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新高一历史百家争鸣知识点

新高一历史百家争鸣知识点

新高一历史百家争鸣知识点

【新高一历史百家争鸣知识点】

一、百家争鸣的概述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各种不同的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在

政治、哲学、经济、教育等方面进行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也是中华文明史

上的一大亮点。

二、儒家学派和代表人物

1. 儒家学派

儒家学派以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为基础,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孝悌、仁爱、礼义,强

调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2. 孔子

孔子被尊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以德治国”、“仁者爱人”等重要思想。

三、道家学派和代表人物

1. 道家学派

道家学派以《道德经》为代表,主张追求道的自然而无为,尊重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超脱。

2. 老子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无为而治”、“道可道非常道”等著名思想。

四、墨家学派和代表人物

1. 墨家学派

墨家学派强调兼爱、非攻,主张礼义廉耻,追求天下大同、爱天下。

2. 墨子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兼爱”、“非攻”等理念,反对战争和暴力。

五、法家学派和代表人物

1. 法家学派

法家学派主张以法治国,强调重法、严刑峻法、政治手段的运用,追求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2. 韩非子

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法者国之宝”、“内治外攘”等重要理论。

六、兵家学派和代表人物

1. 兵家学派

兵家学派注重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论述战争的原则和规律,对战争和军事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2. 孙武

孙武是兵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孙子兵法》。他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等著名军事思想。

七、其他学派和代表人物

1. 阴阳家

阴阳家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规律,注重太阳和月亮的日月运行、万物生长之道。

2. 纵横家

纵横家主张智谋,注重政治斗争的技巧和智慧,对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起到重要影响。

八、百家争鸣的意义

百家争鸣为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学术的繁荣与兴盛。各个学派的不同观点和思想碰撞,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学术遗产,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九、百家争鸣在当代的价值

百家争鸣所蕴含的思想和智慧,对我们当代人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在当前社会,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思维态度,积极借鉴各种不同的观点和学派,推动知识的创新与进步。

总结:

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史上的一场盛宴,不同学派和代表人物的辩论和交流,为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添砖加瓦。百家争鸣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今天,我们也应该从百家争鸣中汲取智慧,积极开拓思维,并不断推动学术和社会的进步。

百家争鸣知识点整理

派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别 代孟子(前荀子(前老子(前庄子墨翟(前孔子(前551-韩非子(前280- 表371-前289)289-前580-前479-前前479)前233) (前 人238)500)369-前381) 物286) 孟子:封建生产关系逐步形成,孟子认厌恶战乱,在社会 春秋战国,奴隶制封建经济识到人民力量不可轻视,试图缓变革和自然力量面 逐渐解体,封建制初步形成,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阶级长远前放弃人的主观能 逐渐确立,实现统农业、手工利益,侧重以德治民。动性 一,富国强兵是各业发展,小出 国统治者追求的生产者队发 荀子: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与自然斗目标,韩非子适应伍扩大,要点争能力加强,从而产生唯物主义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摆脱贫思想 求,强调以法制来困,安定统 巩固地主阶级专一,温饱富 政,发展封建经济裕 ①思想:仁、礼、①思想:哲学观:道是世界 ①哲学观:政治观:①兼爱非 中庸民贵君轻的本源 天行有常、①法、术、势相结攻 ②教育:创私学人道有为处世方法:无为、 合②十大主原则:有教无类②政治:逍遥 (制天命②吸收道家思想,张:非攻、内容:六艺六经仁政 哲学观:哲学观: 而用之)将法家理论系统尚贤、尚方法:因材施教唯物主义 1.道是世 齐物、逍遥化同、非乐、观 目标:成人教育界本源③加强君主集权,非命、节点 ②政治观:修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葬、节用君子教育 2.辩证法 ③政治:德治拥护“礼”历史观:崇尚自然、战③讲究实 消极(小超越功利、历史观:际功利恢复礼乐文明 国寡民)追求精神“不期修古、不法④三表法、反对苛政 ④整理文化典籍政治观:自由。常可”、“事异则备逻辑学 (五经)无为变”改革 ①春秋战国:诸侯割据,国家分裂,诸侯王纷①汉初:道家思想一度①战国:法家理论汉代以 纷追求富国强兵。儒家的仁政、德治不能适盛行。经多年战乱,汉对中国专制制度后,墨家应中央集权、国家统一的潮流。遭冷遇。帝想废除秦朝暴政,让理论体质的建立学说逐渐 ②秦:以法家思想治国,为实现思想统一,采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因乃至秦始皇统一失传 取焚书坑儒,儒家学派遭沉重打击。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 (6)

百家争鸣 课题名称:1.1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 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 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目标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目标 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 不易掌握。 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 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导入示标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

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三导问题学做思一、百家争鸣 1、概念: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主要是在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的不同。 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 ⑴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⑵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3、原因 ⑴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⑵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 ⑶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⑷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 ⑸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 4、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学做思二、具体学派及代表人物: (一)儒家学派及代表人物: 1、孔子——创始人地位:教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春秋末期鲁国人 ⑶主张与成就 A、思想主张:①:“仁”与“礼”的学说——孔子的哲学思想与政治思想 活动探究1: 材料一、子曰:“仁者爱人。”(什么是仁?) 材料二、“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怎样实现仁?什么是礼?)〔克己复礼”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21高考北师大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12单元 第23讲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单 元 概 览 时 期 春秋战国时期汉代宋、明时期明末清初 主 要 表 现 春秋时期,孔子创 立儒家学派。战国 时期孟子、荀子继 承开展了儒家思 想,与其他学派形 成“百家争鸣〞 的局面 汉武帝采纳董仲 舒的建议,“罢黜 百家,独尊儒 术〞,使儒家思想 确立了在中国传 统文化中的主流 地位 儒学吸收佛道 思想,开展为 “理学〞,更加 理论化和思辨 化,使儒学进入 了一个崭新的 阶段 思想家批 判开展儒 家思想, 使中国传 统文化重 新焕发生 机主 旨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随着社会的不断开展,儒家思想也 不断地吸收新内容,兼容并蓄,不断演变,并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色 第23讲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考点1| “百家争鸣〞 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老子和孔子的思想 1.老子的学说 (1)历史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 ①核心思想:“道〞是派生万物的根源。 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③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严刑峻法。 2.孔子的思想 (1)历史地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教育家。 (2)思想

①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仁〞,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 ③崇尚周礼,提出“克己复礼为仁〞。 ④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易误辨析]老子不是道教创始人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而道教兴起于东汉,虽然与道家思想有着密切联系,但道家不等于道教,故老子不是道教的创始人。 二、百家争鸣 1.原因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2)各派政治势力的斗争十分剧烈。 (3)代表各派政治势力的思想家,按照各自的利益和要求积极发表意见,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 2.代表人物及主张 (1)儒家 ①孟子:以“仁〞“义〞为核心,主张“性善论〞;提倡“仁政〞“保民〞,反对剥削和压迫。 ②荀子:重民,提出“水那么载舟,水那么覆舟〞的思想;主张“性恶论〞,主张王霸并用,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2)道家:庄子。哲学的主要特点是相对主义。认为对待人生和社会,只需顺从命运、安于现状即可。 (3)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主张“节用〞、“薄葬〞,反对浪费。 (4)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提出以“法〞为中心,“法〞“术〞“势〞三者结合的君主统治术,强调加强中央集权。 3.影响 (1)大大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泼和繁荣。 (2)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轻巧识记]“百家争鸣〞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新人教版必修3

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导与练 【重点讲解】 浅析“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一、“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相互诘难和争论、彼此吸收和融合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二、“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分析 一定社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 第一,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第五,科技上,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2021_2022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一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素养解读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 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 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 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1.从时空观念角度,综合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 出现的背景。 2.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识记百家争鸣的主要代表人 物及主X,认识百家争鸣的地位及意义。 3.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 展,认识儒家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4.从比较角度综合辨析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观点的 对立与统一。 知识点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百家争鸣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剧烈变化。 (2)形成:众多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X,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 (1)思想主X 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自然观: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③教育方面: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X“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贡献 ①孔子的言论被编纂成《论语》一书。 ②开创儒学学派。

③整理文献:《诗》《书》《礼》《乐》《易》《春秋》,史称“六经”。 3.孟子 (1)提出道德规X有四种,即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 (1)主要思想 ①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②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地位: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孔子之“仁”与孟子之“仁政”的不同 孟子提倡的“仁政”不等同于孔子提倡的“仁”。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从孔子“仁”的精神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知识点二老庄之学 1.思想特点 (1)世界观: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 (2)方法论: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 (1)主X ①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 ②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导学案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导学案 知识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 (2)政治上: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3)教育、学术上: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代表人物 (1)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 (2)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学派的墨子。 (4)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百家争鸣”的含义 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由于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的不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是泛指,形容数量多。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数十个思想流派。“争鸣”指的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见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以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 A.政治运动 B.启蒙运动 C.思想文化运动 D.思想解放运动

答案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百家争鸣”发生在思想文化领域,排除A。诸子百家中思想各异、流派纷呈,排除B。C项过于笼统,不能体现流派纷呈、“争鸣”的特点,故可排除。 知识点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 ①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 ③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 (2)教育思想: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 (1)政治思想: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 (2)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伦理观:孟子提出“性本善”,主张实行仁政来恢复和扩充人的善行。 3.荀子 (1)政治思想:荀子主张实行“仁义”和“王道”,强调以德服人。 (2)民本思想:荀子提出“舟水之喻”,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的巨大。 (3)伦理观: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4.早期儒学的评价 (1)创立:春秋晚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 (2)发展: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3)地位:战国后期,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孔子的思想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8课《百家争鸣》预习笔记+知识点+习题(包含答案)

第8课《百家争鸣》预习笔记 一、老子 学派: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主张: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__________;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__________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________”。他的学说集中在《________》一书,这部书成为道家经典。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政治方面:核心思想是“________”,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________,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教育方面: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__________”,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在教学中,注重________教育和__________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影响:孔子是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由弟子整理成《________》一书。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三、百家争鸣 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渐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 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第8课《百家争鸣》知识点 一、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后期楚国人。 学派: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思想:老子认为,世间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发展,人民应顺其自然;世间的事务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政治主张: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论著:《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出身下层贵族。 学派: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经历: 1、从小学习礼乐,年轻时做过小吏,后收徒办学,成为知名学者。 2、中年后曾在鲁国从政,以后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不为各国采纳。 3、晚年回到家乡,主要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 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 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 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②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③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④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⑤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2、流派和主要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3、意义: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4、影响: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 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并非偶然,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期,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在这以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全归周王室所有,这时出现了土地私有。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按田亩收税,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原有的经济秩序遭到很大破坏。 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原来的周天子统一号令天下,但这时原来受周天子所封的诸侯现在成了许多各自为政的国家,互相兼并、争霸,大国凭借实力争得盟主地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国内部也出现兼并、夺权的现象。 文化上,经济政治的变动造成文化下移。学校原来设在官府,文献典籍和学习工具也为官府所垄断,这就是所谓的“学在官府”。春秋战国以后,随着王室衰微,政局变化,官学败坏,原来掌管文化的官员许多都流散到民间。其中,一些人开始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别人,出现了私学。由于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3自学单: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自学单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2.掌握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二、重难点梳理落实 重点: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作用;儒家的思想主张。 难点:如何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改造。 落实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如何理解“百家”和“争鸣” 通过阅读课本P4第一、二、三、四自然段,试分析其局面出现的原因及意义。(试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阶层的变化等方面分析原因) 探讨一 孔子和早期儒学 1.自由阅读本子目内容,小组内讨论探究完成下列表格。

落实二道家、法家和墨家 1.阅读课本P6第一、二、三自然段,完成下列表格。 落实三1.阅读P6第四自然段,补充下列知识点。 法家集大成者:生活年代:主张: 2.阅读P6历史纵横,补充下列知识点: 墨家创始人:生活年代:主张: 历史思想探讨 四、基础测评 测评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不包括() A.社会处于新旧制度交替的变革时代 B.思想家著书立说的政治环境比较宽松 C.私人讲学兴起 D.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推动“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频繁的兼并战争 B.生产力的发展 C.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 D.社会大变革 3.以下主张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万物虚无,祸福相依 C.兼爱、非攻、节用、尙简 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4.孟子实行“仁政”思想的实质是() A.改变社会制度的途径 B.实行封建统治的基础 C.维护劳动人民利益的保障 D.加强对人民统治的一种手段 5.关于孟子、荀子的思想与孔子的思想之间到底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B.完全违背了孔子的思想 C.与孔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没有冲突 D.都是战国时期的产物 测评二简答题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激烈动荡的时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1.该“思想解放运动”中出现了那些主要的思想流派?请简要说说其主张分别是什么? 2.请分析“该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知识点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知识点 推荐文章 语文高中知识点重点归纳热度:史上最全语文高中知识点梳理热度: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大全(精选)热度:实用的高中语文知识点大全热度:会考的语文高中知识点热度: 百家争鸣是指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高中历史百家争鸣相关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文化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辉煌,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即诸子学说和老百姓家训)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 1、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2、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3、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从而为道术“天下裂”提供了前提条件。 4、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 正是如上种.种条件的聚合,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创造了一种千载难逢的契机。气象恢宏盛大的诸子“百家争鸣”,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二.出现因素 其一,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

高一历史知识点百家争鸣

高一历史知识点百家争鸣 随着高一历史学科的学习深入,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历史上百家争鸣的概念。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哲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各家学派之间的争论和辩论,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变革与进步。本文将从不同学派的观点和争议中,介绍百家争鸣对历史的重要影响。 1. 孟子的人性观点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人们表现出了不同的行为。他强调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教育和道德的引导来使人们追求仁义道德。 2. 荀子的人性观点 与孟子不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他强调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必须通过严格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荀子的人性观点与孟子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后世的思想家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庄子的自然观点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强调顺应自然,追求个人自由 和内心的宁静。庄子提倡无为而治,主张人们要摒弃功利主义, 从内心追求真理和和谐。他的思想在后来的历史上对道家思想的 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 商鞅变法的观点 商鞅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通过改革法律制度来改善 社会。商鞅变法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法家思想和法治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5. 墨子的兼爱观点 墨子提出了兼爱的观点,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对待。他反 对战争和暴力,倡导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纷争。墨子的思想对后来 的儒家和道家学派都有一定的影响,推动了社会对于人类命运共 同体的认识。

通过上述几个学派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人性、治理、 自然等方面的分歧和争议。百家争鸣不仅仅是对历史的一种记录,更是思想碰撞和学术争鸣的体现。百家争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 荣提供了基础,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总结起来,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学术争鸣时期。 不同学派的观点和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多元化的思考角度,也为后 人留下了丰富的学术资源。通过学习和了解百家争鸣这段历史, 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发展的多样性,也 能够对当今世界的变化和社会发展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随着时 间的推移,我们也应该不断探索和发展自己的观点,为社会进步 和和谐作出积极的贡献。

历史必修三“春秋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点

历史必修三“春秋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点 历史必修三“春秋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点 在我们的学习时代,是不是经常追着老师要知识点?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哪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历史必修三“春秋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春秋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 道家:老子(春秋)、庄子; 儒家:孔子(春秋)、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韩非子 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 孔子: ①孔子的主要成就:春秋晚期鲁国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首创私人讲学,晚年编订古代文化典籍。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称为“六经”。 ②孔子的主要观点: a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c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d主张“有教无类”。 孟子: a主张实行“仁政”。b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c主张“性善论”。

荀子: a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b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 c提出“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经过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总结和改造,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汉代儒学 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①提出: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目的是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②实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③影响: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太学: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在中央兴办太学。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宋明理学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 ①宋明理学的形成:北宋时,儒学家们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②代表人物及基本主张: 程颢、程颐(北宋):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同时,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2012年高一历史教案《第3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岳麓版必修3)

第3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 验和教训。 落实课标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概念: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 是指科学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领域有 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2、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意识形态领域混淆了两类矛盾;毛泽东在50年代的实 践中逐步提出 3、50年代的主要成就: 促进了思想的活跃,文化艺术部门生机勃发; 文艺创作繁荣,长篇小说、散文、诗歌、话剧、电影、音乐、绘画、舞蹈等方面,涌现出一大批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学术界围绕中国历史分期、人口学、社会学、遗传学等问题展开热烈探讨。 二、“双百”方针的曲折 1、原因:左倾错误泛滥,反右扩大化、文化大革命爆发 2、表现: 政治批判扩展到学术领域;知识分子被大批错划为右派;“双百”方针被篡改和歪曲;“样板戏”独占舞台;文艺界百花凋零;科学研究停止;图书报刊业萧条。 三、文学艺术的春天 1、原因:

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1979年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重新树立树立“双百”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针。 2、表现: 文艺重现生机;学术科技创新踊跃;理论界摆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文艺“三下乡”活动坚持不懈等。 四、坚持“双百”方针的经验教训 1、正确执行“双百”方针能直接推动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2、脱离“双百”方针就会阻碍和破坏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3、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人民生活的关系; 4、要处理好继承传统和不断创新的关系; 5、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高中历史】2021年高考历史复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高中历史】2021年高考历史复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021年 高考 将于6月7日、8日举行,高考频道编辑为广大考生整理了2021年高考历史知识点,帮助大家备考。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要内容】孔子与老子的思想;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默写、背诵提示】(1)孔子与老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仁、礼) 高中语文 ;老子的思想(世界本原为道、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小国寡民)。(2)战国时期的百家 争鸣:含义、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影响。(3)儒家思想的形成:孟子的思想观点及其 对儒家思想形成的影响;荀子的主要思想观点及对儒家思想形成的影响。 【重点、难点破解】(1)百家争鸣:对于“百家”只要掌握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即可,对于各家的观点不要掌握。百家争鸣的影响,人民版未作介绍,要考只能借助材料。(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关注人民版和人教版共同论述的内容,如孔子 学说的核心内容“仁”和“礼”。“仁”强调的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要求人与 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的途径在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对于 缓解今天人与人之间不和谐的关系,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很有借鉴意义。孔子强调的“礼”指的是西周的礼乐制度。孔子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 社会。关于孟子两本教材都谈到了孟子的“仁政”学说,“民贵君轻”思想,这是相同点。命题有可能围绕“民本”思想展开,要引起注意。荀子对儒学的发展主要在“礼”方面。(3)几点需要说明的地方:儒家思想纵向考,可能围绕先秦、西汉、宋明来考儒学的发展; 横向考,可能涉及儒家思想对国外的影响,如对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更有可能结合时 事考,如全球祭孔、孔子学院的开办等。十七大提到国家发展的软实力,文化史更应引起 重视。

高一历史: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材 历史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历史教案 / 高中历史 / 高一历史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历史给人们提供了经验,历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没有历史就没有传承,就没有其他各种学科。历史不仅仅留给我们只是,同样也有教训,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高中高一历史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第1课相同) 落实课标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 1、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面临剧烈的社会大变革,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带来思想的大解放, 2、物质基础: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起; 3、阶级条件:社会变革导致阶级关系变动,不同阶级的思想家分别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见解; 4、政治条件,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没有一统的思想形态,各国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需

要,纷纷网络人才,养士成风,宽松的局面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环境; 5、文化条件:私学兴起,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培养出大批知识分子,士人阶层壮大、活跃。 6、科技条件:自然科学领域成就突出,人们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为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 7、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创造和夏商周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 1、孟子:4个思想要点:仁政学说——思想核心;人性本善——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养浩然之气和重义轻利的精神品格。评价: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为“亚圣”;《孟子》一书在唐代被当作经典,在南宋被列为四书,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2、荀子:4个思想要点:“明天人之分”与“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 “性恶论”;礼法并施与王霸兼用治国思想;民水君舟思想。 评价:综合了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是战国思想集大成者;在很长时期被视为儒家异端;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子和墨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知识点梳理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一、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正经历着社会大变革,奴隶制逐渐崩溃,封建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逐渐崩溃;诸侯争霸,各国诸侯为争雄竞相招揽人才。 (3)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4)阶级上:奴隶主贵族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5)思想文化上:专业文化阶层“士”崛起;私学兴起。总之,文化觉醒根源于社会大变革,社会大变革造就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知识点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主要思想 (1)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仁:仁者爱人:遵循“忠恕”之道,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体现了人道主义和民本思想 礼:克己复礼,主张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途径:“正名”,把当时混淆的社会秩序矫正过来,达到贵贱有序,这是保守的一面。(礼:西周时期的等级名分制度) 提出“中庸”,用以协调仁和礼的关系,使对立因素达到统一与和谐。 影响:仁、礼、中庸思想成为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并渗透到后代的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中,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一。 (2)政治:为政以德,以礼治国,逐步改良政治。 (3)鬼神观:敬而远之;优先解决现实实际问题。(强调积极入世) (4)教育思想: ①有教无类(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贡献最大); ②因材施教; ③学思结合; ④实事求是; ⑤持之以恒;⑥“当仁不让于师” 提出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和兼济天下的本领的“君子”;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 地位: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对后世的影响:汉代大一统之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成为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 主要主张:①要求统治者重民,以德服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人性本善:统治者:实行仁政。众人:学习。 ③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④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地位:“亚圣”,是奠基人,继承发展儒家学说,使儒家学说得以完善和发展。 3.荀子: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吸收法家思想积极合理的成分,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主要主张: ①哲学:唯物思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②人性论:“性本恶”,通过环境和教育使人由恶变善。 ③政治思想:“以礼治国”“礼法并施” 地位:基本上继承了儒家“仁”的思想,同时他又吸收法家的思想。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专题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十二 1 第32讲 百家争鸣 Word版含答案

本专题围绕中国古代思想、科技及文学艺术的发展,主要从儒家思想的演变以及科技、文学、书法、绘画和戏剧的发展过程来叙述。 线索一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的思想;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

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德治”“仁政”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争霸的需要,所以,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线索二儒家思想的改造与独尊 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线索三儒家思想的转型与成熟 宋明时期:朱熹、王阳明等人汲取佛、道的精神,儒家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从理学到心学,儒家思想更加适应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线索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线索五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构成了中国传统科技的主体,数学、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科技成就非凡;中国古代科技以实用性科技为主,长期领先世界,影响深远,对世界文明发展和进步贡献卓著;明清时期,中国的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 线索六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多样,各具特色,流派纷呈,从发展趋势上看,具有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的特征;中国文字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类型多样、各具特色;中国戏曲具有历史悠久、剧种繁多、相互融合的特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历史见证。 第32讲百家争鸣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社会背景:社会大变革,奴隶制逐步瓦解,封建制逐步形成。 (1)经济: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4)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孔子的思想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克己复礼”和“德治”。 (2)哲学思想: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高中历史复习讲义: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框图概览·线索归纳]———————————— 【认读导引】 两大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古 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三条线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的演 变;中国古代其他思想及佛教、道教思想对儒学的 冲击;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成就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五大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宋明时期理学诞生;明 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四大发明和古代文学艺术 成就. 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异彩纷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主张 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教育思想: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历史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2.孟子 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并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 (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评价 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但孔子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所以他的思想具有进步的一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教材拓展] 孔子的文化贡献 (1)整理西周文献 ①《诗》——即《诗经》,这是西周至春秋时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有3 000篇之多,经孔子删订以后,保留了305篇,通称300篇.这部诗歌选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各地的乐调,共十五国风;雅,周人的官话称为雅言,是西周王畿的诗;颂,即宗庙祭祀的乐歌. 孔子很重视《诗经》,他总是启发学生们去读诗,将读诗与做人联系起来. ②《书》——即《尚书》,指春秋以前的官方政治历史资料汇编,相传有百篇,今传28篇.孔子认为,学生们研习《书》的目的,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体会先王是如何治国理政的. ③《礼》——又称《士礼》,后称《仪礼》,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孔子对周礼有很深的研究,很有感情,心向往之,要求学生们认真学习和实践. ④《乐》——指《乐经》,是音乐方面的典籍.孔子重视音乐,认为这也是道德教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他认为音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求完善. ⑤《周易》——这是一部以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的占卜之书,其中也含有人生经验和哲学思想. ⑥《春秋》——相传孔子依据鲁国史官的记载整理而成,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 (2)述而不作 ①由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汇编,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追记写成《论语》. ②后世的曾子、子思、孟子的著作《大学》《中庸》《孟子》分别发挥了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政治伦理.这就是被后世学者尊奉为儒家经典的“四书”.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内容、影响 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内容影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