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湘西红色文化

湘西红色文化

湘西红色文化
湘西红色文化

湘西红色文化

摘要:湘西既是革命老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这块神秘的土地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高校应将这些红色资源贯穿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借此来弘扬大学生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进而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湘西,不仅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与灿烂的民族文化,同时也是一个红色资源颇多的革命老区,拥有血性悍勇、勤勉耐劳之习性的湘西人民,在那段峥嵘岁月里给后人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这是一块英雄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之地,更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实践教育基地。

就以我所在的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为中心,周围就有不少红色旧址,比如芷江县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1945年8月21-23日,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奉冈村宁次之命,飞抵芷江请降之地点。标志着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伟大胜利,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史实,1947年2月,国民政府在受降地建“受降纪念坊”一座,1985年,芷江县人民政府报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开放。1995年扩建、新建纪念抗战胜利展览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1997年连续两年被评为“湖南省最佳旅游景点”,蜚名海内外。

除了芷江受降纪念馆还有位于湖南省会同县坪村镇枫木村的粟裕故居和位于张家界市桑植县洪家关村的贺龙故居。

粟裕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卓越的军事家。在他的故居内还建有粟裕纪念馆与粟裕纪念碑。粟裕纪念馆共有三个展室,主要以粟裕同志生平事迹为依据,通过文献、资料、照片、珍贵文物以及各种图表、字画、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粟裕同志光荣战斗的一生。

贺龙是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军事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奋斗,出生入死,为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立下了丰功伟绩,为祖国的建设和国防的强大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不仅是桑植人民的优秀儿子,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杰出英雄。贺龙故居,位于张家界市桑植县洪家关村,从张家界市区驱车约两个小时,为1975年桑植县政府按原貌所修复的。故居为一湘西常见的木架毛瓦平房,同时在同院内新建了贺龙生平事迹陈列室,此为一砖木结构房屋,共陈列贺龙不同时期的185张照片和50多件文物。旧居门前还有一座风雨桥,建于1916年,贺龙成名后改称为“贺龙桥”。该桥为木质结构,造型古朴,富有民族特色。贺龙故居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桑植县洪家关,1896年贺龙诞生于此,并在这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

一、湘西革命老区思想教育资源的精神内涵革命根据地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克敌制胜的强大精神武器,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优良作风,我们惟有深刻领悟它的精髓和核心,才能真正了解革命老区精神。那么,湘西革命老区的精神内涵到底有哪些呢?

1、“湘西革命老区精神”的信念价值是革命理想高于天坚定信念,就是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信中国革命一定会成功。大革命失败后,湘鄂西地区的革命斗争,同全国革命形势一样,转入了低

潮,但是,在革命低潮中,一些坚强的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没有被国民党反动派疯狂的屠杀政策所吓倒,他们在腥风血雨中仍继续苦斗着。贺龙、周逸群等于1928 年3月初,到达湘西桑植的洪家关,在当地人民的支持下,组建了一支三千人、七百余支枪的工农革命军,并攻占了桑植县城,建立了县革命政权。[1](P326)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英勇的湘西儿女,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在生死攸关的考验中,坚定对“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谱写了一曲曲为共产主义而牺牲的壮丽诗篇;坚定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心,呈现了一幕幕为真理而求索的奋斗场面,坚定对“革命必将胜利”的信任,涌现了一幅幅为理想同心干的真实画面。

2、“湘西革命老区精神”是爱国主义的精神革命根据地精神是对民族精神的创造性传承。湘西革命老区精神并不游离于民族精神之外,而是民族精神传承中的伟大创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湘西苗族百年实录》中说:“在1934年11月至1935年11月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时期,湘西人民积极参加游击队、赤卫队、少先队、儿童团、妇救会。他们帮助红军抬担架,运送物资,护理伤员。在蒋介石实行经济封锁,红军极度困难的时刻,湘西群众勒紧裤带,节衣缩食,支援前线。比如说,部队吃盐很困难,老百姓宁愿自己不吃,冒着生命危险把节省下来的食盐送到部队;在反“围剿”的战斗中,湘西子弟纷纷参军参战,据不完全统计,湘西州共有3000多名青壮年参加红军,有一半牺牲于历次革命战争中。红军离开根据地以后,国民党军队伙同地方团防、封建势力,对根据地人民进行血腥镇压,几天间,鲜血洒遍了湘西的山山水水.是什么力量让湘西人民在生死时刻挺身而出,是什么力量使湘西子弟在危险面前奋起抗争,仅仅是一颗爱国之心,

仅仅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才演绎出了一幕幕爱国主义的壮剧。

3、“湘西革命老区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当时的湘西地区交通闭塞,经济落后。面对国民党的围剿,以贺龙、周逸群为首的党的领导人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领导开展根据地经济建设,开展土地革命,划分土地,据永顺、龙山、大庸4县统计,根据地内约有60%的地区分了田地,16个区的14.6万人的土家、苗族等各族农民分得田地13.81多万亩。党还带领人民兴修水利,低利借贷,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没收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建立兵工厂,创办邮电交通,加速根据地的经济发展。正是因为根据地经济的大力发展,才使党和人民渡过难关,为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4、“湘西革命老区精神”是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勇挑重担的”的骆驼精神“骆驼精神”是我党对任弼时同志道德品质和光辉人格的形象比喻,他担负着沉重担子,走着极为漫长的路,没有休息,只有工作;没有任何要求,只有埋头苦干,任劳任怨,一步一个脚印,负重向前。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时期,贺龙、任弼时等领导人以身作则,与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勤俭节约,住的房子简陋之极,设施简单,与普通群众无异。这些实际上就是所有革命根据地生活的真实写照,是革命精神的体现,是革命根据地得以巩固和发展的根本所在,中国革命的胜利之路就是这样被“骆驼们”踩出来的。

5、“湘西革命老区精神”是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成功开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创新思想路线的结果。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和发展真理的内容。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党永葆生机的源泉。1927年,中共中央发动了南昌起义,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武装斗争的新时期,南昌起义军南下失利后,中共中央在认真分析中国国情和局势后,做出大胆的决策,决定让贺龙由上海返回湘西,开辟湘鄂西根据地,此后,湘鄂西苏区的党、军队和人民,从1927年秋至1934年秋,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坚持了七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正是因为中共中央面对危机能够有巨大的勇气和超人的胆识,实事求是,敢创新路,才能领导人民开辟出一条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二、湘西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湘西革命老区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所形成的具有资政育人意义的历史遗存,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信息形态和精神形态表现出来的资源,它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力量源泉,也是当代中国大学生教育的重要资源。湘西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功能独特,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它蕴涵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厚重的先进文化、丰富的革命精神、高尚的人格魅力,具有超越时空的强烈感染力、说服力、震撼力和强大的教育功能,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1、将湘西革命老区红色教育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理想信念是任何一个组织得以维系和生存的基石,也是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希望和愿景,寄托着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中国革命必

然胜利,共产主义必然实现”,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广大革命者共同的理想信念。邓小平指出:“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红色资源作为一种承载了我们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的重要资源,蕴涵了共产党人至死不渝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发展,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构建带来了巨大冲击。针对这一新情况,2008 年5 月,胡锦涛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讲话说:“大学生要不断深化对我国历史和国情的认识,对改革开放30 年伟大进程的认识,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把个人的成长进步融入到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时代洪流中去。”用革命老区的鲜活事迹深入进行理想教育,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将湘西革命老区红色教育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和为她的独立与富强而斗争的献身精神,是动员、鼓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实力、民族凝聚力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诞生于中华民族危机与艰难环境中的湘西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包含着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祖国浓烈的挚爱之情,他们把满腔的热血和辛勤的汗水铺洒在国家独立和崛起的坎坷道路上,

铸起民族发展历程中的一座座丰碑,这份爱国情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公民教育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公民意识、公民行为与公民能力的培育,是当代中国公民教育顺应政治现代化和社会化的内在要求。以中国革命道路、革命精神与革命文化为主要内涵的红色资源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在融汇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借鉴与汲取西方现代公民教育理论、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的革命精神与时代精神三维公民教育资源体系里,红色资源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红色资源在公民意识教育、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等领域,不仅丰富和扩展了公民教育的内涵和公民教育的资源,而且改变了传统的学校公民教育方式,将公民教育延伸为寓教于旅、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新型教育模式。

湘西革命老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融入了民族地区特有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同时又蕴含了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是民族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内在统一,民族传统精神与革命精神内在结合的思想教育资源。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中融合湘西各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与民族传统精神,赋予湘西革命老区思想教育资源独特的文化与精神内涵,是当今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色资源。

通过参观了解湘西地区的红色遗迹,我们回顾革命先烈们的伟大事迹,了解湘西地区的革命斗争历史。这对我们来弘扬大学生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进而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湘西红色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被人们所淡忘,但是红色文化

所具有的价值一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下以红色文化为基础大力开展的红色旅游盛行,我认为这有利于红色文化的发展。湘西自治州红色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主要是宣传先驱们的革命精神,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研究红色文化的特点,并使之与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研究红色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从而促进自治州经济、社会、文化又好又快地发展。

此外,我们还应大力弘扬湘西红色文化。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学习。红色文化资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腴的精神土壤,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给大学生以知识的汲取、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启迪。红色资源以其深刻的感染力,强大的生命力,日益成为范围广、影响大、效果好的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形式。我们要充分利用湘西民族地区的红色资源的功能,切实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真正将一些革命精神植入大学生内心,起到振奋精神、激励斗志、纯洁思想、锤炼品质、陶冶情操的作用。

湖南凤凰古镇介绍

湖南凤凰古镇介绍 湖南湘西是一个自然风光秀丽、人文历史丰富的地方,有我们熟知的凤凰古镇,还有很多值得一去的旅游地点。今天在这里为大家介绍湖南凤凰古镇,欢迎大家阅读。 湖南凤凰古镇介绍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土地总面积约10平方千米。2010年底约5万人口,由苗族、汉族、土家族等28个民族组成,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凤凰古城,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距铜仁凤凰机场27公里,张家界荷花国际机场280公里;G209国道,S308省道贯穿全境,枝柳铁路穿境而过。这里与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顺的猛洞河,贵州的梵净山相毗邻,是怀化、吉首、贵州铜仁三地之间的必经之路。湖南十大文化遗产之一。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与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媲美,享有“北平遥,南凤凰”之美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AAAA级景区。 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飞的凤凰因此而得名,因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而闻名于世,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古城内的青石板街道、江边木结构吊脚楼、众多古建筑,以及浓厚的苗族风情,构成了凤凰独具一格的味道。许多人说,在凤凰的时光犹如一场梦,不愿醒来。 湖南凤凰古镇景区介绍神凤文化景区

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处于凤凰古城南侧,总面积2354公顷,山岭连绵共有大小峰峦45座,沟涧壑谷72条,山泉水井21处,天坑、溶洞多处。 凤凰神凤文化景区由二十多处景点组成:凤凰六句阵、凤凰台、凤竹林海、有凤来仪、凤缘亭、引凤桥、百鸟朝凤、九九神阶、神凤殿、凤凰座、十八神性图腾柱、凤凰纪、醴泉台、五德门、凤凰物语、百鸟园、放生台、乘风栈道、锵锵阁、翙翙廊、秋秋楼等。 田家祠堂 田家祠堂位于沱江北岸的老营哨街,始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为时任钦差大臣、贵州提督的凤凰籍苗族人士田兴恕率族人捐资兴建。民国初,湘西镇守使、国民党田应诏(田兴恕之子)又斥巨资最后修建完工。这是一处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氏族祠堂建筑群。有大门、正殿、戏台和20多间屋宇,并有天井、天池、回廊,还设有“五福”、“六顺”两门。 祠堂大门前有有六级用红砂条石砌成的扇形台阶。阶前,有一块较宽的空坪。大门左中右三间,中间大门呈八字形,两边次间均为青砖砌就,有石象一对,石鼓一双,极具气派。祠堂正殿系抬梁式与穿斗式结合构架,硬山顶,高、深、面阔都是20米,殿柱基石均为石鼓,猫拱背山墙,正殿门前砌青石台阶。 田家祠堂的戏台为六角飞檐古建筑,歇山顶,饰如意斗拱,左右有次间,是演职员演出间歇休息的场所。 沈从文墓地

湘西部落民俗文化特色

湘西部落民俗文化特色 湘西部落民俗文化特色; 拦门酒: 在凤凰县的深山苗寨里,苗家人有一种隆重的礼节,迎接尊贵的客人,都要在门口摆上一碗碗酒,请尊贵的客人们每人都喝上一碗两碗或一口两口这便是苗家人的拦门酒。这种礼节经过若干年的演化已成为苗家人待客的一种礼仪风俗。这种风俗起始于何年,只因苗家人在封建社会受岐视很深,官办的史志书上没有记载。不过苗家的老人们说,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已经有好多年了。 拦门酒,表达着苗家人的心诚,像酒一样浓烈,像山泉一样清纯。对于拦门酒,客人们喝得越多,苗家人心里越是高兴,这是看得起苗家人,敬重苗家人。 拦门酒,通常有两种酒:一种是包谷酒,苗家人用自己种的包谷自己酿造。包谷酒浓烈甘醇,喝后脸庞通红发烧,会立马产生一种顶天立地、豪气十足的男子汉剽悍气魄;另一种酒是糯米酒,苗家人叫甜酒。这种酒由妇人专事酿制,用高寒山区云雾中生长的一种营养十分丰富的圆颗糯米为原料,用百年老瓦缸密封。此酒汁浓、清凉、甘甜、味香、口感可人,男女老幼皆宜。苗家人长年备有此酒,用来招待心目中尊贵的客人和极为亲密的好友故交。特别是盛夏炎天六月,从深山里汲来清凉的泉水勾兑此酒,可以清凉解暑,最大功能则是滋阴补肾。两种酒,可由客人随意挑选。但大都是男人们喝包谷酒,显示男人本色。女人们则小口吮吸着糯米酒,展示着东方女性的温柔。 拦门酒,是苗家人待客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如今,拦门酒已走入了旅游市场,在凤凰古城的旅游景区,在各大商场宾馆开业的仪式上,都会有拦门酒。场面宏大的,会扎着彩楼,挂上灯笼绣球,舞起狮子,敲着花鼓,吹起唢呐、木叶,唱着苗歌,一排排服饰艳丽漂亮的姑娘端着一碗碗清纯的包谷酒、糯米酒,笑盈盈地亲手端至你的唇边,请你喝酒。 此文献由湘菜连锁加盟品牌“湘西部落”提供。 湖南湘西部落餐饮连锁有限公司

评价沈从文的湘西和都市两副笔墨的文化内涵及其得失

评价沈从文的湘西和都市两副笔墨的文化内涵及其得失 沈先生在《边城》的题记里说到:"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具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但因此一来,这作品或者便不免成为一种无益之业了。"显然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写作处在当时文艺创作的边缘。在现代文学史上无疑沈先生是一个边缘作家,他的创作与中国"五四"以来的主流文学大相异趣。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明显的激烈的社会政治斗争,看不到人民抗争的愤激,这并不是说他没有写这些,而是他很高明的让这些东西潜存在广阔的人性描写之下了。可以肯定的是沈先生不是在某种意识形态的指导下进行创作的,他要写的是"更具人性,更近人情",他做的就是文学应该做的事,而且我认为只有人性充溢的作品才最具有最深广的接受效果,才会有丰富多采的接受效果史沈先生用一支从容的笔为我们描绘了绚丽的湘西风情,在现代文学史上是很鲜明的,是一片净土。何立伟说:"他(沈从文)用一支洞箫吹奏了这样一个微雨的夜",(何立伟《洞箫的悲悯与美》)这是何立伟对沈从文《柏子》的评价。不仅如此,我认为他对所有湘西风情的描绘都是"悲悯的洞箫吹奏了一个个微雨的夜。"在《边城》中,在这个微雨的夜里,洞箫吹出了情窦初开的翠翠,朴实而有点狡猾的老船夫,忠厚热情的船总顺顺,古道热肠的杨马兵,船总的两个儿子,他们是湘西众多人物中的一群,他们又是众多湘西人物的影子,。清新的湘西民俗是他们活动的背景音乐,但这音乐不常变,而他们人世的东西却在随着白河的流水在流,随着沈先生的笔调在跌宕起伏。 《边城》的开篇,沈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绚丽的湘西的画面,它很让人心动。在他缓缓的笔下渐渐的流了出来,却很平淡,但那些是他生活了多年的土地,在他笔下孕育了激烈的情感,而这情感却始终笼罩在他特有的诗意的柔情下面。终于在接着的故事的叙述中奔泄了出来,他可能感觉不到,因为他的笔调笼罩了他对那些人和事的同情。而我们却没有把这些描绘仅仅的看作湘西的奇特的风景,而且我们也不会这样去做,我们在等待那潜存的力量的奔泄。这也许是沈先生对"不变"的迷惘的表达。但他对人物的的表达却是不迷惘的,他熟悉他们的生活,而更为伟大的是那人性,在质朴湘西山水陶冶下的人性,这人性会像那流不尽的白河一样,时时在变吗?这是不在他的表达中的。 《边城》里对爱情的叙述是悲挽的,爱情这种最人性的东西在湘西,在沈先生的笔下,却演绎的如此的鲜血淋漓:翠翠母亲和一个戍军的死亡悲剧,船总两个儿子对翠翠的爱情纠葛,还有杨马兵对翠翠母亲求不得的爱情,这些都染红了这片土地,但沈先生没有让我们直接的感到刺眼,因为他都给这些笼罩上了一层诗意的柔情,或者是湘西的水总能轻轻的把它抹去。 在文章的后面,"被大雨坍塌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修好了的仍旧是湘西素朴民俗的继续,它,不常变。而"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在这里,沈先生期待他回来吗,我们不知道,仅仅知道的是他在这种变与不变中似乎有点微微的踌躇,在这踌躇中也有着他潜意识的期待:"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他期待着明天白河的水把这"变与不变"完完全全的冲洗干净。或者还希望这河水也能冲亮世人的眼睛,使他的作品能获得一个新的评判,这也许是我的臆测,因为沈先生也许没有这方面的想法,但是我在作品的最后看到了他的迷然。

湘西习俗

湘西民俗风土人情与习俗 湘西州的土家族、苗族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他们以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具有各自民族特点的历史和文化,养成勤劳俭朴、勇敢无畏、诚实爽直、耐艰苦、重感情的民族性格和道德风貌。在土家族、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居住、服饰、饮食、嫁娶、节庆和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无不具有各自的风俗习惯和独特民族特色。民族文化风情旅游现已成为我州旅游招徕中外旅游者的特色项目。 土家苗族习俗 l、吊脚楼:为湘西各族人民一种传统建筑形成,又称"吊楼子"。吊脚楼为山野式"楼阳台",单檐悬挑,屋面反翘,名"飞檐",通风向阳,干爽清新。有与正屋成一字形,也有成90℃直角形。吊脚楼外设走廊,二面称"转角楼",三面称"走马楼"。栏杆多花格,县柱称"吊瓜"'或为六陵、八棱,或雕成球形、金瓜形。柱、防还雕有龙风、喜鹊、花卉等。民间吊脚楼上多为闺房,卧室或织锦、打花之处,底层为谷仓、柴房,也有底层下临溪流,泉水叮咚,别有情趣。山寨吊脚楼掩映在绿树翠竹中,富有大自然风光美。湘西州部分镇临河民居也建有吊脚楼,如吉首峒河街,凤

凰沱江沿岸、王村古镇、茶洞边城及龙山洗车河等,历来都引起中外旅游者极大兴趣。 2、火堂:又称火坑、火床,为湘西农家颇有特色的生活场所。一般为中堂右前间,铺地楼板,火堂围以长条石。火堂内置铸铁三角架,不准脚踏。上方吊炕架,挂腊肉、野味、豆腐、辣椒等。平时,全家人围火堂做饭、聚餐、烤火。客人至,无论土家、苗族,皆盛情邀客围坐火堂边,烤火饮茶;饭时,一大锅腊肉或野味,一大碗米酒或包谷烧,碰碗举箸,其乐融融。饭罢、摆古、唱歌,直至深夜,甚至围火堂铺被而眠。 3、银首饰:苗族妇女与男青年喜爱之饰品,造型精美,多为银制。银首饰有银冠、银钗、耳环、项圈、嵌肩、手镯、牙钎、石尾等。项圈有轮圈、扁圈、盘圈三种,重有四两至一斤不等。轮圈四棱突起;扁圈形扁,上镂花;盘圈以空心银条盘绕而成,有五匝、七匝之分。牙钎即银链,由两块镂刻银牌和多根银链组成,下吊牙钎、挖耳、小刀、金瓜锤等,分两层或三层,层次多者美。后尾用银制花草藤叶连缀而成吊手后背。 4、嫁娶婚俗:以歌为媒,境内土家族、苗族男女相恋,多以歌为媒。苗族更为普遍。苗族青年男女通过赶场、赶秋、樱桃会、挑葱会等场合相识后,遂开始约会。约会一般以草标为记。约会时即开始唱歌,先唱"访名问姓歌",如同姓不再对歌,以兄妹相称。如非同姓则以对歌了解情况,加深感情。多次约会对歌,遂以歌相互赠物、如项圈、手镯等。至此,情感已达高潮。女方

湘西红色文化调查报告

湘西红色文化 湘西是革命老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这块神秘的土地积淀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就以我所在的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为中心,周围就有不少红色旧址,比如芷江县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1945年8月21-23日,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奉冈村宁次之命,飞抵芷江请降之地点。标志着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伟大胜利,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史实,1947年2月,国民政府在受降地建“受降纪念坊”一座,1985年,芷江县人民政府报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开放。1995年扩建、新建纪念抗战胜利展览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1997年连续两年被评为“湖南省最佳旅游景点”,蜚名海内外。 除了芷江受降纪念馆还有位于湖南省会同县坪村镇枫木村的粟裕故居和位于张家界市桑植县洪家关村的贺龙故居。 粟裕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卓越的军事家。在他的故居内还建有粟裕纪念馆与粟裕纪念碑。粟裕纪念馆共有三个展室,主要以粟裕同志生平事迹为依据,通过文献、资料、照片、珍贵文物以及各种图表、字画、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粟裕同志光荣战斗的一生。 贺龙是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军事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奋斗,出生入死,为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立下了丰功伟绩,为祖国的建设和国防的强大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不仅是桑植人民的优秀儿子,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杰出英雄。贺龙故居,位于张家界市桑植县洪家关村,从张家界市区驱车约两个小时,为1975年桑植县政府按原貌所修复的。故居为一湘西常见的木架毛瓦平房,同时在同院内新建了贺龙生平事迹陈列室,此为一砖木结构房屋,共陈列贺龙不同时期的185张照片和50多件文物。旧居门前还有一座风雨桥,建于1916年,贺龙成名后改称为“贺龙桥”。该桥为木质结构,造型古朴,富有民族特色。贺龙故居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桑植县洪家关,1896年贺龙诞生于此,并在这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 通过参观了解湘西地区的红色遗迹,我们回顾革命先烈们的伟大事迹,了解

湘西红色文化

湘西红色文化

摘要:湘西既是革命老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这块神秘的土地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高校应将这些红色资源贯穿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借此来弘扬大学生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进而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湘西,不仅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与灿烂的民族文化,同时也是一个红色资源颇多的革命老区,拥有血性悍勇、勤勉耐劳之习性的湘西人民,在那段峥嵘岁月里给后人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这是一块英雄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之地,更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实践教育基地。 就以我所在的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为中心,周围就有不少红色旧址,比如芷江县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1945年8月21-23日,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奉冈村宁次之命,飞抵芷江请降之地点。标志着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伟大胜利,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史实,1947年2月,国民政府在受降地建“受降纪念坊”一座,1985年,芷江县人民政府报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开放。1995年扩建、新建纪念抗战胜利展览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1997年连续两年被评为“湖南省最佳旅游景点”,蜚名海内外。 除了芷江受降纪念馆还有位于湖南省会同县坪村镇枫木村的粟裕故居和位于张家界市桑植县洪家关村的贺龙故居。

论边城中的湘西风情

论《边城》中的湘西风情 摘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作品主要是以30年代湘西的社会为背景,以茶洞渡口为描述对象,以老船工和外甥女翠翠的生活经历为主线,把湘西朴实的民风及独特环境中那种人性美表现的淋漓尽致。在一条清澈见底的茶洞河畔的渡口中,住着一个年过花甲的老船工和他的外孙女,他们任分吹雨打,长年替他人摆渡,过着山里人宁静的生活。朴素的人性美、淳朴的民风,那湘西的社会百态,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和对人性美的思考。 关键词:湘西风情,《边城》,艺术风格 一、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边城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出生在荒僻但风景如画、富有传奇色彩的湘西凤凰县,对民间的世俗的东西具有特殊敏感的审美情趣。大的一湘西为题材的小说在现代乡土小说中别具一格,独具风骚。他带着浪漫的牧歌情调到湘西世界中寻找田园诗,以抒情的笔制将湘西人织入梦幻的风景画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与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这与他特殊的身世经历,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体验相关,也与他自己的“角色认知”上的困扰相关。沈从文生于湖南凤凰县,地处湖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处,是苗、侗、土家等少数民族聚居之所。湘西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长期被歧视的历史,给他带来特殊的气质,使他既富于多彩的幻想,又有着在长期的历史中积淀的沉痛隐忧。沈从文出生于行伍世家,14岁高小毕业后从军,随军队辗转流徙于三省边境与长达千里的沅水流域,谙熟这一带人民的爱恶哀乐的鲜明生活样式和淳朴的乡俗民风,积累了宝贵的人生经验,也形成了对民间世俗生活特殊敏感的生活情趣。以后接触了“五四”新文学,1923年只身离开湘西来到北京,同年秋报考燕京大学,未被录取。他是以“城市边缘人”的身份,靠自己的艰苦奋斗和出色的才华,打进文坛,“挤”进城市的上层文明社会的。所以他可能很自负,又始终有一种自卑。这对于他的创作题材的选择

湘西文化

湘西文化 ----张益文 湘西是土家、苗、汉、回、白、瑶、侗(dòng)、壮等多名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地区,名族区域文化因而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突出体现了文化资源的多元性方面。现留存下的名族文化遗址,遗迹和文献典籍,民风习俗等,内容之多,范围之广,特色之浓是其他地区难以相比的。 关于湘西传统文化,有许多不同方面的文化,原汁原味的湘西少数名族文化传统古老淳朴,如神话传说;巫文化,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傩(nuó)戏;还有喜庆文化,如社巴节,赶秋,苗族鼓舞,哭嫁;然后还有服饰文化,如土家织绵,苗家蜡染,名族银饰等。另外,丰富的名族文献典籍中也保存着大量能够反映本名族的文化资源,包括历史遗存,名族语言,宗教信仰,建筑艺术,口承文学等。下面具体地介绍部分湘西传统文化。 首先谈谈湘西明间传统建筑文化。“小背篓,圆溜溜,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当这首纯美质朴的民歌被湘西大山的女儿唱响大江南北时,湘西的特色民居---吊脚楼也深深映进了人们的脑海中,整个吊脚楼悬空而建,离地较高,通风向阳,空气清新,干爽宜居,房屋布局,通常为一户一栋,或避风向阳,或临溪谷,或傍山腰,随山就势,依地而建,放眼望去,山寨吊楼,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别有意趣。“籽蹬屋”是苗家民居的又一大特色,相传,鲁班路过此地时,告诉苗民不妨把大门往内退一截,留块空地堆放苗乡盛产的油桐的桐籽,世代相传,便形成了苗家特有的“籽蹬屋”。这种房屋深受苗民喜爱,茶余饭后,籽蹬屋便成为了人们纳凉,休息,闲谈的好地方,这种苗居,在吉首,凤凤凰等县山村苗族聚居地,至今仍然很多。而在如今节奏飞快的城市生活中,到处渲染的浮躁、繁华使我们感到身心俱疲,多么想到一个这样的地方。也许保留这片净土可以给我们精神的憧憬和向往。 另外,通过沈从文的边城,我们也知道了一些典型的湘西传统文化,如吹笛子:翠翠叫爷爷帮他吹曲儿时用的那种笛子是只有保靖才有的,因为沈从文在保靖呆过。还有就是端午节的时候划龙舟,划龙舟当然哪里都有,但是龙舟结束后抓鸭子好像不是那里都有的,湘西是一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那人那山那风情,吸引着无数游人的足迹。湘西民俗文化一直是热点中的热点。就在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作为唯一的民族舞蹈节目《追爱》的表演者,张家界的湘西歌舞团将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和积极向上展现的淋漓尽致,给观众带来艺术的熏陶和精神的鼓舞。难道这都不能说明湘西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吗! 湘西传统文化确实具有很大的价值。首先,保护好湘西民俗文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凤凰就是有力的佐证。二是保护好湘西民俗文化,可以展现中华民族多民族的文化传统,抢救延续一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当然,湘西传统文化在人民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实用之处,就如那些传统建筑。 而为了保护湘西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除了政府出台相关保护政策;另一方面,也应通过宣传推介湘西传统文化,就如传播面广的影视作品“芙蓉镇”“乌龙山剿匪记”“血色湘西”,另外比较著名的小说《边城》;还有,当地政府主导的各种文化艺术表演和推介活动影响也比较大,宋祖英就是从湘西名族歌舞团走出来的,她在演艺界的口碑,形象对宣传湘西文化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也许你不是湖南人,也许你对湘西文化不了解,更或者你也不打算了解和认识,

湘西世界

论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研究从其创作伊始到21世纪的今天,可谓几经曲折变化。时至今日,沈从文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日渐成为了一门显学。沈从文研究呈现出日渐完备成熟,多元丰富,不断推进的良性状态…… 而在对沈从文进行深入的阐释与研究中,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无疑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重心。具体而言,对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的认识呈现出几种这样的态势。建国前,人们多注重肯定其湘西世界所特有的朴质自然、和谐优美的人生情趣与牧歌风味。同时,也注意到湘西世界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建国后到新时期,其湘西世界与沈从文整个创作一块归于另类而湮没无闻。新时期以来,随着沈从文热的悄然而起,人们对“湘西”的认识与理解、阐释与发掘则呈现出多元丰富,不断深入的状态。首先,是沈从文创作中“湘西”与都市相对而在的意义与价值的发现。凌宇的《从边城走向世界》作为国内第一部对沈从文创作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就将湘西作为与“沉落的都市”而对立存在的“生命多方的乡村世界”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对沈从文创作的总体框架和基本特点做了整体性的把握,并充分认识到了“湘西”世界构成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他认为,那里不仅“跃动着的原始生命活力”,而且呈现了“与世沉浮的乡村灵魂”;不仅悲悯着“巨压下的性格变异”的苦难,而且也在积极地“向生命的神性凝目”。同时,凌宇还从广阔的文化背景与生存视阈中,对湘西世界中所独有的苗族文化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特殊语境中所具有的意义与价值进行了发掘与精辟的分析。与对沈从文文学创作中“湘西世界”的生活构成进行分析不同,文学评论.1986年第6期中赵园的《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不仅将“湘西世界”予以特别抽取,将其视为一种文学现象,而且对其“湘西世界”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认为“湘西世界”呈现出三个层面的意义与价值:一是“展示着健全的生命形态的湘西”,二是“体现着文化批判倾向的湘西”,三是“包含着重建民族的愿望的湘西”。论述有着独特的价值理念与较为完整的层次体系,但这只是对其可能价值的一种静态分析与共时性审视,对其可能的负面因子与其演变的具体进程缺乏应有的把握。随后,对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优美、健康、自然,不悖乎人性的生命形式”进行论述的文章不计其数,或说其中的人性人情之美,或说其中的风俗民情之美,或叙述其中的自然风光之美,但从其所达到的深度与所涉及的层面来看,都无法超越上述两者所进行的建构。与对沈从文进行整体的共时态把握不同,王晓明把沈从文文体的变化与其创作心态进行了一种历时性把握,认为文体的变化源自创作主体心态的变化。与之相应,“湘西世界”也呈现出一种变化的状态。并认为以1935年为界,前期以散文笔调歌咏纯朴的湘西风情,后期牧歌情调则被现实阴影所代替。文章极富新意,但却并未将湘西世界作为考察的重心,虽然提到,但湘西世界只是文体的辅证而已,难于游离其应有的主旨作纵深的分析。 1990年代以来,人们对“湘西世界”的关注在前一时期研究的整体框架内不断填充和丰富。具体来看,有四种不同的走向:一是从主体的创作心理出发去分

湖南的介绍

“三湘”的说法很多,颇具影响和代表性的是潇湘、蒸湘、沅湘之说,具体指湘江从广西入湘到零陵与潇水汇合后称潇湘,至衡阳与蒸水汇合后称蒸湘,下游与沅水汇合称沅湘。这一说法还有一个版本,即因湘江与漓江共同发源于广西兴安县的海阳山,合流至兴安县后始向东西分流成湘江和漓江,有人把分流之前的合流部分称为漓湘。由此又有漓湘、潇湘和蒸湘的“三湘”之说。 另一种说法是指: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上湘,合称“三湘”。 还有一种说法是指:用作湘北、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泛指湖南全省。 但是以上三种说法各有缺陷,似乎都无法基本概括湖南全省。据《水经注》称:“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广西北部地区,在汉代属零陵郡管辖,始安县即现在广西的兴安县。阳海山现称阳朔山,阳朔山立有一块“湘漓分派”大石碑,湘水向东北流去,漓水向西北流去,这是湘漓二水的分水岭,人们通称“漓湘”。湘水蜿蜒流入湖南零陵,与发源于九疑山的潇水汇合后向北奔流,这一段为湘水中游,称“潇湘”。潇湘二水滚滚流到衡阳,与蒸水合流,为湘水的下游,称蒸湘。从而将“漓湘”、“潇湘”、“蒸湘”统称“三湘”。这里暂且不论漓水并未流入湖南境内,但这种说法的明显缺陷是没有涵盖湘西北大片土地。第二种说法将湘潭、湘乡、湘阴,合称三湘。但湘潭、湘乡、湘阴分布在湘北、湘中,也无法概括湖南全省。第三种说法将“三湘”用作湘北、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虽然这种说法比前两种说法涵盖的地域范围要广,但又把湘中、湘东遗漏了,因此也不能概括湖南全省。 不过还有一种笔者比较赞同而又少见的说法,那就是用“三湘”作为“潇湘”、“蒸湘”、“沅湘”的简称。众所周知“沅水”是湖南最长的河流,流经湘西,注入湘东,而湘水流经长沙、湘阴后与沅水汇合,可以说是湘水的下游,称“沅湘”也是无可非议的。屈原在投江前作的《怀沙》里说:“浩浩沅湘,分流汨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在《离骚》里也说:“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唐代戴叔伦也有“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的诗句流传在世。由此可见在古时就已有“沅湘”之称。而漓水并未流入湖南境内,将“潇湘、蒸湘、漓湘”用来代指湖南似乎很不妥当。而用“潇湘”“蒸湘”“沅湘”合称“三湘”,就基本涵盖了整个湖南,也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湖南的地理特征。总之“三湘四水”均为泛指,只是人们说话时常有的数字化倾向。我们没必要太过较真,有个大概的了解就行了

那一处家乡风景——湘西文化特色

那一处乡村景观——湘西文化特色 摘要:本文通过自己对湘西特色文化广泛与深入的了解与探索,展示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不一样的湘西风情,来探索属于少数民族独有的智慧与力量。 关键词:湘西,文化特色 一:关于湖南湘西 湘西是湖南省地区靠西北部的一块,是一片神奇迷人的土地,这里的灵山秀水养育了勤劳智慧的湘西人民。千百年来,土家、苗、回、瑶、侗、壮以及汉等民族在这里共同繁衍和生息,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创造了湘西灿烂的历史文化及其奇特浓郁的民俗风情,铸成了光辉千秋、永垂史册的湘西文化。多样的文化形态、丰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文化精神、质朴灵动的文化气息,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 关于湘西传统文化,有许多不同方面的文化,原汁原味的湘西少数名族文化传统古老淳朴,如神话传说;巫文化,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傩(nuó)戏;还有喜庆文化,如社巴节,赶秋,苗族鼓舞,哭嫁;然后还有服饰文化,如土家织绵,苗家蜡染,名族银饰等。另外,丰富的名族文献典籍中也保存着大量能够反映本名族的文化资源,包括历史遗存,名族语言,宗教信仰,建筑艺术,口承文学等。 二:湘西文化特色之——民族建筑的艺术 首先谈谈湘西明间传统建筑文化。“小背篓,圆溜溜,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当这首纯美质朴的民歌被湘西大山的女儿唱响大江南北时,湘西的特色民居---吊脚楼也深深映进了人们的脑海中,整个吊脚楼悬空而建,离地较高,通风向阳,空气清新,干爽宜居,房屋布局,通常为一户一栋,或避风向阳,或临溪谷,或傍山腰,随山就势,依地而建,放眼望去,山寨吊楼,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别有意趣。 苗族“依山而寨,择险而居”,自古有“高山苗”之称。苗寨周围的环境多是层峦叠嶂、沟壑横纵,加上落后的经济条件,苗族民居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便是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而极少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改变环境,挖、填土方。这样一种省时、省力、就地取材的建筑手段使建筑与自然完美地融为一体。 苗寨是一个小社会,自然有自己的组织方式和结构,反映在建筑上就出现了苗寨中常见

江西的红色文化

江西的红色文化 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以及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内 涵,以现代旅游为基本形式,组织接待旅游者参观游览、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 心、 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是红色革命精神与现代旅游经济的结 晶。自1999 年我省提出“红色 旅游”概念以来,红色旅游在全省各地蓬勃开展,成为国内旅游的新亮点和重要增长点。 为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的指示精 神,进一步把我省红色旅游打造成具有震撼力的品牌,把红色旅游活动推向新的高潮,把红色旅游产业做大做强,使之持续、快 速、 健康发展,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特制订本纲 要。 一、重大意义 发展红色旅游,既是打造中国特色旅游品牌、繁荣旅游经济的重要内 容,更是加强思想 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一项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战略工程,还是展示时代风貌的重要途径。 (一)红色旅游是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 体。它实现了三个文明建设的有机结 合,在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同 时,也推进了精神文明的建设,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红色文 化” 的需求;它实现了传统教育与现代休闲方式的有机结合,寓教于游,寓教于乐,能够取得 事 半功倍的效果;它宣传的是政治内容,运用的是市场手段,满足的是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 能够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形式。 (二)红色旅游是培育“红色”下一代的重要课堂。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是我党一 项 重要的任务。旅游是青少年普遍喜欢参与的时尚 型、文化性的高层次生活消费活动,具有很强的学习、教育功能。通过开展“红色旅游”活动,可以将革命历史知识、革命传统和 革命 精神以旅游的方式传输给广大青少年,潜移默化,行之有 效。 (三)红色旅游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全面、协 调、 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各项工作的指针。发展红色旅游,实行红色、绿色、古 色旅 游资源互融,区域旅游线路互连,城乡旅游市场互动,海内外客源互流,实现地区间经 济效 益再分配,符合科学发展,能够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与国外的 协调 发展。 (四)红色旅游是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引 擎。革命老区曾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目前经济社会大多还比较落 后。发展红色旅游,就是依托自身丰富的红色旅游 资源培育革命老区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是一项重大的扶贫工程。发展红 色旅 游,有助于革命老区打破封闭格局,加快开发开放;扶贫扶智结合,提高人口素质; 改善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 (五)红色旅游是展示我省新形象的重要窗口。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发展红色旅游,是弘扬红色文化、彰现革命精神、展示崭新风貌、提升整 体形象的重要窗口。当前,我省正在广泛开展“弘扬井冈精神,兴我美好江西”主题学习教 育活动。发展红色旅游,既可让人们了解江西丰富的红色文化,又能向世人展示江西崭 新的时代风貌。

湘西文化生态及其影响

湘西文化生态及其影响 郑英杰 (吉首大学政法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 摘 要:湘西文化的生态环境,一是山重水复的封闭的自然环境,二是贫困的经济环境,三是宽松的人文社会环境。湘西独特的生态环境,使湘西文化保存着较多的原始宗教(万物有灵观念)和自然宗教(多神论)的文化遗留,保留了远古歌舞祀神的巫风,是一种巫风尤盛的附魅文化,深深打上了宗教伦理的历史胎记。湘西文化成了研究古代文化特别是楚巫文化的活化石。 关键词:湘西;文化生态;楚巫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074(2001)02-0065-05 风格独异的湘西文化是湘西人在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创造出来的,植根于独特的生活方式。简言之,封闭的自然环境,贫困的经济环境,宽松的人文社会环境,共同构成了湘西文化的生态环境。湘西独特的生态环境,使湘西文化保存着较多的原始宗教(万物有灵观念)和自然宗教(多神论)的文化遗留,保留了远古歌舞祀神的巫风,是一种巫风尤盛的附魅文化,深深打上了宗教伦理的历史胎记。湘西文化成了研究古代文化特别是楚巫文化的活化石。 一、封闭的自然环境 1.山重水复的自然环境 地处武陵山区的湘西,自古以来便被视为一块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两千多年前的伟大诗人屈原,被楚王流放在湘沅一带的蛮荒之地。他的著名的《九歌》,就是在流放时期采摘当地的傩祭巫歌加工创作而成的。流淌着五溪(酉、辰、巫、武、氵无)清流的湘西地区,留下了诗人的足迹。屈原自誉香花,他赞美沅芷澧兰,他到过的溆浦(“入溆浦余亻亶亻回兮,迷不知吾所为”),在地理上就属于湘西。 湘西独特的自然世界,是构成湘西文化世界的环境和基础。 (1)山高水险,风景奇特 清代檀萃所著《楚庭稗珠录》卷一云:“自武陵西皆滩河,其险怛心,其奇骇目,经缘梦山、明月池、白壁湾,因忆郦道元所称:`颓岩临水,悬梦钩渚,渔泳幽谷,浮想若钟,风籁空传,泉响不断。'形容曲肖。行数日,则所见愈多愈急……”现今游览湘西著名风景区张家界、猛洞河等,更会为目不暇接的(森)林、峰、崖、峪、(溶)洞、溪、瀑、潭、湖的谲诡多变、神奇瑰丽而赏心悦目,惊喜不迭。 湘西的山,重重复重重,正所谓开门见山,山外有山,山中套山。湘西山势险峻,群峰耸立,沟壑纵横,河谷深切,是一块形胜之地。北部八大公山是全境的最高峰,海拔达1890米,莽莽苍苍,浮腾于云雾之中。西部八面山与曾家界、洛塔界等大山对峙,山峦重叠,地势险峻。西南腊尔山台地紧靠云贵高原,那里有一座云蒸霞蔚的天星山,是当年苗族起义英雄吴八月与清军血战的古战场,雄峰如利剑穿空,绝壁如刀削斧劈,山腰“之”字形栈道凌空盘上。 这里,不少地区母岩多为石灰岩岩层,形成了许多奇异的石峰,深邃的洞穴,忽隐忽现的阴河。如凤凰齐梁洞,武陵源黄龙洞等,大的可容纳上万人。张家界市的天门山,花垣县的摩天岭,海拔都在千米以上,并有多处高宽均达数十米的穿山溶洞。 这里,大小溪河共有一千多条,纵横密布,主要有澧水、沅水及其各个支流,如沅水支流酉、辰、巫、武、氵无。这些河流多乱石、暗礁,滩多水险,故有今日茅岩河和猛洞河漂流之旅游胜观。 (2)山环水绕,风景秀美 湘西的青山绿水,不仅有山高水险的一面,还呈山环水绕之势。在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金鞭溪, 65  2001年第2期 郑英杰:湘西文化生态及其影响 收稿日期:2001-04-13 作者简介:郑英杰(1948-),男(土家族),湖南吉首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民族伦理文化。 DOI:10.13438/https://www.docsj.com/doc/0813223331.html, ki.jd xb.2001.02.016

魅力湘西大剧院

魅力湘西大剧院,是张家界武陵源景区历史最悠久的一家剧院,它创办于2001年3月,历经八年的发展,已逐渐成为全国著名旅游文化演出实体,湘西民族特色浓厚鲜明。 魅力湘西风情表演节目列表: 1,苗族鼓舞 2,边城 根据沈从文的边城里翠翠的故事,描绘了翠翠和老大老二的恋情,场面唯美体现湘西儿女的感情。 3,爬楼 瑶族独特的婚恋习俗。瑶族历来有女娶男嫁、恋爱自由的传统。其居住的房屋皆为木结构干栏式。当家中的姑娘长到了谈恋爱的年龄,其父母就安排她到吊楼居住,以方便与男青年上门幽会。每当夜幕降临,其姑娘就在吊楼里等待恋人。以歌舞形式展现瑶族小伙子的热切心情4,茅古斯舞 茅古斯舞产生于土家族祭祀仪式中,流传区域内的各县志、厅志均有记载。其主要流传在湘西州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古丈县等地。每逢正月,土家族村民结稻草为服,扮演原始初民渔猎农耕等故事,用以祭祀祖先创业功德,祈求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茅古斯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及一定的表演程式,以村落或姓氏为单位轮流举办,持续五至九天不等;全用古代土家语演唱,以至有些土语今人无法翻译。保留至今的剧目有《做阳春》、《赶肉》(即狩猎)、《捕鱼》、《抢亲》、《甩火把》等。 5,马桑树树打灯台 《马桑树儿搭灯台》是一首流行于湘西的男女二人对唱的革命民歌,是张家界桑植县的民歌,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也演唱过。 6,合拢宴 侗族是一个民风古朴、热情好客的民族,一直以来就流传着“抢客”的习俗。有抢不到的,那么就只好到客人多的家里去商量,要求分客人,客人多的家里不同意,则提出建议:没有客人或客人很少的家里可将自家的食物搬过来一起吃,桌子不够就架板子拼起来,这就是后来的合拢宴。在一段轻快的舞蹈之后,侗族族姑娘们将走下台来,邀请在场所有的朋友上台跳侗家歌舞。 6,女儿会 女儿会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节日之一,几百年来已形成了独特的节俗文化,它因在华夏大地上凸现女性光辉而备受关注。一般每年的农历7月7日至12日这几天,是传统的“女儿会”吉日,如今已发展成土家族聚集地区的民族节日。 7,哭嫁

发展湘西州红色旅游的思考与对策

发展湘西州红色旅游的思考与对策 摘要:红色旅游是最近10年来才开始逐渐兴起的一种主题旅游,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其历史是我党红色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有着丰富多彩的红色旅游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对于湘西州的政治教育、经济发展、文化传播等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是从目前湘西州的红色旅游发展来看,存在开发、宣传、资源配置等诸多方面的不足,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加以应对。 关键词:湘西;红色旅游;对策 红色旅游是最近10年来才开始逐渐兴起的一种资源旅游,一般来说都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国内革命战争的过程之中建立过丰功伟绩或者有重要纪念意义的地区和标志物,以其作为主要的载体。与此同时,它们还记载着一些革命的事迹,传承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内涵,是可以帮助游览者进行革命参观和学习的重要主体性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是开展红色旅游的最主要的载体,对于一个地区的政治教育、经济发展、文化传播等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一、发展湘西州红色旅游的条件和意义 湘西州在发展红色旅游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很多其他地区的红色旅游呈现单一性和仿造性,但是湘西的历史却是我党红色历史上有浓墨重彩的一笔。比如在早先的时候就是隶属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这个根据地也是我当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较早的革命根据地,“它位于永顺县塔卧镇,辖四省边区9县,革命活动区域达31个县市,从这里走出了166位开国元帅或将军,它孕育的红二方面军不仅自己完成了长征,保存了强大实力,而且策应了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牵制和挫败了30万国民党反动军队。在1934年,中央红军在通道召开了通道会议,作出了转兵西进的重要决定,从而避开了国民党军队布下的“口袋阵”,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1在最后的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七军奉命挺进湘西,在这里清剿了大量的土匪和国民党残余部队,从而结束了湘西数十年的匪患,让湘西人民得到了彻底的解放。 湘西州有多处国家、省乃至县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就是国家一级保护单位。此外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省委旧址、红军第四分校旧址、省委党校旧址、省军区旧址、省革命委员会旧址、省军区兵工厂旧址等都是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此外的一些红军行政部门如保卫局、粮食局部、财政部、红军医院、卫生部、供给部、无线电分局等也都成为了重要的经典。由于红军和百姓的鱼水关系,在民间也存留了大量的红军标语和军歌等多处革命文物。解放以后湘西州也建立了很多的革命纪念馆和建筑物,如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塔等。 湘西州还有天然的互补优势,各种的红色资源和天然资源、民族文化资源之间相互补充。湘西可谓“山水生态秀丽,奇观胜景遍布,步步皆景、移步换景,是少有的生态绿洲和旅游休闲胜地。”2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风景秀美、历代名人辈出。“古城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古迹星罗棋布,建筑古朴典雅,人文和民族气息浓郁。小城石板铺成的街道纵横交错,飞檐翘角的吊脚楼遍布沱江两岸,素有“画中长廊、梦里水乡”之称,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小城。”3湘西自治州位于湖南省 1张河清.对构建“大湘西”旅游圈的初步设想[J].经济地理,2004,(4):556-559 2引自百度·百科 3同上

谈湘西民间传统建筑文化

谈湘西民间传统建筑文化 政管学院08公管2班吕枫学号:20084012089 传统古民居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有着重要的旅游价值和广泛的旅游市场。中国是具有几千年发展史的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许多古都重镇,遍及全国各地,其中湘西地区也遗留了大量的传统民间建筑 湘西地处山区,木材丰富,山民历来喜建木房,木结构居所十分普遍。木房为全木结构,木柱、木梁、木壁、木窗、木门、木地板,屋顶盖瓦。三柱四棋、四排三间的木结构穿斗式房屋是湘两山区民居中使用最多的一种。 吊脚楼——湘西的特色民居 “小背篓,圆溜溜,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当这首淳美质朴的民歌被湘西大山的女儿唱响大江南北时,湘西的吊脚楼也伴着甜美的歌声深深映进了熟悉和不熟悉湘西的人们的脑海里。吊脚楼是湘西民居中颇为流行的一种传统建筑形式,土家、苗、汉等民族都有建吊脚楼的习俗,以土家山寨中最为常见。吊脚楼的形成,既有气候环境的因素,也有一定的历史成因。湘西雨水多,云雾多,空气潮湿,加之山中野兽、毒蛇出没,为适应山区环境,古时即有干阑式建筑。后逐渐演变而成吊脚楼。历史原因,主要是在土司统治时代,开征“火坑税”,多一个火坑就要多一份税。贫穷的山民难以承担这些额外负担,因此,兄弟之间很少分家,同居一屋,室不容住,只好就地挨着正屋搭建偏屋。山区平地很少,建房修屋,常选在溪边坎上,加盖“偏厦”,屋场地不够,只能悬空挑梁穿枋延伸,吊脚建屋而居。久而久之,传承至今,便成了现在的特色民居——吊脚楼。 早期吊脚楼,柱大枋粗,与正屋成一字形。其构架是加长各层穿枋,托起往外伸出部分,柱子吊脚下去,楼面铺上木板,即成。这样的“楼阳台”,屋檐处理采用单檐悬挑、屋面反翘的结构,“飞檐”悬出正屋,造型舒展向上;用料讲究天然取材,弯梁和挑梁均不加工修饰,以天然生成为上等;基础采用木柱吊脚,建造简易,省工省料。整个吊楼悬空而建,离地较高,通风向阳,空气清新,干爽宜居。房屋布局,通常一户一栋,或避风向阳,或临溪谷,或傍山腰,随山就势,依地而建。放眼望去,山寨吊楼,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别有意趣。 近代以来的吊脚楼,既求坚实,又逐渐讲究工艺,重视装饰,且形式上也与早期吊脚楼有所不同。布局往往与正屋成90度直角;结构上,转角处常以三、四块挑枋交叉穿过两柱,托起翘檐;屋顶多为歇山顶,制作精致。屋架自成一组,因作厢房用,按“客不欺主”之俗,一般不高于正屋房脊。吊脚楼外设悬挑走廊,二面走廊俗称“转角楼”,三面走廊称“走马楼”。走廊栏杆雕“万字格”、“喜字格”、“亚字格”等,悬柱(也称“吊瓜”)或为八榜、六棱、四方形.或雕成绣球、会瓜状,涂彩漆,着五彩,山野气息十分浓郁。 吊脚楼内格局,上层多为闺房、卧室,书香人家作书斋;抑或为土家、苗族姑娘们织锦、绩麻、打花带的场所;或作晾晒衣被的阳台。底层一般不作正式房问,或为谷仓,或为柴房,或养牲畜。有的吊脚楼,干脆架在溪流之上,仅作夏

浅析《边城》中的人情美

毕业论文 浅析《边城》中的人情美 指导教师: 所学专业:汉语言文学 自考考号: 答辩人: 浅析《边城》中的人情美 内容摘要: 《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讴歌了湘西至情至善的民俗风情,至真至纯的人情之美。《边城》中理想的人生形式和古拙的湘西风情相交融,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1,文本中翠翠和祖父的相互依靠,难分难舍的祖孙骨肉之情;翠翠和天保兄弟纯洁真挚的爱情;天保和傩送互相成全,血浓于水的手足亲情;乡人互助互爱热情诚挚,和谐共处的邻里之情都是那么自然,那么淳朴。因而在众人之间相互联系的“情与爱”中,我们感受到了古朴边城的人情美。 关键词:骨肉情手足情乡情人情美 正文: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一部极富诗意的抒情中篇,也是常被人们认为最具有牧歌情调和表现作者理想世界的作品,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

注,被人们誉为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边城》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赞美他们的质朴与善良,以山青水秀的自然风光为衬托,以翠翠的爱情纠葛为线索,展现出一幅描绘人情美的风俗画,构筑了一个“人性美、人情美理想化的情爱天堂”。 《边城》就正是作者“人情美”的典范。作品正是通过对亲属之情、男女之爱、邻里之睦等世态人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 一、相依为命,彼此关怀——祖孙骨肉之情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祖父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家对于祖孙二人来说是残破的,因此在悠长的岁月里祖孙二人不仅在生活上互相照顾,也在感情上彼此依托。这种相依为命、彼此不分的亲情关系让人感动。 翠翠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翠翠来到人间,便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祖父把她领大,她和祖父一起守着渡船,相依为命,彼此关怀。“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翠翠平日里同祖父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或一起吹着小竹作成的竖笛,十分悠闲自在。祖父走到哪里,翠翠总是跟随其后,翠翠还能帮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都得心应手,从不误事。尽管祖父对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但却不能真正理解她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随着时间的推移,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撒娇的祖父,于是便想“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祖父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翠翠心里委屈想以出走引起祖父的惊慌,想让祖父着急,“惩罚”他,实际上是她知道祖父关心她感到安慰,反而担心不能和祖父长相厮守。翠翠对祖父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更感人的是,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祖父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祖父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