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社会科学课探究问题与对策

社会科学课探究问题与对策

社会科学课探究问题与对策
社会科学课探究问题与对策

小学科学课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科学教学中“满堂灌”的做法的确已经大大减少了,探究活动教学的理念已越来越被老师理解和接受,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学习方式正在课堂教学中被广大师生所采用。许多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不少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方式,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但反思我们的科学课堂中探究活动的教学实践,不难发现也有一部分教师一味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活动性,而忽视了设计这些探究活动存在的价值,使得这些活动流于一种形式,科学探究活动没有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下面就是我对科学探究活动教学现状的分析及思考。

一、偏离教学实效的探究活动

目前,主题性教学、科学性探究已成为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两面大旗。勿庸置疑,课标所提倡的理念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在没有深刻领会其中的含义的情况下,有人认为凡小学科学教学必有活动、必有探究。在这种思想的误导下,在小学科学的教学领域刮起了一股疯狂的“探究活动教学”之风。

1、画蛇添足。

如:在上《流动的空气》这一节课时,一位老师先打开一瓶香水放在门口,请闻到香味的同学依次举起手来,接着老师就请学生小组讨论:“香味在教室里是怎样传播的?你能画出它的路线图吗?”,讨论完后学生进行汇报,而学生所画的路线图是五花八门,问他们为什么这么画,学生都说是凭自己的想象。我们知道香味的传播不仅仅是空气流动的结果,它还涉及到很多科学知识,画路线图的探究活动在一节课上我认为是画蛇添足。

所以,我们在设计探究活动之前,教师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某一环节的探究活动是否符合教学需要,是否增进教学效果,要进行勇敢的取舍,并非每一课,每一环节都需要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如果几句话、几张图片或简单的手势就能让学生清楚地明白,就根本不需要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为了追求“效果”或“创意”,而舍近求远、去简求繁。显然是违背了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

2、面面俱到。

一节课中是不是每个知识都需要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呢?探究活动是否需要面面俱到呢?我们知道那些取得辉煌成就的科学家都是善于吸取前人的研究结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科学高峰,而并非事事都要靠自己从头去探究。学生的学习虽然主要是基于直接经验、探究式的,但间接学习毕竟是大量存在的。

所以我认为,一堂课并不是每个问题都要探究,探究的问题一要符合学生实际,二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先从简单问题开始逐渐向复杂问题过渡。如:在测量水的温度时,对于如何使用温度,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就可以采取直接告诉的方法,如果以前学生使用过,也可采取提问式的方法,就不必一定让学生自己研究使用的方法了。这样节省出时间,把探究活动的重点放在测量水温的变化上。再比如,有的课教学内容比较多,在教学中也要把握教学的主要环节,突出主要内容、重点,不要事事探究,结果面面俱到,水过地皮湿,重点不突出,学生能力得不到切实培养。

实际上,不同的教学内容,探究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有的希望学生能通过各种媒介搜集大量资料;有的则需要他们重复进行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有的要求他们运用不同的探究方法去解决不同的同题;还有的要让学生对其他探究结果提出质疑,等等。每一次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合理取舍,突出教学的重点。这样,既满足了学生探究活动中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其体会到探索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又能较好地从总体上掌控教学进程,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形式化的探究活动

在采用探究教学的课堂上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给了学生探究的时间,让学生经历整个探究的环节,但整个过程,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意图,遵循教师制订的方案,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得出教师想要的结论。教师每一步都牢牢掌握着教学的支配权,学生自主的空间非常狭小,几乎没有自己做决策的机会和权利。在这样的探究教学中,学生有探究的时间却无自主的空间。

1、刨根问底

所谓的问题式探究活动,就是老师提问学生根据问题去探究回答的教学模式,这种“满堂问”的教学,表面看去,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其实仍然是一方强引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与新课程中的探究活动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完全把学生的思想禁锢在一个框架内,把学生的思维朝一个方向纵向牵引。

如:一位老师在上《蚂蚁》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对蚂蚁进行观察,并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蚂蚁的身体分成哪几部分?蚂蚁有没有眼睛?蚂蚁有没有触角?蚂蚁有没有脚?有几对?等等,然后让学生对蚂蚁进行探究。这样教师设下的一系列问题,学生不大可能一下子就想到,在很大的层面上这些问题都是教师“给予”的。这种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探究”,其实质是学生由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被教师束缚在预先设计好的问题中,围绕着问题进行的形式化的探究活动,这样的探究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吗?

我们应该明确,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中最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没有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探究便无从说起。因此,问题是各个探究过程的核心。要实现科学探究的学习目标,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尤为重要的是──由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因此,要让学生真正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把学生引入到一种成为参与者的渴望状态,极大地激发学生内心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毫无被迫的痕迹。

2、按部就班

有的老师总是对学生不放心,怕学生活动方案设计不好,便主动为学生设计好探究方案。从学生实践过程看,似乎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了实践活动,经历了动手实践、探索求知的过程。可是实际上,探究活动中的每一步教师都规定的太死,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地完成整个过程,就能很容易地得出结论。整个探究过程无须学生猜测和深入的思考,无须学生创新,失去了科学探究所能体现的价值。

如:在上《改变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时,一位学生提到物体的大小和沉浮有没有关系,这时教师就及时引入“那我们来做实验证明吧”。于是就出示了探究活动的方案:1、准备重量相同、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四个球;2、把四个球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在桌上;3、预测四个球在水中的沉浮情况;4、把四个球按顺序一一放入水中进行观察;5、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接下来就请学生按活动方案进行实验。其实,在这里怎样来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才是探究活动的关键所在。

探究活动教学是让每个学生自己去经历、体验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有与众不同的经历和体验。一方面,他们的探究过程与教师设想的会有差异,毕竟学生与作为成人的教师在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分析决策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有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学生在学习需要、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学习优势等方面各不一样,因而每个学生的具体探究过程以及从中获得的体验也就各不相同。然而,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忽视这些差异,要求所有的学生按照自己的设想,在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方法、以同样的速度找到统一的标准答案,达到一致的学习水平。全部由教师包办了探究活动学习的几个要素“提出问题”“设计实验”等,这是十分错误的。

三、盲目化的探究活动

科学课要求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课堂教学,要求学生亲历活动来体验科学,这就需要大量的时间。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一节课师生感情融洽,气氛热烈,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到了下课的时间,有些学生甚至不知道自己进行探究活动的目标是什么,探究活动得出了什么结论,老师也不作任何评价,这样的探究活动总让人觉得

有些遗憾。

1、无的放矢

我们在小学科学的课堂上可以看到处处是活动,可谓热闹非凡。有些老师在学生探究思路不清的情况下,甚至连研究问题都不清的情况下,就匆匆让他们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这样做的结果,表面上看,科学探究活动场面热闹,学生探究非常投入。但实质上,这种探究活动目的不明,方法不清,活动无序,探究缺乏科学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例如:在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时,教师不辞劳苦地收集了大量的形状不一、大小不一的材料:胡萝卜、木块、橡皮泥、回形针、铁盖、泡沫、牙签等等。没想到,材料刚发下去,一句“我们来看看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话还没说完,教室里就像炸开了窝似的,学生争的争、抢的抢、扔的扔、玩水的玩水,乱作一团,怎么指挥也停不下来,老师无可奈何。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在探究活动中为了确保探究活动的效果,决不能让学生放任自由,看起来学生摆弄着一堆的材料,热热闹闹地边做边讨论,却并没有展开真正的探究,教师要在各个环节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展开真正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把探究活动深入下去。

2、一无所获

科学课提倡让学生真刀真枪地搞科学。科学课以知识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在做中、玩中、体验中获取知识。不论什么样的科学探究都是需要结论的,有的是明确的、有的是开放的、有的是不确定的,但这些结论不应是教师灌的,而应是着重让学生通过体验获得的。

但在现在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有一些现象使发人深省的,如:

一次,一位科学教师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准备非常充分,他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学具和教具,教学中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各种各样的学具进行探究活动,显得很热闹,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学生一连做了三次活动,还说不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没办法,这位老师只得自己把结论告诉学生。课堂教学看起来热热闹闹,一步一步让人目不暇接,但学生却不对探究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即使是回答也是低质量的、浮于表面的。教师看起来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权利,学生说得、做得热火朝天,一节课下来,竟然让人不知道今天究竟学了什么。

知识是学生进行探究的载体,没有知识做保证,探究是无法实现的,也是毫无意义的。如果学生总是这样探究而无结果,学生久而久之也会没有兴趣。新的教学理念提倡的是用“科学探究”的过程来探求知识(结果),反对传统说教式、填鸭式的知识传承方式,不是反对知识本身,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过程和结论同样重要,重“过程”中的

发现、感悟、体验,同样也应重探究出的“结论”。

因此,无结论的探究活动决不是高质量的探究,也不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科学探究活动如果没有结论也不是我们所期望和追求的。所以,我们应正确处理好探究的过程和结论的关系。过程和结论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是探究活动的不同阶段,它们相依相存,缺一不可!

3、兴趣索然

《标准》强调评价要伴随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及时评价。评价是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正确把握评价方式,才不会冷淡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热情。但是有的老师在上课过程无评价,或对学生评价模糊,使学生的积极性受挫,也影响了探究的存在价值。所以,我们应重视对学生探究过程的评价。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应及时检查完成情况,对得到的结论、经历、方法加以总结,使学生明白在此次活动中获得了哪些正确的知识和结论,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获得了肯定,自己的“科学实验”获得了成功,从而激发他们去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这也是对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情感态度的培养。

科学课程的特点决定了科学教学的变革必然是一种扬弃。科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不能为了“立”而破除一切,不能借改革之名回避传统和实际,甚至避开规律,当然更不能矫枉过正。处理好课改中的诸多问题,不断地反思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认真对待探究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着眼于每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真正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动”起来,有利于新课程的健康迈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兴趣,倡导运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式,在探究的过程中触动其心灵、引发其思考,进而引领学生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科学探究。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老师们已逐步重视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自主探究活动,借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怎样才能真正发挥“探究”效能呢?

策略之一:注重探究性学习情景的创设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最普遍的设计是“规范教学”。虽然许多老师在细节处理上作了许多变通,力求用新课程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在多个环节中体现、研究性、生成性、合作性。但从新的教学理念看,这样的“规范教学”,忽视了教学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学生的兴趣。研究表明,没有学生兴趣参与的课不可能是一堂成功的课。如果我们用“情境设计”来代替“规范教学”,让学生在整堂课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那教学效果肯定是不言而喻的。“情境设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扩大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兴趣浓厚地体现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

1、创设激趣式的导入情境,引出探究问题。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科学的知识。而创设丰富的、有趣味性的、有现实性的情境,让学生一开始就处于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吸引学生主动到实践活动中去是科学探究成功的前提。通过游戏活动,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提出问题及探究任务,驱动学生去进行研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推动思维主动发展。

如在《磁铁的两极》导课时,本人先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然后出示一条“热带鱼”把它挂在铁架台上并转动一下。“你们可不要小看它,它的本领可强了,老师在这里可以肯定的告诉大家,等它停止转动后,鱼头一定朝南,鱼尾一定朝北,你们信不信?”学生纷纷表示不信。“不信,请看它表演”“怎么样,哪位同学还想上来试试,这时你有什么想问的吗?”这时有学生举手问:“热带鱼的头为什么老是指南,尾老是指北呢?”我接着说:“对呀,热带鱼的头为什么会指南,尾会指北呢?谁能帮助他找到答案。”这时又有学生站起来说:“可能里面有磁铁吧!”“真的有磁铁吗?”我追问道,这时下面产生了两种意见: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哪就请一位同学上来检查一下,到底有没有磁铁?”打开鱼肚子一看,果然有一块磁铁。我又追问道:“看到了这个秘密你有什么想法?”有学生举手问:“磁铁真得能指南北方向吗?”这样通过设置悬念、创设教学情境,步步深入地提出探究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2、创设多元化的活动情境,体验探究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①体验式活动。如学习《我们的身体》后,可以让学生单足走路、蒙眼走路,数一数、摸一摸身体的骨骼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我们的身体。

②操作类活动。学科学的最好方法是“做科学”。《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指出“学习科学是小学生要亲自动手做,而不是要别人做给他们看的事情。”例如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制作网页、电子小报等,探索电子信息世界的奥秘,从小培养学生对电子信息技术的爱好,必将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出较大的作用。

③调查类活动。如学习《生物与环境》后,让学生调查我们身边的环境,通过制订

计划、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将对环保问题的探究推向深入。

④种养类活动。如通过种养常见的、易于管理的动植物活动,交流栽培植物和饲养小动物的经验和体会,展示观察记录,全面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

⑤竞赛类活动。这种形式的活动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参与面也广,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互助协调、合作交往的能力都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⑥兴趣类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各种科技兴趣小组,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实践调查,撰写科学小论文,尝试完成科技小制作或小发明等。

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教学目标上应该把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融合在一起,既有知识教育的要求,又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科学探究的实践。活动在形式上因目标、内容、资源、儿童的年龄特征和经验背景的不同可采取各种各样的模式,可以是一种活动单独组织,也可以是多种活动相互糅合。这样的活动可能是一节课,也可能是几节课;可能在课堂上完成,也可能需要课外活动的配合。

策略之二:注重探究性学习过程的互动生成

我们平时所实施的“规范教学”是一种“刺激——反应——再刺激——再反应”的过程,是一种要求不折不扣地执行既定教案的行为取向。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是自主地、探究性地学习,它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心理学,它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面对“活生生”的一群学生依旧有太多的不确定,更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发生。

我们要密切关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生成性”,学生在课堂中有创造性的表现,“生成”各种有价值资源是建立在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探究活动基础上的,学生动起来了,就会动出新东西来,在动的过程中出新思想、新创意、新观念、新问题,这些思想、观念、创意、问题,便变成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鲜活资源,我们的教师要求发挥教学机智,据此来调整教学行为,从而使上课走向师生“互动生成”,如此课堂必将成为孕育发展性人才的沃土。如何促进动态生成?

1、营造民主和谐的研讨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好一个优良的学习情景,把学生导向科学探究,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就会有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学生对自己发现或提出的问题也最感兴趣。因此兴趣激发灵感,是发现的先导。

现代教育十分强调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表达”是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重要方式。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教师要跨越和学生年龄、地位、身份、经历、经验之间的鸿沟,平等待人,真诚对话。教师不能压服对方,而应学会“倾听”,使学生敢

于“表达”,乐于“表达”,让师生的知识和精神之间达成相互碰撞接纳、融合的状态。为此,教师还应做到:

①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对探究要求的理解与感悟,每个学生都会因自身知识的储备和经验的积累而呈现出个体差异。作为教师,应珍视这种差异,最大程度地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如果教师兴头所致,一次“主动干预”也许就是学生“封闭心灵”的开始。

②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小学科学课堂实质就是师生进行交流的空间。“交流”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个体之间人格的平等,如果抛弃了这一点,“交流”也只能成为“泡影”,师生之间的情感也无法生成。

③允许学生表达“出错”。学生出错十分自然,因为他们的表达方式等往往和成人截然不同,可能心中所想未必能表达准确,要看老师怎样正确引导和评价。更何况,有时“错误”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教学资源,要看老师怎样恰如其分地利用这种资源。

④允许学生表达“出格”。所谓“格”,这里指的是“规范”。就像练书法一样,如果过分地强调“入格”,让学生整天围着那些固定的思路、模式等打转转,那“出格”之日恐就难盼了。某种程度上讲,“出格”更是学生创造性表达的体现。

2、及时抢救突发的“险情”。

①预案及时“变奏”

对以科学探究为主的科学课堂教学来说,在具体实施教案时,课堂经常会被学生的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所打断。因为预案的设计只是我们所做的一个大致的教学流程,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这些“意外”或许打乱教学的节奏,但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但学生总是在这样的不断的生成过程中得以发展。下面一位教师教学中精彩生成的片段就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如在三年级科学《小苏打和醋的混合》一课中,教师手持一杯液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手段辨别一下这是一杯什么液体。学生通过看、闻、尝判断出是杯醋。

教师: 下面老师往杯子里加入一匙小苏打,然后把点燃的火柴伸进这只玻璃杯中,猜猜看,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学生兴奋地等待实验结果。)

按照正常情况,小苏打和醋的混合会产生二氧化碳把点燃的火柴熄灭。但出现的结果却令教师措手不及:点燃的火柴放进杯里却怎么也灭不掉。

失败的实验引发学生们的议论:“咦!怎么没变化呀,不是和原来一样吗?”教师也有些紧张,自以为混合比例不对,调整比例重做实验,结果依旧,火柴不见要灭的样子。

这到底是为什么?课堂出现的意外使学生兴趣大增,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发现混合比例不是失败的原因,问题可能出在实验材料的一个细节上:要求准备的是醋,但却是白醋,而这节课中教师用的是陈醋,会不会和这有关?带着疑问立刻实验,结果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的气体终于让点燃的火柴熄灭了……

②目标随机“升降”

在生成的科学课堂中,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因此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完善,教学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

一位青年教师执教《雨和雾》,在即将下课时,老师问了一下:“大家还有问题吗?”一个男孩站起来,头晃了一下:“老师,雨水为什么是咸的?”老师愣了一下,自语道:“雨水是咸的?”然后把目光转向其他同学:“你们说呢?”课堂像炸开了窝似的,顿时活跃了起来,有说是的,有说不是。见有人反对,提问题的同学脸涨得红红的,申辩道:“我尝过,雨水是有点咸的。”等同学们议论纷纷后,老师微微一笑说:“雨是咸的?你尝过,真勇敢。同学们,你们尝过吗?雨到底是什么味道呢?你想知道吗?”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一次在不同地方搜集雨水的课外探究活动开始了。教师便可以指导学生怎样正确地去尝水,对雨水做一些简单的测定,还引导学生去搜集资料,了解酸雨的成因,从而将学生的眼光由单纯地关注“雨水是什么味道的”这一知识性的问题引导到关注更广阔的空间,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浸润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这是一次多么成功的探究活动呀!

③主题适时“变换”

在课堂上,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教学任务要解决的是这个问题,可学生非要解决另一个问题。其实这没关系,这说明他们被更重要的问题吸引住了,他们迫切希望先解决那个问题。这时候我们如果引导孩子围绕他们的问题去探究,不仅顺应了学情,而且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的自己质疑,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兴致必然高昂,精神必然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火花竞相迸射。所以课堂上,如果教师还是一味地按照自己预先想的思路去做的话,这时对孩子的积极性是个很大的伤害。因此在课堂上对于一些学生探究主题的变化我们要及时的替换,在同样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基础上,我们不必害怕,让他们自己去研究吧!

如在教学《比较水的多少》一课时,目标是用空瓶测量比较不同容量的水。我本来的预设是想引导学生用三个空瓶分别装水,然后放在一起比较就知道谁多谁少了。分组

实验开始了,整个教学过程正按我设计的轨道顺利行进着,这时忽然有一个学生提出:“我还有一种方法。我只要其中的一个瓶子就行,将三瓶水分别倒入这个瓶子,然后分别划出刻度,就能比了。”原来他是从《曹冲称象》中得到的启发。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纷纷提出不同的方法。

“我可以用皮筋将三瓶水吊在下面,比较皮筋,哪个最长,哪瓶水就最多。”

……

就这样,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测量出水的多少,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个小插曲,让人受到启发: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个活动的空间里,隐藏着无数的不确定因素:有的是源于内部的干扰,如发生在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方面的干扰;有的是来自外部的干扰,如来自课堂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干扰。这些干扰一般都是无法事先预测地,带有很大地偶发性和突然性,是课堂教学生成性的负面因素。教师要有敏锐的意识,及时化解这些意外的干扰,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化被动为主动并把它转化成课程资源。

策略之三:注重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探究点的选择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创新性人才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好奇心强,遇事好问个为什么。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曾说道,提出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但是我国学生的提问意识比较薄弱,典型表现为两类:其一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其二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因此,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1、引导学生自行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

每个儿童的思维是由大大小小的问题组成的,科学教学的首要问题之一就是使这些杂乱的问题慢慢形成有结构的体系。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给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的机会。学生在自主化探究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在有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盲目的对待这些问题,不能全部都解决也不能都不解决这些问题,围绕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教师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找到一个能激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中心问题——探究主题,让学生能全身心投入探究的兴奋点。

《怎样接亮小电珠》这课的实验,说简单的很简单的,不就是接亮小电珠吗?如果让学生看看书或者跟着教师做,学生都可以比较容易地用各种方法接亮小电珠。因此我把课的重点定位在“自行实验,鼓励创新”上。课堂上,我没有叫学生看课本,也没有告

诉学生应该怎样接,而是鼓励学生自行去接亮小电珠。学生就会兴趣盎然。

当然,如果课堂中没有教师的引导,“创新”也可能是一句空话。这节课,教师的引导主要体现在对实验材料(或要求)的控制上。先是用一节小电池、二根导线接亮一只小电珠,接着增加一节小电池,而后又增加了一只开关,最后要求用同一电源接亮两只小电珠。随着实验的难度越来越大,学生的热情也越来越高,临下课时,大部分学生如图(3)、图(4)接亮了小电珠,而且通过观察发现:图(3)的小电珠比图(4)亮得多。这是很了不起的,尽管学生可能不知道这就是电路的并联和串联,但实际上他已经初步懂得,如果要让两只小电珠亮一些,就该用并联法。

这样在一个师生关系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敢想、敢讲、也敢问,同时由于研究的问题均来自学生,所以研究时的主体意识更强、参与度大大增加了。

2、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

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的,这些问题有些贴近教学内容,当然也会出现一些偏离教学内容很远的奇想怪想,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头脑中的经过思维产物,是因为个性差异而产生的不同求知需要,所以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教师首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不能包办代替从中自己选择出和自己教学设计相一致的问题,而对其它的问题全盘否定,这样处理教学内容看似让学生课堂气氛比较民主,学生自己提出了许多问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这样的教学是只有形式而没有实质的假“民主”。此时需要我们教师指导学生对产生的这些问题进行筛选,从而确定有价值,符合它们认知水平,而又有实际条件的探究活动。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我首先都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然后组织学生对这些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筛选。启发他们说说在这么多的问题当中哪一个是基础的问题,必须要最先研究的。通过学生间的交流,相互启发,使他们达成共识,从而自行确定本课探究活动的主题和内容。

3、将教师提出的问题自然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探究需要。

探究问题的提出不一定非得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当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探究内容时,教师也可以自己提出问题,来引发探究活动,但这个问题不应生硬的强加给学生,而是应该通过创设情境、材料的引导等途径将这些问题无痕的转化为学生自己头脑中的探究需要。

例如:在上《水资源问题》,当谈论到目前的水污染问题时,一个男孩说:“环境污染每年耗费中国2830亿元,中科院院士发出警报:中国水污染冲破最后防线。”另一个女孩问:“你的资料有证据吗?你从什么地方了解到的?”男孩说:“上网可以了解到很多有关水污染的资料。”老师一听这,马上提议说:“好,那么我们课后就到网上去了解一下水污染的现状吧!把你从网上查到的资料中选取你最担心的一~二条信息保存下来,我

们在课上交流。”以后的两天,不断有学生找老师告诉她查找资料的情况。探究活动由此展开。在课上,大部分同学把他们收集的资料进行了交流,有:“重复用水率低,正在加剧中国的水资源危机”“十万人靠一条被污染的河生活”、“地球上还有多少水”、“世界水日”与“水的危机”、“全球粮食供应将受水资源短缺威胁”、“水污染威胁中国”、“十万人靠一条被污染的河生活”、“河污染触目惊心”、“水污染趋势越来越坏”等等。但是,也有几位学生说他们上网找了一小时却什么资料也没有找到。这又给老师一个启示: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参差不齐,是否可以给能力较差的学生提供一点导航线索,让他们也能享受到从网上查阅资料的乐趣。因此,老师就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了三种资源:

(1)本地资源:指教师在上课之前把学生需要的部分资料收集整理好,集中在本地的局域网上,供学生参考使用。

(2)远程资源:指教师在本地的局域网超链接到Internet,学生通过超链接可以直接找到需要的资料。

(3)泛资源:指学生自己运用“雅虎、新浪、搜狐等”搜索引擎直接上网收集资料。 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查找资料的方法,选取最担心的一~二条信息进行交流。而且,收集资料的时间也节省了很多,学生从网上了解到了水污染的现状,感受到水污染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危害,激发了他们保护水资源的责任。

问题虽然是教师提出来的,却自然转化为学生的探究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正确把握教材的设计理念,灵活处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预案,构建结构性材料,引领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成为探究的主题。

策略之四:注重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多元评价

以往的教学评价无论在课堂里,还是在作业中,或是在考试后,教师更多的是以一个法官的身份用一把尺子对学生的知能习得情况予以“是非”、“对错”、“好坏”的评价,过于突出了评价的甄别功能。

教育首先是一种保护。作为教师就必须要善于打破常规,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细心观察、全面了解,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在理解、关心和尊重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

这把尺子是鼓励、是信任,更包含着老师对学生的殷切的期望。教师用这把尺子,它不伤害学生的自尊,不丢学生的面子,能让学生看到自己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就以学生的考试为例,由于受传统的考试“指挥棒”作用,多年来我们的教师常常思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因此许多学生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因此,在这次课改中许多人视考试为课改的拦路虎。考试本身没有错,关键是如何做好考试本身的改革,以充分发挥和利用考试的“指挥棒”作用,用以影响教师日常的教育

教学行为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方向转变。如何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长久兴趣?

1、建立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制度。

课堂表现记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科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角度的发展目标进行观察记录和评定。通过课堂表现记录,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关注的就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更关注了学生整个科学探究中对知识技能、掌握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采用教师定期量评价的方式,划分好、较好、一般三个等级,并记录下学生的课堂精彩表现,最后综合起来给予总评,给出鼓励性的评语或者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发展。

如在教学《蚯蚓》一课中,我在不失时机地为每位学生提供了适当的研究材料后,给了学生20分钟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这20分钟的自由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有了这些时间、空间的保证,学生才能玩得尽情尽兴,探究也就能更加深入有效了。在课堂上、教室里到处能听到学生的欢呼声,学生个个玩得热火朝天。四面八方不断传来叫“老师”“老师”的声音,学生不是叫我去帮忙,而是希望我对他们所进行的研究给予肯定或表扬,让我分享他们的发现、分享他们获得成功的愉悦。“给你一点阳光,你就灿烂。”如果我们多给学生一点阳光,他们将个个都光彩夺目。

2、建立小组合作评价制度。

合作评价是指在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中的组评。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都有不同的表现。例如有谁的解决问题思路广泛,谁的方法最精妙,谁在本次合作中的进步最大,谁的贡献的最多等等。记录可先由组员形成共识,然后组长负责记录,用语言或数据反应出学生合作过程中知识与技能、问题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方面的表现结果。以此来激励学生积极表现,全面发展。该记录由组长一周或一月进行汇总,报给教师。教师在学期末汇总在学生科学课堂表现综合反馈表中。

3、阶段形成性评价。

阶段性评价是反映学生在一个单元或几个单元学习结束后的评价,通过学生自己、小组成员、教师、家长的定量评价,综合学生在某一阶段中的成长历程。等级分为优、良、一般三个等级。还要有学生自己、小组成员、教师、家长对学生的定性描述,例如“眼中的自己、朋友的鼓励、教师的呵护、家长的期盼”,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4、成长档录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也称成长记录袋,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评价方式。它为教师最大限度地提供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有助于教师形成对学生的准确预期判断。

科学课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学生是科学学习

的主体。当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探究性学习将越来越盛行的时候,我们作为教师不能盲目跟风,应积极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积极创导的探究性学习,只有这样,我们的科学课才能真正“动”有所获,“习”有所得。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科学出版社

2、《科学素养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朱卫东

3、小学常识教育学(M). 钱大同浙江教育出版社。

4、。研究性学习初探(J) 李召存中国教育学刊。2001.(2)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原则、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原则、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人们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教学的要求,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经过几年来的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归纳总结出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科学课实施的一些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是根据以下原则确定的: 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 活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 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具体有以下特征: 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学方法是实现活动目标的手段。 体现教师的共同参与,在共同参与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体现多种方法的综合施教。一个活动主题,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有利于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体现开放性。很多方法的实施,都不是单独在课堂上可以完成的,校园、社区、社会、大自然才是学生们学习活动的更广阔的天地。 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我们把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整合、总结、归纳为:探究发现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 1、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

山东建筑大学选修课类别

课程名称授课教师开课院系课程分类学分学时 英语写作蔡修凯土木工程学院外语与计算 机类 232 地球科学导论田洪水土木工程学院自然科学与 工程类 232 旅游与建筑翟红土木工程学院人文社科类232 道路与桥梁工程概论范伟土木工程学院自然科学与 工程类 232 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肖俊华土木工程学院自然科学与 工程类 232 工程质量与事故处理吕丛军土木工程学院自然科学与 工程类 232 地震漫谈张华英土木工程学院自然科学与 工程类 232 建筑结构工程设计案例刘之春土木工程学院自然科学与 工程类 232 现代建筑结构赏析雷淑忠土木工程学院自然科学与 工程类 232 珠宝玉石鉴赏吕明英土木工程学院自然科学与 工程类 232 国际工程合同管理王大磊管理工程学院经济管理类232管理沟通徐茜管理工程学院经济管理类232 中外名曲欣赏李佳管理工程学院体育卫生与 艺术类 232 涉外礼仪曹萍管理工程学院人文社科类23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 践 赵敏热能工程学院人文社科类232 环境与健康张彦浩市政与环境工 程学院 自然科学与 工程类 232 生态危机下的濒危物种祁峰市政与环境工 程学院 自然科学与 工程类 232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王金鹤市政与环境工 程学院 自然科学与 工程类 232 当代环境热点问题张桂芹市政与环境工 程学院 自然科学与 工程类 232 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探秘张桂芹 市政与环境工 程学院 自然科学与 工程类 232 环境保护与探索盖磊市政与环境工 程学院 自然科学与 工程类 232 CAD2008的入门与环境工程实训孙翠珍 市政与环境工 程学院 自然科学与 工程类 232

(例说科学课8)在自主的动手中追寻探究的意义

在自主的探究中追求科学的意义 曾宝俊 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认识上,很多教师对此是比较赞同的。但在行为上,我们往往还处于困惑状态:教师究竟怎样做,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呢?本文愿结合案例谈一点粗浅的想法,以期得到同行的指正。 起点在哪? 【案例1】《月相的观察》教学片段 A教学 师:你们看过月亮吗? 生:看过。 师:(出示一个满月)你们知道这是几号的月亮吗? 生:这是15号的月亮。 生:这是8月15的月亮 师:(出示一个半月)对,这个月亮是几号的呢? 生1:半个月亮是10号。 生2:不对,应该是…… 生3:没有这个月亮! 师:看来我们对月亮还不太了解,月相的形状有各种各样的,我们可以用观察的方法来了解月相。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月相的观察。 …… B教学 教师农历二十五日布置观察任务:回家观察月亮,为上课做准备。大部分学生认为一到晚上就能看到月亮,然而到了晚上,天空中没有出现月亮。 于是第二天早上,月亮成了大家谈论的话题。 师:说说你们昨天晚看到的月亮。 生:昨天晚上我没有看到月亮。 师:没有?昨天晚上是阴天吗?” 生:不是,还有星星呢! 师:可是为什么没有看到月亮呢?有人看到月亮了吗? 这时候,有个学生说:“今天早上,我看到了细细的月亮。” 其他学生感到困惑:“哦?当真?” 老师趁机要求:“明天早上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吧!” 生:好! 二十七日早上。 教师要求学生:“说一说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看的月亮,月亮是什么形状?这次看到的月亮和以往看到的月亮有何不同?” 学生就像初次看到月亮似的,对月亮充满了好奇。因为以往学生看到的月亮都是满月、半月、新月等,但从来没有在早晨这么仔细地看过这样淡淡的月亮。当然,学生也没有想过

如何有效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如何有效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又是科学学习的目的,而实验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把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科学探究活动有机结合,实现获取知识、锻炼技能、培养兴趣的目标。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实验教学,使学生达到自主探究和应用知识的目的,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呢? 一、精心准备,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 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能激发学生们的灵感,活跃学生的积极性思维,从而创造性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在材料的准备上,我们要根据教学所需,准备多种多样的材料,才能更好地进行实验教学。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上每一节课前,有些材料可以让学生提前去收集。学生无法准备的材料再由教师收集。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在充分了解实验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利用一些废旧材料,经过精心设计,制作出简便且有实用价值的教具。 二、组建小组,科学搭配探究的伙伴。 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易于生成新的问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不同的合作伙伴会有不同的效果,教师要在科学探究前先组建合作小组,将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不同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4人的小组,促使合作学习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氛围。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各组进行制订计划、实验和调查、研讨和综合意见等合作学习,共同经历成功与失败的过程,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技能 学生实验的作用是让学生学习、验证、探究科学规律,通过对实验仪器的规范性操做,提高观察技能,并尝试处理实验数据,进行误差分析,写出实验报告,使实验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正确、规范的操作并非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是

大学戏曲鉴赏选修课作业

戏曲鉴赏学习综述 一、课程内容学习简述 本学期我选择了戏曲鉴赏这门公选课,带着好奇的心理,我参与到了课程学习中来。通过这几周的课程学习,我对戏曲艺术有了肤浅的了解。这门课程主要对戏曲的历史、概念、发展、表现形式、内容及其涵盖的文化知识做了详细阐述,老师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这门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加以影音教学的辅助,更让我们被戏曲它独特的魅力所感染。 初听戏曲,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特殊的声乐甚至会认为“不好听”,其实,当你真正了解戏曲并懂得欣赏后,你会对戏曲有一种全新的认识。戏曲鉴赏这门课程就是教会我们如何去“听”,去“听”什么和从戏曲中能学到什么并有所感悟。 而后课堂上有介绍了文武场、声乐、乐器、脸谱等基本内容。为了配合教学,课堂上常常会放一些戏曲的视频选段,而这个时候也是气氛最活跃的时候,看视频使我们对老师传授的内容有了更深的体会,也让更多的学生慢慢的喜欢上了这门课,也喜欢上了戏曲。 下面我就本门课程的学习内容作下简述。 1、中国戏曲史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2、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中国戏曲之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3、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中国戏曲的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了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有了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有了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4、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2、戏曲表演 戏曲表演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戏剧的表演。戏曲的内涵包括唱念做打,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戏曲表演有严格的分行,生、旦、净、丑各个行当在表演上都各具特色,某一剧目的某一人物应由哪个行当的演员扮演,皆有相应的规定。 生 生是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除净、丑以外的男性角色称为生行。按其扮演的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特征和表演特点,大致分为老生、小生、外、末、武生和娃娃生几类旦 旦是戏曲表演中女角色的统称。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大致可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六年级科学上册 实验一实验名称:探究霉菌的生长所需要的条件 实验器材:放大镜、烧杯、滴管、小刀、水、塑料袋、馒头。 实验步骤:1.将密封好的两袋馒头,一袋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另一袋放在冰箱里,每天按时观察,看霉菌是否已经出现,把霉菌出现的时间和出现的部位记录在自己提前设计好的记录表里。 2.将密封好的两袋馒头,一袋滴上适量的水,使馒头湿润,另一袋不滴水,使馒头保持干燥,将两袋馒头放在相同的环境中,每天按时观察,看霉菌是否已经出现,把霉菌出现的时间和出现的部位记录在自己提前设计好的记录表里。 实验结论:馒头在潮湿、高温的情况下容易发霉。 实验二实验名称:蜡烛的变化实验实验器材:蜡烛、火柴、小刀、干玻璃片、试管夹。 实验步骤 1. 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2. 试管夹夹住干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3. 用小刀切割蜡烛,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一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二是生成了新的物质——烟。切割蜡烛,是形态发生了变化。实验三(一)实验名称:探究食盐变化的实验 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食盐、坩埚、火柴、方座支架(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 实验步骤: 1.向杯中倒入水,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2.把食盐水倒入坩埚,放在方座支架上,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通过给食盐水加热的方法可以使溶解的食盐恢复原状。 (二)实验名称:探究水泥变化的实验 实验器材:烧杯、火柴、盘子、小勺、方座支架(带铁圈、石棉网)、坩埚、酒精灯、水泥。 实验步骤: 1.将水泥倒入盘中,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观察水泥的变化。 2.将水泥块放入坩埚,点燃酒精灯,给水泥块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水泥不能恢复原状。 实验四实验名称:探究铁生锈的条件(三)实验器材:油、醋、肥皂屑、食盐、铁钉、烧杯、玻璃棒。 实验步骤:1.将食盐倒入杯子中,加水搅拌,形成盐水。2.将肥皂屑放入杯子中,加水搅拌,形成肥皂水。 3.准备3个瓶子,分别标记为1号、2号、3号、4号。 4.在1号、2号、3号、4号杯子中分别倒入等量的醋、油、盐水、肥皂水。 5.将4枚相同光泽的铁钉分别放入4个杯子中。 6.观察一周,记录现象。 实验结论:铁生锈所需要的条件是酸或碱或盐。 实验五实验名称:观察牛奶的变化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醋、啤酒、食盐、柠檬汁、牛奶。 实验步骤:1.将醋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 2.将啤酒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

科学课实验探究

争奇斗艳科学课 社团盛开科技花 深大附中有大小社团数十个,其中初中实验年级科技社团开办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生命科学社观察探索生命奥秘,化学社体验物质相遇产生的奇迹,物理社探究电的奥秘,在社团活动中同学们展示自己的科技特长,发现许多生活乐趣,进而体验科技魅力,分享成长快乐,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生物社团的“蚂蚁习性观察”让同学们体验生命的神奇,“解剖鲫鱼了解结构”活动给同学们增添了生活的乐趣。化学社“学习制作豆腐”让同学们了解了食物制作的原理。物理社“探究电的奥秘”提高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孩子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初中科技类社团展示了各自的精彩! 微课奇葩一朵朵 科学学科重视引导,从微处入手,提倡快乐学习,最求微课堂,好成绩!为此科学课教师人人上好一堂微课,亮点闪闪,奇葩朵朵,教育教学成效显著。 本学期初,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有效性,初中实验年级的科学课教师重点研究微课,做到人人做,人人评,人人有收获,人人做专家。 老师们的微课展示涵盖了学科的教学重点、难点和特色内容,教学形式丰富,微课类型多样,充分展示了课堂教学中先进的教育理念、娴熟的课程整合能力、扎实的教学功底和个性化的教学风采。通过集中展播、人性点评和共享交流等方式,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微课”的设计、观摩、学习、评课、反思、研讨等活动,实现微课交流与应用的建设目的,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教学实践中,教师们的微课堂一直专注于为莘莘学子提供优质课外辅导课程服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能,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在微课堂老师的精心辅导下,微课堂学生各科成绩得到了很大提高。 教学和实验并重

初中实验年级的科学课倡导教学和实验并重,优化科学实验设计方案,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我们的理念是:实践是创造思维的摇篮。 实验是认识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初中实验年级的科学课,要求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既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的能力。 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实验设计时,可引导学生阅读、查找一些实验小窍门、实验药品以及仪器的代用品、实验装置的改进等有关资料,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进行创造思维。 实施探究实验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究性实验教学,强调创设问题情景,再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合作交流得出实验结论。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化成了发现认识过程,促进了学生的动脑思维、动口表达、动手实验和动眼观察,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观察能力,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实验能力。 初中实验年级的科学课不断探索前进,在深大附中的满园春色中争奇斗艳。

A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简介1

A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简介1(仅资料)(2007-01-29 11:14:54) 分类:旋转木马(同学交流) A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简介 《经济学概论》 课程简介 《经济学概论》是一门介绍经济运行及经济运行原理的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本科程重点介绍自西方开始的世界工业化以来的经济运行以及经济运行所遵循的原理。其中既包括先行工业化国家曾经的经济运行及经济运行原理,也包括后工业化国家(尤其是中国)的经济运行及其理论选择。通过历史及现实的介绍,理论与效果的对比,揭示真实的经济运行所遵循的原理,错误的经济理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及灾难,从而通晓“富国富民”的工业化之路和引导工业化正确进行的经济理论。 西方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说过:“经济学家与政治哲学家的思想,不论其正确与否,其力量之大,往往出乎常人意料。实际上,统治世界的不过就是这些思想。许多实干家自以为不受任何理论的影响,却往往沦为某个已故经济学家最坏学说不自觉的奴隶。” 我国著名学者何新也讲过:“经济理论问题太重大了!它并不是一种职业或游戏。它关系到国家的宏观决策,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千百万人的生计与安全。” 经济学有如此的重要性,因此,它是一门值得认真学习和研讨的学问。 授课教师简介:魏新龙,男,1964年出生,副高,社科部教师,198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获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获硕士学位,主讲哲学、经济学、世界经济与政治等课程。 教师推荐教材:《自编教材》。 《人生理论与实践》 课程简介 《人生理论与实践》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与应用性课程。它以马列主义、毛

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启迪和帮助他们解决人生旅途中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而沿着正确道路学习成才,做一个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本课程主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讲解当代大学生普遍关心的人生问题。如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个人与社会、人生选择、人生与创造、人生与成才等,内容丰富,应用性和实践性强,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必选的思想品德类课程。 推荐教材:《人生理论与实践》(修订本),沈继英祖嘉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出版。 教师简介:刘福州,男,1964年12月出生,清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道德修养、伦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新闻法规与专业法律》 教师简介:李琼瑶,女,社科部讲师。研究方向:民商法、媒介法。曾为专科生、本科生系统讲授过法律基础、行政法、新闻法规等课程。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授新闻法制的基本原理、中外新闻法规的历史与现状、政府对新闻事业的管理、新闻记者的权利和义务、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新闻工作与公民权利的关系以及相关专业法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将来投入新闻工作提供法规依据。 推荐教材:《新闻传播法教程》魏永征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小学科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解析

小学科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通过小学科学课教学,引导学生主动经历对身边科学事物和科学问题的探究,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得到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为此,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要在小学科学课程基本理念的指导下,转变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科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激励、启发、引导下,尽可能地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小学科学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深钻教材,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深入了解学生,制定教学目标;基于学生已有认知经验,根据科学探究过程和学生认知规律,设计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充分准备教学材料,优化教学方法。 一、小学科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一般过程: 1、教与学的过程: 教:设疑激趣、启发思考、组织研讨、联系实际 学: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研讨问题、实践运用 2、课堂教学模式解析: (一)设疑激趣、提出问题。 1、用问题调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并正面鼓励。 2、设置认知矛盾。有三种方式: A、暴露学生间的认知矛盾; B、设置认知对象与已有认知间的矛盾; C、呈现事实对象间的矛盾。 3、明确认知矛盾,启发和鼓励学生质疑提问。 4、整理和选择探究问题。 (二)启发思考、探究问题。 1、确定探究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作出猜想和假设。 2、激励学生自己想办法研究问题,并顺应学生的认知引导制订合适的研究方案,提出观察实验等相关要求。 3、提供器材,组织学生分组开展探究活动,并观察、倾听、参与、及时了解探究活动的进程与效果。 4、组织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引导收集整理事实证据。

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

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 科学性原则: 必须是科学的,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 必须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活动性原则 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 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创新性原则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 探究发现法 在教师指导下,向科学家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此方法的只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小组讨论法: 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问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的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的方法。角色扮演法: 是运用模拟、小品等形式进行活动的一种方法。在角色扮演中,首先要创设一种情境,有一部分学生担任角色并进行表演,另一部分学生观看,认真注意与活动 目的有关的具体行为。表演结束后,讨论在表演中的体验和表现出的行为。这种活

动形式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活动过程艺术化、生活化,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获得对过程的体验。 作品制作法: 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使用工具、设备,通过模仿或重新设计,加工制作作品,进行实践活动的方法。由于制作活动符合儿童喜欢动手、爱玩的天性,具有玩玩做做的特点。 信息搜集法: 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某个方面的有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比较、分析、综合,从而认识事物的活动方法。通过信息搜集,使学生初步了解信息搜集法的基本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搜集、处理、交流、应用、评价信息的能力。 信息搜集法的运用不仅在于让学生通过信息搜集获得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搜集、整理、分析、交流信息的过程,学习运用搜集信息开展研究的方法,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我对小学科学课自主探究学习的认识 自贡市大安区大安小学: 李华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开设不久的课程,它包含着科学概念,科学理论,科学知识的方法和技能等丰富的内容,在这门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对科学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对小学科学课进行综合性学习和研讨,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首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 GBT 13745-2009(人文社科类)

《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9年公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 13745-2009(人文社科类) 一级学科代码一级学科名称备注190心理学 630管理学 710马克思主义 720哲学 730宗教学 740语言学 750文学 760艺术学 770历史学 780考古学 790经济学 810政治学 820法学 830军事学 840社会学 850民族学与文化学原名为“民族学” 860新闻学与传播学 870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 880教育学 890体育科学 910统计学

二级学科代码二级学科名称备注19010心理学史 19015认知心理学 19020社会心理学代码原为84051 19025实验心理学 19030发展心理学 19040医学心理学代码原为31054 19041人格心理学 19042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19045心理测量 19046心理统计 19050生理心理学 19055工业心理学 19060管理心理学代码原为63020 19065应用心理学 19070教育心理学代码原为88027 19075法制心理学 19099心理学其他学科

二级学科代码二级学科名称备注19060管理心理学见19060 63010管理思想史 63015管理理论 63025管理计量学 63030部门经济管理各部门经济管理入有关学科63032区域经济管理 63035科学学与科技管理 63040企业管理 63044公共管理 63050管理工程 63055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63060未来学 63099管理学其他学科 79033管理经济学见79033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课探究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课探究 摘要:小学科学实验课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的实际、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围绕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提高操作技能,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去探究。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使实验课走向成功,达到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2-0069-02 小学科学实验课的基本理念,着眼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亲历探究科学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和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方法,使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科学》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总结几年来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对科学实验课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人人都参与实验活动

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小时候做小板凳的故事,即使做得不像样,可也是亲自动手做成的。实验活动不能要求学生像科学家做实验那样规范,而是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去探索,认识自然界中事物的性质和规律。无论实验小组中有几个学生,都是实验活动的主体,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地位,发挥一定的作用,其操作都关系到本组实验的成败。千万别低估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也许他们操作得更认真,做的更成功。即使不成功,最起码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特别是人多材料少时,老师不能有偏见,要合理分配,不能造成能力好的越来越强,能力差的越来越弱。甚至会出现一些滥竽充数的“小懒人”,或是一些盛气凌人的“小霸王”。不要怕仪器被弄坏,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去探究。为这些各具特色的个体提供实验活动的舞台,让每个学生尽情尽兴。在实验活动中,将自己的所做、所见、所想进行对比,才会有一定的收获,保证每个学生的探究欲望得到满足。 二、实验课要具有开放性 《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让科学探究由课堂走向课外,由书本走向自然,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中,更好地体现“开放性”

人文社科类核心期刊

人文社科类核心期刊(CSSCI) 管理学:管理世界、科研管理、管理科学学报、外国经济与管理、中国软科学、科学学研究、南开管理评论、中国管理科学、管理工程学报、预测、中国科技论坛、经济管理(新管理)、研究与发展管理、科学管理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管理现代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国行政管理、管理评论、软科学、科技管理研究、管理科学、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未来与发展、科技进步与对策、宏观经济管理、管理学报、现代管理科学、华东经济管理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教学与研究、国外理论动态、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社会主义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高校理论战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前沿 经济学: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金融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世界经济、会计研究、中国农村经济、国际经济评论、经济科学、改革、经济学动态、中国农村观察、财贸经济、农业经济问题、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国际金融研究、经济学家、财经研究、南开经济研究、国际贸易、经济评论、中国经济问题、上海经济研究、宏观经济研究、国际贸易问题、商业经济与管理、世界经济研究、证券市场导报、中国经济史研究、财经科学、投资研究、中国土地科学、财政研究、财经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城市问题、城市发展研究、当代财经、经济与管理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商业研究、当代经济研究、税务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农业技术经济、审计研究、经济问题、经济纵横、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经济问题探索、调研世界、财贸研究、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国际经济合作、金融论坛、世界经济文汇、中国农史、国际经贸探索、中央财经大学学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消费经济、中国流通经济、涉外税务、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经济学动态、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亚太经济、经济经纬、中国金融、上海金融、产业经济研究、现代经济探讨 政治学:世界经济与政治、政治学研究、美国研究、太平洋学报、现代国际关系、国际问题研究、欧洲研究、日本研究、国际论坛、国家行政学院学报、台湾研究、当代亚太、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北京行政学院学报、理论与改革、南洋问题研究、台湾研究集刊、日本学刊、国际观察、中共党史研究、青年研究、求是、党的文献、东南亚纵横、中共中央党校学报、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妇女研究论丛、国际政治研究、新视野、南亚研究季刊、求实、东南亚研究、江苏行政学院学报、东北亚论坛、德国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西亚非洲、拉丁美洲研究、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教育学: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全球教育展望、比较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教育发展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研究、教育与经济、外国教育研究、电化教育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教材·教法、中国高等教育、中国教育学刊、开放教育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国电化教育、教育科学、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复旦教育论坛、中国远程教育、高教探索、江苏高教、现代大学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中国大学教学、中国高教研究、教育学报、上海教育科研、中国特殊教育、教育评论、教育信息化(学术版)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远程教育杂志、教育与现代化、教育科学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统计学:统计研究、数理统计与管理、统计与信息论坛、统计与决策 综合性社科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国外社会科学、天津社会科学、读书、学术月刊、江苏社会科学、浙江社会科学、江海学刊、学习与探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文史哲、开放时代、社会科学研究、学术界、学术研究、浙江学刊、东南学术、社会科学战线、社会科学、南京社会科学、人文杂志、中国文化研究、云南社会科学、

关于选修课的调查问卷

防灾科技学院选修课基本管理概况: 一公共选修课课程分类 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公共选修课分为以下四大类别: 1.人文社科类:涵盖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等学科门类。 2.经济管理类:涵盖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 3.理工科技类:涵盖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学科门类。 4.艺术体育类:涵盖美术、音乐、舞蹈、体育等学科。 学院采取分步建设和不断更新的方法,逐步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公共选修课程。 二学分要求 本专科学生在毕业前应修满所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公共选修课程学分,其中理工类专业学生选修人文社科类课程不能低于4学分。 三公共选修课开设要求 (一)对开课教师的资格要求 1.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教师具有开设公共选修课的资格: (1)副高级以上(含副高级)职称; (2)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职称且连续两个学期教学质量评价为优秀; (3)获得过院级或以上级别“优秀教师”称号; (4)近两年开设过公共选修课且教学效果优秀的可继续申请开设该门课程。 2.教师应具有相关学科的高校教师资格。 3.课程有实践教学要求的,教师应有从事相应实践教学的经验。 问卷: 您好,我们是人文社科系学生,想对我们学校学生的选修课程做一个宏观调查,向您了解一下情况,这次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请按实际情况填写,调查需要耽误您一点时间,请您谅解,谢谢您的支持与合作。(符合的选项请在序号前打√,有其他一件或建议请在相应题目的空白处写下。) 一:您的性别: A男B女 二:您对目前所上的选修课是否满意: A满意B感觉还可以C无所谓就是为了学分D不满意 三:您选择选修课的依据是什么: A以课程的趣味性为主B与未来发展相结合 C不注重课程,为易拿学分D其他 四:您觉得上选修课是否有用: A有用B比较而言C用处不大D完全没用 五:您选修课的出勤率如何? A每次都上B大多数时间上C经常旷课D从没上过 六:下面哪项可能是您逃课的原因?

小学科学论文小学科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_通用版

小学科学论文-小学科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通用版 小学教育作为教育的开端,被称为启蒙教育,是一个人教育文化发展的开始。此时的教育就相当于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一颗种子,这颗种子能否发芽,直接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否有效,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是否感兴趣,如果在这一时期,学生对学习完全没有积极进取的心理,甚至是产生了厌恶和惧怕的心理,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教育发展和未来的学习态度。在这里,笔者就根据自身有限的教学经验对小学科学的教学方式给出一些实用性的教学建议。 一、删繁就简,由易到难 要想完成好小学科学教学的内容,首先要考虑到的一点就是:要选择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合适的课题。在任何一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千万不能用成人化思想影响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课前的仔细备课,既要考虑到课堂的趣味性,更要考虑到教学深度的问题。不能进行过分的拓展,也不能只是一味地读课文原有内容,这个度就要求教师进行细致的分析和不断的总结教学经验。举个例子来说,教师在讲授三年级《动物》这一课的时候,课本上的要求是希望学生能通过各种动物之间的比较来认识动物,掌握动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和基本习性,最终要培养孩子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的美好品质。我们都知道,在实际观察动物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比如,我们没办法确认蚂蚁就一定不会咬到学生,再比如我们没办法保证学生就一定不会伤害甚至是致死动物。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有效的变通教学方式。在让学生观察的过程中,就可以设置一个塑料罩或玻璃笼子,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小组同学互相交换自己观察到的结果,待大家的讨论几乎把动物全部的特性说出来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进行亲身的接触。这里的接触就要求学生一个一个来,教师亲自监督,更重要的是每个动物只能让几个同学进行接触,大家轮换,这样既能保证动物不因人类的过分打扰引起动物愤怒进行攻击行为,也能使动物不受学生的侵害。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基本是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大小成正比的。学生

三年级科学自主课程实施方案

三年级科学自主课程实施方案 一、活动目标 为了使学生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真正受到科学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为了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开展科学兴趣小组活动。通过活动,能激发更多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努力建构良好的教材结构,从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推进,让学生越学越能体会到科学的博大精深,逐步挖掘学生们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将课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之中,在验证的基础上更好地去发挥,尽情地表现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创新实践能力为重点工作和主要目标,向学生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形成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我校科普发展,特制定科技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二、活动重点 1、培养学生探究性和不断钻研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 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使学生对失败有承受力,有顽强拼搏精神。 3、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建立科学的信念,培养创新意识。

4、通过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学习和运用科学的客观标准和准则,学会一些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社交活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工作能力;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通过小实验和各种研究活动,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动手实践的能力。初步学会科学实验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三、活动方式 科技兴趣小组主要以“小制作”、“阅读科技书籍”、“科技小发明”、“讲科学家及科学发明的故事”和“科技实验”等方式开展活动。每次活动后填写“兴趣小组活动记录表”。 四、活动时间及学生 三年级的学生活动时间为:周四下午第二节课。 五、活动地点 科技兴趣小组的主要活动地点为:教室、学校科学实验室、操场等。 六、完成措施 1、科技小制做, 根据学习科学课本的知识,运用生活中一些废弃物,廉价物制作自己喜欢的活动用具或者教具或者生活用品。 2、成果展示 .学生将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制作成果在实验室内充交流,并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方案。

科学实验课教案(优.选)

小学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实验教学设计 实验内容: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 实验名称:(一)混合沙和豆子的分离。(二)加热白糖的变化 实验班级:六(2)班 实验设计理念 1、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这一课,主要有两个探究实验过程:一是观察豆子和沙混合的变化,二是燃烧的蜡烛给白糖充分加热的变化。探究活动一般要经历观察发现,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研究方案,搜集证据、整理资料、得出结论等,这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等方面的科学素养起到极大作用。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学时要体现教师是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状况摆正自己的位置,确定教师在学生学习科学的指导程度,确实做到学生才是探究活动的真正主体。教会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体验实验的乐趣。 3、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在观察和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学生的探究过程,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良好操作习惯、不怕困难热爱科学等方面的科学素养。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物质的变化”单元的第二课,继上一节课初步了解了物质会发生变化后,本节将进一步观察物质的变化,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的区别是否产生了新物质。教材围绕混合沙和豆子的实验及加热白糖变化的实验两部分内容,为凸显重点加热白糖的活动将是重在探究,混合沙和豆子的实验是铺垫。 学习者特征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着较丰富的科学探究能力,不仅喜欢学习科学,而且特别爱做实验,通过上学期的科学课积累了大量的有关实验、观察、收集证据的方法。因此在本课学习中,主动探究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又因为学生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一些科学知识的构建还需要辅助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方式才能突破思维限制有所上升。另外还有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放不开手脚,甚至不敢参与实验,本学期还需继续加强指导。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教学活动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 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概括发现得出结论 实验方法 分组探究法 实验措施 1、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实验过程。

小学科学课学生自主探究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课学生自主探究教学策略 一、正确理解、处理教材的策略 教师要本着“固本求变”的原则处理教材。固本,就是依据本课教学目标;求变,就是要从实验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改造或者增删。就是要钻研教材,并不断创新,并从多方面,多角度地理解和挖掘教材编写者的设计意图,在能够熟练把握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处理。如《浮与沉》一课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活动,书中只列出了两种可供研究的物品,这时就可以对教材灵活处理,让学生再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件物品进行研究,效果会更好一点,学生在总结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时就会更加容易一些。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不会发生在被动的吸收之中。”教师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方法,创设一定的探究氛围,或采用一些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只要有了兴趣,便会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大脑中形成兴奋中心,促使全身各种器官处于最佳状态,这时学生才能真正积极和主动参与到整个探索学习过程中。因此,教师培养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是学好科学课的前提。可采取的方法有: (一)设疑激趣 如教《研究磁铁》一课时可将载着手套的手(内藏磁铁)接近桌上的曲别针(曲别针被线系好,另一端固定的桌子上)。学生看到曲别针在空中飞舞,这时的思维便活跃起来,势必会想,老师是怎么办到的?手中有什么?它能不能吸引别的物体?由于急切想知道其中的秘密,从而会带着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下一步的探究活动之中。 (二)体验成功,巩固兴趣 探究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既有成功,又有失败。如“怎样改变物体的沉浮”活动中,有的学生为了让铁块浮起来、让装入水仍未沉下去的瓶子沉下去,不断地失败,不断地实验,这时教师应该充分发现学生探究中的积极因素,加以鼓励,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使其体验到“失败是成功之母”,体验到意外。只有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会更加持久。 三、创设自主参与探究的条件 (一)营造宽松、愉悦、民主的学习环境 在一节课之中,教师感情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感情投入,学生的思路能否打开,情感能否释放,全在于教师的引导,所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民主的学习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就是要使学生有一种安全感,舒适感。使他们毫无拘束地去学习。 (二)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探究 新课标认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由于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如果还按原来的齐步走、一刀切的方式,就会出现能力强的同学“吃不饱”,进而兴趣减弱;稍弱的学生“吃不了”没兴趣的现象。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不同层次、深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选择,在研究的过程中都有所发展,并且在此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

科学实验报告单

科学实验报告单1 实验名称物体的沉浮 实验目的观察物体的沉浮 实验材料水槽、水、塑料、小刀、泡沫、橡皮、萝卜、曲别针等各种材料 实验过程实验一:取小石头、木块、橡皮、针等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二:1、把水槽放在展台上,从袋中取出泡沫、回形针、萝卜等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2、把小石块、橡皮、泡沫块、萝卜分别切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结论:木块、塑料、泡沫在水中是浮的;小石头、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科学实验报告单2 实验名称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实验目的研究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材料:水槽、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型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一套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球、一套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小瓶子、潜水艇 实验过程:实验1.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实验2、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实验结论: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科学实验报告单3 实验名称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目的橡皮泥排开水的体积 实验材料水槽、水、塑料、小刀、泡沫、橡皮、萝卜、曲别针等各种材料 实验过程:实验一:找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的实心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二:1、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用上面同样大小的橡皮泥,改变它的形状,即把橡皮泥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橡皮泥就能浮在水面上。 2、取一个量杯,装入200毫升的水,记录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 实验结论:实心橡皮泥质量不变,形状改变,体积也不变,橡皮泥的沉浮不会发生改变。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科学实验报告单4 实验名称造一艘小船 实验目的比较哪种船载物多 实验材料水槽、若干橡皮泥、若干垫子、玻璃弹子、有关图片 实验过程一、准备1.决定造一艘什么船;2.准备需要的材料。 二、制作1.画出船的设想草图;2.动手制作。 三、改进和完成 1.放到水里试试,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