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桃花扇》清·孔尚任

《桃花扇》清·孔尚任

《桃花扇》清·孔尚任
《桃花扇》清·孔尚任

◆真文不媚时,甘受人弹弋。——《长留集·赠吴锐庵》

弋(yī艺):用带绳子的箭射。

这两句大意是:真正的好文章并不媚时随俗,投人所好,也不怕人拿来当靶子进行批判攻击。真正的文章经得起人们的批评和历史的考验,尽管一个时期内可能受到攻击、禁止甚之焚烧,但它能得到人民的认可,最终成为传世之作,而那些歌功颂德的御用文字,流传下来的能有几多?

◆倒戴着接离帽,横跨着湛卢刀,白髯儿飘飘,谁认的诙谐玩世东方老。—

—《桃花扇·投辕》

接离也作“接篱”,古代的一种头巾。

湛卢刃:剑名,相传为春秋时欧冶子所造。

东方老:指汉代著名滑稽人物东方朔,这里是都敬亭自喻。

这几句大意是:歪戴着帽子,横挂着宝剑,白须飘飘,谁认得我这诙谐疏狂、玩世不恭的东方老呢?柳敬亭是明末清初一位辨善恶,重义侠,具有民族气节的说书艺人。他说书摹声拟态,逼真动人,演技很高,名噪一时。当时有许多著名的文人为这位说书艺术家作传。~几句是《桃花扇》传奇尉车中人物柳敬亭的唱词。这几句刻画了柳敬亭诙谐疏狂,玩世不恭,避于滑稽的自我形象。这形象表现出他的愤世嫉俗,不肯与权奸同流合污的思想品格。

◆冰肌雪肠原自同,铁心石腹何愁冻。——《桃花扇·骂筵》

这两句大意是:我的肌肠如同冰雪,心腹如同铁石,何惧冷冻!

当李香君痛骂马士英、阮大铖是魏阉余孽时,马、阮等人老羞成怒,命人将李香君推倒雪中,想把她冻死,她唱了这段词表示决不屈服,表现了冰雪一样纯洁的品格。世人称扬品格高洁,意志坚强可用此语。

◆一枝芍药上精神,斜倚雕栏比太真;料得也能倾国笑,有红点处是唇。—

—《咏一捻红芍药》

上:添。

太真:杨贵妃原名玉环,被度为女道士时叫太真。

倾国笑:美女迷人地娇笑。《汉书·外戚传》李延年形容其妹:“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从此,倾国成了美女的代称。此指芍药之美。

樱唇:美人小巧红润的嘴唇,此指芍药带红点的花蕊。

这几句大意是:一枝芍药精神抖擞,斜倚在雕栏上好比贵妃太真;料想她也能作倾国之笑,看,那绽开的带红点的花蕊正是她小巧红润的樱唇。杨贵妃丰肌腻肤,天生丽质,是唐代美女的典型。大诗人李白就写有“一枝红艳露凝香”的名句(见《清平调词三首》),用木芍药(牡丹)的国色天香形容杨贵妃之美,最初曾博得贵妃的欢心。这里,孔尚仁反李白之法而用之,以杨太真之美比拟红芍药之美,以人比花,别出心裁。此法虽非孔氏首创,但比拟贴切,能启人联想,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生无知心交,明珠空照乘。

◆莽男儿走遍天涯。——孔尚任

◆愁入心头一寸热,愁转肠中肠九折。

三小生(恋芳春)

莫愁湖上酒卖斜阳

学金粉南朝模样

莺颠燕狂关甚兴亡

侯方域(懒画眉)

乍暖风烟满江乡花里行厨携着玉缸

笛声吹乱客中肠

莫过乌衣巷是别姓人家新画梁

众歌姬(秋夜月)

深画眉不把红楼闭

长板桥头垂杨细丝丝牵惹游人骑

将筝弦紧系把笙囊巧制

侯方域(锦缠道)

望平康凤城东千门绿杨

一路紫丝缰引游郎谁家乳燕双双

李香君(秋夜月)

香梦回才褪红鸳被

重点檀唇胭脂腻匆匆挽个抛家髻

这春愁怎替那新词且记

众歌姬(梧桐树)

生来粉黛围跳入莺花队

一串歌喉是俺金钱地

莫将红豆轻抛弃学就晓风残月坠

缓拍红牙夺了宜春翠门前系住王孙辔

侯方域(缑山月)

金粉未消亡闻得六朝香

满天涯烟草断人肠

怕催花信紧风风雨雨误了春光

侯方域?李香君(小桃红)

匆匆忘却仙模样

春宵花月休成谎

良缘到手难推让准备着身赴高唐

侯方域(梁州序)

齐梁词赋陈隋花柳

日日芳情迤逗

青衫偎倚今番小杜扬州

寻思描黛指点吹箫从此春入手秀才渴病急须救

偏是斜阳迟下楼刚饮得一杯酒

李香君(梁州序)

楼台花颤帘栊风抖

倚着雄姿英秀

春情无限金钗肯与梳头

闲花添艳野草生香消得夫人做今宵灯影纱红透

见惯司空也应羞破题儿真难就

侯方域?李香君(节节高)

春宵一刻天长久人前怎解芙蓉扣盼到灯昏玳筵收宫壶滴尽莲花漏

李香君(川拨棹)

不思想把话儿轻易讲

要与他消释灾殃也提防旁人短长

侯方域(川拨棹)

平康巷他能将名节讲

偏是咱学校朝堂混贤奸不问青黄节和名非泛常重和轻须审详

八靠将(点绛唇)

旗卷军牙射潮弩发鲸鲵怕

操弓试马鼓角斜阳下

左良玉(粉蝶儿)

七尺昂藏虎头燕颌如画莽男儿走遍天涯

活骑人飞食肉风云叱咤

报国恩一腔热血挥洒

左良玉(石榴花)

你看中原豺虎乱如麻都窥伺龙楼凤阙帝王家

正腾腾杀气这军粮又早缺乏

左良玉(斗鹌鹑)

一阵阵拍手喧哗一阵阵拍手喧哗

俺这里望眼巴巴俺这里望眼巴巴候江州军粮飞下待要飞檄金陵就粮东去安营歇马

慰三军没别法许就粮喧声才罢

谁知俺一片葵倾向日花

侯方域?李香君(八声甘州)

相亲风流俊品满座上都是语笑春温

梁愁隋恨凭他燕恼莺嗔榴花照楼如火喷

暑汗难沾白玉人

众歌姬(排歌)

灯未昏佳人重抖玉精神酒沾唇才郎偏会语温存

左良玉(胜如花)

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

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也那断梗

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

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

伤心煞煤山私幸独殉了社稷苍生

左良玉(胜如花)

宫车出庙社倾破碎中原费整

养文臣帷幄无谋豢武夫疆场不猛

到今日山残水剩对大江月明浪明

满楼头呼声哭声

侯方域(滴溜子)

双亲在双亲在信音未准

烽烟起烽烟起梓桑半损

欲归归途难问

天涯到处迷将身怎隐歧路穷途天暗地昏

李香君(滴溜子)

欢娱事欢娱事两心自忖生离苦生离苦

且将恨忍结成眉峰一寸香沾翠被池重重束紧药裹巾箱都带泪痕

李贞丽(麻婆子)

下楼下楼三更夜红灯满路辉

出户出户寒风起看花未必归

舍了笙歌队今夜伴阿谁

李香君(醉桃源)

寒风料峭透冰绡香炉懒去烧

血痕一缕在眉梢胭脂红让娇

孤影怯弱魂飘春丝命一条

满楼霜月夜迢迢天明恨不消

孤身只影卧病空楼冷帐寒衾好生凄凉

李香君(折桂令)

叫奴家揉开云髻折损宫腰

睡昏昏似妃葬坡平血淋淋似妾堕楼高

怕旁人呼号舍着俺软丢答的魂灵没人招

银镜里朱霞残照鸳枕上红泪春潮

恨在心苗愁在眉梢洗了胭脂浣了鲛绡

李香君(鸳鸯煞)

莺喉歇了南北套冰弦住了陈隋调

唇底罢吹箫笛儿丢笙儿坏板儿掠

只愿扇儿寄去的速师父束装得早

三月三刘郎到了携手儿下妆楼桃花粥吃个饱

李香君(五供养)

堂堂列公半边南朝望你峥嵘

出身希贵宠创业选声容

後庭花又添几种

把俺胡撮弄对寒风雪海冰山苦陪觞咏

李香君(玉交枝)

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

干儿义子从新用绝不了魏家种

李香君(懒画眉)

想起那拆鸳鸯离魂惨

隔云山相思苦会期难

倩人寄扇擦损桃花

到今日情丝割断芳草天涯

侯方域(倾杯序)

寻遍立东风渐午天

那一去人难见

看纸破窗棂纱裂帘幔

裹残罗帕戴过花钿旧笙箫无一件

红鸳衾尽卷翠菱花放扁

锁寒烟好花枝不照丽人眠

史可法(二犯江儿水)

皇天列圣高高呼不省

阑珊残局剩俺支撑奈人心俱瓦崩

协力少良朋同心无弟兄

这江山倒像设着筵席请哭声祖宗哭声百姓哭的俺一腔血作泪零

史可法(锦缠道)

望烽烟杀气重

扬州沸喧生灵尽席卷

这屠戮皆因我愚忠不转

兵和将力竭气喘

侯方域?李香君(雁过声)

萧然美人去远

重门锁云山万千知情只有闲莺燕

尽着狂尽着颠

问着他一双双不会传言

熬煎才待转

嫩花枝靠着疏篱颤

李香君(南鲍老催)

想当日猛然舍抛

银河渺渺谁架桥

墙高更比天际高书难捎

梦空劳情无了出来路儿越迢遥

苏昆生(离亭宴带歇指煞)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

谁知道容易冰消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

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

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

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桃花扇》清·孔尚任

◆真文不媚时,甘受人弹弋。——《长留集·赠吴锐庵》 弋(yī艺):用带绳子的箭射。 这两句大意是:真正的好文章并不媚时随俗,投人所好,也不怕人拿来当靶子进行批判攻击。真正的文章经得起人们的批评和历史的考验,尽管一个时期内可能受到攻击、禁止甚之焚烧,但它能得到人民的认可,最终成为传世之作,而那些歌功颂德的御用文字,流传下来的能有几多? ◆倒戴着接离帽,横跨着湛卢刀,白髯儿飘飘,谁认的诙谐玩世东方老。— —《桃花扇·投辕》 接离也作“接篱”,古代的一种头巾。 湛卢刃:剑名,相传为春秋时欧冶子所造。 东方老:指汉代著名滑稽人物东方朔,这里是都敬亭自喻。 这几句大意是:歪戴着帽子,横挂着宝剑,白须飘飘,谁认得我这诙谐疏狂、玩世不恭的东方老呢?柳敬亭是明末清初一位辨善恶,重义侠,具有民族气节的说书艺人。他说书摹声拟态,逼真动人,演技很高,名噪一时。当时有许多著名的文人为这位说书艺术家作传。~几句是《桃花扇》传奇尉车中人物柳敬亭的唱词。这几句刻画了柳敬亭诙谐疏狂,玩世不恭,避于滑稽的自我形象。这形象表现出他的愤世嫉俗,不肯与权奸同流合污的思想品格。 ◆冰肌雪肠原自同,铁心石腹何愁冻。——《桃花扇·骂筵》 这两句大意是:我的肌肠如同冰雪,心腹如同铁石,何惧冷冻! 当李香君痛骂马士英、阮大铖是魏阉余孽时,马、阮等人老羞成怒,命人将李香君推倒雪中,想把她冻死,她唱了这段词表示决不屈服,表现了冰雪一样纯洁的品格。世人称扬品格高洁,意志坚强可用此语。 ◆一枝芍药上精神,斜倚雕栏比太真;料得也能倾国笑,有红点处是唇。— —《咏一捻红芍药》

上:添。 太真:杨贵妃原名玉环,被度为女道士时叫太真。 倾国笑:美女迷人地娇笑。《汉书·外戚传》李延年形容其妹:“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从此,倾国成了美女的代称。此指芍药之美。 樱唇:美人小巧红润的嘴唇,此指芍药带红点的花蕊。 这几句大意是:一枝芍药精神抖擞,斜倚在雕栏上好比贵妃太真;料想她也能作倾国之笑,看,那绽开的带红点的花蕊正是她小巧红润的樱唇。杨贵妃丰肌腻肤,天生丽质,是唐代美女的典型。大诗人李白就写有“一枝红艳露凝香”的名句(见《清平调词三首》),用木芍药(牡丹)的国色天香形容杨贵妃之美,最初曾博得贵妃的欢心。这里,孔尚仁反李白之法而用之,以杨太真之美比拟红芍药之美,以人比花,别出心裁。此法虽非孔氏首创,但比拟贴切,能启人联想,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生无知心交,明珠空照乘。 ◆莽男儿走遍天涯。——孔尚任 ◆愁入心头一寸热,愁转肠中肠九折。 三小生(恋芳春) 莫愁湖上酒卖斜阳 学金粉南朝模样 莺颠燕狂关甚兴亡 侯方域(懒画眉) 乍暖风烟满江乡花里行厨携着玉缸 笛声吹乱客中肠 莫过乌衣巷是别姓人家新画梁 众歌姬(秋夜月) 深画眉不把红楼闭

第二章 孔尚任与《桃花扇》

第二章孔尚任与《桃花扇》 第一节孔尚任的生平与著作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又号肯塘,别暑岸塘,又号岸塘主人,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64代孙。曾以监生充讲书官,特授国子博士,经户部主事,升户部员外郎。1699年6月51岁时写成代表作《桃花扇》。 孔尚任著有《阕里新志》、《岸塘文集》、《湖海诗集》、《会心录》、《节序同风录》等诗文集,剧作有《桃花扇》传奇。另与顾彩天石合作有《小忽雷》传奇——康熙抄本题“梦鹤居士(顾彩天石)撰”,而《桃花扇》序说:“犹忆岁在甲申,先生指斋所悬唐朝乐器小忽雷,令余谱之。一时刻烛分笺,叠鼓竞吹,觉浩浩落落,如午夜联诗,而性情加畅。”又说是合作。孔尚任《燕台杂兴三十首》自注:“予《小忽雷》填词成,长安传看,欲付梨园,竟无解音。后得景云部,始演之。”《桃花扇本末》说:“前有《小忽雷》传奇一种,皆顾子天石代予填词。”作者“题识”说:“岁丙子九月退食之暇,贯联杂史,作为小传,顾子天石补以词曲。”两人好友吴穆序《小忽雷》:“孔门星座,立传周详;顾氏秀才,填词秀雅。”根据这些材料,一般以为两人合作(即孔构思立传,顾填词谱曲)。 第二节孔尚任的代表作——《桃花扇》 一、《桃花扇》的创作目的 《桃花扇本末》:“《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huī)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桃花扇小引》)“南朝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 《桃花扇·试一出·先声》副末所扮老赞礼说,“昨日在太平园中,看一本新出传奇,名为《桃花扇》,就是明朝末年南京近事,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人实事,有凭有据。” 可见,作者的目的是借明末的一段历史,来写其“兴亡之感”——即揭示南明覆灭的原因,表达作者对造成其“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帝基者”的“权奸”──“魏阉之余孽”(《桃花扇小识》)如马士英、阮大铖的谴责,达到“惩创人心,为末事之一救”的目的。 二、《桃花扇》反映的历史事实 《桃花扇本末》: “族兄方训公,崇祯末为南部曹。予舅翁秦光仪先生,其姻娅也;避乱依之,羁栖三载,得弘光遗事甚悉。旋里后,数数为予言之。证以诸家稗记,无弗同者,盖实录也。独香姬面血溅扇,杨龙友以画笔点之,此则龙友小史言于方训公者。虽不见诸别集,其事则新奇可传,《桃花扇》一剧,感此而作也。“南朝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 《桃花扇凡例》:“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至于儿女钟情,宾客解朝,虽稍有点染,亦非子虚乌有之比。” 以上,从作者《桃花扇》所附《桃花扇考据》中也能看出。 而且,作者未出仕时,就打算作此传奇,但又“恐闻见未广,有乖信史”,因而仅画其轮廓,并未具体写作。十余年后,有人索观,方挑灯夜战,三易其稿而始成。

孔尚任《桃花扇》赏析

孔尚任《桃花扇》賞析 1699年,继洪升《长生殿》传奇之后,经过作者孔尚任十年苦心经营、三次易稿的《桃花扇》传奇脱稿了。当时在南中国各省起兵抗清的前后三藩早已平定,清朝的统治巩固下来了。在清政府利诱、威迫兼施的文化政策之下,被称为“一代正宗”的《望溪文集阮亭诗》,都因才力单薄,为有识者所不满。“南洪北孔”就成为照耀文坛的双星。 《桃花扇》传奇是孔尚任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戏。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下了北京,明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杀,吴三桂勾引清兵入关,中国黄河以北各省陷入大混乱的状态。这年五月,凤阳总督马士英内结操江提督刘孔昭、南京守备徐弘基,外结靖南伯黄得功、总兵官刘泽清、刘良佐、高杰等,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建立了南明王朝。当时南明王朝统辖的中国南部各省都还完好,南京据长江下游形势之地,是明代二百多年的陪都所在,对南方各省还有一定程度的号召力量。清人入关之初,兵力不过十多万,占地不过关外辽东一带和河北、山东的部分州县。在这样双方形势对比之下,当时南明王朝若在政治上采取一些较开明的措施,团结内部,一致对敌,即使暂时不能出师北伐,收复失地,也还有可能像东晋、南宋初期那样,

坚守江淮,徐图恢复。可是南明王朝建立之后不久,清兵即渡河南下,列镇望风迎降,扬州失守,南京跟着陷落。这曾经一度为南中国人民所属望的南明政权,仅仅支撑了一年,就土崩瓦解,不可收拾。后来南方的人民虽先后拥立鲁王、唐王、桂王等抵抗清兵,但比之南明王朝建立初期,形势已大相悬殊,终于为清兵所各个击破。为什么南明王朝会这样快地覆灭呢?明末清初的不少文人、学者曾经企图根据当时的历史事实加以说明,而孔尚任的《桃花扇》则是要求通过舞台艺术形象揭示出南明王朝没落的必然性的。 在《桃花扇》传奇一开始的时候,作者就在我们面前展开了复社文人陈定生、吴次尾等对魏阉余孽阮大铖的斗争。这实际是明代从万历、天启以来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派系斗争的继续。代表统治阶级内部最腐朽黑暗势力的阮大铖,正在等待时机,重新起来执政。以陈定生、吴次尾为领袖的复社文人,在政治上继承东林党的主张,有他们进步的一面。然而他们在“中原无人,大事已不可问”的时候,依然流连风月,买醉征歌,这就通过舞台上的人物活动,说明他们不可能担当起挽回国家危急形势的艰巨任务。 跟着复社文人对阮大铖的斗争而来的是为了建立南明王朝而引起的统治集团内部的争论。以马士英、阮大铖为首的魏阉余孽勾结江北四镇,企图迎立福王。为复社文人所拥护的史可法、左良玉都曾表示反

孔尚任与《桃花扇》

孔尚任与《桃花扇》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家。与洪昇并称“南洪北孔”。《桃花扇》是中国古典四大名剧之一,王国维《文学小言》、吴梅《顾曲麈谈》、梁启超《小说丛话》都认为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的杰作。 那么,孔尚任为什么要创作《桃花扇》呢?他在《桃花扇·小引》中说得十分明白。这就是通过“场上歌舞,局外指点”,让观众“知三百年之基业,毁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达到“惩创人心,为末世一救”的目的。换句话说,孔尚任是要表现南明亡败的过程,总结历史的教训。《桃花扇》完成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共计四十出。作者曾三易其稿,创作历经十年之久。其成书正值清初乾嘉学派考据之风极盛之时,作者孔尚任深受影响,表现出忠于历史的创作态度,剧本中绝大部分人物和事件能在历史中找到原型,以艺术的真实再现了历史的真实。 《桃花扇》主要讲什么呢?明末,代表文人士大夫势力的“东林党人”逃难南京,组织“复社”,与魏忠贤阉党余孽阮大铖继续斗争。复社文人侯方域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两人陷入爱河。侯方域赠与李香君题诗扇一把,与其“梳栊”,私定终身。阮大铖为拉拢侯方域,遣人赠送丰厚妆奁,被李香君得知后坚决退回。阮大铖怀恨在心。弘光皇帝即位后,阮大铖再度得宠,他趁机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并强将李香君许配他人。香君誓死不从,撞头自尽而未遂,血溅诗扇,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时香君师傅苏昆生前往扬州,香君便托他将溅血诗扇带给侯方域以代书信。马士英、阮大铖为了迎合福王的意旨,大肆抓捕秦淮歌女排演《燕子笺》,香君借机自编新词,痛骂马、阮。后清兵攻破扬州,史可法殉国,南京城里一片混乱,福王和马、阮仓皇逃窜,南明灭亡。香君在栖霞山白云庵出家。扬州陷落后侯方域逃回南京寻找李香君,二人重逢,携手出家学道。全剧其中穿插当时历史事件,南明君臣如何花天酒地,四镇带兵打内战,史可法坚守扬州城破投河自尽等。 《桃花扇》是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经营,三易其稿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在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完成,历来受到读者的好评。那它究竟有什么艺术价值与历史影响呢? 在戏剧结构上,孔尚任以概括生活的巨大的艺术才能和独创性,通过侯、李的爱情线索,尤其是通过象征他们的爱情命运的一把扇子,把一部包括了南明兴亡史庞大内容的戏剧情节,有机地贯串在一起。从赠扇定情始,他们的爱情就被置于明末清议与阉党激烈斗争的政治旋涡之中;由于斗争的激化,侯、李被迫分离,结构上展开了由朝宗(侯方域)和香君联系着的两条线索:通过朝宗四处奔波这条线,写出了南明草创及四镇内讧等重大事件和矛盾。通过香君备受欺凌这条线,写出了弘光和马、阮之流倒行逆施、宴游偷安的腐败情形。最后,作者摆脱了生旦团圆的俗套,以张道士撕扇,侯、李入道的爱情悲剧,来衬托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作者以“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独特构思,在明代以来十分发展的爱情剧、时事剧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成功地把爱情描写和政治斗争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戏剧结构具有细密、宏伟、富于独创性的特点,把传统的爱情剧和时事剧都提到新的高度。 孔尚任是一位善于塑造人物形象的戏剧家。他善于在重大的现实矛盾中来展现人物性格,又善于通过一行一止、一颦一笑的细微末节来表现个性。他善于从人物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来展开他们的内心世界,又善于用浓淡不同的笔墨来塑造艺术形象。出现在《桃花扇》中的人物形象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其中如崇尚气节、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的李香君,关心国事、热心侠义的柳敬亭,力挽狂澜、慷慨捐躯的史可法,风流倜傥、软弱妥协的侯方域,两面讨好、圆滑世故的杨龙友,他们都有不同的内心世界和音容笑貌。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作者不

论孔尚任《桃花扇》中的幻灭思想

论孔尚任《桃花扇》中的幻灭思想 清代戏曲家孔尚任的《桃花扇》是一部优秀的剧作。无论是作品中的人物还是其中的小物件都透出了浓浓的幻灭思想。作者把这种幻灭感融入了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又通过生活在其中人们的理想幻灭,人生虚无表达了出来。 标签:孔尚任;桃花扇;幻灭思想 清代戏曲家孔尚任的《桃花扇》自诞生之日起就备受瞩目,不只在舞台上常演不衰,“岁无虚日”(《桃花扇·本末》),剧本也被评说了几百年,众说纷纭。 孔尚任在创作《桃花扇》时意图是十分明确的,在《桃花扇·小引》中对此有详细的说明:“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这一解说不但揭露了全剧的悲伤氛围,也暗示了全剧的幻灭思想。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生存的人们,不论处在社会的上层还是下层,都在历史的漩涡中徘徊沉浮,个体的生命价值都因历史的变迁而不得实现,都以价值的消陨而告终。 一、失去希望的上层人物 上层人物是国家的栋梁,是社会的希望,有了他们的努力,人民才能生活幸福,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可是《桃花扇》的人物中努力失败了,希望消失了,幻灭之感却随之而来。于是他们放弃了一切。 (一)绝望投江的将军——史可法 《桃花扇》中的史可法最后投江自尽,这于历史上被捕不屈,惨遭杀害的结局是有出入的。可见这是作者的有意安排,是幻灭思想的体现。 在孔尚任笔下,史可法是经过了一系列抗争,最后希望幻灭才走上绝路。上任伊始他励精图治,为国事操劳。可弘光即位,史可法却被排挤出朝廷。四镇不和,又使史公束手,悲剧结局已露端倪。为江山泣血,只能感动三千子弟兵,无能力挽狂澜。扬州城破,苦心已经白费。渡江直奔南京,谁料想“皇帝老子逃去两三日了”,真是“叫天呼地千百遍,归无路,进又难前”,“累死英雄,至此日看江山换主,无可留恋”(《桃花扇·沉江》)。眼见国破家亡,大势已去,支撑史公人生理想和生存意义的根基已经不复存在,在对自我价值的迷惘和焦灼中,他选择了毁灭。 (二)参透情关的士人——侯方域 同史可法一样,《桃花扇》中的侯方域也不是历史上的侯方域,而是作者心中的侯方域。他没有屈节应试,投顺清廷,而是参透情关,出家栖霞山。

由《桃花扇》分析孔尚任的历史意识与生平遭际

由《桃花扇》分析孔尚任的历史意识与生 平遭际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少年时隐居石门山读书,康熙朝出任国子监博士,沉浮宦海十余年,有《湖海集》、《石门山集》、《桃花扇》等作品传世。所作《桃花扇》颇负盛名,自清流传至今。关于《桃花扇》结构之巧思,文辞之华美,品格之清洁,本文不再赘述,而由《桃花扇》反映出的孔尚任之历史意识,与导致这种历史意识形成之生平遭际,方是本文欲讨论之重点。 一、求真-《桃花扇》的历史意识 《桃花扇》第二十一出《媚座》总批云:“一生一旦,为全本纲领,而南朝之治乱系焉。说明孔尚任写《桃花扇》的初衷并不在于抒写一个爱情故事,而是旨在展开南明一代的兴亡历史。而将这种“以戏存史”历史意识逐步深化展开的,是《桃花扇》中对“真”之一字的反复强调。 于《桃花扇》卷首《凡例》孔尚任便写道:“朝政

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至于儿女钟情,宾客解嘲,虽稍有点染,亦非乌有子虚之比。孔尚任为证明《桃花扇》之忠于历史,特地写了第五篇序,曰《考据》,把他依据的历史文献开据了详细目录,如无名氏(江左樵子)的《樵史》、侯方域《壮悔堂集》、贾开宗《四忆堂诗集》等等著作。应该承认在《桃花扇》之前,还没1有任何戏曲作品如此重视历史事件的本来而貌。 笔者仔细阅读过《樵史通俗演义》、《小腆纪年》等与南明史实相关的史书《桃花扇》中所载事基本符合历史的真实。不仅牵涉戏剧脉络发展的重要史事如马阮勾结、左良玉“清君侧”等皆与正史相合,一些看似虚构的情节背后也有历史支持。 如孔尚任对杨文媳(龙友)形象的塑造,并非纯从剧情的角度出发,而是结合了真实的历史。历史上的杨文名声并不好《樵史通俗演义》中记载他在清兵南下之际:三日前先把粮米两千石,托他画社好友蓝田书载往杭州去了,自己第三日才起身往苏州到任。未到丹阳,听得清兵过江,换了快船,飞也似去了。虽然他的人品颇有投机取巧、贪生怕死之嫌,但大节未亏,史书中称他为“善补过者,明兵部右侍郎杨文进援街州,败死。及街州告急,命偕诚意伯刘孔昭赴援,与

读《桃花扇》有感

读《桃花扇》有感 读《桃花扇》,可以说是奔着作者孔尚任去的。孔尚任,山东曲阜人,作为一名曲师大的学生,却对他毫不了解,不免有些惭愧。《桃花扇》此题不曾听过,却总觉似曾相识,细想原是石门山设景,当时只觉好看还拍照留念,未念及其中缘由,现在看来,其中颇有玄机,就带着这样的心情我走进了孔尚任《桃花扇》的世界。 初读《桃花扇》,脑海中就浮现出“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岁月里,秦淮河两岸依旧是歌舞升平,莺歌燕舞。我本以为香君和那些“商女”是一样的,所以从内心里还是有点鄙夷她的。可是细读下来,我发现我错了。一个娇小柔弱的女子,一个笙箫烟花中的女子,一个“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女子,怎能让自己的高洁刀枪不入,怎能使自己的爱情固若金汤?仿佛恒久亘远的谶语,无人能解答。但是,她却做到了。香君是喜欢凤冠霞帔的,可当得知是阮大铖所赠时,决然脱去;香君也是可以选择重新被梳栊的,凭她的才华品貌不怕再找不到一个如意郎君,可她没有,依然坚守那份深情,那份心底的牵挂,痴痴地等待,望穿秋水。我质疑:为了一个徒有才名的侯方域,值得吗?香君决绝的回答我:值得。从她掩盖起离别柔肠赶走侯方域的那一刻起,从她不畏权势以瘦小的身躯倾泻出愤恨的海啸的那一刻起,从她拒媚溅血桃花扇的那一刻起,从她漂泊无依自身难保仍坚定地说出“抓住情根不放松”的那一刻起。侯方域也给出答案:她是值得的。是香君风华绝代的容颜,还是清丽婉转的歌喉,还是对寒风雪海冰山的苦陪觞咏,给了侯方域一个

不离不弃的理由? 书生意气的侯方域无疑是懦弱的――既没有史可法纵横沙场的霸气,也没有柳敬亭单刀会左良玉的胆识,更没有张薇万事皆可抛的洒脱,甚至没有马士英阮大铖的权谋。两个性格迥异的人却被一条红线勾连,雨打风吹,依旧剪不断理还乱。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这是无期的折磨,更是海誓山盟的考验。 我一直都不敢设想,如果自己处在那个时代,该何去何从?是坚守旧朝像一叶浮萍随之寂灭,沉入历史的泥土,还是在新朝里静水流深,有一片自己的土地和一个新的家?在情感上和人格上我选择前者,可在理智上我希望自己倾向后者,人总是多么大的断裂啊! 国已破,家已亡,活着的人留下的是幸运和煎熬,香君和所爱之人走进道观,这是他们的选择。“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这是他们入道的最具力量的扣问。 风萧萧兮,国不在,情何在?

《桃花扇》读书笔记3篇

《桃花扇》读书笔记3篇 《桃花扇》是一部表现亡国之痛的历史剧。作者将明末侯方域与秦淮艳姬李香君的悲欢离合同南明弘光朝的兴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悲剧的结局突破了才子佳人大团圆的传统模式,男女之情与兴亡之感都得到哲理性的升华。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桃花扇》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参阅。 《桃花扇》读书笔记篇一《桃花扇》是以侯朝宗和李香君坚贞不屈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并把他们爱情生活上的波折与国家兴亡的命运结合起来,实际上是以生花之妙笔,写亡国之痛剧,抒发了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 《桃花扇》创作于清代康熙年间,作者孔尚任虽然是孔子之后,但其为官之初,只是一个深受儒家理想影响的官员,并没有太强烈的遗老遗少情绪。真正开始计划写《桃花扇》,源于他在扬州三年地方官的经历。扬州接近南京,是史可法殉职之处,也是当年南明小朝廷的核心统治区域。孔尚任在这里拜访了大量的南明遗民,还跟与侯方域齐名的冒辟疆做过长时间的深入交流。正是这些探访和交流,奠定了《桃花扇》的写作基础。只要不是太迟钝的人,都能够读出《桃花扇》中强烈的怀念故国的情绪。 作为一部文学经典作品,《桃花扇》的艺术价值当然不

只是给遗民们提供黍离之悲这么简单。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它堪称是以戏曲形式呈现的一部“过明论”。《洪业》等史书中分析的明朝败亡的原因,在《桃花扇》中几乎都有所呈现。首先说党争,复社与阉党之间的争斗是导致南明朝廷严重内耗的重要原因。这部戏中,并没有对阮大铖、马士英等奸臣做脸谱化的刻画,这在阮大铖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他当时其实是有意结交侯方域,跟复社党人结成同盟的,这从他为侯方域带来迎娶李香君的妆奁就可以看出。如果不抱泛道德主义的观念,就应该知道,团结尽可能团结的力量,是残破的南明朝廷最好的选择。然而可惜的是,在李香君的坚持和其他复社党人的影响之下,侯方域最终退掉了阮大铖送来的妆奁。这不只使得自身遭受阮大铖的迫害,也使得南明文官沦为复社和阉党余孽这截然分明的两个阵营,争斗不已,严重内耗。而事实上,标明为正义化身的复社党人自身并不是纯洁无暇。正如魏斐德在《洪业》一书里所言,与其把东林党和复社称为有着共同道义和理念的政党式团体,倒不如说成是基于共同地域和利益取向的缙绅共同体,因为他们几乎都出自江南的士绅阶层,家底殷厚。这样置团体利益于国家利益之上的团体,实为有效中央集权之大敌。复社中的许多人士先后投靠大顺和大清,就是对他们宣扬的正统道德的最好讽刺。 明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军阀并起,中央弱化,这在《桃

孔尚任桃花扇赏析

孔尚任《桃花扇》赏析 1699年,继洪升《长生殿》传奇之后,经过作者孔尚任十年苦心经营、三次易稿的《桃花扇》传奇脱稿了。当时在南中国各省起兵抗清的前后三藩早已平定,清朝的统治巩固下来了。在清政府利诱、威迫兼施的文化政策之下,被称为“一代正宗”的《望溪文集阮亭诗》,都因才力单薄,为有识者所不满。“南洪北孔”就成为照耀文坛的双星。 《桃花扇》传奇是孔尚任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戏。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下了北京,明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杀,吴三桂勾引清兵入关,中国黄河以北各省陷入大混乱的状态。这年五月,凤阳总督马士英内结操江提督刘孔昭、南京守备徐弘基,外结靖南伯黄得功、总兵官刘泽清、刘良佐、高杰等,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建立了南明王朝。当时南明王朝统辖的中国南部各省都还完好,南京据长江下游形势之地,是明代二百多年的陪都所在,对南方各省还有一定程度的号召力量。清人入关之初,兵力不过十多万,占地不过关外辽东一带和河北、山东的部分州县。在这样双方形势对比之下,当时南明王朝若在政治上采取一些较开明的措施,团结内部,一致对敌,即使暂时不能出师北伐,收复失地,也还有可能像东晋、南宋初期那样,坚守江淮,徐图恢复。可是南明王朝建立之后不久,清兵即渡河南下,列镇望风迎降,扬州失守,南京跟着陷落。这曾经一度为南中国人民所属望的南明政权,仅仅支撑了一年,就土崩瓦解,不可收拾。后来南方的人民虽先后拥立鲁王、唐王、桂王等抵抗清兵,但比之南明王朝建立初期,形势已大相悬殊,终于为清兵所各个击破。为什么南明王朝会这样快地覆灭呢?明末清初的不少文人、学者曾经企图根据当时的历史事实加以说明,而孔尚任的《桃花扇》则是要求通过舞台艺术形象揭示出南明王朝没落的必然性的。 在《桃花扇》传奇一开始的时候,作者就在我们面前展开了复社文人陈定生、吴次尾等对魏阉余孽阮大铖的斗争。这实际是明代从万历、天启以来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派系斗争的继续。代表统治阶级内部最腐朽黑暗势力的阮大铖,正在等待时机,重新起来执政。以陈定生、吴次尾为领袖的复社文人,在政治上继承东林党的主张,有他们进步的一面。然而他们在“中原无人,大事已不可问”的时候,依然流连风月,买醉征歌,这就通过舞台上的人物活动,说明他们不可能担当起挽回国家危急形势的艰巨任务。 跟着复社文人对阮大铖的斗争而来的是为了建立南明王朝而引起的统治集团内部的争论。以马士英、阮大铖为首的魏阉余孽勾结江北四镇,企图迎立福王。为复社文人所拥护的史可法、左良玉都曾表示反对,没有成功。福王即位,马、阮当权,他们一面卖官鬻爵,尽量搜括,来满足他们荒淫无耻的生活;而缇骑四出,捉拿东林、复社党人,企图一网打尽,使这新建立的王朝愈来愈离开了人民,也愈走向没落。《桃花扇》第二十五出,写福王当北兵即要南下时,他所关心的只是怎样在宫中选优演戏,及时行乐。第三十六出写马士英、阮大铖在南明即要灭亡的前夕,还念念不忘他们的“一队娇娆,十车细软”,十分深刻地写出了这统治集团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当时南明王朝所赖以守御江北的是黄得功、高杰、刘良佐、刘泽清等四镇,所赖镇守上游的是左良玉的兵力。由于这些部队本身的腐朽和统治集团内部无可调和的派系矛盾,终于使他们的力量在内战里面自相抵消。史可法出守扬州,满心希望出兵北伐时,江北四镇将领就为了争夺扬州地盘,起了内讧。后来经过史可法的苦苦调停,高杰也自知寡不敌众,才同意离开扬州,前往开洛防河。高杰引兵北上之后,为睢州镇将叛徒许定国所暗算。剩下黄、刘三镇又为了统治集团内部派系的斗争,被马士英、阮大铖等调去阻塞左良玉兵东下,河淮一带,千里空虚。因此当清兵南下时,只留下史可法一支孤军,困守扬州。扬州一失,南明王朝也就跟着覆亡了。 当吴三桂勾引清兵入关,民族危机间不容发的时候,摆在南明王朝面前的主要任务,是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统治阶级与人民之间的矛盾,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共同对付当

孔尚任的《折桂令·问秦淮》赏析

孔尚任的《折桂令·问秦淮》赏析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作者简介】 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著有《桃花扇》,时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 【注释】 ①秦淮:今南京秦淮河,作品中借杜牧《泊秦淮》之意,来表现国家风雨飘摇的情况下,众生还在歌舞升平。 ②端阳:南方重大的节日,这里指经过战乱,歌女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 ③“白鸟”句: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好一派万物争自由的勃然生机。 【译文】 曾经的秦淮两岸画船窗寮,窗户上,破纸迎风瑟瑟作响,朽门外,潮水拍打空城阵阵传来,这风声,潮声反衬了人声寂寂,一片萧条冷落。过去,这里游人如织,佳丽云集,舞榭歌台,笙箫彻夜。河中,彩楫画肪闹端阳,岸上,酒旗耸立庆重九。而现在,歌女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即使适逢节日,也是“端阳不闹”,“重九无聊”。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刚绽放的黄花上有几只蝴蝶在飞,刚落下的红叶如此美丽,却没有人来欣赏了。 【鉴赏】 该散曲为清朝著名戏曲作家孔尚任所作,出自《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哀江南》。此曲描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的所见所感,突出南京荒凉残败的景象,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曲中,繁茂、永恒的自然界与萧条没落的秦淮社会形成了强烈对照,在艺术的对照中,深化了主题的表达。 此曲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秦淮河横贯南京市,河两岸为景胜、繁华之地,但现在苏昆生见到的是一片残败。“破纸迎风,坏槛当潮”两句,以声音衬寂寥。窗户上,破纸迎风瑟瑟作响,朽门外,潮水拍打空城阵阵传来,这风声,潮声反衬了人声寂寂,一片萧条冷落。接着,作者将人物和节日情况作今昔对比,突出今日秦淮河无人无乐无节日佳庆的空寂。过去,这里游人如织,佳丽云集,舞榭歌台,笙箫彻夜。河中,彩楫画肪闹端阳,岸上,酒旗耸立庆重九。作者用富有特征性的“粉黛”、“笙箫”、“灯船”、“酒旗”,写尽了昔日秦淮河畔繁华竟逐的景象。而现在,歌女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即使适逢节日,也是“端阳不闹”,“重九无聊”。“端阳”、“重九”代麦了南方的重大节日,“不闹”、“无聊”突出了一片冷落凄清。“不闹”从环境气氛说,虽是佳节,却无热烈欢悦的氛围。“无聊”从情绪说,写出人们没有兴致,无心无绪的委顿精神状态。节日尚且如此,平日就更可想而知了。作者把人民的亡国哀痛心理,挖掘得多么深,表达得多么活啊!秦淮河舞歇歌罢,亦大有与南明王朝笙歌旖旎、舞榭歌台相对照的意味,在对比中,加深人们的兴亡感触。今昔对比后,“白鸟飘飘”四句的自然景象描写,进一步开拓意境。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

孔尚任昆桃花扇唱词赏析

孔尚任昆桃花扇唱词赏析 桃花扇是“南孔北洪”之一的孔尚任写的剧本。《桃花扇》是一部表现亡国之痛的历史剧,剧中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现如今也是昆曲中的著名剧目,至今都有在演出中上演,深受戏迷们的追捧。那么昆曲中《桃花扇》唱词赏析是什么样的?下面是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孔尚任昆曲《桃花扇》唱词赏析其一,深沉的家国情怀。《桃花扇》是描述南明王朝兴亡的一部历史悲剧。身为孔门子孙的孔尚任,目睹明清易代之血雨腥风、生灵涂炭。他虽被清廷笼络,却志不得伸,深为明王朝的覆灭而惋惜、痛心。 他以艺术的曲笔探寻悲剧的成因,以醒后人。剧中一曲“哀江南”倾诉着作家深沉痛切的家国情怀:“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其二,虚实相生、史戏浑一的创作理念。《桃花扇》是一部严谨的历史正剧,写的就是刚刚发生不久的国家社稷情状,亦可视为彼时的现代剧。作家遵循严谨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剧中的主要人物、事件皆本诸史实,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回肠荡气的历史画卷,给今人以真实的历史认知和启迪。

《桃花扇》中的某些关节,如史可法的“沉江”、侯朝宗与李香君一同“出家”及李香君的“骂筵”等,显然是作家根据戏剧情景与人物性格的需要而加以想象的。《桃花扇》的典范意义在于做到了虚实相生,史与戏浑然一体,真实可信,引人入胜。 其三,人物性格的多重叙说。《桃花扇》围绕李香君与侯朝宗的爱情主线状写了众多人物,有名有姓的就有二三十个,呈现一幅驳杂的社会断面。 这些人物有的浓墨重彩,有的稍加点染,但各有不同的面貌神态,各自“面目精神,跳跃纸上,勃勃欲生”。其手法,一是同类人物的对比,如同为妓女的李香君与李贞丽,同为文人的侯朝宗、陈定生、吴次尾,同为将帅的史可法、左良玉……各有不同的音容笑貌、待人处世。二是不将人物单一化、脸谱化,而是多层面地写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孔尚任简介孔尚任出身孔门望族,字聘之,号东塘,是孔子的六十四代孙,是我国清朝诗人和戏曲作家。孔尚任继承了祖先的儒家传统思想,自幼潜心文学,并在弱冠之年参加岁考,可惜名落孙山。但是,孔尚任依旧向往官场,通过捐官的方式,纳了与一个“例监”。 潜心文学的孔尚任对南明兴亡颇感兴趣,在学习与当官期间,亲自下田野,从亲友、民间、诸家记载中采取轶闻与史实,读书著述,最终汇成一部《桃花扇》。这是一本记载了南明兴亡的传奇作品。 在孔尚任的而立之年,他的人生转折出现了。1684年,康熙南巡曲阜祭孔。孔尚任御前讲经,丝丝入扣,深入人心。他还巧解了康

《桃花扇》与孔尚任的儒家情怀_历史反思

《桃花扇》与孔尚任的儒家情怀_历史反思论文导读::孔尚任作为圣裔,自幼饱受儒家文化浸染,在《桃花扇》的创作中,他始终以儒家的视眼来审视南明王朝覆亡的这段历史,在感伤中反思儒家的得失。《桃花扇》不仅对朝廷中人进行了道德评判,还在下层人物身上寄予了儒家的道德理想。论文关键词:儒家理想,道德评判,历史反思 《桃花扇》[1]是清初戏剧家孔尚任的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它与洪升的《长生殿》一起成就了清代戏曲的巅峰。作者孔尚任经十年三易其稿,“一句一字,抉心呕成”,对这部创作投入了极大的心血。在这部“借离合之情,发兴亡之感”的历史戏剧中,他始终以儒家的视眼来审视这段历史,在感伤中反思儒家的得失。解读《桃花扇》,很有必要先了解孔尚任的思想取向。 一、孔尚任儒学的一生和《桃花扇》的创作动机 孔尚任和任何元杂剧、明清传奇作者的家世源流截然不同,他是被封建社会尊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孙,自幼便饱受儒家文化的浸染。在曲阜孔氏家学的氛围中,他受了完整的封建教育,对于“礼乐兵农之学”的研究,特别是在乐律方面“夙秉家学”,下过二十多年的考证工夫[2],很有造诣。因此,“衍圣公”孔毓圻曾请他为其夫人治丧,修《孔子世家谱》、《阙里新志》,并教“邹鲁弟子”以礼乐,还访求工师,造了一些礼乐祭器,并在孔庙主持了一次“释菜”大典。由于他才华出众,有了主持大典的经验,康熙皇帝来曲阜祭孔时,孔尚任当之无愧地成为为皇帝讲经导游的最佳人选。因为表现出色,备受

赏识而从此走上了仕宦之途。为此,他还写了《出山异数记》记叙了康熙“驾幸阙里”的“盛况”和自己感受到的“殊荣”。 但他毕竟出生于清顺治五年,明清的易代历史反思,被夺取的不只是一个明王朝,而是整个汉族地主阶级统治的政权,它的结果远非历史上的改朝换代所能相比。孔尚任自幼便饱读经书,不可能对此没有思想上的震动。况且他的祖先,或是明朝的忠臣孝子或是隐居不仕的清高之士。他的父亲孔贞璠,就“以养亲不仕,崇尚气节,解纷御侮”而为人所敬重。他的父辈友人贾凫西、族兄孔尚则、岳丈秦光仪等人都是爱国忠明的,他们的言行对孔尚任亦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发表论文。作为圣裔,遭遇异族入主中原,又恰逢康熙盛世,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与严夷夏之大防的撞击,使其思想处于一种矛盾动摇的状态中。他的一生经历过读书闲居、入仕、罢官隐居几个阶段。据徐振贵《孔尚任年表》记载,他曾努力争取由科举进入仕途,在31岁乡试未中后才隐居的。34岁他还典田捐纳国子监生,而对于这一举动,他又感到内疚,认为是“倒行逆施”。而出仕后,他的《出山异数记》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康熙的感激涕零,说“书生遭际,自觉非分,犬马图报,期诸没齿”后笔锋一转,又说“但梦寐之间,不忘故山,未卜何年,重抚松桂!石门有灵,其拒我耶?其招我耶?”对自己的入仕亦有着隐隐不安,这种思想矛盾一直伴随他终生。但不管是入仕还是隐居,他信奉儒家思想这一点没有变。他在淮扬治水期间写作的《湖海集》虽是“呻吟疾痛之声”,但从诗作可以看出他是儒家人士。远寻延陵十字碑、拟拜子游之墓、纪念孔融而立书院梅花岭上、勉议重修六君子祠,

《桃花扇》教案

《桃花扇》教案 一、课堂导入 《桃花扇》是在洪昇的《长生殿》脱稿11年之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诞生的。继《长生殿》之后,孔尚任的《桃花扇》的问世再一次轰动文坛。一时间,京城内外文士们纷纷传看传抄。洪昇创作的《长生殿》和孔尚任创作的《桃花扇》成为康熙剧坛上最成功的、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他们的这两部作品代表了古典戏曲创作的两座高峰,堪称传奇剧本中的双壁,因为洪昇是南方浙江钱塘人,孔尚任是北方山东曲阜人,因此世人称他们为“南洪北孔”。 二、孔尚任的际遇和《桃花扇》的创作历程 “圣裔”出生 《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又自称云亭山人,曲阜(今山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孔尚任的一生坎坷,他的升沉荣辱也是比较戏剧性的。孔尚任早年在师门山读书,自幼即留意礼、乐、兵、农等学问,还考证过乐律,为以后的戏曲创作打下了音乐知识基础。 出山“异数” 孔尚任青年的时候想要努力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为此他还卖田納粟捐了监生的科名,但是都没有达到目的。直到1684年,37岁的孔尚任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受到了康熙皇帝的赏识。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在返程的时候经过曲阜祭祀孔子,孔尚任被推举在祭奠后讲经。在讲经的时候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赞许,并让他引驾观赏孔庙、孔林。孔尚任就是在这时候被吏部破格任用的。孔尚任就由一个乡村的秀才变成了国子监博士。孔尚任为自己这种不寻常的际遇写了《出山异数记》。其实康熙看中的是他是一位有才学的圣裔,破例提拔他是含有尊孔崇辱的意思。 滞留扬州 孔尚任在国子监做了半年的学官后,寿命随同工部侍郎去淮扬治理下河,疏浚黄河海口。康熙皇帝可能是有意给他个升转正途的机会,但事情却走向了另外的方面。当时的河道总督靳辅不同意疏浚下河海口,和下河衙门官员发生了争执,闹到了朝廷中形成两派官僚互相对立攻击,三年下来靳辅一方胜利,撤销了下河

孔尚任与《桃花扇》

孔尚任与《桃花扇》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戏曲史又产生了一部杰作——孔尚任的《桃花扇》。它与十年前问世的洪昇《长生殿》一起,成为清初剧坛上耀眼的双璧。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塘,又自署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后裔。父亲孔贞璠,明末举人,入清后,“养亲不仕”。孔尚任早年曾花钱捐了一个监生的科名。三十五岁以前隐居曲阜县北石门山读书,对礼、乐、兵、农诸学下过一番功夫,尤其对乐律有较深研究。一次,康熙皇帝东巡谒孔林(1684),举行祭孔大典,孔尚任被推荐到御前讲经。因召对称旨,以一监生身份超擢为国子监博士,从此走入仕途。他为这突然而来的恩荣感激涕零,专门写了一篇《出山异数记》。后升至工部员外郎,曾随工部侍郎孙在丰治理水灾,三年间往来于江淮之间,住在扬州。游金陵时凭吊过明朝遗迹,还结识了冒辟疆、黄云、宗元鼎、杜濬等明末遗老及其他著名文人,搜集到不少南明兴亡的素材,这对于他创作《桃花扇》帮助甚大。孔尚任博学多才,兴趣广泛,喜好收藏书画古玩,又擅长诗文,有《湖海集》、《岸堂稿》传世。《桃花扇》脱稿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据其自云,苦心经营了十余年,三易其稿始成(《桃花扇本末》)。次年(1700)四月,因“文字祸”罢官,有人怀疑与《桃花扇》有关,但无确切材料佐证。总算起来,孔尚任官宦生涯只有十五年。晚年生活在家乡,七十一岁病卒。他的剧作除《桃花扇》外,还与友人合写过《小忽雷》传奇。 《桃花扇》是一部标准的历史剧,亦可称时事剧。共四十出,分上下两本,首尾另加“试”、“闰”、“加”、“续”四出。剧作通过复社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南明王朝旋立旋亡的历史,“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明确宣布:“《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表达了通过戏剧形式总结历史教训和抒发兴亡之感的创作意旨。 的确,《桃花扇》以其精巧的艺术构思几乎概括了从崇祯灭亡前夕的1643年至弘光灭亡的1645年期间,发生在以南京为中心的政治舞台上所有重大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而表现这一宏大的历史场面,则又是将复社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悲剧放在南明政治斗争的旋涡中,经受悲欢离合的考验来完成的。剧作以侯方域、李香君、柳敬亭、苏崑生、史可法等为正义势力一方;以弘光帝、马士英、阮大铖等为邪恶势力一方,围绕着揭露阉党余孽阮大铖企图拉拢侯方域的阴谋,以及南明朝廷昏君奸臣当道,排挤史可法,大肆迫害复社文人等事件展开了一系列斗争。真实地再现了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的南朝小朝廷,存在着“朝堂与外镇不和,朝堂与朝堂不和,外镇与外镇不和;朋党势成,门户大起,虏寇之事,置之蔑闻”(《夏完淳《续幸存录》》的可悲政治局面。早在李自成起义军占领北京,崇祯帝上吊自杀,清军大举入关之时,马士英、阮大铖就表白:“幸运国家大变,正是我辈得意之秋,”“捷足争先,拜将与封侯,凭著这拥立功大权到手。”抢先拥立福王,控制了南明小朝廷。结果,弘光帝只知荒淫享乐,马士英、阮大铖一味排除异已,迫害忠良,导致左良玉在清兵压境之际从武昌起兵东下,以“清君侧”名义就食南京。而马、阮等人“宁肯叩北兵之马,不可试南贼之刀”,抽调江北三镇与之对抗。最后,清兵乘虚而入,南明灭亡。马、阮给自己留的后路则是“跑”和“降”两个字。剧中《选优》、《逃难》、《劫宝》等几出戏,把南明这伙“私君、私臣”的丑恶嘴脸揭露得淋漓尽致。 作为历史剧,《桃花扇》在反映南明王朝旋立旋亡的过程方面是相当严谨的,在《桃花扇凡例》中就明确说明:“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至于儿女钟情,宾客解嘲,虽稍有点染,亦非乌有子虚之比。”正是在这一点上,《桃花扇》堪称古代历史剧的范本。但是,把南明的复灭仅仅归结于权奸误国显然是表层和偏颇的。从历史原因讲,与

古典名著赏析《桃花扇》

《桃花扇》是孔尚任经过十余年的长期酝酿,在掌握大量史实材料的基础上,根据“实人实事”而创作的一部反映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传奇。 《桃花扇》的思想意义在于:明朝灭亡以后,孔尚任第一个以戏剧的形式,展现了明末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评价了南明的历史,艺术地总结了这一段历史教训。作品暴露了南明小朝廷的昏庸和腐败,揭露上层统治集团及其军事首领间的尖锐矛盾,刻画了马士英、阮大铖一伙迫害清议派和无辜百姓的凶残面目,鞭笞了他们在国家危急时刻的投降主义本质。在表现正面人物时,孔尚任描写了史可法抗击清兵的决心,表现了他在“江山易主”以后沉江殉国的英雄气概。作者赞扬了李香君关心国家命运、反抗邪恶势力的可贵气节,肯定了民间艺人柳敬亭、苏昆生为挽救国家危局不惜奔波以及他们和其他歌妓、艺人、书商等下层人民反对权奸、关心国事、不做顺民的正义感和民族气节。在正反人物形象的强烈对比中,人们看出了明朝“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桃花扇小引》)这一幕江山沦亡、“舆图换稿”的历史悲剧,激发当代人的故国情感,唤醒了潜在的民族意识。 首先,从《桃花扇》所展现的故事情节里,我们看到了明代三百年基业覆亡的原因。当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下北京,清兵乘机入关的时候,马士英、阮大铖等阉党余孽勾结四镇迎立福王。他们忘记了中原未复,大敌当前,买妾的买妾,选优的选优,完全是一派腐化堕落的现象。为了私人派系的利益,他们不仅丝毫没有想到上下一心,团结对敌,反而假公济私,自相残杀,最后甚至调黄、刘三镇的兵去截防左良玉,致清兵得以乘虚南下,成立刚刚一年的南明王朝就跟着覆亡。作品中关于这方面的大量描绘,鲜明地揭示了南明王朝覆亡的历史教训,确是有它深刻的现实意义的。它使我们从一连串舞台艺术形象里清楚地看到当时南明统治集团里那些最腐朽黑暗的势力怎样由生活上的苟且偷安、腐化堕落,一步步把国家民族推向覆亡的道路;又怎样由政治上的把持权位、排挤异己,一步步走向了投降敌人的道路。 其次,作品还通过侯方域的活动表现当时统治阶级里另一部分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政治面貌。侯方域是著名的复社文人领袖之一,在继承东林党人的事业,反对阉党余孽的斗争中,表现他政治上进步的一面。然而正当国家内外危机深重的时候,他却沉醉在歌楼酒馆之中,这就决定他在政治上的动摇态度,不可能担当起挽救南明危亡的历史任务中国古代爱情戏往往表达了封建社会中人们对禁欲主义的反抗以及对婚姻自由的向往与追求。例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和汤显祖的《牡丹亭》都集中反映了对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的控诉,强烈表达了对婚姻自由的无限向往。又如,清代洪升的《长生殿》主要是借兴亡之感来突出杨、李爱情,从而表达自己的爱情理想,具有浪漫主义思想。可见,当时的爱情戏剧都是以“情”为主的,具有缠绵婉转的爱情主题。 最后,作者还为我们描绘另外两类人的精神面貌。一类是以史可法为代表的爱国将领。老泪风吹面,孤城一片,望救目穿。使尽残兵血战,跳出重围,故国苦恋,谁知歌罢剩空筵。长江一线,吴头楚尾路三千,尽归别姓。雨翻云变,寒涛东卷,万事付空烟。精魂显,大招声逐海天远。”——〈古轮台〉然而在那样腐朽的南明王朝里,史可法是完全孤立的。他名为阁部、统帅,实际只有三千残兵,一座孤城。结果也只有留下一个悲壮的民族英雄的形象。综上所述,孔尚任的《桃花扇》把爱情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爱情负载了国家、民族的重任,最终指向政治伦理。作者借侯、李的爱情来反映南明覆灭的历史,尤其在剧情发展、人物塑造和主题思想中突出了戏剧结构的宏伟精巧,这是作者对明清传奇结构的独特见解。而且与其他戏剧相比,更突出了作者对审美意识的高度评价。因为它打破了中国传统惯常的大团圆的结局,也开创了古代爱情戏的新发展,更突破了古代历史剧的模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