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0b14740826.html,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

作者:李志强

来源:《学生之友·创新教育》2019年第01期

摘要:一篇文章的教学,我们总要让学生明白“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三个过程。而“文章写了什么”这是学习课文的前提基础,也就是整体感知课文。对一篇课文的整体感知清楚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深入学习课文,把握文章主旨,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效果。那么,应当怎样引导学生去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呢?

关键词:文章教学;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

一、从文章标题入手

1、读标题,猜内容

如教学《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我就问学生:“知道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是哪一个历史事件吗/作者是哪国人呢?他会给巴特勒上尉写一封什么样的信呢?”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这时再让学生去读课文,他们就会读出中国是被掠夺的,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如果我们换到雨果的位置上,那么,我们就会想到,一个法国作家也敢这样说,实在是非常了不起的。雨果是在强盗统治的国度里发表他的言论,不顾个人得失,公理至上,这是难能可贵的。

2、看标题,加修饰

如《背影》一文,让学生通过添加修饰语来感知课文内容,用“我看到了一个的背影。”句式说话。学生们回答有“蹒跚的背影”、“难忘的背影”、“令人感动的背影”、“泪光中的背影”……,通过学生的思考,他们互相补充,也就基本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知了,而且为下一步探讨课文在情感上作了铺垫。

3、拟标题,知大意

如学习《散步》一文,当学生读完课文后,我就让他们重新给文章拟一个标题,来达到准确理解文意,感知课文的目的。学生拟的标题有“三代人”、“分歧”、“孝”、“听话”、“整个世界”等等,我让学生互相评判,感知到这一家人,祖孙三代,和和美美,相亲相爱,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特别是“我”的敬老,表达了关于家庭伦理的理想。然后对比揣摩文章标题的艺术,达到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

二、从巧妙提问入手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小珊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联系实际语境,理解“纠缠”、“乞求”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和交流,培养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能力。 3、在读悟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和感知小珊迪纯洁善良,诚实守信的品质。 4、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和感知小珊迪纯洁善良,诚实守信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优秀的品质,并从中受到教育。 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相比具有较强的自行探究的能力,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现在的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美好的童年,可是,大家知道吗?一百多年前的英国,有许多和我们一样大的孩子,他们的

童年是在饥饿和寒冷中度过的,咱们今天要学习——《小珊迪》这个故事。(板书:小珊迪) 2、师:同学们,请大家看大屏幕。看到这些情景,你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想知道小珊迪的故事吗?那就快读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学生汇报读懂的内容。 三、潜心会读,领悟情感 (一)、形象分析,感悟“可怜” 过渡:看来大家已经对小珊迪有了初步的了解。作者也用文字向我们描述了小珊迪。他是怎样描述的呢?再读读课文。 1、指名说。 2、相机出示句子: 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 (1)、点击“薄”字,指导学生读准其读音。 (2)、请同学们小声读读这个句子,想想你能从中读懂些什么?(指名说) (3)、句子比较: 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策略 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是指学生通过课文的文字表达,获得关于阅读文本的形式和内容的初步印象,是对文章初步的领悟和体会,它是“深入局部”的先决条件,是揣摩语言的基础,是进行其它一切学习的前提。只有具有全方位的整体感知先导知识,才能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在阅读中注重整体感知,古人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初中语文教学也应更加重视“整体感知”在阅读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是指学生通过课文的文字表达,获得关于阅读文本的形式和内容的初步印象,是对文章初步的领悟和体会,它是“深入局部”的先决条件,是揣摩语言的基础,是进行其它一切学习的前提。 1.当前课堂教学中“整体感知”存在的误区 1.1 匆忙研读,浅尝辄止。有的教师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有所忽视。才初读一遍课文,教师就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句、哪一段,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

么。结果,学生所说的只是些枝节、琐碎的东西,所提的问题比较肤浅,对主要内容的感知也比较片面。 1.2 注重内容,忽视形式。很多教师在整体感知课文时,往往只注重课文内容,而忽视了言语形式。文章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句、段、篇的结构和恰当的表达方法来显露的,所以把握、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结构布局是必不可少的。 1.3 放任自流,缺乏指导。课堂上,教师往往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来整体感知,由于教师缺乏方法的指导,学习的提示,放任自流,学生的学习往往是不得要领。 2.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策略 笔者认为,“整体感知”并不等于学生自己的感知、把握,是需要教师引导的。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实际,创设有效环节,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材料内容和形式),让课文中的“人”有个整体形象,让课文中的“事”有个整体概念,让课文中的“景物”有个整体轮廓,让课文中的“问题”有个整体思考,促进学生深入学习课文。 2.1 通读全文,把握主要内容。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文章的第一步应是“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在初读

——“散文内容要点概括题”配套检测

——“散文内容要点概括题”配套检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6分) 由土而陶 许锋 ①偶然去过石湾后,又去过几次,不为什么,只为看陶。 ②石湾的陶像庄稼一样吸引着我。 ③其实,长着陶的石湾是个小地方,像北方的一个庄子——庄子里长的都是庄稼,石湾长的却是陶,长了一辈子的陶。 ④庄稼自是有生命的,庄稼能让庄子活一辈子;陶似乎没有生命,却也让石湾活了一辈子——一辈子可以是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一次次看了石湾的陶之后,我晓得,没有根的东西也能长在土里,也有生命。 ⑤站在石湾,穿过风尘,我似乎看到了地下那蔓延的根,纵横的根,弯弯曲曲地执拗地活着的根,根上结着陶,陶活在下面,也活在上面,活在过去,活得好,活在后来,还活得好,如北方的庄稼一样生生不息。 ⑥什么土长什么庄稼,长麦子的土,长高粱的土,长野果的土,都不一样。石湾的土自然不是一般的土,它适宜陶的生长。石湾的土有它的温度、硬度、粒度、厚度。我确定,石湾的土就是石湾的土,是石湾才有的土,是五千多年前绵延至今的土。 ⑦由土而生的陶,也是坚持了一辈子。五千多年,质朴得像庄子里的农人,山脊,溪流,山花,野蜂,彩蝶……那个时代的石湾,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为了生存,石湾的人学会了磨制锋利的石器,他们攥着原始的工具切割,开采,一路披荆斩棘。而用汗珠子和泥烧陶,似乎是为了一种美好。陶可以盛住生活,生活的水,生活的酒,生活的滋味。他们隐隐晓得,有了陶,他们才会过上丰富且有品质的生活。 ⑧男人和女人一起营造美好生活的场景已经被牢牢地定格于石湾陶瓷博物馆,烈日下光着膀子的男人正在打磨自己的生活,他严峻的目光与紧蹙的额头,结实的褐色的皮肤,被泥裹了半截子的手臂以及手中的陶的雏形,让我感受到生活的原汁原味。女人呢?女人在哪里?贤淑的俊俏的女人以女性的姿势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一个刚刚成形的陶,她的手,依然陷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各年级框架设想五年级

年级语文课堂搭建五整体感知”教学环节的框架“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教学环节步骤和要点:年级“初读课文▲五抓住课题,开课依始,结合课文的内容及写作特点,步骤一:导入新课。 紧扣中心,直奔主题,导入学习新课。要注意明确学习内容与目标,使学生 有目的地进入一步的学习。步骤二:学习生字词,读通顺课文。以朗读检查 口头汇报等方式巩固字词学习要点。既要提高学生独立识字词,规范书写的 能力,也要为细致品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步骤三:以轻声读、默读等形式再次通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大意。再结合课文写作顺序选择不同的方 法,用简洁的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课例: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 9 册第六组课文《精彩极了

和和糟糕透了》。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处理教材的理念与策略五年级学生已经有四年多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 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但在教学中仍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由浅 “精入深的学习进程。在教学本课的“初读感知”的环节中,首先根

据课题《》的叙述特点,先让学生提出疑问,既直奔文章主题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又能引起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兴趣。而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应帮助学生扫 清字词的障碍,因而围绕题目质疑后,就进入教学字词部分时。此步骤要求 学生先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上,则主要以检查朗读重点句段的形式,帮助学 生把易错难读或难写的字进行归类熟悉。再通过一两个难写字的练习书写,让学生体会汉字的优美,不写错别字。生字词过关后,在学生充分读文的基 础上,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词,理清课文顺序,了解文章大意。再指导 结合题目的关键语句,运用简单的语言归纳本课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归纳 能力。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学环节设计与实施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 一、散文的文体特征 1.散文的种类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根据写作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写景状物类散文、写人记事类散文、议论说理类散文、文化游记类散文四类。这四类散文也是近几年高考常考的四种散文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各自相对一致的写作思路,把握每类散文的写作特点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答题时能做到指向性明确,思路清晰,一语中的。 2.散文的文体特征 散文的文体特征是“形散神聚”。 3.散文的线索 为了做到“形散神聚”,在选择上散文特别注重材料和中心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往往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整体。贯穿全文连缀人物和事件的顺序叫线索。线索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 线索的类别 线索的作用 线索是文章结构的主线,抓住线索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4.散文的立意 散文立意意境深远,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5.散文的语言 散文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韵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二、考场阅读散文的要求 1.读懂是前提,读懂方能做题 文学作品阅读需要两大能力,一是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二是解题能力。解题其实并无神秘之处,关键在于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理解能力不够,任何解题方法都不能真正起作用。而要提高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不能单靠多做练习题,要用细读的方法,认真揣摩一定量的散文,真正把它逐句读懂、读透了,做题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2.快速阅读是本领 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它要求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一篇千字文读两遍。它是考生必须练就的本领,只有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快速阅读,方能在考场上方寸不乱,成竹在胸。 快速阅读要善于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意蕴深刻处,同时圈点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语句。 3.整体把握是关键 快速阅读的目的是在做题前整体把握文章。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只有整体把握了全文,将文章的骨骼、精髓看得透彻、明白,才能把命题人的命题指向、意图看得清楚、明晰,才能快速而准确地答题。 所谓整体把握,就是要把握整体文意和思路层次。简单地说就是两个问题。(1)内容——文章写了什么?基本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2)形式——文章是怎么写的?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是如何展开思路的。 三、快速阅读,整体把握训练 写景状物类散文 (一)体裁特点 写景状物散文就是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散文。作者往往借助对自然之景、物的描绘、抒情、

阅读一篇短文怎样谈感受

阅读一篇短文怎样谈感受? 亲爱的同学们,从与你们的联络中老师得知阅读题是你们作业中的一个难题,老师今天与你们一起探讨这个难题。一般来讲,目前小学阶段的阅读题必考内容包括: 一、字词训练:1、从文中找词语(近义词、反义词、成语、词语搭配、量词等) 2、选择正确读音或生字3、结合短文,解释词语意思4、查字典知识填空 二、句的训练:1、画重点句、中心句2、结合重点句谈感受 3、说句子意思 三、段的训练:分段、分层、归纳段、层含义 当然还有其他题型,不过这些题型中,句和段的训练是难点,老师今天主要与你们探讨“读文后谈感受”的方法。我们〈美丽的小兴安岭〉和〈小珊迪〉为例讲一讲?“怎样谈感受”。 答题要点:联系原文,对比自己或现实. 具体策略: 抓准文章中心思想,找出中心句或作者抒发感情的句、段。 1、有中心句的文章: 一个人写文章总要有目的,有时他把自己的写作目的写在了文章中,而这样的句子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句,表达的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时在开头,有时在结尾,也有的在文章中起到连接上下文的过度作用,读文时先找出并画出这样的句子。 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结尾一句就是文章的中心句,你可以结合这句话体会出作者对小兴安岭的喜爱,如果往深层次思考,作者也是在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你的感受就可以从“爱家乡(祖国)、赞家乡(祖国)”的角度去谈,如可以这样谈感受:“读了这篇文章我想到,我们的祖国的确地大物博,山河壮丽,我为自己能生活在这样美丽的国家而骄傲。” 2、没有明显中心句的文章: 〈小珊迪〉是写人的记事文章,刻画了三个不同身份的人物,当然小珊迪是主角,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呢?是告诫人们应该明白或遵循的某个道理吗?还是要赞美什么?作者的写作目的没有明确告诉我们,文中也没有总结或总起句,这时就要思考:人或物有什么特点(优点、美德)?事情发生的时代有没有特点? 作者对人或物是带着什么态度来写?(赞美、同情、批判、讽刺、喜爱、憎恨等)

散文阅读专题一散文整体阅读训练

第一节散文阅读 专题一散文整体阅读训练 ——快速阅读,整体把握 一、认识散文文体特征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形式,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情的文体。近年来高考中的散文,主要包括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与哲理散文四类。 散文的主要特征有: 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是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的。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应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1)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2)以作品中的“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意境深远,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韵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二、快速阅读,整体把握点拨 (一)读懂,才能做题 文学作品阅读需要两大能力,一是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二是解题能力。解题其实并无神秘之处,关键在于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理解能力不够,任何解题方法都不能真正起作用。而要提高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不能单靠多做练习题。编者认为,认真阅读、仔细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复习 联系实际谈感悟或看法教案1

联系实际,谈看法或感悟的复习教学设计 【复习内容】 议论文复习专题:联系实际,谈看法或感悟这类题型的答题方法指导 【学情分析】根据摸底测验《论独处》的结果显示:全班40人,第一题答对C的人数是33人,选B的5人,选A和D的各一人,准确率82.5%。第二题选择题选对B的37人,选C 的2人,选D的1人,准确率92.5%。第三题问答题的平均分1.93分。满分4人的6人,3分的5人,2分的15人,1分的5人,0分的9人(空白的2人)。第三题是议论文阅读中的较常见的一种题型: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或感悟。 针对该题得分不高的现象,确定了本次教学的教学目标,分析失分的原因,对症下药地针对这种“联系实际,谈感悟”题型提出解题的方法,旨在每生能提高0.5分到1分。【教学目标】 1、分析“联系实际,谈看法或感悟”这类题型失误原因 2、提高解答“联系实际,谈看法或感悟”这类题型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提高解答“联系实际,谈看法或感悟”这类题型的能力 难点: 从命题者的角度,谈谈文本选择的标准和设计题目的初衷 【教学思路】 本课根据学生的摸底测验题《论独处》的答题情况,而重点设计了“联系实际,谈看法或感悟”这类题型的专题复习。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完成摸底测验卷《论独处》 2、教师:给摸底测验卷《论独处》评分,统计每道题的得分情况,并分析失误的原因。【教学活动】 活动一:MVP颁奖 任务与意图:教师出示《论独处》测验卷的各题的得分情况,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第一、二题的正确答案。了解第三题同学们的答题的情况,鼓励学生可以提升的空间很大,给予学生更多的信心。 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新课 人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孟德斯鸠说过:“喜爱读书,就相当于把孤独无聊的时光变成了巨大享受的时刻”。我也喜欢读书,读睿智的书,感觉就像跟智者谈话,促我思考、让我明理、使我成长。周国平的《论独处》就是这样一篇富有见地的议论文,请你跟着我进入议论文复习专题:联系实际,谈感悟或看法的学习,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 二、表扬本次测验中表现突出的七位MVP最佳学员。 (出示幻灯片) 二、评讲《论独处》测验卷 1、出示《论独处》测验卷第一、二题的得分情况 2、选错答案的同学说说他选该项答案的理由 3、回答正确的同学谈谈他的理由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9.生命生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文章,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 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 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二、整体感悟 1.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思考: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 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 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2.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 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b.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 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 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c.三点思考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师小结: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三、再读全文,再度体验 1.全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教师出示练,学生完成。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部编初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方法:结合文章具体内容

部编初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方法:结合文章具体内容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方法:结合文章具体内容 常用阅读理解答题方法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如何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如何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2011-11-09 12:40:34) 现代阅读的观念着眼于信息的获取与整理,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文的目光,没有立足于整体的思路,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告诉我们,如果掌握了整体各部分之间的规律和联系,使之互相补充,互相协调,那么这些部分的组合就会形成一个新的整体功能,其功能将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新大纲》也明确指出要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些论述都深刻阐明阅读课文首先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即使是理解词(句),也要不离篇(段),争取“牵一词而动全文”,而切莫无视文章整体,劈头就是架空分析,去建造空中楼阁。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呢? 一、辨体 古人云:“体不辨,则入于邪陋。”是说不知辨体就有盲目性,就会走弯路,影响整体阅读效率。鲁迅先生也曾经讲过:“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这就是说,体裁往往界定了文章的形式和内容,因此,从辨别文体入手,即根据其特点和规律明确某一体裁的基本结构模式,就可以迅速而准确地弄清文章的基本框架和内容要点,强化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比如议论文,根据其“三段式”结构,就可以采取相应而有效的方法,即着重从引论部分发现其中心论点,从本论部分找出要点和方法,从结论部分找出全文的精髓和主旨,这样,全文的基本内容也就把握住了。再如散文,这一体裁的基本特点是由景及情。要理解文中的“景”,就必须按照其文体特点依次抓住特征、观察点、角度、顺序。要把握作者的“情”,就要从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两个方面来完成。间接抒情离不开想象联想、渲染衬托,直接抒情则必须抓住文中的议论。由此可见,辨体既能根据不同体裁选用相应的阅读方法,又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从而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二、拟题 标题是文章的“窗口”,打开这扇窗户,就能窥见其中的奥妙;组织学生为课文另拟有一定字数限制的、合适的标题,无疑是一把打开文章大门的钥匙,是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能力、概括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既是另拟标题,就不能和文章的原标题相仿,这就必须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选取不同于原题的角度,认真思考,反复推敲,才能拟定。这样,学生阅读课文的主动性就被调动出来了,实现了对课文的全面理解。 在学习《从三到万》一文时,先让学生细读课文,然后叫学生将文题中的“三”和“万”换成别的词,结果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既能替代又能概括课文内容的词:“易”和“难”、“浅”和“深”、“简”和“繁”,组成了《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简到繁》的标题。接着又问学生:作者为什么不用我们找的词来命题呢?学生思考后找到了答案:一是文中有一个关于“三”和“万”的故事,二是这两个数字既简明概括又引人深思,它深刻地说明:学习任何知识都要循序渐进,一点一滴积累,不宜要求过急。 三、点睛 就是从教材的文眼入手,引导学生从一点突破,不枝不蔓,持一点而握全局。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居要”的“片言”即“文眼”,是“警策”全文,“揭全文之旨”的点睛之笔,是牵制全文的艺术构思的焦点。 抓文眼就是抓点,目的是以点带面。要抓文眼,需“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自己安置在“情动而辞发”的“点”上,引导学生顺着文路揣摩,循着笔意思索。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平中见奇、朴中

散文阅读--拓展发挥型试题考查答题策略【考查与选文相关的知识+谈感受或启示+结合实际阐述对内容的理解】

散文阅读——拓展发挥型试题考查答题策略 【考查与选文相关的知识+谈感受或启示+结合实际生活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或作出评价】 拓展发挥型试题 从文章某一点说起,向外延伸:或联系个人、联系社会,或学科交叉渗透,或想像发挥、补充添加。注意:必须与所读文章存在有机联系,符合题意要求。 一、谈感受或启示。 方法: ①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 ③答题时,语言流畅,不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 【例题】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 ①秋日里,我从遥远的大山往公路边扛木头,一截黑乎乎的用来做拐棍的干枯杨木桩,被我顺手捎回,插在了院子内的土堆上。 ②之后,我很快便把它忘掉了。只有母亲,偶尔会把一个湿筐子或一块刚洗出的旧布挂在它上面晾晒,它干裂皱巴的躯体因而浸上了一层湿漉漉的水渍。

③过了一段时间,我突然惊奇地发现,这截木桩的到来,使院子里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前,院子里只有一棵小枣树,孤零零的。风刮来时,是一种寡不敌众很无奈且软弱无力的声音,听了,总叫人感到沮丧。现在不一样了,有天晚上,当尖利的吼叫声将我从梦中惊醒时,我还以为是凶猛的野兽呢。仔细辨听,才知是从杨木桩上发出的声音。它不像枣树那样弯腰屈膝,总想尽力摆脱风的肆虐,把落在自己身上的风再推给别人,结果是被风撕扯得披头散发,没有了往日的形状。杨木桩不慌不乱,静立在那里迎接风的挑战,一副岿然不动的样子。它让风从身边溜过,又吸收着风,让风进入自己的毛孔,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它们是朋友而不是仇敌。 ④杨木桩使得落在院子里的雨也仿佛有了灵性。多数情况下,雨会在院子的东西两边布出疏密不同的两种雨幕,每回西边的杨木桩被淋得直往下流水,东边的小枣树却干渴得蔫巴巴的没一点儿精神。母亲心疼小枣树,细心地用木棍围住它,给它浇水,还多次想在杨木桩旁为小枣树再造一个新居,因怕把枣树挪死,才终未为其迁址。 ⑤大雪天,小枣树裹着棉絮,被冰雪盖得严严的,几乎看不见任何枝梢。而杨木桩却光溜溜、水亮亮的,冰雪一附上去即刻就化,从不积存。一样的雪,一样的严寒,却是两种情景。是风有意所为,还是枣树和杨木桩内部的原因?困惑中的我总涌起太多说不清的神秘猜测。 ⑥无风无雨的天气,我总能听出一种声音。这声音隐约而清晰,细微而执著,愈来愈厚,愈来愈深,就像是一个人在奋力行走:一会儿翻山,一会儿趟河,一会儿在清风丽日下奔跑,一会儿又走在烟雨迷蒙的山间小径……开始的时候,我怀疑是自己的耳朵在作怪,产生了误听。后来,无

部编初三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方法: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初三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方法:结合文章具体内容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方法:结合文章具体内容 常用阅读理解答题方法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的结合

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的结合 作文是体现学生的文字表达、知识储备、生活积累和思考水平的一种形式,也是对学生进行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等综合训练的一种途径。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多年来,我以课内作文为轴心,以课外作文为补充,将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相互结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下面是我对此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课内作文是作文教学的主线 这里所谈的课内作文是指常规的每周一次的当堂作文。这种作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内完成一定要求的作文。这当然离不开教师在内容技巧上的指导,更离不开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写作上的特色,或让学生举一反三,或让学生摹写,或让学生改写,或让学生联想。总之,重在围绕教材中的作文训练点,假设环境,创造氛围,让学生通过当堂审题、立意、构思,从而进行记叙、说明、议论等的练习。这种在有限时空内进行的当堂训练,让学生有紧迫感,有压力,使他们提高效率,快速作文。一学期通过这样多次的练习,学生就会加快速度,珍惜时间,养成按时完成作文的好习惯。 要使课内作文保质保量,老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面前心生仰慕之情,手生写作欲望。当他们跃跃欲试时,教师适时地布置当堂写作,或口头作文,这就容易达到预期效果。 总之,让学生在语文教材各单元之后进行规范的课内作文训练,他们会感到有章可循,有凭可依,写起文章便会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既有格式的仿照,又有内容的启迪联想,如能长此训练,有什么文体的文章不能练就?又有什么样的中考、高考作文不能当堂完成?甚至在纷繁复杂、高效竞争的社会大考场中也会立于不败之地。我在教学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初中第三册)时,由于学生受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感染,很多学生仿照摹写了《贵铝塔山公园》、《白云公园》;学了秦牧的《大自然警号长鸣》(初中第四册),很多学生被大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形所激愤,他们在课堂上一气呵成地写出了《保护校园环境时不我待》、《地球只有一个》等感人文章。96届中考,我所任两个班级语文及格率100%,平均分80.95,优分率58.92%,作文分数比较突出。由此可见,课内作文应该是中学生作文训练的一条主线,是作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二、课外作文是课内作文的补充和延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知识迅猛增长,语言交际日益重要,而作为作文(就语文尚且如此)教学的主要时间(课时)、空间(教室)、内容(教材)、却不得不一再被削减,压缩,如果只是强调见效于课堂,那么,作文教学早就到了不甚重负的时候了。因而,打开由课内走向课外的训练渠道,把课外读物看成是语文教材,把社会空间看作作文课堂,有意识地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教室扩展到社会,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为此,我采取一周一文,写读书笔记和写日记等课外作文练习,让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促进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课外作文是课内作文的补充,是课内作文的延展。学生应立足于课内,经营

初一阅读的整体感知训练

阅读的整体感知训练 教学目标: 1、能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理解关键词语、句子的意思 3、能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梳理写作思路 教学难点:能理解关键词语、句子的意思 本章知识网络: 知识点: 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导读 1、注意诵读。 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把握朗读技巧与层次,融入阅读体验,培养审美情趣、感悟语感。 2、感受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赏析文章意境,训练阅读感知能力。 3、理清思路。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征、生动而有层次地写景状物、借景抒情、精巧构思的写作方法,领会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征。 4、整体概括。 抓住比较明显的语言标志,在文字浅显的内容中去捕捉信息,感知文章的层次与层意。 5、抓住主干。即文章中起提纲挈领作用的关键句段,迅速感知全文的主要意思。 6、组合关键词。 从句段中找出点示本段主要内容的词,组合起来,感受词语,概括全文内容。 7、提取中心句 寻找关键句,在段首、段中、段尾感受句式,感受文章的构思及美点。 8、揣摩品味。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及词语。 9、感悟理解。 展开联想与想象,重品味语言,“披文以入情”,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0、注重积累。 巧妙迁移,以读促写,“一切景语皆情语”,调动各种感官去感觉,学习化虚为实、动静结合的写法,融入阅读体验,倾听自然天籁,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典型例题讲练】 秋天的风 秋天的风是一个顶惹人厌的顽皮孩子。 他唱着叫人讨厌的曲子;他撒着沙尘;他抛着石子;他敲着你的窗子;当你骂他的时候,他却做着鬼脸对你笑。 秋天的风从墙上爬过来,他走到院子里,看见一个穿红衣服的梧桐姑娘静静地站在那儿。她好像有点忧愁似的。 秋天的风走过去,粗鲁地推了她一下,推得梧桐姑娘前俯后仰地不容易站稳。她气得脸通红地骂着说: “哪儿来的野孩子呀?你打算做什么!” 秋天的风伸着舌头,涎(xián)皮赖脸地说:“你真美呀,来跟我跳个舞吧!” 梧桐姑娘气得浑身发抖。她说:“我从来没有见过像你这样无赖的孩子!你欺侮一个孤独的女孩子,是多么可耻呀!”她说到这里,就嘤嘤地哭起来了。

从表达方面谈文章的感受

语文课外阅读的最后一道题(4-6分) 问题:从表达方面谈谈读过文章的感受。 答题要点: 1.用序号标明,一定写两处!两处! 2.要结合这篇文章说,不能千篇一律。 3.从老师教的方法中小心分辨,选择最合适,最不容易丢分的写。 4.若要写“描写”“修辞”,必须是大量出现或者存在,不可只有一处就写成了这篇文章的特点。但是,那一处可以批注的时候使用。 5.开门见山这种写法极易错的是“点明中心”,所谓“开门见山”得是开头不拐弯抹角,简洁明了地直接进入文题,干脆利落地交待出文章要写什么人、什么事、什么道理。比如:《天上偷来的火种》里,很久以前,人间没有火,人类的生活非常困苦……熬过一个一个夜晚。这就不是开门见山;《商鞅南门立木》“商鞅是我国战国时期的改革家,到了……主持变法”基本可以算是开门见山;《陆羽》中“中国是茶的故乡……追溯历史,便想起传奇人物陆羽……”这个是开门见山;《编钟》远古时期,我们祖先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钟……编钟可以用于独奏、合奏、也可以伴奏。这就是开门见山。再看俩网上的例子:《我爱故乡的杨梅》“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一句话就接触了正题。《老牛》的开头:“可爱的故乡的许多景物,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特别是我家那头的老牛,更使我不能忘怀。” 1.这篇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揭示了文章的主题,简单直接,吸引读者。 2.这篇文章结尾扣题,点明了……的中心,总结全文,引发思考。 3.这篇文章首尾呼应(运用总-分-总的写法),点明了……的主题,中心突出,让文章非常完整,引人思考。 4.这篇文章利用多事例写人,使……得形象突出,完整,让人印象深刻。 5.这篇文章详略得当,……事细致描写,……一笔带过,使重点突出。 6.这篇文章运用大量的……描写,写出了……使文章生动,让人如见其人。 7.这篇文章运用大量的……修辞方法,使文章非常生动,让我们对故事有更加形象的了解。 8. 这篇文章运用倒叙的方法,先交代故事的结果,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9.文章采用第一人称,用……亲身经历、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内容来叙述,让人身临其境。 10.文章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真实客观地讲述了……的故事,使文章的讲述非常完整、清晰。 11.文章采用倒叙的写法,先交代……(结果比如“自己因为好奇收到了惩罚”),再交代故事发生的过程,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1

读文章谈感受题

读题(谈感受)的答题方法 一般来说分三步写1、概括性发言,2、结合文章内容,3、结合自己情况。 具体策略: 抓准文章中心思想,找出中心句或作者抒发感情的句、段。 1.有中心句的文章结合中心句答 2、没有明显中心句的文章: 〈小珊迪〉是写人的记事文章,刻画了三个不同身份的人物,当然小珊迪是主角,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呢?是告诫人们应该明白或遵循的某个道理吗?还是要赞美什么?作者的写作目的没有明确告诉我们,文中也没有总结或总起句,这时就要思考:人或物有什么特点(优点、美德)?事情发生的时代有没有特点?作者对人或物是带着什么态度来写?(赞美、同情、批判、讽刺、喜爱、憎恨等) 深入读文,你就能体会出<小珊迪>一文的写作目的有三点: 1、赞美小珊迪真诚、善良、诚实、负责任的美好品质。 2、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面貌,指出穷苦人民的生活现实,表达的是作者对不平等社会的不满。 3、表达作者对穷苦人民的同情。 那么你的体会可以结合其中的任意一点去谈,但一定要与你自己的生活或思想进行对比.如: 1、读了文章我很感动,小珊迪是那么善良,临死之前最挂念的是可怜的小弟弟;他又是那么诚实、守信,为了还钱连命都丢掉了;他是那么负责任,自己本身就很贫穷,但还要养活弟弟,而且那么心疼自己的弟弟。我也要学习小珊迪的这些品质,作一个诚实、有责任心、善良的好孩子。 2、读了文章,我很同情可怜的小珊迪兄弟。他们生活的社会是那么黑暗,贫穷的孩子连饭都吃不饱,没有温暖,没有人帮助他们。小珊迪和我的年龄很接近,可是却上不了学,最后因为贫穷没钱治病,连命都没了,与他对比我是多么幸福,我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有疼爱我的父母,有知心的朋友,我一定会珍惜拥有的一切。 3、读了文章我了解到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的现实,贫富差距那么大,穷人的生活那么悲惨,而我们生活的社会又是多么幸福。我们的国家建设蒸蒸日上,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写事、写人的文章一般是要赞美(或批评)某种现象;写景、物的文章要表达喜爱之情;童话故事、寓言一般要说明一个道理。 练习题一 夏天到了,学校安排了午休时间,我当然要舒舒服服地睡一觉了。我跟爸爸、妈妈说好了,两点半准时叫我。每天两点半我都是准时被叫醒。醒来后,我总是看到桌子上放着一碗凉的绿豆汤。我心里很是感激父母。 一天中午,我怎么也睡不着觉,就起来了。我悄悄地走到爸爸的门前,“呀!”我呆住了。我从门上的玻璃窗向里望去,只见爸爸靠在椅子上,微合着双眼,头不时往下垂,旁边放着座钟。忽然,爸爸眼一睁,抬起头看了看座钟,又靠在椅子上,合上双眼......霎时,我全明白了:爸爸就是这样准时地叫我的。顿时,我鼻子一酸,泪水涌了上来,心里默

技巧1概括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中心

【八年级】 第一部分记叙文 【课标要求】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 2、理解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 3、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结合材料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5、了解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章中的作用。 6、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文体综述】 1、记叙文的定义: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和抒情,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2、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以记人写事、写景状物为主,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就是说,通过具体的记叙事件,形象地描写人物活动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立场,读后使人受到其人其事的感染和影响。记叙文必须写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与文学作品塑造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有本质的不同。 3、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掌握记叙文的要素,可以较好地把握全文,分析和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更好地把握结构层次。 4、记叙文的顺序和人称: 文章的写作顺序和人称主要是根据作者的主观意图和表达效果来确定的。 (1)常见的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①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也就是叙述的顺序与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是一致的。 ②倒叙:先写结局,然后再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者先写后来的情况,再叙述产生这种情况的经过。 ③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要插入在时间、地点上不一致的情节,然后再按照原来的事情接叙,这插入的有关部分叫插叙。 (2)记叙的人称: ①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的第一人称,这个“我”可以是作者自己,也可以是虚构的人物。 ②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记叙,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但用得不多。 ③第三人称:第三人称是以“他”叙事。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叙述的角度比较灵活、自如。 5、记叙文的线索及作用: (1)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文章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