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生活禅语

生活禅语

生活禅语
生活禅语

生活禅语

净慧法师

净慧法师简介

净慧法师(1933—2013.4.20)祖籍湖北新洲。近代禅门泰斗虚云和尚得法弟子之一,现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自1988年以来,先后主持兴复柏林禅寺、玉泉禅寺、度门禅寺、老祖禅寺等禅宗丛林。住持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期间,倡导“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连续举办多届“生活禅夏令营”,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主要著述有《入禅之门》、《生活禅钥》、《坛经一滴》、《奴峰禅话》、《中国佛教与生活禅》、《做人的佛法》等。

生活禅语

1、生活禅,即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

2、所谓生活禅,就是要在生活中勤修戒定慧,在生活中息灭嗔贪痴,在生活中净化口意。

3、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以分享的心回报社会,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

4、学佛而能以般若智慧求觉悟,即是从生活禅进入禅生活的过程;学佛而能以慈悲精神度众生,即是从禅生活回到生活禅的过程。

5、所谓禅在当下,就是用禅的精神、禅的方法、禅的见地、禅的功夫指导我们如何面对生命的当下、生活的当下。

6、觉悟人生是智慧解脱,奉献人生是慈悲关怀。二者的融合和无间就是菩萨的人生,是大乘佛法的真精神。

7、优化自身素质,就是要净化自己的心灵、美化自己的人格、优化自己的智慧、强化自己的力量。

8、和谐自他关系,就是要用佛法的智慧,处理好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团体关系、民族关系、国家关系、宗教关系,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

9、善用其心就是用大智慧觉悟人生,善待一切就是用大慈悲奉献人生。

10、做人的八字方针: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做事的八字方针:感恩、包容、分享、结缘。

11、佛陀教导我们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就是佛教修行的总纲,也应视作人类行为的准则。

12、在生活中体验禅的关键所在是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所谓“平常心是道”。

13、做人的六条标准:知因果、讲良心、守道德、立志向、养识见、充才干。

14、着眼当下、着眼现在,这是我们人生命运转变的关键所在。

15、我们做人最朴实、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就是包容。

16、贪嗔痴三毒是一切烦恼的总根子,是我们众生迷惑的根本。

17、“舍”就是要舍去我们凡夫的心态,要在平等地看待一切众生的前提下,发慈心、发悲心、发喜心。

18、我们要从自心中去求解脱,不要在心外去寻找净土。

19、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烦恼是中流,般若是船筏。乘般若船筏,越烦恼中流,离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这个过程都在我们当下的一念完成。

20、要结四缘:结人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这就是讲如何发挥人的主动性,推动善因善果的成熟,避免恶因恶果的来临。

21、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无断常、无取舍、无憎爱、无凡无圣、超越一切对立的东西,这是最直接、最究竟的解脱生命的法门。

22、人生很被动,一切都是被动的,唯有结缘这件事可以主动地去做。

23、生命在片刻间,成功在片刻间,失败同样也在片刻间。一切的一切,都要抓住当下一念不放过。

24、人生在因果规律面前看起来好像是被动的,实际上作善作恶仍然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25、物质上的丰收总是会越用越少,只有精神上的财富才会越用越多,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真正的财富。

26、守一不移,是一种觉照的力量、观照的力量、提起正念的力量。修行的诀窍就在这四个字上。

27、懂得尊重别人,才知道尊重自己。

28、人总是在克服一个一个困难的前提下才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成功。只有迎着困难上、知难而进,这才是学习佛法应有的精神。

29、知道自己有苦,就是修行的下手处。

30、修行人就是要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中锻炼自己、考验自己——锻炼自己抵制烦恼的力量,考验自己的定力。

31、“悟”是一刹那的事。这一刹那结束了,我们的生命得到了一个转换,从有限的生命进入到无限的生命,我们真正的修行也才正式开始。

32、发一言不足自利利他者则无言也,举一步起一念不足自利利他者则勿举亦勿言也。

33、禅是一种生活的艺术、生活的方式,是觉者的生活体现,是悟者行者的生活内涵。

34、在生活中如何修行呢?简单地说可以有一个标准,就是以佛心作佛事,或者说要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

35、我们念佛、参佛,其目的就是要把守六根门头,使眼不贪美色、耳不贪美声、鼻不贪香、舌不贪味、身不贪触、意不贪染一切刘尘缘影之法。

36、要调心,少欲知足是法宝,一切随缘是妙方。少欲知足,心就安泰;一切随缘,心就自在。心能安泰自在,自然心平气和。

37、我们学禅的人,为了感恩一切众生,首先自己要过一种淡泊的生活、清净的生活、简单的生活。

38、家庭是道场,生活作佛事,慈悲感恩和为贵,忍辱包容是妙方;身体是寺院,心灵是佛像,两耳钟鼓齐鸣,呼吸梵音嘹亮。

39、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究竟的平等心。培养平等心,你也不必拿出任何财物来,只要有这种心态,你就快活得很、自在得很!

40、我们用功夫,就是打扫心地,让心地干干净净,生长一切善根、生长一切善法。

41、每天脸上有笑容,我们自然少一些烦恼、多一份安详。

42、具足正信: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

43、坚持正行:以三学为修学的总纲,以四摄为利他的方便,以六度为修学的正行,以老实做人为修学的起点,以轻安明净为修学的验证。

44、和谐是生命内在的要求,必须从内心的和谐做起,必须从生命的和谐做起,必须从善待天地万物做起,必须从人的内心净化、向善上做起。

45、良心就是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自度度他的善的意愿和觉照的能力,也就是大悲心和菩提心。

46、安心不可向外驰求,不可脱离当下。迷失也好,觉悟也好,烦恼也好,清凉也好,道不远人,都在当下。

47、谁好谁不好?自己找烦恼。自己没烦恼,一切都好了。

48、棉花里是磨不出刀子来的。人的一生,一定要经历种种的磨难、种种的痛苦,才会知道人生的滋味是什么。

49、学佛之人一定要深切地相信因果,才能认识生命的永恒性。只有如此,我们修行、做一切功德才真正有积极性。

50、“无”字公案是禅宗诸用功方法中最直截了当的一个法门,它的特征就是要把我们的一切杂念、思量、分别、知见彻底斩断、寸草不留。

51、开悟是生命的转换、生命的觉醒,从有限的生命迈进到无限的生命,从迷妄的生命进入到觉醒的生命。

52、什么是修行?实际上就是“生命的拼搏”。因为我们要进入那个无限的生命,没有一种拼搏精神是万万办不到的。

53、禅宗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直指”就是要当下指示给你看,让你当下把它承担起来,这样你自己当下就是佛。

54、如果我们把烦恼当成一个处理品,我们大家一定不会自找烦恼。

55、有大智大慧,就能照见五蕴皆空;有大慈大悲,就能度一切苦厄。

56、生命实实在在能够把握和感受的只有当下这一瞬间,错过了这一瞬间,那就叫做“时不再来”。

57、虽然我们每个人的成就与自己的主观努力分不开,但是说到底,还是应该把每一个成就看做是一切因缘和合而成的结果。

58、“真实不虚”四字,既是我们修学佛法的金科玉律,也是我们做人做事的金科玉律。做人要真实不虚,做事也要真实不虚;对待自己要真实不虚,对待他人也要真实不虚。

59、追求也好,抛弃也好,都是在求。只要有求就有苦,知足才能常乐。

60、满目青山是禅,茫茫大地是禅;浩浩长江是禅,潺潺流水是禅;青青翠竹是禅,郁郁黄花是禅。

61、要在做事业中落实佛法,把事业当成佛事来做。把做好事业看做是修行,也就是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

62、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他人有爱心,对他人有感恩的心,对他人有关怀的心。而这种关怀也好,爱心也好,感恩也好,都没有任何目的,是本当如此的,这就是佛法的精神。

63、调心的最后目的是要把心调伏得没有烦恼、没有无明、没有贪心、没有痴心,最后全心全意来为大众服务、为大众做牛做马。

64、“戒”,就是道德原则;“定”就是那些能够使一个人情绪稳定的修行方法;“慧”,就是用来辨别修行的法门正确与否、是否走错了路的觉照能力。

65、净土非遥,灵山不远,都在我们举心动念之间。

66、修行人要发大愿、立大志。只有把自己这一点点心力都奉献给众生,才会有无穷无尽的动力去战胜困难、攀登高峰。

67、在世间什么是富,什么是贫呢?“慈母在堂名之为富,慈母不在名之为贫。”

68、破除执着就是突破自我的障碍,就是突破生命的局限性。

69、愿是大海,实践是高山,以行山填愿海,这就是菩萨的精神。

70、修行一定要脚踏实地,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脱离现有的生活状况。各安本位、安分守己,各尽各的责任和义务,在尽职尽责中来完成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责任和义务。

71、惭愧心、悔改心应该有,但是不能老是后悔,不知道前进。如果只是后悔,不知改正、不知进步,悔就成了障碍。

72、贪、嗔、痴三毒是一切烦恼的总根子,是我们众生迷惑的根源。

73、个人的利益与大众的利益永远是一致的,只有把个人的利益与大众的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个人利益才是永久的。

74、修学生活禅有四个要点: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75、挂碍是什么呢?就是自己内心还有见不得人的地方,自己内心还有阴暗面、有私欲,那就是挂碍。

76、无所求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不求将来是否会有好的成果。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就是无所求。

77、我们的心总在给外在世界安立各种各样的假名——好的、丑的、胖的、瘦的……。这个语言的世界、符号的世界、概念的世界,把我们弄得晕头转向。

78、真修行者,重在默默的行持,而不是在口头上到处说。

79、一切的修行、证果、成佛度众生,其根本的目的都是为了知恩图报。

80、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81、报恩,就是要求我们时时刻刻对一切事、一切人都要有感恩的思想,不要把自己和他人对立起来,不要把自己和自然、社会对立起来。

82、一切事情,不管未来的路有多长,当下是基础,今天是基础。

83、越是把自己想得渺小的人,可能是越有力量的人;越是有力量的人,一般总是越谦虚。

84、如果我们把烦恼当成一个处理品,我们大家一定不会自找烦恼。

85、所谓把握当下,就是要当下超越自我、突破自我。

86、“我”执是一切烦恼的祸根,是生死的祸根、世间一切问题的祸根。

87、修德、积福,就是创造培育善因善缘。不间断地培植善因善缘,恶缘就停止了。善缘成熟了,恶因就会推迟现报。

88、佛法就是一座桥梁,一切众生通过它从烦恼的此岸到达般若彼岸。

89、所谓见道,就是要见因缘生灭当下的无生亦无灭。

90、在自我反省中能够比较客观地认识自己,那就能够确定自己生命行为的方向,或者说生命行为的取向。

91、生命是无常的,这给我们提供一个改造生命、解脱生命的机会;如果生命是常的,它就是不可改变的东西了。

92、要普度众生,就要从爱护大地的每一粒沙、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苗、每一寸土地开始。

93、有感恩的思想,才会知道我们有社会责任。

94、一切使众生受到伤害、引起烦恼的事情,就是恶业;一切令众生欢喜、有利益的事就是善业。

95、修行最紧要的目的,要养成适应生命被动性的功夫--在生死面前欢喜地接受,在痛苦面前欢喜地接受,在一切打击面前欢喜地接受,在一切挫折面前欢喜地接受。

96、戒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应该做的就不去做,这叫止恶;另一方面是应该做的就必须去做,这叫修善。

97、慧,不是小聪明,不是世智辩聪,它是由持戒、修定而引发的一种高于一般的抉择力、判断力,是一种极其敏锐、透彻的洞察力。它能使我们断除烦恼,趋于觉悟和解脱。

98、禅在生活中,净土也在生活中,八万四千法门都在生活中。在生活中起观照,在生活中得自在,我们才没有空过的时间。

99、学佛先从做人开始,把学佛落实在做人做事当中。这样,信仰才有根底,学佛才有落实的地方。

100、佛如良医,法如妙药,僧如看护者。对于患者而言,良医、妙药、看护者缺一不可。所以不论是上根、中根还是下根,从医治身心大病的角度而言,三宝是缺一不可的。

101、好事从心开始,坏事也是从心开始,转变我们的心念是转变外在一切不利因素的关键。

102、菩萨的境界,就是菩萨道与生活零距离、菩萨道与生活成为一体。

103、照体独立,不是把外在的环境改变为符合我们内心的需要,而是要改变我们自心。

104、禅宗所说的平常心就是超越了一切二元对立、没有分裂的那个完整的心的原态。

105、不能将心待悟。将心待悟,永无悟期。要把全部心力放在做功夫上,不管悟与不悟,功夫照做不误。这样才是参禅人的本色。

106、感恩是要从对待每一个人,做每一件事做起。感恩要落实到具体的人、事身上,才是实实在在的。

107、心如虚空,就能够包容一切。还有什么东西能够把虚空挤破呢?

108、众生都能够从我们这一念善心当中获得良好的信息和加持,我们个人的福德因缘才会由之而扩大。关键的一条,就是回小向大、回少向多。

109、因果的定律,任何人都逃避不了。

110、人生的滋味酸、甜、苦、辣,般般具足。吃到苦的,忍受下去;吃到酸的,忍受下去;吃到辣的,忍受下去。吃到甜的时候后,要反思,不能陶醉在甜蜜中。甜蜜总是暂时的,而酸、甜、苦、辣具足才是经常的。

111、一切有所求的心,就是有漏心;一切无所求的心,就是无漏的心。

112、假使每一个人都把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看作是神圣的,我们以感恩的心情加倍地爱护他们,那么,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就会日趋完善。

113、精神的空虚用物质永远也填不满。精神的空虚一定要用精神的能源、精神的食粮,用智慧、用慈悲、用奉献的精神来填补。

114、我们人类有责任协助其他生命都能获得安全,这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115、分别完全是一种主观计度。本来没有的事,一分别、一计度,问题就来了,烦恼就起来了。烦恼起来了,我们的身心就不得安宁,就不得自在。

116、世间的生态平衡,是以生命共融为前提的。如果我们不能自觉维护生命的共融,以掠夺的方式来开发大自然,就会给人类带来种种意想不到的灾难。117、信仰佛教是人类良心的保证。

118、处处都把“我”放在前面,什么事情都把“我”放在第一位,这就是烦恼的第一位。

119、人生的道路,不一定起步就辉煌。起步的时候,往往会很艰难,但是只要制心一处,一切都可以创造,一切都可以改变。

120、能够管好自己的心灵,就能管好一切。

121、善意的微笑是禅,热情的帮助是禅,无私的奉献是禅,诚实的劳动是禅,正确的进取是禅,正当的追求是禅……

122、今天的人不是太傻而是太聪明。这种聪明不是真正的智慧,是世智辩聪--总想抄一点近路,总想舒舒服服的就能够成功。哪有不经过辛苦,就能够打到光明的境界呢?

123、信仰不退休,修行不放假。

124、此岸是在当下一念,彼岸还是在当下一念;一念迷就是此岸,一念悟就是彼岸。

125、修行就是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126、“空”是突破、超越、发展、转变的意思,而不是空无的空;不是消灭一个东西,而是不断地超越。

127、悟,是一种生命的大突破、大飞跃。这种境界,只要通过生命的博大才能够拥有。

128、禅就是生活,以禅来净化生活,落实“觉悟人生”的理念;生活就是禅,以生活来体现禅的功能,落实“奉献人生”的理念。

129、空灵是禅,含蓄是禅,淡雅是禅,向上是禅,向善是禅。

130、佛是没有烦恼的人,佛是欢喜的人,佛是慈悲的人,佛是无私奉献的人,佛是把一切美德、一切智慧都集中体现出来的人。我们要想改变外在的事物,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的心念。

131、我们要想改变外在的事物,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的心念。

132、真理是洞彻宇宙人生的大智慧;度化众生,是不分冤亲、不分种族、不分国界,落实“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

133、知恩、报恩是我们学佛、成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34、客观世界本来是平等的,但由于我们每一个众生主观上的见解、心量、智慧不同,所以客观世界反映到我们的主观世界就千差万别。

135、世界上的事情本来是平等的,一切都是平等的,差别只是它的相,平等是它的性。我们要离相而证性,这样得到的受用才是究竟的。

136、佛法、禅以直面人生的态度,要求我们在生存中安身立命,在生活中明心见性,在生死的流浪中了生脱死。

137、学佛的最后落脚点就在日常的做人做事当中。学佛首先就是努力做一个好人,希望人生过得更圆满、更有意义。

138、着眼当下,着眼现在,这是我们人生命运转变的关键所在。

139、我们不要时常板起面孔想教育别人,而要有一种关爱的心、慈悲的心,感恩每一个人,帮助每一个人。

140、智慧的力量在当下一念,烦恼的力量也是在当下一念。当下一念能够转变,并且从烦恼方面断相续心,从智慧方面连绵不断地延续下去、扩展开来,那问题就一定能够得到解决,就能做到内心世界的河清海晏,天下太平。

141、经常以一种谅解他人的心态来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就会减少很多烦恼。

142、一切按照因缘果报的规律,这样才能够自由,也才能自在。

143、不管是解决个人的生死问题,还是解决社会问题和全人类的问题,都离不开我们当下这一念心。

144、经常有大愿力,我们就不会懈怠;有大慈悲,我们就不会烦恼。

145、生活禅应该覆盖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是用禅的智慧、禅的觉悟来净化我们的生活,指导我们的生活,超越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不会庸俗化,使我们的生活不会违背真、善、美的原则,不会违背清净法、善法的原则。

146、能不能解决自身的问题,不在法上,而在听法人的心上。

147、在修行的过程中,翻来覆去的拉锯战就是精进与懈怠在战斗,就是道心与偷心在战斗。什么叫偷心呢?苟懒偷安之心就是偷心,一切贪图便宜之心就是偷心。

148、辛勤劳作才是真正在培植福报。

149、因缘果抱都不是固定不变的,都不是静止的,都不是注定的。因缘果抱都是随生命主体的作用而变化。

150、要解除生命当下的烦恼,就是要敢于承担,而不是躲避。

151、心净指我们每个人的心性,我们每个人的心性净了,每个人的佛土清净了,那么国土就能清净了。

152、学佛修行,没有别的要求,就是如何面对我们生命当下的困惑、当下的烦恼。

153、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感恩,我们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才能充满喜悦、充满幸福、充满团结与和睦。

154、佛教所说的破除执著,照见五蕴皆空,不是要去消灭客观世界的存在,而是要改变我们主观世界的观念。

155、觉性形之于语言,必然是清净语、慈爱语、柔软语,由此而达至我们的口业清净;觉性见之于行动,必然是慈悲奉献、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由此而达至我们身业的清净。

156、禅是一种受用、体验,唯行者有,唯证者得。

157、惜缘是指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缘分要珍惜,惜福是指我们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要晓得珍惜。

158、人生的不自由、不自在,往往具体地表现为能力或者财富的不够;但是最使人不能自由、不能自在的,是时空的局限。

159、我们不能选择什么果报,但是可以选择种什么因缘;我们无法改变结果,但是我们可以创造一切善因善缘。

160、所谓的良心,就是将信仰和因果变成了一种现实的自觉和关照力。

161、所谓远方,并非指路程的长短、距离的远近,而是指心念的迷悟。

162、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所生,缘聚则有,缘散则无。能得失随缘,则心地泰然。163、时时刻刻能够安心,就是在道场中,就是在做佛事。

164、思维法义不仅仅是去找一些谈话的资料,而是要找到治疗自己烦恼疾病的药方。

165、一切应以和为贵,以包容为上。

166、佛法不是反对、摒弃一切追求,而是要让一切追求在道德的规范下得到合理的实现。

167、在逆境中不能动心,在顺境中更不要动心,顺逆都有方便来对治;顺逆都不动心,修行才有少分相应。

168、从责任上要强化、从感情上要淡化,这才能够提得起、放得下。

169、生命的价值在于觉悟,在于奉献。

170、妄想并不是心之外的某种实在的东西,它如同觉照一样,同是心的一种作用,只不过觉照是清净的,妄想是染浊的而已。

171、念佛不是数字念得越多越好,而是看你能不能反闻自性。

172、在涅槃的境界上,是一法不立究竟圆满的,没有任何对立面。有对立面,就没有任何自在可言;有对立面,就在生死中。

173、良心即是一种仁心,也就是利他的慈悲心;同时它又是一种觉照的心,它时刻警觉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使之向善、向上。

174、照见五蕴皆空,不是要消灭五蕴本身,而是要空掉我们在五蕴上所起的种

种妄念。

175、生活中的人我是非,就是用功中的最大障碍。

176、人们喜欢向外追求幸福,这样得到的只能是幸福的幻象,稍纵即逝,因为外在的东西是变化无常的。

177、以佛心做佛事,一切事都是佛事。

178、“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我们就是要在心生心灭之间,体会那不生不灭的佛性。

179、什么是生活禅?从物质到精神,就是生活禅;从迷失到觉悟,就是生活禅;从染污到净化,就是生活禅;从凡夫到圣者,就是生活禅。

180、禅是清凉自在的享受,是超越一切对立的圆满,是脱离生死的大自在,是不住生气不住涅槃的究竟自由。

181、棉花是磨不出刀子来的。人的一生,经历了种种的磨难、种种的痛苦,才会知道人生真正的滋味是什么。

182、修行首先要战胜自己心胸狭窄的关卡、畏首畏尾的关卡。战胜自我,把自我的下劣心、分别心、贪图安逸享受的心能够战胜得了,修行就一定会一往直前。183、所谓禅在当下的功夫,就在于把握生命的当下,转化生命的迷惑、净化生

命的染污、提升生命的素质、圆满生命的品格,挖掘清净生命自觉觉他、自利利他、子度度他的无限潜能。

184、能够远离杀生,就有了慈悲心,平等心。

185、信心是学习佛法的根本,也是世间成就一切善法的根本。

186、在行、住、坐、卧当中能够时时观照当下,使自己的心与佛相应、与法相应、与戒相应,我们当下便是身居乐土。

187、万事都是缘,万事总随缘。把握机遇,随缘而住,随遇而安。

188、学佛要以修为主,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口说心行,心口如一。

189、参禅的基本要求:见地要透,功夫要稳,悟境要高。

190、修道要具足三种心:信心、精进心、长远心。这三者缺一不可。

191、解脱,就是烦恼的止息。

192、随缘做事,随缘放下,不留恋。就是在大限到来的时候也能够随顺因缘而去,不留恋这个世间、不留恋任何的东西,那才会没有遗憾的结束此生。

193、我执越重的人,烦恼就越重;烦恼越重的人,痛苦也就越多。

194、五蕴是生活,照见五蕴皆空就是禅。

195、使自己的心从种种分别、执著中解脱出来,使觉照能够独脱于一切攀缘之外,我们的精神面貌就是另外一种境界。

196、修行要消除内心的障碍,克服内心的对立面。

197、人需要锻炼,需要有意识地找一点苦吃,才有利于自身的生存,有利于克服那些想象不到的来自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困难。

198、在因地中福慧双修,在果位上才能福慧庄严。

199、一切从大悲心出发,从菩提心出发,世间法就是出世间法。

200、禅是一种方法,是一条道路,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受用。

201、修行,是一个长期训练管理自己内心世界的过程。

202、菩萨的精神是大地的精神,是桥梁的精神!

203、信仰佛、法、僧三宝,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净化身、口、意三业,这四件事是佛法的总纲,也是我们修行的起点和终点。

204、在修行中,唯有放下,自性才能显现;唯有奉献,心量才能广大如虚空。

205、只有真正从心灵深处将对事物的种种界定、分别、妄想扫除干净,才能够真正见到诸法实相。

206、戒律是什么?戒律是堤防。持戒精严,你的六根便可防守得严严实实,不会有漏洞。有节律,我们的修行才有保证。

207、既然每个人都有改善生存条件的权利和需求,那就必须相互尊重。为了自己的生命需求,就不顾他人的生命需求,而将其物质财富据为己有,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208、只有在创作、是非、取舍、断常、凡圣等一切对立面完全统一了之后所显示的无分别智,才是平常心。

209、外在的和平要以内在心灵的和平为前提,而内在的和平要从把握好我们的当下一念开始。

210、学佛修行的人,千万不能逃避责任。逃避责任就等于退失菩提心。

211、不依靠任何人而独立生存的人是没有的,包括佛在内,因为没有了众生就没有了佛。

212、我们信什么呢?首先是要信自己。因为不信自己,就不能树立起远大的志向,就不能发起菩提心,就不能成就大菩提果。

213、修行要防止三种心:想速成的心、恐惧的心、懈怠的心。

214、“佛”字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只有真正的把佛法的精神融入生活中、融入社会中,那才是真实的受用,那才是无相的佛法。

215、平常心是一种平等心,是一种没有选择的爱,是面对芸芸众生普施甘露、普降法雨的大慈悲。

216、结缘就是不断地创造有利条件,不断地排除不利条件。

217、修行的目的,主要是制心一处,让散乱的心集中在一点上。“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心能够在一点上,妄想就少了。

218、修行能够改变命运,努力能够创造辉煌。

219、世出世间、有为无为,全在于自己的精进努力。没有自然的释迦,也没有天生的弥勒。

220、通过五戒十善来逐步地淡化和拔除自己的杀生心、贪欲心、嗔恨心和愚痴心,相应地就增长我们的慈悲心、平等心、智慧心和包容心。

221、一切的烦恼都是从不守本分的追求中产生。

222、真正把握了平常心,天堂、地狱都一样。

223、时时刻刻让你的心安住在当下,就能把心独立起来;心独立起来了,妄想就减少了。

224、在任何情况下,不分别、不攀缘、一念不生,六根就不会被六尘所染污。225、般若要用、要关照,才有自在;般若要行,行深般若,才能照见五蕴缘生无自性的空理。般若要深观、要深行,才能在它的指导下度一切苦厄。

226、人生一世光阴极为有限,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平平常常、欢欢喜喜过一辈子,即使对方有什么对不起自己的地方,也要出于相互关爱给予谅解,这样,人就会有和睦的人际关系。

227、在生活的链条上没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事物,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

228、在真理上,一切法平等无有分别,离一切相。只有把真理上的种种虚妄分别去掉,才能真正无挂无碍。

229、以烦恼为特征的生活境界就是世间法,以觉悟为特征的生活境界就是出世间法。

230、菩提心以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为究竟。它可以抗拒虚无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干扰,从而使人的心灵获得安顿。

231、修行无非就是要调伏我们的妄心、妄念。

232、有一些不会处理烦恼的人,到处自找烦恼,总觉得生活在一种大家都对他有意见的气氛当中,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的作用,他不知道怎样要求自己和怎样谅解他人。

233、修行的最终目标是要了生脱死,最终在生死这件大事面前能够做得了主。

234、做到了“诸恶莫作”,心灵环境就得到了保护;做到了“众善奉行”,精神的能源就得到了开发。

235、在一切善恶境界上不起分别,不等于没有分别。自性分别还是有的,只是不执著。

236、尽职尽责扮演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这不仅仅是人伦之本,也是修行的一部分。

237、开悟实际上就是在生命拼搏过程中的一次大碰撞。经过一次大碰撞后,我们内心深处就受到一次彻底地净化。

238、烦恼解决不了问题,欢喜也解决不了问题,必须实实在在的去面对、去处理。

239、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生活幸福呢?一是靠勤,二是靠俭。勤是开源,俭是节流。

240、我们不求名,但要做好事,人家要称赞我们是另外一回事。不为名去做,但做了就一定有名,这是辩证法的道理。

241、结人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却有所求,那就是世间的善缘、有漏的善缘;反之,广结四缘无所求、不著相,无人无我无自无他,那就是无漏的善缘,那就能够成圣成贤。

242、禅宗的根本,就在于明白自己是什么——明白自性是佛,自心作佛,自见佛性,自成佛道。

243、有了“我”的执著,就忽视了他人的存在,忽视了他人的权益的存在,忽视了他人意见的存在。

244、有智慧的人没有烦恼,有慈悲的人没有敌人。

245、对所有的人都要感恩,慈悲心就能建立起来。

246、诸佛有没有老师呢?有,佛的老师就是法宝。这里的法是指真如,是一切事物的本性。

247、佛和众生的关系,不是救世主和被救赎者的关系,而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师父和徒弟的关系。

248、要清净世间,首先我们每个人要先洗净自心,要用因果来规范心念和行为。

249、每一个人都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个人的幸福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行为是善是恶。

250、以“觉悟人生”之智慧成就菩提心,以“奉献人生”之实践成就大悲心。

251、有大智慧的人没有烦恼,因为他把万法的本质都看得非常透彻,不被一切现象所迷惑。

252、在这个生活的世界里,在时间上只有无数的异时连续互存的因果关系,在空间上只有无数的同时互相依存的相对关系。

253、贪心也好,嗔心也好,痴心也好,都是从本能出发,然后衍生成为生命堕落的催化剂;超越了一定的界限、超越了一定的道德规范,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

254、修行要有信心。有信心就能克服困难,就能战胜自我,就能勇攀高峰;有信心就有希望,有希望,再经过艰苦的努力,就一定会有成果。

255、因果在什么地方修?就在举心动念之间来修。起一念善,就是种善因,就会有善的果报;起一念恶,就是种恶因,就会有恶的果报。

256、能够在喜、怒、哀、乐面前,应付过得去、排解得开、不生心、不动念,那才是真正的自在,那才是我们做功夫所要达到的境界。

257、“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果能在这个问题上,不存任何疑惑,直下承当,然后念兹在兹地保任,人生的问题就解决了。(注释:“念兹在兹”泛指念念不忘某一件事情。)

258、修行,就是转化业力为愿力。

259、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辉煌,都是从苦中来。事业的成就如此,学问的成就

如此,修行的成就更是如此。

260、做同一件善事,以世间善法的观念,有所求而做,那就成了有漏善法;以无所求的心去做,就是无漏善法。

261、修行的全过程,就是一个超越自我的过程。

262、我们做功夫,就是打扫心地,让心地干干净净,生长一切善根、生长一切善法。

263、世间与世间并不是两回事。一切从树立的心态出发,就是生死,就是世间;若能心包太虚,烦恼即刻成菩提,世间也就是出世间。

264、不要把我们现在所做的看的太小,只要我们有这个心量,小能变大,少能变多。

265、见到任何事不动念,就像镜子照物不留痕迹。功夫在这个地方做,就叫做“照见五蕴皆空”。

266、我们做功夫,得到受用以后,不是把这种受用来显异惑众,而是用来做平常的事、做那些微不足道的事、做那些人们生活中一件也不能少的事情。267、我们的生活充满着禅意和禅机,所谓“神通及妙用,运水与搬柴”。但大多

数人由于自我封闭,意识不到他本身具有体验禅的潜能,这就叫做“百姓日用而不知”。

268、信任是禅,关怀是禅,平衡是禅,适度是禅。

269、作为在家佛门弟子,不论是信佛有多虔诚,你都不能脱离社会和人群,不能脱离你所从事的工作,也就是说不能脱离你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270、过去的不可得,未来的还没有到,当下也是当生即灭。就要在这当生即灭的时候,抓住当下这一念,面对世间、面对烦恼,面对生死。

271、所谓孝顺,就是要尊重体贴、恭敬侍奉,让父母心生欢喜。

272、保持一种令人欢喜的语言是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是凝聚人心、保持人际关系稳定和谐的重要方法。

273、人只要有一念向上的心、向善的心,念念不舍,就是人生的出路,就是解决痛苦的办法。向上者,求证无上大涅槃;向善者,从一点一滴的善言善行做起。

274、一切高深的东西,都是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做。

275、佛教并不否认名与利。你有好的德行,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有贡献,这样的人一定“名称普闻”。

276、在背后绝不说家庭的长短,更不说父母的长短。

277、我们在和他人交往的时候,要有感恩的心态,要有奉献的精神,因为一个人的存在是与周围的所有人、与全世界所有人的存在分不开的。

278、佛教的修行,以信为基础,以解为先导,以行为落实,以证为圆满,是为信、解、行、证。

279、家庭是道场,尽大地是一个禅堂。

280、智慧是我们领悟了世间万象互为缘起的事实后,内心呈现出的高度的觉照和辨别力,它能使我们摆脱盲目和避免黑暗中的种种碰壁。

281、戒的目的是要使我们的身口意保持平衡与清静,进而修习禅定,由此显发本有的智慧。

282、有了生命价值永恒性的观念,就有了对人的言行负责的思想做基础,人类的道德、良心就有了保证。

283、以上求佛道之心觉悟人生,以下化众生之心奉献人生。

284、用功夫不要追求奇特,不要想在现成茶饭之外,再去找什么特殊的风味,没有那个东西。

285、所谓“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不去理它,烦恼自然就不起作用。

286、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法,我们生在世间,只有随顺姻缘而有所作为。如果我们的作为违犯了姻缘的规律,认为我们可以做得了主,我们可以不顾一切条件,要怎么做就怎么做,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很片面,如果按此去做,一定会行不通。

287、业由心造,一切染净因果不出自心,都是自己造的。

288、世间森罗万向,一切宛然存在。由于我们在主观上存在妄想执著,才改变了外在事物的形象。

289、戒、定、慧三学,持戒是根本、是保证,修定是基础,证慧是究竟。290、学习佛法,一个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291、只有随顺因缘的人,才是自由自在的人。只有懂得随顺因缘,才会真正地善待自我。不懂得随顺因缘,就是在自己折磨自己。

292、在日常的逆境来临的时候能够不动心、能够做得了主,经常能如此,在大限到来的时候,也就能做得了主。

293、安祥是禅,睿智是禅,无求是禅,无为是禅。

294、心空者,不是不要这颗心,而是空去自己当下这一念的情识分别、妄想执著。在空掉妄想执著的同时,本有的智慧光明即刻显现。

295、一切随缘——随缘消旧业,随缘度众生,随缘了生死。

296、生命的意义在于感恩,生命的意义在于社会责任、社会义务的落实。297、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有感恩的心,都自觉地感恩,我们的心态会非常之平和。这有利于我们心胸的开朗、烦恼的淡化、人我是非的消除。

298、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299、人是社会关系的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成就。个体的能力再大也是有限的。

300、向生灭处究取无声,向差别处体会平等,向烦恼处直认菩提;在世间法上落实佛法,在做人做事中勤修众善,在尽职尽责中广度众生。

301、不该听的事不要去打听,不该说的话不要说出口,不该想的事不要去胡思乱想。

302、信仰、因果、良心、道德,是佛门弟子安身立命的根本;感恩、包容、分享、结缘,是我们处世待人的根本原则。

303、修行说起来没有别的诀窍,它就是要自我否定、破除我执,就是要把蒙蔽在觉性之上的种种障碍,如贪、嗔、痴等烦恼,一层一层地剥掉。

304、佛告诉我们在家信徒要通达世事、如法求财,做一个诚实的劳动者就可以自强自立。这是学佛成佛的基础。

305、盲目的、没有节制的自由恰恰会给我们带来不自由,而对贪、嗔、痴的约束则体现出人类的智慧与觉性。

306、在慈悲的境界上,一切生命都血肉相关、休戚与共,自我生命的价值仅存在于为他人、为群体的无私奉献中。

307、修行要落实在当下,做一切事业、做一切善法都要落实在当下。

308、“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要不离觉悟来讲奉献,既要有大慈悲,也要有大智慧,才不会偏于一面。

309、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份,受持相对应的戒条,如法行持、成就律仪、无所毁犯,就有相应的解脱自在。

310、对于各种不同的意见,都要想到,任何一个团体,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生存发展的。每个人都要自觉地约束自己,不要使自己的行为和主张损害了团体、家庭或者企业的发展。

浅谈生活禅

浅谈生活禅 耀觉 编者按:寒山书院第三届八十一名学僧已经圆满毕业,有十多名学僧还考取到了中国佛学院和新加坡佛学院等国内外著名佛学院继续深造。常言道:“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取得如此令人欣喜的成果,这其中,无疑凝聚了全体师僧共同勤苦修学的汗水。欣喜和感叹之佘,现从本届学僧的毕业论文中择优选刊部分佳作,并希望寒山书院的全体师僧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内容提要:本文由禅宗祖师的思想、特点和实践主张,阐述生活禅的起源形成,及生活禅的现实意义。目的在于引导学人正确认识、处理生活与禅的关系,落实人间佛教的理念,进而把佛教弘扬为大众佛教;把彼岸的佛教变为现实的佛教;把学问的佛教变成指导现实生活的佛教。 关键词:禅生活生活禅 引言 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佛教文化百花齐放的时代,梁代时菩提达磨祖师东渡,禅宗而渐有雏形,至唐慧能祖师时形成完整的禅学体系。慧能祖师认为“心无定相,心体无着”,真心佛性不过是心灵自由的本体。修行上主张无念,认为真如是无念之体,无念是真如之用。无念不是抑制心理活动,而是直觉能力的自然发挥,凭这种直觉能力就可以显现佛性。这种直觉的获得方法是放松心灵活动的拘束与控制,以便达到直觉与灵感的出现。净慧法师,吸取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的思想,继承并弘扬“平常心,本份事”的赵州禅风,于1991年提出“生活禅”的理念。 1.生活中无处不是禅 禅即是悟,悟其自心自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两种认识事物的能力,一种是我们所熟识的理智,另一种则不易为人把握的悟性。与理智相比较,悟性更接近生命的根源,也更能把握生命的本质。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禅意和禅机,所谓“神通及妙用,运水与搬柴”,但由于大多数人自我封闭,意识不到本身具有体验禅的潜能。 晚唐有位龙潭和尚,师父是天皇道悟禅师,他在师父身边呆了很长时间,天天侍候师父,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他感觉师父并没有指示禅机心要。有一天,龙潭和尚请问师父: “某自到来,不蒙指示心要。”师父却说:“汝自到来,吾未尝不指示心要。”“何处指示?”师父说: “汝递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时,吾便低头:何处不是指示心要?”龙潭听了,低头久久不语,师父说: “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龙潭在师父逼问的一瞬间,不容思量卜度,当下心开意解。

一年级的看图作文教学的写作要点

一年级的看图作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孩子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看图作文,是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思考来了解图像所描绘的事物,并通过文字语言表达所观察到的事物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由此可见,看图作文包括看图、思考、口头试说和文字表述四个方面。因此在看图作文教学中,就要着重抓住这四个环节。 一、指导学生看图。(1)老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全面的看,就是整幅图的看,这样才能把文章写得完整。(2)仔细的看,就是看图中的某一个事物和其他事物的联系,这样才能写得具体。(3)有顺序的看,就是由近到远或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地看,这样文章才会有层次感。(4)分主次的看,先看事物的主要部分,再看次要部分,只有突出了重点,文章才会吸引人。 二、引导学生想。(1)是要立足于画面内容让孩子看清楚图中所要表达的内容。(2)引导孩子根据图画内容展开想象力,充实图画的内容,能用简单的语言把其描绘成一个小故事。当然了,首先要孩子明确想些什么,比如说画图中事情发展的前因后果,人物的思想和心里活动,整幅图说明了什么等。然后就是要孩子明白怎样去想,也就是要扣住画面主体去想,还要合乎情理。 三、启发学生说。平时我们利用语文课,多给孩子创造说的机会,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让孩子在看图写话时,也能根据图所展开的想象来表述,要尽可能启发孩子的表达能力,对于孩子有个性的见解,老师应给于鼓励,发挥孩子的创造性。 四、鼓励学生写。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对课文中的一些精彩段落进行仿写,让孩子反复进行练习,培养孩子的写作情感。在看图写话时,要求学生把图画上所反映的内容写下来,把句子表达完整,并注意句子间的连贯性,鼓励孩子大胆的使用我们所学过的词汇和句式,再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连词成句成篇的训练过程,使孩子逐渐能完善看图写话技巧。 总之,只有做到从看到想,从想到说,从说到写,才能达到提高学生“看图作文”能力。同时还要鼓励孩子多读课外书,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让孩子逐渐去感受别人的思想感情,我们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检测孩子的阅读和口头表达能力。

马明博资料

马明博 马明博 (1972~)河北东光人。禅和子,品茶人,文字客,云游者;新散文网站站长。先后供职于沧州晚报社、《中国人寿》编辑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天下赵州生活禅》、《一日沙门》等。 1人物简介 马明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近年来致力于以文字与有缘人分享法喜禅悦。 著作 2文学作品 1、《天下赵州生活禅》(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2、《一日沙门》(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3、《禅遇》(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4、《愿力的奇迹》(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参访记-I:九华山与地藏菩萨) 5、《人间何处不灵山》(《愿力的奇迹》台湾地区繁体字版)(野人文化出版公司,2010) 6、《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天下赵州生活禅》修订版,花城出版社,2011) 7、《观音的秘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参访记-II:普陀山与观音菩萨) 8、《因为你,我在这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参访记-III:五台山与文殊菩萨) 财经作品《你可以这样成功》(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3主持编辑 一、“文化名家书系” 1、《在修行中生活——文化名家话佛缘》(中国档案出版社,2004) 2、《自在、快乐的人生——文化名家话佛缘》(中国档案出版社,2004) 3、《滚滚红尘中拈花微笑——文化名家话佛缘》(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4、《清香四溢的柔软时光——文化名家话茶缘》(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5、《舌尖上的中国——文化名家话名吃》(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6、《我的秘密书架——58位文化名家推荐的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7、《我在爱的左边,你在爱的右边——文化名家的情与爱》(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8、《蓝眼睛与菩提树——外国文化名家话佛缘》(金城出版社,2007) 9、《我的禅》(文化名家话佛缘·插图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10、《我的茶》(文化名家话茶缘·插图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11、《舌尖上的中国》(文化名家话名吃·插图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12、《我的生与死》(文化名家话生死·插图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二、“茶文化丛书” 1、《一壶天地小如瓜》(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2、《天心月在杯中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3、《品出五湖烟月味》(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4、《煎茶日记》(农村读物出版社,2006) 三、“新散文网站作品集” 1、《新散文十五家》(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2、《新散文百人百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散文的可能性——关于散文写作的10个提问与回答》(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四、策划出版图书 1、《弓与禅》([德]赫拉格尔著冬至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2、《茶与禅》([日]伊藤古鉴著冬至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3、《出三峡记》(晋永权著)(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2006) 4、《漆蓝书简:书写被遮蔽的江南》(黑陶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5、《经窗禅韵》(净慧法师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6、《生活禅钥》(净慧法师著)(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2008) 7、《做人的佛法》(净慧法师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8、《心经禅解》(净慧法师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9、《禅堂夜话》(净慧法师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 10、《生活禅钥》(精装本)(净慧法师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11、《经窗禅韵》(增订本)(净慧法师著)(大象出版社,2013) 12、《心生正是病生时:昌空法师与空腹禅》(闻章编著)(结缘品,2013) 13、《禅门七日:我与生活禅夏令营》(马明博主编)(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 14、《净心慧语108则》(结缘品,2013)

四个能力建设开展情况

九台市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长春市公安消防支队九台大队认真贯彻落实5月14日长春市政府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动员部署大会和8月13日长春市公安局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达标活动动员部署会议精神,进一步推动达标活动的有效开展,着力提高社会单位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扑救初期火灾能力、组织人员疏散逃生能力和消防宣传教育培训能力,大队领导重视到位措施有力,组织精干力量,结合全市社会单位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全市社会单位实施“四个能力”建设工作,截止到10月底,九台大队圆满完成全市22家二级重点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四个能力”验收工作。 筹备部署,动员督促。 大队领导快速认清“四个能力”紧要形式,及时召开“四个能力”建设工作部署会议,细化分工,落实责任;明确专人组织召开全市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动员部署会议,全面督促社会单位开展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工作,积极构筑社会单位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工作局面,提升全市消防工作社会化水平,改善社会消防安全环境,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 现场指导,试点培训。 大队防火监督员深入市内学校、医院、商场等社会单位,手把手现场指导“四个能力”建设工作。对各单位的硬件建设、台账资料、

各项预案、员工素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指导。通过监督检查人员上门耐心细致的讲解,有效的提高了各单位“四个能力”建设水平,全面推动了各单位的“四个能力”建设工作,切实解决了单位组织不健全、制度不落实、火灾隐患整改不到位、员工防灭火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全力构建了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体系和火灾防控体系,确保“四个能力”建设达标活动取得成效。 参观学习,借鉴经验。 大队领导多次深入河北等地进行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参观考察,并结合本市社会单位实际情况及时撰写调研心得;大队积极与长春市多家社会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试点典型单位沟通,认真组织全市重点单位负责人深入到长春市爱尔眼科医院、长春万达广场、苏宁电器、沃尔玛广场等多家单位进行全面参观学习,广泛借鉴先进经验。 典型引路,全面推广。 通过组织指导九台市地下商贸城开展消防安全演练,邀请全市重点单位、场所负责人进行演练现场观摩,以点带面,深入推广,进一步强化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的“三个到位”,有效提升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切实做到场所员工“能火场逃生自救、会引导人员疏散”。使员工普遍掌握火场逃生自救基本技能,熟悉逃生路线和引导人员疏散程序,确保一旦发生火灾,能够及时组织场所人员安全疏散。 深入推进,验收达标。

五句“静心禅语”让你睡前静下来

五句“静心禅语”让你睡前静下来 当我们躺上床时,为什么大脑里突然充斥着消极的想法、最坏的打算和大量想要完成的待办事项? 我们追求充足的睡眠,但是我们的大脑却有办法让这些富余的时间流失掉。一躺下就开始思考令人忧虑的事情,你很快就会迎来一个不眠夜。所以,解决睡眠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睡前我们对自己说了什么。 如果你正试图在睡前静下心来,不妨试试下面这五句“静心禅语”。 感谢,有什么问题是感恩解决不了的呢?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学会感恩可以提升我们的幸福感,增强我们的免疫力,增进我们的友谊——而且,它也能帮助我们睡得更好。睡前想想那些令你感激的事情(或者,更好的是,把它写下来)。你虽然睡在黑暗中,但你看到的将是光明的一面。 让它去吧,你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带着怒气睡觉”?一项研究表明,带着消极情绪入睡使我们无法得到彻底的放松和休息。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在睡前解决掉所有问题(事实上,问题留到第二天早上解决会更好),但你应该在闭上眼之前清空脑中的焦虑情绪。无论这个问题是否需要一句道歉、需要暂时放下或只是需要坐下来谈谈,你都要确保在入睡时,心是静的。 我很坚强,或者你也可以使用其它你更喜欢的形容词——如“善良”,“勇敢”和“热爱工作”。关键是要看到自己的成就、优点和特点。201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自我接纳是幸福生活的关键,但是我们却很少这么做。我们不妨这样激励自己——想想这些正面的东西难道不比回忆当天工作中的不幸要美好? 怎样才能把它做得更好,当你才思枯竭时,你可以在睡前问问自己那个你一直在思考问题。畅销作家斯蒂文·科特勒(Steven Kotler)认为,答案可能就出现在你沉睡时清晰的梦境中。“问自己一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不管是大声说出还是默默思考,都没关系”。 我能静下心来,广州协佳的专家张可斌建议,如果你已经在床上来回翻滚了一会儿,专注于一句静心的话可以使你平静下来。然后反复默念这句话。如果你发现自己走神了,重复这句话能够让你回过神来。试试这些建议,你会找到更多帮助入睡的“静心禅语”。

禅境

禅境——佛学与管理者的养心之道 在中国佛教史上,禅大体上有四种含义。 第一种含义是禅定。它是一种宗教修习方法。它原来是印度各派宗教和哲学共同的修习方法。也叫做瑜伽。瑜伽这个词在印度的语言中本义是牛马的驾手。也就是说,人的心是浮躁不安的,所谓心猿意马。禅定就是依靠思想意志的高度集中,返观内心,清除杂念,以臻明镜止水般的宁静状态,并在身心上产生异乎常人的功能。我们平时有太多的欲念和偏见,通过禅定使心归于平静,这样才能认清自己的价值。 第二种含义是禅宗。它是中国化佛教宗派。一个印度的佛教是如何在中国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特殊的背景之下完成了中国化。它是佛教发展史上一次重大变革,也是出世的印度佛教在重人文精神的中国土地上一次成功的文化移植。作为一种佛教派别,禅指中国独创的禅宗。所谓"宗",指直契佛心,以与依靠佛陀经教入门并传授的"教"相区别。大致可以说,禅宗以大乘的般若空观和涅槃佛性论为理论基础,融合了中国儒家的心性论和老庄的自然主义态度。 第三种含义是禅机,这是一种教学方式与人生态度。禅师们活泼自在、解粘去缚的大机大用,诸如机锋棒喝超越佛祖、冲决一切教条束缚、高扬人的主体性的作略,可称作"禅机"、"禅意"、"禅味"、"禅风"、"禅境"等。它超出了宗教的范围,为历代士大夫所激赏。从积极的方面说,正如铃木大拙所说,"禅本质上是洞察人生命本性的艺术,它指出从奴役到自由的道路。" 佛教界曾有位大师提出"截断俗流、涵盖乾坤、随波逐浪"的禅意,即通常用佛教智慧抽刀斩断世俗烦恼之流(出世)、包容乾坤涵盖天地的宽阔的胸怀、随波逐浪跟广大民众打成一片,见到官说官话,见到鬼说鬼话,见到人说人话,见到佛说佛话(入世)。我曾经在三年前来了个狗尾续貂,加了四句话:"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白说还得说。为了不白说。"我们有许多话,一切尽在不言中。透露出浓重的禅机。这一点含义是今天与大家要重点讨论的。 第四种含义是禅学,它是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即用哲学的历史的方法,分析禅的发展演变,包含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态度。有人说研究禅学最容易,类似于绘画者说画鬼最容易。其实,禅学很难研究,我建议我带的研究生先学教门再学宗门。因为禅宗是百丈竿头更进一楼,百丈还没有研究深入,如何去研究禅宗? …… 接下来我们讲第三节:心灵开发与生命境界 我引用一下净慧法师的《生活禅开题》中的一句话:要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如果我们从生活中找回禅的精神(其实它从来没有离开过生活),让生活与禅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我们的生活便如诗如画,恬适安详了。"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恬适安详? 首先要让心灵面对广阔世界。 《景德传灯录》卷九中有个故事:唐代古灵神赞禅师,最初在福州大中寺中当小和尚。古代和尚有一个特点,他喜欢走江湖。他后来到了江西南昌附近,遇见了百丈怀海禅师,从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教案)》(实用)

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 1.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 2.学习写作中突出重点的方法,写清楚推荐理由。 3.学习修改作品。 4.举办“最受欢迎的好地方”推荐会。 重点 学习写作中突出重点的写法,写清楚推荐理由。 难点 通过习作,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1.审视题目 在习作教学中,审题非常重要。审题时,要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中心词语,对题目进行准确的理解,从而确定写作的目的和方向,这样,习作才会不跑题。具体到本次的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在审题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发现“好地方”是这次习作的中心词,根据这个中心词,就可以确定写作的重点:自然风景好,人文风景好,吃得好,玩得好等。 2.突出重点 写作最忌讳的是记流水账,重点不突出。在本次习作中,要引导学生如何向别人推荐这个“好地方”,把推荐的理由写充分。如,推荐一个风景好的地方,可以充分描写这个地方优美的风景,同时更要把自己看到优美风景时的感受表达清楚。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别人看到风景后的表现的描写来进行衬托。这样习作才会重点突出,才能吸引人。 3.学会修改 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写完文章后需要反复修改。学生写完文章后,可以让他们先自行修改,如先读一遍自己的作文,看看重点是否突出,中心是否明确。然后再让学生交换修改,看看他人有什么修改建议。

1.预习提纲 (1)认真读题,根据题目确定自己写作的主题。 (2)确定好写作主题后,搜集有关材料,并整理成小册子。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 水乡小镇书店 小树林 老师这里有几张图,请大家看一下,如果让你向大家推荐一个地方,你会推荐哪一个?为什么?说明理由。 学生推荐图片,并说明理由。 预设一:我推荐水乡小镇。因为这里风景好,空气好,让人赏心悦目。 预设二:我推荐书店,因为在这里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预设三:我推荐小树林,因为在这里可以探险,可以快乐地玩耍。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描述图片,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基本内容(新版)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基 本内容(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818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基本内容(新版) 一、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即:查用火用电,禁违章操作;查通道出口,禁堵塞封闭;查设施器材,禁损坏挪用;查重点部位,禁失控漏管。 消防十查十禁 一查设施器材禁损坏挪用 二查通道出口禁堵塞封闭 三查照明指示禁遮挡损坏 四查装饰材料禁易燃可燃 五查电器线路禁私搭乱接 六查用火用电禁违章操作 七查重点部位禁失控漏管

八查物品存放禁违规存储 九查场所人员禁超员脱岗 十查人员宿舍禁三合一体 二、扑救初级火灾能力;即:发现火灾后,起火部位员工一分钟内形成第一灭火力量;火灾确认后,单位3分钟内形成第二灭火力量。 掌握“三近”原则:距起火点近的员工负责利用灭火器和室内消防栓灭火、距电话或火灾报警点近的员工负责报警、距安全通道或出口近的员工负责引导人员疏散 火灾确认后,单位3分钟内形成灭火第二战斗力量: 通讯联络组――通知员工赶赴火场,向消防队报警,保障火场通讯联络 灭火行动组――利用本单位消防器材设施灭火 疏散引导组――组织引导现场人员有序疏散 安全救护组――抢救、护送受伤人员 现场警戒组――维持火场秩序

母亲的生活禅

母亲的生活禅 年少时光,书念得不好,考试没有通过,回家后唉声叹气,食不下咽,话也懒得讲,人也不愿意见,一个人关在屋子里不出来。母亲叫我出去吃饭,我不肯,母亲笑说:“考试没有考好而已,又不是世界末日,快点出来吃饭!”我仍然不肯,说:“考得那么烂,怎么出去见人啊?”母亲也不恼,一边干活儿一边说:“走路还能不摔跤啊?磕倒了不要紧,要紧的是赖在地上不起来。”听了母亲的话,我忍不住笑了。 那时候,母亲有一块儿小菜园,星期天,她总会安排我们给蔬菜浇水。那块儿小菜园虽说不是很大,但对于年少的我们来说,要浇完所有的蔬菜,至少也要花上小半天的时间。那么多的蔬菜,一棵挨一棵的,每一棵都要浇上水,还没有开始干活儿,我们就先发起愁来,什么时候才能干完啊?于是便开始消极怠工。母亲从外面回来,一眼就看出了问题的本质,说:“眼睛是奸臣,手是忠臣,那些活儿看上去挺多,其实干起来就快了。”果然,兄妹几个,哼着歌,没用一上午的时间就把那片菜园浇完了。 工作以后,我常常遇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记得有一次,上司听信了他人的谗言,误以为我对他不满,所以有那么一

段时间,对我横挑鼻子竖挑眼,弄得我心情烦躁,郁郁寡欢。母亲对我说:“人人心里都有杆秤,称天称地称人心,日久天长,总会称出一个人的分量。”果不其然,没过多久上司便主动找我说:“因为偏信了别人的谣言,对你有些误会,后来我仔细观察了你一段时间,你根本不是那样的人。”我回家说给母亲听,母亲笑说:“日久见人心,清者自清。” 去早市买菜,捆成捆儿的小白菜,看上去碧绿养眼,回家打开一看,中间居然还有夹心,于是愤愤然,跟母亲说:“现在的人,挣钱不要命,一点底线都没有。”母亲说:“多大点事儿,别生气了,吃亏就是得便宜。” 和邻居为了一盆花儿争吵了几句,楼上那家,花儿摆在阳台上,每每浇水总会流到楼下,流到阳台晒的衣服上。找她理论几句,那个邻居居然横竖不讲理,说:“有本事你搬到楼上住去。”回家说给母亲听,母亲没有刻薄人家几句,反过来说我:“别心眼小得像针鼻儿,那样一辈子也不会快乐。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你大度点,人家保证不会再得寸进尺。” 不快乐的时候,母亲会说:“快乐会传染,你快乐了,别人就会跟着快乐。”遇到挫折的时候,母亲会说:“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在哪里跌倒了,再在哪里爬起来。”就算是我高兴的时候,母亲也会说:“别高兴得过头了,水满了会溢出来。”

作文写作四要素性

作文写作四要素性 一、克服障碍。提高兴趣。学生对作文兴趣不高,就会产生消极抵抗情绪或恐惧心理,谈“文”色变a所以,作文教学。首先应该是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兴趣。为此,要注意克服两个障碍。①学生客观的生活单调,主观上不善于思考,思想闭塞;有时老师作文教学与学生思想及生活实际严重脱节。这个障碍使作文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强迫写,学生只好闭门造车了;写记叙文、无题材可选,只有胡编故事;写议论文,或无话可说,无理可辩,深入不下去了,只有搭空架子,或东抄西摘,扯草塞芭篓,交差了事。如此,学生视之为苦差事,枯燥乏味,何以不恐惧呢?又怎么能够写出有血有肉文质兼美的文章呢?为克服这个障碍,只有丰富学生生活,于是我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如春游、秋游、野炊、参观访问以及社会调查,等等。同时教给学生观察、比较、联想、分析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②平时辅导,或批阅讲评学生作文时,把一些表述不当、结构混乱的文章当反面教材。一味指责,甚至讽刺挖苦。这种作法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文”如虎的恐瞑心理和自卑心理,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兴趣!还有些语文教师对分数也太吝啬了,动不动就打不及格,这同样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二、积累材料,丰富语言。“鱼无水不能泳,炊无米不能食。”一篇文章看来不长,但它却是作者思想、生活、知识、文字技巧等方面素质的一个综合反映。如果把文章看作一个“点”的话,那么,为了写好这一“点”。作者要调动自己所有的储备来支持这一“点”。“积之愈厚、发之愈佳”,储备丰富,就可妙笔生花、文思如泉涌:反之,文章则会显得苍白无力。毋容置疑,丰富的写作材料、灵动的写作语言,是作文成功的基础。 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生活即教育”,“生活即写作”。因此,一方面指导学生作文决不能脱离“生活”。另一方面还必须扩大写作主体的阅读面,丰富写作主体的文化知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的做法是:①要求学生至少两人订一份语文报刊杂志,人手至少一本优秀作文书,一班上集体订购《语文报》、《新作文》等; ②人手一个笔记本,作为材料库,主要搜集有助写作的书报材料,并不定期传阅交流;③办好教室后面的黑板报;④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⑤注重“说”的训练;运用上课答问、演讲比赛、讲小故事、辩论会等多种形式,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说和写是密切联系的,说得清楚,就不愁写不清楚:⑥提倡写观察日记。哒样,不断地给学生“供氧”,加大信息储存,丰富写作语言,开阔知识视野,学生就不再会感到无

禅语大全

禅语 1.小人专希望人给,给过就忘;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必报。 2.为儿孙作未来计,十望九空;为社会作众人谋,点滴有功。 3.悭吝嫉妒的人,即使财富满室也走不出内心的贫乏;埋怨自怜的人,纵使四肢健全也跨不出内心的 框框。 4.吾人必须要求自己,健全自己才能得以生存;吾人必须反观自省,培植善缘才能迈向佳境。 5.世间最贵者,就是尊重生命;世间最恶者,就为残杀生灵。 6.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口说不如手做,心想不如圆成。 7.学习布施,是改造自己悭贪的性格;严持戒法,是改造自己恶性的行为;修养忍耐,是改造自己嗔 恚的恶习;发心精进,是改造自己懈怠的因循;修学禅定,是改造自己散乱的思想;开发智慧,是改造自己愚痴的认知。 8.找们不畏黑夜,要走向黎明;我们不怕寒冷,要迎向阳光;我们不嫌脏乱,要改造环境;我们不惧 挫折,要勇敢担当。 9.环保是对于地球的爱护;没有地球,何能生存?护生是对于生命的尊重;没有生命,何来意义? 10.能者,怀抱福利大众的愿心,能者,发挥互助合作的美德;能者,拥有突破困难的勇气,能者,具 足改良创新的抱负. 11.昼行要惜阴,日用要惜物;遇言要惜口,逢事要惜情。 12.彼此尊重,才能建设一个有道德、有尊严的国家;互相友好,才能建设一个有秩序、有礼貌的社会。 13.说话,要有柔和赞美的内容,做事,要有勤劳忍耐的精神;待人,要有亲切尊重的态度,读书,要 有用心仔细的思惟。 14.俭而能施,仁也;俭而寡求,义也;俭而传家,礼也;俭而训子,智也。 15.人,要从愚痴迷梦中觉醒,才能认识生命的真谛;人,要从向外贪求中回头,才能找到内心的宝藏。 16.生活艰难时,要面对它;生活辛苦时,要体验它;生活清闲时,要计划它;生活满足时,要享受它。 17.用语言赞叹大众,用双手大做好事;用脚步走出善路,用力行创造净土。 18.以融合的心胸,尊重异己他人;以融和的气度,包容各种信仰;以融和的雅量,超越种族藩篱;以 融和的怀抱,沟通全球人类。 19.工作要不拖延,能敬业而不偷懒;报告要不隐瞒,能积极而不颓唐;上示要不违逆,能受责而不怒 颜;随众要不特权,能圆融而不极端。 20.对自己要有忧患意识,对修道要有笃实心态;对事务要有敏锐觉知,对度众要有慈心悲愿。 21.乐,可以净化身心,提升本性气质;志,可以激发潜能,开阔思想视野;道,可以启迪性灵,完全 人格修养。 22.待有余而后济人,必无济人之日;待有暇而后读书,必无读书之时。

生活禅本分事平常心自在人

生活禅:本分事,平常心,自在人——李善友2011年06月15日李善友博客 听楼师宇烈先生讲禅,问及我等方外人物是否也可以修禅,老先生微微一笑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禅的智慧无处不在,芸芸众生日常生活万事万物都有禅理。再问从何处着手,老先生引用了三位著名禅师的三句话:“做本分事,持平常心,成自在人。”顿如醍醐灌顶,受用非凡。 1、做本分事 净土宗和天台宗,都有自己明确的修行方法,念佛啊静坐啊什么的,禅宗虽名为“禅”,但恰恰是破除对“禅相”的执着,不拘泥于任何有形的具体的禅修方式。那么禅宗追求的修行方法又是什么呢?就是化有形为无形,把禅修的精神落实在生活中,在时时处处事事上保持禅心。这听起来很难很玄,但落实起来也不是全无下手之处,一言以蔽之:做本分事。 这句话是唐代著名禅师赵州和尚的话,赵州和尚的道场在河北的柏林禅寺,我曾经去过两次,气象非常好,现在正大力推行“生活禅”。赵州和尚有个著名的公案:吃茶去!相传每个到禅寺的人都来问禅师,如何修禅,每次赵州和尚都是一句话:吃茶去!根器很高的人当时就顿悟了。这是什么意思呢?茶是寺院里最最普通寻常的食品,而喝茶是寺院里边最最平常最最本分的行为,赵州和尚用“吃茶去”来提醒人们要在本分的事情中去体会禅的道理,禅不离本分。最美妙的东西就是你身边的事情,那些你现在就能做的,你自己能够做的——小事情。 人生活在世上,禅在人心中,所以修禅绝对不能离开生活,人伦日用,吃饭穿衣,甚至拉屎撒尿,这些小事情其实都有修行内容在啊。“道在伦常日用中,百姓日用而不知。” 很多人胸怀大志,说我生下来就是要做大事情的,我要成为大人物,建立不世之功业。他们的口头禅是我着眼于我的“远大目标”。但是过于重视远大的目标往往会忽视过程,而过程是由平常一件件的本分小事来组成的。有的时候不过分追求“有所得”,着眼于身边本分事,着眼于过程,反倒最后能够有所得。 《Seven Habits》里边有个“影响圈和关切圈”,讲的其实也是这个道理。一个人的所有事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你关心的,一类是你不关心的。而在所有关心的事情里边,又有两类,一类是你能够影响的,即那些身边的本分事,你此时此刻自己就能做的事情;还有一类就是你无法影响的,跟别人相关的事情。 好高骛远的人只把注意力放在关切圈里,认为自己很能干,不屑去做影响圈内的小事,久而久之,就变成没有能力去做那些小事了,我们把这个叫做眼高手低。同样两个下属,领导分配同样的小事情给他们做。一个自视很高,不屑于做,做的时候就耍小聪明,马马虎虎,对付着完成任务。另外一个呢,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之后还想老板有没有别的需求,预料到

四个能力建设标准

四个能力建设标准

四个能力建设标准

ICS 01.040.03 A 00 DB13 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标准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前言 本标准所指的“四个能力”是在消防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制约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工作的关键问题。包括检查和整改火灾隐患能力、扑救初起火灾能力、组织引导人员疏散能力和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培训能力。 本标准由河北省公安厅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省公安厅消防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振东、刁占恒、石文林、巩玉斌、解景林、周勇、郑端文、刘立辉、吴希晖、贾冬梅。

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的术语、定义、建设要求、验收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河北省行政区域内社会单位开展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 2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社会单位 有固定活动场所且有依法注册名称或其他合法名称的组织。包括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及其他组织。 2.2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单位检查和整改火灾隐患能力、扑救初期火灾能力、组织引导人员疏散逃生能力和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培训能力。 2.3 火灾隐患

可能导致火灾发生或火灾危害增大的各类潜在不安全因素。 2.4 公共娱乐场所 具有文化娱乐、健身休闲功能并向公众开放的室内场所。包括影剧院、录像厅、礼堂等演出、放映场所,舞厅、卡拉OK厅等歌舞娱乐场所,具有娱乐功能的夜总会、音乐茶座、酒吧和餐饮场所,游艺、游乐场所,保龄球馆、旱冰场、桑拿等娱乐、健身、休闲场所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2.5 公众聚集场所 宾馆、饭店、商场、集贸市场、客运车站候车室、客运码头候船厅、民用机场航站楼、体育场馆、会堂以及公共娱乐场所等。 2.6 人员密集场所 公众聚集场所,医院的门诊楼、病房楼,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和集体宿舍,养老院,福利院,托儿所,幼儿园,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公共展览馆、博物馆的展示厅,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加工车间和员工集体宿舍,旅游、宗教活动场所等。

禅语人生格言

禅语人生格言 导读:1、妄生取舍者,这个病根拔尽。生死海里浮沉,真是无出头时。 2、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3、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4、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著心通通放下。 5、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6、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令一切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7、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8、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9、心是最大的骗子,别人能骗你一时,而它却会骗你一辈子。 10、业障深重的人,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11、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12、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13、念佛人心清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14、生而为人,活着,活出风度,风采,风格。这些皆为外表,而气度则是内涵,是质地,是根本。 15、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16、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种布施。 17、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18、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19、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20、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21、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22、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23、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24、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25、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生活禅语

生活禅语 净慧法师 净慧法师简介 净慧法师(1933—2013.4.20)祖籍湖北新洲。近代禅门泰斗虚云和尚得法弟子之一,现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自1988年以来,先后主持兴复柏林禅寺、玉泉禅寺、度门禅寺、老祖禅寺等禅宗丛林。住持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期间,倡导“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连续举办多届“生活禅夏令营”,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主要著述有《入禅之门》、《生活禅钥》、《坛经一滴》、《奴峰禅话》、《中国佛教与生活禅》、《做人的佛法》等。 生活禅语 1、生活禅,即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 2、所谓生活禅,就是要在生活中勤修戒定慧,在生活中息灭嗔贪痴,在生活中净化口意。 3、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以分享的心回报社会,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 4、学佛而能以般若智慧求觉悟,即是从生活禅进入禅生活的过程;学佛而能以慈悲精神度众生,即是从禅生活回到生活禅的过程。 5、所谓禅在当下,就是用禅的精神、禅的方法、禅的见地、禅的功夫指导我们如何面对生命的当下、生活的当下。 6、觉悟人生是智慧解脱,奉献人生是慈悲关怀。二者的融合和无间就是菩萨的人生,是大乘佛法的真精神。 7、优化自身素质,就是要净化自己的心灵、美化自己的人格、优化自己的智慧、强化自己的力量。 8、和谐自他关系,就是要用佛法的智慧,处理好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团体关系、民族关系、国家关系、宗教关系,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

9、善用其心就是用大智慧觉悟人生,善待一切就是用大慈悲奉献人生。 10、做人的八字方针: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做事的八字方针:感恩、包容、分享、结缘。 11、佛陀教导我们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就是佛教修行的总纲,也应视作人类行为的准则。 12、在生活中体验禅的关键所在是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所谓“平常心是道”。 13、做人的六条标准:知因果、讲良心、守道德、立志向、养识见、充才干。 14、着眼当下、着眼现在,这是我们人生命运转变的关键所在。 15、我们做人最朴实、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就是包容。 16、贪嗔痴三毒是一切烦恼的总根子,是我们众生迷惑的根本。 17、“舍”就是要舍去我们凡夫的心态,要在平等地看待一切众生的前提下,发慈心、发悲心、发喜心。 18、我们要从自心中去求解脱,不要在心外去寻找净土。 19、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烦恼是中流,般若是船筏。乘般若船筏,越烦恼中流,离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这个过程都在我们当下的一念完成。 20、要结四缘:结人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这就是讲如何发挥人的主动性,推动善因善果的成熟,避免恶因恶果的来临。 21、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无断常、无取舍、无憎爱、无凡无圣、超越一切对立的东西,这是最直接、最究竟的解脱生命的法门。 22、人生很被动,一切都是被动的,唯有结缘这件事可以主动地去做。 23、生命在片刻间,成功在片刻间,失败同样也在片刻间。一切的一切,都要抓住当下一念不放过。 24、人生在因果规律面前看起来好像是被动的,实际上作善作恶仍然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25、物质上的丰收总是会越用越少,只有精神上的财富才会越用越多,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真正的财富。 26、守一不移,是一种觉照的力量、观照的力量、提起正念的力量。修行的诀窍就在这四个字上。

善用其心 善待一切 (节选)

善用其心善待一切(节选) 善用其心善待一切 ——2003年第十一届生活禅夏令营开示(2003年7月26日)在中国的佛经当中,最大部头的经是《般若经》,有600卷。从经典来说,除了《般若经》以外就是《华严经》卷数最多,有80卷。当然在论里面一百卷的论还有好几部。《华严经》分作上、中、下三种本子,所谓广本,略本,再略本。比如说翻译《华严经》里边的某一品,单独作一本经,叫《十地经》,《十地经》实际就是《华严经》的十地品,它翻译得比较早,《华严经》的十地品后来也曾经产生过一个学派,叫"地论师"。现在的"华严宗"实际上是从南北朝时候的"地论师"发展而来的。"华严宗"作为一个宗派是在唐朝时期形成的,有时候又叫"贤首宗"。《华严经》的思想特点非常有意思,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十",以"十"为单位。我们读的《普贤菩萨行愿品》十大愿望,其中所有的名词、法相、修行的法门和修行的功德都跟"十"分不开。比如说我们修行的阶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都是十,一共五十个阶次,五个大的阶段,每一个阶段又有十个小的阶段。那么我们就要问为什么都和"十"分不开?这其中有它很深的哲理,这种哲理和我们人类的生命又分不开。我们修数息观,从一数到十,而且这个法门上说了,

绝对不能数到十一,数到十一你就乱了,数到十一你定不下来,这个很有意思。就是说我们人类的生命和这个数有密切的联系,讲到我们这个生命的趣向,一心具足十法界,它不是十一法界,也不是十二法界。十法界里边分为四圣六凡,六凡里边分为三善道,三恶道,刚好凑齐十。实际上在十法界当中这个阿修罗道,它只具备这一道的一些特征,它并不是另外的一种生命现象,因为它介乎人、天之间,可能是人,也可能是天,它的特征是嗔恨心最重、好斗,尽管是这样,它一定要凑成这个十法界,我们这个生命有十个趣向。这都和我们人类生命的本质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就从这个《华严经》的每一个法门、每一种功德来体会这个"十"的数字,就可以是一篇大文章,就可以是一门大学问,就可以是一个大法门。 日本有一位学者,应当说在佛学界是一个顶尖的学者,他也是一位僧人,叫镰田茂雄,他是专门研究《华严经》的,有很多著作。他曾经有一段话,因为他写过一本《华严经的故事》,镰田先生他说,要解决具有全球性的问题,只有大乘佛法能够担当这样的任务,而且他特别具体地指出了只有《华严经》的思想能够担当这个角色,《华严经》的重要思想是什么呢?就是一即是多、多是一,那么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局部不妨碍整体,整体能够包容局部,大家都在整体当中,每一个局部又能够完整地保存他的全面性。比如说

“禅”在现实生活中的意蕴

“禅”在现实生活中的意蕴 对于“禅”这个概念,无论是宗教界还是学术界都非常的熟习,禅从释迦灵山会上拈花微笑[①]传迦叶尊者,代代相传二十八代以心传心、心心相传,至达摩祖师来传法于二祖慧可,东土师资相传六代到六祖慧能大师,一花开五叶[②]使禅宗在中国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佛教发展的主导地位。自唐宋以来在禅宗祖师大德的精心发扬之下,使禅宗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到今天禅宗的很多典故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口头语,对人们现实生活起到了无可非议的影响,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增添不少色彩,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转变,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前极大的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文明病”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已经是不可否认的社会事实。由于精神文明的滞后,在我们当前生活的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伦理道德和社会风气日下的严重倾向,由此导致的“精神危机”和“价值观念颠倒”现象,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的良好发展。在西方国家已经比我们极早认识到了这一点,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对佛教的“禅文化”得到了重视,有铃木大拙[③]等日本的禅学专家到美国等西方国家宣讲禅

法,引起了西方国家的许多知识分子的喜爱和认可,对西方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气息。这不仅使“禅”在西方国家得到 了发展,同时也给西方国家的社会和人们生活环境起到了净化。在今天西方国家有很多人在闲暇之时去到佛教的寺院进行禅修,也有很多人专门从事于禅修和禅学的事业。 在我们中国文化领域“禅”更加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起 到了其它文化无法替代的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禅”这种宗教文化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随着国际 社会的交往和多元文化的发展,使人们重新认识了“禅”文化 对人们现实生活的重要性。在今天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和精神文化遗产的保护,“禅”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影 响下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今天的学术界和文化界海内外学者,谈论中国传统文化时无不是“禅”文化。在今天人们对物质生 活得到极大的发展,在心灵和精神上却受到了严重的缺陷,使我们共同生活的社会环境形成了畸形,严重影响了我们下一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惊觉和重视。由于物质生活的诱惑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人们最关心的是“利益”、“名誉”、“健康”、“事业”等,而在佛法中认为这些都 是建立在“贪瞋痴”的根本上,人们要达到自己这些目标,实 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观,就必须离不开贪瞋痴这三个条件。而正由于这三种对他人不利的因素,使每个人实现个人价值的

浅谈佛教用品的造型特点

浅谈佛教用品的造型特点 在佛教文化的发展方面怎样去深度的发掘佛教文化产品是目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在佛教产品设计主要灵感来源于禅宗美学的顿悟与静默之美、心性论与自然主义及“生活禅”与功能主义等。本文主要以禅宗文化为核心深度发掘佛教产品的文化内涵在产品造型上的影响和运用,通过对禅宗产品设计美学的研究,增强佛教产品的艺术价值。 佛教文化一直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作为中国两大宗教之一,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佛教用品已经走出固定的模式和环境,随处可见带有佛教元素的各种用品、装饰品甚至是日常用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新时代的佛教用品造型已经有了长足的改变和发展,研究佛教用品的造型特点,不仅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纽带作用,更为不断扩展的佛教用品的市场经济带来引导性作用。 一、佛教产品的概念及内涵 “禅”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就是沉思和静虑的意思。在禅宗中,宇宙万物都是依赖某种相关的条件聚合而产生的,其本质是“空”,所要达到的涅渠之境是对人生烦恼的超越,其形式通过物化表现为产品。 在我国,部分的学者认为,佛教的必须结合其相关产品,单独且局限的佛教产品是没有带动性的。其次,大部分的佛教用品使用环境局限,造型无法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感,使用及展示方式陈旧。 对于佛教的信徒,人们是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的,有的人追求佛教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是参观建筑、雕塑和绘画亦或者是佛教日用品的陈设和选择使用。有的人是对神秘的佛教文化充满了信仰,而有的人是随大流,谁的名气大就去哪里等。总而言之,佛教产品的开发要满足受众者的需求,要符合大众审美及日常使用品味的同时亦要有针对性。 佛教的教义、思想等精神主要是以建筑、雕塑、产品、绘画、饮食为载体,把无形转换成有形,也是佛教产品的物质载体。每个物质赋予了灵魂才是最有价值的,而佛教产品的灵魂就是佛教的精神文化。 二、新时代佛教用品造型特点: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发展至今,新时代佛教用品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造型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集合抽象与自然。 新时代佛教用品具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其中尤以生命的理念为最。一般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