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语文(心得)之语感训练方法之我见

语文(心得)之语感训练方法之我见

语文论文之语感训练方法之我见

语感训练方法之我见内容提要: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本文探讨了语感训练的方法:一是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二是推敲品析,增强感悟;三是积累语言,深化感悟。立足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提高听、说、读、写实践能力,使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跃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感训练方法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它左右着语文教学中的读、写、听、说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在言语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总之,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是语文素质的核心。

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呢?下面就语感训练方法谈一谈自己的一管之见。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新课标”强调: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默读、背诵。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读书对训练语感的有效性。所以,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进行教学,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整体读、部分读、引读、分角色朗读、范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得到感悟,训练语感。1、加强朗读训练,感悟语句的连贯性小学语文课文一般来讲篇幅比较短小,内容比较浅显,学生大多能够依靠多读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因此,我把“以读为本”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上,课堂上让学生人人读起来。如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自由诵读;了解课文时,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轻读;精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斟酌词句。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同时用比比、赛赛的方法激起学生读的兴趣。这样,即能保证每个学生读书的量,也能提高学生读书的质,使学生在读中体味课文内容、表达方法和思想情感,增强语感。加强朗读训练,特别要在读得正确、连贯上下功夫。要求学生不但能读准生字词,还要能速辨标点符号,合理进行词语组合,读出句读,形成语流。尽量克服一字一顿、一词一顿

的“唱读”现象,逐步做到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2、加强朗读训练,感悟课文内容梗概在读的训练中,可采用默读、诵读、引读、带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集体背诵、分角色背诵、配乐背诵、复述等多种方式,避免学生多读生厌。诵读时,注意语调轻重、速度缓急、韵律节奏,在诵中激发语感;默读时,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通过比较、思辨、领悟,在思中领悟语感;复述时,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语言加以改造,使语言文字的表述更加自然完善,在“忆”中体会语感;背诵时,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诵出文章的气势、韵味,在“熟”中巩固语感。要求学生读书时能联系上下文,对课文进行语义的疏通与整合,引导学生敏锐地觉察课文的主要话题,发现中心句、中心段,从而从整体上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3、加强示范,把握语感的技法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名家名篇,通过教师范读,可以使学生在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入境又入情,达到“语文悟其神”的境界。“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富有技法的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对学生语感有效的训练。它能激起学生读的兴趣,让他们在听中获得语感的熏陶,协调,把握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语气等语感的技法,促进对语言的感受力。如《桂林山水》中“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六个句子,在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时,我指导学生重读

“静、清、绿、奇、秀、险”;而在体会作者的情感时,则应指导学生把读的重音移到六个“真”字上,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笔下具体描写的是“真”景,而心中要表达的是“真情”。这情,就是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愈读,就愈能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就愈能对课文的内涵产生深刻的领悟。另外,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加强语感技能的示范,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推敲品析,增强感悟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讲到语感训练时曾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可见语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并通过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会面,使情契合,练习语感,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作品、编者和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1、比较中训练,感悟用词的准确性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可通过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加一加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挖掘其蕴含意义,从而有所感悟。如,《荷花》中有这样一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中冒出来。”可要求学生用“长”、换“冒”,进行比较。为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合作学习的方式研究、讨论。学生从课文

语言文字中找出根据,见仁见智。因为荷叶多,“挨挨挤挤”,所以荷花只能从水中“冒”出来。“冒”不仅写出荷叶数量多,还写出荷花生命力旺盛。和谐的讨论交流,学生从“冒”中感悟到一种不可抗拒的生命力,一种生机勃勃的韵味。这样,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课文中的好多词句,看似简单,却用得维妙维肖,这时唯有运用比较的方法,不断推敲,才会体会其用词之妙处。如《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一文中:荣国团手捧奖杯,站在领奖台上,望着五星红旗,激动得热泪盈眶,他默默地呼唤着:“祖国啊!……”让学生补充省略号所省去的内容,写出荣国团心情激动时会怎么说的句子,再与原文比较哪一种表达方法更好。 2、想象中训练,感悟语句的意境语感的产生是以“感”为主,它离不开具体生动的想象。因而,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应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达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的境地,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分别描写大娘、小金花、大嫂送别志愿军战士的动人场面。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神态、动作等词句描写,启发学生在脑子里“过电影”,想象大娘熬红的双眼,小桂花挂在腮旁晶莹的泪花,大嫂拄着拐杖一瘸一拐的一幕幕,感悟课文描写的意境,从中培养语感。3、品评中训练,体验语句的情感

(1)品析促感悟训练学生的语感,要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体味联系起来,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作者起伏的情感。如《再见了,亲人》中有一句:“这真是雪中送炭啊!”“雪中送炭”单从字面上讲很容易理解,但如何引导学生品味出它的感情色彩呢?可组织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思考:“雪”和“炭”使人想到什么?表达什么感情?学生议论纷纷:“雪”,使人想到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艰苦生活;“炭”,令人想到温暖与热情。一个“雪”、一个“炭”,不正表达中朝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吗?通过琢磨,学生从“雪中送炭”这个词,品味出了课文所表达的情感。(2)联系促感悟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叶圣陶先生说“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聚集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得越深切。”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学生用词混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跟他自己所做、做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柱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句,由于学生对老奶奶“焦急”的矛盾心理不理解,有的甚至认为作者搞错了。于是,我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有一次,同学们早早地在操场上等候演出,可时间到了还没进行。这时,你们的心情怎样?(焦急)。然而大家还是安静地坐着,没有人离开,表现得怎样?(耐心)。我接着问:“你们为

什么既焦急又耐心呢?”能理解课文中连用这两句词的含义吗?“心有灵犀一点通”,学生因有相似的生活体验作基础,终于领悟到:原来作者并没有错,这“焦急”与“耐心”,正是老奶奶“很想早点儿看到总理的灵车”和“一定要看到灵车,再看一看敬爱的周总理”心情的真实写照,表现了他对敬爱的周总理的无限崇敬和无比怀念之情。如《石榴》一课的最后一自然段,描写了石榴子儿的颜色、光泽、样子、味道。其中,“玛瑙般”、“晶莹透亮”、“清爽无比”等词语,惟妙惟肖地描摹了石榴子儿的特征,没有尝过石榴的人是很难深刻体会的。课上,我让学生带个石榴,剥一剥,看一看,尝一尝,强化了学生的感受,学生也就容易理解书中的遣词用句了。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的教学中,为引导学生感悟到“千斤巨石般”的真正内涵及所表达的情感,可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受到被火灼伤时的感受,体验邱少云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的难忍痛苦,感悟出“千斤巨石”所表现的情感内涵,从而激起学生对这位严守纪律的伟大战士深深的敬意。(3)评价促感悟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在引导学生感悟时,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倾向。应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欣赏每位学生的“悟得”,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教师不要追求统一的认识和感情标准,而要以“尊重、相信、欣赏”的态度,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大胆发表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独

见。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同桌互评、全班抽评等方式,开展阅读反思与评判,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使语感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积累语言,深化感悟

1、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言学习更需要积累。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1)熟读成诵小学生记忆力旺盛。小语教材中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让学生把课文中的精彩片断背下来,绝不会是过重的负担。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新课标”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课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80首。这有利于学生贮存语言,积淀语感,从而扎扎实实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2)广泛阅读“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规定课外阅读总量:小学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曾试过用许多手段来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实践也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

强,对语言文字的把握非常准确。因此,阅读教学中,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的阅读量的不足。如学习《草船借箭》后,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的有关故事;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就介绍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等。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记录好词、佳句、精彩片断等。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强的读物,以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在反复、大量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丰富语言,增强语感。低年级的学生喜欢鲜明的形象、活泼的内容,可推荐他们看童话、寓言等有趣的读物;中年级学生喜欢情节生动的故事,可推荐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等引人入胜的读物;高年级学生喜欢文质兼美的内容,可推荐读名篇佳作,历史名著等。

2、加强语言实践“要能游泳,必须下水”。学生在阅读中悟得的语感,只有在更多的语言实践中运用,才能使语感不断强化。(1)说中强化阅读教学中,努力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无拘无束进行口语交际;通过引导学生参加朗读、说话、演讲,或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转述等,深化感悟。(2)练中强化在学生读懂、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扩写、缩写、仿写、改写、写读后感等,读写结合,升华感悟。(3)拓展阅读教学的空间“新课标”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五彩缤纷的生活是语言的源头活水,又是运用语言的广阔沃土。因此,要扩大学

生语言活动范围,注重课内外相结合,把生活当作语言的大教材,立足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把学办事、学交往、学合作、学做人与运用语言,提高听、说、读、写实践能力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开辟一片内化语言积累的崭新天地,就能使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跃上一个新台阶。参考文献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2、杨鼎夫:语文课程标准导读与小学案例评析,2003年7月。

3、于汇军:语感培养的实施策略,《小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7、8期。

4、张庆:提倡“诵读”,《小学语文教师》2001年第4期。

5、高万同:引导读书感悟的层次和方法,《江苏教育》2001年第6期。

6、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语文教学学习心得体会15篇

语文教学学习心得体会15篇 语文教学学习心得体会1 __月__日,我们小学语文骨干班又进行了一次《习作教学》的培训。这次培训结合观课和评课一起进行,通过学习,使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早上,听了两节作文课。分别是台城二小的伍瑶娟老师上的《父母的爱》、深圳平洲小学的叶素珊老师上的《水的联想》。两节课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感受。伍老师的课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利用短片、歌曲和信等形式引导学生与之产生共鸣。而叶老师的课让人佩服的地方,就是她能在短短的几十分钟把孩子贮存在大脑的知识释放出来。而且我们还看到孩子们随着自己的想法去发挥。 下午,张校长的讲座就更精彩了,张校长说:“习作,阅读是基础,兴趣是动力,思维是关键,表达是难点。“开放的理念”、“开放的思维”、“开放的情感”、“开放的内容”、“开放的表达”、“开放的文体”,形成了以“开放”为特征的言之有理、行之有效的小学习作教学模式。”开放习作表达方法的教学应由重形式指导该为重内容指导,由重课堂指导改为重课前指导,由重套路指导改为重思路开拓。在习作教学的重课前指导方面,在以往自己的习作教学中,我也注重课前指导。经常让学生把学校的活动作为习作的'生活素材之一,如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校运会、电影观后感。有了课前的生活积累和真实体验,

学生都乐于习作,乐于表达。就是张校长所说的:“有了生活积累,有了真实体验,谁说学生表达无物,抒发无情?” 这次习作培训,既有精辟而创新的理论,也有实质性的课堂案例,深入浅出,给我们语文老师提供了宝贵的习作教学经验,避免我们误入习作教学的歧途,避免我们走弯路,引导我们走习作教学的阳光大道。 语文教学学习心得体会2 10月21日,我有幸前往广州省河源市参加了由教育部语文出版社主办河源市教育局协办的全国小学语文(语文出版社)教学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在河源城区政府会议中心举行。在两天的研讨会中,共听了3场专家讲堂,看了2节名师示范课和4节真语文精品课堂展示。研讨会邀请了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吴忠豪教授,全国特级教师贾智敏、张赛琴及4名真语文之星。以王旭明社长为代表的语文出版社代表团队诚挚的态度、中肯的话语、专业的评价和对于会代表们殷切的希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就说说我在这两天的研讨会中的收获与体会。 在研讨会的开幕式上,从社长王旭明的开幕词中我第一次听到了‘真语文’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接着我便带着好奇和敬仰倾听了吴忠豪教授的《语文课程改革的走向――兼论真语文教学》。从吴教授所讲的什么是真语文,真语文的现实意义,真语文的基本特征,语文教学内容分类及探索科学的语文知识与方法中使我初步认识并了解了什么是‘真语文’。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而真语文

语文培训心得体会(通用14篇)

语文培训心得体会(通用14篇) 语文培训心得体会(通用14篇)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培训心得体会(通用1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培训心得体会篇1 为贯彻落实教育厅关于加强教材建设的要求,推进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学科国家统编教材的使用,20xx年11月22日,庐山市教师进修学校举办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学科教师培训班”。我有幸参加了此次培训。 上午的语文学科培训,主讲人是庐山市白鹿中心小学的杨春林老师。开班伊始,杨老师先为我们播放朱之文部长对教育部组织编写三科教材的重要讲话。讲话主要围绕三个主题:一是充分认识统编三科教材的重要意义;二是准确理解和把握统编三科教材的思想和内容;三是扎实抓好三科统编教材的使用。让我切实了解到义务阶段新版教材的使用,目的是为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小植入每个孩子的心底,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的青年一代。树立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的教育理念。 随后,杨老师就一年级上册新版语文教材为例,从教材特点、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等方面为我们作出了具体的讲解。他还分别从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几个方面作教学经验分享。 通过此次培训我对新版部编教材的编写理念、主要特点、设计意图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对阅读教学有一些感触。新版教材阅读内容的主要特点:教材的篇目减少,难度下降;题材丰富,体裁多样;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心理成长;人文内涵丰富;语言典范。要把握教材阅读特色,提升语文素养,必须做好以下六个方面: 一、重视识字与阅读的有机结合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之我见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之我见 语文课程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教授学生汉字和语法 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阅读能力以及文学鉴赏能力。而语文课堂教学作 为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环节,其教学方法和内容设计也至关重要。在我看来,语文课 堂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注重培养 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思维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作为人类沟通的工具,其重要 性不言而喻。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在 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讨论、演讲比赛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语言 表达兴趣,同时在写作课上,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写作话题,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提高语感、拓展视野。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可 以通过导读、朗读、默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设计一些阅读理解 的题目,帮助学生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文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文学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提高审美情趣。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可以选择一些经典文学作品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欣赏作品中的优美语言和 丰富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思维能力。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语言 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可以通过 讲解课文、课外阅读、文化知识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帮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通过一些思维训练游戏、问题解决活动等方式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语文培训心得体会(通用9篇)

语文培训心得体会(通用9篇) 语文培训心得体会1 这个学期的4月21日,我有幸在学校张校长的带领下到徐州参加了全国中青年教师多种风格展示课,讲课的地点在鼓楼小学,这是一所建校时间短但是取得很多成绩的年轻学校。整个校园弥漫着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我们身处其中,开始了一天的听课。通过本次外出教育培训,收获很多,受益匪浅,使我真正体会到讲课是一种非常有魅力的艺术。感到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收获实在是太多了。 静下心来回味一下这两天收获的是什么?我感觉我收获的是差距,是我个人跟那些名师之间的差距,这些差距有语文素养方面的,有教学经验方面的,也有备课的技巧方面的。通过听了八位名师的教学,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第一,我们现在所教的语文,正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转型,正在改革中创新。而我平时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大部分时间还只是在为教课文而教课文,没有真正达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课程内容”这一质的飞跃。其实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教的应该是课文的留白,教的应该是学生不明白的地方,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深

入解读文本,然后设计情景,让学生能够深入文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努力地朝这个方向靠拢。 第二,语文课堂应该是简单深入,而不能肤浅繁琐,让教师成为课堂的表演者。让我印象深刻就是《月光曲》那篇__,教师对文本的把握特别到位,整节课就学了了联想的写法和对课文的感悟,针对这两个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非常简单,就是皮鞋匠对月光曲的感受,通过读、配乐读、教师师范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了月光曲中舒缓和紧张的复杂感受,而这些感受都是通过让皮鞋匠想象的画面来展现的,学生们明白了联想这种写作手法。整个课堂干净但是深入。 第三,课堂教学设计要巧妙。课堂设计巧妙和繁琐是两回事。临时前的严监生中针对严监生吝啬的特点,教师设计了小练笔环节非常成功。原因就是教师设计了情景,当临死前的严监生看见晚餐的饭桌上出现了一条鱼会怎么样呢?其中一个孩子写的是:他气得要绝食。学生已经对严监生的形象了解非常深入了。另外小嘎子与胖墩儿摔跤中对词语中的动词的处理非常有趣,教师把所有的动词展示后,让学生读并且表演,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词语,还能在小练笔中运用这些动词。课堂效果很好。 第四,语文课堂应该有一定的梯度,教学的各个环节应该是环环相扣的。伯牙绝弦这节课中,教师在课堂进行了一个小互动,除了ABCC型的词语。本来以为这只是一个游戏,其实这是为

语文教学培训心得体会(精选8篇)

语文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语文教学培训心得体会(精选8篇)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培训心得体会(精选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这次的培训给我印象非常的深刻,觉得自己在教学的路上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其实做为一节课也好,做人也好,都要灵活机动,活学活用,不要做一个固定扳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那种只知人亦亦云,没有变通的永远是不能可能发展,上课也好,只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让我们的上更有活力,只有在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结合课堂实际,注重生成,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因此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新课程中也说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直接培养能力。可事实上,有多少人真正领悟到新课改的真谛呢?此外,老师也告诉我们:我们教师必须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发展他的优势智能,为他们的“成才”提供方向,让每一个人都能为社会发展尽己所能。 最后,就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有责任心,要有爱心,要有童心,要有热心,只有这样我们孩子才能健康,茁壮的成长。 这次小学语文教师全员培训的网络学习所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却是一笔永久的财富。视频中几位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专家给了我们具体的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这次培训中专家们的讲座,我明白了阅读的真正意义,从大处说是为了国家的发展,而从小处说则是为了每一个学生、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和生活。所以,阅读不应是一句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更应该具体地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那么这桶水从哪里来,从书中来,历史、哲学的、自然的、科学的??我们都应有所涉猎。这样我们的知识才能时时处于更新的状态,才能更好地去教育学生,去引导学生,并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阅读的快乐,而不是为应付读书而读书。 二、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一句话: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 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新课程中也说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直接培养能力。可事实上,有多少人真正领悟到新课改的真谛呢?此外,老师也告诉我们:我们教师必须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发展他的优势智能,为他们的“成才”提供方向,让每一个人都能为社会发展尽己所能。 三、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四步四法七课型”语感教学法

“四步四法七课型”语感教学法 语感就是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教学即是以培养语感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活动。叶圣陶先生说:“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 洪镇涛老师认为,语文教学的积累语言材料,扩大知识见闻,借鉴写作方法,训练思维能力,陶冶思想情操都可以统一和落实在语感教学中。他经过多年的摸索,总结出“四步四法七课型”语感教学法。 所谓“四步”,就是语感教学的四个环节。第一步,感受语言,触发语感。让学生通过听(听范读)、看(默读)、读(朗读)、说(复述)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语言材料。在熟悉内容、把握思路、了解主旨的同时,触发语感,即触发对文章的体裁、文章的风格、文章的情感、文章的质地、文章的气势和文章的表达等方面的整体的笼统的感受。第二步,品味语言,领悟语感。指导学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扣住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借助于语言知识,联系生活体验,深入品味语言,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语言。第三步,朗读课文,习得语感。指导学生开展朗读重点段落,交流感悟心得,撰写语感随笔,完成课后有关揣摩语言的练习等活动,让他们进一步感悟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从语言实践中习得语感。第四步,积

累语言,积淀语感。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全篇或重要语段),抄写精彩语句,有意识有计划地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触发语感、感悟语感、习得语感、积淀语感,体现了语感教学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语文教学抓住语感训练这个纲,就像牵牛牵住了牛鼻子一样,抓住了事物的关键。洪镇涛老师提出的语感训练四步走,对语文教学的实际操作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四法”即语感教学四种方法。 美读感染法。根据文章内在要求,准确安排停顿、处理重音、调控速度、把握语调,把文章朗读出来。 注重朗读,善于范读,长于朗读指导,是洪镇涛语文教学的主要特色之一。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的口头语言,这应当是语文教学一个最重要的过程。它既是对课文内容的重现,也是一种再创造。用洪老师的话说,通过美读,能让学生耳与心同时感悟语言的意蕴、情感、韵味,能培养语感。 比较揣摩法。对课文的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采用加一加、减一减、调一调、联一联、换一换、改一改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

浅谈汉语文教学之我见

浅谈汉语文教学之我见 摘要:语文,即语言和文字的总称。它既是人们进行正常交流和进行思维的工具,也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并口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还凝聚了整个民族的思想感情和人文价值,所以语文教学在培养人才、传播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能力;语文;培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汉语文的方法是汉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制定出切实可行,便于操作,并且具有检测性的学习计划。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运用圈点批注等方法做好课前预习,为提高课堂听课效率打好基础。同时还要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听课习惯和涉猎课外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样日复一日,学生的汉语文素养就会潜滋暗长,不断提高。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从知识角度来讲;有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讲:有听、说、读、写等。同时培养鉴赏、分析与文学作品的能力,以便使学生形匍步的治学能力。 目前,蒙古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文过程中,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呢?我认为主要的问题是:学生的认读能力不强。由于学生在学习汉语文的过程中,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加之基础知识学得不牢固,自学能力不能得到有序的提高。二是表达能力不强,学习语言,“听”是很重要的,只有“听”明白了,表达的准确才有基础。在汉语文学习中由于缺少学习第二语言的极好的环境,使学生在听、说、读及表达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训练,造成了课堂上理解、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时,做不到得心应手。三是写作能力不强,由于教师在施教中,缺乏对学生的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写作能力在低水平徘徊。如观察能力不强,没有大量感性材料的积累,写作时不知从何下手为好。作文错别字多、语病多、中心思想不明确、结构安排不合理等问题的存在。那么,在初中阶段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蒙古族学生语文素质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去抓。 一、训练语感,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说”是人们用语言来表情达意,按教学上传统的讲法,“说”是教师说学生听。如果是学生说,则是课堂上回答教师的提问。现在,我们理解的学生的“说”是指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是课前五分钟的即兴口头表达,诸如让一个或几个学生讲一则有趣的新闻或对某种事情或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想法等等。其次是开展课堂内“说”的训练。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想“说”的环境和空间。可介绍课文、介绍自己、口头描述人物或事件等:可进行各种朗读和表演实践,结合课文中诗歌、散文、剧本、小说的不同语言特色,使课堂教学内容小品化,朗诵化,故事化,从说的内容、胆量、声音、感觉、姿态等方面进行有系统的训练第三是进行课堂外的“说”的实践。可在各学科老师的配合下,经常举行小型故事会、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方法之我见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方法之我见 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基础。小学一年级是孩子学习语 文的起点,如何在这个阶段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培养孩子的语文能力和阅读能力,是每 一位语文老师都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在我看来,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需要注重以下几 个方面的方法和策略。 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在小学一年级,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处于初步阶段,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方 法引导孩子进行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可以通过朗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 方式,让孩子们积极参与到阅读中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感和语言 表达能力。教师也可以给孩子们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在愉 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 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语文学习兴趣。语文是一门非常丰富的学科,它包含了诗词、文章、故事等各种形式的文字,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孩子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可以 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竞赛、趣味故事等方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 从而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语文能力。语文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既包括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也包括了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等多个方面。语文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孩 子的综合语文能力,使他们能够全面发展。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孩子的综合语文能力,例如可以通过诗歌朗诵、文学鉴赏、语文游戏等方式,让孩子们在不同的活动中全面发展,形成对语文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兴趣和综合 语文能力。只有在注重这些方面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下,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为他们今后更深入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希望未来的语文教 师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为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注入更多的活力与创新,让孩子们在 愉快的环境中学会爱上语文,爱上阅读,从而成为一个综合发展的人。【2020字】

小学语文语言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语言教学之我见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 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学生的语文能力,最简单的就是表现 在交往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无论是口头的说,还是笔头的写,无非是 调动大脑中储藏的语言信息,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而成的。所以帮助学生不 断丰富积累语言,成为我语文教学中的一大目标。 关键词:朗读中积累背诵中积累运用中积累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积累,“学理如登塔,学文如积沙”的比方, 就是对积累特点的最正确概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名言,就是对 积累功能的最好诠释之一。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中“应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开展思维”,而“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教师必须在平常 的教学过程中拨乱反正,多分析引导,追溯源头、找出对策,从而标准语 言运用,使学生的积累运用向着更良好的趋向开展。下面笔者就从教学实 践出发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做法。 2.背诵中积累。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 中道出了背诵对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背诵,确实是学习语言的好方法。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人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通过背诵,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对 他们的语文学习是大有裨益的。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了以下这些 识记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背诵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记忆,丰富了学 生的语言。 (1)看图背诵。一年级教材配置了许多色彩鲜明、贴近课文内容的插图,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精美的插图,引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把课文

的语言文字比照聚集起来,图文结合,既学习了语言,也深悟了文章内容,可谓一举多得。 (2)歌曲背诵。学生特别喜欢唱歌,利用唱歌的形式帮助背诵,学生 会觉得趣味无穷。如将一些需要背诵的诗歌、韵文填进同学们熟悉的曲谱中,让他们边唱边背,兴趣高,背得快,记得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竞赛背诵。竞赛是学生最喜欢的方式,尤其是老师和学生比赛。 在教学中,笔者和学生一起进行背诵比赛,凡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都会 和学生一起进行背诵,为人师表。这样,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鼓励,可以激发起他们背诵的兴趣,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在教学中除 了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中的优美篇章外,还要在求他们大量地背诵课外书, 以到达一定量的积累。为此,开展一些竞赛活动,让学生多背一些东西。 一是在竞赛的内容上,力求丰富多彩。如让学生多背一些精彩片段、佳句、词语、优秀诗文、古诗、名言警句等。二是在竞赛的方式上,力求灵活多变。如可采取多种背诵方式,以鼓励学生不断地进取,不断地积累。一、 二年级的接句、接段背诵竞赛,背诵竞赛活动的开展,激趣求知,可使学 生掌握大量的词语和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开阔了学生视野,积 累了丰富的语言。 3.运用中积累。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的片段,是深化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营于运用迁移练习法,指导学生有机地积累语言,沉淀语言素材。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各学段 目标中也都明确提到:“在写话习作中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学生 有意识地在运用已有的语言积累,是深化积累的最正确方法。在教学中,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笔者常常会设计一些拓 展说话练习。如教完《雪孩子》后,设计了一个拓展说话练习,雪孩子去

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之我见-最新资料

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之我见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下面,我谈谈在这方面的点滴见解。 一、创设情境,感受语感 郝嘉杰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注重积淀语感是加强素质教育之根本。要善于通过创设典型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把情感活动和感知活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这样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首先,要把学生带入文字描绘的境界,使学生理解教材的语言形象。如《秋天》一课,作者描绘秋天的景色,按由上到下,由远到近的顺序,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展示了一幅迷人的秋天图。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展示想象,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一望无际的稻田边。眼前是黄澄澄的稻子,一阵秋风吹过,满地落叶飞舞,池塘里的小鱼,田埂边的蚂蚁……随着老师生动的语言描绘,学生如身临其境,看到了好似金子的稻子、南飞的燕子、丰收的喜悦……美的感受自然喷涌而出,从而达到“运用想象和联想,使

感知的美的表象分外丰富”的目的,为培养其“长效语感”打下基础。 其次,要把学生带人生活的情境,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思维共鸣。语言来源于生活,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可结合《秋天》一课,组织学生秋游,寻找秋天的足迹,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体会秋游给孩子们带来的欢愉。当学生描述自己秋游的经历时,课文中描写的场面就活生生地展示在眼前,学生对语言的情感就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与作者一同沉浸在热爱秋天的喜悦之中。 二、推敲品析,增强语感 1.揣摩词句,培养语感的意境 可通过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加一加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挖掘其蕴含意义。如教学《春雨》一课,可引导学生抓住“点红、染绿、唤醒”这些词语,领会含义,欣赏诗句恬静的美,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春回大地”的美景图。 2.品评体验,培养语感的情感 古人讲“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就是说作者有了情思再发为文辞,读者先看了文辞再体味到情思。情感是一篇文章的主旨。训练学生的语感要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的体味联系起来,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作者起伏的情感。如《再见了,亲人》中有一句:“这真是雪中送炭啊!”“雪中送炭”

小学语文教材研读方法与技能训练之我见

小学语文教材研读方法与技能训练之我见 语文是学生基础教育阶段最为重要的一门课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小学语文教材研读方法与技能训练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我个人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感小学语文教材研读方法和技能训练对学生的语文水平提升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本文将从我的角度详述小学语文教材研读方法和技能训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研读和技能训练。 一、小学语文教材研读的重要性 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语文教材研读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通过对课文的仔细研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语言运用,并从中领悟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对语文教材的研读,学生可以学习到各种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通过模仿和借鉴课文中的优秀表达,学生可以改善自己的写作风格,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语文教材的研读可以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对语文教材的研读,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分析和思考课文中的问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材研读的方法 1.细读与粗读相结合 语文教材的研读可以进行细读和粗读相结合。首先进行粗读,了解整篇文章的大意和基本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然后进行细读,仔细阅读每个段落和句子,理解每个词语的含义,掌握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修辞技巧。 2.注重语文知识的学习 语文教材的研读不仅仅是理解课文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学生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课文中的生字、词语的用法、句法结构等语言知识,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以后的写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理解与思考相结合 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注重理解和思考。学生要懂得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课文的思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还可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三、小学语文技能训练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词、名言等都是具有典型性和规范性的语言表达形式,通过对这些诗词、名言的理解和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感。 2.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技巧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内容丰富多样,有一定的篇幅。通过对这些

语文教学基本功训练之我见语文之我见

《语文教学基本功训练之我见:语文之我见》 摘要:如拟出“夕阳”、“新芽”、“泪”、“残疾青年”,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用这四个词语缀合成一个具体事件 或故事,学会联想,训练作文技巧语文教学中阅读与作文这“两大块”,既是并列的,又是交叉的阅读能力与作文能 力往往呈同步发展状态,但二者并非一回事,因此,在作文训练中,抓联想能力的培养,也就抓住了作文教学的“牛鼻子” 一、培养语感,打好“双基”语文的核心是语言,语言的核心则是语感“语文教学的首 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吕叔湘怎样引导学生诵读潜思,培养语感呢?驱遣想象,诱发语感。古人强调读书要读进去,想出来。就是说,阅读与想象相结合,训练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进行阅读。有三种情况:一是抓住具有感染力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引导分析比较,想象理解,发现其意蕴,体会遣词造句的目的,语感即生。如教《守株待兔》,当讲到“忽然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问学生:为什么用“窜”而不用“跑”或“走”?学生想象使用这三个词 的具体情境,比照分析,领略到“窜”有四处乱逃意,为野兔的偶然撞死提供了可能。这就加深了对词句的理解,诱发了语感。二是运用形象思维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情景,产生“内心视像”,并由表及里认识、升华。如教《黄继光》,读到黄继光用鲜血和生命完成了任务一段时,老师提问:“读了课文,你感觉黄继光是个怎样的战士?表现在什么地方?当时的情况怎样?” 启发学生想象。他们把战场上的险情和黄继光的表现,一幕幕像放电影似的在脑中过一遍,构成一幅汇声色形于一体的生动画面,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和感情上的共鸣,并从黄继光的表现中看到了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英雄本色,从而陶冶了情操,诱发了语感。三是材料(或情节)连缀。即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教师选取三四个零碎的事物或细节,要求学生补充、续接、扩展,使这些材料演化成一个有意义的故事。如拟出“夕阳”、“新芽”、“泪”、“残疾青年”,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用这四个词语缀合成一个具体事件或故事。这样进行语言实践,久而久之,语感能力增强了,想象性的诵读也便形成一种习惯和能力。唤 起“感通”,深化语感。情感上的激发与“感通”,要以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情景意境的再现与设想为前提,但都少不了语感的参与。如《凡卡》一课中,凡卡给爷爷写信,三次“叹了一口气”。诵读时启发学生了解三次叹气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并想象凡卡叹气时的情景,诱发语感,引起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和感情上的共鸣。激起的共鸣亦能深化对语言的感受,带着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对旧制度的无比憎恨之情,回想凡卡形象,理解凡卡形象内涵,体味凡卡三次叹气的意蕴。这样,文情交融,情理合一,便加深了理解,深化了语感。二、把 握思路,提高阅读能力把握思路,是一种思维能力的训练这种能力必须靠反复的阅读实 践才能形成。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

学习语文心得体会(15篇)

学习语文心得体会(15篇) 学习语文心得体会1 新课程走近我们已有多年的时间了,多年的教学经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结合我校许多语文老师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做法:

1、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如:教学老舍的《养花》一文时,可以抓住老舍先生养花所付出的劳动这一段落,着力渗透“不劳动连棵花儿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这一富有人文内涵的思想内容。课上引导学生夸夸班上热爱劳动的同学,并倡导组织学生进行公益劳动,家务劳动,自己也学养花等实践活动。这样也就使学生懂得了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道理,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又如:教学古诗《石灰吟》,课前准备好几块生石灰和盛有清水的脸盆,让学生在课堂上把生石灰放进脸盆,亲眼目睹生石灰的变化过程。学生对坚硬的生石灰在水中沸腾,翻滚,最终踪影皆无,只留下清白一片的变化过程惊叹不已。可想而知,此时教师不用讲解,学生也已深入感悟到石灰不怕牺牲的品格,清清白白的形象,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并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 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语文素养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的提升。 从课外来说,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班委选举;课前一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开主题队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都会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