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XXXXX有限公司

测量管理体系

程序文件汇编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受控状态:发放号:06

程序文件目录

1、目的

对公司的测量管理体系文件、技术文件和外来文件进行有效控制,确保与测量有关的部门及场所使用的文件现行有效。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所有与测量活动有关的部门和场所使用典型的测量管理体系文件、技术文件和外来文件的控制。

3、相关文件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控制程序》

4、职责

4.1人力资源部负责测量管理体系手册、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的编制、更改及相关标准的收集更新。

4.2人力资源部负责为公司计量文件收发管理部门,统一负责公司计量文件发放、归档和作废管理。

4.3各部门负责保管、执行和使用测量管理体系文件,并反馈文件实施中有关适宜性和充分性的信息。

5、控制程序

5.1测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范围

5.1.1测量管理体系手册

5.1.2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5.1.3第三层次文件

a.计量法律法规、技术文件;

b.自编的校准、检验方法;

c.测量设备操作规程;

d.试验方法标准;

e.各种记录表格。

5.2文件的编写和审批

本公司编制的所有文件在发布前,必须经授权人员批准,确保文件的准确性和适宜性,达到内容正确、清晰、完整与其他文件协调一致,且易于理解。

5.2.1测量管理体系手册、程序文件由人力资源部组织编写,管理者代表审核,总裁批准、发布。

5.2.2其他管理文件由各归口职能部门负责编写,相关部门负责人审核,主管副总批准。

5.3 文件的分类:

文件分“受控”和“非受控”两大类,并在封面标识清楚。非受控文件主要是对外发放的文件,如审核时递交审核机构的文件。

作废文件和资料应加盖“作废”印章,防止使用作废的文件。

5.4文件的编号

文件的编号按《文件控制程序》进行。

5.5文件的发布更改、换版、作废全部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控制程序》。

5.6 外来文件的控制

1

5.6.1国家计量检定规程、计量技术规范和校准规范外来文件由人力资源部识别、收集,确认为现行有效的最新版本,方可使用。

5.6.2测量设备制造厂提供的设备使用说明书、操作手册由人力资源部确认,确保有效性,防止误用过时失效的文件。

5.6.3外来文件也应列出目录进行管理。

6、相关记录

计量外来文件一览表

测量管理体系文件一览表

2

1 目的

做好计量检测数据的处理和计量记录的管理,为公司产品的测量活动提供客观证据。

2 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测量管理体系的记录的管理。

3 相关文件

3.1《计量文件控制程序》

3.2质量管理体系《记录控制程序》

4 职责

4.1品质部为测量管理体系运行记录控制归口管理部门。

4.2各使用部门负责记录的填写和保管。

5 工作程序

记录及数据过程的输入为测量过程所需要的记录内容和表格,输出为形成的记录和数据。过程的活动为记录的填写、应用、保存、标识和数据的采集、分析、统计、分析认证和应用。

5.1记录的格式与标识

5.1.1各部门所用的计量记录,分类如下:

a.测量管理体系运行记录:主要是程序文件规定必须填写的记录,包括内部审核、管理评审记录和顾客投诉及其处置的记录;

b.测量设备与测量能力的记录:测量设备记录指所有测量设备(含辅助设备,记录设备及有关运算设备)的台账,内容涉及设备的制造商、牌号、型号、序号等外部标识记录。测量能力记录指测量设备的允许误差/测量不确定度、量程、稳定性、分辨率或灵敏度等测量设备计量性能的记录。同时还有测量人员的操作能力,测量设备环境条件等记录;

c.测量活动记录:指理化分析人员利用测量设备进行试验,产品检验人员利用测量设备进行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和最终检验的检验记录。

d. 计量确认记录,对新购设备、关键测量过程设备、维修后设备进行计量确认的记录;

e. 测量过程记录:对测量过程所需控制的记录。

以上记录由使用部门提出其表格格式,应符合本公司实际情况要求又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由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组织编制,并经部门负责人批准。空白表式汇总后,连同表式样本交品质部备案。列入《测量管理体系记录清单》,后附记录格式。

计量记录编号方法见质量管理体系记录控制程序。

5.2计量测试数据记录的填写

5.2.1 记录填写要及时、真实、内容完整、字迹清晰,不得随意涂改,如因某种原因不能填写的项目,应说明理由,并将该项用单杠划去。各相关栏目负责人签名不允许空白。

5.2.2 如有笔误或计算错误要修改数据,应采用单杠划去原数据,在其上方写上更改后的数据,加盖或签上更改人的印章或姓名及日期。

5.2.3计量工作的各类原始资料、报表、卡片和标志证书都必须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5.2.4 数据采集应符合的条件

a.符合要求的环境条件。对环境有特殊要求的过程,如温度、湿度、防静电要求、接地保护等,

3

必须配置相应的检测和控制环境的装置、设备和相应的方法。如果环境影响可以通过修正测试结果来

纠正的,则应规定明确的修正方法,并提供依据;

b.规定的测试方法。所有的测试过程均需有明确的操作方法,如需单独制定操作规范的,则必须制定明确的、经审批的有效文件;

c.具有资格的测量人员。每个测试岗位均需有明确的能力和资格要求,并有相应的培训、考核、监督机制,如需持证上岗的过程,则该人员必须经过资格认定,并有相应的上岗证;

d.数据必须为经确认且在有效期内正常工作的测量设备提供的。计量人员必须保证所在使用的测试设备在有效的检定周期内。

5.3记录的贮存、保护和销毁

5.3.1各职能部门资料保管员必须收集本部门所有的记录,并进行分类,依日期顺序整理好。记录的封面上应注明名称、编号、记录的起止时间、保存期限等。记录须分类存放,以便于检索。

5.3.2记录的存放区应通风干燥、堆放整齐。防止损坏变质和丢失。

5.3.3 品质部负责汇集全部记录的样册,并编制《测量管理体系记录清单》,清单内容包括记录名称、编号、保存期、使用、保管部门等。各职能部门汇总本部门的测量管理体系记录原始样本和编制清单。

5.3.4 测量设备的检定证书、校准报告等,品质部进行登记和留存原件。

5.3.5外部检测报告、有关证书、报告等,由经办部门负责存档并保存。

5.3.6成品检验记录、合同、员工档案等记录按公司相关规定进行保管。

5.3.7 记录的销毁参照《计量文件控制程序》进行。

5.4测量数据的分析

5.4.1数据的分析方法可以采用:a.统计法;b.其它方法。

5.4.2数据的分析人员由品质部和其他相关部门确定。

5.4.3各职能部门应对计量检测分析汇总后的数据进行管理。

5.5记录测量数据的监督检查

5.5.1各责任部门负责人在日常工作中,应对相关的数据的测量、记录情况进行控制,确保数据真实可靠。

5.5.2品质部定期通过对现场和保存的检测数据的检查(根据第三层次文件的规定),观察填写内容,观察收集和汇总、存档、编目、更改、借阅、查阅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

6.记录

《测量管理体系记录清单》

4

1 目的

为了有效评价体系运行的效果和绩效,确保体系能在各部门协调运行,并对体系进行客观的评价,公司制定公司的质量目标,并确保在各部门得到分解和执行。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测量管理体系质量目标的分解及其控制。

3 相关文件

3.1《文件控制程序》

3.2《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4 职责

4.1测量管理体系的管理者代表主持制定公司计量体系的总目标,以及目标实现和计算的方法。

4.2人力资源部负责根据总目标提出确保总目标实现的各部门的分解目标。

4.3总裁批准总目标及其分解。

4.4人力资源部负责定期检查、督促和评价各部门目标的实现情况。

4.5各部门负责自己部门目标指标完成情况的统计、检查、监督。

5 实施程序

5.1目标制定和分解的原则

a.质量目标应体现公司计量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并有利于对体系运行有效客观进行评价。目标应尽可能实现量化评价;

b.目标应具有激励性、能够对计量管理的水平有较大的促进,有利于测量过程、测量设备和人员等管理水平的提高;

c.目标的分解应与各部门的职责相适应,各部门对所分解的目标能有效控制和实现;

d.目标的制定应体现逐步渐进的思想,能够实现但能有效实施。

5.2目标制定和分解实施办法

5.2.1公司的质量目标应有年度目标。一般每年的年底,应制定下一年度的质量目标,并使每年的目标有连续性。

5.2.2总目标制定后,管理者代表应召集各职能部门对总目标进行充分的讨论和理解,并根据总目标制定各部门的分解目标。分解目标需保证均衡性和一致性,即通过分目标的实现,可保证各部门协调工作,并通过分目标的实现,必定可确保总目标已经实现。

5.2.3目标制定和分解后,应确定目标实现的资源、方法和手段,并确定目标实现情况的监测方式和周期,以及目标实现的考核办法,人力资源部每季度对目标实现的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5.2.4目标制定和分解后,应经过总裁批准后正式发文,成为公司计量管理的每一年度的评价准则。5.3目标实现的控制和监视

5.3.1人力资源部应根据分目标的实现情况,每月统计目标的实现情况,并在必要时召集评审和质量会议,对目标实现情况进行通报,并对目标实现情况提出改进要求和建议,经评审后落实实施。

5.3.2各部门负责本部门质量目标完成情况的统计分析,每月进行一次。

5.4目标实现和体系改进

人力资源部应对目标实施情况每季度向管理者代表进行汇报,并在每次审核时进行系统评价,以

5

作为对体系运行情况的有效评价。

5.5 公司制定的总目标的统计方法

5.5.1测量设备周期确认率=当月实际确认的测量设备台件数/当月应该确认的测量设备台件数×100%;

5.5.2该顾客抱怨包括外部顾客对产品质量或计量准确性提出的抱怨,也包括内部顾客对计量管理工作及计量器具等提出的抱怨,虽然抱怨不一定是计量工作的问题,但是人力资源部应对抱怨进行调查、处理,给顾客一个合理的答复。顾客的抱怨处理率=已经处理完毕的顾客抱怨件数/顾客抱怨的总件数×100%;

5.5.3数据准确率=抽查的数据中准确的个数/抽查的数据的个数×100%;准确的数据是指记录中没有明显出现的记录或计算错误,包括精确到的小数点位数也应正确。

6 相关记录

《各部门计量目标分解考核表》

6

6

1 目的

为了对本公司测量管理体系实现质量目标的有效性进行评价,通过对内外部顾客满意度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识别测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针对产生不合格的原因,制定纠正措施,实现对测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产品开发、生产、检验、设备等部门在测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对计量职能部门的反馈和投诉,以及其他内外部顾客满意度信息的收集、记录、汇总和分析。

3 相关文件

《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质量管理体系《顾客满意度程序》

4 职责

4.1人力资源部负责组织内部顾客满意度信息汇总和分析,并制定相应措施进行改进。

4.2其它部门和车间配合企管生产部提供顾客满意度信息。

4.4外部顾客满意度信息由营销部负责进行汇总和分析。

5 控制程序

5.1明确内部顾客对象

测量管理体系的内部顾客主要是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公司内部的各部门、车间。

5.2顾客满意度调查方式

a.企管生产部每年发放内部顾客满意度调查表;

b.召集内部顾客座谈会;

c.登门走访生产、检测等主要顾客的意见;

5.3内部顾客满意度调查的内容

a.不合格测量设备的处理情况。

b.测量设备送检计划的安排情况。

c.测量设备修理和调试工作质量。

d.计量管理/技术人员进行监督抽查的工作态度。

e.出现不合格测量设备时的及时性及修理后的质量情况。

f.对关键/特殊测量过程控制和数据分析,计量室人员参与配合的态度和指导力度。

g.外部机构对本公司计量工作的反馈信息。

h.测量设备送检完成的及时性;

i.测量设备检定/校准的工作质量。

5.4内部顾客满意度信息的收集和汇总分析

a.人力资源部应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内部顾客满意度信息。

b.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指定人员收集和汇总内部顾客满意度信息,设计各种调查表格。

c.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根据收集的内部顾客满意度信息和汇总的数据,组织有关人员对内部顾客满意度(包括不满意意见,投诉或抱怨)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内部顾客满意度总体评价,汇总写出内部顾客满意度分析报告,上报管理者代表。

5.5对内部顾客投诉或抱怨的处理7

人力资源部对内部顾客的投诉或抱怨进行确认,如投诉或抱怨意见属实应分析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投诉或抱怨的原因,制定纠正措施,并对措施进行验证。

5.6内部顾客满意度信息的统计分析

每年年底人力资源部对收集的内部顾客满意度信息进行汇总,按照“很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和很不满意”进行评分和统计,并按统计技术方法进行内部顾客满意度分析,并通过顾客不满意产生的原因分析,制定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

5.7外部顾客满意度调查

5.7.1销售部负责进行外部顾客满意度调查,调查的程序完全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

5.7.2对于外部顾客的调查,测量管理体系主要关注顾客的计量要求是否得到了满足,出现的质量问题是否由计量工作引起,从而采取有效的纠正预防措施。

6 记录

《内部顾客满意度调查表》

《顾客满意程度调查表》

8

1 目的

为保证所有测量管理体系的工作,都由具备相应资格,受过培训,具有一定经验和能力的人员来实施,从而保证测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适宜性。

2 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各类计量人员的管理。

3 相关文件

质量管理体系《人员培训和资格管理程序》

4 职责

4.1 总裁负责各类计量人员的配置。

4.2 人力资源部负责计量人员的培训安排。

4.3 人力资源部负责落实各计量人员职责职权、确定各类计量人员的能力和资格要求,并组织对其工作进行监督考核。

4.4 人力资源部负责对试验人员的工作能力进行考评。

5 工作程序

5.1计量人员的范围、分类:

计量人员是指所有从事计量活动的人员,包括:

a.计量管理人员:主要从事计量检测确认体系设计、测量设备配置、储运、检测数据的确认,以及方法、技术资料、记录、标记、封缄的管理等工作;

b.计量确认体系审核人员:负责测量管理体系运行中的定期审核,以及参与对测量管理体系有重大改变时的评审;

c.关键测量过程和出厂检验人员:负责本过程的实施和所用的日常维护和点检。

d.测量设备计量确认人员:负责测量设备的性能和使用地点是否能满足要求。

e.计量检定人员:负责建标项目的检定。

5.2 计量人员的能力和资格要求

5.2.1 计量管理人员

a.熟悉国家有关计量的法律法规,本公司计量确认体系的文件、程序;

b.原则上需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熟悉和掌握测量设备工作原理及测量的基本知识;

c.能够参与测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改进;

d.进行测量设备配置、储运,以及检测数据的确认;

e.掌握技术资料、记录、标记、封印的管理方法。

5.2.2 测量管理体系审核人员

a.熟悉国家有关计量的法律法规,本公司计量确认体系的文件、程序;

b.原则上需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熟悉和掌握测量设备工作原理及测量的基本知识;

c.了解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和产品的测量方法;

d.掌握产品和测量管理体系相关的国际、国家标准要求;

e.取得测量管理体系审核员资格证书,有能力进行测量管理体系的定期审核。

5.2.3关键测量过程及检验人员

a、熟悉该过程的产品工艺要求;9

b、熟悉本过程的关键控制指标和测量器具的使用;

c、检验人员应掌握本过程测量设备点检方法和要求;

d、经本公司培训并取得资格证书或经公司授权。

5.2.4测量设备计量确认人员、计量检定员

a.熟悉国家有关计量的法律法规,本公司计量确认体系的文件、程序;

b.原则上需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熟悉和掌握测量设备工作原理及测量的基本知识;

c.了解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和产品的测量方法;

d.掌握所负责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方法,并能正确完成整个的计量确认过程。

以上人员必须经过公司的授权。

5.3 培训需求的确定

5.3.1 每年的第四季度人力资源部根据各部门的实际需求确定下年度的培训计划,编制年度培训计划,下发到各个部门。

5.3.2培训计划经总裁批准后实施,要增加培训的,则由相关部门申报,人力资源部审核,总裁批准后实施。

5.4 培训的实施

5.4.1 每次培训各相关部门应填写《员工培训有效性评价表》,记录培训人员、时间、地点、教师、内容及考核成绩等,培训后将有关记录、试卷或操作考核记录等交人力资源部存档。测量管理体系审核人员需送到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培训,以取得的证书来判断培训效果是否有效;其它人员基本采用公司内部的培训,培训完毕后在两个月内由培训教师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评价。

5.4.2 人力资源部应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价。

5.4.3 经过培训合格的测量管理体系人员,应由公司文件任命,并将其列到《测量管理体系人员一览表》中。

6 记录

AS007-A 人力资源申请表

AS008-A 培训申请表

AS009-A 年度培训计划

AS010-A 员工培训签到表

AS011-A 员工培训有效性评价表

AS012-A 员工培训履历表

MSR004 员工岗位资格考核认定表

MSR005 测量管理体系人员一览表

10

1 目的

合理配置所需的测量设备,并确保测量设备应具备预期使用所要求的计量特性,如准确度、稳定度、量程等。使其能正常地为产品质量、经营管理、能源管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服务。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对测量设备配置策划、测量设备的申购、运输、验收、存贮和领用的管理。

3 相关文件

《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和量值溯源控制程序》

《测量设备确认间隔控制程序》

《标识控制程序》

《不合格控制程序》

4 职责

4.1品质部是测量设备配置和流转的归口管理部门。

4.2专职计量员负责测量设备的日常管理。

4.3物控部负责测量设备的采购和入库验收。

4.4各部门、车间配合管理计量工作。

4.5品质部负责根据测量要求对测量设备进行技术验收,并对测量设备的领用进行管理,更新测量设备的总台帐。

4.6 仓库负责测量设备的入库、存贮和设备领用的发放和登记。

4.7总裁或其授权人批准测量设备的配置方案。

5 工作程序

5.1测量设备的策划、配置、申请、采购

5.1.1测量设备的配置策划

为确保测量设备的配置应符合测量过程的要求,应对测量设备的准确度、量程、测量范围、稳定性、分辨率进行策划(根据实际情况,策划的项目可以调整)。

5.1.1.1各部门根据计量法律法规要求、产品标准、顾客的特殊要求和产品的特点,提出产品的技术要求和质量要求,并形成输出文件。

5.1.1.2品质部负责将产品技术要求和质量要求转化为相应的测量要求。

5.1.1.3测量设备配置的评审

a.各使用部门、品质部及相关部门对产品的技术要求进行评审,确认用于新产品所需配置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内容包括:准确度、测量范围、分辨率、稳定度、功能、操作方式、环境要求等。

b.质量检测测量设备,其配备的准确度要求应保证满足1/3~1/10的要求。

c.一般测量设备的配置准确度应在综合考虑经济、实现和操作控制难度等因素选择测量设备准确度要求。

5.1.2测量设备的配置

5.1.2.1各部门、车间须新增设备(包括量具、标准物质和标准溶液)时,统一上报到品质部,品质部根据情况填写《测量设备申购单》,经总裁审批后,交物控部采购。

5.2测量设备的采购

11

物控部按批准后《测量设备申购单》实施采购。

5.3测量设备的验收

5.3.1测量设备采购到公司后,需要制造厂家或专业人员进行安装和调试的,由物控部负责落实。安装调试完毕,经品质部确认满足要求后,做好验收记录,使用单位开始使用。

5.3.2测量设备委托计量检定、校准机构进行确认。

5.3.3经验收不合格或附件不齐的,品质部出具《不合格测量设备通知单》,由物控部负责退货或调换。

5.3.4合格测量设备由物控部仓库办理入库手续。

5.4测量设备的初次检定、校准

5.4.1经验收合格的测量设备,使用前按管理类别由品质部负责进行计量确认,经计量部门确认不合格的,由物控部负责退货或调换,确认合格后才能登记发放使用。

5.4.2对于检定、校准合格的测量设备,应贴上表明其状态的唯一性标识,同时应建立《测量设备管理台帐》。

5.4.3 测量设备的编号

按公司的测量设备编号管理办法进行编号。

5.5测量设备的台帐管理

5.5.1为了合理、有效地管理测量设备,计量管理员应对所有测量设备进行台帐管理,并做到帐物相符,测量设备的台帐应包括:设备编号、名称、型号、规格(或量程)、准确度(或分度值)、制造商、出厂编号、使用地点、A、B、C分类、确认间隔、有效日期等信息。

5.5.2强制检定测量设备应单独列出台帐进行管理。

5.5.3测量设备由品质部建立总台帐,各部门、车间应建立分台帐,由专兼职计量人员进行管理。

5.5.4测量设备台帐应使用电脑管理,总分台帐应每季度核对一次,台帐可在需要时进行打印,在中途有变动和更改时,可直接在电脑中进行更改。

5.6测量设备的使用、搬运、维护和贮存控制

5.6.1在搬运、维护和贮存过程中,应按照《使用说明书》或《操作规范》操作,确保准确度和完好性。

5.6.2应确保在适宜的环境下使用。

5.6.3使用者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或《操作规范》等有关的要求使用,确保计量能力与要求相一致,防止发生可能使校准失效,使用后要进行适当的维护和保养。

5.7测量设备的发放、领用。

5.7.1品质部负责测量设备发放前的编号。

5.7.2测量设备的领用由品质部控制。在领用测量设备时,需填写《领料单》,经品质部批准后领用。

5.7.3对个人领用的测量设备,在工作调动或离厂时,应将其交回品质部,不得私自流转。同时专职计量员应对其确认。

5.8测量设备的分类管理

测量设备按“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分为A、B、C三类进行管理。详见《测量设备确认间隔控制程序》。

12

5.9测量设备现场控制

5.9.1 在现场使用的测量设备,各部门\车间不得私自转移,如有需要必须转移时,应得到专职计量员的认可,同时,专职计量员应将台帐中的信息进行相应的更改,确保帐物一致。

5.9.2现场使用的测量设备若已经损坏,则由使用部门向品质部申请,经品质部确认后办理报废手续,由使用部门填写报废申请,品质部审核批准,若金额超过2000元,需主管副总批准后实施报废,报废的计量器具由品质部粘贴标识、统一存放。

5.9.3现场使用的测量设备暂时不使用,则由使用部门向品质部申请,经品质部确认后办理封存手续,由使用部门填写封存单,品质部审核,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实施封存,报废的计量器具由品质部粘贴标识、统一存放。

6 报告和记录

领料单

测量设备台帐

测量设备申购单

不合格测量设备通知单

封存单

13

1 目的

为确保测量设备有效地纳入量值溯源管理,使测量设备能溯源SI单位,从而实现测量结果的量值统一,同时能符合企业的计量要求。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测量管理体系内所有测量设备,包括辅助设备、监视与记录装置、转换或显示仪表,以及测试软件等的计量确认。

3 相关文件

3.1《测量设备确认间隔控制程序》

3.2《标识控制程序》

3.3《不合格控制程序》

3.4《外部供方和委外服务控制程序》

3.5《测量环境和数据修正控制程序》

3.6《计量标准考核规范》

3.7《国家校准规范编写规则》

4 职责

4.1品质部负责公司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的实施。

4.2测量设备使用部门应协助品质部做好测量设备计量确认工作。

5 工作程序

5.1计量确认控制过程的输入是测量设备,输出是测量设备的确认结果。

5.2 计量确认

5.2.1选择溯源方法

品质部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确定测量设备量值溯源的方法,公司有能力进行的,则建立计量标准或制定自校方法来对测量设备的技术参数(量程、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进行检定、校准,对于国外进口的测量设备,国内实在无法进行溯源的,可采用同类测量设备的比对。

对于公司内部没有能力开展的项目,送相应有资质和能力的技术机构(外服务方)进行检定、校准,合格外服务方的选择参见《外部供方和委外服务控制程序》。对测量设备的准确度没有要求的,则只对其外观和功能(即是否能起指示作用)进行确认。

在测量设备台帐上应能明确该测量设备所溯源到的单位。

建立自校方法的,应按照JJF1071-2000《国家校准规范编写规则》的规定进行,确保所使用的标准器、人员、自校方法、自校原始记录、测量环境等均能满足要求。

无论是建标项目还是自校项目,均应列入检定、校准项目清单中,并对每个项目进行不确定度评定,定期进行检查,填写《检定、校准项目检查表》,以确保整个检定、校准过程受控。

5.2.2安排周期溯源计划

品质部在每月的月底制定下月的周期确认计划,下达到各个部门、车间,各部门车间根据计划,在规定的日期前将测量设备送到品质部(不能拆卸的且可到现场检定、校准的测量设备由品质部安排现场检定、校准),品质部应在规定日期内将测量设备送到确定的单位进行检定、校准。

5.2.3验证

5.2.3.1 对以检定方式进行溯源的测量设备的验证。

14

若该测量设备所使用地点的计量要求未发生变化,则只在该测量设备投入使用时进行一次验证,以后使用中,只要该类测量设备(量程、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不变)检定合格,则认为其能满足计量要求,不再进行验证。验证时,主要验证该测量设备的测量范围和准确度登记是否满足使用要求。

5.2.3.2 以校准方式进行溯源的测量设备的验证。

若出具的是校准证书,则首先应查看证书上的数据,算出该测量设备的最大误差,如果最大的误差在使用要求之内,认为其合格,否则应认为其不合格,将其报废或降级使用。

5.2.3.3对测量设备的准确度没有要求的地点所装的测量设备,只需对其使用的功能进行验证,也就是查看该测量设备外观是否完好,指针是否有偏转,不需要进行检定、校准。

5.2.3.4A\B类测量设备的验证由专职计量员进行,C类测量设备由使用者进行验证。

5.2.3粘贴标识

根据验证的结果,粘贴不同的标识,具体见《标识控制程序》。

5.3量值溯源系统

5.2.1所有量值应能根据国家检定系统溯源到SI单位的标准。

6.报告和记录

《周期确认计划》

《计量确认记录》

1 目的

规定测量设备确认间隔,保证测量设备在规定的间隔内准确度不发生较大变化,防止使用不合格的测量设备。

2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所有测量设备确认间隔的确定和管理。

3 相关文件

3.1《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和量值溯源控制程序》

3.2《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办法》

3.3《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明细目录》

4 职责

品质部负责确定测量设备的确认间隔,并归口管理。

5 工作程序

5.1测量设备的分类

本公司将所有测量设备分成A、B、C三类进行管理。

5.1.1 A级测量设备:

a.国家强制性检定测量设备;

b.产品出厂检验使用的主要的测量设备;

c.用于关键测量过程的测量设备;

5.1.2 B类测量设备:

除A、C类以外的所有测量设备。

5.1.3 C类测量设备:

a.用于仅起一般指示作用的测量设备,对示值的准确度无要求的测量设备。

5.2.1 A类测量设备作重点管理,严格按国家计量检定规程、法定或授权的计量技术机构给出的有效期执行。

5.2.2 B、C类测量设备作一般管理,测量设备的确认间隔可根据使用情况和测量设备的漂移程度进行适当的调整。

5.2.3 一次性确认的设备在投入使用时进行确认,但应通过日常检查确保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5.2.4确定确认间隔的原则:要在测量设备的准确度变化对其使用可能产生明显影响以前再次进行确认。应通过测量设备的周期确认数据、设备日常抽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确认。

5.2.5对于C类管理的测量设备,只需对其功能(外观、是否有示值)进行验证,简称功能性验证。5.2.6 对于B类测量设备在首次使用时,应按照国家计量检定规程或参考测量设备制造厂的有关资料,以及其它单位的有关资料,来确定一个确认间隔。

5.2.7计量管理人员按上述准则,对所有测量设备确认检定或校准间隔后,填入《测量设备管理目录》中,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实施。

5.3 确认间隔的调整的依据

需要进行计量确认间隔调整的测量设备应进行分类管理。实行计量确认间隔调整的设备应具备以

16

下条件:

a.确认间隔调整后不会对产品、过程产生重大安全活动经济风险;

b.测量设备检定或校准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数据,一般应具备两个周期的检定数据。

5.4计量确认间隔调整方法

5.4.1强制检定的测量设备的确认间隔可以短于国家有关规程的规定。

5.4.2当测量设备在正常使用时,在两个检定周期之间有数个同类设备出现故障,并且不能明确查明变化原因并予以纠正时,应该缩短原确认周期。

5.4.3确认间隔放宽调整的,必须做好详细的记录,包括设备名称、编号、使用部门和环境、历次检定和校准结果、调整原因和调整时间等。

5.4.5当需要对测量设备的确认间隔进行调整时(特别是延长),由计量管理人员填写《测量设备确认间隔调整申请表》,经计量主管批准后予以调整。

5.4.6当个别测量设备因特殊原因无法在周期到来之前进行确认,可调整到下月进行确认,但必须得到品质部的认可同意。

6 记录

测量设备管理目录

测量设备台帐

测量设备确认间隔调整申请表

17

1 目的

为了表明测量设备、软件、关键测量过程所处的状态,防止因误用而使得测量结果无效。

2 范围

适用于所有经确认的测量设备的确认标记、测量软件、关键测量过程。

3 相关文件

3.1《测量设备配备和流转控制程序》

3.2《测量设备计量确认和量值溯源控制程序》

3.3《不合格控制程序》

3.4《关键测量过程控制程序》

4 职责

4.1品质部负责标识的归口管理。

4.2计量管理人员应对所有测量设备进行确认状态的标识,保证所有测量设备、测量软件、关键测量过程都有牢固耐久的标签、代码或其他标识标明其确认状态。

4.3使用部门负责标识的日常管理,计量管理人员负责监督、跟踪。

5 程序

5.1 测量设备标识控制过程的输入是测量设备的确认状态,输出是测量设备的确认标识。其涉及的活动为标识的种类、型式、使用和损坏后的处理。

5.2公司所有测量设备均应有状态标识,可以采用粘贴和标记的方式进行识别。

5.3测量设备的标识分为以下几类:

a、合格标记:用绿色合格标记表明测量设备已经过计量确认,处于合格状态,允许使用;分为A、B、 C三种。

A类合格证用于A类测量设备,经确认合格准予使用的测量设备上。

B类合格证用于B类测量设备,经确认合格准予使用的测量设备上。

C类合格证用于C类测量设备,经确认合格准予使用的测量设备上。

b、禁用标识:用红色标签标识,表明资产部于禁用状态,任何人均不能使用标有不合格标识的测量设备进行测量或有关活动;

c、封存标识:用于测量设备暂不使用时的标识。

d、降级限用的测量设备粘贴合格证,但应在合格证上注明该测量设备现在的准确度等级。

5.4 确认标记的粘贴

5.4.1测量设备的状态标识必须由经授权的计量管理人员进行实施,测量设备标记应贴在醒目的位置。

5.4.2确认标记一般粘贴在测量设备的正面、醒目并不易磨损的位置,并且不得影响读数视觉为好,必要时也可贴在显眼的侧面,但一般不粘贴在看不见的背面。

5.4.3粘贴前应清理粘贴面,确保粘贴的牢固性。

5.5标记的管理

5.5.1本公司采用彩色不干胶标签的样张。

5.5.2测量设备使用人员应妥善保护好标记,任何非授权人员不得擅自修改标记内容和破坏标记,一旦发现,根据情节的轻重予以处理。18

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手册及全套文件

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手册及全套文件 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管理手册 第一章计量岗位职责和权限 1.目的: 规定测量管理体系中所有人员的职责。 2.范围: 适用于公司测量管理体系有关领导及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3.职责: 3.1、人事部负责组织确定计量岗位职责和权限。 3.2、管理者代表批准计量岗位职责和权限。 4.内容: 4.1、公司总经理: 1) 主持公司测量管理的全面工作,促进各级员工贯彻GB/T19022-2003/ISO10012:2003标准和实施国家计量法律法规。 2)任命管理者代表,以确保公司的测量管理体系按照GB/T19022-2003标准的要求得以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领导、组织公司计量工作,保证其行使监督的权限。 3)为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测量管理体系提供必需的资源。 4)批准《测量管理手册》、计量方针和目标。 5)批准公司测量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计量职责和权限,确保公司计量方针和目标得以实现。6)批准公司年度计量工作计划和重大测量管理改造或创新项目方案。 7)主持管理评审会议,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改进方向。 4.2、测量管理体系管理者代表: 1) 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得到建立、实施和保持。 2)向总经理报告公司测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和改进的需求。 3)确保在全公司范围内提高员工的计量意识。 4)向公司全体员工传达建立、实施和持续改进测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5)在测量管理体系建立、实施和保持过程中与咨询、认证机构保持联络。 6) 组织制定并审核公司测量管理手册、计量方针和目标。 7) 批准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8) 任命内部审核组长,开展公司测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 9) 审核公司计量工作年度计划和重大测量管理改造或创新项目方案。 4.3、公司工程师等: 1)协助总经理、管理者代表开展计量管理工作。 2)监督管理各自分管部门的计量工作。 4.4、质量部(计量职能部门): 1) 组织制定公司计量工作年度计划和重大测量管理改造或创新项目方案。 2) 组织贯彻实施国家计量法律法规和GB/T19022-2003标准。 3) 组织编制公司测量管理手册,对测量管理手册进行管理。 4) 对各单位的测量管理体系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考核。 5)对专职计量员和兼职计量员的工作表现提出建议。 6) 组织编制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作业文件和记录表格,对文件和记录进行管理。 7) 管理全公司的测量设备台帐。 8)组织设计生产经营必需的测量过程,并组织管控。 9) 对各单位的测量管理体系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考核。 10)对专职计量员和兼职计量员的工作表现提出建议。 11)组织全员计量教育培训,不断增强全员计量意识,提高全员测量管理的能力。 12)处理计量纠纷,实施计量奖惩。 4.5、计量管理员(专职): 1) 组织计量要求导出。 2)组织测量设备的检定或校准(包括自校准);A类管理范围(必须强制检定):企业最高计量标准(如COM3000.8508A.精密电

浅谈企业测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及意义

浅谈企业测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及意义 摘要:测量管理存在于企业生产的全过程,文章结合工作实际,重点对如何 建立科学完善的测量管理体系进行阐述,并分析了测量管理体系建立的意义,旨 在对企业的规范化计量工作有所帮助,助推企业科学化发展。 关键词:测量管理体系;建立;意义; 计量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是保证企业产品量值传递可靠,测 量结果准确的重要技术手段,而测量管理体系是保障计量工作贯穿于企业管理各 方面的重要依据。测量管理体系重点对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计量确认进行把控, 同时涉及顾客、设备、人员、供方等诸多内容以及贸易、安全、环保等众多领域,测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对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推动技术进步,增进经济效益,促进 创新转型具有重要作用。在结合实际工作的基础上,本文主要对企业测量管理体 系的建立及意义进行分析阐述,希望对指导企业建立完善的测量管理体系,认识 其重要作用有所帮助。 1 测量管理体系建立 测量管理体系的定义是为完成计量确认并持续控制测量过程所必需的一组相 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它的建立需要依据GB/T 19022—2003/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编制《测量管理体系手册》 和《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其重点是对“测量过程”与“计量确认过程”的 控制,同时是包含顾客要求、原材料采购、环境控制、加工生产、产品交付等企 业活动全过程的联系,涉及范围广泛,整个体系运行需要多部门、多方面共同发力。企业开展测量管理体系应注意以下几点。 1.1 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目标 质量目标的建立是测量管理体系建立并实施的首要任务,结合公司发展主要 目标,设定科学合理的质量目标是指导测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质量目标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二级文件 产品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产品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1.目的 对产品监视和测量作出明确规定,确保未经检验和不合格的产品不投入使用、加工和放行。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外购原材料(含外协件)、在制品和成品的进货、过程和最终产品以及员工职业健康相关监测、环境污染的监视和测量。 3.职责 3.1质量部 质量部是产品监视和测量的主管职能部门,其负责: 3.1.1编制检验和试验工作的管理文件; 3.1.2对产品进行检验和试验工作并记录; 3.1.3对产品进行检验和试验状态标识并记录; 3.1.4进行综合质量统计分析,每季写出分析报告; 3.1.5组织对检验员的培训. 3.1.5管理检验、试验记录。 3.1.6负责编制产品检验和试验的依据文件(如检验规程等)。 3.2 资材物流部 负责设立原材料定置区,并做好其检验和试验状态标识。 3.3 行政人事部 负责组织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以及环境污染(大气、水、噪声)检测、员工的职业健康检测,并建立员工健康档案。 3.4 生产部 负责产品的交检并保持检验和试验状态标识。 4. 工作程序 4.1 监视和测量工作的依据 检验员依据有效的检验/试验文件,使用适宜的监视和测量设备,进行检验和试验活动。 ——产品检验规程; ——相关标准和规程; ——监视和测量设备。 4.2 原材料的监视和测量 4.2.1技术部编制原材料进货验收和试验的技术文件,规定验收和试验的项目、检验的数量和频次及其接收的标准,作为进货验收的依据。 4.2.2原材料入库前,由采购员或材料库管理员提交检验员检验,并同时提交供方出具的合格证或质量证明文件。 4.2.3检验员依据相关规定对交检原材料进行验收,并在“原材料进货验收和试验登记表”上记录。 4.2.4判定为合格的原材料,由检验员填发“原材料入厂检验单”交库管员办理入库手续;判定为不合格的原材料,由库管员提请授权审理人员评审和处置。 4.2.5未经验证的原材料不得投入加工或使用。如生产急需而来不及验证时,要由生产部办理“紧急放行申请”,经不合格品审理小组批准后方可放行。该原材料发放时,必须作好标识,以便发现不合格时,便于追回。

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集团有限公司 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版本号::A 编制: 审核: 批准: 受控状态:■受控□非受控 发放号: 持有人: 2010年06月30日发布2010年06月30日实施

目录

1、目的 对公司的测量管理体系文件、技术文件和外来文件进行有效控制,确保与测量有关的部门及场所使用的文件现行有效。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所有与测量活动有关的部门和场所使用典型的测量管理体系文件、技术文件和外来文件的控制。 3、相关文件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控制程序》 4、职责 4.1人力资源部负责测量管理体系手册、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的编制、更改及相关标准的收集更新。 4.2人力资源部负责为公司计量文件收发管理部门,统一负责公司计量文件发放、归档和作废管理。 4.3各部门负责保管、执行和使用测量管理体系文件,并反馈文件实施中有关适宜性和充分性的信息。 5、控制程序 5.1测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范围 5.1.1测量管理体系手册 5.1.2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5.1.3第三层次文件 a.计量法律法规、技术文件; b.自编的校准、检验方法; c.测量设备操作规程; d.试验方法标准; e.各种记录表格。 5.2文件的编写和审批 本公司编制的所有文件在发布前,必须经授权人员批准,确保文件的准确性和适宜性,达到内容正确、清晰、完整与其他文件协调一致,且易于理解。 5.2.1测量管理体系手册、程序文件由人力资源部组织编写,管理者代表审核,总裁批准、发布。 5.2.2其他管理文件由各归口职能部门负责编写,相关部门负责人审核,主管副总批准。 5.3 文件的分类: 文件分“受控”和“非受控”两大类,并在封面标识清楚。非受控文件主要是对外发放的文件,如审核时递交审核机构的文件。 作废文件和资料应加盖“作废”印章,防止使用作废的文件。 5.4文件的编号 文件的编号按《文件控制程序》进行。 5.5文件的发布更改、换版、作废全部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控制程序》。

测量体系文件——+测量软件管理控制程序

测量体系文件——测量软件管理控制程序测量软件管理控制程序 修改状态一览表 QMHSE 32 /M ---2008 R01?05-B 修改日期修改内容修改人审核人批准人实施日期 注:保存期限期1个周期 编号:QMHSE 32 /M ---2008 发放编号: 测量软件管理控制程序 编制部门:设备管理部 编写: 审核: 批准: 发布日期:2008年月日实施日期:2008年月日 QMHSE 32 /M -2008 测量软件管理控制程序第1 页共5页 1、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测量管理体系有关各单位测量过程和结果计算中的软件控制和管理。 2、职责 2.1 设备管理部负责对软件的管理、维护、使用、测试、确认等作出规定。 2.2设备管理部对各单位软件管理的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2.3 测量设备使用单位负责保护软件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3、程序 3.1 管理流程图: 测量软件管理流程图 设备管理部使用单位相关文件

《封印和标识管理控制程序》 管理和维护《记录控制程序》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管理控制程 序》 软件测试、确认 纠正、预防措施 软件的保护和监督 软件的储存 2 页共5页 QMHSE 32 /M -2008 测量软件管理控制程序第3.2实行软件管理的范围 3.2.1 软件是一种特殊的测量设备。可参照测量设备进行控制,对具体的测试、确认应实施控制。 3.2.2 实行软件管理的范围:对未经授权的调整而造成测量结果的失准~从而可能对产品质量、贸易结算、安全防护、环境监测、医疗卫生等方面带来较大风险的关键测量过程和结果计算中的软件应进行管理。 3.2.3 用作一般的测量(如指示、监视等)用途的测量设备软件不作要求。 3.2.4 对测量设备中的固化软件不作要求。 3.3 测量软件的管理和维护 3.3.1 由使用者开发或委托开发的未经测试的软件应制定详细的文件~对软件的适应性进行测试和确认。 3.3.2 对商业软件不需要测试~但对软件的配置需求应进行确认。 3.3.3 对软件的配置实施控制~并保持软件的完整和有效。具体的管理办法应形成作业文件~并予以记录。

测量体系文件——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管理控制程序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管理程序 修改状态一览表 文件编号:QMHSE 37 /M ---2008 R01·05-B 注:保存期限期1个周期

编号:QMHSE37/M-2008 发放编号: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 管理控制程序 编制部门:设备管理部 编写:审核:批准: 发布日期:2008年月日实施日期:2008年月日

1、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列入计量管理体系范围内的所有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管理。 2、职责 2.1 设备管理部负责对公司计量确认工作实施统一管理,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2 各使用测量设备的部门应根据本程序制定作业文件,负责本单位所属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工作。 3、程序 3.1管理流程图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管理流程图

3.2计量确认过程包括: a)测量设备的检定、校准; b)测量设备的验证; c)计量确认记录; d)计量确认状态标识管理。 3.3计量确认的实施 3.3.1 计量确认计划 3.3.1.1各单位按《测量设备管理程序》的规定和《计量确认间隔管理程序》的规定建立测量设备分类台帐,实行计算机动态管理。制定本单位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计划。A类测量设备确认计划报设备管理部审核批准。 3.3.1.2 设备管理部按月以《计量确认计划》下达A类测量设备确认计划,各单位计量管理员按《计量确认计划》要求组织实施计量确认工作,确认应在当月按日执行,只能提前不能拖后。各单位自行编制计划实施B、C 类测量设备计量确认工作。 3.3.1.3 计划执行中,测量设备因故不能按计划实施的测量设备,由使用单位提出延期申请,报告原因,经设备管理部批准后执行,一旦这种原因解除,必须立即实施检定/校准。 3.3.1.4测量设备的确认计划的变更情况,各单位于每年12月10日前将《测量设备台帐》报设备管理部审核。 3.3.1.5 各单位根据测量设备流转情况及时对计划进行调整。 3.3.2 计量确认依据 3.3.2.1 设备管理部负责收集、发放公司使用的国家、部门或地方计量检定规程、校准规范的最新版本。 3.3.2.2 没有国家、部门或地方计量检定规程、规范的测量设备,执行公司制订的校准规范。 3.3.2.3 测量设备校准规范应参照JJF1071《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规定的要求及测量设备的说明书、技术资料,由设备管理部组织熟悉该类测量设备的计量人员或技术人员进行编写,经本公司主管部门领导审核,由管理者代表批准后下发执行。 3.3.3测量设备的检定(校准) 3.3.3.1 对于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环境检测、医疗卫生以及公司最高测量标准,并列入国家强制检定目录的测量设备,由本公司登记造册,按照国家有关法制计量管理的规定,定点、定期向有关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授权机构实施强制检定,经授权的国家强制检定项目,应按授权范围开展检定工作。公司已建立测量标准并经过授权的,由公司内部开展检定。

测量管理体系管理手册...

XXXXXX 有限公司 测量管理体系 质量手册 第A1版 文件编号:MD-CLSC-1/1 版本号:第1版第1次修订 受控状态: 分发号:06 发布日期:2012年06月01日实施日期:2012年06月11日

本手册依据GB/T19022 —2003 ISO10012:2003 编制

在强化企业管理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 一个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是公司整个 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它对保证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满足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对测量的要求,它对增强顾客满意、实现公司目标、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管理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风险是重要的。为此公司决定按照GB/T 19022—2003 /£0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和CMS-2006《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标准》建立本公司的测量管理体系(简称测量体系)。 《测量手册》从总体上描述了本公司的测量体系,协调相关程序文件的编制,是公司测量管理工作的规范和测量人员的行为准则,具有唯一性。体系所有的文 件和记录可作为对本公司员工培训的教材,也可作为公司测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的依据,以及公司接受顾客或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审核的依据。 本手册所说的测量过程,不是泛指对体系运行结果的测量,而是指实际的测量活动(例如在设计、测试、生产和检验中的测量活动),是支持公司产品质量的特定过程。 本手册和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手册相协调、相互兼容,其规定的内容是 质量手册中7.6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要求的细化、补充和完善。 本手册阐明的管理原则之一是强调在建立、实施测量管理体系时采用过程方 法,通过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 考虑到在GB/T 19022—2003 / ISO 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中提出的确认要求涵盖了测量管理体系要求,为了进一步满足确认规范的要求,本手册将按照该规范编写管理手册。

测量管理体系手册(新标准)

Q/KH $$$$$$$$$$$$$$$$企业标准 Q/ KHG 07.00-2013 测量管理体系手册 依据GB/T 19022-2003/ISO 10012:2003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年$月$$日发布$$$$年$月$$日实施 $$$$$$$$$$$$$$$$$$$$$$发布

目录 前言 (1) 公司概况 (2) 颁布令 (3) 管理者代表任命书 (4) 1范围 (5) 2规范性引用文件 (5) 3 总则 (5) 3。1术语和定义 (5) 3。2职责 (7) 3。3计量法制要求 (7) 3。4技术能力要求 (7) 4总要求 (8) 5管理职责 (8) 6 资源管理 (12) 6.1人力资源 (12) 6。2信息资源 (14) 6。3物资资源 (16) 6.4外部供方 (17) 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 (17) 7。1计量确认 (17) 7。2测量过程 (18) 7.3 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20) 8体系分析和改进 (20) 8.1总则 (20) 8。2审核和监视 (21) 8。3不合格控制 (22) 8.4改进 (23) 附录1公司行政组织机构图 (24) 附录2 测量管理体系组织机构图 (25) 附录3测量管理体系技术组织机构图 (26) 附录4生产工艺流程图 (27) 附录5测量管理体系职能分配表 (28) 附录6测量管理体系手册更改记录 (30)

前言 为了保证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能满足顾客和相关法律法规对计量的要求,建立、实施和保持测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并持续改进,加强对测量管理的运作领导,依据GB/T19022-2003/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及CMS04—2010《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标准》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为本公司测量管理体系的第一层纲领性文件,各项计量工作的管理均应符合本标准要求,也是对外提供计量保证的承诺性文件. 为保证测量管理体系的全面贯彻实施和有效运行,公司全体员工必须认真遵守并执行本标准的各项规定和要求,并有权利和义务及时提出手册中的不适宜处和相应的改进措施。 本标准选用的测量管理体系过程基本覆盖了计量法制、技术能力和GB/T 19022—2003/ISO 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标准中规定的要求,但本公司暂无从事计量检定的人员,不适用“计量人员”条款规定的内容要求;本公司暂无建立用于计量检定的最高计量标准器,不适用“计量标准”条款规定的内容要求;本公司不涉及测量设备制造和修理、零售商品销售的各类过程,不适用“特定要求”条款规定的内容要求。 1

测量管理体系的构成

测量管理体系是一个组织用于确保测量过程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一致性的框架。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组成部分: 1.测量策略:测量策略是指组织为实现其目标和愿景所制定的测量方向和方法。它涉及确 定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KPIs)、设定目标、确定测量频率和方法等。 2.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是测量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原则。它包括设立改进目标、收集和分析 数据、制定改进计划、实施改进措施以及监督改进效果等环节,以不断提高测量过程的质量和效率。 3.测量过程:测量过程是指执行测量活动的一系列步骤和程序。它包括测量计划的编制、 数据收集和记录、数据分析和解释、报告和沟通等环节。测量过程应该具有明确的流程和规范,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数据管理:数据管理是指对测量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和保护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 它包括建立数据收集和记录的机制、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数据分析和报告等环节。 5.培训和沟通:为了确保测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作,组织需要提供培训和沟通机制。培训 可以为员工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够正确地执行测量活动。而沟通则是确保各个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以及与利益相关方之间信息流畅和有效的关键。 6.标准和指导文件:标准和指导文件是指为测量过程提供规范和指引的文件集合。这些文 件包括标准操作程序(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SOPs)、工作指导书、质量手册等。它们定义了测量活动的方法、要求和执行步骤,以确保一致性和可重复性。 7.管理评审:管理评审是对测量管理体系进行定期评估和审查的过程。通过管理评审,组 织能够识别问题和改进机会,并采取相应措施来提高测量过程的效率和效果。 这些组成部分相互衔接,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测量管理体系,帮助组织实现目标、监控绩效,并进行持续改进。

计量文件的编制和管理程序!

计■文件的编制和管理程序 1目的 对文件的编制、批准、发布、发放、使用、变更、重新批准、识别、作废和回收等进行控制,确保相关部门及时得到并使用文件的有效版本,防止误用失效或作废的文件。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与测量管理体系有关的所有文件和资料的控制。 3职责 3.1总经理负责批准发布测量管理手册(包括计量方针和目标)和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3.2管理者代表负责审核测量管理手册(包括计量方针和目标)和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批准各类计量支持性文件。 3.3技术部负责测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质量记录的管理。 3.4技术部归口管理技术性(含外来)文件,综合部归口管理管理性(含外来)文件。 4工作程序 4.1计量文件的分类 本公司所执行或使用的测量管理体系文件可分为测量管理手册、测量管理程序文件、支持性文件、技术文件、外来文件和质量记录等。 4.2计量文件的编号 4.2.1测量管理手册的编号: XA/QES—A—口q□□ ----------------- 制定年号(以数字表示) --------------------------- 公司管理手册序代号(测量管理体系)----------------------------------- 企业代号(英文字母表示)

4.2.2程序文件编号 4.2.3支持性文件编号和记录编号 该编号按公司现有文件编号执行。 4.3文件的编写和审批 4.3.1测量管理手册由技术部组织相关人员编写,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 4.3.2测量管理程序文件由技术部组织相关人员编写,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 4.3.3其他计量支持性文件由各相关部门编制,部门负责人审核,管理者代表批准。 4.3.4量值溯源图、计量网络图由技术部统一绘制。计量网络图可用示意图表示。 4.4文件的受控和发放 4.4.1凡与体系运行紧密相关的文件应受控,所有受控文件必须在文件封面或首页加盖“受控文件”标识的印章,并注明分发号。 5.4.2文件发放前,技术部必须建立“受控文件清单”,各部门必须建立本部门“受控文件清单”,文件领用人员在《文件发放记录登记表》上签名登记。 4.5文件的使用管理 4.5.1文件领用人应对领用的文件妥善保管和使用,防止污损、遗失。 1.1.1 5.2文件使用者要妥善保存文件,若文件丢失应向文件发放部门说明丢失原因并申请补发,补发文件给予新的分发号,原文件分发号作废,若文件严重损坏并影响使用时,应办理更换手续,仍沿用原文件分发号,损坏文件由文件发放部门收回。补发和更换应报告管理者代表并得到批准。 1.1.3文件借用或复制需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并填写《文件和记录借阅复印登记表》,办理相应手续。 1.1.4受控文件使用人员的工作岗位发生变化时,应由原发放部门及时收回文件 (或重新注册登记),并及时向继任者发放。 4.6文件的更改 计量文件的更改,由文件更改提出人填写《文件更改申请单》,经原文件评审和批准

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标准

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标准ISO测量管理体系标准(修订版) 目录 ISO前言 引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总要求 5.管理职责

5.1 计量职能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5.3 质量目标 5.4 管理评审 6.资源管理 6.1 人力资源 6.2 信息资源 6.3 物质资源 6.4 外部供方 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

7.1 计量确认 7.2 测量过程 7.3 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8.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 8.1 总则 8.2 审核和监视 8.3 不合格控制 8.4 改进 附录A(资料性附录)计量确认过程概述ISO前言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ISO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联合会。制定国际标准的工作由ISO的技术委员会完成。各成员国若对某技术委员会确定的项目感兴趣,均可参加该委员会的工作。XXX(IEC)在电工技术标准化方面保持密切合作关系。 国际标准遵照ISO/IEC导则第2部分的规则起草。由技术委员会通过的国际标准草案提交成员国团体投票表决,需取得至少75%参加表决的成员团体的同意,才能作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本标准中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一些专利权问题,对此应引起注意。ISO不负责识别任何这样的专利权问题。 ISO由ISO/TC176/SC3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支持技术分委员会制定。ISO取消和代替 引言

一个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能够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适应预期用途,对于实现产品质量目标和管理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风险至关重要。测量管理体系的目标是管理由于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可能产生的不正确结果而影响该组织的产品质量的风险。用于测量管理体系的方法包括从基本的测量设备的验证到测量过程控制中统计技术的应用。 在本标准中,术语“测量过程”适用于实际的测量活动,例如在设计、检测、生产和检验中的测量活动。 本标准适用于顾客在规定所要求的产品时,供方在规定所提供的产品时,立法和执法机构,以及测量管理体系的评定和审核。 本标准要求管理职责、资源管理、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等方面的要求。其中,管理职责包括计量职能、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质量目标和管理评审等。资源管理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物质资源和外部供方等。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包括计量确认、测量过程、测量不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T

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GB/T19022—2003 前言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本标准是GB/T19000族标准之一..标准中的“应”shall表示要求;“应当”shall仅起指导作用.. 本标准代替GB/T19022.1—1994和GB/T19022.2—2000.. 本标谁与GB/T19022.1—1994和GB/T19022.2—2000的主要差异如下: ——明确测量管理体系在组织中的作用;与GB/T19001标准协调一致; ——明确满足计量要求是测量管理体系的根本目的; ——体现GB/T19000标准所述的质量管理原则.. 本标准未使用术语“检定” 引言 一个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适应预期用途;它对实现产品质量目标和管理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风险是重要的..测量管理体系的目标是管理由于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可能产生的不正确结果而影响该组织的产品质量的风险..用于测量管理体系的方法包括从基本的测量设备的验证到测量过程控制中统计技术的应用.. 在本标准中;术语“测量过程”适用于实际的测量活动例如在设计、检测、生产、和检验中的测量活动.. 以下情况可以引用本标准: ●顾客在规定所要求的产品时; ●供方在规定所提供的产品时; ●立法和执法机构; ●测量管理体系的评定的审核.. GB/T19000标准阐明的管理原则之一是强调过程方法..应当认为测量过程是支持组织产品质量的特定过程;图1显示了适于本标准的测理管理体系模式.. 本标准包括测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和实施指南两部分;可用于改进测量活动和提高产品质量..“要求”以正体字出现..“指南”在相应的“要求”段落后面的框内;以斜体字出现..“指南”仅作为信息而不是对“要求”的增加、限制或修改.. 组织有责任规定测量管理体系要求和决定所需的控制程度作为其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除非经过认同;本标准不拟增加、节略或代替其他标准的任何要求.. 遵从本标准的要求有利于满足其他标准中规定的测量和测量过程控制的要求;例如;GB/T19001—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管理的通用要求;并提供了指南;用于支持和证明符合计量要求..它规定了测量管量体系的质量管理要求;可由执行测量的组织作为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以确保满足计量要求..

GBT19022测量管理体系全套程序文件

GBT19022测量管理体系全套程序文件

目录 1人员管理控制程序 2文件管理控制程序 3 计算机软件管理控制程序 4 记录管理控制程序 5 标识管理控制程序 6 测量设备分类管理控制程序 7 测量设备流转管理程序 8 测量设备环境管理控制程序 9 检定、校准试(实)验室管理程序 10 测量设备外部供方控制程序 11 计量确认过程控制程序 12 计量确认间隔控制程序 13 测量设备封印管理程序 14 测量过程控制程序 15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控制程序 16 测量设备溯源控制程序 17 顾客满意度信息收集和分析控制程序 18 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19 测量管理体系监视程序 20 不合格控制程序 21 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人员管理控制程序 1 目的 通过对测量管理体系人员的控制管理,从而使公司测量方针和目标的实现得到保证。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涉及测量管理体系的所有人员。 3 职责分配 3.1 公司经理负责对测量管理体系的人员需求提供管理支持。 3.2 岗位培训部负责公司测量管理体系管理人员和检测人员的内外部培训和考核工作。 3.3 人力资源部负责测量管理体系管理人员和检测人员的调动、晋级和组织培训。 3.4 企业管理办公室配合岗位培训部和人力资源部参与对测量管理体系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管理。 4术语 测量管理体系人员:从事测量管理体系活动的有关人员。 5要求和过程实施 5.1 测量管理体系人员控制过程识别 输入是对管理、测试和维修人员能力要求的规定;输出是合格能胜任工作的人员;活动是技能培训、考核、定职、定岗等;资源是需要培训的人员、教师、培训资料、培训机构、培训地点等。 5.2 测量管理体系人员控制过程实施 5.2.1 测量管理体系人员控制要求 5.2.1.1 岗位培训部和人力资源部等职能部门应确保所有从事检验、测量、校准和检定人员胜任测量工作的能力。 5.2.1.2 从事测量管理、检测和维修等工作的人员应经过有关的培训、考核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5.2.2 测量管理体系人员分类 5.2.2.1 管理人员:主要从事体系设计及内部审核与评审以及对测量相关专业进行监督管理的人员。 5.2.2.2 检测人员:主要从事设备检定、校准、测试、对比等各种活动,确定测量设备计量特性的人员。 5.2.2.3 测量设备调试、维修、使用人员:负责测量设备的调试、修理以及使用,使检测设备恢复到所规定的计量特性要求的人员。 5.2.2.4 内审人员:公司内部测量管理体系审核人员,负责测量管理体系运行中的内部审核。 5.2.3 测量管理体系人员资格要求 5.2.3.1 管理人员 a) 熟悉计量法律、法规、体系文件。 b) 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取得相应岗位资格证书。 c) 掌握测量管理和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 d) 具有一定的测量管理实践经验。 5.2.3.2 检测人员 a)熟悉计量法律、法规、体系文件。 b)具有中技或相当于中技以上文化程度。 c)能掌握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以及所从事检定、校准项目的操作技能,并通过考核取得计量检定员证等相应资格证书。 5.2.3.3 设备调试、修理、使用人员 a)熟悉计量法律、法规、体系文件。 b)具有中技或相当于中技以上文化程度或取得相应岗位资格证书。 c)能熟练掌握检测设备调试和修理的专业知识和技术。 d)能熟练掌握测量设备的操作维护方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