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初中物理模型--最新版

初中物理模型--最新版

初中物理模型--最新版
初中物理模型--最新版

初中物理模型--精选全解 一、电学模型(一)

模型口诀

先判串联和并联,电表测量然后判; 一路通底必是串,若有分支是并联; A 表相当于导线,并联短路会出现; 如果发现它并源,毁表毁源太凄惨; 若有电器与它并,电路发生局部短; V 表可并不可串,串时相当电路断; 如果发现它被串,电流为零应当然。

模型思考

你想知道常用、快捷、有效、正确识别电路连接方式的四种方法吗?

你会迅速、快捷、无误地判断出电路发生变化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如何变化吗?

你能根据实验现象或者题中给出的器材,准确、有效、方便的查找到电路中发生故障的原因吗?

模型归纳示图

去表法

串联电路 标电流法 并联电路

节点法

去元件法

正确识别电路办法 A

V

明晰电压表电流表测量电路部分

部分电阻变化 总电阻变化 总电流变化 部分电流、部分电压、电表示数 电功、电功率

故障已给出 假设法

判断电路故障 电路图分析 故障未给出短路 串、并连接 断路 电器连接方式 使用注意 电表用途

判断电流电压示数

串、并联电路的识别方法

电路连接有两种基本方法──串联与并联。对于初学者要能够很好识别它们有点难度,下面结合串并联电路特点和实例,学习区别这两种电路的基本方法,希望对初学者有所帮助。

一、串联电路

如果电路中所有的元件是逐个顺次首尾连接起来的,此电路就是串联。我们常见装饰用的“满天星”小彩灯,就是串联的。家用电路中的开关与它所控制的用电器之间也是串联的。串联电路有以下一些特点:

(1)电路连接特点:串联的整个电路只有一条电流的路径,各用电器依次相连,没有“分支点”。

(2)用电器工作特点:各用电器相互影响,电路中若有一个用电器不工作,其余的用电器就无法工作。

(3)开关控制特点:串联电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开关位置变了,对电路的控制作用没有影响。即串联电路中开关的控制作用与其在电路中的位置无关。

二、并联电路

如果电器中各元件并列连接在电路的两点间,此电路就是并联电路。教室里的电灯、马路上的路灯、家庭中的电灯、电风扇、电冰箱、电视机等用电器之间都是并联在电路中的。并联电路有以下特点:

(1)电路连接特点:并联电路由干路和几条支路组成,有“分支点”。每条支路各自和干路形成回路,有几条支路,就有几个回路。

(2)用电器工作特点:在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之间相不影响。某一条支路中的用电器若不工作,其他支路的用电器仍能工作。比如教室里的电灯,有一只烧坏,其它的电灯仍然能亮。这就是互不影响。

(3)开关控制特点:并联电路中,干路开关的作用与支路开关的作用不同。干路开关起着总开关的作用,控制整个电路。而各条支路开关只控制它所在的那条支路。

三、识别电路方法

1.定义法:综合运用上面介绍串并联电路的连接特点及用电器工作特点,针对一些简单、规则的电路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其它方法的基础。

2.路径识别法:根据串并联电路连接特点,串联的整个电路只有一条电流的路径,如果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路径即为并联电路。

例题1如图1所示的电路,是判断连接方式是串联还是并联?

【解析】我们可以在图形上用箭头标示出电流的路径,电流从电源的正极出发,若只有一条路径,则是串联,若有两条或两条以上路径则是并联;图中可以标示出三条路径,如图2所示,可以用箭头在图形上标画出来,第一条是从正极→A→L1→B→负极,第二条是正极→A→L2→B→负极,第三条是正极→A→L3→B→负极。所以图中L1、L2、L3组成的是并联电路。

3.节点分析法:对一些复杂的电路往往一眼难辨,为了简化起见,可以在电流的分流处和合流处设置节点标上字母,同一根导线上字母相同(开关相当于导线),然后分析电流从分流点流到合流点有几种路径,若只有一种路径则为串联,否则为并联电路。

例题2如图3所示的电路,试判断三只电灯是串联还是并联?

【解析】首先在电流的分流处和合流处分别标上字母A、B,且同一根导线字母相同,如图4所示,则从图中不难看出电流从A流到B可以经过L1,也可以经过L2,还可以经过L3到达。等效电路可画成图5所示。可见此电路是由三只电灯并联组成的。

4.去用电器识别法

由于串联电路元件是逐个顺次连接,各用电器相互牵制相互影响,如果将电路中的某个用电器取下,其它的电路都不工作,则该电路是串联电路。而并联电路各支路用电器单独工作互不影响,如果将某一用电器去掉,其它的电路不受影响,则该电路是并联电路。

例题3如图6所示,在桌面上有两个小灯泡和一个开关,它的连接电路在桌面下,无法看到。某同学试了一下,闭合开关时两灯泡都亮,断开开关时,两灯泡都熄灭,这两个小灯泡究竟是串联连接,还是并联连接的呢?

【解析】不能仅凭开关能控制所有用电器,就说电路是串联的。因为并联电路中在干路的开关也能控制整个电路。最简单的方法是:闭合开关,两灯泡都亮,然后拧去一只灯泡,看另一只是否发光。若发光,说明是并联;若不发光,说明是串联。

小结:电路识别对于我们初学者开始有点难,但是借助以上方法加强训练,对简化电路、分析电路很有帮助,特别是路径识别法和节点分析法,希望大家认真学好,在对付一些较复杂的电路时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不妨来试一试。

【训练题】1.在图7所示电路中,(1)当只闭合开关S1时,灯L1、L2、L3是怎样联接的?

(2)当S1、S2闭合时,电流通过哪几只灯?是怎样联接的?

(3)当S1、S3闭合时,电流通过哪几只灯?是怎样联接的?

(4)当S1、S2.、S3都闭合时,电流通过哪几只灯?是怎样联接的?

2.如图8所示的电路,当开关S1、S2断开时,灯L1、L2、L3是怎样连接的?当开关S1、S2闭合时,灯L1、L2、L3又是怎样连接的呢?

【答案】1.(1)只闭合开关S1时,电流通过灯L1、L2、L3,它们是串联的。(2)当S1、S2闭合时,灯L1、L2被开关S2短路,电流只通过灯L3。(3)当S1、S3闭合时,灯L2、L3被开关S3短路,电流只通过灯L1。(4)当S1、S2、S3都闭合时,电流通过灯L1、L2、L3,它们是并联的。

2.开关S1、S2断开时,电流只有一条路径,灯L1、L2、L3是串联的;开关S1、S2闭合时,电流有三条路径,灯L1、L2、L3是并联的。

如何判断电路故障问题

“电路的故障”问题在中考时常出现在电路选择题中,它主要分为无电表(电流表、电压表)和有电表两种情况下的电路故障,电路故障主要包括断路和短路,造成断路的主要原因有:①连接电路时,导线与接线柱之间接触不良;②由于电压过高电路被烧断,比如灯被烧坏;③将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因为电压表的内阻过大,造成电压表所在电路断路。而造成短路的主要原因有:电路的错误连接产生短路,如电流表并联在电路中,因电流表的内阻太小,相当于接入了导线。现举例分析。

一. 无电表时的电路故障

例1. 小明在做实验时把甲、乙两灯泡串联后通过开关接在电源上,闭合开关后,甲灯发光,乙灯不发光。乙灯不发光的原因是()

A. 它的电阻太小;

B. 它的电阻太大;

C. 流过乙灯的电流比甲灯小;

D. 乙灯灯丝断了。

分析与解答:因为甲、乙两灯组成的是串联电路,当开关闭合后,甲灯发光,这证明电路是通路,所以要想知道乙灯不亮的原因,必须得清楚串联电路的电流、电压及电阻的各自特点。因串联电路的电流处处相等,因此有串联电阻两端的电压与电阻是成正比关系的,当乙灯电阻太小时,其两端的电压也太小,远小于其额定电压,所以乙灯不会发光。

答案:A

二. 有电表时的电路故障

例2. 如图1所示为两个灯组成的串联电路,电源电压为6V,闭合开关S后两灯均不发光,用一只理想电压表测量电路中ab间电压为0,bc间电压为6V,则电路中的故障可能为:

A. L1短路且L2断路

B. L1和L2均断路

C. L1断路且L2短路

D. 只有L2断路

分析与解答:本题主要考查电路发生故障原因的判断,解题关键是理解电路的连接及特性。分析时可以从有示数的电表或有工作的用电器开始分析:①当电压表接在ab间时电压为0,说明电压表中无电流通过,即电压表、电源、开关、灯L2组成的是开路;②当电压表接在bc间时电压为6V,说明电压表中有持续的

电流通过,即电压表、电源、开关、灯L1组成通路,这时电压表示数接近电源电压为6V。③若L1短路,

也为零,,但L2应发光,与题目不符。

答案:D

例3. 如图2所示,闭合开关,两只灯泡都不亮,且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指针都不动。现将两只灯泡L1和L2的位置对调,再次闭合开关时,发现两只灯泡仍不亮,电流表指针仍不动,但电压表的指针却有了明显的偏转,该电路的故障可能是()

A. 从a点经过电流表到开关这段电路中出现断路;

B. 灯泡L1的灯丝断了;

C. 灯泡L2的灯丝断了;

D. 电流表和两个灯泡都坏了。

分析与解答:因为电流表指针不动,两灯都不亮,说明电路中没有电流通过,电路应判断为断路。当L1、L2位置对调时,如图3所示:

电压表有示数,说明电压表的两端一定和电源连通,即电流从电源正极经电流表、a点、电压表、b点、灯L1,流回到电源负极之间不可能有断路,故可判断电路故障为灯L2断路。

答案:C

二、电学模型(二)

模型口诀

实物图和电路图,已知其一画另一;

各类仪器来读数,实验步骤需设计;

已知数据球结论,皆是实验探索题;

规范作图要重视,五个问题需牢记;

串联电流处处等,分压正比各电阻;

总阻等于电阻和,或者电压电流除;

并联电压处处等,分流反比各电阻;

各个电阻倒数和,等于总阻的倒数。

模型思考

实验探究是新教材、新课标对同学们提出的新要求,如何进行实验探究?

串联电路的计算方法多种,变化多样,如何做到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从中选择最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并联电路的计算题的解答方法也是变化多端,奥妙无限,怎样才能把握要领,掌握技巧,举一反三?

模型归纳示图

实物图结论是什么

自变量是什么

实验与探究五个问题因变量是什么

控制量是什么

电路图测量量、记录量

欧姆定律电流等,电压与电阻成正比例

串联电路

分压原理

电路计算

分压原理

并联电路

欧姆定律电压等,电压与电阻成反比例

三、电学模型(三)

模型口诀

电流做功UIt,电热I方Rt;

电功率,W比t,电压电流的乘积。

模型思考

有关电功和电功率的问题是电学中的最重要的知识,也是综合性比较强的内容之一,涉及到的公式多,问题一般比较复杂。如何应用电功和电功率的知识正确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内在规律和办法?

模型归纳示图

看懂电路图

串并联电路特点欧姆定律、电功、电功率公式

实际功率问题

电功、电功率串联额定电流同,电压之和等于路端电压

用电器正常工作

并联额定电压同,电流之和不超过干路

电路变化原因开关还是滑动变阻器

对应状态电路图 状态不变量

分状态列方程 利用串并联规律

总结、反思

四、电学模型(四)

模型口诀

电流通过会放热,焦耳定律求此值; 物质升温需吸热,值与比热成正比; 家庭电路最基本,三孔插座零火地; 功率切莫超负荷,安全用电是常识。

模型思考

焦耳定律和电热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在应用焦耳定律和电热的知识解决有关的问题时,又应该抓住哪些关键的知识点,有什么技巧?

家庭电路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电路,安全用电是最重要的基本常识,在家庭电路中,怎样判断用电是否安全?电路的链接是否有问题?电路的故障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在电磁现象中,怎样确定磁感线的方向?如何确定磁体的N 、S 极?如何正确应用右手螺旋定则?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通电导体在磁场受力和电磁感应现象各有什么应用?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区别是什么?

模型归纳示图

家用电器原理 纯电阻电路

焦耳定律和电热 电功计算

非纯电阻电路 能量守恒

家庭电路的正确连接方式 并联 多种开关的作用 各部分的组成及作用 三孔插座 安全用电及故障判断 假设法 家庭电路问

联系实际进行计算 电度表及其计算 表述 磁现象 性质 电磁感应 电与磁

磁场对电的作用 地理现象 应用

日常用具

五、浮力模型

模型口诀

根据已知的条件,判断沉浮的状态; 根据受力的平衡,未知量就求出来。

模型思考

浮力知识是在学习过力、二力合成、二力平衡、密度和液体内部压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因此,浮力知识与前面知识联系密切,综合性强。这样在解决涉及浮力知识习题中,带有很强的迷惑性,学生往往无从下手,我们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处理技巧呢?其实浮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浮力的效果是液体或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向上的支持力的作用,接着就要分析浮力与物重大小关系,从而确定物体在液体中或气体中的浮沉状态。有时还要涉及物体在三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的问题。最后关于浮力大小求解过程,首先利用浮力形成的原因,即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因上下表面进入深度不同,导致液体对下表面的压力大于上表面的压力,形成竖直向上的浮力,最后要提醒的是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在液体中受到浮力作用时,也对液体产生竖直向下的压力,增加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

在处理浮力相关问题时,如何快速有效的判断物体的浮沉?如何利用浮沉条件判断未知物体的密度?怎样采取简便的数学方法比较物体的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大小?

模型归纳示图

确定研究对象

判断浮沉状态

物ρ、物V ,液ρ、液V )

力的平衡条件的判断

建立力的平衡方程

六、密度模型

模型口诀

实验测密度,质量比体积;

等量替换法,密度就可知。

模型思考

密度部分的习题常常以设计实验的面目出现,通过在实验器材上设置难度,检验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利用等量替换原则解决问题的技巧,它们的处理方式既统一又多变。围绕着密度的定义公式,我们可以利用天平、量筒以及水等器材的一些特殊性质实现质量、体积之间的转换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处理这部分习题的时候,如何准确的分析实验目的?如何合理的利用实验器材?如何正确的实施实验步骤以求得尽量准确的物理量?最后计算的过程中如何通过合理的取舍实验数据达到算法的简洁?

模型归纳示图

测量液体密度测量固体密度

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观察天平的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观察天平的

最大称量值及横梁标尺上最小分度值最大称量值及横梁标尺上最小分度值

将游码移至横梁标尺左端“0”点上,调节平将游码移至横梁标尺左端“0”点上,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标尺中央的红线衡螺母,使指针对准标尺中央的红线

在玻璃杯中盛油,用天平称出它们的质量(m)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m

把玻璃杯中的一部分油倒入量筒中,记下量筒在量筒中倒入适当的水,测出体积V

中油的体积(V)

称出玻璃杯和杯中剩下油的质量(1m ) 用细线将石块栓好轻轻放入量筒内水中,测出

水和石块的总体积1V

利用密度公式,求出油的密度 利用密度公式,求出石块的密度

测量密度方法

1.仅有天平测固体(溢水法)

测量:m1为空小烧杯的质量,m2为接完溢出水后的质量。

21m m m -=溢水、水溢水ρ/)(21m m V -=、水溢水物ρ/)(V 21m m V -==、)/(21m m m -=物水物ρρ

2.测液体的密度(等体积法)

测量中: m1为空烧杯的质量;m2为装未知液体后烧杯与液体的质量;m3为烧杯装水后的质量

12m m m -=液、m 水=m3-m1、v 液=v 水=(m3-m1)/ρ水、ρ液=m 液/v 液=ρ水(m2-m1)/(m3

-m1) 3.仅有量筒

量筒只能测体积。而密度的问题是ρ=m/v ,无法直接解决m 的问题,间接解决的方法是漂浮法。 测量:V2为物体浸没水中而水溢出流入小量筒的读数,V0为小量筒的初始读数;V3为放入物体后量筒液面上升后的读数,V1为量筒的初始读数。

V 排=V2-V0、 V 物=V3-V1,G=F 浮、ρ物gv 物=ρ液gV 排。 若ρ液已知,可测固体密度:ρ物=ρ液(V2-V0)/(V3-V1); 若ρ物已知,可测液体密度:ρ液=ρ物(V3-V1)/(V2-V0); 条件是:漂浮。 4.仅有弹簧秤

m 物=G/g 、F 浮=G -F 、ρ液gv 物=G -F ;

若ρ液已知,可测固体密度、ρ物=ρ液G/(G -F );

若ρ物已知,可测液体密度、ρ液=ρ物(G-F)/G;

比较同体积液体的质量测液体的密度

条件:浸没,即ρ物>ρ液。

七、光学模型

模型知识结构图

实例

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规律

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是3*10e8m/s

解释现象

应用

应用光传播的规律进行测量、激光制导

实例

反射规律:光的反射定律

解释现象

应用平面镜成像特点

平面镜

应用光的反射定律作图

实例

规律:光的折射定律

折射解释现象

应用两种透镜的特点

透镜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照相机

应用幻灯机

放大镜

模型口诀

同种均匀光直线,日常生活很常见;

小孔成像日月食,影子形成激光线;

入射反射法两边,等角等大虚像显;

折射定律要记牢,关键三线和两角;

透镜成像有规律,物近像大像变远;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大小变;

实像都由光相聚,虚实据此可判断。

模型思考

光学现象在生活当中随处可见,我们平时遇到的光学问题基本上都可以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

光的传播规律包括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光的反射规律还需要研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光的折射规律中还要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研究光的传播规律主要是先分析光的传播介质,判断光传播的路径,再根据光学器材对光传播路径的影响解释现象。

光的直线传播是怎样解释小孔成像和日月食的形成的?光的反射规律是如何用在平面镜成像现象中的?照相机是如何调节镜头使照出来的相片更加清晰?我们通过光学题解模型的学习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些问题。

模型归纳图示

发现光学现象

小孔成像桥在水中的倒影筷子变弯

判断传播介质

直线传播规律反射规律折射规律

应用光学规律,解决生产、生活问题

掘进机潜望镜照相机光的直线传播应用光的反射应用光的折射应用

八、简单机械模型

模型口诀

杠杆平衡的条件,力乘力臂积相等;

常与浮力相结合,按照平衡列方程。

模型思考

杠杆的平衡主要是力和力臂乘积相等这一主题。这个主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有:受力分析、杠杆平衡条件、浮力以及压强知识。受力分析没有在考试说明中单独列出,但是对物理进行准确的受力分析的能力是学生学习物理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贯穿初、高中物理学习始终。我们绝大部分的学生将进入高中学习,应该具备这种能力。

如何分清杠杆转动过程、处于平衡状态时,动力和动力臂的乘积与阻力和阻力臂的乘积相等条件下动力、动力臂的变化趋势?如何巧妙运用不等式运算解决杠杆在受力发生变化前提下杠杆是否平衡问题?

模型归纳示图

确定研究对象

判断杠杆的五要素

杠杆在匀速转动过程中各个量的变化趋势

注意控制变量的分析方法

建立杠杆的平衡方程

列方程求解

九、功率和机械效率解题模型

模型口诀

滑轮省力不省功,功率等于Fv ; 重物提升实际功,人力乘距是总功; 两者之差额外功,机械效率相除成。

模型思考

过程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存在着相应的问题。比如在利用简单机械(滑轮组)搬运重物的时候,滑轮组可以帮助我们用较小的力克服较大的力。但是在我们省力的同时,却以多移动距离来交换,也就是说,使用任何简单机械都不能省功,这样就需要提高机械使用的效率。用同一个滑轮组来搬运重物时,发现若搬运重物所需的力越大利用滑轮组搬运时机械效率就越高。这是因为,使用同一个滑轮组搬运重物时,在不考虑绳子、滑轮间摩擦力以及绳子重力的条件下,所需要付出的额外功是克服动滑轮重力的功。在将重物提高相同高度前提下,额外功一定,有用功越多,有用功占总功的比值就越多。

我们如何寻找题目中隐含的条件?如何链接多状态下滑轮组机械效率变化的根源?怎样区分有用功与总功?如何计算总功功率和有用功功率?

模型归纳示图

不计摩擦及机械自重时:有总额外,W W 0==W 考虑摩擦及机械自重竖直使用:有额外总W W +=W 若物体对动滑轮的拉力为T :nF

T

Fnh Th H =

==

=

F Th W W 总

有η

若匀速竖直上升,则物G T =,若不计滑轮组摩擦和绳重,则有:

滑轮

物物

滑轮物物物拉

拉物物总

有)(G G G 1G G G F G W +=?+==

=

nv n

v v v W η

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被提升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有关,物体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滑轮滑轮

物物额外

有有G G 11

G G G W W +

=+=

+=

W η 十、力学模型(一)

模型口诀

水箱问题较综合,杠杆浮力和水压; 浮子塞子是对象,逐个受力分析它。

模型思考

物理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有些现象、发明就能利用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加以理解。现在我们需要了解水箱所涉及的物理知识,它们包括了压强、浮力以及杠杆知识。当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竖直向上的压力,那么物体就获得浮力为水箱底部的塞子提供向上的拉力,克服塞子受到水的压力。当水箱中存储足够多的水时,塞子打开达到自动蓄水的目的。

这一类题目综合性强,在阅读理解方面存在困难,如何在读取信息方面抓住有利条件?如何将注意力重点放在浮子受力分析和塞子受力分析上?怎样巧妙分析、简化中间过程?

模型归纳示图

浮子 确定研究对象 塞子

判断是力的平衡,还是杠杆的平衡,还是二者都有

从力的平衡角度分析要注意物体 重力 若涉及杠杆问题,注意杠杆的五要素:支点、

与浮力、液体压力的分析比较 动力和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的识别

排水浮gV ρ=F gSh F 水水压ρ=

力的平衡条件的判定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判定

建立力的平衡方程列杠杆平衡方程求解

十一、力学模型(二)

模型口诀

物体处于平衡态,外力必然和为零;

条件匀速或静止,写出方程大事成。

模型思考

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方式,与同学们交流物理模型?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善于学习的人,往往教师费得力气不大,但自己获益却很多,又能归功于教师,对于教师表示感激之意。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率,又从而怨之。

——不善学习的人,往往教师费力很大,但自己获益却很少,反而把责任推卸给老师,埋怨教师。

其实,老师在讲解知识的同时,不断的渗透着一种学习方法。这样,我们就可以不断更新知识,获得喜悦。

在力学学习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物体受到哪些力的作用?然后是力与物体运动之间满足什么关系?我们怎样掌握受力分析的技巧?如何确定物体受力特点与物体运动状况之间的关系?如何通过方程的思想巧妙处理多状态、多受力下物体各个力的大小?

模型归纳示图

确定研究对象

判断运动状态

注意重力与阻力的关系若竖直方向若水平方向注意拉力与摩擦力的

作用

力的平衡条件的判定

建立力的平衡方程

列方程求解

十二、热学模型

模型口诀

吸热熔汽升,放热固液凝;

恒温熔固沸,三点要分清;

物态要变化,温差是前提。

模型思考

热现象主要指的是自然界物质三态(固态、液态、气态)的变化现象,即我们常说的物态变化现象。这部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很多习题以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为背景再现。有些物态变化现象易使学生发生混淆,不易辨别。

热现象主要涉及的知识内容是六种物态变化的辨别、物态变化过程的吸放热情况和物态变化在生产生活的应用。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是判断热现象发生的初始状态和末状态。初始状态到末状态密度是变大还是变小了,密度密度变小的过程一般是吸热过程,密度变大的过程一般是放热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利用者部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又是如何将热现象知识运用到生活生产当中的?在快速解决热现象问题时有什么好的技巧吗?

模型归纳示图

最新初中物理公式汇总完整版

最新初中物理公式汇总完整版 并联电路时间:t t=t1=t2 t=t1=t2电流:I I = I1= I2 I = I1+ I2电压:U U = U1+ U2 U = U1= U2电荷量:Q电 Q电= Q电1= Q电2 Q电= Q电1+ Q电2电阻:R R = R1= R21/R=1/R1+1/R2 [R=R1R2/(R1+R2)]电功:W W = W1+ W2 W = W1+ W2电功率:P P = P1+ P2 P = P1+ P2电热:Q热 Q热= Q热1+ Q热2 Q热= Q热1+ Q热2物理量(单位)公式备注公式的变形速度V (m/S) v= S:路程/t:时间重力G(N) G=mg m:质量g: 9、8N/kg或者10N/kg 密度ρ(kg/m3)ρ= m:质量V:体积合力F合(N)方向相同:F合=F1+F2方向相反:F合=F1G视G视:物体在液体的重力浮力F浮(N) F浮=G物此公式只适用物体漂浮或悬浮浮力F浮(N) F浮=G排=m排g=ρ液gV排 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ρ液:液体的密度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即浸入 液体中的体积) 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 F2L2 F1:动力 L1:动力臂F2:阻力L2:阻力臂定滑轮 F=G物S=h 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G物:物体的重力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h:物体升高的距离动滑 轮 F= (G物+G轮)S=2 h G物:物体的重力G轮:动滑轮的重力滑轮组 F= (G物+G轮)S=n h n: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机械

功W(J) W=Fs F:力 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有用功W有总功W总 W有=G物hW总=Fs 适用滑轮组竖直放置时机械效率 η=100%功率P(w) P= W:功 t:时间压强p(Pa) P= F:压 力S:受力面积液体压强p(Pa)P=ρgh ρ:液体的密度h:深度(从液面到所求点的竖直距离)热量Q(J)Q=cm△t c:物质的比热容 m:质量△t:温度的变化值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Q (J) Q=mq m:质量q:热值常用的物理公式与重要知识点一、物理公式单位)公式备注公式的变形串联电路电流I(A) I=I1=I2=…… 电流处处相等串联电路电压U(V)U=U1+U2+…… 串联电路起分压作用串联电路电阻R(Ω)R=R1+R2+…… 并联电路电流I(A) I=I1+I2+…… 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分流)并联电路电压U(V)U=U1=U2=…… 并联电路电阻R (Ω)= + +……欧姆定律 I= 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 电阻成反比电流定义式 I= Q:电荷量(库仑)t:时间(S)电功W(J) W=UIt=Pt U:电压 I:电流t:时间 P:电功率电功 率 P=UI=I2R=U2/R U:电压 I:电流R:电阻电磁波波速与波长、频率的关系C=λν C:波速(电磁波的波速是不变的,等于 3108m/s)λ:波长ν:频率二、知识点 1、需要记住的几个数值: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40m/s b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108m/sc、水的密度: 1、0103kg/m3 d、水的比热容: 4、2103J/(kg?℃)e、一节干电池的电压:

初中物理全部讲义

第1讲磁原子和星系 【知识要点】 一、磁体 1.物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做磁性,具有磁性的物体叫做磁体。 2.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每一个磁体都有两个磁极,分别是N极(北极)和S极(南极)。 3.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二、磁场 1.磁体周围存在着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叫做磁场,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就是通过磁场来传递的。 2.磁场是有方向的,放在磁场中的某一点的,可以自由转动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这一点磁场方向。3.磁感应线是人们为了方便、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分布情况的假想曲线,磁体外部的磁感应线总是从磁体的N极出来,回到磁体的S极。 常见的磁感应线分布图 三、电流的磁场 1.著名的奥斯特实验首先表明了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即电流具有磁效应。 2.通电螺线管周围存在着磁场,其对外相当于一个条形磁铁。 3.右手螺旋定则 a.对于通电直导线:用右手握住导线,大拇指指向电流方向,那么弯曲的四指就表示导线周围磁场的方向; b.对于通电螺线管:用右手握住通电螺线管,弯曲的四指指向电流方向,那么大拇指所指的一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 四、原子 1.物质构成了物体,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 2.原子模型的建立过程 a.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原子中存在着电子,建立了原子的“葡萄干蛋糕模型”; 他认为整个原子就好像是一个均匀分布的正电荷的蛋糕,而电子则是一颗颗嵌在其中的葡萄干。 b.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建立了原子的“行星模型”; 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恒星),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行星)在核外空间里绕核高速旋转。 c.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根据量子理论,建立了原子的“电子云模型”。 *电子云是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概率密度分布的形象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某区域内出现,好像带负电荷的云笼罩在原子核的周围,人们形象地称它为“电子云”。电子云模型是目前认为最科学的原子模型。

初中物理电学综合解题万能模型

《初中物理电学综合解题万能模型》 电压相同的两个电路中:电流比等于电阻的反比. 电学综合题共同的特点是首先通过通断开关,形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电路状态,(这是一个将整体化为部分的过程对应学生能力中的分析能力)每一个电路中都会给一部分已知,基本是我们熟知的这几个物理量---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最后会给某两个电路中的物理量之间的比值关系。(这其实是将两个电路状态进行综合) 所以解电学综合题,首先要进行分析,将一道题化成一个简单电路,并且画出等效电路图并且确定电表测量哪个用电器,这一步非常重要,一定要画对,因为不同的的电路连接方式,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不同,规律不同,这一步错,之后的所有步骤都会错,会白白浪费时间。判断电路连接方式的方法有两种,一,电流流向法,二,等电势法,也叫节点法。往往我们要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应用,可以快速准确的确定电路连接方式和画出等效电路图。这两种方法,是我们的必备的基本功,一定要好熟练掌握。(化整为零,将整体变为部分,是难度降低,从而使为题得以解决我们都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我们没有那么大的力量一次性将整个山移走,但是我们可以一筐一筐的将土移走,这样可以将不可能完成的事得以变成现实,解题与此相类似) 分析结束,就要进行综合,这样可以把不同电路的已知条件综合在一起,有利于解题(题目之所以难解,是因为已知太少,综合可以零散的已知整合在一起从而很方便的找到未知。题目一般会给几个综合性的已知,比如电流比,电压比,功率比,电阻比。我们要充分运用这些已知。那么如何应用呢? 上面的这个万能模型,系统直观的展现了应用的思路。电路连接方式发生变化的时,不变的是用电器的电阻和电源电压,变化的是流过用电器的电流,其两端的电压以及电功率。我们都学过串并联电路的规律,电阻比决定电流比,电压比和功率之比,也就是不变量决定变量。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找到了不变量电阻以及电阻之间的关系,那么其他的量都能确定。所以我们要想办法通过题目中所给的变量比---电流比,电压比,功率比,找到电阻比,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应该有这样的意识。

初中物理公式汇总一览表

初中物理公式汇总 速度公式: t s v = 公式变形:求路程——vt s = 求时间——t=s/v 密度公式: V m = ρ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G = mg 压强公式: P=F/S (固体) p =ρgh 浮力公式: F 浮= G 物 – F 示 物理量 单位 v ——速度 m/s km/h s ——路程 m km t ——时间 s h 单位换算: 1 m=10dm=102cm=103mm 1h=60min=3600 s ; 1min=60s 物理量 单位 G ——重力 N m ——质量 kg g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g=9.8N/kg ;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 物理量 单位 F 浮——浮力 N G 物——物体的重力 N F 示——物体浸没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N 物理量 单位 物理量 单位 ρ——密度 kg/m 3 g/cm 3 m ——质量 kg g V ——体积 m 3 cm 3

F 浮= G 排=m 排g F 浮=ρ 液 gV 排 F 浮= G 物 F 1L 1=F 2L 2 或写成:12 2 1L L F F 滑轮组: F = n 1G 总 (G 总= G 物+G 动) s =nh 对于定滑轮而言: ∵ n =1 ∴F = G 物 s = h 对于动滑轮而言: ∵ n =2 ∴F = 21 (G 物+G 动) s =2 h 功的公式: W =F s P =t W 公式变形:W =Pt 提示:克服重力做功或重力做功(即竖直方向): 单位换算:1W=1J/s 1kW=103W G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 受到的重力 N m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 的质量 kg

初中物理模型--最新版

初中物理模型--精选全解 一、电学模型(一) 模型口诀 先判串联和并联,电表测量然后判; 一路通底必是串,若有分支是并联; A 表相当于导线,并联短路会出现; 如果发现它并源,毁表毁源太凄惨; 若有电器与它并,电路发生局部短; V 表可并不可串,串时相当电路断; 如果发现它被串,电流为零应当然。 模型思考 你想知道常用、快捷、有效、正确识别电路连接方式的四种方法吗? 你会迅速、快捷、无误地判断出电路发生变化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如何变化吗? 你能根据实验现象或者题中给出的器材,准确、有效、方便的查找到电路中发生故障的原因吗? 模型归纳示图 去表法 串联电路 标电流法 并联电路 节点法 去元件法 正确识别电路办法 A V

明晰电压表电流表测量电路部分 部分电阻变化 总电阻变化 总电流变化 部分电流、部分电压、电表示数 电功、电功率 故障已给出 假设法 判断电路故障 电路图分析 故障未给出短路 串、并连接 断路 电器连接方式 使用注意 电表用途 判断电流电压示数

串、并联电路的识别方法 电路连接有两种基本方法──串联与并联。对于初学者要能够很好识别它们有点难度,下面结合串并联电路特点和实例,学习区别这两种电路的基本方法,希望对初学者有所帮助。 一、串联电路 如果电路中所有的元件是逐个顺次首尾连接起来的,此电路就是串联。我们常见装饰用的“满天星”小彩灯,就是串联的。家用电路中的开关与它所控制的用电器之间也是串联的。串联电路有以下一些特点: (1)电路连接特点:串联的整个电路只有一条电流的路径,各用电器依次相连,没有“分支点”。 (2)用电器工作特点:各用电器相互影响,电路中若有一个用电器不工作,其余的用电器就无法工作。 (3)开关控制特点:串联电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开关位置变了,对电路的控制作用没有影响。即串联电路中开关的控制作用与其在电路中的位置无关。 二、并联电路 如果电器中各元件并列连接在电路的两点间,此电路就是并联电路。教室里的电灯、马路上的路灯、家庭中的电灯、电风扇、电冰箱、电视机等用电器之间都是并联在电路中的。并联电路有以下特点: (1)电路连接特点:并联电路由干路和几条支路组成,有“分支点”。每条支路各自和干路形成回路,有几条支路,就有几个回路。 (2)用电器工作特点:在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之间相不影响。某一条支路中的用电器若不工作,其他支路的用电器仍能工作。比如教室里的电灯,有一只烧坏,其它的电灯仍然能亮。这就是互不影响。 (3)开关控制特点:并联电路中,干路开关的作用与支路开关的作用不同。干路开关起着总开关的作用,控制整个电路。而各条支路开关只控制它所在的那条支路。 三、识别电路方法

2020初中物理公式大全(最新版)

初中物理公式一览表 物理量主要公式主要单位 (1)用刻度尺测(2)路程s vt W (2)(3) 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 F Km 、m、dm、 cm 、mm等 F.lp 长度(L)22(3)(4) 力臂l= (5)液体深度h 1km=1000m 1F g 11m=100cm V3(6)物体厚度h= a=V S1 222222(1) 面积公式S=ab S=a S=πR = πD 1m=10dm 4 222面积(S) 1dm=10cm Vp222(2) 体积公式s (3) 压强公式s 1cm=10mm hF43 3(1) 数学公式V=a V=Sh=abh V=Sh V球=πR 正长柱33331m=10dm m (2) 密度公式V 3331dm=10cm 体积(V) (3)用量筒或量杯V=V-V21 3331cm=10mm (4) 阿基米德原理浸没时V=V=F/ρg 排浮液部分露出时V=V-V

排物露1h=60min 时间(t)sW1min=60s (1)速度定义t(2)功率t(3)用钟表测量 vP sWFsP (1)v(2)P Fv则v tttF 速度(v) 1m/s=3.6km/h 8声速υ= 340m / s 光速C = 3×10 m /s GW (1)重力公式m(2)功的公式W Gh mghm 1t=1000kg ggh 质量(m) 1kg=1000g 1g=1000mg (3)密度公式m V(4)用天平测量m GG(1)m有 V ggVp31g/cm=1000 (2)压强公式p gh 密度(ρ)3 gh kg/m F浮(3)阿基米德原理F=ρgV则ρ= 浮液排液gV排 合力(F) (1)同方向F=F+F(2)反方向F= F-F(F>F) N 121212可编辑word文档F (1) p(适用于一切固体和液体)S ⑵ p gh适用于一切液体和侧面与底面垂直的固体(长方体、2 1Pa=1N/m压强(p)正方体、圆柱体) 【注意】1标准大气压 = 76 cmHg柱 = 1.01×105 Pa = 10.3 m水柱 (1) 称重法 F=G-F

初中物理滑轮模型专项

初中物理滑轮模型专项 常见知识点 一.结构角度 1.定滑轮相当于等臂杠杆,拉力等于阻力。 2.支点在定滑轮的转轴上,因此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3.动滑轮相当于不等臂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 4.动滑轮支点在绳锝固定端与轮的交点处,因此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两倍。 二.用途角度 1.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使用定滑轮,动力的方向无论向哪个方向动力都等于阻力。 3.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4.滑轮组即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又可以省力。 三.上位角度 滑轮是特殊的杠杆 四.下位角度 滑轮组由动滑轮与定滑轮组成。 典型模型 1.绳的自由端与固定端平行时,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 2.绳的自由端与固定端不平行时,使用动滑轮不能省一半的力,动力要大于一半的阻力, 因为动力臂小于一半的阻力臂。 3.使用滑轮组省几倍的力就费几倍的距离,费几倍的力就省几倍的距离。 4.使用滑轮组省几倍的力就可以费几倍的速度,费几倍的力就省几倍的速度。 5.水平方向滑轮组的模型 设V为力F移动的速度,V1为物体移动的速度。S为力F移动的距离,S1为物体移动的距 离,F为拉力,f为摩擦力。 6.竖直方向滑轮组的模型 设V为力F移动的速度,V1为物体移动的速度。S为力F移动的距离,h为物体移动的距 离,F为拉力,G为物体的重力。 F=f S=S1 V=V1 F=1/2f S=2S1 V=2V1F=2f S=1/2S1 V=1/2V1 F=1/2f S=2S1 V=2V1 F=1/3f S=3S1 V=3V1

7.一般情况下,在滑轮组中,绳得固定端固定在动滑轮上比固定在定滑轮上更省力。(如上两图中所示) 8.竖直运动的滑轮组,拉力克服的是物体的重力。 9.水平状态的滑轮组,拉力克服的是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与物重无关。 10.在滑轮组中,和动滑轮相连的有几根绳子就省几分之几的力,费几倍的距离和速度 11.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F=G S=h V=V 1 F=F 1=F 2 F=1/2G S=2h V=2V 1 F

通用模型解题法初中物理

通用模型解题法初中物理 赢在教育 物理教师:喻老师 QQ:41975427

一、电学模型(一) 模型口诀 先判串联和并联,电表测量然后判; 一路通底必是串,若有分支是并联; A 表相当于导线,并联短路会出现; 如果发现它并源,毁表毁源太凄惨; 若有电器与它并,电路发生局部短; V 表可并不可串,串时相当电路断; 如果发现它被串,电流为零应当然。 模型思考 你想知道常用、快捷、有效、正确识别电路连接方式的四种方法吗? 你会迅速、快捷、无误地判断出电路发生变化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如何变化吗? 你能根据实验现象或者题中给出的器材,准确、有效、方便的查找到电路中发生故障的原因吗? 模型归纳示图 串联电路 标电流法 并联电路 节点法 去元件法 明晰电压表电流表测量电路部分 部分电阻变化 总电阻变化 总电流变化 部分电流、部分电压、电表示数 电功、电功率 故障已给出 假设法 判断电路故障 故障未给出短路 串、并连接断路 正 确识别电路 办法 判断 电流 电压 示数

电表用途 串、并联电路的识别方法 电路连接有两种基本方法──串联与并联。 对于初学者要能够很好识别它们有点难度,下面结合串并联电路特点和实例,学习区别这两种电路的基本方法,希望对初学者有所帮助。 一、串联电路 如果电路中所有的元件是逐个顺次首尾连接起来的,此电路就是串联。我们常见装饰用的“满天星”小彩灯,就是串联的。家用电路中的开关与它所控制的用电器之间也是串联的。串联电路有以下一些特点: (1)电路连接特点:串联的整个电路只有一条电流的路径,各用电器依次相连,没有“分支点”。 (2)用电器工作特点:各用电器相互影响,电路中若有一个用电器不工作,其余的用电器就无法工作。 (3)开关控制特点:串联电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开关位置变了,对电路的控制作用没有影响。即串联电路中开关的控制作用与其在电路中的位置无关。 二、并联电路 如果电器中各元件并列连接在电路的两点间,此电路就是并联电路。教室里的电灯、马路上的路灯、家庭中的电灯、电风扇、电冰箱、电视机等用电器之间都是并联在电路中的。并联电路有以下特点: (1)电路连接特点:并联电路由干路和几条支路组成,有“分支点”。每条支路各自和干路形成回路,有几条支路,就有几个回路。 (2)用电器工作特点:在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之间相不影响。某一条支路中的用电器若不工作,其他支路的用电器仍能工作。比如教室里的电灯,有一只烧坏,其它的电灯仍然能亮。这就是互不影响。 (3)开关控制特点:并联电路中,干路开关的作用与支路开关的作用不同。干路开关起着总开关的作用,控制整个电路。而各条支路开关只控制它所在的那条支路。 三、识别电路方法 1.定义法:综合运用上面介绍串并联电路的连接特点及用电器工作特点,针对一些简单、规则的电路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其它方法的基础。 2.路径识别法:根据串并联电路连接特点,串联的整个电路只有一条电流的路径,如果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路径即为并联电路。 例题1如图1所示的电路,是判断连接方式是串联还是并联?

初中物理模型

一、电学模型(一) 模型口诀 先判串联和并联,电表测量然后判; 一路通底必是串,若有分支是并联; A 表相当于导线,并联短路会出现; 如果发现它并源,毁表毁源太凄惨; 若有电器与它并,电路发生局部短; V 表可并不可串,串时相当电路断; 如果发现它被串,电流为零应当然。 模型思考 你想知道常用、快捷、有效、正确识别电路连接方式的四种方法吗? 你会迅速、快捷、无误地判断出电路发生变化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如何变化吗? 你能根据实验现象或者题中给出的器材,准确、有效、方便的查找到电路中发生故障的原因吗? 模型归纳示图 去表法 串联电路 标电流法 并联电路 节点法 去元件法 正确识别电路办法

明晰电压表电流表测量电路部分 部分电阻变化 总电阻变化 总电流变化 部分电流、部分电压、电表示数 电功、电功率 故障已给出 假设法 判断电路故障 电路图分析 故障未给出短路 串、并连接 断路 电器连接方式 使用注意 电表用途 判断电流电压示数

串、并联电路的识别方法 电路连接有两种基本方法──串联与并联。对于初学者要能够很好识别它们有点难度,下面结合串并联电路特点和实例,学习区别这两种电路的基本方法,希望对初学者有所帮助。 一、串联电路 如果电路中所有的元件是逐个顺次首尾连接起来的,此电路就是串联。我们常见装饰用的“满天星”小彩灯,就是串联的。家用电路中的开关与它所控制的用电器之间也是串联的。串联电路有以下一些特点: (1)电路连接特点:串联的整个电路只有一条电流的路径,各用电器依次相连,没有“分支点”。 (2)用电器工作特点:各用电器相互影响,电路中若有一个用电器不工作,其余的用电器就无法工作。 (3)开关控制特点:串联电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开关位置变了,对电路的控制作用没有影响。即串联电路中开关的控制作用与其在电路中的位置无关。 二、并联电路 如果电器中各元件并列连接在电路的两点间,此电路就是并联电路。教室里的电灯、马路上的路灯、家庭中的电灯、电风扇、电冰箱、电视机等用电器之间都是并联在电路中的。并联电路有以下特点: (1)电路连接特点:并联电路由干路和几条支路组成,有“分支点”。每条支路各自和干路形成回路,有几条支路,就有几个回路。 (2)用电器工作特点:在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之间相不影响。某一条支路中的用电器若不工作,其他支路的用电器仍能工作。比如教室里的电灯,有一只烧坏,其它的电灯仍然能亮。这就是互不影响。 (3)开关控制特点:并联电路中,干路开关的作用与支路开关的作用不同。干路开关起着总开关的作用,控制整个电路。而各条支路开关只控制它所在的那条支路。 三、识别电路方法 1.定义法:综合运用上面介绍串并联电路的连接特点及用电器工作特点,针对一些简单、规则的电路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其它方法的基础。 2.路径识别法:根据串并联电路连接特点,串联的整个电路只有一条电流的路径,如果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路径即为并联电路。 例题1如图1所示的电路,是判断连接方式是串联还是并联?

(完整版)初中物理题型解题技巧

初中物理题型解题技巧 物理试卷结构(共五大题型)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作图题: 四、探究与实验题: 五、简答计算题: 【选择题】 物理选择题的特点是概念性强、针对性强,具有一定的多样性、迷惑性。选择题能考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记忆与理解、判断与推理、分析与比较、鉴别与评估等多种能力,所以它是考查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常用方法。 选择题的题型一般有: 概念辨析类、规律理解类、联系实际类、求比值类、图像分析类、电路故障类、对物理方法的理解类、估值类等。 概念辨析 所谓的概念辨析法是指用物理概念作为标准去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提出的问题,辨别正误,从而判断获取正确结果的解题方法。 解答这类题主要对物理概念要准确记忆和正确理解,对相关的不同概念的区分及对某些重要概念的内涵要分析到位。 规律理解 主要考查对物理过程中物理规律的辨别能力。 解答的关键是对题干中描述的物理过程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分析,然后找准其对应的物理规律,再利用物理规律对选项的内容逐一进行分析,最后做出选择。 联系实际 这类题主要考查物理规律、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解答的关键是对生产、生活或事例的分析,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剖析事例或现象的过程中,找到与物理原理的联系,进而做出解答。 求比值类(比例法、数据代人法) ()比例法:利用数学的比例式来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称之为比例法。 用比例法解题可以省略反复套用公式而带来计算的烦琐,对物理量的单位也没有统一的要求,只要相比的同一物理量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运用这种方法既能通过计算定量得出结果,也能经过分析定性比较大小。 运用比例法的一般步骤是: 了解题意,选择相应的物理公式。 依据题目描述的物理现象找出保持不变或者相等的物理量。 用不变的(或相等)的量为纽带,将公式联立成比例式。 ()数据代入法:根据题目给定的数据,给未知的某个物理量假定一个恰当的值代入题中,然后进行计算。 图像分析 在物理学中,常采用数学中的函数图像,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因此图像实际上反映了物理过程(如熔化图线等)和物理量的关系(如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等)。运用图像知识来解物理试题的方法,叫图像法。 运用此方法时应做到: 识别或认定图像横坐标和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弄清情景所描述的物理过程及其有关的因

初中物理公式汇总一览表

初中物理公式汇总 速度公式: t s v = ! 公式变形:求路程——vt s = 求时间——t=s/v !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G = mg 密度公式: V m = ρ 浮力公式: F 浮= G 物 – F 示 ; F 浮= G 排=m 排g F 浮=ρ液gV 排 F 浮= G 物 压强公式: ( P=F/S (固体) 面积单位换算: 1 cm 2 =10--4m 2 1 mm 2 =10--6m 2 @ 注意:S 是受力面积,指有受到压力作用的那部分面积 单位换算:1kg=103 g 1g/cm 3=1×103kg/m 3 1m 3=106cm 3 1L=1dm 3=10-3m 3 1mL=1cm 3=10-6m 3 物理量 单位 p ——压强 Pa 或 N/m 2 F ——压力 N S ——受力面积 m 2 物理量 单位 、 F 浮——浮力 N G 物——物体的重力 N 提示:[当物体处于漂浮或悬浮时] 物理量 单位 v ——速度 m/s km/h s ——路程 m km t ——时间 s h 单位换算: 1 m=10dm=102cm=103mm 1h=60min=3600 s ; 1min=60s 1 m/s =3.6 km/h 物理量 单位 G ——重力 N m ——质量 kg g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g=kg ;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 < 物理量 单位 ρ——密度 kg/m 3 g/cm 3 m ——质量 kg g V ——体积 m 3 cm 3 物理量 单位 F 浮——浮力 N G 物——物体的重力 N ` F ——物体浸没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N 物理量 单位 F 浮——浮力 N ρ ——密度 kg/m 3 V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 m 3 g=kg ,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G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 受到的重力 N m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 的质量 kg

初中物理公式大全(详解)

这是我在补习班蹭到的~临近中考了,希望能帮上同学们的忙。 恒定电流 1.电流强度:I=q/t{I:电流强度(A),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C),t:时间(s)} 2.欧姆定律:I=U/R {I:导体电流强度(A),U:导体两端电压(V),R:导体阻值(Ω)} 3.电阻、电阻定律:R=ρL/S{ρ:电阻率(Ω?m),L:导体的长度(m),S:导体横截面积(m2)} 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或E=Ir+IR也可以是E=U内+U外 {I:电路中的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R:外电路电阻(Ω),r:电源内阻(Ω)} 5.电功与电功率:W=UIt,P=UI{W:电功(J),U:电压(V),I:电流(A),t:时间(s),P:电功率(W)} 6.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通过导体的电流(A),R:导体的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7.纯电阻电路中:由于I=U/R,W=Q,因此W=Q=UIt=I2Rt=U2t/R 8.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P总=IE,P出=IU,η=P出/P总{I:电路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U:路端电压(V),η:电源效率} 9.电路的串/并联串联电路(P、U与R成正比) 并联电路(P、I与R成反比) 电阻关系(串同并反) R串=R1+R2+R3+ 1/R并=1/R1+1/R2+1/R3+ 电流关系 I总=I1=I2=I3 I并=I1+I2+I3+ 电压关系 U总=U1+U2+U3+ U总=U1=U2=U3 功率分配 P总=P1+P2+P3+ P总=P1+P2+P3+ 10.欧姆表测电阻 (1)电路组成 (2)测量原理 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 Ig=E/(r+Rg+Ro) 接入被测电阻R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 Ix=E/(r+Rg+Ro+Rx)=E/(R中+Rx) 由于Ix与Rx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 (3)使用方法:机械调零、选择量程、欧姆调零、测量读数{注意挡位(倍率)}、拨off挡。 (4)注意:测量电阻时,要与原电路断开,选择量程使指针在中央附近,每次换挡要重新短接欧姆调零。 11.伏安法测电阻 电流表内接法: 电压表示数:U=UR+UA 电流表外接法: 电流表示数:I=IR+IV

初中物理杠杆模型专项

初中物理杠杆模型专项 一、定对象:杠杆 二、定角度 1、 从杠杆构成的角度 硬棒 不一定是直的 做成圆的 滑轮 必须是硬的 不容易发生形变 不能是软的 容 易发生 形变 杠杆 支点 动力 是杠杆转动F 1 力 阻止杠杆转动F 2 2、 从对杠杆作用力的角度 硬棒 支点 3、 从力的角度 力 力臂 力和支点去定了杠杆的力臂 从支点到力的作用 线的距 离 支点 (做力臂需要注意五点内容:延长、虚线、大括号、垂直、字母) 动力 动力臂L 1 力臂 L 1> L 2 F 1F 2 费力杠杆 镊子 阻力 阻力臂L 2 力臂 4、杠杆平衡条件的角度 力 F 1L 1=F 2L 2 F 1/F 2=L 2/L 1 (杠杆平衡时) 力臂 F 1L 1>F 2L 2 力矩大的一端下沉 F 1L 1 F 2L 2 杠杆不平衡 F 1L 1

三、模型 一〉平衡条件的应用 1.动力臂变化 挂在竖直墙上的杠杆可绕O点转动,杠杆在重物G和拉力F的作用下处于水平位置平衡,用力F转动杠杆,当此力F的作用线与杠杆垂直时,所用力最小。 析:因为杠杆一直保持水平位置平衡,阻力G不变,阻力臂不变。当作用力F与杠杆垂直时,动力臂最长。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所以动力最小。 如: 当作用在杠杆上的力与杠杆垂直时所用力最小 2.阻力臂变化 挂在竖直墙上的杠杆,由A位置在始终垂直与杆的力的作用下运动到B位置,拉力先变大再变小,在水平位置时所用拉力最大。 析:阻力不变,由A位置转到B位置阻力臂先变大后变小, 在水平位置阻力臂最大。所以GL2在水平位置最大, 动力F始终与杠杆垂直,所以动力臂L1始终不变。根 据杠杆平衡条件F=GL2/L1在水平位置时动力F最大。 例:一直杆可绕O点转动,杆下挂一重物,为了提高重物,用一个始终和直杆垂直的F 使杠杆由竖直位置慢慢转到水平位置,在这个过程中力F逐渐变大 析: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GL2/L1 L1不变,GL2变大,GL2/L1变大,所以F变大 3.力臂L2及动力臂L1变化,但L1 L2的比值不变 如图:挂在竖直墙上的杠杆,中间挂一重物G。由A位置在竖直 向上的力的作用下拉到B位置的拉力的大小不变 析: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 F1/F2=L2/L1,由A位置到B位置 的运动过程中,由三角形相似L2/L1比值不变,即F1/F2比值 不变。

初中物理必会的14种解题方法:物理从60分到90分的秘诀!

初中物理必会的14种解题方法:物理从60分到90 分的秘诀! 1.控制变量法 当某一物理量受到几个不同物理量的影响,为了确定各个不同物理量的影响,要控制某些量,使其固定不变,改变某一个量,看所研究的物理量与该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如:研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 2.理想模型法 在用物理规律研究问题时,常需要对它们实行必要的简化,忽略次要因素,以突出主要矛盾。用这种理想化的方法将实际中的事物实行简化,便可得到一系列的物理模型。 如:电路图是实物电路的模型;力的示意图或力的图示是实际物体和作用力的模型。 3.转换法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理解,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如:奥斯特实验可证明电流周围有磁场,扩散现象可证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4.等效替代法 等效的方法是指面对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案或设想,而使它们的效果完全相同,将问题化难为易,求得解决。

例如:在曹冲称象中用石块等效替换大象,效果相同。 5.类比法 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们 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思维。 如:用抽水机类比电源。 6.比较法 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理解事 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如:比较发电机和电动机工作原理的异同。 7.实验推理法 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忽略次要因素,实行合理的推想,得出 结论,达到理解事物本质的目的。 如:研究物体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实验;研究声音的传播实验等。 8.比值定义法 就是用两个基本的物理量的"比"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 其特点是被定义的物理量往往是反映物质的最本质的属性,它不随定 义所用的物理量的大小取舍而改变。 如:速度、密度、压强、功率、比热容、热值等概念公式采取的 都是这样的方法。 9.归纳法 从一般性较小的前提出发,推出一般性较大的结论的推理方法叫 归纳法。 如: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反复做了三次实验来验证F1L1=F2L2

初中物理教具制作汇总

万花筒 万花筒看起来很奇妙,实际上很简单,万花筒的原理就是利用组成等边三角形的镜子面互相反射折射堆积在一角的碎彩色玻璃而形成规则的美丽图案,随着转动万花筒的通身,碎玻璃渣的流动随机变化出千奇百怪的美丽花型,所以顾名思义叫做万花筒。 万花筒的制作也非常简单,这里介绍两款制作方法: 一、 材料: 1,旧手电筒玻璃片三片(直径要相同,最好有一片是磨砂的); 2,硬纸板圆筒一个(可用装薯条的纸筒代替); 3,绿豆大米大小的彩色的小碎玻璃渣以及彩色透明的塑料胶片碎渣东10几粒(大小搭配); 4,等长等宽的小镜子三条(镜子店的下脚料即可,长度比纸筒略短即可);5,胶带或胶布(固定小镜子) 制作过程: 1,在万花筒的底层你可以使用两个手电筒的玻璃片来间隔一些彩色的碎玻璃渣(间隔1CM即可以利于彩色玻璃渣的流动),或者添加一些彩色透明的碎胶片,(最好用手工剪切一些具有几何形状的---不一定需要规则的形状,米粒大小即可),最外层的玻璃片最好选用磨砂的玻璃,实在找不到可以在里面衬上一层硫酸纸(制图用的类似于磨砂玻璃的半透明纸,其功能主要是为了透光性好。) 2,万花筒的中间主要是用三片镜子玻璃制作的等三角柱体(镜面一律向内互相反射从而产生了复杂的图案),三条小镜子镜面向内用胶带粘贴捆好。 3,万花筒的目镜也使用相同半径的手电筒玻璃片,一片等大的圆形纸板在圆心处挖出一个直径1CM的圆孔作目镜。 4,三角镜子柱装入纸筒内卡紧,纸筒的一端是两片玻璃组成的空心小盒子,里面放入彩色的碎玻璃渣胶片渣等,直通的另一端是目镜。最后就是美化外壳了,可以随自己的想象力用美丽的包装纸包裹,这样一支奇妙的万花筒就制作好了,很好玩的,可以带给你很丰富的想象力和奇妙的开心感觉。 以上制作具体见图示。 二、 这里介绍一款用玻璃球作物镜的万花筒(物镜采用玻璃球而不是两片玻璃夹住的彩色碎玻璃)

初中物理力学解题方法指导

初中物理力学解题方法指导 黄健 一. 概念辨析法 在深刻理解物理概念的基础上,解题时用相关的概念作为标准去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提出的问题,辨别正误,从而判断并获取正确结果的方法叫概念辨析法。 例1. 下列叙述的几对力中,属于相互作用力的是() A. 人推墙的力与鞋受到的阻力 B. 墙对人的力与人受到向后的力 C. 人推墙的力与墙受到的推力 D. 人推墙的力与墙对人的力 [解析]相互作用力的特点是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并作用在两个物体上。B、C两项中,力都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故错误。人推墙的力与鞋受到的阻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故选项A错。人推墙的力与墙对人的力刚好符合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因此选项D正确。 二. 比较观察法 所谓比较观察法,就是用对照比较的方法去观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找出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以获得清晰的印象,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比较观察法往往与比较思维法紧密联系起来。所谓比较思维法就是把有关事物放在一起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共同点、相似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它们在物理解题过程中的体现主要表现为:通过比较观察法提取题目中的信息,通过比较思维法对所提取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以求得问题的答案。 例2. 图1(甲)、(乙)是小车载着木块向右运动过程中发生的现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图(甲)是小车突然停下时发生的 B. 图(乙)是小车突然停下时发生的 C. 都是小车突然停下时发生的 D. 都是小车突然被拉动时发生的 图1 [解析]正确答案为B。

三. 估计法 估计法是根据题目给定的条件或数量关系可以不精确计算,而经分析、推理或进行简单的心算就能找出答案的一种解题方法。它的最大优点是,在解析带有一定计算因素的选择题时,往往不需要精确计算,只要对数据进行粗略的估计或模糊计算,就能使问题迎刃而解。 例3. 在澳大利亚南部海滩,发现一群搁浅的鲸鱼,当地居民紧急动员,帮助鲸鱼重返 大海。他们用皮尺粗略测出其中一头鲸鱼的体积约为3m 3,则该鲸鱼的质量约为( ) A. 3102?kg B. 3103?kg C. 3104?kg D. 3105?kg [解析]根据经验和题意可推测鲸鱼的密度与水的密度差不多,所以该鲸鱼的质量约为m V kg m m kg ==??=?ρ11033103333/。故应选B 。 四. 等效法 等效法就是当我们所研究的现象,其某一方面跟另一简单的物理现象、规律效果相同时,可以用简单的物理模型代替复杂的模型。并保证物理意义、物理规律、作用效果不变。运用等效法解决问题的好处是:可以化难为易,变繁为简,容易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 例4. 小明在实验室里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体积较大的矿石的密度。 (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矿石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2所示,则矿石的质量是__________g 。 图2 (2)因矿石体积较大,放不进量筒,因此他利用一只烧杯,按图3所示方法进行测量, 矿石的体积是______________cm 3。 图3 (3)矿石的密度是________kg m /3 ,从图1到图2的操作引起的密度测量值比真实值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初中物理必会的解题方法与比热容知识点易错点总结

初中物理必会的解题方法与比热容知识点易错点总结 学习物理的时候,对于初中生来说,掌握正确的方法是很重要的,毕竟初中是物理的打基础阶段,如果基础打不好,高中就学不好,更不用谈高考了,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初中物理必会的解题方法 1.控制变量法 当某一物理量受到几个不同物理量的影响,为了确定各个不同物理量的影响,要控制某些量,使其固定不变,改变某一个量,看所研究的物理量与该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如:研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 2.理想模型法 在用物理规律研究问题时,常需要对它们进行必要的简化,忽略次要因素,以突出主要矛盾。用这种理想化的方法将实际中的事物进行简化,便可得到一系列的物理模型。 如:电路图是实物电路的模型;力的示意图或力的图示是实际物体和作用力的模型。 3.转换法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如:奥斯特实验可证明电流周围有磁场,扩散现象可证明分子做

无规则运动。 4.等效替代法 等效的方法是指面对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案或设想,而使它们的效果完全相同,将问题化难为易,求得解决。 例如:在曹冲称象中用石块等效替换大象,效果相同。 5.类比法 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思维。 如:用抽水机类比电源。 6.比较法 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如:比较发电机和电动机工作原理的异同。 7.实验推理法 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忽略次要因素,进行合理的推想,得出结论,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如:研究物体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实验;研究声音的传播实验等。 8.比值定义法 就是用两个基本的物理量的比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其特点是被定义的物理量往往是反映物质的最本质的属性,它不随定义所用的物理量的大小取舍而改变。 如:速度、密度、压强、功率、比热容、热值等概念公式采取的

初中物理公式大全(最新版)

一、 【初 中 物 理 公 式 一 览 表】 物 理 量 主 要 公 式 主要单位 长度(L ) 用刻度尺测 主单位:m 导出单位:Km 、dm 、cm 、mm 等 换算关系:1km=103m 1m=10 dm =102cm=103mm 面积(S ) 面积公式 S =ab S=a 2 换算关系:1m 2 =102 dm 2 =104 cm 2 =106 mm 2 1cm 2=10-4 m 2 体积(V ) (1) V 长=Sh=abh (2)用量筒或量杯 V=V 2-V 1 1m 3=103dm 3(L )=106cm 3(ML)=109mm 3 1dm 3(L )=10-3 m 3 1cm 3(ML)=10-6 m 3 时间(t ) 用钟表测量 主单位:s 1h=60min=3600s 速度(v ) (1)速度公式 :t s v = t s v = (2) 变形公式:v s t = s=υt 国际单位:1m/s=3.6km/h 交通运输单位: 1 km/h =5/18 m/s 声速υ= 340m / s 光速C = 3×108 m /s 质量(m ) 用天平测量 g G m = 主单位:kg 1t=1000kg 1kg=103g=106mg 密度(ρ) (1)密度公式:V m = ρ V m =ρ (2)变形公式: m=ρV V=m/ρ 国际单位:kg/m 3 1g/cm 3=103kg/m 3 重力 G=mg=ρVg m- kg N ;g :9.8N/kg 或者10N/kg 合力(F ) (1)同方向F=F 1+F 2 (2)反方向F= F 1-F 2(F 1>F 2) N 固体压强(p ) (1) S F p = (2)计算步骤: F=G=mg S F p = 单位:Pa 【注意】1标准大气压 = 76 cmHg 柱 = 1.01×105 Pa = 10.3 m 水柱 【注意】柱体时与液体压强与固体压强可通用 液体压强(p ) ⑵ gh p ρ= (2)计算步骤: gh p ρ= F=pS 【注意】深度是从液面开始计算 浮力(F 浮) (1) 称重法 F 浮=G -F 示 (已知弹簧称) (2) 阿基米德原理 F 浮=G 排 = m 排g (已知G 排或m 排) (3) 阿基米德原理F 浮=ρ液gV 排 (已知V 排) (4) 漂浮或悬浮法F 浮=G 物=m 物g (已知漂浮或悬浮法) 【注意】出现“物体静止时,受到浮力”这种说法时,要分别算出浮力(计算时的V 排= V 物),然后根据沉浮条件,如果F 浮> G 物,则上浮至漂浮时静止,根据漂浮条件; F 浮=G 物=m 物 g ;如果F 浮< G 物 ,则下沉至沉底时静止,此时浮 力为刚才算出的浮力。 动力、阻力 杠杆平衡条件(杠杆原理):2211l F l F = 1l 与2l 单位相同即可 机械功(W ) (1)定义W=Fs 克服重力做功W=G 物h=m 物gh ;克服摩擦力做功W=fs 【注意】先判断是否做功,再进行计算 J 机械功率(P) (1)P= t W (2) P= t W = (3)从机器的铭牌上读出 主单位:w 1Kw=103w 拉力(F ) (1)不计动滑轮和绳重及摩擦时,F =G n 1 物(理想滑轮组) (2)不计绳重及摩擦时)(1 动物G G n F += (实际滑轮组) (3)已知η:n G F η= (实际滑轮组) 机械效率(η) (1) 公式:η= 总 有W W ×100% 计算步骤:有用功:W 有=G 物h 总功:W 总=Fs ( W 总=W 有+W 额) η= 总 有W W ×100% (2) 对于滑轮组(竖直):S=nh (v s =nv h ) η= nF G (n 为在动滑轮上的绳子股数) (3)对于滑轮组(水平):S=nh (v s =nv h ) 当匀速运动时,F 拉和f 是一对平衡力,所以,F 拉=f η= F 拉/nF 【注意】1、由于有用功只占总功的一部分,所以η总小于1,且没有单位, 用百分比表示。 2、F 拉为直接用手拉物体的力,F 为拉绳子的力。 3、绳子的为S ,v s ;物 体的为h ,v h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