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苏州旅游业的发展

苏州旅游业的发展

苏州旅游业的发展
苏州旅游业的发展

苏州旅游业的发展

前言

苏州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吴文化。苏州城虽经过2000多年的沧桑巨变,但仍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史迹名园”的独特风貌。其独特的旅游景观和“甲天下”的园林艺术,使其在旅游发展上拥有强劲的实力和动力,从而也相应的带动着苏州各个产业的发展与壮大。

正文

苏州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1) 地理优势: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苏州市位于中国最具发展活力的长三角区域中心地带,是环太湖、沿长江、环上海这三大区域旅游地带的交汇点,随着沪宁高速、沿江高速、沿江铁路、沪宁高速铁路等交通骨架的日益形成,苏州作为联系上海—南京、苏北—浙东南沿海两大旅游通道的枢纽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升;同时,苏州今年五月份地铁一号线开通,又给苏州出行带来了更加便捷的服务。

(2) 文化优势: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

苏州建城于公元前514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春秋时期曾是吴国的都城。悠久的历史造就了苏州独特的人文景观。全市现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538处,其中国家级34处,省级106处。苏州“园林之城”的荣称天下众所周知。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其文化魅力和社会的辐射力,又不仅仅是闻名海内外的古典园林、昆曲、古镇,以及评弹、吴门画派,更多的是这种优秀传统文化正转化为现代化建设的优势资源,成为促进苏州经济更快、更好的精神源泉。

(3) 资源优势:旅游资源种类多,资源优良。

苏州具有古典园林、古城和江南水乡古镇等世界级文化旅游资源,坐拥大半太湖水域,为其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提供基础,与此同时苏州工业园区除了完备的工业旅游外,已经具备了休闲度假、节日会展等多方面旅游资源。这些要素都使苏州具备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条

件。

(4) 经济优势:地方经济实力强,政府重视旅游业发展。

苏州市经济发展水平在国内处于前列,为旅游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社会经济支撑条件。近年来旅游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旅游发展的政策环境、设施环境良好。苏州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坚实的旅游开发基础。

近年来,苏州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旅游业发展的力度。为保证国家法定假日、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苏州旅游业的加快发展,市旅游局召开了《旅行社条例》宣传会议、发表《发挥旅游业在“三区三域”发展战略决策中重要作用》等一系列文件,在人、财、物和政策上配套支持,优化发展环境,发展大旅游,加快苏州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苏州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苏州的旅游业已形成一个基本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和接待服务体系。目前,全市有旅游社外饭店89家,国际旅游社13家,国内旅游社45家,国际旅游定点商店17家,国际旅游定点餐馆9家,旅游定点车船公司15家,2个省级和一个国家记录有度假村区,60多个游览观光的古典名园和新建游乐设施,古镇周庄、同里、甪直已成为国内外游人十分向往的旅游景区。

旅游业的发展已经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出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成为外向型经济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来源。

苏州旅游业在环太湖城市中一直居于首位,如下图:

旅游接待量人数/万人

城市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

苏州1671.922010.12350.173157.213656.87

无锡1630.151501.271735.163201.552637.5

常州504.14680.21817.11040.661282.78

湖州429787.6704.4850.91078.4

旅游直接收入/亿元

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苏州152.11175.33211.87295.66380.28

无锡101.22138.65167.33212.46280.07

常州44.1756.1970.1392.16114.42

湖州32.6644.8940.1548.462.6

从苏州由统计局的资料来看,2008年,在克服了年初大雪灾、5·12汶川大地震、金融危机等消极因素影响的情况下,苏州旅游发展稳步前进,保持了良好的运行态势。全市接待旅游入境人数达到219万次,接待国内游客528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734.55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3.06倍、3.53倍和5.18倍,旅游总体绩效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大中城市第七位。苏州市旅游业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占服务业附加值15%以上。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旅游行业主动作为,积极抢抓上海世博机遇,全年旅游业呈现强劲增长发展态势,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均达历史最好水平。

据省最新反馈数据显示:2010年,苏州全市共接待入境游客207.53万人次,同比增长22.4%,比2009年提高21.6个百分点。总量位居全省第一,占全省的31.8%,比去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全年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2.51亿美元,同比增长25.4%,比去年提高25.2百分点。总量位居全省第一,占全省的26.1%,比去年提高1.3百分点。

对于苏州的旅游业,可以从城市旅游业和乡村旅游业两个地区特色来分类。

城市旅游业

在城市旅游业中,最了解最著名的就是苏州“园林之城”的美称。苏州的四大园林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同时,苏州休闲轻松的发展步伐和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令很多人流连忘返。在毗邻苏州的上海南京这些发达城市中间,所见的无一例外都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然而在苏州狭窄的街道上,却是抬头能见的湛蓝天空和到处弥漫的水乡气息。苏州城中除去园林外,还留有着很多的文化古街,著名的就是平江路和七里山塘。在那里,人们被青砖绿瓦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所深深吸引,喝喝茶听听昆曲,耳畔又隐隐约约传来船夫的小调。平常的空闲时间,人们又可以相约去爬山、游湖,苏州的灵岩山、天平山、上方山国家公园等,都是人们放松的好地方。

苏州虽然无处弥漫着古色古香的水乡气息,但是近年来苏州的经济

发展,也为一些追求时尚和现代的游客提供了条件。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预计达到105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00.9亿元,增长2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02亿元,增长24.4%。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实现增加值447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2.6%。省、市级服务业集聚区达到60个。为苏州的旅游业提供了便捷优秀的基础服务设施。

如今,苏州的大型商场和购物中心随处可见,美食、餐馆遍地都是。夜晚闪烁的霓虹灯与苏州河上的点点红光交相辉映。一种苏州特有的融合安静和浮夸的文化生活,带给了人们回归自然和追求成长的精神震撼。

乡村旅游业

如果说城市旅游是苏州艳美的包装纸,那么苏州的乡村旅游业就是包装之下令人回味无穷的最原始的本质。

苏州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现已拥有300多个乡村旅游新景点。截至2007年底,苏州市拥有22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级农业示范区2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5处、国家AAAAA景区1处、国家AAAA景区7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6个。初步形成了生态休闲、文化休闲、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类型。东山的陆港、金庭的明月湾古村如今已成为苏州乡村旅游的典范。

目前,苏州的乡村旅游景点主要集中在吴中区、工业园区、高新区、相城区、昆山、吴江、常熟、太仓、张家港等地区。乡村旅游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古镇和休闲农业。古镇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周庄、同里和甪直。

作为苏州主要的旅游产业,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今却面临着很多的挑战:

(1)乡村旅游产品单一,缺乏乡村特色产品。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深度还不够,依托古镇开发的乡村旅游项目类型少、产品单一,大多数为观光游览型,民俗的体验的开发太少,游客参与度低。从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来看,只有“游”方面的

发展最为突出,其他方面的开发都稍显不足,尤其是“住、购”。

同时,乡村旅游是一个容易打造的旅游产业,产品的特色不易体现、造成乡村旅游产品趋同。

(2)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薄弱,管理和服务水平低。乡村旅游毕竟开发

时间还补偿,而且是近些年来才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基础设施还并不完善。乡村经济主要是分布在农村和古镇,这些地方的原始性较强,其住宿和服务方面主要来自于当地人民,条件和水平肯定不会很高,因此不能很好的满足游客的要求。这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阻滞的作用。

(3)乡村旅游品牌形象定位不清,造成旅游“形象遮蔽”。属于同一区域内,旅游资源类似、资源级别高的旅游地对其他旅游形成

的“形象遮蔽”。苏州最具吸引力的就是园林和古镇,对乡村旅游

形成了“形象遮蔽”,使得丰富的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旅游

资源开发存在明显不足,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后续快速发展。(4)乡村旅游产品缺乏创新,旅游生命周期较短。乡村旅游中,以农家乐和古镇为主的旅游产品,内容多为简单的参观游览,没有更加深层次的项目,单调乏味,难以形成“回头客”,重游率低,最

终缩短了是生命周期。

苏州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1.目的地战略:

从长三角区域旅游结构的发展态势来看,苏州迫切需要转型发展,从上海大都市旅游圈的边缘走向三角区域的中心节点,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承接更多的旅游流的扩散和辐射,确立长三角区域旅游关键节点的地位。针对不同层次的旅游市场,苏州打造两大层次的旅游目的地。对于入境旅游者或国内远程游客,苏州应成为世界文化旅游名城、长三角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组成部分和主要旅游接待服务基地;对长三角区域游客,苏州着力打造最具吸引力的休闲度假和商务会议特色旅游目的地。

2.国际化战略:

苏州的旅游发展定位是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国际化是苏州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从旅游形象、品牌、营销、产品、活动、服务、环境、经营管理等方面,全方位与国际接轨,实现游客构成国际化和旅游经济国际化的发展目标。苏州旅游国际化的重点是吸引物体系的国际化和旅游服务的国际化。通过对入境市场的需求管理,开发并营销三古文化体验产品和以城市商务游憩区、旅游综合体为代表的现代休闲娱乐产品,推出针对国际市场的主题旅游线路和定制度假旅游产品,加强昆曲、评弹等江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利用,培育面向入境市场的旅游吸引物

体系。另一方面,加快完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购物游憩设施,逐步引进国际知名酒店管理集团、知名国际旅行社和品牌展会项目,加强旅游业的国际合作,加快旅游软硬件水平与国际水平的对接,实现城市旅游功能的国际化接轨。

3.创新发展战略:

对于转型提升阶段的苏州旅游业,在面临目益激烈的区域竞争的形势下,为实现旅游发展目标,仓新显得尤为重要。在市场营销、项目策划、品牌建设、产品结构、开发运作等方面,均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趋势进行适时创新。而创新能力的建设,一方面应从市场主体入手,进和培育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旅游企业;另一方面则在于建立有利于创新的管理体制机制激励创新的政策措施等。

4.产业集聚战略:

目前,苏州旅游发展仍然是分散化、小型化、据点式的发展模式,旅游产业空间往往被城镇、工业区等隔离分割,难以真正形成旅游要素集聚的产业功能空间,难以提升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和拉动作用。因此,苏州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实施产业集聚战略,按照大旅游发展的要求,在空间上以核心吸引物为中心集聚相关要素、设施,强化旅游功能,形成规模效益,构建富有潜力的旅游产业新增长空间,打造一批以旅游业为主导、带动文化创意、生态农业的产集群功能区,构建苏州旅游业的强力增长极,高效益的旅游产业园区。

5.区域协作战略:

苏州市充分利用长三角重要节点,环太湖、沿长江、环上海三大区域旅游带的交汇点的地缘优势,与长三角其他旅游城市,尤其是上海进行旅游产品和线路的协作,功能的互补,营销的捆绑。根据苏州市的旅游资源特征与区位条件,其区域协作按地域尺度可以划分成三个次:

第一层次:进一步强化苏州与杭州、南京、无锡等周边旅游城市,以及长三角其他旅游城市之间的线路协作、市场共享与捆绑营销。

第二层次:接轨上海,融人世博,将苏州重点旅游产品融入上海旅游产品体系中,加强同上海在远程、境外旅游市场方面的合作营销;

第三层次:通过功能互补、产品差异化开发、精品线路的共组、形象的共塑进一步推进重点区域旅游协作,如苏锡常环太湖休闲旅游带的协作、沿长江旅游带的协作、环上海旅游圈的协作。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委托单位:苏州市人民政府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批准时间:2000年1月10日 规划范围:苏州市域包括苏州市区及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县、吴江六市(县)在内的行政区范围,总面积8488.4平方公里。 苏州市城市规划区指苏州市区的行政范围和苏州市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面积2014.7平方公里。 苏州中心城指苏州市规划建成区,包括各规划分区(含吴县市区),面积186.6平方公里。 苏州古城指外城河以内的古苏州城,面积14.2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近期1996年—2000年;中期2001年—2005年;远期2006年—2010年;远景2010年以后。 城市性质:苏州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城市人口规模:近期128.1万人,其中吴县市区12万人。2005年149.1万人,其中吴县市区13.5万人。远期185万人,其中吴县市区15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近期为134.4平方公里,其中吴县市区12平方公里。2005年为150.2平方公里,其中吴县新区13.5平方公里。远期为186.6平方公里,其中吴县市区15平方公里。 城市总体布局:总体布局分都市圈、中心城(包括吴县市区)、古城三个层次,形成以中心城为主体,周边城镇卫星烘托的形态。 规划期内形成古城居中、东园(工业园区)、西区(苏州新区)、一体两翼、南景(风景区)、北廊(交通走廊)的城市形态。 古城内保持传统的“假山假水城中园”和“路河平行双棋盘”格局,古城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真山真水园中城”和“路河相错套棋盘”的格局。 “四角山水”以楔形绿地的形式引入古城四角,与古城环城绿带组成城市绿地的基本骨架。东北角:阳澄湖;东南角:独墅湖;西北角:虎丘至三角咀鱼塘;西南角:上方山、石湖。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一城、二线、三片。一城:外城河以内的整个古城;二线:山塘线、上塘线;三片:虎丘片、留园片、寒山寺片。

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要点

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分析 【摘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潜力巨大的出境旅游市场已引起全球瞩目,但是入境旅游市场却持续低迷,出境旅游这一高额利润市场也受到国内外旅行社的普遍关注。本文采用市场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对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现状的分析,揭示我国旅游贸易逆差的原因,以及入境旅游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个人建议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 出境旅游入境旅游旅游逆差 旅游业是为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食、行、游、住、购、娱等需求,提供相关旅游产品与服务为主的复合性产业,主要包括:观光产业、度假产、康体产业,商务产业、文化产业、娱乐产业、教育产业等等。而在一定条件下商业、餐饮业、旅游地产业等产业也由于本身具有重要特色而会归入其范围内。因而,旅游业可说是一种无烟产业,优势明显。 在当今时代,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解决就业,帮助扶贫开发方面成效显著,产业不断提高。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的中国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拉动、社会就业的带动、以及对文化的提升与环境的改善作用也日益显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我国旅游人数逐年增长,旅游资源日益丰富,旅游市场日趋完善。在中国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的现象之下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出入境旅游业发展的分析。 一、我国出入境游客数量状况 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3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32.6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3%。全国国内旅游收入26276.1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5.7%。入境旅游人数12907.7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 2.5%。其中:外国人2629.03万人次,下降 3.3%;香港同胞7688.46万人次,下降2.3%;澳门同胞207 4.03万人次,下降2.0%;台湾同胞516.25万人次,下降3.3%。中国国家旅游局3日宣布,截至2014年11月,中国内地公民当年出境游首破1亿人次。 从旅游局发布的数据来看,我国旅游市场中出入境游客数量分布不均,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出境旅游市场则发展良好,这就造成了我国旅游业的贸易逆差,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贸易逆差持续增大,据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旅游业境外消费1020亿美元,贸易逆差519亿美元;2013年境外消费1287亿美元,贸易逆差769亿美元;2014年前6个月境外消费700亿美元,逆差470亿美元,预计2014年贸易逆差会超过1000亿美元。 二、出现旅游贸易逆差持续增长的原因

苏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与对策分析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标题:苏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与对策分析 系别:工商管理系 专业:旅游管理 学号:0910304111 姓名:金晓萍 指导教师:孟英伟 2012年6月11日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苏州市乡村旅 游的发展状况与对策分析)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本人独立完成的。尽 本人所知,除了毕业设计(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毕 业设计(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作者签名:金晓萍 2012年06月 11 日 (学号):0910304111

摘要 近年来,乡村旅游作为一项新型的旅游产业,在不断地迅速发展,它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下自然经济和社会关系,满足旅游者不同层次的需求。但其作为旅游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何使其走向更规范,可持续的道路,将直接影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速度。本文以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为题,结合相关旅游产业的理论,以苏州市为例,对苏州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根据所研究的结果,提出了相关优化乡村旅游产业的策略,为苏州更好的发展乡村旅游做好铺垫。 关键词:苏州乡村旅游;发展状况;问题;对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rural tourism as a new type of tourism industry is in developing rapidly. It has broke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social relations of competitive nature, and meet the needs of different levels. But a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ourism, how to make it to more standardized, sustainable way,will directly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direction and speed.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topic,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relevant theory of tourism industry. To Suzhou city as an example, the Suzhou rural tourism existing problems in research and analysis, an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puts forward relevant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for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Suzhou rural tourism blackboard. Keywords: Suzhou rural tourism;Development status;Question;Countermeasures

苏州市(市辖区)金融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城镇单位就业人数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苏州市(市辖区)金融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城镇单位就业人数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 版

引言 本报告借助数据对苏州市金融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城镇单位就业人数进行深度剖析,从金融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全面、客观的角度展示苏州市金融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真实现状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制定战略、为投资者投资提供参考和借鉴。 苏州市金融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分析报告的数据来源于权威部门如中国国家统计局、重点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等,数据以事实为基准,公正,客观、严谨。本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旨在全面梳理苏州市金融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的真实现状、发展脉络及趋势,相信能够为从业者、投资者和研究者提供有意义的启发和借鉴。

目录 第一节苏州市金融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 (1) 第二节苏州市金融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3) 一、苏州市金融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 (3) 二、全国金融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 (3) 三、苏州市金融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金融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比重统计.3 四、苏州市金融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苏州市金融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金融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金融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苏州市金融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同全国金融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 (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苏州市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7) 一、苏州市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分析 (7) 三、苏州市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公共管理、社会 保障和社会组织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比重统计分析 (7)

浅析苏州近十年产业结构及发展意见

浅析苏州近十年产业结构及发展意见 摘要:苏州地区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繁荣增长点,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地区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趋势,其产业结构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优化升级,本文通过对近十年的苏州产业机构的变化以及苏州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自己的发展意见,让苏州更好更快的发展,在产业转移中获得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苏州近十年产业结构 正文: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苏州市利用优越的地理优势以及国家的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条件,迅速发展,其生产总值呈现急剧增长的态势。 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1.95亿元到2000年的1540.68亿元再到2009年的7740.20亿元,可以看出苏州的生产总值的发展状况。但与此同时,苏州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却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我们都知道,随着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必然的,必须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个地区的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正是由于苏州市的产业结构中出现了一些与经济增长不相符合的现象,这些现象对苏州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在2010年两会期间,苏州市市长阎立明确表明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苏州经济的迫切任务。 我通过对苏州近十年(2000~2009)经济发展及产业机构的研究,得出一些对苏州产业结构调整的感想,为苏州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一、苏州市产业结构发展状况: 苏州地区历年产业结构以及百分比(如图)

年份 地区生产总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人均生产总值(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 1952 4.38 2.01 1.09 1.2912645.89% 24.89%29.45%1957 5.58 2.46 1.72 1.4114744.09%30.82%25.27%19627.15 2.97 2.4 1.7818041.54%33.57%24.90%196510.78 4.95 3.74 2.125445.92%34.69%19.48%197015.03 6.26 6.16 2.6232541.65%40.98%17.43%197523.328.1810.98 4.1547135.08%47.08%17.80%197625.158.5812.14 4.4350834.12%48.27%17.61%197727.427.8914.74 4.7955028.77%53.76%17.47%197831.958.9717.79 5.1863428.08%55.68%16.21%197935.279.5719.18 6.5269127.13%54.38%18.49%198040.6810.0323.85 6.878724.66%58.63%16.72%198143.769.7726.237.7683922.33%59.94%17.73%198247.6112.0427.627.9690225.29%58.01%16.72%198352.5311.9430.789.8198922.73%58.60%18.68%198468.0517.0339.2211.8 1 28025.03%57.63%17.34%198591.9118.0756.6717.17 1 71419.66%61.66%18.68%1986104.0621.7961.6420.63 1 93520.94%59.24%19.83%1987127.0224.1877.0825.76 2 33819.04%60.68%20.28%1988165.1329.52101.1734.44 3 00917.88%61.27%20.86%1989176.2929.73105.6640.91 3 18216.86%59.94%23.21%1990202.1435123.2443.9 3 61717.31%60.97%21.72%1991235.135.76147.2252.11 4 17815.21%62.62%22.17%1992359.6940.56230.7788.35 6 36011.28%64.16%24.56%1993525.9650.16336.06139.74 9 2589.54%63.89%26.57%1994720.968.46442.89209.55 12 6399.50%61.44%29.07%1995903.1180.37543.41279.33 15 7848.90%60.17%30.93%1996 1 002.1488.18567.96346 17 4748.80%56.67%34.53%1997 1 132.5988.16636.42408.01 19 7137.78%56.19%36.02%1998 1 250.0188.01701.95460.05 21 7337.04%56.16%36.80%1999 1 358.4388.14764.07506.22 23 592 6.49%56.25%37.27%2000 1 540.6890.96870.1579.62 26 692 5.90%56.47%37.62%2001 1 760.2891.41999.89668.98 30 384 5.19%56.80%38.00%2002 2 080.3791.72 1 211.52777.13 35 733 4.41%58.24%37.36%2003 2 801.5675.75 1 771.86953.95 47 693 2.70%63.25%34.05%2004 3 450.0077 2 268.001 105.00 57 992 2.23%65.74%32.03%2005 4 138.2191.71 2 681.541 364.9768 618 2.20%66.60%31.20%2006 4 900.63104.15 3 152.031 644.4580 116 1.95%65.39%32.66%2007 5 850.11115.18 3 632.032 102.9194 318 1.73%63.71%34.56%20087 078.09133.6 4 257.902 686.59112 872 1.62%62.01%36.36%20097 740.20142.82 4 547.123 050.26122 565 1.80% 58.80% 39.40% 注:2005年开始数据根据经济普查已作调整,下同。 历年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苏州旅游业的发展

苏州旅游业的发展 前言 苏州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吴文化。苏州城虽经过2000多年的沧桑巨变,但仍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史迹名园”的独特风貌。其独特的旅游景观和“甲天下”的园林艺术,使其在旅游发展上拥有强劲的实力和动力,从而也相应的带动着苏州各个产业的发展与壮大。 正文 苏州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1) 地理优势: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苏州市位于中国最具发展活力的长三角区域中心地带,是环太湖、沿长江、环上海这三大区域旅游地带的交汇点,随着沪宁高速、沿江高速、沿江铁路、沪宁高速铁路等交通骨架的日益形成,苏州作为联系上海—南京、苏北—浙东南沿海两大旅游通道的枢纽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升;同时,苏州今年五月份地铁一号线开通,又给苏州出行带来了更加便捷的服务。 (2) 文化优势: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 苏州建城于公元前514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春秋时期曾是吴国的都城。悠久的历史造就了苏州独特的人文景观。全市现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538处,其中国家级34处,省级106处。苏州“园林之城”的荣称天下众所周知。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其文化魅力和社会的辐射力,又不仅仅是闻名海内外的古典园林、昆曲、古镇,以及评弹、吴门画派,更多的是这种优秀传统文化正转化为现代化建设的优势资源,成为促进苏州经济更快、更好的精神源泉。 (3) 资源优势:旅游资源种类多,资源优良。 苏州具有古典园林、古城和江南水乡古镇等世界级文化旅游资源,坐拥大半太湖水域,为其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提供基础,与此同时苏州工业园区除了完备的工业旅游外,已经具备了休闲度假、节日会展等多方面旅游资源。这些要素都使苏州具备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条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

根据苏州市总体规划要求,苏州高新区西北部地区将以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京杭大运河、绕城高速公路、世纪大道及沿太湖公路等为交通骨架,实施出口加工区、浒墅关经济开发区、东渚开发分区、通安开发分区及旅游度假区组团开发、平行推进,努力建设一个高新技术企业集聚、湖光山色秀美,适合创业和居住的湖滨城市。 苏州市首个城市总体设计新构想:双城两片 2010-04-13 09:45 我市首个城市总体设计通过专家论证 苏城新构想:双城两片 苏州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图。制图胡建益 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 十字轴带、五楔渗透、多心多点、绿廊相通 “T轴双城两片”结构 T轴指主城城区(古城和高新区)、新城城区(主要是园区)构成东西向横轴,相城和吴中片组成南北向纵轴;双城由主城城区和新城城区组成;两片

指围绕吴中和相城形成的城市功能片区 千年古城如何展现古今文明辉映的新气象,都市形态如何与世界著名城市相媲美。苏州从去年3月就启动了《苏州市总体城市设计(2008—2020)》(以下简称总体设计)的规划研究。经过近两年的调研、分析、设计和论证,昨天,这份事关苏州未来城市发展的规划“蓝图”通过了国内专家的论证,这也标志着苏州诞生了第一份城市总体设计。它将与《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配合使用,作为指导苏州中心城区各项规划建设的依据。 现有的“4+1”格局难以形成统一规划 【现状】 苏州是一个有机整体,可是长久以来东、南、西、北、中相对分隔的“4+1”格局,很难形成统一的规划体系。如高架路导致对城市交通、景观和功能的分割,快速路两侧形态杂乱,风貌参差大,建筑品质悬殊。苏州固有的城市水系,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反而成了区块、路段、街道划分的界限。 目前的高新区、相城、园区、吴中、老城分散建设,失去了整体性,各自建构完整体系,反而加剧了分割。昨天与会专家认为,苏州城市现状结构较为“破碎化”,各片区次结构脱离主结构,相互错位,亟须统筹设计。 【规划】 权威调查显示,苏州最引以为豪的方面,只有%的市民选择经济高速增长,而有%的市民选择悠久的历史文化,18%的人选择优美的自然环境。这说明,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苏州,城市亟须一个融合人文景观、自然山水的协调统一的城市设计“蓝图”。于是总体设计提出,苏州城市发展总目标为“青山清水,新天堂”;具体为“文化名城、高新基地、宜居城市、江南水乡”四大分目标。苏州城市设计总体策略为:和合强心,融通健体。协调各区发展,完善功能、交通、景观系统,打破片区分割,推动各个城区加速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苏州中心城区的总体空间结构为:十字轴带、五楔渗透、多心多点、绿廊相通。 “十字轴带”就是集中建设十字交叉的两条功能、交通、景观复合轴。

我国旅游业的现状跟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国旅游业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摘要:由于世界经济的总体格局和经营趋向、消费趋向的种种因素不断变化且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世界旅游经济,旅游业将在新的变化中发展,在新世纪中呈现新的姿态。本文从分析我国旅游业的现状入手,及就所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和我国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旅游业现状;问题;对策;发展趋势

绪论旅游业起源 随着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带来的劳动剩余物归奴隶主占有,他们已不再满足生活起居上的享乐,而开始了以巡视、巡游为名义的享乐旅行。在旅行中,其臣仆簇拥前后,除随时侍奉外,实际上也起着旅行向导的作用。到了封建社会,除帝王将相的巡游外,还出现了士人、学子的漫游,特别是在封建社会的中后期,以求学为目的的教育旅行、以探险为目的的航海旅行、以经商为目的的跨国旅行等发展了起来。在这些旅游活动中,往往配有熟悉路途的人做向导,他们不仅引路,还介绍沿途的名胜、景点和当地的风俗民情。他们提供的服务在某些方面已有些类似于现代的导游服务。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1841年7月5日,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包租了一列火车,运送了570人从莱斯特前往拉夫巴勒参加禁酒大会,往返行程22英里,团体收费每人一先令,免费提供带火腿肉的午餐及小吃,还有一个唱赞美歌的乐队跟随,成为公认的近代旅游活动的开端。在这次旅游活动中,库克自始至终随团陪同照顾,可以说是现代旅行社全程陪同的最早体现。 同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近代旅游业起步较晚。1923年8月,上海商业储备银行总经理陈光甫先生在其同仁的支持下,在该银行下创设了旅游部。1984年以后,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社的数量增长很快,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第一章:目前我国旅游业的现状及所在的问题 一、我国的旅游市场长期受国家的高度保护,始终处于封闭状态 由于旅游业是一个投人少、利润高、创汇多的行业,国家以垄断手段实行保护,如对作为旅游业龙头的旅行社不准外资染指,一直未允许外资以中外合资和外方独资方式经营,导致旅游市场迄今为止仍处于封闭状态。目前,我国主要经营旅游业务的国际旅行社,在世界范围内既缺少网络,实力又单薄,“守株待兔”,办法不多,以致统而不活。 二、我国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落后,国家投资少 “软”、“硬”环境都不够完善。由于财政困难,我国对旅游设施的资金投人少,基本上是贯彻“以旅游养旅游”的方针,花钱多的项目上不去,只能因陋就简,以致设施不全。位于我国中西部的有些旅游景点,交通不够便捷,民航不能直接到达,或由于航班限制,客运能力差;铁路也经常处于超载状态运营;加上邮电传递、信息通讯也欠完善,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三、旅游设施不配套,服务质量差 所谓旅游业,实际包括住、吃、行、游、娱、购六个要素。改革开放十几年来,由于我国对上述旅游服务设施仅有少量直接投资,而在利用外资方面,因有的项目开放,有的不开放,以致服务设施不配套。从总体上看,外资主要局限于饭店、宾馆,其他旅游配套设施项目如交通、商业购物尽管也都涉及,但比重很小,投资十分有限。对景点建设,除国家指定的度假区外,外资不能插足,因而景点内设施落后,其中突出的是卫生条件差。 四、旅游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缺乏市场竞争机制 我国国际旅游业在国家高度保护下,国有企业享有经营特权,缺乏引进和激励机制,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使旅游业分散竞争力,在国际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显得软弱无力。 五、旅游经营服务中诚信危机的现象比较突出 尽管我国旅游法制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不容回避的是旅游行业依然存在恶性竞争、欺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

近几年来,苏州市第三产业发展较快,既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也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但就总体而言,苏州第三产业的比重仍不算高,还低于第二产业;而且其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比如仍以商饮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而具有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 一、苏州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现状 产业结构是一定历史条件与特定环境的产物,它总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深化而不断演变。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呈现出产业结构的中心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服务业的顺序转移的一般趋势。具体说来就是,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存在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则首先是迅速增长,然后趋于稳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则趋于不断增长。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一般规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苏州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苏州的产业结构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三次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15712演变为2004年的26731(参见图一)。 注根据苏州市历年统计年鉴及其统计公报数据绘制 很明显,苏州的产业结构的演变基本上符合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是,从苏州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苏州的产业结构又与这一“一般规律”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 按照历年汇率计算,苏州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1978年仅为415美元,1992年首度超过1000美元,达到11524美元,到2004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升至70083美元,居国内大中城市第二。按照“一般规律”,苏州市的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应远小于西蒙·库兹涅茨模式中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44%;又有1995年,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DP为4260美元,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平均为37%。但是,苏州市当年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却高达67%,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与国内其他大中城市相比,苏州市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位居第一。 (二)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小 西蒙·库兹涅茨模式中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7%; 1995年,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DP为4260美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平均为53%。2004年,苏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为70083美元,而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1%。显然,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与其当前经济发展水平是不相适应的。同时,

赴苏州市吴中区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赴苏州市吴中区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根据区委开展“寻标、对标、达标、夺标、创标”活动实施意见和区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安排,20**年5月2日至5日,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赴江苏苏州XX区和无锡XX区进行了实地学习考察。下面就围绕旅游产业发展和景区建设这一专题,形成下列考察报告。 为使考察报告具有可比性、可借鉴性和可操作性,我们将目标定位于与我区产业结构相当的苏州XX区。我区三次产业比重为1.3:55.86:42.78,XX区为2.6:54.6:42.8,该区三产占比高于我区同类指标0.02个百分点。 一、XX区简介及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XX区位于苏州古城南部,濒临太湖,总面积220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0万人。2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72.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3%和20.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5.5亿元,同比增长2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3.7%和17.1%。 XX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太湖山水资源和吴文化的发源地,也是苏州旅游的核心发展地带。区内拥有国家级太湖旅游度假区;国

家4a级景区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5个;国家级文保单位7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国家级9项,以及遍布全区的古镇古村古建筑、文物古迹和人文遗存。太湖风光、鱼米之乡、兵法圣地等特色元素点缀其中。 近年来,XX区坚持“山水苏州?人文吴中”目标定位和“走进太湖时代”发展战略,不断整合区内资源,加大财力投入,完善配套功能,广泛宣传推介,提升管理水平,旅游产业成为该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三产所占比重逐年上升,由20**年的40.2%提高到20**年的42.8%。20**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700万人次,同比增长 13.3%。据推算,实现旅游收入约 170亿元。 二、XX区发展旅游产业的主要做法 (一)科学规划先行,政府主导发展,全面构建旅游发展大框架 XX区编制了《XX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旅游发展战略、旅游产品、产业整合和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确定了“两轴、两带、三区、多节点”的旅游发展总体格局。分区规划由各镇(区)依据总规进行修改完善。

苏州金融科技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资料

苏州金融科技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苏州金融科技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作者:唐利峰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09期 摘要: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迅速发展,金融科技正深刻改变着金融生态与环境。苏州金融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金融科技产业具备一定基础,但与深圳、北京、杭州等地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集聚度不高,缺乏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机构。本文从金融科技产业生态现状分析入手,比较同类城市发展经验,评估苏州金融科技产业发展现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科技;产业发展对策;苏州 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新常态下,实体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呼声更加强烈,更需要金融业提供支持。金融科技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金融业的发展方向。得益于国内繁荣的移动互联网产业、规模庞大的银行产业和快速膨胀的社会财富,我国金融科技得到了快速发展。苏州金融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要抓住金融科技发展浪潮,有效提升创新实力,加强金融科技技术创新与应用,吸引人才、资金等产业发展资源。 1苏州金融科技产业基本情况 截至2018年末,苏州金融业增加值1520.5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8.2%,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6.1%;金融机构总数达到859家,其中持牌机构424家,金融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苏州金融科技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金融风险大数据监测预警平台和股权融资服务平台上线运行;成立金融科技创新联盟,凝聚金融机构、科技企业等多方资源;部分金融科技企业发展状况良好,已开始向各类金融机构提供产品和服务并获取收费。新注册成立的金融科技企业数量明显增加,不乏东吴金融科技、凯美瑞德等具备成长潜力的金融科技创新企业;苏州银行、常熟农商行等部分法人持牌金融机构也在积极提升金融科技创新能力。 2国内先进城市金融科技产业发展情况 目前,国内深圳、北京、杭州等具有金融科技产业发展基础和先发优势的城市,正在加速推进科技与金融的高效融合。2017年3月,深圳市福田区率先出台《关于促进福田区金融科技快速健康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成为我国首个针对金融科技出台扶持措施的地区,通过降低金融科技企业运营成本、鼓励金融科技创新、开展金融科技青年人才培训计划项目等措施,力争在五年内将福田区打造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科技中心,目前已聚集有平安科技、招行科技、银之杰等知名金融科技企业。 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所在地,具备发展金融科技的良好条件和现实需求。中关村是国内综合优势领先的金融科技创新区域,连续两年有20余家企业进入毕马威发布的“中国领先金融科技公司50强”。2018年11月,北京出台了《北京市促进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8年-2022年)》,进一步加强了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融合、政策支持力度、发展空间布局等方面的统筹规划,不断提升金融科技的全球话语权。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新兴产业倍增发展计划的通知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新兴产业倍增发展计划的通知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新兴产业倍增发展计划的通知 (苏府〔2010〕164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太仓港口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苏州市新兴产业倍增发展计划》已经市政府第55次常务会议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苏州市新兴产业倍增发展计划 (2010~2012年) 根据《江苏省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和全市加快转型升级现场交流推进会精神,围绕“新兴产业是第一方略”的要求,抢抓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大力推进新兴产业跨越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市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促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特制定本计划(2010~2012年)。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经济为特征的高端产业城市为核心,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按照“跨越发展、三年翻番”的要求,全力推进以纳米技术研发应用和新型平板显示产业为龙头的新兴产业规模发展、集约发展,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着力完善和强化产业链关键节点,着力推进新兴产业载体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全省乃至全国行业首位的特色产业基地、特色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着力推进人才、政策等要素聚集,努力营造并充分发挥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势富集效应,使新兴产业成为引领全市“十二五”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最强大的增长极,为我市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三区三城”和“两个率先”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发展领域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7个领域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江苏省确定的六大新兴产业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根据国家和省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要求,结合苏州产业基础和发展需求,当前我市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智能电网和物联网、新型平板显示和高端装备制造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新能源产业。包括:太阳能光伏装备和太阳能利用;风能发电装备及应用;生物质能源装备及应用;核电装备;高效大容量蓄电装备及应用;新能源汽车等。 (二)新材料产业。包括:纳米材料及产品、半导体材料、光学玻璃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人造纤维制造;新型化工材料;特种陶瓷制品制造;耐火陶瓷制品及其他耐火材料制造;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建筑材料;航天航空材料;微电子材料等。 (三)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包括:生物医药制造;化学药品制造;中药制造;医疗器械和医用材料制造;生物工业产品制造;生物农业产品制造;生物环保产品制造;生物能源产品制造等。 (四)节能环保产业。包括:节能装备制造;节能产品制造;节能服务;环保装备制造;环保产品制造;环保服务;资源循环利用等。 (五)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包括:软件业;服务外包。 (六)智能电网和物联网产业。包括:智能电网装备;物联网设备制造;软件产品开发;系统集成;网络及运营服务等。 (七)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包括: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光电子器件及其他电子器件;新型平板显示关键材料;新型平板显示器件及模组制造;新型平板电视。 (八)高端装备制造。包括:航空航天装备制造;轨道交通、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大型工程机械和成套特种设备制造;精密数控装备和高端智能装备制造。 三、发展目标 (一)规模倍增发展。2010~2012年,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5%以上,2012年新兴产业产值比2009年翻一番,总量超过1000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出总量的比重达到35%,全面达标国家级创新型城市的新兴产业占比要求。 (二)产业链基本完善。培育20条新兴产业产业链,并推进形成产业联盟。包括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装备、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新型平板显示、生物医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械、高性能人造纤维、纳米技术应用、节能环保装备、新光源、功能陶瓷、新型金属材料、微电子材料及产品、物联网设备、精密数控装备(机器人)、航空部件、船舶及海洋工程设备、轨道交通设备等。 (三)形成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到2012年,拥有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约240家。其中,营业收入10~30亿元的企业160家,营业收入30~50亿元的企业近40家,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龙头企业约40家(其中,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龙头企业约15家)。

苏州旅游资源情况调查

苏州旅游资源情况调查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苏州的旅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入境旅游、国内旅游、组团出游三大板快齐头并进、增势强劲,主要旅游指标不断创出新高。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省旅游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苏州旅游始终位居全省第一,对地方区域经济的贡献也越发显著。省委专程部署对全省旅游业开展巡视工作,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调整经济产业结构的作用,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保增长、促发展、拉内需中的作用,进一步发挥旅游业作为服务业龙头产业的作用。面对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形势,要进一步认识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结合实际准确定位,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率开发;要深挖苏州作为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充分利用好、挖掘好、打造好丰富的旅游资源;要充分利用好本地的特色旅游资源,培育新的、更多的经济增长点,切实推动旅游业跨越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拙政园,与承德避暑山庄、留园、北京颐和园齐名,位列是中国四大名园之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特殊游览参观点之一、世界文化遗产,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为胜誉“天下园林之母朋。 我们前往这个令中外游客神往的苏州园林,进入拙政园中,仿佛自己完全置身于自然之中,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和谐,美丽,自然。我们游览一遍拙政园之后,都被拙政园美丽的景色所征服,综合看,我们觉得拙政园的特别之处有:因地制宜,以水见长;疏朗典雅,天然野趣;庭院错落,曲折变化;园林景观,花木为胜。游览完园林之后,我们还对于拙政园开放情况的优劣点,进行了讨论,分别提出了各自的一些看法,我们还和拙政园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讨论,请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对于拙政园以后更好的发展需要改进的地方等等。 苏州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始建于公元前514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目前仍坐落在春秋时代的原址上,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和“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风貌。这样的城市本身就是件收藏品,苏州沉淀的历史又厚又重,境内文物古迹有487处,其中国家级15处,省级101处,中国唯一保存最完整的水陆城门——盘门就坐落在苏州城南的盘门景区。古城区拥有平江、拙政园、怡园、山塘、阊门5个历史街区,200处控制保护古建筑,790余处古桥、古井、古驳岸、古牌坊等构筑物。 我们苏州旅游资源开发情况调查研究一行来到苏州的古街道——平江路,平江路是苏州的一条历史老街,是一条沿河的小路,其河名为平江河。却说宋元时候苏州又名平江,以此名路。河路都不阔,河上行走的是摇橹船,路上仅可过黄包车而已。故有同一路上,“水陆并行,河街相邻”,这是很典型的水乡特色。平江路实在是非常美好的一条古道,在苏州最古老的城市地图宋代《平江图》上,就有平江路这条街道,是当时苏州东半城的主干道,800年来,平江路依然在原址保留了它河路并行的格局、肌理和长度,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房屋的体量、街道的宽度和河道,比例恰当,显示出疏朗淡雅的风格;平江路两边小巷特别是东边,还较好地保留了多条水巷,是今天苏州古城最有水城原味的一处古街区。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就可以说明平江路的知名度,以及它的受欢迎程度,中学的时候学过一首古诗:小桥流水人家。在平江路上我们找到了与之相配的意境,走在石子铺成的小道上,路的一边是小河流水,小桥,另一边是人家,的确别有一番风味,这里到处都包含着苏州千年古城的韵味。 我们还去了苏州的桂花公园,建成于1998年10月,占地16.5公顷,位于苏州古城的东南隅,毗邻蓬勃发展的工业园区。东面与古运河相拥,南面绵延数里环抱在郁郁葱葱的姑苏城城垣和大运河的绿水旁,是近年苏州市环古城风光带建设的重点景观之一。沿运河南部建有古城“蛇门”及二百十八米长的姑苏水陆城楼,二公里长的蜿蜒曲径沿运河穿梭在茂密

苏州市金融业发展

一、苏州市金融业发展现状 创新金融服务,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必然选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建设苏州“三城三区”的重要保证。近年来,苏州现代金融体系初步形成,金融产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主要表现为: .金融业务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十一五”期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均突破万亿元,较“十五”期末均增长两倍。“十一五”期末,保险业务中保费收入同比增长,是“十五”期末的倍。全市累计上市公司达家,累计募集资金亿元。全国首支国家级人民币母基金——总规模亿元的国创母基金在苏设立,首期亿母基金已正式启动。 .金融机构加速集聚。全市金融业机构类别和数量不断增加,初步形成以银行、保险、证券为主体的,层次分明、门类齐全的金融组织体系。“十一五”期末,全市共有各类金融机构多家。其中:银行业机构家,网点数量个;保险公司家;法人证券公司家,证券营业部家;备案创投企业家;融资性担保公司家;小额贷款公司家。苏州成为全国首个外资银行在县域设立同城支行的试点城市。 .地方金融稳步提升。地方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质量明显提高,业务拓展能力日益增强。苏州银行成功改制并挂牌开业,开辟了地方金融发展新篇章。全市家农商行总资产规模达到亿元,各项指标均居全国同业前列。东吴证券品牌影响力日益提升,投行业务收入占比接近。苏州信托积极实施跨区发展,管理信托资产规模近亿元。国发集团初

步构建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担保、创投“六位一体”的地方金融平台,总资产达到亿元,为地方金融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介服务能力增强。以担保、再担保为主体的金融中介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提高,为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年融资担保规模占全省三分之一,在全国个大中城市排名中位居第二。苏州国发担保公司、苏州农业担保公司获得全省最高星级——五星级担保机构称号。再担保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市级再担保基金已正式投入试运行,全年完成再担保金额亿元。 .金融创新成效明显。科技金融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全省首家科技小贷公司——苏州融达科技小贷公司顺利开业;交通银行苏州科技支行正式挂牌,金融与科技的融合进一步加强。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成效显著。全市累计获批开业小额贷款公司家,开业公司数占全省的,乡镇(街道)覆盖率已达到,注册资本总额亿元,占全省的。 二、“十二五”时期苏州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十二五”时期,苏州加速推进工业化、国际化、城乡一体化和城市现代化,协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将创造庞大的金融服务需求,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此同时,苏州金融业在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有: .地方金融综合竞争力还不够强。地方金融机构发展面临着外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内部金融体制创新不足的双重压力。国发集团受到资金补充的约束,持续投资能力有限;苏州银行改制刚刚完成,业务扩张还面临不确定性;东吴证券总体竞争力在全国券商行列中仍然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