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湘西特色文化

湘西特色文化

湘西特色文化
湘西特色文化

湘西特色文化

一、生机文化

①衣:湘西人口以土家族苗族为主,因此这里主要介绍这两种民族服饰。

首先,在湘西的苗族服饰中,围裙和银首饰是最为鲜明的特色。苗女所穿的围裙分为高腰围裙和低腰围裙,平常穿着是为了劳作时保护围裙后面的衣服不被弄脏;逢年过节或走亲访友穿着,主要用于盛装服饰或显示女红技艺的刺绣水平。银首饰的佩戴至今都十分讲究,大致分为头饰、项圈、手饰、挂饰等,各个部位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和寓意。

苗族服饰1 苗族服饰2 相对于湘西苗族华丽的服饰,湘西土家族的服饰则更接近生活型、实用型。湘西土家族服饰最鲜明的特色便是“锦衣斑斓”,《来凤县志·风俗志》载:“男女垂髫,短衣跣足,以布勒额,喜斑烂服色。”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土家童装最为讲究,男孩从小打扮得虎头虎脑的,其中“虎头帽”最具代表性。

土家服饰1 土家服饰2

②食:湘西美食在湘菜原有的香辣基础上,还融入了少数民族的地方特色。无论是吉首市街

头还是凤凰古城,物美价廉的正宗湘西美食令人流连忘返。糯米粑粑香香糯糯,蕨菜炒腊肉味美不油腻,糯米酸辣子酸而不腻,清凉的绿豆凉粉,香味四溢的野葱社饭,清香糯柔的血粑鸭等无一不体现着湘西人民对生活的创新与热爱。我在这里主要介绍三种我最喜欢最熟悉的特色食品。

首先是“米豆腐”,相信老师一定知道《芙蓉镇》这部电影,影片中刘晓庆扮演的就是一名经营米豆腐的勤劳妇女。它是用大米淘洗浸泡后加水磨成米浆,然后加碱熬制,冷却,形成块状“豆腐”即成。即可熟食也可冷食,吃起来口感清香,软滑细嫩,夏天我最喜欢的就是吃一碗润滑鲜嫩、酸辣可口的米豆腐了。

米豆腐1 米豆腐2 然后是湘泉酒,它产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市,酒液无色透明,芳香馥郁,味绵甘洌,醇厚柔美,后味爽净,回味悠长。国内酒界专家定为混合香型--湘泉型,这是继我国传统五大白酒香型之后崛起的又一大香型。而且,湘泉酒产业也为我们当地的产业经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湘泉酒1 湘泉酒2

最后,我要隆重介绍的是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一直陪伴着我的一种特色小吃——“油粑粑”,可以说它也是湘西人民日常生活中最具地区特色的食品了。油粑粑是土家族的特色美食,曾经,在土家族人家庭里,几乎户户都有人会炸油粑粑(我自己就会),油粑粑呈圆形,象征“圆满”;色泽金黄,象征“富贵”。而且,据我爷爷一辈说,油粑粑炸的好不好甚至是考察儿媳妇儿贤不贤惠的标准之一。它是将米浆包裹豆类、土豆等油炸而成的一种食品,炸制时还可以根据个人爱好添加葱花儿、酸菜、腊肉等,现在想来我都不禁垂涎欲滴。

油粑粑1 油粑粑2

③住:湘西地区最具特色的建筑形式莫过于“吊脚楼”了。

吊脚楼也叫吊楼,是苗族、土家族、壮族等族的传统民居,在湘西就有着极为鲜明的体现。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它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这些充满了湘西地区艺术意象的吊脚木楼,给湘西人民艰辛的生活提供了永恒的生命激情。

吊脚楼1 吊脚楼2

④行:湘西地处云贵高原北东侧与鄂西山地南西端之结合部,境内山脉绵延起伏,交通自古不便,我觉得在人们日常出行中最具地区特色背篓和盘山公路了。

首先是背篓,就像宋祖英的歌中《小背篓》中唱的那样,“小背篓圆溜溜,歌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背篓在湘西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道路崎岖狭窄多险,挑担不方便,湘西人民与背篓结下了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小巧玲珑,篾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子,娘家要送一个“儿背篓”,作为“祝米酒”的礼行(品)。儿背篓成长筒形,腰小口大,专用来背孩子;砍柴、扯扯猪草则用“柴背篓”,它篾粗肚大,经得作摔打;摘苞谷、小谷则用“扎背篓”,它腰细,口呈喇叭形,底部成方形,高过头顶,像倒立葫芦,背得多。另有一种木制背篓,几根木棒,作成一能置物体的快架,用篾丝系着,是背原木,送肥猪的好工具。有的为歇息时不释肩,用一“丁”字棒将篓底撑住,叫“打杵”,用来“歇肩”。此物方便适用,至今仍然盛行,故有“篓不离背,杵不离篓”之谚。而且至今仍然盛行,小时候妈妈用背篓背我赶场(逛集),如今我背背篓陪妈妈赶场。

背篓1 背篓2

另外,相信老师一定知道《山路十八弯》这首老歌,而这首歌正是唱的土家风情,原著是作者佟文西在《长虹》词刊上发表的《土家的路与歌》。这首歌确确实实是对湘西公路设施的现实描绘,由于崎岖的山路,在修建公路时必须采用盘山公路的形式,而这也成为了湘西地区的一大特色。

盘山公路1 盘山公路2

二、制度文化

湘西这块土地在伟大祖国的怀抱中,已经历了数千年的文明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定居的人群活动。在这漫长的岁月变迁中,湘西这片土地上最具特色的几个制度就是封建时期的土司制度、中国革命时期的红色政权和现代的民族自治制度。

土司制度始于元朝,它实质上是地方民族政权与中央政府联合、斗争的一种妥协形式。在土司统治下,土地和人民都归土司世袭所有,土司各自形成一个个势力范围,造成分裂割据状态,从而使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产生仇恨和战争。我们县的“老司城”就是封建时期统治了详细地区800年之久的历史遗址,而且目前老司城遗址已入选中国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另外颇受人们关注的“湘西赶尸”也正是出自这一历史时期,由于当时的战乱,许多在外战死的尸体需要搬运回来,而为了搬运尸体的方便,当时的人们便用竹竿将尸体架起来竖直搬运,从而流传下“赶尸”这一说法。

老司城遗址“湘西赶尸”

再到中国革命时期,1934年10月,红三军和红六军团在贵州印江县木黄会师,红三军恢复红[1] 二军团番号,随即发动了湘西攻势。11月16日,红二、六军团取得十万坪大捷,为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6日在大庸成立了中共湘鄂川黔边区临时省委,任弼时任书记,同时还成立了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贺龙为主席;另设省军区,贺龙为司令员、任弼时为政委,因此湘西当时作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贺龙元帅在新中国成立之后,1952年8月1日,湘西苗族自治区成立,辖吉首、古丈、泸溪、凤凰、花垣、保靖、永顺、龙山、桑植和大庸10县,实行民族区域自制政策,设立自治机关,区域内行使自治权。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变革,成立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吉首市和花垣、保靖、永顺、龙山、泸溪、凤凰、古丈7个县,州人民政府坐落在吉首市。我们湘西这一神秘而古老的土地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迎来了新的发展。

湘西州政府门户网站湘西州行政区划

三、意识形态文化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湘西的好山好水也蕴育出了属于我们自己湘西人民的特色文化。湘西自古以来就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老司城、里耶古城及1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涌现了熊希龄、沈从文、黄永玉、宋祖英等一批政治文化名人。贺龙、任弼时、肖克、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湘西有浓郁的民俗风情。是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拥有2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土家族、苗族都有各自独特的语言、习俗、服饰、建筑、音乐、舞蹈。湘西有神奇的山水风光。湘西拥有矮寨奇观景区、猛洞河漂流、红石林、坐龙峡等132个国字号文化旅游品牌,是“中国十佳魅力城市”和“最佳旅游去处”。湘西还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山地、农业、矿产等资源丰富,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古丈毛尖和5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素有“锰都钒海”之称。在这里,我主要介绍自己所熟知的凤凰古城以及土家族民俗。

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西南边,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飞的凤凰,古城因此而得名。古城内的青石板街道、江边木结构吊脚楼、众多古建筑,以及浓厚的苗族风情,构成了凤凰独具一格的味道。凤凰因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而闻名于世,又有新西兰作家艾黎将其描述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引发更多关注。先后被评为中国旅游“十大最好去处”、“五十个必去景点”和湖南“十大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两度入选“新潇湘八景”,被日本国家旅游电视台推介为“世界名镇”,跃居“9个最值得去的中国古镇”榜首,被中国摄影家协会列为“最美的古镇”之首。而且,作为文化名人沈从文、熊希龄等人的家乡,凤凰自然具有其独到的文化底蕴,许多人说,在凤凰的时光犹如一场梦,不愿醒来。穿着花裙子或者花裤儿,踩着夹角凉拖,穿过东门在桥洞下听流浪歌手弹吉他,唱着不知名的歌。河边湿软的风吹过,一座一座吊脚楼悬在河上,楼里的灯光或明或暗,深深地沉醉于苗族小城之中。

凤凰古城

另外,作为土家族的一员,我自己对于土家族的民俗风情更是深有感触。首先,从民族节日上来看,土家族有自己的“年”,跟汉族不同的是,我们是在腊月二十九这一天正式过年。传统上,过年这一天会全家团聚,在堂屋里摆满了祭品、粑粑、供果、猪头,齐中柱挂好麻布围帐,柱头上插松枝、梅花。下午三点开始,家主引儿孙给祖先磕头、敬酒,家家户户,红烛高照,爆竹声不绝。然后还有“四月八”,这一天是是土家族祭祀牛王的节日,土家族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时间较久,故对耕牛特别爱护重视。这一天又是土家族人预测一年收成好坏的日子。再就是“六月六”,也是土家族人的大节日,这一天,村寨宰杀牲口,还特意把亲朋接来,大家一道过“六月六节”。最后还有“七月半”,土家族内流传有“家家有个七月半”的说法。民间流传七月半,阎王放开了鬼门关,让所有的鬼魂,都回家看我看孙。所以在土家族人认为七月是祖先们回家的日子。

谈到上面的这些节日,那么,“茅古斯”就不得不提了。茅古斯是土家族纪念祖先,开拓荒野,捕鱼狩猎等创世业迹的一种古老舞蹈。形式风格,异常古朴、别致。每逢年过节跳摆手,都要跳这种古老的舞蹈。跳演“毛古斯”,需十五六人组成,为首的祖辈叫 “拔步长”,其他的是小辈儿孙。这样就组合成一个家 庭。无论辈份高低,浑身都得用稻草、茅草、树叶包扎 ,甚至脸面也用稻草树叶遮盖住,头上还要扎五条大棕 叶瓣子,四根稍弯,分向四面下垂。“茅古斯”从动作到内容,都别具一格。演出自始至终,讲土话、唱土歌,形态滑稽,诙诣有趣。碎 步进退,曲膝抖身,左跳右摆,摇头耸肩,浑身颤动。

茅古斯1 茅古斯2

另外,在正月元宵节以前,湘西土家族有一个最隆重的传统祭祀节日,有着严格的祭祀仪式、独特的祭祀方式和丰富的表达内涵,那就是“社巴节”。在这一天,“摆手舞”是不可或缺的。摆手舞,土家语叫“社巴日”,过去,凡是土家族人聚居的村寨,都有一个摆手堂,

每年的古历正月元宵节前,村村寨寨,都进行摆手活动。摆手活动都是夜间进行。晚饭后,人们携带着敬神的供品酒石酒、肉、香、纸、蜡烛、粑粑及狩猎所得的兽皮、寒鸡尾巴、锦鸡冠子之类,到摆手堂集中,候全寨的人基本到齐后,然后由主祭人(村里有威望的老人),用土家语高唱请神词、安神词,并领大家烧香、作揖、磕头、敬酒,三遍之后,敬神完毕,于是主祭人用土家语高声向大家宣布:“卵必爹,哀打舍把那日多,拔卜树目爹夺那巴巴”(即:孩子们,我们一起跳跳摆手舞,让祖宗们看看)。于是摆手堂前面的坪坝里,坪中间的杉木桅杆上升起龙凤旗,“盘冬、盘冬”的锣鼓声随之敲起来。早就准备好的用小干竹枝捆成的火把或各家凑来柴火,放火点燃。坪子的四周还挂着灯笼,整个坪坝照晃得如同白昼,人们自然的围着圆圈。一般是男外圈、女内圈,随着锣鼓声,人们便舞之蹈之歌之起来,这舞蹈叫摆手舞,这歌叫摆手歌。下面这图就是2009年我们县纪念“社巴节”时在广场上组织的摆手舞表演。

四、总结

以上,就是我自己对自己生活了18年的家乡的特色印象,当然,里面中的很多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但是,湘西大地确实是一片神秘而又古老的土地,这儿还有许许多多的特色文化在蓬勃发展着。最后,欢迎老师您来我的家乡做客!

湖南传统建筑

湖南传统建筑 湖南传统建筑有哪些呢?湖南省位于我国中部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处东经108°47′~114°15′,北纬24°38′~30°08′,东以幕阜、武功诸山系与江西交界;西以云贵高原东缘连贵州;西北以武陵山脉毗邻重庆;南枕南岭与广东、广西相邻,北以滨湖平原与湖北接壤全省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面积居全国第10位。其地势属于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岭山地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省内大于海拔2000米高点的分布与地势总特点基本一致,集中分布在东、南、西三面的山地之中。湖南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光、热、水资源丰富。其自然条件非常优越,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同时也是生态旅游大省,其矿产、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 湖南传统建筑——湖南湘西传统民居的建筑景观特点 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川、黔四省边区,乃古蛮夷之地。特有的生活方式等结合了山区的建筑材质、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经济发展背景,创造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如堂屋、火塘、门扇、窗棂、柱头、天花板等,统称湘西民居或民居文化,在我国的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主要建筑景观特征表现为三个方面:天人感应,崇尚自然;聚族而居,奉祖为吉;营地制宜,就地取材。其布局特点也表现为三个方面:体态自由、秩序明确;遵循自然、巧于取舍;开合有度、公私分明。湘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其传统民居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朴素

的地方文化特色,这里的传统民居不拘一格,最能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湘西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是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为了适应周围环境,合理利用地形条件和生存空间的必然结果。同时由于深受巴蜀文化和楚文化及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湘西传统民居在城镇的布局上不求方正规矩,而是依山就势、灵活变化,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其中尤以苗族土家族吊脚楼独领风骚。 “吊脚楼”是湘西民居最典型也是最独特的建筑型式,一般建于山坡或河岸边,主要因为这些地方平地不多,为了扩充屋场,扩大使用面积而为之,竟产生了一番意外的审美效果,山间、水边随处可见,它是苗族、土家族居所的代表建筑,这其中要以湘西凤凰古城吊脚楼最为典型,凤凰古城的吊脚楼充分利用水面以上空间,在河岸外悬挑建屋,下用大木构架支撑而形成吊脚,有些下面还有通到水畔的石踏步,极具地域特色。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大都为五柱六挂或五柱八挂的穿斗式木结构。上层宽大,下层依地形变化,占地并不一定呈规则形状。上层制作工艺复杂,做工精细考究,屋顶歇山起翘,有雕花栏杆及门窗。下层不作正式房间,由于湘西地区属山地地形,地表潮湿,且常有各种爬行毒物侵入居室,架空的底层既可通风防潮、避暑防寒,又可保证居室生活的安全。吊脚楼无论是在结构、装饰还是布局上,都能不同程度地适应土家人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等。土家人正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巧妙利用自然空间进行布局成独特的建筑风格。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土家先

湘西部落民俗文化特色

湘西部落民俗文化特色 湘西部落民俗文化特色; 拦门酒: 在凤凰县的深山苗寨里,苗家人有一种隆重的礼节,迎接尊贵的客人,都要在门口摆上一碗碗酒,请尊贵的客人们每人都喝上一碗两碗或一口两口这便是苗家人的拦门酒。这种礼节经过若干年的演化已成为苗家人待客的一种礼仪风俗。这种风俗起始于何年,只因苗家人在封建社会受岐视很深,官办的史志书上没有记载。不过苗家的老人们说,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已经有好多年了。 拦门酒,表达着苗家人的心诚,像酒一样浓烈,像山泉一样清纯。对于拦门酒,客人们喝得越多,苗家人心里越是高兴,这是看得起苗家人,敬重苗家人。 拦门酒,通常有两种酒:一种是包谷酒,苗家人用自己种的包谷自己酿造。包谷酒浓烈甘醇,喝后脸庞通红发烧,会立马产生一种顶天立地、豪气十足的男子汉剽悍气魄;另一种酒是糯米酒,苗家人叫甜酒。这种酒由妇人专事酿制,用高寒山区云雾中生长的一种营养十分丰富的圆颗糯米为原料,用百年老瓦缸密封。此酒汁浓、清凉、甘甜、味香、口感可人,男女老幼皆宜。苗家人长年备有此酒,用来招待心目中尊贵的客人和极为亲密的好友故交。特别是盛夏炎天六月,从深山里汲来清凉的泉水勾兑此酒,可以清凉解暑,最大功能则是滋阴补肾。两种酒,可由客人随意挑选。但大都是男人们喝包谷酒,显示男人本色。女人们则小口吮吸着糯米酒,展示着东方女性的温柔。 拦门酒,是苗家人待客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如今,拦门酒已走入了旅游市场,在凤凰古城的旅游景区,在各大商场宾馆开业的仪式上,都会有拦门酒。场面宏大的,会扎着彩楼,挂上灯笼绣球,舞起狮子,敲着花鼓,吹起唢呐、木叶,唱着苗歌,一排排服饰艳丽漂亮的姑娘端着一碗碗清纯的包谷酒、糯米酒,笑盈盈地亲手端至你的唇边,请你喝酒。 此文献由湘菜连锁加盟品牌“湘西部落”提供。 湖南湘西部落餐饮连锁有限公司

湘西文化

湘西文化 ----张益文 湘西是土家、苗、汉、回、白、瑶、侗(dòng)、壮等多名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地区,名族区域文化因而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突出体现了文化资源的多元性方面。现留存下的名族文化遗址,遗迹和文献典籍,民风习俗等,内容之多,范围之广,特色之浓是其他地区难以相比的。 关于湘西传统文化,有许多不同方面的文化,原汁原味的湘西少数名族文化传统古老淳朴,如神话传说;巫文化,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傩(nuó)戏;还有喜庆文化,如社巴节,赶秋,苗族鼓舞,哭嫁;然后还有服饰文化,如土家织绵,苗家蜡染,名族银饰等。另外,丰富的名族文献典籍中也保存着大量能够反映本名族的文化资源,包括历史遗存,名族语言,宗教信仰,建筑艺术,口承文学等。下面具体地介绍部分湘西传统文化。 首先谈谈湘西明间传统建筑文化。“小背篓,圆溜溜,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当这首纯美质朴的民歌被湘西大山的女儿唱响大江南北时,湘西的特色民居---吊脚楼也深深映进了人们的脑海中,整个吊脚楼悬空而建,离地较高,通风向阳,空气清新,干爽宜居,房屋布局,通常为一户一栋,或避风向阳,或临溪谷,或傍山腰,随山就势,依地而建,放眼望去,山寨吊楼,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别有意趣。“籽蹬屋”是苗家民居的又一大特色,相传,鲁班路过此地时,告诉苗民不妨把大门往内退一截,留块空地堆放苗乡盛产的油桐的桐籽,世代相传,便形成了苗家特有的“籽蹬屋”。这种房屋深受苗民喜爱,茶余饭后,籽蹬屋便成为了人们纳凉,休息,闲谈的好地方,这种苗居,在吉首,凤凤凰等县山村苗族聚居地,至今仍然很多。而在如今节奏飞快的城市生活中,到处渲染的浮躁、繁华使我们感到身心俱疲,多么想到一个这样的地方。也许保留这片净土可以给我们精神的憧憬和向往。 另外,通过沈从文的边城,我们也知道了一些典型的湘西传统文化,如吹笛子:翠翠叫爷爷帮他吹曲儿时用的那种笛子是只有保靖才有的,因为沈从文在保靖呆过。还有就是端午节的时候划龙舟,划龙舟当然哪里都有,但是龙舟结束后抓鸭子好像不是那里都有的,湘西是一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那人那山那风情,吸引着无数游人的足迹。湘西民俗文化一直是热点中的热点。就在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作为唯一的民族舞蹈节目《追爱》的表演者,张家界的湘西歌舞团将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和积极向上展现的淋漓尽致,给观众带来艺术的熏陶和精神的鼓舞。难道这都不能说明湘西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吗! 湘西传统文化确实具有很大的价值。首先,保护好湘西民俗文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凤凰就是有力的佐证。二是保护好湘西民俗文化,可以展现中华民族多民族的文化传统,抢救延续一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当然,湘西传统文化在人民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实用之处,就如那些传统建筑。 而为了保护湘西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除了政府出台相关保护政策;另一方面,也应通过宣传推介湘西传统文化,就如传播面广的影视作品“芙蓉镇”“乌龙山剿匪记”“血色湘西”,另外比较著名的小说《边城》;还有,当地政府主导的各种文化艺术表演和推介活动影响也比较大,宋祖英就是从湘西名族歌舞团走出来的,她在演艺界的口碑,形象对宣传湘西文化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也许你不是湖南人,也许你对湘西文化不了解,更或者你也不打算了解和认识,

谈湘西民间传统建筑文化

谈湘西民间传统建筑文化 政管学院08公管2班吕枫学号:20084012089 传统古民居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有着重要的旅游价值和广泛的旅游市场。中国是具有几千年发展史的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许多古都重镇,遍及全国各地,其中湘西地区也遗留了大量的传统民间建筑 湘西地处山区,木材丰富,山民历来喜建木房,木结构居所十分普遍。木房为全木结构,木柱、木梁、木壁、木窗、木门、木地板,屋顶盖瓦。三柱四棋、四排三间的木结构穿斗式房屋是湘两山区民居中使用最多的一种。 吊脚楼——湘西的特色民居 “小背篓,圆溜溜,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当这首淳美质朴的民歌被湘西大山的女儿唱响大江南北时,湘西的吊脚楼也伴着甜美的歌声深深映进了熟悉和不熟悉湘西的人们的脑海里。吊脚楼是湘西民居中颇为流行的一种传统建筑形式,土家、苗、汉等民族都有建吊脚楼的习俗,以土家山寨中最为常见。吊脚楼的形成,既有气候环境的因素,也有一定的历史成因。湘西雨水多,云雾多,空气潮湿,加之山中野兽、毒蛇出没,为适应山区环境,古时即有干阑式建筑。后逐渐演变而成吊脚楼。历史原因,主要是在土司统治时代,开征“火坑税”,多一个火坑就要多一份税。贫穷的山民难以承担这些额外负担,因此,兄弟之间很少分家,同居一屋,室不容住,只好就地挨着正屋搭建偏屋。山区平地很少,建房修屋,常选在溪边坎上,加盖“偏厦”,屋场地不够,只能悬空挑梁穿枋延伸,吊脚建屋而居。久而久之,传承至今,便成了现在的特色民居——吊脚楼。 早期吊脚楼,柱大枋粗,与正屋成一字形。其构架是加长各层穿枋,托起往外伸出部分,柱子吊脚下去,楼面铺上木板,即成。这样的“楼阳台”,屋檐处理采用单檐悬挑、屋面反翘的结构,“飞檐”悬出正屋,造型舒展向上;用料讲究天然取材,弯梁和挑梁均不加工修饰,以天然生成为上等;基础采用木柱吊脚,建造简易,省工省料。整个吊楼悬空而建,离地较高,通风向阳,空气清新,干爽宜居。房屋布局,通常一户一栋,或避风向阳,或临溪谷,或傍山腰,随山就势,依地而建。放眼望去,山寨吊楼,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别有意趣。 近代以来的吊脚楼,既求坚实,又逐渐讲究工艺,重视装饰,且形式上也与早期吊脚楼有所不同。布局往往与正屋成90度直角;结构上,转角处常以三、四块挑枋交叉穿过两柱,托起翘檐;屋顶多为歇山顶,制作精致。屋架自成一组,因作厢房用,按“客不欺主”之俗,一般不高于正屋房脊。吊脚楼外设悬挑走廊,二面走廊俗称“转角楼”,三面走廊称“走马楼”。走廊栏杆雕“万字格”、“喜字格”、“亚字格”等,悬柱(也称“吊瓜”)或为八榜、六棱、四方形.或雕成绣球、会瓜状,涂彩漆,着五彩,山野气息十分浓郁。 吊脚楼内格局,上层多为闺房、卧室,书香人家作书斋;抑或为土家、苗族姑娘们织锦、绩麻、打花带的场所;或作晾晒衣被的阳台。底层一般不作正式房问,或为谷仓,或为柴房,或养牲畜。有的吊脚楼,干脆架在溪流之上,仅作夏

湘西红色文化

湘西红色文化

摘要:湘西既是革命老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这块神秘的土地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高校应将这些红色资源贯穿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借此来弘扬大学生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进而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湘西,不仅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与灿烂的民族文化,同时也是一个红色资源颇多的革命老区,拥有血性悍勇、勤勉耐劳之习性的湘西人民,在那段峥嵘岁月里给后人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这是一块英雄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之地,更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实践教育基地。 就以我所在的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为中心,周围就有不少红色旧址,比如芷江县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1945年8月21-23日,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奉冈村宁次之命,飞抵芷江请降之地点。标志着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伟大胜利,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史实,1947年2月,国民政府在受降地建“受降纪念坊”一座,1985年,芷江县人民政府报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开放。1995年扩建、新建纪念抗战胜利展览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1997年连续两年被评为“湖南省最佳旅游景点”,蜚名海内外。 除了芷江受降纪念馆还有位于湖南省会同县坪村镇枫木村的粟裕故居和位于张家界市桑植县洪家关村的贺龙故居。

湘西习俗

湘西民俗风土人情与习俗 湘西州的土家族、苗族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他们以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具有各自民族特点的历史和文化,养成勤劳俭朴、勇敢无畏、诚实爽直、耐艰苦、重感情的民族性格和道德风貌。在土家族、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居住、服饰、饮食、嫁娶、节庆和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无不具有各自的风俗习惯和独特民族特色。民族文化风情旅游现已成为我州旅游招徕中外旅游者的特色项目。 土家苗族习俗 l、吊脚楼:为湘西各族人民一种传统建筑形成,又称"吊楼子"。吊脚楼为山野式"楼阳台",单檐悬挑,屋面反翘,名"飞檐",通风向阳,干爽清新。有与正屋成一字形,也有成90℃直角形。吊脚楼外设走廊,二面称"转角楼",三面称"走马楼"。栏杆多花格,县柱称"吊瓜"'或为六陵、八棱,或雕成球形、金瓜形。柱、防还雕有龙风、喜鹊、花卉等。民间吊脚楼上多为闺房,卧室或织锦、打花之处,底层为谷仓、柴房,也有底层下临溪流,泉水叮咚,别有情趣。山寨吊脚楼掩映在绿树翠竹中,富有大自然风光美。湘西州部分镇临河民居也建有吊脚楼,如吉首峒河街,凤

凰沱江沿岸、王村古镇、茶洞边城及龙山洗车河等,历来都引起中外旅游者极大兴趣。 2、火堂:又称火坑、火床,为湘西农家颇有特色的生活场所。一般为中堂右前间,铺地楼板,火堂围以长条石。火堂内置铸铁三角架,不准脚踏。上方吊炕架,挂腊肉、野味、豆腐、辣椒等。平时,全家人围火堂做饭、聚餐、烤火。客人至,无论土家、苗族,皆盛情邀客围坐火堂边,烤火饮茶;饭时,一大锅腊肉或野味,一大碗米酒或包谷烧,碰碗举箸,其乐融融。饭罢、摆古、唱歌,直至深夜,甚至围火堂铺被而眠。 3、银首饰:苗族妇女与男青年喜爱之饰品,造型精美,多为银制。银首饰有银冠、银钗、耳环、项圈、嵌肩、手镯、牙钎、石尾等。项圈有轮圈、扁圈、盘圈三种,重有四两至一斤不等。轮圈四棱突起;扁圈形扁,上镂花;盘圈以空心银条盘绕而成,有五匝、七匝之分。牙钎即银链,由两块镂刻银牌和多根银链组成,下吊牙钎、挖耳、小刀、金瓜锤等,分两层或三层,层次多者美。后尾用银制花草藤叶连缀而成吊手后背。 4、嫁娶婚俗:以歌为媒,境内土家族、苗族男女相恋,多以歌为媒。苗族更为普遍。苗族青年男女通过赶场、赶秋、樱桃会、挑葱会等场合相识后,遂开始约会。约会一般以草标为记。约会时即开始唱歌,先唱"访名问姓歌",如同姓不再对歌,以兄妹相称。如非同姓则以对歌了解情况,加深感情。多次约会对歌,遂以歌相互赠物、如项圈、手镯等。至此,情感已达高潮。女方

那一处家乡风景——湘西文化特色

那一处乡村景观——湘西文化特色 摘要:本文通过自己对湘西特色文化广泛与深入的了解与探索,展示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不一样的湘西风情,来探索属于少数民族独有的智慧与力量。 关键词:湘西,文化特色 一:关于湖南湘西 湘西是湖南省地区靠西北部的一块,是一片神奇迷人的土地,这里的灵山秀水养育了勤劳智慧的湘西人民。千百年来,土家、苗、回、瑶、侗、壮以及汉等民族在这里共同繁衍和生息,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创造了湘西灿烂的历史文化及其奇特浓郁的民俗风情,铸成了光辉千秋、永垂史册的湘西文化。多样的文化形态、丰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文化精神、质朴灵动的文化气息,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 关于湘西传统文化,有许多不同方面的文化,原汁原味的湘西少数名族文化传统古老淳朴,如神话传说;巫文化,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傩(nuó)戏;还有喜庆文化,如社巴节,赶秋,苗族鼓舞,哭嫁;然后还有服饰文化,如土家织绵,苗家蜡染,名族银饰等。另外,丰富的名族文献典籍中也保存着大量能够反映本名族的文化资源,包括历史遗存,名族语言,宗教信仰,建筑艺术,口承文学等。 二:湘西文化特色之——民族建筑的艺术 首先谈谈湘西明间传统建筑文化。“小背篓,圆溜溜,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当这首纯美质朴的民歌被湘西大山的女儿唱响大江南北时,湘西的特色民居---吊脚楼也深深映进了人们的脑海中,整个吊脚楼悬空而建,离地较高,通风向阳,空气清新,干爽宜居,房屋布局,通常为一户一栋,或避风向阳,或临溪谷,或傍山腰,随山就势,依地而建,放眼望去,山寨吊楼,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别有意趣。 苗族“依山而寨,择险而居”,自古有“高山苗”之称。苗寨周围的环境多是层峦叠嶂、沟壑横纵,加上落后的经济条件,苗族民居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便是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而极少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改变环境,挖、填土方。这样一种省时、省力、就地取材的建筑手段使建筑与自然完美地融为一体。 苗寨是一个小社会,自然有自己的组织方式和结构,反映在建筑上就出现了苗寨中常见

浅谈湖南传统民居

浅谈湖南传统民居 —以湘西和湘南民居为例 摘要:传统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基础,体现了建筑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湖南地区因为其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和少数民族多的特点使其传统民居在建筑类型及其面貌上有着许多鲜明的差异,本文以湖南传统民居中湘西和湘南民居为主要探讨对象,浅述湖南传统民居的建筑及景观特点。文章以湖南传统民居的自然社会人文背景为出发点,对湖南传统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及景观特点进行综合探讨,通过依次分析湖南省的地理环境及人文环境,湖南传统民居建筑及景观的地域文化及特点,湘西传统民居的建筑景观及湘南传统民居的建筑景观特点,为当前中国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从建筑及景观特点等角度提供依据。 关键词:传统民居;民居环境;景观;建筑 Discussion on Hunan traditional dwellings —A Case study in xiangxi and southern dwellings Abstract: traditional houses as the basis for China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embodies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the local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humanities environment and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unan area because of its vast territory, large population and ethn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houses have many distinct differences in the type of architecture and its features, this paper takes Xiangxi and southern Hunan folk traditional houses in Hunan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the construction of Hunan's traditional dwellings and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dwellings in Hunan natural and social cultural background as a starting point, a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on the regional culture and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in Hunan, Hunan province by sequence analysis of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humanities environment, regional cul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una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landscape features of the Xiangxi traditional

湘西文化生态及其影响

湘西文化生态及其影响 郑英杰 (吉首大学政法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 摘 要:湘西文化的生态环境,一是山重水复的封闭的自然环境,二是贫困的经济环境,三是宽松的人文社会环境。湘西独特的生态环境,使湘西文化保存着较多的原始宗教(万物有灵观念)和自然宗教(多神论)的文化遗留,保留了远古歌舞祀神的巫风,是一种巫风尤盛的附魅文化,深深打上了宗教伦理的历史胎记。湘西文化成了研究古代文化特别是楚巫文化的活化石。 关键词:湘西;文化生态;楚巫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074(2001)02-0065-05 风格独异的湘西文化是湘西人在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创造出来的,植根于独特的生活方式。简言之,封闭的自然环境,贫困的经济环境,宽松的人文社会环境,共同构成了湘西文化的生态环境。湘西独特的生态环境,使湘西文化保存着较多的原始宗教(万物有灵观念)和自然宗教(多神论)的文化遗留,保留了远古歌舞祀神的巫风,是一种巫风尤盛的附魅文化,深深打上了宗教伦理的历史胎记。湘西文化成了研究古代文化特别是楚巫文化的活化石。 一、封闭的自然环境 1.山重水复的自然环境 地处武陵山区的湘西,自古以来便被视为一块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两千多年前的伟大诗人屈原,被楚王流放在湘沅一带的蛮荒之地。他的著名的《九歌》,就是在流放时期采摘当地的傩祭巫歌加工创作而成的。流淌着五溪(酉、辰、巫、武、氵无)清流的湘西地区,留下了诗人的足迹。屈原自誉香花,他赞美沅芷澧兰,他到过的溆浦(“入溆浦余亻亶亻回兮,迷不知吾所为”),在地理上就属于湘西。 湘西独特的自然世界,是构成湘西文化世界的环境和基础。 (1)山高水险,风景奇特 清代檀萃所著《楚庭稗珠录》卷一云:“自武陵西皆滩河,其险怛心,其奇骇目,经缘梦山、明月池、白壁湾,因忆郦道元所称:`颓岩临水,悬梦钩渚,渔泳幽谷,浮想若钟,风籁空传,泉响不断。'形容曲肖。行数日,则所见愈多愈急……”现今游览湘西著名风景区张家界、猛洞河等,更会为目不暇接的(森)林、峰、崖、峪、(溶)洞、溪、瀑、潭、湖的谲诡多变、神奇瑰丽而赏心悦目,惊喜不迭。 湘西的山,重重复重重,正所谓开门见山,山外有山,山中套山。湘西山势险峻,群峰耸立,沟壑纵横,河谷深切,是一块形胜之地。北部八大公山是全境的最高峰,海拔达1890米,莽莽苍苍,浮腾于云雾之中。西部八面山与曾家界、洛塔界等大山对峙,山峦重叠,地势险峻。西南腊尔山台地紧靠云贵高原,那里有一座云蒸霞蔚的天星山,是当年苗族起义英雄吴八月与清军血战的古战场,雄峰如利剑穿空,绝壁如刀削斧劈,山腰“之”字形栈道凌空盘上。 这里,不少地区母岩多为石灰岩岩层,形成了许多奇异的石峰,深邃的洞穴,忽隐忽现的阴河。如凤凰齐梁洞,武陵源黄龙洞等,大的可容纳上万人。张家界市的天门山,花垣县的摩天岭,海拔都在千米以上,并有多处高宽均达数十米的穿山溶洞。 这里,大小溪河共有一千多条,纵横密布,主要有澧水、沅水及其各个支流,如沅水支流酉、辰、巫、武、氵无。这些河流多乱石、暗礁,滩多水险,故有今日茅岩河和猛洞河漂流之旅游胜观。 (2)山环水绕,风景秀美 湘西的青山绿水,不仅有山高水险的一面,还呈山环水绕之势。在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金鞭溪, 65  2001年第2期 郑英杰:湘西文化生态及其影响 收稿日期:2001-04-13 作者简介:郑英杰(1948-),男(土家族),湖南吉首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民族伦理文化。 DOI:10.13438/https://www.docsj.com/doc/cf12672285.html, ki.jd xb.2001.02.016

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

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 一、依山就势的建筑理念 湘西土家族生活在风景优美的武陵山区,境内沟壑纵横,溪水如流,山多地少,属亚热带山区气候,常年雾气缭绕、湿度大。在这种自然环境中,土家人结合地理条件,顺应自然,在建筑上“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依山就势,在起伏的地形上建造接触地面少的房子,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同时,力求上部空间发展,在房屋底面随倾斜地形变化,从而形成错层、掉层、附崖等建筑形式。这也确证了“巢居”是南方史前建筑的基本形态。 史书记载:“穴居多在高处,土层较厚,多在北方;巢居多在低处,地面湿润,多在南方。”巢居是干栏建筑的早期形态,多现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河姆渡等原始文明中。由于湘西气候湿热,森林植被资源丰富,居住在这里的土家族先民们为了防湿热和避开野兽虫蛇,选择了干栏式建筑作栖居之巢。 二、空间组合 湘西地区除土家族以外还生活着苗、汉、侗等民族,其建筑形制与风格各有千秋。土家族民居建筑的形制风格和空间排列自有章法,其建筑形制在大西南干栏民居建筑中最为独特。经研究人员实地考察和有关资料记载,土家建筑该属“井院式干栏”。井院来自黄土地区的井院窑洞,干栏则是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居住形式。“井院式干栏”的形成,与土家族文化的发展有关,在此不作深究。土家住宅正屋一般为一明两暗三开间,以龛子(厢房)作为横屋,形成干栏与井院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从最简单的三开间吊一头的“一字屋”、“一正一横”的“钥匙头”,到较复杂的“三合水”、“四合水”。其正房中间为堂屋,后部设祖坛,位置与苗族民居无异。堂屋两边分别为火堂(长子结婚分家后形成两个火塘),其等同于原始人的火坑,有煮烤食物、御寒取暖和防卫照明之功能。由于家庭成员的增多,土家人一般在正屋一边或两边各建一厢房,于是分别形成“钥匙头”或“三合水”住宅,而“四合水”庭院则由间或廊四面围合而成。村寨“四合水”大门一般偏置一侧,面对大门为厢房,进天井后转折到达敞厅或敞廊,城镇的“四合水”恰好相反。 土家建筑历来闻名遐迩,尤以吊脚楼独领风骚。它翼角飞,走栏周匝,腾空而起,轻盈纤巧,亭亭玉立。通常背倚山坡,面临溪流或坪坝以形成群落,往后层层高起,现出纵深。层前层后竹树参差,掩映建筑轮廓,显得十分优美。土家吊脚楼大多置于悬崖峭壁之上,因基地窄小,往往向外悬挑来扩大空间,下面用木柱支撑,

湘西石头建筑(一)

湘西石头建筑(一) 摘要:特殊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形成了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湘西石头建筑,文章从选址与布局、结构、砌筑、装饰等方面总结出湘西石头建筑的特点。这将对地区性建筑创作有所启示。关键词:石头建筑;湘西;特点 神秘的湘西,山清水秀,地灵人杰,不仅有着土家族和苗族的服饰、习俗等文化遗产,而且还保留了独具特色的湘西民居;她既有闻名遐尔的吊脚楼,也有别具一格的石头建筑。这些石头建筑的建造采用石块砌墙,石板为瓦,有的原石未动,有的錾迹寥寥;有的粗犷奔放,有的清雅细刻,雕梁画栋。石头建筑造价低廉,节约木材,冬暖夏凉,隔音效果好,几米高的石墙,不用水泥接缝也能坚固耐用,她掩映于青山绿水之中,造型简朴,色彩和谐,当你走近她,研究她,你会发现她不仅反映了这一地域人民勤劳、质朴的民族性格,而且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的石头民居建筑博物馆。 1湘西石头建筑的自然地理与分布 湘西地处云贵高原北东侧与鄂西山地南西端之结合部,武陵山脉由东北向西南斜贯全境,地势东南低、西北高,属中国由西向东逐步降低第二阶梯之东缘。西部与云贵高原相连,北部与鄂西山地交颈,东南以雪峰山为屏障,武陵山脉蜿蜒于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800~1200m。西南石灰岩分布极广,岩溶发育充分,多溶洞、伏流;西北石英砂岩密布,因地壳作用形成小片峰。东西部为低山丘陵区,溪河纵横其间,两岸多冲积平原。地貌形态的总体轮廓是一个以山原山地为主,兼有丘陵和小平原,并向西北突出的弧形山区地貌。全州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16.9℃,最高气温40.5℃,最低气温零下5.5℃。 长期以来,湘西有以石头为房的建筑传统。该地区山多石多,各种形状的石头十分丰富,建筑就地取材;另一方面,由于战争和防御的需要,构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并在其周围形成了便于防火、免于战争伤害的石头建筑。 湘西南部主要以集中式的石头村落为主,讲究同宗同源的族群居住方式,主要代表有凤凰县阿拉镇拉毫营村、黄合乡舒家塘村的古石头村落;湘西北部多以大分散小集中为主,讲究单独建筑的个性化,主要代表有永顺县万坪镇的杉木村、龙山县的坡脚乡、保靖县的普戎镇一带的村寨。 2湘西石头建筑的特点 2.1选址与布局 2.1.1结合自然 选址结合地理条件,顺应自然,在建筑上“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依山就势,在起伏的地形上建造接触地面少的房子,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同时,力求向上部空间发展,在房屋底面随倾斜地形变化,从而形成错层、掉层、附崖等建筑形式。石头村落多依山而建,背山、面水,村落前面的视野较为开阔。如位于凤凰县城西南13km处的拉毫营村,依山而建,山脚为开阔平地,道路自东而西从山麓至山顶,由一条宽3m左右垂直于等高线的主街巷组成,支巷从主巷向两侧延伸、纵横全寨,街巷两侧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布置建筑物。又如凤凰县舒家塘村,东南北三面环山,山脚有溪流通过,整个村落依山并呈椭圆形形态,以三横五纵布置街巷,民宅沿街巷两旁依山而建。建筑按需而建,邻里之间相互参考但决不雷同,既有个性但又不失共性,形成了灵活多样、统一而变化的石头村落。 2.1.2“兵营型制” 湘西自古就是我国西南重要军事控制区,为了巩固对西南少数民族各部的统治,多在湘西各地驻军,按照“卫城”、“镇竿”、“营盘”、“屯、堡”等形制驻军布防,并按区域修建了一定的防御设施。这些兵营驻地后来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城、镇、村”。拉毫营村、黄丝桥村、舒家塘村就是这种典型兵营驻地的石头村落,她们以一条主巷和多条支巷将各家各户连成片,形

风格迥异的各式民居

中国古代建筑相关资料收集

风格迥异的各式民居 中国民居建筑,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中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 一﹑徽派民居 在徽派建筑中,建造时体现的地理位置大多是依山傍水而建,讲究风水的价值以及与自然山水的互动; 民居的外观看上去整体性强,高墙封闭,建筑顶部马头翘角,民居间墙与墙之间的线条组合错落有致,黑瓦白墙又富有中国山水画的淡雅之美。看似简洁的徽派民居在细节处也体现出等级之分,主要是富家门楼十分讲究:拥有精美的细部雕刻艺术(砖雕﹑石雕﹑木雕)。 二﹑山西大院民居

山西大院并不是想象中的徽派建筑的黑白搭,但是同样会体现出权贵的高低和当时封闭式的管理,在建筑的色彩上摆脱了传统中的单一:砖制结构的民居体现出原有的肌理与砖原有的色彩特点,布局讲究方正和稳定,光是看屋顶的形制就有古代宫廷式中的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且各不相同,院内俯仰可见的砖、木、石雕刻异常精美,建筑构建无不精雕细刻,每个门墩、石础都堪称艺术品。 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与电视剧《乔家大院》中就体现出了山西大院民居的典型特点:深邃,封闭的砖墙,综观全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巧,俯视时也成“喜喜”字形,建筑考究,砖瓦磨合,精工细做,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石木雕等。无不体现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技术。 三﹑巴蜀民居 曾经在重庆电视台有放过《雾都夜话》这个节目,它讲述的就是重庆人自己的生活故事,在节目中每次都能见到朴实的四川人,以及他们所居住的建筑——干栏式木结构建筑主要就体现在此。用木桩基础、木地梁、竹木墙体和竹木绑扎与榫卯相结合的屋顶,特别是在这的少数居民区,很少能见到现代的建筑材料,木质结构的质朴自然。 古集镇,多因地制宜,或沿丘陵和山地而建,或沿曲回河流而建,各具特色。沿街一般都有较宽的檐廊,可遮烈日或风雨。 沿街联排民居,有单纯居住式民居,也有下店上宅式民居。此外,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则还有有凉山彝族的木板房、苗族土家族的泥屋、泸沽湖摩梭人的花房和西部草原的帐蓬,体现了多民族住宅的丰富多彩。 四﹑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这个名字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四合院属砖木结构,其主要特点是:首先,北京四合院的中心庭院从平面上看基本为一个正方形,宽敞开阔,阳

湘西的历史和文化史资料

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是湖南省的“西北门户”,与湖北、贵州、重庆三省市接壤,素为“湘、鄂、渝、黔咽喉”之地。全州总面积15486平方公里,现辖吉首、泸溪、凤凰、古丈、花垣、保靖、永顺、龙山8个市县,人口259.30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68.7%。州府设在吉首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凤凰、乾城、永绥、泸溪等县和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分属沅陵专区和永顺专区。 1952年8月,湘西苗族自治区成立,辖吉首、古丈、泸溪、凤凰、花垣、保靖6县,代管永顺、龙山、桑植、大庸4县。年底,4县亦属直接管辖。1955年3月,更名为湘西苗猛洞河漂流族自治州。1957年9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辖原管10县。1982年和1985年,吉首、大庸先后改县为市。1988年,大庸市和桑植县划归大庸市(地级市,即今张家界市),湘西州所辖为龙山、永顺、保靖、古丈、花垣、泸溪、凤凰7县和吉首市至今。 因湘西州域东与张家界市毗连,南与怀化地区接壤,西与贵州省铜仁地区和重庆市黔江地区相邻,北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自治州交界,枝柳铁路贯穿州境5县市,故州府吉首市为湘鄂渝黔边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湘西物华天宝,资源十分丰富,投资开发潜力极大。 交通状况 航空: 湘西境内没有机场,附近有张家界荷花机场、怀化芷江机场和贵州铜仁大兴机场。 铁路: 湘西境内只有一条铁路——焦柳铁路穿过,运输从北到南依次经过永顺、古丈、吉首、泸溪、凤凰境内。 公路: 209国道和319国道与1828省道交错贯通,负担着湘西州的重要运输职责。 常吉高速于2008年底已开通,这也是杭瑞(G56杭州至瑞丽)高速的组成部分,湖南境内依次经过常德—桃园—沅陵—白沙—泸溪—吉首,常吉高速的开通预示着湘西大门从此敞开,将有效刺激湘西的旅游经济。 自然地理 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0'~110°22.5',北纬27°44.5'~29°38'。武陵山脉自西向东蜿蜒境内,系云贵高原东缘武陵山脉东北部,西骑云贵高原,北邻鄂西山地,东南以雪峰山为屏。东部、东北部与湖南省怀化市、张家界市交界;西南与贵州省铜仁地区接壤;西部与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毗连,西北部与湖北省恩施州相邻,系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之地。湘西州境域,南北长约240公里,东西宽约170公里,土地总面积15462平方公里,占湖南省总面积的7.3%。州域耕地面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森林面积亦有降有升。2005年,境域耕地面积为13.2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6%,其中,水田9.4万公顷,旱地3.8万公顷;森林面积68.34万公顷。 湘西自治州境,地处云贵高原北东侧与鄂西山地南西端之结合部,武陵山脉由北东向南西斜贯全境,地

湘西传统民居装饰符号与陈设概述

湘西地区又称为大湘西,是对包括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怀化市以及邵阳市西部等县在内的湖南西部地区的统称。湘西现存有一大批特色鲜明、保存完整的明清时期的乡土建筑群。这些建筑群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内涵。在粉墙黛瓦,看似简单、纯朴的建筑造型和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等装饰背后,蕴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追求。错综复杂又显而易见的艺术形式在地理环境、文化思想、宗教信仰等因素的相互影响下,形成了湘西地区独有的风格。 湘西土家族在多方面的影响下,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随着社会生产力以及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不断推动,这些文化体系得到了充实完整、丰富细化,并且由低向高、由少向多、由简向难发展。如同“石头是建筑的历史”,建筑就是历史进程的体现。“建筑是历史时期的相应记录”这句话不无道理。在建造房屋的过程中,以审美性为原则对其进行加工制造,可以使建筑装饰各部件具有实用性的同时兼具审美性。在湘西民居装饰中,以门、窗为代表的装饰十分重要且丰富多样。文章通过门、窗及其装饰纹样的不同,探究湘西地区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并从这些细节中发掘湘西民居装饰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一、门 在传统社会,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屋主人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湘西地区的门饰较北方而言更为精致、灵秀。此外,门能够说明建筑主体不同的使用性质,其装饰的发展与建筑本身以及门的形制发展密切相关。因此,门的设计非常讲究。湘西地区门的种类众多,常见的可分为实拼门、框档门、格扇门三种。 实拼门分为单扇和双扇,其做法是用木板材拼接而成,之后再装上龙骨,因其质地牢固坚硬,抵御能力强,可以运用在院落作为侧门、后门。其制作方法相较其他门类更为简约、方便。实拼门没有过多的装饰,但一般情况下设有门槛,材料选择木头或者石材,高度比较灵活,从十几厘米到三十多厘米均可。如若作为后门,一般只设置一扇门,制作方法无异于大门,但是宽度不同,相对较短些。 框档门是将木材作为外围框架,之后再钉上木板。木板宽度根据情况而定。框档门与实拼门相比更为轻便,外侧大都有 方形或菱形等几何形雕饰,十分简洁,但由于木板厚度较薄,抵抗能力相对较弱。一般情况下,框档门可作为内部厅室或普通木构民居的大门。门扇数量变化灵活,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在土家族民居中,格扇门因轻便、通透,与实拼门、框档门相比更为多见。通常情况下,格扇门只开两扇门即可,剩余部分用门臼固定。如果家中有喜事,或者需要宴请宾客,屋主人才会将厅堂所有的门打开,其装饰纹样以动物纹和植物纹为主。 二、窗 窗和门一样,在建筑中起着重要的引导视觉作用。窗最初的功能十分明确,就是为了通风采光。之后随着建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窗又承担了重要的装饰功能。之后两者相互影响,窗根据社会人文、生态环境及建筑性质不同而有所侧重。因而在皇家建筑、民居建筑、园林建筑等中,窗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窗的雕刻以及形制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建筑整体的风格。在湘西传统民居中,窗的类别很多,十分丰富。因此,根据门窗造型的不同,窗可分为格栅窗、落地窗、漏窗、木门窗、平开窗、直楞窗等。 格栅窗的窗扇花纹十分丰富多彩,精致细腻,但是每扇窗的花纹图案都相同,一般多用于内部厅室的正方。棂格的搭接方式和花纹的构图形式也和花窗相似。当关闭格扇窗以后,它的效果与关闭其门并无太大差异。 落地窗又称为隔扇,通常以偶数出现,常见的有八扇或者六扇,也有固定扇及开启扇之分。隔扇通常自上而下被分割成上绦环板、格心、中绦环板、裙板和下绦环板五个部分,又被称为“六摸头格扇”。隔扇可作为房间的分隔,并且以开启扇作为房门。在绦环板上一般会有浮雕,少数是镂空透雕。 漏窗指的是在墙体上开的镂空花窗。这是在中国传统园林和传统民居外墙中最常见的一种窗。其外围边框为方形、圆形、矩形,或者众多变异的形状不等。在窗户的镂空部分也用瓦片组砌,形成湘西独有的装饰图案,特色十分鲜明。 木门窗是木构建筑中最常见的装饰部件之一。窗扇通常用杉木制作,由于杉木不易变形,有良好的耐久性,其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下不易腐烂,因此经常作为窗框或窗扇的框料。 平开窗多运用在转角楼或者吊脚楼中,做法十分精细,一般只有两扇窗。平开窗不同的装饰花纹与灵巧轻便的吊脚楼相搭 湘西传统民居装饰符号与陈设概述 □朱佳 摘要:位于湖南西部的湘西地区,在多方面的历史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其建筑群有着强烈的民俗色彩及审美特征。其中,湘西民居装饰的地域性主要体现在其构件,如门窗、栏杆、梁柱等上面。湘西民居装饰将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有着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代应用价值。 关键词:湘西民居装饰门窗装饰元素 54

解读湘西吊脚楼

图1 依山枕水的湘西民居 图2 秩序明确的湘西民居 解读湘西吊脚楼 [摘要]:湘西民居无论是在形态布局、与自然结合,还是在乡土文化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它不拘一格,生动活泼。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湘西民居吊脚楼的布局、形制等因素的解读,来研究湘西民居的特点,找寻它的建筑思想源泉,审视其建筑布局特征和形式,在新的时代里,结合现时的建筑潮流,给与其更深更广的生命力。 [关键词]:湘西 吊脚楼 民居 1 引言 在中国各地的民居建筑中,湘西民居不拘一 格,最能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湘西民居文化的多 样性特征,它是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为适应周 围环境,合理利用地形条件和生存空间的必然结 果。湘西地处边锤,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各地城 镇地势多山多水,风景独特,反映了中国人对待规矩,追求依山就势灵活变化,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再加上人文、乡土文化的润色,使湘西民居以自身的魅力得以延续下来,至今还受到建筑界的青睐。 2 湘西民居的布局特点 湘西民居的布局十分有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2.1 体态自由、秩序明确 湘西地区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地形地势呈 现出三维的空间特性。基于这种特性,房屋多沿 等高线排列,依山脉、河流的趋势和走向,而不 强求座北朝南。整体布局和单体形态均表现出不 规则的自由倾向和多方位的空间特征。除了自然 的地形地势以外,路径街巷和邻舍也是构成自由 多变的空间体态的主要原因之一。 2.2 遵循自然、巧于取舍

图 3 错落有致 图4 木架构吊脚 图5 吊角楼细部构造 利用地形高差组织居住空间,争取更多的可用面 积由于地形和邻里的原因,地形平面常为不规则形, 为争取居住空间,房屋则随地形曲折变化、寸土必争。 舍与让、顺应自然充分利用地形条件不仅使内部空间 富于变化,也使住宅的外部体型参差错落,形成居住 整体空间复杂多变的主要机制。 2.3 开合有度、公私分明 利用空间的转折来增加层次和私密性是特性之一。室内外空间的分与合空间的分与合与民族习惯、生活方式和地域气候,乃至社会秩序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湘西民居的堂屋常在正面全部开门,使堂屋与室外空间完全融合,有利通风采光,而房屋开窗较小,至于卧室一般不开窗,面积较小,光线很弱,有条件的仅在顶部设置很小的采光天井。尤其是苗族,对光线要求不高,室内光线幽暗。堂屋异常开敞,卧室极为封闭,家庭内部公私很分明。 3 湘西民居的典型 —— 吊脚楼 “吊脚楼”代表建筑,西民居。 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大都为五柱六挂或五柱 八挂的穿斗式木结构。上层宽大,下层依地形变化, 占地并不一定呈规则形状。上层制作工艺复杂,做 工精细考究,屋顶歇山起翘,有雕花栏杆及门窗。 下层不作正式房间,由于湘西地区属山地地形,地 表潮湿,且常有各种爬行毒物侵入居室,架空的底 层既可通风防潮、避暑防寒,又可保证居室生活的 安全。吊脚楼无论是在结构、装饰还是布局上,都 能不同程度地适应土家人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 及宗教信仰等。土家人正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

湘西民居建筑特征浅探

湘西民居建筑特征浅探 收稿日期:2010-01-15 作者简介:滕 娇(1983-),女,助教,南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湖南衡阳 421001 唐 果(1982-),男,助教,南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湖南衡阳 421001 滕娇 唐果 摘 要:介绍了民居建筑是构成一个地方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因素,阐述了湘西民居建筑崇尚自然、聚族而居、奉祖为 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传承创新的主要特征,以帮助人们对湘西民居建筑有进一步认识。 关键词:民居,建筑,特征,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T U 241.5 文献标识码:A 民居建筑是构成一个地方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因素,又被称 为 石头的史书 [8]。从总体上看,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的 人们,对其民居建筑的评价, 莫不以适用、经济、坚固、美观4个 条件作为标准 [1]。湘西对其民居建筑的要求同样如此。 湘西的民居建筑,其平面布局、立体安排、空间序列、建筑装 饰等,虽不是属于狭义艺术范畴的,但在满足一定实用性需求的 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或相当程度上反映出湘西民族(在不同 地域、不同时期)的生活理想、美学追求、艺术情趣、宗教信仰等。 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川、黔四省边区,乃古 蛮夷 之地。特有的生活方式等结合了山区的建筑材质、新的自 然环境和社会的经济发展背景,创造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如堂屋、 火塘、门扇、窗棂、柱头、挑枋、檐板、走廊栏杆、天花板等,统称 湘 西民居 或 民居文化 ,在我国的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主要 建筑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天人感应 ,崇尚自然 湘西民居是少数民族民居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建筑类型,从建 筑选址到平面空间组合,无不反映传统建筑的影响。湘西人向来 重视 天人感应 ,追求 天人合一 ,崇尚自然,祈求人居环境与大 自然的和谐统一,维持生态平衡。民间也长期流传着带有朴素民 间哲理的风水说,较之皇家的风水说,带有原始的浪漫色彩。苗 族、土家族人民为了弥补没有文字记载的缺陷,用诗歌、咒语以及 口诀传承的方式,使风水说代代相袭。普遍认为建筑、环境、天 候、人事的某种对应关系是 风水 协同和谐、有机统一 的结果。 它的核心在于人与自然环境的感应,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筑 与环境的顺应。一般基址选择原则: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刚柔相 济。讲究来龙去脉,村镇后方要有靠山,并顺应山势。背靠众山 之 势 ,即山脉都朝着一定方向,主脉两侧有余脉,呈环抱之势, 谓之有气势。湘西民间流传着 坟对山尖,屋对坳 的谚语。这个 坳与 礼记 中的 奥 极为相似,说明村镇和屋前要视野开阔。其 中还包含着较深的哲理,即 无 (虚无) 玄 (神秘)。2 聚族而居,奉祖为吉湘西的神秘感和民族的独特性孕育在惊心动魄的自然环境里,同时与促进社会发展的巫楚文化有很大的关系。传统楚文化源于巫文化。楚乡民间,巫风极盛。而后,湘西民间由原始信仰(万物有灵观、天人感应)逐步形成原始宗教 巫教,进而发展到巫道合一的思想,这种思想成为湘西民居文化意识的主要特征。湘西人们意识中最重 忠、孝、节、义、仁、信、礼、智 的道德伦理观,这种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湘西人对堂屋、族谱极为重视,有讲宗亲、重家族传统,一般按族谱寻根 问祖,认祖归宗,崇先报本,敬宗睦族。湘西民居:最重要的特征是以堂屋与火塘为核心。平民住宅都是以堂屋为中心组织室内外空间,即使大型宅院也是以一系列厅堂为轴心进行院落空间组合的。使堂屋成为平面布局核心的内在原因是民族信仰和宗教崇拜。堂屋是湘西人供奉祖宗牌位,突出祖先崇拜、维系氏族意识,加强大家族凝聚力的中庭厅堂。堂屋既为人用,也为神居;既是家庭劳作、休息、婚丧嫁娶、筵宴宾客的场所,又是人神相通,与祖宗对话的空间媒介。沟通室内外空间,联络祖宗神明,复合多用的实际功能是堂屋的主要特征,而与堂屋联系最密切的是火塘间。人们从对火塘的物质感情上升为神圣的崇拜,踏越火塘是禁忌,围绕火塘有尊卑次序,常年烟火不断也不为功能所使。火塘间是居住活动的主要空间,是家庭生活的中心。火塘居左或居右与特定的民族文化相关联。然而他们的居住房屋则围绕四周,组 成二者合一的集居群。3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为求生存发展,湘西人自强不息,用自己的双手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创造了独特的民居建筑。湘西地区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地形地势呈现出三维的空间特性。基于这种特征,房屋多沿等高线排列,依山脉、河流的趋势和指向修建,把生产和生活融为一体,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量力而行。过去,湘西与外界隔绝,又盛产木材,大多数的民居,除屋面用瓦之外,其余建筑材料包括外围护墙全部用木材,湘西吊脚楼就是依照这些因素应运而生的。目前,它几乎成为湘西风土建筑的代名词,是湘西民居的精华所在。在构造上,吊脚楼的空间布局和组织同样严格遵循中国传统建筑的章法和原则,即有 法 有 说 。除少数能够就地坪架构井院式的吊脚楼外,大多采用 一字屋 连接的构成方式。在单体木构建筑的组合中,随着梯坡的变化,构架的起落,屋顶和 檐 高低错落,构成极具节奏感和层次之美且气势恢宏的吊脚楼群,尽管以坐北朝南的吊脚楼居多,形成左右两岸楼群非绝对对称的均 衡布局。户户搭构相连,消隐着名分与等级,体现出人与人,人与 自然相互亲融和彼此眷结之情。 在装饰上,湘西艺人通过长年累月积累造楼的技艺,建筑结 构严谨,章法自然。由于受到特定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 响,加上艺人娴熟地掌握木制工艺技术,将景精雕细刻的装饰手 法运用到吊脚楼的建筑细部上面,通过雕、刻、镂、挖、捣等表现手 法塑造一系列的动物图案。因而就有了 爪柱头 马头 和 象鼻 挑枋 等独特的造型艺术。并且把这些经典的图案应用在门扇、 窗棂、走廊栏杆和极少量的室内藻井上,通过长期的精简提炼已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