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大凉山彝族的禁忌

大凉山彝族的禁忌

大凉山彝族的禁忌
大凉山彝族的禁忌

大凉山彝族的禁忌

彝族有很多迷信而又奇怪的禁忌,如果发现了那些异兆,就以为不吉,先行占卜,卜之为凶,即请毕摩或苏妮断口嘴作禳拔。他们的禁忌除掉人事的以外,多数包括野的禽兽,虫类,以及植物等等。

(一)伦理道德类禁忌

人事最复杂,关于彝族对人事上的禁忌也是最多。据我们所知,大致有下列各种:洗脸者心不善;洗脚者荞子不好;放屁有声为失敬;吹口哨者招鬼;脚踏锅庄者为失敬;热油油煎物者招鬼;摸人天菩萨;于厩房中大小便;客前禁放屁;群众前禁放屁;在女子前禁放屁;男子禁揭女子长裙;群居时禁狂欢怪叫;妇女在人前禁上楼;有鞍之马牵而入室;马在室内备鞍;拴马于梁柱之上;在霪雨时,人触电而死;汉人辱骂其为蛮杂种;夜晚睡觉做噩梦;人无故而痛苦;正在念经时有人来;客人在楼上小便;客人夫妇宿在一起;居房禁外人在内结婚,或生小孩;病人禁止入境;走过病人地方的人;不准入境;做白时,打鸡头向内;吃血酒时,背人将酒吐出;过年时,所悬挂的猪膀胱,被人手触,移动或无故缩小;煮饭久煮不熟——有鬼;火塘内之火突然熄灭——有鬼;媳妇禁接近翁伯;在妇女前禁说“克突”。

(二)牲畜家禽类禁忌

老母猪自食猪儿,或咬死羊儿;老母猪怀孕不育;牛羊产怪胎;老母鸡生蛋自食;雄鸡生蛋;雏鸡吊死在母鸡翅膀上。半夜鸡飞或是鸡啼;母鸡啼鸣;猎狗入林,尾盘结在树上;打冤家时,马叫而不前进;狗衔野兽肉而入室;狗嚎哭;狗抓地——要死人;狗上房——怕

烧房;走过害牛羊瘟疫地方的人,不准入境;害牛羊瘟疫地方的物品,不准携带入境;生有拖尸、天穿、地漏、滴泪漩的马匹,禁止入室;老母鸡生小蛋;老母狗衔小狗儿要搬家;牛胎不下——家有内鬼;羊胎不下——家有内鬼。

(三)鸟兽类禁忌

野鸟入室;野鸟飞停屋上;乌鸦在屋前或屋上鸣叫;老鼠跌入水缸中;蛙跃入室;蛇现于屋前,或入室;蜘蛛入室结网;途见双蛇盘结;途见蛇吞蛙;老鼠搬家——怕受水火灾,地震兵灾或全家饿死;豹子豺狼夜啼——要吃人;猫头鹰在住宅附近叫——要死人;老鼠咬衣服,或咬人——言其将病,或死亡甚而遭兵灾;老鼠咬鸡——言其菩萨不安,将降罪于人,要害病。

(四)异象禁忌

途见竹枝生双杈;途见枯木圆顶;树木被电触死;水缸漏空;长虹将水缸汲干。【黄万民:《罗罗的禁忌》,《康导月刊》第6卷1期,1944年】

1、纳苏、腊罗等支彝族的禁忌

(1)在自己家中唱调子、吹口哨。

(2)乱砍、乱爬象征“山神”、“祖宗”的神树。

(3)牛、羊进堂屋。狗上树,爬房。

(4)带着棍棒绳索刀枪闯进家中堂屋和厨房。

(5)妇女把衣服晒在路上。

(6)看见竹子开花。

(7)大年初一听见乌鸦叫,认为要死人。

(8)听见狗哭,认为要死人。

(9)看见老鹰抓野鸡。

(10)看见豹子吃

(11)看见蛇交配。

(12)看见猫抬蛇。

(13)看见蛇吃青蛙。

(14)两人走路,蛇从中间穿过,认为必有一人要死去。

[ 王丽珠(彝)《大理州彝族原始宗教调查》]

3.织金官寨彝族的禁忌

(1)忌公鸡提前啼叫,乌鸦在房屋上叫,认为这是大祸临头的显兆。(2)忌闻狗在夜间慢声狺狺,认为这是狗见到了鬼。

(3)忌妇女坐在大门坎上。

(4)忌妇女跨过牵马绳。

(5)忌媳妇在公婆在家时上楼,那样会认为爬在公婆头上。

(6)媳妇忌在老人上方扫地。

(7)忌孕妇同桌吃饭,认为那样会倒霉。

(8)忌产妇未满月到别人屋里去。

(9)亲人在外地死了,忌尸体拖进屋。【罗勇:《官寨乡彝族原始宗教调查》】

大凉山彝族的禁忌

大凉山彝族的禁忌 彝族有很多迷信而又奇怪的禁忌,如果发现了那些异兆,就以为不吉,先行占卜,卜之为凶,即请毕摩或苏妮断口嘴作禳拔。他们的禁忌除掉人事的以外,多数包括野的禽兽,虫类,以及植物等等。 (一)伦理道德类禁忌 人事最复杂,关于彝族对人事上的禁忌也是最多。据我们所知,大致有下列各种:洗脸者心不善;洗脚者荞子不好;放屁有声为失敬;吹口哨者招鬼;脚踏锅庄者为失敬;热油油煎物者招鬼;摸人天菩萨;于厩房中大小便;客前禁放屁;群众前禁放屁;在女子前禁放屁;男子禁揭女子长裙;群居时禁狂欢怪叫;妇女在人前禁上楼;有鞍之马牵而入室;马在室内备鞍;拴马于梁柱之上;在霪雨时,人触电而死;汉人辱骂其为蛮杂种;夜晚睡觉做噩梦;人无故而痛苦;正在念经时有人来;客人在楼上小便;客人夫妇宿在一起;居房禁外人在内结婚,或生小孩;病人禁止入境;走过病人地方的人;不准入境;做白时,打鸡头向内;吃血酒时,背人将酒吐出;过年时,所悬挂的猪膀胱,被人手触,移动或无故缩小;煮饭久煮不熟——有鬼;火塘内之火突然熄灭——有鬼;媳妇禁接近翁伯;在妇女前禁说“克突”。 (二)牲畜家禽类禁忌 老母猪自食猪儿,或咬死羊儿;老母猪怀孕不育;牛羊产怪胎;老母鸡生蛋自食;雄鸡生蛋;雏鸡吊死在母鸡翅膀上。半夜鸡飞或是鸡啼;母鸡啼鸣;猎狗入林,尾盘结在树上;打冤家时,马叫而不前进;狗衔野兽肉而入室;狗嚎哭;狗抓地——要死人;狗上房——怕

烧房;走过害牛羊瘟疫地方的人,不准入境;害牛羊瘟疫地方的物品,不准携带入境;生有拖尸、天穿、地漏、滴泪漩的马匹,禁止入室;老母鸡生小蛋;老母狗衔小狗儿要搬家;牛胎不下——家有内鬼;羊胎不下——家有内鬼。 (三)鸟兽类禁忌 野鸟入室;野鸟飞停屋上;乌鸦在屋前或屋上鸣叫;老鼠跌入水缸中;蛙跃入室;蛇现于屋前,或入室;蜘蛛入室结网;途见双蛇盘结;途见蛇吞蛙;老鼠搬家——怕受水火灾,地震兵灾或全家饿死;豹子豺狼夜啼——要吃人;猫头鹰在住宅附近叫——要死人;老鼠咬衣服,或咬人——言其将病,或死亡甚而遭兵灾;老鼠咬鸡——言其菩萨不安,将降罪于人,要害病。 (四)异象禁忌 途见竹枝生双杈;途见枯木圆顶;树木被电触死;水缸漏空;长虹将水缸汲干。【黄万民:《罗罗的禁忌》,《康导月刊》第6卷1期,1944年】 1、纳苏、腊罗等支彝族的禁忌 (1)在自己家中唱调子、吹口哨。 (2)乱砍、乱爬象征“山神”、“祖宗”的神树。 (3)牛、羊进堂屋。狗上树,爬房。 (4)带着棍棒绳索刀枪闯进家中堂屋和厨房。 (5)妇女把衣服晒在路上。 (6)看见竹子开花。

观大凉山的呼唤有感

观《大凉山的呼唤》有感 请给他们一个家 --观《大凉山的呼唤》有感 毒品虽然让人可恨,可吸毒的人更让人可恨。我既同情你们又恨你们,为什么你们不学会自我控和自我调节呢?明知道毒品的危害性,还要去沾它,这不是为自己走上一条不归路吗? 毒品像幽灵,它荡过乡村,掠过城市,挥舞着罪恶的魔爪,留下数不清的罪行,它的肆虐,威胁社会稳定,影响经济发展的社会进步;危害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让我们增强识毒、防毒和拒毒意识,积极参与拒毒的行动中来。 看了《大凉山的呼唤》,对于毒品,我只有一种感情,那就是——恨。我对它们恨之入骨,多少人因为吸毒导致家庭支离破碎,妻离子散,《大凉山的呼唤》中71岁的吉尔阿洛奶奶原本有幸福美满的家庭因为老伴去世,家中的6个孩子都染上毒品,孩子吸毒时把家里的土地和粮食都变卖了购买毒品,因为孩子无法戒掉毒品吉尔阿洛奶奶已经对他的6个孩子失去了信心,有好几次吉尔阿洛奶奶亲自叫警察把他们抓走,有谁能够理解吉尔阿洛奶奶让警察把自己孩子抓走时的心痛,是毒品毁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我恨它们,有人曾因为服用它们(毒品)过多,导致死亡;我恨它们,有人曾因为吸毒染上各种疾病,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我恨它们,有人曾因为吸毒,无情地抛妻弃子,日立曲在9个月大的时候父亲就因为吸毒去世,母亲改嫁,从而在他的印象中从不知道爸爸妈妈长什么样,日立曲和81岁久病缠身的爷爷在一

起生活,原本他也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样过着幸福的生活,有爸爸妈妈的疼爱,可是就因为毒品使他失去了爸爸妈妈,要从小独立生活照顾爷爷。还有很多和日立曲相似的孩子,都是因为父母吸毒死亡,使他(她)们成了孤儿,他(她)们每次提起爸爸妈妈都非常的陌生,有的孩子甚至7-8年都没有见到自己的父母,每次想念爸爸妈妈的时候只能自己一个人偷偷的哭。 有多少个家庭因为父母吸毒患上艾滋病,大凉山的呼唤中吉克阿尕就是因为父母吸毒患上艾滋病生下了小阿尕也患有艾滋病,无情的父母为什么患了艾滋病还要生下小阿尕,给他带来这么多的痛苦和折磨,看着小阿尕非常可怜,阿尕也希望和其他的孩子一样去学校上学,可是她患有艾滋病,学校不收,小阿尕只能偷偷看着其他小伙伴去上学,不仅只有小阿尕,在大凉山还有好多孩子都患上了艾滋病,父母去世,只剩下了他(她)们孤零零一人,都成为了患有艾滋病的孤儿,是毒品让他(她)们本该有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相反他(她)们确被病痛折磨,这些都是你们作为父母给孩子带来的不幸。 你们只是为了一时的痛快确让我们失去了整个家庭,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要让我们小小的年纪就去承受着么多,我们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爸爸妈妈请你们吸毒之前想想我们,想想我们的家,我们不想失去你,更不想失去一个完美的家,我们想要和其他的孩子一样有你们的疼爱和关心,请不要离开我们,请你们为了我远离毒品。 毒品,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魔鬼,一个杀人不眨眼,冷酷无情的屠夫,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如果现在你还在吸毒,请为你的家人考虑,不要让他们对你失望透顶,更不要给家人带来不幸,请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彝族的神话传说极为丰富 2

摘要: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彝族是一个古老而光荣的成员,彝族是中国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区的古老民族,从远古时代开始,在漫长的民族发展道路上创造了大量的、独特的、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本文主要从彝族的神话、历史、歌舞等方面探讨了彝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及其发展历程。 彝族的神话传说极为丰富。神话是彝族民间口头述讲中最古老的形式,涵盖了天地开辟、人类起源、万物产生、洪水泛滥以及人与鬼神斗争等方面的内容。许多神话还涉及到文化起源与发展的历史,如氏族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工具的发明、婚姻制度的流变及婚俗的形成,可以说神话是彝族先民关于宇宙、万物、社会、自然现象等史谈。彝族神话之所以如此丰富完整、主要得之于在神话形成的创世史诗所起的保存作用。彝族创世史诗《梅葛》、《查姆》、《勒俄特伊》、《阿细的先基》等是韵文形式的神话。彝族民间有大量散体形式的神话,如《洪水潮天》、《三族起源》、《天神的哑水》、《子居鸟》等。这些口头述讲的神话十分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彝族民间传说在口头述讲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有神话传说、史事传说、人物传说、风物传说、习俗传说等类型。有许多英雄神话和万物生成神话,有一部分为后世传说所吸收,形成神话大小凉山广泛流传的《支格阿鲁》、《蜘蛛的故事》、《兄妹成婚》等。而《生子不见父》、《石尔俄特找父亲》等传说又反映了彝族原始氏族社会从母系向父系过渡的历史面貌;从《火烧

松明楼》的传说可以看到唐时南诏国的蒙舍诏吞并越折诏时的史事折影。人物传说中诸如《阿细卜》、《望天公主》、《孟获的传说》等均以一定真实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背景,经过民间艺术加工而形成。风物传说如《石林》、《邛海的来源》、《沙马甲谷水洞》、《母子岩》、《天上的强盗》等则十分生动地解释了彝区山川名胜、花草树木由来。彝族传说中习俗传说的比重为大,这些传说往往对某一民俗事角提供形象化的解释,如《火把节的传说》、《跳公节的传说》、《二月八的传说》、过《彝年的来历》等对彝族的岁时习俗起源作了生动的说明;《鸡冠帽的传说》、《护心帕》、《红绿腰带》、《铠甲的起源》等则对彝人的服饰习俗作了解释;《转转酒的传说》、《新娘出嫁前的禁食》、《口弦的来历》、《扎大路》的等则对彝族的饮食、禁忌、游艺等民俗作出了解释。 彝文的起源和历史,说法很多,迄今无定论,传说有毕阿史拉则(1500年前)在大森林听神鸟传经记写毕摩经书一事。据彝族谱系,毕阿史则迄今已有六十多代,美姑县人,凉山解放后仍有石砌经库,(“文革”中被毁),其可推至汉晋时期。到隋唐时期,彝文已具有一定规模,后世又续有增补,明清时代已相当发展,现在遗存的许多彝文碑刻,经典抄本,都是这段时间的产物。到目前为止各地的彝文总数在万字左右,但较常用者只有一千多字。1974年,制定了统一的彝文规范方案,简化统一的819个单字。 彝族音乐丰富多彩,歌曲、舞蹈、器乐优美动人,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彝族音乐舞蹈艺术种类繁多,风格各异。柔韧灵活的“烟盒

大小凉山的彝族和奴隶制度

大小凉山的彝族和奴隶制度 大小凉山的彝族和奴隶制度 四川彝族自称为“诺苏”,诺是黑的意思,苏是人的意思。黑彝自称为“诺伙”,意思是黑色的群体,黑彝自诩骨头硬、血统纯洁,属于高等级的种姓,凉山彝族谚语“黑彝一滴血,要值九两黄金。”黑彝中又还要分所谓“血统好的黑彝”和“血统不好的黑彝”,前者被称为“诺伯”,后者被称为“诺低”,血统不好的黑彝(诺低”被认为历史上混入了被其统治的白彝的血统。四川历史上共有黑彝家支九十多个,家支是同一个远古父系祖先的后代,在1956年的大小凉山民主改革以前,黑彝家支在彝族地区就起着政权的作用。凉山彝族谚语:“少不得的是牛羊,离不得的是家支”,“想家支想得哭,怕家支怕得抖”。“诺伯”和“诺低”是黑彝内部的血统区分,公开场合是不能这样讲的,否则会引发流血冲突。白彝被称为“节伙”,是和黑彝相对应的另一个群体,属于低等级的种姓。白彝内部也有所谓血统好的白彝和血统不好的白彝之分,血统好的白彝被称为“俄笃伯”,被认为他们的血统仅次于黑彝,血统不好的白彝被称为“俄笃低”,被认为他们的祖先和汉族奴隶混过血。四川历史上共有白彝家支两百多个,白彝家支是从属于黑彝家支的政治附庸。 黑彝白彝是长期以来奴隶制种姓等级制度下的划分,黑彝是

所谓贵族,基本上都是奴隶主,人口仅占大小凉山彝族总人口的6.7%。四川大小凉山的彝族奴隶社会,实行的是一种层层占有的奴隶制种姓等级制度,血统在其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少数白彝也是奴隶主,也可以占有汉族奴隶,但他们在政治上又要从属于黑彝奴隶主。黑彝即使穷困潦倒,其在政治地位上仍然要高于富裕的白彝奴隶主。在大小凉山彝族奴隶社会中,出身汉族血统的奴隶,社会地位是最为低贱的,这种奴隶被称之为汉根奴,可以被奴隶主任意买卖和杀害;出身彝族血统的奴隶,社会地位就要高于出身于汉族血统的奴隶,这种奴隶被称之为彝根奴,不能被黑彝奴隶主任意买卖和杀害,他们甚至也可以拥有汉族奴隶。之所以在奴隶当中也有这种区分,仍然是根据血统种姓制度来决定的。 从体质人类学上来说黑彝和白彝是有一定区别的,这个在清末以来就进行过多次测量,有科学上的数据。从父系Y染色体上来说,二者也有所不同,黑彝的基因与印度南部的达罗毗荼人和泰米尔人接近,白彝则是各种族的混血,以东亚土著民族的血统为主,其中还包含有相当成分的汉族血统。大小凉山彝族奴隶制度形成的年代,现在还很难断定,学术界有东汉末年说和唐代说,但实际上在唐代安史之乱以前,大小凉山地区还很少有彝族人生活,他们是在唐代安史之乱以后,才被南诏政权陆续迁徙到凉山来的,之前的汉文史书中缺乏对这个民族的记载,一直到了元朝时期,汉文史书中

彝族

建筑学赏析 彝族 小组成员及分工: 胡克春:150121210002(建筑特色) 董文莹:201301210117(建筑出现的时代特色) 罗印虎:20130121112(民居优点) 黄斌:201301210105(归纳八人资料,制作word) 杨旭:201301210114(介绍建筑名称) 杨敬:201301210113(民居特色) 张菊:150121210040(居民特色,少数名族习惯) 蒋传信:150121210005(简直出现的原因) 赵泽娇:150121210046(该居民的地域特点)

彝族的简介 彝族,源于汉史记载中的“西南夷”(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根据《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等书记载,彝族自称“尼”,古代汉语“尼”发音为“夷”,故汉文记载多称“夷”。1956年,在破除旧社会的民族歧视称期间,彝族派代表进京会见毛主席,毛主席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后给出建议,由于“夷族”之称带有贬义(蛮夷),便将“夷”改为“彝”,意为房子(彑)下面有“米”有“丝”、有吃有穿,象征兴旺发达,故把“夷族”改为“彝族”。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的云、贵、川三省,总人口约900多万,中国户籍登记的有871万4393人,越南、老挝、缅甸等国还有近百万人口。 彝族支系繁多,有诺苏、聂苏、纳苏、乃苏、聂祖、罗婺、阿西泼、阿细、撒尼、尼颇等自称,诺苏是彝族当中最大一支,主要分布在四川凉山地区。各地彝族方言间无法进行直接沟通,但有30%-50%左右的相似词汇,有相似的语法结构,有共同的传统节日“火把节”。 彝族民居名称

土掌房 彝族土掌房为彝族先民的传统民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层层叠落,相互连通,远远看去甚是壮观,后期彝汉混居,融合了部分汉族民居的特点,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房顶又是晒场。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茅草或稻草,草上覆盖稀泥,再放细土捶实而成。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屋或三层。 土掌房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非常实用。彝族的"土掌房"与藏式石楼非常相似,一样的平顶,一样的厚实。所不同的,是它的墙体以泥土为料,修建时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形成土墙(即所谓"干打垒")。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一带。这一带土质细腻,干湿适中,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汉双语教学概况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汉双语教学概况 发表时间:2011-10-09T08:28:08.337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6月下供稿作者:陈智友 [导读]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有56个民族,共有80种以上语言,约30种文字。 ◎陈智友 (四川省凉山州宁南县民族初级中学) 中图分类号:G521 G527.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272-01 摘要:双语教学是民族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它不仅体现了民族教育的重要特点,而且也是在教育领域执行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彝汉双语教学起步较晚,当前彝汉双语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发展中不断总结提高。 关键词:双语教学;教学模式;彝语;汉语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有56个民族,共有80种以上语言,约30种文字。汉语是我们国家的共同语,除回族、满族已全部转用汉语,其他53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除汉字外,有29个少数民族有与自己语言相一致的文字。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中,如何让那些以本民族语言为母语的少数民族学生更好的接受汉语文教育,是一个难点;也是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重点,因为,双语教学是民族教育中的普遍现象,这种现象表面上是一种语言教学现象,其实这种双语言形式不仅有助于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更影响着基础教育的发展进度和质量。双语教育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双语生活的需要,是我国民族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成份,它与语言学、教育学、文化学、心理学、民族学等诸学科都有着直接的联系,是发展民族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凉山彝族自治州双语教育概况 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情况来看,双语教育是正式开始于1978 年秋季,1984年发展成为两种教学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在边远山区彝族聚居的地方,对多数不懂汉语的彝族小学生实行以彝语文为主要语文教学,另再单独开设一门汉语文课;第二种教学模式是对平坝和城镇多数不懂彝语的彝族小学生实行以汉语文为主的语文教学,另开设一门彝语文课。 四川省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双语教育工作的发展,先后两次下达文件,对双语教育工作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彝藏族地区要有步骤地实行‘各科用汉语文教学,同时开设民族语文课’,‘各科用民族语文教学,同时开设汉语文课’两种体制并举的方针”。四川省教委、省民委《关于彝藏族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的意见》肯定了“实行两种体制并行的双语教学工作方针是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和普及,使教育更好地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一项重要措施。它符合党和国家的民族语言平等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利于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和交流,符合我省彝藏族地区存在多种语言环境的实际,有利于授课用语与学生语言基础的衔接,消除妨碍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语言障碍,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笔者长期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进行彝汉双语教学工作,到目前为止,在各级教育部门的关心和直接指导下,在全体从事双语教育工作的教学和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双语教学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本地区的学生入学率、巩固率稳步上升。十多年来双语教育的成效充分证明它是发展民族教育的最好途径。但是,双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仍有很大阻力,主要是部分干部、群众及学生家长对双语教学的认识不足,甚至在认识有偏见或误区,主要表现有如下几点: 1.无用论。在部分民族干部和群众中,对双语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认为学习民族语文用处不大,不能解决招工、招干、升学、就业提职晋级等问题,因而不愿子女接受双语学习,对双语教学持观望态度,不积极支持。 2.多余论。在部分汉族以及部分懂汉语文的少数民族干部和群众中,有一种错误的看法,认为只需要掌握汉语文就行了,因为汉语文是全国通用的语文,并说多年来都用汉语文教学也过去了,而今花很大的力气开设民族语文课,简直是多余的事。 3.过渡论。在教育界,一些同志对双语教育的目怕不明确,他们中有的认为“学习民族语文的目的是学习汉语文”、“民族语文只是一种过渡,是辅助汉语文学习的工具”,有的甚至认为“反正语言最终要走向融合,不如就直接学习汉语文”等等。因此,对开展双语教学工作不积极。 对以上几种错误认识,应通过积极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民族干部和群众弄清双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目的、意义,从而积极参加并支持这项工作。否则,对今后双语教育的发展将会起很大的阻碍作用。 二、凉山彝族自治州双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双语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资队伍量少质弱而不稳定。 一个学校是否有一支合格稳定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能否提高的关键。目前民族中小学以及民族院校尚存在双语师资量少质弱不稳定的情况。从教师数量上看,不能满足双语教育发展的需要。有的教师负担太重, 一人要讲几门课或要担任几个班的教学。从师资质量上看,业务水平完全合格达标的很少,精通双语,懂现代教学方法和教育规律的不多。另一方面,教师对当前的工资待遇不甚满意致使教师工作激情不高,甚至想调离教师岗位,造成师资队伍的不稳定。 (二)缺乏配套的双语教材和参考读物。 多年来,民族地区从小学到中学均使用汉语文进行日常教学,教材也是使用全国统编的汉语文教材,学制和教学计划也与全国汉族地区一样。由于生活和生长环境的限制,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儿童大多不懂汉语,一进校就学汉语文,教学使用的语言和学生的语言实际脱节,教学质量很难提高,更达不到全国统编教材的教学要求。虽然后来有些高校的组织编写了一些教材,但由于双语教育的迅猛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不断变化、教材需求量的增加,到目前为止,双语教材仍存在一些觅待解决的问题。 (三)办学条件亟待进一步改善。 民族教育起步晚,基础差,要发展民族教育必须走双语教育这条必由之路。而双语教育的发展除解决好双语师资、教材外, 还要解决好校舍、教室、教学设备、宿舍等一系列硬件问题。过去国家已采取很多措施,多方设法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但因民族地区经济落后,民族教育基础差,在全国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民族教育经费缺乏就更加突出。一些偏僻边远的学校校舍狭窄、陈旧、桌凳不足、缺乏必要的设备。教材不能课前到手,教师无办公室、宿舍,学生家庭居住分散,教学时间无保证,正常的教学活动、教学实验无法

彝族的火崇拜

神话提纲 题目:《彝族火神话与信仰习俗》 中心论题:彝族火神话对彝族信仰习俗形成的影响 写作意图: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羌人南下在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是民族融合的产物,彝族人民能歌善舞,葫芦苼、唢呐,乃至一片树叶,都能成为彝族人的乐器,他们也用舞蹈开庆祝丰收、表达对爱情的追求,比如说跳锅庄、跳“都火”等舞蹈。他们有形式多样的服饰,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彝族历史的悠久的,文化是深邃的,写这篇文章,是想给大家呈现彝族文化的多样化和独特性,让大家对彝族多一层了解。 一.彝族关于火的神话 火,光灿闪烁,灼灼发光。远古时期,人们还没能利用火,都是生吃食物,后面慢慢学会用火,彝族先民从实用自然火到人工取火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系列的关于火的神话。在四川凉山彝族史诗《勒俄特依》中说到:“天上坠下一火球,掉在恩接介列山,燃起熊熊大火,九天烧到晚,九夜烧到亮。白天烧得黑烟滚滚,夜晚烧得火光闪闪,天是这样烧,地是这样烧,为了创造人类燃,为了诞生祖先烧。”在这个神话中,彝族先民认为是火创造了人类了,是大火的燃烧诞生了祖先。云南红河彝族的史诗《小细的先基》中关于火的神话是这样说的》“天上打起雷来,有一样红通通的东西,从山上掉下来,这样稀奇的东西,人们从来没看过。姑娘和儿子们,在旁边的树蓬了,折了一些小树枝,拿来撬老树,撬着撬着嘛,撬出活来了。人们有了火,会把生的肉,烤成熟的吃,会把生的东西,烤成熟的了。”在云南楚雄的彝族神话中,有彝族始祖阿普独摩(笃摩)用石撞击取火的神话,其中说到:“有一个人王,有两只眼睛,世界上没有火,他造出火来。他吃不动果子,用室友打,打出火来啦”。还有一个关于彝族始祖阿普独摩(笃摩)与仙女婚后生下三十六哥小哑巴的关于火的神话,用火帮助他的孩子开口说话,“涅浓撒萨歇,帮阿普独摩想了一个办法,山中坎颗竹,烧在火塘中轰的一声竹爆炸,火星四散烫着下哑巴,你叫一声“阿子子”,我叫一声“阿抖抖”,……一群哑巴说了话。” 彝族《勒俄特依》神话中的火创造了人类,火“为了创造人类燃”,也诞生了祖先,“为了诞生祖先烧”,在彝族始祖阿普独摩(笃摩)的神话中,是火让人类开口说话。火对彝族人的文化和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二.彝族的信仰习俗 彝族是一个崇拜火的民族,自视为火的子孙,在他们心中,火已从具体的实物上升到抽象的至上神,火即神,神既火。火能为他们带来幸福和吉祥。在节日里,人们燃起篝火,围火弹琴唱歌,踏歌起舞,尽情欢乐;在平常生活中,他们依靠火来占卜吉凶。活着的时候他们以火会友,离开人世时,也要有火为伴。在彝族人的观念中,人是火创造的,没有火就没有人,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有火的陪伴,所以,彝族人的一生都有火的陪伴,火对于彝族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彝族人对火的发明、应用。崇拜,形成一种独特的火文化。而其中火塘是彝族火文化最集中的表现,彝族谚语说:“生于火塘边,死于火堆上。”足以看出彝族人对火的感情之浓厚,所以彝族人在火方面有很多禁忌和信仰习俗。 (一)火塘。彝族人把火塘看成是火神居住之地,是祖先神灵取暖的地方,也是他们必不可少的一种生存生活工具,在他们的居住民俗中占有重要位置,是每一户 彝族家庭生活的中心,彝族人把它视为家庭的象征,把它与佳人的命运祸福紧 密相联,所以,火塘里的火长年不能熄灭,称为“万年火”。因为这种信仰,所 以火塘不允许被跨越,也不能在火塘边做一些污秽的事,甚至不允许产妇和孕 妇坐在火塘边。 (二)火把节。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最热闹的几日,是由古代火崇拜发展而成的民族

描写大凉山作文600字

描写大凉山作文600字 一提起我的家乡——四川大凉山,可能人人皆知,家喻户晓。因为在凉山州西昌市,不仅有着著名的卫星发射基地,还有许多风景名胜,但凡来凉山游玩的中外旅客,高大的庐山、蓝蓝的邛海都会让他们流连忘返,特别是一年一度的火把节,定会让他们魂牵梦绕。如果你不信,那就请听我一一介绍吧。 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位于西昌市城南70多公里处的群山丛林中,从西昌市到卫星发射基地,大概是一个小时路程。如果你来到被称为“长征号起飞的峡谷”的发射基地,导游阿姨会为你详细讲解,让你对卫星火箭和发射塔有个深入的了解,相信你游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后,不但会让你大开眼界,还会深深地震撼着你,我们中国的航天人太了不起了!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征服了宇宙,为我们中国争了光,我国的航天事业正在腾空飞速地前进! 爬过庐山的人说:庐山之美,美在苍山郁郁葱葱,是天然的氧吧;美在高山一览无余,胜景尽收眼底。如果喜欢运动的游客来到凉山的话,一定要去爬庐山,观赏庐山的美景,因为庐山的景色永远绚丽,令人心境豁然。 爬了庐山,一定不要错过环游邛海哦!因为邛海也是西昌有名的旅游景点。传说以前天上有五个月亮,第一个月亮掉下来变成了一片海,后来

人们发现了这片海的秘密,人们就给它取名为邛海。邛海的水波光粼粼,小船悠悠地从桥下钻出来,游客不由自主地坐上小船,在平静美丽的湖面上尽情游荡,远处的庐山将秀丽的身段倒映在清澈的湖面上,形成了一幅优美的山水风景画。邛海边上最有名的地方是月色风景小镇,有许多的彝族风味小吃:醉虾、羊肉米线、坛坛鸡、坨坨肉等,还有许多彝族土特产,蘑菇、鸡枞、菘茙、苦荞茶等,都是营养丰富的绿色食品,让游客流连忘返。远方的朋友们,游客们,请到美丽的邛海来吧!它的四绝:海水蓝,海鸥美,贝壳多,小吃香,定会让你大饱眼福、大饱口福、游览了邛海,你会觉得“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以改成“上有天堂,下有邛海了。怎么样?心动了吧,心动不如行动哦! 介绍完了风景区,接下来我想请你去参加我们凉山的一个最最神秘、令人向往的节日——火把节。火把节是专属于我们凉山彝族人民自己的一个盛大的节日,每一年的六月二十四日的晚上,不管哪一家,只要能走路的,都会出来玩。 一到晚上,西昌火把广场热闹非凡。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身穿彝族服装,来到了火把广场,点燃火把,随着跳动的火焰跳起达体舞,火把映红了每个人的笑脸。欢快、活泼、开朗、高亢、热情的生活情调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只要是来到这里玩耍的游客,都会跟着音乐不由自主的跳起舞来,到了晚上十点左右,整个西昌市的高空就会响起震耳欲聋的烟花爆竹声,天空中绽放出五颜六色的烟花,真是美不胜收。

彝族风情介绍

彝族风情介绍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现有人口657万多,其中云南最多,有405万多人。彝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占全国彝族人口的60%左右。云南绝大部分县市都有彝族分布,而以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哀牢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大凉山一带比较集中。彝族历史悠久,有自已的语言文字,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采。其《太阳历》和《十二兽历法》有其独特之处。自称他称有多种,主要的有撒尼拨、阿细拨等。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的服装差异大,服饰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下著百褶长裙,裙的下面镶有多层色布。除小凉山的彝族穿裙子外,云南其他地区的彝族都穿长裤,许多支系的女子长裤脚上还绣有精致的花边。刺绣水平如何,决定了妇女的社会声誉。滇中、真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以多颗银泡镶绣而成,华贵美观,戴在头上就仿佛像一只雄赳赳的大公鸡。据说,鸡冠帽戴在头上,表

示雄鸡永远陪伴着姑娘,可以驱邪避害,逢凶化吉。还有一种说法是:鸡冠帽的大小银泡是星星和月亮的象征,姑娘头戴这种帽子,一生将吉祥如意,充满光明和幸福。幼年未婚的彝族姑娘均梳单辫,成年后才能改梳双辫。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披毡。形似斗篷,一般为深黑色,白天披在身上挡风御寒,夜晚则当被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现象已经少见。小凉山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头顶留有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汉语称之为“天菩萨”。这是彝族男子显示神灵的方式,千万不能触摸,否则,主人就会认为是对他的最大侮辱。外面裹以长达丈余的青或蓝、黑色包头,右前方扎成拇指粗的长椎形的“英雄髻”。男子以无须为美,利用闲暇时把胡须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缀红丝线串起的黄或红色耳珠,珠下缀有红色丝线,显得英姿勃勃,神采飞扬。 在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建兴乡的一些寨子,居住着彝族的一个支系棗腊鲁人。腊鲁妇女多系着漂亮的围腰去赶街做客,走亲串戚。每当吉日节庆,妇女们都要系上光彩夺目的银泡围腰跳舞赛歌,银泡围腰给节日的欢乐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情趣。 彝族少女在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的童裙,梳的是独辫,一满15岁,有的地方就要举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15岁以后,就要穿拖地长裙,将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还要将童年时期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沙拉洛”仪式标志着少女的黄金时代开始了。 在云南永仁等地的彝族,还举行一年一度的赛装节。届时,从六七岁的小女孩到七、八十岁的老太太,纷纷穿上自己最心爱,最漂亮的绣花衣裳,成群结队赶来,参加隆重快乐的赛装节,显示自己精巧的手艺和才智,学习别人的经验。她们互相欣赏交流,比赛谁的服装最美,谁的手艺最高。她们还在一起唱歌跳舞,兴尽方散。 彝族简介 2009-08-04 10:39:01 来源:新华网编辑:王玉珊发表评论进入论坛>> 彝族现有人口657万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彝族自称繁多,因地而异,有“诺苏”、“密撒”、“罗罗”、“撒尼”、“阿细”等。建国后,以“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其先民早在远古时期就开始在滇池、邛都(现四川西昌东南)等地生息繁衍。其中一支以“昆明”为名,在今云南洱海周围从事农牧生产,于8世纪前后建立了“南诏”奴隶政权。

凉山彝族传统建筑特色

凉山彝族传统建筑特色 蒋志聪 彝族是农牧兼营的民族,村寨的分布与坐落有其独特的传承。彝族喜温凉,恶酷热,村寨多坐落在高海拔的山区、半山区,相沿聚族而居,一般选择向阳山麓,顺山修建,以山腰、山梁处居多,山脚、河谷地带较少。《元阳县志》载:“彝族多居住在山川壮丽、资源丰富的山区,村寨依山傍水,四周梯田层层,村后有山可供放牧,村前有田可供耕种,多数村寨都有一条水沟从中流过。” 由于历史上部族社会结构和内争外患,形成放火案越西彝族传统住宅的“聚族而居”、“据险而居”、“靠山而居”三大特点。彝族村寨往往以某一父系血统家支为基础,纳入一些有姻亲关系的人户,形成高山地区十来户,二半山区二三十户,大村落的居民仅百余户。矮山平坝地区四五十户不等的村落,一家一院。杂姓村落和平坝、河畔村落是近代开始出现的。传统住宅布局是以土墙、竹篱、柴篱园围成方形院落,院外四周植树,院门为木框木门,院内修建人字形顶一字形住房,屋门矮而宽,门两侧各留50厘米见方小窗,有的不设窗孔。 彝族住房不甚高大,标准住房为长10—15米,宽5—6米的长方型建筑,屋檐及地3.5米左右。建筑以木为主,采用原木为柱为梁为横杆,穿榫呈现“树”型屋架.表现出凉山彝族历史上与大山与森林休戚相关的朴素原始的建筑美学观。住宅四壁或土或木,屋顶上面盖长约六尺宽七、八寸的云杉木板.俗称“瓦板”,加横木压石固定。雨水顺杉木纹路而下,通光透气。凉山彝族传统住宅又有“瓦板房”

的别号。走进这类新房,杉木的清香仿佛引人进入原始森林的狩猪木屋。 越西彝族住宅内分左中右三部分.入门正中为中堂,中堂靠右上方设火塘.用三块象鼻型雕花锅庄石架锅,塘火终年不熄,是彝族待客和家事活动的中心。火塘左边,用木板或竹篱隔成内屋,有中门相通.为女主人卧室并收藏贵重物品,入门右侧为畜圈。屋内上层空间设竹楼。竹楼左段储粮,中段堆放柴草,右段为客房或未婚子女居室。 彝族民居也有不少变异建筑,主要表现在盖房材料,如瓦房、茅草房、压泥箭竹房、薄沙石板房。大户人家和不少村落还建有多层高碉土楼。现代越西彝乡住宅变化最为显著.向砖木结构建筑发展,普通另设畜圈。一些富户开始修建砖混结构、花园庭院式的新房。古老的凉山彝族民居洞开了窗户,吹进了现代风。 房屋建筑类型是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从已知的文献记载来看经过岩洞,彝语叫“瓦居”或“瓦依”,往后逐渐过渡到人类自己修建的树枝房。它是用一些木材支撑屋架,四壁栽上高低不等的木桩,用藤或竹片系一根木杆在同一条边的木桩上,四周用柴块围起来,周围用树枝或杂草封闭起来,盖上茅草等后,即成简陋房屋,以后逐渐地发展成木板房。 木板房是越西彝族长期以来盛行的传统居住建筑,而屋面用木制瓦板盖上而得名。有木与篱笆搭成的墙和土墙两种,上置栋梁,构成房架,双斜面人字形屋顶盖上木瓦板。木瓦板分上下两层即雌雄两层。木瓦板长2米左右。下层铺薄,上层则在下层两板相隔处置一板。彝

彝族饮食文化

彝族饮食文化 彝族是我国大西南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的饮食及其文化一直长期被学者们遗忘在一边,荒芜至今。一般的人都认为彝族的菜品最有名最好吃的是“坨坨肉”和那可口的“酸菜肉汤”。其实这是不了解彝族的饮食。彝族在远古时属食肉民族,只是后来由于战争等多种社会原因频繁迁徙,使部分彝族失掉了其纯食肉性的特点,而兼食其它非肉食品。但部分彝族一直保留了传统的游牧饮食方式和菜品。 彝族的食品从整体来说也有其独特的标准,仍可以概括为五个字:色、香、味、形、养(食品的营养)。五者必须相辅相成,融汇一体,使人们得到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综合的饮食享受。其中,又以味的享受为核心,以养的享受为目的,构成彝族烹饪的特色。 烹饪是味的艺术结晶。正是它飘香吸引了无数食客千里迢迢来到四川凉山州享受彝族传统佳肴,不远万里辗转去云南享受405万彝族同胞那美味的特色菜。彝族烹饪对于味的追求又不仅仅是为了味的艺术享受,还蕴含有更深层次的对饮食养生这一目的的追求。彝族烹饪的工艺流程、膳食结构与饮食制度,大多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关于为与饮食养生,彝族先民早已有过总结,是彝族千万年来在烹饪与饮食生活中,经过反复实践的验证,又经过反复筛选、认识、再认识而得出的成果。因此,彝族制作食品的工艺流程蕴含有——特色菜:千年来它广采博取,充分利用和优选材料,刀工精细,切配加工组配平衡,注重烹饪技法;传统菜:最讲究火候,追求风味独特的调味工艺。

1、优选用料 彝族烹饪所应用的原料数以千计,分为主配料、调味料、佐助料3大类。这些,既是彝族杂食思想指导下的广采博取、兼收并蓄;又经过了漫长历史的实践、筛选优选。其标准主要在于既是美味,又可养身。以下所选举便是如此。 (1)将一种生物分解利用。如牛、羊、猪,在彝族烹饪中,除掉毛(皮)、齿、角、蹄、甲不用外,其他或按部位或按器官,均可分解后作为原料单独运用。它们的脏器,在彝族烹饪师收下收下经过治理,都可制成美味佳肴,而且按以脏补脏的认识,都可获得养生效果。关于这一点已为中国现代医学的细胞疗法(或称组织疗法)所证明。生物制药也运用动物脏器制成众多的药物,这也验证了彝族烹饪用料的确是一种养生为目的的优选。 (2)将生物原料经过加工制成加工性原料。彝族加工技法很多,包括干制、腌制、渍制、酵制等。其作用主要在于增强味、香等食用美感和养生效果。如彝族腌制的威宁火腿(宣威火腿、冕宁火腿)、腌肉腌鱼、香菇、酸菜、罗汉竹、魔芋豆腐等都是经过加工,使原有风味美化了,不利的成分消除了,营养价值提高了,有的并且利与贮藏。经过这类加工,在烹饪原料中形成了彝族特有的干货原料系列。豆花、豆腐也都是彝族加工性原料的又一类型。黄豆,如以干豆粒烹调,彝族认为用法单调,食用效果不佳,蛋白质利用率仅达66%.一经磨制成豆花、豆腐,其利用率一下子就提高到96%左右,而且烹饪适用面广,食用效果好,所含皂素等不利因素也消除了。

大凉山里失落的村落

大凉山里失落的村落 大凉山麻风病康复村即阿布洛哈村,地处金沙江大峡谷内,隶属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乌依乡,距布拖县城60多公里,四面环绕着海拔三四千米高山,西溪河穿行而过,地势险要,不通公路,仅有一条坡度达60度的盘旋小路与外界相通。这条通往外界的小路,一边是数百米的崖壁,一边是险如剃刀的深渊,坡面最宽处不足一米,窄的地方只有几十公分。20世纪50年代,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麻风病肆虐,当时医疗条件落后,很多人染上麻风病,为不传染其他人,这些麻风病人被迁移到几乎与世隔绝的大山里。这些麻风病人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的生存了下来。 由于不与外界通婚而自然形成的村内婚姻关系,把整个村子变成了亲戚关系盘根错节的大家庭。在这里,大家相互平等,相互帮助,艰辛而顽强地生活。他们要战胜的不仅是病魔,更多的是来自外界甚至是来自他们自身的歧视。然而对于对麻风病并不甚了解的村外人来说,整个村子都是噩梦。 1986年村里成立了大营盘小学,只有一位名叫王文福的代课教师,拿着每月24元的收入在这里任教,1999年,工资涨到56.5元,2000年,台湾“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的张平宜女士来到村子,凭借来自**各界人士的捐款,为原

本非常简陋的学校修建了新教室、食堂、办公室、厕所,同时相应提高教师工资标准,吸引了附近的教师前来任教。从2002年开始,陆续有11位老师来到这里。而这段时间,也有一些年轻村民出村打工。外界信息的不断流入使得家长们越来越认识到知识的重要,自觉地让孩子走进学校接受教育。麻风村的第三代人已经能够读书写字,并且能说普通话。目前村子里文化水平最高的是几个刚刚小学毕业去县里读初 中的孩子。以前,这里从来没有一个人念完小学。 现在,村子里的老人剩下不足百人,只占全村村民人数比例的百分之十。这些老人的后代就已经是健康人了,但至今大营盘的孩子仍旧被周围村子的居民称作“癞娃子”。 在中国,这样的麻风病村不计其数,仅凉山州就有17个之多。而政府更愿意将这样的村子称为“麻风病康复中心”。随 着患者的康复和老人的逝去,麻风村里麻风病人的比例在不断下降,可能再过二三十年,麻风病村将不再有一个麻风病人,但是笼罩在村庄上空和人们心中的阴云却不知多少年后才会消退。 现在,在**及国际组织的帮扶下,麻风病也得到了有效控制;麻风病人已经基本康复和治愈,而且有了第三代。

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

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 【法规类别】语言文字工作 【批准部门】四川省人大(含常委会) 【批准日期】1992.09.26 【发布部门】凉山彝族自治州人大(含常委会) 【发布日期】1992.09.26 【实施日期】1992.09.26 【时效性】已被修改 【效力级别】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修改依据】本篇法规已被修订,新法规名称为《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发布日期:2009年6月15日实施日期:2009年8月1日) 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 (1992年4月29日凉山彝族自治州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92年9月26日四川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和促进彝族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和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凉山彝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的有

关规定,结合我州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彝语文是彝民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自治州)的一种主要语言文字。使用彝语文是自治州的一项重要的自治权。 第三条自治州的各级国家机关坚持语言平等原则,保障各少数民族公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社会活动中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 自治州的各级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在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新闻等各个领域里加强彝语文的使用。 第四条自治州内通用彝语文和汉语文。 自治州的各级国家机关教育和鼓励各民族公民互相学习语言文字。提倡彝族干部在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学习、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汉文;鼓励汉族干部学习、使用彝语文和当地其他少数民族语文。 第五条自治州内一切单位和个人,使用彝文应当遵守国务院批准的《彝文规范方案》。 第六条自治州的各级国家机关开展彝语文工作,要为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促进自治州的经济发展和 社会进步服务。

禁忌

在语言交际中,有一些词语是不能随便说的,说出来就可能会引起听话人的不快和反感,这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禁忌语”。 禁忌语指人们在说话时,由于某种原因,不能、不敢或不愿说出某些具有不愉快的联想色彩的词语。而以之代替的词语。如把亲属或别人死亡说成“逝世”、“升天”之类;把“上厕所”说成“方便”等;还有人名禁忌,生理缺陷禁忌等。 产生 禁忌语本是古时人们的迷信的说法,在不同的场合,就会有不同的禁忌,如果不慎说出,责会有相应的报应之说。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禁忌语,因为宗教信仰,民俗生活以及教育领域等的不同的影响,致使人们对于生活中的禁忌语不断地完善,至今,禁忌语也成了一种语言上的文化遗产。而这些不相类似的禁忌语也被中国人千百年的流传。 避讳禁忌 中国古代的避讳就属于“禁忌语"的范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有“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句,“人风”其实就是“民风”,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里有个“民”字,所以这个字就不能说。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微贱,曾做过和尚和乞丐,他当了皇帝以后总怕别人提及,因此有一种变态的心理,只要一有人提到这两个词,哪怕只是相关的或者只是同音的,他都会认为是在影射自己。例如常州蒋镇《贺圣旦表》中有“睿性生智”之语,本是颂扬的话,却因为“生”和“僧”音近,就被认为是在讽刺皇帝当过和尚,因此受到了惩处。 习俗禁忌 现代社会的习俗中也有很多禁忌语。例如岛渔民家里做客,不能说“翻”“沉”之类的词语,而某些地方的生意人则忌讳“干”“赊”“折”这些字眼。仿佛这些词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说出来就会导致灾祸的降临。当然,这些都是极端的例子,但即使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有时也需要避讳,例如去探望病人时,要避免说与“死”有关的话,因为这容易对病人的心理产生刺激。 语言禁忌 人们用语言来进行社会交往、交流思想,但语言并不简单的只是一个工具的体系,而是风俗的和精神文化的一部分。人们通常相信语言具有某种魔力,相信语言这种符号,与它所代表的真实内容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完全同一的效应关系。因此

凉山州情及民俗民风

凉山州 凉山州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的西南部,地处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带,北起大渡河,南极金沙江,东抵四川盆地,是川滇古陆隆起带,有着高原,山地,峡谷,丘陵,盆地等多种地形,最高海拔有5938米,最低处海拔305米。被称是“世界的地址博物馆”,凉山州幅员6300多公里,相当于两个海南省那么大。辖西昌,盐源,美姑,越西,木里等十七个县市,是我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首府西昌是凉山州的经济文化中心,是世界文明的航天城。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的地方,总人口470余万,有彝族,藏族,回族,蒙古族,苗族,傈僳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纳西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其中彝族约占总人口的一半。凉山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是最后废除奴隶制的地方,也是我国人造卫星升起的地方。 凉山过去鲜为人知,诸葛亮曾说他是不毛之地,很多人说到凉山都会把同荒凉联系在一起,其实凉山并不凉。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就在这里设立郡县,委派官吏进行管理。历史上著名的人物,西汉的司马迁,蜀汉诸葛亮,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马可波罗都在这里有过游历和活动的记载。凉山州不仅历史悠久还有着多种多样丰富的资源,是攀西经济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邓小平也曾跨这里得天独厚。 首先,丰富的气候资源,凉山气候具有日照充足,降雨丰富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的显著特点,有着丰富风能和太阳能。 二水力资源,凉山州境内有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及其支流50多条,水量充沛,流速快,落差大,含泥沙量小,水资源十分的丰富。 三凉山有着极为丰富的农业资源,凉山幅员6万多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900多平方公里。安宁河两岸地区,是四川省第二大平原,是川西南的粮仓,已列为国家和省的重点农业开发区。 四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全州森林覆盖率28.6%,有大量的原始森林,有保存完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有飞播林和各种经济林。草地覆盖40%以上,优良饲草上百种。州内的野生草本植物更是丰富,已发现药用植物2400多种,有“川南中药草宝库”之称。全州共有4000余中植物,1200余种,和近千种微生物,是各类动植物的基因库。 五矿产资源,凉山地处攀西大裂谷成矿带,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现已探明矿种82种。其中富铁矿,铜,锌,锡,银等中矿储量居四川省第一位,轻稀土保有氧化物矿床是我国第二大稀土矿床。有特大型和大型矿床30处,中型63处。适合建设综合性和集团性工业基地,凉山是未来的“工业天赋”,是中国的乌拉尔, 六绚丽多彩的旅游资源凉山不仅有着雄奇秀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无论是凉山皎洁硕大的月亮,还是明媚灿烂的阳光,是神秘的东方女儿国泸沽湖,川南胜景的邛海泸山,还是香格里拉的最后家园木里等等等等,一切的一切都令人无不向往。自2006西昌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来,全州目前共有4A 级景区四个,3A级景区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两个,省级风景名胜区3个。 凉山名族风情浓厚,这个名族,主要是指彝族。彝族是凉山的主体民族,关于彝族的来源有多种多样的说法,专家学者众说纷纭,无一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彝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地皇时代(约公元前2570~2550年),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在解放前长期处于封闭的社会形态,抗拒外来文化,也封闭自己的民族文化,很少与外民族交流,凉山彝族完整的保留了几千年来的彝族古老文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