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机械运动》复习课说课稿

《机械运动》复习课说课稿

《机械运动》复习课说课稿

机械运动复习课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机械运动;下面我从六个部分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机械运动一节教材重点内容是围绕速度概念的建构过程和参照物的概念灵活运用所展开的一系列的复习教学活动,本章知识比较凌乱,而且对学生将凌乱的知识穿起来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注意教给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机械运动》是学生学习了《运动和力》后对知识的延伸。学习本课既能巩固前面所学知识;也能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特别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特别是中考注重学生运用物理语言说明生活问题,一直需要强化,学科之间的交叉,运用数学函数图像解决物理图像问题,以及测量工具的使用,及误差的判断。而且了简单的机械运动中的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也为今后学习力做好知识铺垫。所以本节复习课是联系后面知识的桥梁。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参照物概念;

(2)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学会用参照物解决实际问题: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会用速度公式解决简单的计算题

(4)学会两种工具的使用和两种能力的提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建立参照物的概念,掌握通常研究机械运动选择参照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机械运动的问题,感受物理与

生活密切相关。

(2)通过讨论“选择不同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情况描述可能不同”,认识到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进而体验事物的相对性。

三、重难点:

重点: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难点:学会正确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四、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物理这门课本身的特点及九年级学生的兴趣,通过设计具体形象的情景,以旧带新,不断滚动知识点,以此来分散教学难点,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和理解。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习、讲授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最终优化复习教学效果。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参与实验、参与分析总结得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说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小实验引入,激发认知冲突

让两个学生以走正步方式,研究参照物的选取,老师在讲台的快慢走

设计意图:

既可以让学生学会从小实验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又可以锻炼学生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所感受到的物理现象,同时又可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与之有关的物理知识,同时还要提醒完善修正学生的语言表达,使其注意用科学而规范的物理语言来表达,即要与生活化的口语表达相区分,作用效果很明显,学生易于理解。

2、多类例题,深刻挖掘本质

例题牵涉到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特别是计算平均速度上对物体的处理这点很重要。这些题都是交给学生做,老师点评。

设计意图:本题主要是针对没有理解参照物概念的学生,和不会理解概念的学生,真事的情境,能较好的说明物理知识,一便于应付中考。对于速度公式运用,草草地计算了事。借本题可以指导学生正确学习物理的有效方法,最重要的就是“理解万岁”,切忌死记硬背、囫囵吞枣。

3、启发善诱,鼓励学生质疑

这点做的有点粗糙,因为考试分值不大,但对于学生在今后的而学习中还是很重要的,所以有必要该学生讲到位。

六、板书设计

今天在版书设计上,我力求简单实用,但由于太过随意,有点潦草,。以速度公式展开复习让学生将凌乱的知识穿起来有助于知识系统化,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也给学生交会章节复习的方法,这点很重要。

物理第3课时《机械运动》复习课-【通用,经典教学资料】

《机械运动》复习课 【2018年考纲】 1.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首先要选择参照物;能结合具体实例阐述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时,对所研究物体运动的描述一般是不同的,即机械运动具有相对性。 2.知道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分子动理论的又一个基本观点);并能运用这一观点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 3.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定义及其表达式,知道其单位有米/秒(m/s)、千米/小时(km/h)等,能正确进行各单位间的换算;能运用其定义式进行计算(包括平均速度的意义和相关的计算等)。4.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秒(s),知道其它常用单位,并能正确进行各单位间的换算。 5.会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包括读取测量值)。6.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米(m),知道其它常用单位,能正确进行各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总结归纳,训练提高 【教学过程】 【任务一】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34cm、12.36cm、12.35cm、12.95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A、12.35cm B、12.34cm C、12.50cm D、12.36cm 【知识点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⑴单位及换算;⑵测量工具;⑶刻度尺的使用:看、放、读、记;⑷长度的特殊测量。 2、时间的测量 ⑴单位及换算;⑵测量工具;⑶秒表的读数。

3、误差与错误 【知识点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理学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任务二】“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后,遨游太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神舟飞船”相对于“天宫一号”是运动的 B.“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C.“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 D.“神舟飞船”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2、参照物 (1)参照物: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先选定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参照物。 (2)参照物的选择: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既可以选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也可以选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可本着便于研究的原则,选取合适的参照物,如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选取地面或相对

《机械运动》复习课说课稿

《机械运动》复习课说课稿 机械运动复习课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机械运动;下面我从六个部分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机械运动一节教材重点内容是围绕速度概念的建构过程和参照物的概念灵活运用所展开的一系列的复习教学活动,本章知识比较凌乱,而且对学生将凌乱的知识穿起来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注意教给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机械运动》是学生学习了《运动和力》后对知识的延伸。学习本课既能巩固前面所学知识;也能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特别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特别是中考注重学生运用物理语言说明生活问题,一直需要强化,学科之间的交叉,运用数学函数图像解决物理图像问题,以及测量工具的使用,及误差的判断。而且了简单的机械运动中的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也为今后学习力做好知识铺垫。所以本节复习课是联系后面知识的桥梁。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参照物概念; (2)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学会用参照物解决实际问题: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会用速度公式解决简单的计算题 (4)学会两种工具的使用和两种能力的提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建立参照物的概念,掌握通常研究机械运动选择参照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机械运动的问题,感受物理与

生活密切相关。 (2)通过讨论“选择不同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情况描述可能不同”,认识到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进而体验事物的相对性。 三、重难点: 重点: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难点:学会正确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四、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物理这门课本身的特点及九年级学生的兴趣,通过设计具体形象的情景,以旧带新,不断滚动知识点,以此来分散教学难点,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和理解。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习、讲授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最终优化复习教学效果。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参与实验、参与分析总结得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说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小实验引入,激发认知冲突 让两个学生以走正步方式,研究参照物的选取,老师在讲台的快慢走 设计意图: 既可以让学生学会从小实验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又可以锻炼学生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所感受到的物理现象,同时又可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与之有关的物理知识,同时还要提醒完善修正学生的语言表达,使其注意用科学而规范的物理语言来表达,即要与生活化的口语表达相区分,作用效果很明显,学生易于理解。 2、多类例题,深刻挖掘本质 例题牵涉到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特别是计算平均速度上对物体的处理这点很重要。这些题都是交给学生做,老师点评。

鲁科版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复习教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课 教学内容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

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两种比较方法: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v=s t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st ,变形可得:

新课标背景下物理高效复习:八上《机械运动》专题及答案解析

新课标背景下物理高效复习:八上《机械运动》专题及答案解析八年级,我们与有趣又有用的物理相遇,第一章《机械运动》让我们学会了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知道了运动如何描述,会用速度表示运动的快慢,会测量平均速度,这些知识和技能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小虎是物理课代表,为了高效复习和提高同学们的成绩,他利用题源设计了一些有趣的问题,让我们跟随小虎一起去加深对本章知识的理解吧! 题源: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时间为2月4日晚上19:30(北京时间),农历正月初四。闭幕时间为2月20日,开幕式将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分北京赛区张家口赛区和延庆赛区,主体育场在鸟巢。小虎打算坐高铁G2403到张家口观看冬奥会,下表是部分高铁G2403的运行时刻表(简化)。 (1)从北京北到张家口运行时间是多少? (2)从北京北到张家口运行路程是多少?

(3)从北京北到张家口运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4)我们的生活已经步入高铁时代,长约200m的列车,若以80m/s的速度匀速通过长约6000m的隧道,对此分析符合实际的有() ①以隧道为参照物,列车是静止的;②以列车为参照物,隧道是运动的; ③列车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约为75s;④列车全部在隧道内行驶的时间约为72.5s。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5)到了北京,小虎看见两辆车在马路上行驶,如图所示,a、b两辆小车从同一地点沿相同方向出发,图甲是a车运动的s﹣t图像,图乙是b车运动的v﹣t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4s内,a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B.第2s末,a、b两小车相遇 C.第5s末,a、b两车相距15m D.若两车一起向南运动,在第5s时a车司机看到b车在向南运动

第1章《机械运动》复习课教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复习课 【复习目标】 1、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知道测量有误差, 误差和错误是有区别的。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能选择合适的参照 物来描述运动,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3、会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能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 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4、能通过实验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能利用v=s/t计算出物体在这段时 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长度的测量,测量时要引导学习选择合适的工具,然后正确使用工具进行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与计算 【前置准备】利用多媒体展示本章思维导图 【学具准备】 刻度尺、钢卷尺、秒表、斜面、小车、金属片等多媒体课件和学生导学稿 【复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 让学生把准备的刻度尺、钢卷尺、秒表、斜面、小车、金属片等放在桌面,问:我们利用所有的器材可以做哪些实验?学生回答:可以进行长度、时间的测量,还以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引出复习内容。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长度、时间入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达到温顾知新的目的。

二、专题复习 【专题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聚焦知识点一: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2.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 3. 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是为:1km= m、1dm= m、1cm= m、1mm= m、 1μm= m、1nm= m 练习题: 1.中学生的大拇指指甲宽度约为( ) A.1 mm B.1 cm C.1 dm D.1 m 2、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人头发直径约7×10-5m= μm 地球半径6.4×106m= km 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8.84443 =884443 (填上单位) 3、估测课桌的长度为80 (填上合适的单位)。 设疑:我们估测的准确吗?如果不准确应该怎么办? 设计意图:从身边的事例做起,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估计中会出现很多的偏差,要想减小偏差,那就要借助到工具,引出刻度尺正确使用并练习了国际单位及常见单位的换算。 聚焦知识点二: 正确使用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要做到会观察、会放置、会读数、会记录。 会观察——刻度尺的、和零刻线是否磨损。 会放置——刻度尺要沿着被测物体的长度,刻度线要被测物体,找准或选取一个整刻度线和一端对齐。 会读数——视线要和尺面,读数时要估读到的下一位。 会记录——测量结果应由和组成。 实验设计:利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机械运动》复习教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 【复习目标】 1、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 是有区别的。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能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来描述运 动,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3、会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能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进行简单 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4、能通过实验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能利用v=s/t计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 平均速度。 【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长度的测量,测量时要引导学习选择合适的工具,然后正确使用工具进行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与计算 【前置准备】利用多媒体展示本章思维导图 【学具准备】 刻度尺、钢卷尺、秒表、斜面、小车、金属片等多媒体课件和学生导学稿 【复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 让学生把准备的刻度尺、钢卷尺、秒表、斜面、小车、金属片等放在桌面,问:我们利用所有的器材可以做哪些实验?学生回答:可以进行长度、时间的测量,还以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引出复习内容。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长度、时间入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达到温顾知新的目的。 二、专题复习 【专题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聚焦知识点一: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2.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 3. 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是为:1km= m、1dm= m、1cm= m、1mm= m、 1μm= m、1nm= m 练习题: 1.中学生的大拇指指甲宽度约为( ) A.1 mm B.1 cm C.1 dm D.1 m 2、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人头发直径约7×10-5m= μm 地球半径6.4×106m= km 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8.84443 =884443 (填上单位) 3、估测课桌的长度为 80 (填上合适的单位)。 设疑:我们估测的准确吗?如果不准确应该怎么办? 设计意图:从身边的事例做起,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估计中会出现很多的偏差,要想减小偏差,那就要借助到工具,引出刻度尺正确使用并练习了国际单位及常见单位的换算。 聚焦知识点二: 正确使用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要做到会观察、会放置、会读数、会记录。 会观察——刻度尺的、和零刻线是否磨损。 会放置——刻度尺要沿着被测物体的长度,刻度线要被测物体,找准或选取一个整刻度线和一端对齐。 会读数——视线要和尺面,读数时要估读到的下一位。 会记录——测量结果应由和组成。 实验设计:利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1、用所给出的钢尺、卷尺等刻度尺,挑选出合适测量工具并测出课桌的长度 m。 2、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

中考物理机械运动复习教案

机械运动 一、单元复习目的 (一)知识和技能: 1、复习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误差、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计算;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 速度实验。 2、会利用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计算题 3、熟悉中考在这部分的题型、热点考点的考查形式。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 二、重点、难点: 重点: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计算。其中尤以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计算为热门考察对象。 难点:长度的测量估读 三、复习内容 本章讲述的是一些力学的初步知识。 四、教学过程 做下面一组填空题,检测自主复习效果(见学案) 知识梳理: 1.长度的基本单位:___,时间的基本单位:___. 2.长度的测量工具:_______,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3.用刻度尺测长度时,_______线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_____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_____,不能歪斜;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记录时,不但要记录数值,还必须注明_________. 4._____值与_____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误差不是错误,误差_____避免,只能尽量减小;错误_____避免. 5._________________、选用_____的测量工具、改进________,都可以减小误差. 1.物体_____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我们在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时,首先要选定某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物体叫做_______. 3.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是相对的.我们观察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_______,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______性. 1.在物理学中,把_____与_____之比叫做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用符号_来表示. 2.速度的计算公式为______,单位:m/s、km/h(1 m/s =____km/h).(了解一些常见物体的速度) 3.物体沿着_____且_____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一个定值,与路程、时间无关. 4.变速运动的快慢用_________来表示,它只能粗略反映物体整体的运动快慢程度. 考点举例: 考点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例1:读出停表示数,物体长度。 学案上即时练习(见学案) 考点二运动的描述 例2:小红骑着自行车上学,若说她是静止 的,则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机械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

《机械运动》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2.能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3.能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4.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过程,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 2.经历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体验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初步养成遵守实验要求、严谨操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让学生初步养成与人团结协作的意识和精益求精、勇于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 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运算. 【难点】 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运算. 教学过程、专题讲解: 专题一长度的测量 1.测量长度的工具有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常用的工具为刻度尺.选择测量工具时,不是越精确越好,应根据实际测量需要合理地选择各种测量工具. 2.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1 km=103 m=104 dm=105 cm=106 mm=109μm=101 2 nm 3.刻度尺 (1)零刻度线:刻度尺的起始刻度.使用时要看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在尺端,是否磨损. (2)分度值:两条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距离. (3)量程(测量范围):从零刻度线到这把刻度尺的最后一条刻度线的距离. 4.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1)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量程及分度值的刻度尺. (2)放:刻度尺与被测物平行,刻度线紧贴被测物,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一端对齐. (3)看:视线正对刻度尺的刻度线,不要斜视. (4)读: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记:记录的测量结果要有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 【专题分析】 在本专题中,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是常考内容,通常以填空题或选择题形式出现,而对于分度值的下一位要估读一位,是中考的重点;同时对于误差的考查及由于温度变化引起刻度尺长度发生变化,再用来测量物体长度所导致的结果也要给予高度重视. 如图所示是测量一木块长度的示意图.刻度尺的分度值是,木块的长度是cm. 解析:刻度尺的一个大格是1 cm,一个小格是1 mm,所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mm;由图可知,木

《机械运动》复习教学设计

《机械运动》复习教学设计 作者:王兰芬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21年第04期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 2.解析 本单元是八年级物理的起始章,讲述测量和运动的初步知识,主要内容有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参照物、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平均速度的测量等。为后面章节中的测量、计算、实验能力奠定了基础。而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是以长度、时间、参照物、测量平均速度为基础的一个综合性知识,所以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 根据核心内容的课型教学过程采取的是复习相关的概念、动手测量长度与时间、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进行简单的计算。所以,核心内容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概念、记住公式和单位,而关键是写出计算过程中的格式要规范。 二、目标及其解析 1.通过用手比划出1m、1dm、1cm、1mm的长度来估测常见物体的长度,用口念出1s的時间长度。 2.通过对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3.通过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让学生理解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通过测量平均速度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4.通过与交通方面为背景让学生学会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单元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如下: 1.刻度尺读数。存在按过去的方法来读数,无估计值、数据后无单位,不知道什么是分度值。解决这一困难的办法是先让学生明白物理上的长度测量比平时的测量要求更严格,测量更精准,所以必须有估计值,再让学生接触不同分度值的读数和不同情况时的不同估读方法来纠正和强化。 2.速度的简单计算时格式不规范。因为速度的计算是物理学习中第一次接触计算,受数学格式的影响,学生还不习惯写公式或数据后面带单位。解决的办法就是通过题的练习后让学生知道没有公式和单位的计算只是数学中的加、减、乘、除,而有公式和单位后它所代表的是我们生活中的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它比数字的运算更实际、更具体化、更深入地研究一件事。当他明白这样的道理后就会把格式写规范。 3.平均速度的计算。因为学生不理解或根本就不去记背平均速度的概念,导致把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混淆。解决的办法是用一道特殊的题让大部分学生都做错后,让他们去查平均速度的概念,然后教师指出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必须用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的时间才是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向学生展示单元知识框架、知识点的填空、目标检测。用视频展示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并用学生手中有的工具做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以帮助学生熟悉总的知识点和突出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设计过程 1.知识巩固。2、重难点突破 问题(一):你能独立且正确的完成知识点填空吗? 设计意图: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基础知识点,增强记忆。 师生活动: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点填空,自主展示所填的内容。

《第一章 机械运动》复习课教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课教案 复习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与参照物的关系,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会使用适当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并能求平均速度。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重点难点: 重点:构建知识体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关于长度测量的估读 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基础巩固 单位: 长度测量 工具: 时间测量单位: 工具: 定义: 机机械运动参照物:定义: 械选择: 运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动运动快慢的描述: 公式: 运动的快慢 速度 单位: 运动的种类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运动: (二)典型示例,抽取规律 考点一:物体长度的测量 例1.如图所示的物体A的长度是 cm,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方法归纳:在使用刻度尺来测量物 体的长度时,应注意什么? 考点二:参照物的选择和运动的相对性 例2.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同步卫星围绕地球飞行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 B.月亮在云中穿行时,以云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的。 C.飞机在空中加油时,以地面以参照物,受油机是静止的。 D.漂流而下的小船,以河岸为参照物,小船是静止的。 【变式练习】看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向右运动 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 方法归纳:要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应当怎么做? 考点三: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 例3.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路程—时间图像。你从该图中可获得哪些信息(只写3条)? (1)。 (2)。 (3)。 例4.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半程的平均速度为12m/s,后半程的平均速度为16 m/s,求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方法归纳:如何求平均速度?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惑: 达标检测: 内容见幻灯片 作业 教学后记:

《机械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

《机械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 《机械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机械运动》是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内容,以往这个内容在初三,所以练习册上出现的练习题是按照学生在学习物理一年后的程度上设计的,由于学生初次接触物理,设题需要考虑学生已有基础,一些能力的训练需要循序渐进的进行,避免人为拔高对教学带来不必要的困难。 目标: (一)将本章的知识以*络的形式表示出来,应包括以要求中的内容: 1.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3.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二)通过练习巩固以上述要求,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解决。总结自己学习物理经验。 形成知识*络图是为了教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养成学习后要整理的习惯。 以下*络图是按照物理量、物理现象、物理规律分类做的,让学生体会物理学习过程中物理内容的分类,在物理量中以长度、速度为例,将物理量的要素呈现出来——定义、单位、公式、测量。 典型例题: 例 1、王师傅用一把刻度尺测量一木板的长度所测量结果是3.568m那么,这块木板的长度的准确值是多少? 估计值是多少? 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是多少? 测量的结果精确到多少? 注意:区分“估计值”和”估计数字”,只要是某个物理量的值要有单位。例 2、.为了测出细铜丝的直径,某同学把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12圈.如图

所示,用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测得这32圈的总宽度为 cm,可算出细铜丝的直径约为 mm。 答案:, 注意:在计算细铜丝直径时,除不尽,,测量结果准确程度一定与用刻度尺直接测量时的准确程度一致 例 3、如图2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同一物体长度,放置正确的是 刻度尺,其分度值是 ,该物体的长度为 cm。 意图:理解刻度尺使用方法中“刻度紧贴被测长度”、正确记录测量结果、区分误差和错误 例 4、甲、乙、丙三人分别乘坐直升机。甲看见地面楼房匀速下降,乙看见甲静止不动,丙看见乙匀速上升,请说明这三架直升机各做何种运动? 意图:准确表达、发散思维训练。描述物体运动时需要选择参照物,说明甲乙丙三物体运动一定要有“以地面为参照物XX是XX”, 答案:以地面为参照物甲匀速上升;乙与见相同的速度匀速上升;丙有三种可能,以地面为参照物静止、匀速下降、或小于甲的速度匀速上升。 例 5、长20m的一列火车,以36km的速度匀速通过一铁桥,铁桥长980m。问这列火车过桥要用多少秒?意图:计算规范训练: 1、解题过程中长度、时间的大小及单位统一运算处理好 2、依据的原始公式 3、所求物理量的计算过程:包括公式、代入数据、结果(数值+单位) 4、答 例6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一个人面对一高山喊一声,4s后听到回声。问人距高山大约是多少千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章节说课教案-第1章至第六章

第一章机械运动 1.认识长度和时间的单位、测量工具及测量方法。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4.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5.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6.了解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 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普遍、最简单的物质运动形式,也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本章主要内容有:时间、长度的测量,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速度的计算和测量等。由于速度的计算与路程和时间有关,所以本章首先介绍了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常用工具,目的是使学生认识这些工具,使学生能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利用有限的工具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从而测出物体运动的速度,提高学生善于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本章涉及的主要考点有:对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的应用;对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概念的理解;计算速度、路程和时间。其中参照物的选择和物体运动状态判断的题目,经常在各类考题中出现,题的难度不大。有关物体的运动的计算,考查点一般集中在平均速度的计算上,多与体育赛事和生活中的交通运输等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体现出“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标理念。 1.对于本章中出现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学生实际生活中经常接触,要掌握这些知识难度不大。可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小实验和生活经验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2.对于速度,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都有所熟悉,这里进一步学习,学习难度不大。但学生对速度单位“km/h”和“m/s”之间大小的比较和互换有一定的难度;对计算中公式的应用以及计算过程中要用到的公式和代入单位还不熟悉,常常会忘记,应多加练习。 3.学生在学习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时,知识拓展不开,不能正确选择参照物。对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不是很理解。应多举例说明。 1.对于测量工具、机械运动现象,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所以本章内容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理论知识来逐步展开,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 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既要让学生明白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又要让学生明白“静止”物体的存在,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可利用想象的思维方法,选择假定不动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机械运动复习》教案(表格式)

初级中学教学方案 ◎知识结构 运动和测量⎩⎪⎪⎪⎨⎪⎪⎪⎧ 机械运动⎩⎨⎧ 定义参照物的选取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长度测量⎩⎨⎧ 单位刻度尺的使用方法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时间测量⎩⎨⎧ 单位测量:秒表的使用 考点1: 1.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2.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不能选择研究对象自身为参照物。 3.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

物理量。(公式:v=s t ,单位:m/s、km/h(1 m/s=3.6km/h). 4.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一个定值,与路程无关,与时间无关。 5.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表示,它只能粗略地反映物体整体的快慢程度。 考点2: 6.长度的基本单位:米,常用刻度尺进行测量,使用前要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记录结果应包括数字和单位两部分。 7.时间的基本单位:秒,常用测量工具:秒表、钟表。 8.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不可避免,只能尽量减小;错误可以避免。 减小误差的方法:(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2)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 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连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山B.船C.流水D.河岸 解析:本题考查参照物的选择,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本身做参照物.由题知研究对象是“连山”,“连山”相对河岸是静止的,所以是船为参照物,故选B. 变式训练1:敦煌曲子词《浣溪沙》中有诗一首,即“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以船为参照物的一句是( B ) A.满眼风光多闪烁 B.看山恰似走来迎 C.仔细看山山不动 D.是船行 诗人常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描述物体的运动.右图所示是一首描述“云”和“月”运动的诗,之所以对这个现象“难意会”,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游云西行”是说云在向西运动,它可以选地面或自己为参照物;“月儿东驰”是说月亮向东运动,这时云在向西,假定云是参照物,月亮相对云就是向后即向东运动了.而人们望月时感觉不到月亮是动的,所以感觉到原来“不动”的物体都成运动的了,学了运动相对性原理,这并不奇怪. 答案:不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变式训练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是指( ) A.运动和静止都取决于人的主观感觉 B.同一物体不可以说它既是运动,又是静止的 C.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运动的结果也不同 D.选择运动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的对象就是静止的 如下图所示,兔子和乌龟在全程为s的赛跑中,兔子跑到树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说课稿

《测量平均速度》说课稿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测量平均速度》。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首先分析教材。 本节是学生的第一次分组实验课。教师通过这节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巩固前面学习的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方法,测出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而且要让学生知道平均速度的数值在不同的时间内或不同的路程中其大小会不同。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整个实验过程,体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由于本节课是学生的第一次分组实验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遵守实验室的要求,认真按照规则做好实验的习惯。 在认识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后,分析本节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②.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确定本节的重难点。 1、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是本节的重点。 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使用停表,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利用刻度尺侧长度时,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和如何计时,是本节的难点。 利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测量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时间,计算平均速度。在斜面上标注出起点,利用金属片指示终点,便于计时和测量长度。由于通过下半段路程的时间较短,不易测量,引导学生利用测量较长的时间,间接求出,即,利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再分别计算下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较。从而强调出,平均速度是物体在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由于小车从斜面滑下较快,到撞击金属片之前的时间不好测量,在学生分组实验后,教师利用位移传感器和计算机进行演示,将小车的运动记录下来,得到小车运动的s-t图像,进行简单介绍,选取其中一段时间对应的图像,求出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可选取不同时间段进行计算,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同时也可得到所选取的研究区域的v-t图像,直观的看出小车的速度的变化情

机械运动复习要点

第一章机械运动和声音背诵 一、相对运动: 1 解题关键点:找出被探究对象,即某个动、或者不动的物体 2、参照物的选择是随意的。一般参照物选取题目中出现的。假如题目中只有一个物体,那么参照物可选择大地或者太阳。 3、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一样,也可能不同。 4、题型一、判定运动、静止 〔1〕坐在汽车内的乘客,假如以车中的座位为参照物,乘客是的。 分析:被探究对象是: 〔2〕坐在甲车里的人看到树木向后退,那么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是的 分析:被探究对象是: 〔3〕坐在甲车里的人看到树木向北运动,那么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向〔〕运动; 分析:被探究对象是: 〔3〕坐在甲汽车里的人看到停在公路旁边的乙车向南运动,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向〔〕运动 分析:被探究对象是: 5、题型二、选取参照物 (1)月亮在云中穿行 分析:被探究对象是 (2)甲乙两个同学并排走,甲认为自己是静止的,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分析:被探究对象是 (3)坐在动车上的小明,看到树木向后退,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分析:被探究对象是 (4)小小竹排江中游,微微青山两岸走。前半句参照物是〔〕后半句参照物是〔〕 分析:被探究对象是: (5)小英乘坐在行驶的列车上看到路旁的树向后运动,小英是以为参照物的。 分析:被探究对象是: (6)中秋的夜晚,小华看到月亮在云中穿行,小华选择的参照物是。 分析:被探究对象是: 6.相对静止:以其中一个物体为参照物,另一个都是静止的。 例:空中加油时,受油机和加油机是相对静止的; 地球同步卫星和地球也是相对静止的; 正在行驶的传送带和上面的货物也是相对静止的 7、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运动是肯定的、静止是相对的。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教案导学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教案 本章是初中物理学的开始,介绍了自然界最普遍、最简单的运动——机械运动.本章的内容包括: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运动的描述,运动的快慢,测量平均速度. 本章共有4节: 1.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讲述了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时间的测量、误差. 在物理学中要对有关现象做定量研究,就需要进行测量.所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测量的初步知识,掌握一些测量的基本技能,是他们学习物理所必备的. 2.第2节“运动的描述”,介绍了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第3节“运动的快慢”,介绍了运动快慢的比较,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及平均速度的意义.本节首先引入速度这个物理量,并通过路程和时间来计算速度,然后指出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并介绍了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4.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是实验探究课,介绍了平均速度的测量方法. 本章教材的设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首先学习了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测量,这也是其他测量的基础.接着介绍了运动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是一些基本概念和运动的规律.初中物理中速度的计算公式的含义跟小学数学对它 的解释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强调速度的单位及其换算,学生要了解进行物理计算的规范要求. 【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知道机械运动、参照物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掌握速度的简单计算;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时间和平均速度;知道测量有误差,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能用实例解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体验通过日常的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长度和时间的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测量长度、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通过测量平均速度的活动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速度的概念和计算,长度、时间、平均速度的测量. 【教学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单位的换算,平均速度的理解和测量. 【课时建议】 本章共有4节,建议5课时.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课时 第2节运动的描述…………………….1课时 第3节运动的快慢…………………….1课时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1课时 本章复习和总结……………………….1课时 1.图象法:本章中利用速度—时间图象和路程—时间图象描述匀速直线运动,可以清楚地反映物体运动的变化情况,从而探究物体运动的规律. 2.比较法:本章中在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时,利用比较法更容易记忆二者的不同. 3.控制变量法: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运用了这种方法,在运动时间相同时比较运动路程或在运动路程相同时比较运动时间.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上午好! 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初二物理《机械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 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

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分析 一,机械运动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参照物 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匀速直线运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