小儿,脑膜炎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中以大肠埃希菌为最多见。 2.产前及产时感染者,病菌来自母亲的直肠或产道。一般于产后1~2周内发病。 3.有先天性解剖缺陷的婴儿,如颅骨裂、脊柱裂、脑脊膜膨出或皮肤交通性窦道的婴儿,致病菌多直接由缺陷处侵入脑膜。 4.中年人则发生于有基础性疾病患者的晚期,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留置静脉导管、导尿管等引起败血症,继而发展为脑膜炎。 5.耳源性脑膜炎多发生于慢性胆脂瘤性中耳炎和乳突炎基础上,由变形杆菌、大肠埃希菌和其他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引起。 6.而年长者多发生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发作,特别在胆脂瘤型中耳炎的基础上。 7.肺炎克雷伯菌引起化脓性脑膜炎多见于脑外伤或脑手术后。 三临床表现

1.有先天性解剖缺陷的婴儿,颅内高压和脑膜刺激征可以不明显或很 晚才出现,体温不一定升高。 2.新生儿起病隐匿,常有发热、头痛、颈项强直等脑膜炎症状和体征,可出现颅内高压症状,此外,新生儿有拒食、精神萎靡、嗜睡、惊叫、两眼凝视、惊厥、呼吸困难等表现。 3.老年患者常合并败血症,病死率高。 四检查 1.脑脊液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蛋白定量增高,糖和氯化物定 量下降,涂片可发现含荚膜的革兰阴性杆菌,培养阳性可确立诊断。 2.最富有特征性的改变是脓性脑脊液呈绿色,有助于诊断。 3.脑脊液鲎细胞溶解物试验诊断革兰阴性杆菌脑膜炎,阳性率可达97%。五诊断 本病诊断可根据原发病灶、手术或创伤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资 料进行综合分析。脑脊液培养到病原菌是确诊革兰阴性杆菌脑膜炎的 主要依据。最富有特征性的改变是脓性脑脊液呈绿色,有助于诊断。 六治疗 1.氨苄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曲松、氨曲南、哌拉西林等 均较易透过血脑屏障,且抗菌作用较强。 2.静脉滴注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对青霉素、头孢菌素 或氨基糖苷类耐药的菌株感染具有良好的疗效,必要时可选用。氨基 糖苷类中除阿米卡星外,其余在脑脊液中浓度很低,必要时采用鞘内 或脑室内注射,或放置脑脊液贮存器,以利于注射药物。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脑脊膜化脓性炎症,常合并化脓性脑炎或脑脓肿,是一种严重的颅内感染性疾病,病死率较高,好发于婴幼儿、儿童和老年人。 一、病因机体抵抗力低时,病菌侵入人体形成菌血症,细菌经血液循环进入颅内引起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 感染途径:①血行感染,继发于菌血症或身体其他部位化脓性感染灶;②邻近病灶直接侵入,如中耳炎、鼻窦炎、开放性脑外伤等;③颅内病灶直接蔓延,如脑脓肿破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④医源性感染,见于脑室引流或腰穿,脑外科手术。 二、临床表现1.多呈暴发性或急性起病。 2.感染症状,发热、畏寒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3.颅压增高剧烈头痛、呕吐等。 4.脑膜刺激症状,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等。 5.脑实质损害症状,意识障碍、精神症状,抽抽及偏瘫。 6.脑膜炎双球菌菌血症时可出现皮疹,始为红色斑丘疹,后转为皮肤瘀斑。 三、辅助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升高。 2.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外观浑浊或呈脓性;白细胞总数增高,多型核占多数,免疫球蛋白IgG和IgM增高,细菌涂片或细菌培养阳性。 3.脑电图成弥散性慢波。 4.影像学检查病变早期CT或MRI检查正常,随着病情的进展,其信号增强。 四、治疗原则针对病原菌选取足量敏感抗生素,防治感染性休克。 1.抗菌治疗肺炎球菌选用青霉素或头孢曲松等;流感嗜血杆菌应选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脑膜炎双球菌应选青霉素、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肺炎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选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 注意:应用抗生素2~3天后,复查脑脊液。 2.皮质激素应用地塞米松每日10~20mg静脉滴注,连续3~5天。

美罗培南治疗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效果观察

美罗培南治疗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效果观察 美罗培南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常用于治疗各种感染症,包括脑膜炎。新生儿化脓性脑 膜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常危及患儿的生命,因此对其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美罗培南治疗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1.1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是指新生儿期发生的化脓性脑膜炎,病原体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产气荚膜梭菌等。临床表现包括高热、惊厥、呼吸急促、精神状态改变等,病情进展迅速,常常危及患儿生命。 1.2 美罗培南的药理特性 美罗培南是一种广谱抗生素,能够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对革兰阴性杆菌有较强的 杀菌作用。其药理特性适合于治疗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美罗培南作为治疗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一线抗生素之一,其临床疗效备受关注。通 过本文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将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全面评估。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我们选取了一组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接受美罗培南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变化,以及病原学检查结果等。我们还与另一组接受 其他抗生素治疗的患儿进行对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2.2 疗效观察结果 经过治疗,美罗培南组患儿的发热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惊厥、呼吸急促等临床表现逐 渐消失。体温、脑脊液压力等指标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病原学检查结果显示, 患儿的脑脊液中细菌数量明显减少,病原体也逐渐被清除。 通过统计学分析,我们发现美罗培南组患儿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 学意义,表明美罗培南对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有良好的疗效。 2.3 不良反应观察 在治疗过程中,部分患儿出现了轻度的消化道不适、皮疹等不良反应,但均可耐受, 并且在停药后逐渐缓解。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情况发生。 三、结论

大肠埃希菌致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诊治体会

大肠埃希菌致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诊治体会 刘才发 【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19(032)015 【总页数】3页(P2436-2438) 【关键词】化脓性脑膜炎; 新生儿; 大肠埃希菌 【作者】刘才发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厦门分院厦门市儿童医院新生儿医学中心福建省厦门市 361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2.13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是新生儿期严重感染性疾病。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不一,有的仅表现为不典型的全身感染症状,有的可能有相应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早期诊断和及时给予合适的抗菌治疗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1]。新生儿免疫 系统发育欠成熟,血脑屏障功能差,易发生化脓性脑膜炎,与其他年龄段相比,新生儿发生脑膜炎比例更高[2]。研究显示,发达国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发病率约0.3/1 000,近年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病死率已下降至10%~15%;但在发展中国家发病率仍高达0.8/1 000~6.1/1 000,病死率为40%~58%[3-4]。研究显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主要致病菌因地域、种族、时间、医疗水平不同而存在差异

[5]。本文旨在分析大肠埃希菌感染所致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诊 治过程,以尽早诊断,及时治疗,提高治愈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新生儿医学中心收治的大肠埃希菌 感染所致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5例,男2例,女3例,均为足月儿,日龄7~21d。符合《实用新生儿学》中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标准。 1.2 临床表现大肠埃希菌感染所致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缺乏特异性表现,5例均以发热起病,余无特殊,体征主要表现为精神稍差,前囟稍紧,余无阳性体征。 1.3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WBC(6~16)×109/L。(2) CRP均>20mg/dl。(3)脑 脊液检查:其中院外确诊2例,白细胞389×106/L和523×106/L,院内确诊3例,白细胞数分别为:3 016×106/L、8 123 ×106/L、1 219×106/L。(4)院外确诊病例血培养、脑脊液培养均未培养出菌。本院确诊3例均培养出大肠埃希菌。(5)住 院期间均行磁共振成像(MRI)、颅脑彩色超声检查,3例发现脑积水。 1.4 并发症脑积水3例,左耳听力障碍1例,无并发症1例。 1.5 治疗与转归院外确诊者,入院后即以青霉素钠加美罗培南(美平)联合治疗,院内确诊3例,入院时于头孢曲松钠(罗氏芬)治疗,脑脊液细胞数报告后,培养尚未报告,即改青霉素钠加美平联合抗感染,1例反复发热,改美平加万古霉素联合抗感染,并加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支持治疗。1例(院外已确诊)大量脑积水,家属要求 自动出院;2例脑积水外科参与治疗后预后良好。1例左耳听力障碍,脑炎治愈后出院,择期五官科干预治疗;1例完全康复出院。5例住院时间均>1个月。 2 讨论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脑膜、蛛网膜下腔、脑脉管系统炎症反应,主要感染途径为血流感染[6]。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中性粒细胞和单 核细胞吞噬功能较弱,补体及抗菌蛋白、多肽分泌不足,生后体内来自母体的抗体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分析(综述)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分析(综述) 周洁;王新华;许建文 【摘要】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是危及新生儿生命的常见疾病,多继发于新生儿败血症,约有1/4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会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由于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尤其是早产儿的临床症状不具典型性,常常在发病后较长时间出现颅内压增高征,因此其早期诊断难度较大,进而增加了患儿的死亡风险和后遗症几率。对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加以总结分析,对于及早明确诊断和进行干预治疗,减少失聪、癫痫、脑积水等后遗症的发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Neonatal purulent meningitis is a life-threatening neonatal common diseases, mostly secondary to neonatal sepsis, neonatal sepsis, about 1/4 will suppurative meningitis. Because of purulent meningitis in children, especially in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preterm child does not have the typical, there are often signs of 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 after the onset of a long time, and therefore a greater difficulty of early diagnosis, thus increasing the risk of death in children and sequelae chance.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neonatal purulent meningitis be analyzed for early diagnosis and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to reduce deafness, epilepsy, hydrocephalus and other sequelae has a crucial role. In view of this, this article from many angles on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neonatal purulent meningitis were analyzed. 【期刊名称】《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15)003

2016年急性细菌性脑膜炎诊治指南

2016 年最新急性细菌性脑膜炎诊治指南 2016-08-06 22:05 来源:丁香园作者:步步非烟 字体大小 -|+ 细菌性脑膜炎是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可见于成人及儿童,许多细菌均可引起本病,患者可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呼吸或循环衰竭。因而,细菌性脑膜炎要求急症处理,诊治上的任何拖延都将造成严重后果。 世界范围内对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治都给予了高度重视。随着疫苗的逐渐普及,该病流行病学特点发生了改变,感染病原体的特点也出现了相应变化。为此,欧洲临床微生物学和传染病学会(ESCMID)制定了新版细菌性脑膜炎诊治指南,旨在为医疗实践提供最佳循证医学证据,指导临床医生规范诊治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 该新版指南于近期发表在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 杂志上,其中将归纳的临床证据按质量由高到低分为1~3 三个级别,将指导临床实践的推荐意见按强度由强到弱分为A~D 四个等级,便于临床医生根据实际病例情况参考诊治意见。现将新版指南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1. 特定人群患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的感染病原体有何特点? 新生儿脑膜炎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是无乳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证据级别:2)。 儿童脑膜炎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是脑膜炎奈瑟菌和肺炎链球菌(证据级别:2)。 成人脑膜炎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是肺炎链球菌和脑膜炎奈瑟菌,另一种成人重要致病菌是李斯特菌(证据级别:2)。 2. 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断准确性如何?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通常症状呈非特异性(证据级别:2)。 儿童细菌性脑膜炎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特征是发热、头痛、颈项强直和呕吐,临床发病体征无特异性(证据级别:2)。 由于患儿可只表现出非特异性症状,也可能并无显著临床体征,因此对于疑似细菌性脑膜炎的所有患儿,ESCMID 强烈推荐进行脑脊液检查,除非存在腰穿禁忌证(推荐等级:A)。 成人细菌性脑膜炎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特征是发热、头痛、颈项强直和精神状态改变,而这些特征性症状体征也可能并不出现(证据级别:2)。 Kernig 征和Brudzinski 征的敏感性较低而假阳性率较高,因此,不能依靠特殊体征做出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证据级别:2)。 由于成人患者经典体征可能并不出现,因此,不应当仅因为缺乏经典发病体征而除外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推荐等级:A)。 3. 细菌性和病毒性脑膜炎在诊断流程的准确性方面有何不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