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初中语文九年级(初三)鱼我所欲也教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初三)鱼我所欲也教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初三)鱼我所欲也教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初三)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

作者: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欤(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所识穷乏(fá)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wèi)失其本心。

出处

选自《孟子·告子上》(《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或者是“舍生取义。”解题: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

注释

1.熊掌:熊的脚掌,古人认为是珍贵的食品。

2.得兼:同时获得。得:获得。

3.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舍弃鱼肉而选择熊掌。取:选取。

舍生而取义者也: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取:求取义:正义,道义。

4.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更要的。甚:超过;于:比。

5.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或者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6.所恶:讨厌的(事物)。恶,憎恨,讨厌。

7.患:祸患,灾难。

8.辟:通“避”,躲避。下文同义。

9. 如使:假如,假使,下文“使”同义。

10.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的办法。

11.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12.不为:不愿意这样做。

1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方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是有人却不用它。由是,按照这种方法。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14.非独:不单,不仅。独:只,仅仅。

15.是:这、这样。

16.勿丧:不丢掉。丧:丧失,丢失。

17.箪:古代盛食物用的圆竹器。可译为“竹篮”。

18.豆:古代盛饭用的器具。一种食器,高足,上呈圆盘形。有木制,陶制等,用来盛肉或其它食品。

19.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尔:语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而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就是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这人始终拒绝侮辱性的施舍,后来饿死了。呼:吆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而,连词表修饰。

20.蹴(cù):用脚踢;与:给。

21.不屑:认为不值得,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

2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如果不辨别它是否合乎礼与义就接受丰厚的俸禄。则,连词,这里表假设。“辩”通“辨”,辨别。

23.万钟,这里指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24. 何加:有什么益处。加:增加。

25.为:为了。下文“乡为”“今为”的“为”都念“wèi”。

26.奉:侍奉。

27.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吗?得我:得于我,感激我的恩惠。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28.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通“向”(旧写作“向”),原先,从前,先前。

29.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现在。为,为了。为(第二个),接受。

30. 已:停止,放弃。

31. 本心:天性,天良。本来的思想,即指“义”。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即羞恶之心。

一词多义

1.而

呼尔而与之。修饰“与”,表修饰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2.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3.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4.得

二者不可得兼得,得到,拥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

故不为苟得也取得

5.为

向为身死而不受。情愿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为了,表目的。第二个“为”:接受。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采用

6. 之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定语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的

人皆有之代词它文中指羞恶的本心

得之则生代词它文中指一箪食一豆羹

呼尔而与之代词它文中指行道之人乞人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代词它文中指万钟的俸禄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代词它文中指接受俸禄的行为

此之谓失其本心代词, 它,指不辨礼义而受之的行为

7. 生

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获得生命

8.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

呼尔而与之给

9.加

万钟于我何加焉增加,这里指带来的好处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报

10莫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没有什么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没有谁

11.故

故患有所不辟也所以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因

12.则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那么

得之则生就

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连词,这里表假设

13.凡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凡是;只要是

通假字

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乡”通“向”,从前。例句:“相为身死而不受”。

3.“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例句:“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4. “辩”通“辨”,辨别。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5.“辟”通“避”。躲避

古今异义

1.可以

古:能够用来

今:能够

2.是

古:这指示代词

今:判断动词

3.豆

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今:豆子

4.钟

古:古代的量器

今:计时器具

5.加

古:益处

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舍生而取义者也。省略主语“我”。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动词作名词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段落分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的论点。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第一层中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虽然很巧妙,但比喻毕竟不是严密的论证,第二层就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与阐释了。

作者先从正面来讲:虽然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因此即使是死亡之患,我有时也不避开它。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所说的“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

接着,作者又从反面来申述观点: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办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因为暗含了这样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又举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一箪食,一豆羹”虽然比“万钟”少得多,可是“弗得则死”,看来更为重要。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写法介绍

第一段包括两层,从“鱼,我所欲也”到“故患有所不避也”是第一层。这一层的开头两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只是作为一个比喻,借以说明“我”“舍生取义”的果敢,只具有使文章生动形象,鲜明可感,富于气势的修辞效果(孟文的特色之一),完全没有使论点得以证明的论据作用。因为人能“舍鱼而取熊掌”并不能证明人就能“舍生取义”。所以,如果把上述两句换成“果敢地”三字放在“舍生取义”四字的前面作状语,是不影响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结构的。可见,这一层的重心全在后面的几句话中。后面几句中的“舍生取义”、“不为苟同”、“患有所不避”是同一个意思,即不贪生怕死。这些都是作为事实论据的,分别放在第一个分论点我“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前后,进行回环论证,即从事实得出结论,再用事实证明它(孟文常用的方法)。所以这一层不是用“舍鱼而取熊掌”为论据证明“舍生取义”。而是用“舍生取义”,(即“不避患”、“不苟得”)为论据证明:“我”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

从“如使人之所欲”到“贤者能勿丧耳”是第二层,首先用“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两个假设反问句所蕴含的普遍事实,从反面证明第二个分论点:人们具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接着又用两个肯定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从正面论证分论点。然后顺承上文的事实论证,正反论证和酣畅的行文气势,概括性地提出了中心论点:“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体现了孟文的辩论色彩),可谓水到渠成,顺当明快。

概括上面两层可知:第一段是用“我”“人”的行为作事实论据,通过推究原因论证了中心论点。

承接第一段,文章的第二、第三段又用具体的事实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加严密有力。第二段(从“一箪食”到“乞人不屑也”)举出“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的事实证明饥者照样有人的“本心”:“所欲有甚有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第三段用反问排比句式,通过把“向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德)我而为之”作比较,深刻地提示了“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是失去了“本心”的行为,从而证明了他们也是有“本心”的,只是已经丧失罢了。“是亦不可以已乎!”是在中心论点得以充分论证后提出的一句号召,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批判性。

通过分析《鱼》文的结构和材料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鱼》文是用“我”“人”“行道之人”“乞人”“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者”的行为作论据,通过推究原因,然后概括提示出中心论点的。

从《鱼》文的出处看,《鱼》是《孟子》一书中第六篇《告子》中的第十章。《孟子》全书对人性的看法是人所共知的性善论。第六篇《告子》更是系统地,全面地,集中地阐明了人性善的哲学观:其中第二章指出:“人性之向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第六章又集中地指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紧接着第八章又以牛山上本来有繁茂的树木为喻,说明人皆有“性善”的“本心”,在有些人身上看不到善的行为,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善”的“本心”,只是因为它像牛山上的树木那

样被砍伐殆尽了。正是这样,第十章《孟》与以上诸章在思想内容上一脉相承,论证了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恰如朱熹在《孟子集注》中所指出的:“此章言善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只有这样确认人皆有“本心”为《孟》文的中心论点,才能和《告子》全篇乃至《孟子》全书的思想内容相吻合,才有利于正确理解孟子“王道仁政”思想的哲学根源,才有利于把握孟文的艺术风格,才有利于把它作为论说文的范文进行教学。

简析

本文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他从人应如何对待自己的欲望入手,在生与死、利与义、守义与失义等方面,层层深入、正反对比地论证了义重于生,必须舍生取义。还强调指出“非独贤者有是心(舍生取义之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人如果经不住万钟、宫室、妻妾、施恩的诱惑,必然会“失其本心(舍生取义之心)”。[2]

《鱼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孟子会毅然“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当中的“义”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恶之心”(按现在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为“廉耻之心”)。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得我”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

主旨

《鱼我所欲也》文本身的结构和材料所揭示的中心论点应当是: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贤者能勿丧耳”。如果把《鱼》文分成三段来分析,是不难说明这一观点的。本文逻辑严密,析理精深,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生动、流畅,气充词沛,颇具说服力。

整体把握

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因此,放到《告子下》全文里看,本文讲

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鱼我所欲也》教案

《孟子》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2、了解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重点积累“欲”“舍”“甚”“恶”“患”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的其他实词和虚词进行一般的学习和复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本文所运用的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逻辑推

理论证等方法。

2、难点是第一段的逻辑推理论证过程。

三、教学设想: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推进的教学法,明确各层级的要求(具体见“教学过程”);注重体现新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上诵读全文,力求做到能当堂完成背诵要求。

2、针对文中的难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推理中,逐层分析,逐步理解其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幻灯片,将要点提示给学生,让学生有直观印象,便于今后的复习记忆。

3、本文用一课时完成。

四、教学过程:

《鱼我所欲也》属于文言说理文,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是论证方法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加以落实。教学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完成: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所熟悉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手,回顾其中名句,温故而知新,而后导入本文的学习,了解孟子关于“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二)注重文言诵读,指导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而后教师针对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正音。如:患(huān)、恶(wù)、箪(dān)、羹(gēng)、蹴(cù)。

(三)提炼中心论点(要求全体学生掌握此要点)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学生分组讨论,而后解答)明确:文章开头第一句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的结论,这里其实是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第二句紧接着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用比喻导出中心论点,使“舍生取义”的道理明白易懂。

(四)分析论证方法(要求中高层学生掌握并能加以运用)

提问:在论述中心论点时,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让全班同学阅读思考,而后由中高层级的学生踊跃回答)

明确:这篇文章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比喻论证、逻辑推理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

方法。(其中逻辑推理论证法是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中高层级的学生熟悉并掌握这一论证方法。)

(五)小结本课时内容

1、回顾本课时要点,提醒全体学生记住孟子的“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以及掌握本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2、面向中高层学生,要求这些学生仔细体味作者的论证思路,从中受到启发,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影片《生死决择》,写一篇500字的小论文。

(六)落实背诵

1、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要求:中高层学生做到当堂完成本文背诵;低层学生做到当今能完成本文的背诵。

2、课堂上可以全班齐背或个别抽查的形式来落实背诵情况。

(七)布置课后作业

1、结合课后练习之四,落实本课文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补充“舍”“恶”“患”,要求中高层级的学生对它们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整理落实,以备检查。

2、预习《庄暴见孟子》,了解孟子关于“仁政”的政治主张。

板书设计

所欲有甚于生则不苟得生

鱼与熊掌——舍鱼取熊掌舍生(即“义”)

生与义——舍生而取义取义所恶有甚于死则不避患舍生取义

(即“不义”)是人的本

(设喻引出中心论点)(假设逻辑推理)心(正面

“一箪食,一豆羹”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论述)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举例论证)

(向)(今)为宫室之美受之见利忘义

万钟:为身死而不受不辨礼义为妻妾之奉受之是丧失人

而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受之的本心

(对比论证)(反面论述)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3、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语气,练习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 【教学方法】 诵读法、质疑法、鉴赏法。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近期专访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让倪萍选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几个关键词,她选中了“选择”这个词。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东西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

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 二、作家作品简介 1、关于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补充资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千(出示漫画),激发学习兴趣,打消畏难情绪。 2、关于《孟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跟《论语》同是用语录体散文,但体式有所不同。它篇幅比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3、解题: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案 教材分析: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能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不义的事来,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重点语句。 2.理解正反对比、比喻说理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 3.了解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探究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 2.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 3.探讨文章的内容主旨和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背诵课文,理解文意。(2)理清论证思路,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2.难点:(1)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2)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3)把握本文的内容主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孟子》一书,语言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比喻、类比来说理,辨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政治主张:“施仁政”“民贵君轻”“行王道”“性本善”;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2.生难字词 (1)字音 死亦我所恶.(wù)乡.为身死而不受(xiàng) 一箪食 ..(dān shí) 一豆羹.(gēng)蹴.尔(cù)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

1. 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2、了解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 比论证的方法;3、重点积累“欲”“舍”“甚”“恶”“患”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的其他实词和虚词进行一般的学习和复习。 2.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2、了解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3、重点积累“欲”“舍”“甚”“恶”“患”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的其他实词和虚词进行一般的学习和复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由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生死观,导入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了解孟子关于“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二、作者作品简介 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题解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三、初读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2、注音患(huān)、恶(wù)、箪(dān)、羹(gēng)、蹴(cù)。 四、精读理解 1、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所欲] “所”动词,相当于名次,意为“喜爱的东西”。 [得兼] 同时得到【有甚于】比……更重要 【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恶】wu4,厌恶,与“欲”相反。 【患】祸患,灾难。【使】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

鱼我所欲也 公开课优质教案

鱼我所欲也公开课优质教案 18鱼我所欲也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2.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重点) 3.反复诵读,疏通文义。(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15年4月14日一早,一封辞职信引发热评,辞职的理由仅有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辞职信的主人公是一名教师,在物质与精神的两难抉择中,她选择了精神。其实,同学们很多时候也会面临很多选择,在这个时候,你是怎样取舍的呢?学了《鱼我所欲也》一文,你将找到答案。 二、预习展示 1.题解。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2.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3.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合作探究 (一)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翻译重要句子 1.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也。 (2)“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教学案例丁玉臻

《鱼我所欲也》课堂教学案例 诸城第一初中丁玉臻 【教材解读】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是战国中期继孔子之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孟子的作品。作者离我们久远,作品又是用文言文的形式进行表述的,本文在文字理解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学生学习兴趣可能不大,提倡进行互动探究性学习,允许他们提问,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引领着学生们走进作品,与作者、作品进行多角度的对话,从而真正意义上理解作者的思想,理解作品的主题。同时,思考在我们面临许多重要抉择的时候,应做出正确的选择,要以“义”为重。 【课前准备】:查找关于孟子的资料 孟子(约前372 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与作品、作者对话,理解作者的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鱼我所欲也》是战国中期继孔子之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孟子的作品。作者离我们久远,作品又是用文言文的形式进行表述的,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引领着学生们走进作品,与作者、作品进行多角度的对话,从而真正意义上理解作者的思想,理解作品的主题。同时,思考在我们面临许多重要抉择的时候,应做出正确的选择,要以“义”为重。 2?过程与方法:(1)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首先可让学生自主学习文本,去发现一些他们自己认为值得探究的问题,并做一定的探究。之后,把自己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与小组同学或全班同学合作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巩固已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新的学习方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充分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舍生取义的道理,思考:当一个人面临生死抉择时,应该做出怎样的决定?教师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难点 对重点语句及中心论点的理解。阅读议论文的重点之一就是要理解文中的一系列重点语句以及正确地理解中心论点。由于本文是文言文,对重点语句及中心论点的理解、品赏、玩味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来完成或者说突破这一难点,真正理解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的内涵,以及这一论点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 对论证方法的理解。《鱼我所欲也》是一篇非常规范的议论文,它在开篇即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舍生而取义者也”,紧接着从道理上,从正、反、客观三方面进行论证,然后又列举具体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论证。也就是讲道理、摆事实的基本(核心)的论证方法在本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课内练习及参考答案

1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语文课堂练习 9 鱼我所欲也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所恶.( ) 一箪.食( ) 一豆羹.( ) 蹴.( ) 苟.得( ) 不屑. (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此之.谓失其本心 B.然则天下之. 事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无丝竹之. 乱耳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而?????①呼尔而.与之 ②由是则生而. 有不用也 (2)于?????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3)为?????①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②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 也 4.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乡为身死而不受 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患有所不辟也 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所欲/有甚于生者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6.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鱼,我所欲也. B.此之谓失其.本心 其. 真无马邪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至于负者.歌于途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此则. 岳阳楼之大观也 7.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他们对后世影响深远。请你根据已有的知识,写出与他们有关的成语或故事各一个。 8.有的同学喜欢引用孔子或孟子的名句写毕业赠言,下列赠言不得体的一项是( ) A.初中三年,你始终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则,这让我十分敬佩。 B.希望你时时记住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劝诫,争取早日成为受欢迎的人。 C.铭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地利”勿强求,“人和”不能丢。 D.困难是暂时的,切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题目。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 范文正公仲淹悴①,依睢阳②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会术者③病笃④,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⑤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尔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⑥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⑦。 (选自《东轩笔录》) 学校_____ 班级_____ 姓名_____ 考号________ ………………………………………………………装……………………………………订……………………………线…………………………………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 冷雨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2.孟子是如何写这篇文章的。 3.初步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思想。 教学难点 1.学习相应的论证方法。 2.深入了解生死和义的价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故事导入 导语:(出示“最美教师张丽莉”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上的人是谁吗?她是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张丽莉老师。(2012年5月8日,放学时分,张丽莉在路旁疏导学生。一辆停在路旁的客车,因驾驶员操作失误撞向学生,危急时刻,张丽莉向前一扑,将车前的学生用力推到一边,自己却被撞倒了。车轮从张丽莉的大腿辗压过去,肉都翻卷起来,路面满是鲜血,惨不忍睹。在送医院的途中,有时清醒有时昏迷的她还对大家说:要先救学生。经过抢救,张丽莉被迫高位截肢。她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 在颁奖典礼上人们给她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别哭,孩子,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她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张丽莉老师在面对危险那一刻为什么能舍己救人,做出生与死这样艰难的抉择呢?今天通过学习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相信同学们会找到答案的。

二、读文释义 (一)初读课文,疏通句意。 1.听示范读,注意节奏。 停顿示例: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2.学生自由读,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特色,读两遍。 3.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如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吟读课文,引情入境。 反复吟诵课文,揣摩吟诵要领,体味吟读美感,读出磅礴气势,从而忘我入境,让读者与作者彼此心心交融。 三、复习旧知 师:学习新的内容前,老师先测一测同学们对上节课内容掌握的情况,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检查朗读情况。(师:我们首先大声地齐读课文,看看你们能否读准字音,能否流畅地、有感情地朗读) 2.检查重点句子翻译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正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此可见,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厉害的。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人教九下《鱼我所欲也》课堂实录2篇

《鱼我所欲也》课堂实录 出示投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学生有感情齐读,背诵。 师:同学们,这是二千多年前,著名思想家孟子所说的一句话,请大家想一想,大丈夫为什么能够这样呢? 生1:大丈夫有自己的行为准则。 生2:大丈夫有浩然正气。 生3:大丈夫有他的追求。 师:大丈夫的追求,用一个字来说,就是“义”!请同学们看孟子的另一篇文章《鱼我所欲也》,看看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来对待“义”? (学生读课文) 生4:作者认为,我们对待“义”的态度应该是“舍生取义”。(板书:舍生取义) 师:那你能够说说,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吗? 生4:课文开头说,鱼与熊掌不能兼得,舍鱼而取熊掌;生与义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师:为什么舍鱼而取熊掌? 生5:熊掌贵重。 师:那么,同样的道理,有人之所以舍生而取义,因为他觉得“义”比“生”更重要。想论说舍生取义,却从舍鱼而取熊掌说起,大家知道这是什么说理的方法? 生6:比喻。 师:是比喻吗?符合比喻的特点吗? 生6:不太像比喻,但是有相同的地方。 师:这样的说理方法,叫类比说理。(板书:类比)类比说理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其中,“相同特点”是这种论证方法能够成立的前提。 师:我们继续看课文第一小节,看看还有哪些句子强调了“舍生取义”的含义?请结合句子的翻译说一说。 生7:这一句“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指的就是义,为了义,他不会苟且偷生。 生8:这一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那样做可以生存下去,那样做可以躲避灾祸,但是,有人却不那样做,为什么呢?因为他把义看得至高无上。 生9:这一句“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他把“不义”看得比死都严重,为了不做不义的事情,灾祸来临也不躲避。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是的,当生和义只能取其一的时候,舍生取义;当死和不义摆在面前的时候,舍不义而取死,这种精神让人震撼。让我们把这样的正气凛然于胸,一起朗读这些句子。 (师生齐声朗读,感情充沛) 师:第一小节中这一句“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何不为也?”说的也是对待“生”与“义”的态度,大家看看,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生10:是与“舍生取义”相反的态度,是“舍义取生”。(板书:舍义取生) 师:为什么要写“舍义取生”? 生11:如果把生看得比义更重要,就可能成为贪生怕死的人,只要能够活下去,什么手段都用的出来,后果很可怕的。 师:对,这其实就从反面来强调了“舍生取义”的重要意义,运用的是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鱼我所欲也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18鱼我所欲也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2.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重点) 3.反复诵读,疏通文义。(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15年4月14日一早,一封辞职信引发热评,辞职的理由仅有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辞职信的主人公是一名教师,在物质与精神的两难抉择中,她选择了精神。其实,同学们很多时候也会面临很多选择,在这个时候,你是怎样取舍的呢?学了《鱼我所欲也》一文,你将找到答案。 二、预习展示 1.题解。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2.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3.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合作探究 (一)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翻译重要句子 1.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也。 (2)“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2.重要实词

鱼我所欲也 优秀教案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 2.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1.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2.搜集资料:了解孟子生平及其主要思想,知道什么是孟子所说的“性善论”、“本心”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资料助读,作者简介 根据课前的充分准备,介绍相关文学常识。 1.学生分组交流。 2.班上交流。 3.师生交流,教师补充。

明确: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点评。 字音: (1)不为(wéi)苟得也 (2)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3)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 停顿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1.你问我答: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问师答: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初中语文九年级(初三)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 作者: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欤(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所识穷乏(fá)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wèi)失其本心。 出处 选自《孟子·告子上》(《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或者是“舍生取义。”解题: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 注释 1.熊掌:熊的脚掌,古人认为是珍贵的食品。 2.得兼:同时获得。得:获得。 3.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舍弃鱼肉而选择熊掌。取:选取。 舍生而取义者也: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取:求取义:正义,道义。 4.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更要的。甚:超过;于:比。 5.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或者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6.所恶:讨厌的(事物)。恶,憎恨,讨厌。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的其他实词和虚词进行一般的学习和复习。 2.了解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品味《孟子》这一散文的语言艺术,探究作者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并展开论证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难点 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是两千多年前孟子所说的一句话。大丈夫为什么能够这样呢?学了今天的这篇课文,同学们可能会找到一些答案。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

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孟子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背景资料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3.文体知识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两大类型。议论文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论点要鲜明,论据要充分,论证要合理,语言要准确、精练、有严密的逻辑性。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4.检查预习 (1)重难字 兼.(jiān) 苟. 得(gǒu) 辟. 患(bì) 一箪.食(dān) 一豆羹.(gēng) 弗.(fú) 蹴.(cù) 妻妾. (qiè) (2)通假字 ①故患有所不辟(bì)也(“辟”同“避”,躲避) ②万钟则不辩(biàn)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 ③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④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先前、从前) (3)古今异义词 以 ????? 古义:能够用来。例: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是? ?? ?? 古义:指示代词,这。例:是.亦不可以已乎?今义:对;正确跟“非”相对。 豆????? 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例:一箪食,一豆羹。今义:指豆类作物。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20201109151808)

鱼我所欲也》教案 [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了 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1 .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 .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 教学重点] : 1 .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2 .质疑法3 .鉴赏法 [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自由质疑,互动探究,理解文意;美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初步背诵课文。 [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资料助读:1.“性善论”的要点: (1) “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 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3) 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富岁子弟多赖、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 本性也需要“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2 ?《礼记?檀弓》中有:“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捧) 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 .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 .教师点评。 字音: (1) 不为苟得也(w e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 e i w⑥

《鱼我所欲也》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实录能手公开课示范课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鱼我所欲也》 一、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出自《孟子》,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它古文,它在文字上有此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是兴趣不大,但教师应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充分的自信。 二、教学设想: 新课程理念中要求,语文课程应对学生精神领域有深广的影响,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因此在教学中允许学生提出问题,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形式,如默读、文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三、教材内容的重组与加工 (1)课文内容: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的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2)授课顺序:本文寓意思深刻,气势充沛,感情强烈,所以采取读、译、析、感的顺序进行教学。 在拓展延伸时,联系实际生活,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四、教学方式的构建:本节教法主要采用,指导法、竞赛法、讨论法、座谈法、辅 以投影仪、黑板、录音机等手段进行。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 (2)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方式方法:(1)诵读法:即朗读和背诵,在诵读过程中梳理层次加深理解。 (2)质疑法:即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针对文章的观点,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确立: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依据单元学习重点,教材内容) 教学难点确立:对论证方法的理解(依据:新课标理念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七、教学过程、步骤 (一)导入、讲述、板书课题:(意图:情境引入) (二)检查预习:字音,作者,体载(意图:为学新课扫除障碍) (三)新授 1听读、练读、初知大意 2译:四人一组交流,全班交流(掌握文意) 3析:(1)整体感知、简述课文大意 (2)分步品味;抓住精彩句,关键句领悟 作者的思想观点(意图:突破重点) (3)讨论中明确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意图:突破难点) 4感:(1)说明课文中从哪几个方面论证面临人生抉择时应将正义放在首位。 (2)对此,投影显示了材料,说明价值观的取向 1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

下册第三单元
家国之思
9
鱼我所欲也
1.反复诵读,疏通文义。 2.探究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4.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学会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假如你遇见了这样的情况:你看上了一本书,是你十分渴望买下来的;然而这个月又是母亲的 生日,你很想给她买个生日蛋糕让她开心。这时,你发现零花钱只够做其中的一件事,你应该怎么选择呢? 说说你的选择并谈谈你的理由。(学生回答) 正如这件事一般,世间有很多事,都会面临着不同选择的时候,然而,二者只能择其一,十分难抉择。 不过,也许抉择标准有时也是可以判断的,学过《鱼我所欲也》一文,你也许就会找到答案。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文章,解读文意 1.朗读文章,借助工具书排除字音问题。 2.反复朗读文章,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内容。 3.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教师指导,学生翻译文章内容,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下列文言词的用法。 【通假字】 “辟”同“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 也。 . “辩”同“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 礼义而受之。 . “得”同“德”,感恩、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 我与? . “与”同“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 “乡”同“向”,先前、从前。例:乡 为身死而不受。 . 【一词多义】 ①为:为 宫室之美(为了,介词) .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 也(做,动词) . ②得:故不为苟得 也(取得) . 所识穷乏者得 我与(同“德”,感恩、感激) . ③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欤”,语气词) . 呼尔而与 之(给予) .

鱼我所欲也教学案例(2)

鱼我所欲也教学案例(2) 鱼我所欲也教学案例 课堂实录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熟悉了课文,我们试着来把它背一下,不能背的同学也可以看书。 (学生试背课文) 师:有些同学基本上能背下来了,下面大家再把课文自由、放声地朗读一遍,读完后请看大屏幕。 出示幻灯片1:我考考你,你知道吗? 1.孟子在文中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是采用的什么方式提出来的? 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什么意思?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什么意思?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和“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6.作者使用比喻、排比、对比等方法进行论证有什么益处? 7.如果你还有些问题不清楚,不用着急,请把它记下来。

(学生小组讨论) 用幻灯片的方式把学生要理解的问题展示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而且教者用了“我考考你,你知道吗”的提问方式,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特别是问题“7”,用了一个“不用着急”来缓解学生紧张的心。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显而易见了。□专家点评生1:我们小组回答第3小题:这句话的意思是:“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 师:大家有没有异议。 生2:没有。 生3:我们小组回答第1题:孟子在文中的主张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4: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生4:好懂些。 (学生笑) 一个“好懂些”将学生理解“先设喻而后提出论点”的写法的优势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教师引的结果。(专家点评) 师:为什么要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呢? 师:说得好。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9《鱼我所欲也》教案-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9鱼我所欲也 基本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及文言文知识疏通文意。 2、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提升目标: 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2. 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3. 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默一默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死亦我所恶.()一箪.食()一豆羹.()蹴.尔而与之() 二、读一读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点评。 字音: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停顿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学生齐读课文。 三、想一想

1.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在预习的基础上,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写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2.集体讨论交流不理解的字词句。 3.指名学生逐句翻译全文。 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 (2)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一词多义 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此、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呼尔而与之(给予) 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 4、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练一练 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2、学生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3、教师出示背诵练习。帮助学生背诵。 第二课时 一、默一默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故不为苟.得也 2、故患有所不辟.也

《鱼我所欲也》拓展阅读教学之《富贵不能淫》

备课人:栾金伟 课题:品国学经典悟浩然正气——《鱼我所欲也》拓展阅读教学之《富贵不能淫》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及用法,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做一个有志气、有胆气、有勇气、有骨气并能始终坚守、践行仁义道德的人。 教学重点:1. 能顺利地疏通课文; 2. 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1. 对文章中出现的一些重要概念要理解,例如“大丈夫、浩然之气等”。 2. 体会文章所带来的启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浩然正气。 由同学齐读:关汉卿《关大王单刀赴独会》 “三尺龙泉万卷书,上天生我意何如。不能报国平天下,枉为男儿大丈夫。”是的!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听出了大丈夫壮志凌云的气概与胸怀天下的伟岸,那么,什么是大丈夫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鱼我所欲也》的拓展阅读,学习孟子的《富贵不能淫》,感受大丈夫的真正内涵。 二、走进《富贵不能淫》,品浩然正气。 (一)初读课文,正音正字。 (二)再读课文,读出节奏。 (三)三读课文,疏通文意。 1.质疑解疑:在疏通的过程中,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全班交流) 2.检测提问:“淫、移、屈”的使动用法;“之”的几种意义。通假字“女”。 3.指名疏通文意。 (四)文本探究,品重点句子。 1.我们知道本文是孟子与景春的对话,他们谈话中涉及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公孙衍,一个是张仪,你了解他们吗?(教师出示相关资料)对于这两个人,景春与孟子的评价如何? (公孙衍原是秦国宰相,深得秦惠王的信任和器重,帮助秦国攻魏,并收复河西,但是由于公孙衍没有经受诱惑被魏王收买,之后张仪将公孙衍排挤出了秦国,无奈只能转而投向魏国,但是不久又呆不下去只能投靠韩国,其一生仕途就这样兜兜转转,最终因为官场勾心斗角而死。 战国时代群雄逐鹿,纵横家们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四处游说,可谓“一口倾国”,这其中最显要的人物当属主张“连横”的张仪。据记载,张仪年纪轻轻便掌握了纵横家的看家本领,几经辗转后,他来到秦国,得到了秦惠王的赏识,被封为相,后来张仪出使各国,凭三寸之舌戏弄天下诸侯,首先破除了秦国和齐国两个大国的联盟,后来又先后到齐国、赵国、燕国,说服各国诸侯“连横”亲秦。这样,最后六国“合纵”联盟终于被张仪拆散。后来,秦惠文王因为张仪功劳卓著,就封他做了“武信君”,并赐封给他五座城邑。张仪的连横之术成为后来秦国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基本战略。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2.在孟子眼里,什么样的人才堪称“大丈夫”呢?结合原文,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明确:得具备三个条件。 首先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意思是“住在天下最大的住宅(即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的位置(即礼)上,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即义)”。 其次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是“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道遵循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