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头痛中医诊疗方案

头痛中医诊疗方案

头痛

头痛(headache)是临床常见的科急诊之一。一般是指以头部(眉以上至枕下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既是颅疾病的表现,也是全身性疾病的一个重要症状。

本证因感受六淫外邪而致者称外感头痛,由因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发者为伤头痛,若反复发作,缠绵不愈者名头风。

常见病因

临床上,各种致痛因素致颅压改变,脑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影响颅外致痛结构,均可出现头痛。常见的病因如下:

(一)颅疾病

1.颅感染性疾病,如脑膜炎、脑炎、脑脓肿等。

2.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梗塞。

3.脑肿瘤等占位性病变。

4.偏头痛、丛集性头痛、基底动脉型偏头痛、癫痫、神经官能症等。

(二)全身性疾病

1.循环系统疾病,如高血压病、心功能不全。

2.全身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毒素、缺氧等以及酒精、铅、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中毒;贫血、尿毒症、中暑、分泌障碍等均可致脑血管扩而头痛。

(三)颅外伤等其他科的疾病

1.颅压改变性头痛,包括颅高压性头痛、颅低压性头痛。

2.血管性头痛:如偏头痛类和非偏头痛型血管性头痛。

3.炎症性头痛。

4.紧性头痛。

5.头部邻近器官组织病变引起的头痛。

6.精神性头痛。

7.颅脑损伤性头痛。

中医学认为,头痛之病因有二,一为感受风寒暑湿热之邪,尤其风邪,可

直犯清空;二是伤致病,脏腑功能失调,或痰浊阻滞经络,或肝郁化火,或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脑脉失荣,均可致头痛。

临床思维

对急诊头痛患者,宜详细收集病史、症状、体征及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综合考虑,力求明确诊断。

(一)辨寒热:头痛伴恶寒、发热者,除一般的感冒外,大多属全身感染性疾病或颅感染(如脑炎、脑膜炎、脑脓肿等)引起。该类炎症性头痛,开始为后头痛,逐渐发展为全头痛,呈钝痛或搏动痛,清晨较轻,午后、夜间或活动时加重,压迫颈总动脉可减轻,随炎症消退而缓解。在辨证方面,风寒头痛者,多表现为头痛连颈背,恶风寒,遇风尤甚,常喜裹头,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风热头痛者,多表现为头痛如胀,甚则头痛如裂,恶风发热,面红目赤,口渴欲饮,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若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濡者为风湿头痛。

(二)别缓急:急性感染性疾病、脑血管意外等,凡伴颅压增高者及血管性头痛,起病较急。而颅占位性病变,起病较缓,且呈进行性加重。

(三)分性质及兼症:神经性头痛较剧烈,呈电击样或刀割样的放射性疼痛,但持续时间较短,可短至数秒至数十秒,频繁发作。血管性头痛多有跳动感,其中偏头痛类多为突然发作性头痛,较剧,可自行缓解,易复发并伴无痛间歇,不留后遗症,往往有先兆症状,常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心悸等植物神经症状;而非偏头痛型血管性头痛(如高血压性头痛),多为全头痛,持续痛,呈钝痛或搏动性疼痛,常伴眩晕、沉重或压迫感,早晨较重,有高血压病史等,颅压增高者多剧烈头痛,持续不解,咳嗽、喷嚏、低头、屏气用力时、或晨间、疲劳后加重,大多为全头痛,常伴进行性加剧的恶心、呕吐,呕吐为喷射状,双瞳孔可不等大,可有相应的神经系统体征。

(四)重视体征:要重视全面的科检查,应详细体检;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尤其头颈部及颅神经检查,对阳性体征的分析,推断病变部位;还要注意五官、口腔、精神等专科检查。

(五)必要的辅助检查: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及客观条件,选择必要的辅助检查。

如科的三大常规、血沉、血糖、尿素氮、肝功能、血气分析、心电图、分泌功能、脑脊液等;怀疑为颅脑疾病者,应行脑电图、脑CT、脑血流图、颅脑X线拍片或核磁共振等检查。此外,要了解既往史,用药史、外伤史、手术史、月经情况、嗜好及家族史。

治疗方法

(一)中医应急治疗

1.磷酸川穹嗪150mg加人5%葡萄搪溶液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7日为l疗程。对血管性头痛,尤其是偏头痛,效果较好。

2.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7日。可用于血瘀头痛。

3.脉络宁30ml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4日为1疗程。可用于脑栓塞头痛者。

4.血栓通30ml加入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7日。该药的主要成分是田七,对脑血管意外引起的头痛,效果较佳。

5.清开灵30~40ml加入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7日为1疗程。凡炎症性头痛均可使用。

6.正天丸1包,每日3次,口服;田七末3g,每日3次,口服。对头痛夹瘀者较好。(二)辨证论治

1.外感头痛:一般外感头痛,属时病、热病(多见于某些传染病、颅感染性疾病等),必伴有各种时病的其他症状,起病急、病程短,头痛因病而新作,伴畏寒、发热、头痛较剧,多表现为掣痛、灼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证多属实。风寒头痛者治宜疏风散寒、解表止痛,用川穹茶调散加减。风热头痛者治宜疏风清热止痛,方用川穹石膏汤加减;风湿头痛者,治宜祛风胜湿、通络止痛,方用羌活胜湿汤加减。

2.伤头痛:伤头痛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头痛较轻。往往为隐痛、空

痛、昏痛、痛势悠悠、遇劳则剧,时发时止,绵延难愈。证有虚实之辨。肝阳头痛者,治宜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气虚头痛者,治宜益气、升清,方用顺气和中汤加减。血虚头痛者,治宜滋阴养血,方用加味四物汤加减。肾虚头痛者,治宜补肾填精,方用大补元煎加减。痰浊头痛者,治宜化痰降逆,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瘀血头痛者,治宜活血化瘀,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治之。

附:其他疗法

1.药物外敷法:川穹3g、白附子3g、葱白15g,混合捣成糊状,取黄豆粒大,摊在小圆形纸上,贴太阳穴,约1小时左右取下。

2.体针疗法:选合谷、太阳、头维、风池、委中、太冲等。撮插捻转、强刺激,然后留针20~30分钟,每日l次。

3.梅花针疗法:取太阳、印堂、风池、天柱、攒竹、上星,一般每穴扣刺5~8下。

4.穴位注射疗法:2%普鲁卡因2~4ml或维生素B122ml作大椎、风池或痛点注射,每周2次,4次为1疗程。

5.耳针疗法:取枕、额、皮质下、神门,针刺并留针20分钟。

6.离子导入法:用5%白芷溶液,常规直流电离子导入,前额衬垫阳极,枕部为阴极,电流3~5毫安,治疗时间为25分钟,每10~15次为1疗程。

7.七叶莲注射液:2~4ml,肌注每日l次,7~14日为1疗程。

(三)西医治疗原则

1.对症治疗

(1)镇痛剂:用于严重头痛时,多为临时或短期用,可用于各型头痛,可选用乙酞水酸0.2~0.5g,或复方阿司匹林(A.P.C)0.5~1.0g,消炎痛25mg,均每日3次,口服。若痛剧未止,或伴烦躁者,选用延索乙素100~200mg,每日3次,口服,或60~100mg皮下或肌肉注射;或颅通定30~60mg,每日3次,口服,或60mg皮下或肌肉注射。或可待因15~30mg,或度冷丁50mg,皮下或肌肉注射。

(2)镇静、抗癫痫药:通过镇静而减轻疼痛,可用安定2.5~5mg,口服,

或5~10mg,肌肉注射;利眠宁5~l0mg,每日3次,口服。抗癫痫药多用于控制头痛发作。可选用苯妥英钠50~100mg,每日3次,口服。

(3)控制或减轻血管扩的药物,主要用于血加管性头痛。麦咖片(酒石酸麦角胺1mg,咖啡因100mg)1~2片口服,半小时后若无效可加用1片。严重头痛者可用酒石酸麦角胺0.25~0.5mg,皮下注射。孕妇、严重心血管、肝肾疾患等忌用。5~羟色胺拮抗剂主要用于预防偏头痛、丛集性头痛。二甲麦角新硷〔methy-sergide〕,每日2~12mg,口服,副作用有眩晕、恶心、四肢麻木,长期服用可有肺、腹膜后纤维化。苯唾啶〔pizotifen〕0.5~1mg或赛庚啶(periactin)2~4mg,每日3次。口服,主要副作用有嗜睡、食欲及体重增加。β受体阻滞剂,可减轻血管扩反应的作用,可用普萘洛尔10~30mg,每日3次,口服,副作用有恶心、呕吐、腹泻、疲乏等,若脉搏50次/min以下者慎用。心得静(吲哚心安,pindoie)每日2.5mg,口服l周渐增至每日3~4次,有恶心、共济失调、下肢或臀部痛性痉挛、哮喘、心力衰竭或房室传导阻滞者禁用。可乐定可降血压,亦用于预防偏头痛,0.~0.075mg,每日1~2次,口服。

(4)激素:主要用于炎症性头痛及急性脑血管病、脑水肿引起的头痛。可用地塞米松、强的松等。

(5)调整颅压:对颅高压者主要选用高渗脱水剂,利尿剂、肾上腺皮质激素。常用20%甘露醇250ml(或1~2g/kg/次),加压快速静脉滴注(30~40分钟滴完),可每4~6小时重复l次;50%葡萄糖溶液60~l00ml,于5~10分钟静脉注射,每4~6小时l次;速尿,成人通常用20~120mg(0.5~2mg/kg),静脉或肌肉注射,每日2~4次。有人以250mg加入林格氏液50Oml,静脉滴注,1小时滴完,利尿作用可持续24小时降低颅压作用显著。激素常用地塞米松10mg 加入50%葡萄糖溶液60ml,静脉注射。上述药物可交替使用。颅压低者,应输液,同时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垂体后叶素3~5μ、血管扩剂婴粟碱。治疗腰穿后头痛,可用静脉滴注等渗液或0.9%氯化钠溶液鞘注射,乙酰唑胺0.25g,每日l~3次,口服。

(6)封闭:在痛处或痛觉传导周围神经,用1%普鲁卡因数毫升进行封闭。

2.病因治疗:应尽快确诊,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病因治疗(具体治疗参见有

关章节)。

临床参考

近年来,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中医急症的研究,对头痛证的治法报道颇多,现仅就常见的头痛治疗作一简介。

1.颅高压性头痛:各种原因(如颅占位性病变、炎症、急性脑血管疾病、脑缺血缺氧、中毒等)引起颅脑脊液压力超过正常引起的头痛,为颅高压性头痛。颅高压的形成,集中表现为脑细胞的代谢及血流量受阻而致脑水肿。故中医认为湿毒泛滥、瘀血阻络为其基本病理变化,应以通窍利湿、解毒止痛为基本治则。10年前,有人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五苓散加减,用羌活为引经药,治疗多种原因的脑水肿致颅压增高者,10例中7例缓解,2例进步,l例脑干肿瘤者无效。该组病例在治疗前均经腰椎穿刺、头颅超声探查、脑血管造影等检查而确诊的,作者认为本病系水积于巅顶之,应导下泻水。亦有报告用牛蒡子12g,水煎服,有降颅压的作用。春圃以通窍利尿之法,用鱼枕骨、决明子、土鳖虫、王不留行、路路通、龙胆草、木通等药,治疗脑积水头痛患者,取得较满意的效果,医治187例,有效率高达96%。裴良怀等以中医药为主,以导赤宣白承气汤加减,抢救脑水肿12例,疗效亦佳。其基本方为:茯苓、猪苓、泽泻、木通、滑石、生大黄、生地、阿胶、夏枯草、决明子、川穹、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昏迷者鼻饲。加减法:发热,烦躁不安者加黄连、生石膏;嗜睡、喉中有痰者加菖蒲、郁金、瓜萎;昏迷者加安宫牛黄丸1粒(研冲)。针刺人中、百合、十宣(刺出血),灸神阙;便秘者加芒硝;出血者加丹皮、水牛角。

2.偏头痛:偏头痛之特征为突然发作性头部剧烈疼痛,可自行或药物缓解。而不留后遗症,易复发并伴无痛的间歇期,是原发性血管性头痛的一个类型。中医所言之“偏头痛”,多指痛在一侧的症状而言,故称“偏头风”、“额角上痛”、“头角痛”等。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多数学者倾向于以下四点①风邪外侵、情志不畅为发病之诱因;②气血亏虚为根本;③气滞血瘀乃主要病机;④该病与“肝”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在治疗上,多以调气活血通络为基本原则,徐启刚用头痛煎剂(川穹、羌活、细辛、白芷、赤芍、元、三七)加减治疗,临床证实本方有改善微循环作用。泰以改善颅外血循环为基本法,以川穹、当归、

红花、丹皮、赤芍、延、郁金、苏木、寄奴、五灵脂、桃仁、丹参、没药等为基本方,根据颅脑损伤、痰浊、气虚、血虚、肾虚、肝阳上亢等不同情况加减辨证治疗。唐万仪等用口服当归素治疗偏头痛,有效率达82.9%。推测其机理是通过抗血小板的聚集活性而发挥作用。医学院贝淑英认为,本病因脑血管舒缩异常,引起血流障碍、或血管扩压迫附近组织造成血流阻滞,导致气血不畅,累及痛觉神经纤维,引起剧烈头痛,选用活血行气的“治偏冲剂”(川穹、白芷、白芥子、白芍、香附、柴、郁仁、甘草),每次20g(含川穹1克),每日3次,治疗150例,显效45例,进步81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为84%,对照组34例,服安慰剂,完全无效。他们针对偏头痛发作急、痛势剧、中药煎剂费时,起效慢的临床实际,进行剂型改革,将清代士铎的散偏汤(《辨证录》)制成“治偏灵”(药用“治偏冲剂”)针剂,治疗36例偏头痛病人,仅2例无效。

古今治头痛的方药甚多,经验颇丰。的黄文兴从古今96首治头痛方药中,通过统计,将出现频率最高的药物组成两首方剂,穹芷细辛芍甘汤(川穹、白芷、细辛、白芍、甘草)及头痛饮(川穹、白芷、细辛、芍药、菊花、蔓荆子、当归、地黄、甘草),疗效较好。现经药理研究证实,川穹煎剂及挥发油对中枢神经有镇静、镇痛作用,能改善脑血管循环,增加血液流量,防止血栓形成,有显著降压作用,对高血压头痛、血管神经性疼痛、脑震荡后遗症头痛、贫血性头痛等有良好疗效。根据芍药甘草汤的药理作用,认为神经性头痛可以此为基础加味治疗。现代免疫学研究亦表明,四物汤能刺激细胞免疫系统及抗体生成,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而菊花有抗炎、抗病毒、抗真菌、解热和降血压的作用。头痛饮对免疫功能低下的头痛患者尤为有效。高秀贤等用葛根片防治偏头痛,每次3~5片,每日3次,连续服2~22日,治疗53例,疗效满意。

外治法简、廉、便,值得一试。有人用全蝎末少许外敷太阳穴,获得满意疗效。吴震西用川穹、白芷、远志、冰片研细未。用纱布包好,左侧头痛塞右鼻孔,右侧头痛塞左鼻孔,经2~3分钟后头痛逐渐消失,治愈百余例。

值得注意的是,川穹经资料统计使用率达99%以上,经临床证明用量达30~40g,止痛效果方为明显,白芷、细辛使用率达98%,且用量也明显增加。学者多根据“久痛入络”之理,善于配用全蝎、蜈蚣、僵蚕等搜风通络消瘀之品。

3.高血压头痛:高血压头痛是由于高血压引起的常见症状之一,中医认为,长期精神紧或情怀不遂,肝气郁滞,郁久化火,火性炎上,上扰头目;或劳伤过度或年老肾亏,肝肾不足,肝阳上亢,上扰清窍;或恣食肥甘,酒食过度,脾失健运,痰浊蕴,挟肝风上扰清窍而致头痛。

高血压性脑病,无意识障碍时,患者常出现剧烈头痛,须及时治疗(详见《高血压脑病》一节)。在急诊治疗中,关键在于尽快降低血压至正常水平(参考《高血压病》一节)。若因肝火上炎,或夹湿上扰,窍络不利者,治宜清肝泻火,平降血压,以龙胆泻肝汤加减,肝火得泻,诸症可除;肝火上炎,肝阳亢盛、阴液受耗。久之肾阴不足,成“上实下虚”之证,治宜育阴潜阳,以枸菊地黄汤加减;若调理不当,或过劳、暴怒、酷酒等而致肝阳暴亢、肝风动,治宜育阴潜阳,镇肝熄风,可用镇肝熄风汤加减;

中成药及单、验方:①牛黄降压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用于热证。②牛黄清心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用于热证。③龙胆泻肝丸,每次6克,每日2次,口服,用于热证。④愈风宁心丸,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用于各型分证。⑤草决明60克,煎汤代茶饮。

可配合针刺疗法,选穴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也有用外敷膏治疗原发性血压病,蓖麻仁50g、吴茱萸20g、附子20g、共研未,加生姜150g,共捣如泥,然后再加冰片10g和匀,调成膏状,每晚贴两涌泉穴,7日为1疗程,连用3~4个疗程,疗效肯定。

(志雄)

头痛中医诊疗方案

头痛中医诊疗方案 【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如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脑肿瘤、血管神经性头痛等。 【诊断要点】 1.可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病史。 2.头痛可发于颞部或头顶,也可无固定部位。 3.头痛发作时可为刺痛、钝痛、胀痛。 4.体检一般无阳性体征发现。 【分型治疗】 1.风寒头痛治则:疏散风寒。 方药:芎茶调散加减。 川芎、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薄荷、甘草。随症加减:寒邪侵犯厥阴经,引起巅顶头痛、干呕者,加吴茱萸、半夏,以温散降逆。 2.风热头痛治则:疏风清热。 方药:芎芷石膏汤加减。 川芎、白芷、菊花、生石膏、黄芩、薄荷、山桅。随症加减:热甚伤津,症见舌红少津,口干渴者,加知母、石斛、天花粉,以生津止渴;大便秘结,口鼻生疮,腑气不通者,加黄连、大黄(后下),以苦寒降火,通腑泄热。

3.风湿头痛治则:祛风胜湿。 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 羌活、独活、川芎、防风、蔓荆子、藁本、甘草。随症加减:湿浊中阻,症见胸闷纳呆,便溏者,加苍术、厚朴、陈皮、积壳以燥湿宽中;恶心呕吐者,可加半夏、生姜以降逆止呕。 4.肝阳头痛治则: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钩藤、石决明、黄芩、山栀、牛膝、杜仲、桑寄生、夜交藤、茯神、牡蛎、龙骨随症加减:肝肾阴虚,症见头痛朝轻暮重,或遇劳加剧,脉弦细,舌红者,可酌加生地、何首乌、女贞子、枸杞子、旱莲草,以滋养肝肾;头痛甚剧、胁痛、口苦面红、便秘、溲赤、苔黄、脉弦数,肝火偏旺者,可加龙胆草、夏枯草、郁金,以清泄肝火。 5.肾虚头痛治则:养阴补肝。 方药:大补元煎加减。 人参、淮山药、熟地、杜仲、枸杞子、当归、山茱萸、炙甘草随症加减:头痛畏寒,面白、四肢不温,舌淡,脉沉细者,可加用附子(先煎)、肉桂,以温补肾阳;若兼有外感寒邪,侵犯少阴经脉者,可加麻黄、细辛、附子,以温经散寒。 6.血虚头痛治则:养血调血。 方药:加味四物汤加减。 生地、白芍、当归、川芎、菊花、蔓荆子、黄芩、甘草随症加

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发布时间:2018 疾病分科:脑病科 相关中医临床路径: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版)1] (ZY/T001.1-94)中“头痛”与“项痹病”的内容拟定: (1) 头痛的诊断依据: ①头痛部位多在头部一侧额颞、前额、巅顶,或左或右辗转发作,或呈全头痛。头痛的性质多为跳痛、刺痛、胀痛、昏痛、隐痛,或头痛如裂等。头痛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天,也有持续数周者。 ②隐袭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 ③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做腰穿、骨穿,脑电图。有条件时做经颅多普勒、CT、磁共振等检查,以明确头痛的病因,排除器质性疾病。 (2) 项痹病的诊断依据: ①有慢性的劳损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退行性病变。 ②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开车、上网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③颈、肩背疼痛,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④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⑤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过伸过屈位可有椎体不稳等改变;CT和/或MRI检查提示具有颈椎间盘膨/突出、颈神经根和/或根袖水肿、颈项部肌筋膜炎症等。须同时符合“头痛”和“项痹病”。 2. 西医诊断标准 采纳国际头痛协会(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 IHS) 2004年颁布的颈源性头痛诊

头痛诊疗方案

头痛(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头痛是由肝阳上亢,痰瘀互结而致清阳不升,或浊邪上犯,清窍失养,而以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好发于中青年的一种常见病,相当于西医的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呈一侧或两侧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少数典型者发作前有视觉、感觉及运动等先兆。 一、诊断 参照199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员《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头风病症侯诊断标准》,2005年1月国际头痛协会头面部头痛分类委员会制定的《偏头痛的分类及诊断标准》。 二、中医治疗 (一)先兆期 头痛先兆期出现后可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缓解症状或延缓发作。 1.肝阳上亢者可口服头痛平颗粒。 2.瘀阻脑窍者可口服正天丸。 3.恶心,呕吐者藿香正气散。 4.失语者可给予解语丹。 5.嗜睡、半身不遂者可鼻腔给麝香,红花。 (二)发作期: 头痛发作时可采用针灸治疗: 1.肝阳头痛: 选穴:阿是穴,太冲,百会,四神冲,阳陵泉,肝腧 2.瘀血头痛: 选穴: 阿是穴,合谷,三阴交,膈俞,血府,阳陵泉 3.痰浊头痛: 选穴: 阿是穴,中脘,丰隆,阳陵泉,足三里

4.肾虚头痛: 选穴: 阿是穴,百会,四神聪,肾俞,太溪,肝俞,命门(灸法) (三)间歇期 1.辨证论治 (1)肝阳头痛 症状:头痛目眩,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夜卧不宁,或兼胁痛,苔薄,脉弦细。 治法:平肝潜阳,通络止痛 方药:白芍20g 甘草10g 生石决明25g 珍珠母25g 白菊花15g 僵蚕10g 蔓荆子15g 煎服法:每剂加水1000ml,煎取200ml,早晚空腹等分服用 中成药:头痛平颗粒每次1袋每日3次冲服护理调摄:1.保持稳定的作息时间,注意休息,保持室内安静, 避免阳光直射,避免噪音刺激;2.宜食有助于疏风散邪的食物,如葱、姜、豆豉、藿香、芹菜、菊花等。风热头痛者宜多食绿豆、白菜、萝卜、芹菜、藕、百合、生梨等具有清热作用的食物;3.应加强其精神 护理,消除病人易怒紧张等不良情绪,以避免诱发其他疾病,高血压 病人应注意休息保持安静按时服降压药。 (2)瘀血头痛 症状:多有固定疼痛部位,痛如椎剌疼痛难忍,或有头部外 伤史,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沉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当归15g 川芎15g 赤芍15g 生地15g 丹参20g 鸡血藤15g 香附15g 香椽15g 枳壳10g 红花15g 煎服法:每剂加水1000ml,煎取200ml,早晚空腹等分服用护理调摄:1.补充营养:(1)镁,(2)钙和维生素D,(3)葡萄 糖酸,(4)烟酰胺维生素B3等;2.(1)头痛者宜少吃多餐,以防止 血糖降低;多食坚果等含维生素E的食物,能中和引起头痛的毒性自

头痛诊疗方案

头痛诊疗方案 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影响着许多人的生活和工作。为了有效地 缓解头痛带来的不适,我们需要了解头痛的类型和原因,制定合理的 诊疗方案。本文将详细介绍头痛的几种常见类型以及相应的诊疗方案。 一、偏头痛 偏头痛是一种周期性的、突发性的头痛,常常伴随着恶心、呕吐和光、声过敏等症状。对于偏头痛的诊疗,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案: 1. 环境改善: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睡眠不足、过 度紧张等不良因素。 2. 触发因素避免:尽量避免诱发偏头痛的因素,如咖啡因、饮食触 发物、高温、刺激性气味等。 3. 药物治疗:可以根据医生的指导,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常 用的药物包括三叉神经阻滞剂、镇痛药和预防性药物等。 二、紧张型头痛 紧张型头痛是一种持续性、压力性的头痛,常常由于长时间的紧张、焦虑、压力等因素引起。对于紧张型头痛,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案: 1. 放松技巧:可以通过深呼吸、温水浸泡、按摩等方法缓解紧张型 头痛。同时,可以尝试一些放松技巧,如瑜伽、冥想等。 2. 睡眠调整: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充足的休息可以减轻压力和紧张,从而改善紧张型头痛。

3. 药物治疗:如果症状较重,可以咨询医生并遵循其建议进行药物治疗。通常使用非处方的镇痛药物,如扑热息痛等。 三、颈源性头痛 颈源性头痛是由于颈椎病、颈肌劳损等引起的头痛。对于颈源性头痛,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案: 1. 休息和保护颈部:减少对颈部的过度使用,避免长时间对着电脑屏幕或低头看手机等姿势。 2. 热敷和冷敷:可以试用热敷和冷敷的方法缓解颈源性头痛。如用热毛巾敷在颈部,或者使用冰袋冷敷。 3. 生活习惯调整:改善姿势,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伤害颈部的行为,如挺胸、收腹等。 4. 物理治疗:如推拿、针灸等物理治疗方法,可以减轻颈源性头痛症状。 四、其他类型头痛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类型的头痛,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头痛,如突发性剧痛性头痛、颅内感染引起的头痛等。对于这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总结 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根据头痛的类型和原因,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然而,此文仅为提供一般的建议,具体的治疗方案应

头痛中医诊疗方案

头痛 头痛(headache)是临床常见的科急诊之一。一般是指以头部(眉以上至枕下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既是颅疾病的表现,也是全身性疾病的一个重要症状。 本证因感受六淫外邪而致者称外感头痛,由因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发者为伤头痛,若反复发作,缠绵不愈者名头风。 常见病因 临床上,各种致痛因素致颅压改变,脑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影响颅外致痛结构,均可出现头痛。常见的病因如下: (一)颅疾病 1.颅感染性疾病,如脑膜炎、脑炎、脑脓肿等。 2.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梗塞。 3.脑肿瘤等占位性病变。 4.偏头痛、丛集性头痛、基底动脉型偏头痛、癫痫、神经官能症等。 (二)全身性疾病 1.循环系统疾病,如高血压病、心功能不全。 2.全身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毒素、缺氧等以及酒精、铅、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中毒;贫血、尿毒症、中暑、分泌障碍等均可致脑血管扩而头痛。 (三)颅外伤等其他科的疾病 1.颅压改变性头痛,包括颅高压性头痛、颅低压性头痛。 2.血管性头痛:如偏头痛类和非偏头痛型血管性头痛。 3.炎症性头痛。 4.紧性头痛。 5.头部邻近器官组织病变引起的头痛。 6.精神性头痛。 7.颅脑损伤性头痛。 中医学认为,头痛之病因有二,一为感受风寒暑湿热之邪,尤其风邪,可

直犯清空;二是伤致病,脏腑功能失调,或痰浊阻滞经络,或肝郁化火,或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脑脉失荣,均可致头痛。 临床思维 对急诊头痛患者,宜详细收集病史、症状、体征及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综合考虑,力求明确诊断。 (一)辨寒热:头痛伴恶寒、发热者,除一般的感冒外,大多属全身感染性疾病或颅感染(如脑炎、脑膜炎、脑脓肿等)引起。该类炎症性头痛,开始为后头痛,逐渐发展为全头痛,呈钝痛或搏动痛,清晨较轻,午后、夜间或活动时加重,压迫颈总动脉可减轻,随炎症消退而缓解。在辨证方面,风寒头痛者,多表现为头痛连颈背,恶风寒,遇风尤甚,常喜裹头,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风热头痛者,多表现为头痛如胀,甚则头痛如裂,恶风发热,面红目赤,口渴欲饮,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若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濡者为风湿头痛。 (二)别缓急:急性感染性疾病、脑血管意外等,凡伴颅压增高者及血管性头痛,起病较急。而颅占位性病变,起病较缓,且呈进行性加重。 (三)分性质及兼症:神经性头痛较剧烈,呈电击样或刀割样的放射性疼痛,但持续时间较短,可短至数秒至数十秒,频繁发作。血管性头痛多有跳动感,其中偏头痛类多为突然发作性头痛,较剧,可自行缓解,易复发并伴无痛间歇,不留后遗症,往往有先兆症状,常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心悸等植物神经症状;而非偏头痛型血管性头痛(如高血压性头痛),多为全头痛,持续痛,呈钝痛或搏动性疼痛,常伴眩晕、沉重或压迫感,早晨较重,有高血压病史等,颅压增高者多剧烈头痛,持续不解,咳嗽、喷嚏、低头、屏气用力时、或晨间、疲劳后加重,大多为全头痛,常伴进行性加剧的恶心、呕吐,呕吐为喷射状,双瞳孔可不等大,可有相应的神经系统体征。 (四)重视体征:要重视全面的科检查,应详细体检;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尤其头颈部及颅神经检查,对阳性体征的分析,推断病变部位;还要注意五官、口腔、精神等专科检查。

头痛中医诊疗方案

头痛中医诊疗方案 头痛中医诊疗方案 (2014年) 一、概念 头痛是由外感六淫、内伤杂病引以自觉头部疼痛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常见 的病症。头痛多位于前额、额颞、顶部等部位。由外感六淫引起者多表现为 掣痛、灼痛、跳痛、胀痛或重痛;由内伤病因所致者长以昏痛、隐痛、空痛 为其特点。 头痛可见于多种西医急慢性疾病中,偏头痛、丛集性头痛、鼻窦炎、神 经症等出现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者,本节仅就脑病专科范围内的疾病进行 辨治。 二、诊断依据 参照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的《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年)及HIS《国际头痛疾病分类》(2004年第2版(ICHD-II))、《临床诊疗 指南-神经病学分册》(2006年第1版)诊断依据进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1)主要症状:头痛,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性质可为剧痛、隐痛、胀痛、搏动痛等。急性起病,反复发作,发病前多有诱因,部分病人有先兆症状。 (2)辅助检查: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进行颅脑CT、MRI检查、脑脊液、脑电图、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血液流变学指标,协助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头痛分类参照《国际头痛疾病分类》,各种原发性头痛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包括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等原发性头痛以及部分继发性头痛,须除外颞动脉炎、低颅压综合征、肥厚性硬脑膜炎及非本专科系统相关的其他继发性头痛,例如眼、耳鼻喉源性头痛、肿瘤等疾病。 1)偏头痛 以无先兆性偏头痛为例,诊断标准如下: A.符合B-D项特征的至少5次发作; B.头痛发作(未经治疗或治疗无效)持续4~72小时; C.至少有下列中的2项头痛特征; 1.单侧性 2.搏动性 3.中或重度疼痛 4.日常活动(如走路或爬楼梯)会加重头痛或头痛时避免此类活动 D.头痛过程中至少伴随下列1项; 1.恶心和(或)呕吐 2.畏光和畏声 E.不能归因于其它疾病。 2)丛集性头痛 A.至少有5次头痛发作符合B~D; B.严重单侧眶部、眶上和(或)颞部疼痛,不处理持续15~180分钟; C.发作频率:隔日1次到每日8次; D.头痛时在头痛侧至少伴有下列1项体征:(1)结膜充血;(2)流泪;(3)鼻塞;(4)流涕;(5)前额和面部出汗;(6)瞳孔缩小;(7)上睑下垂;(8)眼睑水肿。 3)紧张型头痛 A.至少以前有10次头痛发作需符合B~D所列标准。这种头痛

头痛诊疗方案

头痛诊疗方案 头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它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和困扰。然而,每个人的头痛症状和原因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正确的头痛诊疗方案对于减轻头痛困扰非常重要。本文将探讨头痛的主要类型以及可行的诊疗方案。 首先,我们要了解头痛的类型。头痛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头痛是指独立存在的头痛,而继发性头痛是由其他疾病或健康问题引起的头痛。在原发性头痛中,最常见的类型是紧张型头痛、偏头痛和集群头痛。 紧张型头痛是最常见的头痛类型之一,它通常由紧张、压力或焦虑引起。这种头痛通常是轻到中度程度的,常常感觉像头部被紧紧包裹住一样,有时伴有头皮发紧的感觉。对于紧张型头痛的治疗,通常可以选择非处方药物如布洛芬或者对症治疗,如应用热敷或按摩来缓解症状。 偏头痛是一种原发性头痛,其特点是反复发作,并伴随着中度到剧烈的疼痛。偏头痛的症状常常包括恶心、呕吐、光线和声音过敏等。对于偏头痛的治疗,可以采用预防性治疗和急性治疗两种方法。预防性治疗旨在减少偏头痛的频率和严重性,可以使用

药物,如贝塞布洛等,还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避免触发因素来进行预防。急性治疗主要用于缓解偏头痛发作过程中的症状,可以使用非处方止痛药、三叉神经阻滞剂或激素治疗。 集群头痛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原发性头痛,其特点是剧烈而刺痛的疼痛,常常局限在一侧头部或眼睛周围,并伴有流泪、眼红和鼻塞等症状。对于集群头痛的治疗,可以使用急性治疗和预防性治疗。急性治疗主要采用吸氧疗法和三叉神经阻滞剂来缓解疼痛。预防性治疗的药物有多种选择,如钙离子拮抗剂和β受体阻断剂等。 除了原发性头痛外,继发性头痛也是需要注意和诊疗的。继发性头痛是由其他健康问题引起的头痛,如颅内感染、颅脑外伤、颈椎病等。对于继发性头痛的诊疗,首先需要找到并治疗其根本原因,例如抗生素治疗感染、物理治疗颈椎病等。对于症状的缓解,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如使用镇痛药物缓解疼痛。 总结来说,头痛的诊疗方案应根据头痛的类型和原因来制定。对于原发性头痛,可以选择针对不同类型头痛的治疗措施,如紧

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24年版

颈源性头痛是指由颈部疾病或病变引起的头痛,主要表现为头痛部位位于颈部,疼痛可放射到头部的特点。中医认为,颈源性头痛多与脏腑经络之间的阻塞、气血运行不畅、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有关,因此治疗上主要针对疏通经络、驱散寒湿、调理气血等方面进行。 一、中医证候分型 1.风湿痹痛型:头颈部疼痛、僵硬,疼痛可放射到头部、肩背部。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疗原则:祛风湿、活血止痛。常用药物:桂枝汤加减、乌江活血颗粒等。 2.寒湿型:头颈部沉重胀痛,伴有寒凉感觉,不耐风寒湿冷。舌苔厚白,脉弦滑。 治疗原则:祛寒湿、活血止痛。常用药物:川芎茶每、温经活络颗粒等。 3.气滞血瘀型:头痛持续时间长,疼痛如针刺,或伴有胸胁、腰腿疼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舌苔白黄,脉细涩。 治疗原则:行气活血、舒筋活络。常用药物:活血止痛胶囊、通络颗粒等。 4.肝肾亏损型:头痛发作时头沉如裹,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晦暗,舌质淡白,脉沉细。 治疗原则:补肝肾、活血养络。常用药物:益肾活血颗粒、桃红四物汤等。 二、中医治疗方法

1.针灸疗法:采用针刺穴位的方法,如风池、天柱、风府、大椎等,刺激穴位促进气血通畅,调整脏腑功能。 2.推拿按摩:通过按压、推拿颈部、头部的穴位和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紧张,促进头部疼痛的缓解。 3.中药内服: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内服调理。常用的中药有桂枝、川芎、当归、熟地黄等,可以通过疏风散寒、活血止痛、养肝调经等作用来缓解头痛症状。 4.理疗手法:如拔罐、火罐、艾灸等,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舒筋活络,缓解颈源性头痛。 5.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油腻和生冷之物,多摄入温补养生的食物,如乌鸡、糯米、红枣等,帮助恢复身体的阴阳平衡。 三、常用方剂 1.桂枝汤加减:用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等,具有散寒湿、疏通气血的作用。 2.温经活络颗粒:由川芎、桂枝、白芍、熟地黄等组成,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功效。 3.活血止痛胶囊:由红花、川芎、香附等药物组成,具有祛瘀通络、止痛的作用。 以上是针对颈源性头痛的中医诊疗方案,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治疗。建议患者在就医前尽量避免过度用药或滥用镇痛药,以免造成药物依赖和不良反应。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对缓解头痛症状也有积极的作用。

头痛病(神经性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6年版

头痛病(神经性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6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头痛的诊断标准。 ①头痛部位多在头部一侧额颞、前额、颠顶,或左或右辗转发作,或呈全头痛。头痛的性质多为跳痛、刺痛、胀痛、昏痛、隐痛,或头痛如裂等。头痛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天,也有持续数周者。 ②隐袭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 ③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做腰穿、骨穿,脑电图。有条件时做经颅多普勒、CT、磁共振等检查,以明确头痛的病因,排除器质性疾病。 2、西医诊断: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 ①头痛多于30岁前后发生,多位于两额及枕、颈部,呈持续性钝痛,而头痛的持续性为其主要特征; ②部分病人和偏头痛并存; ③部分病人有“空枕头”征; ④排除脑肿瘤、高血压、癫痫和青光眼等所引起的头痛。 (二)证候诊断 1、肝阳上亢:头痛而胀,或抽掣而痛。痛时常有烘热,面红目赤,耳鸣如蝉,心烦口干。舌红,苔黄,脉弦。 2、痰浊上扰:头痛胀重,或兼目眩。胸闷脘胀,恶心食少,痰多粘白。舌苔白腻,脉弦滑。 3、瘀阻脑络:头痛反复,经久不愈,痛处固定,痛如锥刺。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弦或细涩。 4、气血亏虚:头痛绵绵。两目畏光,午后更甚,神疲乏力,面色huang(恍)白,心悸寐少。舌淡,苔薄,脉弱。 5、肝肾阴虚:头痛眩晕,时轻时重。视物模糊,五心烦热,口干,腰酸腿软。舌红少苔,脉细弦。 二、诊疗方案 (一)辩证选择中药汤或中成药。 1、肝阳上亢:头痛而胀,或抽掣而痛。痛时常有烘热,面红目赤,耳鸣如蝉,心烦口干。舌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黄芩、山栀子、杜仲、桑寄生、茯神、夜交藤、益母草 2、痰浊上扰:头痛胀重,或兼目眩。胸闷脘胀,恶心食少,痰多粘白。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燥湿化痰,降逆止痛。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茯苓、陈皮、白术、生姜、天麻。

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临床路径

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临床路径 (2019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中医诊断为头痛/西医诊断为颈源性头痛的住院患者。 一、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头痛(颈源性头痛)(TCD编码:BNG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源性头痛(ICD-10编码:G44.8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采用国际头痛协会(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IHS)2004年颁布的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2]。 2.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9年版)”。 风寒湿证 气滞血瘀证 痰湿阻络证 肝肾不足证 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9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头痛(颈源性头痛)。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头痛(颈源性头痛)的患者)。 2.本病出现颈椎间盘巨大突出者;治疗部位(颈部、枕部)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曾经接受颈椎手术治疗或颈椎畸形者不进入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

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询问有病因与否如劳损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退行性病变等,头颈肩部是否有疼痛。 风寒湿者颈、肩、上肢是否存在以痛为主的串痛麻木,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诊观察(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气滞血瘀者是否存在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诊观察(舌质暗,脉弦);痰湿阻络者是否存在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舌诊观察(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肝肾不足者是否存在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诊观察(舌红少津,脉弦);气血亏虚者是否存在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诊观察(舌淡苔少,脉细弱)。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要的检查项目:头颅MRI;颈椎MRI;颈椎正侧位、双斜位、功能位X 线片;血常规、血糖、尿常规、便常规、出凝血时间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经颅多普勒脑血流图、肝功能、肾功能、血沉;心电图;胸片等。 (八)治疗方案 1.针刀闭合性手术(或以针刀为治疗手段、以其他称谓命名的治疗方法) 2.辨证论治 (1)风寒湿证 (2)气滞血瘀证 (3)痰湿阻络证 (4)肝肾不足证 (5)气血亏虚证 3.特色疗法 (1)针灸治疗 (2)手法治疗 (3)牵引治疗 4. 其他外治法 穴位贴敷、刮痧、拔罐、中药离子导入、物理治疗。 5.西医治疗 (1)西药治疗

中医科常见病症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症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 简介 本文档旨在提供中医科常见病症的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帮助 医生进行准确和规范的诊疗工作。 症状诊断 中医注重病情辨证,下面列出了常见病症的症状及可能的诊断: 1. 头痛:可能的诊断包括风热、肝火、血虚等。 2. 发烧:可能的诊断包括感冒、热毒、疫情等。 3. 咳嗽:可能的诊断包括风寒咳嗽、痰湿咳嗽等。 4. 腹痛:可能的诊断包括胃寒、肠燥、脾胃虚弱等。 诊疗方案 根据症状诊断,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 1. 头痛: - 风热型:清热解表,可使用柴胡、薄荷等药物。 - 肝火型:疏肝清利,可使用丹参、菊花等药物。

- 血虚型:养血安神,可使用当归、黄耆等药物。 2. 发烧: - 感冒型:解表散寒,可使用葛根、连翘等药物。 - 热毒型:解毒清热,可使用金银花、黄连等药物。 - 疫情型:提高免疫力,可使用党参、黄芪等药物。 3. 咳嗽: - 风寒咳嗽:祛风散寒,可使用羊肺、石膏等药物。 - 痰湿咳嗽:化痰利湿,可使用杏仁、半夏等药物。 4. 腹痛: - 胃寒型:温中散寒,可使用干姜、半夏等药物。 - 肠燥型:润肠通便,可使用芦荟、枳壳等药物。 - 脾胃虚弱型:健脾和胃,可使用党参、山药等药物。 操作规范 为了保证诊疗工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我们需要遵守以下操作规范:

1. 仔细询问病人症状,包括病史、病程等信息。 2. 观察病人的舌苔、脉象等,辅助诊断病情。 3. 根据病情和辨证,选择合适的中药治疗方案。 4. 注重药物配方和用量的合理搭配,避免不必要的药物相互作用。 5. 定期随访和调整治疗方案,根据病情变化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6. 在治疗过程中做好记录和汇报,便于病历管理和沟通。 以上是中医科常见病症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的简要介绍,希望 能为中医科医生提供参考,确保诊疗工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头痛诊疗方案优化

以我给的标题写文档,最低1503字,要求以Markdown 文本格式输出,不要带图片,标题为:头痛诊疗方案优化# 头痛诊疗方案优化 ## 引言 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头痛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紧张型头痛、偏头痛、颅内疾病等。对于头痛患者,有效的诊疗方案至关重要。本文旨在探讨如何优化头痛诊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 目前头痛诊疗方案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头痛诊疗方案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 诊断不准确 在头痛诊断中,对不同类型头痛的区分不够清晰,容易导致误诊。例如,一些患者可能被误诊为偏头痛,而实际上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头痛。 ### 2. 用药不合理 部分医生对于头痛的处方药物选择不合理,常常过度依赖止痛药等对症治疗方法,忽视了对头痛的根本治疗。 ### 3. 缺乏规范化管理

当前头痛诊疗中,缺乏规范化的管理流程和指导方针。导致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存在较大的治疗差异,患者的治疗效果无法保证。 ## 优化头痛诊疗方案的建议 为了优化头痛诊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 1. 加强对头痛的准确诊断 在头痛的诊断中,应加强对不同类型头痛的准确诊断。医生应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通过详细的问诊和体格检查来确定头痛的类型和原因。必要时,可以进行头部CT或者MRI等影像学检查以进一步确认诊断。 ### 2. 个体化治疗方案 针对不同类型头痛,应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偏头痛患者,可以采用药物治疗和行为治疗相结合的方法。药物治疗方面,可以选择三叉神经阻滞剂、静脉注射药物等进行缓解症状。行为治疗方面,可以教患者学会放松技巧、控制情绪等,有效预防头痛的发作。 ### 3. 管理流程和指导方针的建立 建立规范化的管理流程和指导方针,对头痛患者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指导。包括严格的门诊和住院管理流程、规范的用药指导、定期的复诊以及病情监测等。这样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减少治疗误差。 ### 4. 多学科合作

头痛(偏头痛)诊疗方案

头痛(偏头痛)诊疗方案 一、概述: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是指局限于头颅上半部,包 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部位的疼痛。 中医病名:头痛(TCD编码为:头痛BNG060) 西医病名:偏头痛(ICD10编码为:G43) 中医观点:“头为诸阳之会”。由于外感诸邪,内伤诸疾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于头,以致清阳郁滞,脉络痹阻而发生头痛。临床上一般分外感、内伤、外伤三大类。 西医观点: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头痛类型之一。以反复发作性的头痛为特点,发作间歇期正常。根据头痛发作前有无先兆症状,可将偏头痛主要分为先兆的偏头痛(典型偏头痛)和没有先兆的偏头痛(普通型偏头痛或单纯性偏头痛)两种,另外尚有一类临床较少见的特殊类型偏头痛,也称为复杂型偏头痛,是指具有神经功能确失体征的偏头痛。 二、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王永炎,严世芸的《使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年)。 (1)主要症状:头痛,或全头痛,或局部头痛,性质可为剧痛、隐痛、胀痛、搏动痛等。急性起病,反复发作,发病前多有诱因,部分病人有先兆症状。 (2)辅助检查:应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进行颅脑CT、MRI检查、脑脊液、脑电图、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血液流变学指标,排除器质性疾病。西医诊断标准:参照HIS《国际头痛疾病分类》(2004年)第二版(ICHD-Ⅱ)原发性头痛(偏头痛)诊断标准。 (1)偏头痛不伴先兆 A、至少5次疾病发作符合标准B-D。 B、每次疼痛持续4-72小时(未治疗或治疗无效)。 C、至少具有下列之中两个特征:①单侧性;②搏动性;③程度为中等或重度(日常活动受限或停止);④因日常的体力活动加重,或导致无法进行日常运动(如走路或爬楼梯)。 D、发作期间至少具有下列的一项:①恶心和/或呕吐;②畏光和怕声。 E、不能归因于另一疾病。 (2)偏头痛伴典型先兆 A、至少2次疾病发作符合标准B-D。

头痛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头痛(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一、基本情况 头痛(偏头痛)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临床路径之一,从2017年01月到2017年12月,针灸二科科开展了头痛作为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应用情况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23例,完成23例,平均住院日12 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针灸、火针、辨证口服中药汤剂、耳针、电针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临床路径的23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如下:针灸使用率100%,中药汤剂或免煎剂使用率39. 1%,特色疗法使用率100%,辨证施治率100%o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针灸23例(100%)、辨证口服中药汤剂9例(39.1%)、电针治疗23例(100%)、放血疗法10例(43.5%)、耳针20例(87.0%)、拔罐10例(43. 5%)说明这些治疗方法适应症较广泛,也是临床常用方法。 (二)应用情况分析 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075%),中等(25%—75%)和差(〈7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具体而言,临床应用较好、接受度较高的为针刺、电

针疗法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辨证口服中药汤剂治疗,而其他疗法应用较少。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 1.针刺治疗为个体化治疗,通过辩证论治解决主症的同时也可兼顾解决兼症,且方便,痫苦小,已广泛被患者及其家属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 2•治疗方法操作简便、作用持久,痫苦较小,患者接受度和依从性较好,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 3、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针灸疗法治疗头痛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 4.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 2•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从而限制了其临床使用。 3.国家医保政策限制了某些治疗方法的临床实施。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一)总体效果评价

中风,眩晕,头痛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 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l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1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11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1Ⅱ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V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I级;中度:Il、Ⅲ级;重度:Ⅳ、V级。 (二)证候诊断 1.风痰上扰证: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阴虚阳亢证: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3.肝火上炎证: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4.痰瘀阻窍证: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咣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6.肾精不足证:眩晕久发不已,听力减退,耳鸣,少寐健忘,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二、治疗方案 (一)西医治疗 1. 抗眩晕:可选服敏使朗6mg、眩晕停25-50mg 2. 止呕药 3. 改善循环药:丹参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三七总皂苷注射液 4. 抗胆碱能制剂 3. 其他:合并焦虑和抑郁等症状者行心理治疗 (二)中医治疗 1. 中药治疗 ( 1)风痰上扰证

头部内伤病中医诊疗方案()

头部内伤病中医诊疗方案(2012) 一、定义 头部内伤见于头皮损伤、颅骨骨折、脑损伤、脑震荡、脑挫裂伤、颅内血肿和脑干损伤等是由于外伤所致。受伤后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躁动不安、意识障碍、昏迷不醒等为主要表现的头部损伤性疾病。 二、病名 本方案病名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657-1995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所列举的中医疾病分类名称,命名为“头部内伤病”。 三、诊断 (一) 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 有头部外伤或间接外伤史。 (2) 伤后出现神志昏迷,烦躁不宁,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 (3) 结合病史和体征、CT、磁共振检查可确定损伤部位及程度。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分为原发性颅脑损伤和继发性颅脑损伤,原发性颅脑操作是指创伤暴力当时造成的颅脑损伤,如:头皮伤、颅骨骨折、脑震荡、脑挫裂伤等;继发性颅脑损伤是指致伤后一段时间逐步形成的脑损伤,如颅内血肿、脑水肿等。 (二) 证候诊断

1. 瘀阻脑络证:伤后头痛,痛处固定,痛如锥刺,或神识不清,伴头部青紫、瘀肿,心烦不寐。舌质紫暗有瘀点,脉弦涩。 2. 痰浊上蒙证:头痛头晕,头重如裹,呆钝健忘,胸脘痞闷,或神识不清,或时作癫痫。舌胖,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 3. 肝阳上扰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每因烦躁、恼怒而加重,面色潮红,少寐多梦,泛泛欲吐,口干苦,小便黄赤。苔黄,脉弦数。 4. 心脾两虚证:伤后眩晕,神疲倦怠,怔忡惊悸,心神不安,或昏愦,面色萎黄,唇甲无华。舌淡,脉细弱。 5. 肾精不足证:眩晕健忘,耳聋耳鸣,视物模糊,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或昏迷不醒,或发脱齿摇,或失语,或肢体萎软不用。舌淡或红,脉沉细。 四、治疗方案 (一) 中药辩证使用 1. 瘀阻脑络证 治法:祛瘀生新,通窍活络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方药如下: 当归20g 生地20g 桃仁20g 红花20g 枳壳15g 赤芍15g 柴胡15g 甘草10g 桔梗15g 川芎15g 牛膝20g 通窍活血汤加减。方药如下: 赤芍15g 川芎15g 桃仁15g 红花15g 当归15g 丹参20g 牛膝20g 玄参20g

中风病与头痛中医治疗方案疗效评价及难点分析应对措施

中风病与头痛中医治疗方案疗效评价及难 点分析应对措施 一、中风病 2008年我科共收治中风病120例,依据我科中风病诊疗方案治疗,治愈率85%,总有效率92%。 中风病的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复发率仍居高不下,这意味着目前对中风病的预防和救治尚缺乏有效措施。如何降低“四高”,是目前中风病难点中的焦点。从临床角度说,提高救治效果又是关键所在。 (一)如何降低发病率和复发率 1.诊疗方案中增加“中风预防”的内容,对可控制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制定防治措施。 2.全方位的加强宣教,普遍提高人们对卒中的预防意识及自我保健能力。 (二)如何提高救治率,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程度 1.加强宣教,提高认识,一旦发病,尽可能做到“争分夺秒”,及时就医,提高疗效。 2.建立(中西医)中风抢救单元,不断提高救治质量,力求使中风病人能够在最有效的治疗时间窗内得到有效的救治,从而降低病死率及减轻致残程度。 3.早期康复,提高生存质量,方案中必须涉及康复的内容,康复必须与早期的救治同步开始,各方面密切配合,应用现代西医康复

手段和中医药各种有效方法对患者进行康复。 二、头痛 2008年我科共收治头痛病人300例,依据我科头痛诊疗方案治疗,治愈率90%,总有效率97%。 发作形式多样,现代医学仅限于发作时的对症治疗,暂时解除患者的痛苦,因此发挥中医药优势,预防复发,调控机体的平衡,显得尤为重要。 (一)寻找及避免诱发因素 头痛有多种多样的诱发因素,如饮食、气候、情绪、月经等。找出激发头痛的诱因,针对诱因,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治头痛的复发。在头痛诊疗方案中应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二)调理情志,保持内环境的平衡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偏颇,气血失和,脑络淤滞,不通则痛,发为头痛。因此诊疗方案中的治疗部分要增加调理情志的内容。

头痛病(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

头痛病(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头风、头痛病的诊断标准。 ( 1)主要症状: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部位为单侧、前额或全头的疼痛;程度为轻、中、重度;疼痛性质为搏动痛、刺痛、绞痛、烧灼痛、隐痛、触痛等;疼痛时间不等,可以数小时、数天或呈慢性疼痛。 (2)辨经:分为阳明、少阳、太阳和厥阴头痛。太阳经头痛,以后头部疼痛为主,下连于项部;阳明经头痛,以前额部及眉棱骨疼痛为主;少阳经头痛,以头侧疼痛为主,并连及耳部;厥阴经头痛,以巅顶疼痛为主,或连及目系。 2、西医诊断:依据 2004年HIS《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二版(ICHD~II )原发性头痛(偏头痛)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伴先兆或不伴先兆的偏头痛。 ( 1)无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 A :至少 5次发作符合标准 B~D B :头痛发作持续 4~72小时(未治疗或治疗不成功); C :头痛至少具备以下特点中的2条: ①单侧:②搏动性;③疼痛程度为中度或重度;④日常体力活动可以加剧或造成避免日常体力活动(如散步或爬楼梯) D :在头痛期间至少具备以下中的 1条: 1、恶心和 / 或呕吐; 2、畏光和畏声。 E :不归因于其他疾患 ( 2)有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 A :至少二次发作符合标准 B B :至少有下列 4种特征中的 3 种 ①出现一种以上提示脑功能障碍的完全可逆的先兆症状 ②至少一种先兆症状逐渐发展超过 4 分钟以上,或两种以上症状连续出现 ③没有单个先兆症状持续 60 分钟以上 ④先兆与随后的头痛间歇小于 60 分钟(头痛也可能在先兆之前或同时开始) (二)证候诊断:参照脑病科头痛病(偏头痛)证候诊断标准。 (三)疾病的分期 1、发作期:偏头痛发作或先兆症状出现。 2、缓解期:偏头痛缓解。 二、治疗方案 (一)取穴: 1、主穴:百会、神庭、头维(双侧)、率谷透角孙(患侧)、凤池(患侧)、太阳(双侧)、内关(双侧) 2、辨经加减穴:太阳头痛加昆仑(双侧)、后溪(双侧);阳明头痛加合谷(双侧)、内庭(双侧);少阳头痛加外关、阳陵泉(双侧);厥阴头痛加太冲、丘墟(双侧)。 3、辨证加减穴:气血两虚:三阴交、足三里(双侧);脾肾两虚:气海、太溪(双侧); 痰浊阻络:丰隆、天枢(双侧)、膻中;瘀血内停:血海(双侧);肝阳上亢:太冲(双侧)、印堂。 (二)针具:选用 30 号 1.5 寸、 2 寸华佗牌针灸针、火针。 (三)刺法:头部穴位 1.5 或2寸毫针平刺。平刺时先斜刺到帽状腱膜下再平刺并捻转,术者须感到针下明显阻力,患者胀(痛)得气。其它穴位直刺,患者须有得气感。补泻方法:捻转针体180

头痛中医临床路径

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 一、头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头痛(TCD编码为:头痛BNG060、头风BNG061;ICD10编码为:偏头痛ICD10:G43)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偏头痛(ICD10编码为:G43)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证候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田德禄主编《中医内科学》) 头痛(偏头痛)的中医证候主要分三型,即肝阳证、痰浊证、瘀血证。 2.疾病诊断:依据2004年HIS《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二版(ICHD-Ⅱ)原发性头痛(偏头痛)诊断标准进行,主要以偏头痛不伴先兆、偏头痛伴先兆为主。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田德禄主编《中医内科学》 1.辨证论治前提下使用中药汤剂、中成药、静脉用药等。 (1)肝阳证,以平肝潜阳为主;痰浊证,以健脾化浊、降逆止痛为主;瘀血证,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可选用不同方剂。 (2)可配合使用中成莪红胶囊、川芎茶调丸(散、颗粒、片)、元胡止痛片(胶囊、颗粒、滴丸)、养血清脑颗粒、镇脑宁胶囊等。

2.其他治法:急性期治疗可配合针灸或中药外治法等。 (1) 针灸 可通过辨证取穴、耳针、头针、灸法、穴位埋线等方法治疗。 (2)中药外治法 塞鼻法:可选用活血、通络、止痛等中药研细末后,用布袋包少许药末视病位交叉塞鼻。发作时用。 搐鼻法:也可将中药研末后,每次用少许药末吸入鼻内。 3.如头痛仍不能缓解,可配合应用其他能缓解偏头痛发作的治疗方法。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确诊为头痛(偏头痛)且为急性发作期,头痛持续24小时不能缓解。 2.头痛程度为中、重度疼痛;或头痛伴有严重的恶心呕吐,影响工作或日常生活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记录该病种不同证型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辅助记录症状记分表及数字疼痛量表测定等(参照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头痛诊疗方案)。 (七)检查项目

相关文档