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工厂化养鱼是现代设施渔业的具体体现之一

工厂化养鱼是现代设施渔业的具体体现之一

工厂化养鱼是现代设施渔业的具体体现之一
工厂化养鱼是现代设施渔业的具体体现之一

工厂化养鱼是现代设施渔业的具体体现之一,是当今最为先进的养鱼方式,具有占地少,单产高,受自然环境影响小,可持续生产,经济效益高,操作自动化等优点。然而,工厂化养鱼又是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需要事前进行科学的分析论证,事中科学管理和事后的科学维护,才能降低风险,创造高效。同时工厂化养鱼又是跨生物、生态、物理、化学、机械、电子等多边学科的系统工程,其基础设施装备现代化是发展工厂化养鱼的最基本条件之一。本文将简要阐述工厂化养鱼基础设施的配置及其功能,旨为抛砖引玉。

一、养鱼车间和鱼池的配置

1?养鱼车间养鱼车间多为双跨、多跨单层结构,跨距一般来9?15米,砖混墙体,屋顶断面为三角形或拱形。屋顶为钢架、木架或钢木混合架,顶面多采用避光材料,如深色玻璃钢瓦、石棉瓦或木板等,设采光透明带或窗户采光,室内照明度以晴天中午不超过1000 勒克斯为宜。

2.鱼池系统鱼池多为混凝土、砖混或玻璃钢结构。底面积一般30?100平方米。如鱼池面积过大,水体不容易均匀交换,投撒的饵料不能均匀分布水面,容易造成池鱼摄食不均。同时,大池周转不便,灵活性较小。如韩国鲆鲽类养殖池多为8米X8米,中国多为6米X6米,鱼池水深一般不超过1米。若养殖游动性较强的鱼类,如鲈、黑裙、美国红鱼等,可适当增加鱼池高度(大于 1.5米),以免使鱼跃出池外。鱼池的形状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八角形、长椭圆形等。长方形池具有地面利用率高、结构简单、施工方便等优点,以前多被国内外厂家彩;圆形池用水量少,中央积污、排污,无死角,鱼和饵料在池内分布均匀,生产效益较长方形池好,但是对地面利用率不高;目前较为流行的为八角形池,它兼有长方形池和圆形池的优点,结构合理,池底呈锅底形,由池边向池中央逐渐倾斜,坡度为3%? 1 0%,鱼池中央为排水口其上安装多孔排水管,利用池外溢流管控制水位高度。进水管2? 4 条,沿池周切向进水,使池水产生切向流动而旋转起来,将残饵、粪便等污物旋至中央排水管排出,各池污水通过排水沟流出养鱼车间。

二、水质净化系统的配置

工厂化养鱼对水质要求较高,尤其是封闭式循环水养鱼系统,养鱼用水须回收利用,要达到鱼类最佳生活环境的水质要求,必须具有功能完善、运转良好的水质净化系统,这是工厂化养鱼的关键和技术核心。水质净化系统包括沉淀池、过

滤器和消毒装置等。

1 .沉淀池最为常用的是重力分离设施,它是利用重力沉降的方法从自然水中分离出密度较大的悬浮颗粒。沉淀池一般修建在高位上,利用位差自动供水,其结构多为钢筋混凝土浇制,设有进水管、供水管、排污管和溢流管,池底排水坡度为2%?3%,容积应为养鱼厂最大日用水量的3?6倍。

2.过滤器自然水中含有许多细小悬浮物,同时,在养鱼系统中,由于鱼的摄食和代谢会产生残饵和许多排泄物, 它们或者悬浮于水中, 或者溶解在水中,如果积累过多,必然对鱼类造成毒害。这些物质可通过过滤的方法除去。常用的过滤器有机械过滤器和生物过滤器。

(1)机械过滤器主要用于养鱼系统中液体和固体的分离。目前工业化养鱼厂最常用的机械过滤器为重力式无阀滤池, 它具有滤水量大(一般每格过滤能力为200米3/时),水质好(浑浊度小于5毫克/升),无阀自动反冲洗等优点。其工作原理为:自然水由进水管进入进水分配箱,再由U 型水封管流入过滤池, 经过过滤层自上而下的过滤。过滤好的清水经连通升入冲洗水箱贮存。水箱充满后进入出水槽,通过出水管流入养鱼池(或贮水池)。滤层不断截留悬浮物,造成滤层阻力的逐渐增加, 从而促使虹吸上升管内的水位不断升高。当水位达到虹吸辅助管管口位置时, 水自该管落入排水井, 同时通过抽气管借以带走虹吸下降管中的空气。当真空度达到一定值时, 便发生虹吸作用。这时水箱中的水自下而上地通过滤层, 对滤料进行自动反冲。当冲洗水箱水面下降到虹吸破坏斗时, 空气经虹吸破坏管进入虹吸管, 破坏虹吸作用, 滤池反冲结束, 自动进入下一个周期的工作。整个反冲过程大约需要5 分钟。

(2)生物过滤器主要利用细菌除去溶解于水中的有毒物质,如氨等。它分为生物滤池和净化机两类。其配套设施有曝气沉淀池和生物滤池。

①曝气沉淀池鱼池排出的污水, 在未进入生物过滤器前要先通过曝气进

行气体交换。曝气的目的是除去污水中气态形式的氨并使水的溶氧量达到饱和, 以加快生物过滤器中细菌的氧化。另外, 曝气还可去除一部分有机酸, 有助于提高养鱼系统的pH,增强除氨效果。专门用来气体交换的水池称为曝气池。也可将曝气池和沉淀池合建,成为曝气沉淀池。

一般的曝气方法有两种:压缩空气和机械曝气。压缩空气法是将鼓风机或空

压机压出的空气,通过池内的散气设备,使空气以气泡形式散到水中,提高水中的溶氧。机械曝气一般采用叶轮式曝气机。叶轮旋转时水沿叶片四射,一部分抛向空中,轮轴附近出现负压区,形成池水有向上升流,增氧效果较好。

②生物滤池是应用最普遍的生物过滤器,它由池体和滤料组成,即在池中放置碎石、细砂或塑料粒等构成滤料层,经过过水运转后在滤料表面形成一层“生物膜”,它是由各种好气性水生细菌(主要是分解菌和硝化菌)、霉菌和藻类等生物组成的。当池水从滤料间隙流过时,生物膜就会将水中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并将氨转化成对鱼无害的硝酸盐。常用的生物滤池分浸没式或滴流式。

浸没式滤池目前使用最为广泛,其特点是滤料全部浸没在水中,生物膜所需的氧气由水流带入。根据水的过滤方向又分为向下流动式和向上流动式两种。前者水自上而下过滤,底部出水;后者则自下而上过滤,池顶溢水。二者对氨氮的清除效率相差无几,但前者不易阻塞,滤水效果相对较好。池体有长方形和圆形,以圆形排污效果较好。池中滤料一般采用砂、石子、塑料颗料、塑料蜂窝和片状网纤等。砂要求颗粒粗糙,具棱角,直径以2?5毫米为宜,砂层厚度—般为100?150厘米;石子要求质地坚硬、多棱角、耐腐蚀,一般米用花岗岩,其粒径均匀,大小以3?5厘米为宜;塑料蜂窝是酚醛合树脂固化的纸质品,有蜂窝状的直管空隙,优点是重量轻(50?100千克/米3)、孔隙率大(98%),均优于石质滤料且过滤效率高,每立方米滤料每天可硝化150?300 克氨氮,但缺点是价格较高;片状网纤滤料是目前较理想的滤料,它不但孔隙率高,面积大,滤水效果好,而且价格便宜。

滴流式滤池多为圆柱形,滤料选用粒径较大的石块和瓷环。水自上部喷淋流经滤料,由底部排出,滤料之间不被水充满,但表面形成水膜层,由空气对流给水充氧,一般不易阻塞。

③净化机主要有两类:转盘式和转筒式转盘式是由固定在水平转轴上一列平行排列的塑料圆盘和一个与其相配的半圆形水槽组成。转盘一半暴露在空气中,一半浸入水中,工作几天后,盘片的表面生长出一层由细菌等组成的白色透明的生物膜(厚约0.8?1.3毫米)。电机带动转盘缓慢旋转(2?3 次/分),使生物膜与大气和水交替接触。当盘片夹带水体离开液面,水体沿着生物膜表面下流时,空气的氧气通过吸收、混合、渗透等作用,不断溶解在水膜中。微生物从水膜中吸收溶解

氧,将复杂有机物氧化分解成无机物,并使微生物自身得以繁殖。又因为转盘有着巨大的表面积,反复旋转使整个水体得到了搅拌及充气增氧,水体中有机物浓度下降,溶解氧增高,水得到净化。

转筒式又分两种:一种是在转动的横轴上装一个同轴心的金属网状的圆筒,筒内装塑料颗粒,筒的一半浸在水中,一半暴露在空气中,塑料颗粒表面长有生物膜;另一种是在转动横轴上,捆上许多塑料管,形成一个转筒,其一半浸入水中,一半露在空气中,塑料管的内外壁上长有生物膜。塑料管一般采用内径20 毫米的聚乙烯管。

净化机通常多个串联使用,采用多级过滤的方式提高净化效率。机械过滤器和生物过滤器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过滤装置。此外,还可使用化学过滤装置,例如利用吸附装置和泡沫分离装置除去水中溶解的有机物等。对水体进行过滤处理,可采用几种装置的配合使用,以达到最佳净化效果。

3.消毒装置养鱼系统中经过过滤的水还含有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

因此有必要进行消毒处理。目前常用的消毒装置为紫外线消毒器和臭氧发生器。

(1)紫外线消毒器有紫外线灯、悬挂式和浸入式紫外线消毒器等,它们均可发射波长约260 纳米的紫外线以杀灭细菌、病毒或原生动物。常用的紫外线灯为低压水银蒸汽灯。悬挂式消毒器是将紫外线灯管通过支架悬挂于水槽上面,一般灯管距水面及灯管间距均为15 厘米左右,灯管上面加反光罩,槽内水流量为0.3?0.9米3/时,并在槽内垂直水流方向设挡水板,使水产生湍流而得到均匀照射消毒;而浸入式消毒器是将灯管浸在水中,通过照射灯管周围的水流而消毒。紫外线消毒具有灭菌效果好,水中无有毒残留物,设备简单,安装操作方便等诸多优点,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

(2)臭氧发生器臭氧消毒具有化学反应快,投量少,水中无持久性残余、不造成二次污染等优点,也是目前常用的消毒方法。臭氧发生器的种类很多,如美国OG公司的制氧机和臭氧发生装置,可由空气中连续制取纯氧并产生臭氧,是工厂化养鱼较为理想的消毒装置。臭氧对养殖动物本身也有毒性,因此,臭氧处理过的水须放置几分钟或经过活性炭吸附后方可使用。

三、辅助设施的配置工厂化养鱼辅助设施主要有增氧、加温及一些配套设

施。

1.增氧设备要保持水体中有一定浓度的溶解氧,必须不断向水体中充气增氧。目前的增氧设备主要有两类:一类为增氧机式,具有风量大,风压稳定,气体不含油污等优点,但其气源来自未经过滤的空气,含氧量低,因此只适合于养鱼密度较小(载鱼量小于10千克/ 立方米)的开放式工厂化养鱼厂;另一类为制氧机式,它可以由空气中制取富氧(含氧量大于90%)或纯氧,并直接通往养鱼水体中达到增氧的目的,适合于养鱼密度高(载鱼量大于20 千克/ 立方米)的封闭式循环流水养鱼厂。

2.加温设备工厂化养鱼为了能够可持续生产,需要通过供热加温来维持适宜于鱼类生长的水温。温流水养鱼厂可利用工厂、电厂余热,地热等作热源,而封闭式循环流水养鱼必须设置加温设备。加温方式包括水体加温和空气加温。

(1)水体加温加温设备有电热器、锅炉和太阳能集热装置。电热器加温使用方便,容易控制,但耗电量大,成本高。电热器主要有电热板、电热棒和电热泵等。锅炉是使用较早、目前仍普遍采用的一种加温设备。现在常用燃煤型锅炉。由锅炉产生蒸汽或热水,通过铺设于池底的热水管在管内进行封闭循环来间接加热池水。太阳能加热成本低、无污染。它由屋面安装的可移动的太阳能集热装置提供热量,是一种节能型理想的加温设备。

(2)空气加温常使用空调器或锅炉暖气给养鱼车间内的空气加温以保持室温和水温的恒定。空调器有闭式、半闭式和全开式 3 种,可使室内外空气进行交换的同时保持室内温度。

3.其它配套设施工厂化养鱼厂需根据用水量确定水泵功率和数量及输水管道直径,还需配备变电设施、饵料加工设备和小型冷库等,为防止停电,还应配备发电机组。另外,自动化水平较高的养鱼厂还应设置电气和自动控制系统,对用电设备的电压和电流的变化,机械的运转情况,鱼池水温、水位、水质等进行自动控制和集中管理。

工厂化养鱼现状及发展趋势

工厂化养鱼现状及发展趋势 工厂化养鱼,又名循环水养殖,工厂化养鱼是指运用建筑、机电、化学、自动控制学等学科原理,对养鱼生产中的水质、水温、水流、投饵、排污等实行半自动或全自动化管理,始终维持鱼类的最佳生理、生态环境,从而达到健康、快速生长和最大限度提高单位水体鱼产量和质量,且不产生养殖系统内外污染的一种高效养殖方式。应用学科主要为水产学和水产养殖学。使水产养殖过程达到理想状态,形成不受自然条件影响的循环式的高密度养殖方式,是取代传统池塘、流水、网箱、大棚温室等养殖方式的新型工业化生产方式。 1、我国工厂化养鱼的发展概况工 厂化养鱼亦称工业化养鱼,其特点是利用厂房设施及配套的机械仪器设备,高密度、集约化养鱼的一种类型。它立足于海洋环境保护,对养殖水体进行科学净化处理,营造出适合鱼类生长繁殖的良好环境条件,把养鱼置于人工控制状态,实现全年稳产、高产。 我国的工厂化养殖是逐步演进过来的,大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1978年我国开始发展对虾的大规模养殖以来,对虾养殖得到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海水工厂化养殖的概念。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90年代初以鲍鱼工厂化的养殖为代表的模式,对我国的工厂化养殖发生了重要影响,比较典型的是大连市水产研究所创造的工厂化养鲍。第三阶段时开始步入现代化设施的养殖方式,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于1998年建立了海水循环式养殖系统,建设模式比较先进,除生物净化外,还设立在线自动监测系统。 国内工厂化养鱼多数尚处在起步阶段,养鱼工厂的设施配套不完善,科研滞后于生产,工厂化养鱼应具备高溶氧、控温、生态式防病等条件,另外,水质净化技术还比较落后,养鱼水质较差,饲养密度小,饵料系数高,病害频发,直接影响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近年来,以天津市现代渔业技术工程中心为代表的工厂化养殖技术,已经趋于形成配套完善的现代化养鱼工厂,配套设施有生物净化、液态纯氧、臭氧灭菌、高效内循环和水质监控等,可进行高密度养殖生产,在完全封闭式内循环条件下建立了高产高效益的养殖模式。 2、工厂化养鱼的类型

淡水渔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淡水渔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一节淡水渔业的特点 淡水渔业主要是指在淡水水域进行捕捞、养殖以获得淡水水产品以及对这些水产品进行加工的社会生产领域。在我国,随着淡水捕捞自然资源的日益衰减,淡水捕捞业在淡水渔业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减少,加之水产品加工产业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当前的淡水渔业主要是指淡水养殖业。淡水养殖主要是指利用池塘、水库、湖泊、江河以及其他内陆水域(含微咸水),饲养和繁殖水产经济动物(鱼、虾、蟹、贝等)及水生经济植物的生产,是内陆水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养殖的对象主要为适应淡水水域的鱼类及虾蟹类等。 一、池塘养鱼再创辉煌 二、城市渔业方兴未艾 三、宜渔水面潜力巨大 第三节淡水渔业的发展趋势 21世纪的我国淡水渔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充分体现,世界高新技术在渔业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崇尚自然及消费观念的更新等,其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延伸其产业链。它主要体现在设施渔业、生态渔业、渔业结构调整、休闲渔业、水产品加工、渔业资源增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必然得到加强,使淡水渔业产业得以提升,其经济与社会及生态效益不断提高,并大力促进人与生物、自然环境的和谐与统一,渔业生态系统得到良性循环。

1、设施渔业前景广阔。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竞争日益激烈并达到白热化,特别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高技术的大力推广与应用以及产业化升级,必将影响和带动我国设施渔业的改善和发展。欧美设施渔业如德国、美国等主要是开展工厂化流水或封闭式循环水养鱼,水质调控达到机械化和自动化。美国高密度养殖系统程序控制采用两种自动控制系统:(1)通用控制系统,由微机输入/输出、数据 记录仪和遥控组件构成;(2)工业程序控制系统,由小型计算机和控制软件组成,该网络具16个控制器。两系统可以控制水体溶解氧、pH、温度、湿度、太阳辐射、风速、风向、能耗、电导率、混浊度,还可控制饲料机、泵、阀门、增氧机、空气压缩机等。德国具有自动控制系统和水质理化因子监测网络,并通过增加纯氧、生物净化、沉淀、过滤、曝气、脱氮等设施改良环境,做到循环用水。日本、挪威等国的网箱养鱼技术及设施先进。相对而言,我国的设施渔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整体水平显著提高,池塘高产达8 000 kg/hm2以上,工厂化养鱼、流水养鱼和三网养鱼高出池塘10多倍。机械化方面在原有机械排灌基础上,各种饲料加工机和增氧机械的研制与应用,特别是自动投饲机、挖塘机、清淤机的扩大使用并不断改进与完善,其性能与效率大为提高,也更加实用。在渔业自动化方面,利用微机自动控制增氧机的开与关已获进展,在对水环境理化与生物因子的自动监测和调控上还与国外存在显著差距。目前我国沿海一带工厂化养殖海产品发

工厂化养鱼是现代设施渔业的具体体现之一

工厂化养鱼是现代设施渔业的具体体现之一,是当今最为先进的养鱼方式,具有占地少,单产高,受自然环境影响小,可持续生产,经济效益高,操作自动化等优点。然而,工厂化养鱼又是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需要事前进行科学的分析论证,事中科学管理和事后的科学维护,才能降低风险,创造高效。同时工厂化养鱼又是跨生物、生态、物理、化学、机械、电子等多边学科的系统工程,其基础设施装备现代化是发展工厂化养鱼的最基本条件之一。本文将简要阐述工厂化养鱼基础设施的配置及其功能,旨为抛砖引玉。 一、养鱼车间和鱼池的配置 1?养鱼车间养鱼车间多为双跨、多跨单层结构,跨距一般来9?15米,砖混墙体,屋顶断面为三角形或拱形。屋顶为钢架、木架或钢木混合架,顶面多采用避光材料,如深色玻璃钢瓦、石棉瓦或木板等,设采光透明带或窗户采光,室内照明度以晴天中午不超过1000 勒克斯为宜。 2.鱼池系统鱼池多为混凝土、砖混或玻璃钢结构。底面积一般30?100平方米。如鱼池面积过大,水体不容易均匀交换,投撒的饵料不能均匀分布水面,容易造成池鱼摄食不均。同时,大池周转不便,灵活性较小。如韩国鲆鲽类养殖池多为8米X8米,中国多为6米X6米,鱼池水深一般不超过1米。若养殖游动性较强的鱼类,如鲈、黑裙、美国红鱼等,可适当增加鱼池高度(大于 1.5米),以免使鱼跃出池外。鱼池的形状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八角形、长椭圆形等。长方形池具有地面利用率高、结构简单、施工方便等优点,以前多被国内外厂家彩;圆形池用水量少,中央积污、排污,无死角,鱼和饵料在池内分布均匀,生产效益较长方形池好,但是对地面利用率不高;目前较为流行的为八角形池,它兼有长方形池和圆形池的优点,结构合理,池底呈锅底形,由池边向池中央逐渐倾斜,坡度为3%? 1 0%,鱼池中央为排水口其上安装多孔排水管,利用池外溢流管控制水位高度。进水管2? 4 条,沿池周切向进水,使池水产生切向流动而旋转起来,将残饵、粪便等污物旋至中央排水管排出,各池污水通过排水沟流出养鱼车间。 二、水质净化系统的配置 工厂化养鱼对水质要求较高,尤其是封闭式循环水养鱼系统,养鱼用水须回收利用,要达到鱼类最佳生活环境的水质要求,必须具有功能完善、运转良好的水质净化系统,这是工厂化养鱼的关键和技术核心。水质净化系统包括沉淀池、过

渔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渔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二)发展特点 1、宜渔水域快速增加,渔业发展潜力显著增强 (1)是全县现有小型以上水库32座(其中:小一型10座、小二型22座),总面积4589.2亩,水库库容量3175万立方米; (2)是正在启动实施白安河、毛竹林等3座小一型水库和詹家湾等4座小二型水库建设,又可以增加水库面积1629亩、新增水库库容量1240万立方米; (3)是构皮滩、大花、格里桥、南江、紫江等5个电站将相继建成,5年内开阳将形成总面积32.12平方公里的淹没区,新增水面48795亩(其中:构皮滩水库—开阳库区40935亩、大花电站—开阳库区2365亩、格里桥电站—开阳库区1757亩、南江电站库区1318亩、紫江电站—开阳库区

2420亩),可新增加库容量19.48亿立方米。5.5万亩大水面为开阳渔业产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发展潜力显著增强。 2、池塘、山塘、水库养殖发展步伐加快 近年来,随着渔业养殖比较效益变化,开阳渔业养殖结构逐步调整,从20xx年以前以稻田养殖为主逐步调整为以池塘、山塘、水库养殖为主的结构模式,20XX年,池塘、山塘、水库养殖面积增加到250.47公顷,水产品产量达166吨、占养殖产量的61%,总产量的53%。 3、特种养殖起步,设施渔业从无到有 20xx年,我县申请国开资金实施《开阳花梨田坝大鲵养殖小区养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建大鲵养殖房280平方米、专用养殖池100口、配套饵料鱼养殖池塘1560平方米,饲养大鲵170尾。该小区建设标志着我县特种养殖已起步实施,设施渔业从无到有。此外,通过考察选址,冯三双山、双流三合等地有流水资源,为下一步特种水产养殖开发创造了资源条件。 4、执法力度加强,渔政管理工作有新的突破

工厂化循环水养鱼的体会

工厂化循环水养鱼的体 会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循环水养殖方式的意义 彭卓群(发言提纲) 水产养殖业的集约化生产方式的发展,经历了池塘、开放式流水池和网箱方式等阶段,现在进入工厂化的循环水养殖发展阶段。相比较于前三种方式,工厂化养鱼具有以下一般意义上的优势: 1,降低了对环境和资源的依赖程度。 工厂化养鱼可以定义为封闭的循环水养鱼,即人工控制养殖工厂的环境温度和洁净度,以物理和生物的方法净化并循环使用养殖用水、控制水温水质和水的流量,提供全价配合饲料,使养殖对象全天候的处于更加合适的生长状态。以比较少的土地占有量,水资源占用量和能源消耗量获取更多产量的工业化的养殖方式。 因此,不必与农业的其它行业争地争水,利用有限的资源取得更多的产品; 不必为了气候和水资源到更加偏远的地区养鱼而离城市越来越远,有利于销售和员工队伍的稳定,减少经营管理成本; 不必靠天吃饭,气候的恶化和环境的污染对生产的影响程度降至最低,产品的质量和卫生安全更加有保证。 2,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对资源的较少占用、零排污、少量的经过无害化(沼气池技术)处理的有机肥料的排出供给了本系统内的植物种植区利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则,顺应了环境保护的发展要求。 从以上意义上来看,工厂化养鱼是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方向。 但是,工厂化养鱼的发展并不理想,国内现有的养鱼工厂多半没有正常运行。分析原因,主要应该是这样几点:

1,缺乏完整的消化吸收,缺乏创新能力。 一个行业的进步有赖于相关的多个行业的共同进步。工厂化养鱼是上个世纪中下叶就从国外引进的技术,从技术特征上说是工业化的设备主导型的高度集约化的养殖模式。在消化吸收和规模化应用上受到了水产业行业能力的限制;引进设备费用高,配套设施投入大,仿造设备水平低,监测和应急系统保障能力差,以及只重视了硬件的引进和仿造,没有重视软件系统的引进和学习。因此,作为水产养殖业,要么等待与相关行业共同进步,要么就只能是结合国情学习这个技术的精髓,在应用的方式上加以改造创新。 2,缺乏环境政策的支撑。 相对于粗放的自然养殖和开放的流水、网箱养殖,工厂化养鱼的企业在建设投资和运行成本上还是要高得多。但是,前者是以环境容纳能力的透支为代价的,企业的低成本是以社会的高成本为代价的。 在目前国家还没有要求水产养殖业付出环境成本的时候,实行工厂化养殖的企业,在相同产品的市场上,还缺乏竞争力。 3,缺乏产业链的支撑。 实行持续的大规模的工厂化养鱼,企业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还要有产品的高附加值予以支撑。而农产品的高附加值除了要有品种的独特性、技术的独创性之外,还要有加工的深度可发展性,有从繁殖到加工到市场营销的整个产业链的支撑。否则,好的技术也会湮灭在落后的产业模式之中。 本公司工厂化循环水方式相对于一般的工厂化养鱼的优势: 1,技术上有创新。 没有万能的技术,只有在特定的范围内、针对特定生产对象的技术。结合当地气候环境和水源特点,学习国内外成功经验,创建专门用于特定养殖对象的工厂化模式。相对于一般的或者说是经典的国外工厂化模式,本模式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工厂化养鱼现状及发展趋势

工厂化养鱼现状及发展趋势 张泽周 西南大学水产系重庆荣昌 402460 摘要:工厂化养鱼是当今最为先进的养鱼方式,具有占地少、单产高、受自然环境影响小、可全年连续生产、经济效益高、操作管理自动化等诸多优点,是一种环境友好的绿色养殖方式。本综述对工厂化养鱼的现状及发展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关键词:工厂化养鱼现状发展趋势 工厂化养鱼,又名循环水养殖,工厂化养鱼是指运用建筑、机电、化学、自动控制学等学科原理,对养鱼生产中的水质、水温、水流、投饵、排污等实行半自动或全自动化管理,始终维持鱼类的最佳生理、生态环境,从而达到健康、快速生长和最大限度提高单位水体鱼产量和质量,且不产生养殖系统内外污染的一种高效养殖方式。应用学科主要为水产学和水产养殖学。使水产养殖过程达到理想状态,形成不受自然条件影响的循环式的高密度养殖方式,是取代传统池塘、流水、网箱、大棚温室等养殖方式的新型工业化生产方式。 1 我国工厂化养鱼的发展概况 工厂化养鱼亦称工业化养鱼,其特点是利用厂房设施及配套的机械仪器设备,高密度、集约化养鱼的一种类型。它立足于海洋环境保护,对养殖水体进行科学净化处理,营造出适合鱼类生长繁殖的良好环境条件,把养鱼置于人工控制状态,实现全年稳产、高产。 我国的工厂化养殖是逐步演进过来的,大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1 978年我国开始发展对虾的大规模养殖以来,对虾养殖得到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海水工厂化养殖的概念。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90年代初以鲍鱼工厂化的养殖为代表的模式,对我国的工厂化养殖发生了重要影响,比较典型的是大连市水产研究所创造的工厂化养鲍。第三阶段时开始步入现代化设施的养殖方式,江苏

循环水工厂化养鱼技术规范

ICS 65.150 B 51 循环水工厂化养鱼技术规范 Guidelines for fish culture technology in industrial recirculation system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3

前言 本标准由浙江省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君卓、胡则辉、柴学军、吴祖杰。 Ⅰ

循环水工厂化养鱼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术语和定义、选址、设施设备及工艺流程、养殖管理、病害防治和收获。 本标准适用于海水鲆鲽类工厂化养殖,其它海水鱼类亦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T 18407.4 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NY 5052 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070 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 NY 5071 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 5072 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NY/T 5153 无公害食品大菱鲆养殖技术规范 NY/T 5275 无公害食品牙鲆养殖技术规范 SC/T 2006 牙鲆配合饲料 SC/T 2021 牙鲆养殖技术规范 SC/T 2031 大菱鲆配合饲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工厂化养殖industrial culture 指利用机械、生物、化学和自动控制等现代技术装备起来的车间进行水生动植物集约化养殖的生产方式。 3.2 循环水recycling water 指对使用过的养殖水,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进行无害化处理后,符合无公害健康养殖水质要求,再用于养殖的水。 4 场址、设施设备及工艺流程 4.1 选址 宜选择环境安静、水资源充足、周围无污染源、交通供电便利、公共配套设施齐全的地点,并符合GB/T 18407.4的规定。 取水水源和水质符合GB 11607的规定,养殖用海水符合NY 5052要求。使用海水深井要特别注意海水中的二价铁离子和泥沙含量。 1

工厂化养鱼现状及发展

工厂化养鱼现状及简介 工厂化养鱼,又名循环水养殖,工厂化养鱼是指运用建筑、机电、化学、自动控制学等学科原理,对养鱼生产中的水质、水温、水流、投饵、排污等实行半自动或全自动化管理,始终维持鱼类的最佳生理、生态环境,从而达到健康、快速生长和最大限度提高单位水体鱼产量和质量,且不产生养殖系统内外污染的一种高效养殖方式。应用学科主要为水产学和水产养殖学。 工厂化养鱼是当今最为先进的养鱼方式,具有占地少、单产高、受自然环境影响小、可全年连续生产、经济效益高、操作管理自动化等诸多优点,是一种环境友好的绿色养殖方式。一、我国工厂化养鱼的发展概况 工厂化养鱼亦称工业化养鱼,其特点是利用厂房设施及配套的机械仪器设备,高密度、集约化养鱼的一种类型。它立足于海洋环境保护,对养殖水体进行科学净化处理,营造出适合鱼类生长繁殖的良好环境条件,把养鱼置于人工控制状态,实现全年稳产、高产。 我国的工厂化养殖是逐步演进过来的,大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1978年我国开始发展对虾的大规模养殖以来,对虾养殖得到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海水工厂化养殖的概念。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90年代初以鲍鱼工厂化的养殖为代表的模式,对我国的工厂化养殖发生了重要影响,比较典型的是大连市水产研究所创造的工厂化养鲍。第三阶段时开始步入现代化设施的养殖方式,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于1998年建立了海水循环式养殖系统,建设模式比较先进,除生物净化外,还设立在线自动监测系统。 国内工厂化养鱼多数尚处在起步阶段,养鱼工厂的设施配套不完善,科研滞后于生产,工厂化养鱼应具备高溶氧、控温、生态式防病等条件,另外,水质净化技术还比较落后,养鱼水质较差,饲养密度小,饵料系数高,病害频发,直接影响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近年来,以天津市现代渔业技术工程中心为代表的工厂化养殖技术,已经趋于形成配套完善的现代化养鱼工厂,配套设施有生物净化、液态纯氧、臭氧灭菌、高效内循环和水质监控等,可进行高密度养殖生产,在完全封闭式内循环条件下建立了高产高效益的养殖模式。 二、工厂化养鱼的类型 陆上工厂化养鱼形式多样,主要有普通流水养鱼、温流水养鱼和循环流水养鱼三种类型。普

工厂化循环水养鱼的体会

循环水养殖方式的意义 彭卓群(发言提纲) 水产养殖业的集约化生产方式的发展,经历了池塘、开放式流水池和网箱方式等阶段,现在进入工厂化的循环水养殖发展阶段。相比较于前三种方式,工厂化养鱼具有以下一般意义上的优势:1,降低了对环境和资源的依赖程度。 工厂化养鱼可以定义为封闭的循环水养鱼,即人工控制养殖工厂的环境温度和洁净度,以物理和生物的方法净化并循环使用养殖用水、控制水温水质和水的流量,提供全价配合饲料,使养殖对象全天候的处于更加合适的生长状态。以比较少的土地占有量,水资源占用量和能源消耗量获取更多产量的工业化的养殖方式。 因此,不必与农业的其它行业争地争水,利用有限的资源取得更多的产品; 不必为了气候和水资源到更加偏远的地区养鱼而离城市越来越远,有利于销售和员工队伍的稳定,减少经营管理成本; 不必靠天吃饭,气候的恶化和环境的污染对生产的影响程度降至最低,产品的质量和卫生安全更加有保证。 2,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对资源的较少占用、零排污、少量的经过无害化(沼气池技术)处理的有机肥料的排出供给了本系统内的植物种植区利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则,顺应了环境保护的发展要求。 从以上意义上来看,工厂化养鱼是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方向。

但是,工厂化养鱼的发展并不理想,国内现有的养鱼工厂多半没有正常运行。分析原因,主要应该是这样几点: 1,缺乏完整的消化吸收,缺乏创新能力。 一个行业的进步有赖于相关的多个行业的共同进步。工厂化养鱼是上个世纪中下叶就从国外引进的技术,从技术特征上说是工业化的设备主导型的高度集约化的养殖模式。在消化吸收和规模化应用上受到了水产业行业能力的限制;引进设备费用高,配套设施投入大,仿造设备水平低,监测和应急系统保障能力差,以及只重视了硬件的引进和仿造,没有重视软件系统的引进和学习。因此,作为水产养殖业,要么等待与相关行业共同进步,要么就只能是结合国情学习这个技术的精髓,在应用的方式上加以改造创新。 2,缺乏环境政策的支撑。 相对于粗放的自然养殖和开放的流水、网箱养殖,工厂化养鱼的企业在建设投资和运行成本上还是要高得多。但是,前者是以环境容纳能力的透支为代价的,企业的低成本是以社会的高成本为代价的。在目前国家还没有要求水产养殖业付出环境成本的时候,实行工厂化养殖的企业,在相同产品的市场上,还缺乏竞争力。 3,缺乏产业链的支撑。 实行持续的大规模的工厂化养鱼,企业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还要有产品的高附加值予以支撑。而农产品的高附加值除了要有品种的独特性、技术的独创性之外,还要有加工的深度可发展性,有从繁殖到加工到市场营销的整个产业链的支撑。否则,好的技术也会湮灭

任务一、工厂化养鱼的类型及设施

项目十二、工厂化养殖技术 任务一、工厂化养鱼的类型及设施 一、养鱼车间的选址 ?工厂化养鱼选址与普通工厂对厂址要求一致,要考虑地形、地质、气候、常年风向、水源、对外交通、占地拆迁、施工、管理等因素以及扩建的可能性,经技术经济比较选定,以免厂址不当而留下隐患。 ?1、位置 ?养鱼工厂宜选择与工矿区上游、土质坚实、抗渗透性能良好的天然地基上,不能设在大的活动性的断裂构造带,以及其他不良的地质的地段,如淤泥、流沙、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等地基,应慎重研究确定基础型和地基处理措施。 ?养鱼工厂不宜设在准市区内,因为比较效益及市区发展衡量,养鱼工厂尚属于弱势产业,比不上高利润的房地产产业。 ?深圳市蛇口区进口的德国养鳗工厂,及汕头市金曼集团

进口的丹麦养鳗工厂,都由于扩建而拆迁。因为都是水泥池,损失很大,这就体现出可移式养鱼池的优越性。 ?2、水源 ?养鱼工厂的水源设在水量、水质有保证和易于实施水环境保护的地段。选用地表水为水源时,水源地应位于水体功能区划规定的取水段,和水质符合相应标准的河段。 选用地下水水源时,水源地应选在不受污染的富水地段。 选用海水水源时应远离现在和潜在的网箱养鱼区。?欧共体国家很重视屋顶雨水的收集与利用,因为这种天然水不受污染,水质优于地面泾流。养鱼工厂的宗旨是用好一切水资源。 ?3、能源 ?养鱼工厂的供电系统设计,应该所在地区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规划为依据。经技术经济论证,合理确定供电点及供电系统接电方案、供电量、供电电压、供电回路数及无功补偿方式等。宜采用由专用直配输电线路供电。

并且实行双线供电,以确保安全用电。 ?有条件的养鱼工厂还自配一到二套应急发电机组,在电网停止供电的瞬间,即自动发电机供电,并发出声、光信号。所以,供电需安全可靠。用点必须坚持上岗证的制度,以保证用电的安全。 二、温室结构 ?工业化养鱼温室要求: ?多功能既可以养鱼,又可以饲养甲壳类、两栖类、爬行类和贝类;既可以育苗,也可以养成;还可作商品销货前的暂养。 ?温室能控制温度、湿度、光线,做到氧气、二氧化碳和氨氮平衡有条件的能进行自动监测和自动控制。?管理方便,有利于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集约化水产养殖

中国水产品必须走集约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之路 发布时间:2010-6-17 8:43:21 来源:中国水产论坛编辑:吴佩佩发表评论(0) 水产手机报,前沿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编写swwswww发送到10658032定制, 5元/月。 我国是第一个养捕产量之比超过50%的国家,农业部发布的《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至“十一五”期末,中国水产品养殖产量将达到4550万吨,养捕产量之比达到76:24。规划还确定了其他一些主要发展指标:水产品总产量达6000万吨、年均增长3.3%,人均水产品占有量44公斤、人均水产品消费量12公斤;渔业总产值5700亿元,年均增长6.4%。 水是水产品的生存环境,目前,全国养殖水域的二次污染亦十分严重,养1吨淡水鱼产生的粪便相当于20头猪的粪便量,在海水养殖方面,每生产1吨虾需要投下饲料3吨~5吨,相当于蛋白质1吨~1.3吨。每年水产养殖常爆发了大面积传染性疾病,减产、绝产几十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达常是上百亿元,时常有养殖户遭遇绝产之灾。 但由于我国的水产品养殖技术、体制严重滞后,水产品养殖之路异常艰辛。 养殖水体不但污染严重,而且效率低下,根据2009年的统计资料推算,平均亩产:海水养殖566 公斤/亩,其中;鱼类709公斤/亩,甲壳214公斤/亩,贝类695公斤/亩,藻类1060 公斤/亩;淡水养殖314公斤/亩。换算成每平方米,如果鱼按每条1斤,则海水每平方米仅养不到两条鱼,淡水勉强到一条。如果按水体计算;按水深1.8米,则1.8吨水养2条海水鱼。而国外,在水深0.5-1米的情况下,每平方米的密度是25公斤,相当每平方米养殖50条一斤的鱼,高的能达到75公斤/平方米。是我国的25-75倍。饵料比约在1:1.2。生长周期大约是我国的一半。 综上所述:如果中国走集约化工厂化循环养殖,就是在现有养殖面积,水体不变的情况下,产量能提高几十倍,饲料节约、年产量成倍的翻番,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 中国大量使用冰鲜饲料,不但饵料比高,污染水体,并且带来水产品的疾病。疾病又迫使养殖户大量使用鱼药,造成“毒鱼”事件不断发生,出口受阻。我国使用冰鲜饵料400万吨/年,如果加工成鱼粉,相当于160万吨FAQ鱼粉,可生产1000万吨饲料。如果冰鲜饵料比3.5-4的话,使用冰鲜饵料年产鱼100多万吨,而使用人工配合饲料则能达到800多万吨。 我国目前的海水养殖,多是流水养殖,由于需每天5—10个量程换水量,抽取大量的地下淡水、卤水,但我的的地下卤水资源并不丰富。适宜发展海水养殖的省市,其中1克-5克的地下水仅200多亿立方米。如果采用流水养殖低限换水方式,载鱼量也就是1000万吨,这也就是目前采用这种方式的养殖户,由于开采地下水量过大,要不断的打井,不断的搬家的原因。淡水虽然日换水量较海水小,由于养鱼的数量更大,所以浪费的淡水资源也相当可观。 所以要提高水产品的产量、质量、价值,降低养殖成本,就必须走集约化工厂化循环持养殖的道

工厂化养殖概念

一、工厂化养鱼概述 (一)工厂化养鱼的定义 工厂化养鱼是集土建工程、机械电子、仪表仪器、物理、化学、生物工程、自动控制等现代科技于一体,在半封闭或全封闭条件下,对养殖生产全过程的水质、水流、水温、投饵、排污、疾病预防、水处理、循环使用等实行半自动或全自动化管理的一种养殖模式。同时,对养殖鱼类的生长过程进行全面自动监控,使其能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自始至终维持最佳生理、生态条件,从而达到健康、快速生长、营养合理和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水体产量和质量,且不产生内外环境污染的一种高效养殖模式。一个完整工厂化养殖系统包括养殖设施工程系统和养殖生物学技术两大体系。其中设施工程系统又分为养殖系统和水处理系统。 二、发展历程: 1 工厂化养殖的发展 世界工厂化养殖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它的技术基础来源于内陆海洋水族馆技术、自动化水族箱技术和流水高密度养殖技术。世界工业化养鱼历史仅30多年,发展较快,根据发展进程,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准工业化养鱼。该阶段始于20世纪60年代,活鱼生产开始以工业化的模式有计划地重复批量生产,采用了控温流水,集约化高密度,增氧技术等,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高。虽然节省了土地,但耗水量较高。 第二阶段为工业化养鱼。该阶段始于20世纪70年代,采用了机械过滤、生物包净水设施,纯氧、富氧、臭氧设施,热泵控温装置,自动排污、自动应答投饵等设备进行高密度养鱼,每单产达100~150kg/m3,养殖1kg鱼耗水0.2t[2],已属于低排放的“循环经济”范畴。 第三阶段为现代化养鱼。该阶段始于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养鱼中引进了生物工程技术、纳米技术、微生物技术、膜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世界前沿高新技术成果,完善了生命维持系统及生命警卫系统,设计了一系列养殖软件,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单产达200~500kg/m3,养殖用水循环利用率高达90%以上,基本上达到了无废生产及“零”排放标准,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电子化、信息化和经营管理现代化,进入了“知识经济”范畴。 日本的工厂化养鱼业很发达,尤其对真鲷、牙鲆等品种的工厂化育苗和养殖技术日益成熟、产量稳定、效益显著。日本从60年代初开始利用发电厂温排水养鱼,现已有40多家电场和养鱼场同步建设。日本有许多现代化养鱼工厂既是生产厂,又是旅游点和娱乐场,内设水族馆、观鱼池、钓鱼池、游泳池等多项功能齐全的娱乐设施,情景别致独特,对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 我国的工厂化养殖是逐步演进过来的,大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1978年我国开始发展对虾的大规模养殖以来,对虾养殖得到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海水工厂化养殖的概念。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的突破,极大地促进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其产量居世界首位,最高年产量达2.1×105t[1]。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90年代初以鲍鱼工厂化的养殖为代表的模式,对我国的工厂化养殖发生了重要影响,比较典型的是大连市水产研究所创造的工厂化养鲍。1988年筹建了世界最大的养鲍工厂,1993年扩展到88000m2,1997年创造了RHD鲍育苗新工艺,确保了苗种质量,养殖成活率由10%提高到80%,年产量340t,产值1.5亿元,创汇1700万美元。与此同时,牙鲆的工厂化养殖开始形成,1990年以后牙鲆工厂化养殖初步规模,一般产鱼10~15kg/m2,市场销售价格在200~300元/kg。第三阶段时开始步入现代化设施的养殖方式,江苏

我国淡水渔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收稿日期]20041207 [收稿日期]科学技术部科技成果转化资助项目(02EFN214201149) [第一作者简介]罗相忠(1965),男,湖北武汉市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我国淡水渔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罗相忠,邹桂伟潘光碧,杨国庆 农业部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荆州4340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无锡214081 [摘要]对我国淡水渔业的现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获得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与探讨,提出本世纪初我国本领域重点发展趋势应在设施渔业、生态渔业、渔业结构调整、休闲渔业、水产品 加工、渔业资源增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 [关键词]淡水渔业;现状;发展趋势;中国 [中图分类号]S9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409(2005)05009805 我国疆域辽阔,内陆江河纵横,湖泊、水库星罗棋布,是世界上淡水水面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淡水渔业发展最早的国家。淡水渔业在中国已有3100多年的历史,对世界的渔业文明做出过应有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淡水渔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正确政策的指引,加之市场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激励和调动了广大渔(农)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淡水渔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并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已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1,2]。与此同时,面对新世纪头20年举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面对我国加入WT O 后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淡水渔业也面临着更多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为此,笔者综合相关材料,结合我国淡水渔业的现状提出其发展的几条主要应对趋势,期望与水产同仁们共同探讨,合力促进水产事业的进步。 1 淡水渔业地位与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淡水渔业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的渔业发展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总产量约占国内渔业产量的4成;在世界渔业中,其池塘养殖产量和平均单产均处于世界首位(不包括工厂化、流水和网箱养鱼单产);以占世界6.7%的淡水泾流量生产了世界43.5%以上的淡水养殖产量。我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自1995年起达到和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水产品产量自1989年起至今一直居于世界首位,困绕多年的全国菜篮子工程 吃鱼难 的问题终于得以解决,这其中淡水渔业也功不可没。随着人口的迅猛增长、耕地的减少、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及渔业资源的衰退与枯竭,人类的生存环境正日趋严峻。淡水渔业在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解决全球粮食危机,促进世界粮食安全,改良水环境,改善人们膳食结构,增强国民体质,增加劳动就业机会与带领广大渔(农)民致富奔小康等方面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3] 。2 淡水渔业现状 2.1 发展概况 我国的淡水渔业包括内陆所有的工厂化养鱼池、普通池塘(包括流水池、塘堰、家庭庭院水池)、湖泊、水库、河渠、部分稻田等一切适合养殖、捕捞水产品的淡水水体范畴。全国内陆水域总面积约有1838万hm 2,其中江河面积765万hm 2、湖泊714万hm 2、水库211万hm 2、池塘148万hm 2 ,这些水域不少都可以!98!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5年5月第2卷第5期/农学卷第25卷第2期 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Nat Sci Edit)M ay 2005Vol 2No 5/Agri S ci V,Vol 25No 2

工厂化水产养殖

我国目前现行的工厂化养鱼设施设备比较简单,一般只有提水动力设备、充气泵、沉淀池、重力式无阀过滤池、调温池、养鱼车间和开放式流水管阀等。前无严密的水处理设施,后无废水处理设备而直接排放入海,属于工厂化养鱼的初级阶段。另外,由于养殖密度大,病害时有发生。因此,要推广海水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规范养殖模式,加强科学管理,防止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减少用药甚至不用药,解决养殖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等问题。 增产增效情况: 通过该技术的实施,可以进一步改善养殖水体的理化指标,符合渔业水质标准,使养殖鱼类处于最佳的生长状态,选择优良的苗种和优质饲料,能够使鱼生长快速,疾病发生率显著下降,因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下降30%-50%,养殖成本降低12%左右。 技术要点: 1循环水工艺流程 (1)循环水养殖系统工艺 ①工艺流程示意图如下: ▲循环水养殖系统工艺流程示意图 ②工作原理简介(按工艺流程顺序) a.养殖池一般为方形圆抹角鱼池,水面一般在40~50米2,平均水深一般在40~50厘米,池中心排水,每座大棚总水体一般在300~500米3。

对鱼池进行必要的改造。原有鱼池改造只需在池内增加一支循环水回水管兼拦沫排沫管,一般采用Φ110毫米PVC管;池外增设一条循环水回水总管至循环水处理系统,回水总管的直径根据池子的多少来确定,其余的如鱼池供水管道等维持原状即可。这样养鱼池内较清的水顺回水管流入循环水处理系统,需要排污操作时直接拔管即可。 b.固液分离装置。固液分离装置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采用微滤机,出水水质较好(筛网的目数决定),造价较高;二是采用弧形筛,无需动力和清洗用水,造价相应较低,出水水质一般;还可以采用筛绢网加过滤棉。 c.紫外线或微波消毒器消毒。待消毒的水经进水口进入消毒井,自下而上均匀的流经垂直插入的紫外线消毒灯管再由消毒井的出水口流出完成了消毒过程。紫外线消毒装置安装在循环水泵的前端,安装在这里的主要目的就是防止各种细菌进入循环水处理系统,包括有益的硝化菌,这样才能保证循环水处理系统内的有益菌群形成优势菌群,保持生物净化的活力。 d.循环水泵,经鱼池进行初步分离后较清的水则进入泵池,泵池又是循环水的调节池,可以稳定平衡循环水的水流量,循环水泵安装在泵池的后端,在这里采用低功耗、大流量的单相潜水泵。 e.气浮综合净化池,集气浮泡沫分离、蛋白质分离和生物净化的功能于一体。气浮综合净化池是由气浮反应槽、生物净化滤料、排沫槽和排污管组成。 气浮反应槽内安装一台沉水式气浮曝气机,最大流量的设计水停留反应时间大于240秒,分离净化池内安装弹性生物滤料(统称生物包),生物滤料的规格为Φ150×0.5比表面积296米2的弹性立体填料,生物滤料的数量根据循环水系统的基本(单独运用按最大)生物承载量确定。 f.生物净化池,主要的作用是降解氨氮,养殖密度比较高的大棚建议增加这一级生物净化,池内也是安装弹性生物滤料,生物滤料采用规格为Φ150×0.5比表面积296米2的弹性立体填料,生物滤料的数量根据循环水系统所增加的的生物承载量确定。 g.脱气池,在生物净化池后面设置了脱气池,在脱气的过程中同时进行末级生物净化,用于驱除水中的二氧化碳和氮气等有害气体使水中的总气体水平和水质接近和优于新鲜的自然海水,对水质要求比较高和养殖密度比较高的大棚建议采用脱气池。池内的脱气填料亦采用规格为Φ150×0.5比表面积296米2的弹性立体填料,脱气填料的数量根据循环水系统的生物净化填料来确定,一般为系统的1/4左右。底部设曝气装置,采用小型鼓风机供气。 h.充氧:用罗茨鼓风机和纳米微孔增氧管进行增氧,或者使用纯氧增氧设施进行增氧。

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多少钱

运用工厂化养殖设备对于整个养殖行业来说意义重大,除此之外,他们还可以提供很多养殖便利,并且降低成本。需要多少钱才能购买到一套合适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相信这是很多人关系的问题。 跟传统土塘相比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优势不言而喻,虽然前期投入成本很大,运行成本也高,觉得无法接受,也觉得不划算。现在我们就好好来算下这笔帐,看哪一种比较划算。以我了解到的信息,租一口塘(按亩计算),一年的租金每个地方不同,加上现在水质普遍不好,越来越难养,存活率跟密度都大幅下滑,而且租金每年都要交。 其实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只是前期投入会大,但这是一次性投入,一套设备正常使用寿命可达二十年以上,平均下来给租一口塘还要便宜,而且还不受天气影响,存活率高了,养殖密度也大了。再减掉一点人工,算起来还是可以盈利不少的。主要的是产量稳定、收入稳定,而且产量随着养殖技术的提升还会增加。 工厂化水产养殖是一种新将传统渔业工业化的养殖模式。它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对水产品进行高密度、集约化生产。经过科学的论证、精心的设计、具有可行性强的运作,实现水产养殖行业低污染、风险低、效益高的效果。 工厂化水养殖模式采用的是室内养殖的工业模式,因此不会受这样的恶劣天气的影响。工厂化水产养殖模式可大量节约用水。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传统水产养殖业在防治病害方面的问题日渐突出。而大量用药的结果不仅导致致病病毒基因突变更难应付,更会造成周边水环境的二次污染。绿色环保、高密度的工厂化水产养殖是现实形势所逼的必然趋势。 上海海圣生物实验设备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是一家从事水生物养殖设备制造的专业生产型企业,专为各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度身设计、制造水生物实验养殖系统,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生院东海水

集约化工厂化养鱼

集约化工厂化养鱼
2010-03-29 21:45 1 集约化工厂化养鱼 集约化工厂化养鱼是指运用建筑、机电、化学、自动控制学等学科原理,对养鱼 生产中的水质、水温、水流、投饵、排污等实行半自动或全自动化管理,始终维 持鱼类的最佳生理、生态环境,从而达到健康、快速生长和最大限度提高单位水 体鱼产量和质量,且不产生养殖系统内外污染的一种高效养殖方式。 集约化工厂化养鱼是当今最为先进的养鱼方式,具有占地少、单产高、受自然环 境影响小、可全年连续生产、经济效益高、操作管理自动化等诸多优点,而且其 中的封闭式循环流水养鱼不易产生对海洋环境的污染,耗水少,是一种环境友好 的绿色养殖方式。当今海水养殖正向以海洋环保为核心的可持续性发展方向进 军,因此,工厂化养鱼是符合海水养殖发展趋势的最佳养殖方式之一。工厂化养 鱼属于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产业,投资大、管理严格、技术性强,适合于 资金雄厚、技术力量强、管理经验丰富的大、中型企业生产。 我国的工厂化养殖起步较晚,技术装备水平和自动控制水平较低,虽有所发展, 但都属于比较初级的高密度室内养殖,只是增加了充气和流水,基本上属于开放 式、流水养殖,养殖品种有鲍鱼、真鲷、牙鲆、美国红鱼等,但大多数品种的育 苗方面基本都是采用工厂化方式培养,形成了配套体系。
一、集约化工厂化养鱼的类型 陆上工厂化养鱼形式多样, 主要有普通流水养鱼、温流水养鱼和循环流水养鱼三 种类型。 1、普通流水养鱼 利用自然海水经过简单处理后(如砂滤),不需加温,直接流入养鱼池中,用过 的水直接排放入海的养鱼方式。这种方式设备简单、投资少,适合于南方适温地 区的短期或低密度养殖,为工厂化养鱼的最低级阶段。适合于鲷类、花鲈、石斑 鱼、牙鲆、河鲀等海水肉食性鱼类养殖。 2、温流水养鱼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最早由日本发展起来的一种工业化养鱼方式, 它利用天然热水 (如温水井、温泉水),电厂、核电站的温排水或人工升温海水作为养鱼水源, 经简单处理(如调温)后进入鱼池,用过的水不再回收利用。由于地热水、温泉 资源有限,因此此种养殖方式主要应用在工厂温排水的综合利用上。目前,温流 水养鱼在日本、俄罗斯、美国、德国、丹麦、法国等国较为盛行。我国近年来发 展较快,如山东省胶东地区现已建有温流水养鱼厂数十家,养鱼面积约 20 万 m 2,年产各种高档海水鱼 1000t 以上,养殖种类有牙鲆、石鲽、黑鳃、六线鱼、 鲷类等。这些养鱼厂的调温方式主要有三种:①燃煤锅炉升温+自然海水式,如 山东省威海崮山养鱼厂、荣成寻山养鱼厂等;②电厂温排水+自然海水式,如青 岛黄岛电厂养鱼、威海华能电厂养鱼厂等;③温水井+自然海水式,如荣成市丘 家渔业公司养鱼场和山东省蓬莱鱼类养殖试验厂等。这种养鱼方式工艺设备简

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海南大学高炳淼 摘要:本文全面的综述了海水鱼类工厂化养鱼的国内外现状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一些工厂化养殖的建议。 关键词: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发展趋势 工厂化养鱼,又称设施渔业,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已成为当前世界水产养殖业的前沿产业。工厂化养鱼的特点是在高密度的饲养条件下,根据鱼类生长对环境的需要,形成新的生态条件,以控制其最适生长环境;根据鱼类生长对营养的需求,定时、定量供应鱼类喜食的高效饵料,生长快,周期短。一个完善的养鱼工厂应包括封闭式内循环、微生态调节净化水质、纯氧增氧、臭氧消毒、物理过滤、泡沫分离、人工培养活饵料、配合饵料及自动投饵等专用设施。因此,工厂化养鱼是集机械化、信息化、自动化为一体的现代化养殖业。然而,工厂化养鱼又是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需要事前进行科学的分析论证,事中科学管理和事后的科学维护,才能降低风险,创造高效益。同时,工厂化养鱼又是跨生物、生态、物理、化学、机械、电子等多学科的系统工程,其基础设备现代化是发展工厂化养鱼的最基本条件之一。 1我国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的发展概况 工厂化养鱼亦称工业化养鱼,其特点是利用厂房设施及配套的机械仪器设备,高密度、集约化养鱼的一种类型。它立足于海洋环境保护,对养殖水体进行科学净化处理,营造出适合鱼类生长繁殖的良好环境条件,把养鱼置于人工控制状态,实现全年稳产、高产。 我国的工厂化养殖是逐步演进过来的,大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1978年我国开始发展对虾的大规模养殖以来,对虾养殖得到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海水工厂化养殖的概念。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的突破,极大地促进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其产量居世界首位,最高年产量达2.1×105t[1]。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90年代初以鲍鱼工厂化的养殖为代表的模式,对我国的工厂化养殖发生了重要影响,比较典型的是大连市水产研究所创造的工厂化养鲍。1988年筹建了世界最大的养鲍工厂,1993年扩展到88000m2,1997年创造了RHD鲍育苗新工艺,确保了苗种质量,养殖成活率由10%提高到80%,年产量340t,产值1.5亿元,创汇1700万美元。与此同时,牙鲆的工厂化养殖开始形成,1990年以后牙鲆工厂化养殖初步规模,一般产鱼10~15kg/m2,市场销售价格在200~300元/kg。第三阶段时开始步入现代化设施的养殖方式,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于1998年建立了海水循环式养殖系统,建设模式比较先进,除生物净化外,还设立在线自动监测系统[2]。2001年山东莱州明波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进行了海水工厂化内循环养殖的技术研究,系统中采用了高效过滤、泡沫分离、生物净化、臭氧消毒、温度调控等先进技术,养鱼水面1700m2,水深0.8m,循环量为680m3/h,每2h循环一次,设计产量40kg/m3[3]。2000年建成的天津市现代渔业技术工程中心,达到了目前国内外领先水平,而且规模最大,达16000m2养殖水面,建立了高效内循环养殖系统,总循环量为7040m3/h,养殖水体12800m3,每110min可循环一次,平均产量为30kg/m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