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为何中国没有发展基督教

为何中国没有发展基督教

为何中国没有发展基督教
为何中国没有发展基督教

聊聊宗教——基督教

经常在电影和新闻里,看到关于宗教冲突,穆斯林被袭击的,消息,甚至电影中十字军东征的题材电影,又或者关于神圣罗马皇帝的典故,不免心中总是疑惑,仿佛中国没有宗教的遗迹。便一直想弄个明白,今天有心,终于查了一堆资料,大致明白了宗教的历史。

综合之后,写下来,给大家也看看,至少了解了一部分的历史,看看地球上千万年的信仰为何物。

首先,认识世界上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很难理解,中国作为一个唯一续存的东方文明古国,实际上,到了现代,给世人的感觉,是世界上最不信教的国家之一。

西方人眼中,中国人很务实,比起精神信仰上的依附,人们愿意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人际生活和人文追求上。

历史的眼光来看,穷人更需要宗教,原因是穷人的生活比较的苦难,在穷困和疾病,奴役和压榨的背景下,没有文化的穷人们便需要一个精神上的信仰来支撑自己的人生苦旅。而宗教发展又往往跟政治有着必然联系,政局为了更好的统治人民,往往政教合一,来愚昧大众,以实现更稳固的统治(实际上基督教一直与政局争夺领导地位)。

基督教的起源:

基督教便最早起源于公元纪年前后的罗马国犹太省,即现在的巴基斯坦,以色列地区。并且最初的教训思想是以犹太人的犹太教为基础的,在耶稣的传播和影响力下,逐渐发展壮大,并迅速传播到地中海周边地区,乃至整个欧洲,美洲。

耶稣的基督教,改变了犹太教只限于犹太人的局限性,打破一般教规的阶级之分,努力传播身边的所有种族,认为人天性有罪,而相信天主,多行善事,便能赎罪,便能得救,来世便可上天堂,否则便要下地狱。

耶稣30岁的时候开始传播基督教,宣称自己就是天主的儿子,信他的人可以得到救赎,不信的人,要下地狱。最开始,耶稣的精神并没有因为他的说教而得多太多的人们相应,而是因为耶稣的死。

当时的犹太教,对这个异类很是讨厌,对当局施压,要处死耶稣。因为新的基督教,宣扬的是人人平等,关爱,施舍。与依靠罗马帝国的犹太教贵族产生了深深的矛盾。

后来由于门徒犹大的出卖,耶稣被罗马驻犹太总督逮捕并凌辱。最后钉在十字架上死去。不过3天后,给耶稣抹香的女教徒们发现耶稣的墓中没有人,耶稣已经复活离去。

耶稣的复活,让人将信将疑,但随后的40天,耶稣多次在门徒中现身说教,声称自己的死,是为尘世间的人们赎罪,死后复生的耶稣,即将回到天主的身边,并在世界末日的时候重新回来人间,做最后的审判,跟随耶稣的人得上天堂,有罪的人下地狱。

40天后,耶稣在众人的眼前,飞升上天,成为圣子,临走时,耶稣派遣圣灵下凡,藏在每个人的心间,圣灵无影无形,保护的人们。

相比较而言,后来最为不同阶级的人所广泛接受的基督教,确实产生了一种,没有阶级区别,人人平等的引导人向善的精神产物。不过就其本质而言,又似乎有太多的狭隘性,基督教早期对非基督教的教派采取十分坚决的排斥,对异教徒的辱骂以及攻击,使得基督教的形象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甚至基督教后来本身分裂出的多个分教,也有众多不合。

基督教三大分支:天主教、东正教、新教。

天主教:以罗马教廷为中心,权力集中于教宗身上,是所有基督宗教的教会中最为庞大的分支教会,为最早西罗马帝国拥护的“公教”,以只奉行“天主”一词为特征,而弃用“上帝”、“神”这样的词语。

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范围曾经被称为教宗国,直到现在,教宗仍然是梵蒂冈的元首,“梵蒂冈”虽然是世界上最小,人口最少的国家,并且是罗马城中国,但梵蒂冈在经济,文化,宗教等多方面,在世界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东正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教会最高权力属于东罗马帝国的皇帝。

东西罗马分裂后,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东正教为立国基础,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新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这个帝国被称为“东罗马帝国”。直到1453年拜占庭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后,教会中心分散到希腊、俄罗斯、君士坦丁堡等地,已经不像天主教那样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各教会之间相互承认共存,但并没有直接联系。

东西教的分裂,有很多因素,随着东西罗马帝国的分裂,两地的政局分别对宗教产生影响,已经为分裂埋下伏笔。

天主教(意大利西罗马帝国),始终与西罗马皇帝争取着最高统治权,认为教高于政,教权高于俗权,而不是附庸品,并希望得到东方基督教的帮助,而西方基督教则一直与西罗马皇帝友好相处,和谐共存,实际上,遭受到西方基督教庭的鄙视和强烈不满。(注意到西方的教宗,经常会开除欧洲某国王的教籍,这样的惩罚在当时是非常的严重,当时的教徒,被开除教藉等于没有了社会地位,和尊严。)

有名的例子是,法国国王亨利四世,与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发生冲突,亨利宣布废黜教皇格列高利,但响应者寥寥,最后,教皇下令对亨利四世处以破门律:开除,废黜,放逐。结果国内诸侯马上针对亨利四世,准备选举新的国王。而亨利的国王合法性也随之失去,国民大众也拒绝帮助他,可见教会的可怕。

著名的“卡诺莎悔罪”事件便在当时出现了。亨利四世为了重新获得教藉,在卡诺莎城堡外赤脚站了三天三夜,恳求教皇原谅他的过错。最后教皇终于解除了破门律。

从而使亨利重新获得了国王的应有地位,扫除了诸侯。(后来亨利确实牢记耻辱,带兵进军罗马,并占领罗马,赶走了教皇。此后虽然再失去,但作为当时敢于挑战教廷的国王,值得为后世人称颂。)

基督新教:

基督新教是于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天主教而形成的新宗派,由马丁路德领导的改革派们,否认了天主教的释经权,否认了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删减了所有关于圣经的补充和宗教条例,认为只有圣经旧约中的精神,才是真正的神的旨意,才是神的直接传达者。教徒每个人都可以直接通过圣灵与神交流,并且新教各派都注重用民族语言诵经,取消了拉丁语圣经的垄断地位。

后来,基督新教成为近代不断分化出的所有改革派系的统称。

在礼仪圣事上,新教各派反对天主教的繁文缛节,摒弃了弥撒仪式,将天主教的七项圣事缩减为两项,即圣餐和洗礼。多数教会推崇简朴,有的教堂只有一个十字架。

可以说通过改革后,近现代新教的传播变的更积极,更容易被东方人接受。

现在中国大众一般都只接受过新教,但各基督新教在中国,为了方便传播,而仍然自称为“基督教”,所以,我们日常所接触并谈论到的基督教,基本都指基督新教。

中国近代19世纪以来,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的新教传道士,在国内积极传教,并兴建大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教众也迅速增加,不过,由于中国晚清遭受的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凌辱,使得西方传教士受到严厉的排斥,甚至迫害,传道士迅速减少或被驱逐。而就算一些在新中国成立后幸存下来的基督教会,也因为后来的文化大革命的严酷迫害,基本销声匿迹了。。。

现代中国,越来越被西方人接受,在中国生活的西方人也在不断增多,自然教堂也在逐渐增多,在北京,周末给老外做礼拜的教廷就有几千人同时聚集。

不过总的来说,虽然基督教为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但在中国,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而所谓的耶稣,在国内,更多也只是一个起装饰作用的文化符号而已。(带十字架项链的人可能很多,但真正了解基督教历史的人可能寥寥。)

相对而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算是比较成功的。

而从自古以来的中国人身上找规律,发现中国的阶级是很不同的,文人墨客,自古以来中国的文考制度,培养了大批的儒家官员,稳固了封建国家的统治,而这样的特点,却培养了中国文人的一股风气,文人崇拜孔夫子,崇拜官僚制度,崇拜皇权。

而生活在底层的黎民百姓,则只能崇拜祖先,崇拜各种虚无的财神,灶神,门神等与生活似乎息息相关有不成体统的各种各样的神。却往往没有一个先驱,能传播出更有力量,更具有主导思想,能引导人们的行为,主导人们的品德,身教的信仰崇拜。

自然也没有像圣经这样,能诠释人们的行为,善恶,好坏,赏惩的伟大神学著作。

当然中国有道家,儒家,法家。。。也算有所成,不过,是好是坏,留待后人以后分析。

从唐朝景教看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融合的尝试

从唐朝景教看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融合的尝试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是最近学术界、基督教界所关心的热门话题,本文以景教为例,探讨在一千多年前,基督教的传教士是如何面对与中国文化融合的,盼望能够对今天的教会建设有所裨益。 一、景教在唐朝的发展 明朝天启五年(1625年),于西安西郊土中发现了一块碑,上面写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根据碑载,知道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为635年,阿罗本把福音从波斯传到长安(今西安)。当时唐太宗令宰臣房玄龄率领仪仗队到长安西郊,迎接阿罗本。可见唐朝皇帝对阿罗本对迎接待遇很高,也说明阿罗本这次来唐朝朝见应该是早有安排,推测其原因,应该是在唐朝贞观盛世,有很多波斯商人来长安做生意,向朝廷介绍波斯宗教,然后才有阿波罗来唐朝。 阿罗本来到唐朝后,景教开始着手翻译经典,皇帝看过后认为这是正道,所以拨下经费,令其传教。在京师义宁坊建立大秦寺,度僧二十一人。阿罗本后,波斯史节和教士接踵而来,景教寺最开始叫“波斯寺”,《唐会要》记载“其两京波斯寺,宜改为大秦寺。天下诸府郡置者亦准此”大约至天宝四年(745年)波斯斯改为改为大秦寺,波斯寺为何改为大秦寺呢?香港中华圣公会李兆强在写给龚天民所著的《唐朝基督教之研究》的导言中提到:“波斯于644年亡于阿拉伯,而回教徒随准许景教在波斯传布与奉行,但回教已成为波斯的国教了,也许景教主教不愿和回教相混,也为了使景教与祆教有所区别,

所以请玄宗改波斯寺为大秦寺”1 景教在唐朝受高宗、玄宗、肃宗、代宗、德宗等唐朝皇帝赞助和保护,开始扩展,在成都、洛阳、峨眉、房山、灵武(宁夏)等地纷纷建立大秦寺。在唐、宋、元间,全国至少有五十所大秦寺或者十字寺。除了建立寺院,也翻译经典,其中有《序听迷诗所经》、《世尊布施论》,内容为部分福音书内容以及耶稣的受苦、复活、与升天等教义。《序听迷诗所经》称所传的教为“天尊教”,后来在唐朝开元年景教徒翻译或者编辑了《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开元五年,717年)及《大秦景教大圣通真归法赞》(开元八年,720年),后来“天尊教”就称为“景教”一名称,应该在八世纪初为波斯寺的众僧所采纳。 目前,景教的原始汉语资料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三威蒙度赞》、《序听迷诗所经》、《世尊布施论》、《一天论》、《喻第二》、《宣元至本经》、《大圣通真归法赞》。如果对景教感兴趣,可以对这些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二、景教的灭亡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建造在唐德宗建中二年一月七日(公元781年2月4日),由施主伊斯(Zazdbozed)建造,波斯僧景净撰文,吕秀岩书。伊斯为中亚吐火罗国(Tuakara)人,唐肃宗时来到中国协助郭子仪任边疆镇守使的参谋。伊斯乐善好施,热心景教信仰,于是在义宁坊大秦司建造了景教碑。 845年,会昌五年,武宗开始废佛政策,。据《唐会要》卷四十1龚天民,《唐朝基督教之研究,,香港:基督教辅乔出版社,1960,第9页。

为何中国没有发展基督教

聊聊宗教——基督教 经常在电影和新闻里,看到关于宗教冲突,穆斯林被袭击的,消息,甚至电影中十字军东征的题材电影,又或者关于神圣罗马皇帝的典故,不免心中总是疑惑,仿佛中国没有宗教的遗迹。便一直想弄个明白,今天有心,终于查了一堆资料,大致明白了宗教的历史。 综合之后,写下来,给大家也看看,至少了解了一部分的历史,看看地球上千万年的信仰为何物。 首先,认识世界上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很难理解,中国作为一个唯一续存的东方文明古国,实际上,到了现代,给世人的感觉,是世界上最不信教的国家之一。 西方人眼中,中国人很务实,比起精神信仰上的依附,人们愿意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人际生活和人文追求上。 历史的眼光来看,穷人更需要宗教,原因是穷人的生活比较的苦难,在穷困和疾病,奴役和压榨的背景下,没有文化的穷人们便需要一个精神上的信仰来支撑自己的人生苦旅。而宗教发展又往往跟政治有着必然联系,政局为了更好的统治人民,往往政教合一,来愚昧大众,以实现更稳固的统治(实际上基督教一直与政局争夺领导地位)。 基督教的起源: 基督教便最早起源于公元纪年前后的罗马国犹太省,即现在的巴基斯坦,以色列地区。并且最初的教训思想是以犹太人的犹太教为基础的,在耶稣的传播和影响力下,逐渐发展壮大,并迅速传播到地中海周边地区,乃至整个欧洲,美洲。 耶稣的基督教,改变了犹太教只限于犹太人的局限性,打破一般教规的阶级之分,努力传播身边的所有种族,认为人天性有罪,而相信天主,多行善事,便能赎罪,便能得救,来世便可上天堂,否则便要下地狱。 耶稣30岁的时候开始传播基督教,宣称自己就是天主的儿子,信他的人可以得到救赎,不信的人,要下地狱。最开始,耶稣的精神并没有因为他的说教而得多太多的人们相应,而是因为耶稣的死。 当时的犹太教,对这个异类很是讨厌,对当局施压,要处死耶稣。因为新的基督教,宣扬的是人人平等,关爱,施舍。与依靠罗马帝国的犹太教贵族产生了深深的矛盾。 后来由于门徒犹大的出卖,耶稣被罗马驻犹太总督逮捕并凌辱。最后钉在十字架上死去。不过3天后,给耶稣抹香的女教徒们发现耶稣的墓中没有人,耶稣已经复活离去。 耶稣的复活,让人将信将疑,但随后的40天,耶稣多次在门徒中现身说教,声称自己的死,是为尘世间的人们赎罪,死后复生的耶稣,即将回到天主的身边,并在世界末日的时候重新回来人间,做最后的审判,跟随耶稣的人得上天堂,有罪的人下地狱。 40天后,耶稣在众人的眼前,飞升上天,成为圣子,临走时,耶稣派遣圣灵下凡,藏在每个人的心间,圣灵无影无形,保护的人们。 相比较而言,后来最为不同阶级的人所广泛接受的基督教,确实产生了一种,没有阶级区别,人人平等的引导人向善的精神产物。不过就其本质而言,又似乎有太多的狭隘性,基督教早期对非基督教的教派采取十分坚决的排斥,对异教徒的辱骂以及攻击,使得基督教的形象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甚至基督教后来本身分裂出的多个分教,也有众多不合。

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

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 【摘要】:本著以文化与文学影响的视角深入研究中国现代作家所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着重从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客观辩证地考察他们对基督教文化的接受或抵御,努力从他们的创作中寻觅探析基督教文化对他们的深刻影响。本著选择了鲁迅、周作人、许地山、冰心、庐隐、苏雪林、张资平、郭沫若、老舍、萧乾、巴金、曹禺、徐(?)、北村、张晓风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及其创作作具体深入的研究分析,分别通过疏理他们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寻觅他们创作中与基督教文化相关的蛛丝马迹,细致地探析基督教文化在他们的创作中各种表现,通过对他们作品的深入分析,研究基督教文化对他们的思想和创作的深刻影响,并努力从文学的视角研析《圣经》文本对中国现代作家的创作在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具体深刻的影响,根据不同的作家对基督教文化的不同态度和不同选择,进行恰如其分的探究,努力道出自己的见解,以期在宏观的背景中,以微观的分析研究基督教文化对中国现代作家深刻影响。该著在研究方法上,注重第一手资料,努力从对资料的疏理和分析中,在疏理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及其所受到的影响中,以文化学、比较文学、社会学、美学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以期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意义,以填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里的某些方面的空白。【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0 【分类号】:I206.6;B97 【目录】:前言10-13第一章引论:“彼岸之神的幻影”13-23第一节“把中国关得很紧的大门打开”13-15第二节“我们直接去敲耶稣自己的门”15-17第三节“我们应该于一切宗教中特别反对基督教”17-19第四节“须知基督教在文学中永远占着重要位置”19-23第二章鲁迅:“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23-31第一节“他的信仰是在哲学,不是在宗教”23-25第二节“犹太人钉杀耶稣的事,更应该看”25-27第三节“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27-31第三章周作人:“我不是基督教徒,却是崇拜基督的一个人”31-41第一节“觉得要一新中国的人心,基督教实在是很适宜的”31-34第二节“现代文学上的人道主义思想,差不多也都从基督教精神出来”34-36第三节“妇女问题的实际只有两件事,即经济的解放与性的解放”36-38第四节“中国还未曾发见了儿童”38-41第四章许地山:“宗教当使人对于社会、个人,负归善、精进的责任”41-51第一节“育于神学宗教学的熏染中”41-43第二节“只求当时底哀鸣立刻能得着同情者”43-46第三节“人性在受窘压底状态下怎样挣扎”46-48第四节“以寓言和象征启迪我们的爱、信、勇气和智慧”48-51第五章冰心:“永远在你座前作圣洁的女儿”51-58第一节“潜隐的形成了我自己的‘爱’的哲学”51-53第二节

庄祖鲲:《契合与转化: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

THEO 5926基督教與中國文化Name:朱肇羽 閱讀報告:莊祖鯤:《契合與轉化: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關係》 莊祖鯤博士在《契合與轉化: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關係》一書中,試圖以辨證方式找出基督教(文化) 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點,從而尋索基督教對中國文化貢獻,並指出中國文化需要作出改變和更新。全書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三章嘗試以歷史的角度,闡述基督教與佛教對於中西文化的影響;第四章作者嘗試以「宣教學」Missiology作為理論,來探討基督教與中國文化會通的進路;第五、第六章則承此進路,探討當代中國文化所面對的危機,藉著透過基督教文化作為會通的交會點,並作為未來中國文化的轉化點。1本文試從以四方面作出解釋和評論: (1)莊祖鯤「改變和更新」的研究進路: 1.1.研究動機 踏入廿一世紀,由於現代化(modernization)的推展下,全球文化產生類似的問題和面臨同樣的挑戰。中國近年經濟起飛,已成功融入國際社會的一員,政府和民間都以「大國崛起」號稱自鳴得意之時,所面對的文化危機也似乎在所難免。因此,作者提出以下兩點: 1莊祖鯤。《契合與轉化: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關係》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07 p6。

1.大國崛起背後,是一個怎樣的精神文明支撐著? 2.如果我們期望將來中國也能崛起,我們是否應該致力中國文化更新與再 造?2 作者認為「文化更新」並不是一個新議題,他引述了大陸學者湯一介「中國(的)文化更新,已成為全球多元文化系中,一個令人矚目的現象」的一段話3,包括上世紀八十年代,西方國家所關注由儒學主導的東亞經濟的發展。但過往的討論大多皆以哲學為進路,較少從宗教的幅度來思考。他傾向Christopher Dawson的論點,認為「宗教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該社會中的文化形式」4。 因此,他提出以宗教與文化會通的角度,來研究當代中國文化的更新問題。 (2)從方法論上談: 作者利用前三章作檢視了佛教、基督教分別在中國及歐洲文化的過程及結果,從而說明宗教對文化的影響。由第四章開始,他才正式闡述個人的觀點,他認為以「宣教學」(Missiology) 是最好作為探討基督教與中國文化會通的研究工具,因為其涵蓋性相當廣泛,當中包括神學、歷史、人類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是具有一種綜合科學的特性。5他借用了神學家尼爾(Richard Niebuhr)和 2同上, p7 3同上,p2。 4同上,p4。 5同上p75。

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法政学院 12历史1班郑美鸿 2012084144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国文化经历了盛衰浮沉,但最终还是成为了东方璀璨的明珠。在此进程中,基督教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 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基督教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其实并不是非常的巨大。因为,基督教是在唐太宗贞观九年才开始传入中国,而且一开始并未受到重视,在唐朝会昌五年的时候就被禁止传播了。后来在元朝时也曾传播过,但是伴随着元朝的灭亡,基督教再度被禁。直到明朝万历十年,传教士利玛窦的努力,使天主教在中国得以立足了。在古代中国,基督教基本上是以异教的身份存在着,在封建社会这样一个思想被禁锢的时代下,百姓们的愚昧懵懂,使基督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举步维艰。但是明朝开始,天主教在中国的立足,使得朝廷开始对基督教逐渐产生兴趣。自明末清初以来,为了叩开“远东帝国”的大门,那些肩负着罗马教徒向东方传播宗教使命的传教士,相继来华,传教士在宣传基督教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文化与科技,这对中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早在康熙皇帝的时候,他就对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化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在养心殿,召传教士张诚、徐日升等人轮班为他讲解几何、测量、代数、天文、地理、乐理以及解剖学方面的知识。另外还有举世闻名的圆明园中的西式建筑,这些虽然是西方科技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但归根结底,也是由于基督教传入中国后,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化,渗透到中国文化中。 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鸦片战争后,基督教义及西方思想的传入,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对长期处于封建愚昧状态下的中国人民,起到了清醒的作用。基督教真正开始对中国文化造成冲击,是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之后,基督教的传教方针改变了,开始利用清政府的赔款兴办医院、学校和其它文化慈善机构,虽然是以此来推动传教活动,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学校的兴建,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文化水平,使中国人民从思想禁锢的牢笼里慢慢解脱出来,虽然处在封建社会的晚期,但是相较于之前,中国的文化或者思想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基督教的传播。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添了新的活力,使本来落后腐朽的中国文化出现了一缕新的曙光。 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当代中国十分重视人文科学,和谐中国是大家一直以来追求的梦想。现代中国,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信仰佛教或者是其他教派,而是信仰自由。许多中国人选择了信仰基督教。基督教强调心灵的宁静与纯洁。它为中国文化带来了别样的风采。它所强调的以人类为本之类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的和谐社会思想,教育优先方针,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强调对生命的重视,所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关注人类与生物界所有生命体的和谐,从而出现了和谐文化,使中国的文化更加趋于和谐、稳定。 的确,基督教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很大的。从古至今,就曾产生了很多的影响,并且将会继续影响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秉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方针,将会与基督教文化继续相互影响,走的更远更好。

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论文

课程名称: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学号 2012080907 姓名成绩: 论文正文 论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本文分析了基督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异同,中西文化的交融,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论述了论述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在节日、饮食、服饰等方面的差异。在文化融合方面的努力。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并从发展角度出发,提出了和平友好,指出了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基督教中国传统文化文化融合节日服饰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世界各地都有广泛的传播和影响。中国是世 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儒释道三教为核心的中国文 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聪明智慧的结晶。基督教自唐朝开始在中国传播,几经曲折,与中国文化进行了长期的冲突与融合,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朝末期,当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传播天主教的时候,他采用 了“援耶补儒”的传教模式,通过基督教与儒家思想的融合,为天主教在中国的 传播找到了文化的内在依据,如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高僧通过当时流行的玄 学思想为依据在中国传播佛教一样,走的是适应中国本土文化的传教路线。但利 玛窦的传教路线因“礼仪之争”而被迫中断。 1807年(清朝嘉庆十二年),英国伦敦传教会传教士马礼逊来华时,他的传 教方式更多地倾向于福音派的“以耶代儒”模式。他开创的文字、教育、医药等 传教方式的出发点是通过介绍西方基督教文明使中国人认识到西方文明的优越性,借此达到引导中国人皈依基督教的目的。这种“以耶代儒”和“耶稣或孔子”的 排斥主义传教路线经过郭实腊、戴德生等传教士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基督教各 派在中国传教的主流形式。这样,基督教就对中国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形成了巨大 的威胁,使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之间产生了深刻的冲突。基督教被中国大众蔑称为“洋教”。义和团运动就是以“灭洋教”为目标发展起来的。五四运动以后,中 国知识界又掀起了“非基督教运动”,使基督教在中国知识界遭到猛烈批判。 从节日方面来说 东西方节日的不同习俗,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和西方人 民崇尚自由和理性的特性。 首先,我们谈谈中国节日所承载的文化含义。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 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们的七个主要节日有:春节、端午节、七夕节、清明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无一不是

卓新平:基督教与中国文化适应问题

Mutually Adapting: Christianity and Chinese Culture blah About Zhuo Xinping Shinjie zongjiao wenhua (Global Religious Culture), Vol.2, 1997, pp 8-12 Ideally, Chinese Christianity should be the organic fusion produced by the mutual adaptation of Christianity to Chinese culture and vice versa. This contributes not only to the religious spirit and values of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to Christ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Mutual adaptation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Chinese culture not only involves finding common ground, but also exchanging and incorporating new ideas. As these two traditions have grown and matured throughout history, a struggle to dominate has led them to oppose and exclude one another. In the modern era, they have learned to adapt to tradition and modernisation. Christianity is currently being assimilated and culturally reconstituted into Chinese culture. Christianity has inspired Chinese culture and provided it with opportunities and an impetus for reform and renov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is exchange and fusion has not prevented Chinese and Christian cultures from maintaining their own traditions. It is in this context that they have become modern and dynamic. This rapprochement is in its early stages; healthy exchange and objective, fair dialogue is key to its continued success. Additionally, all forms of dogmatism and xenophobia must be eliminated in religious practice. Because it is universal, Christianity can accept and assimilate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s; its openness can also help China face up to a globalised world and become more modern. And because Chinese culture promotes tolerance, it can also recognise the existence and value of Christianity. Theclear way of thinking inherent to Chinese culture also makes it easier for the Chinese to understand and accept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contribution of Christianity.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双向契合 ?Le processus d’adaptation bidirectionnelle entre le christianisme et la culture chinoise A Market Theory of Religion Anthony J. Blasi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 P.O. Box 110282, Nashville, TN 37222-0282,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thonyblasi@https://www.docsj.com/doc/0818082045.html, References to market phenomena are common enough in the sociology of religion, but despite the proliferation of systems of concatenate propositions that have been tested with survey and church membership data, little has been done to develop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how a religious market works. Consequently there is a significant lack of correspondence in the literature between the role market phenomena play in economics and the role of market-like counterparts in the religious field. While there may be some point to offering a correction to allegedly market-centered research in the sociology of religion, the intent here instead is to take what insights are to be had from the study of economic phenomena and draw out their implications for inquiry into religion. Key Words:market theory ? religion and economic phenomena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